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54270B - 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54270B
CN113554270B CN202110656613.0A CN202110656613A CN113554270B CN 113554270 B CN113554270 B CN 113554270B CN 202110656613 A CN202110656613 A CN 202110656613A CN 113554270 B CN113554270 B CN 1135542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uilding
area
last
sta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566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54270A (zh
Inventor
姜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5661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542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54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4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54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42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7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40Business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中观层面,从建筑物所在片区的视角,分析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应与需求平衡情况;在微观层面,从建筑物本身视角,分析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应与需求平衡情况;结合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分析,建立判别模型,判别是否需要在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结合公交首末站的需求量和建筑物的公交首末站供应量,建立建筑物公交首末站的供需平衡关系模型,确定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本发明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交通规划领域,特别是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道路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公交场站是常规公交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有效供给对保障公交车辆运营、优化公交网络、提高城市公交服务质量和增强公交出行吸引力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城市公交场站建设长期存在用地缺乏、规划用地难以落实等问题。
对于公交首末站,从对用地的占用角度可分为独立占地的公交首末站和非独立占地、依托其它建筑物配套建设的配建公交首末站。目前,很多城市用地已进入存量开发阶段,在用地高强度开发的背景下,传统独立占地的公交站场建设模式面临用地落实难、土地利用不集约等问题,用地需求愈发难以保障。配建公交首末站是指结合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大型开发项目等民用建筑建设项目,在用地红线范围内配套建设公交首末站及相关设施的一种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公交场站落实方法。配建公交首末站具有对土地依赖度低、与用地和客流分布紧密结合等优点,既可以化解公交首末站用地落实困难的问题,又可以与公交客流紧密结合,提高公交的可达性,实现门到门的高品质公交服务。
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已开始探索利用住宅、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配套建设公交站场的建设模式。深圳、广州、西安、株洲、湛江、扬州、宁波、昆山等城市出台了公交首末站配建的相关要求,要求在新(改、扩)建交通枢纽、2万人及以上住宅小区、商业中心、产业集中区、旅游景点、学校、医院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大型场所时配套建设公交首末站。交通运输部于2018年5月发布《城市公共汽电车场站配置规范》(JT/T 1202-2018),规定了民用建筑和交通枢纽配置公共汽电车停车场、首末站、中途站和枢纽站的总体要求,公共汽电车配建型场站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要求。
总体上,《城市公共汽电车场站配置规范》(JT/T 1202-2018)和各地的相关配建规范或标准仅给出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启动阈值,即建筑物多大面积时需要配建公交首末站,规定比较简单,并未给出需要建设的启动阈值和需要建设规模的计算模型或方法。实际上,是否需要在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受到片区内公交首末站是否充足、周边的公交线路能否提供足够的剩余载客容量、建筑物是否能够提供一定规模的公交首末站配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决策过程。经发明人长期研究发现,如果能够建立一套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计算方法,根据片区以及建筑物的公交出行需求和供给的实际情况,建立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定量化关系,则可以通过需求与供给的互动反馈,科学决策是否需要结合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以及配建多大规模的公交首末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能够实现是否需要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合理判定以及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合理确定,通过依托建筑物的公交首末站的合理配建,一方面,解决公交首末站用地落实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公交首末站与公交客流的匹配,提高公交服务效率,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分析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需求量,分析片区范围内现状和规划公交首末站的供应量,确定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需平衡关系;
步骤2),分析建筑物的公交出行需求,分析建筑物周边公交线路所能供应的公交剩余运力,确定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需缺口;
步骤3),建立判别模型,确定是否需要在建筑物内配建公交首末站,确定需要配建的公交首末站缺口;
步骤4),确定建筑物能够提供的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的供应量;
步骤5),确定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的详细步骤如下:
步骤1.1),根据建筑物建设之前,该片区范围内各类性质的建筑面积和高峰小时出行率,预测公交出行量,预测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需求量;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居住建筑的出行量:
其中,TP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居住建筑的出行量,SR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居住性质的建筑面积,sr为人均居住面积,n为平均每户的人口数,rp为每户的高峰小时出行率;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其它性质建筑的出行量:
其中,TJ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其它性质建筑的出行量,Sj为第j类性质的建筑面积,rj为第j类性质建筑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高峰小时出行率,J为建筑物所在片区范围内不同性质建筑的种类数;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的总出行量:
T=TP+TJ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的公交出行量:
TC=T*pC
其中,TC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的公交出行量,pC为片区范围内公交出行比例;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片区范围内途径公交线路的剩余载客容量:
其中,CI为片区范围内I条途径公交线路的剩余载客容量,Si为途径公交线路i可接受服务水平时的载客率,取额定载客量的70%,Oi为途径公交线路i在片区范围内公交站点的载客率,fi为途径公交线路i的发车间隔,ci为途径公交线路i的公交车单车额定载客量,I为建筑物所在片区范围内途径公交线路的总条数;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需要配建公交首末站服务的公交出行需求:
TA=TC-CI
其中,TA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需要配建公交首末站服务的公交出行需求;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每条始发公交线路的运输能力:
其中,p为首站载客率,c为公交车单车额定载客量,f为高峰时段发车间隔;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每条始发公交线路需要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其中,L为平均每条公交线路里程,V为公交车辆平均运营速度,λ为首站停放车辆比例,m为每标准车首末站用地面积;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需求量:
其中,DA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需求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C为每条始发公交线路的运输能力,sc为每条始发公交线路需要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步骤1.2),根据片区范围内现状和规划公交首末站的个数、面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应量:
其中,SA为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应量,sn为片区范围内现状或规划的第n个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步骤1.3),分析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需关系,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片区范围公交首末站的供需缺口:
GA=DA-SA
其中,GA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需缺口面积,如果GA>0,表示片区内需求量超过供应量,存在缺口;如果GA≤0,表示片区内公交首末站的供应等于或超过需求,不存在缺口。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的详细步骤如下:
步骤2.1),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的公交出行需求:
如果是居住建筑,则公交出行量为:
其中,TB为建筑物的出行量,SB为建筑物的建筑面积,pC为建筑物所在片区范围内公交出行比例;
如果是其它性质建筑,则公交出行量为:
其中,TB为建筑物的出行量,rj为第j类性质建筑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高峰小时出行率,pC为建筑物所在片区范围内公交出行比例;
步骤2.2),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500米半径范围内途径公交线路的剩余载客容量:
其中,CB为建筑物周边IB条途径公交线路的剩余载客容量,IB为建筑物周边途径公交线路的条数;
步骤2.3),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需缺口:
GB=TB-CB
其中,GB为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需缺口,如果GB>0,表示建筑物产生的公交出行需求量超过供应量,存在缺口;如果GB≤0,表示建筑物产生的公交出行需求量小于或等于供应量,不存在缺口。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的详细步骤如下:
步骤3.1),是否需要在建筑物内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判别模型如下:
如果GA≤0∩GB≤0,即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供需缺口GA≤0,并且建筑物公交服务供需缺口GB≤0,则不需要在该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
如果GA≤0∩GB>0或者GA>0∩GB≤0或者GA>0∩GB>0,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公交服务水平,弥补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缺口,需要在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
步骤3.2),需要在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缺口的计算方法如下:
如果GA≤0∩GB>0,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主要是为了满足建筑物公交出行需求的缺口,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需要配建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其中,DB为建筑物需要配建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GB为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需缺口,C为每条始发公交线路的运输能力,sc为每条始发公交线路需要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如果GA>0∩GB≤0,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主要是为了弥补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缺口,建筑物需要配建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DB=GA
如果GA>0∩GB>0,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一方面是为了弥补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缺口,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建筑物公交出行需求的缺口,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需要配建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建筑物能够提供的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的供应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一般在地面一层,并且为平面开发,一般根据建筑物用地面积计算,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能够提供的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
SC=S*α
其中,SC为建筑物能够提供的配建公交首末站的面积,S为建筑物用地面积,α为建筑物用地中能够配套建设公交首末站的用地比例。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为:
步骤5.1),比较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的需求面积和建筑物所能供应的面积,如果供应面积SC≥需求面积DB,为了服务片区可能增加的公交出行需求,按照建筑物能够提供的面积进行公交首末站配建;
步骤5.2),比较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的需求面积和建筑物所能供应的面积,如果供应面积SC<需求面积DB,以建筑所能提供的公交首末站面积进行配建,剩余缺口在下一个城市更新建设项目中补足。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片区内原有的公交出行需求、建筑物建设带来的新增公交出行需求、周边公交线路的运力供给、片区内现状及规划公交首末站的供给等多个因素会对是否需要结合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但是现有相关标准规范未能考虑这些因素建立计算模型,而是对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启动阈值和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做出硬性规定,本技术方法充分考虑这些相关因素,建立定量化的模型方法,使是否需要结合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决策更有依据、更加科学。
(2)现有相关标准规范未能根据建筑物实际情况决策配建公交首末站的规模,仅按照建设项目或建筑物规模给出对应的配建公交首末站规模,可能造成规模过大或过小,本技术方法一方面考虑片区以及建筑物的公交出行需求缺口,另一方面考虑建设项目或建筑物实际能够供应的场站规模,建立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模型,通过需求与供给的互动反馈科学决策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合理规模,使其既能满足公交出行需求,又能避免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案例的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配建公交首末站是指在建设建筑物时同步配套建设的公交首末站,根据建筑物所在片区和该建筑物的公交需求特征,结合建筑物的公交供应情况,确定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本发明提出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在考虑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时,根据建筑物所在片区内公交首末站的供需情况,以及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需情况,判别是否需要配建公交首末站,并确定配建公交首末站的规模,以达到合理配建公交首末站、耦合公交客流需求、提高公交服务可达性的目的。
以某建筑物为例,结合图1,对本发明提出的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步骤1、确定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需平衡关系
1.1)首先预测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需求量,该片区内仅有居住一种性质用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居住建筑的出行量:
其中,TP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居住建筑的出行量;SR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居住性质的建筑面积,片区居住建筑总面积150000m2;sr为人均居住面积,取30m2/人;n为平均每户的人口数,取3人/户;rp为每户的高峰小时出行率,按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 141-2010)取值,普通住宅高峰小时出行率取0.8-2.5人次/户,假设三口之家高峰小时出行率取2.5人次/户;
如果是其它性质建筑也可参考《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 141-2010)进行取值计算;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的公交出行量:
TC=T*pC=4167*25%=1042人次/h;
其中,TC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的公交出行量;该片区仅有居住性质用地,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的出行量为4167人次/h;pC为片区范围内公交出行比例,取为25%;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片区范围内途径公交线路的剩余载客容量:
其中,CI为片区范围内I条途径公交线路的剩余载客容量;Si为途径公交线路i可接受服务水平时的载客率,一般取额定载客量的70%;Oi为途径公交线路i在片区范围内公交站点的载客率,假设为50%;fi为途径公交线路i的发车间隔,取为10分钟/班;ci为途径公交线路i的公交车单车额定载客量,取为90人/辆;I为建筑物所在片区范围内途径公交线路的总条数,取为3条;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需要配建公交首末站服务的公交出行需求:
TA=TC-CI=1042-324=718人次/h
其中,TA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需要配建公交首末站服务的公交出行需求;TC为1042人次/h,CI为324人次/h;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每条始发公交线路的运输能力:
其中,p为首站载客率,取为40%;c为公交车单车额定载客量,取为90人/辆;f为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取为10分钟/班;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每条始发公交线路需要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其中,L为平均每条公交线路里程,取为20公里;V为公交车辆平均运营速度,取为20公里/h;λ为首站停放车辆比例,取为40%;m为每标准车首末站用地面积,根据《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每标准车首末站用地面积为100-120m2,取120m2计算;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需求量:
其中,DA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需求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C为每条始发公交线路的运输能力,为216人次/h;sc为每条始发公交线路需要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为672m2
1.2)然后计算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应量:
其中,SA为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应量;sn为片区范围内现状或规划的第n个公交首末站的面积,片区范围内现状和规划共有1个公交首末站,面积为1200m2
1.3)计算片区范围公交首末站的供需缺口:
GA=DA-SA=2234-1200=1034m2
其中,GA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需缺口面积,片区内需求量超过供应量,存在1034m2的公交首末站面积缺口。
步骤2、确定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需平衡关系
2.1),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的公交出行需求:
该建筑物为综合型商业性质建筑,其公交出行量为:
其中,TB为建筑物的出行量,即建筑物产生的出行量;SB为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取为30000m2;rj为第j类性质建筑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高峰小时出行率,按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 141-2010)取值,综合型商业高峰小时出行率为5-25人次/百平方米建筑面积,取为15人次/百平方米建筑面积;pC为建筑物所在片区范围内公交出行比例,取为25%;
2.2),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500米半径范围内途径公交线路的剩余载客容量:
其中,CB为建筑物周边IB条途径公交线路的剩余载客容量;Si为途径公交线路i可接受服务水平时的载客率,一般取额定载客量的70%;Oi为途径公交线路i在片区范围内公交站点的载客率,假设为50%;fi为途径公交线路i的发车间隔,取为10分钟/班;ci为途径公交线路i的公交车单车额定载客量,取为90人/辆;IB为建筑物周边途径公交线路的条数,取为2条;
2.3)计算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需缺口:
GB=TB-CB=1125-216=909人次/h
其中,GB为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需缺口,建筑物产生的公交出行需求量超过供应量,存在909人次/h的缺口;
步骤3、判别是否需要在建筑物内配建公交首末站,确定需要配建的公交首末站缺口
3.1)是否需要在建筑物内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判别模型如下:
GA=1034m2>0∩GB=909人次/h>0,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公交服务水平,并且弥补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缺口,需要在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
3.2),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缺口的计算方法如下:
GA=1034m2>0∩GB=909人次/h>0,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一方面是为了弥补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缺口,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建筑物公交出行需求的缺口,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需要配建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步骤4、确定建筑物能够提供的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的供应量:
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一般在地面一层,并且为平面开发,一般根据建筑物用地面积计算,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能够提供的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
SC=S*α=10000*20%=2000m2
其中,SC为建筑物能够提供的配建公交首末站的面积,如图2所示;S为建筑物用地面积,取为10000m2;α为建筑物用地中能够配套建设公交首末站的用地比例,该建筑为综合型商业性质,能够配套建设公交首末站的用地比例取为20%。
步骤5、确定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
配建公交首末站的需求面积DB=3862m2,建筑物所能供应的面积SC=2000m2,SC<DB,按照建筑物能够提供的面积SC=2000m2进行公交首末站配建,剩余1862m2的公交首末站缺口在下一个城市更新建设项目中补足。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分析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需求量,分析片区范围内现状和规划公交首末站的供应量,确定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需平衡关系;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1),根据建筑物建设之前,该片区范围内各类性质的建筑面积和高峰小时出行率,预测公交出行量,预测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需求量;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居住建筑的出行量:
其中,TP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居住建筑的出行量,SR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居住性质的建筑面积,sr为人均居住面积,n为平均每户的人口数,rp为每户的高峰小时出行率;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其它性质建筑的出行量:
其中,TJ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其它性质建筑的出行量,Sj为第j类性质的建筑面积,rj为第j类性质建筑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高峰小时出行率,J为建筑物所在片区范围内不同性质建筑的种类数;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的总出行量:
T=TP+TJ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的公交出行量:
TC=T*pC
其中,TC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的公交出行量,pC为片区范围内公交出行比例;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片区范围内途径公交线路的剩余载客容量:
其中,CI为片区范围内I条途径公交线路的剩余载客容量,Si为途径公交线路i可接受服务水平时的载客率,Oi为途径公交线路i在片区范围内公交站点的载客率,fi为途径公交线路i的发车间隔,ci为途径公交线路i的公交车单车额定载客量,I为建筑物所在片区范围内途径公交线路的总条数;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需要配建公交首末站服务的公交出行需求:
TA=TC-CI
其中,TA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需要配建公交首末站服务的公交出行需求;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每条始发公交线路的运输能力:
其中,p为首站载客率,c为公交车单车额定载客量,f为高峰时段发车间隔;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每条始发公交线路需要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其中,L为平均每条公交线路里程,V为公交车辆平均运营速度,λ为首站停放车辆比例,m为每标准车首末站用地面积;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需求量:
其中,DA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需求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C为每条始发公交线路的运输能力,sc为每条始发公交线路需要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步骤1.2),根据片区范围内现状和规划公交首末站的个数、面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应量:
其中,SA为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应量,sn为片区范围内现状或规划的第n个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步骤1.3),分析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需关系,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片区范围公交首末站的供需缺口:
GA=DA-SA
其中,GA为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的供需缺口面积,如果GA>0,表示片区内需求量超过供应量,存在缺口;如果GA≤0,表示片区内公交首末站的供应等于或超过需求,不存在缺口;
步骤2),分析建筑物的公交出行需求,分析建筑物周边公交线路所能供应的公交剩余运力,确定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需缺口;详细步骤如下:
步骤2.1),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的公交出行需求:
如果是居住建筑,则公交出行量为:
其中,TB为建筑物的出行量,SB为建筑物的建筑面积,pC为建筑物所在片区范围内公交出行比例;
如果是其它性质建筑,则公交出行量为:
其中,TB为建筑物的出行量,rj为第j类性质建筑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高峰小时出行率,pC为建筑物所在片区范围内公交出行比例;
步骤2.2),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设定半径范围内途径公交线路的剩余载客容量:
其中,CB为建筑物周边IB条途径公交线路的剩余载客容量,IB为建筑物周边途径公交线路的条数;
步骤2.3),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需缺口:
GB=TB-CB
其中,GB为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需缺口,如果GB>0,表示建筑物产生的公交出行需求量超过供应量,存在缺口;如果GB≤0,表示建筑物产生的公交出行需求量小于或等于供应量,不存在缺口;
步骤3),建立判别模型,确定是否需要在建筑物内配建公交首末站,确定需要配建的公交首末站缺口;详细步骤如下:
步骤3.1),是否需要在建筑物内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判别模型如下:
如果GA≤0∩GB≤0,即建筑物建设之前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供需缺口GA≤0,并且建筑物公交服务供需缺口GB≤0,则不需要在该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
如果GA≤0∩GB>0或者GA>0∩GB≤0或者GA>0∩GB>0,需要在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
步骤3.2),需要在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缺口的计算方法如下:
如果GA≤0∩GB>0,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是为了满足建筑物公交出行需求的缺口,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需要配建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其中,DB为建筑物需要配建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GB为建筑物公交服务的供需缺口,C为每条始发公交线路的运输能力,sc为每条始发公交线路需要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如果GA>0∩GB≤0,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是为了弥补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缺口,建筑物需要配建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DB=GA
如果GA>0∩GB>0,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一方面是为了弥补片区范围内公交首末站缺口,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建筑物公交出行需求的缺口,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需要配建的公交首末站的面积:
步骤4),确定建筑物能够提供的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的供应量;
步骤5),确定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Si取额定载客量的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2)中设定半径范围为500米半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建筑物能够提供的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的供应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在地面一层,并且为平面开发,根据建筑物用地面积计算,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建筑物能够提供的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
SC=S*α
其中,SC为建筑物能够提供的配建公交首末站的面积,S为建筑物用地面积,α为建筑物用地中能够配套建设公交首末站的用地比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为:
步骤5.1),比较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的需求面积和建筑物所能供应的面积,如果供应面积SC≥需求面积DB,为了服务片区可能增加的公交出行需求,按照建筑物能够提供的面积进行公交首末站配建;
步骤5.2),比较建筑物配建公交首末站的需求面积和建筑物所能供应的面积,如果供应面积SC<需求面积DB,以建筑所能提供的公交首末站面积进行配建,剩余缺口在下一个城市更新建设项目中补足。
CN202110656613.0A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 Active CN1135542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56613.0A CN113554270B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56613.0A CN113554270B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4270A CN113554270A (zh) 2021-10-26
CN113554270B true CN113554270B (zh) 2023-09-01

Family

ID=78130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56613.0A Active CN113554270B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54270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0785A (zh) * 2016-01-21 2016-05-04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种基于换乘能力匹配的枢纽接驳公交场站设置方法
CN108830399A (zh) * 2018-04-09 2018-11-16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供需平衡的优化调整方法
EP3441914A1 (en) * 2017-08-08 2019-02-13 Zipabout Limit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user demand prediction
CN109753694A (zh) * 2018-12-13 2019-05-14 东南大学 基于全过程出行感知时间的中小城市公交线网设计方法
CN110135755A (zh) * 2019-05-23 2019-08-16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综合优化片区城乡公交时刻表编制与车辆调度的方法
CN110837919A (zh) * 2019-10-22 2020-02-25 武汉元光科技有限公司 公交供给情况判定方法及装置
CN110909434A (zh) * 2019-10-11 2020-03-24 东南大学 一种低碳导向下的城市公共交通干线网络设计方法
CN112734124A (zh) * 2021-01-15 2021-04-30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供需平衡和可达性最优的公共停车场布点规划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0785A (zh) * 2016-01-21 2016-05-04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种基于换乘能力匹配的枢纽接驳公交场站设置方法
EP3441914A1 (en) * 2017-08-08 2019-02-13 Zipabout Limit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user demand prediction
CN108830399A (zh) * 2018-04-09 2018-11-16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供需平衡的优化调整方法
CN109753694A (zh) * 2018-12-13 2019-05-14 东南大学 基于全过程出行感知时间的中小城市公交线网设计方法
CN110135755A (zh) * 2019-05-23 2019-08-16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综合优化片区城乡公交时刻表编制与车辆调度的方法
CN110909434A (zh) * 2019-10-11 2020-03-24 东南大学 一种低碳导向下的城市公共交通干线网络设计方法
CN110837919A (zh) * 2019-10-22 2020-02-25 武汉元光科技有限公司 公交供给情况判定方法及装置
CN112734124A (zh) * 2021-01-15 2021-04-30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供需平衡和可达性最优的公共停车场布点规划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深圳市公交首末站配建实施机制研究;林锦山 等;《规划师》;第29卷(第7期);第70-7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4270A (zh) 2021-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Evaluation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improved TOPSIS method: A case study of Wuhan
CN111861022B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优化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的方法
CN102426797B (zh) 客运车辆车载信息交互***
CN108388970B (zh) 一种基于gis的公交站点选址方法
CN107392360A (zh) 一种电动公交车充电站的规划方法
Macioszek E-mobility infrastructure in the Górnośląsko-Zagłębiowska Metropolis, Poland, and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CN108460527A (zh) 一种电动汽车公共充电设施的规划方法
Zhang et al. Study on the layout method of Urban underground parking system-a case of underground parking system in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in linping New City of Hangzhou
CN113724495B (zh) 一种城市共享出行的流量预测方法
CN114358386A (zh) 一种基于预约出行需求的双出行模式合乘站点生成方法
CN113554270B (zh) 一种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
CN105528890A (zh) 一种适用于大型交通枢纽处的出租车拼车方法
CN111429166A (zh) 基于最大轮廓聚类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空间分布预测方法
Lower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location of the P&R facilities using fuzzy logic rules
Guo et al. Traffic conges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based on queueing model and vissim simulation
Liu et al. Park and ride practice in Shanghai
Wang A flexible model-free tram signal priority method with a large coordination scope in China
Luo et 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scope of bus stations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bus lanes
Shimin et al. Location and capacity plann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piles
Guo et al. Optimal Design of Parking Spaces in Open-air Parking Lots
Ye et al. Understanding How Electric Bike-Sharing System Runs: A Case Study in Shanghai
CN114693472A (zh) 一种大型建筑配建公交场站的判定方法
Sun et al. Research on Post-Evaluation Framework of Modern Streetcars Based on Function Analysis
Zhang et al. The Behavior of Access Mode Choices for Rail Stations Based on Multiple Logit Model
Chen et al. Location configuration design of new park-and-ride facilities in Beijing, Chi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