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45320B - 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45320B
CN113645320B CN202010394443.9A CN202010394443A CN113645320B CN 113645320 B CN113645320 B CN 113645320B CN 202010394443 A CN202010394443 A CN 202010394443A CN 113645320 B CN113645320 B CN 1136453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server
identifier
do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944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45320A (zh
Inventor
叶军
赵敏
汪毅杰
周亚洲
翁淼青
朱俊霖
周星羽
金若诗
杨俊华
彭扬威
顾恩睿
杨威
朱鸿
张世梁
赵世婚
王新
杨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9444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453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45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53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45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53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3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an address exchange platform which sets up a session between two nodes, e.g. rendezvous servers,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 [SIP] registrars or H.323 gatekeep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4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47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for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i.e. using a personal identif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55Directories for electronic mail or instant messag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该建立方法可以包括: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生成的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并向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在确定第一用户实施了确认操作后,在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向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关联关系同步通知,以使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第一虚拟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通过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可实现关联关系的跨域高效建立和数据的跨域交互,以及域内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Description

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网络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满足网络通讯的需求,相关技术中提供了多种通讯应用,同一通讯应用的不同用户之间可以建立关联关系并实现数据交互。但是,不同的通讯应用通常部署在不同的域内,因此不同通讯应用的不同用户之间难以建立关联关系,也无法实现跨域的数据交互。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说明书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于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的请求而生成,且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包含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所登录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跨域关系确认请求;
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实施了确认操作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关联关系同步通知,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的跨域关系建立请求,所述跨域关系建立请求包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一用户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和对应于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标识;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并向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包含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功能服务端向所述第二用户所登录的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相应的跨域关系确认请求;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的关联关系同步通知,在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其中,所述关联关系同步通知由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实施了确认操作,并在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后创建并发送。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数据交互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目标数据和第一虚拟用户标识;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数据交互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的数据交互请求,所述数据交互请求中包含目标数据、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和第二真实用户标识;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并生成包含所述目标数据、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发送至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二用户所登录的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数据交互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接收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发送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部署在第一域内,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部署在区别于所述第一域的第二域内;
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确定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的交互数据,以及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指示的目标交互用户;
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将所述交互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交互用户在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中对应的客户端。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六方面,提出了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关联申请接收单元,使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于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的请求而生成,且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包含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
关联请求发送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所登录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跨域关系确认请求;
第一关系建立单元,使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实施了确认操作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第一关系同步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关联关系同步通知,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七方面,提出了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关联请求接收单元,使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的跨域关系建立请求,所述跨域关系建立请求包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一用户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和对应于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标识;
关联申请发送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并向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包含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功能服务端向所述第二用户所登录的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相应的跨域关系确认请求;
第二关系建立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的关联关系同步通知,在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其中,所述关联关系同步通知由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实施了确认操作,并在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后创建并发送。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八方面,提出了一种数据交互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交互申请接收单元,使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目标数据和第一虚拟用户标识;
虚拟标识确定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
目标数据发送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九方面,提出了一种数据交互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交互请求接收单元,使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的数据交互请求,所述数据交互请求中包含目标数据、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和第二真实用户标识;
交互申请生成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并生成包含所述目标数据、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
交互申请发送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发送至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二用户所登录的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十方面,提出了一种数据交互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申请接收单元,使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接收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发送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部署在第一域内,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部署在区别于所述第一域的第二域内;
目标确定单元,使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确定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的交互数据,以及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指示的目标交互用户;
数据发送单元,使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将所述交互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交互用户在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中对应的客户端。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十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方案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十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方案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跨域通讯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数据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数据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交互流程图。
图8-图10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客户端侧的展示界面的示意图。
图11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交互流程图。
图12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交互方法交互流程图。
图13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数据交互方法交互流程图。
图14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装置的框图。
图16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装置的框图。
图17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交互装置的框图。
图18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数据交互装置的框图。
图19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数据交互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上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范围的情况下,第一通讯应用也可以被称为第二通讯应用,类似地,第二通讯应用也可以被称为第一通讯应用,其他类似。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图1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跨域通讯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 所示,该***可以包括属于域A的若干用户设备(比如手机A1、手机An等) 和服务器AS,以及属于域B的若干用户设备(比如手机B1、手机Bm等)和服务器BS。其中,从应用软件的角度而言,上述用户设备中安装有通讯应用客户端,上述服务器中安装有通讯应用服务端。
服务器AS和服务器BS可以为包含一独立主机的物理服务器,或者服务器 AS和服务器BS可以为主机集群承载的虚拟服务器,或者服务器AS和服务器 BS可以为云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服务器AS和服务器BS可以分别运行不同的通讯应用的服务器侧程序,以实现各通讯应用的相关业务功能,比如当服务器AS或服务器BS运行相关技术中的通讯程序时,可以被配置为用于实现相关技术中的通讯功能的服务端;当服务器AS和服务器BS运行本说明书所述的关联关系建立的相关通讯程序时,可以被配置为用于实现本说明书所述的关联关系建立的通讯功能的服务端;当服务器AS和服务器BS运行本说明书所述的数据交互的相关通讯程序时,可以被配置为用于实现本说明书所述的数据交互的通讯功能的服务端。
手机A1-Bm只是用户可以使用的一种类型的用户设备。实际上,用户显然还可以使用诸如下述类型的电子设备:平板设备、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PDAs, 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s)、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等,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在运行过程中,该用户设备可以运行通讯应用的客户端侧的程序,以实现该通讯应用的相关业务功能,比如当该电子设备运行关联关系建立的相关通讯程序时,可以被配置为用于实现关联关系建立功能的客户端。
而对于上述各设备之间进行交互的网络,可以包括多种类型的有线或无线网络。在一实施例中,该网络可以包括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Network,PSTN)和因特网,也可以包括WIFI、蓝牙等近场无线通讯网络,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可见,在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同一通讯应用对应的客户端、服务端之间的域内交互,以及不同通讯应用对应的服务端之间的跨域交互。下面分别从各方的处理逻辑及交互过程,对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2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上,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于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的请求而生成,且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包含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和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二通讯应用中的一方部署在公有域,另一方部署在私有域,从而实现公有域用户标识和私有域用户标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维护对应于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信息,该真实用户信息中可以包含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因此,作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上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可以包括该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以便于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与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从而实现更直接的关联关系。作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上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也可以包括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二虚拟用户标识,以便于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第二虚拟用户标识与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从而让第一用户获知尽量少的第二用户的用户信息,保证了用户映射关系所对应第二用户的隐私安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在接收上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之前接收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的第一用户信息获取请求,然后作为对该请求的响应,向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包含对应于第一虚拟用户标识的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和标准验证标识,其中,上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被展示于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的关系申请界面中,该关系申请界面被用于触发以生成跨域关系建立申请。
上述标准验证标识可以被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保存在本地,以便生成包含该标准验证标识的跨域关系建立申请;上述标准验证标识也可以被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转发至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以使该客户端生成包含该标准验证标识的跨域关系建立请求并发送至上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上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到上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后将申请中包含的待验证标识与上述标准验证标识进行对比,若上述待验证标识匹配于标准验证标识,则表明上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基于发送给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的上述标准验证标识生成的,即该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对应于上述用户信息获取请求。此时,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将待验证标识匹配于所述标准验证标识被作为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之间建立关联关系的前提条件,从而保证上述第一用户信息获取请求与上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之间的连贯性与一致性,避免了未申请第一用户信息的其他用户申请与第一用户之间跨域建立关联关系。
步骤204,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所登录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跨域关系确认请求。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虚拟用户标识与真实用户标识的构成方式不同。具体的,上述虚拟用户标识所包含的内容可以多于上述真实用户标识的内容。例如上述虚拟用户标识可以包括相应用户的用户标识,以及该用户所归属组织架构对应的组织标识,还可以包括该用户所在域的域标识和/或域信息;上述真实用户标识可以仅包括上述用户的用户标识。因为上述虚拟用户标识的内容多于真实用户标识的内容,因此保证了任一通讯应用服务端自身所维护的用户标识准确对应于其他通讯应用的用户。上述标识可以包括ID、名称等,本说明书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步骤206,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实施了确认操作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基于第一用户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信息,生成对应于第一虚拟用户标识的第一虚拟用户信息,该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包含第一真实用户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内容;然后可以向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上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由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生成仅包含第一真实用户信息中部分内容的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并同步至上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保证了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的第一虚拟用户信息是第一用户的部分信息。
进一步的,上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的同步过程可以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前进行,此时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可以包含第一用户的基本用户信息。上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的同步过程可以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后进行,此时上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可以包含第一用户的基本用户信息和扩展用户信息。更进一步的,上述扩展用户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用户的隐私信息。通过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前和之后的两次同步,使得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前,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保存的第一用户虚拟信息仅包含第一用户的基本信息,而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后,第一用户虚拟信息不仅包含第一用户的基本信息还包含扩展用户信息,相应的,第二用户通过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前仅能够获知第一用户的基本用户信息,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后才能够获知第一用户的扩展用户信息,进一步保证了对第一用户的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关联关系可以包括下述任一:好友关系、会话关系、特别关注关系。
步骤208,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关联关系同步通知,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对第一用户对应的通讯录联系人信息添加应用类型标记,以表明相应的通讯录联系人信息对应的真实用户信息是否被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所维护,并指示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对不同应用类型标记对应的通讯录联系人信息进行区分展示。可以理解的是,联系人信息被添加标记的第一用户对应的通讯录联系人即为其他通讯应用(非第一通讯应用) 中的联系人。通过对这类联系人信息添加标记,使得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可以区分展示第一通讯应用联系人和其他通讯应用联系人,从而便于第一用户获知联系人所属的通讯应用,也便于针对性的与其进行通讯,提高第一用户的通讯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还可以对第一用户参与的通讯会话添加应用类型标记,以表明相应通讯会话的参与者对应的真实用户信息是否均被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所维护,并指示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对不同应用类型标记对应的通讯会话的会话窗口进行区分展示。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被添加标记的第一用户参与的会话中可能包括其他通讯应用(非第一通讯应用)中的用户。通过对这类会话添加标记,使得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可以区分展示不同通讯应用中的用户参与的不同会话,从而便于第一用户获知会话参与者中是否存在属于非第一通讯应用的其他通讯应用的用户,也便于针对性的参与会话,有助于避免第一用户在会话过程中的失误。
实际上,对上述通讯录联系人或会话添加类型标记,可以在联系人添加后或会话建立后的任意时刻进行,本说明书对于上述类型标记的添加时机并不进行限制。
进一步的,在上述应用类型标记表明相应通讯会话的参与者对应的真实用户信息均被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所维护的情况下,应用类型标记用于指示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将相应通讯会话的会话窗口展示于会话列表的一级界面;在上述应用类型标记表明相应通讯会话的至少一个参与者对应的真实用户信息未被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所维护的情况下,应用类型标记用于指示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将相应通讯会话的会话窗口展示于会话列表的二级界面。通过对上述会话添加标记,指示客户端将会话列表区分化展示位一级界面和二级界面,有助于将会话参与者中存在属于非第一通讯应用的其他通讯应用的用户的会话的会话窗口集中展示在二级界面,避免了将所有会话窗口无差别展示使得会话列表繁杂,进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第一用户的通讯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有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及其与虚拟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正因为此,一方面,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通过上述映射关系查找跨域关系建立申请中所包含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从而实现了虚拟用户标识与真实用户标识的一一对应,进一步实现了对跨域关系建立申请的准确高效响应。另一方面,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只需要获知第一用户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而并不需要第一用户的其他用户信息即可完成上述关联关系的建立,从而通过虚拟用户标识的隔离作用实现了第一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图3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上,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2,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的跨域关系建立请求,所述跨域关系建立请求包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一用户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和对应于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和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二通讯应用中的一方部署在公有域,另一方部署在私有域,从而实现公有域用户标识和私有域用户标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
步骤304,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并向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包含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功能服务端向所述第二用户所登录的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相应的跨域关系确认请求。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虚拟用户标识与真实用户标识的构成方式不同。具体的,上述虚拟用户标识所包含的内容可以多于上述真实用户标识的内容。例如上述虚拟用户标识可以包括相应用户的用户标识,以及该用户所归属组织架构对应的组织标识,还可以包括该用户所在域的域标识和/或域信息;上述真实用户标识可以仅包括上述用户的用户标识。因为上述虚拟用户标识的内容多于真实用户标识的内容,因此保证了任一通讯应用服务端自身所维护的用户标识准确对应于其他通讯应用的用户。上述标识可以包括ID、名称等,本说明书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维护对应于第一用户的第一真实用户信息,该真实用户信息中可以包含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因此,作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上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可以包括该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以便于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从而实现更直接的关联关系。作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上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也可以包括与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以便于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第一虚拟用户标识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从而让第二用户获知尽量少的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保证了用户映射关系所对应第一用户的隐私安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在发送上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之前向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第二用户信息获取请求,然后接收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该请求而返回的包含对应于第二虚拟用户标识的第二虚拟用户信息和标准验证标识,其中,上述第二虚拟用户信息被展示于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的关系申请界面中,该关系申请界面被用于触发以生成跨域关系建立申请,上述标准验证标识被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用于验证是否匹配于跨域关系建立申请中包含的待验证标识。
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将上述标准验证标识保存在本地,以便生成包含该标准验证标识的跨域关系建立申请;也可以将上述标准验证标识转发至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以使该客户端生成包含该标准验证标识的跨域关系建立请求并发送至上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上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到上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后将申请中包含的待验证标识与上述标准验证标识进行对比,若上述待验证标识匹配于标准验证标识,则表明上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基于发送给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的上述标准验证标识生成的,即该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对应于上述用户信息获取请求。此时,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将标准验证标识匹配于待验证标识作为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的前提条件,从而保证上述第二用户信息获取请求与上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之间的连贯性与一致性,避免了未申请第二用户信息的其他用户申请与第二用户之间跨域建立关联关系。
步骤306,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的关联关系同步通知,在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其中,所述关联关系同步通知由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实施了确认操作,并在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后创建并发送。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的对应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的第二虚拟用户信息;其中,第二虚拟用户信息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基于第二用户对应的第二真实用户信息生成,第二虚拟用户信息包含第二真实用户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内容。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生成仅包含第二真实用户信息中部分内容的第二虚拟用户信息并同步至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保证了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的第二虚拟用户信息是第二用户的部分信息。
进一步的,上述第二虚拟用户信息的同步过程可以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前进行,此时第二虚拟用户信息可以包含第二用户的基本用户信息。上述第二虚拟用户信息的同步过程可以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后进行,此时上述第二虚拟用户信息可以包含第二用户的基本用户信息和扩展用户信息。更进一步的,上述扩展用户信息可以包括第二用户的隐私信息。通过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前和之后的两次同步,使得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前,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保存的第二用户虚拟信息仅包含第二用户的基本信息,而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后,第二用户虚拟信息不仅包含第二用户的基本信息还包含扩展用户信息,相应的,第一用户通过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前仅能够获知第二用户的基本用户信息,在关联关系建立之后才能够获知第二用户的扩展用户信息,进一步保证了对第二用户的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
图4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交互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上,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2,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目标数据和第一虚拟用户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跨域数据交互申请由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生成,跨域数据交互申请还包含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此时,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根据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确定第二用户针对第一真实用户信息对应的第一用户的数据交互权限;然后在第二用户具有针对第一用户的数据交互权限的情况下,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可见,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实际上是将第二用户具有针对第一用户的数据交互权限作为向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目标数据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上述第一用户具有针对第二用户的数据交互权限的情况下,第一用户才可以实现与第二用户之间的数据交互,保证了不同通讯应用的不同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有序性,避免了恶意数据交互事件的发生。
进一步的,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在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有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第一真实用户信息之间建立的关联关系的情况下,判定第二用户具有针对第一用户的数据交互权限。此时,允许已建立关联关系的不同用户之间实现跨域数据交互,保证了跨域数据交互的针对性。
进一步的,作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上述第二用户标识和第一真实用户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基于前述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而建立。或者,作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为实现关联关系的快速高效建立及避免重复操作,第二用户标识和第一真实用户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建立后,从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迁移至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
步骤404,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可以包括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的对应于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第二真实用户标识,或者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二虚拟用户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维护对应于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信息,该真实用户信息中可以包含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作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上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可以包括该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作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上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也可以包括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二虚拟用户标识,以便于,以便于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从而让第一用户获知尽量少的第二用户的用户信息,保证了用户映射关系所对应第二用户的隐私安全。
步骤406,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
在一实施例中,为便于第二用户及时获知上述目标数据的交互结果,上述目标数据发送完成后,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向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跨域数据交互结果,以使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向第二用户展示跨域数据交互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有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及其与虚拟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正因为此,一方面,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通过上述映射关系查找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所包含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从而实现虚拟用户标识与真实用户标识的一一对应,进一步实现了对跨域关系建立申请的准确高效响应。另一方面,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只需要获知第一用户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而并不需要第一用户的其他用户信息即可实现上述数据交互,从而通过虚拟用户标识的隔离作用实现了第一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图5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交互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上,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2,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的数据交互请求,所述数据交互请求中包含目标数据、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和第二真实用户标识。
在一实施例中,接收到数据交互请求后,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查询是否存在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将存在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关联关系作为将跨域数据交互申请发送至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的前提条件。此时,只有在存在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情况下,第一用户才可以实现与第二用户之间的数据交互,保证了不同通讯应用的不同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有序性,避免了恶意数据交互事件的发生。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和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二通讯应用中的一方部署在公有域,另一方部署在私有域,从而实现公有域用户和私有域用户之间的数据交互。
步骤504,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并生成包含所述目标数据、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
步骤506,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发送至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二用户所登录的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
在一实施例中,为便于第一用户及时获知上述目标数据的交互结果,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接收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的跨域数据交互结果;然后将跨域数据交互结果转发至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以使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向第一用户展示该跨域数据交互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有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及其与虚拟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正因为此,一方面,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可以通过上述映射关系查找数据交互请求中所包含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从而实现真实用户标识与虚拟用户标识的一一对应,进一步准确高效生成并发送跨域数据交互申请。另一方面,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只需将第一用户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包含在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因此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仅能够获取第一用户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而无法获取第一用户的其他用户信息,从而通过虚拟用户标识的隔离作用实现了第一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图6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交互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上,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2,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接收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发送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部署在第一域内,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部署在区别于所述第一域的第二域内。
步骤604,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确定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的交互数据,以及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指示的目标交互用户。
步骤606,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将所述交互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交互用户在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中对应的客户端。
在一实施例中,跨域数据交互申请可以由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基于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客户端发送的数据交互请求而建立。其中,上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的交互数据可以包含在上述数据交互请求中发送至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也可以由上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客户端将其与数据交互请求关联发送至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还可以由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在接收到上述数据交互请求后,主动从该请求所指定的存储位置处获取,本申请对此并不进行限制。在上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客户端发出数据交互请求后,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基于该请求建立相应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从而有效响应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的跨域数据交互请求。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上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的上述交互数据也有所不同。在一实施例中,对应于不同即时通讯应用之间的跨域关联关系建立场景,上述交互数据被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的客户端用于展示关系建立确认界面,上述目标交互用户可以实施针对该界面的触发操作,该触发操作用于指示是否在上述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和目标交互用户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从而,上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和/或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可以基于目标交互用户针对关系建立确认界面实施的触发操作在上述和目标交互用户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具体的,上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可以在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的真实用户标识和上述目标交互用户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也可以在上述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的虚拟用户标识和上述目标交互用户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相应的,上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可以在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的真实用户标识和上述目标交互用户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也可以在上述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的真实用户标识和上述目标交互用户的虚拟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在另一实施例中,对应于不同即时通讯应用之间的跨域即时通讯消息交互场景,上述交互数据可以为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向目标交互用户发送的即时通讯消息。此时,上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的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为即时通讯消息的发送方,而上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的目标交互用户为即使消息的接收方,从而通过上述方式在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和目标交互用户之间实现跨域即时通讯消息的交互。
在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中,任何跨域的关联关系建立过程均可以采用本说明书的关联关系建立方案,并属于本说明书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建立的关联关系可以包括:好友关系、会话关系、特别关注关系等。以好友关系的建立为例,在较为具体的场景下,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可以被应用于好友添加过程中,比如由第一用户通过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扫描第二用户的名片二维码以添加第二用户为好友——即为在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建立好友关系。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以在图1所示网络架构下建立上述好友关系的场景为例,结合图7所示的关联关系建立方法的交互流程图对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结合图1可知,通讯应用A对应的上述客户端A1和服务端AS 属于域A,通讯应用B对应的上述客户端B1和服务端BS属于域B。
在该实施例中,服务端AS中维护有客户端A1的完整用户信息以及客户端 B1的虚拟用户标识,同样的,服务端BS中维护有客户端B1的完整用户信息以及客户端A1的虚拟用户标识。上述好友关系的建立过程可以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701,客户端A1经过服务端AS向服务端BS发送用户信息获取请求。
在一实施例中,客户端A1可以通过扫描用户B1的相关信息触发发送用户信息获取请求。具体的,用户A1可以通过触发在客户端A1的联系人列表中显示出的扫描控件唤起所述客户端A1的扫描功能,进而调用用户设备A1的图像采集组件实现对用户B1的相关信息的扫描,此时,上述相关信息可以为用户 B1的名片、实体形式的账号二维码、显示介质中显示的二维码等。用户A1也可以针对用户设备A1自身保存或接收到的用户B1的相关信息执行预设的触发操作唤起所诉客户端A1的扫描给你,如通过长按用户B1的账号二维码图片调用客户端A1的二维码识别功能等。扫描上述用户信息后,客户端A1即经过服务端AS向服务端BS发送关于用户B1用户信息获取请求。
在另一实施例中,用户A1可以通过输入用户B1的用户信息触发发送用户信息获取请求。具体的,用户A1可以在客户端A1中的联系人搜索界面通过手机号、通讯应用账号等形式搜索用户B1,上述搜索过程即为经过服务端AS向服务端BS发送关于用户B1用户信息获取请求。
上述用户信息获取请求中可以包括服务端BS的标识信息,以告知上述服务端AS将上述用户信息获取请求转发至服务端BS。
步骤702,服务端BS生成客户端B1中已登录的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
服务端BS可以基于上述用户信息获取请求中包含的用户B1的用户标识或用户编号等信息,查找对应于该请求的用户B1并生成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
具体的,服务端BS可以从其所维护的用户B1的完整用户信息中按照预设规则提出部分用户信息生成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例如,上述完整用户信息可以包括用户ID、创建时间、昵称、性别、地址、签名等,此时可以仅从中提取用户ID作为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当然也可以将提取的其他部分信息构成的基本用户信息作为虚拟用户信息,本说明书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为实现对后续好友添加请求的合法性验证,服务端BS还可以针对上述用户信息获取请求生成标准验证标识,例如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随机数等。
步骤703,服务端BS经过服务端AS向客户端A1返回上述虚拟用户信息。
服务端BS可以将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经过服务端AS返回至客户端A1,也可以将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与上述标准验证标识经过服务端AS关联返回至客户端A1。
实际上,在用户A1申请添加用户B1为好友之前,服务端A1中可能尚未维护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因此,在接收到服务端BS返回的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后,服务端A1可以将该信息保存在本地并对其进行维护,并在后续其他用户Ai申请添加用户B1为好友时直接将用户B1的上述虚拟用户信息返回给客户端Ai,以尽量减少用户响应时间及用户Ai的等待时间。
甚至,客户端在扫描的用户B1的上述用户信息可以包含其对应的虚拟用户信息,此时,即可不执行上述步骤701-步骤703。
步骤704,客户端A1将上述虚拟用户信息展示在关于用户B1的好友添加界面中。
在接收到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后,客户端A1可以将上述虚拟用户标识展示在好友添加界面中供用户A1查看。具体的,可以按照预设格式展示上述虚拟用户标识中包含的信息内容。该好友添加界面中可以包含好友添加控件,该好友添加控件被用于接收用户A1的预设触发操作对应的触发指令——当用户 A1针对该好友添加控件实施了预设的触发操作,即可确定用户A1想要向添加用户B1为好友。
在一实施例中,服务端BS可以在用户A1和用户B1的好友关系建立之前向服务端AS返回包括基本用户信息的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此时客户端A1 可以展示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效果参见图7中的7(a)所示。相应的,服务端BS可以在用户A1和用户B1的好友关系建立之后向服务端AS返回包括基本用户信息和扩展信息的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实现对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的更新。其中,上述扩展信息可以为用户B1的性别、联系方式、单位名全称、职位等,此时客户端A1可以展示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效果参见图7中的 7(b)所示。
客户端A1展示上述好友添加界面的时长,本说明书并不进行限制,也就是说,在客户端A1展示上述好友添加界面后,用户A1可以在任何时刻执行对上述好友添加控件的预设触发操作。
步骤705,客户端A1向服务端AS发送好友添加请求。
在用户A1针对上述好友添加控件实施了预设的触发操作后,客户端A1生成针对用户B1的好友添加请求,并将该请求发送至服务端AS。其中,该好友添加请求中包含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以及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还可以包括从服务端BS获取的上述标准验证标识。
步骤706,查询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
服务端AS自身维护有客户端A1的完整用户信息以及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与虚拟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服务端AS可以基于上述好友添加请求中包含的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查询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
若查询到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则直接转入步骤707。否则,若未查询到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则表明服务端AS中尚未维护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与虚拟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此时可以直接根据已护的用户A1的完整用户信息生成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然后转入步骤707。
步骤707,服务端AS向服务端BS发送关于用户B1的好友添加申请。
服务端AS可以基于查询到的虚拟用户信息生成用户A1针对用户B1的好友添加请求,并将该请求发送至服务端BS。该好友添加请求中可以包括用户 A1的虚拟用户标识以及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还可以包括从服务端BS获取的上述标准验证标识。
步骤708,服务端BS验证关于用户B1的好友添加申请。
服务端BS接收到上述好友添加申请后,可以将对该申请进行合法性验证。具体的,因为上述好友添加申请中包含的验证标识并非一定是标准验证标识,因此相对于服务端BS,上述好友添加申请中包含的验证标识是待验证标识。此时,服务端BS可以从该申请中提取上述待验证标识,然后将该待验证标识与步骤702中服务端BS生成的标准验证标识进行对比:若上述待验证标识匹配于上述标准验证标识,则表明该好友添加申请是基于前述用户信息获取请求生成的,因此判定该申请合法,转入步骤709。否则,若上述待验证标识不匹配于上述标准验证标识,则表明该好友添加申请并非基于前述用户信息获取请求生成的(有可能遭到篡改),因此判定该申请非法,直接停止对该申请的后续响应过程。还可以经过服务端AS向客户端A1返回好友添加失败消息,以告知用户A1好友添加失败。
步骤709,服务端BS查询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
服务端BS自身维护有客户端B1的完整用户信息以及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与虚拟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服务端BS可以基于上述好友添加请求中包含的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查询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
步骤710,服务端BS向客户端B1发送好友添加确认请求。
服务端BS可以基于查询到的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向用户B1对应的客户端B1发送好友添加确认请求。该请求中可以包含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
步骤711,客户端B1接收用户B1的好友添加确认指令。
客户端B1接收到上述好友添加确认请求后,可以按照预设格式展示上述请求中包含的虚拟用户标识展示在好友添加确认界面中,以供用户B1查看。
上述好友添加确认界面中可以包含好友添加确认控件,该好友添加确认控件被用于接收用户B1的预设触发操作对应的触发指令——当用户B1针对该好友添加确认控件实施了预设的触发操作,即可确定用户B1同意向添加用户A1 为好友。
客户端B1展示上述好友添加确认界面的时长,本说明书并不进行限制,也就是说,在客户端B1展示上述好友添加确认界面后,用户B1可以在任何时刻执行对上述添加控件的预设触发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若上述客户端B1接收上述好友添加确认界面之前,用户 B1已经针对用户A1发起了好友添加请求,即客户端B1已经接收到针对其展示的对应于用户A1的好友添加请求界面的触发指令,则客户端B1可以不再展示上述关于用户A1的好友添加确认界面,而直接转入步骤713。
步骤712,客户端B1向服务端BS返回好友添加确认消息。
在用户B1针对上述好友添加确认界面执行预设的触发操作后,客户端B1 向服务端BS返回好友添加确认消息。
步骤713,服务端BS在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与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好友关系。
服务端BS接收到上述客户端B1返回的好友添加确认消息后,在用户A1 的虚拟用户标识和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好友关系。
具体的,若客户端B1维护的全局好友关系表中记录有通讯应用B的多个用户的好友关系,则可以在该全局好友关系表中添加包含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和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的好友关系表项。若客户端B1维护的针对用户B1 的个人好友关系表中仅记录有用户B的好友关系,则在该个人好友关系表中添加包含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的好友关系表项。
在一实施例中,服务端BS还可以在上述好友关系建立后,向服务端AS返回包含用户B1的基本用户信息和扩展用户信息的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以便服务端AS基于上述信息更新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同样的,服务端AS 也可以向服务端BS包含用户A1的基本用户信息和扩展用户信息的用户A1的虚拟用户信息,以便服务端BS基于上述信息更新用户A1的虚拟用户信息。
步骤714,服务端BS向服务端AS返回好友关系同步通知。
上述服务端BS在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和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好友关系后,将建立的该好友关系对应的好友关系同步通知发送至服务端AS,以使服务端AS同步记录用户A1与用户B1之间的好友关系。
步骤715,服务端AS在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与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好友关系。
服务端AS接收到上述服务端BS发送的好友关系同步通知后,在用户B1 的虚拟用户标识和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好友关系。
具体的,若客户端A1维护的全局好友关系表中记录有通讯应用A的多个用户的好友关系,则可以在该全局好友关系表中添加包含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和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的好友关系表项。若客户端A1维护的针对用户A1 的个人好友关系表中仅记录有用户A的好友关系,则在该个人好友关系表中添加包含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的好友关系表项。
步骤714,服务端AS向客户端AS返回好友添加结果。
服务端AS基于建立的上述好友关系向客户端AS返回好友添加结果,以便客户端A1向用户A1展示上述好友添加结果,并相应的调整用户B1的好友界面在客户端A1中的显示效果——将用户B1的用户信息显示在用户A好友列表中。
在一实施例中,客户端A1可以为上述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添加应用类型标记,以便客户端A1在用户A1的好友界面中区分展示用户B1。同样的,客户端B1可以为上述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添加类型标记,以便客户端B1在用户B1的好友界面中区分展示用户A1。
进一步的,用户A1与其他用户(包括用户B1)之间的好友关系可以由通讯应用B对应的服务端BS建立后整体迁移至服务端AS。此时,迁移来的用户可以包括已经与用户A1建立好友关系用户,也可以包括尚未与用户A1建立好友关系用户。迁移后的客户端A1的显示效果参见图9所示,对于尚未建立好友关系的用户,可以展示好友关系添加控件(如图9中B1对应的“添加”控件) 以便用户A1添加对方为好友;对于已经建立好友关系的用户,可以展示已添加提醒(如图9中小林对应的“已添加”字样),以便用户A1知晓双方的好友关系。
在另一实施例中,客户端A1可以为上述用户B1参与的通讯会话添加应用类型标记,以便客户端A1在用户A1的会话展示界面中区分展示用户B1参与的通讯会话。同样的,客户端B1可以为上述用户A1参与的通讯会话添加应用类型标记,以便客户端B1在用户B1的会话展示界面中区分展示用户A1参与的通讯会话。具体效果可参见图10的 (a)及图10的 (b)所示:图10的 (a)中,通讯应用A 对应的客户端A的会话展示界面(一级界面)中,所有非通讯应用A的用户与用户A1之间的跨域会话被聚合在“非A用户消息集合”窗口中,用户A1可以触发该窗口后,转入的二级界面展示效果如图10的 (b)所示。可见,在图10的 (b)所示的会话展示界面中,各会话的会话窗口被添加有会话参与者(除用户A之外的对方)所归属的通讯应用的应用类型标记“应用B”、“应用C”、“应用D”等。而且,在跨域会话为群聊会话(群聊S)的情况下,在会话窗口中还可以展示该群聊参与者所属的通讯应用的应用类型标记。
至此,完成了对服务端AS维护有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且服务端BS维护有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场景下的好友关系的建立过程。下面结合图11所示的关联关系的建立地方的交互流程图,对服务端AS维护有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但服务端BS未维护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场景下的好友关系建立的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客户端A1也可以经过服务端A1向服务端B1请求用户B1的虚拟用户信息,但该过程与图7所示的步骤701-步骤704 的具体过程并不存在本质区别,因此该实施例直接从客户端A1向服务端AS发送好友添加请求开始说明。该场景下好友关系的建立过程可以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1111,客户端A1向服务端AS发送好友添加请求。
在用户A1针对好友添加控件实施了预设的触发操作后,客户端A1生成针对用户B1的好友添加请求,并将该请求发送至服务端AS。其中,该好友添加请求中包含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以及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
步骤1102,查询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
服务端AS自身维护有客户端A1的完整用户信息以及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与虚拟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服务端AS可以基于上述好友添加请求中包含的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查询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
步骤1103,服务端AS向服务端BS发送关于用户B1的好友添加申请。
服务端AS可以基于查询到的虚拟用户生成用户A1针对用户B1的好友添加请求,并将该请求发送至服务端BS。该好友添加请求中可以包括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以及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
步骤1104,服务端BS向客户端B1发送好友添加确认请求。
服务端BS直接根据上述好友添加申请中携带的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向用户B1对应的客户端B1发送好友添加确认请求。
步骤1105,客户端B1接收用户B1的好友添加确认指令。
步骤1106,客户端B1向服务端BS返回好友添加确认消息。
步骤1107,服务端BS在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与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好友关系。
步骤1108,服务端BS向服务端AS返回好友关系同步通知。
步骤1109,服务端AS在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与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好友关系。
步骤1110,服务端AS向客户端AS返回好友添加结果。
上述步骤1105-步骤1110与图7所示的步骤711-步骤716之间并不存在本质区别,详细过程可参加前述步骤711-步骤716的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以在图1所示网络架构下进行网络聊天的场景为例,结合图12所示的数据交互方法的交互流程图对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由图1可知,通讯应用A对应的上述客户端A1和服务端AS属于域A,通讯应用B对应的上述客户端B1和服务端BS属于域B。
在该实施例中,服务端AS中维护有客户端A1的完整用户信息以及客户端 B1的虚拟用户标识,同样的,服务端BS中维护有客户端B1的完整用户信息以及客户端A1的虚拟用户标识。上述网络聊天的场景下的聊天数据传输过程可以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1111,客户端A1向服务端AS发送聊天请求。
首先,客户端A1展示针对用户B1的聊天界面,上述聊天界面中包含聊天数据输入控件,以便用户A1通过上述控件输入聊天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聊天界面可以在上述用户A1与用户B1之间建立好友关系之前展示(此时的聊天会话属于临时会话),也可以在上述用户A1与用户 B1之间建立好友关系之后展示(此时的聊天会话属于好友会话)。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聊天数据可以为文本数据、表情数据、图片数据、语音数据或文件数据等。对于上述临时会话和好友会话,可以预设允许在相应会话中进行交互的聊天数据的类型。例如,对于临时会话可以仅允许对文本数据、表情数据或图片数据等部分类型的数据进行交互,对于好友会话可以允许对文本数据、表情数据、图片数据、语音数据或文件数据等全部数据类型的数据进行交互。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对任一会话的参与者预设应用类型标记,然后根据上述应用类型标记预设允许在该任一会话中进行交互的聊天数据的数据类型。在聊天过程中,该任一会话的任一参与者所发送的数据可以为被允许的数据类型的聊天数据。也可以在上述任一会话的会话界面中显示各个参与者的应用类型标记。
在用户A1通过上述聊天数据输入控件输入该会话所允许的聊天数据后,客户端A1可以向服务端AS发送包含上述聊天数据用户A1对应的标识以及用户 B2的虚拟用户标识的聊天请求。其中,上述用户A1对应的标识可以为服务端 A1维护的对应于用户A1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包含的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也可以为与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存在映射关系的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下文以用户A1对应的标识为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1202,服务端BS查询用户A1和用户B1的好友关系。
服务端BS可以根据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查询本地是否维护有用户A1 和用户B1的好友关系。
若查询到本地维护有用户A1和用户B1的好友关系,则表明用户B1是用户A1的好友,即该聊天数据所属的聊天会话为好友会话。若未查询到本地维护有用户A1和用户B1的好友关系,则表明用户B1是用户A1的好友,即该聊天数据所属的聊天会话为临时会话。
然后可以判断上述聊天请求中的聊天数据是否为该聊天会话所允许交互的数据类型,若上述聊天数据为该聊天会话所允许交互的数据类型,则转入步骤 1203;否则,上述聊天数据为该聊天会话所不允许交互的数据类型,则可以丢弃该聊天请求,并向客户端A1返回数据类型错误警告,以便用户A1知晓上述数据类型的错误并及时更换被允许数据类型的聊天数据参与聊天会话。具体的,上述数据类型错误警告可以为警告文字,如“不支持的数据类型!”或“数据类型不支持,请更换”等文字,本说明书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步骤1203,服务端AS查询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
步骤1204,服务端AS向服务端BS发送聊天申请。
服务端AS自身维护有客户端A1的完整用户信息以及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与虚拟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服务端AS可以基于上述聊天请求中包含的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查询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
然后可以基于查询到的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创建包含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和上述聊天数据的聊天申请,并将该聊天申请发送至服务端BS。
步骤1205,服务端BS查询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
服务端BS自身维护有客户端B1的完整用户信息以及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与虚拟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服务端BS可以基于上述聊天申请中包含的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查询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
步骤1206,服务端BS向客户端B1发送聊天数据。
步骤1207,客户端B1展示聊天数据。
服务端BS按照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将上述聊天数据发送至用户B1对应的客户端B1,并由后者将上述聊天数据展示在相应的会话界面中。具体的,若上述聊天数据所属会话属于临时会话,则将上述聊天数据展示在临时会话界面中;若上述聊天数据所属会话属于好友会话,则将上述聊天数据展示在好友会话界面中,以便用户B1查看上述聊天数据。
步骤1208,服务端BS向服务端AS返回聊天数据发送结果。
服务端BS将上述聊天数据发送至客户端B1后,可以向服务端AS返回包含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以及发送结果标识的聊天数据发送结果,以便服务端AS获取上述聊天数据发送成功与否的结果。
其中,若按照上述步骤1207成功将上述聊天数据发送至客户端B1,则上述发送结果标识为用于表明聊天数据发送成功的成功标识。若因为真实用户标识查询失败、客户端B1接收数据失败等原因导致上述聊天数据的发送过程失败,则上述发送结果标识为用于表明聊天数据发送失败的失败标识。
步骤1209,服务端AS查询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
服务端AS自身维护有客户端A1的完整用户信息以及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与虚拟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服务端AS可以基于上述聊天数据发送结果中包含的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查询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
步骤1210,服务端AS向客户端A1返回发送结果标识。
步骤1211,客户端A1展示聊天数据发送结果。
服务端AS基于查询到的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将上述发送结果标识发送至客户端A1,后者接收到发送结果标识后按照发送结果标识相应的展示聊天数据发送结果。具体的,在上述发送结果标识为成功标识的情况下,可以在会话界面中的已发送聊天数据的第一关联区域展示成功提醒,如“已接收,未读”等文字提醒信息;在上述发送结果标识为失败标识的情况下,可以在会话界面中的已发送聊天数据的第二关联区域展示失败提醒,如“发送失败”、“请重试”等文字提醒消息,预设的失败标志符号或失败标志表情等;也可以在会话界面中将已发送聊天数据的展示区域的颜色更改为预设的失败提示颜色,或将展示区域的形状更改为预设的失败提示形状等,不再一一赘述。
至此,完成了对服务端AS维护有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且服务端BS维护有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场景下的数据传输过程。结合图13所示数据交互方法的交互流程图,对服务端AS维护有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但服务端BS 未维护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场景下的数据传输过程进行说明。该场景下的聊天数据传输过程可以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1301,客户端A1向服务端AS发送聊天请求。
首先,客户端A1展示针对用户B1的聊天界面,上述聊天界面中包含聊天数据输入控件,以便用户A1通过上述控件输入聊天数据。用户A1通过上述控件输入聊天数据的具体过程可参见步骤1201。
在用户A1通过上述聊天数据输入控件输入该会话所允许的聊天数据后,客户端A1可以向服务端AS发送包含上述聊天数据、用户A1对应的标识以及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的聊天请求。其中,上述用户A1对应的标识可以为服务端A1维护的对应于用户A1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包含的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也可以为与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存在映射关系的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下文以用户A1对应的标识为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1302,服务端BS查询用户A1和用户B1的好友关系。
服务端BS可以根据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查询本地是否维护有用户A1 和用户B1的好友关系(即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与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然后根据查询结果判断聊天会话的类型以及聊天数据的数据类型是否为该聊天会话允许的数据类型,具体查询及判断方式可参见步骤1202的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1303,服务端AS查询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
步骤1304,服务端AS向服务端BS发送聊天申请。
服务端AS自身维护有客户端A1的完整用户信息以及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与虚拟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服务端AS可以基于上述聊天请求中包含的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查询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
然后可以基于查询到的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创建包含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用户B1的虚拟用户标识和上述聊天数据的聊天申请,并将该聊天申请发送至服务端BS。
步骤1305,服务端BS向客户端B1发送聊天数据。
步骤1306,客户端B1展示聊天数据。
服务端BS按照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将上述聊天数据发送至用户B1对应的客户端B1,并由后者将上述聊天数据展示在相应的会话界面中。具体的,若上述聊天数据所属会话属于临时会话,则将上述聊天数据展示在临时会话界面中;若上述聊天数据所属会话属于好友会话,则将上述聊天数据展示在好友会话界面中,以便用户B1查看上述聊天数据。
步骤1307,服务端BS向服务端AS返回聊天数据发送结果。
服务端BS将上述聊天数据发送至客户端B1后,可以向服务端AS返回包含用户B1的真实用户标识、用户A1的虚拟用户标识以及发送结果标识的聊天数据发送结果,以便服务端AS获取上述聊天数据发送成功与否的结果。
其中,若按照上述步骤706成功将上述聊天数据发送至客户端B1,则上述发送结果标识为用于表明聊天数据发送成功的成功标识。若因为真实用户标识查询失败、客户端B1接收数据失败等原因导致上述聊天数据的发送过程失败,则上述发送结果标识为用于表明聊天数据发送失败的失败标识。
步骤1308,服务端AS查询用户A1的真实用户标识。
步骤1309,服务端AS向客户端A1返回发送结果标识。
步骤1310,客户端A1展示聊天数据发送结果。
上述步骤1308-步骤1310与图12所示的步骤1209-步骤1212之间并不存在本质区别,详细过程可参加前述步骤1209-步骤1212的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图14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4,在硬件层面,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1401、内部总线1402、网络接口 1403、内存1404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1405,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处理器1401从非易失性存储器1405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1404 中并运行,在逻辑层面上形成关联关系的建立装置。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说明书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图15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装置的框图。请参见图15,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关联关系的建立装置可以包括:
关联申请接收单元1501,使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于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的请求而生成,且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包含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
关联请求发送单元1502,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所登录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跨域关系确认请求;
第一关系建立单元1503,使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实施了确认操作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第一关系同步单元1504,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关联关系同步通知,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可选的,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包括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的对应于所述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第二真实用户标识,或者与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二虚拟用户标识。
可选的,还包括:
信息请求响应单元1505,使在接收到由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的第一用户信息获取请求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对应于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的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和标准验证标识,所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被展示于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的关系申请界面,所述关系申请界面被用于触发以生成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
其中,所述待验证标识匹配于所述标准验证标识被作为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之间建立关联关系的前提条件。
可选的,还包括:
虚拟信息生成单元1506,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信息,生成对应于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的第一虚拟用户信息,所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包含所述第一真实用户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内容;
虚拟信息同步单元1507,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所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
可选的,
在所述关联关系建立之前,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的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包含基本用户信息;
在所述关联关系建立之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的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包含所述基本用户信息和扩展用户信息。
可选的,所述扩展用户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隐私信息。
可选的,所述虚拟用户标识与所述真实用户标识的构成方式不同。
可选的,所述关联关系包括下述任一:好友关系、会话关系、特别关注关系。
可选的,还包括:
用户标记添加单元1508,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通讯录联系人信息添加应用类型标记,以表明相应的通讯录联系人信息对应的真实用户信息是否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所维护,并指示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对不同应用类型标记对应的通讯录联系人信息进行区分展示。
可选的,还包括:
会话标记添加单元1509,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所述第一用户参与的通讯会话添加应用类型标记,以表明相应通讯会话的参与者对应的真实用户信息是否均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所维护,并指示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对不同应用类型标记对应的通讯会话的会话窗口进行区分展示。
可选的,
在所述应用类型标记表明相应通讯会话的参与者对应的真实用户信息均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所维护的情况下,所述应用类型标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将相应通讯会话的会话窗口展示于会话列表的一级界面;
在所述应用类型标记表明相应通讯会话的至少一个参与者对应的真实用户信息未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所维护的情况下,所述应用类型标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将相应通讯会话的会话窗口展示于会话列表的二级界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和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二通讯应用中的一方部署在公有域,另一方部署在私有域。
图16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装置的框图。请参见图16,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关联关系的建立装置可以包括:
关联请求接收单元1601,使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的跨域关系建立请求,所述跨域关系建立请求包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一用户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和对应于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标识;
关联申请发送单元1602,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并向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包含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功能服务端向所述第二用户所登录的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相应的跨域关系确认请求;
第二关系建立单元1603,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的关联关系同步通知,在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其中,所述关联关系同步通知由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实施了确认操作,并在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后创建并发送。
可选的,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包括: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的对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或者与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
可选的,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还包含待验证标识,所述装置还包括:
信息请求发送单元1604,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第二用户信息获取请求;
信息转发单元1605,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接收到的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的第二真实用户信息和标准验证标识转发至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所述第二真实用户信息被展示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的关系申请界面,所述关系申请界面被用于触发以生成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标准验证标识被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用于验证是否匹配于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中包含的所述待验证标识;
其中,所述标准验证标识匹配于所述待验证标识被作为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的前提条件。
可选的,还包括:
虚拟信息接收单元1606,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的对应于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的第二虚拟用户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虚拟用户信息由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基于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第二真实用户信息生成,所述第二虚拟用户信息包含所述第二真实用户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内容。
可选的,
在所述关联关系建立之前,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的第二虚拟用户信息包含基本用户信息;
在所述关联关系建立之后,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的第二虚拟用户信息包含所述基本用户信息和扩展用户信息。
可选的,所述扩展用户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用户的隐私信息。
可选的,所述虚拟用户信息与所述真实用户信息的构成方式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和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二通讯应用中的一方部署在公有域,另一方部署在私有域。
图17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交互装置的框图。请参见图17,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数据交互装置可以包括:
交互申请接收单元1701,使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目标数据和第一虚拟用户标识;
虚拟标识确定单元1702,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
目标数据发送单元1703,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
可选的,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由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生成,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还包含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所述装置还包括:
交互权限确定单元1704,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第一真实用户信息对应的第一用户的数据交互权限;
有权数据发送单元1705,使在所述第二用户具有针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数据交互权限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
可选的,所述交互权限确定单元1704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有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真实用户信息之间建立的关联关系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判定所述第二用户具有针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数据交互权限。
可选的,
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一真实用户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被基于如发明内容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所建立;或者,
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一真实用户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由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建立后,从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迁移至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
可选的,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包括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的对应于所述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第二真实用户标识,或者与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二虚拟用户标识。
可选的,还包括:
交互结果发送单元1706,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跨域数据交互结果,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向所述第二用户展示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结果。
图18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数据交互装置的框图。请参见图18,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数据交互装置可以包括:
交互请求接收单元1801,使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的数据交互请求,所述数据交互请求中包含目标数据、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和第二真实用户标识;
交互申请生成单元1802,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并生成包含所述目标数据、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
交互申请发送单元1803,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发送至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二用户所登录的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
可选的,还包括:
关联关系查询单元1804,使接收到所述数据交互请求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查询是否存在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将存在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关联关系作为将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发送至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的前提条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和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二通讯应用中的一方部署在公有域,另一方部署在私有域。
可选的,还包括:
交互结果接收单元1805,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的跨域数据交互结果;
交互结果转发单元1806,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结果转发至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以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向所述第一用户展示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结果。
图19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数据交互装置的框图。请参见图19,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数据交互装置可以包括:
申请接收单元1901,使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接收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发送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部署在第一域内,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部署在区别于所述第一域的第二域内;
目标确定单元1902,使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确定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的交互数据,以及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指示的目标交互用户;
数据发送单元1903,使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将所述交互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交互用户在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中对应的客户端。
可选的,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由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基于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客户端发送的数据交互请求而建立。
可选的,所述交互数据被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的客户端用于展示关系建立确认界面,所述目标交互用户对所述关系建立确认界面的触发操作用于指示是否在所述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和所述目标交互用户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可选的,所述交互数据为所述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向所述目标交互用户发送的即时通讯消息。
上述装置中各个单元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 (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例如,本说明书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
例如,本说明书提出了另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交互方法。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 (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 (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对于上述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说明书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41)

1.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于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的请求而生成,且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包含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所登录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跨域关系确认请求;
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实施了确认操作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关联关系同步通知,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包括:
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的对应于所述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第二真实用户标识,或者与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二虚拟用户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还包含待验证标识,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由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的第一用户信息获取请求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对应于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的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和标准验证标识,所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被展示于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的关系申请界面,所述关系申请界面被用于触发以生成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
其中,所述待验证标识匹配于所述标准验证标识被作为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的前提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信息,生成对应于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的第一虚拟用户信息,所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包含所述第一真实用户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内容;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所述第一虚拟用户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关联关系建立之前,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的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包含基本用户信息;
在所述关联关系建立之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的第一虚拟用户信息包含所述基本用户信息和扩展用户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展用户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隐私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用户标识与所述真实用户标识的构成方式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联关系包括下述任一:好友关系、会话关系、特别关注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通讯录联系人信息添加应用类型标记,以表明相应的通讯录联系人信息对应的真实用户信息是否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所维护,并指示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对不同应用类型标记对应的通讯录联系人信息进行区分展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所述第一用户参与的通讯会话添加应用类型标记,以表明相应通讯会话的参与者对应的真实用户信息是否均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所维护,并指示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对不同应用类型标记对应的通讯会话的会话窗口进行区分展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应用类型标记表明相应通讯会话的参与者对应的真实用户信息均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所维护的情况下,所述应用类型标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将相应通讯会话的会话窗口展示于会话列表的一级界面;
在所述应用类型标记表明相应通讯会话的至少一个参与者对应的真实用户信息未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所维护的情况下,所述应用类型标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将相应通讯会话的会话窗口展示于会话列表的二级界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和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二通讯应用中的一方部署在公有域,另一方部署在私有域。
13.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的跨域关系建立请求,所述跨域关系建立请求包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一用户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和对应于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标识;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并向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包含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用户所登录的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相应的跨域关系确认请求;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的关联关系同步通知,在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其中,所述关联关系同步通知由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实施了确认操作,并在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后创建并发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包括: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的对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或者与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还包含待验证标识,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第二用户信息获取请求;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接收到的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的第二真实用户信息和标准验证标识转发至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所述第二真实用户信息被展示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的关系申请界面,所述关系申请界面被用于触发以生成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标准验证标识被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用于验证是否匹配于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中包含的所述待验证标识;
其中,所述标准验证标识匹配于所述待验证标识被作为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的前提条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的对应于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的第二虚拟用户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虚拟用户信息由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基于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第二真实用户信息生成,所述第二虚拟用户信息包含所述第二真实用户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内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关联关系建立之前,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的第二虚拟用户信息包含基本用户信息;
在所述关联关系建立之后,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同步的第二虚拟用户信息包含所述基本用户信息和扩展用户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展用户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用户的隐私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用户标识与所述真实用户标识的构成方式不同。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和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二通讯应用中的一方部署在公有域,另一方部署在私有域。
21.一种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目标数据和第一虚拟用户标识;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由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生成,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还包含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的数据交互权限;
在所述第二用户具有针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数据交互权限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的数据交互权限,包括:
在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有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的关联关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判定所述第二用户具有针对所述第一用户的数据交互权限。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关联关系被基于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建立;或者,
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关联关系由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建立后,从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迁移至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包括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维护的对应于所述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第二真实用户标识,或者与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二虚拟用户标识。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跨域数据交互结果,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向第二用户展示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结果。
27.一种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的数据交互请求,所述数据交互请求中包含目标数据、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和第二真实用户标识;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并生成包含所述目标数据、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发送至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二用户所登录的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到所述数据交互请求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查询是否存在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将存在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与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关联关系作为将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发送至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的前提条件。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和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对应的第二通讯应用中的一方部署在公有域,另一方部署在私有域。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的跨域数据交互结果;
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结果转发至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以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向第一用户展示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结果。
31.一种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接收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发送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部署在第一域内,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部署在区别于所述第一域的第二域内;
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确定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的交互数据,以及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指示的目标交互用户;
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将所述交互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交互用户在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中对应的客户端。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由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基于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客户端发送的数据交互请求而建立。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数据被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的客户端用于展示关系建立确认界面,所述目标交互用户对所述关系建立确认界面的触发操作用于指示是否在所述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和所述目标交互用户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数据为所述数据交互请求的发起方用户向所述目标交互用户发送的即时通讯消息。
35.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关联申请接收单元,使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于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的请求而生成,且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包含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
关联请求发送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所登录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跨域关系确认请求;
第一关系建立单元,使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实施了确认操作后,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第一关系同步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关联关系同步通知,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所述第二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36.一种关联关系的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关联请求接收单元,使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的跨域关系建立请求,所述跨域关系建立请求包含所述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上登录的第一用户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和对应于第二用户的第二真实用户标识;
关联申请发送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并向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跨域关系建立申请,所述跨域关系建立申请包含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向所述第二用户所登录的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相应的跨域关系确认请求;
第二关系建立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返回的关联关系同步通知,在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其中,所述关联关系同步通知由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在确定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跨域关系确认请求实施了确认操作,并在所述第一用户对应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后创建并发送。
37.一种数据交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交互申请接收单元,使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发送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目标数据和第一虚拟用户标识;
虚拟标识确定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真实用户标识;
目标数据发送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
38.一种数据交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交互请求接收单元,使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接收由第一通讯应用客户端发送的数据交互请求,所述数据交互请求中包含目标数据、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和第二真实用户标识;
交互申请生成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根据虚拟用户标识与自身维护的真实用户信息所含的真实用户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并生成包含所述目标数据、所述第一虚拟用户标识和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
交互申请发送单元,使所述第一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发送至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以使所述第二通讯应用服务端将所述目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真实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二用户所登录的第二通讯应用客户端。
39.一种数据交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申请接收单元,使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接收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发送的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部署在第一域内,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部署在区别于所述第一域的第二域内;
目标确定单元,使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确定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中包含的交互数据,以及所述跨域数据交互申请所指示的目标交互用户;
数据发送单元,使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服务端将所述交互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交互用户在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中对应的客户端。
4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实现如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4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010394443.9A 2020-05-11 2020-05-11 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36453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94443.9A CN113645320B (zh) 2020-05-11 2020-05-11 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94443.9A CN113645320B (zh) 2020-05-11 2020-05-11 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5320A CN113645320A (zh) 2021-11-12
CN113645320B true CN113645320B (zh) 2022-12-20

Family

ID=78415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94443.9A Active CN113645320B (zh) 2020-05-11 2020-05-11 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4532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3790A (zh) * 2012-12-31 2013-04-03 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实现跨域交互访问的方法和***
CN106789571A (zh) * 2016-12-16 2017-05-31 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ims架构的跨域即时通讯方法及其***
CN107580013A (zh) * 2017-07-25 2018-01-1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跨域请求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9672680A (zh) * 2018-12-24 2019-04-23 成都四方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跨域登录方法
CN111130985A (zh) * 2018-11-01 2020-05-0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关联关系建立方法、装置、终端、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3790A (zh) * 2012-12-31 2013-04-03 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实现跨域交互访问的方法和***
CN106789571A (zh) * 2016-12-16 2017-05-31 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ims架构的跨域即时通讯方法及其***
CN107580013A (zh) * 2017-07-25 2018-01-1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跨域请求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11130985A (zh) * 2018-11-01 2020-05-0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关联关系建立方法、装置、终端、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09672680A (zh) * 2018-12-24 2019-04-23 成都四方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跨域登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5320A (zh) 2021-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75177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for exchanging name card
US9544409B2 (en) Automated caller identifier from contact lists of a user's contacts
US1021865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private chat within a group chat
US20160149839A1 (en) Multi-Network Chat System
US10063547B2 (en) Authorization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2849411B1 (en) Session establishment methods and corresponding server
CN109005098B (zh) 任务提醒方法及装置、提醒消息的生成和展示方法及装置
US2015035012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using log information
US20160063479A1 (en) Transf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TWI761385B (zh) 設備配置方法及裝置、系統
US9083693B2 (en) Managing private information in instant messaging
CA3009851C (en) Managing multiple profiles for a single account in an asynchronous messaging system
CN105393523B (zh) 隐私保护的方法、装置和用户终端
US11210633B2 (en) Collaborative event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8034356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accounts in an instant messaging application
CN108616443A (zh) 联系人信息展示方法及装置
CN112241544B (zh) 业务***、访问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130024533A1 (en) Method and server for transferring message
WO2019015507A1 (zh) 通讯方法及装置
CN109302503A (zh) 签名档的生成方法、签名档模板的分享方法及装置
US20200084286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all prompting
CN113645320B (zh) 关联关系的建立方法、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
KR101611241B1 (ko) 문자메시지 인증 방법, 시스템, 서버 및 컴퓨터 판독 가능 매체
US20180205772A1 (en) Folder and file based collaboration using messaging
CN104717121A (zh) 名片交换方法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6332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