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41813A - 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 - Google Patents

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41813A
CN113241813A CN202110464790.9A CN202110464790A CN113241813A CN 113241813 A CN113241813 A CN 113241813A CN 202110464790 A CN202110464790 A CN 202110464790A CN 113241813 A CN113241813 A CN 1132418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voltage
power supply
load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647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萼
唐春国
王冬梅
张慧慧
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em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em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em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em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6479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418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41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418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2Over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光伏储能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其中,智能负载识别电路包括控制电路、供电电路和负载接口,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用于接收电能的电源输入端以及第一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负载接口之间连接有采样电路,所述采样电路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接口接收的外部负载输出的电压和/或电流;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二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端与所述负载接口之间连接有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用于控制所述供电电路与所述负载接口之间的电路导通或者断开。本申请具有提高外部负载充电的安全性的效果。

Description

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离网储能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
背景技术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因其清洁、安全、便利、高效等特点,光伏发电***已得到广泛应用。
相关技术中,光伏发电***通过太阳能板发电,将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太阳能板和蓄电池共同构成光伏发电模块并作为外部负载充电电源,将外部负载的充电接口与光伏发电***的负载接口相连,即可为外部负载充电。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如果外部负载未设置充电保护电路,外部负载的充电接口可对外输出电压、电流且外部负载的充电限制电压低于负载接口的输出电压,在使用负载接口对外部负载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外部负载会被过充,有发生***的可能性,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外部负载充电的安全性,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包括控制电路、供电电路和负载接口,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用于接收电能的电源输入端以及第一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负载接口之间连接有采样电路,所述采样电路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接口接收的外部负载输出的电压和/或电流;
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二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端与所述负载接口之间连接有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用于控制所述供电电路与所述负载接口之间的电路导通或者断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外部负载充电时,控制电路控制开关电路断开;若外部负载未设置充电保护电路,外部负载的充电接口对外输出电压、电流,则可以通过采样电路检测到负载接口存在电压和/或电流,控制电路继续控制开关电路断开,导致供电电路与负载接口之间的电路断开,使供电电路无法为外部负载充电;若外部负载设置有充电保护电路,外部负载的充电接口不对外输出电压、电流,控制电路则控制开关电路导通,连通供电电路与负载接口之间的电路,使供电电路为外部负载充电。因此,通过增设开关电路和采样电路,可减小对外部负载过充的可能性,以提高外部负载充电的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开关电路包括MOS管T11,所述MOS管T11的栅极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所述MOS管T11的漏极连接于所述负载接口,所述MOS管T11的源极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的第二电源输出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电路输出高电平信号,MOS管T11的栅极电压拉高,MOS管T11的漏极和源极会导通,供电电路与负载接口导通。控制电路输出低电平信号,MOS管T11栅极电压拉低,MOS管T11的漏极和源极断开,供电电路与负载接口断开。控制电路输出的高低电平信号控制MOS管T11的导通与断开,进而控制供电电路与负载接口之间的电路导通或者断开,电路设计简单,且可靠性高。
可选的,所述采样电路包括:
电压采样电路,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接口是否接收到外部负载输出的电压;
电流采样电路,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接口是否接收到外部负载输出的电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设置电压采样电路对负载接口进行电压采样,或者设置电流采样电路对负载接口进行电流采样,还可同时设置电压采样电路和电流采样电路进行负载接口的电压、电流采样。
可选的,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降压电路,所述降压电路的电压输入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的电源输入端,所述降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的第二电源输出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降压电路对供电电压进行降压处理,使负载接口处的电压符合用户的使用要求。
可选的,所述降压电路包括降压芯片U3和反馈电路,所述降压芯片U3的电压输入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的电源输入端,所述降压芯片U3的电压输出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的第二电源输出端;
所述降压芯片U3包括电流反馈端、电压反馈端和电压输出端,所述反馈电路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流反馈端、所述电压反馈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降压芯片设置反馈电路,不仅可以对供电电压进行降压处理,而且可以保证恒流恒压的电压输出。
可选的,所述供电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降压电路的电压输入端之间串联有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的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端连接于所述降压电路的电压输入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供电电路与降压电路之间设置第一二极管D1,可以减小电流反灌的可能性,进而减小供电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一侧的电子元件损坏的可能性,起到保护作用。
可选的,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端与模拟地GND之间连接有滤波电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波电路的设置可以滤除直流电源中的杂波,使降压电路的电压输入端的直流电压输入更加稳定。
可选的,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的电压输入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的电源输入端,所述稳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的第一电源输出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减小控制电路供电电路与降压电路之间的相互干扰,为控制电路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输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发电***,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光伏发电***,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负载识别电路以及光伏发电模块,所述供电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光伏发电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光伏发电***对负载进行充电时,控制电路控制开关电路断开;若外部负载的充电接口对外输出电压、电流,则可以通过采样电路检测到负载接口存在电压和/或电流,控制电路继续控制开关电路断开,导致供电电路与负载接口之间的电路断开,使供电电路无法为负载充电;若外部负载的充电接口不对外输出电压、电流,控制电路则控制开关电路导通,连通供电电路与负载接口之间的电路,使供电电路为外部负载充电。因此,通过在光伏发电***中增设开关电路和采样电路,可防止对外部负载过充,以提高外部负载充电的安全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负载识别电路的智能负载识别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负载识别方法,包括:
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开关电路断开;
在所述开关电路断开之后,所述控制电路通过采样电路检测所述负载接口是否接收到所述外部负载输出的电压和/或电流;
若否,则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导通,同时所述控制电路开始计时,并记录当前计时值;
判断所述当前计时值是否等于预设值,若是,则返回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开关电路断开的步骤。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外部负载充电时,控制电路控制开关电路断开;若外部负载未设置充电保护电路,外部负载的充电接口对外输出电压、电流,则可以通过采样电路检测到负载接口存在电压和/或电流,控制电路继续控制开关电路断开,导致供电电路与负载接口之间的电路断开,使供电电路无法为外部负载充电;若外部负载设置有充电保护电路,外部负载的充电接口不对外输出电压、电流,控制电路则控制开关电路导通,连通供电电路与负载接口之间的电路,使供电电路为外部负载充电;同时控制电路开始计时并记录当前计时值,在当前计时值等于预设值后,控制电路控制开关电路断开,并检测负载接口处是否存在电压和/或电流。通过增设开关电路和采样电路,并循环计时判断,以此来防止对未设置保护电路的外部负载进行充电,提高外部负载充电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若外部负载未设置充电保护电路,负载的充电接口对外输出电压、电流,则可以通过采样电路检测到负载接口存在电压和/或电流,控制电路继续控制开关电路断开,导致供电电路与负载接口之间的电路断开,使供电电路无法为外部负载充电;若外部负载设置有充电保护电路,外部负载的充电接口不对外输出电压、电流,控制电路则控制开关电路导通,连通供电电路与负载接口之间的电路,使供电电路为负载充电。因此,通过增设开关电路和采样电路,可防止对外部负载过充,以提高外部负载充电的安全性;
2.控制电路输出的高低电平信号控制MOS管T11的导通与断开,进而控制供电电路与负载接口之间的电路导通或者断开,电路设计简单,且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负载识别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采样电路、开关电路和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供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光伏发电***的结构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负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1、控制电路;102、供电电路;1021、降压电路;10211、反馈电路;1022、滤波电路;1023、稳压电路;10231、三极管稳压电路;103、负载接口;104、采样电路;1041、电压采样电路;1042、电流采样电路;105、开关电路;201、光伏发电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5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参照图1,智能负载识别电路包括控制电路101、供电电路102、负载接口103、采样电路104和开关电路105。
本实施例中,供电电路102包括电源输入端VCC、第一电源输出端和第二电源输出端S。供电电路102的第一输出端与控制电路101的电源输入端相连,供电电路102的第二电源输出端S通过开关电路105与负载接口103相连;负载接口103还通过采样电路104与控制电路101相连。
参照图2,控制电路101包括控制芯片U1,控制芯片U1可选型号为N76E003AT20的芯片。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参照图3,供电电路102包括稳压电路1023。稳压电路1023的电压输入端连接于供电电路102的电源输入端VCC,稳压电路1023的电压输出端连接于供电电路102的第一电源输出端。
本可选实施方式中,稳压电路1023包括稳压三极管电路10231和三端稳压管U2。电源输入端VCC接收的供电电压先经过稳压三极管电路10231稳压在10V,再经过三端稳压管U2转换后输出5V电压,5V电压由第一电源输出端输送至控制电路101,为控制芯片U1提供工作电压。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稳压三极管电路10231包括三极管T1和稳压二极管D2,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串联有第二二极管D3和第一电阻器R1,第二二极管D3的阳极端连接于稳压电路1023的电压输入端,第二二极管D3的阴极端与第一电阻器R1的一端相连,第一电阻器R1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三极管T1的基极与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端相连,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端连接于模拟地GND;三极管T1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连接有第二电阻器R2。
稳压三极管电路10231中第二电阻器R2和稳压二极管D3组成基本的用于稳压的电路,在稳压二极管D3上得到一个稳定的电压,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于稳压二极管D3的阴极端,组成一个射极跟随器,三极管T1的发射极电压是跟随基极的电压,因此,在三极管T1的发射极能够输出一个稳定的电压。
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三端稳压管U2的输入端(引脚3)相连;三端稳压管U2的公共端(引脚1)连接于模拟地GND,三端稳压管U2的输出端(引脚1)连接于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于控制芯片U1的第4引脚,控制芯片U1由5V电压供电。
三端稳压管U2可选7805三端稳压器。三端稳压管U2具有低功耗、低电压降和高精度的特性,减少损耗的同时能够提供稳定的5V电压。
进一步地,第一电阻器R1与三极管T1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与模拟地GND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器C1。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端之间并联有第二电容器C2和第三电容器C3,第一电容器C1、第二电容器C2和第三电容器C3均起到滤波作用。三端稳压管U2的公共端与三端稳压管U2的输出端之间并联有第四电容器C4和第五电容器C5,同样的,第四电容器C4和第五电容器C5均起到滤波作用。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参照图3,供电电路102包括降压电路1021,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入端连接于供电电路102的电源输入端VCC,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出端连接于供电电路102的第二电源输出端S。
本可选实施方式中,降压电路1021包括降压芯片U3,降压芯片U3可选型号为CX8812的同步降压型DC-DC控制器。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入端依次通过第三电阻器R3、第八电容器C8然后与降压芯片U3的第3引脚相连;降压芯片U3的第4引脚连接于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入端;降压芯片U3的第5引脚、第6引脚均为5V电压输出引脚,本实施例仅使用第5引脚;降压芯片U3的第7、第8引脚连接于模拟地GND。
降压电路1021还包括第三二极管D4,降压芯片U3的第5引脚与第三二极管D4的阴极端相连,第三二极管D4的阳极端与模拟地GND相连;第三二极管D4的阴极端依次连接第四电阻器R4、第九电容器C9后与模拟地GND相连。第三二极管D4为降压芯片U3的输出引脚提供了一个续流回路,起到续流作用,通过设置第九电容器C9可以防止波峰过大而损坏第三二极管D4。
进一步地,参照图3,降压电路1021还包括反馈电路10211,反馈电路10211包括第一电感器L1、第五电阻器R5和第六电阻器R6。第一电感器L1的一端连接于降压芯片U3的第5引脚,第一电感器L1的另一端通过第六电阻器R6连接于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出端,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出端即为供电电路102的第二电源输出端S,第五电阻器R5与第六电阻器R6并联。第六电阻器R6连接于第一电感器L1的一端还与降压芯片U3的第2引脚相连;第六电阻器R6与第五电阻器R5的连接点与降压芯片U3的第1引脚相连。
降压芯片U3利用反馈电路10211,依靠内部的恒压控制环路,将输出电压稳定在5V,通过第1引脚和第2引脚之间的压差来检测输出电流,并依靠内部的恒流控制环路调节电流输出,使输出的电流值为预设值,从而使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出端能够恒压恒流输出。
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出端与模拟地GND之间并联有第十二电容器C12和第十三电容器C13,第十二电容器C12和第十三电容器C13用于滤除杂波,使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出端的直流输出更稳定。
进一步地,参照图3,第三电阻器R3远离第八电容器C8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端连接于第三电阻器R3,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端连接于电源输入端VCC。
当电流从供电电路102流向降压电路1021时,第一二极管D1为导通状态;当电流从降压电路1021流向供电电路102时,第一二极管D1为截止状态,因此,第一二极管D1可以防止电流反灌,减小电源输入端VCC所连的电器元件损坏的可能性,起到保护作用。其中,第一二极管D1可选型号为SS34的二极管。
进一步地,供电电路102包括还包括滤波电路1022。滤滤波电路1022包括并联的第六电容器C6和第七电容器C7;第六电容器C6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端,第六电容器C6的另一端连接于模拟地GND,第六电容器C6和第七电容器C7用于滤除杂波,使降压电路1021的直流输入更稳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参照图2和图3,开关电路105包括MOS管T11,MOS管T11的源极与第二电源输出端S相连,MOS管T11的漏极与负载接口103的正极A+相连,MOS管T11的栅极与控制芯片U1的第12引脚之间串联第七电阻器R7,MOS管T11的栅极还电连接有上拉电阻器R22,上拉电阻器R22的另一端与供电电路102的第一电源输出端即三端稳压管U2的输出端电连接。
控制芯片U1在第12引脚输出的高电平信号不足以使MOS管T11的漏极、源极端导通,而在MOS管T11的栅极设置上拉电阻器R22后,控制芯片U1在第12引脚输出高电平信号可以使MOS管T11的漏极、源极端导通,控制芯片U1在第12引脚输出低电平信号可以使MOS管T11的漏极、源极端则断开。
MOS管T11由电压驱动,栅极电流较小,但是由于MOS管T11的栅极内部存在寄生电容,因此在控制芯片U1控制MOS管T11导通或断开时,会产生较大的瞬间电流,第七电阻器R7可以与寄生电容组成RC充放电电路,减小瞬间电流的电流值,进而减小瞬间电流损坏控制芯片U1的可能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参照图2和图3,采样电路104包括电压采样电路1041和电流采样电路1042。电压采样电路1041包括第八电阻器R8和第九电阻器R9,第八电阻器R8的一端与负载接口103的正极A+相连,第八电阻器R8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器R9相连,第九电阻器R9的另一端连接于负载接口103的负极A-;第八电阻器R8和第九电阻器R9的连接点与控制芯片U1的第5引脚相连,第八电阻器R8和第九电阻器R9的连接点还连接有第十电容器C10,第十电容器C10的另一端与负载接口103的负极A-相连。
电流采样电路1042包括第十电阻器R10和第十三电阻器R13,第十电阻器R10的一端连接于负载接口103的负极A-,另一端连接于模拟地GND,第十电阻器R10的两端并联有第十一电阻器R11和第十二电阻器R12;第十三电阻器R13的一端连接于负载接口103的负极A-,另一端与控制芯片U1的第14引脚相连;第十三电阻器R13与控制芯片U1的第14引脚的连接点上连接有第十一电容器C11,第十一电容器C11的另一端连接于模拟地GND。
电压采样电路1041与电流采样电路1042中的电阻器均为误差不超百分之一的高精度的电阻,使电压采样电路1041和电流采样电路1042对负载接口103进行精确的电压、电流采样时,减小采样电路104错误采样的可能性;另外,第十电容器C10和第十一电容器C11起到滤波作用,使采样值更准确。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负载接口103可设置为USB接口J1,USB接口J1的正极A+与负极A-之间可连接有辅助负载R14,辅助负载R14使USB接口J1输出的5V电压更加稳定,减小因USB接口J1输出电压不稳定而导致外部负载损坏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2,USB接口J1的正极A+与MOS管T11的漏极之间串联一个PTC热敏电阻,PTC热敏电阻为保护元件,在电流出现异常时,温度值升高并超过PTC热敏电阻的界定值,PTC热敏电阻可以自动断开,并在电流恢复正常时自动复位,PTC热敏电阻可以起到过载保护、保护电路的作用。
例如:USB接口J1处的电路发生短路,电路短路后电流会增大,电流增大后会使PTC热敏电阻产生的热量增加,温度升高并超过PTC热敏电阻的界定值,此时PTC热敏电阻的阻值会迅速无穷倍增大,从而阻断电流,起到保护作用;在电流值恢复正常时,温度下降,PTC热敏电阻的阻值则会恢复正常,自动复位。
如果未设置采样电路104和开关电路105,无法对外部负载进行识别,使用供电电路102为可对外输出电压、电流的外部负载充电,外部负载处于过充状态,存在安全隐患,外部负载容易发生***等危险。但是,通过采样电路104的检测和控制芯片U1自动控制开关电路105的通断,智能识别外部负载并自动控制是否未外部负载充电,可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矿灯这类的外部负载,未设置充电保护电路,其通过充电接口可直接向外输出电压、电流,并且矿灯的内置电源电压低,此时控制芯片U1通过采样电路104可以检测到负载接口103存在电压、电流,控制芯片U1则控制开关电路105继续断开,避免为可对外输出电压、电流的外部负载充电,减小外部负载发生***的可能性。当为手机这类的外部负载充电时,由于手机这类外部负载内置有充电保护电路,在充电接口处不会向外输出电压、电流,控制电路101未能检测到电压、电流,控制电路101控制开关电路105导通,使供电电路102能够为充电接口不会对外输出电压、电流的外部负载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的实施原理为:用户将外部负载的充电接口连接在负载接口103上,控制芯片U1向MOS管T11发送低电平信号,控制MOS管T11断开,进而控制供电电路102不能与负载接口103连通,同时控制芯片U1通过采样电路104对负载接口103进行检测,当负载接口103存在电压和/或电流时,控制芯片U1接收到电压和/或电流信号,控制芯片U1则继续控制MOS管T11断开,供电电路102未与负载接口103连通,用户不能通过负载接口103为外部负载充电;当负载接口103不存在电压和/或电流时,控制芯片U1不能检测到电压和/或电流,控制芯片U1则向MOS管T11输出高电平信号,控制MOS管T11导通,进而控制供电电路102与负载接口103连通,用户可以使用负载接口103为外部负载充电,通过自动控制负载接口103是否通电的方式,避免供电电路102给充电接口可对外输出电压、电流的外部负载进行充电,从而减小发生过充的可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光伏发电***。参照图4,光伏发电***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智能负载识别电路以及光伏发电模块201。
光伏发电模块201包括太阳能板和蓄电池,太阳能板与蓄电池相连,蓄电池与智能负载识别电路中的供电电路102的电源输入端相连。
太阳能板接受太阳光照射进行发电并为蓄电池充电,蓄电池为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提供电能,使智能负载识别电路能够工作,并且通过智能负载识别电路为外部负载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应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智能负载识别电路的智能负载识别方法。参照图5,智能负载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利用控制电路101控制开关电路105断开。
具体的,控制电路101控制开关电路105中的MOS管T11断开,降压电路1021不与负载接口103连通。
步骤S302,控制电路101通过采样电路104检测负载接口103是否接收到所述外部负载输出的电压和/或电流。若是,则返回步骤S301;若否,则转入步骤S303。
具体的,控制电路101通过采样电路104检测负载接口103是否接收到所述外部负载输出的电压和/或电流,当负载接口103存在电压、电流时,控制电路101能够检测到电压、电流,返回步骤S301;当负载接口103不存在电压、电流时,控制电路101则不能检测到电压、电流,转入步骤S303。
步骤S303,控制电路101控制开关电路105导通,同时控制电路101开始计时,并记录当前计时值。
具体的,控制电路101控制开关电路105中的MOS管T11导通,使降压电路1021可以通过负载接口103向外部供电,同时控制电路101开始从零计时,并记录当前计时值。
步骤S304,判断当前计时值是否等于预设值,若是,则返回步骤S301。
具体的,预设值可设置为5分钟,在当前计时值等于5分钟时,返回步骤S301,若否,则继续计时。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说明书(包括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者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Claims (10)

1.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包括控制电路(101)、供电电路(102)和负载接口(103),所述供电电路(102)包括用于接收电能的电源输入端以及第一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101),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101)与所述负载接口(103)之间连接有采样电路(104),所述采样电路(104)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接口(103)接收的外部负载输出的电压和/或电流;
所述供电电路(102)还包括第二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端与所述负载接口(103)之间连接有开关电路(105),所述开关电路(105)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105)用于控制所述供电电路(102)与所述负载接口(103)之间的电路导通或者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105)包括MOS管T11,所述MOS管T11的栅极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101)的信号输出端,所述MOS管T11的漏极连接于所述负载接口(103),所述MOS管T11的源极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102)的第二电源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电路(104)包括:
电压采样电路(1041),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接口(103)是否接收到外部负载输出的电压;
电流采样电路(1042),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接口(103)是否接收到外部负载输出的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102)还包括降压电路(1021),所述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入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102)的电源输入端,所述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出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102)的第二电源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电路(1021)包括降压芯片U3和反馈电路(10211),所述降压芯片U3的电压输入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102)的电源输入端,所述降压芯片U3的电压输出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102)的第二电源输出端;
所述降压芯片U3包括电流反馈端、电压反馈端和电压输出端,所述反馈电路(10211)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流反馈端、所述电压反馈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102)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入端之间串联有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102)的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端连接于所述降压电路(1021)的电压输入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端与模拟地GND之间连接有滤波电路(1022)。
8.根据权利要求1、2、5至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智能负载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102)还包括稳压电路(1023),所述稳压电路(1023)的电压输入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102)的电源输入端,所述稳压电路(1023)的电压输出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102)的第一电源输出端。
9.一种光伏发电***,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负载识别电路以及光伏发电模块(201),所述供电电路(102)的电源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光伏发电模块(201)。
10.一种应用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负载识别电路的智能负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控制电路(101)控制所述开关电路(105)断开;
在所述开关电路(105)断开之后,所述控制电路(101)通过采样电路(104)检测所述负载接口(103)是否接收到所述外部负载输出的电压和/或电流;
若否,则所述控制电路(101)控制所述开关电路(105)导通,同时所述控制电路(101)开始计时,并记录当前计时值;
判断所述当前计时值是否等于预设值,若是,则返回所述控制电路(101)控制所述开关电路(105)断开的步骤。
CN202110464790.9A 2021-04-28 2021-04-28 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 Pending CN1132418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64790.9A CN113241813A (zh) 2021-04-28 2021-04-28 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64790.9A CN113241813A (zh) 2021-04-28 2021-04-28 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41813A true CN113241813A (zh) 2021-08-10

Family

ID=77129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64790.9A Pending CN113241813A (zh) 2021-04-28 2021-04-28 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4181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7311A (zh) * 2021-12-31 2022-04-12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供电电路、启动电源的输出方法及启动电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7311A (zh) * 2021-12-31 2022-04-12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供电电路、启动电源的输出方法及启动电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38326B2 (en) Power bank with charging management including charging interface
CN101938148B (zh) 一种电池充电电路及电池供电设备
EP3007306A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charg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case
CN103607009B (zh) 一种带自动保护功能的充放电电路
CN202663092U (zh) 一种电池过充电保护电路
JP5919506B2 (ja) 充電式電気機器
CN113285425B (zh)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的整流器
WO2017020782A1 (zh) 一种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及电池充放电***
CN104167768A (zh)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CN107069866B (zh) 调节充电电路最优充电参数的方法
CN101783503B (zh) 过压保护电路
CN113241813A (zh) 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
CN203368003U (zh) Boost电路双重保护装置
CN210468847U (zh) 基于dc-dc电源芯片的电池充电电路
CN210111649U (zh) 电池防反接电路及充电器
CN203289156U (zh) 新型手机移动电源
CN113013948A (zh) 一种板载供电控制电路
CN108683239B (zh) 一种电动智能家居的usb充电电路
CN112180269A (zh) 一种电池包接入识别方法及***
CN204835677U (zh) 一种电池并联充电电路
CN215528640U (zh) 一种充电电路
CN220732400U (zh) 一种防反接电路
CN218183047U (zh) 升压充电电路
CN215580523U (zh) 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
CN211655760U (zh) 一种基于硬件控制的锂电池动态充放电管理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