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4468A -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4468A
CN113424468A CN202080013112.4A CN202080013112A CN113424468A CN 113424468 A CN113424468 A CN 113424468A CN 202080013112 A CN202080013112 A CN 202080013112A CN 113424468 A CN113424468 A CN 1134244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c
information
sequence
decoding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31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村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Grou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24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446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5Seria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5Transmission of coding parameters to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结合HARQ在物理层中实施纠错的通信装置。发送侧的通信装置将CRC序列添加到信息序列,将添加有CRC序列的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编码,将CRC序列添加到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使用添加有CRC序列的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结合在第二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将在结合之后获得的编码信息序列发送到其他通信装置,以及以在第一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为单位来控制重发。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文公开的技术涉及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纠错技术对于确保数字通信的可靠性是重要的,并且纠错例如是在物理层中实施的。另外,已经提出了使用里德-所罗门(Reed-Solomon)码执行纠删的纠错装置(参见专利文献1)。
另外,在无线通信的领域中,在物理层(Layer 1,第1层)中应用包括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ARQ(HARQ))在内的纠错技术是常见的。例如,在无线局域网(LAN)***中使用卷积码、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等。在蜂窝***中,还使用诸如卷积码、Turbo码、LDPC码、Polar码等的任何纠错技术,此外,还使用HARQ。作为结果,正在努力在响应无线电波传输线和干扰的状态及其波动的同时确保无线电区间所需的质量。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纠删技术,但是未提到采用HARQ的通信***。一旦HARQ与纠删技术结合,恐怕将不会获得引入纠删技术的效果。因此,申请人认为有必要在考虑对于对象通信***的效率、延迟和可靠性的影响的同时实现包括纠删的再现以及合成。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1490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公开的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在物理层中实施纠错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文公开的技术是考虑到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并且其第一方面是
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CRC添加单元,将CRC序列添加到要发送的信息序列;
划分单元,将添加有CRC序列的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
第一FEC编码单元,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编码;
第二CRC添加单元,将CRC序列添加到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
第二FEC编码单元,使用添加有CRC序列的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
结合单元,结合在第二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
发送单元,将在结合之后获得的编码信息序列发送到其他通信装置;以及
重发控制单元,以在第一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为单位来控制重发。
第一FEC是纠删码、无速率码、Raptor码或RaptorQ码中的任何一个。另外,第二FEC是LDPC码或Polar码。
另外,判定单元基于接收侧通信装置的状态、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或对象信息序列的状态中的至少一个来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编码。
第二FEC编码单元通过使用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多个编码序列中的一部分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例如,第二FEC编码单元不对在先前的发送中已经成功发送/接收的编码序列实施第二FEC编码,而对在上次发送中尚未发送的编码序列中的至少一部分编码序列实施第二FEC编码。
重发控制单元重发在上次发送中尚未发送的编码序列中的至少一部分编码序列,并且针对每次发送通过不同的编码序列的组合来实施重发。具体而言,重发控制单元重发在上次发送中未能发送/接收的编码序列中的至少一部分编码序列。
另外,本文公开的技术的第二方面是
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CRC添加步骤,将CRC序列添加到要发送的信息序列;
划分步骤,将添加有CRC序列的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
第一FEC编码步骤,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编码;
第二CRC添加步骤,将CRC序列添加到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
第二FEC编码步骤,使用添加有CRC序列的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
结合步骤,结合在第二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
发送步骤,将在结合之后获得的编码信息序列发送到其他通信装置;以及
重发控制步骤,以在第一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为单位来控制重发。
另外,本文公开的技术的第三方面是
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
划分单元,将从接收信号生成的接收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
第二解码单元,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二FEC解码;
第一判定单元,判定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是否包括错误;
第一解码单元,使用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解码;
第二判定单元,判定在第一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是否包括错误;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来控制向发送侧的通信装置发送ACK或NACK。
在第一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包括错误的情况下,控制单元控制NACK的发送,该NACK包括用于指定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中的哪个序列包括错误的信息。
另外,根据第三方面的通信装置还具有执行HARQ合成的功能,并且第二FEC解码单元被配置为仅针对上次在第二FEC解码中已发生错误的序列实施第二FEC解码。
另外,本文公开的技术的第四方面是
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
划分步骤,将从接收信号生成的接收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
第二解码步骤,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二FEC解码;
第一判定步骤,判定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是否包括错误;
第一解码步骤,使用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解码;
第二判定步骤,判定在第一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是否包括错误;以及
控制步骤,基于所述第二判定步骤中的判定结果来控制向发送侧的通信装置发送ACK或NACK。
发明的效果
可以利用本文公开的技术来提供一种用于结合HARQ在物理层中实施纠错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注意,本文描述的效果仅仅是示例,并且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此。另外,除了上述效果之外,本发明还可以产生其他效果。
根据基于稍后描述的实施例或附图的更详细的描述,本文公开的技术的其他目的、特征或优点将进一步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通信***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2是示出发送侧的信号处理单元的功能配置示例的图。
图3是示出接收侧的信号处理单元的功能配置示例的图。
图4是示出FEC和HARQ的过程(前半部分)的图。
图5是示出FEC和HARQ的过程(后半部分)的图。
图6是示出发送处理的详细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如何划分信息序列以及如何将填充位(padding bit)和CRC添加到每个块的图。
图8是示出用于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编码的详细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用于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编码的详细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如何对划分为块的信息序列实施第一FEC编码以及如何将CRC添加到每个编码块的图。
图11是示出对编码块进行删余(puncturing)的示例的图。
图12是示出与第二FEC编码有关的处理的流程的图。
图13是示出接收处理的详细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与接收侧的第二FEC解码有关的处理的流程的图。
图15是示出以块为单位的增信(depuncturing)的示例的图。
图16是示出用于判定是否在发送侧的上层中实施删余和交织(interleaving)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用于判定是否在发送侧的上层中实施删余和交织的处理过程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用于判定是否实施上层删余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下行链路中的第一FEC的设置过程的示例的图。
图20是示出上行链路中的第一FEC的设置过程的示例的图。
图21是示出侧链路中的第一FEC的设置过程的示例(前半部分)的图。
图22是示出侧链路中的第一FEC的设置过程的示例(后半部分)的图。
图23是示出在发送和接收中角色基本对等的通信***中的第一FEC的设置过程的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文公开的技术的实施例。
[示例1]
A.***配置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文公开的技术的通信***的配置示例。在该图中,用虚线示出了通信装置之间的线。通信装置包括基站(微小区基站、小型小区基站)、控制实体、网关装置等。应当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线表示逻辑连接,而不一定是物理上直接连接。
由通信***提供的通信区域配置有其中多个基站分别提供服务的“小区”。在图1中,小区被绘制为椭圆形。一个基站可以提供多个小区。基站的示例包括在宏小区区域中提供服务的宏小区基站以及在小型小区区域中提供服务的小型小区基站。
小型小区区域基本上被布置为与宏小区区域重叠。然而,小型小区区域可以部分或完全存在于宏小区区域之外。可以利用多个小型小区基站来配置组(集群)。另外,可以在集群中提供具有集群头(cluster head)的角色的基站。
宏小区和小型小区可以由要使用的无线电资源来表征。例如,宏小区和小型小区可以使用相同的频率资源F1或相同的时间资源T1。这样,可以提高作为整个通信***的无线电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宏小区可以使用频率资源F1或时间资源T1,而小型小区可以使用频率资源F2或时间资源T2。这样,可以避免宏小区与小型小区之间的干扰。此外,宏小区和小型小区都可以使用频率资源F1和F2或时间资源T1和T2。尤其当应用于频率资源时,该想法等效于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
基站可以经由回程(backhaul)彼此通信,并且主要实施控制信息的交换。基站之间的回程的拓扑可以是网型、星型、环型或另一类型。另外,回程可以经由外部网络来连接基站和核心网络。回程可以是有线或无线的。回程例如可以采用使用X2接口或S1接口的协议的信息交换。
另外,基站还具有回程以与通信***的核心网络连接。如图所示,通信***可以经由与控制实体的连接而与核心网络连接。控制实体也可以被视为核心网络的元素之一。另外,基站可以不经由控制实体而是经由外部网络与核心网络连接。例如,通信***经由可以在室内或在家庭中安装的毫微微小区基站装置或家庭eNodeB(HeNB)装置而与外部网络连接。
B.FEC和HARQ的过程
在根据本示例的通信***中,例如,在小区内通信的过程中,假定在物理层(Layer1,第1层)中结合了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和HARQ。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中的发送侧的信号处理单元的功能配置示例。另外,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中的接收侧的信号处理单元的功能配置示例。在本实施例中,将多个前向纠错(FEC)码应用于要发送/接收的信息序列。
在发送侧,如图2所示,在第一发送处理单元201和第二发送处理单元203之间***第一FEC编码处理单元202,并且在第二发送处理单元203和第三发送处理单元205之间***第二FEC编码处理单元204。另外,在接收侧,如图3所示,在第一接收单元301和第二接收单元303之间***第二FEC解码处理单元302,并且在第二接收处理单元303和第三接收处理单元305之间***第一FEC解码处理单元304。
第一FEC解码处理单元304中的第一FEC解码处理是与发送侧的第一FEC编码单元202中的第一FEC编码处理相对应的解码处理。另外,第二FEC解码处理单元302中的第二FEC解码处理是与发送侧的第二FEC编码单元204中的第二FEC编码处理相对应的解码处理。在下面的表1中示出第一FEC的类型,并且在下面的表2中示出第二FEC的类型。
[表1]
第一FEC码的示例
纠删码
无速率码
喷泉码
旋风码
LT码
Raptor码
RaptorQ码
LDPC码
BCH码
RS码
XOR码
[表2]
第二FEC码的示例
卷积码
Turbo码
LDPC码
Polar码
期望第一FEC是被包括在诸如纠删码(erasure codes)、无速率码(ratelesscodes)和喷泉码(fountain codes)的类别中的FEC方法,或者是通过线性合成或XOR合成对多个位序列进行编码的FEC方法。另外,期望第二FEC是被包括在诸如卷积码(convolutioncodes)、Turbo码、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和Polar码的类别中的FEC方法。
如稍后描述,在本实施例中,以预定的位块(以下,在本说明书中也将称为“块”)为单位进行第一FEC编码和解码的处理。下面的表3示出了发送侧和接收侧的块之间的输入/输出对应关系。
[表3]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091
图4和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中的FEC和HARQ的过程。这些图示出了如下过程:在下行链路通信的过程中,由作为发送侧的基站装置和作为接收侧的与该基站装置的小区连接的终端装置来实施FEC和HARQ。
首先,终端装置将与该终端装置自身的终端能力(Capability)有关的信息通知给与该终端装置自身连接的小区的基站装置(SEQ401)。该能力信息还包括与第一FEC的能力和第二FEC的能力有关的信息。与终端能力有关的信息的通知是在初始接入(InitialAccess)过程期间或在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给出的。随机接入信道(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或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中的至少任何一个被用作用于通知的物理信道。
基站装置将包括与第一FEC和第二FEC有关的信息的准静态控制信息通知给与由该基站装置自身管理的小区连接的终端装置(SEQ451)。该准静态控制信息可以是特定于小区(Cell-specific)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的通知是在初始接入过程期间或在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给出的。另外,可以作为诸如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或RRC配置的RRC过程的一部分给出该控制信息的通知。另外,可以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周期性地给出该控制信息的通知。广播信道(PBCH:物理广播信道)、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增强型PDCCH)或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中的至少任何一个被用作用于通知该控制信息的物理信道。
终端装置基于已经从基站装置通知的关于FEC的准静态控制信息来实施该终端装置自身的FEC的准静态设置(SEQ402)。
此后,在发生具体从基站装置到终端装置的下行链路通信的情况(例如,终端装置请求数据下载(拉取)的情况或者发生向终端装置的推送数据的情况等)下,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给出诸如用于下行链路通信的无线电资源这样的控制信息(动态控制信息)的通知(SEQ452)。该动态控制信息可以是特定于终端(UE(User Equipment)-specific)或特定于终端组(UE-group-specific)的控制信息。这里提到的终端组例如对应于在下行链路通信是多播或广播的情况下的成为发送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装置的组。另外,这里提到的动态控制信息包括将下行链路通信分配给对象终端装置(或终端组)的频率资源(例如,资源块(Resource Block)、子载波、子载波组等),时间资源(例如,子帧、时隙、微时隙、符号等),空间资源(例如,天线、天线端口、空间层、空间流等),非正交多址(NOMA)、多用户叠加传输(MUST)、交织多址(IDMA)和码分多址(CDMA)的非正交资源(与功率有关的资源、交织模式),调制阶数(Modulation Order),与第二FEC的编码率(Code Rate)有关的信息(MCS:调制和编码集),与第一FEC的编码方法和编码率有关的信息,与第二FEC的编码率有关的信息,关于ARQ/HARQ的设置(新数据指示(NDI)、冗余版本(RV)等)等。
终端装置根据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动态控制信息来进行用于为下行链路通信的适当接收做准备的设置(SEQ403)。
此后,基站装置针对去往终端装置的下行链路通信的数据实施第一FEC编码(SEQ453)、第二FEC编码(SEQ454)和调制处理,以与控制信息(其通知已被给出到终端装置)相匹配。然后,基站装置将编码和调制后的数据作为无线电信号发送到终端装置(SEQ455)。
根据在控制信息中指定的上述设置,终端装置对来自基站装置的无线电信号实施包括第二FEC解码(SEQ404)和第一FEC解码(SEQ405)在内的解调和解码处理。然后,终端装置根据数据解码是已成功还是已失败来实施与ARQ或HARQ有关的处理(SEQ406),并且将针对下行链路通信的ACK或NACK返回给基站(SEQ407)。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由于在接收数据中已发生错误,因此终端装置将针对下行链路通信的NACK返回给基站装置。
期望根据终端装置侧(或者说接收侧)的数据解码是已成功还是已失败来改变ARQ/HARQ处理的设置。例如,在接收侧的解码已失败的情况下,期望将接收侧的解码结果或解码处理中的数据(软判定值(Soft Information(软信息),Soft Decision Information(软判定信息)),对数似然比(LLR)等)存储在存储器中,以在发送侧实施接下来的HARQ的重发和合成。
根据从终端装置接收到的ACK/NACK,基站装置执行接下来要实施的处理(SEQ456)。例如,在基站装置从终端装置接收到NACK通知的情况下,基站装置实施针对ARQ/HARQ的重发的准备。该针对重发的准备的示例包括RV选择、MCS选择、无线电资源选择等。另外,在基站装置从终端装置接收到ACK通知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地发送/接收了对象数据,因此基站装置不执行上述针对重发的准备,而是转移到接下来的新数据的通信。
根据与从终端装置接收到的ACK或NACK相对应的ARQ/HARQ的处理,基站装置转移到重发或新数据的下行链路通信的实施。因此,基站装置再次将诸如用于下行链路通信的无线电资源这样的控制信息(动态控制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SEQ457)。然后,终端装置根据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动态控制信息来进行用于为下行链路通信的适当接收做准备的设置(SEQ408)。
基站装置针对去往终端装置的下行链路通信的数据实施第一FEC编码(SEQ458)、第二FEC编码(SEQ459)和调制处理,以与控制信息(其通知已被给出到终端装置)相匹配。然后,基站装置将编码和调制后的数据作为无线电信号发送(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重发)到终端装置(SEQ460)。
根据在控制信息中指定的上述设置,终端装置对来自基站装置的无线电信号实施包括第二FEC解码(SEQ409)和第一FEC解码(SEQ410)在内的解调和解码处理。然后,终端装置根据重发数据的解码是已成功还是已失败来实施与ARQ或HARQ有关的处理(SEQ411),并且将针对下行链路通信的ACK或NACK返回给基站(SEQ412)。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由于在重发时在接收数据中没有发生错误,因此终端装置将针对下行链路通信的ACK返回给基站装置。
根据从终端装置接收到的ACK/NACK,基站装置执行接下来要实施的处理(SEQ461)。在这里,由于基站装置从终端装置接收到ACK的通知,因此基站装置转移到接下来的新数据的通信。
根据与从终端装置接收到的ACK和NACK相对应的ARQ或HARQ的处理,基站装置转移到重发或新数据的下行链路通信的实施。因此,基站装置再次将动态控制信息通知给对象终端装置,并以与上述方式类似的方式重复执行根据该设置的下行链路通信。
C.发送处理和编码处理的细节
然后,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中的发送处理的细节。
图6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发送处理的详细处理过程。所示出的处理过程应在下行链路通信时由基站装置实施,并在上行链路通信时由终端装置实施。
发送侧通信装置首先从上层接收要发送/接收的信息序列(步骤S601)。该处理例如由第一发送处理单元201实施。
作为来自上层的信息序列,可以应用传输块(Transport Block)、媒体访问控制(MAC)物理数据单元(MPDU)、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PSDU)、MAC服务数据单元(MSDU)等。
接下来,发送侧通信装置实施对从上层接收到的信息序列的划分,作为第一发送处理(步骤S602)。该处理例如由第一发送处理单元201实施。
作为用于划分信息序列的过程,首先将循环冗余校验(CRC)位序列添加到信息序列,并将添加有CRC的信息序列划分为预定数量的块。注意,可以代替CRC位序列而添加具有纠错能力的另一检错码序列。在这里,假定将信息序列划分为L个,并且第l个块的数据大小是Dl位。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块的数据大小可以是不同的,或者可以是相等的。尽管图6所示的处理过程包括切换是否执行第一FEC编码的处理(稍后描述的步骤S604),但是期望的是,在实施第一FEC编码的情况下,块的数据大小是相等的。
在块的数据大小相等的情况下,向每个块添加填充位,以使得即使产生尾数,数据大小也变得相等(步骤S603)。该处理例如由第一发送处理单元201实施。
然而,将填充位添加到块的方法可以是将填充位基本均匀地添加到各个块的方法,或者可以是将填充位集体添加到特定块(例如,第L个块)的方法。在块的数据大小要等于D位的情况下,将(D–Dl-DCRC)位添加到第l个块。在添加填充位之前块的数据大小已经相等的情况下,不需要添加填充位。在添加填充位之后,可以在第一FEC编码(步骤S606)之前将CRC位序列(数据大小DCRC)添加到每个块(步骤S605)。
图7示出了在上述步骤S603中如何划分(在添加CRC之后获得的)信息序列以及如何向每个块添加填充位和CRC。如上所述,对原始信息序列添加CRC位序列,以使得数据大小变为DU位。然后,将添加有CRC位序列的信息序列划分为L个块#1至#L。此外,将填充位基本均匀地添加到块#1至#L,并且每个块的数据大小变为DL。此后,将CRC位序列进一步添加到块#1至#7中的每一个块。
另外,作为第一发送处理的另一示例,实施第一FEC的情况下的第一发送处理的内容和不实施第一FEC的情况下的第一发送处理的内容可以利用其他过程而完全分开。例如,与是否实施了第一FEC相关联地可以改变以下各项:是否执行块划分,要划分的块的数据的确定方法,是否存在填充位等。
将再次参考图6继续描述发送处理的过程。在第一发送处理(步骤S602至S603)之后,实施第一FEC编码。在图6所示的处理过程中,首先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编码(步骤S604)。由于可能出现由于实施第一FEC而产生的开销,因此始终实施第一FEC并非总是好主意。因此,在图6所示的处理过程中,通过根据应用来切换第一FEC的实施方式,实现了符合通信质量的要求条件的动态响应。
图8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604中实施的用于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编码的详细处理过程。该判定处理例如由第一发送处理单元201或第一FEC编码单元202来实施。
当发送侧通信装置开始判定实施第一FEC的条件时(步骤S801),首先检查接收侧通信装置是否支持第一FEC(步骤S802)。在发送侧通信装置向多个通信装置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检查是否所有接收侧通信装置都支持第一FEC。
在接收侧通信装置中的任何一个不支持第一FEC的情况下(步骤S802中的“否”),发送侧通信装置判定将不实施第一FEC(步骤S808),并终止该处理。
在所有接收侧通信装置都支持第一FEC的情况下(步骤S802中的“是”),发送侧通信装置然后检查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是否是广播或多播(步骤S803)。在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是广播或多播的情况下(步骤S803中的“是”),发送侧通信装置判定将实施第一FEC(步骤S804),并终止该处理。
另一方面,在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既不是广播也不是多播的情况下(步骤S803中的“否”),发送侧通信装置然后检查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QCI:服务质量(QoS)等级指示符)是否要求实时性(或低延迟)(步骤S805)。
在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QCI)要求实时性(低延迟)的情况下(步骤S805中的“是”),发送侧通信装置然后检查对象信息序列的数据大小是否大于预定阈值(步骤S806)。
另外,在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QCI)不要求实时性(低延迟)的情况下(步骤S805中的“否”),发送侧通信装置进一步检查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QCI)是否要求高可靠性(低错误率)(步骤S807)。在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QCI)要求高可靠性(低错误率)的情况下(步骤S807中的“是”),发送侧通信装置然后检查对象信息序列的数据大小是否大于预定阈值(步骤S806)。
在对象信息序列的数据大小大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806中的“是”),发送侧通信装置判定将实施第一FEC(步骤S804)并终止该处理。
另外,在对象信息序列的数据大小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806中的“否”)或者在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QCI)不要求高可靠性(低错误率)的情况下(步骤S807中的“否”),发送侧通信装置判定将不实施第一FEC(步骤S808),并终止该处理。
另外,图9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604中实施的用于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编码的处理过程的另一示例。该判定处理例如由第一发送处理单元201或第一FEC编码单元202实施。
当发送侧通信装置开始判定实施第一FEC的条件时(步骤S901),首先检查接收侧通信装置是否支持第一FEC(步骤S902)。在发送侧通信装置向多个通信装置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检查是否所有接收侧通信装置都支持第一FEC。
在接收侧通信装置中的任何一个不支持第一FEC的情况下(步骤S902中的“否”),发送侧通信装置判定将不实施第一FEC(步骤S908),并终止该处理。
在所有接收侧通信装置都支持第一FEC的情况下(步骤S902中的“是”),发送侧通信装置然后检查对象信息序列的数据大小是否大于预定阈值(步骤S903)。
在对象信息序列的数据大小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903中的“否”),发送侧通信装置判定将不实施第一FEC(步骤S908),并终止该处理。
另一方面,在对象信息序列的数据大小大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903中的“是”),发送侧通信装置然后检查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是否是广播或多播(步骤S904)。在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是广播或多播的情况下(步骤S904中的“是”),发送侧通信装置判定将实施第一FEC(步骤S905),并终止该处理。
另外,在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既不是广播也不是多播的情况下(步骤S904中的“否”),发送侧通信装置然后进一步检查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QCI)是否要求实时性(或低延迟)(步骤S906)。在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QCI)要求实时性(低延迟)的情况下(步骤S906中的“是”),发送侧通信装置判定将实施第一FEC(步骤S905),并终止该处理。
在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QCI)不要求实时性(低延迟)的情况下(步骤S906中的“否”),发送侧通信装置进一步检查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QCI)是否要求高可靠性(低错误率)(步骤S907)。在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QCI)要求高可靠性(低错误率)的情况下(步骤S907中的“是”),发送侧通信装置判定将实施第一FEC(步骤S905),并终止该处理。
在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QCI)不要求高可靠性(低错误率)的情况下(步骤S907中的“否”),发送侧通信装置判定将不实施第一FEC(步骤S908),并终止该处理。
总结在图8和图9中示出的处理过程,发送侧通信装置鉴于以下条件(i)至(iii)来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编码。
(i)接收侧通信装置的状态
(ii)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和要求
(iii)对象信息序列的状态
接收侧通信装置的状态的条件是接收侧通信装置支持第一FEC。在广播或多播的情况下,如果不是“所有”接收侧通信装置都支持第一FEC,则将存在无法解码接收到的信息序列的接收侧通信装置。因此,期望在存在至少一个不支持第一FEC的接收侧通信装置的情况下不实施第一FEC。
关于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和要求,期望例如在对象应用是广播或多播的情况下实施第一FEC。在广播或多播的情况下,仅对于(在后续阶段中实施的)第二FEC可能发生错误,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实施重发。因此,通过利用第一FEC提高纠错能力,能够提高广播或多播的可靠性。
另外,还期望在对象应用要求实时性(低延迟)或高可靠性(低错误率(位错误率(BER)、块错误率(BLER)、分组错误率(PER)、帧错误率(FER)等))的情况下实施第一FEC。这是因为,通过实施第一FEC,可以期待减少仅通过第二FEC的纠错无法消除的错误的效果,或者减少由于由错误导致的重发控制而引起的延迟的效果。
关于对象信息序列的状态,例如在信息序列的数据大小大于预定大小(位或字节的数量)(或者等于或大于预定大小)的情况下,要实施第一FEC。在数据大小小于预定大小的情况下,恐怕第一FEC(尤其是纠删码)的效果可能变小,并且因此第一FEC所需的开销(发送侧的编码时间、接收侧的解码时间、第一FEC的控制信息的通知等)的缺点的影响变大,并且有时期望判定将不实施第一FEC。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应用的要求条件,可以认为QCI是参考。QCI是与每个对象信息序列、对象信息序列所关联的每个应用、每个会话(Session)或每个承载(Bearer)有关并且被示出以实现在发送和接收信息序列的过程中将需要的服务质量(QoS)的参数。下面的表4示出了QCI的元素以及用于针对每个元素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的条件。
[表4]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181
在本实施例中,期望尤其针对可靠性(Reliability)和延迟(Latency,Real Time)的要求来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可替代地,除了可靠性和延迟之外,还可以针对资源类型(保证位速率(GBR),非GBR)或优先级来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FEC可被映射到承载(Bearer)。例如,在某个承载中,应共同使用相同的第一FEC编码方法、编码率、块大小等。以这种方式,能够以承载为单位来集体管理或处理质量条件。
将再次参考图6继续描述发送处理的过程。在步骤S604中判定将实施第一FEC的情况下,发送侧通信装置将CRC添加到通过划分对象信息序列而获得的每个块(参见图7)(步骤S605),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块来实施第一FEC(步骤S606),并且将CRC添加到每个编码块(步骤S607)。第一FEC编码处理由第一FEC编码单元202实施。
第一FEC编码从L个预编码块(包括填充位、CRC等的块)生成N个编码块。图10示出了如何针对划分为块的信息序列实施第一FEC编码(步骤S606)以及如何将CRC添加到每个编码块(步骤S607)。在这里,期望“N=L+P”和“P<L≤N”得到满足。另外,期望预编码块的数据大小和编码块的数据大小是相同的大小(图10中的D位)。第一FEC的编码率r如在以下公式(1)中表示。可以根据所采用的FEC码来预先确定该编码率r。
[公式1]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191
将详细描述图10中的编码器。第l个预编码块的第i个位bl(i)如在以下公式(2)中表示。
[公式2]
bl(i)∈{0,1},(i=1,...,D)...(2)
然后,假定第n个编码块(第n个编码器#n的输出)dn如在以下公式(3)中表示,生成如在以下公式(4)中表示的编码块。
[公式3]
dn(i)∈{0,1},(i=1,...,D)...(3)
[公式4]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192
在此,以上公式(4)中的cn,l(i),(i=1,...,D,n=1,...,L)是第n个编码器#n的第l个预编码块(第n个编码器#n的第l个输入)的加权系数。例如,cn,l(i)可以取的值如在以下公式(5)中表示。
[公式5]
cn,l(i)∈{0,1}...(5)
另外,以上公式(4)中的运算符(符号“+”的带圈字符)表示编码器中的运算。期望该运算例如是XOR(Mod 2的加法)、OR(或)或AND(与)中的任何一种。在表5、6和7中分别示出了XOR、OR和AND运算的示例。
[表5]
XOR运算的示例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201
[表6]
OR运算的示例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202
[表7]
AND运算的示例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203
将再次参考图6继续描述发送处理的过程。在步骤S606中实施第一FEC并在步骤S607中将CRC添加到每个编码块之后,实施对编码块的删余(步骤S608)。根据步骤S607和S608的处理例如由第二发送处理单元203实施。在该实施例中,应用以块为单位的删余。以位为单位的删余已经存在。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考虑到第一FEC编码所采用的编码方法,块成为第一FEC的纠正单位,因此可以说期望也以块为单位来实施删余。通过删余,使用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块中的一部分编码块来实施后续阶段的第二FEC编码。
作为一般***,假定发送N个编码块中的K个编码块(即,通过删余从发送对象中排除(N-K)个块)。在这里,期望K的值是满足以下公式(6)的正整数。另外,期望K的值等于后续阶段的(即,在步骤S609中实施的第二FEC编码处理中使用的)第二FEC编码器的数量(即,代码块的数量)。
[公式6]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211
或者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212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而言,期望通过以下公式(7)至(9)中的任何一个来选择块并对其进行删余。
[公式7]
选择第j个块、第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213
个块、第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214
个块,...,第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215
个块并对其进行删余(或者选择第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216
个块并对其进行删余。在这里,k是在0≤k≤N-K-1的范围内的整数)。在这里,j是在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217
的范围内的整数。j的值可以由发送侧和接收侧共享。另外,在这里可以使用ceil()(向上舍入)或round()(舍入)来代替floor()(向下舍入)。
…(7)
[公式8]
选择从第j个块起按顺序排列的第(j+N–K–1)个块并对其进行删余。在这里,j是在1≤j≤K+1的范围内的整数。j的值可以由发送侧和接收侧共享。
…(8)
[公式9]
在发送侧随机选择K个块并对其进行删余。…(9)
另外,要进行删余的特定块可以基于是第一次发送还是重新发送来确定。例如,上述j的值根据发送次数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第t次发送时利用j=t+t偏移来实施删余(在此,t偏移是固定的偏移值)。
作为又一示例,在随机选择删余的块的情况下,在每次重发时重新选择块。
图11示出了对编码块进行删余的示例。在所示出的示例中,根据发送次数顺序地改变要进行删余的块。
在本实施例中,注意,上面描述的用于选择或确定要进行删余的块的方法的规则对于发送侧通信装置和接收侧通信装置是预先已知的。预先已知该设置例如可以通过将关于该规则的信息置于准静态控制信息或动态控制信息中来实现,或者通过预先设置为固定规则(预先配置)来实现。
此外,在重发的情况下,其发送/接收在上次发送/接收中已经成功的编码块可以被优先删余(换句话说,不被重发)。另外,在上次发送/接收中已被删余的编码块不被优先删余。无论如何,对于每次发送,通过不同编码序列的组合来实施重发。以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在第一FEC的解码时使用直到上次为止的接收结果来改善解码性能。在应用这样的删余规则的情况下,对于上述删余规则,认为在发送候选中不存在发送/接收已成功的编码块。也就是说,在第t次发送中要发送的Nt个块中的N成功,t个编码块的发送/接收成功的情况下,在第(t+1)次发送中将对除成功的块之外的(Nt-N成功,t)个编码块进行删余(也就是说,要成为第(t+1)次发送的对象的块的数目Nt+1成为Nt+1=Nt–N成功,t)。
将再次参考图6继续描述发送处理的过程。在步骤S608中例如由第二发送处理单元203执行删余之后,对编码块实施第二FEC编码(步骤S609)。因此,对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多个编码序列中的一部分编码序列进行删余,并且使用其余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第二FEC编码由第二FEC编码单元204实施。图12示出了与第二FEC编码有关的处理流程。
在本实施例中,以编码块为单位实施第二编码。因此,编码器的数量Q满足Q≥K。特别地,期望满足Q=K。另外,期望在删余之后获得的编码块与第二FEC编码器之间具有一对一的映射。通过以这种方式关联第二编码,变得可以在接收侧的解码时立即判定哪个块在第二FEC解码之后引起错误。例如,期望在删余之后获得的第k个编码块被关联以输入到第q个(第二FEC)编码器的情况下满足关系q=k。或者,期望满足q=(k+j)mod Q的关系。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在删余之后获得的)编码块和(第二FEC)编码器的映射规则对于发送侧通信装置和接收侧通信装置是预先已知的。预先已知该设置例如可以通过将关于该规则的信息置于准静态控制信息或动态控制信息中来实现,或者通过预先设置为固定规则(预先配置)来实现。
如图6和图12所示,在实施第二FEC编码(步骤S609)之后,进一步实施速率匹配处理(步骤S610)。在速率匹配处理中,调整第二FEC编码的编码率。期望在例如来自基站装置的动态控制信息中指定通过速率匹配进行调整的编码率值,并基于此来设置该编码率值。另外,期望使用循环缓冲器(Circular Buffer)作为速率匹配方法。
在速率匹配处理(步骤S610)之后,多个编码块被输入到连结器并被连结(Concatenation)(步骤S611)。作为连结的结果,输出编码信息序列。该编码信息序列例如对应于码字(Codeword)。通过上述的速率匹配处理,经过第二FEC编码的编码块中的一部分编码块被连结,以使得编码率被调整。然后,在形成预定的信号格式(步骤S612)之后,发送信号(步骤S613)。步骤S610至S613的处理例如由第三发送处理单元205实施。
D.接收处理和解码处理的细节
然后,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中的接收侧的解码处理的细节。
图13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接收处理的详细处理过程。所示出的处理过程在下行链路通信时由终端装置实施,并且在上行链路通信时由基站装置实施。
在接收侧通信装置接收到从发送侧通信装置发送的信号(步骤S1301)之后,接收侧通信装置生成编码信息序列(例如,码字)的每个位的似然信息(步骤S1302)。这里提到的似然信息可以是软判定值、对数似然比等。步骤S1301和S1302的处理由第一接收处理单元301实施。
接下来,接收侧通信装置将编码序列的似然信息划分为与后续阶段中的第二FEC解码的解码单位相对应的块(步骤S1303)。然后,接收侧通信装置实施与发送侧的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图6中的步骤S610)相对应的解速率匹配(Rate De-matching),以重新调整在发送侧调整的编码率(步骤S1304)。步骤S1303和S1304的处理由第一接收处理单元301实施。
这里,在针对对象块或本次接收到的信号的每个块的软判定值执行基于HARQ的重发的情况下,解速率匹配的输入将会是通过合成或结合直到上次为止接收到的信号的对象块的接收结果(软判定值)和本次接收到的对象块的软判定值而获得的块。也就是说,考虑到过去的重发,针对对象块实施解速率匹配。
在实施解速率匹配之后,接收侧通信装置针对每个块实施与第二FEC编码相对应的第二FEC解码(步骤S1305)。第二FEC解码处理由第二FEC解码单元302实施。期望输出在解码之后获得的似然信息(软判定值)和在解码之后获得的硬判定值(硬信息(HardInformation),硬判定信息(Hard Decision Information),例如,信息序列的每个位(0或1)、(-1或1)等)这二者作为解码器的输出。
当第二FEC解码完成时,接收侧通信装置判定在解码之后的每个块中是否已发生错误(步骤S1306)。使用在发送侧添加的CRC位序列来实施该判定。然后,记录在每个块中是否存在错误(步骤S1307)。步骤S1306和S1307的处理由第二接收处理单元303实施。
除了是否存在错误之外,接收侧通信装置还记录每个块的第二FEC解码的结果本身(步骤S1308)。在这里作为要记录的内容,对于每个块的内容中的位,期望记录软判定值(似然信息)和硬判定值(每个位的0或1或者-1或1)这二者。这是因为其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接收处理中的后续阶段中的第一FEC解码中被使用,并且在变得有必要重发HARQ时在上述的解速率匹配中用于合成或结合。步骤S1308的处理由第二接收处理单元303实施。
接收侧通信装置对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块实施每个块的增信(步骤S1309),并且合成这些块(步骤S1310)。步骤S1309和S1310的处理由第二接收处理单元303实施。合成块的方法的示例包括Chase合并(Chase Combining)或增量冗余(IncrementalRedundancy)。图14示出了导致编码信息序列的似然信息的划分、解速率匹配、第二FEC解码以及增信的处理的流程。另外,图15示出了以块为单位进行增信的示例(L=4且N=8的情况)。接收侧通信装置具有执行HARQ合成的功能,并且合成通过划分本次接收到的接收信息序列而获得的块和通过划分上次接收到的接收信息序列而获得的块。另外,在重发时的第二FEC解码的过程中,如从图15可见,仅针对上次在第二FEC解码中已发生错误的块执行第二FEC解码。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增信中,在输入到后续阶段中的第一FEC解码之前实施块替换等。具体而言,根据块的状态实施以下替换(a)至(c)。
(a)对于作为第二FEC解码的结果的没有错误的块,使用该块的硬判定值(0或1,-1或1等)的序列。在这里,除了那时的解码结果之外,作为第二FEC解码的结果的没有错误的块还包括在上次发送/接收之前已成功解码的块。在上次之前已成功发送/接收的块的硬判定值可以作为结果记录在存储器等中,然后被从其中读取。
(b)在作为第二FEC解码的结果而发生错误的情况下,第二FEC解码的结果的软判定值(似然信息)的序列将会被替换为空(null)序列或伪(dummy)序列。在这里,期望伪序列是其中所有块均为零、所有块均为+1或所有块均为-1、-1和+1的随机数、0和1的随机数、预定的-1和+1的序列或者预定的0和+1的序列中的任何一个。
(c)在发送侧进行了删余的块被替换为空块或伪块。
将再次参考图13继续描述接收处理过程。在实施增信之后,接收侧通信装置将每个块输入到第一FEC解码的解码器以获得解码后的块(步骤S1311)。因此,在对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执行增信之后,实施第一FEC解码。第一FEC解码处理由第一FEC解码单元304实施。在第一FEC解码中,除了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块之外,还使用在上次的第二解码中没有发生错误的块来实施第一FEC解码处理。然后,接收侧通信装置通过使用在发送侧添加的CRC位序列来检测在第一FEC解码的结果中是否存在错误(步骤S1312)。步骤S1312的处理由第三接收处理单元305实施。
在第一FEC解码的结果中没有检测到错误的情况下(步骤S1313中的“否”),接收侧通信装置即使在第二FEC解码中检测到错误也将解码后的信息序列传递到上层(步骤S1316),将ACK返回到发送侧通信装置(步骤S1317),并终止该处理。因此,可以说能够通过将多个FEC码引入通信***来实现可靠性的提高。另外,通过引入多个FEC码,即使在单个FEC中发生错误的状态下,也在基本上防止在物理层中要发送/接收的数据的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在物理层中要发送/接收的数据的量的同时实现了延迟的降低和可靠性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第一FEC解码的结果中检测到错误的情况下(步骤S1313中的“是”),接收侧通信装置根据每个块的错误记录来生成与要重发的块有关的信息(步骤S1314),将NACK返回到发送侧通信装置(步骤S1315),并终止该处理。在这里,NACK的内容应包括例如对象信息序列不正确的事实、在已发生错误的第一FEC编码之前的块编号(索引)或在已发生错误的第一FEC编码之后的块编号(索引)中的至少一个,换句话说,用于指定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块中的哪个块包括错误的信息。
图16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用于判定是否在发送侧的上层中实施删余和交织的处理过程。
首先,检查是否实施了上层FEC(步骤S1601)。在未实施上层FEC的情况下(步骤S1601中的“否”),不实施上层删余或交织,而是将信息序列传递到接下来的处理(步骤S1606),并终止该处理。
另一方面,在实施了上层FEC的情况下(步骤S1601中的“是”),然后检查实施上层删余的条件是否得到满足(步骤S1602)。然后,在实施上层删余的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步骤S1602中的“是”),在发送侧上层中对信息序列实施删余(步骤S1603)。
然后,检查实施上层交织的条件是否得到满足(步骤S1604)。然后,在实施上层交织的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步骤S1604中的“是”),在发送侧上层中对信息序列实施交织(步骤S1605)。
然后,将(在实施了上层增信之后获得的)信息序列传递到接下来的处理(步骤S1606),并终止该处理。
上层的删余和交织基于第一FEC编码的实施。这是因为当在没有第一FEC编码的情况下执行删余时无法在接收侧执行解码。另外,可以说,在未实施第一FEC编码的情况下,交织没有效果(或效果低)。在实施了第一FEC编码并且满足删余的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602中的“是”),在上层中实施删余(步骤S1603)。另外,在实施了第一FEC编码并且满***织的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604中的“是”),在上层中实施交织(步骤S1605)。在图16所示的处理过程中,独立地执行对删余和交织的实施的判定。另外,删余和交织的判定和实施的顺序是任意的,并且可以与图16不同而首先执行对交织的实施的判定并随后执行对删余的实施的判定。
图17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用于判定是否在发送侧的上层中实施删余和交织的处理过程的另一示例。
首先,检查是否实施了上层FEC(步骤S1701)。在未实施上层FEC的情况下(步骤S1701中的“否”),不执行上层删余或交织,而是将信息序列传递到接下来的处理(步骤S1706),并终止该处理。
另一方面,在实施了上层FEC的情况下(步骤S1701中的“是”),检查实施上层删余(或交织)的条件是否得到满足(步骤S1702)。
在这里,在实施上层删余(或交织)的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步骤S1702中的“是”),在发送侧上层中对信息序列实施删余(步骤S1703),然后实施交织(步骤S1704)。然后,将(在实施了上层增信之后获得的)信息序列传递到接下来的处理(步骤S1705),并终止该处理。
另外,在实施上层删余(或交织)的条件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步骤S1702中的“否”),在发送侧上层中对信息序列既不实施删余也不实施交织,将(在实施了上层增信之后获得的)信息序列传递到接下来的处理(步骤S1705),并终止该处理。
尽管在图16所示的处理过程中独立地执行对上层删余和交织的实施的判定,但是在图17所示的处理过程中,在一个处理步骤中执行对上层删余和交织这二者的实施的判定。
图18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用于判定是否实施上层删余的处理过程。
当发送侧通信装置开始判定实施上层删余的条件时(步骤S1801),发送侧通信装置检查是否所有接收侧通信装置都支持上层删余(步骤S1802)。
在所有接收侧通信装置都支持上层删余的情况下(步骤S1802中的“是”),发送侧通信装置实施上层删余(步骤S1803),并终止该处理。
另一方面,在接收侧通信装置中的任何一个不支持上层删余的情况下(步骤S1802中的“否”),发送侧通信装置不实施上层删余(步骤S1804),并终止该处理。
与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编码的处理(参见图8和图9)类似,在所有接收侧通信装置都支持上层删余的情况(包括广播或多播的应用的情况)下,可以实施上层删余。另一方面,在一部分接收侧通信装置不支持上层删余的情况下,不应实施上层删余。
注意,可以通过将图18中的“删余”替换为“交织”来采用用于判定是否实施上层交织的处理过程。
E.第一FEC和第二FEC的性能的测量
接收侧通信装置可以实施对第一FEC和第二FEC的性能的测量。该测量结果可以被反馈到例如发送侧通信装置,并且在后续通信的实施过程中反映在第一FEC和第二FEC的设置(编码方法、编码率、删余比率等的设置或选择)中。接收侧通信装置可以通过使用ACK或NACK来将测量结果反馈到发送侧通信装置。
在采用单个FEC的通信***中,已经存在用于测量和反馈在FEC解码之后获得的错误率(或接收质量)的技术。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针对多个FEC(即,第一FEC和第二FEC)实施性能的测量。通过针对每个FEC实施性能的测量,变得能够更详细地设置FEC。下面的表8总结了与第一FEC和第二FEC的性能有关的测量项目和测量单位。
[表8]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301
测量项目的示例可以包括在第一FEC解码之后获得的错误率(例如,以编码块为单位的错误率)以及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错误率(例如,以传输块为单位的错误率)。这些项目分别在图3所示的接收侧的信号处理中的第一FEC解码之后和第二FEC解码之后的阶段测量。CRC被添加到每个编码块和每个传输块。因此,可以通过使用CRC实施错误检测来测量错误率。
代替在第一FEC解码之后或在第二FEC解码之后直接测量错误率的方法,可以测量(或估计)满足每个FEC所需的接收质量的MCS或信道质量指示符(CQI)。这里提到的接收质量的示例例如包括:编码块的错误率,传输块的错误率,位错误率(BER),块错误率(BLER),信噪功率比(SNR),信号干扰噪声功率比(SIN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以及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例如,在接收侧通信装置中,估计能够实现BLER=10-1的MCS或CQI,并将该值反馈给发送侧通信装置。
除了错误率之外,接收侧通信装置还可以测量吞吐量值或延迟值,并将其反馈给发送侧通信装置。例如,接收侧通信装置可以在第一FEC解码之后的阶段测量吞吐量或延迟。
F.通信装置中的对第一FEC的支持的组合
下面的表9总结了通信装置支持第一FEC和删余的状态。
[表9]
Figure BDA0003200004640000311
通信装置既支持FEC又支持删余可以说是理想的。另一方面,在是否支持删余方面可能有变形。例如,可能存在不支持以位为单位的删余和以划分块为单位的删余或者仅支持其中之一的通信装置类别。
注意,不支持第一FEC而支持删余的通信类别可以说是不应存在(或者没有存在意义)的类别。
在这里,期望“支持第一FEC”的含义是指既支持编码(发送侧)又支持解码(接收侧)。另外,还期望“支持删余”的含义是指既支持删余(发送侧)又支持增信(接收侧)。
期望在发送侧通信装置和接收侧通信装置之间共享与第一FEC的支持状态有关的信息。特别地,与发送侧通信装置共享接收侧通信装置是否支持与判定是否应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技术有关。例如,在转移到执行实际数据通信之前的连接建立阶段(初始接入)、RRC连接、移交(hand-over)(越区移交(hand-off))或者握手(hand-shake)时共享与支持状态有关的信息。
[示例2]
在这里,将描述鉴于采用本文提出的技术的通信***的配置的附加示例。
G.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角色之间存在区别的情况
通信***可以是发送侧通信装置和接收侧通信装置的角色基本对等的***,以及角色不同的***。发送和接收的角色基本对等的前者***的示例例如包括无线LAN和Wi-Fi(注册商标)。另外,发送和接收的角色不同的后者***的示例例如包括蜂窝***、4G、长期演进(LTE)、5G、新无线电(NR)、IEEE802.11ac之后的无线LAN及Wi-Fi(注册商标)。角色不同的发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的示例包括基站装置(基站(BS)、eNB、gNB)和终端装置(用户装置(UE)、移动终端(MT)等),接入点装置(接入点(AP))和台站装置(台站(STA))等。在本节中,为了方便起见,将通过统一为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的示例来描述发送和接收的角色不同的***的示例。
图19示出了下行链路中的第一FEC的设置过程的示例。如图所示,在下行链路中,基站装置用作发送侧,并且与该基站装置的小区连接的终端装置用作接收侧。在这种情况下,期望从发送侧的基站装置向接收侧的终端装置给出对第一FEC的应用和具体配置参数的通知,从而实施第一FEC。
首先,终端装置将与终端装置自身的终端能力有关的信息通知给与终端装置自身连接的小区的基站装置(SEQ1901)。该能力信息还包括与第一FEC的能力有关的信息。与终端能力有关的信息的通知是在初始接入过程期间或在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给出的。随机接入信道(PRACH)、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或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中的至少任何一个用作用于通知的物理信道。
基站装置将包括与第一FEC有关的信息的准静态控制信息通知给与由基站装置自身管理的小区连接的终端装置(SEQ1951)。该准静态控制信息可以是特定于小区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的通知是在初始接入过程期间或在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给出的。另外,可以作为诸如RRC信令或RRC配置这样的RRC过程的一部分给出该控制信息的通知。另外,可以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周期性地给出该控制信息的通知。广播信道(PBCH)、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EPDCCH)或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中的至少任何一个用作用于通知该控制信息的物理信道。
终端装置基于已经从基站装置通知的关于第一FEC的准静态控制信息来实施终端装置自身的FEC的准静态设置(SEQ1902)。
此后,在具体从基站装置到终端装置发生下行链路通信的情况下(例如,终端装置请求数据下载(拉取)的情况或发生向终端装置的推送数据的情况等),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给出诸如用于下行链路通信的无线电资源这样的控制信息(动态控制信息)的通知(SEQ1952)。该动态控制信息可以是特定于终端的(特定于UE的)或特定于终端组的(特定于UE组的)控制信息。这里提到的终端组例如对应于在下行链路通信是多播或广播的情况下的成为发送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装置的组。另外,这里提到的动态控制信息包括:将下行链路通信分配给对象终端装置(或终端组)的频率资源(例如,资源块、子载波、子载波组等),时间资源(例如,子帧、时隙、微时隙、符号等),空间资源(例如,天线、天线端口、空间层、空间流等),NOMA、MUST、IDMA、CDMA的非正交资源(与功率有关的资源、交织模式),下层(物理层)的调制阶数,与FEC编码率有关的信息(MCS),与第一FEC的编码方法和编码率(包括上层删余等)有关的信息,关于ARQ/HARQ的设置(NDI、RV等),等等。
终端装置根据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动态控制信息来进行用于为下行链路通信的适当接收做准备的设置(SEQ1903)。
此后,基站装置在上层和下层中的每一个中实施对去往终端装置的下行链路通信的数据的编码和调制处理,以与已通知给终端装置的控制信息相匹配(SEQ1953、SEQ1954)。然后,基站装置将编码且调制后的数据作为无线电信号发送到终端装置(SEQ1955)。
根据在来自基站装置的控制信息中指定的上述设置,终端装置在下层和上层中的每一个中实施对来自基站装置的无线电信号的解调和解码处理(SEQ1904、SEQ1905)。然后,终端装置根据直到第一FEC为止的数据解码是已经成功还是已经失败来实施与ARQ/HARQ有关的处理(SEQ1906),并将针对下行链路通信的ACK或NACK返回给基站装置(SEQ1907)。
在这里,期望终端装置根据直到第一FEC为止的数据解码是已经成功还是已经失败来改变ARQ/HARQ的处理的设置。例如,在接收侧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期望将接收侧的解码结果或解码过程中的数据(软判定值、对数似然比(LLR)等)存储在存储器中,以在发送侧实施接下来的HARQ的重发和合成。
根据从终端装置接收到的ACK/NACK,基站装置执行接下来要实施的处理(SEQ1956)。例如,在基站装置从终端装置接收到NACK通知的情况下,基站装置实施对ARQ/HARQ的重发的准备。该重发的准备的示例包括RV选择、MCS选择、无线电资源选择等。另外,在基站装置从终端装置接收到ACK通知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地发送/接收了对象数据,因此基站装置不执行上述对重发的准备,而是转移到接下来的新数据的通信。
根据与从终端装置接收到的ACK或NACK相对应的ARQ/HARQ的处理,基站装置转移到重发或新数据的下行链路通信的实施。因此,基站装置再次将诸如用于下行链路通信的无线电资源这样的控制信息(动态控制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SEQ1957)。然后,终端装置根据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动态控制信息来进行用于为下行链路通信的适当接收做准备的设置(SEQ1908),并且根据该设置执行下行链路通信。
图20示出了上行链路中的第一FEC的设置过程的示例。在上行链路中,如图所示,终端装置用作发送侧,并且与终端装置连接的小区的基站装置用作接收侧。在这种情况下,期望从接收侧的基站装置向发送侧的终端装置给出对第一FEC的应用和具体配置参数的通知,从而实施第一FEC。
首先,终端装置将与终端装置自身的终端能力有关的信息通知给与终端装置自身连接的小区的基站装置(SEQ2001)。该能力信息还包括与第一FEC的能力有关的信息。与终端能力有关的信息的通知是在初始接入过程期间或在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给出的。随机接入信道(PRACH)、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或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中的至少任何一个用作用于通知的物理信道。
基站装置将包括与第一FEC有关的信息的准静态控制信息通知给与由基站装置自身管理的小区连接的终端装置(SEQ2051)。该准静态控制信息可以是特定于小区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的通知是在初始接入过程中或在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给出的。另外,可以作为诸如RRC信令或RRC配置这样的RRC过程的一部分给出该控制信息的通知。另外,可以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周期性地给出该控制信息的通知。广播信道(PBCH)、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EPDCCH)或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中的至少任何一个用作用于通知该控制信息的物理信道。
终端装置基于已经从基站装置通知的关于第一FEC的准静态控制信息来实施终端装置自身的FEC的准静态设置(SEQ2002)。
此后,在具体从基站装置到终端装置发生上行链路通信的情况下(例如,终端装置请求数据上传的情况,从其他通信装置接收到数据请求的情况,给出终端装置的周期性状态信息的通知的情况,等等),将用于上行链路通信的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通知给基站装置(SEQ2003)。结果,终端装置请求基站装置分配用于上行链路通信的无线电资源等。
当基站装置从终端装置接收到调度请求时,基站装置将诸如用于上行链路通信的无线电资源这样的控制信息(动态控制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SEQ2053)。该动态控制信息可以是特定于终端的(特定于UE的)或特定于终端组的(特定于UE组的)控制信息。这里提到的终端组例如对应于在用于上行链路通信的控制信息中具有共同部分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装置的组。另外,这里提到的动态控制信息包括:将上行链路通信分配给对象终端装置(或终端组)的频率资源(例如,资源块、子载波、子载波组等),时间资源(例如,子帧、时隙、微时隙、符号等),空间资源(例如,天线、天线端口、空间层、空间流等),NOMA、MUST、IDMA、CDMA的非正交资源(与功率有关的资源、交织模式),下层(物理层)的调制阶数,关于FEC编码率的信息(MCS),与第一FEC的编码方法和编码率(包括上层删余等)有关的信息,关于ARQ/HARQ的设置(NDI、RV等),等等。
终端装置根据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动态控制信息来进行用于为上行链路通信的适当接收做准备的设置(SEQ2004)。
此后,终端装置在上层和下层中的每一个中实施对到终端装置的上行链路通信的数据的编码和调制处理,以与已经从基站装置通知的控制信息相匹配(SEQ2005、SEQ2006)。然后,终端装置将编码且调制后的数据作为无线电信号发送到基站装置(SEQ2007)。
根据在控制信息中为终端装置指定的上述设置,基站装置在下层和上层中的每一个中实施对来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信号的解调和解码处理(SEQ2054、SEQ2055)。然后,基站装置根据直到第一FEC为止的数据解码是已经成功还是已经失败来实施与ARQ/HARQ有关的处理(SEQ2057),并将针对上行链路通信的ACK或NACK返回给终端装置(SEQ2058)。
在这里,期望基站装置根据直到第一FEC为止的数据解码是已经成功还是已经失败来改变ARQ/HARQ的处理的设置。例如,在接收侧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期望将接收侧的解码结果或解码过程中的数据(软判定值、对数似然比(LLR)等)存储在存储器中,以在发送侧实施接下来的HARQ的重发和合成。
终端装置根据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ACK/NACK来执行接下来要实施的处理(SEQ2008)。例如,在终端装置从基站装置接收到NACK通知的情况下,终端装置实施对ARQ/HARQ的重发的准备。该重发的准备的示例包括等待来自基站装置的接下来的动态控制信息。另外,在终端装置从基站装置接收到ACK通知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地发送和接收了对象数据,因此终端装置不执行上述对重发的准备,而是转移到接下来的新数据的通信。
根据与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ACK或NACK相对应的ARQ/HARQ处理,终端装置转移到重发或新数据的上行链路通信的实施。因此,基站装置再次将诸如用于上行链路通信的无线电资源这样的控制信息(动态控制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SEQ2059)。然后,终端装置根据从基站装置接收到的动态控制信息来进行用于为上行链路通信的适当接收做准备的设置(SEQ2009),并且根据该设置来执行上行链路通信。
图21和图22示出了终端装置之间的侧链路中的第一FEC的设置过程的示例。在侧链路中,如图所示,与基站装置的小区连接的一个终端装置A用作发送侧,并且与同一基站装置的小区连接的另一终端装置B用作接收侧。在这种情况下,期望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A和B给出对第一FEC的应用和具体配置参数的通知,从而实施第一FEC。
首先,终端装置B将与终端装置B自身的终端能力有关的信息通知给与终端装置B自身连接的小区的基站装置(SEQ2131)。类似地,终端装置A将与终端装置A自身的终端能力有关的信息通知给与终端装置A自身连接的小区的基站装置(SEQ2101)。与终端能力有关的信息的通知是在初始接入过程期间或在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给出的。随机接入信道(PRACH)、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或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中的至少任何一个用作用于通知的物理信道。
基站装置将包括与侧链路无线电资源有关的信息的准静态控制信息通知与由基站装置自身管理的小区连接的终端装置A和B(SEQ2151、SEQ2152)。与侧链路的无线电资源有关的准静态控制信息的示例包括对侧链路的无线电资源池(Radio Resource Pool)的频率资源(例如,资源块、子载波组、子载波等)和时间资源(无线电帧、子帧、时隙、微时隙、符号等)的指定。从属终端装置可以通过使用在该无线电资源池的范围内的无线电资源来实施侧链路通信。对于无线电资源池,期望将对象小区的一部分上行链路资源转移到侧链路的无线电资源池。可替代地,可以将对象小区的一部分下行链路资源转移到侧链路的无线电资源池。另外,基站装置将包括与第一FEC有关的信息的准静态控制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A和B(SEQ2153、SEQ2154)。与侧链路的无线电资源有关的准静态控制信息和与第一FEC有关的准静态控制信息的通知如图所示可以被分别提供给各个终端装置A和B,或者可以被同时提供给终端装置A和B。
这样的准静态控制信息可以是特定于小区的控制信息。这些准静态控制信息的通知是在初始接入过程期间或在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给出的。另外,可以作为诸如RRC信令或RRC配置这样的RRC过程的一部分给出该控制信息的通知。另外,可以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A和B周期性地给出该控制信息的通知。广播信道(PBCH)、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EPDCCH)或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中的至少任何一个用作用于给出控制信息的通知的物理信道。
终端装置A和B基于已经从基站装置通知的关于第一FEC的准静态控制信息来分别实施终端装置A和B自身的FEC的准静态设置(SEQ2102、SEQ2132)。
此后,特别是在从终端装置A到终端装置B发生侧链路通信的情况下(例如,发生终端装置之间的直接通信的情况,终端装置A从终端装置B接收到对直接通信的请求的情况,等等),发送侧的终端装置A将诸如用于侧链路通信的无线电资源这样的控制信息(动态控制信息)通知给接收侧的终端装置B(SEQ2103)。该动态控制信息可以是特定于终端的(特定于UE的)或特定于终端组的(特定于UE组的)控制信息。这里提到的终端组例如对应于在侧链路通信是多播或广播的情况下的成为发送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装置的组。另外,这里提到的动态控制信息包括:将侧链路通信分配给对象终端装置(或终端组)的频率资源(例如,资源块、子载波、子载波组等),时间资源(例如,子帧、时隙、微时隙、符号等),空间资源(例如,天线、天线端口、空间层、空间流等),NOMA、MUST、IDMA、CDMA的非正交资源(与功率有关的资源、交织模式),下层(物理层)的调制阶数,与FEC编码率有关的信息(MCS),与第一FEC的编码方法和编码率(包括上层删余等)有关的信息,关于ARQ/HARQ的设置(NDI、RV等),等等。
接收侧终端装置B根据从发送侧终端装置A接收到的动态控制信息来进行用于为侧链路通信的适当接收做准备的设置(SEQ2133)。
此后,终端装置A在上层和下层中的每一个中实施对到终端装置B的侧链路通信的数据的编码和调制处理,以与已通知给终端装置B的控制信息相匹配(SEQ2104、SEQ2105)。然后,终端装置A将编码且调制后的数据作为无线电信号发送到终端装置B(SEQ2106)。
根据在来自终端装置A的控制信息中指定的上述设置,终端装置B在下层和上层中的每一个中实施对来自终端装置A的无线电信号的解调和解码处理(SEQ2134、SEQ2135)。然后,终端装置B根据直到第一FEC为止的数据解码是已经成功还是已经失败来实施与ARQ/HARQ有关的处理(SEQ2136),并将针对下行链路通信的ACK或NACK返回给终端装置A(SEQ2137)。
在这里,期望终端装置B根据直到第一FEC为止的数据解码是已经成功还是已经失败来改变ARQ/HARQ的处理的设置。例如,在接收侧的解码已经失败的情况下,期望将接收侧终端装置B的解码结果或解码过程中的数据(软判定值、对数似然比(LLR)等)存储在存储器中,以在发送侧终端装置A中实施接下来的HARQ的重发和合成。
根据从终端装置B接收到的ACK/NACK,终端装置A执行接下来要实施的处理(SEQ2107)。例如,在终端装置A从终端装置B接收到NACK通知的情况下,终端装置A实施对ARQ/HARQ的重发的准备。该重发的准备的示例包括等待接下来的动态控制信息。另外,在终端装置A从终端装置B接收到ACK通知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地发送和接收了对象数据,因此终端装置A不执行上述对重发的准备,而是转移到用于接下来的新数据的通信的调度请求。
根据与从终端装置B接收到的ACK或NACK相对应的ARQ/HARQ处理,终端装置A转移到重发或新数据的侧链路通信的实施。
基站装置将包括与侧链路无线电资源有关的信息的准静态控制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A和B(SEQ2155、SEQ2156),并且另外再次将包括与第一FEC有关的信息的准静态控制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A和B(SEQ2157、SEQ2158)。然后,终端装置A和B基于已经从基站装置通知的与第一FEC有关的准静态控制信息分别实施终端装置A和B自身的FEC的准静态设置(SEQ2108、SEQ2138)。
接下来,终端装置A再次将诸如用于侧链路通信的无线电资源这样的控制信息(动态控制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B(SEQ2109)。然后,终端装置B根据从终端装置A接收到的动态控制信息来进行用于为侧链路通信的适当接收做准备的设置(SEQ2139),并根据该设置来执行侧链路通信。
H.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角色基本对等的情况
发送和接收的角色基本对等的***的示例例如包括无线LAN和Wi-Fi(注册商标)(如上所述)。在本节中,将描述发送和接收的角色基本对等的***的示例。
图23示出了发送和接收的角色基本对等的通信***中的第一FEC的设置过程的示例。如图所示,终端装置A用作发送侧,并且终端装置B用作接收侧。
终端装置A将与终端装置A自身的终端能力有关的信息通知给用作基本对等的通信伙伴的终端装置B(SEQ2301)。该能力信息还包括与第一FEC的能力有关的信息。类似地,终端装置B将与终端装置B自身的终端能力有关的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A(SEQ2311)。
在终端装置A中发生针对终端装置B的数据发送的情况下,终端装置A根据终端装置A和终端装置B的能力来在上层和下层中的每一个中实施对要发送的数据的编码和调制处理(SEQ2302、SEQ2303)。
然后,终端装置A将编码且调制后的数据作为无线电信号发送到终端装置B(SEQ2304)。该无线电信号由下层前导码、下层报头、下层有效载荷和下层CRC的每个部分构成为下层分组(或下层帧)。
下层前导码包括下层MCS、FEC编码、频率资源(资源块、子载波组、子载波等)、时间资源(下层帧长度(符号数量)等)或空间资源(天线、天线端口、空间层、空间流等)的下层的动态控制信息。期望该下层的动态控制信息仅对该下层分组有效。下层有效载荷还配置有一个或多个划分块(对应于上面描述的划分块和编码块)。划分块配置有上层报头(包括第一FEC信息)、上层有效载荷和上层CRC。
当终端装置B接收到来自终端装置A的无线电信号(下层分组)时,终端装置B对下层报头进行解码,获取对下层有效载荷进行解调和解码所必需的动态控制信息,并在终端装置B自身中进行设置(SEQ2312)。
终端装置B基于下层的动态控制信息来实施对下层有效载荷的解调和解码处理(SEQ2313)。然后,终端装置B在对下层有效载荷进行解调和解码之后,实施上层的划分块的解码(包括第一FEC解码和交织/解交织)(SEQ2314)。
当包括第一FEC的解码完成时,终端装置B根据直到第一FEC为止的数据解码是已经成功还是已经失败来实施与ARQ/HARQ有关的处理(SEQ2315),并且实施或更新与ARQ/HARQ有关的设置。然后,终端装置B根据数据解码是已经成功还是已经失败来将ACK或NACK返回给终端装置A(SEQ2316)。
终端装置A执行与从终端装置B接收到的ACK/NACK相对应的ARQ/HARQ处理(SEQ2305)。然后,终端装置A根据ARQ/HARQ处理转移到重发或新数据的发送处理。也就是说,终端装置A在上层和下层的每一个中实施对要发送的数据的编码和调制处理(SEQ2306、SEQ2307),并将编码且调制后的数据作为无线电信号发送到终端装置B(SEQ2308)。
最后,将提及本文提出的技术的效果。
根据本文提出的技术,通过将多个FEC码引入通信***并以编码块为单位实施删余,即使在单个FEC中发生错误的状态下,也能够在基本上防止在物理层中要发送/接收的数据的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在物理层中要发送/接收的数据的量的同时实现延迟的降低和可靠性的提高。
工业适用性
上面已经参考特定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文公开的技术。然而,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文公开的技术的要旨的情况下对实施例进行修改或替换。
本文公开的技术可以应用于例如以下各项中的任何一个:发送和接收的角色基本对等的通信***,诸如无线LAN或Wi-Fi(注册商标),以及发送和接收的角色不同的通信***,诸如蜂窝***、4G、LTE、5G、NR、IEEE802.11ac之后的无线LAN或Wi-Fi。
简而言之,已经以示例的形式描述了本文公开的技术,并且本文描述的内容不应以受限的方式进行解释。为了确定本文公开的技术的要旨,应当考虑到权利要求书。
注意,本文公开的技术还可以具有以下配置。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CRC添加单元,将CRC序列添加到要发送的信息序列;
划分单元,将添加有CRC序列的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
第一FEC编码单元,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编码;
第二CRC添加单元,将CRC序列添加到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
第二FEC编码单元,使用添加有CRC序列的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
结合单元,结合在第二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
发送单元,将在结合之后获得的编码信息序列发送到其他通信装置;以及
重发控制单元,以在第一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作为单位来控制重发。
(1-1)根据(1)所述的通信装置,
还包括填充单元,该填充单元添加填充位,以使得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的数据大小变得相等。
(1-2)根据(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一FEC是纠删码、无速率码、Raptor码或RaptorQ码中的任何一个。
(1-3)根据(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二FEC是LDPC码或Polar码。
(2)根据(1)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判定单元,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编码。
(3)根据(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判定单元基于接收侧通信装置的状态、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或对象信息序列的状态中的至少一个来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编码。
(4)根据(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FEC编码单元使用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多个编码序列中的一部分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
(4-1)根据(4)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FEC编码单元根据信息序列的发送次数来改变要进行第二FEC编码的编码序列。
(4-2)根据(4-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FEC编码单元基于先前发送时的发送/接收结果来选择不对其进行第二FEC编码的编码序列。
(4-2-1)根据(4-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FEC编码单元针对在先前发送时已经成功发送/接收的编码序列不实施第二FEC编码。
(4-2-2)根据(4-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针对在上次发送时尚未发送的编码序列中的至少一部分编码序列实施第二FEC编码。
(5)根据(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FEC编码单元对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多个编码序列中的一部分编码序列进行删余,并使用其余的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
(6)根据(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结合单元结合在第二FEC编码之后获得的多个编码序列中的一部分编码序列。
(7)根据(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重发控制单元重发在上次发送时尚未发送的编码序列中的至少一部分编码序列。
(8)根据(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重发控制单元针对每次发送,利用不同的编码序列的组合来实施重发。
(9)根据(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重发控制单元基于先前发送时的发送接收结果来选择要重发的编码序列。
(9-1)根据(9)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重发控制单元重发在上次发送时未能发送/接收的编码序列中的至少一部分编码序列。
(10)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CRC添加步骤,将CRC序列添加到要发送的信息序列;
划分步骤,将添加有CRC序列的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
第一FEC编码步骤,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编码;
第二CRC添加步骤,将CRC序列添加到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
第二FEC编码步骤,使用添加有CRC序列的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
结合步骤,结合在第二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
发送步骤,将在结合之后获得的编码信息序列发送到其他通信装置;以及
重发控制步骤,以在第一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为单位来控制重发。
(1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划分单元,将从接收信号生成的接收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
第二解码单元,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二FEC解码;
第一判定单元,判定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是否包括错误;
第一解码单元,使用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解码;
第二判定单元,判定在第一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是否包括错误;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来控制针对发送侧的通信装置的ACK或NACK的发送。
(11-1)根据(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一FEC是纠删码、无速率码、Raptor码或RaptorQ码中的任何一个。
(11-2)根据(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二FEC是LDPC码或Polar码。
(12)根据(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第一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包括错误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NACK的发送,所述NACK包括用于指定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中的哪个序列包括错误的信息。
(12-1)根据(11)或(1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以在第一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为单位来控制重发。
(13)根据(11)或(12)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具有HARQ合成功能,
其中,所述第二FEC解码单元仅针对上次在第二FEC解码中发生了错误的序列实施第二FEC解码。
(14)根据(13)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合成通过划分本次接收到的接收信息序列而获得的序列和通过划分上次接收到的接收信息序列而获得的序列。
(15)根据(14)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通过Chase合并或增量冗余中的任何一种合成方法来合成通过划分接收信息序列而获得的序列。
(16)根据(14)或(15)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解码单元除了使用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之外,还使用上次在第二解码中没有发生错误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解码处理。
(17)根据(12)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解码单元除了使用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之外,还使用伪信息序列来实施第一FEC解码处理。
(18)根据(12)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对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进行增信之后,所述第一解码单元实施第一FEC解码处理。
(19)根据(17)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伪信息序列是配置有预定值的信息序列。
(20)根据(11)至(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测量单元,在由所述第二解码单元进行解码之后或由所述第一解码单元进行解码之后中的至少一个阶段测量接收质量。
(21)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划分步骤,将从接收信号生成的接收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
第二解码步骤,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二FEC解码;
第一判定步骤,判定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是否包括错误;
第一解码步骤,使用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解码;
第二判定步骤,判定在第一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是否包括错误;以及
控制步骤,基于所述第二判定步骤中的判定结果来控制针对发送侧的通信装置的ACK或NACK的发送。
(22)根据(1)至(9)或(11)至(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作为与基站装置的小区连接的终端装置进行操作,并且
从所述基站装置获取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23)根据(22)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从相同的控制信息中获取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
(24)根据(22)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从不同的控制信息中获取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
(25)根据(22)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从准静态控制信息中获取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中的一部分,并且从动态控制信息中获取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中的其他部分。
(26)根据(22)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基于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来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
(27)根据(1)至(9)或(11)至(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作为基站装置进行操作,并且
向与所述通信装置本身的小区连接的终端装置通知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28)根据(27)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使用相同的控制信息来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
(29)根据(27)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来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
(30)根据(27)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通过准静态控制信息来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中的一部分,并且通过动态控制信息来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中的其他部分。
(31)根据(27)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基于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来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是否实施第一FEC。
标号列表
201…第一发送处理单元,202…第一FEC编码单元
203…第二发送处理单元,204…第二FEC编码单元
205…第三发送处理单元
301…第一接收处理单元,302…第二FEC解码单元
303…第二接收处理单元,304…第一FEC解码单元
305…第三接收处理单元

Claims (31)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CRC添加单元,将CRC序列添加到要发送的信息序列;
划分单元,将添加有CRC序列的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
第一FEC编码单元,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编码;
第二CRC添加单元,将CRC序列添加到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
第二FEC编码单元,使用添加有CRC序列的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
结合单元,结合在第二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
发送单元,将在结合之后获得的编码信息序列发送到其他通信装置;以及
重发控制单元,以在第一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为单位来控制重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判定单元,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编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判定单元基于接收侧通信装置的状态、对象信息序列的应用或对象信息序列的状态中的至少一个来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编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FEC编码单元使用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多个编码序列中的一部分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FEC编码单元对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多个编码序列中的一部分编码序列进行删余,并使用其余的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结合单元结合在第二FEC编码之后获得的多个编码序列中的一部分编码序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重发控制单元重发在上次发送时尚未发送的编码序列中的至少一部分编码序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重发控制单元针对每次发送,利用不同的编码序列的组合来实施重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重发控制单元基于先前发送时的发送接收结果来选择要重发的编码序列。
10.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CRC添加步骤,将CRC序列添加到要发送的信息序列;
划分步骤,将添加有CRC序列的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
第一FEC编码步骤,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编码;
第二CRC添加步骤,将CRC序列添加到在第一FEC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
第二FEC编码步骤,使用添加有CRC序列的编码序列来实施第二FEC编码;
结合步骤,结合在第二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
发送步骤,将在结合之后获得的编码信息序列发送到其他通信装置;以及
重发控制步骤,以在第一编码之后获得的编码序列为单位来控制重发。
1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划分单元,将从接收信号生成的接收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
第二解码单元,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二FEC解码;
第一判定单元,判定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是否包括错误;
第一解码单元,使用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解码;
第二判定单元,判定在第一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是否包括错误;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来控制针对发送侧的通信装置的ACK或NACK的发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第一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包括错误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NACK的发送,所述NACK包括用于指定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中的哪个序列包括错误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具有HARQ合成功能,
其中,所述第二FEC解码单元仅针对上次在第二FEC解码中发生了错误的序列实施第二FEC解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合成通过划分本次接收到的接收信息序列而获得的序列和通过划分上次接收到的接收信息序列而获得的序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通过Chase合并或增量冗余中的任何一种合成方法来合成通过划分接收信息序列而获得的序列。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解码单元除了使用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之外,还使用上次在第二解码中没有发生错误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解码处理。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解码单元除了使用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之外,还使用伪信息序列来实施第一FEC解码处理。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对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进行增信之后,所述第一解码单元实施第一FEC解码处理。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伪信息序列是配置有预定值的信息序列。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测量单元,在由所述第二解码单元进行解码之后或由所述第一解码单元进行解码之后中的至少一个阶段测量接收质量。
21.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划分步骤,将从接收信号生成的接收信息序列划分为多个序列;
第二解码步骤,使用通过划分而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二FEC解码;
第一判定步骤,判定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是否包括错误;
第一解码步骤,使用在第二FEC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来实施第一FEC解码;
第二判定步骤,判定在第一解码之后获得的序列是否包括错误;以及
控制步骤,基于所述第二判定步骤中的判定结果来控制针对发送侧的通信装置的ACK或NACK的发送。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作为与基站装置的小区连接的终端装置进行操作,并且
从所述基站装置获取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从相同的控制信息中获取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从不同的控制信息中获取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从准静态控制信息中获取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中的一部分,并且从动态控制信息中获取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中的其他部分。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基于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来判定是否实施第一FEC。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作为基站装置进行操作,并且
向与所述通信装置本身的小区连接的终端装置通知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使用相同的控制信息来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来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通过准静态控制信息来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中的一部分,并且通过动态控制信息来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和与第二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中的其他部分。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基于与第一FEC的设置有关的信息来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是否实施第一FEC。
CN202080013112.4A 2019-02-13 2020-01-06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Withdrawn CN1134244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3994 2019-02-13
JP2019023994 2019-02-13
PCT/JP2020/000055 WO2020166230A1 (ja) 2019-02-13 2020-01-06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4468A true CN113424468A (zh) 2021-09-21

Family

ID=72044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3112.4A Withdrawn CN113424468A (zh) 2019-02-13 2020-01-06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3055B2 (zh)
CN (1) CN113424468A (zh)
WO (1) WO20201662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1838A (zh) 2020-03-09 2021-09-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JP2023159896A (ja) * 2020-09-02 2023-11-02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JPWO2022070847A1 (zh) * 2020-09-30 2022-04-07
WO2023189515A1 (ja) * 2022-03-30 2023-10-05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28093B2 (ja) 1994-07-12 2002-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ラー訂正装置
JP4651026B2 (ja) 2006-03-07 2011-03-16 財団法人エヌエイチケイ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サービス 再送パケット選択装置、中継装置及びパケット伝送システム
JP5003177B2 (ja) 2007-01-26 2012-08-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パケット送信方法、パケット受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2385644A1 (en) 2009-01-30 2011-11-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transmission apparatus, wireless reception apparatus, transmission data formation method, and data reception method
US10484135B2 (en) 2014-12-15 2019-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tigation of bursty interference
KR102534044B1 (ko) 2016-08-12 2023-05-1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디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CN110199484A (zh) 2016-09-28 2019-09-03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urllc服务的免授权访问方法
US20180092104A1 (en) * 2016-09-28 2018-03-29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Grant-free access method for urllc ser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66230A1 (ja) 2020-08-20
US20220123871A1 (en) 2022-04-21
US11943055B2 (en) 202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23578B1 (ja) Puschにおけるharq−ack多重化
US20170156135A1 (en)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Devices, and Method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WO2020166230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KR102576075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재전송을 수행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9198199B2 (en) Methods using HARQ-ACK codebooks for multi-flow communications and related wireless terminals and radio network nodes
JP5628443B2 (ja) ダウンリンクharq機能強化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3504978A (ja) ペイロード差分に基づいた復号のための判定メトリックの合成
WO2018103741A1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feedback for high resolution beam combination codebook
US20210258102A1 (en) Codebook construction for enhanc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US20230283411A1 (en) Rateless coding at a layer two protocol layer
KR20180037958A (ko) 유연 이중화를 위한 기술들
CN113169814A (zh) 用于极化编码重传的等效穿孔集合
US1133053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gain of received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30262735A1 (en) Joint broadcast and unicast design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s
WO2018025493A1 (ja) 基地局、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WO2020166229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WO2022016488A1 (en) Rateless coding at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layer
WO2022016489A1 (en) Polling and status reporting for network coding
WO2021189426A1 (en) Joint broadcast and unicast design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s
US20200351018A1 (en) Codeblock concatenation for improved vulnerable symbol handling
KR20200107725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11909483B2 (en) CSI based on code block segmentation
WO2022050019A1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復号化方法
WO2022050018A1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WO2022050020A1 (ja) 情報処理装置、符号化方法および復号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