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76697A - 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76697A
CN113376697A CN202010160400.4A CN202010160400A CN113376697A CN 113376697 A CN113376697 A CN 113376697A CN 202010160400 A CN202010160400 A CN 202010160400A CN 113376697 A CN113376697 A CN 1133766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face model
dimensional near
static correction
data
discrete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604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76697B (zh
Inventor
杜磊
柳世光
高树生
高源�
韩敏
刘洋
孔祥占
蓝阔
吴佳乐
于洪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6040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766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76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6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766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66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62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Stack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282Application of seismic models, synthetic seismogra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地震离散数据,将地震离散数据转换成网格离散数据;根据网格离散数据,生成时深曲线;根据时深曲线,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对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交互调整,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根据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静校正处理,得到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量。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静校正的精度,有利于高精度地震勘探。

Description

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地震资料处理领域的中、长波长静校正方案普遍是野外现场测得的静校正量,该静校正量是基于高程模型的点对点计算得到的,不同测量物理点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较大,例如室内设计点位在现场施工中遇到障碍发生点位偏移、一些位于山地陡峭地段的设计点位无法测量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用以提高静校正的精度,该方法包括:
获取地震离散数据,将地震离散数据转换成网格离散数据;
根据网格离散数据,生成时深曲线;
根据时深曲线,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
对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交互调整,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
根据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静校正处理,得到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装置,用以提高静校正的精度,该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地震离散数据,将地震离散数据转换成网格离散数据;
时深曲线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网格离散数据,生成时深曲线;
建模单元,用于根据时深曲线,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
交互调整单元,用于对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交互调整,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
静校正单元,用于根据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静校正处理,得到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获取地震离散数据,将地震离散数据转换成网格离散数据;根据网格离散数据,生成时深曲线;根据时深曲线,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对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交互调整,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精确的三维近地表模型,根据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静校正处理,该精确的三维近地表模型可以准确、清晰地刻画出近地表低速层、降速层及高速层的分布形态,进而可以精确地得到近地表结构的模型静校正量。因此,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静校正的精度,有利于高精度地震勘探。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Delaunay三角网格)的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三维近地表模型交互调整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之前,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专业名词进行介绍如下。
1、低速层(带):大地地表基本是土壤等松散沉积物构成,属于未成岩介质,地震波在该层区间(未成岩介质)传播速度低,可以把未成岩地层理解成低速层。低速层(带)与降速层(带)的分界面,即低速层底界面。
2、降速层(带):低速层往下,属于半成岩介质,地震波在该层区间(半成岩介质)传播速度较低,但是比未成岩地层中传播速度高一些,因此可以把半成岩地层理解成降速层(带)。降速层(带)与高速层(带)的分界面,即降速层底界面或高速层顶界面。
3、高速层:降速层往下,属于真正的成岩介质,即岩层。地震波在该层区间(成岩介质)传播速度较高,因此可以把成岩地层理解成高速层。
4、高速层顶界面网格数据体:由地表实施微测井,微测井布设1km*1km,即1公里1口微测井点,每口微测井都要打穿高速层顶界面,每口井都记录到低速层底界面和高速层顶界面,全工区的微测井记录插值就得到近地表模型,近地表模型最下面一层,即高速层顶界面网格数据体。
5、测线控制点:测量控制点是指在进行测量作业之前,在要进行测量的区域范围内,布设一系列的点来完成对整个区域的测量作业,即控制点是从调查点中抽取的检验点。
5、测线交点:纵测线和横测线的交点,也叫主测线和联络测线的交点。
6、高程:高程指的是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称绝对高程,简称高程。
由于发明人发现了现有地震资料处理领域的中、长波长静校正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案,该方案在近地表建模过程中,可以通过插值精确估算物理点的近地表结构,建立的近地表模型的设计科学,符合近地表地质规律,进而较精确地计算出该点位的模型静校正量。同时,静校正精度要高于传统野外静校正,有利于高精度地震勘探,整个过程简单、快捷。下面对该基于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如下。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地震离散数据,将地震离散数据转换成网格离散数据;
步骤102:根据网格离散数据,生成时深曲线;
步骤103:根据时深曲线,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
步骤104:对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交互调整,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
步骤105:根据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静校正处理,得到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量。
下面再结合附图2至图3,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如下。
一、首先,介绍步骤101,即离散数据的网格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地震离散数据,将地震离散数据转换成网格离散数据,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网格离散数据,显示网格离散数据对应的色块图;所述色块图用于判断所述网格离散数据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离散数据的网格化:根据加载的离散点数据(SPS炮检点数据,低速带测量成果数据等),生成相应的网格数据,并显示色块图以判断网格数据是否满足实际需要,即近地表建模的精度需要,例如网格够不够密。
具体的网格化方法可以是:加载离散点数据,并设置网格化参数(方位角、平滑半径、网格化方法、网格边长和网格边界缩进距离等)后;将离散点按照方位角和网格边界缩进距离转换坐标系,以正方形网格划分整个区域从而得到网格点X、Y坐标,落在网格点平滑半径内的离散点按照网格化方法(距离加权平均法)计算出该网格点Z值,如果网格点Z值不允许为空值,需要逐级扩大平滑半径直到有离散点落在平滑半径内;如需要对网格数据进行平滑和加密,可对其进行平滑滤波(Box平滑)和加密插值,使网格点Z值能够充分平滑;以色块图的形式考察网格数据是否满足需要,灵活、方便,如满足需要则保存到网格文件并在数据库中建立关联,否则重新进行网格化。
具体实施时,通过微测井点建立近地表模型骨架,骨架上有空值,读不出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值,需要将近地表模型骨架进行网格化,才能将空值区域进行插值,读取数据,即读取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的近地表信息,即低速底界面和高速顶界面。后续根据低速底界面和高速顶界面相减得到距离,除以微测井得到的速度,可以得到时间,这个时间就是炮点或检波点的静校正量。
二、其次,介绍步骤102,即时深曲线生成与应用。
时深曲线是描述时间随风化层厚度变化规律的对应关系的一组数据。用于符合该时深曲线地表区的静校正计算和折射法静校正的模型反演。
时深曲线的制作方法:将已有的典型时深曲线的时深离散数据以地名或编号命名,加入数据库;然后通过微测井时深关***计而获得上述步骤二提到的距离和速度;统计微测井的点,可用鼠标在平面显示屏幕上圈定区域内的点或数据表中选取一些点来做统计,即将离散的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形成典型时深曲线,并给予命名。
时深曲线的应用方法:对于需要时深曲线的每一个物理点(离散点)来讲,可选择一条曲线进行应用,也可以选择几条曲线按距离加权内插来使用。
三、接着,介绍步骤103,即近地表模型建立。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时深曲线,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可以包括:
利用表层模型数据,结合相似度的内插方法,生成目标区域的高速层顶界面网格数据体;
从所述高速层顶界面网格数据体中,提取测线控制点坐标;所述测线控制点坐标用于平面解释成图;
根据所述测线控制点坐标,确定测线交点坐标;所述测线交点坐标用于交点数据的闭合监控检查,以及用于剖面处理的图头;
根据测线交点坐标,对交点低速带进行闭合求解,得到相交测线在交点上一致的低速带控制点数据;
根据低速带控制点数据,以及层间相关系数,确定任意两个控制点之间的任一点的层界面高程;
根据所述层界面高程,建立三维近地表表层模型。
具体实施时,该建立地表模型的步骤用到了上述步骤二中时深曲线中的距离(低速底界面和高速顶界面之间的距离)或者两个界面(低速底界面和高速顶界面)深度。
1、表层顶界生成与应用
利用三维表层模型数据,结合相似度的内插方法,制作出全区的高速层顶界面网格数据体,用于分析探区(目标勘探区域)内高速层顶界面的形态特征,低速带等效速度和高速层速度分布规律和成图输出。应对探区根据不同工区的控制点密度,分别制作高速层顶界面网格数据体,分别进行应用和成图,以保证数据精度。
2、测线控制点提取
测线控制点是测线的控制坐标点,是测线交点计算的坐标依据,同时计算的交点可用于处理剖面的图头,控制坐标点用于平面解释成图。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一测线控制点提取模块,采用微测井解释与分析算法,可按照统一标准实现测线控制坐标的提取,这个坐标可以用于解释时的平面成图。
本发明的微测井解释主要用于控制点数据的编辑和检验,不必完成所有微测井解释工作。为野外提供深度和时间,以便迅速生成时距图,然后进行解释检验和重新解释。
(1)依据原始的离散时深数据做时间与深度的关系图,时深曲线(速度)按已知的层深度和速度绘制;即各深度点的Tj
Tj(h)=Ti+h/Vj; (1)
其中:Ti为截距时间,从地表到地下第i层底的各层截距时间之和,Tj的含义是:地下地层有多层,例如:从上到下命名为1,2,i,j…N;其中某一层为i,i的上一层是i-1,下一层是:i+1,即第i层,下面一层是第j层,第i层和第j层可以理解为任意相邻的两个地下层位,Tj是从地表到第j层底界的总时间,Tj(h)的含义是:第j层以上所有层的截距时间之和;Vj是第j层的层速度,h为某点处的垂直深度(去掉某点处的垂直深度),即h为i层位和j层位之间的厚度,i为j的上一层位,j可以理解成i+1。
具体实施时,上述公式(1)是没有重新解释微测井前的原始时深曲线。为了区别,微测井调整前用Tj表示,微测井调整后用Ti+1表示。
(2)层速度、厚度重新求取,即对微测井曲线调整后重新求取:
依据时深点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对其用鼠标做交互分层(分组),即在微测井的时间速度图版上,划分近地表层位比如低速带,降速带,高速带等。分层后,对各层的点做直线回归拟合,求出回归系数a,b和平均标准差s。在点数大于3的情况下,可剔除个别与拟合线偏差大于平均标准差2.5倍的点,然后再作最后的直线回归拟合,得到最终的a,b值,b为截距时间T,1/a×1000为速度值,有几层求出几层的截距时间Ti和层速度值Vi。即第i层的时深曲线为:
Ti(h')=Ti-1+h'/Vi; (2)
其中:Vi为第i层的层速度,h'为i-1,i层之间的厚度,Ti(h')为第i层以上所有层的截距时间之和,Ti-1的含义是:第i-1层及其以上所有层的截距时间之和。
只要采用解析法求解下式,即可求取层厚度Hi
Ti+h/Vi=Ti+1+h'/Vi+1;(3)(两时深曲线在相交处相等)。
具体实施时,该公式中Ti的含义与上述公式(1)中的Ti的含义相同,公式(3)左边对应于公式(1)内容,公式(3)右边对应于公式(2)内容,重新解释前和解释后的微测井曲线的交点处会发生变化,有可能出现解释前的第二层,对应解释后的第三层的情况。
Vi为第i层的层速度,Vi+1为第i+1层的层速度,Ti+1的含义是:第i+1层及其以上所有层的截距时间之和。
根据公式(3)推倒得到下面公式(4):
Figure BDA0002405579170000071
(注:T的单位ms)。
其中:Ti+1为i+1层的截距时间,Vi+1为i+1层的层速度,Hi代表若干层厚度的集合。
具体实施时,三维近地表建模实际需要根据地下情况分很多小层。
具体实施时,上述公式(3)代表微测井调整前后,两条时深曲线的相交处。
具体实施时,上述(3)中最后得到的Hi和层速度,用到后续步骤“三维表层模型的建立”中。
具体实施时,后面步骤“6、三维表层模型的建立”中,A1,A2,A3分别代表3个点的集合,以A1为例,该点处为一个垂直向下的深度集合Hi,每个深度分层对应一个h。层速度是中间结果,目的是为了求Hi,这个地下各点处的深度集合,有了这个地下深度集合,再按照三角网格法差值校正平滑,得到地下深度模型。
3、交点数据计算
由测线控制点坐标,采用解析法快速求交,得到交点的坐标和桩号,以用于交点数据的闭合监控检查。同时,也可以用于剖面处理的图头使用。
4、低速带闭合求解
交点高程检查是必要的,是建立表层模型的基础工作。交点低速带闭合求解是表层模型和静校正闭合的必要步骤,交点低速带闭合求解的目的是形成相交测线在交点上一致的低速带控制点数据。
5、三维表层模型的建立
模型法静校正计算的主要原理是根据表层调查点(物理点包括微测井点、炮点、检波点)成果信息,利用插值法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从而计算得到静校正量,即利用微测井建立近地表模型,然后通过炮点坐标,从近地表模型中计算出不同炮点位置的静校正量,利用不同检波点位置计算出检波点位置的静校正量。每一个炮点或者检波点,可以理解为插值计算点,每一口微测井点可以理解为控制点。为保证插值得到的三维近地表模型的准确性,采用了曲面建模中常用的三角网格插值算法。此算法首先对所有表层调查点进行划分,得到最优的Delaunay三角网格(图2),然后利用三角插值方法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对于可能不被三角网格包含的炮检点采用两点线性插值算法。为了反映地表高程对三维近地表模型的影响,在插值过程中引入了反映下一层界面与上一层界面的相关程度的概念: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获得方法有两种:操作人员根据经验给定和利用表层调查点成果信息根据统计学中相关计算方法得到,在计算过程中,还可由操作者根据经验确定相关系数的最大、最小值及不同地表情况对相关系数的影响等。根据以上所述,模型法静校正计算共包括以下几个子模块:Delaunay三角网格的建立;平面散点凸壳的求取;三角插值算法;线性插值算法;相关系数统计分析算法;相关系数自动编辑和校正算法;模型平滑;静校正量计算;完整的计算过程为:
炮检点、表层调查点数据提取→表层调查点相关系数求取→插值法得到炮检点相关系数并进行修正和平滑→插值得到炮检点表层模型→模型平滑→静校正量计算。
内插计算公式(常规技术):
如图3所示,内插计算由下式表示。P点数值Vp为:
Figure BDA0002405579170000081
At表示控制点构成的大三角形的面积;
An表示被内插点与控制点构成的小三角形的面积;
P表示被内插点的位置;
Vp为:内插点位置的层速度;Vn为:p点周围可以影响其速度的,距离P点最近的3个控制点;
At=1/2×((x1y2+x2y3+x3y1)-(y1x2+y2x3+y3x1));
An中n分别为1、2、3时,的值A1、A2、A3
A1=1/2×((x1y2+x2yp+xpy1)+(y1x2+y2xp+ypx1));
A2=1/2×((xpy2+x2y3+x3yp)+(ypx2+y2x3+y3xp));
A3=1/2×((x1yp+xpy3+x3y1)+(y1xp+ypx3+y3x1))。
内插内容包括:低降速带速度、厚度(或界面高程值,先用地表高程减去低降速带厚度)。
上述方法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使求取的模型与实际相符,其关键在于相关系数的求取与定义。另外效率和速度也是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四、接着,介绍步骤104,即对建立的三维表层模型进行交互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近地表模型进行交换调整,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近地表模型,可以包括:
显示建立初始模型的平面图,定义要调整的区域,在区域中定义一个极大点,调整极大点形成平滑的曲面上下运动,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达到调整模型的目的。
三维表层模型的建立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自动建立初始模型(算法如图2所示),第二步是交互调整模型,以便适应复杂地区的表层特点。交互调整三维表层模型算法的实现是一项技术突破,它使得局部区域的模型调整成为可能。主要原理是采用受区域控制的三次样条曲面在该区内对控制点相关系数进行平滑调整的方法。过程是:显示建立初始模型的平面图,定义要调整的区域(每次该区重新采集,增加了新的为测井点,模型需要重新调整),在区域中定义一个极大点(局部顶界面的凸出的高点或低点,可以通过色标看极值点),调整极大点形成平滑的曲面上下运动,达到调整模型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示某方向上的一条二维模型,以便观察调整效果。见以下提取模型(近地表模型)显示(图3)。
五、最后,介绍步骤105,即根据交互调整后的近地表模型进行静校正计算。
通过精细近地表建模,准确、清晰地刻画出近地表低速层、降速层及高速层的分布形态,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分段分时计算出静校正值,然后累加得到该物理点的最终模型静校正量,可以较好地解决地震处理领域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静校正方案优点是:野外现场测得的静校正量,是基于高程模型的点对点计算得到的,不同测量物理点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较大(如室内设计点位在现场施工中遇到障碍发生点位偏移、一些位于山地陡峭地段的设计点位无法测量等等),这些问题,在三维近地表建模过程中可以通过插值估算上述物理点的近地表结构,进而较精确地计算出该点位的模型静校正量,整个过程简单、快捷。整个流程的重点或核心,在于如何建立高精度的三维近地表模型。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由于该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相似,因此该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考上述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或者“单元”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01,用于获取地震离散数据,将地震离散数据转换成网格离散数据;
时深曲线生成单元02,用于根据网格离散数据,生成时深曲线;
建模单元03,用于根据时深曲线,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
交互调整单元04,用于对近地表模型进行交互调整,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
静校正单元05,用于根据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静校正处理,得到基于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建模单元具体可以用于:
利用表层模型数据,结合相似度的内插方法,生成目标区域的高速层顶界面网格数据体;
从所述高速层顶界面网格数据体中,提取测线控制点坐标;所述测线控制点坐标用于平面解释成图;
根据所述测线控制点坐标,确定测线交点坐标;所述测线交点坐标用于交点数据的闭合监控检查,以及用于剖面处理的图头;
根据测线交点坐标,对交点低速带进行闭合求解,得到相交测线在交点上一致的低速带控制点数据;
根据低速带控制点数据,以及层间相关系数,确定任意两个控制点之间的任一点的层界面高程;
根据所述层界面高程,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互调整单元具体可以用于:
显示建立初始模型的平面图,定义要调整的区域,在区域中定义一个极大点,调整极大点形成平滑的曲面上下运动,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单元具体可以用于:
根据所述网格离散数据,显示网格离散数据对应的色块图;所述色块图用于判断所述网格离散数据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实施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获取地震离散数据,将地震离散数据转换成网格离散数据;根据网格离散数据,生成时深曲线;根据时深曲线,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对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交互调整,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精确的三维近地表模型,根据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静校正处理,该精确的三维近地表模型可以准确、清晰地刻画出近地表低速层、降速层及高速层的分布形态,进而可以精确地得到近地表结构的模型静校正量。因此,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静校正的精度,有利于高精度地震勘探。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地震离散数据,将地震离散数据转换成网格离散数据;
根据网格离散数据,生成时深曲线;
根据时深曲线,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
对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交互调整,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
根据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静校正处理,得到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时深曲线,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包括:
利用表层模型数据,结合相似度的内插方法,生成目标区域的高速层顶界面网格数据体;
从所述高速层顶界面网格数据体中,提取测线控制点坐标;所述测线控制点坐标用于平面解释成图;
根据所述测线控制点坐标,确定测线交点坐标;所述测线交点坐标用于交点数据的闭合监控检查,以及用于剖面处理的图头;
根据测线交点坐标,对交点低速带进行闭合求解,得到相交测线在交点上一致的低速带控制点数据;
根据低速带控制点数据,以及层间相关系数,确定任意两个控制点之间的任一点的层界面高程;
根据所述层界面高程,建立三维近地表表层模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交互调整,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包括:
显示建立初始模型的平面图,定义要调整的区域,在区域中定义一个极大点,调整极大点形成平滑的曲面上下运动,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地震离散数据,将地震离散数据转换成网格离散数据,包括:
根据所述网格离散数据,显示网格离散数据对应的色块图;所述色块图用于判断所述网格离散数据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5.一种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地震离散数据,将地震离散数据转换成网格离散数据;
时深曲线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网格离散数据,生成时深曲线;
建模单元,用于根据时深曲线,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
交互调整单元,用于对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交互调整,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
静校正单元,用于根据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进行静校正处理,得到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模单元具体用于:
利用表层模型数据,结合相似度的内插方法,生成目标区域的高速层顶界面网格数据体;
从所述高速层顶界面网格数据体中,提取测线控制点坐标;所述测线控制点坐标用于平面解释成图;
根据所述测线控制点坐标,确定测线交点坐标;所述测线交点坐标用于交点数据的闭合监控检查,以及用于剖面处理的图头;
根据测线交点坐标,对交点低速带进行闭合求解,得到相交测线在交点上一致的低速带控制点数据;
根据低速带控制点数据,以及层间相关系数,确定任意两个控制点之间的任一点的层界面高程;
根据所述层界面高程,建立三维近地表模型。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调整单元具体用于:
显示建立初始模型的平面图,定义要调整的区域,在区域中定义一个极大点,调整极大点形成平滑的曲面上下运动,得到符合复杂地区表层特征的三维近地表模型。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网格离散数据,显示网格离散数据对应的色块图;所述色块图用于判断所述网格离散数据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CN202010160400.4A 2020-03-10 2020-03-10 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33766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60400.4A CN113376697B (zh) 2020-03-10 2020-03-10 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60400.4A CN113376697B (zh) 2020-03-10 2020-03-10 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6697A true CN113376697A (zh) 2021-09-10
CN113376697B CN113376697B (zh) 2024-04-30

Family

ID=77568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60400.4A Active CN113376697B (zh) 2020-03-10 2020-03-10 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76697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3916A (zh) * 2007-08-10 2009-02-11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精度折射静校正数据反演方法
CN102879820A (zh) * 2012-09-20 2013-01-16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基于三角网格的三维表层模型构建方法
CN102944896A (zh) * 2012-11-09 2013-02-27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表层调查数据的模型法静校正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3916A (zh) * 2007-08-10 2009-02-11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精度折射静校正数据反演方法
CN102879820A (zh) * 2012-09-20 2013-01-16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基于三角网格的三维表层模型构建方法
CN102944896A (zh) * 2012-11-09 2013-02-27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表层调查数据的模型法静校正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宋玉梅 等: "三维转换波静校正技术", 新疆石油地质, vol. 32, no. 6, pages 660 - 661 *
李忠平 等: ""静校正数据库及应用***在西部地区的应用"",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vol. 32, no. 1, pages 76 - 77 *
李忠平 等: "静校正数据库及应用***在西部地区的应用",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vol. 32, no. 1, pages 76 - 7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6697B (zh) 2024-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55632B2 (en) Gridless geological modeling
CA2279266C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arriers to reservoir flow
CN105469443B (zh) 基于地质路线(prb)过程双重建模生成三维地质图的方法
EP3293552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diting geological models by switching between volume-based models and surface-based structural models augmented with stratigraphic fiber bundles
US20130223187A1 (en) Geological Structure Contour Modeling and Imaging
CN109884710B (zh) 针对激发井深设计的微测井层析成像方法
GB2474740A (en) Gridless geological modeling of a structural framework
CN110501757B (zh) 点线面三维逐点井深设计方法
CN107966732A (zh) 基于空间结构导向的地震属性变化率求取方法
CN105549084A (zh) 一种三维高精度速度建模方法和***
CN112150582B (zh) 一种面向多模态数据的地质剖面图近似表达方法
CN114943178A (zh) 一种三维地质模型建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N114542056A (zh) 水平井地层解释模型快速构建方法和装置
CN106875484A (zh) 一种基于三维地形的地质堆积体快速拟合建模方法
EP3281044B1 (en) Method for estimating elastic parameters of subsoil
CN107507179B (zh) 基于gocad的岩土体量化分析方法
CN112346139B (zh) 一种重力数据多层等效源延拓与数据转换方法
CN107526108A (zh) 碳酸盐岩缝洞体积校正方法
CN111638552A (zh) 一种古地貌恢复方法
CN113376697B (zh) 基于三维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05259577B (zh) 一种确定地层界面的角度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11815769B (zh) 逆冲推覆构造带构造的建模方法、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McLennan et al. Implicit boundary modeling (boundsim)
CN115469361B (zh) 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CN117687096B (zh) 一种用于预测小尺度缝洞分布的代理模型构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