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8166A - 触控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8166A
CN113268166A CN202110646553.4A CN202110646553A CN113268166A CN 113268166 A CN113268166 A CN 113268166A CN 202110646553 A CN202110646553 A CN 202110646553A CN 113268166 A CN113268166 A CN 1132681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display panel
light
electrodes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465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68166B (zh
Inventor
郭庭玮
范胜钦
林振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101028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771879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68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81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681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81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多个触控电极、绝缘层、多个控制元件、多个发光元件与多个触控信号传输部。这些触控电极位于绝缘层与基板之间。控制元件与发光元件皆设置于绝缘层上。基板具有多个次像素区。各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遮光子部,其中各个遮光子部分布于至少一个次像素区内。至少一个控制元件设置于各个次像素区内,而触控电极与控制元件重叠。发光元件电性连接控制元件,且不与触控电极重叠。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设置于各个次像素区内。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分别电性连接这些触控电极。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且特别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具备触控功能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器通常是外挂贴合式(out cell)触控显示器,其包括触控面板与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LED displaypanel),其中触控面板与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一般是通过胶材而彼此结合。因此,触控面板的多个触控电极通常是设置于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外面,不会设置在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内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内部设有多个触控电极,以提供触控感测的功能。
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绝缘层、多个控制元件、多个发光元件以及多个触控信号传输部。基板具有表面以及位于表面的多个次像素区,其中这些次像素区呈阵列排列。这些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于基板上,且各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遮光子部,其中各个遮光子部分布于至少一个次像素区内。绝缘层设置于这些第一触控电极上,其中这些第一触控电极位于绝缘层与基板之间。这些控制元件设置于绝缘层上,其中至少一个控制元件设置于各个次像素区内,而这些第一触控电极与这些控制元件重叠。这些发光元件设置于绝缘层上,并电性连接这些控制元件,其中这些第一触控电极不与这些发光元件重叠,而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设置于各个次像素区内。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分别电性连接这些第一触控电极。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的这些遮光子部对应这些次像素区而呈周期排列。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各个发光元件适于朝向基板发出光线。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上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触控处理元件。触控处理元件设置于绝缘层上,其中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穿过绝缘层,而触控处理元件电性连接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并经由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而电性连接这些第一触控电极。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这些第一触控电极彼此分离,且彼此不直接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的这些遮光子部彼此相连,而各个第一触控电极分布于彼此相邻且呈阵列排列的多个次像素区内。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这些第一触控电极沿着第一方向而延伸,而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的这些遮光子部沿着第一方向排列。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这些第二触控电极位于这些控制元件与绝缘层上,并沿着第二方向而延伸,其中这些第一触控电极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交错,而这些第一触控电极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彼此不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这些第二触控电极分别电性连接这些发光元件,而各个第二触控电极电性连接至少两个发光元件。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各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触控连接线。这些触控连接线沿着第一方向而延伸,其中各个触控连接线连接相邻两个遮光子部。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各个第二触控电极分布于沿着第二方向而排成至少一列的多个次像素区内,而这些第二触控电极分别跨越这些触控连接线。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这些遮光子部分别位于这些次像素区内,而各个第二触控电极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口与至少一第二开口。这些发光元件分别位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的第一开口中,而这些遮光子部分别位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的第二开口中。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控制元件设置于各个次像素区内。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各个遮光子部包括多个遮光层,其中这些遮光层彼此电性连接,并分别与这些控制元件重叠。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各个遮光子部的这些遮光层呈阵列排列。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遮光子部包括第一延伸条与两个第二延伸条。第一延伸条沿着第一方向而延伸,其中相邻两个遮光子部的第一延伸条彼此相连。这些第二延伸条沿着第二方向而延伸,其中一个第一延伸条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延伸条之间,并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延伸条。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各个第一延伸条与各个第二延伸条任一者还沿着各个次像素区的边缘而延伸。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各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电极子部。这些电极子部沿着第二方向排列,其中各个电极子部分布于至少一个次像素区内,且不与任一个遮光子部重叠。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各个电极子部分布于多个次像素区内。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各个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多个触控连接线,其中各个触控连接线连接于相邻两个电极子部,并且跨越其中一个第一触控电极。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各个电极子部包括第一电极条与两个第二电极条,其中一个第一电极条位于相邻两个第二电极条之间,并连接相邻两个第二电极条。各个第一电极条与各个第二电极条两者延伸方向不同。
基于上述,通过上述第一触控电极,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能提供触控感测的功能,让使用者能用触控方式来操作触控显示面板。由于第一触控电极位于绝缘层与基板之间,因此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即第一触控电极)位于触控显示面板的内部。相较于现有外挂贴合式触控显示器,上述触控显示面板有利于降低手机与平板电脑等电子装置的厚度,以满足目前超薄化的发展趋势。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B是图1A中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B是图2A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B是图3A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4B是图4A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300、400、500:触控显示面板
110、210、310、410、510:第一触控电极
111、211、311、411、511:遮光子部
110h:出光口
120、141、143、145、149:线路层
121、122:电极层
130:发光元件
131、132:电极
133:主体层
140、240:触控信号传输部
142、144、146、147、148:导电柱
151:透明层
152:黑矩阵层
152h:开口
153、154:导电材料
161:触控处理元件
162:电路板
170:控制元件
181、182、183:绝缘层
184、185、186、187:保护层
190:基板
191、192:表面
193:次像素区
213、323、413:接触垫
220、320、420、520:第二触控电极
221、321:电极子部
222、312、412:触控连接线
229、429:第一开口
428:第二开口
414:连接线
511p:遮光层
AC1:导电接合材料
C17:通道层
D1、D3:第一方向
D2、D4:第二方向
D17:漏极
G17:栅极
L1:光线
L21:第二延伸条
L32:第二电极条
N1:法线
R17:掺杂部
S17:源极
V21:第一延伸条
V32:第一电极条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内文中,为了清楚呈现本公开的技术特征,附图中的元件(例如层、膜、基板以及区域等)的尺寸(例如长度、宽度、厚度与深度)会以不等比例的方式放大。因此,下文实施例的说明与解释不受限于附图中的元件所呈现的尺寸与形状,而应涵盖如实际工艺及/或公差所导致的尺寸、形状以及两者的偏差。例如,附图所示的平坦表面可以具有粗糙及/或非线性的特征,而附图所示的锐角可以是圆的。所以,本公开附图所呈示的元件主要是用于示意,并非旨在精准地描绘出元件的实际形状,也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权利要求。
其次,本公开内容中所出现的“约”、“近似”或“实质上”等这类用字不仅涵盖明确记载的数值与数值范围,而且也涵盖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所能理解的可允许偏差范围,其中此偏差范围可由测量时所产生的误差来决定,而此误差例如是起因于测量***或工艺条件两者的限制。举例而言,两物件(例如基板的平面或走线)“实质上平行”或“实质上垂直”,其中“实质上平行”与“实质上垂直”分别代表这两物件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可包括允许偏差范围所导致的不平行与不垂直。
此外,“约”可表示在上述数值的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例如±30%、±20%、±10%或±5%内。本公开文中所出现的“约”、“近似”或“实质上”等这类用字可依光学性质、蚀刻性质、机械性质或其他性质来选择可以接受的偏差范围或标准偏差,并非单以一个标准偏差来套用以上光学性质、蚀刻性质、机械性质以及其他性质等所有性质。
图1A是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A,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90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其中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设置于基板190上。以图1A为例,基板190具有表面191,其中表面191可为基板190的上表面,而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设置于表面191上。
基板190可以是透明基板,其可以是玻璃板或透明塑胶板,其中此透明塑胶板可以是刚性(rigid)基板或挠性(flexible)基板。因此,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是柔性显示面板或刚性显示面板。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可以皆为金属层,所以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并不是透明的(opaque),并能遮挡光线。此外,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可利用光刻与蚀刻而形成。
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绝缘层181,其设置于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上与基板190上,其中绝缘层181可以覆盖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与表面191,如图1A所示。因此,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会位于绝缘层181与基板190之间。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控制元件170,其中这些控制元件170设置于绝缘层181上,并且与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重叠。
详细而言,控制元件170与第一触控电极110两者沿着平行于表面191法线N1的方向能在表面191上形成彼此重叠的投影区域,其中控制元件170在表面191上的投影区域会完全落在第一触控电极110在表面191上的投影区域内。因此,从基板190的表面192观看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发现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完全遮住这些控制元件170。此外,表面192相对于表面191,其中表面191与192可分别是基板19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
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30(图1A仅示出一个发光元件130),其中这些发光元件130设置于绝缘层181上,并且可以是发光二极管,例如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或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ED)。各个发光元件130可包括多个电极131、132与主体层133,其中主体层133可为多层膜,并包括发光层(未示出)与至少两层半导体层(未示出)。
电极131与132皆设置在主体层133上,并位于主体层133的同一侧,其中电极131与132可为阳极与阴极。因此,发光元件130可为水平式发光二极管(lateral LED)。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极131可为阳极,而电极132可为阴极。不过,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极131可为阴极,而电极132可为阳极。因此,电极131不限制是阳极,而电极132也不限制是阴极。
另外,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30为水平式发光二极管,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30也可为垂直式发光二极管(vertical LED)。换句话说,电极131与132可分别位于主体层133的相对两侧。因此,图1A所示的发光元件130仅供举例说明,而发光元件130不限制是水平式发光二极管。
除了绝缘层181,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多层绝缘层182、183、保护层184、185、186与187,其中这些绝缘层182、183以及保护层184、185、186与187按序堆叠在基板190。也就是说,绝缘层182设置在绝缘层181上,而绝缘层183设置在绝缘层182上。保护层184设置在绝缘层183上,而保护层185设置在保护层184上。保护层186设置在保护层185上,而保护层187设置在保护层186上,如图1A所示。
这些发光元件130设置于绝缘层181上,而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发光元件130位于绝缘层181与控制元件170的上方。这些发光元件130可以位于保护层184上,且这些发光元件130与保护层185可皆位于保护层184的同一表面上,其中这些发光元件130与保护层185可以被夹置在保护层184与保护层186之间。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层185可以是像素定义层,其可具有多个开口(未标示),而发光元件130可位于上述开口内。
这些控制元件170设置于绝缘层181上,并且可以设置在保护层184与绝缘层181之间,其中各个控制元件170的一部分设置于绝缘层182与183内。各个控制元件170可以是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并且包括栅极G17、源极S17、漏极D17以及半导体层,其中半导体层具有通道层C17与至少两个掺杂部R17,而栅极G17与通道层C17重叠。
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中,控制元件170可以是顶栅极型(top-gate)晶体管,其中半导体层(包括通道层C17)位于绝缘层181上,而栅极G17与绝缘层182皆位于绝缘层181上。在同一个控制元件170中,栅极G17位于绝缘层182上,以使绝缘层182能位在栅极G17与通道层C17之间。如此,绝缘层182可以作为栅极绝缘层,而彼此堆叠且重叠的栅极G17、绝缘层182以及通道层C17可以形成电容。
由于这些控制元件170与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重叠,因此当外界光线从表面192入射于触控显示面板100时,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能遮挡外界光线入射至控制元件170的通道层C17,以防止通道层C17因光线照射而产生漏电流,从而帮助控制元件170正常运行而不受上述漏电流的影响。
绝缘层183设置于绝缘层182上,并且覆盖这些栅极G17与绝缘层182。因此,这些栅极G17可被夹置在绝缘层182与绝缘层183之间。此外,在同一个控制元件170中,这些掺杂部R17分别位于通道层C17的相对两侧,而源极S17与漏极D17分别连接这些掺杂部R17,以使源极S17与漏极D17电性连接半导体层,其中源极S17与漏极D17两者的形状可为柱体,且源极S17与漏极D17可贯穿绝缘层183与182而连接掺杂部R17。
源极S17与漏极D17两者与掺杂部R17之间的连接可以形成欧姆接触(Ohmiccontact),以降低源极S17与漏极D17两者与掺杂部R17之间阻抗。此外,绝缘层183可以是层间介电层(Interlayer Dielectric Layer,ILD Layer),其中绝缘层182与183皆可由无机绝缘材料制成,例如氧化硅或氮化硅。
特别说明的是,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中,控制元件170为顶栅极型晶体管,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元件170也可以是底栅极型(bottom-gate)晶体管。因此,图1A仅供举例说明,且不限制控制元件170的类型。
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还包括线路层143,其中线路层143设置于绝缘层183上,并且电性连接这些控制元件170的源极S17与漏极D17。保护层184设置于线路层143上,所以线路层143会位在绝缘层183与保护层184之间,如图1A所示。
虽然源极S17与漏极D17皆电性连接线路层143,但源极S17与漏极D17彼此分离而不接触。其次,在同一个控制元件170中,当栅极G17未通入电压以开启控制元件170时,通道层C17基本上会将源极S17与漏极D17电性绝缘,以使源极S17与漏极D17不会彼此电性导通。由此可知,即使源极S17与漏极D17皆电性连接线路层143,源极S17与漏极D17仍须通过栅极G17所输入的电压才能电性导通。
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还包括线路层145与多个导电柱146,其中这些导电柱146连接线路层145。线路层145可设置在保护层184上,并位于保护层184与保护层185之间。导电柱146位于保护层184中,并且贯穿保护层184而连接线路层143。因此,通过这些导电柱146,线路层145能电性连接线路层143。
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还包括线路层120与多个导电柱147,其中这些导电柱147连接线路层120。线路层120可设置在保护层185上,而部分线路层120可位于保护层185与保护层186之间。例如,图1A中位于左边的部分线路层120可被夹置在保护层185与保护层186之间。这些导电柱147可位于保护层185中,并可贯穿保护层185而连接线路层145。因此,通过这些导电柱147,线路层120能电性连接线路层145。
线路层120包括多个电极层121与122(图1A仅示出一个电极层121与一个电极层122),其中这些电极层121电性连接这些发光元件130的电极131,而这些电极层122电性连接这些发光元件130的电极132。电极层121与122两者彼此分离而不接触。当电极层121与122尚未电性连接发光元件130时,电极层121与122会彼此电性绝缘而没有电性连接。
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中,各个电极层121电性连接其中一个导电柱147,并通过导电柱147而电性连接线路层145。线路层145可通过导电柱146与线路层143而电性连接漏极D17,因此漏极D17可经由线路层143、导电柱146、线路层145、导电柱147与电极层121而电性连接发光元件130的电极131。如此,这些发光元件130能电性连接这些控制元件170,以使这些控制元件170能控制这些发光元件130发出光线L1。
各个发光元件130能朝向基板190发出光线L1。由于第一触控电极110不会与发光元件130重叠,所以第一触控电极110不会完全遮挡光线L1,以使光线L1能穿透保护层184、绝缘层181、182、183与基板190,并从表面192出射。因此,触控显示面板100所产生的影像会呈现于表面192。此外,这些发光元件130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L1,例如红光、绿光与蓝光,其中这些不同颜色的光线L1能形成显示于表面192的影像。
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还包括线路层141与多个导电柱142,其中线路层141设置于绝缘层182上,且导电柱142贯穿绝缘层182与181而电性连接第一触控电极110。这些导电柱142连接线路层141,以使这些导电柱142能电性连接线路层141与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
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还包括多个导电柱144(图1A仅示出一个),其中这些导电柱144设置于绝缘层183中。这些导电柱144贯穿绝缘层183,并且电性连接于线路层143与线路层141。如此,通过导电柱144,线路层143能电性连接线路层141。导电柱144的结构与形状可以相同或相似于源极S17与漏极D17,而且这些导电柱144、源极S17与漏极D17可在同一道沉积工艺中形成,其中此沉积工艺可以是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例如蒸镀或溅镀等。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还包括线路层149与多个导电柱148,其中线路层149设置于保护层186上,而保护层187设置于保护层186与线路层149上。因此,线路层149可被夹置在保护层186与187之间。这些导电柱148设置于保护层186中,并连接线路层149,其中这些导电柱148贯穿保护层186而电性连接线路层120。因此,通过这些导电柱148,线路层120能电性连接线路层149。此外,保护层186可以是密封层(encapsulation layer)。
从图1A来看,位于图1A左边的部分线路层149、部分线路层120、部分线路层145、部分线路层143、部分线路层141、一个导电柱148、一个导电柱147、一个导电柱146、一个导电柱144以及一个导电柱142会彼此堆叠而形成一个触控信号传输部140,其中触控信号传输部140会穿过绝缘层181、182与183以及保护层184、185、186与187而连接第一触控电极110,以使触控信号传输部140能电性连接第一触控电极110。
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还包括至少一个触控处理元件161。虽然图1A所示的触控处理元件161仅示出一个,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多个触控处理元件161。因此,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包括的第一触控电极110的数量不限制仅为一个。触控处理元件161可以是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并且包括至少一个芯片。
触控处理元件161设置于绝缘层181上。例如,触控处理元件161可设置在保护层187上,并位于绝缘层181的上方。触控处理元件161电性连接触控信号传输部140,并且通过触控信号传输部140而间接电性连接第一触控电极110。以图1A为例,保护层187可以具有至少一个贯孔(未标示),而贯孔内可设置导电材料153,其中触控信号传输部140可位于此导电材料153正下方,并且电性连接导电材料153。
触控处理元件161电性连接于导电材料153,以使触控处理元件161通过导电材料153而电性连接触控信号传输部140。如此,触控处理元件161能经由触控信号传输部140而输入触控信号至第一触控电极110,或是从第一触控电极110接收触控信号。
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还包括电路板162以及至少一个导电接合材料AC1。电路板162设置于绝缘层181上。例如,电路板162可以设置在保护层187上,并且位于绝缘层181的上方。在图1A中,电路板162的正下方可以设有贯孔(未标示),而此贯孔形成于保护层187中,其中此贯孔内可以设置导电材料154,而导电材料154电性连接线路层149。
导电接合材料AC1可以被夹置在电路板162与导电材料154之间,并且电性连接电路板162与导电材料154,以使电路板162能通过导电接合材料AC1与导电材料154而电性连接线路层149。线路层149能经由导电柱148而电性连接线路层120,而线路层120能通过导电柱147、线路层145、导电柱146以及线路层143而电性连接源极S17,以使电路板162得以电性连接控制元件170的源极S17。
上述电路板162可以是电路板总成(circuit board assembly),所以电路板162可具有至少一个装设在其上的电子元件(未示出),例如具影像处理功能的芯片,以控制这些发光元件130发光来产生影像。此外,电路板162可以是软式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或硬式印刷电路板(rigid printed circuit),而导电接合材料AC1可以是异方向性导电胶(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或焊料。
须说明的是,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多层线路层141、143、145、120与149、多层绝缘层181、182与183以及多层保护层184、185、186与187。因此,图1A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五层线路层141、143、145、120与149、三层绝缘层181、182与183以及四层保护层184、185、186与187。
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包括的线路层、绝缘层与保护层三者的数量可以与图1A不同。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不包括保护层187,以使触控处理元件161与电路板162可以不通过导电材料153与154而电性连接线路层149。因此,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包括的线路层、绝缘层以及保护层三者的数量并不以图1A为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还包括多个透明层151与黑矩阵层152。这些透明层151设置于基板190上,而各个透明层151可以位于基板190的表面191与其中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0之间。当外界光线从表面192入射于触控显示面板100时,这些透明层151不仅能帮助减少对外界光线的反射,而且还能减少或消除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所产生的云纹(mura),从而提升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影像品质。
透明层151可以是导电层。例如,透明层151可由透明氧化物所制成,其中此透明氧化物例如是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或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当透明层151为导电层时,透明层151有助于降低阻容负载(RC-loading),从而提升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功能。此外,须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透明层151也可以是绝缘层,而绝缘的透明层151也能减少或消除云纹,所以透明层151并不限制是导电层。
黑矩阵层152可以设置于绝缘层181上。以图1A为例,黑矩阵层152可设置于绝缘层183上,并且位于绝缘层181的上方。黑矩阵层152可具有多个开口152h(图1A仅示出一个),其中各个发光元件130分别位于其中一个开口152h的正上方,以使这些开口152h分别对准这些发光元件130。因此,各个发光元件130所发出的光线L1不会完全被黑矩阵层152遮挡。
图1B是图1A中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1B仅示出基板190、第一触控电极110、发光元件130、触控信号传输部140以及控制元件170。其他元件则省略而没有示出于图1B,以使图1B能清楚且简洁地呈现下文所要说明的技术特征。此外,图1A所示的剖面示意图是沿着图1B中的线1A-1A剖面而绘制。
请参阅图1A与图1B,基板190还具有位于表面191的多个次像素区193,其中图1B是以虚线示出这些次像素区193,而图1B中由虚线围绕而成的一个方格代表一个次像素区193。这些次像素区193可呈阵列排列,而这些发光元件130与这些控制元件170分别位于这些次像素区193内。以图1B为例,这些发光元件130可一对一地设置在这些次像素区193内,而这些控制元件170也可一对一地设置在这些次像素区193内,所以各个次像素区193内可设有一个发光元件130与一个控制元件170。
须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次像素区193内设有一个发光元件130与一个控制元件17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各个次像素区193内也可设有多个发光元件130与多个控制元件170。因此,至少一个控制元件170与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30可设置于各个次像素区193内,而图1B并非用于限制各个次像素区193内的发光元件130与控制元件170两者的数量。
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彼此分离,并且彼此不直接电性连接。此外,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是自感式触控显示面板,其中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140分别电性连接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以图1A为例,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140可以是一对一地电性连接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
各个触控信号传输部140电性连接触控处理元件161(示出于图1A)的其中一个连接端(port),以使各个第一触控电极110所产生的触控信号能通过对应的触控信号传输部140而传输至触控处理元件161。触控处理元件161会个别检测及处理每个第一触控电极110所产生的触控信号,以得知物件(未示出,例如手指或触控笔)在表面192上的位置,从而让使用者可以用触控方式来操作触控显示面板100。
各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可以包括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遮光子部111,其中各个遮光子部111分布于至少一个次像素区193内。以图1B为例,各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包括排列成3×3矩阵的九个遮光子部111,并且分布于排列成3×3矩阵的九个次像素区193内,其中这九个遮光子部111彼此相连,而各个遮光子部111分布于一个次像素区193。由此可知,各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可以分布于多个次像素区193内。
由于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0的九个遮光子部111不仅排列成3×3矩阵,而且还分布于排列成3×3矩阵的九个次像素区193,所以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0的这些遮光子部111可以对应这些次像素区193而呈周期排列。此外,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0的这些遮光子部111可以彼此相连,以使各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分布于彼此相邻且呈阵列排列的多个次像素区193内,例如图1B所示的排列成3×3矩阵的九个次像素区193。
此外,这些第一触控电极110可以呈周期排列,例如呈阵列排列,而各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可以具有多个出光口110h,其中这些发光元件130分别位于这些出光口110h内,即这些发光元件130分别对准这些出光口110h。如此,第一触控电极110不会与发光元件130重叠,而各个发光元件130所发出的光线L1能从对应的出光口110h出射,以使影像能显示于表面192。
图2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2A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200与触控显示面板100相似。例如,触控显示面板200与100两者剖面结构实质上相同,如图1A所示,其中触控显示面板200也包括多层线路层141、143、145与149、多个触控信号传输部140与240、多层绝缘层181、182与183、多层保护层184、185、186与187、多个发光元件130、多个控制元件170、多个透明层151、黑矩阵层152、触控处理元件161与电路板162。因此,触控显示面板200与100两者相同特征原则上不再重复叙述,也不示出,例如不示出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剖面示意图。
触控显示面板200与100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触控显示面板200所包括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由于触控显示面板200与100两者包括一些相同元件,且两者主要差异在于第一触控电极210与第二触控电极220,因此图2A省略示出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一些元件,仅示出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二触控电极220、触控信号传输部140、240与基板190。
请参阅图2A,不同于前述自感式的触控显示面板100,触控显示面板200为互感式触控显示面板,其中第一触控电极210与110两者彼此不同,而且触控显示面板200还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这些第一触控电极210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皆设置于基板190的表面191上(请参考图1A),其中第二触控电极220位于第一触控电极210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第一触控电极210的形状为条状,且这些第一触控电极210可以沿着第一方向D1而延伸,以使这些第一触控电极210能彼此并列,其中图2A所示的第一方向D1可为垂直方向。各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包括多个遮光子部211,其中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0的这些遮光子部211是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以使各个第一触控电极210沿着第一方向D1而延伸。
至少一个遮光子部211可包括一个第一延伸条V21与两个第二延伸条L21。以图2A为例,各个遮光子部211包括一个第一延伸条V21与两个第二延伸条L21。不过,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只有一个遮光子部211包括第一延伸条V21与两个第二延伸条L21。在同一个遮光子部211中,第一延伸条V21沿着第一方向D1而延伸,而这些第二延伸条L21沿着第二方向D2而延伸,其中第二方向D2不同于第一方向D1。以图2A为例,第二方向D2可以实质上垂直于第一方向D1,其中第一方向D1可以是垂直方向,而第二方向D2可以是水平方向。
其中一个第一延伸条V21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延伸条L21之间,并且连接此相邻两个第二延伸条L21。由于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实质上垂直,因此第一延伸条V21与第二延伸条L21可以实质上彼此垂直,以使各个遮光子部211的形状可以是十字状。此外,相邻两个遮光子部211的第一延伸条V21可以彼此相连,以使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0的这些遮光子部111可以彼此相连,从而彼此电性连接。
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140与240分别电性连接这些第一触控电极210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140可以一对一地电性连接这些第一触控电极210,而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240可以一对一地电性连接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以使第一触控电极210与第二触控电极220能电性连接至少一个触控处理元件(例如触控处理元件161)。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140与240可设置在邻近基板190边缘的地方。以图2A为例,触控信号传输部140可设置在基板190的下侧边缘,而触控信号传输部240可设置在基板190的右侧边缘。
各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可以还包括接触垫213,其中各个接触垫213连接一个遮光子部211,并邻近基板190的下侧边缘。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140可分别设置在这些接触垫213上,并且电性连接这些接触垫213,而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240可以直接电性连接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如图2A所示。此外,由于第二触控电极220位于第一触控电极210的上方,因此触控信号传输部140的长度会大于触控信号传输部240的长度。
图2B是图2A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图2B省略示出触控显示面板200的一些元件,并仅示出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二触控电极220、发光元件130、控制元件170以及基板190,以使图2B能清楚且简洁地呈现第一触控电极210与第二触控电极220的特征。
请参阅图1A、图2A与图2B,由于触控显示面板200与100两者剖面结构实质上相同,且触控显示面板200也包括线路层141、143、145与149、绝缘层181、182与183、保护层184、185、186与187、发光元件130与控制元件170,因此这里引用图1A来说明第一触控电极210与第二触控电极220两者的特征。
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位于这些控制元件170与绝缘层181的上方,并可设置在保护层185与186之间,其中线路层120也设置在保护层185与186之间。触控显示面板200可以包括设置在保护层185与186之间的线路层,如同图1A所示的线路层120,而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可以是上述线路层(位于保护层185与186之间)的其中一部分。此外,由于第二触控电极220设置在保护层185与186之间,因此触控信号传输部240可包括导电柱148与部分线路层149,但不包括线路层141、143与145以及导电柱142、144、146与147。
与第一触控电极110相同的是,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第一触控电极210也是位在绝缘层181与基板190之间(请参考图1A),所以第一触控电极210位于第二触控电极220的下方,并与第二触控电极220分离,其中绝缘层181、182与183以及保护层184与185可以配置在第一触控电极210与第二触控电极220之间,以使这些第一触控电极210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彼此不电性连接,甚至彼此电性绝缘。
请参阅图2A与图2B,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沿着第二方向D2而延伸,其中图2A与图2B所示的第二方向D2可为水平方向,因此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两者可以是彼此实质上垂直,所以这些第一触控电极210会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交错,但第一触控电极210与第二触控电极220不彼此电性连接。
各个第二触控电极220包括多个电极子部221与多个触控连接线222。在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20中,这些电极子部221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以使第二触控电极220沿着第二方向D2而延伸。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240可分别设置在邻近基板190右侧边缘的这些电极子部221上,并电性连接这些电极子部221,如图2A所示。
各个触控连接线222连接于相邻两个电极子部221,以使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20的这些电极子部221能彼此电性连接。此外,各个电极子部221不与任一个遮光子部211重叠,但各个触控连接线222跨越其中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0的第一延伸条V21。因此,各个触控连接线222会与其中一个遮光子部211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触控连接线222与这些电极子部221可以是由同一层导电层经光刻与蚀刻而形成,且这些触控连接线222与这些电极子部221皆可设置在保护层185与186之间,其中此导电层可以是金属层或透明导电层,而透明导电层可由例如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透明氧化物制成。因此,触控连接线222与电极子部221可以是共平面(coplanar)。
不过,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连接线222与电极子部221可以不共平面,而触控连接线222可以不设置在保护层185与186之间。例如,这些触控连接线222可设置在绝缘层181、182与183以及保护层184与185其中相邻两层之间。或者,这些触控连接线222也可设置保护层186与187之间,或是设置在保护层187上。因此,触控连接线222与电极子部221相对于基板190的高度(level)可以相同或不同。
这些遮光子部211分别位于这些次像素区193内,而各个电极子部221分布于至少一个次像素区193内。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电极子部221分布于多个次像素区193内。以图2B为例,各个电极子部221分布于彼此相邻且排列成1×3矩阵的三个次像素区193内。此外,在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0中,各个第一延伸条V21与各个第二延伸条L21任一者会沿着各个次像素区193的边缘而延伸,并且不与任何电极子部221重叠。
请参阅图2B,各个第二触控电极220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229。以图2B为例,在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20中,各个电极子部221可以具有多个第一开口229,例如图2B所示的三个第一开口229,其中这些发光元件130分别位于这些第一开口229中。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分别电性连接这些发光元件130,其中各个第二触控电极220电性连接至少两个发光元件130。
以图2B为例,各个电极子部221电性连接三个发光元件130的电极132,其中电极132可为阴极。因此,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可分别电性连接这些发光元件130的阴极(例如电极132),其中第二触控电极220可以提供共用电压给发光元件130的电极132,以使这些发光元件130发光。此外,虽然第二触控电极220电性连接发光元件130的电极132,但第二触控电极220不会直接电性连接发光元件130的电极131,以避免发生短路。
第一触控电极210与第二触控电极220具有触控感测的功能。具体而言,第一触控电极210与第二触控电极220可以是驱动电极(drive electrode,Tx)与感测电极(receiveelectrode,Rx)。当各个第一触控电极210为驱动电极时,各个第二触控电极220为感测电压。反之,当各个第一触控电极210为感测电极时,各个第二触控电极220为驱动电压。
当触控显示面板200启动触控感测功能时,第一触控电极210与第二触控电极220两者边缘的相邻处会产生电场。当有物件(未示出,例如手指或触控笔)靠近或接触触控显示面板200时,此电场会发生变化,而作为感测电极的第一触控电极210或第二触控电极220能感测到此电场的变化,以使触控处理元件161能根据此电场变化而得知物件在触控显示面板200上的位置。如此,使用者可以用触控方式来操作触控显示面板200。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第二触控电极220能提供电压(例如共用电压)给发光元件130的电极132,让发光元件130发光,因此在触控显示面板200的运行过程中,当这些发光元件130发光以显示影像时,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会提供电压(例如共用电压)给发光元件130的电极132,而这些第一触控电极210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会暂时停止触控感测功能,不会感测物件在触控显示面板200上的位置,以避免干扰影像。
当触控显示面板200启动触控感测功能时,这些第一触控电极210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会感测物件在触控显示面板200上的位置。同时,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也会暂时停止提供电压给发光元件130的电极132,以使这些发光元件130暂时不发光。此外,这些第一触控电极210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220每次感测物件的时间相当短暂,以至于发光元件130不发光的时间很短暂,例如2至3毫秒(ms),以至于一般人的肉眼不会察觉到影像有受到未发光的发光元件130的影响。
图3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而图3B是图3A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300相似于前述触控显示面板200。例如,触控显示面板300也是互感式触控显示面板,所以触控显示面板200与300两者触控感测原理相同,且触控显示面板300也具有多个驱动电极与多个感测电极。
其次,触控显示面板300也具有实质上相同于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剖面结构,如图1A所示,其中触控显示面板300也包括多层线路层141、143、145与149、多个触控信号传输部140与240、多层绝缘层181、182与183、多层保护层184、185、186与187、多个发光元件130、多个控制元件170、多个透明层151、黑矩阵层152、触控处理元件161与电路板162。因此,触控显示面板300与200两者相同特征原则上不重复叙述,而触控显示面板300的剖面示意图也不示出。
触控显示面板30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10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20,其中第一触控电极310与第二触控电极320可以是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例如,第一触控电极310为驱动电极,而第二触控电极320为感测电极。或是,第一触控电极310为感测电极,而第二触控电极320为驱动电极。此外,各个第二触控电极320也可以电性连接一个或多个发光元件130的电极132,并能提供电压(例如共用电压)给发光元件130。所以,触控显示面板300与200两者的影像显示方式也可相同。
触控显示面板300与200之间的差异仅在于:第一触控电极310与210不同,而第二触控电极320与220不同。由于触控显示面板300与200两者包括一些相同元件,而且触控显示面板300不同于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差异仅在于第一触控电极310与第二触控电极320,因此图3A与图3B省略示出触控显示面板300的一些元件,其中图3A仅示出第一触控电极310、第二触控电极320、触控信号传输部140与240以及基板190,而图3B则比图3A额外多示出发光元件130以及控制元件170。此外,以下仍引用图1A来说明第一触控电极310与第二触控电极320两者的特征。
请参阅图1A、图3A与图3B,这些第一触控电极310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320皆设置于基板190上,其中第二触控电极320位于第一触控电极310的上方。例如,第一触控电极310可位于基板190与绝缘层181之间,而第二触控电极320可位于保护层185与186之间,所以第二触控电极320会位于第一触控电极310的上方。
这些第一触控电极310皆沿着第一方向D3而延伸,而这些第二触控电极320皆沿着第二方向D4而延伸,其中第一方向D3不同于第二方向D4。以图3A为例,第一方向D3可为水平方向,而第二方向D4可为垂直方向,所以第一方向D3实质上垂直于第二方向D4。
由于第一方向D3不同于第二方向D4,因此这些第一触控电极310会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320交错。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3可为垂直方向(如同图2A中的第一方向D1),而第二方向D4可为水平方向(如同图2A中的第二方向D2),所以第一方向D3不限制是水平方向,而第二方向D4也不限制是垂直方向。
各个第一触控电极310包括多个遮光子部311,其中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310中的这些遮光子部311皆沿着第一方向D3而排列,并且彼此电性连接。具体而言,各个第一触控电极310还包括多个触控连接线312,其中这些触控连接线312可沿着第一方向D3而延伸,而各个触控连接线312连接相邻两个遮光子部311。如此,在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310中,这些触控连接线312能将这些遮光子部311彼此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触控连接线312与这些遮光子部311可以是由同一层导电层经光刻与蚀刻而形成,其中此导电层例如是金属层或前述透明导电层。这些触控连接线312与这些遮光子部311皆设置在基板190与绝缘层181之间,而且触控连接线312与遮光子部311可以是共平面。
不过,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连接线312与遮光子部311可以不共平面,而触控连接线312可以不设置在基板190与绝缘层181之间。例如,这些触控连接线312可设置在绝缘层181、182与183以及保护层184与185其中相邻两层之间。或者,这些触控连接线312也可设置保护层186与187之间,或是设置在保护层187上。所以,触控连接线312与遮光子部311相对于基板190的高度可以相同或不同。
各个第二触控电极320包括多个电极子部321,其中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320中的这些电极子部321沿着第二方向D4而排列,并且彼此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电极子部321包括第一电极条V32与两个第二电极条L32。在同一个电极子部321中,其中一个第一电极条V32位于相邻两个第二电极条L32之间,并且连接此相邻两个第二电极条L32。
各个第一电极条V32与各个第二电极条L32两者延伸方向不同。以图3A为例,第一电极条V32是沿着第二方向D4而延伸,而第二电极条L32则是沿着第一方向D3而延伸。由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3与第二方向D4实质上垂直,因此第一电极条V32与第二电极条L32可以是实质上彼此垂直,以使各个电极子部321的形状可以是十字状。
在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320中,各个第一电极条V32可沿着各个次像素区193的边缘而延伸,而各个遮光子部311也可沿着第一方向D3与各个次像素区193的边缘而延伸,所以第一触控电极310与第二触控电极320基本上可沿着各个次像素区193的边缘而分布。此外,电极子部321不与遮光子部311重叠,如图3A与图3B所示。
特别说明的是,在图3A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300中,触控信号传输部140与240分别电性连接第一触控电极310与第二触控电极320。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140可以一对一地电性连接这些第一触控电极310,并且可设置在邻近基板190边缘的地方,例如基板190的右侧边缘,其中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140可分别电性连接邻近基板190右侧边缘的多个遮光子部311。
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240也可以一对一地电性连接这些第二触控电极320,且也可设置在邻近基板190边缘的地方,例如基板190的下侧边缘。各个第二触控电极320可以还包括接触垫323,其中各个接触垫323连接一个电极子部321的第一电极条V32,并邻近基板190的下侧边缘。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240可分别设置在这些接触垫323上,并且电性连接这些接触垫323。如此,这些第二触控电极320电性连接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240。
利用触控信号传输部140与240,第一触控电极310与第二触控电极320能电性连接触控处理元件(例如触控处理元件161),以使触控处理元件能通过这些第一触控电极310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320来感测物件在触控显示面板300上的位置。
图4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而图4B是图4A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400相似于前述触控显示面板300。例如,触控显示面板400也是互感式触控显示面板,而且触控显示面板400也具有实质上相同于图1A所示的剖面结构,其中触控显示面板300与400也包括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例如,触控显示面板40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10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420。
触控显示面板400与300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一触控电极410与310彼此不同,第二触控电极420与320也彼此不同,以及至少两个控制元件170设置于各个次像素区193内。以下内容主要叙述触控显示面板400与300之间的差异,相同技术特征原则上不再重复叙述。此外,由于触控显示面板400具有实质上相同于图1A的剖面结构,所以不示出触控显示面板400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阅图4A与图4B,各个第一触控电极410包括多个遮光子部411与多个触控连接线412,其中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410的这些遮光子部411可沿着第一方向D3而排列,而各个触控连接线412连接相邻两个遮光子部411。因此,这些第一触控电极410皆沿着第一方向D3延伸,且在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410中,这些触控连接线412能将这些遮光子部411彼此电性连接。
至少两个控制元件170设置于各个次像素区193内,而这些遮光子部411分别位于这些次像素区193内。以图4A与图4B为例,这些遮光子部411可以是一对一地设置于这些次像素区193内,其中各个遮光子部411可以与多个控制元件170重叠,而至少一个或各个遮光子部411可以与两个以上的控制元件170重叠,如图4B所示。
在同一个次像素区193中,这些控制元件170可以直接电性连接发光元件130,以控制发光元件130发光。或者,触控显示面板400可以具有面内栅极驱动电路(Gate Driver InPanel,GIP),而同一个次像素区193内的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30可以是上述面内栅极驱动电路内的元件。
各个第二触控电极420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429与至少一个第二开口428。以图4A与图4B为例,各个第二触控电极420可以具有多个第一开口429与多个第二开口428,其中这些发光元件130分别位于这些第一开口429中,而这些遮光子部411分别位于这些第二开口428中。以图4B为例,这些遮光子部411可以是一对一地设置在这些第二开口428内。
此外,位于这些第一开口429中的发光元件130电性连接这些第二触控电极420,其中第二触控电极420电性连接发光元件130的电极132。不过,位于这些第二开口428中的遮光子部411却不直接电性连接,也不接触于任何第二触控电极420,以避免第一触控电极410与第二触控电极420之间发生短路。
各个第二触控电极420分布于沿着第二方向D4排列成至少一列的多个次像素区193内。具体而言,从图4B来看,这些次像素区193呈行列排列,其中多个次像素区193沿着第二方向D4垂直排列成多行。这些第二触控电极420沿着第二方向D4而延伸,并且分别设置于这些垂直排列成多行的次像素区193内。
由于第一方向D3实质上垂直于第二方向D4,因此这些第一触控电极410会与这些第二触控电极420交错。不过,这些遮光子部411不会与任何第二触控电极420,仅这些触控连接线412会与第二触控电极420重叠。换句话说,这些第二触控电极420可以分别跨越这些触控连接线412,如图4A与图4B所示。
此外,各个第一触控电极410可以还包括接触垫413与连接线414,其中各条连接线414连接相邻的接触垫413与遮光子部411,以使接触垫413电性连接多个遮光子部411。各个接触垫413可邻近基板190边缘,例如右侧边缘,而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140可分别设置在这些接触垫413上,并电性连接这些接触垫413,以使这些第一触控电极410电性连接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140。
这些触控信号传输部240分别电性连接这些第二触控电极420,并可邻近基板190边缘,例如下侧边缘。利用触控信号传输部140与240,第一触控电极410与第二触控电极420能电性连接触控处理元件(例如触控处理元件161),以使触控处理元件能通过第一触控电极410与第二触控电极420来感测物件在触控显示面板300上的位置,让使用者能用触控方式来操作触控显示面板400。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请参阅图5,图5所公开的触控显示面板500相似于图4B中的触控显示面板400,其中触控显示面板400与500两者差异仅在于:触控显示面板500所包括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510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520。以下主要叙述触控显示面板500与400之间的差异,两者相同特征原则上不再重复叙述。
具体而言,各个第一触控电极510包括连接线414、多个触控连接线412、多个接触垫413与多个遮光子部511,其中各个遮光子部511包括多个遮光层511p。同一个遮光子部511中的这些遮光层511p彼此电性连接,并且分别与多个控制元件170重叠。例如,这些遮光层511p可以是一对一地与这些控制元件170重叠。此外,各个遮光子部511的这些遮光层511p可呈阵列排列。
以图5为例,同一个遮光子部511包括排列成2×3矩阵的六个遮光层511p,其中这六个遮光层511p彼此之间有走线(未标示)而彼此相连,以使同一个遮光子部511中的这六个遮光层511p能彼此电性连接。另外,各个第二触控电极520具有多个第一开口429与多个第二开口428,其中多个遮光层511p可设置在单一个第二开口428内。例如,三个遮光层511p可设置在一个第二开口428内,如图5所示。
请再此参阅图1A,特别说明的是,在以上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触控电极(例如第二触控电极220、320、420或520)可位于保护层185与186之间。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只要第二触控电极不与第一触控电极共平面,第二触控电极也可位于其他位置。因此,上述第二触控电极可位于绝缘层181、182、183以及保护层184、185、186与187其中任意相邻两层之间。例如,这些第二触控电极也可位于绝缘层181与182之间,或是保护层186与187之间。因此,以上第二触控电极并不限制在保护层185与186之间。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触控电极(例如第一触控电极,或是第一与第二触控电极),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能提供触控感测的功能,让使用者能用触控方式来操作触控显示面板。其次,由于第一触控电极位于绝缘层与基板之间,而第二触控电极可位于相邻两个保护层之间、相邻两个绝缘层之间或相邻的保护层与绝缘层之间,因此上述触控电极位于触控显示面板的内部。相较于现有外挂贴合式触控显示器,以上所公开的触控显示面板设计有利于降低手机与平板电脑等电子装置的厚度,以满足目前电子装置超薄化的发展趋势。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0)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表面以及一位于该表面的多个次像素区,其中该些次像素区呈阵列排列;
多个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于该基板上,且各该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遮光子部,其中各该遮光子部分布于至少一该次像素区内;
一绝缘层,设置于该些第一触控电极上,其中该些第一触控电极位于该绝缘层与该基板之间;
多个控制元件,设置于该绝缘层上,其中至少一该控制元件设置于各该次像素区内,而该些第一触控电极与该些控制元件重叠;
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该绝缘层上,并电性连接该些控制元件,其中该些第一触控电极不与该些发光元件重叠,而至少一该发光元件设置于各该次像素区内;以及
多个触控信号传输部,分别电性连接该些第一触控电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同一该第一触控电极的该些遮光子部对应该些次像素区而呈周期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各该发光元件适于朝向该基板发出一光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
至少一触控处理元件,设置于该绝缘层上,其中该些触控信号传输部穿过该绝缘层,而该至少一触控处理元件电性连接该些触控信号传输部,并经由该些触控信号传输部而电性连接该些第一触控电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该些第一触控电极彼此分离,且彼此不直接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同一该第一触控电极的该些遮光子部彼此相连,而各该第一触控电极分布于彼此相邻且呈阵列排列的多个该次像素区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该些第一触控电极沿着一第一方向而延伸,而同一该第一触控电极的该些遮光子部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该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第二触控电极,位于该些控制元件与该绝缘层上,并沿着一第二方向而延伸,其中该些第一触控电极与该些第二触控电极交错,而该些第一触控电极与该些第二触控电极彼此不电性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该些第二触控电极分别电性连接该些发光元件,而各该第二触控电极电性连接至少两该发光元件。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各该第一触控电极包括:
多个触控连接线,沿着该第一方向而延伸,其中各该触控连接线连接相邻两该遮光子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各该第二触控电极分布于沿着该第二方向而排成至少一列的多个该次像素区内,而该些第二触控电极分别跨越该些触控连接线。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该些遮光子部分别位于该些次像素区内,而各该第二触控电极具有:
至少一第一开口,其中该些发光元件分别位于该些第二触控电极的该第一开口中;以及
至少一第二开口,其中该些遮光子部分别位于该些第二触控电极的该第二开口中。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两该控制元件设置于各该次像素区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各该遮光子部包括:
多个遮光层,彼此电性连接,并分别与该些控制元件重叠。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各该遮光子部的该些遮光层呈阵列排列。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一该遮光子部包括:
一第一延伸条,沿着该第一方向而延伸,其中相邻两该遮光子部的该第一延伸条彼此相连;以及
两个第二延伸条,沿着该第二方向而延伸,其中一该第一延伸条位于相邻两该第二延伸条之间,并连接相邻两该第二延伸条。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各该第一延伸条与各该第二延伸条任一者还沿着各该次像素区的边缘而延伸。
1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各该第二触控电极包括:
多个电极子部,沿着该第二方向排列,其中各该电极子部分布于至少一该次像素区内,且不与任一该遮光子部重叠。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各该电极子部分布于多个该次像素区内。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各该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
多个触控连接线,其中各该触控连接线连接于相邻两该电极子部,并且跨越其中一该第一触控电极。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各该电极子部包括:
一第一电极条;以及
两个第二电极条,其中一该第一电极条位于相邻两该第二电极条之间,并连接相邻两该第二电极条,而各该第一电极条与各该第二电极条两者延伸方向不同。
CN202110646553.4A 2020-06-16 2021-06-10 触控显示面板 Active CN1132681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039569P 2020-06-16 2020-06-16
US63/039,569 2020-06-16
TW110102878 2021-01-26
TW110102878A TWI771879B (zh) 2020-06-16 2021-01-26 觸控顯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8166A true CN113268166A (zh) 2021-08-17
CN113268166B CN113268166B (zh) 2023-04-28

Family

ID=77234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46553.4A Active CN113268166B (zh) 2020-06-16 2021-06-10 触控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6816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2101A (zh) * 2013-05-22 2014-12-03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20160109993A1 (en) * 2014-10-17 2016-04-21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In-cell touch display panel
US20170090239A1 (en) * 2015-09-30 2017-03-30 Lg Display Co., Ltd. In-Cell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7291245A (zh) * 2017-07-05 2017-10-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方法及显示装置
US20190384445A1 (en) * 2017-08-14 2019-12-19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driving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2101A (zh) * 2013-05-22 2014-12-03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20160109993A1 (en) * 2014-10-17 2016-04-21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In-cell touch display panel
CN105807979A (zh) * 2014-10-17 2016-07-27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US20170090239A1 (en) * 2015-09-30 2017-03-30 Lg Display Co., Ltd. In-Cell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7066131A (zh) * 2015-09-30 2017-08-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摸显示装置
CN107291245A (zh) * 2017-07-05 2017-10-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方法及显示装置
US20190384445A1 (en) * 2017-08-14 2019-12-19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driving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8166B (zh) 2023-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34206B2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panel-integrat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electrodes with floating units
CN108123062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KR102001298B1 (ko) 표시 장치
US11366542B2 (en) Touch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ensor
EP3321965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EP3511807B1 (en) Display device and flexible circuit board
CN109254681A (zh)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KR20140067523A (ko)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7452767B (zh) 显示装置
US20220085138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2783360A (zh) 触摸显示装置
US20220039697A1 (en) Detection device
TWI771879B (zh) 觸控顯示面板
US11489034B2 (en) TFT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681388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18081532A (ja) タッチセンサ及び表示装置
CN113268166B (zh) 触控显示面板
CN107491197B (zh) 显示装置
CN112640578A (zh)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5835691A (zh) 基板、显示面板和包括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KR20210058333A (ko) 표시 장치
KR102349277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90059079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6360617A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