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9168B - 一种适配器及雨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配器及雨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9168B
CN113479168B CN202110854540.6A CN202110854540A CN113479168B CN 113479168 B CN113479168 B CN 113479168B CN 202110854540 A CN202110854540 A CN 202110854540A CN 113479168 B CN113479168 B CN 113479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reference
adapter
driving arm
arm connecting
connec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545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9168A (zh
Inventor
王书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Fuke Car Accessor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Fuke Car Accesso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Fuke Car Accesso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Fuke Car Accessor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79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9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9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9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32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wiper blade arms or blades
    • B60S1/40Connections between blades and arms
    • B60S1/4038Connections between blades and arms for arms provided with a channel-shaped e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Prosthese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一种适配器,其作为雨刷组件与驱动臂之间的连接件,所述的适配器至少包括两个侧壁A和一个顶壁B构成的本体,该两侧壁A设有枢轴连接部,藉由该枢轴连接部可使适配器以枢轴连接部为旋转支点沿其长度方向上下摆动,所述的适配器用于内嵌于驱动臂连接部,且在适配器的前端设有第一限位部,其用于限制驱动臂相对于适配器向前位移,在适配器的两侧壁A设有第二限位部,其用于限制驱动臂相对于适配器向上位移,在适配器顶壁B上且相对于驱动臂连接部顶部限位通孔的位置设有一不具弹性形变的凸块,用于限制适配器向后位移。

Description

一种适配器及雨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将雨刷组件与驱动臂进行连接的适配器及装配有该适配器的雨刷。
背景技术
不同的车型适配有不同的雨刷驱动臂,如CN210133087U及US20200122690A1专利公开文献已揭示了一种驱动臂连接部200a,如图1-1,其具有由顶壁及两侧壁合围形成的U型槽构件,在两侧壁的底部自前向后分别间隔设有一对朝向内倒勾的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所述的顶壁具有一限位通孔201a;其中CN101189148B所揭示的适配器30a(文中命名为转接器)具有一个能弹性形变的按键34a(如图1-2),而US20200122690A1所揭示的适配器2a同样具有一个具有弹性形变的锁定片(locking tab)221a、231a(如图1-3),通过上述按键34a与锁定片221a、231a(以下简称弹性卡点)与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限位通孔201a相互嵌套配合,但由于弹性卡点具有弹性,在以下使用情况下,其适配器的弹性卡点容易从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限位通孔201a中脱离:①驱动臂连接部200a通过适配器连接雨刷组件在机动车的挡风玻璃来回刮刷时,其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限位通孔201a会给适配器的弹性卡点施加一个较大分力,尤其是在气候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如大风环境下;②适配器主要是塑料件,其弹性卡点主要设置在弹性悬臂的自由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弹性悬臂容易老化,缺乏回弹性,使弹性悬臂下沉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弹性悬臂出现断裂。
如图2-1,业界还公开了另外一种雨刷驱动臂连接部200b为U型槽构件,具体参见CN111114497A,其侧边底部分别设有相向设置的第二限位卡条204,在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卡条204朝向驱动臂连接部的前端设有第二限位卡点205,其顶壁具有一限位通孔201b,根据该说明书所揭示与该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匹配的刮臂接头12a(本发明命名为适配器),如图2-2所示,其在侧壁自前向后依次形成第一卡槽1271a及第二卡槽1212a,通过第一卡槽1271a及第二卡槽1212a分别与驱动臂连接部200b对应设置的第二限位卡点205及第二限位卡条204相互嵌套配合,用于限制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对于刮臂接头12a向上及向后的位移,刮臂接头12a的前端设置一翻盖14a,用于限制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对刮臂接头12a向前的位移,采用这种结构,刮臂接头12a侧壁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对制造模具的精度要求较高,制造成本高,且该设计将使驱动臂连接部200b顶壁上的通孔201b成为无效设计;后业界也公开了能有效与该驱动臂连接部200b顶壁上通孔201b进行相互嵌套配合适配器,如CN107054301A,但其采用的技术手段均是通过在适配器的顶壁设有一个弹性卡点,与前述适配器30a、2a与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限位通孔201a的技术手段基本一致,因此其产生的技术问题也雷同,不再累述。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驱动臂连接部稳固连接的适配器,该适配器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且在刮刷过程中不易与驱动臂连接部脱离,保证行车安全。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前述适配器的雨刷。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揭示了一种适配器,其作为雨刷组件与驱动臂之间的连接件,该驱动臂的前端设有驱动臂连接部,该驱动臂连接部为U型槽构件,其顶部至少具有一个限位通孔,所述的适配器至少包括两个侧壁A和一个顶壁B构成的本体,该两侧壁A设有枢轴连接部,藉由该枢轴连接部可使适配器以枢轴连接部为旋转支点沿其长度方向上下摆动,所述的适配器用于内嵌于驱动臂连接部,其侧壁A和顶壁B作为驱动臂连接部的承载支撑面,且在适配器的前端设有第一限位部,其用于限制驱动臂相对于适配器向前位移,在适配的两侧壁A设有第二限位,其用于限制驱动臂相对于适配器向上位移,在适配器顶壁B上且相对于驱动臂连接部顶部限位通孔的位置设有一不具弹性形变的凸块,所述凸块的长度X1<驱动臂连接部的限位通孔长度X2,且所述的第一限位部能实现两个工作状态的切换;
当驱动臂连接部自上而下套置于适配器的外端,此时凸块被内置于限位通孔内,且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该第一限位部无法限制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向前位移;当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自前向后位移直至凸块与限位通孔相互抵靠,驱动臂连接部无法相对于适配器向后位移,此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二工作状态,该第一限位部限制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向前位移。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适配器的凸块被固设在适配器的顶壁,不具有弹性形变,同时为了保证该凸块可以被顺利安装在驱动臂连接部的限位通孔内,将第一限位部设置为具有两个工作状态的变化,由于第一限位部是用于阻挡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向前位移,因此该两个工作状态可以被理解为该第一限位部用于与驱动臂连接部相互顶抵的部分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的位置状态,且至少当第一限位部与驱动臂连接部前端相互抵靠时,第一限位部能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能够有效限制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向前位移。
进一步,所述适配器的顶壁B在相对于枢轴连接部的位置设有镂空部,该镂空部提供让位空间便于适配器以枢轴连接部为旋转支点沿其长度方向上下摆动,该镂空部的设计有效降低适配器的整体高度。
进一步,所述凸块的高度>驱动臂连接部顶壁的厚度,且其凸块的顶部具有朝向适配器前端延伸的折弯部,通过该折弯部的设计,能够增加适配器与驱动臂连接部在竖直方向的限位结构,增加适配器与驱动臂连接部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作为适配器第一限位部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适配器的第一限位部为在顶壁的前端且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一弹性悬臂,该弹性悬臂的自由端设有一凸点;当驱动臂连接部自上而下套置于适配器的外端,此时驱动臂连接部内顶壁前端下压凸点,驱使弹性悬臂向下折弯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确保适配器的凸块可以被内置于限位通孔内,当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自前向后平移直至凸块与限位通孔相互抵靠时,此时弹性悬臂回弹形成第二工作状态,其弹性悬臂的凸点顶抵于驱动臂连接部的顶壁前端,限制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向前位移。
作为适配器第一限位部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适配器的第一限位部包括弹性悬臂及滑盖,所述的弹性悬臂位于适配器本体顶壁B的前端且沿其长度方向设置,该弹性悬臂的自由端设有一凸点,所述的滑盖为一盖体结构,其朝向弹性悬臂的一侧具有开口端,其顶部具有一定位孔,所述滑盖13可扣合至适配器本体的前端部,并沿适配器本体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当适配器的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其滑盖位于远离适配器本体的前端部的位置,定位孔与适配器的凸点处于相互脱离,此时驱动臂连接部自上而下套置于适配器的外端,驱动臂连接部不会与滑盖产生干涉,确保适配器的凸块可以被内置于限位通孔内;将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自前向后平移直至凸块与限位通孔相互抵靠时,再将适配器的第一限位部调整至第二工作状态,滑盖相对于适配器自前向后位移,使其定位孔与凸点相互嵌套配合,此时滑盖朝向驱动臂连接部一侧端面与驱动臂连接部前端面相互抵靠,限制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向前位移。
作为适配器第一限位部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适配器的第一限位部包括翻盖,该翻盖铰接设置在适配器本体的前端;当适配器的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其翻盖向外翻转,该翻盖不会与驱动臂连接部的前端产生干涉,从而无法限制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向前位移;当适配器的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翻盖稳固地扣合至适配器本体的前端并与驱动臂连接部前端面相互抵靠,限制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向前位移。
当驱动臂连接部被具体限定为第一驱动臂连接部,所述第一驱动臂连接部两侧壁的底部自前向后分别间隔设有一对朝向内倒勾的第一限位卡点及第一限位卡条;所述第一适配器的第二限位部为在两侧壁A分别向外凸设两个间隔设置的的第一定位基准部及第二定位基准部,所述的第一定位基准部及第二定位基准部的底部分别水平设有第一定位基准面及第二定位基准面,且第一定位基准部至第二定位基准部之间形成第一让位部的水平长度>第一限位卡条的长度,当第一驱动臂连接部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一适配器的外侧,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的外侧面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一限位卡点及第一限位卡条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定位基准面及第二定位基准面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第一适配器的向上位移。
当驱动臂连接部被具体限位为第二驱动臂连接部,所述的第二驱动臂连接部两侧壁的底部设有一对朝向内侧倒勾的第二限位卡条,且至少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卡条的前端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限位卡点;所述第二适配器的第二限位部为两个侧壁A自前向后分别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部及第四定位基准部,所述的第四定位基准部的底部水平设有第四定位基准面,在第三定位基准部与第四定位基准部之间形成供第二限位卡条***的第二让位部,同时在第二让位部且相对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第二限位卡点的位置设有第三让位部;所述的第二让位部的底部且邻近第三让位部的位置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面,当第二驱动臂连接部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二适配器的外侧,第三定位基准部及第四定位基准部的外侧面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二限位卡点及第二限位卡条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三定位基准面及第四定位基准面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二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第二适配器向上位移。
本发明还揭示了使用前述各个适配器支撑的雨刷,其至少包括由雨刷胶条及雨刷支架构成的雨刷组件,所述的雨刷支架为有骨支架或弹片构成的无骨支架,所述的雨刷支架上固设有枢轴连接座,所述的适配器通过其枢轴连接部与该枢轴连接座相互枢接。
采用上述适配器制成的雨刷,能够确保雨刷能更稳定地连接至驱动臂连接部,且该适配器上的凸块不易从驱动臂连接部的限位通孔处脱离,保证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作为非限制性例子给出的具体说明更好地解释本发明包括什么以及其可被实施,此外,该说明参考附图,在附图中:
图1-1为本发明背景中所揭示的第一种驱动臂连接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背景中所揭示的习用的适用于第一种驱动臂连接部的其中一种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背景中所揭示的习用的适用于第一种驱动臂连接部的另一种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背景中所揭示的第二种驱动臂连接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背景中所揭示的习用的适用于第二种驱动臂连接部的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一种实施例的适配器和第一驱动臂连接部的分解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一种实施例的适配器和第一驱动臂连接部的安装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二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的分解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二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的分解仰视示意图;
图3-5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3-6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二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的安装示意图;
图3-7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三种实施例的适配器的滑盖与本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3-8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三种实施例的适配器的滑盖的正视示意图;
图3-9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三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的安装示意图;
图3-10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四种实施例的适配器的翻盖与本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3-11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四种实施例的适配器的翻盖的正视示意图;
图3-12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四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安装时翻盖处于翻转状态示意图;
图3-13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四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安装时翻盖处于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4-1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五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分解示意图;
图4-2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五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安装示意图;
图4-3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五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的分解后的仰视示意图;
图4-4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五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的安装后的仰视示意图;
图4-5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五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4-6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六种实施例的适配器的滑盖与本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4-7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六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的安装示意图;
图4-8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七种实施例的适配器的翻盖与本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4-9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七种实施例适配器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安装时翻盖处于翻转状态示意图;
图4-10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七种实施例的适配器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安装时翻盖处于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安装了第五种实施例的适配器及第二驱动臂连接部的雨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雨刷组件的定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知晓该雨刷组件至少具有雨刷支架、雨刷胶条及设置在雨刷支架中部的连接底座,该连接底座用于与适配器的枢轴连接部相互铰接,该雨刷支架可以为有骨支架或者是由弹片组成的无骨支架,或者由有骨支架与弹片共同组成的混合支架,该雨刷支架的底部直接或间接固设有雨刷胶条,雨刷支架用于传递驱动臂施加至雨刷胶条往复摆动的侧向力,并确保雨刷胶条紧贴车辆的风挡玻璃,一般情况有骨雨刷支架不具有导流护套,而无骨支架具有导流护套,该导流护套设置在雨刷胶条的上方。
雨刷组件通过适配器与机动车的驱动臂进行连接,通过驱动臂带动雨刷组件在风挡玻璃表面来回刮刷,针对本发明构思,其揭示了两个不同系列的适配器,以适配两种不同类型的驱动臂连接部,该两个系列的适配器的顶壁均被设计为不具弹性形变的凸块,且适配器前端的第一限位部需确保具有一定余量的活动空间,使之与驱动臂连接部前端的抵靠位置能进行调整,保证适配器的凸块能***驱动臂连接部的限位通孔内并进行限位抵靠配合。
针对用于连接第一种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适配器具体说明:
如图1-1.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由两侧壁和顶壁合围形成的U型槽构件,其侧壁底部自前向后分别间隔设有一对朝向内倒勾的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其顶壁开设有限位通孔201a。
与该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连接的第一适配器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3-1、3-2所示,第一适配器100a一般为注塑件,其至少包括两个侧壁A和一个顶壁B合围构成的本体,两个侧壁A上分别相向设有向内延伸的凸轴101,所述的雨刷组件上固设的铰接座,该铰接座对应的位置设有枢接孔,通过凸轴101与该枢接孔相互配合形成枢轴连接关系(图未示),使第一适配器100a能够以凸轴101作为旋转支点沿其长度方向上下摆动,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凸轴101与枢接孔承载的部件进行替换也可实现第一适配器100a与铰接座之间的枢轴配合关系,即凸轴设置在铰接座上,而将第一适配器100a的两侧壁A对应位置开设有枢接孔。
第一适配器100a的顶壁B沿其长度方向自前向后依次设有第一限位部1a及不具弹性形变的凸块3;所述的第一限位部1a为顶壁的前端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一弹性悬臂11,该弹性悬臂11的自由端设有一凸点12,且该凸点12在朝向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一侧端面形成抵挡面122,更优选的设计为该弹性悬臂11的固定端设置在第一适配器100a顶壁B的前端,其自由端朝向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一侧,这样可以确保弹性悬臂11上的凸点12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前端部相互顶抵处于轴向受力时,其弹性悬臂11不易被折弯变形。所述的凸块3的长度X1<限位通孔201的长度X2,使得凸块3在限位通孔201内具有沿第一适配器100a长度方向位移的空间;同时为了使第一适配器100a能够以枢轴连接部101为旋转支点沿其长度方向上下摆动,优选在顶壁B相对于枢轴连接部101的位置设有镂空部4,当然如果顶壁B都设置为封闭端也可行,但将导致第一适配器100a整体的高度将增大,将增加风阻;为了增加了镂空部4的结构强度,在镂空部4上至少设有若干加强筋41,该加强筋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适配体100a的两侧壁A相互连接。
第一适配器100a的两侧壁A自前向后依次向外凸设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该第一定位基准部21至第二定位基准部22之间形成第一让位部230的水平长度>第一限位卡条203的长度,所述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底部分别水平设有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由于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是分别凸设于两侧壁A,因此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在朝向第一适配器100a前端的一侧各自形成用于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对应设置的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相互抵靠滑移配合的导向凸棱212a、222a,同时所述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外侧端面至少在一定的面积区域内需具有必要的加工精度,使得当第一适配器100a内置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内端时,两者之间不会产生沿其宽度方向的晃动,同时由于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整体厚度较厚且为保证其尺寸精度,在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均设有工艺孔27,防止注塑过程中所产生的缩料,使其外表面不够平整,影响与第一驱动连接部200a内侧壁之间的配合。
具体安装方式: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一适配器100a的外侧,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分别抵靠并沿着第一定位基准部21的导向凸棱212a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导向凸棱222a向下滑移,直至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内顶壁与第一适配器100a的顶壁B相互顶靠,此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内顶壁下压弹性悬臂11的凸点12,使弹性悬臂11处于向下弹性变形状态,凸点12无法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沿其第一适配器100a的长度方向窜动,即第一适配器100a的第一限位部1a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同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限位通孔201a能够将凸块3套置其内,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外侧端面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内侧壁相互抵靠;然后再将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a向后平移,直至凸块3与限位通孔201a的前端内壁相互抵靠,此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顶壁与凸点12相互脱离,弹性悬臂11回弹,使凸点12的抵挡面122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顶壁的前端相互抵靠,即第一适配器100a的第一限位部1a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a向前位移,同时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已经分别平移至第一定位基准部21的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第二定位基准面221上并与之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a的向上位移。
实施例2:
如图3-3、图3-4所示,该第一适配器100b的第一限位部1a、凸块3、镂空部4的结构与第一适配器100a(第一实施例)基本一致,仅在第一限位部1a的凸点12优选设计在其朝向固定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斜面121,该实施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在第二限位部2b,该第二限位部2b同样具有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在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之间设有第一让位部230,该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所实现的技术效果与实施例1也基本一致,主要用于实现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b沿竖直方向的限位,但经过优化设计的第二限位部2b能确保使用者在将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与第一适配器100b进行安装时更加方便,具体的结构特征为:所述第一适配器100b的侧壁A在第一定位基准部21的前端间隔凸设有定位部16,该定位部16与第一定位基准部21之间自上而下形成由竖直段2121和斜向段2122构成的滑槽212,该滑槽212的斜向段2122自上而下朝远离弹性悬臂11的方向设置,更优化的设置为在滑槽212的竖直段2121的***端设有便于第一限位卡点202滑入的扩口部2123,所述的第二定位基准部22在朝向弹性悬臂11的一侧端面自上而下形成导向凸棱222,该导向凸棱222的轮廓与滑槽212的轮廓基本一致,更优化的设计是在导向凸棱222的底端与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底端(第二定位基准面221)之间形成让位空间223,该让位空间223用于避让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在与第一适配器100b安装过程中,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第一限位卡条203可能向后翘起而与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导向凸棱222产生干涉。
具体安装方式:如图3-5,3-6所示,当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分别沿着第一适配器100b的两侧壁A对应设置的滑槽212及第一让位部230向下运动时,由于滑槽212具有斜向段2122的设置,驱使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第一限位卡点202会优先顶抵于滑槽斜向段2122位于定位部16的一侧斜面21211,然后顺着其斜面21211向下滑移,直至下滑至第一定位基准部21的底端,此时第一限位卡条203也位于第二定位基准部的底端,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在向下滑移过程中,其前端部产生向前微倾,其内顶壁下压弹性悬臂11的凸点12,如果此时凸点12存在第一导向斜面121,该第一导向斜面121能增大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内顶壁的接触面积,使弹性悬臂11的受力更均匀,当弹性悬臂11的凸点12受到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内顶壁的向下挤压时,带动弹性悬臂11向下运动,此时第一适配器100b的第一限位部1a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其凸块3插置于限位通孔201a的后端;随着第一限位卡点202向下滑移至滑槽212斜向段2122的底端并水平向后滑移,直至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通孔201a抵靠于第一适配器100b的凸块3上,此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前端与弹性悬臂11的凸点12脱离,弹性悬臂11回弹,其凸点12可顶抵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前端,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b向前方向的位移,此时第一适配器100b的第一限位部1a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自前向后分别滑移至第一定位基准部21的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第二定位基准面221上并与之产生沿竖直方向的限位配合,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b的向上位移。
实施例3:
如图3-7至图3-9,该第一适配器100c与实施例2的结构基本一致,包括第一适配器100c顶壁B凸块3、镂空部4与前述两个实施例相同,在第二限位部2b的结构与实施例2设计一致,同样包括滑槽212的设置,但需要说明的是,即便该该实施例采用实施例1第二限位部2a不带滑槽的设计也可行;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第一限位部1b的设计,具体如下:
所述的第一适配器100c的第一限位部1b包括弹性悬臂11a及滑盖13,所述的弹性悬臂11a位于第一适配器100c本体顶壁B的前端且沿其长度方向设置,该弹性悬臂11a的自由端设有一凸点12a,所述的滑盖13为一盖体结构,其朝向弹性悬臂11a的一侧具有开口端,其顶部具有一定位孔131,该滑盖13的两内侧壁分别具有水平的导向凸条132,每个所述导向凸条132在邻近滑盖13开口端一侧形成一倒钩1321,所述适配器100c本体前端的两侧壁A在相对于导向凸条132的位置设有凹槽133,本实施例由于设有定位部16,因此凹槽133直接设置在定位部16的外侧端面,且每个所述凹槽133内在位于第一适配器100c的前端设有限位块1331;滑盖13藉由该导向凸条132与凹槽133的配合,可与第一适配器100c产生相对的前后滑移。
该实施例的具体安装方式可参考实施例2,由于其第一限位部1b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配合方式存在区别,仅针对第一限位部1b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之间的限位配合进行说明,当滑盖13朝远离弹性悬臂11a的凸点12a方向滑移直至倒钩1321抵接于限位块1331,此时第一适配器100c的第一限位部1b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其滑盖13无法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前端部产生抵靠配合,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自上向下套置于第一适配器100c的外端,并向后滑移直至凸块3与限位通孔201a相互抵靠;再将滑盖13朝抵近弹性悬臂11a的凸点12a方向滑移时并通过定位孔131与该凸点12a相互嵌套配合,此时第一适配器100c的第一限位部1b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其滑盖13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前端面相互抵靠,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c向前位移,即本实施例的第一限位部1b采用滑盖13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前端部相互抵靠实现限位配合,而非采用弹性悬臂11a的凸点12a与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前端部相互限位配合,至于在安装过程中,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是否要下压弹性悬臂11a不是重点;更优化设计,在凸点12a朝向弹性悬臂11a固定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斜面121a,该第一导向斜面121a是便于让滑盖13的定位孔131与凸点12a卡置其内;同时滑盖13可前后滑移的设置在第一适配器100c的前端,其不仅仅局限于导向凸条132与凹槽133之间的限位配合,但凡能实现滑盖13可以前后滑移,且至少在滑动至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前端部相互抵靠的位置时,其能保持与第一适配器100c之间的稳定连接。
实施例4:
如图3-10至图3-13,该第一适配器100d与前述的各个实施例最主要区别在于其第一限位部1c采用翻盖的设计结构,其他的结构可参考前述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如第二限位部同样具有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尽管在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直接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在朝向第一适配器100d本体前端具有带斜面的导向凸棱,但该带斜面的导向凸棱不是本实施例的重点,即便采用实施例1针对第二限位部2a的方案也可行,总之需要有供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第一限位卡点202***的空间,如图3-10所体现的滑槽212a,该滑槽212a由设置在第一适配器100d两侧壁A向外凸设且间隔设置的定位部16a及第一定位基准部21构成。
所述第一适配器100d本体的第一限位部1c为两侧壁A的前端分别向前延伸支撑臂15,在两支撑臂15的外侧端面设有圆形凸柱151,所述的翻盖14至少由顶壁141和两侧壁142合围形成的盖体结构,其朝向支撑臂15的一侧为开口端,在两侧壁142上设有铰接孔143,且所述的顶壁141向下延伸限位挡片144,该限位挡片144上朝向开口端一侧为第一限位边1441,该限位挡片144与两侧壁142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当翻盖14通过其两侧壁142的铰接孔143与两支撑臂15的圆形凸柱151相互铰接时,当翻盖14的顶壁141扣合至第一适配器100d本体的前端,所述限位挡片144的第一抵挡边1441与适配器100d本体前部的第一端面29相抵靠产生过盈配合,从而实现翻盖14与第一适配器100d本体前端的稳定扣合。
该实施例的具体安装方式可参考实施例2,由于其第一限位部1c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配合方式存在区别,仅针对第一限位部1c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之间的限位配合进行说明,当第一适配器100d的第一限位部1c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其翻盖14向外翻转,该翻盖14不会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前端产生干涉,从而无法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d向前位移;当第一适配器100d的第一限位部1c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翻盖14稳固地扣合至第一适配器100d本体的前端并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前端面相互抵靠,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d的向前位移。当然关于翻盖14与第一适配器100d本体前端的扣合方式有多种结构可以实现,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具体结构。
针对用于连接第二种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适配器具体说明:
如图2-1.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由两侧壁和顶壁合围形成的U型槽构件,其两侧壁的底部为一对朝向内侧倒勾的第二限位卡条204,且至少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卡条204的前端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限位卡点205,其顶壁开设有限位通孔201b。
与该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连接的第二适配器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5:
如图4-1至图4-4,第二适配器100e尽管用于适配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但该第二适配器100e涉及顶壁B的结构特征可以参考前述的实施例1、2 ,只是该实施例对于凸块3做了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即凸块3的高度>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顶壁的厚度,且凸块3向上延伸,其顶部具有朝向第二适配器100e前端延伸的折弯部31,当然该部分的优化设计可以被移植到前述及后述的各个适配器的实施例中,通过该折弯部31的设置,可以使凸块3在与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的限位通孔201a,201b相互嵌套配合时,该折弯部31顶抵于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的顶壁上,可以进一步限制各个适配器与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沿竖直方向的相对移动。
第二适配器100e与实施例1、2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第二限位部2c,具体为:第二适配器100e的两个侧壁A自前向后分别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所述的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底部水平设有第四定位基准面241,在第三定位基准部23与第四定位基准部24之间形成供第二限位卡条204***的第二让位部25,同时在第二让位部25且相对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第二限位卡点205的位置设有第三让位部26,更优化的设计是在第三让位部26的顶部设有便于第二限位卡点205滑入的扩口部261,同时由于第二让位部25的长度较长,势必导致该区域侧壁A的厚度缩小,为保证该侧壁A位于该区域的结构强度,在该区域的侧壁A上设有若干加强筋条252,本实施所所揭示的加强筋条252是由封闭圆环和位于封闭圆环圆周方向各90度等分向向外延伸的四个直杆臂构成;所述的第二让位部25的底部且邻近第三让位部26的位置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面251,由于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外侧端面是直接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内侧壁相互抵靠,因此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外侧端面需保证有必要的加工精度,避免在安装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对于第二适配器100e的宽度方向晃动;同时在第二适配器100e的后端设有宽度渐缩的缩口部28,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匹配带折弯设置的驱动臂连接部,如图4-1所显示的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折弯部C,避免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位于折弯部C区域的内壁相互干涉,该缩口部28的结构设计前述或后述的任一适配器的本体结构上。
具体安装方式:如图4-5所示,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位于第二适配器100e的上端,其第二限位卡点205及第二限位卡条204分别与第三让位部26及第二让位部25相对,当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二适配器100e的外侧,其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外侧面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内顶壁抵靠于弹性悬臂11的凸点12上,并驱使其弹性悬臂11下压,此时第二适配器100e的第一限位部1a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然后再将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对于第二适配器100e自前向后位移,直至凸块3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限位通孔201b的前端相互限位抵靠,此时第二限位卡点205及第二限位卡条204分别滑移至第二让位部25底端的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底端的第四定位基准面241上并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对于第二适配器100e沿竖直方向的向上位移。
实施例6:
如图4-6,图4-7,该第二适配器100f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5基本一致,包括第二限位部2c的设置,在其本体顶壁B上所设置的凸块3及镂空部4,仅涉及第一限位部1b与实施例5存在区别,即该第一限位部1b的具体结构采用滑盖13的方式实现限位,该滑盖13与第二适配器100f的具体配合关系又可以参考实施例3的配合方式,只是针对凹槽133的设置,本实施例是直接设置在第二适配器100f的侧壁A的前端而非定位部16上,事实上关于侧壁A与定位部16都是相对的概念,即如果将实施例3的定位部16理解为侧壁A的一部分,则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也可作为侧壁A的一部分,所述的第一让位部230是侧壁A位于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之间形成一个内凹部,所述的滑槽212设置在侧壁A位于第一定位基准部21的前端部,因此凹槽133的设置的位置不拘泥于本实施例对其的名称定义,只要能满足沿其第一适配器100e的长度方向前后滑移即可。
具体安装方式,该第一适配器100f的第一限位部1b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限位配合可参考实施例3,其第二限位部2c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限位配合可参考实施例5,不再累述。
实施例7:
如图4-8至图4-10所示,该第二适配器100g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5基本一致,包括第二限位部2c的设置,在其本体顶壁B上所设置的凸块3及镂空部4,仅涉及第一限位部1c与实施例5存在区别,该该第一限位部1c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4,即该第一限位部1c采用翻盖14的结构实现与第二驱动臂200b之间的限位配合,其具体的安装方式同样可以参考实施例5及实施例5的描述,不再累述。
本发明还揭示了使用上述各个适配器制成的雨刷,由于各个适配器与雨刷组件的连接关系一致,因此仅以适配器的第五种实施例为例,说明使用该适配器的雨刷结构,如图5所示,该雨刷300,其为无骨雨刷,包括由雨刷胶条303、导流护套302及弹片(图未示)制成的雨刷组件,该雨刷支架上固设有枢轴连接座301,适配器100e通过其侧壁A内端设置的凸轴101与该枢轴连接座相互枢接,确保适配器100e可沿雨刷组件的长度方向上下摆动的设置在枢轴连接座上,需要说明的,该种类型的雨刷与传统雨刷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采用了前述的任一种适配器,其所使用的雨刷组件的结构属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结构特征,关于如何将适配器安装至雨刷组件也是一个传统的公知技术,并不仅以本实施例作为唯一的实现该适配器与雨刷组件装配的实施例,一般是使上述各个适配器可沿雨刷组件长度方向可上下摆动的安装至对应的位置,因此不再一一累述。

Claims (27)

1.一种适配器,其作为雨刷组件与驱动臂之间的连接件,该驱动臂的前端设有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该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为U型槽构件,其顶部至少具有一个限位通孔(201a,201b),所述的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至少包括两个侧壁A和一个顶壁B构成的本体,该两侧壁A设有枢轴连接部(101),藉由该枢轴连接部(101)可使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以枢轴连接部(101)为旋转支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摆动,所述的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用于内嵌于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其侧壁A和顶壁B作为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的承载支撑面,其特征在于:在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的前端设有第一限位部(1a,1b,1c),其用于限制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向前位移,在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的两侧壁A设有第二限位部(2a,2b,2c),其用于限制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向上位移,在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顶壁B上且相对于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顶部限位通孔(201a,201b)的位置设有一不具弹性形变的凸块(3),所述凸块(3)的长度X1<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的限位通孔(201a,201b)长度X2,且所述的第一限位部(1a,1b,1c)能实现两个工作状态的切换;
当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自上而下套置于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的外端,此时凸块(3)被内置于限位通孔(201a,201b)内,且第一限位部(1a,1b,1c)处于第一工作状态,该第一限位部(1a,1b,1c)无法限制驱动臂连接部相对于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向前位移;当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相对于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自前向后位移直至凸块(3)与限位通孔(201a,201b)相互抵靠,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无法相对于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向后位移,此时第一限位部(1a,1b,1c)处于第二工作状态,该第一限位部(1a,1b,1c)限制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相对于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向前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的顶壁B在相对于枢轴连接部(101)的位置设有镂空部(4),该镂空部(4)提供让位空间便于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以枢轴连接部(101)为旋转支点沿其长度方向上下摆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3)的高度>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顶壁的厚度,且其凸块(3)的顶部具有朝向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前端延伸的折弯部(31)。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适配器(100a,100b,100e)的第一限位部(1a)为在顶壁B的前端且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一弹性悬臂(11),该弹性悬臂(11)的自由端设有一凸点(12);
当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自上而下套置于适配器(100a,100b,100e)的外端,此时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内顶壁前端下压凸点(12),驱使弹性悬臂(11)向下折弯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确保适配器(100a,100b)的凸块(3)能够被内置于限位通孔(201a,201b)内,当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相对于适配器(100a,100b,100e)自前向后位移直至凸块(3)与限位通孔(201a,201b)相互抵靠时,此时弹性悬臂(11)回弹形成第二工作状态,其弹性悬臂(11)的凸点(12)顶抵于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的顶壁前端,限制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相对于适配器(100a,100b,100e)向前位移。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适配器(100c,100f)的第一限位部(1b)包括弹性悬臂(11a)及滑盖(13),所述的弹性悬臂(11a)位于适配器(100c,100f)本体顶壁B的前端且沿其长度方向设置,该弹性悬臂(11a)的自由端设有一凸点(12a),所述的滑盖(13)为一盖体结构,其朝向弹性悬臂(11a)的一侧具有开口端,其顶部具有一定位孔(131),所述滑盖(13)可扣合至适配器(100c,100f)本体的前端部,并沿适配器(100c,100f)本体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当适配器(100c,100f)的第一限位部(1b)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其滑盖(13)位于远离适配器(100c,100f)本体的前端部的位置,定位孔(131)与适配器(100c,100f)的凸点(12a)处于相互脱离,此时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自上而下套置于适配器(100c,100f)的外端,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不会与滑盖(13)产生干涉,确保适配器(100c,100f)的凸块(3)能够被内置于限位通孔(201a,201b)内;将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相对于适配器(100c,100f)自前向后位移直至凸块(3)与限位通孔(201a)相互抵靠时,再将适配器(100c,100f)的第一限位部(1b)调整至第二工作状态,滑盖(13)相对于适配器(100c,100f)自前向后位移,使其定位孔(131)与凸点(12a)相互嵌套配合,此时滑盖(13)朝向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一侧端面与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前端面相互抵靠,限制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相对于适配器(100c,100f)向前位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盖(13)的两内侧壁分别具有水平的导向凸条(132),每个所述导向凸条(132)在邻近滑盖(13)开口端一侧形成一倒钩(1321),所述适配器(100c,100f)本体前端的两侧壁A在相对于导向凸条(132)的位置设有凹槽(133),且每个所述凹槽(133)内在位于适配器(100c,100f)的前端设有限位块(1331);滑盖(13)藉由该导向凸条(132)与凹槽(133)的配合,可与适配器(100c,100f)产生相对的前后滑移,当滑盖(13)朝远离弹性悬臂(11a)的凸点(12a)的方向滑移直至倒钩(1321)抵接于限位块(1331),此时适配器(100c,100f)的第一限位部(1b)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其滑盖(13)无法与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产生抵靠配合;当滑盖(13)朝抵近弹性悬臂(11a)的凸点(12a)的方向滑移时并通过定位孔(131)将凸点(12a)相互嵌套配合,此时适配器(100c,100f)的第一限位部(1b)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其滑盖(13)与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前端面相互抵靠,限制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相对于适配器(100c,100f)向前位移。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悬臂(11,11a)的固定端设置在适配器(100a,100b,100c,100f)本体顶壁B的前端,且所述的凸点(12,12a)在朝向固定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斜面(121,121a)。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悬臂(11,11a)的固定端设置在适配器(100a,100b,100c,100f)本体顶壁B的前端,且所述的凸点(12,12a)在朝向固定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斜面(121,121a)。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悬臂(11,11a)的固定端设置在适配器(100a,100b,100c,100f)本体顶壁B的前端,且所述的凸点(12,12a)在朝向固定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斜面(121,121a)。
10.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器(100d,100g)的第一限位部(1c)包括翻盖(14),该翻盖(14)铰接设置在适配器(100d,100g)本体的前端;当适配器(100d,100g)的第一限位部(1c)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其翻盖(14)向外翻转,该翻盖(14)不会与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的前端产生干涉,从而无法限制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相对于适配器(100d,100g)向前位移;当适配器(100d,100g)的第一限位部(1c)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翻盖(14)稳固地扣合至适配器(100d,100g)本体的前端并与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前端面相互抵靠,限制驱动臂连接部(200a,200b)相对于适配器(100d,100g)向前位移。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所述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两侧壁的底部自前向后分别间隔设有一对朝向内倒勾的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配合的适配器被定义为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所述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第二限位部(2a,2b)为在两侧壁A分别向外凸设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所述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底部分别水平设有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且第一定位基准部(21)至第二定位基准部(22)之间形成第一让位部(230)的水平长度>第一限位卡条(203)的长度,当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外侧,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外侧面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向上位移。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所述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两侧壁的底部自前向后分别间隔设有一对朝向内倒勾的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配合的适配器被定义为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所述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第二限位部(2a,2b)为在两侧壁A分别向外凸设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所述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底部分别水平设有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且第一定位基准部(21)至第二定位基准部(22)之间形成第一让位部(230)的水平长度>第一限位卡条(203)的长度,当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外侧,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外侧面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向上位移。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所述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两侧壁的底部自前向后分别间隔设有一对朝向内倒勾的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配合的适配器被定义为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所述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第二限位部(2a,2b)为在两侧壁A分别向外凸设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所述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底部分别水平设有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且第一定位基准部(21)至第二定位基准部(22)之间形成第一让位部(230)的水平长度>第一限位卡条(203)的长度,当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外侧,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外侧面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向上位移。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所述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两侧壁的底部自前向后分别间隔设有一对朝向内倒勾的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配合的适配器被定义为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所述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第二限位部(2a,2b)为在两侧壁A分别向外凸设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所述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底部分别水平设有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且第一定位基准部(21)至第二定位基准部(22)之间形成第一让位部(230)的水平长度>第一限位卡条(203)的长度,当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外侧,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外侧面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向上位移。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所述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两侧壁的底部自前向后分别间隔设有一对朝向内倒勾的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配合的适配器被定义为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所述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第二限位部(2a,2b)为在两侧壁A分别向外凸设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所述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底部分别水平设有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且第一定位基准部(21)至第二定位基准部(22)之间形成第一让位部(230)的水平长度>第一限位卡条(203)的长度,当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外侧,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外侧面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向上位移。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所述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两侧壁的底部自前向后分别间隔设有一对朝向内倒勾的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配合的适配器被定义为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所述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第二限位部(2a,2b)为在两侧壁A分别向外凸设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所述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底部分别水平设有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且第一定位基准部(21)至第二定位基准部(22)之间形成第一让位部(230)的水平长度>第一限位卡条(203)的长度,当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外侧,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外侧面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向上位移。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所述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两侧壁的底部自前向后分别间隔设有一对朝向内倒勾的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配合的适配器被定义为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所述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第二限位部(2a,2b)为在两侧壁A分别向外凸设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所述的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底部分别水平设有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且第一定位基准部(21)至第二定位基准部(22)之间形成第一让位部(230)的水平长度>第一限位卡条(203)的长度,当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外侧,第一定位基准部(21)及第二定位基准部(22)的外侧面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一限位卡点(202)及第一限位卡条(203)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定位基准面(211)及第二定位基准面(22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相对于第一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的向上位移。
18.如权利要求11-17任一项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适配器(100b,100c)的第一限位部(1a,1b)的顶壁B前端设有一弹性悬臂(11),所述第一适配器(100b,100c)的侧壁A在第一定位基准部(21)的前端间隔凸设有定位部(16),该定位部(16)与第一定位基准部(21)之间自上而下形成由竖直段(2121)和斜向段(2122)构成的滑槽(212),该滑槽(212)的斜向段(2122)自上而下朝远离弹性悬臂(11)的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二定位基准部(22)在朝向弹性悬臂(11)的一侧端面自上而下形成导向凸棱(222),该导向凸棱(222)的轮廓与滑槽(212)的轮廓基本一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凸棱(222)的底部与第二定位基准面(221)之间形成可用于第一驱动臂连接部(200a)的第一限位卡条(203)向后位移的让位空间(223)。
2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所述的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两侧壁的底部设有一对朝向内侧倒勾的第二限位卡条(204),且至少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卡条(204)的前端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限位卡点(205);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配合的适配器为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所述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第二限位部(2c)为两个侧壁A自前向后分别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所述的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底部水平设有第四定位基准面(241),在第三定位基准部(23)与第四定位基准部(24)之间形成供第二限位卡条(204)***的第二让位部(25),同时在第二让位部(25)且相对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第二限位卡点(205)的位置设有第三让位部(26);所述的第二让位部(25)的底部且邻近第三让位部(26)的位置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当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外侧,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外侧面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二限位卡点(205)及第二限位卡条(204)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及第四定位基准面(24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对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向上位移。
2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所述的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两侧壁的底部设有一对朝向内侧倒勾的第二限位卡条(204),且至少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卡条(204)的前端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限位卡点(205);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配合的适配器为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所述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第二限位部(2c)为两个侧壁A自前向后分别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所述的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底部水平设有第四定位基准面(241),在第三定位基准部(23)与第四定位基准部(24)之间形成供第二限位卡条(204)***的第二让位部(25),同时在第二让位部(25)且相对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第二限位卡点(205)的位置设有第三让位部(26);所述的第二让位部(25)的底部且邻近第三让位部(26)的位置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当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外侧,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外侧面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二限位卡点(205)及第二限位卡条(204)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及第四定位基准面(24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对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向上位移。
2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所述的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两侧壁的底部设有一对朝向内侧倒勾的第二限位卡条(204),且至少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卡条(204)的前端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限位卡点(205);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配合的适配器为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所述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第二限位部(2c)为两个侧壁A自前向后分别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所述的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底部水平设有第四定位基准面(241),在第三定位基准部(23)与第四定位基准部(24)之间形成供第二限位卡条(204)***的第二让位部(25),同时在第二让位部(25)且相对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第二限位卡点(205)的位置设有第三让位部(26);所述的第二让位部(25)的底部且邻近第三让位部(26)的位置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当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外侧,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外侧面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二限位卡点(205)及第二限位卡条(204)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及第四定位基准面(24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对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向上位移。
2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所述的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两侧壁的底部设有一对朝向内侧倒勾的第二限位卡条(204),且至少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卡条(204)的前端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限位卡点(205);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配合的适配器为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所述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第二限位部(2c)为两个侧壁A自前向后分别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所述的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底部水平设有第四定位基准面(241),在第三定位基准部(23)与第四定位基准部(24)之间形成供第二限位卡条(204)***的第二让位部(25),同时在第二让位部(25)且相对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第二限位卡点(205)的位置设有第三让位部(26);所述的第二让位部(25)的底部且邻近第三让位部(26)的位置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当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外侧,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外侧面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二限位卡点(205)及第二限位卡条(204)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及第四定位基准面(24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对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向上位移。
2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所述的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两侧壁的底部设有一对朝向内侧倒勾的第二限位卡条(204),且至少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卡条(204)的前端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限位卡点(205);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配合的适配器为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所述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第二限位部(2c)为两个侧壁A自前向后分别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所述的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底部水平设有第四定位基准面(241),在第三定位基准部(23)与第四定位基准部(24)之间形成供第二限位卡条(204)***的第二让位部(25),同时在第二让位部(25)且相对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第二限位卡点(205)的位置设有第三让位部(26);所述的第二让位部(25)的底部且邻近第三让位部(26)的位置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当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外侧,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外侧面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二限位卡点(205)及第二限位卡条(204)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及第四定位基准面(24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对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向上位移。
2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所述的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两侧壁的底部设有一对朝向内侧倒勾的第二限位卡条(204),且至少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卡条(204)的前端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限位卡点(205);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配合的适配器为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所述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第二限位部(2c)为两个侧壁A自前向后分别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所述的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底部水平设有第四定位基准面(241),在第三定位基准部(23)与第四定位基准部(24)之间形成供第二限位卡条(204)***的第二让位部(25),同时在第二让位部(25)且相对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第二限位卡点(205)的位置设有第三让位部(26);所述的第二让位部(25)的底部且邻近第三让位部(26)的位置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当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外侧,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外侧面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二限位卡点(205)及第二限位卡条(204)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及第四定位基准面(24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对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向上位移。
2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臂连接部为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所述的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两侧壁的底部设有一对朝向内侧倒勾的第二限位卡条(204),且至少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卡条(204)的前端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限位卡点(205);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配合的适配器为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所述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第二限位部(2c)为两个侧壁A自前向后分别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所述的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底部水平设有第四定位基准面(241),在第三定位基准部(23)与第四定位基准部(24)之间形成供第二限位卡条(204)***的第二让位部(25),同时在第二让位部(25)且相对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第二限位卡点(205)的位置设有第三让位部(26);所述的第二让位部(25)的底部且邻近第三让位部(26)的位置设有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当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自上而下套置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的外侧,第三定位基准部(23)及第四定位基准部(24)的外侧面与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的内侧壁相互抵靠配合,同时藉由第二限位卡点(205)及第二限位卡条(204)在竖直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第三定位基准面(251)及第四定位基准面(241)相互顶抵,从而限制第二驱动臂连接部(200b)相对于第二适配器(100e,100f,100g)向上位移。
27.一种雨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权利要求1-26任一项所述的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所述的适配器(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用于实现雨刷组件与驱动臂的连接。
CN202110854540.6A 2020-11-09 2021-07-28 一种适配器及雨刷 Active CN1134791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360198 2020-11-09
CN202011236019 2020-1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9168A CN113479168A (zh) 2021-10-08
CN113479168B true CN113479168B (zh) 2023-02-28

Family

ID=7776233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54540.6A Active CN113479168B (zh) 2020-11-09 2021-07-28 一种适配器及雨刷
CN202110854173.XA Active CN113428112B (zh) 2020-11-09 2021-07-28 一种适配器及雨刷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54173.XA Active CN113428112B (zh) 2020-11-09 2021-07-28 一种适配器及雨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347916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2861A (zh) * 2005-09-21 2008-11-26 法雷奥***公司 用于将擦拭器刮片安装并结合到驱动臂端部的连接件
CN204172859U (zh) * 2014-10-21 2015-02-25 宁波泰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雨刷器
FR3043619A1 (fr) * 2015-11-17 2017-05-19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Adaptateur, connecteur et ensemble forme d'un tel connecteur et d'un tel adaptateur pour un balai d'essuyage.
FR3059962A1 (fr) * 2016-12-13 2018-06-15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pour la liaison d'un balai d'essuyage a un bras d'entrainement pour vehicule
CN111231898A (zh) * 2020-03-10 2020-06-05 厦门富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和雨刷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PI0410144A (pt) * 2003-05-09 2006-05-09 Volkswagen Ag dispositivo de conexão para uma palheta do limpador no braço do limpador de um sistema do limpador de pára-brisa
DE102010041152A1 (de) * 2009-11-17 2011-05-19 Robert Bosch Gmbh Adapter zum Verbinden eines Verbindungselements am Ende eines Wischarms mit einem Wischblatt insbesondere in Flachbalkenbauweise
WO2011120232A1 (zh) * 2010-04-02 2011-10-06 宁波鑫海爱多汽车雨刷制造有限公司 无骨雨刷
FR2978406B1 (fr) * 2011-07-27 2014-11-21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Adaptateur d'essuie-glace a position de securite
FR3037906B1 (fr) * 2015-06-26 2017-07-14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Adaptateur pour un essuie-glac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ensemble comportant un tel adaptateur
FR3056511B1 (fr) * 2016-09-29 2022-01-14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Adaptateur constitutif d'un systeme d'essuyage
CN208730947U (zh) * 2018-07-24 2019-04-12 宁波市镇海阳光交通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无骨雨刷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2861A (zh) * 2005-09-21 2008-11-26 法雷奥***公司 用于将擦拭器刮片安装并结合到驱动臂端部的连接件
CN204172859U (zh) * 2014-10-21 2015-02-25 宁波泰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雨刷器
FR3043619A1 (fr) * 2015-11-17 2017-05-19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Adaptateur, connecteur et ensemble forme d'un tel connecteur et d'un tel adaptateur pour un balai d'essuyage.
FR3059962A1 (fr) * 2016-12-13 2018-06-15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pour la liaison d'un balai d'essuyage a un bras d'entrainement pour vehicule
CN111231898A (zh) * 2020-03-10 2020-06-05 厦门富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和雨刷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8112B (zh) 2023-02-28
CN113428112A (zh) 2021-09-24
CN113479168A (zh) 2021-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86298B2 (en) Device for connecting a flat wiper blade to wiper arms
RU2561173C2 (ru) Щетка стеклоочистителя с переходным приспособлением для ее шарнирного соединения с ее рычагом
JP5674945B2 (ja) ワイパーアーム用連結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フラットワイパーブレード
KR100959035B1 (ko) 와이퍼 블레이드와 와이퍼 아암의 연결장치
KR20110039390A (ko) 차량 앞유리 와이퍼의 와이퍼 암에 와이퍼 블레이드를 관절식으로 연결하기 위한 장치
US20120096666A1 (en) Wiper blade
EP2813403B1 (en) Wiper system
KR20120016205A (ko) 유리창용 와이퍼장치
US10611342B2 (en) Windshield wiper assembly
KR100961662B1 (ko) 와이퍼 블레이드와 와이퍼 아암의 연결장치
KR20170005815A (ko) 자동차 앞유리 와이퍼 장치
US9580047B2 (en) Windscreen wiper device
US9862356B2 (en) Wiper blade
EP2697102A1 (en) Windscreen wiper device
US20140289990A1 (en) Windscreen wiper device
CN113479168B (zh) 一种适配器及雨刷
CN211223362U (zh) 一种雨刷接头及适配该雨刷接头的雨刷
US20130247324A1 (en) Windscreen wiper device
CN111845644B (zh) 一种适配u型刮臂的雨刷连接器及雨刷
US20180236979A1 (en) Device for connecting wiper blade to wiper arm
CN106394511B (zh) 用于将雨刮片连接到风挡雨刮臂的***中的构件
US9032586B2 (en) Wiper blade
CN113561942B (zh) 一种适配器及雨刷
CN111065554B (zh) 风挡刮水器装置
KR200373660Y1 (ko) 자동차용 와이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n adapter and wiper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2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228

Pledgee: 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 Limited Xiamen Tong'an District Sub-branch

Pledgor: Xiamen Fuke Car Accessories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980000184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