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90559A - 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90559A
CN113290559A CN202110579167.8A CN202110579167A CN113290559A CN 113290559 A CN113290559 A CN 113290559A CN 202110579167 A CN202110579167 A CN 202110579167A CN 113290559 A CN113290559 A CN 1132905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ected
motion
parameter
robot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791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90559B (zh
Inventor
谢岩
熊友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Ubtec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Ubte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Ubtec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Ubte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7916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905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90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055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1677 priority patent/WO2022247170A1/zh
Priority to US17/710,949 priority patent/US20220379470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90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05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02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system, structure, architecture
    • B25J9/161Hardware, e.g. neural networks, fuzzy logic, interfaces, process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56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programming, planning systems for manipulators
    • B25J9/1661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programming, planning systems for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ask planning, object-oriented langu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56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programming, planning systems for manipulators
    • B25J9/1664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programming, planning systems for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motion, path, trajectory pla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本申请通过对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适配调整,得到与当前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而后根据运动状况信息确定仿人机器人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趋向于所述期望运动轨迹的期望状态参数,并根据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期望状态参数,计算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接着按照期望驱动参数对仿人机器人进行运动控制,从而实现运动规划轨迹的实时修正,降低环境的运动平衡干扰,实现预期运动平衡效果,提升机器人运行安全性。

Description

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因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及应用价值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重视,其中仿人机器人便是现有机器人技术的一项重要研究分支。而对仿人机器人而言,仿人机器人实现自身的行走和操作能力的前提是自身能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平衡,仿人机器人的平衡控制能力是制约仿人机器人走向实用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根据机器人真实运动状况对机器人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实时修正,降低机器人所处环境对仿人机器人的运动平衡干扰,并使仿人机器人的机体动作在实现预期运动平衡效果的同时符合机器人运动规律,提升机器人运行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以及运动规划轨迹;
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适配调整,得到与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
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确定所述仿人机器人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趋向于所述期望运动轨迹的期望状态参数;
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所述期望状态参数,计算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
按照所述期望驱动参数对所述仿人机器人中各真实关节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使所述仿人机器人按照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保持平衡。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适配调整,得到与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中的双足足底受力数据计算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当前各自的零力矩点位置;
判断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各自的零力矩点位置是否处于对应足底支撑域范围内;
针对所述仿人机器人的零力矩点位置处于对应足底支撑域范围内的足部,采用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中与该足部对应的足底位姿及足底速度,对该足部在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足底规划位姿及足底规划速度进行匹配式替换,得到该足部在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足底期望位姿及足底期望速度;
针对所述仿人机器人的零力矩点位置未处于对应足底支撑域范围内的足部,直接将该足部在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足底规划位姿及足底规划速度,分别作为该足部在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足底期望位姿及足底期望速度;
采用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的足底期望位姿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质心规划位姿进行参数更新,得到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质心期望位姿;
采用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的足底期望速度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质心规划速度进行参数更新,得到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质心期望速度;
将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腰部规划位姿与腰部规划速度分别置为零,得到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腰部期望位姿及腰部期望速度;
采用所述仿人机器人的重力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双足各自的规划足底力参数进行参数更新,得到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双足各自的期望足底力参数。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期望状态参数包括足底的期望加速度、质心的期望线动力及腰部的期望加速度,所述运动规划轨迹包括足底、质心和腰部各自对应的规划状态参数,所述规划状态参数包括足底的规划加速度、质心的规划线动力及腰部的规划加速度,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包括足底、质心和腰部各自的实际位姿及实际速度,所述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确定所述仿人机器人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趋向于所述期望运动轨迹的期望状态参数的步骤,包括:
针对足底、质心和腰部中的每项平衡需求部位,将该平衡需求部位的期望位姿与实际位姿进行减法运算,并将该平衡需求部位的期望速度与实际速度进行减法运算,得到对应的位姿差异值及速度差异值;
在得到的位姿差异值与速度差异值中选取与该平衡需求部位的运动控制函数匹配的差异参数值;
将该平衡需求部位所对应的规划状态参数及选取的差异参数值代入该平衡需求部位的运动控制函数中进行参数计算,得到该平衡需求部位的期望状态参数。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包括关节力矩分布约束条件及足底力参数分布约束条件,所述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所述期望状态参数,计算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的步骤,包括:
在第一零空间内将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代入到所述机器人动力学需求所对应的浮动基动力学方程以及所述关节力矩分布约束条件所对应的关节力矩不等式中针对待优化驱动参数进行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处于所述第一零空间下的第一优化驱动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第二零空间的第一自由向量以及所述第一优化驱动参数,计算所述第二零空间的第一待递归驱动参数;
在所述第二零空间内将所述第一待递归驱动参数代入与所述足底控制需求对应的第一关联关系表达式、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及所述足底力参数分布约束条件所对应的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中进行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处于所述第二零空间下的第二优化驱动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关联关系表达式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与足底的期望状态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
根据所述第二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第三零空间的第二自由向量以及所述第二优化驱动参数,计算所述第三零空间的第二待递归驱动参数;
在所述第三零空间内将所述第二待递归驱动参数代入与所述质心控制需求对应的第二关联关系表达式、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及所述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中进行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处于所述第三零空间下的第三优化驱动参数,其中所述第二关联关系表达式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与质心的期望状态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
根据所述第三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第四零空间的第三自由向量以及所述第三优化驱动参数,计算所述第四零空间的第三待递归驱动参数;
在所述第四零空间内将所述第三待递归驱动参数代入与所述腰部控制需求对应的第三关联关系表达式、与所述足底控制需求对应的期望足底力参数趋向等式、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及所述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中进行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处于所述第四零空间下的可作为所述期望驱动参数的待输出驱动参数,其中所述第二关联关系表达式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与腰部的期望状态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所述期望状态参数,计算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的步骤,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零空间、所述第二零空间、所述第三零空间及所述第四零空间各自对应的凸二次规划问题均求解成功,并且凸二次规划问题的求解总耗时小于当前控制周期所对应的周期时长,则直接将求解出的处于所述第四零空间下的待输出驱动参数作为所述期望驱动参数;
若所述第一零空间、所述第二零空间、所述第三零空间及所述第四零空间中任一零空间的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失败,或者所述第一零空间、所述第二零空间、所述第三零空间及所述第四零空间所对应的凸二次规划问题的求解总耗时大于当前控制周期所对应的周期时长,则将所述仿人机器人在当前控制周期的上一控制周期下对应的已使用驱动参数作为所述期望驱动参数。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041
其中,τmin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的关节力矩下限边界,τmax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的关节力矩上限边界,Sa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的可驱动关节选择矩阵,M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惯量矩阵,G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重力矩阵,C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由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产生的非线性矩阵,J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足底力作用点的雅可比矩阵,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042
用于表示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各关节角加速度,F用于表示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043
其中,Fz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Z轴方向上的分量,Fx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分量,Fy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分量,τy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矩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分量,τx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矩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分量,dx,min用于表示足底支撑域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下限边界,dx,max用于表示足底支撑域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上限边界,dy,min用于表示足底支撑域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下限边界,dy,max用于表示足底支撑域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上限边界,μ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足底与足底支撑面之间的摩擦力系数。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运动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以及运动规划轨迹;
轨迹修正适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适配调整,得到与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
期望状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确定所述仿人机器人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趋向于所述期望运动轨迹的期望状态参数;
期望驱动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所述期望状态参数,计算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
关节平衡控制模块,用于按照所述期望驱动参数对所述仿人机器人中各真实关节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使所述仿人机器人按照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保持平衡。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机器人控制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实现前述实施方式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实施方式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
在此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以下内容:
本申请在获取到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以及运动规划轨迹后,会对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适配调整,得到与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而后根据运动状况信息确定仿人机器人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趋向于所述期望运动轨迹的期望状态参数,并根据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期望状态参数,计算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接着按照得到的期望驱动参数对仿人机器人中各真实关节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从而在根据机器人真实运动状况对机器人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实时修正,降低机器人所处环境对仿人机器人的运动平衡干扰的基础上,确保仿人机器人的机体动作在实现预期运动平衡效果的同时符合机器人运动规律,提升机器人运行安全性。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控制设备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步骤S220包括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步骤S230包括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步骤S240包括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6为图2中的步骤S240包括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标:10-机器人控制设备;11-存储器;12-处理器;13-通信单元;14-传感单元;100-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110-运动数据获取模块;120-轨迹修正适配模块;130-期望状态确定模块;140-期望驱动计算模块;150-关节平衡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申请人通过辛苦调研发现,现有的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案是将整体的平衡控制任务按***组成划分为多个控制子任务(例如,地面作用力控制、动量控制、全身动力学控制等),而后使用零空间投影的方法对各控制子任务进行解耦,使低优先级控制子任务处于高优先级控制子任务的零空间内,从而确保低优先级控制子任务不影响高优先级控制子任务的执行,从而避免多个控制子任务之间的控制干扰。但这种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案并未考虑机器人所处环境(例如,晃动或颠簸的足底支撑面)对各控制子任务的干扰影响,同时也并未考虑机器人本身的运行安全限制,导致最终输出的控制结果往往并不能达到预期运动平衡效果。
在此情况下,为确保仿人机器人能够结合真实运动状况对机器人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实时修正,降低机器人所处环境对仿人机器人的运动平衡干扰,并确保仿人机器人的机体动作在实现预期运动平衡效果的同时符合机器人运动规律,提升机器人运行安全性。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实现前述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控制设备10的组成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用于对仿人机器人的运动状况进行调控,以通过对仿人机器人的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实时修正,使修正后的规划轨迹与仿人机器人的真实运动状况相匹配,降低机器人所处环境对仿人机器人的运动平衡干扰,并通过调节关节运行状态确保仿人机器人的机体动作在实现预期运动平衡效果的同时符合机器人运动规律,提升机器人运行安全性。其中,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以与仿人机器人远程通信连接,也可以与所述仿人机器人集成在一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仿人机器人可以包括机器人上身、髋关节驱动结构及两个机械腿结构,两个机械腿结构分别位于所述髋关节驱动结构两侧,并与该髋关节驱动结构连接,所述机器人上身与所述髋关节驱动结构连接,且所述髋关节驱动结构与所述机器人上身连接的位置处于两个机械腿结构之间。所述髋关节驱动结构的与每个机械腿结构连接的位置处可均设置有两个相互正交的可旋转驱动结构,用以实现两个机械腿结构之间的位置交替变换,而每个机械腿结构的膝关节处设置有一个可旋转驱动结构,用于实现对应机械腿结构的屈膝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以包括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100、存储器11、处理器12、通信单元13及传感单元14。所述存储器11、所述处理器12、所述通信单元13及所述传感单元14各个元件相互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以实现数据的传输或交互。例如,所述存储器11、所述处理器12、所述通信单元13及所述传感单元14这些元件相互之间可通过一条或多条通讯总线或信号线实现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器11可以是,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lectric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EEPROM)等。其中,所述存储器11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12在接收到执行指令后,可相应地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12可以是一种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的集成电路芯片。所述处理器1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及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中的至少一种。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单元13用于通过网络建立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与其他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所述网络收发数据,其中所述网络包括有线通信网络及无线通信网络。例如,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以通过所述通信单元13从作业规划设备处获取针对所述仿人机器人的运动规划轨迹,并通过所述通信单元13向所述仿人机器人发送运动控制指令,使所述仿人机器人按照所述运动控制指令进行运动。其中,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为与所述仿人机器人对应的预先规划好的运动轨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单元14用于对仿人机器人的运动状况信息进行感知,比如对仿人机器人在各个关节(包括机器人的各真实关节以及用于描述机器人腰部空间位姿的各虚拟关节)处的实际角速度进行监测,对仿人机器人的双足足底处的用于表示真实足底力参数数值的足底受力数据进行监测,并对仿人机器人的各个形体部位(例如,腰部、足底及质心)的实际位姿及实际速度进行监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100包括至少一个能够以软件或固件的形式存储于所述存储器11中或者在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的操作***中的软件功能模块。所述处理器12可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11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所述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100所包括的软件功能模块及计算机程序等。所述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100能够根据机器人真实运动状况对机器人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实时修正,降低机器人所处环境对仿人机器人的运动平衡干扰,并确保仿人机器人的机体动作在实现预期运动平衡效果的同时符合机器人运动规律,提升机器人运行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图1所示的框图仅为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的一种组成示意图,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还可包括比图1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1所示不同的配置。图1中所示的各组件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其组合实现。
在本申请中,为确保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能够根据机器人真实运动状况对机器人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实时修正,并确保仿人机器人的机体动作在实现预期运动平衡效果的同时符合机器人运动规律,提升机器人运行安全性,本申请通过提供应用于上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的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实现前述功能。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进行相应描述。
请参照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图2所示的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的如下文所示。
步骤S210,获取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以及运动规划轨迹。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控制所述仿人机器人进行运动时,会确定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与足底支撑面接触的用于支撑所述仿人机器人保持站立状态的支撑腿,而后将与该支撑腿接触的支撑面作用点作为世界坐标系的原点,建立笛卡尔坐标系来对该仿人机器人的运动情况进行描述。其中,建立出的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正方向通常表示所述仿人机器人的前进方向,笛卡尔坐标系下的Z轴正方向垂直于足底支撑面向上。由此,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通过所述传感单元14对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在笛卡尔坐标系下对应的运动状况信息进行探测。
其中,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可以包括仿人机器人双足足底受力数据(包括真实足底力矢量及真实足底力矩矢量)、仿人机器人当前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的实际位姿及实际速度、仿人机器人在各个关节(包括机器人的各真实关节以及用于描述机器人腰部空间位姿的各虚拟关节)处的实际角速度和实际角速度等。
步骤S220,根据运动状况信息对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适配调整,得到与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获取到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对应的运动状况信息以及当前需要实现的运动规划轨迹后,会根据当前运动状况信息对该运动规划轨迹进行相关参数的适配调整操作,并将调整后的运动规划轨迹作为与当前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使仿人机器人在按照所述期望运动轨迹进行运动的情况下,降低机器人所处环境对仿人机器人的运动平衡干扰。
可选地,请参照图3,图3是图2中的步骤S220包括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通过对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进行分析,以确定仿人机器人双足在当前环境下各自与足底支撑面的接触状况,进而基于机器人双足的支撑面接触状况对当前的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调整,得到与所述运动状况信息适配的期望运动轨迹。为此,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通过执行图3所示的所述步骤S220的子步骤S221~子步骤S228实现前述功能。
子步骤S221,根据运动状况信息中的双足足底受力数据计算仿人机器人双足当前各自的零力矩点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双足足底受力数据包括仿人机器人左足和右足各自的实际足底力数据,其中所述实际足底力数据包括对应足部的实际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Y轴及Z轴方向上的分量,和对应足部的实际足底力矩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Y轴及Z轴方向上的分量。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采用如下公式针对左足和右足分别计算当前的零力矩点位置: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01
其中,xZMP用于表示对应足部的零力矩点在笛卡尔坐标系的X轴方向上的坐标值,yZMP用于表示对应足部的零力矩点在笛卡尔坐标系的Y轴方向上的坐标值,F′x用于表示对应足部的实际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分量,F′y用于表示对应足部的实际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分量,F′z用于表示对应足部的实际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Z轴方向上的分量,Ty用于表示对应足部的实际足底力矩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分量,Tx用于表示对应足部的实际足底力矩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分量,d用于表示所述传感单元14的中心位置与对应足部的足底之间的垂直距离。
子步骤S222,判断仿人机器人双足各自的零力矩点位置是否处于对应足底支撑域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足底支撑域用于表示所述仿人机器人的对应足部的足底面与足底支撑面接触点构成的最小多边形区域。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在确定出仿人机器人的左足和右足各自在当前对应的零力矩点位置后,会相应地根据所述仿人机器人的左足和右足各自在当前对应的足底位置,确定左足和右足各自对应的足底支撑域范围,而后分别针对左足和右足,判断对应足部的零力矩点位置是否处于该足部当前的足底支撑域范围内。
子步骤S223,针对仿人机器人的零力矩点位置处于对应足底支撑域范围内的足部,采用运动状况信息中与该足部对应的足底位姿及足底速度,对该足部在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足底规划位姿及足底规划速度进行匹配式替换,得到该足部在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足底期望位姿及足底期望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仿人机器人的左足和右足中的某个足部的零力矩点位置处于对应足底支撑域范围内,则可直接采用当前运动状况信息中与该足部对应的实际足底位姿,对该足部在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足底规划位姿进行替换,得到该足部在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足底期望位姿,并且直接采用当前运动状况信息中与该足部对应的实际足底速度,对该足部在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足底规划速度进行替换,得到该足部在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足底期望位姿。
子步骤S224,针对仿人机器人的零力矩点位置未处于对应足底支撑域范围内的足部,直接将该足部在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足底规划位姿及足底规划速度,分别作为该足部在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足底期望位姿及足底期望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仿人机器人的左足和右足中的某个足部的零力矩点位置未处于对应足底支撑域范围内,则可直接采用该足部在当前的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足底规划位姿,作为该足部在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足底期望位姿,并且直接采用该足部在当前的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足底规划速度,作为该足部在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足底期望位姿。
子步骤S225,采用仿人机器人双足的足底期望位姿对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质心规划位姿进行参数更新,得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质心期望位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质心期望位姿与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的足底期望位姿之间的关联关系可采用如下式子进行表达: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11
其中,rCOM,ref(x,y)用于表示所述质心期望位姿在笛卡尔坐标系的X轴及Y轴方向上的位置坐标值,rLF,ref(x,y)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左足的足底期望位姿在笛卡尔坐标系的X轴及Y轴方向上的位置坐标值,rRF,ref(x,y)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右足的足底期望位姿在笛卡尔坐标系的X轴及Y轴方向上的位置坐标值,rCOM,ref(z)用于表示所述质心期望位姿在笛卡尔坐标系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坐标值,rLF,ref(z)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左足的足底期望位姿在笛卡尔坐标系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坐标值,rRF,ref(z)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右足的足底期望位姿在笛卡尔坐标系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坐标值,Constant用于表示固定位置偏置。
由此,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采用上述式子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质心规划位姿进行参数更新,得到对应期望运动轨迹中匹配的质心期望位姿。
子步骤S226,采用仿人机器人双足的足底期望速度对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质心规划速度进行参数更新,得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质心期望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质心期望速度与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的足底期望速度之间的关联关系可采用如下式子进行表达:
vCOM,ref=(vLF,ref+vRF,ref)/2
其中,vCOM,ref用于表示所述质心期望速度,vLF,ref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左足的足底期望速度,vRF,ref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右足的足底期望速度。
由此,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采用上述式子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质心规划速度进行参数更新,得到对应期望运动轨迹中匹配的质心期望速度。
子步骤S227,将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腰部规划位姿与腰部规划速度分别置为零,得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腰部期望位姿及腰部期望速度。
子步骤S228,采用仿人机器人的重力对运动规划轨迹中的双足各自的规划足底力参数进行参数更新,得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双足各自的期望足底力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左足的规划足底力参数所包括的规划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Z轴方向上的分量置为仿人机器人的一半重力大小,并将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右足的规划足底力参数所包括的规划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Z轴方向上的分量置为仿人机器人的一半重力大小,而后保留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剩余的左足和右足各自的规划足底力参数,得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双足各自的期望足底力参数。
由此,本申请可通过执行上述子步骤S221~子步骤S228,确定仿人机器人双足在当前环境下各自与足底支撑面的接触状况,并基于机器人双足的支撑面接触状况对当前的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调整,得到与所述运动状况信息适配的期望运动轨迹,以完成对机器人运动规划轨迹的实时修正,降低机器人所处环境对仿人机器人的运动平衡干扰。
步骤S230,根据运动状况信息确定仿人机器人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趋向于期望运动轨迹的期望状态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确定出当前与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后,会相应地确定出所述仿人机器人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对应的运动状况信息各自在与所述期望运动轨迹对比时的运动状况差异,进而确定出足底、质心和腰部各自要达到与当前期望运动轨迹匹配的运动平衡效果所需的期望状态参数。
其中,所述期望状态参数包括双足足底的期望加速度、质心的期望线动力及腰部的期望加速度,而所述足底的期望加速度需利用所述运动规划轨迹所包括的足底的规划状态参数(即足底的规划加速度)进行计算,所述质心的期望线动力需利用所述运动规划轨迹所包括的质心的规划状态参数(即质心的规划线动力),所述腰部的期望加速度需利用所述运动规划轨迹所包括的腰部的规划状态参数(即腰部的规划加速度)进行计算。
可选地,请参照图4,图4是图2中的步骤S230包括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30可以包括子步骤S231~子步骤S233,确定出符合机器人控制规律的针对期望运动轨迹的所述仿人机器人的足底、质心和腰部各自对应的期望状态参数。
子步骤S231,针对足底、质心和腰部中的每项平衡需求部位,将该平衡需求部位的期望位姿与实际位姿进行减法运算,并将该平衡需求部位的期望速度与实际速度进行减法运算,得到对应的位姿差异值及速度差异值。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在面对足底、质心和腰部三项平衡需求部位时,会针对每项平衡需求部位计算该平衡需求部位在当前时刻下对应的期望位姿与获取到的实际位姿之间的差异状况,以及该平衡需求部位在当前时刻下对应的期望速度与获取到的实际速度之间的差异状况。即将该平衡需求部位的期望位姿与实际位姿进行减法运算,得到对应的位姿差异值;将该平衡需求部位的期望速度与实际速度进行减法运算,得到对应的速度差异值。
子步骤S232,在得到的位姿差异值与速度差异值中选取与该平衡需求部位的运动控制函数匹配的差异参数值。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运动控制函数用于将对应平衡需求部位的运动状况调整到预期状况。不同平衡需求部位所对应的运动控制函数所采用的控制算法原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比如,针对足底的运动控制函数可采用PID控制算法、PI控制算法、PD控制算法及P控制算法中的任意一种,针对质心的运动控制函数可采用PID控制算法、PI控制算法、PD控制算法及P控制算法中的任意一种,针对腰部的运动控制函数也可采用PID控制算法、PI控制算法、PD控制算法及P控制算法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针对同一平衡需求部位的不同运动控制函数各自也因涉及到的算法原理不同而可能采用不同的计算参数进行期望状态参数的相关运算。因此,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在确定出足底、质心或腰部在当前时刻对应的位姿差异值及速度差异值后,会按照当前选定的运动控制函数从确定出的位姿差异值及速度差异值中,选取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若足底的运动控制函数基于PD控制算法实现时,则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包括位姿差异值及速度差异值,此时该运动控制函数可表示为:
aF,d=a'F,ref+Kp,F(rF,Δ)+Kd,F(vF,Δ);
若足底的运动控制函数基于PID控制算法实现时,则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包括位姿差异值及速度差异值,此时该运动控制函数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31
若足底的运动控制函数基于PI控制算法实现时,则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包括位姿差异值,此时该运动控制函数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32
若足底的运动控制函数基于P控制算法实现时,则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包括位姿差异值,此时该运动控制函数可表示为:
aF,d=a'F,ref+Kp,F(rF,Δ)。
其中,aF,d用于表示足底的期望加速度,a'F,ref用于表示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足底的规划加速度,Kp,F用于表示足底比例控制环节的控制系数,Ki,F用于表示足底积分控制环节的控制系数,Kd,F用于表示足底微分控制环节的控制系数,rF,Δ用于表示足底的位姿差异值,vF,Δ用于表示足底的速度差异值。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若质心的运动控制函数基于PD控制算法实现时,则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包括位姿差异值及速度差异值,此时该运动控制函数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41
若质心的运动控制函数基于PID控制算法实现时,则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包括位姿差异值及速度差异值,此时该运动控制函数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42
若质心的运动控制函数基于PI控制算法实现时,则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包括位姿差异值,此时该运动控制函数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43
若质心的运动控制函数基于P控制算法实现时,则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包括位姿差异值,此时该运动控制函数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44
其中,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45
用于表示质心的期望线动力,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46
用于表示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质心的规划线动力(其数值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47
a'c,ref用于表示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质心的规划加速度,m用于表示所述仿人机器人的质量),Kp,C用于表示质心比例控制环节的控制系数,Ki,C用于表示质心积分控制环节的控制系数,Kd,C用于表示质心微分控制环节的控制系数,rC,Δ用于表示质心的位姿差异值,vC,Δ用于表示质心的速度差异值。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若腰部的运动控制函数基于PD控制算法实现时,则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包括位姿差异值及速度差异值,此时该运动控制函数可表示为:
aT,d=a'T,ref+Kp,T(rT,Δ)+Kd,T(vT,Δ);
若腰部的运动控制函数基于PID控制算法实现时,则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包括位姿差异值及速度差异值,此时该运动控制函数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51
若腰部的运动控制函数基于PI控制算法实现时,则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包括位姿差异值,此时该运动控制函数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52
若腰部的运动控制函数基于P控制算法实现时,则该运动控制函数所涉及的差异参数值包括位姿差异值,此时该运动控制函数可表示为:
aT,d=a'T,ref+Kp,T(rT,Δ)。
其中,aT,d用于表示腰部的期望加速度,a'T,ref用于表示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腰部的规划加速度,Kp,T用于表示腰部比例控制环节的控制系数,Ki,T用于表示腰部积分控制环节的控制系数,Kd,T用于表示腰部微分控制环节的控制系数,rT,Δ用于表示腰部的位姿差异值,vT,Δ用于表示腰部的速度差异值。
子步骤S233,将该平衡需求部位所对应的规划状态参数及选取的差异参数值代入该平衡需求部位的运动控制函数中进行参数计算,得到该平衡需求部位的期望状态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当机器人控制设备10在确定出上述足底、质心和腰部三项平衡需求部位各自在当前时刻对应的涉及运动控制函数匹配的差异参数值后,会将对应平衡需求部位的规划状态参数与选取的差异参数值代入对应的运动控制函数进行参数计算,得到该平衡需求部位的期望状态参数。其中具体的运动控制函数可参照上述关于足底、质心和腰部三项平衡需求部位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设计。
由此,本申请可通过执行上述子步骤S231~子步骤S233,确定出符合机器人控制规律的针对期望运动轨迹的所述仿人机器人的足底、质心和腰部各自对应的期望状态参数。
请再次参照图2,步骤S240,根据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期望状态参数,计算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在确定出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对应的期望状态参数后,会从同时满足机器人运动学规律、足底控制效果、质心控制效果、腰部控制效果以及与机器人安全运行相关的力控参数分布限制效果的器件控制角度,确定出对应匹配的期望驱动参数来对该仿人机器人的各真实关节的运行状况进行控制,以通过调整后的各真实关节的具体状态同时满足机器人运动平衡效果所涉及的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从而确保仿人机器人的机体动作在实现预期运动效果的同时符合机器人运动规律,提升机器人运行安全性,实现机器人运动平衡。
下面对本申请通过引入零空间投影与凸二次规划问题优化的概念,来求得符合当前期望运动轨迹的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的实例进行详细描述。其中,所述机器人动力学需求可表示为确保仿人机器人的运动机体动作符合机器人运动学,所述足底控制需求可表示为确保仿人机器人的至少一个足部的足底不离开足底支撑面,所述质心控制需求可表示为确保仿人机器人不发生倾倒,所述腰部控制需求可表示为确保仿人机器人能够真正恢复平衡,所述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用于表示实现机器人安全运行所需的力控参数的具体数值分布,所述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可以包括关节力矩分布约束条件及足底力参数分布约束条件。
可选地,请参照图5,图5是图2中的步骤S240包括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之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40可以包括子步骤S241~子步骤S247,以通过所述子步骤S241~子步骤S247计算出能够确保仿人机器人的机体动作实现预期运动平衡效果且符合机器人运动规律的期望驱动参数。其中,所述期望驱动参数可由所述仿人机器人各关节的期望角加速度和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的期望足底力参数组成。所述期望足底力参数包括对应足部的期望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Y轴及Z轴方向上的分量,和对应足部的期望足底力矩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Y轴及Z轴方向上的分量。
子步骤S241,在第一零空间内将运动状况信息代入到机器人动力学需求所对应的浮动基动力学方程以及关节力矩分布约束条件所对应的关节力矩不等式中针对待优化驱动参数进行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处于第一零空间下的第一优化驱动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为与所述期望驱动参数对应的具体驱动参数类型,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可由机器人各关节的角加速度和机器人双足的足底力参数组成。所述机器人动力学需求所对应的浮动基动力学方程可采用如下式子进行表达: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61
其中,Sf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浮动基选择矩阵,M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惯量矩阵,G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重力矩阵,C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由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产生的非线性矩阵,J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足底力作用点的雅可比矩阵,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71
用于表示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各关节角加速度,F用于表示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其中,M、G、C可由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根据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计算得到。
而所述关节力矩分布约束条件所对应的关节力矩不等式可代入仿人机器人的全动力学方程进行表达,其中所述仿人机器人的全动力学方程可采用如下式子进行表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72
此时,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73
其中,τmin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的关节力矩下限边界,τmax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的关节力矩上限边界,Sa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的可驱动关节选择矩阵,M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惯量矩阵,G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重力矩阵,C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由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产生的非线性矩阵,J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足底力作用点的雅可比矩阵,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74
用于表示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各关节角加速度,F用于表示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
因此,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在代表最高优先级的机器人动力学需求的第一零空间内将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代入到所述浮动基动力学方程以及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中,而后对这两个表达式参照凸二次规划问题的标准形式构建对应的QP(QuadraticProgramming,凸二次规划)问题,接着使用开源QP求解器对转换得到的QP问题进行求解,完成对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的初步优化处理,得到满足所述机器人动力学需求以及部分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第一零空间下的第一优化驱动参数。
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一零空间下构建出的QP问题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75
s.t.D1x1-f1≤v1
其中,x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零空间下的与待优化驱动参数对应的需优化参数,v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零空间下的松弛变量,A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零空间所对应的控制任务的第一任务系数矩阵,b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零空间所对应的控制任务的第二任务系数矩阵,D1用于表示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在QP问题中的第一偏置影响系数,f1用于表示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在QP问题中的第二偏置影响系数,||·||2用于表示向量二范数。
子步骤S242,根据第一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第二零空间的第一自由向量以及第一优化驱动参数,计算第二零空间的第一待递归驱动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零空间的第一待递归驱动参数与所述第一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所述第二零空间的第一自由向量以及所述第一优化驱动参数之间的参数关联关系可采用如下式子进行表达: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81
其中,x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零空间下的第一待递归驱动参数,N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82
用于表示所述第一优化驱动参数,u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零空间的第一自由向量。
子步骤S243,在第二零空间内将第一待递归驱动参数代入与足底控制需求对应的第一关联关系表达式、关节力矩不等式及足底力参数分布约束条件所对应的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中进行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处于第二零空间下的第二优化驱动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关联关系表达式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与足底的期望状态参数(期望加速度)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关联关系表达式可采用如下式子进行表达: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83
其中,JF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足底的雅可比矩阵,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84
用于表示所述仿人机器人足底的雅可比矩阵导数,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85
用于表示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中的各关节角速度,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86
用于表示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各关节角加速度,aF,d用于表示足底的期望加速度。
而所述足底力参数分布约束条件所对应的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用于描述所述仿人机器人在不发生滑动时的足底力矢量分布状况以及所述仿人机器人在不发生转动时的足底力矩矢量分布状况,此时所述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191
其中,Fz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Z轴方向上的分量,Fx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分量,Fy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分量,τy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矩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分量,τx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矩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分量,dx,min用于表示足底支撑域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下限边界,dx,max用于表示足底支撑域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上限边界,dy,min用于表示足底支撑域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下限边界,dy,max用于表示足底支撑域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上限边界,μ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足底与足底支撑面之间的摩擦力系数。
此时,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在代表次优先级的足底控制需求的第二零空间内将当前运动状况信息以及第一待递归驱动参数代入到所述第一关联关系表达式、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及所述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中,而后对这三个表达式参照凸二次规划问题的标准形式构建对应的QP问题,接着对第二零空间的QP问题进行求解,从而在不破坏第一零空间所对应的控制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对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的二次优化处理,得到满足所述机器人动力学需求、全部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及部分足底控制需求的第二零空间下的第二优化驱动参数。
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二零空间下构建出的QP问题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01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02
其中,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03
用于表示针对第一零空间所对应的QP问题求解出的优化松弛变量,x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零空间下的与待优化驱动参数对应的第一待递归驱动参数,v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零空间下的松弛变量,A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零空间所对应的控制任务的第一任务系数矩阵,b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零空间所对应的控制任务的第二任务系数矩阵,D2用于表示所述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在QP问题中的第一偏置影响系数,f2用于表示所述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在QP问题中的第二偏置影响系数。
子步骤S244,根据第二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第三零空间的第二自由向量以及第二优化驱动参数,计算第三零空间的第二待递归驱动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零空间的第二待递归驱动参数与所述第二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第三零空间的第二自由向量以及第二优化驱动参数之间的参数关联关系可采用如下式子进行表达: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04
其中,x3用于表示所述第三零空间下的第二待递归驱动参数,N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05
用于表示所述第二优化驱动参数,u3用于表示所述第三零空间的第二自由向量。
子步骤S245,在第三零空间内将第二待递归驱动参数代入与质心控制需求对应的第二关联关系表达式、关节力矩不等式及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中进行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处于第三零空间下的第三优化驱动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关联关系表达式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与质心的期望状态参数(期望线动力)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二关联关系表达式可采用如下式子进行表达: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06
其中,AG,l用于表示所述仿人机器人质心所对应的动量矩阵,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07
用于表示所述仿人机器人质心所对应的动量矩阵导数,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08
用于表示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中的各关节角速度,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09
用于表示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各关节角加速度,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11
用于表示质心的期望线动力。
此时,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在代表更次优先级的质心控制需求的第三零空间内将当前运动状况信息以及第二待递归驱动参数代入到所述第二关联关系表达式、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及所述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中,而后对这三个表达式参照凸二次规划问题的标准形式构建对应的QP问题,接着对第三零空间的QP问题进行求解,从而在不破坏第一零空间及第二零空间各自对应的控制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对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的三次优化处理,得到满足所述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质心控制需求、全部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及部分足底控制需求的第三零空间下的第三优化驱动参数。
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三零空间下构建出的QP问题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12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13
其中,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14
用于表示针对第一零空间所对应的QP问题求解出的优化松弛变量,x3用于表示所述第三零空间下的与待优化驱动参数对应的第二待递归驱动参数,v3用于表示所述第三零空间下的松弛变量,A3用于表示所述第三零空间所对应的控制任务的第一任务系数矩阵,b3用于表示所述第三零空间所对应的控制任务的第二任务系数矩阵。
子步骤S246,根据第三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第四零空间的第三自由向量以及第三优化驱动参数,计算第四零空间的第三待递归驱动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零空间的第三待递归驱动参数与所述第三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所述第四零空间的第三自由向量以及所述第三优化驱动参数之间的参数关联关系可采用如下式子进行表达: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15
其中,x4用于表示所述第四零空间下的第三待递归驱动参数,N3用于表示所述第三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16
用于表示所述第三优化驱动参数,u4用于表示所述第四零空间的第三自由向量。
子步骤S247,在第四零空间内将第三待递归驱动参数代入与腰部控制需求对应的第三关联关系表达式、与足底控制需求对应的期望足底力参数趋向等式、关节力矩不等式及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中进行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处于第四零空间下的可作为期望驱动参数的待输出驱动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关联关系表达式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与腰部的期望状态参数(期望加速度)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三关联关系表达式可采用如下式子进行表达: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21
其中,JT用于表示所述仿人机器人腰部的雅可比矩阵,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22
用于表示所述仿人机器人腰部的雅可比矩阵导数,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23
用于表示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中的各关节角速度,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24
用于表示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各关节角加速度,aT,d用于表示腰部的期望加速度。
而与足底控制需求对应的期望足底力参数趋向等式用于使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达到期望足底力参数,此时所述期望足底力参数趋向等式可表达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25
其中,FL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仿人机器人左足的足底力参数,FL,ref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左足的期望足底力参数,FR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仿人机器人右足的足底力参数,FR,ref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右足的期望足底力参数。
此时,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可在代表最低优先级的腰部控制需求的第四零空间内将当前运动状况信息以及第三待递归驱动参数代入到所述第三关联关系表达式、所述期望足底力参数趋向等式、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及所述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中,而后对这四个表达式参照凸二次规划问题的标准形式构建对应的QP问题,接着对第四零空间的QP问题进行求解,从而在不破坏第一零空间、第二零空间及第三零空间各自对应的控制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对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的四次优化处理,得到满足所述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质心控制需求、全部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腰部控制需求及全部足底控制需求的第四零空间下的待输出驱动参数。
在此过程中,所述第四零空间下构建出的QP问题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26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27
其中,x4用于表示所述第四零空间下的与待优化驱动参数对应的第三待递归驱动参数,v4用于表示所述第四零空间下的松弛变量,A4用于表示所述第四零空间所对应的控制任务的第一任务系数矩阵,b4用于表示所述第四零空间所对应的控制任务的第二任务系数矩阵。
由此,本申请可通过执行上述子步骤S241~子步骤S247,计算出能够确保仿人机器人的机体动作实现预期运动平衡效果且符合机器人运动规律的期望驱动参数。
可选地,请参照图6,图6是图2中的步骤S240包括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之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40在执行完上述子步骤S241~子步骤S247之后,还可以包括子步骤S248及子步骤S249,以通过所述子步骤S248~子步骤S249进一步提升所述仿人机器人的运行安全性。
子步骤S248,若第一零空间、第二零空间、第三零空间及第四零空间各自对应的凸二次规划问题均求解成功,并且凸二次规划问题的求解总耗时小于当前控制周期所对应的周期时长,则直接将求解出的处于第四零空间下的待输出驱动参数作为期望驱动参数。
子步骤S249,若第一零空间、第二零空间、第三零空间及第四零空间中任一零空间的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失败,或者第一零空间、第二零空间、第三零空间及第四零空间所对应的凸二次规划问题的求解总耗时大于当前控制周期所对应的周期时长,则将仿人机器人在当前控制周期的上一控制周期下对应的已使用驱动参数作为期望驱动参数。
由此,本申请可通过执行上述子步骤S248~子步骤S249进一步提升所述仿人机器人的运行安全性。
请再次参照图2,步骤S250,按照期望驱动参数对仿人机器人中各真实关节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使仿人机器人按照期望运动轨迹保持平衡。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确定出当前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后,可通过从所述期望驱动参数提取出所述仿人机器人各关节的期望角加速度和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的期望足底力参数,而后将所述仿人机器人各关节的期望角加速度和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的期望足底力参数代入到期望关节力矩计算表达式中,求解出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的期望关节力矩,而后将所述期望关节力矩传输到所述仿人机器人各真实关节的力控电机处,从而控制所述仿人机器人按照期望运动轨迹保持平衡,达到期望运动平衡效果。其中,所述期望关节力矩计算表达式可采用如下式子进行表达: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31
其中,
Figure BDA0003085547410000232
用于表示所述期望驱动参数中所述仿人机器人各关节的期望角加速度,Fd用于表示所述期望驱动参数中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的期望足底力参数,τd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期望关节力矩。
由此,本申请可通过执行上述步骤S210~步骤S250,根据机器人真实运动状况对机器人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实时修正,并确保仿人机器人的机体动作在实现预期运动平衡效果的同时符合机器人运动规律,提升机器人运行安全性。
在本申请中,为确保所述机器人控制设备10能够通过所述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100执行上述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本申请通过对所述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100进行功能模块划分的方式实现前述功能。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100的具体组成进行相应描述。
请参照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100的组成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100可以包括运动数据获取模块110、轨迹修正适配模块120、期望状态确定模块130、期望驱动计算模块140及关节平衡控制模块150。
运动数据获取模块110,用于获取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以及运动规划轨迹。其中,所述运动数据获取模块110可相应执行上述步骤S210。
轨迹修正适配模块120,用于根据运动状况信息对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适配调整,得到与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其中,所述轨迹修正适配模块120可相应执行上述步骤S220以及子步骤S221~子步骤S228。
期望状态确定模块130,用于根据运动状况信息确定仿人机器人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趋向于期望运动轨迹的期望状态参数。其中,所述期望状态确定模块130可相应执行上述步骤S230以及子步骤S231~子步骤S233。
期望驱动计算模块140,用于根据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期望状态参数,计算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其中,所述期望驱动计算模块140可相应执行上述步骤S240以及子步骤S241~子步骤S249。
关节平衡控制模块150,用于按照期望驱动参数对仿人机器人中各真实关节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使仿人机器人按照期望运动轨迹保持平衡。其中,所述关节平衡控制模块150可相应执行上述步骤S25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100,其基本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与前述的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上述的针对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的描述内容。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提供的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中,本申请在获取到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以及运动规划轨迹后,会对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适配调整,得到与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而后根据运动状况信息确定仿人机器人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趋向于所述期望运动轨迹的期望状态参数,并根据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期望状态参数,计算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接着按照得到的期望驱动参数对仿人机器人中各真实关节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从而在根据机器人真实运动状况对机器人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实时修正,降低机器人所处环境对仿人机器人的运动平衡干扰的基础上,确保仿人机器人的机体动作在实现预期运动平衡效果的同时符合机器人运动规律,提升机器人运行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各种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以及运动规划轨迹;
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适配调整,得到与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
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确定所述仿人机器人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趋向于所述期望运动轨迹的期望状态参数;
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所述期望状态参数,计算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
按照所述期望驱动参数对所述仿人机器人中各真实关节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使所述仿人机器人按照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保持平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适配调整,得到与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中的双足足底受力数据计算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当前各自的零力矩点位置;
判断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各自的零力矩点位置是否处于对应足底支撑域范围内;
针对所述仿人机器人的零力矩点位置处于对应足底支撑域范围内的足部,采用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中与该足部对应的足底位姿及足底速度,对该足部在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足底规划位姿及足底规划速度进行匹配式替换,得到该足部在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足底期望位姿及足底期望速度;
针对所述仿人机器人的零力矩点位置未处于对应足底支撑域范围内的足部,直接将该足部在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足底规划位姿及足底规划速度,分别作为该足部在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足底期望位姿及足底期望速度;
采用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的足底期望位姿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质心规划位姿进行参数更新,得到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质心期望位姿;
采用所述仿人机器人双足的足底期望速度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质心规划速度进行参数更新,得到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质心期望速度;
将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腰部规划位姿与腰部规划速度分别置为零,得到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腰部期望位姿及腰部期望速度;
采用所述仿人机器人的重力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中的双足各自的规划足底力参数进行参数更新,得到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中的双足各自的期望足底力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期望状态参数包括足底的期望加速度、质心的期望线动力及腰部的期望加速度,所述运动规划轨迹包括足底、质心和腰部各自对应的规划状态参数,所述规划状态参数包括足底的规划加速度、质心的规划线动力及腰部的规划加速度,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包括足底、质心和腰部各自的实际位姿及实际速度,所述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确定所述仿人机器人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趋向于所述期望运动轨迹的期望状态参数的步骤,包括:
针对足底、质心和腰部中的每项平衡需求部位,将该平衡需求部位的期望位姿与实际位姿进行减法运算,并将该平衡需求部位的期望速度与实际速度进行减法运算,得到对应的位姿差异值及速度差异值;
在得到的位姿差异值与速度差异值中选取与该平衡需求部位的运动控制函数匹配的差异参数值;
将该平衡需求部位所对应的规划状态参数及选取的差异参数值代入该平衡需求部位的运动控制函数中进行参数计算,得到该平衡需求部位的期望状态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包括关节力矩分布约束条件及足底力参数分布约束条件,所述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所述期望状态参数,计算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的步骤,包括:
在第一零空间内将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代入到所述机器人动力学需求所对应的浮动基动力学方程以及所述关节力矩分布约束条件所对应的关节力矩不等式中针对待优化驱动参数进行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处于所述第一零空间下的第一优化驱动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第二零空间的第一自由向量以及所述第一优化驱动参数,计算所述第二零空间的第一待递归驱动参数;
在所述第二零空间内将所述第一待递归驱动参数代入与所述足底控制需求对应的第一关联关系表达式、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及所述足底力参数分布约束条件所对应的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中进行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处于所述第二零空间下的第二优化驱动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关联关系表达式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与足底的期望状态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
根据所述第二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第三零空间的第二自由向量以及所述第二优化驱动参数,计算所述第三零空间的第二待递归驱动参数;
在所述第三零空间内将所述第二待递归驱动参数代入与所述质心控制需求对应的第二关联关系表达式、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及所述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中进行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处于所述第三零空间下的第三优化驱动参数,其中所述第二关联关系表达式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与质心的期望状态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
根据所述第三零空间的零空间投影矩阵、第四零空间的第三自由向量以及所述第三优化驱动参数,计算所述第四零空间的第三待递归驱动参数;
在所述第四零空间内将所述第三待递归驱动参数代入与所述腰部控制需求对应的第三关联关系表达式、与所述足底控制需求对应的期望足底力参数趋向等式、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及所述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中进行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处于所述第四零空间下的可作为所述期望驱动参数的待输出驱动参数,其中所述第二关联关系表达式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与腰部的期望状态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所述期望状态参数,计算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的步骤,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零空间、所述第二零空间、所述第三零空间及所述第四零空间各自对应的凸二次规划问题均求解成功,并且凸二次规划问题的求解总耗时小于当前控制周期所对应的周期时长,则直接将求解出的处于所述第四零空间下的待输出驱动参数作为所述期望驱动参数;
若所述第一零空间、所述第二零空间、所述第三零空间及所述第四零空间中任一零空间的凸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失败,或者所述第一零空间、所述第二零空间、所述第三零空间及所述第四零空间所对应的凸二次规划问题的求解总耗时大于当前控制周期所对应的周期时长,则将所述仿人机器人在当前控制周期的上一控制周期下对应的已使用驱动参数作为所述期望驱动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力矩不等式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Figure FDA0003085547400000031
其中,τmin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的关节力矩下限边界,τmax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的关节力矩上限边界,Sa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的可驱动关节选择矩阵,M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惯量矩阵,G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重力矩阵,C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的由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产生的非线性矩阵,J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当前足底力作用点的雅可比矩阵,
Figure FDA0003085547400000032
用于表示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各关节角加速度,F用于表示所述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足底力参数不等式组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Figure FDA0003085547400000041
其中,Fz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Z轴方向上的分量,Fx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分量,Fy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分量,τy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矩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分量,τx用于表示待优化驱动参数所包括的足底力参数中的足底力矩矢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分量,dx,min用于表示足底支撑域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下限边界,dx,max用于表示足底支撑域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X轴方向上的上限边界,dy,min用于表示足底支撑域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下限边界,dy,max用于表示足底支撑域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Y轴方向上的上限边界,μ用于表示仿人机器人足底与足底支撑面之间的摩擦力系数。
8.一种机器人平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运动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仿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状况信息以及运动规划轨迹;
轨迹修正适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对所述运动规划轨迹进行参数适配调整,得到与所述运动状况信息匹配的期望运动轨迹;
期望状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确定所述仿人机器人在足底、质心和腰部处分别趋向于所述期望运动轨迹的期望状态参数;
期望驱动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运动状况信息以及所述期望状态参数,计算所述仿人机器人当前同时满足机器人动力学需求、足底控制需求、质心控制需求、腰部控制需求及力控参数分布约束条件的期望驱动参数;
关节平衡控制模块,用于按照所述期望驱动参数对所述仿人机器人中各真实关节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使所述仿人机器人按照所述期望运动轨迹保持平衡。
9.一种机器人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
10.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
CN202110579167.8A 2021-05-26 2021-05-26 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2905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9167.8A CN113290559B (zh) 2021-05-26 2021-05-26 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PCT/CN2021/131677 WO2022247170A1 (zh) 2021-05-26 2021-11-19 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7/710,949 US20220379470A1 (en) 2021-05-26 2022-03-31 Robot balance control method, robot controller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9167.8A CN113290559B (zh) 2021-05-26 2021-05-26 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90559A true CN113290559A (zh) 2021-08-24
CN113290559B CN113290559B (zh) 2022-11-11

Family

ID=77325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79167.8A Active CN113290559B (zh) 2021-05-26 2021-05-26 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90559B (zh)
WO (1) WO2022247170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33106A (zh) * 2021-11-05 2021-12-03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力控仿人机器人的全身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253260A (zh) * 2021-12-08 2022-03-29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步态规划方法及装置、运动规划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326769A (zh) * 2021-12-28 2022-04-12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运动矫正方法及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247170A1 (zh) * 2021-05-26 2022-12-01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65177A1 (zh) * 2022-03-01 2023-09-0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构建机器人的控制器的方法、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装置以及机器人
EP4299257A1 (en) * 2022-06-30 2024-01-03 Beijing Xiaomi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Postur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robot, storage medium and program produc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070729A1 (en) * 2017-09-04 2019-03-07 Honda Motor Co., Ltd. Desired zmp trajectory generating device
CN111098300A (zh) * 2019-12-13 2020-05-05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机器人
US20200209890A1 (en) * 2018-12-29 2020-07-02 Ubtech Robotics Corp Ltd Robot centroid position adjust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robot using the same
CN111872941A (zh) * 2020-08-06 2020-11-03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衡控制方法、装置、仿人机器人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43679A (zh) * 2020-12-30 2021-04-13 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082394A (ko) * 2010-01-11 2011-07-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보행 로봇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9586316B1 (en) * 2015-09-15 2017-03-07 Google Inc. Determination of robotic step path
CN108115669B (zh) * 2016-11-26 2021-03-26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浮动控制方法、装置及***
CN108858208B (zh) * 2018-09-05 2022-06-17 鲁东大学 一种复杂地形仿人机器人自适应平衡控制方法、装置和***
CN112792808B (zh) * 2020-12-24 2022-09-02 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变结构滤波器的工业机器人在线轨迹规划方法及装置
CN112775976B (zh) * 2021-02-05 2022-05-10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任务执行控制方法、装置、控制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90559B (zh) * 2021-05-26 2022-11-11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070729A1 (en) * 2017-09-04 2019-03-07 Honda Motor Co., Ltd. Desired zmp trajectory generating device
US20200209890A1 (en) * 2018-12-29 2020-07-02 Ubtech Robotics Corp Ltd Robot centroid position adjust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robot using the same
CN111098300A (zh) * 2019-12-13 2020-05-05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机器人
CN111872941A (zh) * 2020-08-06 2020-11-03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衡控制方法、装置、仿人机器人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43679A (zh) * 2020-12-30 2021-04-13 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7170A1 (zh) * 2021-05-26 2022-12-01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33106A (zh) * 2021-11-05 2021-12-03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力控仿人机器人的全身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253260A (zh) * 2021-12-08 2022-03-29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步态规划方法及装置、运动规划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253260B (zh) * 2021-12-08 2023-08-18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步态规划方法及装置、运动规划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326769A (zh) * 2021-12-28 2022-04-12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运动矫正方法及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326769B (zh) * 2021-12-28 2024-03-29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运动矫正方法及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165177A1 (zh) * 2022-03-01 2023-09-0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构建机器人的控制器的方法、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装置以及机器人
CN116736749A (zh) * 2022-03-01 2023-09-1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构建机器人的控制器的方法和机器人
EP4299257A1 (en) * 2022-06-30 2024-01-03 Beijing Xiaomi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Postur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robot, storage medium and program produc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90559B (zh) 2022-11-11
WO2022247170A1 (zh)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90559B (zh) 机器人平衡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891252B (zh) 一种四足仿生机器人的身体姿态斜坡自适应控制方法
Chu et al.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applied to automated steering for lane keeping in autonomous vehicles
Hofmann Robust execution of bipedal walking tasks from biomechanical principles
CN111872941B (zh) 平衡控制方法、装置、仿人机器人及可读存储介质
US9389598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cking and balancing robots for imitating motion capture data
US9156159B2 (en) Robot cyclic locomotion using a dynamic object
US20070145930A1 (en) Robot controller
Chi et al. A linearization of centroidal dynamics for the model-predictive control of quadruped robots
Kim et al. Improving driving ability for a two-wheeled inverted-pendulum-type autonomous vehicle
Saputra et al. Adaptive motion pattern generation on balancing of humanoid robot movement
Asmar et al. Humanoid fall avoidance using a mixture of strategies
US20220379470A1 (en) Robot balance control method, robot controller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Jo et al. Robust walking stabilization strategy of humanoid robots on uneven terrain via QP-based impedance/admittance control
Meriçli et al. Improving biped walk stability using real-time corrective human feedback
CN114326769B (zh) 机器人运动矫正方法及装置、机器人控制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975965B (zh) 仿人机器人的解耦控制方法、装置和仿人机器人
Majima et al. A controller for changing the yaw direction of an underactuated unicycle robot
Huang et al. Task-space whole-body control with variable contact force control for position-controlled humanoid adaptation to unknown disturbance
Zhu et al. Proprioceptive-based Whole-body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for Dynamic Motions in Legged Robots
Shen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a robust dynamic walking controller on a miniature bipedal robot with proprioceptive actuation
Lee et al. Quadrotor stabilization and tracking using sliding mode observer and control
Fahmi On terrain-aware locomotion for legged robots
Campos-Macias et al. Stabilization method for dynamic gait in bipedal walking robots
US11472024B2 (en) Humanoid robot and its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