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0224B -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0224B
CN113900224B CN202111123714.8A CN202111123714A CN113900224B CN 113900224 B CN113900224 B CN 113900224B CN 202111123714 A CN202111123714 A CN 202111123714A CN 113900224 B CN113900224 B CN 1139002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ystem
lens
lens element
image
paraxial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237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00224A (zh
Inventor
谭怡翔
党绪文
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2371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002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00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0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00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0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光学***满足:25deg≤HFOV/FNO≤33deg。上述光学***,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和大光圈特性。

Description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飞行时间法(Time Of Flight,TOF)探测技术的迅速发展,TOF镜头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电子设备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业界对TOF镜头的成像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TOF镜头的光圈数对成像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大光圈特性能够提升TOF镜头的成像亮度,同时使得TOF镜头在弱光环境下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然而,目前的TOF镜头难以满足大光圈的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TOF镜头难以满足大光圈的需求,提供一种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一种光学***,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且所述光学***满足以下条件式:
25deg≤HFOV/FNO≤33deg;
其中,HFOV为所述光学***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FNO为所述光学***的光圈数。
上述光学***,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有利于光线的汇聚,从而有利于缩短光学***的总长。第一透镜的凸凹面型与第二透镜的凸凹面型相配合有利于防止光线过于汇聚,从而使得光线的走势更加平缓,降低光学***的敏感度,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光学***的色差。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有利于修正经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扩束后的光线入射角度。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有利于校正轴外像差和轴上色差,提升光学***的成像质量。具备上述屈折力及面型特征,光学***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并具备高成像质量。
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对光学***的半视场角及光圈数进行合理配置,使得光学***能够同时具备大视场角和大光圈特性,既能够满足大范围拍摄需求,也能够满足TOF镜头大通光量的需求。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的视场角及光圈过大,不利于光线的控制,从而不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光学***的视场角及光圈过小,导致可视范围缩小,难以满足大范围拍摄的需求,也容易因通光量不足产生暗角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满足以下条件式:
1.1≤f/EPD≤1.4;
其中,f为所述光学***的有效焦距,EPD为所述光学***的入瞳直径。满足上述条件式,能够使得光学***具备大光圈特性,有利于光学***获得足够的进光量,避免成像面周边出现暗角,同时有利于提升光学***在弱光环境下的拍摄效果;另外,光圈的增大还有利于缩小艾利斑的尺寸,进而使得光学***有更高的解像力极限,配合光学***中各透镜屈折力的合理搭配,使得光学***能够满足高像素的设计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满足以下条件式:
0.4≤SD11/ImgH≤0.6;
其中,SD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ImgH为所述光学***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半口径与光学***的半像高的比值,有利于减小光学***中各透镜之间的段差,从而有利于光学***整体平缓过渡,另外,还有利于提升光学***的通光量,从而提高成像的相对照度。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过大,导致入射光线难以控制,需要更长的结构才能实现光线的平缓过渡,从而不利于光学***的小型化设计。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过小,导致通光量下降,使得相对照度难以达到设计值,从而难以满足TOF镜头高成像质量的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满足以下条件式:
1.6≤TTL/ImgH≤1.9;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即所述光学***的光学总长,ImgH为所述光学***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的光学总长与半像高的比值,有利于缩短光学***的总长,使得光学***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的总长过大,不利于光学***的小型化设计。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光学***的总长过短,导致各镜片的面型过于弯曲,容易产生高阶像差,从而使得各透镜之间的敏感度增加,不利于达到产品设计规格以及提升成像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满足以下条件式:
2≤|f2/f1|≤17;
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的比值,使得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不会与第一透镜的屈折力过于接近,从而有利于第一透镜汇聚的光线能够经第二透镜平滑过渡到像方各透镜,同时也有利于第二透镜像方各透镜平衡轴上色差并校正轴外慧差。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二镜片的屈折力过小,导致像方各透镜控制光线的负担增大,从而导致物方各透镜的面型过于弯曲,不利于光学***成像质量的提高。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二透镜与第一透镜的屈折力过于接近,导致光线过于聚拢,光线未能合理扩张,也会增大像方各透镜调节光线的负担,不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满足以下条件式:
0.1≤BF/TTL≤0.2;
其中,BF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光学***的成像面于光轴方向上的最短距离,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的后焦占比,在缩短光学***的总长以实现小型化设计的同时,还有利于合理控制最外视场至成像面上的主光线入射角,避免最外视场的主光线入射角过大导致相对照度下降,从而有利用提升光学***的成像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满足以下条件式:
0<SAG42/SAG51≤3.4;
其中,SAG42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即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最大有效口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SAG51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即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矢高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矢高的比值,使得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形状相匹配,从而有利于减小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光线在透镜表面的入射角度,进而有利于抑制轴外色差的产生,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光学***的光通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满足以下条件式:
1.3≤∑CT/∑AT≤2.6;
其中,∑CT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之和,∑AT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中相邻两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之和,即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以及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之和。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相邻透镜之间的间距,有利于使得各透镜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有利于光线在光学***中平滑过渡,进而有利于消除高阶像差,提高光学***的成像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满足以下条件式:
0.8≤f1/f34≤1.2;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34为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的比值,使得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与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组合屈折力相接近,从而使得第一透镜与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组合之间形成类似对称结构,进而有利于校正光学***的像差,提升光学***的成像质量。
一种取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学***,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的像侧。在所述取像模组中采用上述光学***,在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具备大光圈特性,从而能够满足TOF镜头大通光量的需求。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上述的取像模组,所述取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电子设备中采用上述取像模组,在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具备大光圈特性,从而有利于电子设备在TOF探测领域中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图;
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图;
图7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取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沿光轴110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具体地,第一透镜L1包括物侧面S1及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包括物侧面S3及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包括物侧面S5及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包括物侧面S7及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包括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同轴设置,光学***100中各透镜共同的轴线即为光学***100的光轴110。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有利于光线的汇聚,从而有利于缩短光学***100的总长。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凸凹面型与第二透镜L2的凸凹面型相配合有利于防止光线过于汇聚,从而使得光线的走势更加平缓,降低光学***100的敏感度,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光学***100的色差。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均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有利于修正经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扩束后的光线入射角度。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有利于校正轴外像差和轴上色差,提升光学***100的成像质量。具备上述屈折力及面型特征,光学***100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并具备高成像质量。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设置有光阑STO,光阑STO可设置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还包括设置于第五透镜L5像侧的滤光片L6。滤光片L6可为红外带通滤光片,滤光片L6用于透过红外波段的光线而阻挡其他波段的光线,从而使得光学***100能够应用于TOF探测领域。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L6能够透过波长在930nm-950nm的光线。当然,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需求,滤光片L6还可透过波长在其他范围内的红外光。进一步地,光学***100还包括位于第五透镜L5像侧的像面S13,像面S13即为光学***100的成像面,入射光经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调节后能够成像于像面S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的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结构的采用能够提高透镜设计的灵活性,并有效地校正球差,改善成像质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的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以均为球面。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举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中各透镜的表面可以是非球面或球面的任意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中的各透镜的材质可以均为玻璃或均为塑料。采用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100的重量并降低生产成本,配合光学***100的小尺寸以实现光学***100的轻薄化设计。而采用玻璃材质的透镜使光学***100具备优良的光学性能以及较高的耐温性能。需要注意的是,光学***100中各透镜的材质也可以为玻璃和塑料的任意组合,并不一定要是均为玻璃或均为塑料。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透镜L1并不意味着只存在一片透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中也可以存在两片或多片透镜,两片或多片透镜能够形成胶合透镜,胶合透镜最靠近物侧的表面可视为物侧面S1,最靠近像侧的表面可视为像侧面S2。或者,第一透镜L1中的各透镜之间并不形成胶合透镜,但各透镜之间的距离相对固定,此时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为物侧面S1,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面为像侧面S2。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或第五透镜L5中的透镜数量也可大于或等于两片,且任意相邻透镜之间可以形成胶合透镜,也可以为非胶合透镜。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满足条件式:25deg≤HFOV/FNO≤33deg;其中,HFOV为光学***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FNO为光学***100的光圈数。具体地,HFOV/FNO可以为:27.301、27.638、28.021、28.555、29.314、29.847、30.367、30.449、31.002或31.250,数值单位为deg。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对光学***100的半视场角及光圈数进行合理配置,使得光学***100能够同时具备大视场角和大光圈特性,既能够满足大范围拍摄需求,也能够满足TOF镜头大通光量的需求。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100的视场角及光圈过大,不利于光线的控制,从而不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光学***100的视场角及光圈过小,导致可视范围缩小,难以满足大范围拍摄的需求,也容易因通光量不足产生暗角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满足条件式:1.1≤f/EPD≤1.4;其中,f为光学***100的有效焦距,EPD为光学***100的入瞳直径。具体地,f/EPD可以为:1.20、1.22、1.23、1.25、1.28、1.29、1.30、1.31、1.32或1.33。满足上述条件式,能够使得光学***100具备大光圈特性,有利于光学***100获得足够的进光量,避免成像面周边出现暗角,同时有利于提升光学***100在弱光环境下的拍摄效果;另外,光圈的增大还有利于缩小艾利斑的尺寸,进而使得光学***100有更高的解像力极限,配合光学***100中各透镜屈折力的合理搭配,使得光学***100能够满足高像素的设计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满足条件式:0.4≤SD11/ImgH≤0.6;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ImgH为所述光学***10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具体地,SD11/ImgH可以为:0.448、0.452、0.457、0.461、0.475、0.493、0.502、0.511、0.532或0.544。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最大有效半口径与光学***100的半像高的比值,有利于减小光学***100中各透镜之间的段差,从而有利于光学***100整体平缓过渡,另外,还有利于提升光学***100的通光量,从而提高成像的相对照度。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过大,导致入射光线难以控制,需要更长的结构才能实现光线的平缓过渡,从而不利于光学***100的小型化设计。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过小,导致通光量下降,使得相对照度难以达到设计值,从而难以满足TOF镜头高成像质量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可以匹配具有矩形感光面的感光元件,光学***100的成像面与感光元件的感光面重合。此时,光学***100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具有水平方向以及对角线方向,则光学***的最大视场角可以理解为光学***100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ImgH可以理解为光学***100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方向的长度的一半。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满足条件式:1.6≤TTL/ImgH≤1.9;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具体地,TTL/ImgH可以为:1.650、1.667、1.693、1.705、1.738、1.766、1.798、1.824、1.833或1.848。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100的光学总长与半像高的比值,有利于缩短光学***100的总长,使得光学***100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100的总长过大,不利于光学***100的小型化设计。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光学***100的总长过短,导致各镜片的面型过于弯曲,容易产生高阶像差,从而使得各透镜之间的敏感度增加,不利于达到产品设计规格以及提升成像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满足条件式:2≤|f2/f1|≤17;其中,f2为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具体地,|f2/f1|可以为:2.349、2.687、2.993、3.552、4.025、4.347、4.637、6.368、10.251、或16.812。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的比值,使得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不会与第一透镜L1的屈折力过于接近,从而有利于第一透镜L1汇聚的光线能够经第二透镜L2平滑过渡到像方各透镜,同时也有利于第二透镜L2像方各透镜平衡轴上色差并校正轴外慧差。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二镜片L2的屈折力过小,导致像方各透镜控制光线的负担增大,从而导致物方各透镜的面型过于弯曲,不利于光学***100成像质量的提高。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二透镜L2与第一透镜L1的屈折力过于接近,导致光线过于聚拢,光线未能合理扩张,也会增大像方各透镜调节光线的负担,不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满足条件式:0.1≤BF/TTL≤0.2;其中,BF为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至光学***100的成像面于光轴110方向上的最短距离,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100的成像面于光轴110上的距离。具体地,BF/TTL可以为:0.137、0.141、0.148、0.152、0.154、0.158、0.162、0.164、0.169或0.176。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100的后焦占比,在缩短光学***100的总长以实现小型化设计的同时,还有利于合理控制最外视场至成像面上的主光线入射角,避免最外视场的主光线入射角过大导致相对照度下降,从而有利于提升光学***100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满足条件式:0<SAG42/SAG51≤3.4;其中,SAG42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SAG51为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具体地,SAG42/SAG51可以为:0.066、0.154、0.663、1.251、1.751、2.354、2.631、2.894、3.001或3.375。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矢高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矢高的比值,使得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形状相匹配,从而有利于减小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之间的光线在透镜表面的入射角度,进而有利于抑制轴外色差的产生,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光学***100的光通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满足条件式:1.3≤∑CT/∑AT≤2.6;其中,∑CT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于光轴110上的厚度之和,∑AT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中相邻两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之和。具体地,∑CT/∑AT可以为:1.327、1.551、1.674、1.733、1.829、1.936、2.015、2.238、2.471或2.511。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100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相邻透镜之间的间距,有利于使得各透镜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有利于光线在光学***100中平滑过渡,进而有利于消除高阶像差,提高光学***100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满足条件式:0.8≤f1/f34≤1.2;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f34为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的组合焦距。具体地,f1/f34可以为:0.862、0.887、0.904、0.925、0.938、0.952、0.987、1.022、1.067或1.197。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与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组合焦距的比值,使得第一透镜L1的屈折力与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组合屈折力相接近,从而使得第一透镜L1与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组合之间形成类似对称结构,进而有利于校正光学***100的像差,提升光学***100的成像质量。
以上的有效焦距与组合焦距数值的参考波长均为940nm。
根据上述各实施例的描述,以下提出更为具体的实施例及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见图1和图2,图1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2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及畸变的曲线图,参考波长均为940nm,其他实施例相同。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申请中,当描述透镜的一个表面于近光轴110处(该表面的中心区域)为凸面时,可理解为该透镜的该表面于光轴110附近的区域为凸面。当描述透镜的一个表面于圆周处为凹面时,可理解为该表面在靠近最大有效半径处的区域为凹面。举例而言,当该表面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且于圆周处也为凸面时,该表面由中心(该表面与光轴110的交点)至边缘方向的形状可以为纯粹的凸面;或者是先由中心的凸面形状过渡到凹面形状,随后在靠近最大有效半径处时变为凸面。此处仅为说明光轴110处与圆周处的关系而做出的示例,表面的多种形状结构(凹凸关系)并未完全体现,但其他情况可根据以上示例推导得出。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料。
进一步地,光学***100满足条件式:HFOV/FNO=29.851deg;其中,HFOV为光学***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FNO为光学***100的光圈数。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对光学***100的半视场角及光圈数进行合理配置,使得光学***100能够同时具备大视场角和大光圈特性,既能够满足大范围拍摄需求,也能够满足TOF镜头大通光量的需求。
光学***100满足条件式:f/EPD=1.33;其中,f为光学***100的有效焦距,EPD为光学***100的入瞳直径。满足上述条件式,能够使得光学***100具备大光圈特性,有利于光学***100获得足够的进光量,避免成像面周边出现暗角,同时有利于提升光学***100在弱光环境下的拍摄效果;另外,光圈的增大还有利于缩小艾利斑的尺寸,进而使得光学***100有更高的解像力极限,配合光学***100中各透镜屈折力的合理搭配,使得光学***100能够满足高像素的设计需求。
光学***100满足条件式:SD11/ImgH=0.448;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ImgH为所述光学***10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最大有效半口径与光学***100的半像高的比值,有利于减小光学***100中各透镜之间的段差,从而有利于光学***100整体平缓过渡,另外,还有利于提升光学***100的通光量,从而提高成像的相对照度。
光学***100满足条件式:TTL/ImgH=1.700;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100的光学总长与半像高的比值,有利于缩短光学***100的总长,使得光学***100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
光学***100满足条件式:|f2/f1|=6.802;其中,f2为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的比值,使得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不会与第一透镜L1的屈折力过于接近,从而有利于第一透镜L1汇聚的光线能够经第二透镜L2平滑过渡到像方各透镜,同时也有利于第二透镜L2像方各透镜平衡轴上色差并校正轴外慧差。
光学***100满足条件式:BF/TTL=0.176;其中,BF为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至光学***100的成像面于光轴110方向上的最短距离,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100的成像面于光轴110上的距离。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100的后焦占比,在缩短光学***100的总长以实现小型化设计的同时,还有利于合理控制最外视场至成像面上的主光线入射角,避免最外视场的主光线入射角过大导致相对照度下降,从而有利于提升光学***100的成像质量。
光学***100满足条件式:SAG42/SAG51=1.060;其中,SAG42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SAG51为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矢高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矢高的比值,使得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形状相匹配,从而有利于减小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之间的光线在透镜表面的入射角度,进而有利于抑制轴外色差的产生,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光学***100的光通量。
光学***100满足条件式:∑CT/∑AT=2.511;其中,∑CT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于光轴110上的厚度之和,∑AT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中相邻两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之和。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100中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相邻透镜之间的间距,有利于使得各透镜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有利于光线在光学***100中平滑过渡,进而有利于消除高阶像差,提高光学***100的成像质量。
光学***100满足条件式:f1/f34=0.906;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f34为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的组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与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组合焦距的比值,使得第一透镜L1的屈折力与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组合屈折力相接近,从而使得第一透镜L1与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组合之间形成类似对称结构,进而有利于校正光学***100的像差,提升光学***100的成像质量。
另外,光学***100的各项参数由表1给出。其中,表1中的像面S13可理解为光学***100的成像面。由物面(图未示出)至像面S13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1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110处的曲率半径。面序号S1和面序号S2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110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像侧方向的后一表面于光轴110上的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在该实施例及以下各实施例中,光学***100也可不设置滤光片L6,但此时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至像面S13的距离保持不变。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100的有效焦距f=2.33mm,光学总长TTL=3.33mm,最大视场角FOV=75deg,光圈数FNO=1.33。光学***100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且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同时具备大光圈特性。
且各透镜的焦距的参考波长为940nm,各透镜的折射率和阿贝数的参考波长均为587.56nm,其他实施例也相同。
表1
进一步地,光学***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2给出。其中,面序号从S1-S10分别表示像侧面或物侧面S1-S10。而从上到下的K-A20分别表示非球面系数的类型,其中,K表示圆锥系数,A4表示四次非球面系数,A6表示六次非球面系数,A8表示八次非球面系数,以此类推。另外,非球面系数公式如下: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110的距离,c为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表2
/>
另外,图2包括光学***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Aberration),纵向球差曲线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其中,纵坐标表示归一化的由光瞳中心至光瞳边缘的光瞳坐标(Normalized Pupil Coordinator),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即成像面到光线与光轴110交点的距离(单位为mm)。由纵向球差图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趋于一致,成像画面中的弥散斑或色晕得到有效抑制。图2还包括光学***100的像散曲线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其中,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且像散曲线图中的S曲线代表940nm下的弧矢场曲,T曲线代表940nm下的子午场曲。由图中可知,光学***100的场曲较小,各视场的场曲和像散均得到了良好的校正,视场中心和边缘均拥有清晰的成像。图2还包括光学***100的畸变曲线图(DISTORTION),畸变曲线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其中,横坐标表示畸变值,单位为%,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中可知,由主光束引起的图像变形较小,***的成像质量优良。
第二实施例
请参见图3和图4,图3为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4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及畸变的曲线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料。
另外,光学***100的各项参数由表3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3
进一步地,光学***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4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4
根据上述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推得以下数据:
HFOV/FNO(deg) 28.195 BF/TTL 0.162
f/EPD 1.33 SAG42/SAG51 0.066
SD11/ImgH 0.491 ∑CT/∑AT 1.647
TTL/ImgH 1.848 f1/f34 0.966
|f2/f1| 4.819
另外,由图4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三实施例
请参见图5和图6,图5为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6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及畸变的曲线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料。
另外,光学***100的各项参数由表5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5
进一步地,光学***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6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6
并且,根据上述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推得以下数据:
HFOV/FNO(deg) 27.301 BF/TTL 0.164
f/EPD 1.32 SAG42/SAG51 1.192
SD11/ImgH 0.500 ∑CT/∑AT 1.385
TTL/ImgH 1.650 f1/f34 0.929
|f2/f1| 2.349
另外,由图6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四实施例
请参见图7和图8,图7为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8由左至右依次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及畸变的曲线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料。
另外,光学***100的各项参数由表7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7
进一步地,光学***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8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8
/>
并且,根据上述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推得以下数据:
HFOV/FNO(deg) 28.682 BF/TTL 0.145
f/EPD 1.28 SAG42/SAG51 3.375
SD11/ImgH 0.514 ∑CT/∑AT 1.619
TTL/ImgH 1.798 f1/f34 0.862
|f2/f1| 4.190
另外,由图8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五实施例
请参见图9和图10,图9为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10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及畸变的曲线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110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110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料。
另外,光学***100的各项参数由表9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9
进一步地,光学***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10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10
并且,根据上述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推得以下数据:
HFOV/FNO(deg) 31.250 BF/TTL 0.137
f/EPD 1.19 SAG42/SAG51 0.799
SD11/ImgH 0.544 ∑CT/∑AT 1.327
TTL/ImgH 1.824 f1/f34 1.197
|f2/f1| 16.812
另外,由图10中的像差图可知,光学***100的纵向球差、像散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光学***10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请参见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100可与感光元件210组装形成取像模组200。此时,感光元件210的感光面可视为光学***100的像面S13。取像模组200还可设置有滤光片L6,滤光片L6设置于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与像面S13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L6能够透过930nm-950nm波长的红外光。具体地,感光元件210可以为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在取像模组200中采用上述光学***100,在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具备大光圈特性,从而能够满足TOF镜头大通光量的需求。
请参见图11和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像模组200可应用于电子设备300中,电子设备包括壳体310,取像模组200设置于壳体310。具体地,电子设备300可以为但不限于便携电话机、视频电话、智能手机、电子书籍阅读器、行车记录仪等车载摄像设备或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装置。当电子设备300为智能手机时,壳体310可以为电子设备300的中框。在电子设备300中采用上述取像模组200,在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具备大光圈特性,从而有利于电子设备在TOF探测领域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应用于TOF探测领域中,则电子设备300可以为基于飞行时间法(TOF)的红外探测设备或配置有红外探测功能的装置。电子设备300还包括投射模组320,投射模组320用于向被测物体发射红外光,投射模组320发射的红外光经被测物体反射后被取像模组200接收,从而获取被测物体的三维深度信息,实现三维探测功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光学***,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的数量为五片,所述光学***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且所述光学***满足以下条件式:
25deg≤HFOV/FNO≤33deg;
0.4≤SD11/ImgH≤0.6;
0.1≤BF/TTL≤0.2;
其中,HFOV为所述光学***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FNO为所述光学***的光圈数,SD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ImgH为所述光学***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BF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光学***的成像面于光轴方向上的最短距离,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
1.1≤f/EPD≤1.4;
其中,f为所述光学***的有效焦距,EPD为所述光学***的入瞳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
1.6≤TTL/ImgH≤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满足以下条件式:
0.8≤f1/f34≤1.2;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34为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
2≤|f2/f1|≤17;
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
0<SAG42/SAG51≤3.4;
其中,SAG42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SAG51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
1.3≤∑CT/∑AT≤2.6;
其中,∑CT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之和,∑AT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中相邻两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之和。
9.一种取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元件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的像侧。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像模组,所述取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
CN202111123714.8A 2021-09-24 2021-09-24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9002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23714.8A CN113900224B (zh) 2021-09-24 2021-09-24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23714.8A CN113900224B (zh) 2021-09-24 2021-09-24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0224A CN113900224A (zh) 2022-01-07
CN113900224B true CN113900224B (zh) 2023-09-05

Family

ID=79029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23714.8A Active CN113900224B (zh) 2021-09-24 2021-09-24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00224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56608A (ja) * 2009-04-24 2010-11-1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TW201346320A (zh) * 2012-03-13 2013-11-16 Sony Corp 成像透鏡和成像設備
KR101412626B1 (ko) * 2013-09-24 2014-06-27 주식회사 세코닉스 공차가 완화된 촬영 렌즈 시스템
CN107765402A (zh) * 2017-11-17 2018-03-06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209514188U (zh) * 2017-12-26 2019-10-18 康达智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
CN110989139A (zh) * 2019-12-24 2020-04-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427135A (zh) * 2020-06-09 2020-07-17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624743A (zh) * 2020-07-22 2020-09-04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90244B (zh) * 2009-06-12 2013-03-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鏡頭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56608A (ja) * 2009-04-24 2010-11-1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TW201346320A (zh) * 2012-03-13 2013-11-16 Sony Corp 成像透鏡和成像設備
KR101412626B1 (ko) * 2013-09-24 2014-06-27 주식회사 세코닉스 공차가 완화된 촬영 렌즈 시스템
CN107765402A (zh) * 2017-11-17 2018-03-06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209514188U (zh) * 2017-12-26 2019-10-18 康达智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
CN110989139A (zh) * 2019-12-24 2020-04-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427135A (zh) * 2020-06-09 2020-07-17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624743A (zh) * 2020-07-22 2020-09-04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0224A (zh) 2022-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52696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805310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8303785B (zh) ***镜头
CN114114654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156619A (zh) 光学***、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296213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480364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741005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296237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775999U (zh) 光学***、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001527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675407B (zh) 光学***、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26052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740599B (zh) 光学***、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900226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26019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740596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00225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866943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167587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4845997U (zh) 光学***、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8498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586621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4225560U (zh) 光学成像镜头和指纹识别装置
CN115480365A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