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6200B - 操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6200B
CN113196200B CN201980084065.XA CN201980084065A CN113196200B CN 113196200 B CN113196200 B CN 113196200B CN 201980084065 A CN201980084065 A CN 201980084065A CN 113196200 B CN113196200 B CN 1131962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ing member
state
tilted
operation device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40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96200A (zh
Inventor
林真人
远藤智也
川濑达章
二宫伸之
长野智恭
加藤秀和
藤原周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96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6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96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62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e.g. game controllers with detachable joystick handl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6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for holding members in one or a limited number of definite positions only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6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for holding members in one or a limited number of definite positions only
    • G05G5/08Interlocking of members, e.g. locking member in a particular position before or during the movement of another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6Operating part movable both angularly and rectilinearly, the rectilinear movement being along the axis of angular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20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wherein an auxiliary movement thereof, or of an attachment thereto, is necessary before the main movement is possible or effective, e.g. for unlatching, for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操作装置具备:能够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部;第1卡合部件,从操作部的底面朝下方突出地设置;以及第2卡合部件,在与第1卡合部件对置的位置朝上方突出地设置,在操作部倾倒的状态下,通过与从底面朝下方突出的第1卡合部件卡合,由此保持操作部倾倒的状态,能够切换第1卡合部件与第2卡合部件能够卡合的第1状态和第1卡合部件与第2卡合部件不能卡合的第2状态。

Description

操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作为用于游戏机等的操作装置,已知有能够通过操作杆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装置。关于这样的操作装置,提出了如下技术:即使在用户将手从操作杆离开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操作杆倾倒的状态。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关于用于游戏机的模拟变速杆机构,当变速杆倾倒规定的角度时,由弹簧朝外方向施力的变速销搭在形成于复位基座的凹部的水平部分上,由此能够保持变速杆倾倒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174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当变速杆倾倒规定的角度时,一定会维持变速杆倾倒的状态。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用户不需要这样的功能的情况下,有可能给用户操作带来麻烦。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了如下技术的必要性:在具有能够保持操作部倾倒的状态的功能的操作装置中,在用户不需要这样的功能的情况下,能够不给用户操作带来麻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具备:能够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部;第1卡合部件,从上述操作部的底面朝下方突出地设置;以及第2卡合部件,在与上述第1卡合部件对置的位置朝上方突出地设置,在操作部倾倒的状态下,通过与从底面朝下方突出的上述第1卡合部件卡合,由此保持操作部倾倒的状态,能够切换第1卡合部件与第2卡合部件能够卡合的第1状态和第1卡合部件与第2卡合部件不能卡合的第2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一实施方式,在具有能够保持操作部倾倒的状态的功能的操作装置中,在用户不需要这样的功能的情况下,能够不给用户操作带来麻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所具备的操作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第2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第2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第1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第1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所具备的操作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第2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第2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第1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第1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7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操作装置100的概要)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图中Z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图中X轴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图中Y轴方向设为左右方向。
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100是用于游戏机等的控制器等的操作装置。如图1所示,操作装置100具有从壳体102的开口部102A朝向上方延伸的柱状的操作部120。操作装置100不仅能够通过操作部120朝前后方向(图中箭头D1、D2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图中箭头D3、D4方向)进行倾倒操作,而且能够朝这些方向之间的全部方向进行倾倒操作。即,操作部120能够同时进行前后方向的倾倒操作与左右方向的倾倒操作。此外,操作装置100能够将与操作部120的倾倒操作(倾倒方向以及倾倒角度)相应的操作信号经由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s)112朝外部输出。
(操作装置100的构成)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所示,操作装置100具备壳体102、操作部120、致动器104、滑动体105、致动器106、滑动体107、支架108、按压部件109、框架110、FPC112、保持部件114以及第2卡合部件116。
壳体102具有向上方呈凸状的圆顶形状。壳体102在内部空间组入各构成零件(操作部120、致动器104、106、滑动体105、107以及支架108)。壳体102在具有圆顶形状的部分的顶部形成有从上方俯视时呈圆形状的开口部102A。
操作部120是被进行倾倒操作的部件。操作部120具有杆部120A以及基部120B。杆部120A是从壳体102的开口部102A朝向上方延伸的柱状的部分、且是被进行倾倒操作的部分。基部120B是在壳体102的内部支承杆部120A且伴随着杆部120A的倾倒操作而转动的部分。在基部120B的外周面设置有朝向外侧突出的多个限制部120C。另外,使用图3在后面对操作部12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致动器104具有向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圆顶形状,具有沿着该弯曲形状在左右方向(图中Y轴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形状的开口部104A。致动器104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朝外侧突出的转动轴,设置成能够以该转动轴为旋转中心在前后方向(图中X轴方向)上转动。
致动器106具有向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具有沿着该弯曲形状在前后方向(图中X轴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形状的开口部106A。致动器106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朝外侧突出的转动轴,设置成能够以该转动轴为旋转中心在左右方向(图中Y轴方向)上转动。
如图2所示,致动器104以及致动器106以开口部104A以及开口部106A相互交叉的方式相互重叠。致动器104以及致动器106在相互重叠的状态下,操作部120的杆部120A贯通开口部104A以及开口部106A,组入操作部120的基部120B,与基部120B一起配置在壳体102内。
致动器104具有朝下方突出的卡合部104B。卡合部104B在支架108的侧方与滑动体105卡合,该滑动体105被设置成能够沿着前后方向在FPC112上滑动。致动器104当通过操作部120朝前后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时,与操作部120的基部120B一起朝前后方向转动,使滑动体105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由此,设置在滑动体105的下部的滑动件(刷)与FPC112的电连接状态变化,从FPC112输出与操作部120朝前后方向的倾倒操作(倾倒方向以及倾倒角度)相应的操作信号。
致动器106具有朝下方突出的卡合部106B。卡合部106B在支架108的前方与滑动体107卡合,该滑动体107被设置成能够沿着左右方向在FPC112上滑动。致动器106当通过操作部120朝左右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时,与操作部120的基部120B一起朝左右方向转动,使滑动体107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由此,设置在滑动体107的下部的滑动件(刷)与FPC112的电连接状态变化,从FPC112输出与操作部120朝左右方向的倾倒操作(倾倒方向以及倾倒角度)相应的操作信号。
支架108设置在框架110上。支架108具有开口部108A,该开口部108A沿着上下方向贯通该支架108且从上方俯视时呈圆形状。开口部108A的内周面倾斜,以使开口径随着趋向下方而逐渐变小。支架108为,当操作部120被进行规定角度的倾倒操作时,操作部120的限制部120C与开口部108A的内周面抵接,由此将操作部120的倾倒角度限制为规定角度。
按压部件109在操作部120被朝下方下压时,被致动器104的转动轴部朝下方下压,由此将设置在FPC112上的金属片113朝下方按压,使该金属片113弹性变形,由此使形成在FPC112上的开关电路成为导通状态。由此,从FPC112输出表示操作部120被朝下方压下的开关接通信号。
框架110是封闭壳体102的底面侧的开口部的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例如,框架11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各种加工方法(例如,冲孔加工、折弯加工等)而形成。框架110在前侧缘部以及后侧缘部分别立起设置有爪部110A以及钩部110B。框架110通过各爪部110A以及各钩部110B与壳体102卡合而相对于壳体102固定地结合。
FPC112是具有挠性的薄膜状的布线部件。FPC112具有从框架110上表面朝框架110的侧方(图中Y轴负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12A,通过设置在该延伸部112A的前端的连接部112B连接到外部。FPC112将与操作部120的操作(倾倒操作以及按压操作)相应的操作信号朝向外部传送。FPC112通过利用具有挠性以及绝缘性的薄膜状的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等)覆盖带状的导体布线(例如,铜箔等)的两表面而构成。
保持部件114是相对于壳体102的底面重叠设置的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保持部件114具有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舌片部114A。在舌片部114A的自由端侧形成有圆形状的贯通孔114B。贯通孔114B与形成在框架110的底面的贯通孔110C重合。
第2卡合部件116通过形成在第2卡合部件116的底面的卡合部116B(参照图4)从保持部件114的舌片部114A的上表面侧嵌入形成在该舌片部114A的贯通孔114B而由舌片部114A保持。第2卡合部件116能够伴随着舌片部114A的弹性变形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2卡合部件116具有朝上方突出的凸状部116A。凸状部116A贯通形成在框架110的底面的贯通孔110C,在框架110的表面侧(即,壳体102的内部)露出。
(操作部120的构成)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所具备的操作部12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操作部120具备外壳部121、滑块122、凸轮部件123、第1卡合部件124、弹簧125以及致动器126。外壳部121、滑块122以及凸轮部件123构成“顶销机构”。
外壳部121是形成操作部120的外形状的部件。外壳部121具有沿着上下方向贯通该外壳部121的内筒部121A,在该内筒部121A组入各构成零件(滑块122、凸轮部件123、第1卡合部件124、弹簧125以及致动器126)。
滑块122是在外壳部121的内筒部121A中能够沿着上下方向滑动地配置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滑块122的上端面从外壳部121的上部开口露出。由此,滑块122能够进行从外壳部121的上方的顶销操作(在朝下方压下后朝上方推回的操作)。在滑块122的下缘部,沿着该下缘部的周向形成有具有朝下方突起的山形状的多个凸轮122A。
凸轮部件123是在外壳部121的内筒部121A中的滑块122与第1卡合部件124之间能够沿着上下方向滑动地配置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在凸轮部件123的外周面,沿着该外周面的周向形成有具有朝上方突起的山形状的多个凸轮123A。凸轮部件123每当对滑块122进行顶销操作时,通过相互卡合的凸轮122A与凸轮123A的作用,朝一定的方向每次旋转规定角度。并且,凸轮部件123每当旋转规定角度时,交替地切换朝上方移动而不压下第1卡合部件124的状态与朝下方移动而压下第1卡合部件124的状态。
第1卡合部件124是在外壳部121的内筒部121A中配置在凸轮部件123的下侧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第1卡合部件124的下侧的一部分从致动器126的上侧开口***致动器126的内筒部126A,能够在致动器126的内筒部126A滑动。第1卡合部件124伴随着滑块122的顶销操作,交替地切换被凸轮部件123朝下方压下的状态与不被凸轮部件123朝下方压下的状态。第1卡合部件124在被朝下方压下的状态下,当操作部120处于倾倒的状态时,该第1卡合部件124的下端部能够从致动器126的下侧开口(即,操作部120的底面)突出。
弹簧125是所谓的螺旋弹簧,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地组入到第1卡合部件124与致动器126之间。弹簧125通过在第1卡合部件124与致动器126之间被压缩而产生的弹性恢复力,将第1卡合部件124朝上方施力,并且将致动器126朝下方施力。
致动器126设置在操作部120的最下部,是在外壳部121的内筒部121A中能够沿着上下方向滑动地配置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致动器126具有双筒构造。在致动器126的外筒部126B与内筒部126A之间配置有弹簧125。将第1卡合部件124从上方***到致动器126的内筒部126A中,该第1卡合部件124能够沿着上下方向滑动地配置。
(操作装置100的动作)
参照图4~图7对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操作装置100通过滑块122进行顶销操作,由此能够切换第1卡合部件124与第2卡合部件116能够卡合的第1状态和第1卡合部件124与第2卡合部件116不能卡合的第2状态。操作装置100在第1状态下,通过第1卡合部件124与第2卡合部件116卡合,能够保持操作部120倾倒的状态。另一方面,操作装置100在第2状态下,通过第1卡合部件124与第2卡合部件116不卡合,不能保持操作部120倾倒的状态。
<第2状态>
图4以及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的第2状态的剖视图(基于XZ平面的剖视图)。如图4以及图5所示,操作装置100在第2状态下,成为凸轮部件123移动到上方的状态,因此,成为第1卡合部件124未被凸轮部件123压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5所示,当使操作部120倾倒时,致动器126从框架110按压下缘部(朝下方且外侧突出的环状部分)而朝上方移动,由此压缩弹簧125。压缩后的弹簧125经由致动器126施加想要使操作部120的倾倒状态恢复到图4所示的中立状态的恢复力。此时,在本第2状态下,第1卡合部件124的下端部成为不从致动器126的底面朝下方突出的状态,操作装置100如图5所示,由于第1卡合部件124与第2卡合部件116不卡合,因此不能保持操作部120倾倒的状态,如果解除使操作部120倾倒的力,则操作部120恢复到图4所示的中立状态。
<第1状态>
图6以及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的第1状态的剖视图(基于XZ平面的剖视图)。如图6以及图7所示,操作装置100在第1状态下,成为凸轮部件123移动到下方的状态,因此,成为第1卡合部件124被凸轮部件123压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7所示,当使操作部120倾倒时,致动器126从框架110按压下缘部(朝下方且外侧突出的环状部分)而朝上方移动,由此压缩弹簧125。压缩后的弹簧125经由致动器126施加想要使操作部120的倾倒状态恢复到图6所示的中立状态的恢复力。此时,在本第1状态下,第1卡合部件124的下端部成为从致动器126的底面朝下方突出的状态,操作装置100如图7所示,通过第2卡合部件116的凸状部116A的前端部进入第1卡合部件124的下端部的转动轨迹的内侧,第1卡合部件124与第2卡合部件116卡合(即,第1卡合部件124从倾倒的状态朝恢复的方向的转动被第2卡合部件116卡止),因此,能够保持操作部120倾倒的状态。另外,在本发明中,用于使操作部120从倾倒状态朝中立状态恢复的恢复机构并不限定于此处说明的由致动器126与弹簧125构成的机构,能够采用任意的恢复机构。
第2卡合部件116由保持部件114的能够弹性变形的舌片部114A保持,因此,能够通过舌片部114A的弹性变形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如图7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从保持操作部120的倾倒的状态的状态,不解除第1状态,而对操作部120施加朝使倾倒的状态恢复的方向的适当的力,由此,使第2卡合部件116朝下方移动,解除第1卡合部件124与第2卡合部件116的卡合,能够使操作部120恢复到图6所示的中立状态。此时,第1卡合部件124的下端部的卡合面和第2卡合部件116的前端部的卡合面均为弯曲面,因此,能够以比较小的力使弯曲面相互滑动,并通过顺畅的动作使操作部120恢复到中立状态。此外,在该情况下,操作装置100保持第1状态而成为中立状态,因此,通过使操作部120再次倾倒,能够再次保持操作部120倾倒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具备:能够倾倒操作的操作部120;第1卡合部件124,从操作部120的底面朝下方突出地设置;以及第2卡合部件116,在与第1卡合部件124对置的位置,朝上方突出地设置,在操作部120倾倒的状态下,通过与从操作部120的底面朝下方突出的第1卡合部件124卡合,保持操作部120倾倒的状态,能够切换第1卡合部件124与第2卡合部件116能够卡合的第1状态和第1卡合部件124与第2卡合部件116不能卡合的第2状态。
由此,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能够切换能够保持操作部120倾倒的状态的状态和不能保持操作部120倾倒的状态的状态。因而,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在具有能够保持操作部120倾倒的状态的功能的操作装置100中,在用户不需要这样的功能的情况下,能够不给用户操作带来麻烦。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通过操作部120的顶销操作,切换上述第1卡合部件124朝下方移动的状态和第1卡合部件124朝上方移动的状态,由此能够切换第1状态与第2状态。由此,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无需用户将手从操作部120离开,便能够比较容易地切换能够保持操作部120倾倒的状态的状态和不能保持操作部120倾倒的状态的状态。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还具备保持第2卡合部件116的保持部件114,当从保持操作部120的倾倒的状态起对操作部120施加朝使倾倒的状态恢复的方向的作用力时,第2卡合部件116被从第1卡合部件124按压,一边使保持部件114弹性变形一边朝下方移动,由此解除与第1卡合部件124的卡合。由此,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能够比较容易地解除保持操作部120的倾倒的状态。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图16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操作装置200的概要)
图8以及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的外观立体图。图8表示操作装置200的上表面侧的外观。图9表示操作装置200的底面侧的外观。图8以及图9所示的操作装置200是被用作游戏机的控制器等的操作装置。如图8以及图9所示,操作装置200具备框体230、操作部220以及拨盘240。如图8所示,在框体230的上表面形成有俯视呈圆形状的开口部230A。操作部220从开口部230A朝上方突出,设置成不仅能够朝前后方向(图中箭头D1、D2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图中箭头D3、D4方向)进行倾倒操作,而且能够朝这些方向之间的全部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此外,如图9所示,在框体230的底面形成有俯视呈横长的长方形状的开口部230B。拨盘240是圆盘状的部件,能够旋转地轴支承在框体230的内部。拨盘24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从开口部230B朝下方突出,设置成能够沿着左右方向(图中箭头D5、D6方向)旋转操作。拨盘240是为了将操作装置200切换成能够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的第1状态和不能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的第2状态而设置的。
(操作装置200的内部构成)
图10以及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的内部构成的图。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在框架210以及操作部220的侧方(图中Y轴负侧)设置有拨盘240。拨盘240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图中X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40X,能够相对于该旋转轴240X朝顺时针方向以及逆时针方向旋转。拨盘240具有被进行旋转操作的操作部240A、以及从操作部240A沿着旋转轴240X的轴向(图中X轴负方向)延伸的轴部240C。轴部240C与从框架210的底部朝侧方(图中Y轴负侧)延伸的保持部件214的杆部214A交叉,通过设置在该交叉部分的凸轮部242,能够压下杆部214A。
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在代替操作部120以及保持部件114而具备操作部220以及保持部件214这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不同。关于其他的构成部件(壳体102、致动器104、滑动体105、致动器106、滑动体107、支架108、按压部件109、框架110、FPC112、以及第2卡合部件116),与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相同。
操作部220是被进行倾倒操作的部件。操作部220的外壳形状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部120相同的形状,但内部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部120相同。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操作部220安装操作旋钮227。另外,使用图12在后面对操作部22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保持部件214是相对于壳体102的底面重叠设置的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保持部件214具有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杆部214A。在杆部214A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圆形状的贯通孔214B。贯通孔214B与形成于框架110的底面的贯通孔110C重合。第2卡合部件116的卡合部116B从杆部214A的上表面侧嵌入贯通孔214B。由此,第2卡合部件116由杆部214A保持,能够伴随着杆部214A的弹性变形而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操作部220的构成)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所具备的操作部22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2所示,操作部220具备外壳部221、第1卡合部件224、弹簧225、致动器226以及操作旋钮227。
外壳部221是形成操作部220的外形状的部件。外壳部221在该外壳部221的底部具备具有开口部的内筒部221A,相对于该内筒部221A从开口部组入各构成零件(第1卡合部件224、弹簧225以及致动器226)。在外壳部221的上部安装有操作旋钮227。
第1卡合部件224是配置在外壳部221的内筒部221A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第1卡合部件224的下侧的一部分从致动器226的上侧开口***致动器226的内筒部226A,由此将致动器226支承为能够沿着上下方向滑动。第1卡合部件224当操作部220处于倾倒的状态时,使致动器226朝上方移动,由此,该第1卡合部件224的下端部能够从致动器226的下侧开口(即,操作部220的底面)突出。
弹簧225是所谓的螺旋弹簧,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地组入第1卡合部件224与致动器226之间。弹簧225伴随着致动器226朝上方移动,在第1卡合部件224与致动器226之间被压缩,借助由此产生的弹性恢复力,将致动器226朝下方施力。
致动器226设置在操作部220的最下部,是在外壳部221的内筒部221A中能够沿着上下方向滑动地配置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致动器226具有双筒构造。在致动器226的外筒部126B与内筒部226A之间配置有弹簧225。第1卡合部件224从上方***致动器226的内筒部226A。由此,致动器226能够沿着第1卡合部件224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操作装置200的动作)
参照图13~图16对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的动作进行说明。操作装置200通过利用拨盘240进行转动操作,由此能够切换第1卡合部件224与第2卡合部件116能够卡合的第1状态和第1卡合部件224与第2卡合部件116不能卡合的第2状态。操作装置200在第1状态下,第1卡合部件224与第2卡合部件116卡合,由此能够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另一方面,操作装置200在第2状态下,第1卡合部件224与第2卡合部件116不卡合,由此不能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
<第2状态>
图13以及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的第2状态的剖视图(基于YZ平面的剖视图)。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操作装置200在第2状态下,通过拨盘240的凸轮部242朝下方压下杆部214A以及第2卡合部件116。由此,第2卡合部件116的凸状部116A成为不贯通形成在框架210的底面的贯通孔210C而不朝框架210的表面侧(即,壳体202的内部)突出的状态。其结果是,操作装置200在第2状态下,如图14所示,当操作部220处于倾倒的状态时,第1卡合部件224与第2卡合部件116不卡合,因此,不能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
<第1状态>
图15以及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的第1状态的剖视图(基于YZ平面的剖视图)。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操作装置200在第1状态下,不通过拨盘240的凸轮部242压下杆部214A,因此,通过杆部214A的弹性恢复力,第2卡合部件116被推向上方。由此,第2卡合部件116的凸状部116A成为贯通形成在框架210的底面的贯通孔210C而朝框架210的表面侧(即,壳体202的内部)突出的状态。其结果是,操作装置200在第1状态下,如图16所示,当操作部220处于倾倒的状态时,第2卡合部件116的凸状部116A的前端部进入第1卡合部件224的下端部的转动轨迹(能够转动的区域)的内侧,由此,第1卡合部件224与第2卡合部件116卡合(即,第1卡合部件224从倾倒的状态朝恢复的方向的转动被第2卡合部件116卡止),因此,能够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
另外,第2卡合部件116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杆部214A保持,因此,能够通过杆部214A的弹性变形而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如图16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从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的状态起,不解除第1状态(即,凸轮部242不压下杆部214A的状态),而对操作部220施加朝使倾倒的状态恢复的方向的适当的力,由此,使第2卡合部件116朝下方移动,解除第1卡合部件224与第2卡合部件116的卡合,能够使操作部220恢复到图15所示的中立状态。此时,第1卡合部件224的下端部的卡合面和第2卡合部件116的前端部的卡合面均为弯曲面,因此,能够一边以比较小的力使弯曲面相互滑动,一边通过顺畅的动作使操作部220恢复到中立状态。此外,在该情况下,操作装置200保持第1状态而成为中立状态,因此,通过使操作部220再次倾倒,能够再次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具备:能够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部220;第1卡合部件224,从操作部220的底面朝下方突出地设置;以及第2卡合部件116,在与第1卡合部件224对置的位置处,朝上方突出地设置,在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下,通过与从操作部220的底面朝下方突出的第1卡合部件224卡合,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能够切换第1卡合部件224与第2卡合部件116能够卡合的第1状态和第1卡合部件224与第2卡合部件116不能卡合的第2状态。
由此,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能够切换能够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的状态和不能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的状态。因而,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在具有能够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的功能的操作装置200中,在用户不需要这样的功能的情况下,能够不给用户操作带来麻烦。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通过拨盘240的转动操作,切换第2卡合部件116朝上方移动的状态和朝下方移动的状态,由此能够切换第1状态与第2状态。由此,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通过比较简单的操作,能够切换能够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的状态和不能保持操作部220倾倒的状态的状态。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还具备保持第2卡合部件116的保持部件214,当从保持操作部220的倾倒的状态起对操作部220施加朝使倾倒的状态恢复的方向的作用力时,第2卡合部件116被从第1卡合部件224按压,一边使保持部件214弹性变形一边朝下方移动,由此解除与第1卡合部件224的卡合。由此,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0能够比较容易地解除保持操作部220的倾倒的状态。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者变更。
本国际申请基于2018年12月2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240145号而主张优先权,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援用于本国际申请。
符号说明:
100:操作装置;102:壳体;104:致动器;105:滑动体;106:致动器;107:滑动体;108:支架;109:按压部件;110:框架;112:FPC;114:保持部件;116:第2卡合部件;120:操作部;121:外壳部;122:滑块;123:凸轮部件;124:第1卡合部件;125:弹簧;126:致动器。

Claims (4)

1.一种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能够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部;
第1卡合部件,从上述操作部的底面朝下方突出地设置;以及
第2卡合部件,在与上述第1卡合部件对置的位置朝上方突出地设置,在上述操作部倾倒的状态下,通过与从上述底面朝下方突出的上述第1卡合部件卡合,由此保持上述操作部从中立状态倾倒的状态,
能够切换上述第1卡合部件与上述第2卡合部件能够卡合的第1状态和上述第1卡合部件与上述第2卡合部件不能卡合的第2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规定的切换操作,能够切换通过上述第1卡合部件朝下方移动而使上述第1卡合部件与上述第2卡合部件能够卡合的上述第1状态和通过上述第1卡合部件朝上方移动而使上述第1卡合部件与上述第2卡合部件不能卡合的上述第2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规定的切换操作是针对上述操作部所具有的顶销机构的顶销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装置还具备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保持上述第2卡合部件,
当从保持上述操作部的倾倒的状态起对上述操作部施加朝使上述倾倒的状态恢复的方向的力时,上述第2卡合部件被从上述第1卡合部件按压,一边使上述保持部件弹性变形一边朝下方移动,由此解除与上述第1卡合部件的卡合。
CN201980084065.XA 2018-12-21 2019-11-06 操作装置 Active CN1131962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0145 2018-12-21
JP2018-240145 2018-12-21
PCT/JP2019/043441 WO2020129442A1 (ja) 2018-12-21 2019-11-06 操作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6200A CN113196200A (zh) 2021-07-30
CN113196200B true CN113196200B (zh) 2022-12-09

Family

ID=71101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4065.XA Active CN113196200B (zh) 2018-12-21 2019-11-06 操作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23770B2 (zh)
CN (1) CN113196200B (zh)
WO (1) WO20201294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48068B (zh) * 2022-07-07 2023-05-16 浙江大学 弹簧模组加载和具备回正功能的大飞机驾驶柱模拟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0709A (ja) * 2007-12-05 2009-06-25 Alps Electric Co Ltd ターンシグナルスイッチ装置
JP2010055914A (ja) * 2008-08-28 2010-03-11 Panasonic Corp 多方向入力装置
CN103000434A (zh) * 2011-09-15 2013-03-2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3826321Y1 (zh) * 1960-12-10 1963-12-04
JPH10198451A (ja) * 1997-01-10 1998-07-31 Nitsupatsu Moosu Kk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JP2002062944A (ja) * 2000-08-18 2002-02-28 Alps Electric Co Ltd 車載用入力装置
JP3883390B2 (ja) * 2001-02-07 2007-02-2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多方向入力装置
JP2002260495A (ja) 2001-03-05 2002-09-13 Alps Electric Co Ltd 磁気式ストークスイッチ
JP2004326163A (ja) 2003-04-21 2004-11-18 Alps Electric Co Ltd ストークスイッチ
JP4518869B2 (ja) * 2004-08-23 2010-08-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フトロック装置
JP5186339B2 (ja) 2008-11-21 2013-04-17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操作入力装置
WO2017141834A1 (ja) * 2016-02-18 2017-08-2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0709A (ja) * 2007-12-05 2009-06-25 Alps Electric Co Ltd ターンシグナルスイッチ装置
JP2010055914A (ja) * 2008-08-28 2010-03-11 Panasonic Corp 多方向入力装置
CN103000434A (zh) * 2011-09-15 2013-03-2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29442A1 (ja) 2020-06-25
JP7223770B2 (ja) 2023-02-16
JPWO2020129442A1 (ja) 2021-10-14
CN113196200A (zh) 2021-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26223A (en) Cam-assisted switch
EP1764814A1 (en) Multidirectional switching apparatus
JP3595838B2 (ja) 電子機器用複合スイッチ
US20090277765A1 (en) Switch for seesaw key
KR101096925B1 (ko) 복합 스위치 유니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복합 스위치 장치
CN113196200B (zh) 操作装置
US5089677A (en) Switching dial and finger rest
JP2001345031A (ja) 複合操作型電子部品
CN109216080B (zh) 具有平衡杆的薄型按键
US11037744B2 (en) Switch device
CN115050601A (zh) 开关装置
US9640338B2 (en) Press operation apparatus
EP1049121A2 (en) Sliding operation type switch apparatus
EP2757567B1 (en) Push button switch
AU2018204743A1 (en) Push button switch
JP3133890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US8829370B2 (en) Operating device of switch
JP4619196B2 (ja) 押圧スイッチ付き摺動式電子部品
EP2631108A1 (en) Control device for seat adjustment
JP2007053029A (ja) 押圧式スイッチ機構付き回転式電子部品
JP2005123021A (ja) 複合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US10181386B2 (en) Operating device
EP2571038A1 (en) Slide switch device
JP2007193958A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KR100601440B1 (ko) 전자제품에 내장된 버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