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0258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90258B
CN113690258B CN202111070440.0A CN202111070440A CN113690258B CN 113690258 B CN113690258 B CN 113690258B CN 202111070440 A CN202111070440 A CN 202111070440A CN 113690258 B CN113690258 B CN 1136902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layer
lead
display panel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7044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90258A (zh
Inventor
李哲
卢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7044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902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90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0258A/zh
Priority to US17/831,182 priority patent/US1194120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902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02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or shape of the interlayer dielectric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以减小显示面板中触控引线所占用的空间,窄化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显示面板包括:触控引线,触控引线包括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且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不同层;第一介质层,位于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之间;显示面板划分为至少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第二区域,第一触控引线跨过第一介质层与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区域内的第一介质层的厚度为A,第二区域内的第一介质层的厚度为B,A>B≥0。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被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而且,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显示器的要求不断提升,各类显示器层出不穷,出现了如液晶显示、有机发光显示等显示技术。在此基础上,3D显示、触控显示、曲面显示、超高分辨率显示等技术也不断涌现。
对于触控显示面板而言,在相关技术中,由于需要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设置大量用于传输触控信号的触控引线,导致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面积较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减小显示面板中触控引线所占用的空间,窄化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触控引线,所述触控引线包括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且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不同层;
第一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之间;
所述显示面板划分为至少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触控引线跨过所述第一介质层与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
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一介质层的厚度为A,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第一介质层的厚度为B,A>B≥0。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令第一触控引线跨过第一介质层与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时,通过将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的电连接的位置设置在第二区域,第一介质层在第二区域中的厚度小于第一介质层在第一区域中的厚度,可以减小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的连接位置所占用的面积,进而减小包括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的触控引线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占用面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互连接的触控电极、触控信号线、触控引线和触控焊盘的一种俯视示意图;
图8为图7沿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8中非显示区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俯视示意图;
图13发明人研究过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三区域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四区域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俯视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俯视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俯视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路选择单元的电路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触控引线,但这些触控引线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各条触控引线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触控引线也可以被称为第二触控引线,类似地,第二触控引线也可以被称为第一触控引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截面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和触控引线2。触控引线2位于衬底1的一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电极(图1未示出)。触控电极和触控引线2电连接。如图1所示,触控引线2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用于传输触控信号。示例性的,图1所示区域可以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
示例性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可以采用不同膜层设置。在此,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处于不同膜层指的是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即,第一触控引线21所在平面与衬底1的距离与第二触控引线22所在平面与衬底1的距离不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位于不同的水平面是以显示面板平行于水平面为例进行的说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且,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之间还设置有第一介质层31。
示例性的,第一介质层31在不同位置处的厚度可以不同。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至少划分为第一区域Q1和第二区域Q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一区域Q1内的第一介质层31的厚度A和第二区域Q2内的第一介质层31的厚度B不同,且二者满足:A>B≥0。如图1所示为令B>0,即,在第二区域Q2也设置有第一介质层31的示意图。或者,如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在第一区域Q1设置上述第一介质层31,第二区域Q2不设置上述第一介质层31;即,A>0,B=0,也就是说第二区域Q2中第一介质层31的厚度为0。在图2中因第二区域Q2不设置第一介质层31,因此,在图2中未示意B。
如图1和图2所示,至少部分第一触控引线21位于第一区域Q1。至少部分第二触控引线22位于第二区域Q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二区域Q2,第一触控引线21跨过第一介质层31与第二触控引线22电连接。即,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的电连接位置位于第二区域Q2。
在此,第一触控引线21跨过第一介质层31与第二触控引线22电连接,包括如下情况:
一种情况为:如图1所示,第二区域Q2设置有第一介质层31,在第二区域Q2,第一介质层31具有第一通孔310。第一通孔310贯穿第一介质层31。也就是说,第一通孔310位于第二区域Q2,第一通孔310的深度为B1,其中B1=B-B2,B2为第二触控引线22的厚度。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通过位于第二区域Q2的第一通孔310电连接。在第二触控引线22的厚度一定的情况下,第一通孔310的深度B1与第一介质层31的厚度B正相关。
另一种情况为:如图2所示,第一区域Q1设置第一介质层31,第二区域Q2不设置第一介质层31。第一触控引线21从第一区域Q1沿第一介质层31的侧面30延伸至第二区域Q2后,第一触控引线21与第二触控引线22在第二区域Q2中连接。其中,位于第一区域Q1的第一触控引线21和位于第二区域Q2的第一触控引线21位于不同平面。位于第二区域Q2的第一触控引线21和位于第二区域Q2的第二触控引线22可以位于同一平面。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第一触控引线21与第二触控引线22在第二区域Q2电连接,第一介质层31在第二区域Q2中的厚度B小于第一介质层31在第一区域Q1中的厚度A,与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在第一区域Q1内电连接的方案相比,可以减小开设于第二区域Q2的第一通孔310的深度。如图1所示,第一通孔310的上开口面积大,下开口面积小。其中,第一通孔310的上开口为第一通孔310远离衬底1一侧的开口,第一通孔310的下开口为第一通孔310靠近衬底1一侧的开口。为保证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的连接可靠性,填充于第一通孔310内部的导电材料的面积不能过小,相应的,第一通孔310的下开口的面积也无法设置的过小。在第一通孔310的下开口面积和第一通孔310的侧壁的斜率一定的情况下,第一通孔310的上开口面积和第一通孔310的深度正相关。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减小第一通孔310的深度,可以减小第一通孔310的上开口的面积,即,可以减小第一通孔310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所占用的面积。
或者,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在第二区域Q2直接相连,如此设置,无需使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通过通孔连接,进而可以不用设置连接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的通孔,能够更大程度地减小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的连接处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所占用的面积。
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上述第一介质层31设置为包括第一有机层311,第一区域Q1内的第一有机层311的厚度为C,第二区域Q2内的第一有机层311的厚度为D,其中,C>D≥0。C≤A,D≤B。
如图1和图2所示为在第一介质层31中仅设置第一有机层311的示意图,其中,C=A,D=B。如图1所示,第一通孔310贯穿第一有机层311。在图2中,第二区域Q2不设置第一有机层,即,D=B=0,因此在图2中未示意B和D。
与无机层相比,显示面板中设置的有机层的厚度通常较大,因此,在有机层中制作通孔时,通孔所占的面积也会比较大。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二区域Q2内的第一有机层311的厚度D设置为小于第一区域Q1内的第一有机层311的厚度C,即,将第一区域Q1和第二区域Q2内的第一有机层311的厚度差异化设置,并在第一有机层311较薄的第二区域Q2中设置第一通孔310,可以减小第一通孔310所占用的面积。
或者,如图3和图4所示,图3和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两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截面示意图,除第一有机层311外,上述第一介质层31还包括第一无机层312。
可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区域Q1和第二区域Q2可以都设置第一无机层312。
在第一区域Q1,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一区域Q1中设置有厚度为C的第一有机层311时,第一无机层312位于第一有机层311与第一触控引线21之间。其中,C<A。
如图3所示,在第二区域Q2内设置有厚度为D的第一有机层311时,在第二区域Q2,至少部分第一无机层312位于第一有机层311和第一触控引线21之间,D<B。第二触控引线22位于第一有机层311靠近衬底1的一侧。用于连接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的第一通孔310贯穿第一有机层311和第一无机层312。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一无机层312的厚度小于第一有机层311的厚度。由于无机层的内应力通常比较大,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无机层312的厚度设计的较小,可以降低第一无机层312内在应力作用下出现裂纹的可能性。
如图4所示,在第二区域Q2内的第一有机层311的厚度为0,即,第二区域Q2内未设置第一有机层311时,在第二区域Q2,第一无机层312位于第二触控引线22远离衬底1的一侧,至少部分第一触控引线21位于第一无机层312远离衬底1的一侧。用于连接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的第一通孔310贯穿第一无机层312。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区域Q2内除形成有第一通孔310外,还包括第一无机层312,至少部分第一无机层312围绕第一通孔310用于形成第一通孔310的部分侧壁。
在设置第二区域Q2内的第一有机层311时,第二区域Q2内的第一有机层311在不同位置处的厚度可以不均一。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截面示意图,沿第一区域Q1指向第二区域Q2的方向,第二区域Q2内的第一有机层311厚度逐渐递减。第一通孔310至少贯穿第二区域Q2内的第一有机层311。如图5所示,在第二区域Q2包括第一无机层312时,第一通孔310贯穿第一有机层311和第一无机层312。第一触控引线21通过开设于第一介质层31的第一通孔310与第二触控引线22电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有机层311不仅可以使位于第一有机层311两侧的金属层相互绝缘,而且,与无机层相比,第一有机层311的表面平坦性较好,因此,第一有机层311的设置还可以为在第一有机层311之后制备的膜层提供一较为平坦的承载表面,便于后续膜层的制备。例如,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可以在显示区域中设置第一有机层311,其中,第一有机层311位于发光单元靠近衬底的一侧。即,令第一有机层311提供一平坦表面,使第一有机层311作为发光单元的承载基底。关于第一有机层311和发光单元的具体设置方式,在下文中将做详细描述,在此不再展开。
另外,由于有机层较软,因此,对于显示面板中对平坦性要求较低以及对硬度要求较高的区域,例如,对于显示面板中需要采用压合工艺的区域(例如,显示面板中需要绑定驱动芯片的区域)来说,为避免膜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形,通常会避免在该区域设置有机层,以提高该区域内膜层的整体硬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上述第一通孔310所在的第二区域Q2复用显示面板中具有较薄第一有机层311的区域或复用显示面板中不设置第一有机层311的区域,无需在显示面板中增加新的空间来作为第一通孔310的设置空间,能够充分利用显示面板中已有的膜层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在显示面板中的膜层位置可以有多种设置方案,例如,在触控显示面板中,显示面板中会设置有用于设置触控电极以实现触控功能的触控膜层和用于设置像素单元以实现显示功能的显示膜层。示例性的,上述第一触控引线可以位于显示面板的触控膜层中,第二触控引线可以位于显示面板的显示膜层中。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互连接的触控电极、触控信号线、触控引线和触控焊盘的一种俯视示意图,图8为图7沿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9为图8中非显示区的一种放大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包括上述衬底1、显示膜层4和触控膜层5。触控膜层5位于显示膜层4远离衬底1的一侧。其中,显示膜层4为形成有像素单元,能够用于实现画面显示的膜层。触控膜层5为形成有触控电极,能够实现触控操作的膜层。
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具有不同出光颜色的子像素。子像素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发光单元和像素驱动电路。如图8所示,显示膜层4可以包括驱动膜层41和发光膜层42。发光膜层42位于驱动膜层41远离衬底1的一侧。发光膜层42中形成有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4201、发光材料层4200和第二电极42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发光材料层4200位于第一电极4201和第二电极4202之间。在此定义显示面板中设置有发光单元的区域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未设置发光单元的区域为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NA。
驱动膜层41中形成有像素驱动电路、周边电路和包括显示信号线在内的多种信号线。显示信号线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像素驱动电路与上述发光单元电连接。像素驱动电路和周边电路均包括薄膜晶体管T。在图8中,仅示出了像素驱动电路中与发光单元电连接的一个薄膜晶体管T作为示意。示例性的,上述像素驱动电路和显示信号线可以位于显示区域AA。周边电路可以位于非显示区域NA。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膜层41中设有多个金属层,以用于形成各个不同的结构。如图8所示,驱动膜层41包括位于衬底1的同一侧的第一金属层M1、第二金属层M2、第三金属层M3和第四金属层M4,第二金属层M2位于第一金属层M1远离衬底1的一侧,第三金属层M3位于第二金属层M2远离衬底1的一侧,第四金属层M4位于第三金属层M3远离衬底1的一侧。
上述显示信号线包括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的扫描信号线、数据电压信号线和电源电压信号线。其中电源电压信号线包括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线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线,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线向像素驱动电路提供PVDD信号,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线向像素驱动电路提供PVEE信号。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金属层M1可以用于形成薄膜晶体管T的栅极和扫描信号线。第三金属层M3可以用于形成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数据信号线和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存储电容C,第一金属层M1、第二金属层M2和第三金属层M3中的其中两层可以分别用于形成存储电容C的两个电极板。如图8所示为令第一金属层M1和第二金属层M2分别形成存储电容C的两个电极板的一种示意图。除上述第三金属层M3可以形成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线外,第四金属层M4也可以用于形成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驱动膜层41还包括用于形成薄膜晶体管T的沟道的半导体层410。半导体层410和衬底1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绝缘层411。半导体层410和第一金属层M1之间设置有第二驱动绝缘层412。第一金属层M1和第二金属层M2之间设置有第三驱动绝缘层413。第二金属层M2和第三金属层M3之间设置有第四驱动绝缘层414。第三金属层M3远离衬底1的一侧设置有钝化层415。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驱动绝缘层411、第二驱动绝缘层412、第三驱动绝缘层413、第四驱动绝缘层414和钝化层415可以均为无机绝缘层。
如图8所示,钝化层415和第四金属层M4之间设置有第一平坦化层91。第四金属层M4远离衬底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平坦化层92。第一平坦化层91和第二平坦化层92能够提供一平坦表面,便于后续发光单元的制备。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第一平坦化层91和第二平坦化层92可以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AA延伸至非显示区域NA。
可选的,如图8所示,显示膜层4还包括封装层43。封装层43位于发光膜层42远离驱动膜层41的一侧。示例性的,封装层43可以形成为由无机封装层和有机封装层层叠设置的薄膜封装结构。
结合图6、图7和图8所示,触控膜层5中形成有触控电极500和触控信号线501。触控电极500和触控信号线501位于显示区域AA。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触控膜层5可以包括第一触控导电层51和第二触控导电层52。在第一触控导电层51和第二触控导电层52中,其中一者位于另一者靠近衬底1的一侧。如图8所示为令第一触控导电层51位于第二触控导电层52靠近衬底1一侧的示意图。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导电层51和第二触控导电层52中的其中一层可以用于形成触控电极500,另一层用于形成触控信号线501。如图8所示为令触控电极500位于第一触控导电层51,令触控信号线501位于第二触控导电层52的一种示意图,触控电极500和触控信号线501通过开设于触控绝缘层53的过孔530电连接。当然,本发明实施例也可以令触控电极500位于第二触控导电层52,令触控信号线501位于第一触控导电层51,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采用自容式触控技术,多个触控电极500在显示面板内阵列式排布。触控电极500位于显示区域AA。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触控电极500中设置多个开口,并令开口与发光单元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交叠。触控电极500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如此设置,可以在减小触控电极500的电阻,提高触控信号的传输速率的同时,避免触控电极500影响发光单元的出光,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如图8所示,显示膜层4和触控膜层5之间可以设置有缓冲层8。缓冲层8的设置可以保证在刻蚀形成触控电极500和/或触控信号线501时,如果出现过刻,不会影响到显示膜层4中的结构。示例性的,缓冲层8的材料可以为无机材料。
示例性的,在显示区域AA中,至少部分封装层43可以复用为缓冲层。例如,在将封装层43设置为包括无机封装层和有机封装层层叠设置的薄膜封装结构时,位于薄膜封装结构靠近触控膜层5的一侧的无机封装层可以复用为缓冲层,以减薄显示面板中的膜层厚度。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非显示区域NA包括引线区域LA和绑定区域BA,绑定区域BA位于引线区域LA远离显示区域AA一侧。示例性的,绑定区域BA和引线区域LA沿第二方向h2排布。绑定区域BA位于引线区域LA远离显示区域AA的一侧。
上述绑定区域BA包括多个焊盘,多个焊盘包括触控焊盘6和显示焊盘。显示焊盘包括电源信号焊盘和数据焊盘。
引线区域LA包括传输多种信号的引线。例如,引线包括显示引线和上述触控引线2。显示引线包括电源电压引线和数据引线。电源焊盘通过电源电压引线与电源电压信号线电连接。数据焊盘通过数据引线与数据电压信号线电连接。触控焊盘6通过触控引线2与相应的触控电极500电连接。
在显示面板中的各膜层制作完成后,可以将显示焊盘与显示芯片绑定连接,以及,将触控焊盘6与触控芯片绑定连接。在该显示面板进行显示时,显示芯片通过包括各显示信号线向像素驱动电路提供多种显示用信号,在多种显示用信号的驱动下,像素驱动电路驱动发光单元点亮以进行显示。在对该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操作时,当手指触摸到显示面板时,手指和触控电极500之间会产生电容,该电容会叠加到触控电极500的对地电容中,引起触控电极500对地电容的改变,触控电极500对地电容的改变量可以通过与触控电极500电连接的触控信号线501传输到触控芯片中,触控芯片根据触摸前后电容的变化量可以确定触控位置。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上述触控芯片和显示芯片可以整合设计为单一集成芯片200,即,采用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简称TDDI技术。
如图8所示,上述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位于引线区域LA。上述第一区域Q1与第二区域Q2也位于引线区域LA。
示例性的,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区域Q1位于第二区域Q2靠近显示区域AA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面板的引线区域LA,除布置有上述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外,根据显示面板的不同的设计需求,还会在其中设置诸如静电防护电路、测试电路等用于使显示面板实现其他功能的电路。因此,引线区域LA的布线空间较为紧张。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的连接位置设置在第二区域Q2,可以减小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的连接处在引线区域LA中所占用的面积,进而可以在引线区域LA内布设更多的器件和电路。即,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增大引线区域LA的面积,并且,在充分利于引线区域LA中的有限空间的情况下,还能够保证显示面板的屏占比。
示例性的,在设置绑定区域BA中的触控焊盘6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多个触控焊盘6划分为多个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触控焊盘组。如图6所示,多个触控焊盘组60沿第二方向h2排布,每个触控焊盘组60包括沿第一方向h1排布的多个触控焊盘6。第一方向h1和第二方向h2相交。如此设置,与将绑定区域BA中的所有的触控焊盘6设置为沿第一方向h1排列为一行的方案相比,可以减小绑定区域BA在第一方向h1上的长度。
示例性的,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触控引线22与触控焊盘6相邻,且,第二触控引线22与触控焊盘6直接相连。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一触控引线21位于显示面板的触控膜层5,令第二触控引线22位于显示面板的驱动膜层41。
结合图6所示,在将触控焊盘设置为多个触控焊盘组60后,对于与显示区域AA距离较大的触控焊盘组60而言,以图6为例,在将触控焊盘设置为三个触控焊盘组60时,沿显示区域AA指向非显示区域NA的方向,与第二个触控焊盘组60中的部分触控焊盘6相连的第二触控引线221需要经过第一个触控焊盘组60中的相邻两个触控焊盘6之间的缝隙。与第三个触控焊盘组60中的部分触控焊盘6相连的第二触控引线222除需要经过第一个触控焊盘组60中相邻两个触控焊盘6之间的缝隙外,还需要经过第二个触控焊盘组60中的相邻两个触控焊盘6之间的缝隙。在图6中,将位于第二触控引线2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2之间的触控焊盘标记为600。
结合图8和图9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驱动膜层41的上方至少覆盖有缓冲层8。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第二触控引线22位于驱动膜层41,能够保证第二触控引线22不会裸露在待绑定的显示面板的表层。
如此设置,一方面,即便出现绑定工艺偏差,也不会使集成芯片200上本应与触控焊盘600连接的引脚与前述的第二触控引线221或第二触控引线222连接,能够保证触控信号的正常传输。另一方面,在通过压合工艺对集成芯片200和触控焊盘6进行绑定连接时,在压力的作用下,位于绑定区域BA中且相对靠近显示面板的表层的膜层存在压裂的风险,在表层的绝缘膜层压裂后,位于绝缘膜层下方的导电膜层将被暴露在显示面板的表面。与将第二触控引线22设置在触控膜层5相比,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二触控引线22设置于驱动膜层41时,驱动膜层41上方的绝缘层被压裂的风险较低,即,第二触控引线22裸露于待绑定的显示面板的表层的概率较低,因此,即便压合工艺中显示面板的表层部分膜层被压裂,集成芯片200上本应与触控焊盘600连接的引脚也不会与第二触控引线221或第二触控引线222连接,能够进一步确保触控信号的正常传输。
示例性的,图1、图2、图3、图4和图5中示出的第一介质层31中的第一有机层311可以包括图8和图9中所示出的第一平坦化层91和/或第二平坦化层92。
图3、图4和图5所示出的第一无机层312可以包括如图8和图9所示出的缓冲层8和/或触控绝缘层53。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二触控引线22位于第四金属层M4,即,令第二触控引线22与显示面板中的电源电压信号线同层同材料设置,其中电源电压信号线可以为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用于向像素驱动电路提供PVDD信号的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线,以使第二触控引线22与电源电压信号线采用同一道构图工艺形成,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另外,与第一金属层M1、第二金属层M2和第三金属层M3相比,第四金属层M4与触控膜层5之间的距离最小,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第一触控引线21位于触控膜层5,令第二触控引线22位于第四金属层M4,可以减小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的距离,因此,在设置连接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的第一通孔310时,可以将第一通孔310的深度设置的较小,一方面能够降低第一通孔310的制作工艺难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小第一通孔310所占用的引线区域LA的空间,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触控焊盘6至少包括电连接的第一导电层61和第二导电层62,第一导电层61位于触控膜层5;第二导电层62位于驱动膜层41,第二触控引线22与第二导电层62位于同一膜层。第二触控引线22和第二导电层62直接相连,即,在连接第二触控引线22和第二导电层62时,不需要设置通孔。
如图9所示,第一导电层61的设置可以使触控焊盘6相对于相邻的区域形成一个凸起的结构,便于与后续的集成芯片200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胶400进行绑定连接。
或者,本发明实施例也可以将上述第二触控引线22设置于第一金属层M1、第二金属层M2、第三金属层M3中的任意一层。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放大示意图,其中,第二触控引线22位于第一金属层M1。此时,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二触控引线22之间还包括第一中间连线231、第二中间连线232和第三中间连线233。其中,第一中间连线231位于第二金属层M2,第二中间连线232位于第三金属层M3,第三中间连线233位于第四金属层M4。上述第一通孔310包括连接第一触控引线21和第三中间连线233的第一子通孔V1、连接第三中间连线233和第二中间连线232的第二子通孔V2、连接第二中间连线232和第一中间连线231的第三子通孔V3和连接第一中间连线231和第二触控引线22的第四子通孔V4。第一中间连线231、第二中间连线232和第三中间连线233分别位于第二金属层M2、第三金属层M3、第四金属层M4中的任意一层或几层。如此设置,可以降低第二触控引线22被暴露于待绑定显示面板表层的风险,有利于保证显示面板的触控信号的正确传输。
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触控焊盘6还包括第三导电层63、第四导电层64和第五导电层65,第三导电层63、第四导电层64和第五导电层65均位于第一导电层61和第二导电层62之间。第三导电层63分别与第二导电层62和第四导电层64电连接。第五导电层65分别与第一导电层61和第四导电层64电连接。示例性的,第三导电层63、第四导电层64和第五导电层65可以分别与显示区域AA中已有的膜层同层设置。例如,第三导电层63可以位于第二金属层M2,第四导电层64可以位于第三金属层M3,第五导电层65可以位于第四金属层M4。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导电层61和第二导电层62之间还包括第二介质层32,第二介质层32为无机绝缘层。本发明实施例避免在绑定区域BA中对应触控焊盘的位置处设置有机层,在后续的高温压合工艺中,可以保证触控焊盘对应位置处的膜层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变形。
示例性的,第二介质层32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子膜层。
如图9所示,第二介质层32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两个子膜层,其中一个子膜层与缓冲层8同层设置,另一个子膜层与触控绝缘层53同层设置。
或者,如图10所示,第二介质层32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五个子膜层,五个子膜层分别与缓冲层8、触控绝缘层53、钝化层415、第三驱动绝缘层413和第二驱动绝缘层412同层设置。
如图9所示,第二介质层32包括通孔320,第一导电层61和第二导电层62通过通孔320电连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孔3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如图10所示,第一介质层包括第一有机层311和第一无机层312,在第二区域Q2内不设置第一有机层311,即,第一有机层在第二区域Q2内的厚度为0时,第一触控引线21包括第一子触控引线211。其中,第一子触控引线211的第一端部2111位于第一区域Q1,且,第一端部2111与第一有机层311交叠。第一子触控引线211的第二端部2112位于第二区域Q2,即,第二端部2112与第一有机层311不交叠。第一端部2111和第二端部2112沿第一子触控引线211的延伸方向排列。上述第一子触控引线211可以理解为是第一触控引线21中设置有第一有机层311的第一区域Q1延伸至不设置第一有机层311的第二区域Q2的部分。如图10所示,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第一子触控引线211的第一端部2111与衬底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端部2112与衬底1之间的距离。
如图10所示,第一触控引线21还包括第二子触控引线212和第三子触控引线213;第二子触控引线212位于第一子触控引线211靠近显示区域AA的一侧,第三子触控引线213位于第一子触控引线211靠近绑定区域BA的一侧。第二子触控引线212通过第一子触控引线211与第三子触控引线213电连接。第三子触控引线213与第二触控引线22电连接,第二子触控引线212与触控电极500电连接。
示例性的,上述第二子触控引线212可以位于第一区域Q1,第三子触控引线213可以位于第二区域Q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z,第二子触控引线212与第一有机层311交叠,第三子触控引线313与第一有机层311不交叠。
在显示区域AA包括多个触控电极500时,显示面板中相应的会设置多条触控引线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相邻两条第一子触控引线211不同层设置,即,在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中,相邻两条第一子触控引线211的制备具有先后顺序,二者非同步形成的,二者之间由绝缘层隔开。与将相邻两条第一子触控引线211同层设置相比,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相邻两条第一子触控引线211设置在不同层,可以降低二者短路的可能性。在制备该显示面板时,先形成第一有机层311,然后形成第一子触控引线211。即,第一有机层311可以看作承载第一子触控引线211的承载膜层。如前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211从显示面板中设有第一有机层311的第一区域Q1延伸至未设有第一有机层311的第二区域Q2,即,与第一子触控引线211交叠的第一有机层311的表面为非平坦结构。如果用于承载第一触控引线21的承载膜层的平坦性较差,在刻蚀形成第一子触控引线211时容易发生刻蚀残留导致相邻两条第一子触控引线211短路。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相邻两条第一子触控引线211设置在不同膜层,可以降低因刻蚀不良导致的短路风险。
示例性的,在设置相邻两条第一子触控引线211时,如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其中一条第一子触控引线211位于第一触控导电层51。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放大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另一条第一子触控引线211设置于第二触控导电层52。以下定义第一子触控引线211位于第一触控导电层51的第一触控引线21为第一类触控引线,定义第一子触控引线211位于第二触控导电层52的为第二类触控引线。如此设置,使得相邻两条第一子触控引线分别采用显示面板中已有的膜层来设置,避免在显示面板中增加新的膜层。一方面可以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另外也可以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
在第一区域Q1包括多条第一触控引线21时,在设置这多条第一触控引线21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多条第一触控引线21划分为第一类触控引线2101和第二类触控引线2102,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俯视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一类触控引线2101和第二类触控引线2102沿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交替设置。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定义第一类触控引线2101和第二类触控引线2102的排列方向为第三方向h3。任意相邻两条第一类触控引线2101中设置有一条第二类触控引线2102。任意相邻两条第二类触控引线2102中设置有一条第一类触控引线2101。
在设置上述第二类触控引线时,如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二子触控引线212,第三子触控引线213和第一子触控引线211均位于第一触控导电层51,即,令第二子触控引线212、第三子触控引线213与第一子触控引线211同层设置。如此设置,第一子触控引线211和第二子触控引线212可以直接相连,二者之间无需设置通孔。第二子触控引线212和第三子触控引线213可以直接相连,二者之间无需设置通孔。如图11所示,在将第二子触控引线212、第三子触控引线213与第一子触控引线211三者同层设置时,三者在同一道工艺中形成,即,第一子触控引线211的第一端部2111和第二子触控引线212之间可以不存在分界,即,第一端部2111与第二子触控引线212形成为一个整体。第二端部2112和第三子触控引线213之间也可以不存在分界,即,第二端部2112和第三子触控引线213形成为一个整体。
在设置第一类触控引线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二子触控引线212和第三子触控引线213同层设置。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二子触控引线212和第三子触控引线213位于第二触控导电层52,令第一子触控引线211位于第一触控导电层51。
如图10所示,触控绝缘层53包括第二通孔531和第三通孔532。第二子触控引线212通过第二通孔531与第一子触控引线211电连接;第三子触控引线213通过第三通孔532与第一子触控引线211电连接。
在第一类触控引线和第二类触控引线中,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二者的第二触控引线22位于同一膜层。如图10和图11为令第一类触控引线和第二类触控引线中的第二触控引线22均位于第一金属层M1的示意图。在第一类触控引线中,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三子触控引线213也设置在第二触控导电层52,可以简化第一类触控引线2101和第二类触控引线2102的制作工序。
具体的,结合图11所示,在制作第二类触控引线时,先形成第二触控引线22,然后再依次形成第一中间连线231、第二中间连线232和第三中间连线233,其中,第一中间连线231与第二触控引线22电连接,第二中间连线232与第一中间连线231电连接,第三中间连线233与第二中间连线232电连接;在位于第四金属层M4的第三中间连线233制作完成之后,再依次形成缓冲层8和触控绝缘层53。然后形成贯穿缓冲层8和触控绝缘层53的第一子通孔3101,然后形成第一触控引线21,第一触控引线21通过第一子通孔3101与第三中间连线233电连接,至此完成第二类触控引线的制作。
在制作具有如图10所示结构的第一类触控引线时,同样的,先形成第二触控引线22,然后再依次形成第一中间连线231、第二中间连线232和第三中间连线233,其中,第一中间连线231与第二触控引线22电连接,第二中间连线232与第一中间连线231电连接,第三中间连线233与第二中间连线232电连接;在位于第四金属层M4的第三中间连线233制作完成之后,再依次形成缓冲层8和第一子触控引线211。其中,第一子触控引线211可以与显示区域AA中的触控电极或触控信号线在同一道工艺中形成。在第一子触控引线211制备完成之后形成具有第二通孔531和第三通孔532的触控绝缘层53。其中,具有第二通孔531和第三通孔532的触控绝缘层53的制备也可以与位于显示区域AA中的连接触控信号线和触控电极的过孔530的制备同步进行。然后形成贯穿缓冲层8和触控绝缘层53的第一子通孔3101,然后形成第一触控引线21,第一触控引线21通过第一子通孔3101与第三中间连线233电连接,至此完成第一类触控引线的制作。对比图10和图11可以看出,第一类触控引线和第二类触控引线中的第一子通孔3101的制备可以同步形成。
若将第一类触控引线设计为具有如图13所示结构,图13为发明人研究过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截面放大示意图,其中,第三子触控引线213设置在第一触控导电层51。连接第三子触控引线213和第三中间连线233的第一子通孔贯穿缓冲层8。由于显示区域AA中无需设置贯穿缓冲层8的通孔,因此,图10与图13相比,可以减少一道工序,有利于工艺效率的提高。
在第一介质层31至少包括上述第一有机层311时,结合图12所示,第一有机层311包括第三区域Q3和第四区域Q4。上述第一触控引线21在第一有机层3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三区域Q3,且第一触控引线21与第四区域Q4不交叠;即,第一触控引线21不位于第四区域Q4。在显示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时,显示面板中相应的会设置多条触控引线。相应的,第三区域Q3和第四区域Q4的数量为多个,如图12所示,多个第三区域Q3和多个第四区域Q4沿第三方向h3交替排布。
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三区域的截面放大示意图,第一有机层311包括第一侧面3111和底面3112,第一侧面3111为第一有机层311靠近绑定区域BA的表面,底面3112为第一有机层311靠近衬底1的表面;在第三区域Q3,第一有机层311的第一侧面3111与底面3112具有第一夹角α1。
在第四区域Q4,如图15所示,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四区域的截面放大示意图,第一有机层311的第一侧面3111与底面3112具有第二夹角α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0<α1<α2≤90°。
如前所述,在制备该显示面板时,第一有机层311可以看作承载第一触控引线21的承载膜层。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三区域Q3中的第一有机层311的第一侧面3111与底面3112之间的夹角设置的较小,可以使第一有机层311的厚度变化的较为平缓,在刻蚀形成第一触控引线21时可以降低发生刻蚀残留的可能性,从而能够降低相邻两条第一触控引线21短路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示例性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夹角α1满足:0<α1≤60°。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中,第一子触控引线211、第二子触控引线212和第三子触控引线213三者同层设置仅为示意,在将第一夹角α1设置的较小时,也可以将相邻两条第一子触控引线211设置为不同层。
示例性的,结合图7和图8所示,非显示区域NA还包括弯折区Q5,弯折区Q5位于第一区域Q1靠近显示区域AA的一侧,弯折区Q5包括与第一触控引线21电连接的第三触控引线23,第三触控引线23位于驱动膜层41。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弯折区Q5,使得第一区域Q1、第二区域Q2和绑定区域BA可以通过弯折区Q5弯折至显示面板的背光侧,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弯折区Q5仅包括弯折金属层W1和有机绝缘层,上述第三触控引线23位于弯折金属层,弯折金属层位于驱动膜层41。有机绝缘层包括上述第一平坦化层91和/或第二平坦化层92。即,弯折区Q5不包括无机层,如此设置,以提高弯折区Q5的可弯折性能。上述弯折金属层位于中性面或者靠近中性面的位置。其中,中性面为弯折区中的各个膜层在弯折过程中受到应力最小的膜层。中性面的确定可以根据弯折区中各个膜层的厚度和模量来确定。
示例性的,在设置弯折区Q5时,弯折区Q5存在弯折轴,在弯折区Q5中,第三触控引线23与弯折轴之间具有夹角,夹角为非直角。如图7所示以弯折轴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h1为例,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将第三触控引线23设置为包括多个延伸方向不同的线段,每个线段与第一方向h1之间均具有非直角夹角,如此设置,与将第三触控引线23与弯折轴垂直设置相比,可以减小弯折状态下第三触控引线23上的应力,降低了第三触控引线23在弯折区内发生断裂的概率,保证了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7所示意的第三触控引线23的形状仅为示意,任何其他将第三触控引线23与弯折轴之间设置为具有非直角夹角的方案均包含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示例性的,结合图7和图8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四触控引线24,第四触控引线24位于第三触控引线23和触控信号线501之间。
可选的,第四触控引线24与显示区域AA中的触控信号线501相邻设置且连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四触控引线24位于触控膜层5,即,第四触控引线24采用触控膜层5中的至少部分膜层形成。
示例性的,第四触控引线24可以和显示区域AA中的触控信号线501同层设置,即,第四触控引线24可以由显示区域AA中的触控信号线501直接延伸至非显示区域NA而形成。触控信号线501和第四触控引线24之间无需换线。
如前所述,第一触控引线21通过开设于第一介质层31的第一通孔310与第二触控引线22电连接;第一区域Q1包括多条沿第三方向h3排列的第一触控引线21;第二区域Q2包括多个第一通孔310。如图16所示,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俯视示意图,与相邻两条第一触控引线21对应的两个第一通孔310的排列方向与第三方向h3具有非零夹角。如此设置,可以减小多个第一通孔310在第三方向h3上所占用的长度。如图16所示,以点划线示意出了相邻两个第一通孔310的两种排列方向。
图16中,6条触控引线在第三方向h3上的最大长度L1满足:
L1=K+J+F+E+F+J+F+E+F+J+F+E=K+5F+3J+3E (1)
其中,K为触控引线2的边缘与第一通孔310的边缘在第三方向h3上的距离,F为相邻两条触控引线2之间的最小工艺间距,J为触控引线2的线宽,E为第一通孔310在第三方向h3上的长度。在将任意相邻两条触控引线等间距设置时,其中一条触控引线2中的第一通孔310与该触控引线2左右两侧相邻的两条触控引线2之间的距离相等,因此,K=(E-J)/2,代入公式(1)可得:
L1=5F+2.5J+3.5E (2)
如图17所示,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俯视示意图,在图17中,将多个第一通孔310沿第三方向h3排列,其中,6条触控引线2在第三方向h3上的最大长度L1’满足:
L1’=5(E+F)+E=6E+5F (3)
将L1’和L1做差可得:L1’-L1=6E+5F-(5F+2.5J+3.5E)=2.5(E-J)。
由于E>J,因此,L1’>L1。
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与相邻两条第一触控引线21对应的两个第一通孔310的排列方向与第三方向h3具有非零夹角,可以减小多个第一通孔310在第三方向h3上所占用的长度。
示例性的,如图18所示,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俯视示意图,相邻两个触控焊盘组60之间包括上述第二有机层321;显示面板还包括多路选择单元7;多路选择单元7位于第二区域Q2远离第一区域Q1的一侧;第二触控引线22通过多路选择单元7与测试电路(未示出)电连接。
如图19所示,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路选择单元的电路示意图,多路选择单元7包括至少一个开关组70。开关组70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开关700。图18以在多路选择单元7中设置两组开关组70,且,每组开关组70设有6个开关700作为示意。如图18所示,多路选择单元7还包括多条测试控制线71。
同一个开关组70中的多个开关700的第一端与同一条测试信号线72电连接。与同一条测试信号线72电连接的多个开关700的第二端与多条不同的触控引线2连接。与同一条测试信号线72电连接的多个开关700的控制端与多条不同的测试控制线71电连接。
在显示面板中的各膜层结构制作完成之后,以及在绑定区域BA中绑定上述集成芯片200之前,可以通过测试电路(未示出)对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性能测试。在对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性能测试时,测试电路提供触控测试信号,触控测试信号通过上述测试信号线72传输至多路选择单元7。在一条测试信号线72传输触控测试信号的时间内,上述测试控制线71分时提供令开关700导通的信号,在任一开关700导通时,测试信号线72通过导通的开关700传输至相应的触控引线2。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中设置多路选择单元7,能够通过一条测试信号线72分时向多条触控引线2提供测试触控信号,避免了每条触控引线2直接与测试电路相连,可以减少连接测试电路和触控引线2的连接线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减小连接线所在区域的面积,能够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面积。
示例性的,上述开关700可以为薄膜晶体管。形成开关700的薄膜晶体管可以与上述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同步形成。
示例性的,如图18所示,多路选择单元7位于第一通孔310远离第一区域Q1的一侧。如此设置,在多路选择单元7所在位置,触控引线2为位于驱动膜层41的第二触控引线,由于开关700也位于驱动膜层41,因此,如此设置,可以减小触控引线2与开关70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距离,在连接触控引线2和开关700时,可以减小二者的连接位置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所占用的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NA的面积。
示例性的,如图1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多路选择单元7设置于相邻两个触控焊盘组60之间,以充分利用绑定区域BA的空间。第二有机层321位于开关700远离衬底1的一侧,第二有机层321可以对开关700起到保护作用。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20所示,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000。其中,显示面板10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20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令第一触控引线跨过第一介质层与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时,通过将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的电连接的位置设置在第二区域,第一介质层在第二区域中的厚度小于第一介质层在第一区域中的厚度,可以减小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的连接位置所占用的面积,进而减小包括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的触控引线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占用面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控引线,所述触控引线包括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且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不同层;
第一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之间;
所述显示面板划分为至少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一介质层的厚度为A,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第一介质层的厚度为B,A>B>0;
在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触控引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一介质层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
所述第一通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最大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包括第一有机层,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层的厚度为C,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层的厚度为D,其中,C>D≥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层的厚度D>0;
沿所述第一区域指向所述第二区域的方向,所述第二区域内的第一有机层厚度递减,所述第一通孔至少贯穿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还包括第一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有机层与所述第一触控引线之间;
在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第一触控引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一无机层和所述第一有机层的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第一有机层的厚度D为0;
所述第一介质层还包括第一无机层;
在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第一触控引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一无机层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引线区域和绑定区域,所述绑定区域位于所述引线区域远离所述显示区域一侧;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显示膜层和触控膜层;所述触控膜层位于所述显示膜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触控电极和像素单元,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触控膜层,所述像素单元位于所述显示膜层;
所述触控引线位于所述引线区域,且所述第一触控引线位于所述触控膜层,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位于所述显示膜层;
所述绑定区域包括触控焊盘;所述触控焊盘通过所述触控引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均位于所述引线区域,且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层至少包括第一有机层,所述第一有机层包括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在所述第一有机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区域,且与所述第四区域不交叠;
所述第一有机层包括第一侧面和底面,所述第一侧面为所述第一有机层靠近所述绑定区域的表面,所述底面为所述第一有机层靠近所述衬底的表面;在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一有机层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底面具有第一夹角α1,在所述第四区域,所述第一有机层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底面具有第二夹角α2,
0<α1<α2≤9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0<α1≤6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层包括第一有机层和第一无机层;在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第一有机层的厚度D为0,且所述第一触控引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一无机层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
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包括第一子触控引线、第二子触控引线和第三子触控引线;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包括沿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的延伸方向排列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有机层交叠,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有机层不交叠;所述第二子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三子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靠近所述绑定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二子触控引线通过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三子触控引线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多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包括第一类触控引线和第二类触控引线,所述第一类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二类触控引线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交替设置;
对于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所述第一类触控引线中的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二类触控引线中的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位于不同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一区域,所述触控膜层包括第一触控导电层和第二触控导电层;在所述第一触控导电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导电层中,其中一者位于另一者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
对于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所述第一类触控引线中的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导电层,所述第二类触控引线中的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导电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膜层还包括触控绝缘层,所述触控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导电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导电层之间;所述触控绝缘层包括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
在所述第一类触控引线中,所述第二子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三子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导电层;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导电层;所述第二子触控引线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电连接;所述第三子触控引线通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电连接;
在所述第二类触控引线中,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所述第二子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三子触控引线均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导电层。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膜层至少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靠近所述触控膜层的一侧;
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焊盘至少包括电连接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触控膜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显示膜层,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同一膜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还包括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二介质层为无机绝缘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绑定区域包括多个触控焊盘组,所述触控焊盘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所述触控焊盘,多个所述触控焊盘组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触控焊盘组之间包括第二有机层;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路选择单元;所述多路选择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区域远离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二触控引线通过所述多路选择单元与测试电路电连接;
所述多路选择单元位于相邻两个所述触控焊盘组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显示区域还包括弯折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区域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一侧,所述弯折区包括与所述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的第三触控引线,所述第三触控引线位于所述显示膜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条沿第三方向排列的所述第一触控引线;
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通孔;
与相邻两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具有非零夹角。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电源电压信号线,所述电源电压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触控引线同层同材料。
2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1070440.0A 2021-09-13 2021-09-1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6902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70440.0A CN113690258B (zh) 2021-09-13 2021-09-1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7/831,182 US11941201B2 (en) 2021-09-13 2022-06-02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70440.0A CN113690258B (zh) 2021-09-13 2021-09-1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0258A CN113690258A (zh) 2021-11-23
CN113690258B true CN113690258B (zh) 2024-06-21

Family

ID=78586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70440.0A Active CN113690258B (zh) 2021-09-13 2021-09-1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1201B2 (zh)
CN (1) CN1136902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46376A1 (en) * 2022-03-16 2023-09-20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imi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ime-series prediction under missing data using joint impute and learn technique
CN115241242A (zh) * 2022-06-23 2022-10-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8543A (zh) * 2001-10-16 2005-01-19 新光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半导体元件
CN106125424A (zh) * 2016-06-27 2016-11-16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180852A (zh) * 2017-05-18 2017-09-1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742477A (zh) * 2017-11-29 2018-02-2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基板、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1412B (zh) * 2015-04-01 2018-03-1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740908B (zh) * 2016-03-11 2021-10-01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顯示設備
CN106816457B (zh) * 2016-12-28 2019-08-0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KR102354514B1 (ko) * 2017-05-11 2022-01-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6889064B2 (ja) * 2017-08-09 2021-06-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KR102427667B1 (ko) * 2017-09-26 2022-08-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9801949B (zh) * 2019-01-31 2021-05-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64455A (zh) 2020-05-20 2020-08-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82031B (zh) * 2020-06-23 2024-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913318B (zh) * 2020-08-27 2023-08-15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558360B (zh) 2020-12-25 2022-08-3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母板
CN112667106B (zh) 2020-12-31 2024-05-2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3325971B (zh) * 2021-06-15 2024-04-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8543A (zh) * 2001-10-16 2005-01-19 新光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半导体元件
CN106125424A (zh) * 2016-06-27 2016-11-16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180852A (zh) * 2017-05-18 2017-09-1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742477A (zh) * 2017-11-29 2018-02-2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基板、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0258A (zh) 2021-11-23
US20220350457A1 (en) 2022-11-03
US11941201B2 (en) 202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86535B (zh) 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001859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51696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0378552C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349979B (zh) 柔性显示器
CN11369025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77826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30421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229332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柔性显示装置
CN103649889A (zh) 显示装置
CN112735262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210271564U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17262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102632269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1779525A (zh) 配线基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8649039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40184388A1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724592B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51497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80076858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9767692B (zh) 一种显示面板
CN112864191A (zh) 柔性显示装置
CN115668499A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JP4450414B2 (ja) 電子部品、表示駆動用ドライバ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4023257B (zh)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