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41063B - 匀光装置、投影仪光机以及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匀光装置、投影仪光机以及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41063B
CN113641063B CN202110937531.3A CN202110937531A CN113641063B CN 113641063 B CN113641063 B CN 113641063B CN 202110937531 A CN202110937531 A CN 202110937531A CN 113641063 B CN113641063 B CN 1136410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homogenizing
homogenizing
diffusion sheet
mov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375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41063A (zh
Inventor
闫国枫
徐旭升
欧阳剑
陈仁喆
张聪
胡震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3753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410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41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1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41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1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6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phase of 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27Systems for changing the beam intensity distribution, e.g. Gaussian to top-ha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48Laser speckle optic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匀光装置、投影仪光机以及投影仪,该匀光装置包括用于发射光束的光源;沿光束传播方向,设置有供光束穿设的第一匀光组件、第二匀光组件以及至少一个扩散片组件;第一匀光组件用于将其入射端处的光束转化为多个具有各自光轴的光束并从其出射端射出;第二匀光组件用于将其入射端处的光束进行多次反射后并从其出射端射出;扩散片组件包括扩散片和驱动部,扩散片用于供光束穿设,驱动部用于驱动扩散片在垂直于光束的方向移动;和/或,扩散片组件包括用于供光束穿设的扩散片和折射件,折射件设置在扩散片的入光侧,以用于将光束折射到扩散片的不同位置。该匀光装置能够有效地对光束进行匀化、减少色斑。

Description

匀光装置、投影仪光机以及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投影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匀光装置、投影仪光机以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如何设计出结构简单、颜色均匀和消散斑效果良好的投影机一直是厂商关心的问题。
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利用扩散片和一些动态光学元件实现,但是效果不甚理想或者体积和成本不尽人意,更有甚者还加入了投影屏幕的抖动设计,非常不利用用户的体验。
还有一些使用常规的复眼等光学元件进行积分匀光,但是效果不理想,不能够很好地匀化光束,导致投影处的画面依然有色斑,无法降低光束高时间和空间相干性。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匀光装置、投影仪光机以及投影仪,该匀光装置能够有效地对光束进行匀化、降低光束高时间和空间相干性,减少色斑的出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匀光装置,所述匀光装置包括:
光源,用于发射光束;
沿光束传播方向,设置有供光束穿设的第一匀光组件、第二匀光组件以及至少一个扩散片组件;
所述第一匀光组件用于将其入射端处的光束转化为多个具有各自光轴的光束并从其出射端射出,以对光束进行面积匀光;
所述第二匀光组件用于将其入射端处的光束进行多次反射后并从其出射端射出,以对光束进行角度匀光;
所述扩散片组件包括扩散片和驱动部,所述扩散片用于供光束穿设,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扩散片在垂直于光束的方向移动;和/或,
所述扩散片组件包括用于供光束穿设的扩散片和折射件,所述折射件设置在所述扩散片的入光侧,以用于将光束折射到所述扩散片的不同位置。
可选地,所述匀光装置还包括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一匀光组件包括第一匀光元件,所述第二匀光组件包括第三匀光元件,在所述光束传播方向上,所述第一匀光元件、所述第一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三匀元件依次设置,所述第一透镜组用于将所述第一匀光元件出射端处的光束成像至所述第二匀光元件的入射端处;
优选地,所述匀光装置还包括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匀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匀光元件,在所述光束传播方向上,所述第三匀光元件、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二匀光元件依次设置,所述第二透镜组用于将所述第三匀光元件出射端处的光束成像至所述第二匀光元件的入射端处。
可选地,所述第二匀光组件还包括第四匀光元件,所述第四匀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匀光元件和所述第一透镜组之间,所述第一透镜组用于将所述第四匀光元件出射端处的光束成像至第三匀光元件的入射端处;
优选地,所述匀光装置还包括用于对光束进行准直的准直透镜组,且所述准直透镜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四匀光元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匀光元件包括匀光透镜组,所述第四匀光元件包括光棒组,所述匀光透镜组包括多个匀光微透镜,所述光棒组包括多个子光棒,所述准直透镜组包括多个准直微透镜,多个所述匀光微透镜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所述子光棒的入光侧,多个所述准直微透镜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所述子光棒的出光侧。
可选地,所述光源包括多个发光单元,与所述光源相邻的所述第一匀光元件包括多个匀光单元,且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和多个所述匀光单元分别一一对应设置;或者,
所述光源包括第一发光部和第二发光部,所述第一发光部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部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与所述光源相邻的所述第一匀光元件包括多个第一匀光单元和第二匀光单元,且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一匀光单元一一分别对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二匀光单元一一分别对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匀光元件构造为复眼透镜组,多个所述第一匀光单元构造为多个第一复眼单元,多个所述第二匀光单元构造为多个第二复眼单元,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一复眼单元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二复眼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匀光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匀光扩散片。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像方远心透镜组。
可选地,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第一移动层、基座、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二弹性件,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
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扩散片和所述第一移动层,且所述第一弹性件配置为:能够沿平行于所述扩散片的第一方向发生变形,以使所述扩散片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层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移动层和所述基座,且所述第二弹性件配置为:能够沿平行于所述扩散片的第二方向发生变形,以使所述第一移动层和所述扩散片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扩散片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层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层和所述扩散片相对于所述基座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可选地,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第二移动层,所述第一移动层构造为框架结构,所述扩散片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层,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框架结构和所述第二移动层并对所述第二移动层在光束穿设方向进行支撑,且所述第二移动层与所述框架结构在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对所述第一移动层在光束穿设方向进行支撑并连接于所述基座,以使所述第一移动层和所述基座在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层在所述框架结构内且相对于该框架结构在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层和所述第二移动层相对于所述基座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移动。
可选地,所述框架结构包括依次并首尾连接的第一框架板、第二框架板、第三框架板以及第四框架板,所述第一框架板和所述第三框架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框架板和所述第四框架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移动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背设置的两个第一外侧面,两个所述第一外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架板和所述第三框架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簧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簧片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外侧面与所述第二框架板和所述第四框架板中的一者,另一个所述第一簧片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外侧面与所述第二框架板和所述第四框架板中的一者;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簧片,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簧片连接所述第二框架板的外侧面和所述基座,另一个所述第二簧片连接所述第四框架板的外侧面和所述基座;
优选地,所述第一簧片包括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簧片本体和第一支撑片,所述第一簧片本体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两端封闭的第一长条口,所述第一长条口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内边缘、以及沿光束穿设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二内边缘,所述第一支撑片设置于所述第一长条口内且所述第一支撑片的一端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内边缘,所述第一支撑片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内边缘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片与两个所述第二内边缘均沿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簧片本体用于与所述第二框架板或所述第四框架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片用于与所述第一外侧面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簧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簧片本体和第二支撑片,所述第二簧片本体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两端封闭的第二长条口,所述第二长条口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内边缘、以及沿光束穿设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第四内边缘,所述第二支撑片设置于所述第二长条口内且所述第二支撑片的一端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三内边缘,所述第二支撑片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三内边缘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支撑片与两个所述第四内边缘均沿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簧片本体用于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片用于与所述第二框架板的外侧面或所述第四框架板的外侧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安装基座和设置于所述安装基座上的第三驱动部,所述折射件包括玻璃板,所述玻璃板沿光束传播方向可摆动地设置在安装基座上,所述第三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玻璃板沿光束传播方向摆动。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投影仪光机,所述投影仪光机包括所述的匀光装置。
本公开另外还提供一种投影仪,所述投影仪包括所述的投影仪光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匀光组件将其入射端处的光束转化为多个具有各自光轴的光束并从其出射端射出,每个具有独立光轴的光束都能够实现一次匀光过程,实现对光束的面积匀光;而第二匀光组件将入射端处的光束进行多次反射后并从其出射端射出,从第二匀光组件射出的光束包含多个不同角度区域,而每个角度区域包括了第二匀光组件入口端处不同位置的所有光束中在该角度区域范围内的光束,从而实现对光束的角度匀光。因此,在本公开中,光源发射出的光束至少能够实现一次面积匀光和一次角度匀光,从面上和角度上实现了至少两个匀光乘积的效果,匀化效果提升的基础上,更多的非相干光叠加到了一起,起到良好的消散斑的效果。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第一匀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第三匀光元件的入射端处的光斑分布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第三匀光元件出射光束的远场分布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成像元件上的光斑分布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光棒组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每个子光棒出射光束的远场分布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第三匀光元件入射端处的光斑分布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第三匀光元件出射光束的远场分布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成像元件上的光斑分布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匀光元件构造为扩散片;
图14是本公开第五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光源包括第一发光部和第二发光部;
图15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扩散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扩散片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扩散片组件的俯视图;
图18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扩散片组件的侧视图;
图19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扩散片组件沿第二方向剖得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扩散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中还示意出了第一导向支撑柱和第二导向支撑柱;
图21是本公开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的匀光装置的扩散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光源 11 第一发光部
12 第二发光部 2 第一匀光组件
2a 第一匀光元件 2b 第二匀光元件
21 匀光微透镜 3 第二匀光元件
3a 第三匀光元件 3b 第四匀光元件
31 子光棒 4 第一透镜组
5 第二透镜组 6 准直透镜组
61 准直微透镜 7 第三透镜组
8 PBS棱镜 9 成像元件
100 镜头 20 第四透镜组
10 扩散片组件 101 扩散片
103 第一移动层 1030 第二卡块
1031 第一框架板 1032 第二框架板
1033 第三框架板 1034 第四框架板
1035 第三卡块 104 基座
1040 第四卡块 1041 基座框架
10411 基座框架本体 10412 基座框架侧板
1042 基座底板 10420 第二开口
1043 柔性电路板
105 第一弹性件 10501 第一内边缘
10502 第二内边缘 1051 第一弹簧片
10510 第一卡槽 10511 第一簧片本体
10512 第一支撑片 10513 第一卡块
10514 第一变形臂
106 第二弹性件 1061 第二簧片
10610 第二卡槽 10611 第二簧片本体
10612 第二支撑片 10613 第二变形臂
107 第一驱动部
1071 第一驱动磁铁 10711 第一单体磁铁
10712 第二单体磁铁 10713 第一中性层
1072 第一通电导体 10720 第一直线段
108 第二驱动部 1081 第二驱动磁铁
10811 第三单体磁铁 10812 第四单体磁铁
10813 第二中性层 1082 第二通电导体
10820 第二直线段 109 第二移动层
1091 第一外侧面 110 第二检测元件
111 第一导向支撑件 1110 第一导向支撑柱
112 第二导向支撑柱 1120 第二导向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各个视图中使用的箭头表示的是光源发射的光束,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指的是光束传播方向上的前和后,具体可以参照图1所示;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仅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外一个要素,并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如图1至图21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匀光装置,该匀光装置包括:光源1,用于发射光束;沿光束传播方向,设置有供光束穿设的第一匀光组件2、第二匀光组件3以及至少一个扩散片组件10;第一匀光组件2用于将其入射端处的光束转化为多个具有各自光轴的光束并从其出射端射出,以对光束进行面积匀光;第二匀光组件3用于将其入射端处的光束进行多次反射后并从其出射端射出,以对光束进行角度匀光;扩散片组件10包括扩散片101和驱动部,扩散片101用于供光束穿设,驱动部用于驱动扩散片101在垂直于光束的方向移动;和/或,扩散片组件10包括用于供光束穿设的扩散片101和折射件102,折射件102设置在扩散片101的入光侧,以用于将光束折射到扩散片101的不同位置。
对于第一匀光组件2和第二匀光组件3的前后布置位置不作限定,既可以是第一匀光组件2设置在第二匀光组件3的入光侧,也可以是第二匀光组件3设置在第一匀光组件2的入光侧;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而对于扩散片组件10而言,该扩散片组件10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设置位置也不作限定,可以设置在光源1和匀光元件之间,也可以设置在匀光元件之间,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匀光组件2将其入射端处的光束转化为多个具有各自光轴的光束并从其出射端射出,每个具有独立光轴的光束都能够实现一次匀光过程,实现对光束的面积匀光;而第二匀光组件3将入射端处的光束进行多次反射后并从其出射端射出,从第二匀光组件3射出的光束包含多个不同角度区域,而每个角度区域包括了第二匀光组件3入口端处不同位置的所有光束中在该角度区域范围内的光束,从而实现对光束的角度匀光。而扩散片组件10也能够不断地对光束进行匀光,实现在时间维度上的匀光。
因此,在本公开中,光源1发射出的光束至少能够实现一次面积匀光和一次角度匀光和至少一个时间维度上的匀光,从面、角度、以及时间维度上匀光乘积的效果,匀化效果提升的基础上,更多的非相干光叠加到了一起,起到良好的消散斑的效果。
在上述技术效果的表述中,“从第二匀光组件3射出的光束包含多个不同角度区域,而每个角度区域包括了第二匀光组件3入口端处不同位置的所有光束中在该角度区域范围内的光线”可以参照下文中的实施例进行理解:
例如,第二匀光组件3的入射端处有10个具有各自光轴的光束,每个光束的角度范围均在-10度至10度之间,从第二匀光组件3出射端射出的光束的角度范围在-10度至10度之间并包含四个角度区域,四个角度区域分别是:①、-10度至-5度之间;②、-5度至0度之间;③、0度至5度之间;④、5度至10度之间。以第①个角度区域来说,在该角度区域中,包含的是每个光束中在该-10度至-5度之间的光线的集合,并且,在该角度区域中的光线形成为一定形状的光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所示,匀光装置还包括第一透镜组4,第一匀光组件2包括第一匀光元件2a,第二匀光组件3包括第三匀光元件3a,在光束传播方向上,第一匀光元件2a、第一透镜组4以及第三匀元件3a依次设置,第一透镜组4用于将第一匀光元件2a出射端处的光束成像至第三匀光元件3a的入射端处。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匀光元件2a和第三匀光元件3a之间设置第一透镜组4,以将第一匀光元件2a出射端处的光束成像至第三匀光元件3a的入射端处,避免从第一匀光元件2a出射端射出的光束无序地射出,提高从第一匀光元件2a出射端射出的光束的利用率。
可选地,上述第一透镜组4构造为像方远心光路透镜组,该像方远心光路透镜组能够将第一匀光元件2a出射端处的光束全部成像至第三匀光元件3a的入射端处。
此外,由第一匀光元件2a发出的光束照射到第三匀光元件3a的过程中可以满足如下的关系:
N1*S1*sin^2(Θ1)=A*NA^2
S1为第一匀光元件2a出射的每一束光束的平均发光面积;Θ1为第一匀光元件2a每一独立光轴光束发散角的平均值;光轴数量定义为N1;A为第三匀光元件3a的入口面积;NA为第三匀光元件3a接受光线的数值孔径。
可选地,光源1包括多个发光单元,与光源1相邻的第一匀光元件2a包括多个匀光单元,且多个发光单元和多个匀光单元分别一一对应设置。
例如,该光源1可以构造为激光模组,多个发光单元构造为激光模组的多颗芯片,第一匀光元件2构造为双面复眼透镜,多个匀光单元构造为双面复眼透镜的多个复眼单元,且多颗芯片和多个复眼单元分别一一对应设置,从而实现对光源射出的光束的面积匀光。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光源1也可以仅包括一个发光单元,该一个发光单元发射一个光束,与光源1相邻的第一匀光元件2包括多个匀光单元,多个匀光单元将上述一个光束转化为具有各自光轴的多个小光束。例如,发光单元发射的光束的截面为10平方毫米,匀光单元设置为10个,且每个匀光单元可以1平方毫米,从而将一个光束分成为10个具有各自光轴的细光束。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光源1设置为具有24颗芯片的激光模组,该激光模组发射处红绿蓝激光沿光轴垂直照射入一片具有24个复眼单元的第一匀光元件2a(双面复眼透镜),激光照射全部24个复眼单元,形成24个光轴的发散激光光束,每一个光束沿光轴传输。复眼透镜的每个复眼单元的截面都构造为六边形,因此,每一个光束的发散轮廓都是六边形。复眼透镜出射的24个远心光束组经过构造为像方远心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4后,在构造为光棒的第三匀光元件3a入口成倒像,像面可以参照图3所示。而24个光束中的每一个光束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六边形发散角度,经由光棒独立发射,光束在光棒中的反射的次数也就是光棒的匀化次数,定义光棒的匀化次数为N2,N2=(L*NA)/(√A),其中L为光棒的长度,NA为光棒接受光线的数值孔径,A为光棒入口的面积。而光束在光棒中匀化的次数决定了光棒出射远场的角度区域的数量,例如,经过计算,匀化的次数为14,则光棒出射远场有14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光棒传输中所有该区域角度范围的24个光束,24个光束自身的发散角度都是六边形,因此,光棒出射光的远场光斑分布外形也是一个六边形,如图4所示。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4也可以采用物像双远心透镜组。
参照图1所示,光棒出射的光偏振态可以通过PBS棱镜8,从光棒出射的光束经过第三透镜组7与PBS棱镜8组成的光路后,在构造为LCOS成像芯片的成像元件9上成一个光棒出口形状的像,具体可以参照图5所示,此像包含了复眼的24个空间区域和光棒14个角度区域完全积分匀化到一起的一个光斑(匀光次数24×14),得到了空间和角度的充分积分匀化,不仅亮度均匀性上得到极大提高,非相干性也大大降低,起到了消散斑的效果。LCOS成像芯片将光束调制成图像,同时偏振态改变90度后反射回原光路,经由PBS棱镜8反射如镜头100内部,镜头100将光按一定放大20率投射出图像。
在其他实施例中,光路中也可以设置DMD芯片(未图示)和TIR棱镜(未图示)来替代该实施例的PBS棱镜和LCOS成像芯片9。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3所示,第一匀光元件2a包括匀光扩散片。该匀光扩散片可以看成一个新的面光源,同样可以将激光扩散为多个光轴的发散光束。
在一种实施方中,参照图6所示,匀光装置还包括第二透镜组5,第一匀光组件2还包括第二匀光元件2b,在光束传播方向上,第三匀光元件3a、第二透镜组5和第二匀光元件2b依次设置,第二透镜组5用于将第三匀光元件3a出射端处的光束成像至第二匀光元件2b的入射端处。
也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匀光装置包括第一匀光元件2a、第二匀光元件2b和一个第三匀光元件3a,实现两次面积匀光和一次角度匀光,进一步提高光束匀化的效果,提高消散斑的效果。
例如,参照图6所示,构造为激光模组的光源1经由第一复眼透镜组和光棒的二级积分后出射一个同心圆环组光斑经由第二透镜组5成像为一个圆形光斑到第二复眼透镜组,第二复眼透镜组将光斑分成众多个子光束,每一个子光束都包含了前部的两次积分后的均匀光斑,每个子光束经过第四透镜组20成像到整个LCOS成像芯片表面,因此,LCOS成像芯片表面时所有第二复眼透镜组产生的多个众多子光束的叠加,而每个子光束又是前级两次积分匀光的结果,实现了三级积分匀光设计。
参照图7所示,第二匀光组件3还包括第四匀光元件3b,第四匀光元件3b设置于第一匀光元件2a和第一透镜组4之间,第一透镜组4用于将第四匀光元件3b出射端处的光束成像至第三匀光元件3a的入射端处。
也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匀光装置包括第一匀光元件2a、第三匀光元件3a以及第四匀光元件3b,实现两次角度匀光和一次面积匀光,进一步提高光束匀化的效果,提高消散斑的效果
可选地,参照图7所示,匀光装置还包括用于对光束进行准直的准直透镜组6,且准直透镜组6设置在第一透镜组4和第四匀光元件3b之间,通过设置该准直透镜组6实现对光束的准直,提高光束传播的质量。
可选地,参照图7所示,第一匀光元件2a包括匀光透镜组,第四匀光元件3b包括光棒组,匀光透镜组包括多个匀光微透镜21,光棒组包括多个子光棒31,准直透镜组6包括多个准直微透镜61,多个匀光微透镜21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子光棒31的入光侧,多个准直微透镜61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子光棒31的出光侧。
多个匀光微透镜21对多个光束进行有效地面积匀光,多个子光棒31对多个光束进行有效地角度匀光,多个准直微透镜61对多个光束进行准直,提高光束传播的质量。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第一匀光元件2a、第四匀光元件3b以及准直透镜组6的具体形式作限定。
例如,参照图7至图12所示,光源1设置为包含十四颗激光芯片的三原色激光模组,发出十四个激光束,包含红绿蓝三种颜色,所有光束照射到匀光透镜组,匀光透镜组含有14个匀光微透镜21,每一个匀光微透镜21空间上对应一束光束,每束激光经过对应的匀光微透镜21后汇聚入射到光棒组,光棒组由14个子光棒31组成。每一个光束照射到对应的子光棒31中,光棒组参照如图8所示,每个子光棒31发射的光束远场光斑分布如图9所示,光束按照在子光棒31中的反射次数不同分成了10个角度区域。每个子光棒31发出的发散光束由后继的准直透镜组6准直再由第一透镜组4发光面成像到构造为光棒的第三匀光元件3a的入口处。光棒入口的光斑分布如图10所示,光斑由14个准直微透镜61的光斑外形形状决定,每一个小光斑都是10个角度区域叠加的匀光光斑。
十四个光束都含有自己独立的角度分布在光棒中传输,多次反射后出射的光斑由图11所示,在光棒反射次数决定了光棒出光远场光斑含有二十二个子区域。每一个子区域都包含了前端光棒阵列中14个光束中10个角度范围的光束叠加。光棒出射的光束由第三透镜7在成像元件9上表面成像。此图像分布如图12所示,空间上是由14个光棒组光斑决定,角度上是前端光棒组反射的10个角度区域与后端光棒多次反射形成的22个角度区域光斑的叠加,经过如此14个空间光束叠加和2次分别为10和22的角度叠加,DMD芯片表面光束强度不仅非常均匀,还把每一个不相干的激光束的光斑都叠加到了一起,起到了消散斑的作用。DMD成像芯片将光能调制成图像后经由镜头100投射出来。
参照图14所示,光源1可以包括第一发光部11和第二发光部12,第一发光部11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部12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与光源1相邻的第一匀光元件2a包括多个第一匀光单元和第二匀光单元,且多个第一发光单元与多个第一匀光单元一一分别对应设置,多个第二发光单元与多个第二匀光单元一一分别对应设置。
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部11包括具有多个发光芯片的激光模组,第二发光部12包括具有多个LED发光单元的LED模组,与光源1相邻的第一匀光元件2包括具有多个第一复眼单元和多个第二复眼单元的复眼透镜组,多个发光芯片和多个第一复眼单元分别一一对应设置,多个LED发光单元和多个第二复眼单元分别一一对应设置。
也就是说,该光源1可以由多个发光部构成,既可以发射出激光束,也可以是经过线偏振调制元件50和反射镜片60处理的LED光束或者荧光光束,亦或是两种或三种的任意组合。可以是不同波长之间的光束叠加,同样也可以是相同波长,但是照射到第一匀光元件2a的不同位置的空间上的叠加。
参照图15至图20所示,扩散片组件10h还包括第一移动层103、基座104、第一弹性件105、第二弹性件106,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部107和第二驱动部108;第一弹性件105连接扩散片101和第一移动层103,且第一弹性件105配置为:能够沿平行于扩散片101的第一方向A发生变形,以使扩散片101能够相对于第一移动层103沿第一方向A移动;第二弹性件106连接第一移动层103和基座104,且第二弹性件106配置为:能够沿平行于扩散片101的第二方向B发生变形,以使第一移动层103和扩散片101能够相对于基座104沿第二方向B移动;第一驱动部107用于驱动扩散片101相对于第一移动层103沿第一方向A移动,第二驱动部108用于驱动第一移动层103和扩散片101相对于基座104沿第二方向B移动,且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相交。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该第一弹性件105能够沿平行于扩散片10的第一方向A发生变形,第二弹性件106能够沿平行于扩散片101的第二方向B发生变形,该第一弹性件105和第二弹性件106一方面可以起到复位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可以提高扩散片101移动的稳定性。而由于动态消散斑的原理为单位时间内多个独立散斑图案的叠加,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扩散片101的随机相位数量即可获得更好的消散斑效果,而移动式的扩散片101对比传统的旋转式的扩散片,充分地利用了扩散片101上所有位置的不同相位发散角,能够更好地减弱光束的相干性,在相同尺寸下能够提供更好的消散斑效果。通过第一驱动部107和第二驱动部108分别驱动扩散片101沿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移动的过程中,随机相位数量也会增加,提高扩散片101的面积利用率,更好地减弱光束的相干性,提高消散斑效果。
参照图15和图16所示,扩散片组件还包括第二移动层109,第一移动层103构造为框架结构,扩散片101可供光束穿设的设置于第二移动层109,第一弹性件105连接框架结构和第二移动层109并对该第二移动层109在光束穿设方向进行支撑,且第二移动层109与框架结构在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第二弹性件106用于对第一移动层103在光束穿设方向进行支撑并连接于基座104,以使第一移动层103和基座104在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驱动部107用于驱动第二移动层109在框架结构内且相对于该框架结构在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第二驱动部108用于驱动第一移动层103和第二移动层109相对于基座104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首先,将第一移动层103设置为框架结构,并将用于设置扩散片101的第二移动层109沿第一方向A可往复移动地设置于该框架结构内,极大地减少了扩散片组件厚度方向(即光束穿设方向)上的设计,并提高了结构设计的紧凑性;而第一弹性件105和第二弹性件106除了能够起到上述的复位以及提高移动稳定性的作用之外,该第一弹性件105还可以将第二移动层109支撑连接于框架结构内,第二弹性件106还可以将第一移动层103支撑并连接于基座104上,也即第一弹性件105和第二弹性件106可以分别起到对第二移动层109以及第一移动层103的支撑作用,避免第二移动层109沿第一方向A相对于第一移动层103往复移动、以及第一移动层103相对于基座104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过程中,第二移动层109和第一移动层103在光束穿设方向发生晃动的情况,提高往复移动的稳定性,并且无需单独设置支撑结构,简化结构的设计并利于扩散片组件轻量化及轻薄化的设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5和图16所示,扩散片组件的框架结构包括依次并首尾连接的第一框架板1031、第二框架板1032、第三框架板1033以及第四框架板1034,第一框架板1031和第三框架板1033沿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第二框架板1032和第四框架板1034沿第二方向B相对设置;第二移动层109包括沿第一方向A相背设置的两个第一外侧面1091,两个第一外侧面1091分别与第一框架板1031和第三框架板1033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
第一弹性件105包括沿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并均沿第二方向B延伸的两个第一簧片1051,其中一个第一簧片1051连接其中一个第一外侧面1091与第二框架板1032和第四框架板1034中的一者,另一个第一簧片1051连接另一个第一外侧面1091与第二框架板1032和第四框架板1034中的一者;第二弹性件106包括沿第二方向B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簧片1061,其中一个第二簧片1061连接第二框架板1032的外侧面和基座104,另一个第二簧片1061连接第四框架板1034的外侧面和基座104。
在该实施方式中,首先,将第一移动层103设置为方形框架结构,有效地提高该第一移动层103结构的稳定性;其次,将第一弹性件105设置为两个第一簧片1051,且每个第一簧片1051连接对应的第一外侧面1091与第二框架板1032和所述第四框架板1034中的一者,在第二移动层109沿第一方向A在方形框架结构内往复移动时,两个第一簧片1051可以起到良好的复位作用,减少第一驱动部107的负载,并且两个第一簧片1051可以提高第二移动层109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的稳定性;另外,两个第一簧片1051分别用于与第二移动层109的第一外侧面1091相对设置,减少了扩散片组件第一方向A上尺寸的布置之外,还能够减少扩散片组件厚度方向上尺寸的布置,利于扩散片组件的轻薄化设计。同样地,将第二弹性件106设置为两个第二簧片1061,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簧片1061连接第二框架板1032的外侧面和基座104,另一个第二簧片1061连接第四框架1034的外侧面和所述基座104。在第一移动层103沿第二方向B相对于基座往复移动时,两个第二簧片1061可以起到良好的复位作用,减少第二驱动部108的负载,并且两个第二簧片1061可以提高第一移动层103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的稳定性;另外,两个第二簧片1061分别用于第二框架板1032的外侧面以及第四框架1034的外侧面相对设置,减少了扩散片组件第二方向B上尺寸的布置之外,还能够减少扩散片组件厚度方向上尺寸的布置,利于扩散片组件的轻薄化设计。
参照图15和图18所示,第一簧片1051包括均沿第二方向B延伸的第一簧片本体10511和第一支撑片10512,第一簧片本体10511上形成有沿第二方向B延伸且两端封闭的第一长条口,第一长条口包括沿第二方向B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内边缘10501、以及沿光束穿设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二内边缘10502,第一支撑片10512设置于第一长条口内且第一支撑片10512的一端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一内边缘10501,第一支撑片1051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内边缘10501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且第一支撑片10512与两个第二内边缘10502均沿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第一簧片本体10511用于与第二框架板1032或第四框架板1034连接,第一支撑片1051用于与第一外侧面1091连接。
和/或,第二簧片1061包括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第二簧片本体10611和第二支撑片10612,第二簧片本体10611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两端封闭的第二长条口,第二长条口包括沿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内边缘10601、以及沿光束穿设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第四内边缘10602,第二支撑片10612设置于第二长条口内且第二支撑片10612的一端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三内边缘10601,第二支撑片1061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三内边缘10601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且第二支撑片10612与两个第四内边缘10602均沿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第二簧片本体10611用于与基座104连接,第二支撑片10612用于与外侧面或外侧面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簧片1051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第一簧片本体10511,另外一部分是第一支撑片10512。首先,对于该第一支撑片10512来说,该第一支撑片10512沿第二方向B延伸并呈长条状,则在光束穿设方向上具备良好的刚性,通过将该第一支撑片10512相对贴合地与第一外侧面1091连接,则可以对第二移动层109在光束穿设方向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避免第二移动层109在光束穿设方向上发生晃动;其次对于该第一簧片本体10511来说,除了起到连接第一移动层103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能够沿着第一方向A发生弹性变形,具体地,在第二移动层109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的过程中,与第一支撑片10512相邻的第一簧片本体10511的两个第一变形臂10514能够沿第一方向A发生变形,起到复位及提高第二移动层109往复移动稳定性的作用。
和/或,第二簧片1061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第二簧片本体10611,另外一部分是第二支撑片10612。首先,对于该第二支撑片10612来说,该第二支撑片10612沿第一方向A延伸并呈长条状,则在光束穿设方向上具备良好的刚性,通过将该第二支撑片10612相对贴合地与第二框架板1032的外侧面或第四框架板1034的外侧面连接,则可以对第一移动层103在光束穿设方向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将第一移动层103稳定地支撑在基座104上,避免第一移动层103在光束穿设方向上发生晃动;其次对于该第二簧片本体10611来说,除了起到连接第一移动层103及基座104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能够沿着第二方向B发生弹性变形,具体地,在第一移动层103沿第一方向B往复移动的过程中,与第二支撑片10612相邻的第二簧片本体10611的两个第二变形臂10613能够沿第二方向B发生变形,起到复位及提高第一移动层103往复移动稳定性的作用。
还有一点需要作出说明的是,第一支撑片10512与两个第二内边缘10502均沿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则在第二移动层109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支撑片10512不会与两个第一变形臂10514发生结构的干涉,保证第一变形臂10514能够发生正常的变形;同样地,第二支撑片10612与两个第四内边缘10602均沿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则在第一移动层103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的过程中,第二支撑片10612不会与两个第二变形臂10613发生结构的干涉,保证第二变形臂10613能够发生正常的变形。
参照图15、图16以及图17所示,第一簧片本体1051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两个第一卡槽10510,第一外侧面1091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一支撑片10512相对贴合并连接,第二部分上设置有第一卡块10513,第二框架板1032的内侧或第四框架板1034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卡块1030,两个第一卡槽10510分别与第一卡块10513和第二卡块1030卡接;第二簧片本体1061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两个第二卡槽10610,外侧面和外侧面均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与第二支撑片10612相对贴合连接,第四部分上设置有第三卡块1035,基座104上设置有第四卡块1040,两个第二卡槽10610分别与第三卡块1035和第四卡块1040卡接。通过设置上述相互配合的卡块及卡槽结构,起到了良好的定位作用,便于提高簧片安装的便利性。
参照图15和图16所示,基座104包括基座框架1041和基座底板1042,基座底板1042封堵设置于基座框架1041内;第二移动层109上形成有第一开口1092,扩散片101封堵设置于第一开口1092,基座底板1042上形成有第二开口10420,且第二开口10420沿光束穿设方向与第一开口1092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基座104设置为基座框架1041和基座底板1042两部分,且基座底板1042封堵设置于基座框架1041内;则能够有效地提高该基座104结构的稳定性,起到对扩散片组件整体良好的支撑作用;其次,第二移动层109上形成有供扩散片101安装的第一开口1092,减轻第二移动层109重量的同时还利于扩散片组件轻薄化的设计;此外,在基座底板1042上开设与第一开口1092相对的第二开口10420,便于光束穿过该扩散片组件,避免对光束进行止挡。
具体地,参照图15所示,基座框架1041包括相互连接的基座框架本体10411和基座框架侧板10412,第一移动层103和基座框架本体10411在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基座底板1042封堵设置于基座框架本体10411内,基座框架侧板10412沿第二方向B延伸且在光束穿设方向上凸出于基座框架本体10411,基座框架侧板10412沿第二方向B的端部设置有第四卡块1040,以与对应的第二簧片本体10611上对应的第二卡槽10610卡接。也即,通过将基座框架1041设置为该L形结构,除了能够起到连接第一移动层103并便于第二簧片1061的连接作用之外,第一移动层103与基座框架侧板10412大致持平的设计,也可以利用扩散片组件的轻薄化设计。
参照图15和图19所示,第一驱动部107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驱动磁铁1071和第一通电导体1072,第一驱动磁铁1071和第一通电导体1072中的一者设置于第二移动层109,另一者设置于基座104;和/或,第二驱动部108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驱动磁铁1081和第二通电导体1082,第二驱动磁铁1081和所述第二通电导体1082中的一者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层103,另一者设置于基座104。
例如,第一驱动磁铁1071设置于第二移动层109上且第一驱动磁铁1071的N极和S极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第一通电导体1072设置于基座104上并与第一驱动磁铁1071相对设置,且第一通电导体1072的第一直线段10720沿第二方向B延伸;和/或,第二驱动部108包括第二驱动磁铁1081和第二通电导体1082,第二驱动磁铁1081设置于第一移动层103且第二驱动磁铁1081的N极和S极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第二通电导体1082设置于基座104上并与第二驱动磁铁1081相对设置,且的第二通电导体1082的第二直线段10820沿第一方向A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知的是,第一通电导体1072沿第二方向B延伸的第一直线段10720位于N极和S极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的第一驱动磁铁1071所产生的磁场内,根据左手定则,第一直线段10720受到沿第一方向A的安培力,而第一驱动磁铁1071受到与第一直线段10720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又因第一驱动磁铁1071设置于第二移动层109上,则第二移动层109能够沿第一方向A进行往复移动。同理,也可以运用左手定则推理出:构造为第二驱动磁铁1081和第二通电导体1082的第二驱动部108能够驱动第一移动层103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
而通过将第一驱动部107和第二驱动部108设置为驱动磁铁和通电导体的形式,除了驱动稳定之外,还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噪音的分贝,提高该扩散片组件在具体产品应用中的用户体验。
可选地,参照图15和图16所示,基座104包括基座框架1041和基座底板1042,基座底板1042封堵设置于基座框架1041内;第二移动层109上形成有第一开口1092,扩散片101封堵设置于第一开口1092,基座底板1042上形成有第二开口10420,且第二开口10420沿光束穿设方向与第一开口1092相对设置;第一通电导体1072和第二通电导体1082均设置于基座底板1042的内表面,第二移动层109上形成有供第一驱动磁铁1071安装的第一安装槽1070,第一移动层103上形成有供第二驱动磁铁1081安装的第二安装槽1080。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通电导体1072和第二通电导体1082均设置于基座底板1042的内表面,除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布置空间,提高结构布置的紧凑性之外,还能够在光束穿设方向减小尺寸的布置,便于扩散片组件轻薄化的设计;而第二移动层109和第一移动层103上分别形成有供第一驱动磁铁1071和第二驱动磁铁1081安装的第一安装槽1070和第二安装槽1080,提高第一驱动磁铁1071和第二驱动磁铁1081安装便利性的同时,利用扩散片组件轻量化的设计。
参照图15所示,扩散片组件还包括铺设于基座底板1042的内表面的柔性电路板1043,第一通电导体1072和第二通电导体1082均连接于柔性电路板1043。在该实施方式中,通电导体可以利用柔性电路板1043上现有的电连接线缠绕而形成,不会占用扩散片组件在厚度方向上的高度,通电导体直接布置在柔性电路板1043,成为柔性电路板1043的一部分,还能够省去传统绕线、焊接、点胶固定等线圈组装流程,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5、图16以及图19所示,扩散片组件还包括控制器、第一检测元件以及第二检测元件110,第一检测元件用于检测第二移动层109的第一运动信息,第二检测元件110用于检测第一移动层103的第二运动信息,第一检测元件、第二检测元件110、第一通电导体1072以及第二通电导体1082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第一检测元件检测的第一运动信息控制第一通电导体1072工作,且用于根据第二检测元件110检测的第二运动信息控制第二通电导体1082工作。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用于检测第二移动层109的第一运动信息的第一检测元件和用于检测第一移动层103的第二运动信息的第二检测元件110,从而可以实时地对第二移动层109和第一移动层103的运动状态进行监测,也即能够对扩散片101在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的运动状态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与检测元件和通电导体电连接的控制器,则当检测元件检测到第一移动层103和/或第二移动层109的运动状态发生异常并需要对第一移动层103和/或第二移动层109的运动状态进行调整时,控制器通过对与第一移动层103相对应的第二通电导体1082的电流大小和方向进行调整,和/或,对与第二移动层6相对应的第一通电导体1072的电流大小和方向进行调整,进而调整第一移动层103和/或第二移动层109所受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而对第一移动层103和第二移动层109的运动状态进行调整,也即实现对扩散片101在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运动状态的调整。
可选地,上述的第一检测元件和第二检测元件110均可以构造为隧道磁阻传感器(TMR,Tunnel Magneto Resistance),通电导体构造为环形铜线圈,隧道磁阻传感器设置于环形铜线圈的内部以对磁场的强弱进行检测并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磁场的强弱变化可判断第一移动层103和第二移动层109的运动状况并进行控制。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第一检测元件和第二检测元件110的具体类型作限定。
可选地,参照图15和图19所示,第一驱动磁铁1071包括沿第一方向A依次布置的第一单体磁铁10711和第二单体磁铁10712,第一单体磁铁10711和第二单体磁铁10712的N极和S极均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且第一单体磁铁10711和第二单体10712磁铁的磁极方向相反;第一通电导体1072构造为第一通电线圈,第一通电线圈包括沿第二方向B延伸并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第一直线段10720,两个第一直线段10720分别用于与第一单体磁铁10711和第二单体磁铁10712相对设置;第二驱动磁铁1081包括沿第二方向B依次布置的第三单体磁铁10811和第四单体磁铁10812,第三单体磁铁10811和第四单体磁铁10812的N极和S极均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且第三单体磁铁10811和第四单体磁铁10812的磁极方向相反;第二通电导体1082构造为第二通电线圈,第二通电线圈包括沿第一方向A延伸并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第二直线段10820,两个第二直线段10820分别用于与第三单体磁铁10811和第四单体磁铁10812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单体磁铁10711和第二单体磁铁10712的作用下,第一通电线圈的两个第一直线段10720均受到安培力,且两个第一直线段10820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均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同向,对应地,第一单体磁铁10711和第二单体磁铁10712均受到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同向的安培力,又因第一驱动磁铁107设置于第二移动层109上,则该第二移动层109受到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安培力,第二移动层109带动其上的扩散片101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
同样地,在第三单体磁铁10811和第四单体磁铁10812的作用下,第二通电线圈的两个第二直线段10820均受到安培力,且两个第二直线段10820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均沿第二方向B延伸且同向,对应地,第三单体磁铁10811和第四单体磁铁10812均受到沿第二方向B延伸且同向的安培力,又因第二驱动磁铁108设置于第一移动层103上,则该第一移动层103受到沿第一方向B延伸的安培力,第一移动层103带动第二移动层109及扩散片101沿第二方向A往复移动。
第一通电线圈能够充分地利用第一单体磁铁10711和第二单体磁铁10712在厚度方向两侧产生的磁场,且第一驱动磁铁1071的设计采用两个极性相反的单体磁铁可以获得极高的磁场利用率,第一通电线圈可以采用跑道形设计,第一单体磁铁10711和第二单体磁铁10712在第二方向B上的尺寸可以与上述的第一直线段10720长度相等,以将第一通电线圈无效圆弧段压缩至最短,提高第一通电线圈利用率,且该第一驱动磁铁1071、第一通电线圈的设计也可以尽可能地压缩在扩散片组件厚度方向上的设计,便于扩散片组件的轻薄化设计。
类似地,第二通电线圈能够充分地利用第三单体磁铁10811和第四单体磁铁10812在厚度方向两侧产生的磁场,且第二驱动磁铁1081的设计采用两个极性相反的单体磁铁可以获得极高的磁场利用率,第二通电线圈可以采用跑道形设计,第三单体磁铁10811和第四单体磁铁10812在第一方向A上的尺寸可以与上述的第二直线段10820长度相等,以将第二通电线圈无效圆弧段压缩至最短,提高第二通电线圈利用率,且该第一驱动磁铁1081、第二通电线圈的设计也可以尽可能地压缩在扩散片组件厚度方向上的设计,便于扩散片组件的轻薄化设计。
参照图15和图19所示,第一驱动磁铁1071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单体磁铁10711和第二单体磁铁10712之间的第一中性层10713,第二驱动磁铁1081还包括设置于第三单体磁铁10811和第四单体磁铁10812之间的第二中性层10813;
第一中性层10713配置为:在第一驱动磁铁1071相对于第一通电线圈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的过程中,第一中性层10713能够使得与第一单体磁铁10711相对的第一直线段10720不会与第二单体磁铁10712相对,并能够使得与第二单体磁铁10712相对的第一直线段10720不会与第一单体磁铁10711相对;第二中性层10813配置为:在第二驱动磁铁1081相对于第二通电线圈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的过程中,第二中性层10813能够使得与第三单体磁铁10811相对的第二直线段10820不会与第四单体磁铁10812相对,并能够使得与第四单体磁铁10812相对的第二直线段10820不会与第三单体磁铁10811相对。
通过在第一单体磁铁10711和第二单体磁铁10712之间设置第一中性层10713,在第一驱动磁铁1071相对于第一通电线圈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的过程中,第一中性层10713能够使得与第一单体磁铁10711相对的第一直线段10720不会与第二单体磁铁10712相对,并能够使得与第二单体磁铁10712相对的第一直线段10720不会与第一单体磁铁10711相对,避免产生与第二移动层109移动方向相反的阻力,提高第二移动层109在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的流畅性。
同样地,通过在第三单体磁铁10811和第四单体磁铁10812之间设置第二中性层10813,在第二驱动磁铁1071相对于第二通电线圈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的过程中,第二中性层10813能够使得与第三单体磁铁10811相对的第二直线段10820不会与第四单体磁铁10812相对,并能够使得与第四单体磁铁10812相对的第二直线段10820不会与第三单体磁铁10811相对,避免产生与第一移动层103移动方向相反的阻力,提高第一移动层103在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的流畅性。
参照图20所示,扩散片组件还包括第二移动层109、第一导向支撑件111以及第二导向支撑件112,第一移动层103构造为框架结构,扩散片101设置于第二移动层109,第一导向支撑件111设置于框架结构上并沿光束穿设方向将第二移动层109支撑在框架结构内,第一弹性件105连接第二移动层109和第一移动层103,且第二移动层109与框架结构在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第二导向支撑件112设置于基座104上并沿光束穿设方向将第一移动层103支撑在基座104上,第二弹性件106连接基座104和第一移动层103。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支撑件111可以有效地将第二移动层109支撑于框架结构内,并能够保证第二移动层109能够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第二导向支撑件112可以有效地将第一移动层103支撑于基座104上,并能够保证第一移动层103能够相对该基座104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
参照图20所示,第一导向支撑件111包括沿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一移动层103上的两个第一导向支撑柱1110,且两个第一导向支撑柱1110均沿第二方向B延伸,第二移动层109沿第一方向A可移动地设置于两个第一导向支撑柱1110之间;和/或,第二导向支撑件112包括沿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于基座104上的两个第二导向支撑柱1120,且两个第二导向支撑柱1120均沿第一方向A延伸,第一移动层103沿第二方向B可移动地设置于两个第二导向支撑柱1120之间。该第一导向支撑柱1110和第二导向支撑柱1120结构简单,并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支撑的作用,并便于扩散片组件轻量化的设计。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第一导向支撑件111和第二导向支撑件112的具体结构形式作限定。
参照图21所示(其中箭头表示光束),扩散片组件10还包括安装基座(未图示)和设置于安装基座上的第三驱动部(未图示),折射件102包括玻璃板,玻璃板沿光束传播方向可摆动地设置在安装基座上,第三驱动部用于驱动玻璃板沿光束传播方向摆动,通过使玻璃板不停地摆动,一束光线经过该玻璃板的折射后会照射到扩散片101上的不同位置,实现了时间维度上的匀光和消散斑效果。可选地,上述的玻璃板102可以构造为平板玻璃或者楔形玻璃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投影仪光机,该投影仪光机包括上述的匀光装置。
本公开另外还提供一种投影仪,该投影仪包括上述的投影仪光机。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5)

1.一种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装置包括:
光源(1),用于发射光束;
沿光束传播方向,设置有供光束穿设的第一匀光组件(2)、第二匀光组件(3)以及至少一个扩散片组件(10);
所述第一匀光组件(2)用于将其入射端处的光束转化为多个具有各自光轴的光束并从其出射端射出,以对光束进行面积匀光;
所述第二匀光组件(3)用于将其入射端处的光束进行多次反射后并从其出射端射出,以对光束进行角度匀光;
所述扩散片组件(10)包括扩散片(101)和驱动部,所述扩散片(101)用于供光束穿设,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扩散片(101)在垂直于光束的方向移动;和/或,
所述扩散片组件(10)包括用于供光束穿设的扩散片(101)和折射件(102),所述折射件(102)设置在所述扩散片(101)的入光侧,以用于将光束折射到所述扩散片(101)的不同位置;
所述匀光装置还包括第一透镜组(4),所述第一匀光组件(2)包括第一匀光元件(2a),所述第二匀光组件(3)包括第三匀光元件(3a),在所述光束传播方向上,所述第一匀光元件(2a)、所述第一透镜组(4)以及所述第三匀光元件(3a)依次设置,所述第一透镜组(4)用于将所述第一匀光元件(2a)出射端处的光束成像至所述第三匀光元件(3a)的入射端处;
所述第一透镜组(4)包括像方远心透镜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装置还包括第二透镜组(5),所述第一匀光组件(2)还包括第二匀光元件(2b),在所述光束传播方向上,所述第三匀光元件(3a)、所述第二透镜组(5)和所述第二匀光元件(2b)依次设置,所述第二透镜组(5)用于将所述第三匀光元件(3a)出射端处的光束成像至所述第二匀光元件(2b)的入射端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匀光组件(3)还包括第四匀光元件(3b),所述第四匀光元件(3b)设置于所述第一匀光元件(2a)和所述第一透镜组(4)之间,所述第一透镜组(4)用于将所述第四匀光元件(3b)出射端处的光束成像至第三匀光元件(3a)的入射端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装置还包括用于对光束进行准直的准直透镜组(6),且所述准直透镜组(6)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组(4)和所述第四匀光元件(3b)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匀光元件(2a)包括匀光透镜组,所述第四匀光元件(3b)包括光棒组,所述匀光透镜组包括多个匀光微透镜(21),所述光棒组包括多个子光棒(31),所述准直透镜组(6)包括多个准直微透镜(61),多个所述匀光微透镜(21)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所述子光棒(31)的入光侧,多个所述准直微透镜(61)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所述子光棒(31)的出光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1)包括多个发光单元,与所述光源(1)相邻的所述第一匀光元件(2a)包括多个匀光单元,且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和多个所述匀光单元分别一一对应设置;或者,
所述光源(1)包括第一发光部(11)和第二发光部(12),所述第一发光部(11)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部(12)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与所述光源(1)相邻的所述第一匀光元件(2a)包括多个第一匀光单元和多个第二匀光单元,且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一匀光单元一一分别对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二匀光单元一一分别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匀光元件(2a)构造为复眼透镜组,多个所述第一匀光单元构造为多个第一复眼单元,多个所述第二匀光单元构造为多个第二复眼单元,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一复眼单元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二复眼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匀光组件(2)包括至少一个匀光扩散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组件(10)还包括第一移动层(103)、基座(104)、第一弹性件(105)以及第二弹性件(106),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部(107)和第二驱动部(108);
所述第一弹性件(105)连接所述扩散片(101)和所述第一移动层(103),且所述第一弹性件(105)配置为:能够沿平行于所述扩散片(101)的第一方向(A)发生变形,以使所述扩散片(101)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层(103)沿所述第一方向(A)移动;
所述第二弹性件(106)连接所述第一移动层(103)和所述基座(104),且所述第二弹性件(106)配置为:能够沿平行于所述扩散片(101)的第二方向(B)发生变形,以使所述第一移动层(103)和所述扩散片(101)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104)沿所述第二方向(B)移动;
所述第一驱动部(107)用于驱动所述扩散片(101)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层(103)沿所述第一方向(A)移动,所述第二驱动部(108)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层(103)和所述扩散片(101)相对于所述基座(104)沿所述第二方向(B)移动,所述第一方向(A)和所述第二方向(B)相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组件(10)还包括第二移动层(109),所述第一移动层(103)构造为框架结构,所述扩散片(101)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层(109),所述第一弹性件(105)连接所述框架结构和所述第二移动层(109)并对所述第二移动层(109)在光束穿设方向进行支撑,且所述第二移动层(109)与所述框架结构在所述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106)用于对所述第一移动层(103)在光束穿设方向进行支撑并连接于所述基座(104),以使所述第一移动层(103)和所述基座(104)在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驱动部(107)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层(109)在所述框架结构内且相对于该框架结构在所述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所述第二驱动部(108)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层(103)和所述第二移动层(109)相对于所述基座(104)沿所述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包括依次并首尾连接的第一框架板(1031)、第二框架板(1032)、第三框架板(1033)以及第四框架板(1034),所述第一框架板(1031)和所述第三框架板(1033)沿所述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框架板(1032)和所述第四框架板(1034)沿所述第二方向(B)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移动层(109)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A)相背设置的两个第一外侧面(1091),两个所述第一外侧面(1091)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架板(1031)和所述第三框架板(1033)沿所述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弹性件(105)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簧片(1051),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簧片(1051)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外侧面(1091)与所述第二框架板(1032)和所述第四框架板(1034)中的一者,另一个所述第一簧片(1051)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外侧面(1091)与所述第二框架板(1032)和所述第四框架板(1034)中的一者;所述第二弹性件(106)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B)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簧片(1061),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簧片(1061)连接所述第二框架板(1032)的外侧面和所述基座(104),另一个所述第二簧片(1061)连接所述第四框架板(1034)的外侧面和所述基座(104)。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簧片(1051)包括均沿所述第二方向(B)延伸的第一簧片本体(10511)和第一支撑片(10512),所述第一簧片本体(10511)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方向(B)延伸且两端封闭的第一长条口,所述第一长条口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B)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内边缘(10501)、以及沿光束穿设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二内边缘(10502),所述第一支撑片(10512)设置于所述第一长条口内且所述第一支撑片(10512)的一端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内边缘(10501),所述第一支撑片(1051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内边缘(10501)沿所述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片(10512)与两个所述第二内边缘(10502)均沿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簧片本体(10511)用于与所述第二框架板(1032)或所述第四框架板(1034)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片(10512)用于与所述第一外侧面(1091)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簧片(1061)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A)延伸的第二簧片本体(10611)和第二支撑片(10612),所述第二簧片本体(10611)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A)延伸且两端封闭的第二长条口,所述第二长条口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内边缘(10601)、以及沿光束穿设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第四内边缘(10602),所述第二支撑片(10612)设置于所述第二长条口内且所述第二支撑片(10612)的一端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三内边缘(10601),所述第二支撑片(1061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三内边缘(10601)沿所述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支撑片(10612)与两个所述第四内边缘(10602)均沿光束穿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簧片本体(10611)用于与所述基座(104)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片(10612)用于与所述第二框架板(1032)的外侧面或所述第四框架板(1034)的外侧面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匀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组件(10)还包括安装基座和设置于所述安装基座上的第三驱动部,所述折射件(102)包括玻璃板,所述玻璃板沿光束传播方向可摆动地设置在安装基座上,所述第三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玻璃板沿光束传播方向摆动。
14.一种投影仪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仪光机包括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匀光装置。
15.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仪包括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投影仪光机。
CN202110937531.3A 2021-08-16 2021-08-16 匀光装置、投影仪光机以及投影仪 Active CN1136410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7531.3A CN113641063B (zh) 2021-08-16 2021-08-16 匀光装置、投影仪光机以及投影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7531.3A CN113641063B (zh) 2021-08-16 2021-08-16 匀光装置、投影仪光机以及投影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1063A CN113641063A (zh) 2021-11-12
CN113641063B true CN113641063B (zh) 2023-12-08

Family

ID=78422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37531.3A Active CN113641063B (zh) 2021-08-16 2021-08-16 匀光装置、投影仪光机以及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410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0350B (zh) * 2022-04-14 2024-05-28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匀光装置、投影光机及投影设备
CN114879437B (zh) * 2022-05-17 2023-07-25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匀光装置、投影光机及投影设备
CN114967300A (zh) * 2022-06-02 2022-08-30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匀光组件、投影光机及投影设备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1381A (en) * 1998-10-26 2000-06-27 Polametr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spatial coherence and for improving uniformity of a light beam emitted from a coherent light source
CN101644880A (zh) * 2009-09-09 2010-02-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激光投影显示***及其方法
JP2010091846A (ja) * 2008-10-09 2010-04-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1738695A (zh) * 2008-11-12 2010-06-16 索尼株式会社 散射器驱动装置以及投射型影像显示设备
CN101788712A (zh) * 2009-01-23 2010-07-28 上海三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使用激光光源的微型投影机用光学引擎
CN103019015A (zh) * 2011-09-26 2013-04-03 索尼公司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TW201430474A (zh) * 2013-01-17 2014-08-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光學系統
CN104049445A (zh) * 2013-03-11 2014-09-17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及投影***
CN203965657U (zh) * 2014-07-23 2014-11-26 中视迪威激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光纤传像的激光投影***
CN104965307A (zh) * 2015-07-28 2015-10-07 山东大学 一种可同时实现光束整形匀光与消散斑的装置和方法
CN204989735U (zh) * 2015-06-04 2016-01-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用于实现均匀无散斑照明的激光投影光源
CN105511087A (zh) * 2016-01-13 2016-04-20 晋煤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复眼透镜的激光显示匀场整形装置
CN106773485A (zh) * 2016-12-29 2017-05-3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投影***
CN106873293A (zh) * 2016-12-30 2017-06-20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散斑的激光投影***
CN206431410U (zh) * 2017-01-12 2017-08-22 上海晟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投影装置
CN207621826U (zh) * 2017-12-30 2018-07-17 河南百合特种光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光模拟***
CN108398804A (zh) * 2018-03-28 2018-08-14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消散斑光路及激光投影光源***
CN109669315A (zh) * 2019-02-25 2019-04-23 上海白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照明***、投影光机***及激光消散斑方法
CN109884851A (zh) * 2016-12-29 2019-06-14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投影***
CN112764297A (zh) * 2020-12-30 2021-05-07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动态扩散片组件及控制方法、激光消散斑装置、投影仪
CN112782913A (zh) * 2020-12-30 2021-05-11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动态扩散片组件及控制方法、激光消散斑装置、投影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61931A1 (ja) * 2010-06-22 2011-12-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ーザプロジェクタ
CN103279005B (zh) * 2013-05-13 2015-08-19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激光光源、波长转换光源、合光光源及投影***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1381A (en) * 1998-10-26 2000-06-27 Polametr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spatial coherence and for improving uniformity of a light beam emitted from a coherent light source
JP2010091846A (ja) * 2008-10-09 2010-04-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1738695A (zh) * 2008-11-12 2010-06-16 索尼株式会社 散射器驱动装置以及投射型影像显示设备
CN101788712A (zh) * 2009-01-23 2010-07-28 上海三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使用激光光源的微型投影机用光学引擎
CN101644880A (zh) * 2009-09-09 2010-02-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激光投影显示***及其方法
CN103019015A (zh) * 2011-09-26 2013-04-03 索尼公司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TW201430474A (zh) * 2013-01-17 2014-08-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光學系統
CN104049445A (zh) * 2013-03-11 2014-09-17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及投影***
CN203965657U (zh) * 2014-07-23 2014-11-26 中视迪威激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光纤传像的激光投影***
CN204989735U (zh) * 2015-06-04 2016-01-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用于实现均匀无散斑照明的激光投影光源
CN104965307A (zh) * 2015-07-28 2015-10-07 山东大学 一种可同时实现光束整形匀光与消散斑的装置和方法
CN105511087A (zh) * 2016-01-13 2016-04-20 晋煤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复眼透镜的激光显示匀场整形装置
CN106773485A (zh) * 2016-12-29 2017-05-3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投影***
CN109884851A (zh) * 2016-12-29 2019-06-14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投影***
CN106873293A (zh) * 2016-12-30 2017-06-20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散斑的激光投影***
CN206431410U (zh) * 2017-01-12 2017-08-22 上海晟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投影装置
CN207621826U (zh) * 2017-12-30 2018-07-17 河南百合特种光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光模拟***
CN108398804A (zh) * 2018-03-28 2018-08-14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消散斑光路及激光投影光源***
CN109669315A (zh) * 2019-02-25 2019-04-23 上海白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照明***、投影光机***及激光消散斑方法
CN112764297A (zh) * 2020-12-30 2021-05-07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动态扩散片组件及控制方法、激光消散斑装置、投影仪
CN112782913A (zh) * 2020-12-30 2021-05-11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动态扩散片组件及控制方法、激光消散斑装置、投影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1063A (zh) 2021-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41063B (zh) 匀光装置、投影仪光机以及投影仪
JP2009539066A (ja) レーザベースの位置合わせツール
WO2023011037A1 (zh) 光源***
US8262230B2 (en) Projection system
JP2016085363A (ja) 画像投影装置
CN108803244B (zh) 照明装置及照明方法和一种光刻机
US10354572B2 (en) Image generation device and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TWI609230B (zh) 光學固定裝置與光源裝置
CN107209444B (zh) 激光光源装置和视频显示装置
CN107197219B (zh) 移动设备,图像生成单元和图像投影设备
US10634983B2 (en)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US10197894B2 (en) Dustproof member for image generation device and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WO2023231449A1 (zh) 匀光组件、投影光机及投影设备
JP2006178349A (ja) 背面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KR20230146492A (ko) 기판의 하측으로 제어장치가 배치되는 광원 모듈
US9778551B2 (en)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engine, and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CN111381382B (zh) 一种激光匀光及消散斑装置
CN113126310A (zh) 一种匀光装置和显示设备
CN107015424A (zh) 可动设备,图像生成设备及图像投影设备
CN218630350U (zh) 扩散片模组、光机以及投影仪
CN211786559U (zh) 一种激光光源模块及激光显示装置
CN216561381U (zh) 投影设备
JP2017010003A (ja) 照明光学系、光学エンジン及び画像投影装置
CN215526244U (zh) 一种可变角度点阵投射模组
CN114879437B (zh) 匀光装置、投影光机及投影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