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89575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89575A
CN113489575A CN202110712568.6A CN202110712568A CN113489575A CN 113489575 A CN113489575 A CN 113489575A CN 202110712568 A CN202110712568 A CN 202110712568A CN 113489575 A CN113489575 A CN 1134895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acket
fragmented
data
data transmission
fra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125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文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pollo Zhilia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ollo Zhilia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ollo Zhilia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pollo Zhilia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1256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895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89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9575A/zh
Priority to KR1020220039574A priority patent/KR20220047546A/ko
Priority to EP22180356.2A priority patent/EP4044474A3/en
Priority to US17/848,065 priority patent/US20220329354A1/en
Priority to JP2022101567A priority patent/JP2022126808A/ja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42Form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4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04L43/0829Packet lo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8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iming considerations
    • H04L47/283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iming considerations in response to processing delays, e.g. caused by jitter or round trip time [RT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4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ensuring sequence integrity, e.g. using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6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etermining packet size, e.g. maximum transfer unit [MTU]
    • H04L47/365Dynamic adaptation of the packet siz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50Queue scheduling
    • H04L47/62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 H04L47/624Altering the ordering of packets in an individual queu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4Adaptation or special uses of UDP protoc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具体实现方案为:获取待传输数据包,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分片处理,以获取分片数据包;将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按序发送至车机***;接收所述车机***每接收到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后发送的确认信息;响应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获取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并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由此,本公开能够仅对丢失的目标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使得在确保数据传输稳定性的前提下,缩短了数据传输耗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终端和车机***之间的无线投屏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数据包的丢包事件,这样一来,极可能会导致解码器仅根据接收到的部分数据包,解码得到存在花屏、跳帧等现象的音频、视频等,极大地降低了用户体验。
其中,以采用传统的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简称TCP)来实现数据包的传输的方式为例,为了确保传输数据的稳定性,往往会采用对数据包进行重传的机制。
然而,由于基于传统协议的数据包重传机制尚不完善,往往会导致数据传输过程存在耗时久、效率差等技术问题。因此,如何在确保数据传输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效率,已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获取待传输数据包,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分片处理,以获取分片数据包;
将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按序发送至车机***;
接收所述车机***每接收到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后发送的确认信息;
响应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获取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并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包;
每接收到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后,向所述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
响应于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传输数据包,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分片处理,以获取分片数据包;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按序发送至车机***;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车机***每接收到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后发送的确认信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响应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获取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并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包;
发送模块,用于每接收到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后,向所述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第九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第十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第十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第十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第十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是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5是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6是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7是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8是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以下对本公开的方案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简要说明:
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指的是对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数据处理的基本目的是从大量的、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难以理解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对于某些特定的人们来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生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既有硬件层面的技术,也有软件层面的技术。人工智能硬件技术一般包括计算机视觉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及其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处理技术、知识图谱技术等几大方面。
智能交通,一般指智能交通***(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简称ITS),又称智能运输***(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加强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综合运输***。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图1是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适用于终端,包括如下步骤:
S101、获取待传输数据包,并对待传输数据包进行分片处理,以获取分片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数据传输往往采用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简称TCP)来实现。然而由于基于TCP协议的数据传输方式具有传输效率低、耗时久等问题,特别地,针对体量较大的数据传输或者网络比较拥堵等情况,传输效率更低、所占用的***资源更多。
由此,本公开提出的数据传输方式,采用了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Protocol,简称UDP)进行待传输数据包的传输。
其中,待传输数据包,可以为终端试图向车机***发送的音频数据包、视频数据包等。
进一步地,由于UDP协议受限于传输媒介问题,导致其最大传输数据包不能超过1472字节。因此在发送待传输数据包之前,受限于最大传输单元(Maximum TransmissionUnit,简称MTU)及报头数据的影响,对每段超过1472字节的待传输数据包都需要进行分片处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获取待传输数据包的字节大小,并将字节大小与预先设定的字节大小阈值(例如1400个字节)进行比较,响应于字节大小大于字节大小阈值,则将待传输数据包进行分包处理,以得到至少两个字节大小均不超过字节大小阈值的分片数据包;响应于字节大小小于或者等于字节大小阈值,则直接将待传输数据包作为分片数据包进行发送,此种情况下,分片数据包的大小为待传输数据包的实际大小。
S102、将所有的分片数据包按序发送至车机***。
其中,按序发送,指的是按照预先设定的顺序发送分片数据包。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根据预设顺序对所有的分片数据包进行编号,以得到编号后的分片数据包。进一步地,可以根据编号,按照预设顺序发送分片数据包至车机***。
举例而言,针对5个分片数据包A~E,可以依次对其进行编号,以得到编号为1~5的5个分片数据包。进一步地,可以从分片数据包1开始,按照1~5的顺序发送分片数据包A~E。
需要说明的是,分片数据包的编号可以用4个字节进行表示。此种情况下,每个分包数据包的大小不超过预设字节大小阈值加4个字节。例如,若预设字节阈值为1400,每个分包数据包的大小均不超过1404个字节。
S103、接收车机***每接收到一个分片数据包后发送的确认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车机***每接收到一个分片数据包后,均会向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其中,针对车机***接收到的不同的分片数据包,终端接收到的对应的确认信息也是不同的。相应地,终端可以接收确认信息。
其中,确认信息,可以为确认字符(Acknowledge Character,简称ACK)。
S104、响应于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获取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并将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车机***。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获取到确认信息后,可以根据确认信息,判断是否发生了丢包事件,若识别发生了丢包事件,说明需要对丢失的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此种情况下,可以获取丢失的分片数据包,即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并将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进行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基于TCP协议的数据传输过程中,若识别发送了丢包事件,则需要对所有分片数据包重新进行发送。
举例而言,针对编号为1~5的5个分片数据包,若识别编号为2的分片数据包丢失,则需要将编号1~5的共5个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车机***。此种情况下,重新发送所有的分片数据包不仅会耗时更久、占用更多的资源,同时也会对车机***处理分片数据包的过程带来负担,进一步延长处理时长。
而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能够仅将丢失的分片数据包进行重新发送,无须将所有的分片数据包进行重新发送。
举例而言,针对编号为1~5的5个分片数据包,若识别编号为2的分片数据包丢失,仅需要将编号2的1个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车机***,缩短了耗时、提高了传输效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通过获取待传输数据包,并对待传输数据包进行分片处理,以获取分片数据包,然后将所有的分片数据包按序发送至车机***,并接收确认信息,进而响应于获取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并将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车机***。由此,本公开能够仅对丢失的目标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使得在确保数据传输稳定性的前提下,缩短了数据传输耗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进一步地,本公开中,终端侧设置有缓存队列。此种情况下,可以将分片数据包加入至缓存队列中,以在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时,从缓存队列中提取目标分片数据包。
进一步地,本公开中,在试图获取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时,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进行获取。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2所示,本公开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01、获取待传输数据包,并对待传输数据包进行分片处理,以获取分片数据包。
S202、将所有的分片数据包按序发送至车机***。
S203、接收车机***每接收到一个分片数据包后发送的确认信息。
该步骤S201~203与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101~103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104中响应于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获取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S204~S207。
S204、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确定当前确认信息对应的第一数据包标识。
其中,确认信息,可以携带有对应的数据包标识,例如,可以携带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的唯一编号。
S205、获取接收到的上一个确认信息对应的第二数据包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分片数据包是按序发送至车机***的,因此,车机***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也是按序的。此种情况下,根据上一个确认信息对应的第二数据包标识和当前确认信息的第一数据包标识,可以判断是否有分片数据包丢失。
S206、响应于第一数据包标识和第二数据包标识非连续,则确定处于第一数据包标识和第二数据包标识之间的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包发生丢包事件。
举例而言,第一数据包标识为1,第二数据包标识为3,此种情况下,可以确定处于第一数据包标识和第二数据包标识之间的第三数据包标识2对应的分片数据包发生丢包事件。
S207、将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包确定为目标分片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在试图将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包确定为目标分片数据包之前,可以持续对丢包次数进行更新。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将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包确定为目标分片数据包之前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301、从第二数据包标识之后连续第一预设次数的确认信息中提取数据包标识。
其中,第一预设次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设定第一预设次数为2或4等。
S302、响应于每次提取到的数据包标识非第三数据包标识,则对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的丢包次数进行更新。
举例而言,第一数据包标识为1,第二数据包标识为3,此种情况下,可以确定第三数据包标识2对应的分片数据包发生丢包事件。进一步地,可以从第二数据包标识3之后,连续2次提取数据包标识,分别为4和5,均非第三数据包标识,则将第三数据包标识2对应的分片数据的丢包次数更新为3次。
S208、将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车机***。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在试图将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车机***时,可以根据不同依据确定重新发送的时机。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步骤S208中将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包确定为目标分片数据包之前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401、获取发生的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的丢包次数,并判断丢包次数是否达到第二预设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往往仅依赖定时机制控制目标分片数据包的重传时机,也就是说,需要等到当前定时周期结束后再进行数据包的重传。这样一来,势必增加不必要的耗时。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结合定时机制与对丢包次数的识别,更加高效地控制重传时机。可选地,可以获取发生的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的丢包次数,并将丢包次数与第二预设次数进行比较,响应于丢包次数达到第二预设次数,则执行步骤S402;响应于丢包次数未达到第二预设次数,则执行步骤S403。
其中,第二预设次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设定第二预设次数为2或3等。
S402、响应于丢包次数达到第二预设次数,则将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车机***。
本公开实施例中,响应于丢包次数达到第二预设次数,则可以直接将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车机***。
S403、响应于丢包次数未达到第二预设次数,则获取截止至当前次丢包事件为止的总时间延迟。
本公开实施例中,响应于丢包次数未达到第二预设次数,则可以进一步根据时间延迟确定重传时机。
S404、判断总时间延迟是否达到第一预设时长。
其中,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设定第一预设时长为100ms或150ms等。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将获取到的总时间延迟与第一预设时长进行比较。可选地,响应于总时间延迟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则执行步骤S405;响应于总时间延迟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长。
S405、响应于总时间延迟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则将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车机***。
本公开实施例中,响应于总时间延迟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则可以直接将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车机***。
S406、响应于总时间延迟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则继续接收下一个确认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响应于总时间延迟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则继续接收下一个确认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结合定时机制与对丢包次数的识别,更加高效地控制重传时机,进一步缩短了数据传输耗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进一步地,本公开中,针对丢包事件的发生,可以根据获取到的丢包次数,对发送速率、缓冲寄存器的存储空间大小进行动态调整。
可选地,响应于每次提取到的数据包标识非第三数据包标识之后,可以根据丢包次数,调整分片数据包的发送速率和/或调整车机***中的缓冲寄存器Buffer的当前存储空间大小。
可选地,可以根据丢包次数,调整分片数据包的发送速率;可选地,可以根据丢包次数,调整车机***中的缓冲寄存器的当前存储空间大小;可选地,可以根据丢包次数,调整分片数据包的发送速率和调整车机***中的缓冲寄存器的当前存储空间大小。
下面分别针对发送速率和缓冲寄存器存储空间大小的调整过程进行解释说明。
针对发送速率,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501、根据丢包次数,获取发送速率的第一调整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预先设置有丢包次数和发送速率调整值之间的映射关系。可选地,在获取丢包次数后,可以根据丢包次数,查询映射,以获取发送速率的第一调整值。
S502、根据第一调整值,调整待传输数据包的发送速率。
需要说明的是,发生丢包事件,说明该发送速率过快,因此,本公开中,可以设定第一调整值为负数,也可以设定调整方向为向下调整,即减小发送速率。
针对缓冲寄存器存储空间大小,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601、获取缓冲寄存器的剩余存储空间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对于获取缓冲寄存器的剩余存储空间大小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可以响应于发生丢包事件,则向车机***发送针对缓冲寄存器剩余存储空间大小的查询指令,并根据车机***反馈的查询结果,获取缓冲寄存器的剩余存储空间大小。
S602、根据剩余存储空间大小和丢包次数,获取针对剩余存储空间大小的第二调整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预先设置有丢包次数和第二调整值之间的映射关系。可选地,在获取丢包次数后,可以根据丢包次数,查询映射,以获取第二调整值。
S603、根据第二调整值,生成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并发送至车机***,以使车机***根据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调整缓冲寄存器的剩余存储空间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发生丢包事件,说明缓冲寄存器的剩余存储空间大小过小,因此,本公开中,可以设定第二调整值为正数,也可以设定调整方向为向上调整,即增大缓冲寄存器的剩余存储空间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在通过对发送速率、缓冲寄存器的存储空间大小进行调整后,可以持续检测当前传输过程中是否仍旧发生丢包事件。可选地,响应于仍旧发生丢包事件,则可以在发送分片数据包时,增加部分时间延迟,以控制发送数据的频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根据获取到的丢包次数,对发送速率、缓冲寄存器的存储空间大小进行动态调整。可选地,响应于每次提取到的数据包标识非第三数据包标识之后,可以根据丢包次数,调整分片数据包的发送速率和/或调整车机***中的缓冲寄存器Buffer的当前存储空间大小,以尽可能的降低丢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确保了传输数据的稳定性、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进一步地,为了减少资源占用,释放终端更多的存储空间,可以在数据传输完成后,对终端中的缓存进行移除。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701、获取所有的分片数据包的总数以及接收到的所有的确认信息的总数。
S702、响应于确认信息的总数达到分片数据包的总数,则移除缓存队列中的所有分片数据包。
举例而言,所有的分片数据包的总数为5、接收到的所有的确认信息的总数5,此种情况下,响应于确认信息的总数达到分片数据包的总数,则移除缓存队列中的所有分片数据包;所有的分片数据包的总数为5、接收到的所有的确认信息的总数4,此种情况下,响应于确认信息的总数未达到分片数据包的总数,则继续按序发送分片数据包。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获取所有的分片数据包的总数以及接收到的所有的确认信息的总数,进而响应于确认信息的总数达到分片数据包的总数,则移除缓存队列中的所有分片数据包,以在终端发送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发送完成后,移除终端的缓存队列中的全部缓存数据,以结束本轮数据传输过程,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及适应性。
进一步地,由于本公开中采用了面向无连接的UDP协议的数据传输方式,因此,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车机***与终端连接断开时,终端仍在发送数据的可能性。由此,本公开中,可以根据确认信息的数量对车机***与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进行监测。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801、按序从缓存队列中提取第一预设数量的分片数据包并发送至车机***。
其中,第一预设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设定第一预设数量为5个。
S802、响应于第三预设时长内接收到的确认信息的数量未达到第一预设数量,则移除缓存队列中所有的分片数据包。
其中,第三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设定第三预设时长为80ms或90ms等。
举例而言,第一预设数量为5个、第三预设时长为80ms,此种情况下,在按序向车机***发送5个分片数据包后,可以判断80ms内接收到的确认信息数量是否为5个。可选地,响应于80ms内接收到的确认信息的数量未达到5个,则移除缓存队列中所有的分片数据包,以避免***内存资源的浪费;响应于80ms内接收到的确认信息的数量达到5个,则继续向车机***发送分片数据包。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按序从缓存队列中提取第一预设数量的分片数据包并发送至车机***,进而响应于第三预设时长内接收到的确认信息的数量未达到第一预设数量,则移除缓存队列中所有的分片数据包,以解决车机***与终端连接断开时,分片数据包不断重发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图9是根据本公开第九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适用于车机***,包括如下步骤:
S901、接收终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包。
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将所有的分片数据包按序发送至车机***。相应地,车机***可以接收终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包
其中,由于终端发送分片数据包时是按序发送的,因此,车机***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也是按序接收的。
S902、每接收到一个分片数据包后,向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车机***每接收到一个分片数据包后,均会向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其中,针对接收到的不同的分片数据包,向终端发送的对应的确认信息也是不同的。
S903、响应于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接收终端发送的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
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在获取到确认信息后,可以根据确认信息,判断是否发生了丢包事件,若识别发生了丢包事件,说明需要对丢失的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此种情况下,可以获取丢失的分片数据包,即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并将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进行发送。相应地,车机***可以接收终端发送的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通过接收终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包,并每接收到一个分片数据包后,向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进而响应于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接收终端发送的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由此,本公开能够仅接收重新发送的目标分片数据包,使得在确保数据传输稳定性的前提下,缩短了数据传输耗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进一步地,本公开中,在试图每接收到一个分片数据包后,向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时,可以采用的多线程的策略来读取数据。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10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01、接收终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包。
该步骤S1001与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90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902中每接收到一个分片数据包后,向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S1002~S1003。
S1002、针对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启动线程池中对应的线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对于车机***线程池中的线程个数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可选地,可以设定线程池中的线程个数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简称CPU)对应的核数。例如,针对4核CPU,可以设定线程池中的线程个数为4个。
S1003、由对应的线程处理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并向终端发送针对分片数据包的确认信息。
举例而言,针对线程1~8,可以从中选取线程1~5用来接收分片数据包1~5。进一步地,在接收到分片数据包之后,可以向终端发送针对分片数据包的确认信息。
S1004、响应于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接收终端发送的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
该步骤S1004与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903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通过针对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启动线程池中对应的线程,进而由对应的线程处理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并向终端发送针对分片数据包的确认信息。由此,本公开中,车机***基于多线程策略读取数据,缩短了数据传输耗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同时,可以利用线程池无需每次创建线程的的时间,可以进一步降低处理数据的时延。
进一步地,本公开中,在向终端发送针对分片数据包的确认信息之后,可以对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进行处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1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01、响应于阻塞缓存队列中已存在分片数据包,则丢弃分片数据包。
本公开中,车机***设置有阻塞缓存队列。此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判断阻塞缓存队列中是否已存在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可选地,响应于阻塞缓存队列中已存在分片数据包,则执行步骤S1101;响应于阻塞缓存队列中未存在分片数据包时,则执行步骤S1102。
S1102、响应于阻塞缓存队列中未存在分片数据包,则根据预设策略处理分片数据包。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1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步骤S1102中根据预设策略处理分片数据包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201、获取接收到的当前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以及接收到的上一个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分片数据包是按序发送至车机***的,因此,车机***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也是按序的。此种情况下,根据当前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和上一个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可以判断是否有分片数据包丢失。
S1202、响应于相邻两次获取到的数据包标识为连续标识,则直接将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发送至对应的解码器。
举例而言,上一个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为1,当前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为2,此种情况下,响应于相邻两次获取到的数据包标识为连续标识,说明并未发生丢包事件,则可以直接将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发送至对应的解码器。
其中,解码器,可以接收分片数据包并进行处理,以得到分片数据包对应的音频数据、视频数据等。
S1203、响应于相邻两次获取到的数据包标识非连续标识,则将接收到的所有的分片数据包按序加入至阻塞缓存队列中。
举例而言,上一个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为1,当前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为3,此种情况下,响应于相邻两次获取到的数据包标识非连续标识,说明并发生了丢包事件,则可以将接收到的所有的分片数据包按序加入至阻塞缓存队列中。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步骤S1203中将接收到的所有的分片数据包按序加入至阻塞缓存队列中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301、按序对阻塞缓存队列中的缓存位置进行编号。
举例而言,可以按序对阻塞缓存队列中的缓存位置编号为1~n,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
S1302、将接收到的所有的分片数据包分别加入至阻塞缓存队列中编号一致的缓存位置上。
举例而言,共接收到编号为1、3、4、5的4个分片数据包,此种情况下,可以将接收到的4个分片数据包分别加入至阻塞缓存队列中编号为1、3、4、5的缓存位置上。
进一步地,针对发生丢包事件,车机***可以在接收终端发送的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之后,将排序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对应的解码器。
可选地,可以取出阻塞缓存队列中的所有的分片数据包,并将目标分片数据包和分片数据包排序后发送至对应的解码器。
举例而言,阻塞缓存队列中共缓存有编号为1、3、4、5的4个分片数据包,此种情况下,在接收到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2之后,可以取出阻塞缓存队列中的分片数据包1、3、4、5,并将目标分片数据包2和分片数据包1、3、4、5排序为1~5后发送至对应的解码器。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针对丢包事件的发生,终端可以根据获取到的丢包次数,对缓冲寄存器的存储空间大小进行动态调整。相应地,车机***可以接收终端发送的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以根据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调整缓冲寄存器的当前存储空间大小。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通过对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进行处理,以确保发送至解码器的数据包为顺序的,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涉及的用户个人信息的获取,存储和应用等,均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且不违背公序良俗。
与上述几种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相对应,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与上述几种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相对应,因此在数据传输方法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细描述。
图14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4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1400,包括:获取模块1410、第一发送模块1420、接收模块1430和第二发送模块1440。其中:
获取模块1410,用于获取待传输数据包,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分片处理,以获取分片数据包;
第一发送模块1420,用于将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按序发送至车机***;
接收模块1430,用于接收所述车机***每接收到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后发送的确认信息;
第二发送模块1440,用于响应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获取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并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1500,包括:获取模块1510、第一发送模块1520、接收模块1530和第二发送模块1540。
其中,该数据传输装置1500,还包括:缓存模块1550,用于:
将所述分片数据包加入至缓存队列中,以在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时,从所述缓存队列中提取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
其中,第二发送模块1540,还用于:
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当前所述确认信息对应的第一数据包标识;
获取接收到的上一个所述确认信息对应的第二数据包标识;
响应于所述第一数据包标识和所述第二数据包标识非连续,则确定处于所述第一数据包标识和所述第二数据包标识之间的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包发生丢包事件;
将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包确定为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
其中,第二发送模块1540,还用于:
从所述第二数据包标识之后连续第一预设次数的所述确认信息中提取数据包标识;
响应于每次提取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非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则对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的丢包次数进行更新。
其中,第二发送模块1540,还用于:
获取发生的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的丢包次数,并判断所述丢包次数是否达到第二预设次数;
响应于所述丢包次数达到所述第二预设次数,则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
其中,第二发送模块1540,还用于:
响应于所述丢包次数未达到所述第二预设次数,则获取截止至当前次所述丢包事件为止的总时间延迟;
判断所述总时间延迟是否达到第一预设时长;
响应于所述总时间延迟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则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
其中,第二发送模块1540,还用于:
响应于所述总时间延迟未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则继续接收下一个所述确认信息。
其中,第二发送模块1540,还用于:
根据所述丢包次数,调整所述分片数据包的发送速率和/或调整所述车机***中的缓冲寄存器的当前存储空间大小。
其中,第二发送模块1540,还用于:
根据所述丢包次数,获取所述发送速率的第一调整值;
根据所述第一调整值,调整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所述发送速率。
其中,第二发送模块1540,还用于:
获取所述缓冲寄存器的剩余存储空间大小;
根据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大小和所述丢包次数,获取针对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大小的第二调整值;
根据所述第二调整值,生成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并发送至所述车机***,以使所述车机***根据所述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调整所述缓冲寄存器的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大小。
其中,该数据传输装置1500,还包括:第一移除模块1560,用于:
获取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的总数以及接收到的所有的所述确认信息的总数;
响应于所述确认信息的所述总数达到所述分片数据包的所述总数,则移除缓存队列中的所有所述分片数据包。
其中,该数据传输装置1500,还包括:第二移除模块1570,用于:
按序从缓存队列中提取第一预设数量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并发送至所述车机***;
响应于第三预设时长内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的所述数量未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数量,则移除所述缓存队列中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获取模块1510、第一发送模块1520、接收模块1530与获取模块1410、第一发送模块1420、接收模块1430具有相同功能和结构。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通过获取待传输数据包,并对待传输数据包进行分片处理,以获取分片数据包,然后将所有的分片数据包按序发送至车机***,并接收确认信息,进而响应于获取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并将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车机***。由此,本公开能够仅对丢失的目标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使得在确保数据传输稳定性的前提下,缩短了数据传输耗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6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1600,包括:第一接收模块1610、发送模块1620和第二接收模块1630。其中:
第一接收模块1610,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包;
发送模块1620,用于每接收到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后,向所述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
第二接收模块1630,用于响应于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7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1700,包括:第一接收模块1710、发送模块1720和第二接收模块1730。
其中,发送模块1720,还用于:
针对接收到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启动线程池中对应的线程;
由对应的所述线程处理接收到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并向所述终端发送针对所述分片数据包的所述确认信息。
其中,发送模块1720,还用于:
响应于阻塞缓存队列中已存在所述分片数据包,则丢弃所述分片数据包;
响应于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未存在所述分片数据包,则根据预设策略处理所述分片数据包。
其中,发送模块1720,还用于:
获取接收到的当前所述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以及接收到的上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
响应于相邻两次获取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为连续标识,则直接将接收到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发送至对应的解码器;
响应于相邻两次获取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非连续标识,则将接收到的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按序加入至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
其中,发送模块1720,还用于:
按序对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的缓存位置进行编号;
将接收到的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分别加入至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编号一致的所述缓存位置上。
其中,发送模块1720,还用于:
取出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的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并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和所述分片数据包排序后发送至对应的所述解码器。
其中,该数据传输装置1700,还包括,第三接收模块1740,用于: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以根据所述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调整缓冲寄存器的当前存储空间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接收模块1710和第二接收模块1730与第一接收模块1610和第二接收模块1630具有相同功能和结构。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通过接收终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包,并每接收到一个分片数据包后,向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进而响应于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接收终端发送的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由此,本公开能够仅接收重新发送的目标分片数据包,使得在确保数据传输稳定性的前提下,缩短了数据传输耗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和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
图18示出了可以用来实施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例电子设备1800的示意性框图。电子设备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计算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电子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可穿戴设备和其它类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公开的实现。
如图18所示,设备1800包括计算单元18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1802中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从存储单元18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1803中的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1803中,还可存储设备18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计算单元1801、ROM 1802以及RAM 1803通过总线18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1805也连接至总线1804。
设备1800中的多个部件连接至I/O接口1805,包括:输入单元1806,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单元1807,例如各种类型的显示器、扬声器等;存储单元1808,例如磁盘、光盘等;以及通信单元1809,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收发机等。通信单元1809允许设备1800通过诸如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和/或各种电信网络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数据。
计算单元1801可以是各种具有处理和计算能力的通用和/或专用处理组件。计算单元1801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各种专用的人工智能(AI)计算芯片、各种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的计算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任何适当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等。计算单元1801执行上文所描述的各个方法和处理,例如数据传输方法。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可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其被有形地包含于机器可读介质,例如存储单元1808。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经由ROM 1802和/或通信单元1809而被载入和/或安装到设备1800上。当计算机程序加载到RAM 1803并由计算单元1801执行时,可以执行上文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备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计算单元1801可以通过其他任何适当的方式(例如,借助于固件)而被配置为执行数据传输方法。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集成电路***、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芯片上***的***(SOC)、负载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少一个输出装置。
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这些程序代码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或控制器,使得程序代码当由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机器上执行、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且部分地在远程机器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机器或服务器上执行。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为了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施此处描述的***和技术,该计算机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阴极射线管)或者LCD(液晶显示器)监视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供给计算机。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供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可以将此处描述的***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络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络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来将***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互联网以及区块链网络。
计算机***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服务器可以是云服务器,也可以为分布式***的服务器,或者是结合了区块链的服务器。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公开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1)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传输数据包,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分片处理,以获取分片数据包;
将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按序发送至车机***;
接收所述车机***每接收到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后发送的确认信息;
响应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获取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并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还包括:
将所述分片数据包加入至缓存队列中,以在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时,从所述缓存队列中提取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响应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获取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当前所述确认信息对应的第一数据包标识;
获取接收到的上一个所述确认信息对应的第二数据包标识;
响应于所述第一数据包标识和所述第二数据包标识非连续,则确定处于所述第一数据包标识和所述第二数据包标识之间的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包发生丢包事件;
将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包确定为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将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包确定为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从所述第二数据包标识之后连续第一预设次数的所述确认信息中提取数据包标识;
响应于每次提取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非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则对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的丢包次数进行更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包括:
获取发生的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的丢包次数,并判断所述丢包次数是否达到第二预设次数;
响应于所述丢包次数达到所述第二预设次数,则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丢包次数未达到所述第二预设次数,则获取截止至当前次所述丢包事件为止的总时间延迟;
判断所述总时间延迟是否达到第一预设时长;
响应于所述总时间延迟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则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总时间延迟未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则继续接收下一个所述确认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响应于每次提取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非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丢包次数,调整所述分片数据包的发送速率和/或调整所述车机***中的缓冲寄存器的当前存储空间大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调整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发送速率,包括:
根据所述丢包次数,获取所述发送速率的第一调整值;
根据所述第一调整值,调整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所述发送速率。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调整所述车机***中的缓冲寄存器的当前存储空间大小,包括:
获取所述缓冲寄存器的剩余存储空间大小;
根据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大小和所述丢包次数,获取针对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大小的第二调整值;
根据所述第二调整值,生成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并发送至所述车机***,以使所述车机***根据所述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调整所述缓冲寄存器的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大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还包括:
获取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的总数以及接收到的所有的所述确认信息的总数;
响应于所述确认信息的所述总数达到所述分片数据包的所述总数,则移除缓存队列中的所有所述分片数据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还包括:
按序从缓存队列中提取第一预设数量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并发送至所述车机***;
响应于第三预设时长内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的所述数量未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数量,则移除所述缓存队列中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
1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包;
每接收到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后,向所述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
响应于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每接收到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后,向所述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包括:
针对接收到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启动线程池中对应的线程;
由对应的所述线程处理接收到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并向所述终端发送针对所述分片数据包的所述确认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向所述终端发送针对所述分片数据包的所述确认信息之后,还包括:
响应于阻塞缓存队列中已存在所述分片数据包,则丢弃所述分片数据包;
响应于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未存在所述分片数据包,则根据预设策略处理所述分片数据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根据预设策略处理所述分片数据包,包括:
获取接收到的当前所述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以及接收到的上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
响应于相邻两次获取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为连续标识,则直接将接收到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发送至对应的解码器;
响应于相邻两次获取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非连续标识,则将接收到的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按序加入至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将接收到的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按序加入至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包括:
按序对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的缓存位置进行编号;
将接收到的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分别加入至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编号一致的所述缓存位置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之后,还包括:
取出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的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并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和所述分片数据包排序后发送至对应的所述解码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还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以根据所述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调整缓冲寄存器的当前存储空间大小。
2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传输数据包,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分片处理,以获取分片数据包;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按序发送至车机***;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车机***每接收到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后发送的确认信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响应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获取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包,并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还包括,缓存模块,用于:
将所述分片数据包加入至缓存队列中,以在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时,从所述缓存队列中提取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还用于:
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当前所述确认信息对应的第一数据包标识;
获取接收到的上一个所述确认信息对应的第二数据包标识;
响应于所述第一数据包标识和所述第二数据包标识非连续,则确定处于所述第一数据包标识和所述第二数据包标识之间的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包发生丢包事件;
将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包确定为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还用于:
从所述第二数据包标识之后连续第一预设次数的所述确认信息中提取数据包标识;
响应于每次提取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非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则对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的丢包次数进行更新。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还用于:
获取发生的所述第三数据包标识对应的分片数据的丢包次数,并判断所述丢包次数是否达到第二预设次数;
响应于所述丢包次数达到所述第二预设次数,则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还用于:
响应于所述丢包次数未达到所述第二预设次数,则获取截止至当前次所述丢包事件为止的总时间延迟;
判断所述总时间延迟是否达到第一预设时长;
响应于所述总时间延迟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则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重新发送至所述车机***。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还用于:
响应于所述总时间延迟未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则继续接收下一个所述确认信息。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还用于:
根据所述丢包次数,调整所述分片数据包的发送速率和/或调整所述车机***中的缓冲寄存器的当前存储空间大小。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还用于:
根据所述丢包次数,获取所述发送速率的第一调整值;
根据所述第一调整值,调整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所述发送速率。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还用于:
获取所述缓冲寄存器的剩余存储空间大小;
根据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大小和所述丢包次数,获取针对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大小的第二调整值;
根据所述第二调整值,生成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并发送至所述车机***,以使所述车机***根据所述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调整所述缓冲寄存器的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大小。
30.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一移除模块,用于:
获取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的总数以及接收到的所有的所述确认信息的总数;
响应于所述确认信息的所述总数达到所述分片数据包的所述总数,则移除缓存队列中的所有所述分片数据包。
3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二移除模块,用于:
按序从缓存队列中提取第一预设数量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并发送至所述车机***;
响应于第三预设时长内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的所述数量未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数量,则移除所述缓存队列中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
32.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分片数据包;
发送模块,用于每接收到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后,向所述终端发送一个对应的确认信息;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确定需要对至少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进行重传,则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需要重传的目标分片数据。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
针对接收到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启动线程池中对应的线程;
由对应的所述线程处理接收到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并向所述终端发送针对所述分片数据包的所述确认信息。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
响应于阻塞缓存队列中已存在所述分片数据包,则丢弃所述分片数据包;
响应于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未存在所述分片数据包,则根据预设策略处理所述分片数据包。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
获取接收到的当前所述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以及接收到的上一个所述分片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标识;
响应于相邻两次获取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为连续标识,则直接将接收到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发送至对应的解码器;
响应于相邻两次获取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非连续标识,则将接收到的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按序加入至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
按序对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的缓存位置进行编号;
将接收到的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分别加入至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编号一致的所述缓存位置上。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
取出所述阻塞缓存队列中的所有的所述分片数据包,并将所述目标分片数据包和所述分片数据包排序后发送至对应的所述解码器。
38.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还包括,第三接收模块,用于: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以根据所述存储空间大小调整指令调整缓冲寄存器的当前存储空间大小。
3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12或者13-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4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2或者13-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41.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12或者13-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712568.6A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34895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12568.6A CN113489575A (zh)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20220039574A KR20220047546A (ko) 2021-06-25 2022-03-30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EP22180356.2A EP4044474A3 (en) 2021-06-25 2022-06-22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7/848,065 US20220329354A1 (en) 2021-06-25 2022-06-23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22101567A JP2022126808A (ja) 2021-06-25 2022-06-24 データ伝送方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12568.6A CN113489575A (zh)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89575A true CN113489575A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36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12568.6A Pending CN113489575A (zh)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29354A1 (zh)
EP (1) EP4044474A3 (zh)
JP (1) JP2022126808A (zh)
KR (1) KR20220047546A (zh)
CN (1) CN113489575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5438A (zh) * 2021-11-25 2022-02-25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4257349A (zh) * 2021-12-16 2022-03-29 北京数码视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和方法
CN114337921A (zh) * 2021-12-24 2022-04-12 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和相关设备
CN114500331A (zh) * 2021-12-29 2022-05-13 云控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补发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7812166A (zh) * 2024-03-01 2024-04-02 广州市仪美医用家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udp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78433B (zh) * 2022-05-20 2023-12-05 百度时代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6827883B (zh) * 2023-08-25 2023-11-17 明度智云(浙江)科技有限公司 Scada***离线数据缓存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35701A1 (en) * 2009-03-16 2010-09-16 Pantech & Curitel Communications, Inc. Transport layer control device,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packet,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packet
CN104639568A (zh) * 2015-03-12 2015-05-20 成都金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udp的数据传输方法
WO2017063589A1 (zh) * 2015-10-15 2017-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6792262A (zh) * 2016-12-05 2017-05-31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视频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147481A (zh) * 2017-07-19 2017-09-08 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丢包重传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067796A (zh) * 2018-09-27 2018-12-21 北京粉笔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107398A (zh) * 2019-12-27 2020-05-05 深圳市小溪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流媒体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接收方法、电子设备
CN112203138A (zh) * 2020-10-16 2021-01-08 深圳乐播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udp协议的投屏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2216136A1 (en) * 2001-12-04 2003-06-17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patching multiple tcp packets from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4283589B2 (ja) * 2003-03-25 2009-06-2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0800714B1 (ko) * 2005-09-15 2008-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패킷 데이터의 수신 상태를 나타내는상태 보고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4095130A (zh) * 2017-06-26 2022-02-25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无人机及其地面站、数据传输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35701A1 (en) * 2009-03-16 2010-09-16 Pantech & Curitel Communications, Inc. Transport layer control device,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packet,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packet
CN104639568A (zh) * 2015-03-12 2015-05-20 成都金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udp的数据传输方法
WO2017063589A1 (zh) * 2015-10-15 2017-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6792262A (zh) * 2016-12-05 2017-05-31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视频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147481A (zh) * 2017-07-19 2017-09-08 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丢包重传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067796A (zh) * 2018-09-27 2018-12-21 北京粉笔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107398A (zh) * 2019-12-27 2020-05-05 深圳市小溪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流媒体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接收方法、电子设备
CN112203138A (zh) * 2020-10-16 2021-01-08 深圳乐播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udp协议的投屏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5438A (zh) * 2021-11-25 2022-02-25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4095438B (zh) * 2021-11-25 2023-07-25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4257349A (zh) * 2021-12-16 2022-03-29 北京数码视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和方法
CN114337921A (zh) * 2021-12-24 2022-04-12 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和相关设备
CN114337921B (zh) * 2021-12-24 2024-01-19 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和相关设备
CN114500331A (zh) * 2021-12-29 2022-05-13 云控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补发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7812166A (zh) * 2024-03-01 2024-04-02 广州市仪美医用家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udp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26808A (ja) 2022-08-30
KR20220047546A (ko) 2022-04-18
US20220329354A1 (en) 2022-10-13
EP4044474A3 (en) 2023-01-18
EP4044474A2 (en) 2022-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89575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20394316A1 (en) Message sending method and device, readabl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386128B2 (en) Delay based active queue management for uplink traffic in user equipment
EP3713182A1 (en)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cache synchronous exception
CN109525458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0750405B2 (en) Data packet sending method, data packet receiving method, data packet sending device and data packet receiving device
US10542489B2 (en) Terminal wakeup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6173155A1 (zh) 一种tcp ack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502364A (zh) 一种OpenStack平台下大数据沙箱集群的跨云备份恢复方法
EP2712227A1 (en) Network traffic control method, node and system based on token-ring
CN114978433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3285931A (zh) 流媒体的传输方法、流媒体服务器及流媒体***
CN114430307A (zh) 数据解码方法、数据编码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EP2999153B1 (en) Mess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WO2016095323A1 (zh) 一种基于串口服务器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EP263737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mpression
EP3886396A1 (en) Methods for dynamically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push functionality and devices thereof
US987680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ssages
CN109586931B (zh) 组播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9766347B (zh) 一种数据更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59490B (zh) 基于udp传输协议的多级节点网络数据传输方法
WO2014183585A1 (en) Aggressive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retransmission
CN107548105B (zh) 一种基于udp的数据传输确认方法和基站
CN112866133A (zh) 用于获取共用最大分段大小mss的方法及装置
JP2019114947A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