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09902A - 中继链接建立、配置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中继链接建立、配置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09902A
CN113709902A CN202010437468.2A CN202010437468A CN113709902A CN 113709902 A CN113709902 A CN 113709902A CN 202010437468 A CN202010437468 A CN 202010437468A CN 113709902 A CN113709902 A CN 113709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application
relay device
target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374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玮俊
丁辉
张迪
吴问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3746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0990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80026 priority patent/WO2021232897A1/zh
Priority to EP21807901.0A priority patent/EP4145945A4/en
Publication of CN113709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9902A/zh
Priority to US18/056,805 priority patent/US20230078317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中继链接建立方法、配置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在不允许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中继装置传输的情况下,避免终端设备基于该中继装置建立中继链接。本申请中中继装置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当中继装置确定允许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中继装置传输,发送第一消息。当中继装置确定不允许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中继装置传输,不再发送第一消息。第一消息包括中继服务指示信息,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请求建立中继链接。由于不允许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中继装置传输的情况下,中继装置不再发送第一消息,因此,第二终端设备无法从中继装置接收到第一消息,进而无法基于该中继装置建立中继链接。

Description

中继链接建立、配置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继链接建立方法、配置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无线频谱利用率并为蜂窝网络覆盖之外的终端设备提供蜂窝网络服务,蜂窝通信网络引入了邻近服务(Proximity-based Services,ProSe)通信。在ProSe通信中,距离邻近的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可以不基于基站建立通信链路,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可以不用通过基站来传输数据。
在ProSe通信中,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可以基于PC5接口直接建立连接。或者,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中继装置实现连接,这种情况下,两个终端设备需要分别通过PC5接口连接到中继装置。
中继装置通常会由一些厂商提供,这些厂商部署中继装置也需要成本,因此厂商更加希望自己所部署的中继装置仅为一些特定的目标应用来服务。但是现有技术中,两个终端设备之间通过中继装置建立链接之后,两个终端设备之间所有的数据均可以通过该中继装置进行传输。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中继链接建立方法、配置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在不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的情况下,避免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通过中继装置传输目标应用的数据。
第一方面,本申请中继装置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服务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设备请求建立中继链接。当该中继装置确定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发送该第一消息。当该中继装置确定不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不再发送该第一消息。由于中继装置确定不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不再发送该第一消息,因此,第二终端设备无法从中继装置接收到第一消息,第二终端设备可能仅仅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了第一消息,这种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会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直接建立链接,而不再基于该中继装置建立链接,如此,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需要传输目标应用的数据也不再是通过该中继装置进行传输的,而是基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直接建立的链路进行传输的。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在目标应用的标识与第一应用的标识匹配的情况下,中继装置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如此,可以根据目标应用的标识判断是否允许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中继装置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该中继装置从网络设备接收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其中,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该中继装置允许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前述内容提到的第一应用的标识为该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一个。如此,网络设备可以配置可以使用该中继装置的中继服务的应用。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目标用户的标识。该目标用户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该目标应用的用户。在该目标应用的标识与第一应用的标识匹配,且该目标用户的标识与第一用户的标识匹配的情况下,中继装置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如此,可以进行用户级别粒度的划分,从而使该中继装置为指定的一些应用下的指定的用户提供中继服务。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中继装置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该中继装置从网络设备接收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其中,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以及该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每个应用标识对应的用户的标识。前述内容提到的第一应用的标识为该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一个,第一用户为该第一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用户的标识中的一个。针对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该中继装置允许该应用对应的每个用户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如此,网络设备可以配置可以使用该中继装置的中继服务的应用以及用户。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目标中继服务码。在目标中继服务码与第一中继服务码匹配的情况下,中继装置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如此,可以仅通过中继服务码来确定是否提供中继服务,可以避免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泄露,从而可以进一步的保护隐私。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中继装置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该中继装置从网络设备接收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其中,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该中继装置允许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前述内容提到的第一中继服务码为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一个。如此,网络设备可以配置可以使用该中继装置的中继服务的应用以及用户。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针对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该应用的标识对应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且该中继装置允许该应用对应的该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中每个用户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如此,可以仅通过中继服务码来确定是否提供中继服务,可以避免目标应用的标识和目标用户的标识的泄露,从而可以进一步的保护隐私。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中继装置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之后,还包括:该中继装置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请求。该第一请求包括该目标应用的标识和该中继装置的标识。该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验证是否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应用的数据。该中继装置接收该网络设备返回的第一响应。在一种可能地情况下,该第一响应用于指示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应用的数据。或者,在另外一种可能地情况下,该第一响应用于指示不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应用的数据。如此,中继装置可以从网络侧验证是否为目标应用提供中继服务。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请求还包括目标用户的标识。其中,该目标用户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该目标应用的用户。该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验证是否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目标应用的数据。在一种可能地情况下,该第一响应用于指示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目标应用的数据。或者,在另外一种可能地情况下,该第一响应用于指示不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目标应用的数据。如此,中继装置可以从网络侧验证是否为目标应用的目标用户提供中继服务。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中继链接建立方法,该方法中,第一装置生成第一消息,发送该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服务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请求建立中继链接。如此,可以使中继装置基于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是否为此次请求的邻近服务连接提供中继服务。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目标中继服务码。如此,可以仅通过中继服务码来确定是否提供中继服务,可以避免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泄露,从而可以进一步的保护隐私。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装置生成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该第一装置从网络设备接收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以及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目标中继服务码为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中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中继服务码。如此,可以为中继装置根据目标中继服务码确定是否为此次请求的邻近服务连接提供中继服务奠定基础。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包括目标用户对应的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以及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其中,该目标用户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该目标应用的用户。如此,可以使中继装置仅通过中继服务码来确定是否提供中继服务,可以避免目标应用的标识和目标用户的标识的泄露,从而可以进一步的保护隐私。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配置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网络设备根据预设的第一规则,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该网络设备向该中继装置发送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其中,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的指示信息。该中继装置允许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如此,可以使中继装置基于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确定是否为此次请求的邻近服务连接提供中继服务。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该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如此,可以使中继装置基于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目标应用的标识以及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确定是否为此次请求的邻近服务连接提供中继服务。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以及该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每个应用标识对应的用户的标识。针对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该中继装置允许该应用对应的每个用户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如此,可以根据目标应用的标识以及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判断是否允许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其中,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针对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该中继装置允许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如此,可以仅通过中继服务码来确定是否提供中继服务,可以避免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泄露,从而可以进一步的保护隐私。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针对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该应用的标识对应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且该中继装置允许该应用对应的该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中每个用户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如此,可以仅通过中继服务码来确定是否提供中继服务,可以避免目标应用的标识和目标用户的标识的泄露,从而可以进一步的保护隐私。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根据预设的第二规则,生成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该网络设备向该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其中,该目标用户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该目标应用的用户。其中,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包括该目标用户对应的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以及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该应用的标识对应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如此,可以仅通过中继服务码来确定是否提供中继服务,可以避免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泄露,从而可以进一步的保护隐私。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中继链接建立方法,包括:第一装置接收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当目标应用与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一个匹配,在第一消息中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当目标应用与该至少一个应用中每个应用都不匹配,在该第一消息中不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请求基于中继装置建立中继链接。该第一装置发送该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请求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邻近服务链接。当第一消息中不携带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请求基于中继装置建立中继链接的中继服务指示信息,中继装置接收到该第一消息后不再进行转发,相对应地,第二终端设备也就无法从中继装置接收到该第一消息,进而在建立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邻近服务链路时不会使用该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装置发送该第一消息之后,还包括:该第一装置与该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中继装置建立邻近服务链接。该第一装置向网络设备上报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中携带该目标应用的标识。该第二消息用于使该网络设备验证该中继装置是否允许传输该目标用户对应的目标应用的数据。如此,可以对中继装置是否可以为该邻近服务的链接提供中继服务进行二次验证。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配置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网络设备根据预设的第二规则,生成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该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该目标用户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目标应用的用户。其中,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允许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该目标用户的数据通过中继装置传输。如此,可以使第一终端设备确定哪些应用的数据可以通过中继装置进行传输。
相应于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任一种通信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可以是以无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任意一种发送端的设备或接收端的设备。例如,通信芯片、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例如基站等)。在通信过程中,发送端的设备和接收端的设备是相对的。在某些通信过程中,通信装置可以作为上述网络设备或可用于网络设备的通信芯片;在某些通信过程中,通信装置可以作为上述终端设备或可用于终端设备的通信芯片。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任一种通信方法中的任一种实施方式。通信单元用于执行与发送和接收相关的功能。可选地,通信单元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在一种设计中,通信装置为通信芯片,通信单元可以为通信芯片的输入输出电路或者端口。
在另一种设计中,通信单元可以为发射器和接收器,或者通信单元为发射机和接收机。
可选的,通信装置还包括可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任一种通信方法中的任一种实施方式的各个模块。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为上述第一装置、终端设备(比如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中继装置或网络设备。其中,第一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比如第一装置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中继装置也可以是一个终端设备,也可以是一个网络设备,具体不做限定。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可选的,还包括收发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任一种通信方法中的任一种实施方式。
可选的,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的,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
可选的,收发器中可以包括,发射机(发射器)和接收机(接收器)。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任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比如为第一装置、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中继装置)。当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可选地,该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该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比如为中继装置或网络设备)。当该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可选地,该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该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芯片或芯片***。当该通信装置为芯片或芯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该芯片或芯片***上的输入/输出接口、接口电路、输出电路、输入电路、管脚或相关电路等。该处理器也可以体现为处理电路或逻辑电路。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终端设备、中继装置和网络设备。
第十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任一种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任一种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和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用于通过该输入电路接收信号,并通过该输出电路发射信号,使得该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任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实现。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装置可以为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申请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roSe通信的***架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5G架构下一种可能地邻近服务通信的***架构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邻近服务的链路结构示意图;
图1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邻近服务的链路结构示意图;
图1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邻近服务建立链路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邻近服务建立链路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链接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链接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置信息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置信息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置信息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参数的配置过程以及发现参数的配置过程;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策略信息的获取过程;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适用于邻近服务通信,邻近服务通信是指距离邻近的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可以不基于基站建立通信链路,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可以不用通过基站来传输数据。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可以直接建立通信链路,也可以基于中继设备建立通信链接。当基于中继设备建立通信链接时,该链接也可以称为中继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邻近服务通信可以是邻近服务(Proximity-based Services,ProSe)通信,当然也可以是其它名称,下述内容中为了方便介绍,以ProSe为例进行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邻近服务通信写为邻近服务、ProSe等。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roSe通信的***架构示意图,该架构示意图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组织基于***移动网络(the4th generation,4G)的通信架构制定的ProSe通信架构。基于图1a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个设备或网元进行介绍。
1、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终端,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terminal),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软终端等等。
该终端设备可以支持ProSe通信或者其他业务。终端设备支持通过PC5接口或者Uu接口接收或发送消息。当该终端设备通过中继装置连接到网络时,又可以称之为远程终端设备(Remote UE)。图1a中示例性示出了两个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在基于邻近服务进行通信时,该两个终端设备可以理解为邻近服务应用(ProSe application)。当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基于邻近服务进行通信时,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可以基于PC5接口进行通信,这种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无需再通过基站(如图1a所示的演进的通用移动通信***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进行传输。
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可基于中继装置建立链接,即该两个终端设备可以分别与中间装置连接,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可以直接建立链接,两个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中不包括中继装置。该两种结构可以参见下述的图1c和图1d的详细说明,在此先不做详述。
2、中继装置:该中继装置在图1a中未示出,中继装置英文可以写为Relay。中继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无线接入设备(例如运营商部署的类似于路由器的接入设备)。中继装置的位置可以是固定的,例如可以是位置较固定的路由器,或者中继装置的位置是可以移动的,例如中继装置是可以灵活移动的手机。
3、邻近服务功能网元(ProSe function):邻近服务功能模块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配一些参数(例如后续内容将提到的发现参数等),用于帮助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基于邻近服务的链接。如图1a所示,该***架构中还可以包括邻近服务应用服务器(ProSe application server),可以用于对请求建立ProSe通信的UE的权限和身份等信息进行验证。
4、接入网设备:可以负责无线资源管理,上下行数据分类和服务质量(quality ofservice,QoS)应用,以及与控制面网元完成信令处理,与用户面功能网元完成数据转发等功能。例如,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基站,宽带网络业务网关(broadband network gateway,BNG),汇聚交换机,非3GPP接入设备等。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基站,例如: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对于终端设备接入核心网的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统一称之为接入网设备,不再进行说明。例如,接入网设备可以是4G网络中的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设备、5G网络中的下一代无线接入网(next generationradio access network,NG-RAN)设备等。
如图1a所示,该***架构中还可以包括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Server,HSS)网元、移动性管理模块(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网元、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网元、分组数据网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网元。其中,HSS可以用于管理用户的签约信息,类似于UDM。MME可以用于对用户进行移动性管理,接入控制等。S-GW可以用于终止于E-UTRAN接口的网关,上下行链路传输层分组标记,移动性锚点,计费等。P-GW可以用于面向PDN终结于SGi接口的网关,基于用户的包过滤功能、合法侦听功能、UE的IP地址分配功能等。其中,UE与E-UTRAN之间可以通过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Uu接口进行通信,邻近服务功能网元与UE之间可以基于PC3接口进行通信,邻近服务功能网元与邻近服务应用服务器之间可以基于PC2接口进行通信。邻近服务功能网元与HSS之间可以基于PC4a接口进行通信,HSS可以基于S6a接口与MME、S-GW或P-GW之间进行通信,E-UTRAN可以基于S1接口与MME、S-GW或P-GW之间进行通信。
随着3GPP组织对17版本(Release 17,R17)的第五代移动网络(the 5thgeneration,5G)标准制定,其中ProSe也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被陆续展开研究讨论。图1b示例性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5G架构下一种可能地邻近服务通信的***架构示意图,下面对图1b中的各个设备或网元进行介绍。
1、终端设备。如图1b所示,该通信***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的相关介绍可以参见图1a中关于终端设备的介绍,且图1b中仍以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为两个终端设备进行示例。
2、邻近服务应用服务器(ProSe application server):可以用于对请求建立ProSe通信的UE的权限和身份等信息进行验证。
3、5G NG-RAN网元:用于为特定区域的授权终端设备提供入网功能,并能够根据终端设备的级别,业务的需求等使用不同质量的传输隧道。NG-RAN网元能够管理无线资源,为终端设备提供接入服务,进而完成控制信号和终端设备数据在终端设备和核心网之间的转发,NG-RAN也可以理解为传统网络中的基站。
4、用户面网元:用于分组路由和转发以及用户面数据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service,QoS)处理等。如图1b所示,在5G通信***中,该用户面网元可以是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网元,可以包括中间用户面功能(intermediate user planefunction,I-UPF)网元、锚点用户面功能(anhor user plane function,A-UPF)网元。在未来通信***中,用户面网元仍可以是UPF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5、接入管理网元:主要用于移动性管理和接入管理等,可以用于实现移动性管理网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功能中除会话管理之外的其它功能,例如,合法监听以及接入授权/鉴权等功能。如图1b所示,在5G通信***中,该接入管理网元可以是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网元。在未来通信***中,接入管理网元仍可以是AMF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6、会话管理网元:主要用于会话管理、终端设备的网络互连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地址分配和管理、选择可管理用户平面功能、策略控制和收费功能接口的终结点以及下行数据通知等。如图1b所示,在5G通信***中,该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是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网元,可以包括中间会话管理功能(intermediate 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I-SMF)网元、锚点会话管理功能(anhor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A-SMF)网元。在未来通信***中,会话管理网元仍可以是SMF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7、策略控制网元:用于指导网络行为的统一策略框架,为控制面功能网元(例如AMF,SMF网元等)提供策略规则信息,一般根据签约信息等进行策略的决策。等。在4G通信***中,该策略控制网元可以是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function,PCRF)网元。如图1b所示,在5G通信***中,该策略控制网元可以是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网元。在未来通信***中,策略控制网元仍可以是PCF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8、数据管理网元:用于处理终端设备标识,接入鉴权,注册以及移动性管理,管理用户的签约数据和鉴权数据等等。如图1b所示,在5G通信***中,该数据管理网元可以是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网元。在未来通信***中,统一数据管理仍可以是UDM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9、统一数据存储库网元:用于为PCF策略提供存储和检索,开放的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检索和应用功能请求的用户信息存储等。如图1b所示,在5G通信***中,统一数据存储库网元可以是统一数据存储库网元(Unified Data Repository,UDR)网元。在未来通信***中,统一数据存储库网元仍可以是UDM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10、应用网元:用于进行应用影响的数据路由,接入网络开放功能网元,与策略框架交互进行策略控制等。如图1b所示,在5G通信***中,该应用网元可以是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AF)网元。在未来通信***中,应用网元仍可以是AF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11、网络能力开放功能网元:用于提供网络定制功能,连接核心网元与外部应用服务器,对外部应用服务器向核心网发起业务请求时提供认证与数据转发等服务。如图1b所示,在5G通信***中,该网络能力开放功能网元可以是网络能力开放功能(networkexposure function,NEF)网元在未来通信***中,该网络能力开放功能网元仍可以是NEF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12、直接发现名称管理功能网元:用于负责ProSe发现参数的生成与分配。作为逻辑网元,可以在部署时集成在其他网元中。如图1b所示,在5G通信***中,该直接发现名称管理功能网元可以是直接发现名称管理功能(Direct Discovery Name ManagementFunction,DDNMF)网元在未来通信***中,该直接发现名称管理功能网元仍可以是DDNMF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在图1b中,可以通过PCF网元实现上述图1a中的邻近服务功能网元(ProSeFunction)的一些功能,例如ProSe通信过程中与其他核心网网元交互的功能。图1b中的DDNMF网元可以继承上述图1a中的邻近服务功能网元(ProSe Function)中一些参数的分配功能,例如后续内容将提到的发现参数的分配等。在上述图1a中,邻近服务功能网元(ProSeFunction)可能部署在核心网的用户面,在图1b中,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DDNMF可能会部署在控制面。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网元或者功能既可以是硬件设备中的网络元件,也可以是在专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功能,或者是平台(例如,云平台)上实例化的虚拟化功能。上述网元或者功能可划分出一个或多个服务,进一步,还可能会出现独立于网络功能存在的服务。在本申请中,上述功能的实例、或上述功能中包括的服务的实例、或独立于网络功能存在的服务实例均可称为服务实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架构,还可以应用于未来其它的通信***,例如第六代通信(the 6th generation,6G)***架构等。并且,本申请实施例上述所使用的各个网元的名称,在未来通信***中,可能保持功能相同,但名称会改变。
图1c和图1d示例性示出了两种基于邻近服务的链路结构示意图,如图1c所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基于PC5接口直接建立连接,中间无需其他中继装置。这种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无需基站,也无需中继装置的转发。如图1d所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基于PC5接口分别与中继装置(UE-TO-UErelay)建立连接,这种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需要通过中继装置进行数据的传输。这种基于中继装置建立邻近服务的链路的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获得更大的通信范围,并且可以提高较远距离的两个终端设备通信质量。
图1e示例性示出了一种基于邻近服务建立链路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1e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第一终端设备广播发现参数。
相对应地,中继装置和第二终端设备均会收到该发现参数。
第一终端设备需要使用邻近服务的终端设备,且为邻近服务通信发起的终端设备,为发起者,英文可以写为announcing UE或discover UE。第一终端设备广播发现参数也可以称为第一终端设备的发现参数广播,发现参数广播的英文可以写为discoveryrequest(announce)。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01之前,第一终端设可以向网络设备(例如上述内容中提到的ProSe function)申请发现密钥参数,发现密钥参数英文可以写为ProSeApplicationcode,或者发现密钥参数英文可以写为ProSe App code,或者发现密钥参数英文可以写为ProSe response code。发现参数中还包括中继服务指示,中继服务指示中的值设置为1,表示该第一终端发出的发现参数还可以被转发1次。
S202,中继装置收到发现参数后,确定该发现参数中包括有中继服务指示信息,且该中继服务指示的值为1,则转发该发现参数。若中继装置收到发现参数后,确定该发现参数中没有中继服务指示信息,或者该中继服务指示的值为0,则不再转发该发现参数。
中继装置转发的发现参数中的中继服务指示的值被修改为0,表示中继装置转发的发现参数还可以被转发的次数为0。如此,若其它中继装置收到该中继装置转发的发现参数,则不会再进行转发,从而可以避免发现参数一直在中继装置之间被多次转发。
相对应地,第二终端设备从中继装置接收发现参数,该发现参数中的中继服务指示的值为0。
S203,第二终端设备确定发现过滤参数与第一终端设备的发现密钥参数是否匹配。若匹配则执行步骤204,若不匹配,则结束流程。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03之前,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例如上述内容中提到的ProSe function)申请发现过滤参数,发现过滤参数应为可以写为discovery filter,或者discover response filter。第二终端设备为监听者,监听第一终端设备广播的发现参数,第二终端设备英文可以写为monitoring UE或discovererUE。
示例性的,网络设备将为第一终端设备分配的ProSe APP Code作为发现过滤参数的中的一部分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也就是说发现密钥参数为发现过滤参数中的一部分字节。当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广播的发现密钥参数与发现过滤参数中的一段字节的内容完全相同时,则可以认为发现密钥参数与发行过滤参数完全匹配。
由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分别来自中继装置和第一终端设备的发现参数,因此对于第二终端设备来说,有两条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链接的路径。具体选择哪一条可以由第二终端设备通过下述步骤S204来选择。
S204,第二终端设备是否选择通过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链接,若是,则执行步骤S205,若否,则执行步骤S208。
在步骤204中,第二终端设备可基于来自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两条发现参数的信号强度来选择,例如来自中继装置的发现参数的信号强度较强,则第二终端设备选择通过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连接,即为上述图1d所示的链路结构。若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的发现参数的信号强度较强,则第二终端设备选择直接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连接,即不再通过中继装置,即为如上述图1c所示的链路结构。
S205,第二终端设备向中继装置返回发现反馈消息。
发现反馈消息的英文可以写为request accept。
S206,中继装置向第一终端设备转发发现反馈消息。
相对应地,第一终端设备从中继装置接收发现反馈消息。
S207,第一终端设备基于中继装置建立UE-to-UE的链路。S207中建立的链路如上述图1d所示的链路结构。
S208,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发现反馈消息。
相对应地,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发现反馈消息。
S209,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UE-to-UE的链路,且该链路中不包括中继装置。S209中建立的链路如上述图1c所示的链路结构。
在图1e所示的方法中,由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分别来自中继装置和第一终端设备的发现参数,因此对于第二终端设备来说,有两条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链接的路径。具体选择哪一条可以由第二终端设备来选择,例如可以基于来自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两条发现参数的信号强度来选择,通过步骤S204来选择。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由第一终端设备来选择,这种情况下,在上述步骤S203之后,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中继装置向第一终端设备返回一条发现反馈消息,且第二终端设备也要即直接向第一终端设备返回一条发现反馈消息(即无需通过中继装置反馈发现反馈消息),由于第一终端设备分别接收到来自中继装置和第一终端设备的两条发现反馈消息,因此对于第一终端设备来说,有两条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链接的路径。具体选择哪一条可以由第一终端设备来选择,例如可以基于来自第二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两条发现反馈消息的信号强度来选择。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ProSe通信的发现机制中可以存在两种发现模式,即公开模式(Open discovery)和受限模式(Restricted discovery)。顾名思义,公开模式中,任何通过ProSe服务授权的终端设备(或用户)只要对ProSe应用感兴趣都可以通过申请ProSe发现参数,进而通过监听附近是否存在发布UE(Announcing UE),当发现密钥参数和发现过滤参数匹配时,可以建立ProSe连接。而受限模式中,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即由ProSe应用来决定),只有部分终端设备(或用户)可以有资格进行节点发现,或者说,该应用服务受限于部分终端设备(或用户)使用(例如,某些组播场景,或是只有通过应用服务器认证过的终端设备(或用户)等等)。因此,当终端设备(或用户)向ProSe Function申请ProSe发现参数时,申请消息中会携带发现模式的标示,用来指示终端设备(或用户)是发起公开模式还是受限模式的ProSe发现。而当ProSe Function模块接收到受限模式的发现参数申请时,需要向ProSe应用服务器验证该终端设备(或用户)是否具有权限申请ProSe受限模式的发现,在验证通过时,ProSe Function模块才会向终端设备(或用户)返回ProSe发现参数。
图1f示例性示出了一种基于邻近服务建立链路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1f所示,该方法包括:
S301,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单播建立请求。
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广播该单播建立请求,该单播建立请求的英文可以写为directcommunication request。相对应地,中继装置和第二终端设备均可以收到该单播建立请求。
第一终端设备需要使用邻近服务的终端设备,且为邻近服务通信发起的终端设备,为发起者。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单播建立请求中包括目标用户的标识、目标应用的标识以及中继服务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为在第一终端设备上运行的应用,且为第一终端设备请求通过邻近服务所需传输的数据对应的应用。目标用户为在第一终端设备上运行的目标应用上登录的用户。单播建立请求中的中继服务指示的值可以设置为1,表示该第一终端发出的发现参数还可以被转发1次。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单播建立请求中还可以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该单播建立请求可以视为是面向用户(UE oriented)的单播建立请求。如果请求消息中没有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则该单播建立请求可以视为是面向服务或应用(Service or Application oriented)的。可选的,单播建立请求中还可以携带组标识信息(Group ID)。此时,该单播请求消息可以认为是面向受限用户的。例如,单播建立请求中携带Group ID,则任何在同一个组内的终端设备都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单播建立反馈消息,从而使第一终端设备与同属同一个组内的一个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链接。
S302,中继装置收到单播建立请求,发现该单播建立请求的中继服务指示的值为1,则转发该单播建立请求。中继装置收到单播建立请求后,确定该单播建立请求中包括有中继服务指示信息,且该中继服务指示的值为1,则转发该单播建立请求。若中继装置收到单播建立请求后,确定该单播建立请求中没有中继服务指示信息,或者该中继服务指示的值为0,则不再转发该单播建立请求。
中继装置转发的单播建立请求中的中继服务指示的值被修改为0,表示中继装置转发的单播建立请求还可以被转发的次数为0。如此,若其它中继装置收到该中继装置转发的单播建立请求,则不会再进行转发,从而可以避免单播建立请求一直在中继装置之间被多次转发。可选地,中继装置转发的单播建立请求中还可以包括中继装置的标识。
相对应地,第二终端设备从中继装置接收单播建立请求,该单播建立请求中的中继服务指示的值为0。
在步骤S302中,还包括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继装置可以根据一些情况,例如QoS需求、该中继装置的负载情况等判断是否需要转发该单播建立请求。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在单播建立请求中携带QoS参数(例如带宽),中继装置在接收到该单播建立请求后,结合目前中继装置的负载(即,可以提供的带宽)判断是否可以支持该QoS参数。或者,中继装置存储有预设的应用标识与QoS参数的默认映射关系,当中继装置接收到单播建立请求,且该单播建立请求中携带有目标应用标识时,可以根据预设的映射关系确定目标应用对应的QoS参数是否能够满足单播建立请求中的QoS参数。
S303,第二终端设备是否选择通过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链接,若是,则执行步骤S304,若否,则执行步骤S307。
在步骤S303中,第二终端设备可基于来自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两条发现参数的信号强度来选择,例如来自中继装置的发现参数的信号强度较强,则第二终端设备选择通过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连接,即为上述图1d所示的链路结构。若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的发现参数的信号强度较强,则第二终端设备选择直接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连接,即不再通过中继装置,即为如上述图1c所示的链路结构。
S304,第二终端设备向中继装置返回单播建立反馈消息。
单播建立反馈消息的英文可以写为request accept。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二终端设备返回的单播建立反馈消息中可以携带单播连接类型指示,单播连接类型指示可以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是直接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链接,还是通过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链接。在步骤S304中的单播建立反馈消息中的单播连接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是基于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邻近服务链接。
S305,中继装置向第一终端设备转发单播建立反馈消息。
相对应地,第一终端设备从中继装置接收单播建立反馈消息。
S306,第一终端设备基于中继装置建立邻近服务的通信链路。S306中建立的链路如上述图1d所示的链路结构。
S307,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单播建立反馈消息。
相对应地,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单播建立反馈消息。单播建立反馈消息中可以增加单播连接类型指示,其中,在步骤S307中的单播建立反馈消息中的单播连接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是直接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链接,该链接中不包括中继装置。
S308,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邻近服务的通信链路,且该链路中不包括中继装置。S308中建立的链路如上述图1c所示的链路结构。
在图1f所示的方法中,由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分别来自中继装置和第一终端设备的单播建立请求,因此对于第二终端设备来说,有两条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链接的路径。具体选择哪一条可以由第二终端设备来选择,例如可以基于来自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两条单播建立请求的信号强度来选择。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由第一终端设备来选择,这种情况下,在上述步骤S302之后,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中继装置向第一终端设备返回一条单播建立反馈消息,且第二终端设备也要不通过中继装置,即直接向第一终端设备返回一条单播建立反馈消息,由于第一终端设备分别接收到来自中继装置和第一终端设备的两条单播建立反馈消息,因此对于第一终端设备来说,有两条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链接的路径。具体选择哪一条可以由第一终端设备来选择,例如可以基于来自第二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两条单播建立反馈消息的信号强度来选择。
从图1e和图1f可以看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链路,该链路中是否包括中继装置,决定权取决于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设备,且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仅仅是依据信号强度来判断该邻近服务的链路上是否包括中继装置。而中继装置的部署者或者中继装置的所有者可能仅希望该中继装置为特定的应用来服务,即仅仅为某些特定的应用的数据提供服务。基于该问题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中继链接建立的方法,该方法中在不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的情况下,不再由中继装置转发第一消息,从而可以避免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基于中继装置建立链接,因此可以避免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通过中继装置传输目标应用的数据。下面通过一些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基于上述内容,图2a示例性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链接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a所示,该方法包括:
S401,第一终端设备生成第一消息。
该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服务指示信息。
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目标应用的标识可以是应用标识(Application ID,APP ID),也可以是服务标识(Service ID)。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一个应用的数据是指在一个终端设备上运行的应用所对应的数据。
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设备请求建立中继链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中继链接是指基于中继装置建立的终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链接。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英文可以写为rela_indication。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中的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值可以设为1,表示该第一消息还可以被转发的次数为1。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值也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邻近服务的链路中的中继跳数。也可以理解为:当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值为1时,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设备请求建立中继链接。当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值为0时,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设备请求与其他终端设备之间直接建立邻近服务的连接,该链接中不包括中继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第一装置。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一消息可以是发现参数广播,或者也可以是单播建立请求,其中,单播建立请求的英文可以写为directcommunicationrequest。
S402,第一终端设备广播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请求建立邻近服务链接。
相对应地,中继装置可以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第二终端设备也可以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消息。当然,也可能有多个中继装置和多个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该第一消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一个中继装置和一个第二终端设备为例进行介绍。
S403,中继装置判断是否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若中继装置判断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则执行步骤S403。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若中继装置判断不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则中继装置不再发送该第一消息,可选地,中继装置可以丢弃第一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基于邻近服务的链接进行数据传输,通常是基于一个应用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该应用即称为目标应用。举个例子,比如第一终端设备通过微信TM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目标应用为微信。
关于该步骤中中继装置如何判断是否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的方案,后续内容将进行详述,在此先不做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装置确定是否允许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中继装置传输,也可以替换为:中继装置确定是否允许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建立邻近服务链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可能发起多次请求建立邻近服务的链接,两次请求建立邻近服务的链接所请求传输的数据对应的目标应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中继装置需要针对第一终端设备每次发起的请求建立邻近服务链接的请求,决定每次是否允许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建立邻近服务链接。针对第一终端设备发起的两次请求建立邻近服务链接的请求,可能中继装置一次是允许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建立邻近服务链接的,另一次可能是不允许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建立邻近服务链接。
在步骤S403中,由于中继装置判断不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的情况下,不再由中继装置转发第一消息,因此第二终端设备不会从该中继装置接收到第一消息,因此第二终端设备也不会再基于中继装置建立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从而可以避免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中继装置进行传输。
且当中继装置不再发送第一消息的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可能仅仅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了第一消息。这种情况下,若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的链路(比如第一消息中还包括发现密钥参数,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发现过滤参数与该发现密钥参数匹配的情况下,则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的链路),则该邻近服务的链路不再包括中继装置。这种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直接向第一终端设备返回第一响应。而第一终端设备仅仅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响应,因此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的链路,且该链路不再包括中继装置。
在步骤S403中,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如果中继装置收到的第一消息中携带的组标识(Group ID)对应的信息,目标应用仅提供受限用户使用(中继装置根据本地存储的配置信息知道仅仅可以对该目标应用下的部分用户的数据提供中继服务),例如: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仅仅包括组标识(Group ID)但没有组成员信息;或者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仅仅包括组标识(Group ID),但组成员信息中没有目标用户的表述;或者中继装置本地存储的配置信息中没有组标识和组成员信息;或者说中继装置本地没有存储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或者中继装置本地的配置信息中没有受限的用户的标识的列表信息,或者说列表信息中没有目标用户的标识。在这些情况下,中继装置可以向网络设备验证建立中继装置对目标用户的授权情况,即从网络设备侧验证该中继装置是否具有传输该目标应用的目标用户的数据的权限。在验证通过后,网络设备可以向中继设备反馈验证通过的指示,验证失败可以不反馈信息或反馈验证失败的指示。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终端设备广播第一消息时,会有多个中继装置接收到该第一消息,而图2a中为了介绍方便,仅以一个中继装置进行示例。
S404,中继装置发送该第一消息。
相对应地,第二终端设备从中继装置接收第一消息。
在S404中,中继装置发送第一消息具体可以是指转发该第一消息。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中继装置将接收到的第一消息中的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值修改为0,表示该中继装置发出的第一消息还可以被转发的次数为0。如此,当其他中继装置接收到该第一消息后,不再转发该第一消息,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消息在中继装置中被多次转发。可选地,中继装置转发的第一消息中也可以携带第一指示信息,从而可以使其它中继装置依据第一指示信息判断是否允许传输目标应用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中继装置接收到第一消息之后,还会对第一消息中的目标地址和源地址进行更改,具体来说,第一终端设备广播的第一消息中的源地址为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中继装置发出的第一消息中的源地址为中继装置的源地址。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终端设备或中继装置的地址可以是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地址或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等等。可选地,中继装置转发的第一消息中可以携带中继装置的层2的标识,以使第二终端设备或其他中继装置将该层2的标识作为反馈消息的目的地址。
在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中继装置在接收到该第一消息之后,可以在该第一消息上增加一个消息头,或者称为报文头,第一消息作为消息体,消息头中可以包括源地址,源地址为中继装置的地址。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一消息中还可以携带中继装置的标识,中继装置的标识英文可以写为relay ID。
S405,第二终端设备确定是否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的链接,若是,则执行步骤S406,若否,则结束流程。
在步骤S405中,由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了第一消息,因此第二终端设备需要确定是否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的链接。
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一消息中还包括发现密钥参数,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发现过滤参数与该发现密钥参数匹配的情况下,则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的链接。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发现过滤参数与该发现密钥参数不匹配的情况下,则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不建立邻近服务的链接。
S406,第二终端设备是否选择通过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链接,若是,则执行步骤S407,若否,则执行步骤S410。
当第二终端设备仅仅接收到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消息,则这种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仅仅只能选择直接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链接,且该连接中不包括中继装置。
当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分别来自中继装置和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消息,则对于第二终端设备来说,有两条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链接的路径。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具体选择哪一条可以由第二终端设备来选择。例如,第二终端设备可基于来自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两条第一消息的信号强度来选择,例如来自中继装置的第一消息的信号强度较强,则第二终端设备选择通过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连接,即为上述图1d所示的链路结构。若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消息的信号强度较强,则第二终端设备选择直接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连接,即不再通过中继装置,即为如上述图1c所示的链路结构。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可基于来自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两条第一消息的信息功率大小来选择。
S407,第二终端设备向中继装置返回第一响应。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消息为发现参数广播时,第一响应可以是发现反馈消息,发现反馈消息的英文可以写为request accept。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响应还可以是单播建立请求。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消息是单播建立请求时,第一响应可以是单播建立反馈,其中单播建立反馈的英文可以写为request accept。且第一响应中可以增加单播连接类型指示,单播连接类型指示可以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是直接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链接,还是通过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链接。在步骤S304中的单播建立反馈消息中的。在步骤S407中的第一响应中的单播连接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是基于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邻近服务链接。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二终端设备反馈的第一响应中可以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例如可以是ProSe应用层的标识,例如微信TM号、QQTM号或者层2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一消息可以是单播建立请求,第一响应可以是单播建立反馈消息。这种情况下,单播建立反馈消息中可以携带第三用户的标识。第三用户为第二终端设备上运行的目标应用上登录的用户。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单播建立请求中可能携带的目标用户为一个组标识,这种情况下,中继装置需要确定第三用户的标识的组标识是否也是目标用户的组标识,只有当第三用户的标识与目标用户的标识为同一个的情况下,才允许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中继装置建立邻近服务的链接。单播建立反馈消息中可以携带第三用户的标识,也可以携带第三用户的组标识。中继装置可以根据本地存储的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来确定第三用户的标识是否与目标用户的标识对应同一个组标识,也可以从网络设备处验证。具体验证方法可以参见前述步骤S302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408,中继装置向第一终端设备转发第一响应。
相对应地,第一终端设备从中继装置接收第一响应。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中,中继装置转发的第一响应中可以携带中继装置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响应中可以增加单播连接类型指示,其中,在步骤S408中的第一响应中的单播连接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是通过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链接。
S409,第一终端设备基于中继装置建立邻近服务的链路。S409中建立的链路如上述图1d所示的链路结构。
S410,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响应。
相对应地,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响应。
S411,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邻近服务的链路,且该链路中不包括中继装置。S411中建立的链路如上述图1c所示的链路结构。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响应中可以增加单播连接类型指示,其中,在步骤S411中的第一响应中的单播连接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是直接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链接,且该链路不包括中继装置。
在上述步骤S409和步骤S411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的链路的过程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单播连接信令交互,信令中可以包括用于通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参数、网际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地址等等信息。
在上述步骤S409和步骤S411之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链接完成信息,若邻近服务链路中包括有中继装置,则中继装置也可以向网络设备上报链接完成信息。当邻近服务链路中包括有中继装置,则链接完成信息可以用于使网络设备对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是否具有使用中继装置进行中继服务进行二次验证,另一方面,也可以记录通信节点的关系以用于计费。
若邻近服务链路中包括有中继装置,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或中继装置)可以向AMF网元(或者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发送连接建立信息,该连接建立信息中可以携带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以及中继装置的标识。网络设备可以对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是否具有使用中继装置进行中继服务进行二次验证。具体的,AMF网元(或者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可以根据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从用户的签约信息中查询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是否有权限使用中继服务。通过验证后,网络设备可以向中继装置发送授权信息。
若邻近服务链路中包括有中继装置,当网络设备需要对邻近服务连接进行计费时,AMF网元(或者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收到来自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或中继装置)的连接报告消息后,可以将这组用户的绑定关系(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给计费***,例如,计费功能(Charging Function,CHF)网元。或者由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或中继装置)将这组用户的绑定关系(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给计费***。
上述图2a所示的方法中是由第二终端设备来选择邻近服务的链路,还有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由第一终端设备来选择,这种情况下,若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建立邻近服务的链接,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中继装置向第一终端设备返回一条第一响应,且第二终端设备也直接向第一终端设备返回一条第一响应(即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邻近服务链路中不包括中继装置),由于第一终端设备分别接收到来自中继装置和第一终端设备的两条第一响应,因此对于第一终端设备来说,有两条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链接的路径。具体选择哪一条可以由第一终端设备来选择,例如可以基于来自第二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两条第一响应的信号强度来选择。
上述图2a的第一消息为图1e的发现参数广播,第一响应为图1e中的发现反馈消息时,即图2a若与图1f中的直接发现流程兼容,则5G DDNMF模块可以为终端设备分配发现参数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应用的受限模式需求,限制可以使用相关应用的用户使用中继服务。
在上述步骤S403中,中继装置如何判断是否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当中继装置判断满足第一条件时,确定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否则,确定不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下面对第一条件的多种可能地实现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方式一,第一条件包括: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的第一应用的标识与目标应用的标识匹配。
在方式一中,第一消息中的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消息为发现参数广播时,且发现密钥参数(或者说是ProSe App code)可以指示出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情况下(例如,发现密钥参数为邮箱地址,邮箱地址的后缀可以指示出目标应用的标识为该邮箱对应的应用的标识),可以说第一指示信息为发现密钥参数,或者说第一指示信息为ProSe App code。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出,第一消息与现有技术中的发现参数广播内容相同,可以进一步提高与现有技术的兼容性。
另一方面,当发现密钥参数(或者说是ProSe App code)不能指示出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情况下,当第一消息为发现参数广播时,第一消息中除了包括发现密钥参数,还需要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密钥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是目标应用的标识,也可以是能够指示出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指示信息,例如可以是中继装置和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可以识别的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映射标识,比如可以是邮箱账号,该邮箱账号的后缀可以显示出目标应用的标识。如此,可以使中继装置基于第一指示信息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为中继装置配置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或者通过人工配置的方式为中继装置配置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例如可以根据预设的第一规则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该中继装置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该中继装置从网络设备接收配置信息。在方式一中,以及后续方式二和方式三中将对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进行介绍。
在方式一中,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该中继装置允许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第一应用为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一个。第一条件也可以描述为:当中继装置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存在一个应用的标识与目标应用的标识匹配时,确定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应用的标识与目标应用的标识匹配,可以是指:第一应用的标识与目标应用的标识相同。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应用的标识与目标应用的标识的部分字节相同。举个例子,例如第一公司旗下包括应用A和应用B,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应用A的标识包括:公司标识(001)+1;应用B的标识包括:公司标识(001)+2。可以规定,当目标应用的标识与第一应用的标识的前3个字符相同,则确定目标应用与第一应用匹配,如此,当第一消息中的目标应用的标识为0011或0012时,第一应用的标识为0011,则该第一消息中的目标应用的标识与第一应用的标识匹配,这种情况下,在给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仅配置该公司旗下的一个应用的标识时,可以使中继装置支持一个公司旗下的多个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进行传输,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少配置信息的数据量,节省中继装置的存储空间,且中继装置在比对第一应用的标识和目标应用的标识是否匹配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快比对速度,从而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且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不向中继装置暴露具体使用的应用的所有标识信息,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仅显示出目标应用的标识的部分字段,比如前3个字符,如此,可以进一步保护用户的隐私。
方式二,第一条件包括: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的第一应用的标识与目标应用的标识匹配,且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的第一应用对应的第一用户的标识与目标用户的标识匹配。
在方式二中,第一消息中的第一指示信息除了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之外,还用于指示目标用户的标识。目标用户是指在第一终端设备上运行的目标应用上登录的用户,也可以描述为:目标用户为第一终端设备的目标应用的用户。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在方式二中,由于还进行了用户级力度的划分,因此上述步骤S403也可以描述为:中继装置判断是否允许该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若允许,则执行步骤S403。若不允许,则中继装置不再发送该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消息为发现参数广播时,且发现密钥参数(或者说是ProSe App code)可以指示出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情况下,发现密钥参数可以是用户粒度的,即发现密钥参数本身可以指示出目标用户的标识,也可以说发现密钥参数为目标用户标识的另外一种说法,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发现密钥参数和能够指示出目标用户的标识的指示信息称为第一指示信息。当发现密钥参数无法指示出目标用户的标识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一消息中增加用于指示目标用户的标识的指示信息,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用于指示目标用户的标识的指示信息称为第一指示信息。
另一方面,当发现密钥参数(或者说是ProSe App code)不能指示出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情况下,当第一消息为发现参数广播时,第一消息中除了包括发现密钥参数,还需要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密钥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能够指示出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指示信息,以及能够指示出目标用户的标识的指示信息。其中,能够指示出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指示信息,以及能够指示出目标用户的标识的指示信息可以是同一个信息(例如,能够指示出目标用户的标识的指示信息为用户的邮箱账号,该邮箱账号的后缀即为该邮箱对应的目标应用的标识),也可以是两个不同信息。其中,能够指示出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指示信息可以是目标应用的标识,也可以是能够指示出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指示信息。其中,能够指示出目标用户的标识的指示信息可以是目标用户的标识,也可以是能够指示出目标用户的标识的指示信息(例如可以是能够指示出目标用户的标识的发现密钥参数)。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到的用户的标识可以是目标用户的一般公共订阅标识符(GenericPublic Subscription Identifier,GPSI)、用户的应用层标识(应用层标识可以理解为用户在应用中的用户标识,例如QQTM号、微信TM号、邮箱账号等等)、IP地址或MAC地址等,还可以是用户组标识,比如外部用户组标识(External Group Identifier)。用户组标识可以是标识信息列表,或者,用户组标识也可以是组成员的标识列表等等。
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且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对应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针对该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针对该应用的标识对应的每个用户的标识,中继装置允许该用户的该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也可以描述为:第一应用为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一个,针对第一应用对应的所有用户的标识,中继装置允许第一应用对应的所有用户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用户的标识与目标用户的标识匹配,可以是指:第一用户的标识与目标用户的标识相同。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一用户的标识可能是用户组标识,目标用户的标识可能是该用户组标识下的单个用户的标识。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目标用户的标识可能是该目标用户的组标识加上一个字段组成的,这种情况下,若依据该目标用户的标识确定出该目标用户对应的组标识与第一用户的标识(第一用户的标识为组标识)相同,则可以确定第一用户的标识与目标用户的标识匹配。这种情况下,在给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仅配置用户对应的组标识,可以使中继装置支持一个组标识下的多个用户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进行传输,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少配置信息的数据量,节省中继装置的存储空间,且中继装置在比对第一应用的标识和目标应用的标识是否匹配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快比对速度,从而提高数据处理速度。
且可以看出,在方式二中,除了可以判断是否允许一个应用对应的数据通过中继装置进行传输,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对该应用对应的用户进行用户级粒度的划分,比如,中继装置仅可以通过该应用下的VIP用户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进行传输,而该应用下的普通用户的数据则不允许通过该中继装置进行传输,如此,可以更加多样性,且从更细粒度上为中继装置的部署者提供方案。
方式三,第一条件包括: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中继服务码与目标中继服务码匹配。
在方式三中,第一消息中的第一指示信息为目标中继服务码。
在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消息为发现参数广播时,发现密钥参数中还需要包括目标中继服务码。
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第一中继服务码为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一个。第一条件也可以描述为:当中继装置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的标识中存在一个中继服务码的标识与目标中继服务码的标识匹配时,确定允许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建立基于邻近服务的中继链接,也可以说是此次允许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建立基于邻近服务的中继链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中继服务码英文可以写为Relay Service Code,可以简写为RSC。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中继服务码可以理解为一个标识符,也可以是一个临时授权码,例如一种令牌(token)或者一种密钥,在其他场景中可能也会叫其他名字,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
在方式三中,网络设备还需要为目标用户配置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或者通过人工配置的方式为中继装置配置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例如可以根据预设的第二规则生成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中继服务码可以与应用的标识存在对应关系。一个中继服务码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应用的标识。例如一个RSC可以对应华为系的所有或部门应用,或者华为系的各个应用可以分别对应一个RSC,具体绑定关系由应用服务商和运营商进行协商,不影响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应用服务商或者网络运营商可以定期的对中继服务码与应用的对应进行更新,由此可以限定终端设备在传输RSC所对应的应用的数据时可以使用邻近服务的中继链接的权限。
在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中继服务码、应用的标识以及用户的标识这三者之间可以存在对应关系。下面通过方式三-a1和方式三-a2进行详细介绍。
方式三-a1:中继装置、中继服务码与应用的标识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一个中继装置对应一个或多个中继服务码,一个中继服务码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应用的标识。
一个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针对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的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中继装置允许该中继服务码对应的每个应用的数据允许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以及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应用的标识。第一消息中的目标中继服务码为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中目标应用对应的中继服务码。针对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中的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目标用户具有请求基于该中继服务码对应的应用建立邻近服务的中继链接的权限。在方式三-a1中是基于应用级别粒度的划分,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可以理解为中继服务码与应用的标识的对应关系适用于所有用户,比如当中继装置允许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进行传输,则可以是允许该目标应用下的所有用户中每个用户的数据可以通过该中继装置进行传输。
方式三-a2:中继装置、中继服务码、应用的标识和用户的标识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一个中继装置对应一个或多个中继服务码,一个中继服务码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应用的标识,一个应用的标识对应一个或多个用户的标识。
表1中继服务码、应用的标识和用户的标识的对应关系示意表
Figure BDA000250282114000022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网络设备为中继装置1和中继装置2配置的置信息中,中继装置1的配置信息中包括中继服务码1和中继服务码2。中继装置2的配置信息中包括中继服务码3。用户1和用户2对应应用1,用户1对应应用2,应用1和应用2对应中继服务码1。用户4、应用3和中继服务码2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应用4、用户5和中继服务码3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1中的内容表示:中继装置1允许用户1和用户2的应用1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1进行传输,且中继装置1也允许用户1的应用2的数据以及用户4的应用3的数据通过中继装置1来传输。中继装置2允许用户5的应用4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2进行传输。如表1所示,一个中继装置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中继服务码,一个中继服务码也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中继装置,一个中级服务码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应用,一个应用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用户。
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包括该中继装置的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
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包括:该目标用户对应的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以及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应用的标识。第一消息中的目标中继服务码为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中目标应用对应的中继服务码。针对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中的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目标用户具有请求基于该中继服务码对应的应用建立邻近服务的中继链接的权限。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在方式三-a2中,由于还进行了用户级力度的划分,因此上述步骤S403也可以描述为:中继装置判断是否允许该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若允许,则执行步骤S403。若不允许,则中继装置不再发送该第一消息。
除了上述方式一至方式三中对第一条件的几种可能地实施方式的介绍之外,第一条件可能还可以包括几种情况,例如可以是中继装置当前的负载情况是否达到了上限,再比如可以是当前中继装置使用的无线资源带宽是否达到了上限,当前中继装置接收到的第一消息的信号强度是否超过可以与第一终端设备正常通信的信号强度阈值,当前中继装置当前的电量是否大于电量阈值等等。
中继装置可以根据本地存储的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来确定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另外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中继装置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请求,去网络设备验证是否满足第一条件。举个例子,中继装置知道目标应用的中继服务仅为受限用户提供。此时,当中继接收到来自其他第一消息后,需要向网络设备请求验证该目标应用的目标用户对应的数据是否具有使用该中继装置的权限,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查询请求,该查询请求中携带目标应用的标识、目标用户的标识以及该中继装置的标识。
基于上述内容,图2b示例性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链接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b所示,该方法包括:
S431,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是第一装置。其中,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目标用户为在第一终端设备运行的目标应用上登录的用户。
S432,第一终端设备判断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中存在一个应用与目标应用匹配,若匹配,则执行步骤S433,若不匹配,则执行步骤S434。
针对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第一终端设备在需要通过邻近服务传输该应用的目标用户的数据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具有请求建立邻近服务的中继链接的权限,也可以说第一终端设备具有请求基于中继装置建立邻近服务的链路的权限。
S433,第一终端设备生成第一消息,且第一消息中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且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请求基于中继装置建立中继链接。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值为1,也就是说,当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值为1时,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才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请求基于中继装置建立中继链接。
S434,第一终端设备生成第一消息,且该第一消息中不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
上述步骤S434也可以替换为:第一终端设备生成第一消息,且第一消息中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且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请求建立不基于中继装置的链接。再该实施方中,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值可以为0。也就是说,当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值为0时,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并不请求基于中继装置建立中继链接。也可以描述为:当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值为0时,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不希望通过中继装置建立邻近服务链路。
S435,该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请求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邻近服务链接。
在步骤S435中的第一消息可以是上述图1e中的发现参数广播,也可以是图1f中的单播建立请求。
S436,中继装置接收到第一消息之后,判断第一消息中是否有中继服务指示信息,若没有,则执行步骤S437,若有,则执行步骤S438。
在步骤S436中,中继装置判断第一消息中是否有中继服务指示信息,可以替换为中继装置判断第一消息中的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值是否为0,若为0,则执行步骤S437,若不为0(比如为1),则执行步骤S438。
S437,中继装置不再转发第一消息。
S438,中继装置转发第一消息。
在步骤S438之后,可以执行上述图2a中的步骤S405至步骤S411的部分,在此不再重复阐述。
通过图2b所示的实施方式可以看出,当第一终端设备确定自身没有权限请求基于中继装置的邻近服务时,生成的第一消息中不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或者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的值为0,这种情况下,中继装置接收到第一消息后也不再进行转发,从而第二终端设备可能仅仅接收到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消息,则这种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仅仅只能选择直接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链接,且该连接中不包括中继装置。
当第一终端设备确定自身具有权限请求基于中继装置的邻近服务时,生成的第一消息中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且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请求基于中继装置建立中继链接,这种情况下,中继装置接收到第一消息后进行转发。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分别来自中继装置和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消息,则对于第二终端设备来说,有两条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链接的路径。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具体选择哪一条可以由第二终端设备来选择。例如,第二终端设备可基于来自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两条第一消息的信号强度来选择,例如来自中继装置的第一消息的信号强度较强,则第二终端设备选择通过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连接,即为上述图1d所示的链路结构。若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消息的信号强度较强,则第二终端设备选择直接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连接,即不再通过中继装置,即为如上述图1c所示的链路结构。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可基于来自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两条第一消息的信息功率大小来选择。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上述几种方式中涉及到的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可以由网络设备下发至中继装置,进而上述步骤S403中可以由中继装置结合本地存储的配置信息来判断是否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上述几种方式中涉及到的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可以放置在网络设备侧,中继装置接收到第一信息之后,中继装置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请求,该第一请求包括该目标应用的标识和该中继装置的标识。该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验证是否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应用的数据。网络设备根据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验证是否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应用的数据,之后根据验证结果返回第一响应,相对应地,该中继装置接收该网络设备返回的第一响应。其中,该第一响应用于指示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应用的数据,或者,该第一响应用于指示不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应用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请求还包括第一用户的标识,其中,该第一用户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该目标应用的用户;该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验证是否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第一用户对应的该目标应用的数据。其中,该第一响应用于指示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第一用户对应的该目标应用的数据,或者,该第一响应用于指示不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第一用户对应的该目标应用的数据。
上述内容涉及到了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以及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这些配置信息可以由人工配置,或者由网络设备进行配置。下面对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以及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的生成过程进行介绍。
图3a示例性示出了一种配置信息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中核心网网元(可以称为核心网控制面网元,例如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根据AF网元的请求,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或生成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如图3a所示,该方法包括:
S501,AF网元向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发送第二请求。
相对应地,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从AF网元接收第二请求。
第二请求可以用于请求建立或更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也可以用于请求建立或更新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具体来说,AF网元可以根据业务需求来生成第二请求,举个例子,业务需求为请求为用于请求建立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则AF网元生成的第二请求用于请求建立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在第二请求用于请求建立或更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的情况下,第二请求中可以携带中继装置的标识,还可以携带应用的标识,还可以携带用户的标识。当核心网网元还未创建过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时,第二请求可以用于请求创建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当核心网网元创建过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时,第二请求可以用于请求更新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在第二请求用于请求建立或更新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的情况下,第二请求中可以携带目标用户的标识,还可以携带应用的标识。当核心网网元还未创建过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时,第二请求可以用于请求创建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当核心网网元创建过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时,第二请求可以用于请求更新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
在步骤S501中,有两种可能地实现方式,通过下述方式a1和方式a2进行介绍。
方式a1,AF网元向NEF网元发送第二请求,NEF网元将第二请求转发给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图3a中以虚线示意。
在方式a1中,可选地,NEF网元还可以对AF网元进行验证,比如验证该AF网元是否允许使用“中继服务码创建或更新请求”的服务,可以根据该AF网元的一些签约信息,或者配置信息的来确定。若经过验证该AF网元允许使用“中继服务码创建或更新请求”的服务,则NEF网元再将第二请求消息发送给PCF或5G DDNMF。
在方式a1中,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NEF网元可以将接收到的第二请求中的标识(例如第二应用的标识,或者第二用户的标识)转换为核心网内部可以识别的内部(标识)信息,并将进行了标识转换的第二请求转发出去。例如,若第二请求中包括有第二用户的标识,则当第二请求中的第二用户的标识为GPSI,NEF网元可以将GPSI映射为用户永久标识(Subscription Permanent Identifier,SUPI);当第二请求中的第二用户的标识为外部用户组标识,NEF网元可以将外部用户组标识映射为内部组标识(Internal GroupIdentifier),等等。
方式a2,AF网元直接向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发送第二请求。
在方式a2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果AF网元非第三方网元或已经通过了运营商的认证,则AF网元可以直接将第二请求发送给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此时,AF网元携带的标识(例如第二应用的标识,或者第二用户的标识)可以为核心网网元可识别的内部标识(如上述方式a1中所描述的NEF网元转换后的标识)。
或者,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二请求中的标识(例如第二应用的标识,或者第二用户的标识)均为外部标识,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从UDM网元中获取外部标识与内部标识的映射关系,从而可以对第二请求内部的第二应用的标识和第二用户的标识进行标识的转换。
S502,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在接收到来自AF网元的第二请求之后,生成配置信息,以及向UDR网元(或UDM网元)发送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
在第二请求用于请求建立或更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的情况下,PCF网元(或5GDDNMF网元)用于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在第二请求用于请求建立或更新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的情况下,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用于生成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
在第二请求用于请求建立或更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的情况下,生成的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可能有以下多种情况:
情况b1,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该第二应用的标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应用和第二应用可以是同一个应用,也可以是不同的两个应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应用的标识仅仅是为了指代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的一个应用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二请求中可以携带第二应用的标识,以及该中继装置的标识,核心网网元可以基于该第二请求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该第二应用的标识,从而使该中继装置确定该中继装置自身可以允许传输该第二应用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为每个中继装置单独配置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这种情况下,可能至少存在两个中继装置,该两个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并不完全相同。在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也可能会为所有的中继装置均配置同一套配置信息,这种情况下,任两个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均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中,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可以向UDR网元(或UDM网元)发送为一个中继装置配置的应用的标识,比如前述内容中提到的第二应用的标识,以使各个网元上的信息同步。可以发送中继装置的标识与第二应用的标识的对应关系;当然也可以仅发送所配置的应用的标识,不发送中继装置的标识,这种情况下,默认该应用的标识是为所有中继装置配置的,是面向所有中继装置的,也可以认为所有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均需包括第二应用的标识。
在该实施方式中,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包括:中继装置的标识与第二应用的标识的对应关系。
情况b2,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第二应用的标识以及第二用户的标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可以是同一个用户,也可以是不同的两个用户。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用户的标识仅仅是为了指代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的一个用户的标识。
在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二请求中可以携带第二应用的标识、第二用户的标识,以及该中继装置的标识,核心网网元可以基于该第二请求,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该第二应用的标识以及第二用户的标识,从而使该中继装置确定该中继装置自身可以允许传输该第二应用的该第二用户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若AF网元发送的第二请求中包括用户的标识(例如第二用户的标识),则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可以与UDM网元进行交互,以通过第二用户的签约数据来验证该第二用户是否具有基于该中继装置使用该邻近服务的权限。若经验证,该第二用户具有基于该中继装置使用该邻近服务的权限,则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可以基于该第二请求,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若经验证,该用户不具有基于该中继装置使用该邻近服务的权限,则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不再基于该第二请求,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还可以通过NEF网元向AF网元反馈一个拒绝消息,或者直接向AF网元反馈一个拒绝消息。其中拒绝消息中可以包括第二用户的标识,以及拒绝的理由(拒绝理由为不满足第二用户的签约信息)。
进一步,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可以向UDR网元(或UDM网元)发送中继装置的标识、第二应用的标识和第二用户的标识的对应关系,以使各个网元上的信息同步。在该实施方式中,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包括:中继装置的标识、第二应用的标识和第二用户的标识的对应关系。
情况b3,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中继服务码。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二请求中可以携带第二应用的标识,以及该中继装置的标识,核心网网元可以基于该第二请求,生成该第二应用的标识以及该中继装置的标识对应的中继服务码,并进一步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该中继服务码。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请求也可以称为中继服务码创建或更新请求。进一步,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可以向UDR网元(或UDM网元)发送中继装置的标识、第二应用的标识和中继服务码的对应关系,以使各个网元上的信息同步。在该实施方式中,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包括:中继装置的标识、第二应用的标识和中继服务码的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二请求中可以携带第二应用的标识、第二用户的标识,以及该中继装置的标识,核心网网元可以基于该第二请求,生成该第二应用的标识、第二用户的标识以及该中继装置的标识这三者所对应的一个中继服务码,也可以说,第二应用的标识、第二用户的标识以及该中继装置的标识,以及生成的该中继服务码,这四者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进一步的,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该中继服务码。因为,中继装置在之后的中继连接建立流程中通过目标中继服务码确认第一终端设备是否具有使用中继装置传输目标应用的数据的权利,但是中继装置本身只进行消息的转发,不一定需要使用该目标应用。所以这里中继装置只需要知道其可以为哪些中继服务码提供中继服务即可,因此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中可以仅包括中继装置可以服务的中继服务码。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减少信息量,另一方面可以保护使用中继服务的用户的隐私,中继装置在为其他用户提供中继服务时,可以达到无法确认目标应用的标识的效果。
相对应地,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请求也可以称为中继服务码创建或更新请求。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可以依据第二用户的签约信息对第二用户是否具有基于该中继装置使用该邻近服务的权限进行验证,具体验证方式可以参见情况b2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可以向UDR网元(或UDM网元)发送第二应用的标识、第二用户的标识以及该中继装置的标识,以及生成的该中继服务码,这四者的对应关系,以使各个网元上的信息同步。在该实施方式中,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包括:第二应用的标识、第二用户的标识、该中继装置的标识,以及生成的该中继服务码的对应关系。
在另外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二请求中还携带有第二中继服务码,该第二中继服务码是核心网网元之前为其它应用和/或用户所分配的。该第二请求可以请求对该第二中继服务码对应的应用的标识进行更新(这种情况下第二请求中还需携带应用的标识),和/或,请求该第二中继服务码对应的用户的标识进行更新(这种情况下第二请求中还需携带用户的标识)。第二请求可以用于为第二中继服务码新增所对应的应用的标识,或者删除已有的第二中继服务码对应的应用的标识,或者为第二中继服务码新增所对应的用户的标识,或者删除已有的第二中继服务码对应的用户的标识。
在第二请求用于请求建立或更新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的情况下,生成的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可能有以下多种情况:
情况c1,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该第二应用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二请求中可以携带第二应用的标识,以及该目标用户的标识,核心网网元可以基于该第二请求生成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该第二应用的标识,从而使该目标用户具有通过中继装置传输第二应用的数据的权限,或者说,使该目标用户在需要传输第二应用的数据时可以请求基于中继装置建立邻近服务链接。进一步,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可以向UDR网元(或UDM网元)发送目标用户的标识与第二应用的标识的对应关系,以使各个网元上的信息同步。在该实施方式中,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包括:目标用户的标识与第二应用的标识的对应关系。
情况c2,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中继服务码。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二请求中可以携带第二应用的标识,以及该目标用户的标识,核心网网元可以基于该第二请求,生成该第二应用的标识以及该目标用户的标识对应的中继服务码,并进一步生成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该中继服务码。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请求也可以称为中继服务码创建或更新请求。进一步,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可以向UDR网元(或UDM网元)发送目标用户的标识、第二应用的标识以及中继服务码的对应关系,以使各个网元上的信息同步。在该实施方式中,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包括:目标用户的标识、第二应用的标识以及中继服务码的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生成的配置信息(例如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或者是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可以对应一个有效时长,该配置信息可以定期进行更新。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当配置信息存活时长大于该有效时长时,AF网元可以发起上述步骤S501中的第二请求,以请求更新该配置信息。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更新一个配置信息可以是更新该配置信息中的中继服务码。或者直接由UDM网元(或UDR网元)根据一个配置信息的有效时长通知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或AF网元)发起更新该配置信息的流程,更新该配置信息的流程中可以由AF网元发起第二请求,也可以由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直接执行该配置信息的更新(这种实施方式中无须AF网元发起第二请求)。
图3b示例性示出了一种配置信息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中核心网用户面网元(例如AF网元或部署于用户面的5G DDNMF逻辑功能网元)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或生成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并发送至核心网控制面网元(例如NEF网元、PCF网元、UDR网元或UDM网元)。如图3b所示,该方法包括:
S601,AF网元(或者部署于用户面的5G DDNMF逻辑功能网元)生成配置信息。
具体来说,AF网元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生成配置信息。业务需求可以用于请求建立或更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也可以用于请求建立或更新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AF网元生成配置信息的方式可以参见前述步骤S502中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生成配置信息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S602,AF网元(或者部署于用户面的5G DDNMF逻辑功能网元)向核心网控制面网元(例如NEF网元、PCF网元、UDR网元或UDM网元)发送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
在步骤S602中,AF网元可以直接向核心网控制面网元(例如NEF网元、PCF网元、UDR网元或UDM网元)发送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图3b中以虚线示意),也可以通过NEF网元来发送。该步骤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见前述步骤S501中的两种发送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步骤S602可以参见前述步骤S502中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发送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602中,AF网元向核心网控制面网元发送该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时,可以再发送一个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是新创建的还是对原有的更新。
在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当AF网元向核心网控制面网元发送的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中也可以不携带指示信息,核心网控制面网元可以基于已有的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来判断:AF网元发送过来的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是新创建的还是对已有的更新。
图3c示例性示出了一种配置信息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中核心网用户面网元(例如AF网元或部署于用户面的5G DDNMF逻辑功能网元)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或生成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并发送至核心网控制面网元(例如NEF网元、PCF网元、UDR网元或UDM网元)。如图3c所示,该方法包括:
S701,AF网元向NEF网元发送第二请求。
相对应地,NEF网元从AF网元接收第二请求。
第二请求可以用于请求更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也可以用于请求更新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
S702,NEF网元将第二请求转发给UDR网元(或UDM网元)。
S703,UDR网元(或UDM网元)在接收到来自NEF网元的第二请求之后,生成配置信息,以及向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发送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
UDR网元向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发送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例如可以使用Nudr_DM_Notify服务来发送。
相比与前述图3a的方案,图3c中更换了部分执行主体,图3c中涉及到的生成配置信息,以及发送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见前述图3a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前述内容中在网络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网络设备可以是指核心网网元,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与核心网网元替换,网络设备或核心网网元例如可以为:PCF网元、5GDDNMF网元、AF网元等等)中生成了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以及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下面提供几种可能地实施方式,用于介绍如何将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下发至中继装置,以及如何将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下发至第一终端设备。
在下述图4a中示例性示出了通信参数的配置过程以及发现参数的配置过程,下面结合图4a介绍在通信参数的配置过程中如何下发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以及在发现参数的配置过程中如何下发目标用户的配置参数。在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邻近服务的通信参数的配置过程向中继装置下发该中继装置的配置参数。或者,网络设备通过发现参数的配置过程向中继装置下发该中继装置的配置参数。在另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通过邻近服务的通信参数的配置过程向第一终端设备下发该目标用户的配置参数。或者,网络设备通过发现参数的配置过程向第一终端设备下发该目标用户的配置参数。配置参数的下发方式较为灵活,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自行选择使用。
图4a示例性示出了一种通信参数的配置过程以及发现参数的配置过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4a所示,该方法包括:
S801,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邻近服务的通信参数。
也可以描述为,在步骤S801中,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核心网网元或网络设备获取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
第一终端设备上的目标用户在注册到核心网时,或更新用户策略(UE Policy)时(例如,用户策略过期),需要向PCF网元请求最新的用户策略信息。最新的用户策略信息中可以包括邻近服务的通信参数,例如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ProSe通信策略信息、ProSe通信授权信息、用于ProSe直接通信的频段信息等等。
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PCF网元可以将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通过AMF网元随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消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或者PCF网元可以将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通过无线侧基站随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可选地,第一终端设备在向核心网注册时,可以相应地携带ProSe通信能力。AMF网元收到该信息后,可以根据运营商的部署选择PCF网元为第一终端设备提供ProSe通信策略。除了在注册过程中,触发ProSe通信策略提供外,当第一终端设备的用户策略需要更新时,或者第一终端设备的签约数据发生更新时(例如AF网元或UDM网元或UDR网元更新了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网络侧网元也会主动触发用户策略更新的步骤,随用户策略,将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PCF网元为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PCF网元在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后或PCF网元本地保存了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为UDM网元或UDR网元提供的目标用户的标识所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更新ProSe策略,或者为所有可以使用ProSe中继服务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具体的,PCF网元可以将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存放在用户策略容器(UE Policy Container)中,通过AMF网元随第二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的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和中继装置。
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如果PCF本地没有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即运营商在部署PCF网元时,可以将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本地部署在PCF网元、UDR网元或UDM网元中),或者UDM网元(或UDR网元)因为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的更新(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的更新)时,PCF网元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此处,可能有两种触发条件,如下该。
第一种情况为,PCF网元收到AMF网元的用户策略请求时,本地没有相关的策略信息,则PCF网元向UDR网元(或UDM网元)请求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具体的,AMF网元向PCF网元请求用户策略时会携带用户标识(例如SUPI),之后,PCF网元向UDR网元(或UDM网元)请求该用户签约信息中对应的ProSe通信策略,其中包括了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
第二种情况为,当目标用户的签约信息发生变化(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的更新,可以是创建新的关系,或对已有的关系进行更改或删除时),UDM网元(或UDR网元)会将变化后的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发送给PCF网元。通常PCF网元会在UDM网元(或UDR网元)订阅策略更新的提示服务(例如使用Nudr_DM_Subscribe服务消息),之后UDM网元(或UDR网元)在更新了相关的签约信息后通知给订阅了相关服务的PCF网元(例如使用Nudr_DM_Notify服务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可能适用于所有用户,也可以仅仅适用于部分用户。当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适用于所有用户时,网络设备向目标用户下发的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中可以不携带目标用户的标识。当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仅仅适用于目标用户,合作可能还适用于其它部分用户,这种情况下,网络设备向目标用户下发的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中可以携带目标用户的标识,这种情况下的目标用户可以称为受限用户。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仅适用于部分用户,则UDM网元(或UDR网元)可以随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携带用户标识(例如SUPI)。如果,UDM网元(或UDR网元)在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中没有携带用户标识,则PCF网元可以为所有可以使用中继服务的终端设备发送更新后的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
S802,中继装置从网络设备获取邻近服务的通信参数。
步骤S802与步骤S801类似,中继装置通过网络设备获取中继装置对应的邻近服务的通信参数。如果中继装置是终端设备,则中继装置获取中继装置对应的邻近服务的通信参数的方式同步骤S801。除此之外,中继装置在指示自己的ProSe能力时,可以加上中继服务的能力,或者,PCF网元在向UDM网元(或UDR网元)获取中继装置的签约信息时,签约信息中包括了中继装置的中继能力信息,则PCF网元除了为中继装置配置邻近服务通信参数外,还为中继装置配置中继标识(Relay ID)。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中继装置的邻近服务的通信参数可以包括: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在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PCF网元也可以将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相关的对应关系发送给中继装置,这不影响中继装置为其他终端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装置的标识可以是每个中继装置单独使用的标识,用于所有中继服务,也可以是与中继服务码有着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绑定关系。例如,对于某个中继装置而言,PCF网元为其分配了中继装置“Relay_1”用于所有中继服务。或者,PCF网元为其分配了中继装置“Relay_1”用于为中继服务码“RSC_1”对应的用户提供中继服务,中继装置“Relay_2”用于为中继服务码“RSC_2”和中继服务码“RSC_3”对应的用户提供中继服务。
在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PCF网元从UDM网元(或UDR网元)获取中继装置的签约数据,中继装置的签约数据中可以包括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S803,第二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邻近服务的通信参数。
步骤S803与步骤S801类似,第二终端设备获取ProSe通信参数配置。当第二终端设备如果作为被请求建立邻近服务链路的终端设备时,可以不需要获取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
在图4a中,步骤S801、S802和S803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关系,举个例子,可以先执行步骤S802,也可以先执行步骤S803。
S901,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发现参数。
当第一终端设备作为ProSe通信的发起者,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获取发现密钥参数。发现密钥参数可以参见前述图1e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901可以分为以下S901a、S901b和S901c三个部分来进行说明,图中未示出。
S901a,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向5G DDNMF请求发现参数。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向5G DDNMF请求发现参数,随请求消息携带第一终端设备在应用层的用户标识(ProSe APP ID),应用标识(APP ID),以及中继服务指示(指示该发现过程可以通过中继装置完成,该中继服务指示可以用于请求获取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中继服务指示的值可以为1。)等等。当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可以适用于所有用户,则可以在该用于请求发现参数的请求消息中不携带用户标识。当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仅仅适用于目标用户,或者除目标用户之外,还适用于一部分用户,则可以在该用于请求发现参数的请求消息中携带目标用户的标识,这种情况下,目标用户可以称为受限用户。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5G DDNMF部署在核心网控制面。第一终端设备向AMF网元发送NAS消息,随消息携带一个容器(例如ProSe Container)用于存放ProSe发现参数请求消息。AMF网元接收到NAS消息后,将该容器转发给5G DDNMF网元,转发的NAS消息中可以携带第一终端设备的核心网标识(SUPI)。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5G DDNMF部署在核心网用户面。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域名***(Domain Name System,DNS)或者使用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预配置的5GDDNMF网元地址信息(IP地址等)向5G DDNMF网元发送ProSe发现参数请求消息。
S901b,5G DDNMF网元从其他网络设备处获取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5G DDNMF网元本地没有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则需要获取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当5G DDNMF网元部署在控制面时,5G DDNMF网元可以使用目标应用的标识去PCF网元、UDM网元或者UDR网元获取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
在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5G DDNMF网元可以使用目标用户的SUPI去PCF网元、UDM网元或者UDR网元获取目标用户的签约数据,其中包括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如果是受限模式,还可以进一步在UDM网元(或UDR网元)验证第一终端设备是否有权限使用中继装置传输目标应用的数据(UDM网元(或UDR网元)中存储有具有权限使用中继装置传输目标应用的数据的用户的标识)。再具体实施中,5G DDNMF网元可能无法直接获得目标用户的SUPI,第一终端设备向5G DDNMF网元发送目标用户的标识可能是应用标识(或ProSe APP ID,比如可能是微信TM号),如此,则需要5G DDNMF网元根据本地预设的信息(例如微信TM号与SUPI的对应关系)或者从PCF网元(或UDM网元、或UDR网元)确定出目标用户的SUPI。
在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如果AMF网元没有随转发消息携带目标用户的SUPI,则5G DDNMF网元可以携带目标用户的应用层用户标识(ProSe APP ID)去UDM网元(或UDR网元)获取目标用户的签约数据,其中包括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如果是受限模式,还可以进一步在UDM网元(或UDR网元)验证第一终端设备是否有权限使用中继装置传输目标应用的数据(UDM网元(或UDR网元)中存储有具有权限使用中继装置传输目标应用的数据的用户的标识)。
在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如果5G DDNMF网元部署在用户面,5G DDNMF网元可以向AF网元请求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如果第一终端设备携带了受限模式指示,则5GDDNMF网元可以通过向APP ID对应的应用服务器(AF网元)请求验证第一终端设备的应用层标识(例如,ProSe APP ID)是否授权使用该应用。如果用户面的5G DDNMF与控制面的网元存在通信接口,则5G DDNMF网元可以携带目标应用的标识向PCF或UDM网元(或UDR网元)获取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携带第一终端设备的应用层标识和APP ID向UDM网元(或UDR网元)获取受限许可。
S901c,5G DDNMF向第一终端设备返回发现参数。
5G DDNMF网元根据目标用户的应用层用户标识生成对应的ProSe APP Code,并将ProSe APP Code以及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类似地,如果5G DDNMF是控制面网元,5G DDNMF网元可以将ProSe APP Code以及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放在容器中发送给AMF网元,并由AMF网元通过NAS消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如果5G DDNMF网元是用户面网元,则5G DDNMF网元可以通过用户面消息(例如,IP数据包的形式)将ProSe APP Code以及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S902,第二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发现参数。
当第二终端设备作为ProSe通信的被动者,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获取发现过滤参数。发现过滤参数可以参见前述图1e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902可以分为以下S902a、S902b和S902c三个部分来进行说明,图中未示出。
S902a,第二终端设备向5G DDNMF申请发现参数。
第二终端设备请求的发现参数为想要监听的其他终端设备的ProSe APP Code,或者说是一个过滤器,其中包括了所有第二终端设备想要监听的其他终端设备的ProSe APPCode。第二终端设备想要监听的其他终端设备的应用层标识可以由第二终端设备的应用层告知第二终端设备。所以,这里第二终端设备向5G DDNMF网元发送的发现参数请求消息中包括:其他终端设备的应用层用户标识(ProSe APP ID(s)),APP ID,受限模式指示(受限模式指示为可选项,用于指示该发现过程只针对部分应用受限的用户使用)。
S902a与S901a不同的是,在步骤S901a中,第一终端设备携带的中继服务指示(指示该发现过程可以通过中继装置完成,用于请求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是必选项。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的作用是使得中继装置认证目标应用的目标用户的数据是否可以通过中继装置传输,即是一个应用级别粒度的参数。当第一终端设备在后续步骤中,第一次请求中继服务时,中继装置通过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对目标应用进行授权验证。基于此,之后第二终端设备使用同一个中继装置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连接时,就不需要再一次对该目标应用进行授权验证。
S902b,5G DDNMF网元获取第二终端设备指示的其他终端设备的应用层用户标识对应的ProSe APP Code。对于受限模式,5G DDNMF网元确认第二终端设备以及第二终端设备指示的其他终端设备是否在应用服务器的受限用户列表中。
S902c:5G DDNMF网元将获取的第二终端设备指示的其他终端设备的应用层用户标识对应的ProSe APP Code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
其中,步骤S901和S902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关系,举个例子,可先执行步骤S902,也可以先执行步骤S901。
在步骤S902之后可以执行上述图2a所示的步骤S401至步骤S411中所涉及到的方案,也可以执行上述图2b所示的步骤S432至步骤S438中所涉及到的方案。
在下述图4b中示例性示出了策略信息的获取过程,下面结合图4b介绍在策略信息的获取过程中如何下发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以及在策略信息的获取过程中如何下发目标用户的配置参数。
图4b示例性示出了一种策略信息的获取过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4b所示,该方法是基于前述包括:
S911,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邻近服务的策略信息。
S912,中继装置从网络设备获取邻近服务的略信息。
S913,第二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邻近服务的略信息。
步骤S911、S912和S913可参见前述图4a中获取通信参数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步骤S911、S912和S913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关系,举个例子,可以先执行步骤S912,也可以先执行步骤S913。
在步骤S913之后可以执行上述图2a所示的步骤S401至步骤S411中所涉及到的方案,也可以执行上述图2b所示的步骤S432至步骤S438中所涉及到的方案。
除了上述方式外,还有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网络设备将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下发至AF网元,由AF网元向中继装置下发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网络设备将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下发至AF网元,由AF网元向第一终端设备下发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将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下发至AF网元,之后由AF网元向中继装置发送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比如,AF网元可以通过用户面消息向中继装置发送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该实施方式中,中继装置可以是一个终端设备,中继装置通过基站和UPF网元以及AF网元建立了连接(比如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DataUnit,PDU)会话),AF将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发送给中继装置。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可以直接向AF网元发送配置信息。这种情况下的AF网元可以是运营商部署的或已认证的AF网元。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先将配置信息发送给NEF网元,之后由NEF网元将配置信息转发给AF网元。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将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下发至AF网元,之后由AF网元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比如,AF网元可以通过用户面消息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是一个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通过基站和UPF网元以及AF网元建立了连接(比如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AF将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可以直接向AF网元发送配置信息。这种情况下的AF网元可以是运营商部署的或已认证的AF网元。另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PCF网元(或5G DDNMF网元)先将配置信息发送给NEF网元,之后由NEF网元将配置信息转发给AF网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消息的名称仅仅是作为示例,随着通信技术的演变,上述任意消息均可能改变其名称,但不管其名称如何发生变化,只要其含义与本申请上述消息的含义相同,则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现各网元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发明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根据前述方法,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例如上述第一终端设备、第一装置或第二终端设备)、中继装置或网络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再比如可设置于网络设备内的芯片或电路,其中,中继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网络设备。
进一步的,该通信装置1301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总线***,其中,处理器1302、存储器1304、收发器1303可以通过总线***相连。
应理解,上述处理器1302可以是一个芯片。例如,该处理器1302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以是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还可以是***芯片(system on chip,SoC),还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CPU),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还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30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1302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304,处理器1302读取存储器1304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1302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1304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该通信装置1301对应上述方法中的中继装置的情况下,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1302、收发器1303和存储器1304。该存储器1304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302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304存储的指令,以实现如上图2a至图4b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中继装置的相关方案。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中继装置,收发器1303,用于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服务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请求建立中继链接。处理器1302,用于当该中继装置确定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发送该第一消息;和/或,当该中继装置确定不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不再发送该第一消息。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中继装置,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处理器1302,具体用于:在确定满足以下条件时,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应用的标识与第一应用的标识匹配。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中继装置,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收发器1303,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其中,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该第一应用的标识为该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一个;该中继装置允许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中继装置,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目标用户的标识,其中,该目标用户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该目标应用的用户;该处理器1302,具体用于:在确定满足以下条件时,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应用的标识与第一应用的标识匹配;该目标用户的标识与第一用户的标识匹配。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中继装置,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收发器1303,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其中,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以及该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每个应用标识对应的用户的标识;该第一应用的标识为该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一个;该第一用户为该第一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用户的标识中的一个;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该中继装置允许该应用对应的每个用户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中继装置,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目标中继服务码;该处理器1302,具体用于:在确定满足以下条件时,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中继服务码与第一中继服务码匹配。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中继装置,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收发器1303,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其中,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该第一中继服务码为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一个;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该中继装置允许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中继装置,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该应用的标识对应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该中继装置允许该应用对应的该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中每个用户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中继装置,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收发器1303,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请求,该第一请求包括该目标应用的标识和该中继装置的标识;该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验证是否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应用的数据;接收该网络设备返回的第一响应;其中,该第一响应用于指示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应用的数据,或者,该第一响应用于指示不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应用的数据。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中继装置,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请求还包括目标用户的标识,其中,该目标用户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该目标应用的用户;该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验证是否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目标应用的数据;其中,该第一响应用于指示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目标应用的数据,或者,该第一响应用于指示不允许该中继装置传输该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目标应用的数据。
该通信装置1301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第一装置(或第一终端设备)的情况下,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13021302、收发器13031303和存储器1304。该存储器1304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3021302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304存储的指令,以实现如上图2a至图4b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第一装置(或第一终端设备)的相关方案。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第一装置(或第一终端设备),处理器1302,用于生成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服务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请求建立中继链接;收发器1303,用于发送该第一消息。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第一装置(或第一终端设备),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目标中继服务码。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第一装置(或第一终端设备),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收发器1303,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以及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目标中继服务码为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中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中继服务码。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第一装置(或第一终端设备),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包括:目标用户对应的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以及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其中,该目标用户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该目标应用的用户。
该通信装置1301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网络设备的情况下,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13021302、收发器13031303和存储器1304。该存储器1304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3021302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304存储的指令,以实现如上图2a至图4b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网络设备的相关方案。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网络设备,处理器1302,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一规则,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收发器1303,用于向该中继装置发送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其中,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的指示信息;该中继装置允许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网络设备,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处理器1302,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二规则,生成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其中,该目标用户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该目标应用的用户;该收发器1303,还用于:向该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其中,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包括:该目标用户对应的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以及该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该应用的标识对应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
该通信装置1301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第一装置(或第一终端设备)的情况下,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13021302、收发器13031303和存储器1304。该存储器1304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3021302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304存储的指令,以实现如上图2a至图4b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第一装置(或第一终端设备)的相关方案。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第一装置(或第一终端设备),收发器1303,用于接收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请求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邻近服务链接。处理器1302,用于当目标应用与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一个匹配,在该第一消息中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和/或,当目标应用与该至少一个应用中每个应用都不匹配,在该第一消息中不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请求基于中继装置建立中继链接。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第一装置(或第一终端设备),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该处理器1302,还用于:与该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中继装置建立邻近服务链接。该收发器1303,还用于:向网络设备上报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中携带该目标应用的标识,该第二消息用于使该网络设备验证该中继装置是否允许传输该目标用户对应的目标应用的数据。
该通信装置1301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网络设备的情况下,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13021302、收发器13031303和存储器1304。该存储器1304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3021302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304存储的指令,以实现如上图2a至图4b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网络设备的相关方案。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网络设备,处理器1302,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二规则,生成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收发器1303,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该目标用户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目标应用的用户;其中,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允许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该目标用户的数据通过中继装置传输。
该通信装置所涉及的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关的概念(例如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和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等),解释和详细说明及其他步骤请参见前述方法或其他实施例中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根据前述方法,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通信装置1401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403、处理器1402和存储器1404。该通信接口1403,用于输入和/或输出信息;该处理器1402,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通信装置1401实现上述图2a至图4b的相关方案中终端设备侧的方法,或使得通信装置1401实现上述图2a至图4b的相关方案中的中继装置侧的方法,或使得通信装置1401实现上述图2a至图4b的相关方案中网络设备侧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接口1403可以实现上述图5的收发器1303所实现的方案,处理器1402可以实现上述图5的处理器1302所实现的方案,存储器1404可以实现上述图5的存储器1304所实现的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以及相同构思,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通信装置1501可以为终端设备(例如上述第一终端设备、第一装置或第二终端设备)、中继装置或网络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再比如可设置于网络设备内的芯片或电路,其中,中继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网络设备。
其中,处理单元1502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该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括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存储单元1504可以是存储器。通信单元1503是一种该装置的接口电路,用于从其它装置接收信号。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通信单元1503是该芯片用于从其它芯片或装置接收信号的接口电路,或者,是该芯片用于向其它芯片或装置发送信号的接口电路。
该通信装置1501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例如上述第一终端设备、第一装置或第二终端设备)、中继装置或网络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再比如可设置于网络设备内的芯片或电路,其中,中继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网络设备。例如,当通信装置1501为终端设备、中继装置或网络设备时,该处理单元1502例如可以是处理器,该通信单元1503例如可以是收发器。可选的,该收发器可以包括射频电路,该存储单元例如可以是存储器。例如,通信装置1501为用于终端设备、中继装置或网络设备的芯片时,该处理单元1502例如可以是处理器,该通信单元1503例如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单元1502可执行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可选地,该存储单元为该芯片内的存储单元,如寄存器、缓存等,该存储单元还可以是该会话管理网元内的位于该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等。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中继装置,通信单元1503,用于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服务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请求建立中继链接。处理单元1502,用于当该中继装置确定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发送该第一消息;和/或,当该中继装置确定不允许该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不再发送该第一消息。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第一装置(或第一终端设备),处理单元1502,用于生成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服务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请求建立中继链接;通信单元1503,用于发送该第一消息。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网络设备,处理单元1502,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一规则,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通信单元1503,用于向该中继装置发送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其中,该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的指示信息;该中继装置允许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该中继装置传输。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第一装置(或第一终端设备),通信单元1503,用于接收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请求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邻近服务链接。处理单元1502,用于当目标应用与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一个匹配,在该第一消息中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和/或,当目标应用与该至少一个应用中每个应用都不匹配,在该第一消息中不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该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请求基于中继装置建立中继链接;
当通信装置1301为上述网络设备,处理单元1502,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二规则,生成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通信单元1503,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该目标用户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目标应用的用户;其中,该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允许该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该目标用户的数据通过中继装置传输。
该通信装置所涉及的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关的概念,解释和详细说明及其他步骤请参见前述方法或其他实施例中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信装置1501中各个单元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应理解,以上通信装置的单元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单元1503可以由上述图5的收发器1303实现,处理单元1502可以由上述图5的处理器1302实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或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2a至图4b所示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2a至图4b所示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其包括前述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一个或多个中继装置,以及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该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该的流程或功能。该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该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该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该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c,SSD))等。
上述各个装置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和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对应,由相应的模块或单元执行相应的步骤,例如通信单元(收发器)执行方法实施例中接收或发送的步骤,除发送、接收外的其它步骤可以由处理单元(处理器)执行。具体单元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的方法实施例。其中,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等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通过图示,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中,部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两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从在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部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与本地***、分布式***和/或网络间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二个部件的数据,例如通过信号与其它***交互的互联网)的信号通过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步骤(step),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该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该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该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该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该,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0)

1.一种中继链接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装置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服务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所述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请求建立中继链接;
当所述中继装置确定允许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发送所述第一消息;和/或,当所述中继装置确定不允许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不再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装置在确定满足以下条件时,确定允许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与第一应用的标识匹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装置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中继装置从网络设备接收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所述第一应用的标识为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一个;所述中继装置允许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目标用户的标识,其中,所述目标用户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目标应用的用户;
所述中继装置在确定满足以下条件时,确定允许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与第一应用的标识匹配;
所述目标用户的标识与第一用户的标识匹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装置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中继装置从网络设备接收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每个应用标识对应的用户的标识;
所述第一应用的标识为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一个;所述第一用户为所述第一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用户的标识中的一个;
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所述中继装置允许所述应用对应的每个用户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目标中继服务码;
所述中继装置在确定满足以下条件时,确定允许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所述目标中继服务码与第一中继服务码匹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装置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中继装置从网络设备接收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
所述第一中继服务码为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一个;
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
所述中继装置允许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所述应用的标识对应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
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所述中继装置允许所述应用对应的所述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中每个用户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装置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之后,还包括:
所述中继装置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所述第一请求包括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装置的标识;所述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验证是否允许所述中继装置传输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
所述中继装置接收所述网络设备返回的第一响应;
其中,所述第一响应用于指示允许所述中继装置传输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响应用于指示不允许所述中继装置传输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请求还包括目标用户的标识,其中,所述目标用户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目标应用的用户;
所述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验证是否允许所述中继装置传输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响应用于指示允许所述中继装置传输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响应用于指示不允许所述中继装置传输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
11.一种中继链接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装置生成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服务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所述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请求建立中继链接;
所述第一装置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12.一种配置信息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预设的第一规则,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中继装置发送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的指示信息;
所述中继装置允许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
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
所述中继装置允许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14.一种中继链接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装置接收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
当目标应用与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的一个匹配,在第一消息中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和/或,当目标应用与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每个应用都不匹配,在所述第一消息中不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所述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请求基于中继装置建立中继链接;
所述第一装置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请求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邻近服务链接。
15.一种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器,用于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服务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所述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请求建立中继链接;
处理器,用于当所述中继装置确定允许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发送所述第一消息;和/或,当所述中继装置确定不允许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不再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在确定满足以下条件时,允许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与第一应用的标识匹配。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从网络设备接收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所述第一应用的标识为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一个;所述中继装置允许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目标用户的标识,其中,所述目标用户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目标应用的用户;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在确定满足以下条件时,允许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与第一应用的标识匹配;
所述目标用户的标识与第一用户的标识匹配。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从网络设备接收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每个应用标识对应的用户的标识;
所述第一应用的标识为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一个;所述第一用户为所述第一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用户的标识中的一个;
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所述中继装置允许所述应用对应的每个用户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目标中继服务码;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在确定满足以下条件时,允许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所述目标中继服务码与第一中继服务码匹配。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从网络设备接收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
所述第一中继服务码为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一个;
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
所述中继装置允许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所述应用的标识对应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
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中的每个应用的标识,所述中继装置允许所述应用对应的所述至少一个用户的标识中每个用户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所述第一请求包括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装置的标识;所述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验证是否允许所述中继装置传输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返回的第一响应;
其中,所述第一响应用于指示允许所述中继装置传输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响应用于指示不允许所述中继装置传输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请求还包括目标用户的标识,其中,所述目标用户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目标应用的用户;
所述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验证是否允许所述中继装置传输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响应用于指示允许所述中继装置传输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响应用于指示不允许所述中继装置传输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所述目标应用的数据。
25.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生成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中继服务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应用的标识;所述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请求建立中继链接;
收发器,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26.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一规则,生成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收发器,用于向所述中继装置发送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的指示信息;
所述中继装置允许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
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的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
所述中继装置允许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服务码中每个中继服务码对应的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的每个应用的数据通过所述中继装置传输。
28.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器,用于接收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目标用户的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应用的标识;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请求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邻近服务链接;
处理器,用于当目标应用与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的一个匹配,在所述第一消息中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和/或,当目标应用与所述至少一个应用中每个应用都不匹配,在所述第一消息中不携带中继服务指示信息;所述中继服务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请求基于中继装置建立中继链接。
2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
所述通信接口,用于输入和/或输出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使得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所述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在被计算机调用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437468.2A 2020-05-21 2020-05-21 中继链接建立、配置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37099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7468.2A CN113709902A (zh) 2020-05-21 2020-05-21 中继链接建立、配置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PCT/CN2021/080026 WO2021232897A1 (zh) 2020-05-21 2021-03-10 中继链接建立、配置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EP21807901.0A EP4145945A4 (en) 2020-05-21 2021-03-10 RELAY CONNECTION PRODUCTION,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18/056,805 US20230078317A1 (en) 2020-05-21 2022-11-18 Relay Link Establishment Method,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7468.2A CN113709902A (zh) 2020-05-21 2020-05-21 中继链接建立、配置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9902A true CN113709902A (zh) 2021-11-26

Family

ID=78645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37468.2A Pending CN113709902A (zh) 2020-05-21 2020-05-21 中继链接建立、配置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78317A1 (zh)
EP (1) EP4145945A4 (zh)
CN (1) CN113709902A (zh)
WO (1) WO202123289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0348A1 (zh) * 2022-01-07 2023-07-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继选择或重选方法、装置和***
WO2024027614A1 (zh) * 2022-08-04 2024-0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4065087A1 (zh) * 2022-09-26 2024-04-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发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7606A (zh) * 2020-05-27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单播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JP7075019B2 (ja) * 2020-07-13 2022-05-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6530198A (zh) * 2021-01-28 2023-08-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6266916A (zh) * 2021-12-16 2023-06-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Rsc确定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6567590A (zh) * 2022-01-29 2023-08-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授权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9695A (zh) * 2013-09-12 2015-03-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接入方法、近距离通信服务器、中继终端及终端
CN105657783A (zh) * 2015-05-29 2016-06-0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直连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5848083A (zh) * 2015-01-13 2016-08-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通信的方法、终端及***
CN106162803A (zh) * 2015-04-02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ue接入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710798A (zh) * 2015-06-29 2018-02-16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具备ProSe功能的装置、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以及具备ProSe功能的装置的通信方法
CN107736043A (zh) * 2015-06-29 2018-02-23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具备ProSe功能的装置、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以及具备ProSe功能的装置的通信方法
US20180375647A1 (en) * 2015-12-22 2018-12-27 Nokia Technologies Oy Flexible security channel establishment in d2d communications
US20190174566A1 (en) * 2015-03-27 2019-06-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ximity service signaling protocol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54475B2 (en) * 2014-08-10 2018-12-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lecting rela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229549B1 (en) * 2016-04-08 2018-11-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Procedures for grouping wearable devices with lte master ues
BR112022013031A2 (pt) * 2020-01-07 2022-09-06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étodos implementados pela solicitação de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para comunicação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por um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de retransmissão de comunicações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por um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remoto configurado para comunicações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por um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de origem para comunicação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por um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de retransmissão de comunicações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e por um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configurado para comunicações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capaz de comunicação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programa de computador, e, portadora
CN113518319B (zh) * 2020-04-09 2023-03-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临近服务的业务处理方法、设备及***
WO2022175538A1 (en) * 2021-02-22 2022-08-25 Koninklijke Philips N.V. A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ellular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9695A (zh) * 2013-09-12 2015-03-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接入方法、近距离通信服务器、中继终端及终端
CN105848083A (zh) * 2015-01-13 2016-08-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通信的方法、终端及***
US20190174566A1 (en) * 2015-03-27 2019-06-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ximity service signaling protocol
CN106162803A (zh) * 2015-04-02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ue接入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657783A (zh) * 2015-05-29 2016-06-0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直连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7710798A (zh) * 2015-06-29 2018-02-16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具备ProSe功能的装置、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以及具备ProSe功能的装置的通信方法
CN107736043A (zh) * 2015-06-29 2018-02-23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具备ProSe功能的装置、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以及具备ProSe功能的装置的通信方法
US20180375647A1 (en) * 2015-12-22 2018-12-27 Nokia Technologies Oy Flexible security channel establishment in d2d communication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LCATEL-LUCENT 等: "eMBMS Broadcast relay support in ProSe UE-to-Network relays", SA WG2 MEETING #106 S2-144111 *
ALCATEL-LUCENT,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S2-144111 "eMBMS Broadcast relay support in ProSe UE-to-Network relays."", 3GPP TSG_SA\\WG2_ARCH, no. 2, 11 November 2014 (2014-11-11)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0348A1 (zh) * 2022-01-07 2023-07-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继选择或重选方法、装置和***
WO2024027614A1 (zh) * 2022-08-04 2024-0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4065087A1 (zh) * 2022-09-26 2024-04-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发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45945A4 (en) 2023-11-08
US20230078317A1 (en) 2023-03-16
EP4145945A1 (en) 2023-03-08
WO2021232897A1 (zh) 2021-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09902A (zh) 中继链接建立、配置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97334B (zh) 具有用于3gpp网络中物联网应用的间接连接的中继和收费的会话管理
US11917498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US11528770B2 (en) Session management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20200128614A1 (en) Sess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EP3994949A1 (en) Relay selection in cellular sliced networks
CN110167025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3630749B (zh) 一种获取边缘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JP2023506462A (ja) ネットワークスライスの制御
CN112788543B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4521210B (zh) 网络辅助的邻近服务会话管理
CN113133079A (zh) 路由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2449315A (zh) 一种网络切片的管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US20230171672A1 (en) Rout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672336B (zh) 实现外部认证的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
CN113811025A (zh) 一种释放中继连接的方法、设备及***
CN113473569A (zh) 应用服务器的发现方法及相关装置
EP4181542A1 (en) Proximity ser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management network element,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6536861A (ja) 移動無線通信装置からのデータ転送
US2023013245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edge computing service for roaming 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206773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449377B (zh) 一种网络数据的上报方法及装置
CN104254055A (zh) 一种紧急呼叫实现方法、设备及***
WO2023015973A1 (zh) 一种网络切片准入控制方法和装置
WO2022205444A1 (zh) 广播消息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