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3831B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63831B
CN113763831B CN202111085764.1A CN202111085764A CN113763831B CN 113763831 B CN113763831 B CN 113763831B CN 202111085764 A CN202111085764 A CN 202111085764A CN 113763831 B CN113763831 B CN 1137638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layer
sub
display
outpu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857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63831A (zh
Inventor
邰智鹏
赵理
肖一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8576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638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63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3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638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38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954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display panels
    • H05K7/20963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部、位于显示部的背光侧的绑定部、以及连接显示部和绑定部的弯曲部;电子器件,设于绑定部背向显示部的一侧;散热结构,设于显示部和绑定部之间;散热结构自身的横向导热率大于纵向导热率。散热结构设于显示部和绑定部之间,用于对显示面板进行散热。在显示模组工作时,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绑定部,然后通过散热结构将热量横向引导至显示部整个面的各个位置处,防止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直接纵向传递至显示部,防止显示部对应电子器件的局部聚积温度。如此,通过散热结构将热量横向发散后传递至显示部,使热量在显示部上均匀传递扩散,提高显示部内光学材料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OLED)面板以及利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器件的显示面板等平面显示面板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成为显示装置中的主流。
显示模组通常包括显示面板和与显示面板的内部电路电连接的驱动芯片(IC)等电子元器件,并通过例如驱动芯片(IC)的电子元器件控制显示面板工作。显示模组点亮后,有些电子元器件工作产生的热量较大,例如驱动芯片处的温度明显高于屏体的温度,这样,在使用过程中,显示模组中发热较多的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会在屏体对应的位置聚集,聚集的热量产生的高温会使屏体内部的发光材料寿命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灼伤的现象。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显示模组内局部区域热量聚集而影响发光材料使用寿命的问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部、位于所述显示部的背光侧的绑定部、以及连接所述显示部和所述绑定部的弯曲部;
电子器件,设于所述绑定部背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
散热结构,设于所述显示部和所述绑定部之间;
并且,所述散热结构自身的横向导热率大于纵向导热率。
上述显示模组中,散热结构设于显示部和绑定部之间,用于对显示面板进行散热。并且,散热结构自身的横向导热率大于纵向导热率,以更多的从横向引导散热。在显示模组工作时,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绑定部,然后通过散热结构将热量横向引导至显示部整个面的各个位置处,防止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直接纵向传递至显示部,防止显示部对应电子器件的局部聚积温度。如此,通过散热结构将热量横向发散后传递至显示部,使热量在显示部上均匀传递扩散,提高显示部内光学材料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
热量传输层组,接合于所述绑定部朝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以及
热量输出层,所述热量输出层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输出层和第二子输出层,所述第一子输出层和所述第二子输出层均形成于所述热量传输层组上,并均与所述显示部连接;
其中,所述电子器件朝向所述显示部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子输出层和所述第二子输出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量传输层组包括:
热量输入层,接合于所述绑定部朝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以及
热量传输层,位于所述热量输入层和所述热量输出层之间,用于引导所述热量输入层中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热量输出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量输出层的横向导热率及所述热量输入层的横向导热率均大于所述热量传输层的横向导热率,所述热量输出层的纵向导热率及所述热量输入层的纵向导热率均小于所述热量传输层的纵向导热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输出层完全位于所述绑定部与所述显示部之间,所述第一子输出层的至少部分在平行所述显示部的方向上延伸至所述绑定部外,所述第一子输出层相较所述第二子输出层更靠近所述显示部的中心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量传输层包括第一子传输层,所述第一子传输层位于所述热量输入层与所述第一子输出层之间,所述第一子输出层相对所述第一子传输层向远离所述第二子输出层的方向错位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量传输层还包括第一传导部,所述第一子传输层与所述热量输入层及所述第一子输出层均间隔设置,所述热量输入层与所述第一子传输层之间、所述第一子传输层与所述第一子输出层之间均连接有所述第一传导部;
所述热量输入层的横向导热率、所述第一子输出层的横向导热率及所述第一子传输层的横向导热率均大于所述第一传导部的横向导热率,所述热量输入层的纵向导热率、所述第一子输出层的纵向导热率及所述第一子传输层的纵向导热率均小于所述第一传导部的纵向导热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量传输层还包括第二传导部,所述第二传导部连接于所述热量输入层与所述第二子输出层之间;
所述热量输入层的横向导热率及所述第二子输出层的横向导热率均大于所述第二传导部的横向导热率,所述热量输入层的纵向导热率及所述第二子输出层的纵向导热率均小于所述第二传导部的纵向导热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量传输层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子传输层;
在所述绑定部指向所述显示部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子传输层沿逐渐远离所述第二传导部的路径的方向依次错位布设;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传输层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传导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部具有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子输出层和所述第二子输出层之间的间隔空间,朝向所述显示部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重合;
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至少部分连接于所述热量输入层与所述第一区域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层连接于所述热量输入层与所述热量输出层之间,且所述隔热层包裹所述热量输入层面向所述热量输出层的一侧、所述热量传输层及所述热量输出层面向所述热量输入层的一侧。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100、显示模组;10、显示面板;12、显示部;121、第一区域;13、弯曲部;14、绑定部;30、电子器件;50、散热结构;51、热量传输层组;52、热量输入层;53、隔热层;54、热量传输层;541、第一子传输层;543、第一传导部;545、第二传导部;56、热量输出层;561、第一子输出层;563、第二子输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传统的显示模组在工作过程中屏体内部容易聚集热量,屏体内部的发光材料容易在受到损坏。发明人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显示模组中散热层多为整面涂布或贴附,散热层各个位置的横向和纵向导热速度相同,在实际应用中,局部位置热量过高的情况下热量无法及时横向传播,容易出现在屏体内部聚积热量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模组,使显示模组中的热量能够均匀扩散,避免热量聚集在热源对应的位置,导致该位置长期过热而降低发光材料的寿命。
参阅图1,显示模组100包括显示面板10、电子器件30及散热结构50。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部12、位于显示部12的背光侧的绑定部14、以及连接显示部12和绑定部14的弯曲部13。也就是说,绑定部14被构造为向显示部12的背光侧一侧弯曲,以使显示部12和绑定部14彼此相对且间隔设置,且电子器件30设于绑定部14背向显示部12的一侧。在绑定过程中,先在绑定部14与显示部12出光侧同侧的表面电连接电子器件30,然后将绑定部14弯曲至显示部12的背光侧,此时绑定部14上的电子器件30翻转至背向显示部12,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为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具有显示部12和绑定部14,绑定部14焊接电子器件30,绑定部14向背向显示部12出光面的一侧弯曲,散热结构50设置于柔性显示面板自身的绑定部14与显示部12之间。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绑定在显示面板10的一侧,在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电子器件30,然后将柔性电路板向背向显示面板10出光侧的一侧弯曲,如此显示面板10被构造为显示部12,柔性电路板被构造为绑定部14,散热结构50设置于柔性电路板与显示面板10之间。本发明提供的全部实施例,既可以应用于通过柔性电路板进行绑定的显示模组100中,也可以应用于通过柔性显示面板自身进行绑定的显示模组100中,在此不做限定。
散热结构50设于显示部12和绑定部14之间,用于对显示面板10进行散热。并且,散热结构50自身的横向导热率大于纵向导热率,以更多的从横向引导散热。在显示模组100工作时,电子器件30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绑定部14,然后通过散热结构50将热量横向引导至显示部12整个面的各个位置处,防止电子器件30产生的热量直接纵向传递至显示部12,防止显示部12对应电子器件30的局部聚积温度。如此,通过散热结构50将热量横向发散后传递至显示部12,使热量在显示部12上均匀传递扩散,提高显示部12内光学材料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器件30包括驱动芯片,显示模组100点亮时驱动芯片发热量较大,可通过散热结构50将驱动芯片产生的热量横向发散引导,防止热量全部聚集在显示面板10对应驱动芯片的位置,提高显示模组100的使用寿命。或者,电子器件30包括驱动芯片及其他电子元件,如此可以通过散热结构50将更多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向外横向引导扩散。
散热结构50包括热量传输层组51和热量输出层56,热量传输层组51接合于绑定部14朝向显示部12的一侧,热量输出层56形成于热量传输层54上,即在绑定部14上依次层叠热量传输层组51和热量输出层56,热量传输层组51设于绑定部14与热量输出层56之间,用于引导绑定部14中的热量传递至热量输出层56。
并且,热量输出层56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输出层561和第二子输出层563,第一子输出层561和第二子输出层563均形成于热量传输层54上,并均与显示部12连接;其中,电子器件30朝向显示部12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输出层561和第二子输出层563之间。将热量输出层56分为第一子输出层561和第二子输出层563,且使第一子输出层561和第二子输出层563之间预留间隙,电子器件30对应该间隙,相当于第一子输出层561和第二子输出层563错开电子器件30,电子器件3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第一子输出层561和第二子输出层563与电子器件30错开,防止热量直接向显示部12正对电子器件30的区域传递,将电子器件30产生的热量向显示部12上错开电子器件30的位置引导,使热量能够在显示部12上均匀传递扩散,进一步提高显示部12内光学材料的使用寿命。
热量传输层组51包括热量输入层52和热量传输层54,热量输入层52接合于绑定部14朝向显示部12的一侧,热量传输层54位于热量输入层52与热量输出层56之间,用于引导热量输入层52中的热量传递至热量输出层56。当设置在绑定部14的电子器件30工作时,电子器件30工作的热量会聚集到绑定部14,然后通过热量输入层52及时将绑定部14的热量收集起来,并通过热量传输层54将热量传递给热量输出层56,如此有效引导热量向热量输出层56传递,使绑定部14上的大部分热量通过热量输入层52传递到热量输出层56,以引导热量向显示部12上与电子器件30错开的区域传递,防止绑定部14上的热量直接向显示部12上正对电子器件30的区域传递。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实施例中,热量传输层组51也可以仅包括热量传输层54,热量传输层54直接与绑定部14接触导热,在此不做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定义平行于显示部1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绑定部14指向显示部12且与显示部12垂直的方向为第二方向。一般地,与显示部12平行的第一方向为横向,绑定部14指向显示部12的第二方向为纵向。在第一方向上,热量输出层56的导热率及热量输入层52的导热率均大于热量传输层54的导热率,即热量输出层56的横向导热率及热量输入层52的横向导热率均大于热量传输层54的横向导热率;在第二方向上,热量输出层56的导热率及热量输入层52的导热率均小于热量传输层54的导热率,即热量输出层56的纵向导热率及热量输入层52的纵向导热率均小于热量传输层54的纵向导热率。也就是说,热量输入层52及热量输出层56都能够在横向上快速导热,热量传输层54能够在纵向上快速导热。电子器件30工作时传递到绑定部14的热量,能够被覆盖在绑定部14上的热量输入层52聚集后沿横向传递给热量传输层54,防止绑定部14上的热量直接纵向向第一区域121传递。同时,热量传输层54可以沿纵向将热量继续传递至热量输出层56,最后热量在热量输出层56中沿横向扩散到显示部12出光侧的各个位置,可以防止热量在显示部12上正对显示器件30的区域聚集。
具体地,热量输出层56及热量输入层52的材质均为石墨,导热系数1600w/m.k;热量传输层54的材质为铜,导热系数400w/m.k。
参阅图2及图3,另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绑定部14一般弯曲后对应显示部12边缘侧的位置,如果要将绑定部14上的热量均匀分散到显示部12的各个位置,需要将散热结构50更多的向显示部12的中心区域设置,以提高显示部12中心侧的散热面积,使热量更加均匀的从显示部12的出光侧扩散。尤其是,对于大尺寸的显示模组100,因为显示部12本身的面积较大,而边缘侧能够设置散热结构50的空间有限,需要在显示模组100的中心侧设置更多的散热结构50来均匀散热。
具体地,第二子输出层563完全位于绑定部14与显示部12之间,第一子输出层561至少部分在平行显示部12的方向上延伸至绑定部14外,第一子输出层561相较第二子输出层563更靠近显示部12的中心区域,如此第一子输出层561更多的向显示部12的中心区域延伸,以通过第一子输出层561将热量尽量更多的向显示部12的中心区域引导,可防止热量大量聚集在显示部12的边缘,可以进一步均匀地扩散热量。
可选地,在第二子输出层563指向第一子输出层561且平行显示部12的方向上,第二子输出层563在显示部12上正投影的尺寸,小于第一子输出层561在显示部12上正投影的尺寸。相当于,在第二子输出层563指向第一子输出层561的方向上,例如手机屏的纵长延伸方向上,第二子输出层563的尺寸较小,第一子输出层561的尺寸较大,如此可以通过第一子输出层561将热量尽量更多的向显示部12的中心区域引导,可防止热量大量聚集在显示部12的边缘,可以进一步均匀地扩散热量。
进一步地,热量传输层54包括第一子传输层541,第一子传输层541位于热量输入层52和第一子输出层561,第一子输出层561相对第一子传输层541向远离第二子输出层563的方向错位设置,即第一子传输层541与第一子输出层561呈阶梯状逐渐远离第二子输出层563,进而使第一子输出层561延伸到显示部12的中心区域,使散热结构50的横向散热跨度更大,即使应用于大尺寸的显示模组100中,也能够在显示模组100的中心侧布设散热跨度较大的第一子输出层561,能够使显示模组100均匀散热,使该散热结构50适用于大尺寸显示模组100。
第一子传输层541与热量输入层52及第一子输出层561均间隔设置,热量传输层54还包括第一传导部543,热量输入层52与第一子传输层541之间、第一子传输层541与第一子输出层561之间均连接有第一传导部543,以通过一第一传导部543导热连接第一子传输层541与热量输入层52,还通过另一第一传导部543导热连接第一子传输层541和第一子输出层561。
具体地,定义平行于显示部1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绑定部14指向显示部12且垂直显示部12的方向为第二方向。一般地,与显示部12平行的第一方向为横向,绑定部14指向显示部12的第二方向为纵向。在第一方向上,热量输入层52的导热率、第一子传输层541的导热率及第一子输出层561的导热率均大于第一传导部543的导热率,即热量输入层52的横向导热率、第一子传输层541的横向导热率及第一子输出层561的横向导热率均大于第一传导部543的横向导热率;在第二方向上,热量输入层52的导热率、第一子传输层541的导热率及第一子输出层561的导热率均小于第一传导部543的导热率,即热量输入层52的纵向导热率、第一子传输层541的纵向导热率及第一子输出层561的纵向导热率均小于第一传导部543的纵向导热率。
也就是说,热量输入层52、第一子传输层541及第一子输出层561都能够在横向上快速导热,第一传导部543能够在竖向上快速导热。电子器件30工作时传递到绑定部14的热量,能够被覆盖在绑定部14上的热量输入层52聚集后沿横向传递给一第一传导部543,防止绑定部14上的热量直接竖向向第一区域121传递。同时,该第一传导部543可以沿竖向将热量继续传递至第一子传输层541,之后第一子传输层541中的热量横向传递到另一第一传导部543处后传递至第一子输出层561,最后热量在第一子输出层561中沿横向扩散到显示部12中心侧的各个位置,以通过显示模组100的中心侧大面积散热。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子传输层541与热量输入层52之间设置一第一传导部543,第一子传输层541与第一子输出层561之间设置另一第一传导部543,实现热量输入层52、第一子传输层541及第一子输出层561之间的导热连接。还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子传输层541与热量输入层52之间设置一第一传导部543,第一子输出层561与热量输入层52之间设置另一第一传导部543,该第一传导部543还与第一子传输层541抵接,如此也能够实现热量输入层52、第一子传输层541及第一子输出层561之间的导热连接,对于第一子传导部的设置形成,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热量输入层52、第一子传输层541及第一子输出层561的材质均为石墨,导热系数1600w/m.k;第一传导部543的材质为铜,导热系数400w/m.k。
参阅图2及图3,热量传输层54包括第二传导部545,第二子输出层56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子输出层563与第二传导部545。在显示模组100的边缘有限的空间内,不需要设置复杂的层组,通过第二传导部545将热量输入层52中的热量传导至第二子输出层563,以对边缘的热量进行均匀扩散。另外,第一子输出层561与第二子输出层563分别位于第一区域121的相对两侧,从第一区域121的两侧进行散热。
具体地,定义平行于显示部1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绑定部14指向显示部12且垂直显示部12的方向为第二方向。一般地,与显示部12平行的第一方向为横向,绑定部14指向显示部12的第二方向为纵向。在第一方向上,热量输入层52的导热率及第二子输出层563的导热率均大于第二传导部545的导热率,即热量输入层52的横向导热率及第二子输出层563的横向导热率均大于第二传导部545的横向导热率;在第二方向上,热量输入层52的导热率及第二子输出层563的导热率均小于第二传导部545的导热率,即热量输入层52的纵向导热率及第二子输出层563的纵向导热率均小于第二传导部545的纵向导热率。
也就是说,热量输入层52及第二子输出层563能够在横向上快速导热,第二传导部545能够在纵向上快速导热。电子器件30工作时传递到绑定部14的热量,能够被覆盖在绑定部14上的热量输入层52聚集后沿横向传递给第二传导部545,防止绑定部14上的热量直接纵向向第一区域121传递。同时,该第二传导部545可以沿纵向将热量继续传递至第二子输出层563,最后热量在第二子输出层563中沿横向扩散到显示部12边缘侧的各个位置,以通过显示模组100的边缘侧散热。
可选地,热量输入层52及第二子输出层563的材质均为石墨,导热系数1600w/m.k;第二传导部545的材质为铜,导热系数400w/m.k。
一些实施例中,热量传输层54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子传输层541。在绑定部14指向显示部12的方向上,即图2及图3中的竖直方向上,多个第一子传输层541沿逐渐远离第二传导部545的路径的方向依次错位布设,相当于多个第一子传输层541被构造为逐渐远离第二传导部545的阶梯状,同时每相邻两个第一子传输层541之间导热连接有第一传导部543,以通过第一传导部543使多个第一子输出层561相互导热连接。如此,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子传输层541,可以使第一子输出层561延伸到显示部12中心侧距离第二子输出层563更远的位置,能够更加均匀的在横向上传递及扩散热量。
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部12具有第一区域121,第一子输出层561和第二子输出层563之间的间隔空间,朝向显示部12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一区域121重合,即第一子输出层561和第二子输出层563错开电子器件30的区域,在显示部12上的正投影为第一区域121,第一区域121为显示部12上对应电子器件30的区域。散热结构50还包括隔热层53,隔热层53至少部分连接于热量输入层52与第一区域121之间,以通过隔热层53阻挡热量输入层52中的热量传递到第一区域121,进而使热量输入层52中的热量可以充分经热量传输层54传递到达热量输出层56,防止第一区域121聚集过多热量而损坏光学材料。
进一步地,隔热层53连接于热量输入层52与热量输出层56之间,且隔热层53包裹热量输入层52面向热量输出层56的一侧、热量传输层54及热量输出层56面向热量输入层52的一侧。相当于,热量输入层52和热量输出层56相互背向的两个面未被隔热层53包裹,以方便分别与绑定部14和显示部12接触来传递热量,而热量输入层52和热量输出层56的其他表面以及热量传输层54均被隔热层53包裹。
如此,一方面热量输入层52、热量传输层54及热量输出层56都被隔热层53包裹进行导热隔离,使热量输入层52仅引导热量在绑定部14和热量传输层54之间传递,使热量传输层54仅引导热量在热量输入层52和热量输出层56之间传递,使热量输出层56仅引导热量在热量传输层54和显示部12的第二区域123之间传递,防止热量输入层52、热量传输层54及热量输出层56中的热量向其他地方传递,进而在绑定部14和与显示部12之间形成有效的散热路径,以将热量引导到显示模组100出光侧的各个位置,实现均匀散热。
另一方面,通过隔热层53的包裹将热量输入层52、热量传输层54及热量输出层56连接为一个整体,进而形成散热结构50,可以根据需求将散热结构50粘贴在不同位置,可以方便地装配使用散热结构50。可选地,隔热层53为具有粘性的胶层,可以通过胶层粘结热量输入层52、热量传输层54及热量输出层56。并且,胶层的导热系数为0.2W/m.k,具有较好的隔热性。
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结构50中各个层的面积及厚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以达到较优的散热效果,对于散热结构50中热量输入层52、热量传输层54及热量输出层56的厚度及面积,在此不做限定。例如当屏体较大时,可以增大热量输出层56的面积,来使热量扩散到屏体的各个位置,以更加均匀地进行散热,防止热量集中在屏体局部区域。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100。该触控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或物联网设备等任何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显示模组100装配到显示装置中后,如果显示装置中其他器件发热量较大,例如显示装置中的处理器(CPU)发热较多,同样会使处理器上方显示面板10对应的位置使用寿命受到影响,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散热结构50同样可以设置在显示装置的处理器上方,来分散处理器产生的热量,以使显示装置均匀散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部、位于所述显示部的背光侧的绑定部、以及连接所述显示部和所述绑定部的弯曲部;
电子器件,设于所述绑定部背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
散热结构,设于所述显示部和所述绑定部之间;
并且,所述散热结构自身的横向导热率大于纵向导热率;
所述散热结构包括:
热量传输层组,所述热量传输层组接合于所述绑定部朝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包括:热量输入层,接合于所述绑定部朝向所述显示部的一侧;以及热量传输层,位于所述热量输入层背向所述绑定部的一侧;以及
热量输出层,所述热量输出层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输出层和第二子输出层,所述第一子输出层和所述第二子输出层均形成于所述热量传输层上,并均与所述显示部连接;
其中,所述电子器件朝向所述显示部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子输出层和所述第二子输出层之间;
所述热量输出层的横向导热率及所述热量输入层的横向导热率均大于所述热量传输层的横向导热率,所述热量输出层的纵向导热率及所述热量输入层的纵向导热率均小于所述热量传输层的纵向导热率;
其中,定义平行于所述显示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绑定部指向所述显示部且与所述显示部垂直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为横向,所述第二方向为纵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输出层完全位于所述绑定部与所述显示部之间,所述第一子输出层的至少部分在平行所述显示部的方向上延伸至所述绑定部外,所述第一子输出层相较所述第二子输出层更靠近所述显示部的中心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传输层包括第一子传输层,所述第一子传输层位于所述热量输入层与所述第一子输出层之间,所述第一子输出层相对所述第一子传输层向远离所述第二子输出层的方向错位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传输层还包括第一传导部,所述第一子传输层与所述热量输入层及所述第一子输出层均间隔设置,所述热量输入层与所述第一子传输层之间、所述第一子传输层与所述第一子输出层之间均连接有所述第一传导部;
所述热量输入层的横向导热率、所述第一子输出层的横向导热率及所述第一子传输层的横向导热率均大于所述第一传导部的横向导热率,所述热量输入层的纵向导热率、所述第一子输出层的纵向导热率及所述第一子传输层的纵向导热率均小于所述第一传导部的纵向导热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传输层还包括第二传导部,所述第二传导部连接于所述热量输入层与所述第二子输出层之间;
所述热量输入层的横向导热率及所述第二子输出层的横向导热率均大于所述第二传导部的横向导热率,所述热量输入层的纵向导热率及所述第二子输出层的纵向导热率均小于所述第二传导部的纵向导热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传输层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子传输层;
在所述绑定部指向所述显示部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子传输层沿逐渐远离所述第二传导部的路径的方向依次错位布设;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传输层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传导部。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具有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子输出层和所述第二子输出层之间的间隔空间,朝向所述显示部的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至少部分连接于所述热量输入层与所述第一区域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连接于所述热量输入层与所述热量输出层之间,且所述隔热层包裹所述热量输入层面向所述热量输出层的一侧、所述热量传输层及所述热量输出层面向所述热量输入层的一侧。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111085764.1A 2021-09-16 2021-09-16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7638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85764.1A CN113763831B (zh) 2021-09-16 2021-09-16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85764.1A CN113763831B (zh) 2021-09-16 2021-09-16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3831A CN113763831A (zh) 2021-12-07
CN113763831B true CN113763831B (zh) 2023-06-20

Family

ID=78795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85764.1A Active CN113763831B (zh) 2021-09-16 2021-09-16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6383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66390A1 (zh) * 2017-03-14 2018-09-20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屏以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10113915A (zh) * 2019-04-19 2019-08-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
CN111462634A (zh) * 2020-05-14 2020-07-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08673B2 (en) * 2004-03-04 2009-03-24 Samsung Sdi Co., Ltd.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for plasma display device
JP2006330354A (ja) * 2005-05-26 2006-1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表示装置
TWI445483B (zh) * 2010-12-23 2014-07-11 Compal Electronics Inc 殼體結構及具有其之電子裝置
CN104883814A (zh) * 2015-05-28 2015-09-02 乐健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石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led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205303466U (zh) * 2016-01-15 2016-06-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10060574B (zh) * 2019-04-25 2021-10-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CN210535228U (zh) * 2019-10-15 2020-05-15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66390A1 (zh) * 2017-03-14 2018-09-20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屏以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10113915A (zh) * 2019-04-19 2019-08-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
CN111462634A (zh) * 2020-05-14 2020-07-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3831A (zh) 202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5962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KR101546741B1 (ko) 광 출사 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US7505109B2 (en)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of backlight module
US10551886B1 (en) Display with integrated graphite heat spreader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insulator
US8199306B2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8350980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with flexible cable connecting light source and circuit board
US7168842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backlight package
JP5097461B2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CN108986681B (zh) 一种背光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CN101220915B (zh) 光源模块及背光单元
US20130051067A1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Connecting Circuits
TW201333600A (zh) 背光模組及其散熱設計
WO2008103437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for light emitting devices and systems
US11493806B2 (en) Light-emitting structure,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8147159A (ja)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1119172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US20230200021A1 (en) Mobile Terminal
CN10372877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102571574B1 (ko) 플렉서블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CN205579339U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器
CN113763831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JP4587720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US9958597B2 (en) Bendabl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881074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9152146A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