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1819A - 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1819A
CN113271819A CN201980087573.3A CN201980087573A CN113271819A CN 113271819 A CN113271819 A CN 113271819A CN 201980087573 A CN201980087573 A CN 201980087573A CN 113271819 A CN113271819 A CN 1132718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sensitive switch
sensitive
seat
switch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75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71819B (zh
Inventor
龟岛贵
古川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271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18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718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18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60N2/0021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 B60N2/0024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for identifying, categorising or investigation of the occupant or object on the seat
    • B60N2/0026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for identifying, categorising or investigation of the occupant or object on the seat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humans, animals or obj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62Accessories for chai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60N2/0021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 B60N2/003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sensor mounting location in or on the seat
    • B60N2/0033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sensor mounting location in or on the seat mounted on or in the foam cush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5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r position of passengers, passenger seats or child seats, and the related safety parameters therefor, e.g. speed or timing of airbag inflation in relation to occupant position or seat belt u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10/00Sensor types, e.g. for passenger detection systems or for controlling seats
    • B60N2210/40Force or pressure sensors
    • B60N2210/46Electric swi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就座传感器(1)的第一感压开关组具备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和比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靠向座席左右方向一侧的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且包含:第一感压开关对,其由第一感压开关(SW11)和第二感压开关(SW21)构成,第一感压开关(SW13)及第二感压开关(SW22)在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之间;第二感压开关对,其由第一感压开关(SW12)和第二感压开关(SW22)构成;第三感压开关对,其由第一感压开关(SW13)和第二感压开关(SW23)构成,通过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的至少一个中的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接通来检测就座。

Description

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适用于适当地检测就座的情况。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安全***之一,在乘车时警告未系好安全带的警告***正在实用化。在该警告***中,当在检测到有人就座的状态下未检测到系好安全带时发出警告。作为这种对人的就座进行检测的装置,可以使用根据载荷来检测就座的就座传感器。
作为这样的就座传感器,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1的就座检测装置。在下述专利文献1的就座检测装置中,具备由在座席的左右方向上空出间隔排列的四个感压开关构成的感压开关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028819号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就座检测装置的感压开关组中,位于右侧的两个感压开关之间的距离、以及位于左侧的两个感压开关之间的距离较短,并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未配置感压开关的区域。因此可以认为,在该就座检测装置中是如下的结构:当感压开关组中的位于右侧的两个感压开关的任意一方、以及位于左侧的两个感压开关的任意一方接通时检测为就座。因此可以认为,该就座检测装置即使在就座于座席的乘员使臀部比通常坐法即正常就座向左右方向偏移就座的所谓偏侧坐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乘员的就座。但是在该就座检测装置中,如上所述,各有两个感压开关分别位于左右,因此不能针对正常就座、以及左右的偏侧坐这三种模式分别适当地配置开关,因此不能针对正常就座、以及左右的偏侧坐等全部情况适当地检测就座。
另外,对于就座检测装置具有希望抑制由物品引起的误检测的需求。例如作为物品,有时将儿童座椅置于座席。通常,就因儿童座椅而施加于座席的载荷而言,具有作用于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端部的倾向。在这样因置于座席的物品而向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端部作用载荷的情况下,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就座检测装置中,有可能发生位于最右侧的感压开关及位于最左侧的感压开关接通而导致由物品引起的误检测的情况。另外,通常具有将物品置于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倾向。在这样将物品置于座席的中央部的情况下,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就座检测装置中,也可能发生位于中央侧的两个感压开关接通而导致由物品引起的误检测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检测就座并能够抑制物品的误检测的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就座传感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由沿着座席的左右方向配置的至少六个感压开关构成的第一感压开关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具有:三个第一感压开关和比该三个第一感压开关靠向所述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一侧的三个第二感压开关,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包含:第一感压开关对,其由一个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和一个所述第二感压开关构成,另一个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及另一个所述第二感压开关位于该第一感压开关与该第二感压开关之间;第二感压开关对,其由距离所述第二感压开关最远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和距离所述第一感压开关最近的所述第二感压开关构成;以及第三感压开关对,其由距离所述第二感压开关最近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和距离所述第一感压开关最远的所述第二感压开关构成,通过所述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的至少一个中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及所述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接通来检测就座。
在该就座传感器中,第二感压开关对比第一感压开关对靠向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一侧,第三感压开关对比第一感压开关对靠向座席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因此,如果配置为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于第一感压开关与第二感压开关之间,则在乘员正常就座的情况下,至少第一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接通。另外,在乘员偏侧坐的情况下,至少第二感压开关对或者第三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接通。因此,根据该就座传感器,能够在正常就座和左右偏侧坐的全部模式中适当地检测乘员的就座。另外,在该就座传感器中,位于座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的感压开关是第二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位于座席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个端的感压开关是第三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二感压开关。因此,根据该就座传感器,即使将载荷作用于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端部那样的物品置于座席并而使位于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端部的各个感压开关接通,也不会检测为就座。因此,根据该就座传感器,能够抑制这种因物品置于座席而引起的误检测。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配置为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于第一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与第二感压开关之间的情况下,与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接近的两个感压开关为互不相同的感压开关对中的感压开关。因此,即使将物品置于座席而使与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接近的两个感压开关接通,也不会检测为就座。另外,在该就座传感器中,在各个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与第二感压开关之间设置有其它的感压开关对中所含的两个感压开关。因此,能够使各个感压开关对中的两个感压开关远离,并能够抑制因将较大的物品置于座席而引起的误检测。因此,根据该就座传感器,能够适当地检测就座,并能够抑制物品的误检测。
另外,可以是,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的各个所述感压开关比所述座席的臀部点靠向后侧。
在乘员就座的情况下,会在座席上的与右侧臀部的大致中央部对应的部位和与左侧臀部的大致中央部对应的部位作用最大载荷或者接近最大载荷的载荷。在成人正常就座的情况下,具有如下倾向:如上所述施加较大载荷的两个部位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是臀部点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或者其附近。另一方面,在儿童背部靠于靠背正常就座的情况下,由于儿童臀部比成人臀部小,因此具有如下倾向: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比臀部点靠向后侧。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与第一感压开关组的各个感压开关比座席的臀部点靠向前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这些感压开关接近当儿童正常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因此,根据该就座传感器,能够适当地检测儿童的就座。此外,本说明书中的成人设定为体重大致为50kg的女性。另外,臀部点是指:当使基于JIS-D4607的三维座位人体模型就座于座席时该三维座位人体模型的臀部点的位置。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各个所述感压开关与所述臀部点在所述座席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大于0mm且为40mm以下。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第一感压开关组的各个感压开关接近当儿童如上述那样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并且能够抑制这些感压开关距离当成人正常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过远。因此,根据该就座传感器,能够检测成人的就座并且能够更适当地检测儿童的就座。
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各自中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与所述第二感压开关的距离为75mm以上且小于120mm。
当儿童就座时如上述那样施加较大载荷的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的下限大致为75mm,当成人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大致为120mm。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能够使各个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与第二感压开关的距离接近当儿童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抑制过于偏离当成人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之间的距离。因此,根据该就座传感器,能够更适当地检测儿童的就座以及成人的就座。另外,根据该就座传感器,与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和第二感压开关的距离小于75mm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物品引起的误检测。
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中的所述感压开关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所述座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重叠。
通过这样构成,与第一感压开关组中的感压开关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不与沿着座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重叠的情况相比,虽然第一感压开关组的感压开关沿着座席的左右方向,但是能够抑制向前后方向偏移。因此,根据该就座传感器,能够更适当地检测乘员偏侧坐于座席时的就座。
另外,优选地,上述就座传感器还具备第二感压开关组,该第二感压开关组比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靠向所述座席的前侧,且由沿着所述座席的左右方向配置的至少四个所述感压开关构成,通过所述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的至少一个中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及所述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接通来检测就座,或者通过所述第二感压开关组的至少两个所述感压开关接通来检测就座。
通过这样构成,在乘员使臀部比正常就座向前方偏移就座即所谓靠前坐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二感压开关组中的感压开关来检测乘员的就座。因此,根据该就座传感器,即使在乘员靠前坐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检测就座。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二感压开关组包含与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分别对应的感压开关对。
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在乘员使臀部比正常就座靠向前方并且向左右方向偏移就座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检测就座。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二感压开关组的各个所述感压开关对中的一方的所述感压开关、以及该感压开关对所对应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的所述感压开关对中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所述座席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重叠,所述第二感压开关组的各个所述感压开关对中的另一方的所述感压开关、以及该感压开关对所对应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的所述感压开关对中的所述第二感压开关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所述座席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其它直线重叠。
通过这样构成,可抑制第二感压开关组中的感压开关对相对于第一感压开关组中的感压开关对向左右方向的偏移。因此,根据该就座传感器,即使在乘员使臀部比正常就座靠向前方并且向左右方向偏移就座的情况下,也能够更适当地检测就座。
另外,本发明的座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就座传感器、以及在表面配置所述就座传感器的缓冲垫,所述三个第一感压开关比所述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向一侧,所述三个第二感压开关比所述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向另一侧。
在该座席装置中,与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位于以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为基准的单侧的情况相比,可抑制第一感压开关组偏向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配置的情况。因此,根据该座席装置,无论乘员偏向右侧偏侧坐还是偏向左侧偏侧坐,都能够适当地检测乘员的就座。
(三)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检测就座并能够抑制物品的误检测的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就座传感器的分解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就座传感器的等价电路的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就座传感器配置于座席装置的状态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座席装置中的座席的铅垂剖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7是表示当乘员就座时在座席上施加载荷的区域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当乘员就座时在座席上施加载荷的区域的另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说明。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各图中的比例尺与在以下说明中记载的比例尺有可能不同。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的俯视图。另外,图2是图1的就座传感器1的分解图。如图2所示,就座传感器1构成为包含:第一电极片10、第二电极片20、以及隔离物30。
第一电极片10主要具备以下构成要素:第一绝缘片10P、第一电极11F~16F、第二电极21F~26F、端子T1、T2、以及配线18A~18E、19A~19E。
第一绝缘片10P由具有绝缘性、挠性的片材构成。作为构成这样的第一绝缘片10P的材料,例如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醇(PEN)、聚酰亚胺(PI)等树脂。第一绝缘片10P由大致H字形的主块10MB、和与主块10MB连接的大致长方形的尾块10TB构成。
主块10MB包含:沿着规定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带部11B、沿着与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带部12B、以及沿着与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带部13B。第一带部11B与第二带部12B并列。第三带部13B的一个端部连接于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第三带部13B的另一个端部连接于第二带部12B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这样通过第三带部13B将第一带部11B与第二带部12B连接,主块10MB如上述那样为大致H字形的形状。尾块10TB连接于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且在第三带部13B侧的相反侧沿着与第三带部13B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第一电极片10的第一电极11F~16F以及第二电极21F~26F各自为大致圆形的形状,并配置于主块10MB的一面上。该一面是与第二电极片20对置的面。第一电极11F~13F及第二电极21F~23F以沿着上述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的方式空出间隔配置于第一带部11B。另外,第一电极11F~13F比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靠向一侧,第二电极21F~23F比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靠向另一侧。另外,第一电极12F比第一电极11F靠向第一带部11B的一端部侧,第一电极13F比第一电极11F靠向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侧。另外,第二电极22F比第二电极21F靠向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侧,第二电极23F比第二电极21F靠向第一带部11B的另一端部侧。
因此,第一电极11F~13F及第二电极21F~23F从第一带部11B的一端部侧朝向另一端部侧按照第一电极12F、第一电极11F、第一电极13F、第二电极22F、第二电极21F、第二电极23F的顺序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并与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直线为基准,第一电极11F与第二电极21F配置于对称的位置,第一电极12F与第二电极23F配置于对称的位置,第一电极13F与第二电极22F配置于对称的位置。另外,第一电极11F~13F及第二电极21F~23F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直线重叠。另外,第一电极11F与第一电极12F的间隔和第一电极11F与第一电极13F的间隔相同,第二电极21F与第二电极22F的间隔和第二电极21F与第二电极23F的间隔相同。
另外,第一电极14F~16F及第二电极24F~26F以沿着上述第二带部12B的延伸方向的方式空出间隔配置于第二带部12B。另外,第一电极14F~16F比第二带部12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靠向一侧,第二电极24F~26F比第二带部12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靠向另一侧。另外,第一电极15F比第一电极14F靠向第二带部12B的一端部侧,第一电极16F比第一电极14F靠向第二带部12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侧。另外,第二电极25F比第二电极24F靠向第二带部12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侧,第二电极26F比第二电极24F靠向第二带部12B的另一端部侧。
因此,第一电极14F~16F及第二电极24F~26F从第二带部12B的一端部侧朝向另一端部侧按照第一电极15F、第一电极14F、第一电极16F、第二电极25F、第二电极24F、第二电极26F的顺序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第二带部12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并与第二带部12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直线为基准,第一电极14F与第二电极24F配置于对称的位置,第一电极15F与第二电极26F配置于对称的位置,第一电极16F与第二电极25F配置于对称的位置。另外,第一电极14F~16F及第二电极24F~26F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第二带部12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直线重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4F与第一电极15F的间隔和第一电极14F与第一电极16F的间隔相同,第二电极24F与第二电极25F的间隔和第二电极24F与第二电极26F的间隔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为,在俯视观察角度下,第一电极14F与第一电极11F、第一电极15F与第一电极12F、第一电极16F与第一电极13F、第二电极24F与第二电极21F、第二电极25F与第二电极22F、以及第二电极26F与第二电极23F分别与沿着与第一带部11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直线重叠。
在尾块10TB上配置有上述一对端子T1、T2。第一绝缘片10P的配置有这些端子T1、T2的一面与第一绝缘片10P的配置有上述电极的一面是同一面。
一个端子T1与第一电极13F及第一电极16F通过配线18A电连接,第一电极13F与第一电极11F通过配线18B电连接,第一电极11F与第一电极12F通过配线18C电连接,第一电极16F与第一电极14F通过配线18D电连接,第一电极14F与第一电极15F通过配线18E电连接。另外,另一个端子T2与第二电极22F及第二电极25F通过配线19A电连接,第二电极22F与第二电极21F通过配线19B电连接,第二电极21F与第二电极23F通过配线19C电连接,第二电极25F与第二电极24F通过配线19D电连接,第二电极24F与第二电极26F通过配线19E电连接。
第二电极片20主要具备以下构成要素:第二绝缘片20P、第一电极11S~16S、第二电极21S~26S、配线28A~28C、29A~29C。
第二绝缘片20P与第一绝缘片10P同样地由具有绝缘性、挠性的片材构成。因此,作为构成第二绝缘片20P的材料,例如可举出构成第一绝缘片10P的材料。
第二绝缘片20P由主块20MB和尾块20TB构成,该主块20MB具有与第一绝缘片10P的主块10MB相同的形状,该尾块20TB连接于主块20MB,并具有比第一绝缘片10P的尾块10TB短的形状。因此,主块20MB包含:第一带部21B,其与第一绝缘片的第一带部11B为相同形状且沿着规定的方向延伸;第二带部22B,其与第一绝缘片的第二带部12B为相同形状且沿着与第一带部21B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三带部23B,其与第一绝缘片的第三带部13B为相同形状且沿着与第一带部21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带部21B与第二带部22B并列。第三带部23B的一个端部连接于第一带部21B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第三带部23B的另一个端部连接于第二带部22B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
第二电极片20的第一电极11S~16S以及第二电极21S~26S分别地是与第一电极片10的第一电极11F~16F以及第二电极21F~26F各自完全相等的形状,并配置于主块20MB的一面上。该一面是与第一电极片10对置的面。第一电极11S~16S的配置位置是与第一电极片10的第一电极11F~16F对应的位置,第二电极21S~26S的配置位置是与第一电极片10的第二电极21F~26F对应的位置。因此,在使第一电极片10与第二电极片20重叠并进行俯视观察时,第二电极片20的第一电极11S~16S与第一电极片10的对应的第一电极11F~16F重叠,第二电极片20的第二电极21S~26S与第一电极片10的对应的第二电极21F~26F重叠。
第一电极11S与第二电极21S通过配线28A电连接,第一电极12S与第二电极22S通过配线28B电连接,第一电极13S与第二电极23S通过配线28C电连接。另外,第一电极14S与第二电极24S通过配线29A电连接,第一电极15S与第二电极25S通过配线29B电连接,第一电极16S与第二电极26S通过配线29C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各电极配置于与第一电极片10的各电极对应的位置。因此,以通过第一带部21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并与第一带部21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直线为基准,第一电极11S与第二电极21S配置于对称的位置,第一电极12S与第二电极23S配置于对称的位置,第一电极13S与第二电极22S配置于对称的位置。另外,以通过第二带部22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并与第二带部22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直线为基准,第一电极14S与第二电极24S配置于对称的位置,第一电极15S与第二电极26S配置于对称的位置,第一电极16S与第二电极25S配置于对称的位置。另外,第一电极11S~13S及第二电极21S~23S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第一带部21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直线重叠,第一电极14S~16S及第二电极24S~26S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第二带部22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直线重叠。另外,第一电极11S与第一电极12S的间隔和第一电极11S与第一电极13S的间隔相同,第二电极21S与第二电极22S的间隔和第二电极21S与第二电极23S的间隔相同。另外,第一电极14S与第一电极15S的间隔和第一电极14S与第一电极16S的间隔相同,第二电极24S与第二电极25S的间隔和第二电极24S与第二电极26S的间隔相同。另外,在俯视观察角度下,第一电极14S与第一电极11S、第一电极15S与第一电极12S、第一电极16S与第一电极13S、第二电极24S与第二电极21S、第二电极25S与第二电极22S、以及第二电极26S与第二电极23S分别与沿着与第一带部21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直线重叠。
隔离物30由具有挠性的绝缘片构成。因此,作为构成绝缘片的材料,例如可举出与构成第一绝缘片10P、第二绝缘片20P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另外,隔离物30的外形与第二绝缘片20P基本一致。
在隔离物30上分别形成有相同大小的开口11H~16H、21H~26H。各个开口的周缘形状是大致圆形,各个开口的直径比第一电极片10及第二电极片20的各个电极的直径略小。开口11H形成于与第一电极片10的第一电极11F对应的位置,开口12H形成于与第一电极12F对应的位置,开口13H形成于与第一电极13F对应的位置,开口14H形成于与第一电极14F对应的位置,开口15H形成于与第一电极15F对应的位置,开口16H形成于与第一电极16F对应的位置。另外,开口21H形成于与第一电极片10的第二电极21F对应的位置,开口22H形成于与第二电极22F对应的位置,开口23H形成于与第二电极23F对应的位置,开口24H形成于与第二电极24F对应的位置,开口25H形成于与第二电极25F对应的位置,开口26H形成于与第二电极26F对应的位置。而且,在使隔离物30与第一电极片10及第二电极片20重合进行俯视观察时,隔离物30的各个开口11H~16H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片10的第一电极的周缘的内侧及与该第一电极对应的第二电极片20的第一电极的周缘的内侧。另外,各个开口21H~26H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片10的第二电极的周缘的内侧及与该第二电极对应的第二电极片20的第二电极的周缘的内侧。例如,开口11H位于第一电极11F及第一电极11S的周缘的内侧,开口21H位于第二电极21F及第二电极21S的周缘的内侧。
此外,在隔离物30上形成有未图示的气孔即切口,开口11H~13H、21H~23H通过该切口相互在空间上连接,而且也与隔离物30的外部的空间在空间上连接。另外,开口14H~16H、24H~26H通过上述切口相互在空间上连接,而且也与隔离物30的外部的空间在空间上连接。
另外,在隔离物30的两面涂覆有用于与第一电极片10及第二电极片20进行粘接的未图示的粘接材料。
通过使以上结构的第一电极片10及第二电极片20经由隔离物30一体化,从而构成图1的就座传感器1。因此,如图1所示,就座传感器1由大致H字形的主块1MB、和大致长方形的尾块1TB构成。
主块1MB包含第一带部1B、第二带部2B、第三带部3B。第一带部1B与第一电极片10及第二电极片20的第一带部11B、21B为相同形状。第二带部2B沿着与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且与第一电极片10及第二电极片20的第二带部12B、22B为相同形状。第三带部3B沿着与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且与第一电极片10及第二电极片20的第三带部13B、23B为相同形状。因此,第一带部1B与第二带部2B并列,在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连接有第三带部3B的一个端部,在第二带部2B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连接有第三带部3B的另一个端部。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作为整体呈大致H字状。
另外,在尾块1TB露出第一电极片10的尾块10TB的一部分,并从该露出的部分露出一对端子T1、T2。尾块1TB连接于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在第三带部3B侧的相反侧沿着与第三带部3B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此外,在尾块1TB,只要至少一对端子T1、T2露出即可。因此,例如第二绝缘片20P也可以没有尾块20TB,隔离物30也可以没有与第二绝缘片20P的尾块20TB对应的部位。在这种情况下,在尾块1TB,第一电极片10的配线18A、19A的露出的部分增加。因此,优选形成对露出于第一电极片10的配线18A、19A进行覆盖的保护层。作为构成该保护层的材料,例如可举出构成第一绝缘片10P的材料。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片10及第二电极片20经由隔离物30一体化,从而第一电极12F和第一电极12S在开口12H中空出规定的间隔相互对置而成为第一感压开关SW12。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地图示,同样地,第一电极11F和第一电极11S在开口11H中空出规定的间隔相互对置而成为第一感压开关SW11,第一电极13F和第一电极13S在开口13H中空出规定的间隔相互对置而成为第一感压开关SW13。另外,同样地,第一电极14F~16F和与该第一电极14F~16F对应的第一电极14S~16S在与该第一电极14F~16F对应的开口14H~16H中空出规定的间隔相互对置而成为第一感压开关SW14~SW16。另外,同样地,第二电极21F~26F和与该第二电极21F~26F对应的第二电极21S~26S在与该第二电极21F~26F对应的开口21H~26H中空出规定的间隔相互对置而成为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6。
在向感压开关施加载荷的情况下,各个感压开关中的两个电极接触。这样,两个电极接触的感压开关接通。此时,隔离物30的开口内的部分空气通过切口进行移动而向外部排出。
如图1所示,主块1MB具备多个这样的感压开关。在此,包含于第一带部1B的感压开关是第一感压开关组,第一感压开关组由沿着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配置的至少六个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构成。另外,该第一感压开关组具有: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其比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靠向一侧配置;以及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其靠向另一侧配置。
另外,由第一感压开关SW11和第二感压开关SW21构成的感压开关对是第一感压开关对,第一感压开关组中的另一个第一感压开关即第一感压开关SW13与另一个第二感压开关即第二感压开关SW22位于作为第一感压开关对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之间。另外,由第一感压开关SW12和第二感压开关SW22构成的感压开关对是第二感压开关对,第二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2在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中距离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最远。另一方面,第二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二感压开关SW22在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中距离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最近。另外,由第一感压开关SW13和第二感压开关SW23构成的感压开关对是第三感压开关对,第三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二感压开关SW23在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中距离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最远。另一方面,第三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3在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中距离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最近。上述的第一感压开关组包含上述的第一感压开关对、第二感压开关对、以及第三感压开关对。
另外,包含于第二带部2B的感压开关是第二感压开关组,第二感压开关组由沿着第二带部2B的延伸方向配置的至少六个感压开关SW14~SW16、SW24~SW26构成。另外,该第二感压开关组具有:第一感压开关SW14~SW16,其比第二带部2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靠向一侧配置;以及第二感压开关SW24~SW26,其靠向另一侧配置。
另外,由第一感压开关SW14和第二感压开关SW24构成的感压开关对是第四感压开关对,第二感压开关组中的另一个第一感压开关即第一感压开关SW16与另一个第二感压开关即第二感压开关SW25位于第四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4与第二感压开关SW24之间。另外,由第一感压开关SW15和第二感压开关SW25构成的感压开关对是第五感压开关对,第五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5在第一感压开关SW14~SW16中距离第二感压开关SW24~SW26最远。另一方面,第五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二感压开关SW25在第二感压开关SW24~SW26中距离第一感压开关SW14~SW16最近。另外,由第一感压开关SW16和第二感压开关SW26构成的感压开关对是第六感压开关对,第六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二感压开关SW26在第二感压开关SW24~SW26中距离第一感压开关SW14~SW16最远。另一方面,第六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6在第一感压开关SW14~SW16中距离第二感压开关SW24~SW26最近。因此,上述的第二感压开关组包含上述的第四感压开关对、第五感压开关对、以及第六感压开关对。另外,第二感压开关组的第四感压开关对与第一感压开关组的第一感压开关对对应,第二感压开关组的第五感压开关对与第一感压开关组的第二感压开关对对应,第二感压开关组的第六感压开关对与第一感压开关组的第三感压开关对对应。
另外,以通过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并与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直线为基准,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配置于对称的位置,第一感压开关SW12与第二感压开关SW23配置于对称的位置,第一感压开关SW13与第二感压开关SW22配置于对称的位置。另外,以通过第二带部2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并与第二带部2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直线为基准,第一感压开关SW14与第二感压开关SW24配置于对称的位置,第一感压开关SW15与第二感压开关SW26配置于对称的位置,第一感压开关SW16与第二感压开关SW25配置于对称的位置。另外,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及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直线重叠,第一感压开关SW14~SW16及第二感压开关SW24~SW26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第二带部2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直线重叠。另外,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一感压开关SW12的间隔和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一感压开关SW13的间隔相同,第二感压开关SW2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2的间隔和第二感压开关SW2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3的间隔相同。另外,第一感压开关SW14与第一感压开关SW15的间隔和第一感压开关SW14与第一感压开关SW16的间隔相同,第二感压开关SW24与第二感压开关SW25的间隔和第二感压开关SW24与第二感压开关SW26的间隔相同。这些间隔从适当地检测偏侧坐的观点出发而优选为15mm以上且50mm以下。另外,在俯视观察角度下,第一感压开关SW14与第一感压开关SW11、第一感压开关SW15与第一感压开关SW12、第一感压开关SW16与第一感压开关SW13、第二感压开关SW24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第二感压开关SW25与第二感压开关SW22、以及第二感压开关SW26与第二感压开关SW23分别与沿着与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直线重叠。另外,第一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的距离、第二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2与第二感压开关SW22的距离、第三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3与第二感压开关SW23的距离相同。另外,第四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4与第二感压开关SW24的距离、第五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5与第二感压开关SW25的距离、第六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6与第二感压开关SW26的距离相同。另外,就从第一带部1B的中心到第二带部2B的中心的距离而言,基于适当地检测靠前坐的观点而优选为50mm以上且小于100mm。
图4是表示图1的就座传感器的等价电路的图。如图4所示,在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作为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串联连接,作为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的第一感压开关SW12与第二感压开关SW22串联连接,作为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的第一感压开关SW13与第二感压开关SW23串联连接。另外,在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作为第四感压开关对SWP4的第一感压开关SW14与第二感压开关SW24串联连接,作为第五感压开关对SWP5的第一感压开关SW15与第二感压开关SW25串联连接,作为第六感压开关对SWP6的第一感压开关SW16与第二感压开关SW26串联连接。而且,感压开关对SWP1~SWP6相互并联电连接。因此,在就座传感器1中,通过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至少一个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或者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的至少一个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接通,从而使一对端子T1、T2之间电连接。
图5是表示就座传感器1配置于座席装置的状态一例的图,图6是表示图5的座席装置中的座席的铅垂剖面的一部分的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SD具有座席SE和靠背SB。如图6所示,就座传感器1经由粘接层AL固定于该座席SE的缓冲垫CP的上侧表面。这样安装有就座传感器1的缓冲垫CP被未图示的表皮包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座传感器1位于座席SE的缓冲垫CP与未图示的表皮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就座传感器1的第一电极片10侧通过粘接层AL固定于缓冲垫CP的表面,但是也可以将第二电极片20侧通过粘接层AL固定于缓冲垫CP的表面。作为构成缓冲垫CP的材料,例如可举出泡沫聚氨酯等。另外,如图5所示,就座传感器1配置为,感压开关比靠背SB靠向前侧,并且第三带部3B的长度方向沿着座席SE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带部1B及第二带部2B的长度方向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延伸。在图5中,示出了如下的就座传感器1配置于座席SE的状态:当俯视观察就座传感器1时,座席SE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L通过第一带部1B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与第二带部2B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第一带部1B及第二带部2B的长度方向沿着与座席SE的中心线CL垂直的方向延伸。另外,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包含于第一带部1B的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比座席SE的臀部点HP靠向后方,包含于第二带部2B的感压开关SW14~SW16、SW24~SW26比座席SE的臀部点HP靠向前方。此外,臀部点HP是指:使基于JIS-D4607的三维座位人体模型就座于座席SE时该三维座位人体模型的臀部点的位置。
在此,如图1所示,当俯视观察就座传感器1时,图4所示的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至少六个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在第一带部1B上沿着该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配置。另外,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至少六个感压开关SW14~SW16、SW24~SW26在第二带部2B上沿着该第二带部2B的延伸方向配置。因此,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至少六个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配置。另外,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至少六个感压开关SW14~SW16、SW24~SW26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配置。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6比座席SE的中心线CL靠向一侧,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6比座席SE的中心线CL靠向另一侧。因此,座席SE的中心线CL位于各个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与第二感压开关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电连接于一对端子T1、T2的未图示的车辆用控制单元来检测就座。就车辆用控制单元而言,在一对端子T1、T2之间没有电连接的状态下判定为乘员没有就座于座席SE,在一对端子T1、T2之间电连接的状态下判定为乘员就座于座席SE。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中,通过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的至少一个中的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或者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的第四~第六感压开关对的至少一个中的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接通来检测就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具备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该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由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配置的至少六个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构成。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三个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比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三个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靠向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另外,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包含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以及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由第一感压开关SW11和第二感压开关SW21构成。第一感压开关SW13及第二感压开关SW22位于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之间。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由第一感压开关SW12和第二感压开关SW22构成。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2在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中距离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最远。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中的第二感压开关SW22在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中距离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最近。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由第一感压开关SW13和第二感压开关SW23构成。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中的第二感压开关SW23在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中距离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最远。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3在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中距离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最近。在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中,通过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SWP1~SWP3的至少一个中的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接通来检测就座。
在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中,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比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靠向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一侧,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比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靠向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配置为,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于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之间。在此,图7是表示当乘员就座时在座席SE上施加载荷的区域的一例的图。在图7中,用虚线表示乘员正常就座时在座席SE上施加载荷的区域ST1,用单点划线表示乘员偏侧坐时在座席SE上施加载荷的区域ST2。此外,这些区域ST1、ST2设定为体重大致为50kg的成人女性就座时在座席SE上施加载荷的区域。就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而言,由于具备如上述那样配置的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因此能够如图7所示那样,至少使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和第二感压开关SW21位于区域ST1内。因此,当乘员正常就座时,至少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及第二感压开关SW21双方接通。另外,至少能够使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2及第二感压开关SW22或者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3及第二感压开关SW23位于区域ST2内。因此,当乘员偏侧坐时,至少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2及第二感压开关SW22双方或者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3及第二感压开关SW23双方接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中,至少六个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能够在正常就座、以及左右偏侧坐的全部模式中适当地检测乘员的就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中,位于座席SE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的感压开关是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2。另外,位于座席SE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端的感压开关是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中的第二感压开关SW23。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即使例如儿童座椅那样的、载荷作用于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端部的物品被置于座席SE而使位于座席SE的左右方向两侧端部的各个感压开关接通,也不会检测为就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能够抑制这种因物品被置于座席SE而引起的误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中,在配置为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于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之间的情况下,与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接近的两个感压开关为第一感压开关SW13和第二感压开关SW22,是互不相同的感压开关对中的感压开关。因此,即使载荷作用于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那样的物品被置于座席SE而使与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接近的两个感压开关即第一感压开关SW13和第二感压开关SW22接通,也不会检测为就座。另外,在各个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与第二感压开关之间设置有其它的感压开关对中所含的两个感压开关。因此,就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而言,与在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与第二感压开关之间,没有设置其它的感压开关、或者设置有一个其它的感压开关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各个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与第二感压开关远离。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能够使得感压开关对不易位于当物品置于座席SE时承受该物品的载荷的区域内,并抑制因较大的物品置于座席SE而引起的误检测。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与上述的情况相比,能够适当地检测就座并抑制物品的误检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中,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各个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比座席SE的臀部点HP靠向后侧。
在乘员就座的情况下,会在座席SE上的与右侧臀部的大致中央部对应的部位和与左侧臀部的大致中央部所对应的部位作用最大载荷或者接近最大载荷的载荷。在图7中示出当成人正常就座时如上所述施加较大载荷的两个部位LHP。此外,该部位LHP是体重大致为50kg的成人女性的情况下的部位。在成人正常就座的情况下,具有如下倾向:该部位LHP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是臀部点HP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或者其附近。另一方面,在儿童背部靠于靠背SB就座的情况下,由于儿童的臀部比成人的臀部小,因此具有如下倾向: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比臀部点HP靠向后侧。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与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各个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比座席SE的臀部点HP靠向前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这些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接近当儿童如上述那样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能够适当地检测儿童的就座。
此外,为了检测成人的就座并且更适当地检测儿童的就座,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各个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与臀部点HP在座席SE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优选为大于0mm且为40mm以下。此外,该距离是感压开关的中心与臀部点HP在座席SE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各个感压开关接近当儿童正常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并且能够抑制这些感压开关距离当成人正常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LHP过远。因此,根据该就座传感器,能够检测成人的就座并且能够更适当地检测儿童的就座。此外,设定为大于0mm的原因在于:与儿童相比成人所施加的载荷较大,施加载荷的区域也较大,因此即使在大于0mm的情况下也能够接通。另外,如果大于40mm,则感压开关有可能与靠背SB重叠,导致载荷不作用于感压开关,因此优选为40mm以下。此外,在儿童就座的情况下,具有如下倾向:如上述那样施加较大载荷的两个部位与成人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两个部位LHP相比而言靠向后方15mm左右。另外,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在这样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的位置都会产生偏差。因此,为了检测成人的就座并且更适当地检测10岁左右的儿童的就座,考虑到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的位置偏差,上述的距离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4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mm以上且30mm以下。
另外,为了更适当地检测儿童的就座及成人的就座,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感压开关对SWP1~SWP3各自中的第一感压开关与第二感压开关的距离优选为75mm以上且小于120mm。此外,该距离是第一感压开关的中心与第二感压开关的中心的距离。如上所述,在乘员就座的情况下,会在座席SE上的与右侧臀部的大致中央部对应的部位和与左侧臀部的大致中央部对应的部位作用最大载荷或者接近最大载荷的载荷。当儿童就座时这样施加较大载荷的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的下限大致为75mm,当成人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两个部位LHP之间的距离大致为120mm。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能够使各个感压开关对SWP1~SWP3中的第一感压开关与第二感压开关的距离接近儿童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抑制过于偏离当成人就座时施加较大载荷的部位LHP之间的距离。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能够更适当地检测儿童的就座及成人的就座。另外,通过如这样构成,与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与第二感压开关的距离小于75mm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物品引起的误检测。此外,设定为小于120mm的原因在于:与儿童相比成人向座席施加的载荷较大,施加载荷的区域也较大,因此即使在小于120mm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感压开关对中的第一感压开关与第二感压开关接通。另外,为了更适当地检测儿童的就座及成人的就座,感压开关对SWP1~SWP3中的两个感压开关之间的距离优选为80mm以上且110mm以下。
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中,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L1重叠。通过这样构成,与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不与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L1重叠的情况相比,虽然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但是能够抑制向前后方向偏移。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能够更适当地检测乘员偏侧坐于座席SE时的就座。
另外,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还具备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该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比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靠向座席SE的前侧,且由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配置的至少六个感压开关SW14~SW16、SW24~SW26构成。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包含第四感压开关对SWP4、第五感压开关对SWP5、第六感压开关对SWP6。第四感压开关对SWP4与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对应,第五感压开关对SWP5与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对应,第六感压开关对SWP6与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对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中,通过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SWP1~SWP3的至少一个中的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接通来检测就座,或者通过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的第四~第六感压开关对SWP4~SWP6的至少一个中的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接通来检测就座。
在此,图8是表示当乘员就座时在座席SE上施加载荷的区域的另一例的图。在图8中,用虚线表示成人正常就座时在座席SE上施加载荷的区域ST1。另外,用单点划线表示成人靠前坐时在座席SE上施加载荷的区域ST3、以及成人相对于正常就座而言使臀部靠向前方并且向左右方向偏移就座时在座席SE上施加载荷的区域ST4。此外,如上所述,这里的成人是体重大致为50kg的女性。
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还具备上述的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因此能够如图8所示那样,至少使第四感压开关对SWP4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4及第二感压开关SW24位于区域ST3内。因此,当乘员靠前坐时,至少第四感压开关对SWP4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4及第二感压开关SW24双方接通。另外,至少能够使第五感压开关对SWP5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5及第二感压开关SW25或者第六感压开关对SWP6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6及第二感压开关SW26位于区域ST4内。因此,在乘员使臀部比正常就座靠向前方并且向左右方向偏移就座的情况下,至少第五感压开关对SWP5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5及第二感压开关SW25双方或者第六感压开关对SWP6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6及第二感压开关SW26双方接通。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无论在乘员靠前坐还是乘员使臀部比正常就座靠向前方并且向左右方向偏移就座的情况下,都能够适当地检测就座。
此外,即使在乘员靠前坐的情况下,为了适当地检测就座,也是主要是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由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配置的至少四个感压开关构成即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的至少一个中的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或者第二感压开关组的至少两个感压开关接通来检测就座。通过这样构成,当乘员靠前坐时,能够利用第二感压开关组中的感压开关来检测乘员的就座。因此,采用这样的就座传感器,也能够适当地检测乘员靠前坐时的就座。另外,通常具有将物品以接近靠背SB的状态置于座席SE的倾向,因此具有如下倾向:与座席SE的前侧相比而言,物品的载荷往往更多地作用于后侧。在上述那样的就座传感器中,由于第二感压开关组比第一感压开关组靠向座席SE的前侧配置,因此与第二感压开关组比第一感压开关组靠向座席SE的后侧配置的情况相比而言,能够抑制物品的载荷作用于第二感压开关组中的感压开关。因此,当物品置于座席SE时,与第一感压开关组相比而言,不易向第二感压开关组作用载荷。因此,例如,即使采用通过第二感压开关组的相邻的两个感压开关接通来检测就座的结构,也能够抑制物品引起的误检测。
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中,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的第四感压开关对SWP4中的一个感压开关即第一感压开关SW14与第四感压开关对SWP4所对应的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座席SE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L3重叠。另外,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的第四感压开关对SWP4中的另一个感压开关即第二感压开关SW24与第四感压开关对SWP4所对应的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中的第二感压开关SW21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座席SE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L4重叠。另外,第五感压开关对SWP5中的一个感压开关即第一感压开关SW15与第五感压开关对SWP5所对应的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2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座席SE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L5重叠。另外,第五感压开关对SWP5中的另一个感压开关即第二感压开关SW25与第五感压开关对SWP5所对应的第二感压开关SW22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座席SE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L6重叠。另外,第六感压开关对SWP6中的一个感压开关即第一感压开关SW16与第六感压开关对SWP6所对应的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3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座席SE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L7重叠。另外,第六感压开关对SWP6中的另一个感压开关即第二感压开关SW26与第六感压开关对SWP6所对应的第二感压开关SW23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座席SE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L8重叠。通过这样构成,抑制了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感压开关对相对于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感压开关对而言向左右方向的偏移。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即使在乘员使臀部比正常就座靠向前方并且向左右方向偏移就座的情况下,也能够更适当地检测就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中,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的距离、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2与第二感压开关SW22的距离、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3与第二感压开关SW23的距离相同。因此,与这些距离不同的情况相比,能够适当地检测成人和儿童的就座,并进一步抑制较小的物品引起的误检测。
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中,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感压开关SW14~SW16、SW24~SW26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L2重叠。通过这样构成,与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感压开关SW14~SW16、SW24~SW26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不与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L2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的感压开关SW14~SW16、SW24~SW26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向前后方向偏移。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1,能够更适当地检测乘员偏侧坐于座席时的就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SD具备就座传感器1、和在表面配置有就座传感器1的缓冲垫CP,三个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比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向一侧,三个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比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向另一侧。通过这样构成,在该座席装置SD中,与第一感压开关及第二感压开关位于以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为基准的单侧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偏向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配置。因此,根据该座席装置SD,无论在乘员向右侧偏移的偏侧坐的情况下,还是在乘员向左侧偏移的偏侧坐的情况下,都能够适当地检测乘员的就座。
虽然以上述实施方式为例对于本发明的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座传感器1具备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和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但是,就座传感器1只要至少具备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即可。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座传感器可以采用不具备第二带部2B和第三带部3B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由六个感压开关构成。但是,只要包含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以及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也可以由六个以上的感压开关构成。例如,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可以在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一感压开关SW12之间具有其它的感压开关。在这种情况下,其它的感压开关可以与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SWP1~SWP3的任意一个中的一个感压开关串联连接,并且与另一个感压开关并联连接。但是,其它的感压开关优选不是这样连接。因为如果其它的感压开关是这样连接,则会导致就座传感器在一个感压开关接通并且其它的感压开关或者与其它的感压开关并联连接的另一个感压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检测为就座。因此,与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具有其它的感压开关的情况相比,存在难以抑制产生由较小的物品引起的误检测的情况。因此,其它的感压开关优选不是如上述那样连接。另外,虽然也可以使感压开关对为四个以上,但是会导致就座传感器1变大,并且利用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SWP1~SWP3已经能够进行偏侧坐检测,因此优选感压开关对为三个,并优选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由六个感压开关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由六个感压开关构成。但是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感压开关的数量没有限定,可以与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感压开关的数量不同,例如可以是4个,也可以是7个以上。此外,如上所述,具有与座席SE的前侧相比而言物品的载荷往往更多地作用于后侧的倾向。因此,为了抑制物品引起的误检测并且成为简单的结构,优选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感压开关的数量为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感压开关的数量以下。另外,为了抑制物品引起的误检测并且适当地检测乘员的就座,优选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感压开关的数量为2个以上,并且优选通过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感压开关的至少两个接通来检测就座,更优选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感压开关的数量为4个以上。例如,针对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由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配置的四个感压开关构成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的这些感压开关配置为:在座席SE的左右方向上比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位于最右侧的感压开关靠向左侧,并且比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位于最左侧的感压开关靠向右侧。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四个感压开关中的右侧的两个感压开关相互并联连接,左侧的两个感压开关相互并联连接。而且,右侧的两个感压开关与左侧的两个感压开关相互串联连接。通过这样连接,可通过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的四个感压开关中的右侧的两个感压开关的至少一个、以及左侧的两个感压开关的至少一个接通,来检测就座。换言之,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具有两个由规定的感压开关和比该规定的感压开关靠向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一侧的特定的感压开关构成的感压开关对,一个感压开关对比另一个感压开关对靠向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通过一个感压开关对的至少一个感压开关、以及另一个感压开关对的至少一个感压开关接通,来检测就座。或者,也可以是,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的四个感压开关中的最右侧的感压开关与最左侧的感压开关近旁的感压开关相互串联连接,最左侧的感压开关与最右侧的感压开关近旁的感压开关相互串联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构成了两个由串联连接的两个感压开关形成的感压开关对,这两个感压开关对相互并联连接。通过这样连接,通过至少一个感压开关对中的两个感压开关接通,来检测就座。换言之,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具有两个由规定的感压开关和比该规定的感压开关靠向座席SE的左右方向的一侧的特定的感压开关构成的感压开关对,各个感压开关对中的一个感压开关在座席SE的左右方向上位于另一个感压开关对中的两个感压开关之间,通过至少一个感压开关对中的两个感压开关接通,来检测就座。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抑制物品引起的误检测并且能够适当地检测乘员的就座。而且,最优选: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感压开关的数量与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感压开关的数量相同,并且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感压开关与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感压开关一对一地对应,相互对应的感压开关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座席SE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重叠。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比座席SE的臀部点HP靠向后方,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比座席SE的臀部点HP靠向前方。然而,也可以是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比座席SE的臀部点HP靠向前方,或者也可以是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及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比座席SE的臀部点HP靠向后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并与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直线为基准,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配置于对称的位置。另外,以通过第二带部2B的延伸方向的中心并与第二带部2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直线为基准,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4~SW16与第二感压开关SW24~SW26配置于对称的位置。另外,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中的感压开关SW11~SW13、SW21~SW23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L1重叠。另外,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的感压开关SW14~SW16、SW24~SW26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L2重叠。但是,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及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中的多个感压开关只要沿着座席SE的左右方向配置即可。例如,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以及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也可以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不与直线L1重叠,第一感压开关SW14~SW16、以及第二感压开关SW24~SW26也可以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不与直线L2重叠。另外,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一感压开关SW12的间隔和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一感压开关SW13的间隔可以不同,第二感压开关SW2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2的间隔和第二感压开关SW2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3的间隔可以不同。另外,第一感压开关SW14与第一感压开关SW15的间隔和第一感压开关SW14与第一感压开关SW16的间隔可以不同,第二感压开关SW24与第二感压开关SW25的间隔和第二感压开关SW24与第二感压开关SW26的间隔可以不同。另外,在俯视观察角度下,第一感压开关SW14与第一感压开关SW11可以不与直线L3重叠,第二感压开关SW24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可以不与直线L4重叠,第一感压开关SW15与第一感压开关SW12可以不与直线L5重叠,第二感压开关SW25与第二感压开关SW22可以不与直线L6重叠,第一感压开关SW16与第一感压开关SW13可以不与直线L7重叠,第二感压开关SW26与第二感压开关SW23可以不与直线L8重叠。
此外,为了更适当地检测乘员偏侧坐于座席SE时的就座,优选第一感压开关组SWG1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SW13、以及第二感压开关SW21~SW23配置于由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在座席SE的前后方向上夹持的区域内,其中,该第一直线在俯视观察角度下相对于座席SE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L向一侧倾斜80度,该第二直线通过该第一直线与中心线CL的交点并且相对于中心线CL向另一侧倾斜80度。另外,优选第二感压开关组SWG2的第一感压开关SW14~SW16、以及第二感压开关SW24~SW26配置于由第三直线和第四直线在座席SE的前后方向上夹持的区域内,其中,该第三直线在俯视观察角度下相对于中心线CL向一侧倾斜80度,该第四直线通过该第三直线与中心线CL的交点并且相对于中心线CL向另一侧倾斜80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感压开关对SWP1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1与第二感压开关SW21的距离、第二感压开关对SWP2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2与第二感压开关SW22的距离、第三感压开关对SWP3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3与第二感压开关SW23的距离相同。另外,第四感压开关对SWP4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4与第二感压开关SW24的距离、第五感压开关对SWP5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5与第二感压开关SW25的距离、第六感压开关对SWP6中的第一感压开关SW16与第二感压开关SW26的距离相同。但是,这些距离也可以不同。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座传感器1作为整体呈大致H字状。但是,就座传感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就座传感器的形状也可以大致呈U字状。作为这样的结构,例如可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三带部3B的一个端部连接于第一带部1B的延伸方向的一个端部,且第三带部3B的另一个端部连接于第二带部2B的延伸方向的一个端部这样而成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电极片10中,第一电极11F~16F及第二电极21F~第二电极26F配置在第一绝缘片10P的一个面上,在第二电极片20中,第一电极11S~16S及第二电极21S~第二电极26S配置在第二绝缘片20P的一个面上。而且,感压开关采用了由空出规定的间隔而相互对置的第一电极片10的电极和第二电极片20的电极构成的结构。但是,感压开关只要是当作用载荷时接通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取代第一绝缘片10P而使用金属等导电性的片材,且该导电性的片材兼作第一电极11F~16F及第二电极21F~第二电极26F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取代第二绝缘片20P而使用金属等导电性的片材,且该导电性的片材兼作第一电极11S~16S及第二电极21S~第二电极26S的结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检测就座并能够抑制物品的误检测的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且能够用于车辆用的座席装置等领域。

Claims (9)

1.一种就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由沿着座席的左右方向配置的至少六个感压开关构成的第一感压开关组,
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具有:
三个第一感压开关和比该三个第一感压开关靠向所述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一侧的三个第二感压开关,
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包含:
第一感压开关对,其由一个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和一个所述第二感压开关构成,另一个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及另一个所述第二感压开关位于该第一感压开关与该第二感压开关之间;
第二感压开关对,其由距离所述第二感压开关最远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和距离所述第一感压开关最近的所述第二感压开关构成;以及
第三感压开关对,其由距离所述第二感压开关最近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和距离所述第一感压开关最远的所述第二感压开关构成,
通过所述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的至少一个中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及所述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接通来检测就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就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的各个所述感压开关比所述座席的臀部点靠向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就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感压开关与所述臀部点在所述座席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大于0mm且为40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就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各自中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与所述第二感压开关的距离为75mm以上且小于120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就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中的所述感压开关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所述座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就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感压开关组,该第二感压开关组比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靠向所述座席的前侧,且由沿着所述座席的左右方向配置的至少四个所述感压开关构成,
通过所述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的至少一个中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及所述第二感压开关双方接通来检测就座,或者通过所述第二感压开关组的至少两个所述感压开关接通来检测就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就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感压开关组包含与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中的所述第一~第三感压开关对分别对应的感压开关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就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感压开关组的各个所述感压开关对中的一方的所述感压开关、以及该感压开关对所对应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的所述感压开关对中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所述座席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重叠,
所述第二感压开关组的各个所述感压开关对中的另一方的所述感压开关、以及该感压开关对所对应的所述第一感压开关组的所述感压开关对中的所述第二感压开关在俯视观察角度下与沿着所述座席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其它直线重叠。
9.一种座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就座传感器;以及
在表面配置所述就座传感器的缓冲垫,
所述三个第一感压开关比所述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向一侧,所述三个第二感压开关比所述座席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向另一侧。
CN201980087573.3A 2019-01-04 2019-12-26 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 Active CN1132718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0323 2019-01-04
JP2019-000323 2019-01-04
PCT/JP2019/051317 WO2020141603A1 (ja) 2019-01-04 2019-12-26 着座センサ及び座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1819A true CN113271819A (zh) 2021-08-17
CN113271819B CN113271819B (zh) 2024-07-05

Family

ID=71406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7573.3A Active CN113271819B (zh) 2019-01-04 2019-12-26 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73489B2 (zh)
JP (1) JP7223034B2 (zh)
CN (1) CN113271819B (zh)
WO (1) WO20201416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1819B (zh) * 2019-01-04 2024-07-05 株式会社藤仓 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89555A (ja) * 2008-02-14 2009-08-27 Aisin Seiki Co Ltd シートセンサ
CN103180172A (zh) * 2010-10-22 2013-06-26 株式会社藤仓 就座传感器以及使用就座传感器的座椅装置
CN105517463A (zh) * 2013-09-10 2016-04-20 株式会社藤仓 座席装置
CN106458067A (zh) * 2015-01-27 2017-02-22 株式会社藤仓 载荷检测传感器以及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JP2017185979A (ja) * 2016-04-08 2017-10-1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荷重検知セン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25217B2 (ja) * 2004-02-20 2009-02-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荷重センサおよび乗員保護システム
EP1762426A1 (en) 2005-09-08 2007-03-14 I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 & ENGINEERING S.A. Seat foam with sensor mat
JP5434140B2 (ja) * 2009-02-27 2014-03-0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乗員検知センサ
JP5604257B2 (ja) * 2010-10-22 2014-10-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座席装置
CN103582438B (zh) 2011-06-30 2016-05-04 株式会社藤仓 就座传感器以及座椅装置
JP5561562B2 (ja) * 2012-03-12 2014-07-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静電容量式乗員センサ装置
JP6536206B2 (ja) * 2015-06-19 2019-07-0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状態検知装置
JP6828382B2 (ja) * 2015-12-11 2021-02-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検知装置
JP7022274B2 (ja) * 2017-10-06 2022-02-1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着座センサ
CN113271819B (zh) * 2019-01-04 2024-07-05 株式会社藤仓 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
DE102019203979A1 (de) * 2019-03-22 2020-09-24 Greiner Aerospace Gmbh Sitzkissen für einen Flugzeugsitz mit integrierter Sensorelektronik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89555A (ja) * 2008-02-14 2009-08-27 Aisin Seiki Co Ltd シートセンサ
CN103180172A (zh) * 2010-10-22 2013-06-26 株式会社藤仓 就座传感器以及使用就座传感器的座椅装置
CN105517463A (zh) * 2013-09-10 2016-04-20 株式会社藤仓 座席装置
CN106458067A (zh) * 2015-01-27 2017-02-22 株式会社藤仓 载荷检测传感器以及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JP2017185979A (ja) * 2016-04-08 2017-10-1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荷重検知セン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1819B (zh) 2024-07-05
JP7223034B2 (ja) 2023-02-15
WO2020141603A1 (ja) 2020-07-09
US11673489B2 (en) 2023-06-13
US20220080859A1 (en) 2022-03-17
JPWO2020141603A1 (ja)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66166B2 (ja) 静電容量式乗員センサおよび静電容量式乗員センサ装置
EP0880442B1 (en) Vehicle passenger sensing system and method
JP4434259B2 (ja) 着座センサ
EP2329998B1 (en) Seat occupancy detection device
WO1997030864A9 (en) Vehicle passenger sensing system and method
JP2010159043A (ja) 乗員検知システム
JP2009248674A (ja) 着座センサ
EP3693214B1 (en) Seating sensor
CN113271819B (zh) 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
JP5785450B2 (ja) 着座センサ
KR102436927B1 (ko) 착좌 센서
JP4752955B2 (ja) 静電容量式乗員センサ
JP2011063076A (ja) 車両用着座センサ
JP6828382B2 (ja) 着座検知装置
JP4225217B2 (ja) 荷重センサおよび乗員保護システム
JP2007101489A (ja) 乗員検知装置
JP5434140B2 (ja) 乗員検知センサ
JP6707388B2 (ja) 荷重検知センサ
JP4065244B2 (ja) 乗員検知装置
JP7235951B2 (ja) 着座センサ
JP2010167909A (ja) 車両用乗員検出装置
KR20110101682A (ko) 차동차의 승객감지장치
KR20110106151A (ko) 차동차의 승객감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9

Address after: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KURA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KURA 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