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05617B - 一种可调恒力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调恒力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05617B
CN113805617B CN202110978790.0A CN202110978790A CN113805617B CN 113805617 B CN113805617 B CN 113805617B CN 202110978790 A CN202110978790 A CN 202110978790A CN 113805617 B CN113805617 B CN 1138056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shaft
annular
permanent magnet
coil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787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05617A (zh
Inventor
蒲华燕
陈旭
赵晶雷
罗均
景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97879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056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05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05617A/zh
Priority to DE102022109724.2A priority patent/DE102022109724A1/de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056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056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5/00Control of mechanical force or stress; Control of mechanical pressure
    • G05D15/01Control of mechanical force or stress; Control of mechanical press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恒力机构,涉及恒力控制技术领域,包括外壳、输出轴、环形定子、环形动子和正刚度机构,环形定子套设在外壳内并与外壳固定连接,环形动子套设在环形定子内并与环形定子留有间隙,输出轴与环形动子和正刚度机构均固定连接,输出轴设于外壳内部并与外壳转动连接,输出轴能够沿输出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环形动子在环形定子的内腔内的磁场的作用下能够为输出轴提供第一作用力,正刚度机构能够为输出轴提供第二作用力,第一作用力与第二作用力的方向相反且共线,第一作用力随输出轴的位移的变化量大小与第二作用力随输出轴的位移的变化量大小相同。结构简单,对加工精度要求较低,便于加工,摩擦损耗小,提高了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可调恒力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恒力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调恒力机构。
背景技术
恒力机构在一定位移范围内,能提供几乎恒定的输出力,对于位移输入不确定同时须保证反作用力恒定的情况,恒力机构尤为重要,例如,轮廓检测、机械夹持和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等。目前获取恒力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反馈控制的主动恒力***和被动恒力机构,基于反馈控制的主动恒力***可以实现力的精确控制,但是该***结构复杂、体积较大、成本高。
现有的被动恒力机构主要为弹簧钢卷成的恒扭弹簧或基于凸轮的恒力机构等,其中,弹簧钢卷成的恒扭弹簧存在输出恒力的大小无法调节等问题。专利号为201610003886.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恒力机构(基于凸轮的恒力机构),该机构利用凸轮机构负刚度特性与线性弹簧正刚度特性组合,通过凸轮和两个水平移动组件(包括线性弹簧)同时接触并推动两个水平移动组件水平运动,实现恒力并输出。虽然通过调节线性弹簧预压缩量可以改变输出恒力的大小,但是该装置的凸轮机构加工完成后,需要与指定刚度的线性弹簧匹配使用,互换性差,且对凸轮及与之匹配的线性弹簧等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凸轮轮廓复杂且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不便于加工;凸轮和两个水平移动组件之间存在摩擦磨损,精度和使用寿命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恒力机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结构简单,对加工精度要求较低,便于加工,摩擦损耗小,避免了由于磨损而导致精度降低,提高了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调恒力机构,包括外壳、输出轴、环形定子、环形动子和正刚度机构,所述环形定子套设在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环形动子套设在所述环形定子内并与所述环形定子留有间隙,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环形动子和所述正刚度机构均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设于所述外壳内部并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输出轴能够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移动,所述环形动子在所述环形定子的内腔内的磁场的作用下能够为所述输出轴提供第一作用力,所述正刚度机构能够为所述输出轴提供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与所述第二作用力的方向相反且共线,所述第一作用力随所述输出轴的位移的变化量大小与所述第二作用力随所述输出轴的位移的变化量大小相同。
优选的,所述正刚度机构为弹性部件,所述正刚度机构的刚度为定值,所述弹性部件具有预压缩量,所述环形定子与所述环形动子的轴线共线。
优选的,所述环形定子为第一线圈,所述环形动子为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环形定子为第三线圈,所述环形动子为第一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的充磁方向平行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三线圈通入电流后中心的磁场方向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的充磁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环形定子为第二永磁体,所述环形动子为第三永磁体,所述第二永磁体和所述第三永磁体的充磁方向均平行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永磁体和所述第三永磁体的充磁方向相同。
优选的,所述环形定子为第四永磁体,所述环形动子为第四线圈,所述第四永磁体的充磁方向平行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四线圈通入电流后中心的磁场方向与所述第四永磁体的充磁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环形定子和所述环形动子均为多个且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环形定子均与所述外壳均固定连接且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布置,多个所述环形定子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环形定子之间均留有等距离的间隙,各所述环形动子套设在各所述环形定子内并与径向相对的所述环形定子留有间隙,多个所述环形动子均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且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布置,多个所述环形动子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环形动子之间均留有等距离的间隙。
优选的,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机构能够调节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预压缩量。
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蜗轮蜗杆传动机构、连接轴、连接块和导向轴,所述导向轴的一端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导向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滑动连接,所述导向轴的轴线与所述连接轴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轮套设在所述连接轴外并与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螺纹连接,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杆的端部伸出至所述外壳外,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连接块的端部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正刚性机构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调节开关,所述外壳设有安装孔,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杆的输入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调节开关固定连接,所述外壳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基座,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所述输出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靠近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基座与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连接块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环形定子套设在所述第一筒体内并与所述第一筒体固定连接,所述正刚度机构设于所述第二筒体内,所述连接轴的轴线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共线,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可调恒力机构中环形动子和正刚度机构分别为输出轴提供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第一作用力与第二作用力的方向相反且共线,第一作用力随输出轴的位移的变化量大小与第二作用力随输出轴的位移的变化量大小相同,使输出轴在沿自身轴线方向运动时受到的作用力始终与初始位置时的受力相同,实现了恒力输出。利用环形定子作用于环形动子上的磁场力对输出轴进行力的输出,环形定子和环形动子之间无接触,环形定子、环形动子和正刚度机构之间无接触,减小了摩擦损耗,避免了由于磨损而导致精度降低,提高了使用寿命;环形定子和环形动子结构简单且不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便于加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可调恒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可调恒力机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环形动子作用于输出轴的作用力、正刚度机构作用于输出轴的作用力及环形动子和正刚度机构作用于输出轴的合力的力-位移曲线;
图4为实施例2提供的第一永磁体的磁场方向和第三线圈的电流方向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等效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第一载流环和第一载流环通入不同方向的电流时的受力分析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第一载流环上的任一点P'和第二载流环上的任一点P的几何关系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的第二线圈在第一线圈的磁场中作用于输出轴的作用力的力-位移曲线;
图9为实施例2中第三线圈和第一永磁体的等效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第二环形永磁体在第一永磁体的磁场中的受力分析图;
图11为实施例2中第一环形永磁体在和第一永磁体的磁场中的受力分析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的第一永磁体在第三线圈的磁场中作用于输出轴的作用力的力-位移曲线;
图13为实施例3中的第三永磁体在第二永磁体的磁场中作用于输出轴的作用力的力-位移曲线;
图14为实施例4中的第四线圈在第四永磁体的磁场中作用于输出轴的作用力的力-位移曲线;
图中:100-可调恒力机构,1-外壳,101-安装孔,102-第一筒体,103-第二筒体,104-基座,2-输出轴,3-环形定子,301-第一线圈,302-第三线圈,303-第二永磁体,304-第四永磁体,4-环形动子,401-第二线圈,402-第一永磁体,403-第三永磁体,404-第四线圈,5-正刚度机构,501-弹性部件,502-预压缩量,503-弹簧,6调节机构,601-蜗轮蜗杆传动机构,602-连接轴,603-连接块,604-导向轴,605-调节开关,7-第一载流环,8-第二载流环,9-中平面,10-第一环形永磁体,11-第二环形永磁体,12-第三载流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恒力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结构简单,对加工精度要求较低,便于加工,摩擦损耗小,避免了由于磨损而导致精度降低,提高了使用寿命。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外壳1、输出轴2、环形定子3、环形动子4和正刚度机构5,环形定子3套设在外壳1内并与外壳1固定连接,环形动子4套设在环形定子3内并与环形定子3留有间隙,输出轴2与环形动子4和正刚度机构5均固定连接,输出轴2设于外壳1内部并与外壳1转动连接,输出轴2能够沿输出轴2的轴线方向移动,环形动子4在环形定子3的内腔内的磁场的作用下能够为输出轴2提供第一作用力Fa,正刚度机构5能够为输出轴2提供第二作用力Fb,第一作用力Fa与第二作用力Fb的方向相反且共线,第一作用力Fa随输出轴2的位移的变化量大小与第二作用力Fb随输出轴2的位移的变化量大小相同,从而保证输出轴2在上下移动过程中输出轴2受到的作用力的合力为定值,即与输出轴2在初始位置时的受力相同,实现了恒力输出。利用环形定子3作用于环形动子4上的磁场力对输出轴2进行力的输出,环形定子3和环形动子4之间无接触,环形定子3、环形动子4和正刚度机构5之间无接触,减小了摩擦损耗,避免了由于磨损而导致精度降低,提高了使用寿命;环形定子3和环形动子4结构简单且不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便于加工。
正刚度机构5为弹性部件501,弹性部件501优选为弹簧503,如图3所示,正刚度机构5的刚度为定值,弹性部件501具有预压缩量502,正刚度机构5作用于输出轴2上的力与输出轴2偏离平衡位移方向相反(如图3中的Fb1和Fb2)。环形定子3与环形动子4的轴线共线。
环形定子3为第一线圈301,环形动子4为第二线圈401,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401中的电流方向相反。如图5所示,根据安培电流模型,可以将第一线圈301可以分解为多层均匀同轴第一载流环7,第一线圈301径向方向的第一载流环7的层数为Nr1,第一线圈301轴向方向的第一载流环7的层数为Nz1;第二线圈401可以分解为多层均匀同轴第二载流环8,第二线圈401径向方向的第二载流环8的层数为Nr2,第二线圈401轴向方向的第二载流环8的层数为Nz2。将第二载流环8等效为很多段直线电流元,通过左手定则判断每个电流元的安培力。当第一载流环7与第二载流环8的圆心重合时,第二载流环8的电流元在第一载流环7的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均指向或背离圆心,故多个电流元受到安培力相互抵消,第二载流环8受到的安培力的合力为0。当第一载流环7与第二载流环8的圆心不重合时,多个电流元受到安培力的径向分力相互抵消,第二载流环8在第一载流环7的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为多个电流元受到安培力的轴向分力的合力。如图6所示,第一载流环7和第二载流环8的电流方向相同时,第二载流环8在第一载流环7的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平行于输出轴2的轴线方向且指向第一载流环7;第一载流环7和第二载流环8的电流方向相反时,第二载流环8在第一载流环7的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的方向平行于输出轴2的轴线方向且背离第一载流环7。
因此,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401中的电流方向相反时,环形定子3和环形动子4径向方向的对称面为中平面9,第一线圈301的中平面9两侧的第二载流环8受到的安培力的轴向分力的方向相反,当第一线圈301的中平面9和第二线圈401的中平面9重合时,第二线圈401中平面9两侧的第二载流环8受到的安培力合力为0;当第二线圈401的中平面9偏离第一线圈301的中平面9向上运动时,第一线圈301的中平面9上侧的第二载流环8的合力大于第一线圈301的中平面9下侧的第二载流环8的合力,第二线圈401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向上;同理,当第二线圈401的中平面9偏离第一线圈301的中平面9向下运动时,第二线圈401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向下。环形定子3和环形动子4组合形成了负刚度机构,与正刚度机构配合,使输出轴实现恒力输出。通过调整环形定子3和/或环形动子4的电流的大小,能够改变负刚度机构的刚度,可以使同一组环形定子3和环形动子4能够与多种正刚度机构5配合使用,互换性好,有利于选型并节约成本;同时,通过调整环形动子4作用于输出轴2的作用力,能够弥补正刚性机构5等的安装制造误差,精度高。
本发明采用矢量磁势的概念对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40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推导,第一载流环7在第二载流环8上任意点p的磁矢量A为:
其中,μ0为真空中的磁导率,I1为第一载流环7中的电流,C1为第一载流环7的周长,R1为第一载流环7微元dl'所在的p’点至第二载流环8上任意一点p的距离;
根据图7所述的几何关系,对公式(1)中的dl'和R1进行几何替换,得到:
其中,φ为第二载流环8上任意一点p至第一载流环7圆心的连线与第二载流环8上任意一点p’至第一载流环7圆心的连线的夹角,为坐标φ的方向基矢量,r1为第一载流环7的半径,R为第二载流环8上任意一点p至第一载流环7圆心的距离,θ为第二载流环8上任意一点p至第一载流环7圆心的连线与第二载流环8的轴线的夹角;
第一载流环7的磁场强度为:
将公式(2)和公式(3)代入公式(4)中,得到:
B=aR g1(R,θ)+aθ g2(R,θ) (5)
其中,aR为坐标R的方向基矢量,aθ为坐标θ的方向基矢量;
第一载流环7施加于第二载流环8上的电磁力Ff为:
其中,I2为第二载流环8中的电流,dl2为第二载流环8的微元;
根据公式(3)~公式(8)计算得到:
其中,az为坐标z的方向基矢量,r2为第二载流环8的半径,z为第一载流环7和第二载流环8之间的轴向距离;
对公式(9)进行数值积分,将其中的φ'替换为计算得:
上式中,
根据叠加原理,第一线圈301施加于第二线圈401上的电磁力F为:
其中,rc1为环形定子3的内径,Rc1为环形定子3的外径,rc2为环形动子4的内径,Rc2为环形动子4的外径,x为环形定子3和环形动子4中平面9之间的距离,bc为环形定子3的厚度,bm为环形动子4的厚度。
将x取值并将计算的数值进行拟合,可以得到第二线圈401沿其轴线运动时,在一定的运动范围内,第二线圈401受到的电磁力F呈线性。同时,环形动子4和环形定子3的厚度能够影响此运动范围,改变环形动子4和环形定子3的电流大小,能够改变第二线圈401在第一线圈301的磁场内受到的的电磁力-位移曲线的斜率。如图8所示,bc=bm=10mm时,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401内电流分别为0.1A、0.2A、0.3A和0.4A时,第二线圈401在偏离第一线圈301的中平面9±5×10-3m的范围内所受到的电磁力F呈线性,且第二线圈401在第一线圈301的磁场内受到的电磁力-位移曲线的斜率不同,即通过调整第一线圈301和/或第二线圈401的电流的大小,能够改变负刚度机构的刚度,可以使同一组环形定子3和环形动子4能够与多种正刚度机构5配合使用。对应的,输出轴2在第二线圈401和正刚度机构5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在偏离第一线圈301的中平面9±5×10-3m的运动范围内实现恒力输出。使用时,可以根据根据输出轴2的运动范围,选择对应厚度的环形动子和环形定子。
环形定子3和环形动子4均为多个且数量相同,多个环形定子3均与外壳1均固定连接且沿输出轴2的轴线方向布置,多个环形定子3中任意两个相邻的环形定子3之间均留有等距离的间隙,各环形动子4套设在各环形定子3内并与径向相对的环形定子3留有间隙,多个环形动子4均与输出轴2固定连接且沿输出轴2的轴线方向布置,多个环形动子4中任意两个相邻的环形动子4之间均留有等距离的间隙。可以使各环形动子4更好地实现线性输出。优选的,如图4所示,环形定子3和环形动子4均为两个,两个环形定子3内的电流方向相反,两个环形动子4的磁场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提供的还包括调节机构6,调节机构6设于外壳1的内部,弹性部件501的一端与输出轴2固定连接,调节机构6的输出端与弹性部件50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调节机构6能够调节弹性部件501的预压缩量502,弹性部件501的刚度与预压缩量502的乘积即为弹性部件501与第一永磁体401作用于输出轴2的合力的大小,通过调整预压缩量502,能够调节输出轴2输出的恒力的大小。
调节机构6包括蜗轮蜗杆传动机构601、连接轴602、连接块603和导向轴604,连接块603优选为螺母,导向轴604的一端与外壳1固定连接,导向轴604的另一端与连接块603滑动连接,导向轴604的轴线与连接轴602的轴线相互平行,优选的,连接轴602的轴线与输出轴2的轴线共线,蜗轮蜗杆传动机构601的蜗轮套设在连接轴602外并与连接轴602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轴602的另一端与连接块603螺纹连接,蜗轮蜗杆传动机构601的蜗杆的端部伸出至外壳1外,连接轴602远离连接块603的端部与外壳1转动连接,连接块603与正刚性机构固定连接。转动蜗轮蜗杆传动机构601的蜗杆的端部,由螺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带动连接轴602转动,连接块603便可以沿导向轴604上下移动,从而改变弹性部件501的预压缩量502。结构简单,便于调节。
调节机构6还包括调节开关605,外壳1设有安装孔101,蜗轮蜗杆传动机构601的蜗杆的输入端穿过安装孔101与调节开关605固定连接。通过拧动调节开关605,实现螺杆的正向或反向转动,从而改变弹性部件501的预压缩量502。外壳1包括第一筒体102、第二筒体103和基座104,第一筒体102的一端与第二筒体10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筒体103的另一端与基座104固定连接,输出轴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筒体102的一端,优选的,输出轴2与第一筒体102远离第二筒体103的一端通过直线轴承转动连接,输出轴2的另一端与第二筒体103靠近第一筒体102的一端转动连接,优选通过直线轴承转动连接,输出轴2的上下两端均与外壳1转动连接,避免了输出轴2沿外壳1轴线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晃动,基座104与连接轴602远离连接块603的端部转动连接,优选通过推力滚针轴承转动连接,环形定子3套设在第一筒体102内并与第一筒体102固定连接,正刚度机构5设于第二筒体103内,优选的,第一筒体102、第二筒体103和基座104之间均可拆卸连接,便于对环形定子3、环形动子4、正刚度机构5和调节机构6等进行拆装和维修。
实施例2
如图1-12所示,本实施例中,环形定子3为第三线圈302,环形动子4为第一永磁体402,第一永磁体402的充磁方向平行于输出轴2的轴线方向,第三线圈302通入电流后中心的磁场方向与第一永磁体402的充磁方向相反。如图9-11所示,第一永磁体402轴向充磁且方向向下,第三线圈302的电流方向为逆时针(由上向下俯视第一线圈301),根据安培电流模型,将第一永磁体402等效为半径为rm的第一环形永磁体10和半径Rm的第二环形永磁体11,第一环形永磁体10与第一永磁体402充磁方向相反,第二环形永磁体11与第一永磁体402充磁方向相同,并将第一环形永磁体10和第二环形永磁体11等效为径向单层、轴向多层的第三载流环12。第一永磁体402在第三线圈302的磁场中受到的电磁力计算方式为:
第三载流环12的等效电流I 2为:
其中,Br为第一永磁体402的剩余磁通密度,Nm为第一永磁体402轴线方向的第三载流环12的层数;
将实施例1中公式(14)中的r(nr2)替换为rm,得到第一环形永磁体10在第三线圈302的磁场中受到的电磁力F1
将实施例1中公式(14)中的r(nr2)替换为Rm,得到第二环形永磁体11在第三线圈302的磁场中受到的电磁力F2
第一永磁体402在第三线圈302的磁场中受到的电磁力为F1与F2之和。将x取值并将计算的数值进行拟合,能够得到第二线圈401的力-位移曲线,即第一永磁体402偏离第三线圈302的中平面9的一定范围内,第一永磁体402在第三线圈302的磁场中受到的电磁力与位移方向相同且呈线性。如图12所示,bc=bm=10mm时,第一永磁体402的剩余磁通密度为1.25T,第三线圈302内电流分别为0.1A、0.2A、0.3A和0.4A时,第一永磁体402在偏离第三线圈302的中平面9±5×10-3m的范围内所受到的电磁力F呈线性,且第一永磁体402在第三线圈302的磁场内受到的电磁力-位移曲线的斜率不同,即通过调整第三线圈302的电流的大小,能够改变负刚度机构的刚度,可以使同一组环形定子3和环形动子4能够与多种正刚度机构5配合使用。对应的,输出轴2在第一永磁体402和正刚度机构5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在偏离第三线圈302的中平面9±5×10-3m的运动范围内实现恒力输出。
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如图1-13所示,本实施例中,环形定子3为第二永磁体303,环形动子4为第三永磁体403,第二永磁体303和第三永磁体403的磁场方向均平行于输出轴2的轴线方向,第二永磁体303和第三永磁体403的磁场方向相同。第三永磁体403在第二永磁体303的磁场中受到的电磁力的分析方式与实施例2相同。第三永磁体403偏离第二永磁体303的中平面9的一定范围内,第三永磁体403在第二永磁体303的磁场中受到的电磁力与位移方向相同且呈线性。如图13所示,bc=bm=10mm时,第二永磁体303和第三永磁体403的剩余磁通密度均为1.25T时,第三永磁体403在偏离第二永磁体303的中平面9±5×10-3m的范围内所受到的电磁力F呈线性,对应的,输出轴2在第三永磁体403和正刚度机构5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在偏离第二永磁体303的中平面9±5×10-3m的运动范围内实现恒力输出。
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如图1-14所示,本实施例中,环形定子3为第四永磁体304,环形动子4为第四线圈404,第四永磁体304的充磁方向平行于输出轴2的轴线方向,第四线圈404通入电流后中心的磁场方向与第四永磁体304的充磁方向相反。第四线圈404在第四永磁体304的磁场中受到的电磁力的分析方式与实施例2相同。第四线圈404偏离第四永磁体304的中平面9的一定范围内,第四线圈404在第四永磁体304的磁场中受到的电磁力与位移方向相同且呈线性。如图14所示,bc=bm=10mm时,第四永磁体304的剩余磁通密度为1.25T,第四线圈404内电流分别为0.1A、0.2A、0.3A和0.4A时,第四线圈404在偏离第四永磁体304的中平面9±5×10-3m的范围内所受到的电磁力F呈线性,且第四线圈404在第四永磁体304的磁场内受到的电磁力-位移曲线的斜率不同,即通过调整第四线圈404的电流的大小,能够改变负刚度机构的刚度,可以使同一组环形定子3和环形动子4能够与多种正刚度机构5配合使用。对应的,输出轴2在第四线圈404和正刚度机构5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在偏离第四永磁体304中平面9±5×10-3m的运动范围内实现恒力输出。
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可调恒力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输出轴、环形定子、环形动子和正刚度机构,所述环形定子套设在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环形动子套设在所述环形定子内并与所述环形定子留有间隙,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环形动子和所述正刚度机构均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设于所述外壳内部并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输出轴能够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移动,所述环形动子在所述环形定子的内腔内的磁场的作用下能够为所述输出轴提供第一作用力,所述正刚度机构能够为所述输出轴提供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与所述第二作用力的方向相反且共线,所述第一作用力随所述输出轴的位移的变化量大小与所述第二作用力随所述输出轴的位移的变化量大小相同;
所述正刚度机构为弹性部件,所述正刚度机构的刚度为定值,所述弹性部件具有预压缩量;
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机构能够调节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预压缩量;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蜗轮蜗杆传动机构、连接轴、连接块和导向轴,所述导向轴的一端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导向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滑动连接,所述导向轴的轴线与所述连接轴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轮套设在所述连接轴外并与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螺纹连接,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杆的端部伸出至所述外壳外,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连接块的端部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正刚性机构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恒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定子与所述环形动子的轴线共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恒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定子为第一线圈,所述环形动子为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恒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定子为第三线圈,所述环形动子为第一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的充磁方向平行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三线圈通入电流后中心的磁场方向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的充磁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恒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定子为第二永磁体,所述环形动子为第三永磁体,所述第二永磁体和所述第三永磁体的充磁方向均平行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永磁体和所述第三永磁体的充磁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恒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定子为第四永磁体,所述环形动子为第四线圈,所述第四永磁体的充磁方向平行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四线圈通入电流后中心的磁场方向与所述第四永磁体的充磁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调恒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定子和所述环形动子均为多个且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环形定子均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且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布置,多个所述环形定子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环形定子之间均留有等距离的间隙,各所述环形动子套设在各所述环形定子内并与径向相对的所述环形定子留有间隙,多个所述环形动子均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且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布置,多个所述环形动子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环形动子之间均留有等距离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恒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调节开关,所述外壳设有安装孔,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杆的输入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调节开关固定连接,所述外壳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基座,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所述输出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靠近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远离所述连接块的端部上,所述环形定子套设在所述第一筒体内并与所述第一筒体固定连接,所述正刚度机构设于所述第二筒体内,所述连接轴的轴线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共线,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CN202110978790.0A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可调恒力机构 Active CN1138056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8790.0A CN113805617B (zh)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可调恒力机构
DE102022109724.2A DE102022109724A1 (de) 2021-08-25 2022-04-22 Einstellbarer konstantkraftmechanism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8790.0A CN113805617B (zh)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可调恒力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05617A CN113805617A (zh) 2021-12-17
CN113805617B true CN113805617B (zh) 2024-06-14

Family

ID=78941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78790.0A Active CN113805617B (zh)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可调恒力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05617B (zh)
DE (1) DE1020221097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47973B (zh) * 2023-03-30 2023-09-2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动态力静态力可分离的大悬浮力磁浮重力补偿器
CN116985629B (zh) * 2023-09-28 2024-04-26 华东交通大学 一种柔顺恒力机构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60747A (ja) * 2003-06-03 2004-12-24 Canon Inc ばね定数可変式磁気ば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44721B2 (en) * 2001-06-07 2005-01-18 Mts Systems Corporation Variable electromagnetic damping apparatus
IT1402194B1 (it) * 2010-09-23 2013-08-28 Fond 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 Giunto rotante a rigidezza regolabile.
KR101362896B1 (ko) * 2012-04-10 2014-02-17 주식회사 파세텍 차등 홀딩력을 가지는 전자기력 조작기
CN102777693B (zh) * 2012-07-11 2015-07-01 扬州东方吊架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恒力弹性支撑***
US10753770B2 (en) * 2018-11-07 2020-08-25 Shanghai University Electromagnetic type quasi-zero stiffness absolute displacement sensor
CN113091587B (zh) * 2021-04-06 2022-04-29 重庆大学 一种基于电磁正刚度的准零刚度绝对位移传感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60747A (ja) * 2003-06-03 2004-12-24 Canon Inc ばね定数可変式磁気ば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09724A1 (de) 2023-03-02
CN113805617A (zh) 2021-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05617B (zh) 一种可调恒力机构
US20120043832A1 (en) Compact linear actuator with rotary mechanism
US6552449B2 (en) Stage system with onboard linear motor
CN102859316B (zh) 计量仪器
US7798071B2 (en) Rotary table system
US20100133924A1 (en) Compact linear actua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2015017172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low cost linear actuator
CN113422494B (zh) 一种一维高速大负载有限转动致动器
US20080246358A1 (en) Magnetic bearing spindle device for machine tool
US4872362A (en) Driving mechanism and manipulator comprising such a driving mechanism
CN113446486B (zh) 一种集成双向驱动的微动台及运动装置
WO2006108342A1 (fr) Came rainuree
JP5920396B2 (ja) ダイレクトドライブモータ、搬送装置、検査装置、及び、工作機械
CN109617360B (zh) 多自由度旋转与线性复合运动电机
JP2014093876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US11804745B2 (en) Multi-layer printed coil arrangement having variable-pitch printed coils
KR102327036B1 (ko) Zt 스테이지
CN102788130A (zh) 一种固晶摆臂的解耦式直驱装置
CN107634613A (zh) 电机测量装置
JP2004045080A (ja) 直動回転軸の位置検出構造及び電子部品搭載用直動回転装置
JP2023070361A (ja) 回転テーブル装置
CN111313649A (zh) 一种音圈电机三轴联动平台
KR100699346B1 (ko) 비접촉 회전 스테이지
JP2006220196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EP4297250A1 (en)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