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83407B - 动力***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动力***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83407B
CN113783407B CN202111080177.3A CN202111080177A CN113783407B CN 113783407 B CN113783407 B CN 113783407B CN 202111080177 A CN202111080177 A CN 202111080177A CN 113783407 B CN113783407 B CN 1137834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bridge arm
arm circuit
switching element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801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83407A (zh
Inventor
肖隆兴
林川川
顾捷
杨鹏
危自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8017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834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83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83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834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834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6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6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6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7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79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79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动力***及车辆,动力***包括电池、电机控制器、第一磁环、电机;电池的负极与充电电源的负极相连;电机控制器的第一桥臂电路、第二桥臂电路和第三桥臂电路的第一端均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一桥臂电路、第二桥臂电路和第三桥臂电路的第二端均与电池的负极相连;电机的绕组与对应的桥臂电路的连接端相连;其中,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以及第三连接线均穿过第一磁环,第三绕组的第一端还通过电机引出线与充电电源的正极相连,电机引出线与第三连接线的公共端位于第一磁环靠近电机控制器的一侧,因此,本申请的动力***和车辆能通过第一磁环降低共模干扰,且能避免第一磁环饱和而影响抑制共模干扰的效果。

Description

动力***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动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燃油车,成为用户购车的首选。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动力***包括电池、电机控制器以及电机。其中,动力***在正常驱动模式下,由电池提供直流电压,并通过电机控制器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后,驱动电机旋转。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充电模式下,由充电电源给电池进行充电。
但现有的动力***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共模干扰,从而会产生较大的电磁干扰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动力***及车辆,可以降低共模干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动力***,所述动力***包括电池、电机控制器、电机、第一磁环。所述电池包括正极和负极,所述电池的负极与充电电源的负极相连。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第一桥臂电路、第二桥臂电路、以及第三桥臂电路,所述第一桥臂电路、所述第二桥臂电路和所述第三桥臂电路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桥臂电路、所述第二桥臂电路和所述第三桥臂电路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相连。所述电机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三绕组,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连接端相连,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二桥臂电路的连接端相连,所述第三绕组的第一端通过第三连接线与所述第三桥臂电路的连接端相连,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二端以及第三绕组的第二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以及所述第三连接线均穿过所述第一磁环,所述第三连接线通过电机引出线与所述充电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三连接线与所述电机引出线的公共端位于所述第一磁环靠近所述电机控制器的一侧。
可选地,在所述电池通过所述充电电源和所述电机进行升压充电时,所述第三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与所述第一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相反,和/或所述第三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与所述第二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第一桥臂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元件、第一二极管、第二开关元件、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通路端作为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二通路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二通路端相连,并作为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一绕组相连,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通路端作为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一通路端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二桥臂电路的内部结构、所述第三桥臂电路的内部结构均与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内部结构相同。
可选地,所述电机控制器还包括第二磁环。所述第二磁环套设在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第一端的连接线上,并套设在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第二端的连接线上,而且还套设在所述电机引出线上。
可选地,所述电机控制器还包括稳定电容。所述稳定电容设置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电池的负极之间。
可选地,所述电机控制器还包括第一安规电容、第二安规电容、第三安规电容。所述第一安规电容设置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电池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二安规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安规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安规电容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三安规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相连。
可选地,所述动力***还包括主正开关、主负开关、充电接触器。所述主正开关位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第一端之间。所述主负开关位于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负极之间,且位于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第二端之间。所述充电接触器位于所述充电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第三绕组之间。
可选地,所述动力***还包括旁路接触器。所述旁路接触器位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充电电源的正极之间。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
如上所述,本申请的动力***和车辆中的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以及所述第三连接线均穿过所述第一磁环,所述第三绕组的第一端还通过电机引出线与所述充电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电机引出线与所述第三连接线的公共端位于所述第一磁环靠近所述电机控制器的一侧,因此,本申请的动力***和车辆能通过所述第一磁环降低共模干扰。此外,本申请的动力***和车辆能在所述电池通过所述充电电源和所述电机进行升压充电时,使得所述第三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与所述第一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相反,和/或所述第三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与所述第二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相反,从而能避免所述第一磁环饱和而影响抑制共模干扰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动力***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动力***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示意图。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具有同样命名的部件、特征、要素可能具有相同含义,也可能具有不同含义,其具体含义需以其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的解释或者进一步结合该具体实施例中上下文进行确定。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动力***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动力***包括电池10、电机控制器11、第一磁环12、电机13。
其中,电池10包括正极和负极,电池10的负极与充电电源20的负极相连。电机控制器11包括第一桥臂电路110、第二桥臂电路111、以及第三桥臂电路112。第一桥臂电路110、第二桥臂电路111和第三桥臂电路112的第一端均与电池10的正极连接,第一桥臂电路110、第二桥臂电路111和第三桥臂电路112的第二端均与电池10的负极相连。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桥臂电路110可以包括第一开关元件V1和第一二极管D1、第二开关元件V2和第二二极管D2。第二桥臂电路111可以包括第三开关元件V3、第三二极管D3、第四开关元件V4、第四二极管D4。第三桥臂电路112可以包括第五开关元件V5、第五二极管D5、第六开关元件V6、第六二极管D6。
其中,第一开关元件V1的第一通路端作为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一端,与电池10的正极相连,第一开关元件V1的第二通路端与第二开关元件V2的第一通路端与相连,并作为第一桥臂电路110的连接端u1与电机12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电池10的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第一开关元件V1的第二通路端相连。第二开关元件V2的第二通路端作为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二端,与电池10的负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二开关元件V2的第一通路端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电池10的负极相连。第三开关元件V3的第一通路端作为第二桥臂电路111的第一端,与电池10的正极相连,第三开关元件V3的第二通路端与第四开关元件V4的第一通路端与相连,并作为第二桥臂电路111的连接端u2与电机12相连。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电池10的正极相连,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三开关元件V3的第二通路端相连。第四开关元件V4的第二通路端作为第二桥臂电路111的第二端,与电池10的负极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四开关元件V4的第一通路端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电池10的负极相连。第五开关元件V5的第一通路端作为第三桥臂电路112的第一端,与电池10的正极相连,第五开关元件V5的第二通路端与第六开关元件V6的第一通路端与相连,并作为第三桥臂电路112的连接端u3与电机12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与电池10的正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五开关元件V5的第二通路端相连。第六开关元件V6的第二通路端作为第三桥臂电路112的第二端,与电池10的负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与第六开关元件V6的第一通路端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与电池10的负极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元件V1、第二开关元件V2、第三开关元件V3、第四开关元件V4、第五开关元件V5、第六开关元件V6均为N沟道增强型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第一开关元件V1、第二开关元件V2、第三开关元件V3、第四开关元件V4、第五开关元件V5、第六开关元件V6的第一通路端均为漏极。第一开关元件V1、第二开关元件V2、第三开关元件V3、第四开关元件V4、第五开关元件V5、第六开关元件V6的第二通路端均为源极。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关元件V1、第二开关元件V2、第三开关元件V3、第四开关元件V4、第五开关元件V5、第六开关元件V6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开关元件,例如为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
其中,电机13包括第一绕组L1、第二绕组L2、第三绕组L3。第一绕组L1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线与第一桥臂电路110的连接端u1相连,第二绕组L2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连接线与第二桥臂电路111的连接端u2相连,第三绕组L3的第一端通过第三连接线与第三桥臂电路112的连接端u3相连,第一绕组L1的第二端与第二绕组L2的第二端以及第三绕组L3的第二端相连。
其中,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以及第三连接线均穿过第一磁环12,第三连接线还通过电机引出线与充电电源20的正极相连,第三连接线与电机引出线的公共端P位于第一磁环12靠近电机控制器11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还可以包括主正开关S1、主负开关S2、充电接触器K1。其中,主正开关S1位于电池10的正极与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一端之间。主负开关S2位于电池10的负极与充电电源20的负极之间,且位于电池10的负极与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二端之间。充电接触器K1位于充电电源20的正极与第三绕组L3之间。
其中,动力***处于升压充电模式时,电池10通过充电电源20和电机13进行升压充电。电池10进行升压充电包括储能阶段和充电阶段。在储能阶段,充电接触器K1、主正开关S1和主负开关S2均闭合,第一开关元件V1、第三开关元件V3、第五开关元件V5、以及第六开关元件V6均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开关元件V2和第四开关元件V4均处于闭合状态,第一绕组L1的第一端通过闭合的第二开关元件V2与充电电源20的负极电性连接,第二绕组L2的第一端通过闭合的第四开关元件V4与充电电源20的负极电性连接,第一绕组L1和第二绕组L2进行储能。在充电阶段,第一开关元件V1、第三开关元件V3、第五开关元件V5、以及第六开关元件V6均处于f断开状态,第二开关元件V2和第四开关元件V4均切换为断开状态,第一绕组L1和第二绕组L2分别通过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二极管D3与电池10的正极电性相连,以使得电池10进行充电。
由上述描述可知,电池10通过充电电源20和电机13进行升压充电时,在储能阶段和充电阶段,充电电源20提供的充电电流均从电机引出线,经过电机引出线与第三连接线的公共端P流向第三绕组L3的第一端,第一连接线上的电流的流向为从第一绕组L1的第一端流向第一桥臂电路110的连接端u1,第二连接线上的电流的流向为从第二绕组L2的第一端流向第二桥臂电路111的连接端u2。因此,电池10通过充电电源20和电机13进行升压充电时,第三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与第一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相反,第三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还与第二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相反,这样使得第一磁环12内的电流为双向流动,能有效的防止第一磁环12饱和,从而能保证第一磁环12抑制共模干扰的效果。
其中,主正开关S1、主负开关S2、充电触控器K1、第一开关元件V1、第二开关元件V2、第三开关元件V3、第四开关元件V4、第五开关元件V5、第六开关元件V6均可以通过控制器(图中未示出)进行控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储能阶段,控制器也可以将第二开关元件V2和第四开关元件V4择一闭合,或者交替闭合,以使得第一绕组L1和第二绕组L2择一进行储能,或者交替进行储能。第一绕组L1和第二绕组L2择一进行储能,或者交替进行储能时,动力***的工作原理与第一绕组L1和第二绕组L2同时进行储能的原理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动力***处于正常驱动模式时,主正开关S1、主负开关S2闭合,充电接触器K1断开,电池10提供直流电,电机控制器11中的第一桥臂电路110、第二桥臂电路111和第三桥臂电路112接收控制器(图中未示出)输出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从而将电池10提供的直流电转换成三相交流电,并将三相交流电通过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和第三连接线输出至电机13,以驱动电机13旋转。由于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三连接线均穿过第一磁环12,因此,在动力***处于正常驱动模式时,第一磁环12也能起到降低共模干扰的作用。
具体地,第一桥臂电路110、第二桥臂电路111和第三桥臂电路112分别接收控制器(图中未示出)输出的对应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从而将电池10提供的直流电转换成三相交流电的原理为:第一桥臂电路110中的第一开关元件V1与第二开关元件V2交替闭合,第二桥臂电路111中的第三开关元件V3和第四开关元件V4交替闭合,第三桥臂电路112中的第五开关元件V5和第六开关元件V6交替闭合,且第一桥臂电路110、第二桥臂电路111、第三桥臂电路112开始导电的角度依次相差120°,从而能将直流电转换为三相交流电。
根据上述描述可知,本实施例的动力***在正常驱动模式、升压充电模式下时,均可以通过第一磁环12进行共模滤波,且在升压充电模式的储能阶段和充电阶段下,第一磁环12内的电流均为双向流动,从而能有效的防止第一磁环12饱和,进而能保证第一磁环12抑制共模干扰的效果。
图2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动力***的结构及连接示意图。如图2所示的动力***包括电池10、电机控制器11a、第一磁环12、电机13、连接器14、主正开关S1、主负开关S2、充电接触器K1、旁路接触器K2。
其中,电池10、第一磁环12、电机13、主正开关S1、主负开关S2、充电接触器K1的工作原理可以参考第一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控制器11a包括第一桥臂电路110、第二桥臂电路111、第三桥臂电路112、稳定电容C、第一安规电容Cx、第二安规电容Cy1、第三安规电容Cy2。其中,第一桥臂电路110、第二桥臂电路111、第三桥臂电路112的工作原理可以参考第一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其中,稳定电容C设置于电池10的正极与电池10的负极之间。第一安规电容Cx设置于电池10的正极与电池10的负极之间。第二安规电容Cy1的第一端与电池10的正极相连,第二安规电容Cy1的第二端接地。第三安规电容Cy2的第一端接地,第三安规电容Cy2的第二端与电池10的负极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控制器11a还包括第二磁环113。第二磁环113套设在电池10的正极与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一端的连接线上,并套设在电池10的负极与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二端的连接线上,而且还套设在电机引出线上。
其中,动力***处于升压充电模式时,电池10通过充电电源20和电机13进行升压充电。电池10进行升压充电包括储能阶段和充电阶段。
具体地,在储能阶段,充电接触器K1、主正开关S1和主负开关S2均闭合,旁路接触器K2断开,第一开关元件V1、第三开关元件V3、第五开关元件V5、以及第六开关元件V6均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开关元件V2和第四开关元件V4处于闭合状态,充电电源20提供的充电电流从电机引出线通过公共端P,流入第三连接线,第一绕组L1的第一端输出的电流通过闭合的第二开关元件V2,从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二端流入充电电源20的负极,第二绕组L2的第一端输出的电流通过闭合的第四开关元件V4,从第二桥臂电路111的第二端流入充电电源20的负极,第一绕组L1和第二绕组L2进行储能。
如上关于储能阶段的描述可知,在储能阶段,电机引出线上的电流是从充电电源20的正极流向公共端P,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二端与电池10的负极的连接线上的电流,是从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二端流向充电电源20的负极,因此,第二磁环113内的电流也为双向流动,能有效的防止第二磁环113饱和,从而能保证第二磁环113抑制共模干扰的效果。
具体地,在充电阶段,第一开关元件V1、第三开关元件V3、第五开关元件V5、以及第六开关元件V6均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开关元件V2和第四开关元件V4均切换为断开状态,充电电源20提供的充电电流经过电机引出线流入公共端P,并从公共端P流入第三绕组L3的第一端,第一绕组L1和第二绕组L2分别通过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二极管D3与电池10的正极电性相连,以使得电池10进行充电,因此,此时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一端与电池10的正极的连接线上的电流,是从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一端流向电池10的正极。由上述关于充电阶段的描述可知,在充电阶段,电机引出线上的电流是从充电电源20的正极流向公共端P,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一端与电池10的正极之间的连接线上的电流,是从第一桥臂电路110的第一端流向电池10的正极,因此,在充电阶段,第二电磁113内的电流也为双向流动,能有效的防止第二磁环113饱和,从而能保证第二磁环113抑制共模干扰的效果。
其中,主正开关S1、主负开关S2、充电触控器K1、第一开关元件V1、第二开关元件V2、第三开关元件V3、第四开关元件V4、第五开关元件V5、第六开关元件V6均可以通过控制器(图中未示出)进行控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储能阶段,控制器也可以将第二开关元件V2和第四开关元件V4择一闭合,或者交替闭合,以使得第一绕组L1和第二绕组L2择一进行储能,或者交替进行储能。第一绕组L1和第二绕组L2择一进行储能,或者交替进行储能时,动力***的工作原理与第一绕组L1和第二绕组L2同时进行储能的原理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连接器14位于主正开关S1与电机控制器11之间,用于连接主正开关S1与电机控制器11a中的第一开关元件V1的第一端,连接器14位于主负开关S2与电机控制器11之间,还用于连接主负开关S2与第一开关元件V1的第二端。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在处于直接充电模式时,旁路接触器K2闭合,主负开关S2闭合,主正开关S2断开,充电接触器K1断开,充电电源20通过闭合的旁路接触器K2给电池10进行充电。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述的动力***。
本申请的动力***和车辆能通过第一磁环12降低共模干扰,且能在电池10通过充电电源20和电机13进行升压充电时,使得第三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与第一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相反,和/或第三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与第二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相反,从而能避免第一磁环12饱和而影响抑制共模干扰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或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被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每个实施例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包括电池、电机控制器、第一磁环、电机;
所述电池包括正极和负极,所述电池的负极与充电电源的负极相连;
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第一桥臂电路、第二桥臂电路、以及第三桥臂电路,所述第一桥臂电路、所述第二桥臂电路和所述第三桥臂电路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桥臂电路、所述第二桥臂电路和所述第三桥臂电路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相连;
所述电机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三绕组,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连接端相连,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二桥臂电路的连接端相连,所述第三绕组的第一端通过第三连接线与所述第三桥臂电路的连接端相连,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二端以及第三绕组的第二端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以及所述第三连接线均穿过所述第一磁环,所述第三连接线通过电机引出线与所述充电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三连接线与所述电机引出线的公共端位于所述第一磁环靠近所述电机控制器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通过所述充电电源和所述电机进行升压充电时,所述第三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与所述第一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相反,和/或所述第三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与所述第二连接线上电流的流向相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桥臂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元件、第一二极管、第二开关元件、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通路端作为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相连;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二通路端相连;
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一通路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二通路端相连,并作为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一绕组相连,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通路端作为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相连;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一通路端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桥臂电路的内部结构、所述第三桥臂电路的内部结构均与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内部结构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还包括第二磁环;
所述第二磁环套设在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第一端的连接线上,并套设在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第二端的连接线上,而且还套设在所述电机引出线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还包括稳定电容;
所述稳定电容设置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电池的负极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还包括第一安规电容、第二安规电容、第三安规电容;
所述第一安规电容设置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电池的负极之间;
所述第二安规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安规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三安规电容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三安规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相连。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还包括主正开关、主负开关、充电接触器;
所述主正开关位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第一端之间;
所述主负开关位于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充电电源的负极之间;
所述充电接触器位于所述充电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第三绕组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还包括旁路接触器;
所述旁路接触器位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充电电源的正极之间。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
CN202111080177.3A 2021-09-15 2021-09-15 动力***及车辆 Active CN1137834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80177.3A CN113783407B (zh) 2021-09-15 2021-09-15 动力***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80177.3A CN113783407B (zh) 2021-09-15 2021-09-15 动力***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83407A CN113783407A (zh) 2021-12-10
CN113783407B true CN113783407B (zh) 2023-09-12

Family

ID=78843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80177.3A Active CN113783407B (zh) 2021-09-15 2021-09-15 动力***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834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2823A (zh) * 2021-07-19 2023-0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总成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1483A (zh) * 2019-07-24 2019-10-18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的检测***及检测方法
CN110661441A (zh) * 2018-06-28 2020-01-07 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和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机控制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1441A (zh) * 2018-06-28 2020-01-07 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和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机控制器
CN110341483A (zh) * 2019-07-24 2019-10-18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的检测***及检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83407A (zh) 2021-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28161B (zh) 车辆充电***的充电控制方法、装置、介质以及车辆
CN103227610A (zh) 电机控制电路和汽车
CN105915092A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7517016A (zh) 具有抑制耦合电感漏感影响的高升压比y源逆变器
CN113783407B (zh) 动力***及车辆
CN111315615B (zh) 包括dc/dc转换器的车辆充电器
CN111347901A (zh) 一种车辆、充电装置、电机控制电路
CN110663170A (zh) 多组多相旋转电机的驱动装置
CN114701377B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及电动汽车
CN113635768B (zh) 动力***及车辆
CN111200308A (zh) 一种集成于双电机控制***的充电电路及装置
JP6953634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を備える車両充電器
US10870362B2 (en) Method for charging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unit and voltage converter
CN114701403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自加热***及电动汽车
CN116331019A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充电控制方法、电机及车辆
CN107244255B (zh) 基于h桥和高频变压器的电动汽车充电与驱动集成变换器
CN114701402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自加热***及电动汽车
US20210336550A1 (en) Method for pre-charging a cascade converter and cascade converter
CN114701376A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及电动汽车
JP2022108885A (ja) マルチレベルインバータ
CN114683884B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及电动汽车
CN217778411U (zh) 电池自加热装置及电动交通工具
US11469703B2 (en) Circuit system and circuit control method applied to motor drive
CN215681839U (zh) 一种动力电池充电电路及其车辆
CN114030382A (zh) 车辆充电***的充电控制方法、装置、介质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0000 No.8 Songgang street, Cencun,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No. 8, Songgang Avenue, Cencun,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