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73048A - 热管理***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73048A
CN113173048A CN202110182465.3A CN202110182465A CN113173048A CN 113173048 A CN113173048 A CN 113173048A CN 202110182465 A CN202110182465 A CN 202110182465A CN 113173048 A CN113173048 A CN 1131730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port
communicated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824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军启
张伟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8246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730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73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7304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3722 priority patent/WO2022170965A1/zh
Priority to EP22752126.7A priority patent/EP4292839A1/en
Priority to US18/232,801 priority patent/US20230382181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78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the batt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B60H1/00392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for electric vehicles having only electric drive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8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refrigerant circuit configurations
    • B60H1/32281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refrigerant circuit configurations comprising a single secondary circuit, e.g. at evaporator or condenser s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3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comprising auxiliary or multiple systems, e.g.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by involving auxiliary coo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9Fluids undergoing a liquid-gas phase change or transition, e.g. evaporation or conden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01M10/663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the system being an air-conditioner or an eng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2001/00307Component temperature regulation using a liquid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2001/0092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comprising a secondary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热管理***,其包括主***与副***,主***包括主制冷剂***与主冷却液***,主***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主制冷剂***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换热器与第一节流装置;副***包括副制冷剂***与副冷却液***,副***包括第三换热器,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部与第四换热部,副制冷剂***包括第二压缩机、第四换热器与第二节流装置,热管理***包括电池换热组件;热管理***包括电池快速散热模式,在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电池换热组件与第二换热部、第四换热部均连通;使得流经第二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的冷却液均可以吸收电池热量,电池热量能够快速散去。

Description

热管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管理***。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热管理***可以对乘客舱内环境温度与电池温度进行调节。相关技术中,热管理***包括制冷剂***与冷却液***,热管理***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能够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与第二换热器,压缩机、第一换热部、节流装置与第二换热器能够连通形成回路,冷却液***包括电池换热组件,电池换热组件与第二换热部能够连通形成回路。相关技术中的热管理***,电池仅能够与流经第二换热部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当电池产生巨大热量时,电池的热量不能快速的散去。
发明内容
鉴于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管理***,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与副***,主***包括主制冷剂***与主冷却液***;
所述主***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主制冷剂***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换热器与第一节流装置;
所述副***包括副制冷剂***与副冷却液***,所述副***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三换热部与第四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与第四换热部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副制冷剂***包括第二压缩机、第四换热器与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热管理***包括电池换热组件;
所述热管理***包括电池快速散热模式,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
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组件与所述第四换热部连通。
本申请中的热管理***包括主***与副***,在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在主***中,所述电池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在副***中,所述电池换热组件与所述第四换热部连通;使得流经第二换热部的冷却液可以吸收电池热量,流经第四换热部的冷却液也可以吸收电池热量,从而电池热量能够快速散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热管理***一实施例的电池快速散热模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热管理***一实施例的第一制冷模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热管理***一实施例的第二制冷模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热管理***一实施例的制热模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热管理***一实施例的制热除湿模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热管理***一实施例的除霜模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热管理***另一实施例的电池快速散热模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热管理***又一实施例的电池快速散热模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热管理***再一实施例的电池快速散热模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热管理***再一实施例的电池吸速散热模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1是如图1所示的第一、二、三、四、五子换热器与第六换热器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中:
11、第一换热器;111、第一换热部;112、第二换热部;12、第二换热器;121、第三子换热器;122、第四子换热器;123、第五子换热器;13、第三换热器;131、第三换热部;132、第四换热部;14、第四换热器;141、第五换热部;142、第六换热部;15、第五换热器;151、第一子换热器;152、第二子换热器;16、第六换热器;17、第七换热器;171、第七换热部; 172、第八换热部;18、第八换热器;181、第九换热器;19、第十换热器;191、第九换热部; 192、第十换热部;
21、第一压缩机;22、第二压缩机;
31、第一节流装置;32、第二节流装置;33、第三节流装置;34、第四节流装置;
41、电池换热组件;42、电机换热组件;
51、第一泵;52、第二泵;53、第三泵;54、第四泵;
61、第一流路切换装置;61a、第一接口;61b、第二接口;61c、第三接口;62、第二流路切换装置;62a、第四接口;62b、第五接口;62c、第六接口;62d、第七接口;63、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a、第八接口;63b、第九接口;63c、第十接口;63d、第十一接口;64、第四流路切换装置;64a、第十二接口;64b、第十三接口;64c、第十四接口;64d、第十五接口;65、第五流路切换装置;65a、第十六接口;65b、第十七接口;65c、第十八接口;
71、气液分离器;
81、中间换热器;811、第一热交换部;812、第二热交换部;
91、第一送风装置;92、第二送风装置;91、第三送风装置;
a、第一流路;b、第二流路;c、第一支路;d、第三流路;e、第二支路;f、第四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热管理***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根据本申请的热管理***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考图1至图6所示,热管理***包括主***与副***。主***包括主制冷剂***与主冷却液***,副***包括副制冷剂***与副冷却液***。制冷剂***中流通制冷剂,冷却液***中流通冷却液,制冷剂***的制冷剂与冷却液***的冷却液相互隔离而不流通。制冷剂可以是R134A或二氧化碳或其它换热介质。冷却液可以是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
主***包括第一压缩机21、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第一换热器11、第二换热器12、第一节流装置31、第八换热器18、第九换热器181、第三节流装置33、第四节流装置34、中间换热器81、气液分离器71、第一泵51、电池换热组件41、第六换热器16、第五泵55以及第十换热器19。
本文中两部件的连通可以通过管路或者通过内部具有通道的连通件连通两部件实现,也可以是两部件直接接触并连接实现连通。
第一换热器11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换热部111与第二换热部112,第一换热部111的流道用于流体制冷剂,第二换热部112的流道用于流体冷却液,第一换热部111内流通的制冷剂能够与第二换热部112内流通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第十换热器19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九换热部191与第十换热部192,第九换热部191的流道用于流体制冷剂,第十换热部192的流道用于流体冷却液,第九换热部191内流通的制冷剂能够与第十换热部192内流通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
参考图1至图6,主制冷剂***包括第一压缩机21、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第二换热器 12、第一节流装置31、第八换热器18、第九换热器181、第三节流装置33与第四节流装置34。第一压缩机21、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第二换热器12、第一节流装置31与第一换热部111能够连通形成回路;第一压缩机21、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第二换热器12、第三节流装置33、第九换热器181、第四节流装置34与第八换热器18能够连通形成回路。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1a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b能够连通,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1b能够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11a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11b能够与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连通。第三节流装置33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b能够连通,第三节流装置33能够与第九换热器181连通,第九换热器181能够与第四节流装置34连通,第四节流装置34能够与第八换热器18连通,第八换热器18能够与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连通。即第八换热器 18、第九换热器181、第三节流装置33与第四节流装置34所在流路与第一换热部111、第一节流装置31所在流路并联。第八换热器18与第九换热器181为空气冷却换热器。可选的,第八换热器18与第九换热器181可为微通道换热器。第八换热器18与第九换热器181为室内换热器。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主制冷剂***可不包括第八换热器18、第九换热器181、第三节流装置33与第四节流装置34,第一压缩机21、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第二换热器12、第一节流装置31与第一换热部111能够连通形成回路。
本文中,所述的一部件(流路)与另一部件(流路)并联指的是,一部件的一端口(一流路的一端)与另一部件一端口(另一流路的一端)连通,一部件的另一端口(一流路的另一端)与另一部件另一端口(另一流路的另一端)连通。
第一节流装置31、第三节流装置33与第四节流装置34用于对主制冷剂***中的制冷剂流量进行调节。第一节流装置31包括节流状态与截断状态,在节流状态下,第一节流装置 31对制冷剂进行节流,在截断状态下,第一节流装置31截断制冷剂,使第一节流装置31所在流路不导通。可选的,第一节流装置31可为双向节流阀;第一节流装置31也可为其他阀件的组合,只要其包括节流状态与截断状态,节流状态下具有双向节流功能即可。第三节流装置33包括节流状态、截断状态与全通状态,在节流状态下,第三节流装置33对制冷剂进行节流,在截断状态下,第三节流装置33截断制冷剂,使第三节流装置33所在流路不导通,在全通状态下,第三节流装置33所在流路的制冷剂完全流通。第四节流装置34包括节流状态、截断状态与全通状态,在节流状态下,第四节流装置34对制冷剂进行节流,在截断状态下,第四节流装置34截断制冷剂,使第四节流装置34所在流路不导通,在全通状态下,第四节流装置34所在流路的制冷剂完全流通。
参考图1至图7,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对主制冷剂***中的制冷剂流向进行切换。可选的,所述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可以是四通阀或者多个阀件的组合。本实施例中,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是四通阀。具体的: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包括第八接口63a、第九接口63b、第十接口63c与第十一接口63d。第八接口63a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a连通,所述第九接口 63b与第一压缩机21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十接口63c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11b和第八换热器18中的至少之一连通,所述第十一接口63d与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通。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包括第三工作状态与第四工作状态,在第三工作状态下,第八接口63a与第九接口 63b连通,第十接口63c与第十一接口63d连通;在第四工作状态下,第八接口63a与第十一接口63d连通,第九接口63b与第十接口63c连通。
第二换热器12为空气冷却换热器,第二换热器12中的制冷剂与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可选的,第二换热器12可为微通道换热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12为室外换热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6,第二换热器12可以包括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1a能够与第八接口63a连通,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2a能够与第八接口63a连通,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1b能够与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连通,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2b能够与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连通,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3b能够与第一节流装置31连通。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1a与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2a统称为上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a,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3b即为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b。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均为空气冷却换热器,换热器中的制冷剂与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可选的,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可为微通道换热器。第二换热器12包括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此种设置增大了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换热面积,提高了热管理***的换热性能。在可选的其他实施例中,参考图7,第二换热器12为一个换热器,第二换热器12为一个换热器的设置相对于第二换热器12为多个换热器的设置,***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
在可选的其他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6,主制冷剂***还包括气液分离器71与中间换热器81,中间换热器81包括第一热交换部811与第二热交换部812,第一热交换部811连通于第二换热器12与第一节流装置31之间,第一热交换部811连通于第二换热器12与第三节流装置33之间,气液分离器71与第二热交换部812连通于第一压缩机21入口与第十一接口 63d之间。第一热交换部811内流通的制冷剂能够与第二热交换部812中流体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气液分离器71用于分离进入第一压缩机21之前的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71和中间换热器81可以是单独的两个件。气液分离器71可以连通于第二热交换部812与第十一接口63d之间,或者气液分离器71可以连通于第二热交换部812与压缩机入口之间。在可选的其他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71和中间换热器81可以是一个集成件。在可选的其他实施例中,主制冷剂***可不包括气液分离器71与中间换热器81,第二换热器12可以通过管路或其它内部具有通道的连通件与第一节流装置31直接连通,和/或第二换热器12可以通过管路或其它内部具有通道的连通件与第三节流装置33直接连通。
参考图1至图7,热管理***包括电池换热组件41。主冷却液***包括第一泵51、电机换热组件42、第五泵55、第六换热器16与第四流路f,电机换热组件42、第十换热部192、第六换热器16与第五泵55连通于第四流路f。第二换热部112、第一泵51与电池换热组件 41能够连通形成回路。电机换热组件42、第十换热部192、第六换热器16与第五泵能够连通形成回路。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所述的“某部件连通于某一流路”,指,某部件所在的流路为某一流路,某部件连通于某一流路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
参考图1至图7,主冷却液***包括第四流路切换装置64,第四流路切换装置64包括第十二接口64a、第十三接口64b、第十四接口64c与第十五接口64d,第十二接口64a与第二换热部112连通,第十三接口64b与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第十四接口64c与第第四流路f的一端连通,第十五接口64d与第四流路f的另一端连通。第四流路切换装置64包括第五工作状态与第六工作状态,在第五工作状态下,第十二接口64a与第十三接口64b连通,第十四接口64c与第十五接口64d连通;在第六工作状态下,第十三接口64b与第十四接口64c 连通,第十五接口64d与第十六接口65a连通。即,在第五工作状态下,第四流路f中各部件连通形成回路,且第四流路f与第二换热部112、第一泵51与电池换热组件41所在流路不连通。在第六工作状态下,第二换热部112、第一泵51与电池换热组件41所在流路与第四流路f连通,第二换热部112、第一泵51与电池换热组件41所在流路与第四流路f连通形成回路。
参考图1至图7,主冷却液***还包括第五流路切换装置65与第二支路e。第五流路切换装置65包括第十六接口65a、第十七接口65b与第十八接口65c,第十六接口65a能够与第十七接口65b和第十八接口65c中之一连通。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换热部192连通,第十七接口65b与第二支路e的一端连通,第十八接口65c与第六换热器16连通,第二支路e 与第六换热器16并联,第二支路e的另一端与第十五接口64d连通,第六换热器16与第十五接口64d连通。
参考图1至图7,副***包括副制冷剂***与副冷却液***。副***包括第二压缩机22、第三换热器13、第二节流装置32、第四换热器14与第二泵52。第三换热器13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三换热部131与第四换热部132,第三换热部131的流道用于流通制冷剂,第四换热部132的流道用于流通冷却液,第三换热部131与第四换热部132能够进行热交换。
第二节流装置32用于对主制冷剂***中的制冷剂流量进行调节。第二节流装置32包括节流状态与截断状态,在节流状态下,第二节流装置32对制冷剂进行节流,在截断状态下,第二节流装置32截断制冷剂,使第二节流装置32所在流路不导通。可选的,第二节流装置 32可为双向节流阀;第二节流装置32也可为其他阀件的组合,只要其包括节流状态与截断状态,节流状态下具有双向节流功能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6,热管理***还包括第七换热器17,第七换热器17包括第七换热部171与第八换热部172,第七换热部171的流道用于连通冷却液,第七换热部171能够连通于主冷却液***中的第六换热器16与第四流路切换装置64之间,第八换热部172能够连通于副制冷剂***。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6,第四换热器14包括第五换热部141与第六换热部142,第五换热部141能够连通于副制冷剂***,第六换热部142 能够连通于副冷却液***。第四换热器14为水冷换热器。副制冷剂***中,第二压缩机22 的出口能够与第八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72a连通,第八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72b能够与第五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1a连通,第五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1b能够与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2a 连通,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2b能够与第三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31a连通,第三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31b能够与第二压缩机22的入口连通。
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热管理***可不包括第七换热器17,主冷却液***中,第六换热器16与第四流路切换装置64之间未连通有第七换热部171,副制冷剂***中,第二压缩机22与第四换热器14之间未连通有第八换热部172。
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考图7,第四换热器14为空气冷却换热器,第一压缩机21 的入口能够与第四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4a连通,第四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4b能够与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2a连通。可选的,第四换热器14为微通道换热器。第四换热器14内的制冷剂与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当第四换热器14为水冷换热器时,第四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4a 即为第四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1a,第四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4b即为第四换热部的第二端口 141b。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6所示,副冷却液***包括第二流路b、第三流路d、第五换热器15、第二泵52与第四泵54。第五换热器15与第四泵54连通于第三流路d,第四换热部132与第二泵52连通于第二流路b,第二流路b与电池换热组件41能够连通形成回路,第二流路b与第三流路d不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换热器15包括第一子换热器 151与第二子换热器152,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1a能够与所述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 142a连通,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2a与所述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连通,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1b与所述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1b与所述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第一子换热器151与第二子换热器152并联;第五换热器15包括第一子换热器151与第二子换热器152的设置能够提高第五换热器15的换热性能。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五换热器15为一个换热器,第五换热器15为一个换热器的设置相对于第五换热器15为多个换热器的设置,***结构简单。
参考图1至图6,主冷却液***包括第一流路a与第一泵51,第一泵51与第二换热部112连通于第一流路a,第一流路a与电池换热组件41能够连通形成回路;副冷却液***包括第二流路b与第二泵52,第二泵52与第四换热部132连通于第二流路b,电池换热组件 41与第二流路b能够连通形成回路,第一流路a与第二流路b并联。
电池换热组件41能够与第二换热部112连通,电池换热组件41能够与第四换热部132 连通;使得电池可以与流经第二换热部112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也可以与流经第四换热部 132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增加了电池的调节温度的途径。
热管理***包括主***与副***,在常规工况下,副***处于不工作状态,主***具有足够的热管理能力。在一些特殊工况下,主***与副***共同运行。因此副***应尽可能小型化;副***可采用高度集成的模块组设计,以提高副***的集成度,有利于副***的小型化。另外,主制冷剂***中的制冷剂为CO2,副制冷剂***的制冷剂为R134A。
参考图1至图6,热管理***用于电动汽车中时,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第五子换热器123、第一子换热器151、第二子换热器152与第六换热器16位于车头的前端,且车头具有通风口,使得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第五子换热器123、第一子换热器151、第二子换热器152与第六换热器16能够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五子换热器123的长度方向大致与车辆的宽度方向平行,第三子换热器121与第四子换热器122分别位于第五子换热器123的长度方向的相反两侧。参考图11,第三子换热器121的长度方向L121与第五子换热器123的长度方向L123相交于第一点A,第三子换热器121相对于第五子换热器123绕着第一点A旋转第一角度α,第四子换热器122的长度方向L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 的长度方向L123相交于第二点B,第四子换热器122相对于第五子换热器123绕着第二点B 旋转第二角度β,第一角度α与第二角度β均为钝角。第三子换热器121、第五子换热器123 与第四子换热器122大致呈C型布置。
第一子换热器151与第二子换热器152分别位于第五子换热器123长度方向的相反两侧,第六换热器16位于第一子换热器151与第二子换热器152之间;第六换热器16的长度方向与第五换热器15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子换热器151的长度方向与第三子换热器121的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二子换热器152的长度方向与第四子换热器122的的长度方向平行。
热管理***还包括第一送风装置91,第二送风装置92以及第三送风装置93,第一送风装置91、第三子换热器121、第一子换热器151并排设置,第二送风装置92、第四子换热器 122、第二子换热器152并排设置,第三送风装置93、第五子换热器123、第六换热器16并排设置。
第三子换热器121、第五子换热器123与第四子换热器122大致呈C型布置,第一送风装置91、第三子换热器121、第一子换热器151并排设置,第二送风装置92、第四子换热器122、第二子换热器152并排设置,第三送风装置93、第五子换热器123、第六换热器16并排设置,使得车辆前端侧面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增大了换热器与环境空气的换热面积,提高了热管理***的换热性能。
第一送风装置91送出的风能够穿过第一子换热器151与第三子换热器121,第二送风装置92送出的风能够穿过第二子换热器152与第四子换热器122,第三送风装置93送出的风能够穿过第五子换热器123与第六换热器16。可选的,送风装置为风机,风机可为吹风风机,也可为吸风风机。本实施例中,送风装置采用吸风风机。沿着第一送风装置91的送风方向,第三子换热器121位于第一子换热器151之前,第三子换热器121位于第一子换热器151与第一送风装置91之间,沿着第二送风装置92的送风方向,第四子换热器122位于第二子换热器152之前,第四子换热器122位于第二子换热器152与第二送风装置92之间,沿着第三送风装置93的送风方向,第六换热器16位于第五子换热器123之前,第六换热器16位于第五子换热器123与第三送风装置93之间。第一送风装置91的风先经过第一子换热器151再经过第三子换热器121,第二送风装置92的风先经过第二子换热器152再经过第四子换热器 122,第三送风装置93的风先经过第五子换热器123再经过第六换热器16。
第一送风装置91的送风方向与第三子换热器121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二送风装置92的送风方向与第四子换热器122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三送风装置93的送风方向与第五子换热器123的长度方向垂直。
在可选的其他实施例中,沿着第一送风装置91的送风方向,第三子换热器121可位于第一子换热器151之后,沿着第二送风装置92的送风方向,第四子换热器122可位于第二子换热器152之后。
热管理***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包括电池快速散热模式、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制热除湿模式与除霜模式等。在不同工作模式中,第二换热器12可以用作蒸发器或冷凝器。第八换热器18与第九换热器181可以与进入乘客舱空调箱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八换热器18与第九换热器181设置在空调箱内,空调箱内还可以设置鼓风机用于输送空气。参考图1至图 10,其中粗实线为制冷剂的流动路径,细实线为冷却液的流动路径,虚线表示在该模式下,此段流路不导通。
本实施例的热管理***不仅适用于车辆,还适用于其他需要热管理的换热***,为便于描述,本申请的说明书以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当车辆中的电池需要快速降温时,如纯电动汽车在夏季驻车快充工况下,电池产生巨大热量,为了保证电池安全,热管理***需要快速的将电池产生的热量散掉,热管理***可启动电池快速散热模式。参考图1所示,在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第一节流装置31处于节流状态,第二节流装置32处于节流状态,第三节流装置33处于截断状态,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 处于第三工作状态,第四流路切换装置64处于第五工作状态,第五流路切换装置65的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八接口65c连通,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七接口65b不连通,第一泵51打开,第二泵52打开,第四泵54打开,第五泵55打开。主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21的出口与第九接口63b连通,第九接口63b与第八接口63a连通,第八接口63a与第九换热部191连通,第九换热部191与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1a连通,第九换热部191 与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2a连通,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1b与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连通,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2b与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连通,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3b与第二热交换部812连通,第二热交换部812与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1a连通,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1b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11a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11b与第十接口63c连通,第十接口63c与第十一接口63d连通,第十一接口63d与气液分离器71连通,气液分离器71与第一热交换部811连通,第一热交换部811 与第一压缩机22入口连通。主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为:第一泵51与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电池换热组件41与第十三接口64b连通,第十三接口64b与第十二接口64a连通,第十二接口 64a与第二换热部112连通,第二换热部112与第一泵51连通;电机换热组件42、第五泵55、第七换热部171、第六换热器16与第十换热部192连通形成回路,第四流路f的一端与第十四接口64c连通,第四流路f的另一端与第十五接口64d连通,第四流路f与电池换热组件 41所在流路不连通。
副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为:第二压缩机22的出口与第八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72a连通,第八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72b与第五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1a连通,第五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1b 与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2a连通,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2b与第三换热部131连通,第三换热部131与第二压缩机22的入口连通。副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为:第四换热部132、第二泵52、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形成回路;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与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1a连通,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与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2a连通,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1b与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 152b与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
在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中,在主***中,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11为蒸发器。在副***中,第三换热器13为蒸发器,第四换热器14为冷凝器。第一换热部111内流通的制冷剂能够吸收第二换热部112内流通的冷却液的热量,第三换热部131内流通的制冷剂能够吸收第四换热部132内流通的冷却液的热量;电池换热组件41即与第二换热部112连通,又与第四换热部132连通,使得电池能够同时与主、副冷却液***中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即第一换热部111与第三换热部131能够同时吸收电池热量,进而电池热量能够快速散去。
当乘客舱内有制冷需求时,热管理***可启动制冷模式,制冷模式包括第一制冷模式与第二制冷模式,当乘客舱、电池均有降温需求,且主***足够满足电池的降温需求时,热管理***可启动第一制冷模式,当乘客舱、电池均有降温需求,且电池具有快速降温需求,主***不足够满足电池的降温需求时,热管理***可启动第二制冷模式。
参照图2,在第一制冷模式下,第一节流装置31处于节流状态,第三节流装置33处于节流状态,第四节流装置34处于全通状态,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处于第三工作状态,第四流路切换装置64处于第五工作状态,第五流路切换装置65的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八接口65c连通,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七接口65b不连通,第一泵51打开,第五泵55打开。第二压缩机22处于不工作状态。第一制冷模式与电池快速散热模式区别在于:在第一制冷模式下,第二压缩机22处于不工作状态,副***不流通;主制冷剂***中,第二热交换部812与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1a连通,和,第二热交换部812与第三节流装置33连通,即从第二热交换部812流出的制冷剂分成两路,一路依次流向第一节流装置31与第一换热部111,一路依次流向第三节流装置33、第九换热器181、第四节流装置34与第八换热器18,从第一换热部111流出的制冷剂一路制冷剂与从第八换热器18流出的制冷剂汇合并一同流向第十接口63c。第一制冷模式下其他部件间的连通情况与电池快速散热模式的相同。
在第一制冷模式下,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11、第九换热器181与第八换热器18为蒸发器。副***不运行。第九换热器181与第八换热器18吸收乘客舱内空气的热量以达到制冷效果。第一换热部111的制冷剂能够吸收第二换热部112内流通的冷却液的热量,第二换热部112与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使得电池热量能够通过与第二换热部112内流通的冷却液散去。
第二制冷模式与第一制冷模式的区别在于,在第二制冷模式下,第二压缩机22处于工作状态。参照图3,在第二制冷模式下,副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为:第二压缩机22的出口与第八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72a连通,第八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72b与第五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1a 连通,第五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1b与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2a连通,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2b与第三换热部131连通,第三换热部131与第二压缩机22的入口连通。副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为:第四换热部132、第一泵51、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形成回路;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与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1a连通,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与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2a连通,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1b与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 142b连通,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2b与与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第二制冷模式下的主***与第一制冷模式下的主***的工作原理与各部件的连通关系相同。
在第二制冷模式下,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11、第九换热器181与第八换热器18为蒸发器。第九换热器181与第八换热器18吸收乘客舱内空气的热量以达到制冷效果。在副***中,第三换热器13为蒸发器,第四换热器14为冷凝器。第一换热部111内流通的制冷剂能够吸收第二换热部112内流通的冷却液的热量,第三换热部131内流通的制冷剂能够吸收第四换热部132内流通的冷却液的热量。电池换热组件41即与第二换热部112连通,又与第四换热部132连通,使得电池能够同时与主、副冷却液***中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即第一换热部111与第三换热部131能够同时吸收电池热量,进而电池热量能够快速散去。
当乘客舱内有制热需求时,热管理***可启动制热模式。参考图4,在制热模式下,第一节流装置31处于截断状态,第三节流装置33处于节流状态,第四节流装置34处于全通状态,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处于第四工作状态,第五流路切换装置65的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七接口65b连通,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八接口65c不连通,第一泵51关闭,第二泵52 关闭,第四泵54关闭,第五泵55打开。主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21的出口与第九接口63b连通,第十接口63c与第八换热器18连通,第八换热器18与第四节流装置34连通,第四节流装置34与第九换热器181连通,第九换热器181与第二热交换部812连通,第二热交换部812与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3b连通,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与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1b连通,第五子换热器123的第一端口a与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2b连通,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1b与第九换热部191连通,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2b与第九换热部191连通,第九换热部191与第八接口63a连通,第八接口63a与第十一接口63d连通,第十一接口63d与气液分离器71连通,气液分离器71与第一热交换部 811连通,第一热交换部811与第一压缩机22入口连通。主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为:电机换热组件42、第十换热部192、第二支路e与第五泵55连通形成回路。第二压缩机22处于不工作状态,副***不运行。
在制热模式下,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为蒸发器,第八换热器18与第九换热器181为冷凝器。第九换热器181与第八换热器18释放热量至乘客舱内以达到制热效果。
当冬天环境温度较低乘客舱内温度较高时,乘客舱内温度与车外环境温度相差较大,车窗上会凝结水雾或水珠,对视线造成影响,开车时会有安全隐患。本实施例的热管理***具有制热除湿模式。参照图5,制热除湿模式下主制冷剂***中各部件的连通关系和制热模式下的相同,制热除湿模式与制热模式的区别在于:在制热除湿模式下,第三节流装置33处于全通状态,第四节流装置34处于节流状态,第五流路切换装置65的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八接口65c连通,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七接口65b不连通。在制热除湿模式下,第一节流装置31处于截断状态,第三节流装置33处于全通状态,第四节流装置34处于节流状态,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处于第四工作状态,第五流路切换装置65的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八接口65c连通,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七接口65b不连通,主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为:电机换热组件42、第十换热部192、第六换热器16、第七换热部171与第五泵55连通形成回路。第二压缩机22处于不工作状态,副***不运行。
在制热除湿模式下,第八换热器18为冷凝器,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第五子换热器123与第九换热器181为蒸发器。乘客舱内的空气先经过第九换热器181,第九换热器181内的制冷剂吸收乘客舱内空气的热量,乘客舱空调箱内空气中的水分在空调箱中凝结成水珠然后排出,从而使进入乘客舱的空气的湿度降低;此后湿度降低的乘客舱内的空气再经过作为冷凝器的第八换热器18散去,第八换热器18内的制冷剂释放热量至乘客舱内空气,使得经过第八换热器18的空气升温,以此达到在冬季制热除湿的效果。
当冬天环境温度较低,热管理***长期处于制热模式,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作为蒸发器会产生结霜现象。此时,热管理***可启动除霜模式。参考图6,在除霜模式下,第一节流装置31处于节流状态,第三节流装置33处于截断状态,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处于第三工作状态,第四流路切换装置64处于第六工作状态,第五流路切换装置65的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七接口65b连通,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八接口65c不连通,第一泵51打开,第二泵52关闭,第四泵54关闭,第五泵55打开。第二压缩机22 处于不工作状态,副***不运行。主制冷剂***中各部件的连通关系与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各部件的的连通关系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主冷却液***中,电机换热组件42、第十换热部192、第二支路e、第二换热部112、第五泵55与电池换热组件41依次连通形成回路。
在除霜模式下,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作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11作为蒸发器,第一换热部111与第二换热部112能够进行热交换。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中的制冷剂能够释放热量至空气中,从而有利于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化霜。由于电机换热组件42、电池换热组件41与第二换热部112连通形成回路,因此第一换热部111内流通的制冷剂能够吸收电机换热组件42与电池换热组件41的热量,使得电机换热组件42与电池换热组件41的热量能够回收利用。
根据本申请的热管理***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考图8所示,其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且工作原理也与上述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区别在于:热管理***包括第三泵 53;第三泵53、电池换热组件41、第四换热部132以及第二换热部112能够依次连通形成回路;热管理***包括第一支路c,第一支路c与第四换热部132并联,电池换热组件41、第二换热部112、第三泵53与第一支路c能够连通形成回路;热管理***包括第一流路切换装置61,第一流路切换装置61包括第一接口61a、第二接口61b与第三接口61c,第一接口61a与第四换热部132连通,第二接口61b与第一支路c连通,第三接口61c与电池换热组件41 连通;第一流路切换装置61包括第七工作状态与第八工作状态,在第七工作状态下,第一接口61a与第三接口61c连通,在第八工作状态下,第一接口61a与第二接口61b连通。
图8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热管理***处于电池快速散热模式,在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第一节流装置31处于节流状态,第二节流装置32处于节流状态,第三节流装置33处于截断状态,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处于第三工作状态,第四流路切换装置64处于第五工作状态,第五流路切换装置65的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八接口65c连通,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七接口 65b不连通,第一流路切换装置61处于第七工作状态;主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21的出口与第九接口63b连通,第九接口63b与第八接口63a连通,第八接口63a与第九换热部191连通,第九换热部191与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1a连通,第九换热部191与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2a连通,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1b与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连通,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2b与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连通,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3b与第二热交换部812连通,第二热交换部812与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1a连通,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1b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11a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11b与第十接口63c连通,第十接口63c与第十一接口63d连通,第十一接口63d与气液分离器71连通,气液分离器71与第一热交换部811连通,第一热交换部811 与第一压缩机22入口连通。主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为:电机换热组件42、第五泵55、第七换热部171、第六换热器16与第十换热部192连通形成回路,第四流路f的一端与第十四接口 64c连通,第四流路f的另一端与第十五接口64d连通,第四流路f与电池换热组件41所在流路不连通。副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为:第二压缩机22的出口与第八换热部的第一端口 172a连通,第八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72b与第五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1a连通,第五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1b与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2a连通,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2b与第三换热部131连通,第三换热部131与第二压缩机22的入口连通。副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为: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与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1a连通,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 142a与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2a连通,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1b与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2b与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电池换热组件41与第四换热部132连通,第四换热部132与第十三接口64b连通,第十三接口 64b与第十三接口64a连通,第十三接口64a与第二换热部112连通,第二换热部112与第三泵53连通,第三泵53与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
本实施例的热管理***处于第二制冷模式下时,第一流路切换装置61处于第七工作状态,电池换热组件41与第四换热部132连通,第四换热部132与第十三接口64b连通,第十三接口64b与第十三接口64a连通,第十三接口64a与第二换热部112连通,第二换热部112与第三泵53连通,第三泵53与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本实施例的热管理***处于第一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制热除湿模式与除雾模式下时,第一流路切换装置61处于第八工作状态,电池换热组件41与第一支路c连通,第一支路c与第十三接口64b连通,第十三接口64b与第十三接口64a连通,第十三接口64a与第二换热部112连通,第二换热部112与第三泵53 连通,第三泵53与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其余各个部件的在各个模式下的流通关系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换热组件41、第二换热部112以及第四换热部132能够连通形成回路,使得电池可以与流经第二换热部112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也可以与流经第四换热部132 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增加了电池的调节温度的途径。
本实施例中电池换热组件41、第二换热部112以及第四换热部132能够连通形成回路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流路a与第二流路b并联相比,电池换热组件41、第二换热部112以及第四换热部132能够连通形成回路只需要提供一个泵即第三泵53,第一流路a与第二流路b并联需要在每个流路中单独提供一个泵,即第一泵51与第二泵52,但第三泵53比第二泵52的流量大,第三泵53比第一泵51的流量大。
根据本申请的热管理***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考图9所示,其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且工作原理也与上述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区别在于:副制冷剂***还包括第二流路切换装置62;第二流路切换装置62包括第四接口62a、第五接口62b、第六接口62c 与第七接口62d,第四接口62a与第二压缩机22的出口连通,第五接口62b与第三换热部131 连通,第六接口62c与第二压缩机22的入口连通,第七接口62d与第五换热部141连通;第二流路b切换装置62包括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第四接口62a 与第七接口62d连通,第五接口62b与第六接口62c连通,第四接口62a与第五接口62b不连通,第六接口62c与第七接口62d不连通;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第四接口62a与第五接口62b连通,第七接口62d与第六接口62c连通,第四接口62a与第七接口62d不连通,第五接口62b与第六接口62c不连通。
参考图9所示,在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第一节流装置31处于节流状态,第二节流装置 32处于节流状态,第三节流装置33处于截断状态,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处于第三工作状态,第四流路切换装置64处于第五工作状态,第五流路切换装置65的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八接口65c连通,第十六接口65a与第十七接口65b不连通,第二流路切换装置62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第一泵51打开,第二泵52打开,第四泵54打开,第五泵55打开。主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21的出口与第九接口63b连通,第九接口63b与第八接口63a连通,第八接口63a与第九换热部191连通,第九换热部191与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1a 连通,第九换热部191与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2a连通,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1b 与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连通,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2b与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连通,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3b与第二热交换部812连通,第二热交换部 812与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1a连通,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1b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11a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11b与第十接口63c连通,第十接口63c与第十一接口63d连通,第十一接口63d与气液分离器71连通,气液分离器71与第一热交换部811 连通,第一热交换部811与第一压缩机22入口连通。主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为:第一泵51与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电池换热组件41与第十三接口64b连通,第十三接口64b与第十二接口64a连通,第十二接口64a与第二换热部112连通,第二换热部112与第一泵51连通;电机换热组件42、第五泵55、第七换热部171、第六换热器16与第十换热部192连通形成回路,第四流路f的一端与第十四接口64c连通,第四流路f的另一端与第十五接口64d连通,第四流路f与电池换热组件41所在流路不连通。
副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为:第二压缩机22的出口与第四接口62a连通,第四接口62a 与第七接口62d连通,第七接口62d与第八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72a连通,第八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72b与第五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1a连通,第五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1b与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2a连通,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2b与第三换热部131连通,第三换热部131 与第五接口62b连通,第五接口62b与第六接口62c连通,第六接口62c与第二压缩机22的入口连通。副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为:第四换热部132、第二泵52、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形成回路;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与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1a连通,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与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2a连通,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1b与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2b与第六换热部142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
本实施例中,热管理***还包括电池快速吸热模式。当车辆中的电池需要快速升温时,如纯电动汽车在冬季驻车快充工况下,为了保证电池能够正常工作,热管理***需要快速的将电池升温,此时热管理***可启动电池快速吸热模式。
参考图10,在电池快速吸热模式下,第一节流装置31处于节流状态,第二节流装置32 处于节流状态,第三节流装置33处于截断状态,第二流路切换装置6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第三流路切换装置63处于第四工作状态,第五流路切换装置65处于第五工作状态,第一泵 51打开,第二泵52打开,第四泵54打开,第五泵55打开。主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21的出口与第九接口63b连通,第九接口63b与第十接口63c连通,第十接口 63c与第一换热部111连通,第一换热部111与第二热交换部812连通,第二热交换部812 与第五子换热器123连通,第五子换热器123与第三子换热器121连通,第五子换热器123 与第四子换热器122连通,第三子换热器121与第九换热部191连通,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九换热部191连通,第九换热部191与第八接口63a连通,第八接口63a与第九接口63b 连通,第九接口63b与气液分离器71连通,气液分离器71与第一热交换部811连通,第一热交换部811与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通。主冷却液***中,第一泵51、电池换热组件41 与第二换热部112依次连通形成回路;电机换热组件42、第十换热部192、第二支路e依次连通形成回路。副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为:第二压缩机22、第四接口62a、第五接口62b、第三换热部131、第二节流装置32、第五换热部141与第八换热部172依次连通形成回路。副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为:第四换热部132、第二泵52与电池换热组件41依次连通形成回路;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与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1a连通,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与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2a连通,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1b与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2b与第六换热部142的第二端口142b 连通。
在电池快速吸热模式下,第一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13为冷凝器,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第五子换热器123与第四换热器14为蒸发器。电池换热组件41与第二换热部112连通,第二换热部112内流通的冷却液能够吸收第一换热部111内流通的制冷剂的热量,因此电池能够吸收第一换热部111中的制冷剂的热量。电池换热组件41与第四换热部132连通,第四换热部132内流通的冷却液能够吸收第三换热部131内流通的制冷剂的热量,因此电池能够吸收第三换热部131中的制冷剂的热量。即电池能够同时吸收第一换热部 111与第三换热部131中的制冷剂的热量,从而使得电池能够快速升温。
本申请中的热管理***,可在电池需要快速散热或吸热的情况下,同时开启主副***以满足需求,又能够在常规工况下,如乘客舱内制热与制冷,只开启主***;此种设置能够使得热管理***中的各个部件在各个工况下发挥其最优的性能,不至于为满足特殊工况,如电池需要快速散热或吸热的情况,而使得压缩机等部件选型过大,使得各个部件在常规工况下不能发挥其最优的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热管理***,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与副***,主***包括主制冷剂***与主冷却液***;
所述主***包括第一换热器(11),所述第一换热器(11)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换热部(111)与第二换热部(112),所述第一换热部(111)与第二换热部(112)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主制冷剂***包括第一压缩机(21)、第二换热器(12)与第一节流装置(31);
所述副***包括副制冷剂***与副冷却液***,所述副***包括第三换热器(13),所述第三换热器(13)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三换热部(131)与第四换热部(132),所述第三换热部(131)与第四换热部(132)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副制冷剂***包括第二压缩机(22)、第四换热器(14)与第二节流装置(32),所述热管理***包括电池换热组件(41);
所述热管理***包括电池快速散热模式,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a)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b)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1a)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1b)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11a)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11b)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组件(41)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12)连通;
所述第二压缩机(22)的出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第一端口(14a)连通,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4b)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2a)连通,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2b)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31a)连通,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31b)与所述第二压缩机(22)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组件(41)与所述第四换热部(13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冷却液***包括第一流路(a)与第一泵(51),所述第一泵(51)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12)连通于所述第一流路(a),所述副冷却液***包括第二流路(b)与第二泵(52),所述第二泵(52)与所述第四换热部(132)连通于所述第二流路(b);
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一流路(a)与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形成回路,所述第二流路(b)与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形成回路,冷却液经电池换热组件(41)后,分成两路,一路流向第一流路(a),另一路流向第二流路(b),流经第一流路(a)后的冷却液与流经第二流路(b)后的冷却液汇合并一同流向电池换热组件(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包括第三泵(53);
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电池换热组件(41)、第三泵(53)、第二换热部(112)以及所述第四换热部(132)连通形成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包括第一支路(c),所述热管理***包括第一流路切换装置(61),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61)包括第一接口(61a)、第二接口(61b)与第三接口(61c),所述第一接口(61a)与所述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所述第二接口(61b)与所述第一支路(c)连通,所述第三接口(61c)与所述第四换热部(132)连通;
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一接口(61a)与所述第三接口(61c)连通,所述第一接口(61a)与所述第二接口(61b)不连通,所述电池换热组件(41)、第二换热部(112)、第三泵(53)与所述第四换热部(132)能够连通形成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换热器(14)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五换热部(141)与第六换热部(142),所述第五换热部(141)与第六换热部(142)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副冷却液***包括第五换热器(15)与第三流路(d),所述第五换热器(15)、第六换热部(142)连通于第三流路(d),所述第三流路(d)与电池换热组件(41)所在的流路不连通;
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五换热器(15)与第六换热部(142)连通形成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换热器(15)包括第一子换热器(151)与第二子换热器(152);
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1a)与所述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连通,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2a)与所述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连通,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1b)与所述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1b)与所述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2)包括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
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1a)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通,所述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2a)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1b)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连通,所述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2b)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连通,所述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3b)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31)的第一端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冷却液***还包括电机换热组件(42)与第六换热器(16);
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电机换热组件(42)与第六换热器(16)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121)与所述第四子换热器(122)分别位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123)的长度方向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三子换热器(12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123)的长度方向相交于第一点(A),所述第三子换热器(121)相对于第五子换热器(123)绕着第一点(A)旋转第一角度α,所述第四子换热器(12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123)的长度方向相交于第二点(B),所述第四子换热器(122)相对于第五子换热器(123)绕着第二点(B)旋转第二角度β,所述第一角度α与第二角度β均为钝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151)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152)分别位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123)长度方向的相反两侧,所述第六换热器(16)位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151)与第二子换热器(152)之间;
所述热管理***还包括第一送风装置(91),第二送风装置(92)以及第三送风装置(93),所述第一送风装置(91)、第三子换热器(121)、第一子换热器(151)并排设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92)、第四子换热器(122)、第二子换热器(152)并排设置,所述第三送风装置(93)、第五子换热器(123)、第六换热器(16)并排设置;
所述第一送风装置(91)送出的风能够穿过第一子换热器(151)与第三子换热器(121),所述第二送风装置(92)送出的风能够穿过第二子换热器(152)与第四子换热器(122),所述第三送风装置(93)送出的风能够穿过第五子换热器(123)与第六换热器(16),沿着所述第一送风装置(91)的送风方向,所述第三子换热器(121)位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151)之前,所述第三子换热器(121)位于第一子换热器(151)与第一送风装置(91)之间,沿着所述第二送风装置(92)的送风方向,所述第四子换热器(122)位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152)之前,所述第四子换热器(122)位于第二子换热器(152)与第二送风装置(92)之间,沿着所述第三送风装置(93)的送风方向,所述第六换热器(16)位于第五子换热器(123)之前,所述第六换热器(16)位于第五子换热器(123)与第三送风装置(93)之间;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15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121)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子换热器(15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四子换热器(122)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六换热器(16)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123)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送风装置(91)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121)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送风装置(92)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第四子换热器(122)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三送风装置(93)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123)的长度方向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还包括第七换热器(17),所述第七换热器(17)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七换热部(171)与第八换热部(172),所述第七换热部(171)与所述第八换热部(172)能够进行热交换;
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七换热部连通于第六换热器(16)与电机换热组件(42)之间,所述第八换热部连通于第二压缩机(22)的入口与第三换热部(131)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制冷剂***还包括第三节流装置(33)、第四节流装置(34)、第九换热器(181)与第八换热器(18);
所述热管理***还包括制冷模式,在所述制冷模式下: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a)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b)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1a)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1b)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11a)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11b)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b)与所述第三节流装置(33)连通,所述第三节流装置(33)与第九换热器(181)连通,所述第九换热器(181)与第四节流装置(34)连通,所述第四节流装置(34)与第八换热器(18)连通,所述第八换热器(18)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通;
所述第二压缩机(22)处于停止状态,所述副***不运行。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副制冷剂***还包括第二流路切换装置(62),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62)包括第四接口(62a)、第五接口(62b)、第六接口(62c)与第七接口(62d),所述第四接口(62a)与所述第二压缩机(22)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62b)与所述第三换热部(131)连通,所述第六接口(62c)与所述第二压缩机(22)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七接口(62d)与所述第四换热器(14)连通;
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62)包括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第四接口(62a)与第七接口(62d)连通,所述第五接口(62b)与所述第六接口(62c)连通,所述第四接口(62a)与第五接口(62b)不连通,所述第六接口(62c)与所述第七接口(62d)不连通;
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四接口(62a)与第五接口(62b)连通,所述第七接口(62d)与第六接口(62c)连通,所述第四接口(62a)与第七接口(62d)不连通,所述第五接口(62b)与第六接口(62c)不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还包括电池快速吸热模式,在所述电池快速吸热模式下: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11b)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11a)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1b)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1a)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b)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a)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通;
所述第二压缩机(22)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62)的第四接口(62a)连通,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62)的第五接口(62b)与第三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31b)连通,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31a)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2b)连通,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2a)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4b)连通,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4a)与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62)的第七接口(62d),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62)的第六接口(62c)与所述第二压缩机(22)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路(b)切换装置(6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
CN202110182465.3A 2021-02-10 2021-02-10 热管理*** Pending CN1131730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2465.3A CN113173048A (zh) 2021-02-10 2021-02-10 热管理***
PCT/CN2022/073722 WO2022170965A1 (zh) 2021-02-10 2022-01-25 热管理***及热管理***的控制方法
EP22752126.7A EP4292839A1 (en) 2021-02-10 2022-01-25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for same
US18/232,801 US20230382181A1 (en) 2021-02-10 2023-08-10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for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2465.3A CN113173048A (zh) 2021-02-10 2021-02-10 热管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73048A true CN113173048A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21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82465.3A Pending CN113173048A (zh) 2021-02-10 2021-02-10 热管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82181A1 (zh)
EP (1) EP4292839A1 (zh)
CN (1) CN113173048A (zh)
WO (1) WO20221709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70965A1 (zh) * 2021-02-10 2022-08-18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热管理***及热管理***的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30086358A (ko) * 2021-12-08 2023-06-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열관리시스템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99270B1 (ko) * 2003-02-10 2009-05-26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 자동차의 열관리시스템
CN107639992B (zh) * 2016-07-21 2022-05-2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
KR102598394B1 (ko) * 2018-10-02 2023-11-07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열관리 시스템
CN111403850B (zh) * 2020-03-28 2022-10-14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动态热管理***
CN211829111U (zh) * 2020-04-07 2020-10-30 无锡明恒混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动汽车电池热管理***及混动汽车
CN113173048A (zh) * 2021-02-10 2021-07-27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热管理***
CN215204348U (zh) * 2021-02-10 2021-12-17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热管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70965A1 (zh) * 2021-02-10 2022-08-18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热管理***及热管理***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82181A1 (en) 2023-11-30
EP4292839A1 (en) 2023-12-20
WO2022170965A1 (zh) 2022-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28768B (zh) 热管理***
EP3984795B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12092566A (zh) 一种热管理***
CN112428767B (zh) 车辆热管理***
EP3900964B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06608157B (zh) 一种空调***和空调控制方法
CN212950033U (zh) 热管理***
US20230382181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for same
CN111231612B (zh) 热管理***
EP3786546B1 (en) Heat pump system
JP405573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15204348U (zh) 热管理***
US20230391160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EP3982054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system
CN212194994U (zh) 车辆热管理***
US20210260955A1 (en) Heat pump system
CN113263889B (zh) 热管理***
CN115320326A (zh) 热管理***
WO2022068606A1 (zh) 热管理***
CN111854215A (zh) 热泵***
CN217574780U (zh) 热管理***
CN116834498A (zh) 热管理***
CN115703321A (zh) 热管理***
CN116834497A (zh) 热管理***
CN115703322A (zh) 热管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