CN113902657A - 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2657A
CN113902657A CN202110990427.0A CN202110990427A CN113902657A CN 113902657 A CN113902657 A CN 113902657A CN 202110990427 A CN202110990427 A CN 202110990427A CN 113902657 A CN113902657 A CN 1139026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overlapping area
fusion
sub
ini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904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伟舟
胡晨
周舒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uangshi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Megvi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uangshi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Megvi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uangshi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Megvi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uang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9042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026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02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265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2342 priority patent/WO2023024697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06T5/5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using two or more images, e.g. averaging or subtra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4Architecture, e.g. interconnection topology
    • G06N3/045Combinations of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8Learn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024Color imag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081Training; Lear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084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212Image combination
    • G06T2207/20221Image fusion; Image merg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该方式中,在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后,采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不需要基于CPU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每个像素进行融合相关计算,节省了对初始拼接图像中所有像素进行融合计算的时间,提高了融合处理效率,进而提高了图像拼接的处理效率。

Description

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图像拼接是将具有重叠视场的多幅图像组合在一起,以产生具有更大视场角及更高分辨率的图像的过程。在图像拼接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待拼接图片进行融合处理,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基于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对初始拼接后的拼接图片中的每个像素进行融合相关的计算处理,由于CPU对每个像素计算时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导致对初始拼接后的拼接图片中所有像素进行融合计算的时间较长,降低了融合处理效率,进而降低了图像拼接的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以提高图像拼接的处理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图像拼接方法,方法包括: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
进一步的,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之前,方法还包括: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相应的,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包括:基于第一图像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确定初始拼接图像。
进一步的,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的步骤包括: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和第一图像,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进一步的,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和第一图像,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包括:基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投影变换矩阵;基于投影变换矩阵,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重叠区域;其中,初始重叠区域包括: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一子重叠区域以及第二图像对应的第二子重叠区域;将第一子重叠区域和第二子重叠区域,输入至第二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第二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第一子重叠区域中各个像素的第一像素值与第二子重叠区域中相同位置像素的第二像素值的映射关系;获取第二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映射关系;针对各个颜色通道,基于映射关系,将第二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在颜色通道的像素值,与第一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在颜色通道的像素值进行匹配,以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进一步的,基于投影变换矩阵,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重叠区域的步骤包括:获取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其中,边界坐标用于指示第二图像的图像区域;基于投影变换矩阵和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确定投影变换后的边界坐标;基于投影变换后的边界坐标,确定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将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与第一图像的重合图像区域,确定为初始重叠区域。
进一步的,基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投影变换矩阵的步骤包括:提取第一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以及第二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基于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和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确定至少一个匹配特征点对;基于至少一个匹配特征点对,确定投影变换矩阵。
进一步的,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和第一图像,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的步骤包括: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输入至第二神经网络模型中,通过第二神经网络基于第一图像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得到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
进一步的,目标重叠区域包括: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三子重叠区域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对应的第四子重叠区域;第一神经神经网络模型包括拼接模型和融合模型;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的步骤包括:将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拼接模型,通过拼接模型对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之间的拼缝进行搜索,得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对应的拼缝区域;基于拼缝区域,对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得到初始融合重叠区域;将初始融合重叠区域,第三子重叠区域,以及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融合模型,通过融合模型对初始融合重叠区域,第三子重叠区域,以及第四子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融合重叠区域。
进一步的,目标重叠区域包括: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三子重叠区域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对应的第四子重叠区域;第一神经神经网络模型包括拼接模型;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的步骤包括:将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拼接模型,得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对应的拼缝区域;对拼缝区域进行羽化处理,得到羽化后的重叠区域,将羽化后的重叠区域确定为融合重叠区域。
进一步的,融合模型通过以下方式训练得到:获取第一图片;对第一图片进行平移和/或旋转处理,得到第二图片;对第一图片和第二图片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初始融合图片;基于第一图片、第二图片和初始融合图片,训练融合模型。
进一步的,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的步骤包括:将融合重叠区域替换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
进一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颜色通道为RGGB排列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图像拼接装置,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融合模块,用于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设备和存储装置,存储装置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设备运行时执行如上述任一项的图像拼接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设备运行时执行如上述任一项的图像拼接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首先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然后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最后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该方式中,在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后,采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不需要基于CPU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每个像素进行融合相关计算,节省了对初始拼接图像中所有像素进行融合计算的时间,提高了融合处理效率,进而提高了图像拼接的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拼接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像拼接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像拼接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像拼接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AW域图像拼接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拼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图像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的新兴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芯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分布式存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诸多技术种类。计算机视觉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具体是让机器识别世界,计算机视觉技术通常包括人脸识别、活体检测、指纹识别与防伪验证、生物特征识别、人脸检测、行人检测、目标检测、行人识别、图像处理、图像识别、图像语义理解、图像检索、文字识别、视频处理、视频内容识别、行为识别、三维重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计算摄影、机器人导航与定位等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进步,该项技术在众多领域展开了应用,例如安防、城市管理、交通管理、楼宇管理、园区管理、人脸通行、人脸考勤、物流管理、仓储管理、机器人、智能营销、计算摄影、手机影像、云服务、智能家居、穿戴设备、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医疗、人脸支付、人脸解锁、指纹解锁、人证核验、智慧屏、智能电视、摄像机、移动互联网、网络直播、美颜、美妆、医疗美容、智能测温等领域。
图像拼接是将具有重叠视场的多幅图像组合在一起,以产生更大的视场角及高分辨率图像的过程。普通人的单只眼睛的视场角大概120°左右,两只眼睛的视场角一般能160-220°左右,而普通相机的FOV(Field Of Vision,视场角)一般只有40°-60°左右,难以在对细节物体进行高清成像的同时保证大的成像视野,通过图像拼接技术能够将多个小视场角的摄像机组合为大视场角的多摄相机,在安防、远程会议、运动赛事导播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基于RGB(R:Red,红色;G:Green,绿色;B:Blue,蓝色)域图像进行图像拼接处理,而当前较为新颖的图像处理及分析过程通常是基于RAW域图像实现的,比如,通过RAW域图像的检测、分割或识别等来解决RGB域图像无法解决的暗光、逆光等场景问题,在对图像处理及分析主要集中在RAW域图像的情况下,当对相应的RGB域图像进行图像拼接时,由于RGB域图像与RAW域图像相比,缺少了一部分图像细节,导致在RGB域的拼接图像缺少了相应的图像分析结果,从而不利于后期的图像检测、分割等处理;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基于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对初始拼接后的拼接图片中的每个像素进行融合相关的计算处理,由于CPU对每个像素计算时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导致对初始拼接后的拼接图片中所有像素进行融合计算的时间较长,降低了融合处理效率,进而降低了图像拼接的处理效率。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该技术可以应用于需要对图像进行拼接处理的应用中,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参照图1来描述用于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的示例电子***100。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电子***的结构示意图,电子***1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设备102、一个或多个存储装置104、输入装置106、输出装置108以及一个或多个图像采集设备110,这些组件通过总线***112和/或其它形式的连接机构(未示出)互连。应当注意,图1所示的电子***100的组件和结构只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根据需要,所述电子***也可以具有其他组件和结构。
所述处理设备102可以是网关,也可以为智能终端,或者是包含中央处理单元(CPU)或者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和/或指令执行能力的其它形式的处理单元的设备,可以对所述电子***100中的其它组件的数据进行处理,还可以控制所述电子***100中的其它组件以执行期望的功能。
所述存储装置104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所述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等。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硬盘、闪存等。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处理设备102可以运行所述程序指令,以实现下文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由处理设备实现)的客户端功能以及/或者其它期望的功能。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还可以存储各种应用程序和各种数据,例如所述应用程序使用和/或产生的各种数据等。
所述输入装置106可以是用户用来输入指令的装置,并且可以包括键盘、鼠标、麦克风和触摸屏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输出装置108可以向外部(例如,用户)输出各种信息(例如,图像或声音),并且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图像采集设备110可以采集预览视频帧或图像数据,并且将采集到的预览视频帧或图像数据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104中以供其它组件使用。
示例性地,用于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的示例电子***中的各器件可以集成设置,也可以分散设置,诸如将处理设备102、存储装置104、输入装置106和输出装置108集成设置于一体,而将图像采集设备110设置于可以采集到目标图像的指定位置。当上述电子***中的各器件集成设置时,该电子***可以被实现为诸如相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车载终端等智能终端,也可以是服务器。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拼接方法,该方法由上述电子***中的处理设备执行;该处理设备可以是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任何设备或芯片。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2,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上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可以以第一图像作为基准图像,以第二图像作为待配准图像,也可以以第二图像作为基准图像,以第一图像作为待配准图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为方便说明,以第一图像为基准图像,第二图像为待配准图像为例,该第一图像通常位于基准图像坐标系中,该第一图像可以以tar图像表示等;该第二图像通常位于待配准图像坐标系中,该第二图像可以以src图像表示等;该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可以是RAW域图像,也可以是RGB域图像等,在实际实现时,当需要对图像进行拼接处理时,通常需要先获取到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且该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通常是具有一部分重叠视场的图像。
步骤S204,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
将获取到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初始拼接,比如,如果第一图像作为基准图像,第二图像作为待配准图像,可以将第二图像投影至第一图像进行初始拼接,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拼接的初始拼接图像。
步骤S206,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
上述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通过多种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如残差网络、VGG网络等;由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是具有一部分重叠视场的图像,该目标重叠区域可以理解为,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初始拼接处理后的重合区域;在实际实现时,在确定上述初始拼接图像后,可以从该初始拼接图像中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相重合的目标重叠区域,利用第一神经网络对该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
步骤S208,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
在实际实现时,在确定上述融合重叠区域后,可以基于该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目标拼接图像;该目标拼接图像可以是将两张或数张有重叠部分的图像拼成一幅无缝的全景图或高分辨率图像;其中,两张或数张有重叠部分的图像可能是不同时间、不同视角或者不同传感器获得的图像。
上述图像拼接方法,首先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然后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最后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该方式中,在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后,采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不需要基于CPU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每个像素进行融合相关计算,节省了对初始拼接图像中所有像素进行融合计算的时间,提高了融合处理效率,进而提高了图像拼接的处理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图像拼接方法,该方法在上述实施例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2,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步骤S304,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该步骤S304具体可以通过下述步骤一实现:
步骤一,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和第一图像,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该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通过多种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如残差网络、VGG网络等;该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为不同于第一神经网络模型的网络模型,也可以是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只不过进行光照补偿的过程由第一神经网络模型中的某个子模型或子模块执行即可,在实际实现时,考虑到由于光线原因,所拍摄的第二图像可能会存在因光线不平衡而造成的色彩偏差,为了抵消第二图像中存在的色彩偏差,可以基于预先训练好的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和第一图像,对该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该步骤一具体可以通过下述步骤A至步骤D实现:
步骤A,基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投影变换矩阵。
在实际实现时,可以根据获取到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投影变换矩阵,其中,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通常具有相同数量的颜色通道,比如,第一图像有R、G、G和B四个颜色通道,第二图像同样也有R、G、G和B四个颜色通道;具体的,该步骤A具体可以通过步骤a至步骤c实现:
步骤a,提取第一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以及第二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
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图像匹配,通常需要在图像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如图像中的角点、边缘点、暗区的亮点或亮区的暗点等,上述第一特征点可以是从第一图像中提取出的角点、边缘点、暗区的亮点或亮区的暗点等,该第一特征点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上述第二特征点可以是从第二图像中提取的角点、边缘点、暗区的亮点或亮区的暗点等,该第二特征点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本实施例中,第一图像的每个像素的颜色通道中,每种颜色通道预设有对应的第一权重值;第二图像的颜色通道中,每种颜色通道预设有对应的第二权重值;在实际实现时,上述第一权重值和第二权重值通常是预先设定好的固定值,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比如,以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都具有R、G、G和B这四个颜色通道为例,第一图像中,R通道对应的第一权重值为0.3,两个G通道对应的第一权重值均为0.2,B通道对应的第一权重值为0.3;第二图像中,R通道对应的第二权重值为0.3,两个G通道对应的第二权重值均为0.2,B通道对应的第二权重值为0.3。
上述步骤a中,提取第一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的步骤可以包括步骤a0至步骤a3:
步骤a0,针对第一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将该像素中每种颜色通道的分量乘以该颜色通道对应的第一权重值,得到每种颜色通道的第一计算结果。
上述颜色通道可以理解为保存图像颜色信息的通道,比如RGB图像有三个颜色通道,分别为R通道、G通道和B通道;上述每种颜色通道的分量可以理解为每种颜色通道的亮度值;在实际实现时,第一图像中通常包括多个像素,每个像素通常具有多个颜色通道,对于每个像素来说,可以将该像素中每种颜色通道的分量乘以所对应的第一权重值,得到该颜色通道的第一计算结果,比如,以第一图像具有R、G、G和B这四个颜色通道,其中,R通道对应的第一权重值为0.3,两个G通道对应的第一权重值均为0.2,B通道对应的第一权重值为0.3,其中一个指定像素的R通道对应的分量为150、两个G通道对应的分量均为100,B通道对应的分量为80为例,则该指定像素中,R通道的第一计算结果为150*0.3=45,两个G通道的第一计算结果为100*0.2=20,B通道的第一计算结果为80*0.3=24。
步骤a1,将该像素中每种颜色通道的第一计算结果进行加和,得到该像素对应的第一灰度值。
当通过上述步骤a0得到第一图像中,每个像素中的每种颜色通道的第一计算结果后,可以将该像素中每种颜色通道的第一计算结果相加,得到该像素的第一灰度值,比如,仍以上述步骤a0中的指定像素为例,可以将该指定像素中的每种颜色通道的第一计算结果相加,得到该指定像素对应的第一灰度值,即45+20+20+24=109。
步骤a2,基于第一图像中每个像素对应的第一灰度值,确定第一图像的灰度图。
当通过上述步骤a0和步骤a1得到第一图像中每个像素对应的第一灰度值后,可以根据所得到的多个第一灰度值,得到该第一图像的灰度图。
步骤a3,从第一图像的灰度图中,提取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
在实际实现时,可以基于SIFT(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尺度不变特征变换)或SuperPoint等算法,从所得到的第一图像的灰度图中,提取出一个或多个第一特征点,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采用SIFT或SuperPoint等方式提取特征点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其中,SIFT具有尺度不变性,可在图像中检测出关键点,是一种局部特征描述子;SuperPoint是一种基于自监督训练的特征点检测和描述符提取方法。
上述步骤a中,提取第二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的步骤可以包括步骤a4至步骤a7:
步骤a4,针对第二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将该像素中每种颜色通道的分量乘以该颜色通道对应的第二权重值,得到每种颜色通道的第二计算结果。
在实际实现时,第二图像中通常也包括多个像素,每个像素通常具有多个颜色通道,对于每个像素来说,可以将该像素中每种颜色通道的分量乘以所对应的第二权重值,得到该颜色通道的第二计算结果,比如,仍以第二图像具有R、G、G和B这四个颜色通道,其中,R通道对应的第一权重值为0.3,两个G通道对应的第一权重值均为0.2,B通道对应的第一权重值为0.3,其中一个目标像素的R通道对应的分量为100、两个G通道对应的分量均为120,B通道对应的分量为150为例,则该目标像素中,R通道的第二计算结果为100*0.3=30,两个G通道的第二计算结果为120*0.2=24,B通道的第二计算结果为150*0.3=45。
步骤a5,将该像素中每种颜色通道的第二计算结果进行加和,得到该像素对应的第二灰度值。
当通过上述步骤a4得到第二图像中,每个像素中的每种颜色通道的第二计算结果后,可以将该像素中每种颜色通道的第二计算结果相加,得到该像素的第二灰度值,比如,仍以上述步骤a4中的目标像素为例,可以将该目标像素中的每种颜色通道的第二计算结果相加,得到该目标像素对应的第二灰度值,即30+24+24+45=123。
步骤a6,基于第二图像中每个像素对应的第二灰度值,确定第二图像的灰度图。
当通过上述步骤a4和步骤a5得到第二图像中每个像素对应的第二灰度值后,可以根据所得到的多个第二灰度值,得到该第二图像的灰度图。
步骤a7,从第二图像的灰度图中,提取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
在实际实现时,可以基于SIFT或SuperPoint等算法,从所得到的第二图像的灰度图中,提取出一个或多个第二特征点。
步骤b,基于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和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确定至少一个匹配特征点对。
当通过上述步骤a提取到第一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和第二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后,可以进行特征点匹配,具体的,可以基于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和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采用KNN(K-NearestNeighbor,K最邻近分类算法)或RANSAC(RANdom SAmpleConsensus,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等算法,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一个或多个匹配特征点对,该匹配特征点对的数量一般不少于四对;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采用KNN或RANSAC等方式进行特征点匹配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其中,KNN是每个样本都可以用它最接近的K个邻近值来代表,其核心思想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邻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并具有这个类别上样本的特性;RANSAC为随机采样一致性匹配,该方式利用匹配点计算两个图像之间单应矩阵,然后利用重投影误差来判定某一个匹配是不是正确的匹配。
步骤c,基于至少一个匹配特征点对,确定投影变换矩阵。
在确定至少一个匹配特征点对后,可以基于匹配特征点对的匹配信息,如匹配特征点对的坐标等,计算投影变换矩阵,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根据匹配特征点对,计算投影变换矩阵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基于该投影变换矩阵,可以将第二图像投影至第一图像,该投影变换矩阵的作用方式是,对于第二图像中,每个像素包括的每个颜色通道,都按照所计算的投影变换矩阵进行投影变换,另外,在第二图像投影至第一图像后,变换出来的对应的坐标可能是小数,这时通常需要依据临近像素的值来对该坐标进行插值处理,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的插值处理方式,比如,可以采用Cubic双立方插值方式等,以降低解析力影响,其中,该解析力可以理解为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的清晰度。
步骤B,基于投影变换矩阵,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重叠区域;其中,初始重叠区域包括: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一子重叠区域以及第二图像对应的第二子重叠区域。
基于上述步骤所确定的投影变换矩阵,将第二图像投影至第一图像,由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是具有一部分重叠视场的图像,因此,在完成投影变换后,可以得到第一图像与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的初始重叠区域,该初始重叠区域包括第一图像的第一子重叠区域,以及,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的第二子重叠区域。
该步骤B具体可以通过步骤h至步骤k实现:
步骤h,获取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其中,该边界坐标用于指示第二图像的图像区域。
上述边界坐标可以理解为用于指示第二图像整体形状的边缘坐标,通过该边缘坐标可以得到第二图像所对应的图像区域。在实际实现时,当需要确定初始重叠区域时,通常需要先获取到该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该边界坐标的数量通常为多个。
步骤i,基于投影变换矩阵和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确定投影变换后的边界坐标。
当获取到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并基于投影变换矩阵,将第二图像投影至第一图像后,就可以得到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比如,如果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为四个角点坐标,在基于投影变换矩阵完成投影变换后,就可以得到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的四个角点坐标。
步骤j,基于投影变换后的边界坐标,确定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
在确定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后,根据投影变换后的边界坐标所围成的图像区域确定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比如,仍以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为四个角点坐标为例,则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的四个角点坐标所围成的图像区域,即为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
步骤k,将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与第一图像的重合图像区域,确定为初始重叠区域。
当确定上述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后,将该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与第一图像取交集,即可得到上述初始重叠区域。
步骤C,将第一子重叠区域和第二子重叠区域,输入至第二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第二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第一子重叠区域中各个像素的第一像素值与第二子重叠区域中相同位置像素的第二像素值的映射关系。
在实际实现时,在确定初始重叠区域后,可以将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一子重叠区域,以及第二图像对应的第二子重叠区域的像素值全部提取出来,分别计算出第一图像中,第一子重叠区域对应图像的像素值直方图分布,以及第二图像中,第二子重叠区域对应图像的像素值直方图分布,基于直方图匹配的方式将第二子重叠区域对应图像的像素值直方图分布变换为与第一子重叠区域对应图像的像素值直方图分布相匹配,具体可以通过构造像素值映射表的方式实现,该像素值映射表可以是LUT(Look-Up-Table,显示查找表)表等,并且,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包括的颜色通道的数量相同,每个颜色通道通常都有其对应的像素值映射表;比如,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均包括R、G、G和B这四个颜色通道,将第一子重叠区域和第二子重叠区域,输入至预先训练好的第二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第一子重叠区域中各个像素的第一像素值与第二子重叠区域中相同位置像素的第二像素值的映射关系,可以以GT(Ground Truth,表示有监督学习的训练集的分类准确性,用于证明或者推翻某个假设)为0-65535的四个LUT表进行学习,最后通过该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计算得到四个0-65535的LUT表,其中,四个0-65535的LUT表通常是不同的,LUT表的数量与颜色通道的数量相关联。而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基于CPU传统方式计算得到上述像素值映射表,由于通常需要逐像素进行计算,导致计算过程时间较长,效率较低,本实施例可以通过NN(NeuralNetwork,神经网络)实现对相关技术中计算方式的加速。
上述像素值映射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像素灰度值的映射表,该映射表将实际采样到的像素灰度值经过一定的变换,如阈值、反转、二值化、对比度调整、线性变换等,变成了另外一个与之对应的灰度值,这样可以起到突出图像的有用信息,增强图像的光对比度的作用。
步骤D,获取第二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映射关系;
步骤E,针对各个颜色通道,基于映射关系,将第二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在颜色通道的像素值,与第一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在颜色通道的像素值进行匹配,以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当获取到第二神经网络输出的上述映射关系后,比如,在得到每个颜色通道对应的像素值映射表后,可以将该像素值映射表作用于整个第二图像,即通过该像素值映射表可以将第二图像的每个颜色通道的值域映射到与第一图像类似的分布上,即,可以将第二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在该颜色通道的像素值与第一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在该颜色通道的像素值进行匹配。比如,仍以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均包括R、G、G和B这四个颜色通道,通过该第二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得到四个颜色通道分别对应的四个0-65535的LUT表为例,则对于每个颜色通道来说,通过该颜色通道对应的LUT表,可以将第二图像的各个像素点在该颜色通道的像素值映射到与第一图像类似的分布上,从而实现对第二图像的光照补偿。
该步骤一具体还可以通过下述步骤H实现:
步骤H,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输入至第二神经网络模型中,通过第二神经网络基于第一图像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得到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
在实际实现时,可以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输入至预先训练好的第二神经网络模型中,通过该第二神经网络基于该第一图像对该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可以以第一图像、基于直方图匹配进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为GT来对第二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进行监督,最后通过该第二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得到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
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基于CPU对待拼接图片中的每个像素计算相应的补偿系数,再对每个像素进行补偿,由于CPU对每个像素计算时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导致对图片中所有像素进行补偿的时间较长,降低了光照补偿的处理效率。本实施例中的光照补偿方式,采用预先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不需要基于CPU对每个像素进行计算,节省了对图像中所有像素进行补偿的时间,提高了光照补偿的处理效率。
步骤S306,基于第一图像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确定初始拼接图像。
根据上述获取到的投影变换矩阵,将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投影至第一图像并进行初始拼接,得到第一图像与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所拼接的初始拼接图像。
步骤S308,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
步骤S310,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
上述图像拼接方法,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基于第一图像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确定初始拼接图像,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该方式中,在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后,采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不需要基于CPU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每个像素进行融合相关计算,节省了对初始拼接图像中所有像素进行融合计算的时间,提高了融合处理效率,进而提高了图像拼接的处理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图像拼接方法,该方法在上述实施例方法的基础上实现;该方法重点描述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的具体过程,该方法中,目标重叠区域包括: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三子重叠区域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对应的第四子重叠区域;第一神经神经网络模型包括拼接模型和融合模型;该拼接模型可以通过多种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如残差网络、VGG网络等;该融合模型也可以通过多种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如残差网络、VGG网络等;该拼接模型和融合模型可以是第一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子模块或子模型,也可以是两个单独的神经网络模型;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02,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步骤S404,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
步骤S406,将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拼接模型,通过拼接模型对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之间的拼缝进行搜索,得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对应的拼缝区域。
在实际实现时,当确定初始拼接图像后,根据该初始拼接图像的目标重叠区域,即可确定出该目标重叠区域所包含的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将该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预先训练好的拼接模型中,通过该拼接模型搜索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之间的拼缝,并输出搜索到的拼缝区域,该拼缝区域通常为拼缝的点集或拼接mask等,该拼缝区域也可以是缝合线,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graphcut、vonorio等传统方式进行拼缝搜索,以计算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的最佳缝合线,通过搜索最佳缝合线,可以降低拼缝连接处的空间连续性,一般需要基于CPU对逐项数据进行计算,计算时间较长,其中,graphcut是一种能量优化算法,在图像处理领域可以用于前背景分割、立体视觉或抠图等;本实施例中,可以基于预先训练好的拼接模型蒸馏上述传统计算方式,不需要通过CPU计算,从而可以实现硬件加速,加快了处理速度,提高了处理效率。
步骤S408,基于拼缝区域,对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得到初始融合重叠区域。
在实际实现时,在得到拼缝区域后,比如,该拼缝区域为未羽化的拼缝的点集,可以基于该未羽化的拼缝的点集,对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直接进行融合,得到初始融合重叠区域。
步骤S410,将初始融合重叠区域,第三子重叠区域,以及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融合模型,通过融合模型对初始融合重叠区域,第三子重叠区域,以及第四子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融合重叠区域。
相关技术中,对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通常需要通过CPU对逐项数据进行计算融合,计算时间较长。而本方式在实际实现时,可以基于NN-blending,即神经网络的融合方式进行图像融合处理,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具体的,可以将上述得到的初始融合重叠区域,与两张未融合的原图,即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一起送入融合模型中,通过融合模型对初始融合重叠区域,第三子重叠区域,以及第四子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比如,经过image-to-image处理等,得到融合优化后的结果。
上述融合模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五至步骤八训练得到:
步骤五,获取第一图片。
步骤六,对第一图片进行平移和/或旋转处理,得到第二图片。
在实际实现时,上述第一图片可以是任意一张图片;即上述第二图片可以是对第一图片经过小范围平移和/或旋转等处理后得到;在实际实现时,融合模型的训练过程可以以单张图片构造训练样本,该单张图片即为上述第一图片,将该单张图片经过小范围平移、旋转后得到一张变化后的图片,即为上述第二图片。
步骤七,对第一图片和第二图片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初始融合图片。
在得到上述第一图片和第二图片后,可以将这两个图片经过随机生成的拼缝进行融合,比如,可以通过Alpha-Blending方式进行融合,得到上述初始融合图片。
步骤八,基于第一图片、第二图片和初始融合图片,训练融合模型。
将上述第一图片、第二图片和初始融合图片共同作为训练样本,以对融合模型进行训练。具体的,可以将上述由第一图片、第二图片和初始融合图片组成的训练样本输入至初始融合模型中,以输出对初始融合图片优化后的融合图片,基于该融合图片和第一图片确定损失值,基于损失值更新初始融合模型的权重参数;继续执行获取第一图片的步骤,直至初始融合模型收敛,得到融合模型。其中,该损失值可以理解为上述输出的对初始融合图片优化后的融合图片与第一图片之间的差距;上述权重参数可以包括初始融合模型中的所有参数,如卷积核参数等,在对初始融合模型进行训练时,通常需要基于上述融合图片和第一图片,更新初始融合模型中的所有参数,以对该初始融合模型进行训练。然后继续执行获取训练样本的步骤,直至初始融合模型收敛,或损失值收敛,最终得到训练完成的融合模型,在实际实现时,初始融合模型的输出可以以第一图片进行监督,监督的LOSS为L1距离,其中,拼缝区域的L1-loss可以被施加2x的权重。
步骤S412,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
上述图像拼接方法,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将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拼接模型,得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对应的拼缝区域。基于拼缝区域,对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得到初始融合重叠区域。将初始融合重叠区域,第三子重叠区域,以及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融合模型,得到融合重叠区域。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该方式中,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包含了拼接模型和融合模型,通过拼接模型搜索出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三子重叠区域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对应的第四子重叠区域对应的拼缝区域,进而得到初始融合重叠区域,再通过融合模型,得到融合重叠区域,该方式只需要通过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就可以完成拼缝搜索和融合的处理过程,提高了融合处理效率,进而提高了图像拼接的处理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图像拼接方法,该方法在上述实施例方法的基础上实现;该方法重点描述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的具体过程,以及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的具体过程,该方法中,目标重叠区域包括: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三子重叠区域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对应的第四子重叠区域;第一神经神经网络模型包括拼接模型;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502,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在实际实现时,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通常为RAW图像,通常会先对该RAW图像进行格式转换,即会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颜色通道进行重排布,以便于后续光照补偿、拼缝搜索等处理,一般会将原始RAW域的bayer-pattern处理为RGGB(R:Red,红色;G:Green,绿色;G:Green,绿色;B:Blue,蓝色)排列方式,即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颜色通道为RGGB排列方式。该方式中,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可以均为RAW图像,可以直接基于RAW图像进行拼接,不需要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转化为RGB图像后再进行拼接,由于RAW图像与RGB图像相比,不会缺少图像细节,因此,RAW的图像拼接结果更有利于后期的图像检测、分割等处理。
步骤S504,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
上述RAW图像通常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者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图像感应器将捕捉到的光源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原始数据,是未经处理的,与RGB图像相比,RAW图像包含完整的图像细节,在后期处理,如加减曝光、调整高光/阴影、增减对比度、调整色阶和曲线等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在实际实现时,当需要对图像进行拼接处理时,通常需要先获取到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均为RAW图像。
步骤S506,将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拼接模型,得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对应的拼缝区域。
步骤S508,对拼缝区域进行羽化处理,得到羽化后的重叠区域,将羽化后的重叠区域确定为融合重叠区域。
上述羽化处理通常是将像素选区的边缘变得模糊,使所选区域与周围的像素混合,即将像素选区内外衔接部分虚化,起到渐变的作用从而达到自然衔接的效果,羽化值越大,虚化范围越宽,也就是说颜色递变的柔和;羽化值越小,虚化范围越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通常把羽化值设置小一点,反复羽化是羽化处理的一个技巧。在实际实现时,在得到拼缝区域后,可以基于blending操作,即融合操作得到融合重叠区域,具体的,可以通过Alpha-Blending融合的方式,对拼缝搜索得到的拼缝区域构造羽化效果,羽化的像素值可选16-22pixel,最终得到融合重叠区域。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采用Alpha-Blending方式融合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10,将融合重叠区域替换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
在实际实现时,由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通常均为RAW图像,即都是未经过有损压缩处理的图像,因此,上述目标拼接图像通常也是RAW图像,即,在将融合重叠区域替换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后,就可以得到拼接后的RAW图,即上述目标拼接图像。
通常在得到上述目标拼接图像后,可以对目标拼接图像进行检测、分割或识别等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由于该图像拼接结果为RAW图像,因此,该方式可以实现对RAW图像的图像智能分析。还可以采用Demasaic等ISP(Image SignalProcessing,图像信号处理)的核心算法等方式对目标拼接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对应的RGB图像拼接结果,其中,ISP主要用于对前端图像像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做后期处理,主要功能有线性纠正、噪声去除、坏点去除、内插、白平衡、自动曝光控制等,ISP包括Demasaic等多种核心算法,ISP经过相关算法处理,可以输出RGB域的图像,以得到便于可视化的拼接结果。
上述图像拼接方法,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将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拼接模型,得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对应的拼缝区域。对拼缝区域进行羽化处理,得到羽化后的重叠区域,将羽化后的重叠区域确定为融合重叠区域。将融合重叠区域替换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该方式中,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包含了拼接模型,通过拼接模型搜索出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三子重叠区域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对应的第四子重叠区域对应的拼缝区域,再通过羽化处理方式,得到融合重叠区域,该方式简化了融合处理过程,提高了融合处理效率,进而提高了图像拼接的处理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照补偿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02,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步骤604,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和第一图像,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该步骤604具体可以通过下述步骤十一至步骤十五来实现:
步骤十一,基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投影变换矩阵。
该步骤十一具体可以通过下述步骤M至步骤O实现:
步骤M,提取第一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以及第二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
步骤N,基于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和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确定至少一个匹配特征点对。
步骤O,基于至少一个匹配特征点对,确定投影变换矩阵。
步骤十二,基于投影变换矩阵,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重叠区域;其中,初始重叠区域包括: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一子重叠区域以及第二图像对应的第二子重叠区域。
该步骤十二具体可以通过下述步骤P至步骤S实现:
步骤P,获取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其中,边界坐标用于指示第二图像的图像区域。
步骤Q,基于投影变换矩阵和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确定投影变换后的边界坐标。
步骤R,基于投影变换后的边界坐标,确定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
步骤S,将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与第一图像的重合图像区域,确定为初始重叠区域。
步骤十三,将第一子重叠区域和第二子重叠区域,输入至第二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第二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第一子重叠区域中各个像素的第一像素值与第二子重叠区域中相同位置像素的第二像素值的映射关系。
步骤十四,获取第二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映射关系。
步骤十五,针对各个颜色通道,基于映射关系,将第二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在颜色通道的像素值,与第一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在颜色通道的像素值进行匹配,以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该步骤604具体还可以通过下述步骤二十来实现:
步骤二十,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输入至第二神经网络模型中,通过第二神经网络基于第一图像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得到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本实施例中,各个步骤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光照补偿方法,在获取到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后,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和第一图像,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该方式中,采用预先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不需要基于CPU对每个像素进行计算,节省了对图像中所有像素进行补偿的时间,提高了光照补偿的处理效率。
为进一步理解上述实施例,下面提供如图6所示的一种RAW域图像拼接方法的流程图,为方便说明,以两幅图像为例进行介绍,两幅图像分别以tar图像(对应上述第一图像)和src图像(对应上述第二图像)来表示,多幅图像也可以采用该方式进行拼接,首先对原始RAW域的bayer-pattern(拜耳阵列)图像处理为rggb排列方式,即对bayer-tar进行格式转换,转换为rggb-tar图像,对bayer-src进行格式转换,转换为rggb-src图像。
下面对rggb-tar图像和rggb-src图像进行空间配准,具体空间配准的流程可以是,先对两幅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可以采用传统的SIFT或基于神经网络的SuperPoint等方式提取特征点,再对特征点进行匹配,得到匹配特征点对,基于匹配特征点对的特征点匹配信息,计算投影变换矩阵,基于该投影变换矩阵以及rggb-src图像的边界坐标,计算得到rggb-src的投影后的区域信息,与rggb-tar图像取交即可得到重叠区域(对应上述初始重叠区域)。
接着可以基于预先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rggb-src图像进行光照补偿,通过光照补偿可以优化不同相机图像的色彩一致性,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将上述rggb-tar图像和rggb-src图像的重叠区域的两个小图输入至神经网络模型,以GT为0-65535的LUT表来进行学习,最后通过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计算得到四个0-65535的LUT表,基于该LUT表对rggb-src图像进行光照补偿;另一种方式是将rggb-tar图像和rggb-src图像输入至神经网络模型,以GT为原始rggb-tar图像、基于直方图匹配进行光照补偿后的rggb-src图像进行监督,最后通过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计算得到光照补偿后的rggb-src图像。
在得到光照补偿后的rggb-src图像后,可以对rggb-tar图像和光照补偿后的rggb-src图像进行投影变化处理,具体的,基于投影变换矩阵,将光照补偿后的rggb-src图像投影至rggb-tar图像上,得到初始拼接图像;基于光照补偿后的rggb-src图像,重新提取新的重叠区域,基于rggb-tar图像和rggb-src图像的新的重叠区域的两个小图进行拼缝搜索和blending(融合),具体的,可以将新的重叠区域的两个小图输入至预先训练好的拼接模型,通过该拼接模型,输出拼接mask或拼缝的点集(对应上述拼缝区域),然后通过Alpha-blending融合的方式,或者基于预先训练好的融合模型进行融合的方式,得到融合的重叠区域(对应上述融合重叠区域)。最后进行替换重叠区处理,将初始拼接图像中的重叠区域替换为该融合的重叠区域,得到RAW域拼接结果;可选的,在得到该RAW域拼接结果后,可以对该RAW域拼接结果进行RAW域图像智能分析,还可以通过Demasaic等ISP步骤处理得到RGB可视化结果。
上述RAW域图像拼接方法中的光照补偿、拼缝搜索和融合等过程,可以基于神经网络实现,从而可以实现硬件加速,加快处理速度,提高处理效率,该方式为RAW域图像智能分析提供了一种大视场角的解决方案,对RAW域图像也可以处理好拼缝衔接、光照对齐等步骤,以尽量高质量融合待拼接的图像,通过对RAW域图像进行拼接可以获得大视场角的原始RAW域图片,便于大视场角下的暗光RAW域检测、识别等任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图像拼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70,用于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第一确定模块71,用于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融合模块72,用于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第二确定模块73,用于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
上述图像拼接装置,首先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然后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最后基于融合重叠区域和初始拼接图像,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该装置中,在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后,采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不需要基于CPU对初始拼接图像中的每个像素进行融合相关计算,节省了对初始拼接图像中所有像素进行融合计算的时间,提高了融合处理效率,进而提高了图像拼接的处理效率。
进一步的,该装置还用于: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相应的,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基于第一图像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确定初始拼接图像。
进一步的,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和第一图像,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进一步的,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基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确定投影变换矩阵;基于投影变换矩阵,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初始重叠区域;其中,初始重叠区域包括: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一子重叠区域以及第二图像对应的第二子重叠区域;将第一子重叠区域和第二子重叠区域,输入至第二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第二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第一子重叠区域中各个像素的第一像素值与第二子重叠区域中相同位置像素的第二像素值的映射关系;获取第二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映射关系;针对各个颜色通道,基于映射关系,将第二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在颜色通道的像素值,与第一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在颜色通道的像素值进行匹配,以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进一步的,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获取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其中,边界坐标用于指示第二图像的图像区域;基于投影变换矩阵和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确定投影变换后的边界坐标;基于投影变换后的边界坐标,确定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将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与第一图像的重合图像区域,确定为初始重叠区域。
进一步的,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提取第一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以及第二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基于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和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确定至少一个匹配特征点对;基于至少一个匹配特征点对,确定投影变换矩阵。
进一步的,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输入至第二神经网络模型中,通过第二神经网络基于第一图像对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得到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
进一步的,目标重叠区域包括: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三子重叠区域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对应的第四子重叠区域;第一神经神经网络模型包括拼接模型和融合模型;融合模块还用于:将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拼接模型,通过拼接模型对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之间的拼缝进行搜索,得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对应的拼缝区域;基于拼缝区域,对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得到初始融合重叠区域;将初始融合重叠区域,第三子重叠区域,以及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融合模型,通过融合模型对初始融合重叠区域,第三子重叠区域,以及第四子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融合重叠区域。
进一步的,目标重叠区域包括: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三子重叠区域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对应的第四子重叠区域;第一神经神经网络模型包括拼接模型;融合模块还用于:将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拼接模型,得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第四子重叠区域对应的拼缝区域;对拼缝区域进行羽化处理,得到羽化后的重叠区域,将羽化后的重叠区域确定为融合重叠区域。
进一步的,融合模块还用于:获取第一图片;对第一图片进行平移和/或旋转处理,得到第二图片;对第一图片和第二图片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初始融合图片;基于第一图片、第二图片和初始融合图片,训练融合模型。
进一步的,第二确定模块还用于:将融合重叠区域替换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
进一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颜色通道为RGGB排列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图像拼接装置,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前述图像拼接方法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图像拼接装置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前述图像拼接方法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设备和存储装置,存储装置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设备运行时执行如上述任一项的图像拼接方法。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电子设备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设备运行时执行如上述图像拼接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可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具体实现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和/或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图像拼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
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所述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所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
基于所述融合重叠区域和所述初始拼接图像,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相应的,所述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图像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确定所述初始拼接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的步骤包括:
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和所述第一图像,对所述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和所述第一图像,对所述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确定投影变换矩阵;
基于所述投影变换矩阵,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初始重叠区域;其中,所述初始重叠区域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一子重叠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图像对应的第二子重叠区域;
将所述第一子重叠区域和所述第二子重叠区域,输入至所述第二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所述第二神经网络模型确定所述第一子重叠区域中各个像素的第一像素值与所述第二子重叠区域中相同位置像素的第二像素值的映射关系;
获取所述第二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所述映射关系;
针对各个颜色通道,基于所述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在所述颜色通道的像素值,与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在所述颜色通道的像素值进行匹配,以对所述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投影变换矩阵,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初始重叠区域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其中,所述边界坐标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区域;
基于所述投影变换矩阵和所述第二图像的边界坐标,确定投影变换后的边界坐标;
基于所述投影变换后的边界坐标,确定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
将所述投影变换后的第二图像与所述第一图像的重合图像区域,确定为所述初始重叠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确定投影变换矩阵的步骤包括:
提取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以及所述第二图像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点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特征点,确定至少一个匹配特征点对;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特征点对,确定投影变换矩阵。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和所述第一图像,对所述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输入至所述第二神经网络模型中,通过所述第二神经网络基于所述第一图像对所述第二图像进行光照补偿,得到光照补偿后的所述第二图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重叠区域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三子重叠区域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对应的第四子重叠区域;所述第一神经神经网络模型包括拼接模型和融合模型;所述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所述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所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所述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所述拼接模型,通过所述拼接模型对所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所述第四子重叠区域之间的拼缝进行搜索,得到所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所述第四子重叠区域对应的拼缝区域;
基于所述拼缝区域,对所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所述第四子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得到初始融合重叠区域;
将所述初始融合重叠区域,所述第三子重叠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所述融合模型,通过所述融合模型对初始融合重叠区域,所述第三子重叠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子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所述融合重叠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重叠区域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三子重叠区域和光照补偿后的第二图像对应的第四子重叠区域;所述第一神经神经网络模型包括拼接模型;所述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所述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所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所述第四子重叠区域,输入至所述拼接模型,得到所述第三子重叠区域和所述第四子重叠区域对应的拼缝区域;
对所述拼缝区域进行羽化处理,得到羽化后的重叠区域,将所述羽化后的重叠区域确定为所述融合重叠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模型通过以下方式训练得到:
获取第一图片;
对所述第一图片进行平移和/或旋转处理,得到第二图片;
对所述第一图片和所述第二图片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初始融合图片;
基于所述第一图片、所述第二图片和所述初始融合图片,训练所述融合模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融合重叠区域和所述初始拼接图像,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融合重叠区域替换所述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得到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所对应的所述目标拼接图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颜色通道的排列方式为RGGB排列方式。
13.一种图像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拼接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初始拼接图像;
融合模块,用于利用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所述初始拼接图像中的目标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所述目标重叠区域所对应的融合重叠区域;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融合重叠区域和所述初始拼接图像,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所对应的目标拼接图像。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设备和存储装置,所述存储装置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所述处理设备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拼接方法。
15.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设备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拼接方法。
CN202110990427.0A 2021-08-26 2021-08-26 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39026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90427.0A CN113902657A (zh) 2021-08-26 2021-08-26 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CT/CN2022/102342 WO2023024697A1 (zh) 2021-08-26 2022-06-29 图像拼接方法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90427.0A CN113902657A (zh) 2021-08-26 2021-08-26 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2657A true CN113902657A (zh) 2022-01-07

Family

ID=79188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90427.0A Pending CN113902657A (zh) 2021-08-26 2021-08-26 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02657A (zh)
WO (1) WO202302469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4697A1 (zh) * 2021-08-26 2023-03-02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拼接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6055659A (zh) * 2023-01-10 2023-05-02 如你所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原始图像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544862A (zh) * 2024-01-09 2024-02-09 北京大学 一种基于图像矩并行处理的图像拼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67921B (zh) * 2023-04-21 2023-07-11 深圳市南天门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太空舱全景图像拼接方法及***
CN117372252B (zh) * 2023-12-06 2024-02-23 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17575976B (zh) * 2024-01-12 2024-04-1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图像阴影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680977B (zh) * 2024-02-04 2024-04-16 季华实验室 机器人上料拼接对位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2308A (zh) * 2010-07-02 2010-11-10 上海交通大学 提高图像拼接精度和稳定性的方法
US9940695B2 (en) * 2016-08-26 2018-04-10 Multimedia Image Solution Limited Method for ensuring perfect stitching of a subject's images in a real-site image stitching operation
CN109523491A (zh) * 2018-12-13 2019-03-26 深圳市路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环视辅助泊车的环视光照均一化方法和装置
CN110473143B (zh) * 2019-07-23 2023-11-10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mra医学图像拼接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CN112862685B (zh) * 2021-02-09 2024-02-23 北京迈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拼接的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
CN113902657A (zh) * 2021-08-26 2022-01-07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拼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4697A1 (zh) * 2021-08-26 2023-03-02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拼接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6055659A (zh) * 2023-01-10 2023-05-02 如你所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原始图像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055659B (zh) * 2023-01-10 2024-02-20 如你所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原始图像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544862A (zh) * 2024-01-09 2024-02-09 北京大学 一种基于图像矩并行处理的图像拼接方法
CN117544862B (zh) * 2024-01-09 2024-03-29 北京大学 一种基于图像矩并行处理的图像拼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24697A1 (zh) 2023-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024697A1 (zh) 图像拼接方法和电子设备
KR102574141B1 (ko) 이미지 디스플레이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CN110910486B (zh) 室内场景光照估计模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渲染方法
CN107301620B (zh) 基于相机阵列的全景成像方法
CN111062905A (zh) 一种基于显著图增强的红外和可见光融合方法
CN112270688B (zh) 一种前景提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402146A (zh) 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WO2023011013A1 (zh) 视频图像的拼缝搜索方法、视频图像的拼接方法和装置
CN108171735B (zh) 基于深度学习的十亿像素视频对齐方法及***
CN108616700B (zh)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846807A (zh) 光效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111768A (zh) 控制对焦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712177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681636B (zh)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轻量化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
CN113630549A (zh) 变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627034A (zh) 一种图像增强方法、图像增强模型的训练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298177B (zh) 夜间图像着色方法、装置、介质和设备
Song et al. Real-scene reflection removal with raw-rgb image pairs
CN114372931A (zh) 一种目标对象虚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Zheng et al. Overwater image dehazing via cycle-consistent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Fu et al. Image stitching techniques applied to plane or 3-D models: a review
CN116310105B (zh) 基于多视图的物体三维重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058183A (zh) 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的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38964A (zh) 一种基于建模的图像数据增强的方法
Guo et al. Low-light color imaging via cross-camera synthesi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