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76578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76578A
CN113676578A CN202110969195.0A CN202110969195A CN113676578A CN 113676578 A CN113676578 A CN 113676578A CN 202110969195 A CN202110969195 A CN 202110969195A CN 113676578 A CN113676578 A CN 1136765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housing
flexible screen
supporting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691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利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6919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765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3676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765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5Slidable or telescopic telephones, i.e. with a relative translation movement of the body parts; Telepho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ther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运动;柔性屏,柔性屏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同一侧,且一端与第二壳体连接,另一端卷设于第一壳体内;支撑组件,支撑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连接,支撑组件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连接;其中,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远离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容纳支撑组件的缺口,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带动支撑组件运动,以使支撑组件移入缺口以支撑柔性屏;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靠近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带动支撑组件运动,以使支撑组件移出缺口。无需额外增加驱动设备以分别对柔性屏和第二支撑板进行单独驱动,简化电子设备的结构。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柔性屏幕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在同一台设备上进行屏幕大小的切换,提升手机竞争力,为用户带来极致大屏体验。
折叠屏、卷轴屏等柔性屏幕被提出并实施,其中,卷轴屏因其不存在折叠屏中反复折叠屏幕过程而出现的屏幕折痕,屏幕外观表现力好,且不用手动反复展开折叠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成为了新的屏幕拓展方向。但在卷轴屏的屏幕伸缩过程中,屏幕背面支撑结构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相关技术中,柔性屏幕背面的支撑结构采用交错嵌入的方案,该支撑结构具有两个紧贴屏幕背面、可交错重合的支撑板。在收纳状态时,两支撑板相互交错结合;在展开状态时,两支撑板分离,实现支撑作用。且两支撑板的在工作状态的限位通过电机的扭力限制。然而,每个支撑板的缝隙较大,若交错部分做得很密集,则会降低机构的强度和可制造性,且使用电机进行限位,占用较多的内部空间,并具有较高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柔性屏支撑结构的强度低、支撑结构复杂及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运动;
柔性屏,柔性屏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同一侧,且一端与第二壳体连接,另一端卷设于第一壳体内;
支撑组件,支撑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连接,支撑组件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连接;
其中,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远离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容纳支撑组件的缺口,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带动支撑组件运动,以使支撑组件移入缺口以支撑柔性屏;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靠近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带动支撑组件运动,以使支撑组件移出缺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柔性屏和支撑组件,具体而言,柔性屏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同一侧,且柔性屏的一端与第二壳体连接,柔性屏的另一端卷设在第一壳体内。在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远离的过程中,第二壳体能够带动柔性屏运动,以使卷设于第一壳体内的部分柔性屏逐渐外露,进而可以增大柔性屏的显示区域,为用户带来大屏体验。能够理解的是,在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靠近的过程中,第二壳体能够带动柔性屏运动,以使部分柔性屏逐渐收回至第一壳体内,从而实现柔性屏屏幕大小的切换。
而且,柔性屏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同一侧,从而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为柔性屏提供支撑,进而可以防止用户在柔性屏上完成人机交互时出现凹、凸、陷等影响用户操作体验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第二壳体向远离第一壳体的方向运动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会形成缺口,即形成沿第二壳体移动方向延伸的缺口。同时,第二壳体能够带动支撑组件运动,以使支撑组件的一部分移入该缺口内,也就是说,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远离并带动柔性屏展开的同时,能够带动支撑组件的一部分移入该缺口内,从而使得位于该缺口内的支撑组件能够为位于该缺口上方的柔性屏提供支撑,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柔性屏的支撑效果,实现对柔性屏伸展后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形成缝隙的完美填补,提高用户对该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能够理解的是,当柔性屏需要收回时,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靠近,即第二壳体反向运动,从而在带动柔性屏逐渐收回至第一壳体内的同时,支撑组件能够移出该缺口,实现柔性屏屏幕大小的自动切换,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此外,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运动并带动柔性屏伸展或收回的同时,能够带动支撑组件移入或移出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形成的缺口,也就是说,第二壳体能够带动柔性屏和支撑组件同步运动,从而无需额外增加驱动设备以分别对柔性屏和支撑组件进行单独驱动,简化电子设备的结构,提高电子设备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降低电子设备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电子设备,110第一壳体,111第一壳本体,112第一支撑板,120第二壳体,121第二壳本体,122第二支撑板,130柔性屏,140支撑组件,141支撑件,142连接组件,1421a第一连接臂,1422a第二连接臂,1423a第一滑道,1424a第二滑道,143a第一导轨,144a第二导轨,1421b齿条,1422b凸轮,143b第三导轨,144b第四导轨,150驱动装置,151驱动件,152传动组件,1521第一传动件,1522第二传动件,153减速装置,170缺口,180避让口,190支撑台,210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等电子设备、平板电脑、膝上型电脑、移动计算机、掌上游戏机等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电子设备100进一步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柔性屏130和支撑组件140,其中,第二壳体120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运动,柔性屏130位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同一侧,且一端与第二壳体120连接,另一端卷设于第一壳体110内;支撑组件140,支撑组件140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110连接,支撑组件140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120连接;其中,第二壳体120相对第一壳体110远离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形成容纳支撑组件140的缺口170,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能够带动支撑组件140运动,以使支撑组件140移入缺口170以支撑柔性屏130;第二壳体120相对第一壳体110靠近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能够带动支撑组件140运动,以使支撑组件140移出缺口17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柔性屏130和支撑组件140,具体而言,柔性屏130位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同一侧,且柔性屏13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20连接,柔性屏130的另一端卷设在第一壳体110内。在第二壳体120相对第一壳体110远离的过程中,第二壳体120能够带动柔性屏130运动,以使卷设于第一壳体110内的部分柔性屏130逐渐外露,进而可以增大柔性屏130的显示区域,为用户带来大屏体验。能够理解的是,在第二壳体120相对第一壳体110靠近的过程中,第二壳体120能够带动柔性屏130运动,以使部分柔性屏130逐渐收回至第一壳体110内,从而实现柔性屏130屏幕大小的切换。
而且,柔性屏130位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同一侧,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能够为柔性屏130提供支撑,进而可以防止用户在柔性屏130上完成人机交互时出现凹、凸、陷等影响用户操作体验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第二壳体120向远离第一壳体110的方向运动时,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会形成缺口170,即形成沿第二壳体120移动方向延伸的缺口170。同时,第二壳体120能够带动支撑组件140运动,以使支撑组件140的一部分移入该缺口170内,也就是说,第二壳体120相对第一壳体110远离并带动柔性屏130展开的同时,能够带动支撑组件140的一部分移入该缺口170内,从而使得位于该缺口170内的支撑组件140能够为位于该缺口170上方的柔性屏130提供支撑,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柔性屏130的支撑效果,实现对柔性屏130伸展后第二壳体12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形成缝隙的完美填补,提高用户对该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体验。
能够理解的是,当柔性屏130需要收回时,第二壳体120相对第一壳体110靠近,即第二壳体120反向运动,从而在带动柔性屏130逐渐收回至第一壳体110内的同时,支撑组件140能够移出该缺口170,实现柔性屏130屏幕大小的自动切换,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此外,第二壳体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运动并带动柔性屏130伸展或收回的同时,能够带动支撑组件140移入或移出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形成的缺口170,也就是说,第二壳体120能够带动柔性屏130和支撑组件140同步运动,从而无需额外增加驱动设备以分别对柔性屏130和支撑组件140进行单独驱动,简化电子设备100的结构,提高电子设备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降低电子设备100的生产成本。
在具体应用中,沿第二壳体120的移动方向,缺口170的宽度需要大于位于该缺口170内的支撑组件140的宽度,即在第二壳体120反向移动以使部分柔性屏130逐渐收回至第一壳体110内时,通过将缺口170的宽度需要大于位于该缺口170内的支撑组件140的宽度,能够确保第二壳体120逐渐收回的同时,支撑组件140能够逐渐移出该缺口170,从而可提高电子设备100屏幕伸展或收回时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在第二壳体120位于缺口170的部分上设置第一导向斜面,在支撑组件140靠近第二壳体120的一侧,并位于缺口170内的部分设置第二导向斜面,通过第一导向斜面与第二导向斜面的配合,实现在第二壳体120反向移动以使部分柔性屏130逐渐收回至第一壳体110内时,确保支撑组件140能够逐渐移出该缺口170,提高电子设备100屏幕伸展或收回时的稳定性。
在具体应用中,用户可以手动驱动第二壳体120,以使第二壳体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移动,也可以通过驱动装置150驱动第二壳体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运动。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驱动装置150,驱动装置150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110连接,驱动装置150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120连接,从而在驱动装置150的驱动下,使得第二壳体120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运动,且第二壳体120运动能够带动柔性屏130展开或收回,同时,第二壳体120还能够带动支撑组件140运动以移入或移出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形成的缺口170,实现动力传递的过程。且通过设置驱动装置150,能够提高电子设备100使用的便利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支撑组件140还包括支撑件141和连接组件142,其中,连接组件142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连接,支撑件141设置于连接组件142上,其中,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能够带动连接组件142运动,以带动支撑件141移入或移出缺口170。
在这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40包括支撑件141和连接组件142,具体而言,连接组件142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连接,支撑件141设置在连接组件142上,从而在第二壳体120运动并带动柔性屏130伸展或收回的同时,第二壳体120能够带动连接组件142运动,进而带动支撑件141的一部分移入或移出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形成的缺口170,实现对柔性屏130伸展后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形成缝隙的完美填补,提高对柔性屏130的支撑效果,进而提升用户对该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体验。且通过设置连接组件142,能够实现动力的传递,确保第二壳体120运动能够带动柔性屏130和支撑组件140同步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组件142包括第一连接臂1421a、第二连接臂1422a、第一滑道1423a和第二滑道1424a,其中,第一连接臂1421a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110铰接,第二连接臂1422a的第一端与第二壳体120铰接,第二连接臂1422a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臂1421a的第二端铰接,第一滑道1423a贯通地设置于第一连接臂1421a上,第二滑道1424a贯通地设置于第二连接臂1422a上,支撑件141与第一滑道1423a和第二滑道1424a滑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连接组件142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而言,连接组件142包括第一连接臂1421a、第二连接臂1422a、第一滑道1423a和第二滑道1424a,第一连接臂1421a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连接臂1422a铰接,第二连接臂1422a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壳体120和第一连接臂1421a铰接,且支撑件141通过第一滑道1423a和第二滑道1424a分别与第一连接臂1421a和第二连接臂1422a滑动连接,实现动力的传递。
具体地,当用户需要大屏展示时,第二壳体120向远离第一壳体110的方向运动,并带动柔性屏130移动,以使卷设于第一壳体110内的部分柔性屏130逐渐外露,同时,第二壳体120带动第二连接臂1422a运动,由于与第一连接臂1421a铰接的第一壳体110固定不动,因此,第一连接臂1421a在第二连接臂的带动下只能沿其与第一壳体110铰接的位置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之间形成的夹角逐渐增大,进而在第一连接臂1421a和第二连接臂1422a的共同作用下,支撑件141逐渐上升并移入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形成的缺口170处,实现对柔性屏130伸展后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形成缝隙的完美填补,提高对柔性屏130的支撑效果,进而提升用户对该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体验。
当用户需要将柔性屏130收回时,第二壳体120向靠近第一壳体110的方向运动,并带动柔性屏130移动,以使部分柔性屏130逐渐收回至第一壳体110内,同时,第二壳体120带动第二连接臂1422a运动,由于与第一连接臂1421a铰接的第一壳体110固定不动,因此,第一连接臂在第二连接臂的带动下只能沿其与第一壳体110铰接的位置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连接臂1421a与第二连接臂1422a之间形成的夹角逐渐减小,进而在第一连接臂1421a和第二连接臂1422a的共同作用下,支撑件141逐渐下降并移出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形成的缺口170处,实现柔性屏130屏幕大小的切换。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通过铰链销钉进行连接,从而能够实现动力传递的同时,确保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之间能够产生相对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组件142设有两组,也就是说,第一连接臂1421a和第二连接臂1422a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从而确保支撑组件140各个位置的受力均衡,提高电子设备100屏幕伸缩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组件140还包括第一导轨143a和第二导轨144a,其中,第一导轨143a设置于第一壳体110上,第二导轨144a与第一导轨143a间隔地设置于第一壳体110上;支撑件141包括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本体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移入或移出缺口170,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本体连接,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穿过第一滑道1423a与第一导轨相配合,第一连接部能够在第一滑道1423a内滑动,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本体连接,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穿过第二滑道1424a与第二导轨144a相配合,第二连接部能够在第二滑道1424a内滑动。
在这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40还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144a,具体而言,第一导轨143a和第二导轨144a相互间隔地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支撑件141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穿过第一滑道1423a和第二滑道1424a与第一导轨143a和第二导轨144a相配合,从而能够限定支撑件141的移动轨迹,从而使支撑件141能够在设定范围内移动,防止支撑件141在上升时,移出缺口170外而对柔性屏130造成损坏,以及防止支撑件141收回时对电子设备100内的其他结构产生干涉,即对支撑件141的移动位置进行限位,提高电子设备100屏幕大小自动切换的可靠性。
此外,当支撑件141移出缺口170时,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第一导轨143a和第二导轨144a相配合,能够对支撑件141进行支撑,提高支撑件141移出缺口170时的稳定性。
在具体应用中,支撑件141包括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第一凸出部能够与第一导轨143a相配合,第二凸出部能够与第二导轨144a相配合,实现对支撑件141移动轨迹的限定,提高支撑件141移入或移出缺口170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支撑件141包括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本体连接,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穿过第一滑道1423a与第一导轨相配合,第一连接部能够在第一滑道1423a内滑动,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本体连接,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穿过第二滑道1424a与第二导轨144a相配合,第二连接部能够在第二滑道1424a内滑动,从而在第二壳体120带动第二连接臂运动,第二连接臂带动第一连接臂运动的过程中,支撑件141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在第一滑道1423a和第二滑道1424a内滑动,实现上升以移入缺口170,或下降以移出缺口170,从而确保在柔性屏130伸展或收回的过程中,本体能够移入或移出缺口170,在实现对柔性屏130有效支撑的同时,提高电子设备100屏幕伸展过程的稳定性。
在具体应用中,本体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为一体结构,能够理解的是,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因而可以提高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确保第二壳体120能够通过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带动支撑件141移入或移出缺口170,在实现对柔性屏130有效支撑的同时,提高电子设备100屏幕伸展过程的稳定性。此外,一体结构还便于加工生产,因而可以降低支撑件141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电子设备100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组件142包括齿条1421b和凸轮1422b,其中,齿条1421b与第二壳体120连接,凸轮1422b与第一壳体110铰接,凸轮1422b朝向齿条1421b的一侧设有传动齿,传动齿与齿条1421b相啮合,凸轮1422b背离齿条1421b的一端与支撑件141相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连接组件142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而言,连接组件142包括齿条1421b和凸轮1422b,齿条1421b与第二壳体120连接,从而使得第二壳体120运动能够带动齿条1421b运动。凸轮1422b与第一壳体110铰接,即凸轮1422b能够沿其与第一壳体110铰接的位置转动,且凸轮1422b背离齿条1421b的一端与支撑件141相抵接。凸轮1422b朝向齿条1421b的一侧设有传动齿,且传动齿与齿条1421b相啮合,实现动力的传递。
具体地,当用户需要大屏展示时,第二壳体120向远离第一壳体110的方向运动,并带动柔性屏130移动,以使卷设于第一壳体110内的部分柔性屏130逐渐外露,同时,第二壳体120带动齿条1421b向远离第一壳体110的方向运动,由于齿条1421b与凸轮1422b的传动齿相互啮合,从而在齿条1421b运动时,能够带动凸轮1422b绕其与第一壳体110铰接的位置逆时针转动,并在转动的过程中,凸轮1422b与支撑件141相抵接的部分能够推动支撑件141逐渐上升,并移入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形成的缺口170处,实现对柔性屏130伸展后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形成缝隙的完美填补,提高对柔性屏130的支撑效果,进而提升用户对该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体验。
当用户需要将柔性屏130收回时,第二壳体120向靠近第一壳体110的方向运动,并带动柔性屏130移动,以使部分柔性屏130逐渐收回至第一壳体110内,同时,第二壳体120带动齿条1421b向靠近第一壳体110的方向运动,由于齿条1421b与凸轮1422b的传动齿相互啮合,从而在齿条1421b运动时,能够带动凸轮1422b绕其与第一壳体110铰接的位置顺时针转动,并在转动的过程中,凸轮1422b与支撑件141不再抵接,即凸轮1422b不再对支撑件141进行支撑,支撑件141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下降,并移出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形成的缺口170处,实现柔性屏130屏幕大小的切换。
在具体应用中,连接组件142设有两组,也就是说,齿条1421b和凸轮1422b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从而确保支撑件141各个位置的受力均衡,提高电子设备100屏幕伸缩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支撑台190,支撑台190设置第一壳体110上,齿条1421b背离凸轮1422b的一侧与支撑台190相抵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支撑台190,具体而言,支撑台190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且齿条1421b背离凸轮1422b的一侧与支撑台190相抵接,即通过设置支撑台190,能够对齿条1421b提供支撑作用,确保第二壳体120运动并带动支撑件141与柔性屏130同步移动的稳定性,提高电子设备100屏幕大小自动切换的可靠性。能够理解的是,齿条1421b能够在支撑台190上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壳体120能够通过齿条1421b带动凸轮1422b转动,以使支撑件141移入或移出缺口17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支撑组件140还包括第三导轨143b和第四导轨144b,其中,第三导轨143b设置于第一壳体110上,第四导轨144b与第三导轨143b间隔地设置于第二壳体120上,支撑件141与第三导轨143b和第四导轨144b相配合。
在这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40还包括第三导轨143b和第四导轨144b,具体而言,第三导轨143b和第四导轨144b相互间隔地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支撑件141与第三导轨143b和第四导轨144b相配合,从而能够限定支撑件141的移动轨迹,使支撑件141能够在设定范围内移动,防止支撑件141在上升时,移出缺口170外而对柔性屏130造成损坏,以及防止支撑件141收回时对电子设备100内的其他结构产生干涉,即对支撑件141的移动位置进行限位,提高电子设备100屏幕大小自动切换的可靠性。
此外,支撑件141移出缺口170时,通过支撑件141与第三导轨143b和第四导轨144b相配合,能够对支撑件141进行支撑,提高支撑件141移出缺口170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复位件210,复位件210的第一端与支撑件141连接,复位件210的第二端与第一壳体110连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复位件210,具体而言,复位件210的一端与支撑件141连接,复位件210的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10连接,当需要伸展柔性屏130时,第二壳体120向远离第一壳体110的方向运动,并带动柔性屏130移动,以使卷设于第一壳体110内的部分柔性屏130逐渐外露,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大屏切换,同时,第二壳体120带动连接组件142运动,连接组件142带动支撑件141移入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形成的缺口170处,此时,复位件210处于伸长状态。
当需要收缩柔性屏130时,第二壳体120向靠近第一壳体110的方向运动,并带动柔性屏130移动,以使部分柔性屏130逐渐收回至第一壳体110内,同时,第二壳体120通过连接组件142带动支撑件141运动,且复位件210想要恢复自然状态,会拉动支撑件141逐渐移出缺口170,实现柔性屏130的收缩,确保电子设备100屏幕伸缩过程的稳定运行。
在具体应用中,复位件210为弹簧,且数量为两个,从而能够确保支撑件141两侧受力均匀,并进一步实现电子设备100屏幕伸缩过程的稳定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壳体110包括第一壳本体111和第一支撑板112,其中,第一支撑板112设置于第一壳本体111,并位于柔性屏130和第一壳本体111之间;第二壳体120包括第二壳本体121和第二支撑板122,其中,第二支撑板122设置于第二壳本体121,并位于柔性屏130和第二壳本体121之间,连接组件142与第一支撑板112和第二支撑板122连接;其中,第二壳体120相对第一壳体110远离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112和第二支撑板122之间形成容纳支撑组件140的缺口170,第二支撑板122能够带动连接组件142运动,以使支撑件141移入缺口170以支撑柔性屏130;第二壳体120相对第一壳体110靠近的过程中,第二支撑板122能够带动支撑件141运动,以使支撑件141移出缺口170。
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包括第一壳本体111和第一支撑板112,第二壳体120包括第二壳本体121和第二支撑板122,具体而言,第一支撑板112位于柔性屏130和第一壳本体111之间,连接组件142与第一支撑板112和第二支撑板122连接。第二支撑板122位于柔性屏130和第二壳本体121之间。从而在第二壳体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连接组件142运动,进而使得支撑件141能够在连接组件142的带动下移入或移出第一支撑板112与第二支撑板122形成的缺口170,在实现对柔性屏130有效支撑的同时,提高电子设备100屏幕伸展过程的稳定性。
具体地,当柔性屏130处于收缩状态,此时,第一支撑板112与第二支撑板共同对柔性屏130提供支撑。当柔性屏13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112、第二支撑板122和支撑件141共同为柔性屏130提供支撑,可以防止用户在柔性屏130上完成人机交互时出现凹、凸、陷等影响用户操作体验的问题,提高对柔性屏130伸缩过程中支撑的可靠性。
而且,第一支撑板112与第二支撑板均为一块整板,即第一支撑板112与第二支撑板122朝向柔性屏130的表面为完整的平面,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支撑板112与第二支撑板122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撑板112与第二支撑板122对柔性屏130支撑的可靠性。而且,还可以提高第一支撑板112与第二支撑板122的可制造性能,进而降低第一支撑板112与第二支撑板122的制造成本。
此外,第二壳本体121与第二支撑板同步运动,从而使得第二壳本体能够为第二支撑板提供支撑,确保电子设备100屏幕伸缩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第二支撑板对柔性屏130的支撑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避让口180,避让口180设置于第一壳体110上,第二壳体120的一部分能够移入或移出避让口180。
在这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避让口180,具体而言,避让口180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当柔性屏130伸展时,第二壳体120向远离第一壳体110的方向运动,此时,第二壳体120的一部分移出避让口180。当柔性屏130收缩时,第二壳体120向靠近第一壳体110的方向运动,此时,第二壳体120的一部分移入避让口180。通过设置避让口180,确保第二壳体120与第一壳体110配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在柔性屏130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二壳体120的一部分位于避让口180内,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在外观面上能够同处于一个平面,提高电子设备100的美观度。
在具体应用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限位部,具体而言,限位部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且位于避让口180内,从而在第二壳体120向靠近第一壳体110的方向移动时,限位部能够对第二壳体120的移动进行限位,提高电子设备100柔性屏130伸缩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驱动装置150,驱动装置150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110连接,驱动装置150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120连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驱动装置150,驱动装置15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连接,从而在驱动装置150的驱动下,第二壳体120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运动,并带动柔性屏130和支撑组件140运动,实现动力的传递过程。且通过设置驱动装置150,能够提高电子设备100使用的便利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驱动装置150包括驱动件151和传动组件152,传动组件152的第一端与驱动件151连接,传动组件152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120连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50包括驱动件151和传动组件152,具体而言,传动组件152的两端分别连接驱动件151和第二壳体120,从而在驱动件151的驱动下,传动组件152移动并能够带动第二壳体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移动,进而带动柔性屏130和支撑件141同步移动,实现动力的传递,且无需额外增加驱动设备以分别对柔性屏130和支撑件141进行单独驱动,简化电子设备100的结构,提高电子设备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降低电子设备100的生产成本。
在具体应用中,驱动件151为电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传动组件152包括第一传动件1521和第二传动件1522,其中,第一传动件1521与驱动件151连接,第二传动件1522的第一端与第二壳体120连接,第二传动件1522的第二端与第一传动件1521连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52包括第一传动件1521和第二传动件1522,具体而言,第一传动件1521的两端分别连接驱动件151和第二传动件1522,第二传动件1522的另一端与第二壳体120连接,在驱动件151的驱动下,第一传动件1521移动并带动第二传动件1522移动,第二传动件1522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壳体120移动,实现动力的传递过程。且无需额外增加驱动设备以分别对柔性屏130和支撑件141进行单独驱动,简化电子设备100的结构,提高电子设备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降低电子设备100的生产成本。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传动件1521为丝杆,第二传动件1522为螺母伸缩杆,能够理解的是,丝杆的一端与驱动件151连接,丝杆另一端的外侧壁设有外螺纹,螺母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20固定连接,螺母伸缩杆朝向丝杆的一端的设有内螺纹,丝杆与螺母伸缩杆通过螺纹配合,实现动力的传递过程。具体地,驱动件驱动丝杆转动,螺母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20连接,因此,丝杆转动并与螺母伸缩杆螺纹配合时,能够带动螺杆伸缩杆水平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壳体120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驱动装置150还包括减速装置153,减速装置153的第一端与驱动件151连接,减速装置153的第二端与第一传动件1521连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50还包括减速装置153,具体而言,减速装置153的两端分别连接驱动件151和第一传动件1521。能够理解的是,驱动件151可以为电机,通过设置减速装置153,可以降低电机的转速,具体地,可以将电机输出的较高转速(通常为1000转/分、1500转/分)减至60转/分左右,从而提升电机输出能力,进而确保电子设备100柔性屏130伸缩过程的稳定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运动;
柔性屏,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同一侧,且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另一端卷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壳体远离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容纳所述支撑组件的缺口,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能够带动所述支撑组件运动,以使所述支撑组件移入所述缺口以支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壳体靠近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能够带动所述支撑组件运动,以使所述支撑组件移出所述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支撑件;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连接组件上;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能够带动所述连接组件运动,以带动所述支撑件移入或移出所述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铰接;
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铰接,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铰接;
第一滑道,贯通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臂上;
第二滑道,贯通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臂上,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滑道和所述第二滑道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
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
第二导轨,与所述第一导轨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
所述支撑件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移入或移出所述缺口;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一滑道与所述第一导轨相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能够在所述第一滑道内滑动;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滑道与所述第二导轨相配合,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连接组件包括:
齿条,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
凸轮,与所述第一壳体铰接,所述凸轮朝向所述齿条的一侧设有传动齿,所述传动齿与所述齿条相啮合,所述凸轮背离所述齿条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支撑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齿条背离所述凸轮的一侧与所述支撑台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
第三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
第四导轨,与所述第三导轨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三导轨和所述第四导轨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复位件,所述复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复位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
第一壳本体;
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本体,并位于所述柔性屏和所述第一壳本体之间;
所述第二壳体包括:
第二壳本体;
第二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壳本体,并位于所述柔性屏和所述第二壳本体之间,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壳体远离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容纳所述支撑组件的缺口,所述第二支撑板能够带动所述连接组件运动,以使所述支撑件移入所述缺口以支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壳体靠近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支撑板能够带动所述支撑件运动,以使所述支撑件移出所述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避让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壳体的一部分能够移入或移出所述避让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
CN202110969195.0A 2021-08-23 2021-08-23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36765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69195.0A CN113676578A (zh) 2021-08-23 2021-08-23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69195.0A CN113676578A (zh) 2021-08-23 2021-08-23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6578A true CN113676578A (zh) 2021-11-19

Family

ID=78545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69195.0A Pending CN113676578A (zh) 2021-08-23 2021-08-23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7657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16012A (zh) * 2021-12-08 2022-03-22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屏支撑装置及显示设备
CN115394190A (zh) * 2022-08-16 2022-11-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47126A1 (en) * 2007-04-04 2008-10-09 Motorola, Inc. Retractable display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683166A (zh) * 2020-05-28 2020-09-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099009A (zh) * 2021-04-15 2021-07-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114821A (zh) * 2021-04-29 2021-07-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176813A (zh) * 2021-04-16 2021-07-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259511A (zh) * 2021-05-14 2021-08-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47126A1 (en) * 2007-04-04 2008-10-09 Motorola, Inc. Retractable display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683166A (zh) * 2020-05-28 2020-09-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099009A (zh) * 2021-04-15 2021-07-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176813A (zh) * 2021-04-16 2021-07-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114821A (zh) * 2021-04-29 2021-07-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259511A (zh) * 2021-05-14 2021-08-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16012A (zh) * 2021-12-08 2022-03-22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屏支撑装置及显示设备
CN115394190A (zh) * 2022-08-16 2022-11-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53104B2 (ja) 裏折りフレキシブルスクリーン・モバイル端末のヒンジおよび裏折りフレキシブルスクリーン・モバイル端末
CN113676578A (zh) 电子设备
CN208190691U (zh) 半自动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1951684B (zh) 伸缩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2468623A (zh) 电子设备
CN110958337B (zh) 用于折叠屏的转轴机构、折叠屏组件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CN113325924B (zh) 电子设备
CN113284422B (zh) 电子设备
EP3654622A1 (en) Hinge of mobile terminal with flexible screen, and mobile terminal with flexible screen
CN113411428B (zh) 电子设备
CN112769984B (zh)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3114828B (zh) 电子设备
EP2410718B1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212935953U (zh)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176813A (zh) 电子设备
CN107105121B (zh) 一种内置文件夹自动回送的机构、扫描仪及机器人
CN113160713A (zh) 便携式柔性显示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CN110164063B (zh) 一种具有电子支付***的移动终端
CN114244931A (zh) 电子设备
CN113124294B (zh) 电子设备
CN113707015B (zh) 柔性折叠显示装置
CN115604376A (zh) 折叠机构、卷曲屏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3114810A (zh) 电子设备
CN215186849U (zh) 折叠机构、卷曲屏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7849478U (zh) 一种能适用于卷轴屏终端的折叠支撑机构及卷轴屏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