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9368A - 电池、电池包、蓄电装置、车辆以及飞行体 - Google Patents

电池、电池包、蓄电装置、车辆以及飞行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9368A
CN113169368A CN201880100276.3A CN201880100276A CN113169368A CN 113169368 A CN113169368 A CN 113169368A CN 201880100276 A CN201880100276 A CN 201880100276A CN 113169368 A CN113169368 A CN 1131693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negative electrode
negative
insulation reinforcing
reinforc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1002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9368B (zh
Inventor
山岸元气
岩村直树
间明田博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9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9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9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93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48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在薄型的电池中具有大电流特性优异的引线形状的电池、电池包、蓄电装置、车辆以及飞行体。实施方式的电池(100)包括:扁平形状的电极组(3),包括正极(7)、与正极(7)电连接的正极集电极耳(7a)、负极(8)以及与负极(8)电连接的负极集电极耳(8a);外包装部件(1),包括第一外包装部(5)和第二外包装部(6);正极端子部(3);负极端子部(4);包括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以及包括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

Description

电池、电池包、蓄电装置、车辆以及飞行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池、电池包、蓄电装置、车辆以及飞行体。
背景技术
一次电池及二次电池等电池一般具备:具备正极及负极的电极组和收纳该电极组的外包装部件。
作为外包装部件,目前,金属罐、层压膜制容器已被实用化。金属罐由铝等金属板通过深拉深加工而获得。为了通过深拉深加工来制作罐,金属板需要某种程度的厚度,这会妨碍外包装部件的薄型化,导致体积容量损失。例如,若将板厚0.5mm的外包装罐应用于厚度13mm的电池,则外包装罐的总板厚在电池厚度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7.7%。由于是薄型的电池,因此要求电池内的引线复杂地折弯等而紧凑地收纳。
薄型的电池由于外包装件薄,因此外包装件容易变形。通过减压密封、充放电的探针的加压,端子部周边容易变形。另外,可能由于变形而产生密封不良、充放电时的导通不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204147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薄型的电池中不易变形的电池、电池包、蓄电装置、车辆以及飞行体。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电池包括:扁平形状的电极组,包括正极、与正极电连接的正极集电极耳、负极以及与负极电连接的负极集电极耳,卷绕成扁平形状的正极集电极耳位于第一端面,且卷绕成扁平形状的负极集电极耳位于第二端面;电极组侧正极引线,与正极集电极耳电连接;电极组侧负极引线,与负极集电极耳电连接;外包装部件,包括第一外包装部和第二外包装部,该第一外包装部在开口部具有凸缘部,在第一外包装部的凸缘部和第二外包装部被焊接而形成的空间内收纳有电极组;正极端子部,第一外包装部在正极集电极耳侧具有贯通孔,该正极端子部包括:正极外部端子,包括正极头部和从正极头部延伸出的正极轴部;和正极端子引线,具有贯通孔并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电连接,正极头部向第一外包装部的外侧突出,正极轴部***到正极端子引线的贯通孔中,正极轴部被铆接固定于第一外包装部和正极端子引线;负极端子部,第一外包装部在负极集电极耳侧具有贯通孔,该负极端子部包括:负极外部端子,包括负极头部和从负极头部延伸出的负极轴部;和负极端子引线,具有贯通孔并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电连接,负极头部向第一外包装部的外侧突出,负极轴部***到负极端子引线的贯通孔中,负极轴部被铆接固定于第一外包装部和负极端子引线;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配置于第一外包装部的内表面侧及第二外包装部的内表面侧,且配置于正极端子与第二外包装部之间;以及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配置于第一外包装部的内表面侧及第二外包装部的内表面侧,且配置于负极端子与第二外包装部之间,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包括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该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具有与正极轴部的与正极头部侧相反一侧的端部相对置的斜面,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包括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该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具有与负极轴部的与负极头部侧相反一侧的端部相对置的斜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的从正极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池的从负极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池的电极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电极组局部展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正极端子侧(负极端子侧)侧观察的概略图。
图7是沿图6的正极侧的A-A’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6的正极侧的B-B’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6的正极侧的C-C’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7的正极侧的D-D’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6的负极侧的A-A’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端子、引线、斜面的角度的概略图。
图13是变形例中的沿着图6的正极侧的A-A’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14是变形例中的沿着图6的正极侧的A-A’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15是变形例中的沿着图6的正极侧的B-B’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16是变形例中的沿着图6的正极侧的C-C’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17是变形例中的沿着图6的正极侧的B-B’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18是变形例中的沿着图6的正极侧的A-A’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19是变形例中的沿着图6的正极侧的B-B’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电池的第一外包装部固定有端子部的电池的图。
图21的(a)是第二外包装部的俯视图,图21的(b)是第一外包装部的俯视图。
图22的(a)、(b)、(c)、(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制造工序的三视图。
图23A是表示收容有多个电极组的电池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23B是表示收容有多个电极组的电池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23C是表示收容有多个电极组的电池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2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第一例的概略图。
图2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第二例的概略图。
图2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概略图。
图2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概略图。
图2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飞行体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通过实施方式对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各图是用于促进实施方式的说明及其理解的示意图,其形状、尺寸、比等在实际的装置等中存在不同的地方,但它们能够参考以下的说明和公知的技术来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进行说明。附图的一部分是立体图或展开图,一部分的部件及部分未被图示,但正极及负极对称地构成,因此,一个电极的未被图示的部分根据另一个电极的构造而明确。另外,实施方式认可将正极及负极非对称地构成的情况。
图1所示的电池100包括外包装部件1、电极组2、正极端子部3、负极端子部4和电解质(未图示)。图1所示的电池100例如是二次电池。实施方式的电池100为薄型。薄型的电池100的厚度优选为5mm以上30mm以下,更优选为5mm以上25mm以下。
图2是从图1所示的电池的正极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图1所示的电池的负极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外包装部件1包括第一外包装部5和第二外包装部6。第一外包装部5是带底的方筒容器,在开口部5a具有凸缘部5b。在外包装部件1中,在第一外包装部5的凸缘部5b和第二外包装部6被焊接而形成的空间内收纳有电极组2。
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优选由从由不锈钢、铝层压体及铝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任一种构成。另外,为了增加电池100的单位体积的电池容量,优选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的厚度、即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的板厚在0.02mm以上0.3mm以下的范围。通过设为该范围,能够兼顾机械强度和柔软性这样相反的性质。板厚的更优选的范围为0.05mm以上0.15mm以下。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在将第一外包装部5的短边侧壁与底部连接的角部的中央附近设置有向内侧伸出的凹部,凹部的底部成为倾斜面5d。第一外包装部5具有开口部5a的大小(成为开口面积的部分的最大长度)以下的深度。更优选的第一外包装部5具有成为开口面积的部分的短边以下的深度(例如图2所示)。第一外包装部5例如是由钢板通过浅拉深加工而制作出的具有开口部的杯型容器。另一方面,第二外包装部6是盖。第二外包装部6覆盖第一外包装部5的开口部。第二外包装部6既可以是与第一外包装部5同样地通过浅拉深加工而制成的杯型容器,也可以是板状。在第二外包装部6为杯型容器时,能够将第二外包装部6的侧面视为第一外包装部5的侧面的一部分。另外,在第二外包装部6为杯型容器时,能够将第二外包装部6的侧面侧的内表面视为第一外包装部5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在第一外包装部5的凸缘部5b焊接于第二外包装部6的四边而形成的空间内收纳有电极组2。焊接例如使用电阻缝焊。电阻缝焊与激光焊接相比,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高气密性和耐热性。
图4是图1所示的电池100的电极组2的立体图。图4所示的电极组2的正极集电极耳7a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电连接。在使用备用正极引线11的情况下,能够采用用备用正极引线11夹着正极集电极耳7a、且备用正极引线11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电连接的结构。同样地,图4所示的电极组2的负极集电极耳8a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电连接。在使用备用负极引线13的情况下,能够采用用备用负极引线13夹着负极集电极耳8a、且备用负极引线13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电连接的结构。
由于是薄型的电池,因此收容电极组2的空间是高度较低的空间。外包装部件1的高度(第一外包装部5与第二外包装部6的最大距离)为5mm以上30mm以下。电池100是薄型的,但为了形成高容量,需要使外包装部件1的部件的厚度变薄。若使外包装部件1的部件的厚度变薄,则电池容易变形,但由于电池的厚度较薄,因此存在难以进行加强的问题。在实施方式中,在正极端子17的正下方的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上设置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在负极端子32的正下方的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上设置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即使由于电池100的厚度方向的外压或冲击,电池100也不易变形。
电极组2如图5所示那样为扁平形状,包括正极7、负极8、以及配置于正极7与负极8之间的隔膜9。扁平状的电极组2包括正极7、与正极7电连接的正极集电极耳7a、负极8以及与负极8电连接的负极集电极耳8a,卷绕成扁平形状的正极集电极耳7a位于第一端面,且卷绕成扁平形状的负极集电极耳8a位于第二端面。电极组2的扁平的2个面中的1个面与第一外包装部5的底面对置,电极组2的扁平的2个面中的另一个面与第二外包装部6的面对置。
正极7包含由例如箔构成的带状的正极集电体、由正极集电体的与长边平行的一端部构成的正极集电极耳7a、以及至少除了正极集电极耳7a的部分以外而形成于正极集电体的正极材料层(含正极活性物质层)7b。正极集电极耳7a配置于电极组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正极集电极耳7a的宽度优选比电极组2的宽度窄。正极集电极耳7a的宽度和电极组2的宽度是与电池100的厚度方向和电池的进深方向(从正极端子17朝向负极端子32的方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正极集电极耳7a比电极组2的宽度窄是指正极集电极耳7a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被切口。基于将集电体2高效地收容于外包装部件1的观点,正极集电极耳7a从两端分别被切口5mm以上,更优选比电极组2的宽度窄10mm以上。在图2等中,正极集电极耳7a的两侧的端部被切口。
另一方面,负极8包括由例如箔构成的带状的负极集电体、由负极集电体的与长边平行的一端部构成的负极集电极耳8a、以及至少除了负极集电极耳8a的部分以外而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负极材料层(含负极活性物质层)8b。负极集电极耳8a的宽度优选比电极组2的宽度窄。负极集电极耳8a的宽度和电极组2的宽度是与电池100的厚度方向和电池100的进深方向(从正极端子17朝向负极端子32的方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负极集电极耳8a比电极组2的宽度窄是指负极集电极耳8a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被切口。基于将电极组2高效地收容于外包装部件1的观点,负极集电极耳8a从两端分别被切口5mm以上,更优选比电极组2的宽度窄10mm以上。在图3等中,负极集电极耳8a的两侧的端部被切口。
电极组2为,以正极7的正极材料层7b与负极8的负极材料层8b隔着隔膜9对置、并且正极集电极耳7a比负极8及隔膜9更向卷绕轴的一侧突出、且负极集电极耳8a比正极7及隔膜9更向卷绕轴的另一侧突出的方式,将正极7、隔膜9及负极8卷绕成扁平形状而成的电极组。因此,在电极组2中,被卷绕成扁平的螺旋状的正极集电极耳7a位于与卷绕轴垂直的第一端面。
另外,被卷绕成扁平的螺旋状的负极集电极耳8a位于与卷绕轴垂直的第二端面。绝缘片10将电极组2的最外周中的正极集电极耳7a与负极集电极耳8a之间的部分覆盖。而且,绝缘片10也将电极组2的最外周中的正极集电极耳7a及负极集电极耳8a的一部分覆盖。另外,电极组2保持电解质(未图示)。
备用正极引线11是将导电性的板折弯成U字状而成的,夹着正极集电极耳7a的两端的弯曲部以外的部分(中央附近)而使正极集电极耳7a的层彼此紧贴。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是面积比备用正极引线11大的导电性的板。能够省略备用正极引线11。在不使用备用正极引线11的情况下,正极集电极耳7a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直接电连接。
备用负极引线13是将导电性的板折弯成U字形状而成的,夹着负极集电极耳8a的两端的弯曲部以外的部分(中央附近)而使负极集电极耳8a的层彼此密合。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是面积比备用负极引线13大的导电性的板。能够省略备用负极引线13。在不使用备用负极引线13的情况下,负极集电极耳8a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直接电连接。
图6表示从正极端子部3侧(负极端子部4侧)侧观察电池100的概略图。从正极端子部3侧观察的图和从负极端子侧部4观察的图相同。在图6中,示出了A-A’、B-B’和C-C’的虚拟线(虚线)。在图7以后的剖视图中,示出了这些A-A’面、B-B’面和C-C’面的剖视图、即从虚拟线向电池100的进深方向(从正极端子部3朝向负极端子部4的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正极端子部3侧的A-A’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A-A’面是在正极端子17的中央(倾斜面5d的中央)通过的截面,是包含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截面。图8是沿着图6的正极端子部3侧的B-B’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B-B’面是在靠近正极端子17的正极端子17的外侧通过的截面,是不包含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截面。图9是沿着图6的正极端子部3侧的C-C’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C-C’面是在距第一外包装部5的端部近的位置通过的截面,是不包含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截面。如图7所示,正极端子17的电池100内侧被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支承。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防止在从电池100的外侧施加力时电池100整体、特别是正极端子部3侧的变形。
另外,图10中示出了沿着图7的D-D’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并且,图11是沿着图6的负极端子部4侧的A-A’面切断时得到的剖视图。A-A’面是在负极端子32的中央(倾斜面5d的中央)通过的截面,是包含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截面。如图11所示,负极端子32的电池100内侧被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支承。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防止在从电池100的外侧施加力时电池100整体、特别是负极端子部4侧的变形。由于正极侧和负极侧是对称的,因此负极侧的B-B’面、C-C’面和D-D’面的截面图虽未图示,但通过使正极端子部3侧的图8-图10作为参考来理解负极端子部4侧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2、图3、图7~图11对电池10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图3、图7~图10所示,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具有:在正极集电极耳7a侧与正极集电极耳7a侧电连接的平板部12a、向第二外包装部6侧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2b和第二延伸部12c。如图8所示,第一延伸部12b和第二延伸部12c与正极端子引线23直接且电连接。在第一延伸部12b与第二延伸部12c之间,存在着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不存在的间隙12d。如图7及图10所示,正极轴部17b从间隙12d露出。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与备用正极引线11或正极集电极耳7a的面连接。备用正极引线11与正极集电极耳7a及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电连接。另外,正极集电极耳7a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电连接。
正极集电极耳7a、备用正极引线11及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通过焊接而被一体化,由此正极7经由正极集电极耳7a及备用正极引线11而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电连接。正极集电极耳7a与备用正极引线11的焊接例如通过激光焊接或超声波焊接来进行。备用正极引线11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焊接例如通过激光焊接或超声波焊接来进行。备用正极引线11能够省略。在备用正极引线11被省略的情况下,优选正极集电极耳7a与电极侧正极引线12被焊接。
如图2、图3及图11所示,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具有:在负极集电极耳8a侧与负极集电极耳8a侧电连接的平板部14a、向第二外包装部6侧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4b和第二延伸部14c。参考图8,第一延伸部14b和第二延伸部14c与负极端子引线36直接且电连接。在第一延伸部14b与第二延伸部14c之间,存在着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不存在的间隙14d。如作为参考的图10及图11所示,正极轴部32b从间隙14d露出。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与备用负极引线13或负极集电极耳8a的面相连接。备用负极引线13与负极集电极耳8a及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电连接。另外,负极集电极耳8a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电连接。
负极集电极耳8a、备用负极引线13及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通过焊接而被一体化,由此负极8经由负极集电极耳8a及备用负极引线13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电连接。负极集电极耳8a与备用负极引线13的焊接例如通过激光焊接或超声波焊接来进行。备用负极引线13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焊接例如通过激光焊接或超声波焊接来进行。
正极端子部3如图2、图3、图7及图10所示,包括在第一外包装部5的倾斜面5d开口的贯通孔15、正极外元件17、正极绝缘部件18a、正极加强部件(环状部件)18b、绝缘垫圈19和正极端子绝缘部件20。
在正极端子部3中,第一外包装部5在正极集电极耳7a侧具有贯通孔15。正极端子部3的正极端子17包括正极头部17a和从正极头部17a延伸出的正极轴部17b。在正极端子部3中,包含具有贯通孔23e的正极端子引线23。在正极端子部3中,正极头部17a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外侧突出,正极轴部17b***到正极端子引线23的贯通孔23e中,正极轴部17b被铆接固定于第一外包装部5及正极端子引线23。
翻边部(环状的立起部)16如图7所示,从贯通孔15的周缘部朝向外包装部件1的内侧延伸,通过翻边加工而形成。
正极端子17如图7所示,包括棱锥台形状的正极头部17a和在第一外包装部5的贯通孔15中贯通的圆柱状的正极轴部17b。圆柱状的正极轴部17b从与正极头部17a的顶面平行的平面伸出。正极外部端子17例如由铝、铝合金等导电性材料形成。
正极绝缘部件18a将第一外包装部5与正极端子17以及正极端子引线23绝缘。正极加强部件18b被第一外包装部5和正极绝缘部件18a夹着。
正极加强部件18b例如由用刚性比垫圈高的材质形成的圆形环构成。在刚性比垫圈高的材质的例子中,包括不锈钢、对铁实施了镀敷(例如Ni、NiCr等)的材质、陶瓷、能够具有比垫圈高的刚性的树脂(例如聚苯硫醚(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正极加强部件18b如图7所示,配置于翻边部16的外周面上并与翻边部16及正极绝缘部件18a接触。另外,在用树脂或陶瓷等绝缘材料形成正极加强部件18b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一体化。
绝缘衬垫19是在一个开口端具有凸缘部19a的圆筒体(筒部)。绝缘衬垫19如图7所示,圆筒体的部分***到贯通孔15及翻边部16内,凸缘部19a配置于第一外包装部5的外表面上的贯通孔15的外周。绝缘衬垫19例如由氟树脂、氟橡胶、聚苯硫醚树脂(PPS树脂)、聚醚醚酮树脂(PEEK树脂)、聚丙烯树脂(PP树脂)、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PBT树脂)等树脂形成。
正极端子绝缘部件20如图2及图7所示,是折弯成钝角的板状部件,在底部具有贯通孔20a。正极端子绝缘部件20配置于第一外包装部5的外表面上。在正极端子绝缘部件20的贯通孔20a中***有绝缘衬垫19。
正极端子引线23是具有平板部23a、第一延伸部23b、第二延伸部23c和第三延伸部23d的导电性的板。在图8中,正极端子引线23在电极组2侧具有平板部23a。第一延伸部23b和第二延伸部23c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开口部侧、即第二外包装部6侧延伸。第一延伸部23b及第二延伸部23c位于第二外包装部6侧,向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一延伸部12b及第二延伸部12c相同的方向延伸。第三延伸部23d在沿着倾斜面5d的方向上延伸。在第三延伸部23d的中央设置有贯通孔23e。
如图8~图10所示,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一延伸部23b通过焊接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一延伸部12b一体化。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一延伸部23b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一延伸部12b的对置的面、或者/以及前端侧的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一延伸部23b的端面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一延伸部12b的端面被焊接。
如图8~图10所示,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二延伸部23c通过焊接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二延伸部12c一体化。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二延伸部23c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二延伸部12c的对置的面、或者/以及前端侧的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二延伸部23c的端面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二延伸部12c的端面被焊接。
如图8~图10所示,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一延伸部23b及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一延伸部12b的至少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优选为相对于第二外包装部6的面垂直或大致垂直(80°以上100°以下)。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一延伸部23b及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一延伸部12b的至少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二外包装部6的面垂直或大致垂直,表示在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一延伸部23b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一延伸部12b的焊接后不将引线折弯而制作出的。
如图8~图10所示,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二延伸部23c及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二延伸部12c的至少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优选为相对于第二外包装部6的面垂直或大致垂直(80°以上100°以下)。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二延伸部23c及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二延伸部12c的至少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二外包装部6的面垂直或大致垂直,表示在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二延伸部23c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二延伸部12c的焊接后不将引线折弯而制作出的。
通过在焊接后将引线折弯,具有能够使电极的端子部分的布线紧凑的优点,但为了在焊接后高精度地进行折弯,要求使引线的厚度变薄。但是,在使引线的厚度变薄时难以流过大电流这一点上并不优选。通过使被焊接的部分朝向第二外包装部6的面的方向,从而能够使引线的厚度变厚。
若考虑大电流特性,则正极端子引线23的厚度能够为0.5mm以上3.0mm以下,另外,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厚度能够为0.5mm以上3.0mm以下。进而,若考虑引线彼此的焊接前的引线的折弯工序及大电流特性,则正极端子引线23的厚度与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厚度之和优选为1.0mm以上1.2mm以下。这些厚度优选至少在焊接的部分中满足。
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如图2、图3、图7~图10所示,具有将有底矩形筒在长边方向上半分割的结构。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将正极集电极耳7a中的从卷绕中心到第二外包装部6侧的一半左右覆盖,由此,能够将第二外包装部6、特别是短边附近加强。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配置于第一外包装部5的内表面侧和第二外包装部6的内表面侧,且配置于正极端子17与第二外包装部6之间。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具有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具有与正极轴部17b的与正极头部17a侧相反一侧的端部相对置的斜面。通过该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支承正极端子部3,从而提高电池100的强度。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是从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的朝向第二外包装部6侧的底部24b伸出的部分。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包含朝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正极端子侧的第一侧面24c和朝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宽度方向的面的第二侧面24d。基于正极端子部3侧的电池100的加强的观点,优选正极轴部17b的朝向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面、即正极轴部17b的与正极头部17a侧相反侧的端部的面,与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即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正极轴部17b相对置,比与正极轴部17b距离最近的面小。在满足该要件时,被铆接固定于正极端子引线23的正极轴部17与大面积的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相接触,并能够保持,由此,正极端子部3侧的电池100的强度提高。
优选正极端子部3还具备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如图2、图3、图7~10所示,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具有将有底矩形筒在长边方向上半分割的结构。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配置于第一外包装部5的内表面侧,且配置于正极端子引线23与第一外包装部5之间,与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相对置。
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具有:朝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底部侧的底部25a、朝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正极端子方向的侧面(短边侧侧壁)侧的第一侧面部25b、将底部25a和第一侧面部25b连接、并配置于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的中央的倾斜部25c、在倾斜部25c的中央开口的贯通孔25d、朝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宽度方向的侧面(长边侧侧壁)侧的第二侧面部25e。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将从第一外包装部5的短边侧侧壁连接到底面的角部和从第一外包装部5的短边侧侧壁连接到长边侧侧面的角部覆盖。由此,能够将第一外包装部5、特别是短边侧侧壁和长边侧侧壁和底部相交的角部附近加强。贯通孔25d与第一外包装部5的贯通孔15连通。在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上配置正极端子引线23。正极端子引线23的贯通孔23e与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的贯通孔25d及第一外包装部5的贯通孔15连通。
基于绝缘性和强度赋予的观点,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优选被铆接固定于正极轴部17b、第一外包装部5以及正极端子引线23,并在正极端子部3被固定。
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及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为绝缘性,优选为成型的树脂。
例如,优选构成为,通过用绝缘片10将正极集电极耳7a卷绕一部分,并至少用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及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将正极集电极耳7a侧的绝缘片10覆盖,从而电池100的内部的正极集电极耳7a、正极端子17不与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短路。另外,优选的是,从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的正极端子17到正极集电极耳7a之间的内表面侧被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以及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覆盖,从而电池100的内部的正极集电极耳7a、正极端子17不与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短路。
正极外部端子17的正极轴部17b被***到绝缘垫圈19、正极端子绝缘部件20的贯通孔20a、第一外包装部5的贯通孔15、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的贯通孔25c以及正极端子引线23的贯通孔23e之后,通过铆接加工而产生塑性变形。其结果是,这些部件被一体化,并且正极外部端子17与正极端子引线23电连接。因此,正极外部端子17还起到铆钉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通过激光等将正极外部端子17的正极轴部的17b端面与正极端子引线23的贯通孔23e的边界部焊接,实施更牢固的连接和电导通性的提高。
负极端子部4如图3及图11所示,包括在第一外包装部5的倾斜面5d开口的贯通孔30、负极端子32、负极绝缘部件33a、负极加强部件(环状部件)33b、绝缘垫圈34及负极端子绝缘部件35。
在负极端子部4,第一外包装部5在负极集电极耳8a侧具有贯通孔30。负极端子部4的负极端子32包含负极头部32a及从负极头部32a延伸出的负极轴部32b。在负极端子部4,包含具有贯通孔36e的负极端子引线36。在负极端子部4,负极头部32a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外侧突出,负极轴部32b***到负极端子引线36的贯通孔36e,负极轴部32b被铆接固定于第一外包装部5以及负极端子引线36。
翻边部(环状的立起部)31如图11所示,从贯通孔30的周缘部朝向外包装部件1的内侧延伸,通过翻边加工而形成。
负极端子32如图11所示,包括棱锥台形状的负极头部32a和在第一外包装部5的贯通孔30中贯通的圆柱状的负极轴部32b。圆柱状的负极轴部32b从与负极头部32a的顶面平行的平面伸出。负极端子32例如由铝、铝合金等导电性材料形成。
负极绝缘部件33a将第一外包装部5与负极端子32以及负极端子引线36绝缘。由第一外包装部5和负极绝缘部件33a夹着负极加强部件33b。
负极加强部件33b例如由用刚性比垫圈高的材质形成的圆形环构成。在刚性比垫圈高的材质的例子中,包括不锈钢、对铁实施了镀敷(例如Ni、NiCr等)的材质、陶瓷、能够具有比垫圈高的刚性的树脂(例如聚苯硫醚(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负极加强部件33b如图11所示,配置于翻边部31的外周面上并与翻边部31以及负极绝缘部件33a接触。另外,在用树脂或陶瓷等绝缘材料形成负极加强部件33b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一体化。
绝缘衬垫34是在一个开口端具有凸缘部34a的圆筒体(筒部)。绝缘衬垫34如图3及图11所示,圆筒体的部分被***到贯通孔30及翻边部31内,凸缘部34a配置于第一外包装部5的外表面上的贯通孔30的外周。绝缘衬垫34例如由氟树脂、氟橡胶、聚苯硫醚树脂(PPS树脂)、聚醚醚酮树脂(PEEK树脂)、聚丙烯树脂(PP树脂)、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PBT树脂)等树脂形成。
负极端子绝缘部件35如图3及图11所示,是折弯成钝角的板状部件,在底部具有贯通孔35a。负极端子绝缘部件35配置于第一外包装部5的外表面上。在负极端子绝缘部件35的贯通孔35a中***有绝缘衬垫34。
负极端子引线36是具有平板部36a、第一延伸部36b、第二延伸部36c和第三延伸部36d的导电性的板。在图11中,负极端子引线36在电极组2侧具有平板部36a。第一延伸部36b和第二延伸部36c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开口部侧、即第二外包装部6侧延伸。第一延伸部36b及第二延伸部36c位于第二外包装部6侧,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一延伸部14b及第二延伸部14c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第三延伸部36d在沿着倾斜面5d的方向上延伸。在第三延伸部36d的中央设置有贯通孔36e。
如作为参考的图9~图10及图11所示,负极端子引线36的第一延伸部36b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一延伸部14b通过焊接而一体化。负极端子引线36的第一延伸部36b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一延伸部14b的对置的面、或/及前端侧的负极端子引线36的第一延伸部36b的端面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一延伸部14b的端面也被焊接。
如作为参考的图9~图10及图11所示,负极端子引线36的第二延伸部36c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二延伸部14c通过焊接而一体化。负极端子引线36的第二延伸部36c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二延伸部14c的对置的面、或/及前端侧的负极端子引线36的第二延伸部36c的端面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二延伸部14c的端面被焊接。
如作为参考的图9~图10及图11所示,负极端子引线36的第一延伸部36b及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一延伸部14b的至少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二外包装部6的面垂直或大致垂直(80°以上100°以下)是优选的。负极端子引线36的第一延伸部36b及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一延伸部14b的至少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二外包装部6的面垂直或大致垂直表示在负极端子引线36的第一延伸部36b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一延伸部14b的焊接后不将引线折弯而制作。
如作为参考的图9~图10及图11所示,负极端子引线36的第二延伸部36c及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二延伸部14c的至少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优选为相对于第二外包装部6的面垂直或大致垂直(80°以上100°以下)。负极端子引线36的第二延伸部36c及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二延伸部14c的至少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二外包装部6的面垂直或大致垂直表示在负极端子引线36的第二延伸部36c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第二延伸部14c的焊接后不将引线折弯而制作。
通过在焊接后折弯引线,具有能够使电极的端子部分的布线紧凑的优点,但为了在焊接后高精度地进行折弯,要求使引线的厚度变薄。但是,若使引线的厚度变薄则难以流过大电流,在这一点上不优选。通过使焊接后的部分朝向第二外包装部6的面的方向,从而能够使引线的厚度变厚。
考虑到大电流特性,负极端子引线36的厚度能够为0.5mm以上3.0mm以下,另外,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厚度能够为0.5mm以上3.0mm以下。进而,若考虑引线彼此的焊接前的引线的折弯工序及大电流特性,则优选将负极端子引线36的厚度与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的厚度之和设为1.0mm以上1.2mm以下。
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如图2、图3、图11以及作为参考的图9~图10所示,具有将有底矩形筒在长边方向上半分割的构造。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将负极集电极耳8a中的从卷绕中心到第二外包装部6侧的一半左右覆盖,由此,能够将第二外包装部6、特别是短边附近加强。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配置于第一外包装部5的内表面侧及第二外包装部6的内表面侧,且配置于负极端子32与第二外包装部6之间。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具有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具有与负极轴部32b的与负极头部32a侧相反一侧的端部相对置的斜面。通过该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斜面来支承负极端子部3,从而提高电池100的强度。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是从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的朝向第二外包装部6侧的底部37b延伸出的部分。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包含朝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负极端子侧的第一侧面37c和朝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宽度方向的面的第二侧面37d。基于负极端子部4侧的电池100的加强的观点,优选负极轴部32b的朝向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面、即负极轴部32b的与正极头部32a侧相反侧的端部的面与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斜面、即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负极轴部32b对置,且比与负极轴部32b距离最近的面小。在满足该要件时,被铆接固定于负极端子引线36的负极轴部32与大面积的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斜面相接触,并能够进行保持,由此负极端子部4侧的电池100的强度提高。
优选负极端子部3还具备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如图2、图3、图11以及作为参考的图9~图10所示,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具有将有底矩形筒在长边方向上半分割的构造。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配置于第一外包装部5的内表面侧,且配置于负极端子引线36与第一外包装部5之间,与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相对置。
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具有:朝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底部侧的底部38a、朝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负极端子方向的侧面(短边侧侧壁)侧的第一侧面部38b、连接底部38a和第一侧面部38b并配置于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的中央的倾斜部38c、在倾斜部38d的中央开口的贯通孔38d、朝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宽度方向的侧面(长边侧侧壁)侧的第二侧面部38e。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将从第一外包装部5的短边侧侧壁连接到底面的角部和从第一外包装部5的短边侧侧壁连接到长边侧侧面的角部覆盖。由此,能够加将一外包装部5、特别是短边侧侧壁和长边侧侧壁和底部相交的角部附近加强。贯通孔38d与第一外包装部5的贯通孔30连通。在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上配置负极端子引线36。负极端子引线36的贯通孔36e与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的贯通孔38d和第一外包装部5的贯通孔30连通。
基于绝缘性和强度赋予的观点,优选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被铆接固定于负极轴部32b、第一外包装部5以及负极端子引线36,并在负极端子部4被固定。
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及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优选为绝缘性,且为成型的树脂。
例如,优选构成为,通过用绝缘片10将负极集电极耳8a一部分卷绕,并至少将负极集电极耳8a侧的绝缘片10用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及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覆盖,从而电池100的内部的负极集电极耳8a、正极端子17不与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短路。另外,优选构成为,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的负极端子32到负极集电极耳8a之间的内表面侧被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以及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覆盖,从而避免电池100的内部的负极集电极耳8a、负极端子32与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短路。
负极端子32的负极轴部32b被***到绝缘垫圈34、负极绝缘部件35的贯通孔35a、第一外包装部5的贯通孔30、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的贯通孔37c以及负极端子引线36的贯通孔36e后,通过铆接加工而产生塑性变形。其结果是,这些部件被一体化,并且负极端子32与负极端子引线36电连接。因此,负极端子32还起到铆钉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通过激光等将负极端子32的负极轴部的32b端面与负极端子引线36的贯通孔36e的边界部焊接,实施更牢固的连接和电导通性的提高。
备用正极端子引线11、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正极端子引线23、备用负极端子引线13、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及负极端子引线36例如能够由铝、铝合金材料形成。为了降低接触电阻,引线的材料优选与可与引线电连接的正极集电体或负极集电体的材料相同。
正极绝缘部件18a、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负极绝缘部件33a、第一负极端子绝缘加强部件37及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例如由包含从由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四氟乙烯(PTFE)、聚苯硫醚(PPS)及聚醚醚酮(PEEK)等组成的组中选择的1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形成。
电极组2以正极集电极耳7a与正极端子部3对置且负极集电极耳8a与负极端子部4对置的方式收纳于第一外包装部5内。因此,与电极组2的正极集电极耳7a及负极集电极耳8a相交的平面与第一外包装部5内的底面5c对置,与正极集电极耳7a及负极集电极耳8a相交的弯曲面与第一外包装部5内的长边侧侧面对置。
通过如实施方式那样设置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及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从而电池100的强度提高。在强度提高了的电池100中,在从第一外包装部5朝向第二外包装部6的方向上对正极端子或上述负极端子施加10N的负荷时的电池100的位移小于1.0mm。因此,即使在严酷的环境下,电池100的可靠性也提高。
接着,参照图12,对正极端子17(负极端子32)与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角度和距离等进行说明。图12是用于说明端子、引线、斜面的角度的概略图。由于正极侧和负极侧是同样的,因此主要对正极侧进行说明。
若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与正极轴部17b的与正极头部17a相反一侧的端部相对置的斜面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与该斜面相对置的正极轴部17b的与正极头部17a相反一侧的端部,则能够进一步防止由外压引起的电池100的变形。因此,在将正极轴部17a与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对置的面与第二外包装部6所成的角度设为A1、将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与第二外包装部6所成的角度设为A2、将负极轴部32b与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斜面对置的面与第二外包装部6所成的角度设为B1、将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斜面与第二外包装部6所成的角度设为B2时,优选满足|A1-A2|≤8度以及|B1-B2|≤8度。在满足该关系时,与该斜面对置的正极轴部17b的与正极头部17a相反一侧的端部的角度之差较少,因此能够以该斜面的整体来承受外压。基于该观点,更优选满足|A1-A2|≤5度以及|B1-B2|≤5度。
正极轴部17a与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对置的面与第二外包装部6所成的角度A1、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与第二外包装部6所成的角度A2,使用图12的虚拟线L1~L5求出。角度是对包含正极轴部17a和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图7那样的电池100的中央的截面进行使用了X射线的CT(Computed Tomography)检查而求出的。
虚拟线L1是沿着第二外包装部6的底面的线。虚拟线L2是在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三延伸部23d与正极轴部17b相接触的2点(X1以及X2)通过的线。将从在接触的点X1通过的虚拟线L2起的垂线L3与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交点设为Y1。另外,将从在接触的点X2通过的虚拟线L2起的垂线L4与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交点设为Y2。将在Y1和Y2通过的线作为虚拟线L5。正极轴部17a与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对置的面与第二外包装部6所成的角度A1,是虚拟线L1与虚拟线L2所成的角度。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与第二外包装部6所成的角度A2,是虚拟线L1与虚拟线L2所成的角度。
负极轴部32b与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斜面对置的面与第二外包装部6所成的角度B1、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斜面与第二外包装部6所成的角度B2也同样地求出。
若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与正极轴部17b的距离较远,则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与正极轴部17b接触时的冲击容易变大,电池100的强度提高的效果少。因此,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与正极轴部17b的距离优选为0.0mm以上1.0mm以下。同样地,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斜面与负极轴部32b的距离优选为0.0mm以上1.0mm以下。
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与正极轴部17b的距离根据X1与Y1的距离、X2与Y2的距离的平均值来求出。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斜面与负极轴部32b的距离也根据X1与Y1的距离、X2与Y2的距离的平均值来求出。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强度,优选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为较宽的斜面,且与正极端子引线23(第三延伸部23d)也对置。同样地,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斜面优选为较宽的斜面,且与负极端子引线36(第三延伸部23d)也对置。
若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与正极端子引线23的距离较远,则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与正极端子引线23接触时的冲击容易变大,因此电池100的强度提高的效果减少。因此,优选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与正极端子引线23的距离为0.0mm以上1.0mm以下。同样地,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斜面与负极端子引线36的距离优选为0.0mm以上1.0mm以下。
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的斜面与正极端子引线23的距离,根据虚拟线L3与正极端子引线23的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侧的交点和Y1的距离、及虚拟线L4与正极端子引线23的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侧的交点和Y2的距离的平均值来求出。关于负极侧也同样地,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的斜面与负极端子引线36的距离,根据虚拟线L3与负极端子引线36的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侧的交点和Y1的距离、虚拟线L4与负极端子引线36的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侧的交点和Y2的距离的平均值来求出。
在将第一外包装部5的短边侧壁与底部连接的角部,在电极组2与正极集电极耳7a之间、电极组2与负极集电极耳8a之间分别存在间隙。通过在将第一外包装部5的短边侧壁与底部连接的角部设置向内侧伸出的凹部,并将凹部的底部设为倾斜面5d,由此第一外包装部5内的死区减少,因此能够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另外,通过在倾斜面5d分别配置正极端子部3、负极端子部4,由此与在不具有倾斜面的短边侧面设置正极端子部3及负极端子部4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端子部的设置面积。因此,能够使正极端子17的正极轴部17b以及负极端子32的负极轴部32b的直径***,因此能够以低电阻流通大的电流(高速(highrate)电流)。
将电极组2收纳于第一外包装部5内的结果是,正极集电极耳7a被通过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的下端与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的上端相接触而形成的有底矩形筒状的罩所覆盖。另外,负极集电极耳8a被通过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的下端与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的上端接触而形成的有底矩形筒状的罩所覆盖。
第二外包装部6作为第一外包装部5的盖而发挥功能。第一外包装部5的凸缘部5b和第二外包装部6的四边被焊接,由此电极组2被密封在外包装部件1内。
以上说明的图1~图11所示的电池优选包含外包装部件,该外包装部件在第一外包装部和第二外包装部被焊接而形成的空间内收纳电极组,该第一外包装部在开口部具有凸缘部。通过具有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和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从而在使第一外包装部、第二外包装部的板厚变薄时也能够保持高的强度。其结果,能够提高外包装部件的柔软性,因此容易通过减压密封或者从外包装部件1的外侧施加载荷等来约束电极组2。由此,电极组2的极间距离稳定,能够降低电阻,并且具有耐振动性和耐冲击性的电池包的实现变得容易。进而,若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的柔软性高,则容易缩短从第一、第二外包装部的内表面到电极组2的距离,因此能够改善电池的散热性。
不锈钢制的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容易进行焊接,能够通过廉价的电阻缝焊进行密封。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实现气体密封性比层压膜制容器高的外包装部件1。另外,能够提高外包装部件1的耐热性。例如,SUS304的熔点为1400℃,与此相对,Al的熔点为650℃。
另外,外部端子的轴部被铆接固定于贯通孔,其结果,产生塑性变形。其结果是,在绝缘衬垫的径向上施加力,但由于翻边部被配置于其外侧的环状部件加强,所以在绝缘衬垫上产生压缩应力,能够以高强度将外部端子与第一外包装部5连接。即使使第一外包装部5的板厚、即翻边部的板厚变薄,也能够通过环状部件对翻边部进行加强,因此无论第一外包装部5的板厚如何,都能够以高强度将外部端子与第一外包装部5连接。并且,由于翻边部从贯通孔的缘部朝向外包装部件1内延伸,因此能够通过外压的作用来抑制外包装部件1的内压由于气体产生等而上升时的液体泄漏。因此,在使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的板厚变薄时也能够实现高可靠性。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在使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的板厚变薄时也能够得到高强度和可靠性,因此能够提供柔软性和散热性优异且强度和可靠性高的电池。
若使第一外包装部5具有开口部的最大长度以下的深度,则第一外包装部5的开口部面积变大。在第一外包装部的四边焊接有第二外包装部,但若开口部面积变大,则被焊接的一边的长度变长,因此,先焊接三边而从剩余的一边的间隙注液电解液变得容易。另外,由于通过设置焊接强度比其他低的部位等能够临时密封外包装部件1,因此能够不需要临时密封用的部件(例如橡胶栓)。进而,由于外包装部件1成为扁平形状,因此能够提高电池的散热性。
第一外包装部5包括具有倾斜面5d的凹部,并在倾斜面5d配置端子部,由此能够削减第一外包装部5内的死区。
另外,倾斜面5d并不限定于设置在外包装部件1的短边的中央部附近,也可以遍及外包装部件的短边整体。
电极端子的头部的端面具有四边形的顶面和与顶面的相互对置的两边连结的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由此能够通过将三个面中的任一个面选择为焊接面而变更焊接方向。另外,通过使电极端子的轴部具有阶梯状的倾斜面,从而将电极端子牢固地固定。
正极端子部3、负极端子部4或双方的环状部件的外廓与内径之差(壁厚)优选与第一外包装部5的板厚相同或在其以上。由此,无论第一外包装部5的板厚如何,都能够以高强度将外部端子与第一外包装部5连接。具体而言,能够使最短壁厚为0.1mm以上。
另外,环状部件的外廓形状不需要必须是与翻边截面形状相同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或六边形等多面体,也可以是单个或多个曲线和单个或多个直线的复合形状。
第二外包装部6可以使用如图5及图6所例示那样的平板,但也可以使用在开口部具有凸缘部的平板来代替平板。在这样的构造的例子中,能够举出与第一外包装部5同样的构造。
备用正极引线11及备用负极引线13并不限定于U字形状的导电板,也可以使用导电性的平板。另外,也能够采用不使用备用正极引线11或备用负极引线13或这两者的结构。
外包装部件1也可以还具备在电池内压上升到规定值以上时能够释放电池内部的压力的安全阀等。
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0可以是一次电池,或者也可以是二次电池。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一例,列举出锂离子二次电池。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正极7、负极8、隔膜9及电解质进行说明。
1)正极7
正极7例如能够包含正极集电体、保持于正极集电体的正极材料层和正极集电极耳7a。正极材料层例如能够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使用氧化物或硫化物。作为氧化物及硫化物的例子,列举出嵌入锂的二氧化锰(MnO2)、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镍、锂锰复合氧化物(例如LixMn2O4或LixMnO2)、锂镍复合氧化物(例如LixNiO2)、锂钴复合氧化物(例如LixCoO2)、锂镍钴复合氧化物(例如LiNi1-yCoyO2)、锂锰钴复合氧化物(例如LixMnyCo1-yO2)、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锰镍复合氧化物(例如LixMn2-yNiyO4)、具有橄榄石结构的锂磷氧化物(例如LixFePO4、LixFe1- yMnyPO4、LixCoPO4)、硫酸铁(Fe2(SO4)3)、钒氧化物(例如V2O5)及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在上述式中,0<x≤1,0<y≤1。作为活性物质,可以单独使用这些化合物,或者也可以组合使用多种化合物。
粘结剂是为了使活性物质与集电体粘结而配合的。作为粘结剂的例子,列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氟系橡胶。
导电剂为了提高集电性能、且抑制活性物质与集电体的接触电阻而根据需要配合的。作为导电剂的例子,列举出乙炔黑、炭黑及石墨这样的碳质物。
在正极材料层中,正极活性物质及粘结剂分别优选以80质量%以上98质量%以下及2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的比例配合。
通过使粘结剂为2质量%以上的量,由此能够得到充分的电极强度。另外,通过设为20质量%以下,由此能够减少电极的绝缘材料的配合量,减少内部电阻。
在添加导电剂的情况下,正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及导电剂分别优选以77质量%以上95质量%以下、2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及3质量%以上15质量%以下的比例配合。通过使导电剂为3质量%以上的量,由此能够发挥上述的效果。另外,通过设为15质量%以下,能够降低高温保存下的正极导电剂表面的非水电解质的分解。
正极集电体优选为铝箔或包含选自Mg、Ti、Zn、Ni、Cr、Mn、Fe、Cu及Si中的至少1种元素的铝合金箔。
正极集电体优选与正极集电极耳为一体。或者,正极集电体也可以与正极集电极耳分体。
2)负极8
负极8例如能够包含负极集电体、保持于负极集电体的负极材料层和负极集电极耳8a。负极材料层例如可以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使用能够嵌入及脱嵌锂离子的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合金、碳等。优选使用能够在0.4V以上(对Li/Li+)的高电位下进行锂离子的嵌入及脱嵌的物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列举出石墨质材料或碳质材料(例如石墨、焦炭、碳纤维、球状碳、热分解气相碳质物、树脂烧成体等)、硫属化合物(例如二硫化钛、二硫化钼、硒化铌等)、轻金属(例如铝、铝合金、镁合金、锂、锂合金等)、Li4+xTi5O12(x根据充放电反应而在-1≤x≤3的范围内变化)表示的尖晶石型钛酸锂、斜方锰矿型Li2+xTi3O7(x根据充放电反应而在-1≤x≤3的范围内变化)、含有Ti和从由P、V、Sn、Cu、Ni及Fe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种元素的金属复合氧化物和铌钛复合氧化物等。
作为含有Ti和从由P、V、Sn、Cu、Ni及Fe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种元素的金属复合氧化物,例如能够列举出TiO2-P2O5、TiO2-V2O5、TiO2-P2O5-SnO2、TiO2-P2O5-MO(M为从由Cu、Ni及Fe中的至少1种元素)。这些金属复合氧化物通过充电而被***锂,由此变化为锂钛复合氧化物。优选包含锂钛氧化物(例如尖晶石型的钛酸锂)、由硅和锡等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粘结剂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粘结剂相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导电剂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导电剂相同。
作为含铌钛复合氧化物,例如能够使用具有由通式LiaTiMbNb2±βO7±σ(其中,各下标的值为0≤a≤5、0≤b≤0.3、0≤β≤0.3的范围内、0≤σ≤0.3、M为从由Fe、V、Mo及Ta组成的组选择中的至少1种(可以为1种,或者也可以为多种)表示的单斜晶型的晶体结构的复合氧化物、由通式Li2+a1M(I)2-b1Ti6-c1M(II)d1O14+σ1(其中,各下标的值为0≤a1≤6、0<b1<2、0<c1<6、0<d1<6、-0.5≤σ1≤0.5的范围内,M(I)为从由Sr、Ba、Ca、Mg、Na、Cs及K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种(可以为1种,或者也可以为多种),M(II)为从由Zr、Sn、V、Nb、Ta、Mo、W、Fe、Co、Mn及Al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种(可以为1种,或者也可以为多种),并且包含Nb)表示的斜方晶型的晶体结构的复合氧化物。在上述通式Li2+a1M(I)2-b1Ti6-c1M(II)d1O14+σ1中,各下标的值在0≤a1≤6、0<b1<2、0<c1<6、0<d1<6、-0.5≤σ1≤0.5的范围内,M(I)是从由Sr、Ba、Ca、Mg、Na、Cs及K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种(可以是1种,或者也可以是多种),M(II)是Nb,或者是Nb与从由Zr、Sn、V、Ta、Mo、W、Fe、Co、Mn以及Al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种(可以是1种,或者也可以是多种)的组合。特别是,含单斜晶系铌钛复合氧化物,因为单位重量的容量大并能够提高电池容量,因此更优选。
导电剂是为了提高集电性能、且抑制负极活性物质与集电体的接触电阻而配合的。作为导电剂的例子,列举出乙炔黑、炭黑及石墨这样的碳质物。
粘结剂是为了填埋被分散的负极活性物质的间隙、而且使负极活性物质与集电体粘结而配合的。作为粘结剂的例子,列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氟系橡胶及苯乙烯丁二烯橡胶。
负极材料层中的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分别优选以68质量%以上96质量%以下、2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及2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比例配合。通过将导电剂的量设为2质量%以上,由此能够提高负极层的集电性能。另外,通过使粘结剂的量为2质量%以上,由此能够充分地表现负极材料层与集电体的粘结性,能够期待优异的循环特性。另一方面,在谋求高容量化方面,优选导电剂及粘结剂分别为28质量%以下。
作为集电体,使用在负极活性物质的锂的嵌入电位及脱嵌电位下电化学稳定的材料。集电体优选由含有从由铜、镍、不锈钢或铝、或Mg、Ti、Zn、Mn、Fe、Cu及Si中选择的至少1种元素的铝合金制作。集电体的厚度优选在5μm~20μm的范围内。具有这样的厚度的集电体能够取得负极的强度与轻量化的平衡。
负极集电体优选与负极集电极耳8a为一体。或者,负极集电体也可以与负极集电极耳8a分体。
负极8例如通过如下处理来制作:将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及导电剂悬浮在通用的溶剂中制备浆料,将该浆料涂布在集电体上并使其干燥而形成负极材料层后,实施压制。负极还可以通过将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及导电剂形成为颗粒状而作为负极材料层,并将其配置于集电体上而制作。
3)隔膜9
是多孔质且薄的绝缘性的薄膜。作为隔膜9,包括包含树脂制的极薄纳米纤维膜的无纺布、膜、纸、无机粒子层等。作为隔膜9的构成材料的例子,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纤维素、聚酯、聚乙烯醇、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及维尼纶。基于薄厚度和机械强度的观点而优选的隔膜9的例子,能够列举出包含纤维素纤维的无纺布。无机颗粒层包含氧化物颗粒、增稠剂和粘结剂。氧化物粒子能够使用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镁、氧化锌、硫酸钡等金属氧化物。增稠剂能够使用羧甲基纤维素。粘结剂能够使用丙烯酸甲酯或含有其的丙烯酸系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等。绝缘片10也可以与隔膜9同样地使用无纺布、膜、纸。绝缘片10优选进一步用未图示的胶带来固定。
4)电解质
电解质优选使用包含电解质盐和非水溶剂的溶液、在包含电解质盐和非水溶剂的溶液中复合化有高分子材料的非水系凝胶状电解质、含有电解质盐和水的溶液或在含有电解质盐和水的溶液中复合化有高分子材料的水系凝胶状电解质。
非水系溶液中包含的电解质盐例如能够使用LiPF6、LiBF4、Li(CF3SO2)2N(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胺锂;通称LiTFSI)、LiCF3SO3(通称LiTFS)、Li(C2F5SO2)2N(双五氟乙烷磺酰基酰胺锂;通称LiBETI)、LiClO4、LiAsF6、LiSbF6、LiB(C2O4)2(双草酸硼酸锂;通称LiBOB)、二氟(三氟-2-氧化物-2-三氟-甲基丙磺酸(2-)-0,0)、LiBF2OCOOC(CF3)2(硼酸锂;通称LiBF2(HHIB))那样的锂盐。这些电解质盐既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而使用。特别优选LiPF6、LiBF4。锂盐能够使用对离子进行导电的支持盐。例如,列举出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酰亚胺系支持盐等。锂盐可以含有1种或2种以上。
非水系的电解质盐浓度优选在0.5mol/L以上3mol/L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7mol/L以上2mol/L以下的范围内。通过这样的电解质浓度的规定,能够抑制由电解质盐浓度的上升引起的粘度增加的影响,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流通高负载电流的情况下的性能。
非水溶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等环状碳酸酯、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或碳酸甲乙酯(MEC)或碳酸二丙酯(DPC)等链状碳酸酯、1,2-二甲氧基乙烷(DME)、γ-丁内酯(GBL)、四氢呋喃(THF)、2-甲基四氢呋喃(2-MeHF)、1,3-二氧戊环、环丁砜、乙腈(AN)。这些溶剂既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而使用。优选含有环状碳酸酯和/或链状碳酸酯的非水溶剂。作为非水系凝胶状电解质中包含的高分子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聚偏氟乙烯(PVdF)、聚丙烯腈(PAN)、聚环氧乙烷(PEO)、聚甲基丙烯酸酯等。
水系溶液中包含的电解质盐列举出LiCl、LiBr、LiOH、Li2SO4、LiNO3、LiN(SO2CF3)2(三氟甲烷磺酰基酰胺;通称LiTFSA)、Li N(SO2C2F5)2(双(五氟乙烷磺酰基)酰胺;通称LiBETA)、LiN(SO2F)2(双氟磺酰基酰胺;通称LiFSA)、LiB[(OCO)2]2等。所使用的锂盐的种类可以为1种或2种以上。作为水系的凝胶状电解质中含有的高分子材料,例如列举出聚偏氟乙烯(PVdF)、聚丙烯腈(PAN)、聚环氧乙烷(PEO)、聚甲基丙烯酸酯等。
水系的电解质盐浓度优选为1mol/L以上12mol/L以下,更优选为112mol/L以上10mol/L以下。为了抑制电解液的电解,可以添加LiOH、Li2SO4,调整pH。pH值优选为3以上13以下,进一步优选pH为4以上12以下的范围。
或者,作为非水系电解质,也可以使用含有锂离子的常温熔融盐(离子性熔体)、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无机固体电解质等。
常温熔融盐(离子性熔体)是指在由有机物阳离子与阴离子的组合构成的有机盐中在常温(15℃~25℃)下可作为液体存在的化合物。常温熔融盐中包含以单体作为液体存在的常温熔融盐、通过与电解质混合而成为液体的常温熔融盐、以及通过溶解于有机溶剂而成为液体的常温熔融盐。通常,非水电解质电池所使用的常温熔融盐的熔点为25℃以下。另外,有机物阳离子一般具有4级铵骨架。
图1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变形例的电池101的正极部分。由于正极侧和负极侧是对称的,因此省略负极侧的图示及一部分说明。图13表示变形例中的图6的A-A’面的剖视图。在图13所示的电池101的正极端子部3侧,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的正极集电极耳7a侧的端部侧向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侧突出,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的正极集电极耳7a侧的端部侧向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侧突出。将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的突出的部分作为突出部24d。将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的突出的部分作为突出部25f。优选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的突出部24d与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的突出部25f相对置。通过突出部24d和突出部25f,防止正极集电极耳7a接近正极端子部3侧,由此能够防止由向电池101的进深方向的力所引起的电池101的变形。关于负极端子部4侧也是同样的,虽然未图示,但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的负极集电极耳8a侧的端部侧向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侧突出,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的负极集电极耳8a侧的端部侧向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侧突出,从而能够防止由向电池101的进深方向的力所引起的电池101的变形。
图1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变形例的电池102的正极端子部3侧。由于正极端子部3侧和负极端子部4侧是对称的,因此省略负极端子部4侧的图示及一部分说明。在图14所示的电池102的正极端子部3侧,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及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嵌合。图14表示变形例中的图6的A-A’面的剖视图。若对嵌合进行具体说明,则优选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中的沿着第一外包装部5的凸缘部5b与倾斜部5d之间的侧壁5e的第一侧面24c的凸部24e、沿着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中的第一外包装部5的凸缘部5b与倾斜部5d之间的侧壁5e,与和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的第一侧面24c相对置的第一侧面部25b的凹部25g相嵌合。通过将凸部24e配置于比凹部25g靠第一外包装部5侧的位置,从而能够利用被铆接固定的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对未被铆接固定的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进行固定。通过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的固定,来防止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与正极集电极耳7a侧接近,从而能够防止由向电池102的进深方向的力所引起的电池102的变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负极端子部4侧也同样地、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和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嵌合。通过负极端子部4侧的嵌合,与正极端子部3侧同样地,在负极端子部4侧也能够防止由向电池102的进深方向的力所引起的电池102的变形。能够任意地选择嵌合的凹凸的形状、将哪一个设为凸部。
图15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变形例的电池103的正极端子部3侧。由于正极端子部3侧与负极端子部4侧是对称的,因此省略负极端子部4侧的图示及一部分说明。图15表示变形例中的图6的B-B’面的剖视图。在图15所示的电池103的正极端子部3侧,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及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设置成为支柱的突出部,在正极端子17的正下方以外,防止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及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的变形,从而提高电池103的强度。在图15中,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的突出部24f和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的突出部25h构成了支柱,但也可以仅通过突出部24f或突出部25h构成支柱。与正极端子部3侧同样地,在负极端子部4侧也设置支柱,从而能够防止由向电池103的厚度方向的力所引起的电池103的变形。
图16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变形例的电池104的正极端子部3侧。由于正极端子部3侧与负极端子部4侧是对称的,因此省略负极端子部4侧的图示及一部分说明。在图16所示的电池104的正极端子部3侧,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及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嵌合。图16表示变形例中的图6的E-E’面的剖视图。若对嵌合进行具体说明,则优选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中的朝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宽度方向的面的第二侧面24d的凹部24g与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中的朝向第一外包装部5的宽度方向的侧面(长边侧侧壁)侧的第二侧面部25e的凸部25i嵌合。通过基于凸部24e与凹部25g的嵌合,能够利用被铆接固定的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对未被铆接固定的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进行固定。通过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的固定,防止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与正极集电极耳7a侧接近,从而能够防止由向电池104的进深方向的力所引起的电池104的变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负极端子部4侧也同样地、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与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嵌合。通过负极端子部4侧的嵌合,与正极端子部3侧同样地,在负极端子部4侧也能够防止由向电池104的进深方向的力所引起的电池104的变形。能够任意地选择嵌合的凹凸的形状、将哪一个设为凸部。
图17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变形例的电池105的正极端子部3侧。由于正极侧和负极侧是对称的,因此省略负极侧的图示及一部分说明。图17所示的电池105是图14所示的电池102的变形例,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与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嵌合。在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的突出部24f设置的凹部24h与在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的突出部25h设置的凸部25j嵌合,基于支柱的在厚度方向上的及基于嵌合的在进深方向上的电池105的强度提高。关于负极端子部4侧,也与正极端子部3侧同样地、能够防止电池105的由向厚度方向和进深方向的力所引起的变形。能够任意地选择嵌合的凹凸的形状、将哪一个设为凸部。
在图18及图19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变形例的电池106的正极端子部3侧。由于正极侧和负极侧是对称的,因此省略负极侧的图示及一部分说明。图18表示变形例中的图6的A-A’面的剖视图。图19表示变形例中的图6的B-B’面的剖视图。为了提高电极组2在电池106中所占的比率,正极集电极耳7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被切口。图18及图19所示的电池106是电池100的变形例,正极集电极耳7a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与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对置的部分被切口。即,正极集电极耳7a不与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对置。这里所说的对置的方向是从正极外部端子17朝向负极外部端子32的方向。同样地,正极备用引线11及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也分别不与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4a相对。即,在不存在正极集电极耳7a的部分,不设置备用正极引线11及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备用正极引线11及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被分为2部分。负极侧也同样地,负极集电极耳8a不与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对置。然后,备用负极引线13及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也分别不与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7a对置。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电池强度,并且能够得到容量更多的电池106。
接着,以下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制造方法。图21的(a)至图21的(b)以及图22的(a)至图22的(d)表示电池的制造的工序图。
制作如图4所例示那样的电极组2。另外,制作如图20所例示那样的固定有正极端子部3及负极端子部4的第一外包装部5。另外,在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各自上开设有至少1个定位用的引导孔。将其一例表示于图21的(a)及图21的(b)。在图21的(a)中,示出了在第二外包装部6的四角开设有定位用的引导孔39的例子。在图21的(b)中,示出了在第一外包装部5的四角开设有定位用的引导孔39的例子。
将电极组2收纳于第一外包装部5内,将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通过焊接等而接合于正极端子引线23,另外,将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4通过焊接等而接合于负极端子引线36。接合能够使用例如激光焊接、TIG焊接、摩擦搅拌接合。在实施方式中,任意的接合都作为焊接来处理。
接着,将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5及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8覆盖于电极组2的正极集电极耳7a及负极集电极耳8a。接下来,将第二外包装部6配置于第一外包装部5上。由于在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各自的四角开设有引导孔39,因此容易确定第二外包装部6相对于第一外包装部5的位置。
接着,如图22的(a)所示,对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的三边(例如,长边和短边两边)进行焊接。焊接例如使用电阻缝焊。用附图标记40表示焊接部位。焊接部位40优选位于比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
在从未焊接的一边的开口注入电解液之后,如图22的(b)所示,利用例如电阻缝焊对该一边进行焊接。焊接部位41优选设为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的外缘部。
接着,在实施了老化、初次充放电之后,如图22的(c)所示,通过切取焊接部位41的一部分来制作切取部分42,使外包装部件1内的气体放出。之后,如图22的(d)所示,通过电阻缝焊等对于比焊接部位41更靠内侧的焊接部位(第二外包装部6的长边)43进行焊接。该焊接优选在减压气氛下进行。
之后,根据需要,将第一外包装部5及第二外包装部6的外缘附近裁断,由此能够除去引导孔39。另外,也可以保留引导孔39不变。
通过以上说明的方法,能够以高生产率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
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能够在1个外包装部件1内具备多个电极组2。在该情况下,作为第二外包装部6,与第一外包装部5同样地,优选使用在开口部具有凸缘部的外包装部。若考虑电池100的强度,则优选在1个外包装部件1内具备仅1个电极组2。
在图23中示出制造在一个外包装部件1内收纳1个电极组2的情况下的电池100的正极端子部3侧的工序图。准备电极组2,用备用正极引线11捆扎正极集电极耳7a的中央前端。接着,如图23A的工序图那样,对备用正极引线11和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进行焊接。焊接后,将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弯曲,如图23B那样作为第一延伸部12。另外,也可以将预先折弯的电极侧正极引线与备用正极引线11焊接而得到如图23B那样的部件。
然后,从预先装入了正极端子部3的第一外包装件5的开口部侧***图23B的部件。在***后,将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2的第一延伸部12b与正极端子引线23的第一延伸部通过激光焊接来固定,如图23C那样将1个电极组2固定于第一外包装部5内。并且,通过利用第二外包装部6进行加盖,从而能够得到电池100。
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即使是薄型的电池,也能够使外包装部件1内的引线的厚度变厚,是大电流方向。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包包含1个以上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电池组的例子示于图24及图25。
如图24所示,电池包200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0~106作为单位电池单体(cell)。电池包200有时通过未图示的层压而被覆盖。在第一单位电池单体60的负极端子32的顶面与第二单位电池单体61的负极端子32的顶面之间配置有三棱柱状的导电性连结部件62。另外,在第一单位电池单体60的正极端子17的顶面与第二单位电池单体61的正极端子17的顶面之间配置有三棱柱状的导电性连结部件62。两个顶面和导电性连结部件62分别通过焊接而被电连接。焊接例如使用激光焊接、电弧焊接、电阻焊接。由此,得到第一单位电池单体60和第二单位电池单体61被并联连接而成的电池组的单元(unit)63。通过利用汇流条64将电池组的单元63彼此串联连接,从而得到电池包200。
图25所示的电池包201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0~106作为单位电池单体。使用导电性连结部件62将第一单位电池单体60和第二单位电池单体61串联连接而成的单元作为电池组的单元65,通过汇流条64将电池组的单元65彼此串联连接,从而构成电池包。使用导电性连结部件62将第一单位电池单体60与第二单位电池单体61之间电连接的方法与图20中说明的方法相同。
在图24及图25所示的电池组中,相邻的第一单位电池单体60和第二单位电池单体61以彼此的外包装部件1的主面彼此面对的状态层叠。例如,在图20所示的电池组的单元63中,第一单位电池单体60的第一外包装部5的主面与第二单位电池单体61的第一外包装部5的主面面对。另外,在相邻的电池组的单元63中,一个电池组的单元63的第二单位电池单体61的第二外包装部6的主面与另一个电池组的单元63的第二单位电池单体61的第二外包装部6的主面面对。通过这样使外包装部件的主面彼此面对而层叠电池,由此能够提高电池组的体积能量密度。
另外,如图24及图25所示,优选在单位电池单体60与单位电池单体61的单元之间、或者单位电池单体60、60的单元之间、单位电池单体61、61的单元之间有绝缘空间,或者设置0.03mm以上的间隙,或者在中间夹着绝缘部件(例如,作为树脂的聚丙烯、聚苯硫醚、环氧、作为精细陶瓷的氧化铝、氧化锆等)等。
正极外部端子17及负极端子32具有棱锥台形状的头部,由此能够在1个头部的两个部位(例如第一、第二倾斜面)中的一个部位(第一倾斜面)连接单位电池单体的外部端子,在另一个部位(第二倾斜面)连接汇流条。即,能够用1个头部进行两个方向的连接。其结果,能够缩短将电池之间电连接的路径,因此容易以低电阻使大电流流过电池包。
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包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因此能够实现薄型化及柔软性的提高、电池本身的强度高,因此能够提供可靠性优异、制造成本能够削减的电池包。
电池包例如被用作电子设备、车辆(铁道车辆、汽车、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轻型车辆、有轨电车等)的电源。
如上所述,电池组可以包括将多个电池串联、并联、或者将串联和并联组合而电连接的电池组。另外,电池包除了电池组以外,还能够具备电池控制单元(Battery ControlUnit,BMU)等电路,但能够将搭载有电池组的设备(例如车辆等)所具有的电路用作电池控制单元。电池控制单元具有监视单电池以及电池组的电压或者电流或者这两者来防止过充电以及过放电的功能等。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涉及蓄电装置。能够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包200、201搭载于蓄电装置300。图26的概念图所示的蓄电装置300具备电池包200、201、逆变器302、转换器301。成为利用转换器301对外部交流电源303进行直流转换,对电池包200、201进行充电,利用逆变器302将来自电池包200、201的直流电源进行交流转换,并将电力供给至与蓄电装置300连接的负载304。通过采用具有实施方式的电池包200、201的本结构的蓄电装置300,从而能够提供电池特性优异的蓄电装置。另外,也可以使用电池100~106来代替电池包200、201。电池包200、201的可靠性提高,由此蓄电池300的可靠性也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涉及车辆。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包200、201。使用图27的车辆400的示意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车辆400具有电池包200、201、车身401、马达402、车轮403以及控制单元404。电池包200、201、马达402、车轮403和控制单元404配置于车身401。控制单元404对从电池包200、201输出的电力进行变换或进行输出调整。马达402使用从电池包200、201输出的电力使车轮403旋转。另外,车辆400也包括电车等电动车辆、具有发动机等其他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也可以利用来自电动机402的再生能量对电池包200、201进行充电。由来自电池包200、201的电能驱动的设备不限于电动机,也可以用于使车辆400所包含的电气设备动作的动力源。另外,优选在车辆400减速时得到再生能量,并使用所得到的再生能量对电池包200、201进行充电。通过采用具有实施方式的电池包200、201的本结构的车辆400,能够提供电池特性优异的车辆。另外,也能够使用电池100~106来代替电池包200、201。通过提高电池包200、201的可靠性,车辆400的可靠性也提高。
(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涉及飞行体(例如,多轴直升机)。第五实施方式的飞行体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包200、201。使用图28的飞行体(四轴直升机)500的示意图对本实施方式的飞行体的构成进行简单说明。飞行体500具有电池包200、201、机体骨架501、马达502、旋转翼503和控制单元504。电池包200、201、马达502、旋转翼503和控制单元504配置于机体骨架501。控制单元504对从电池包200、201输出的电力进行变换或输出调整。马达502使用从电池包200、201输出的电力,使旋转翼503旋转。通过采用具有实施方式的电池包200、201的本结构的飞行体500,提供可靠性提高的飞行体。另外,也可以使用电池100~106来代替电池包200、201。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包装部件,2…电极组,3…正极端子部,4…负极端子部,5…第一外包装部,5a…开口部,5b…凸缘部,5c…底面,5d…倾斜面,5e…侧壁,6…第二外包装部,7…正极,7a…正极集电极耳,7b…正极材料层,8…负极,8a…负极集电极耳,8b…负极材料层,9…隔膜,10…绝缘片,11…备用正极引线,12…电极组侧正极引线,13…备用负极引线,14…电极组侧负极引线,15、30…第一外包装部的贯通孔,16、31…翻边部,17…正极外部端子,17a…正极头部,17b…正极轴部,18a…正极绝缘部件,18b…正极加强部件,19、34…绝缘衬垫,20…正极端子绝缘部件,21…头部,23…正极端子引线,24…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24a…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25…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32…负极外部端子,32a…负极头部,32b…负极轴部,33a…负极绝缘部件,33b…负极加强部件,35…负极端子绝缘部件,36…负极端子引线,37…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37a…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38…第二绝缘加强部件,39…引导孔,40、41、43…焊接部位,42…切取部分,60…第一单位电池单体,61…第二单位电池单体,62…导电性连结部件,63、65…电池组的单元,64…汇流条,100~106…电池,200、201…电池包,300…蓄电装置,301…转换器,302…逆变器,303…外部交流电源,304…负载,400…车辆,401…车身,402…马达,403…车轮,404…控制单元,500…飞行体,501…机体骨架,502…马达,503…旋转翼,504…控制单元。

Claims (19)

1.一种电池,包括:
扁平形状的电极组,包括正极、与所述正极电连接的正极集电极耳、负极以及与所述负极电连接的负极集电极耳,卷绕成扁平形状的所述正极集电极耳位于第一端面,且卷绕成扁平形状的所述负极集电极耳位于第二端面;
电极组侧正极引线,与所述正极集电极耳电连接;
电极组侧负极引线,与所述负极集电极耳电连接;
外包装部件,包括第一外包装部和第二外包装部,该第一外包装部在开口部具有凸缘部,在所述第一外包装部的所述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外包装部被焊接而形成的空间内收纳有所述电极组;
正极端子部,所述第一外包装部在所述正极集电极耳侧具有贯通孔,该正极端子部包括:正极外部端子,包括正极头部和从所述正极头部延伸出的正极轴部;以及正极端子引线,具有贯通孔并与所述电极组侧正极引线电连接,所述正极头部向所述第一外包装部的外侧突出,所述正极轴部***到所述正极端子引线的贯通孔中,所述正极轴部被铆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包装部及所述正极端子引线;
负极端子部,所述第一外包装部在所述负极集电极耳侧具有贯通孔,该负极端子部包括:负极外部端子,包括负极头部和从所述负极头部延伸出的负极轴部;以及负极端子引线,具有贯通孔并与所述电极组侧负极引线电连接,所述负极头部向所述第一外包装部的外侧突出,所述负极轴部***到所述负极端子引线的贯通孔中,所述负极轴部被铆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包装部及所述负极端子引线;
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包装部的内表面侧及所述第二外包装部的内表面侧,且配置于所述正极端子与所述第二外包装部之间;以及
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包装部的内表面侧及所述第二外包装部的内表面侧,且配置于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第二外包装部之间,
所述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包括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该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具有与所述正极轴部的与所述正极头部侧相反一侧的端部相对置的斜面,
所述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包括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该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具有与所述负极轴部的与所述负极头部侧相反一侧的端部相对置的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中,
将所述正极轴部与所述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的所述斜面对置的面与所述第二外包装部所成的角度设为A1,
将所述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的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二外包装部所成的角度设为A2,
将所述负极轴部与所述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的所述斜面对置的面与所述第二外包装部所成的角度设为B1,
将所述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的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二外包装部所成的角度设为B2,
满足|A1-A2|≤8度及|B1-B2|≤8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的所述斜面与所述正极轴部的距离为0.0mm以上1.0mm以下,
所述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的所述斜面与所述负极轴部的距离为0.0mm以上1.0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的所述斜面与所述正极端子引线对置,
所述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的所述斜面与所述负极端子引线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的所述斜面与所述正极端子引线的距离为0.0mm以上1.0mm以下,
所述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的所述斜面与所述负极端子引线的距离为0.0mm以上1.0m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还包括:
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包装部的内表面侧、且所述正极端子引线与所述第一外包装部之间,与所述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对置;以及
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包装部的内表面侧、且所述负极端子引线与所述第一外包装部之间,与所述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对置,
所述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被铆接固定于所述正极轴部、所述第一外包装部及所述正极端子引线,
所述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被铆接固定于所述负极轴部、所述第一外包装部及所述负极端子引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的所述正极集电极耳侧的端部侧向所述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侧突出,
所述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的所述正极集电极耳侧的端部侧向所述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侧突出,
所述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的所述负极集电极耳侧的端部侧向所述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侧突出,
所述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的所述负极集电极耳侧的端部侧向所述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侧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所述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所述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及所述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是树脂,
所述第一外包装部及所述第二外包装部的从所述正极端子到所述正极集电极耳之间的内表面侧,被所述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及所述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覆盖,
所述第一外包装部及所述第二外包装部的从所述负极端子到所述负极集电极耳之间的内表面侧,被所述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及所述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覆盖。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第一正极绝缘加强部件和所述第二正极绝缘加强部件嵌合,
所述第一负极绝缘加强部件和所述第二负极绝缘加强部件嵌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集电极耳的宽度比所述电极组的宽度窄,
所述负极集电极耳的宽度比所述电极组的宽度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集电极耳从两端分别被切口5mm以上,
所述负极集电极耳从两端分别被切口5mm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第一外包装部及所述第二外包装部由从由不锈钢、铝层压体及铝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任一种构成,
所述第一外包装部及所述第二外包装部的板厚为0.02mm以上0.3mm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集电极耳不与所述正极绝缘加强保持部对置,
所述负极集电极耳不与所述负极绝缘加强保持部对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在从所述第一外包装部朝向所述第二外包装部的方向上对所述正极端子或所述负极端子施加10N的负载时的所述电池的位移小于1.0mm。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电极组为1个,
所述电池的厚度为5mm以上30mm以下。
16.一种电池包,包括1个以上的权利要求1至15所述的电池。
17.一种蓄电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15所述的电池或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包。
18.一种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15所述的电池或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包。
19.一种飞行体,包括权利要求1至15所述的电池或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包。
CN201880100276.3A 2018-12-17 2018-12-17 电池、电池包、蓄电装置、车辆以及飞行体 Active CN1131693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6374 WO2020129128A1 (ja) 2018-12-17 2018-12-17 電池、電池パック、蓄電装置、車両及び飛翔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9368A true CN113169368A (zh) 2021-07-23
CN113169368B CN113169368B (zh) 2023-08-04

Family

ID=71102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100276.3A Active CN113169368B (zh) 2018-12-17 2018-12-17 电池、电池包、蓄电装置、车辆以及飞行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55290B2 (zh)
CN (1) CN113169368B (zh)
WO (1) WO20201291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30114017A (ko) * 2022-01-24 2023-08-0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97153A (ko) * 2006-03-28 2007-10-0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2011070918A (ja) * 2009-09-25 2011-04-07 Toshiba Corp 電池
WO2014054733A1 (ja) * 2012-10-03 2014-04-10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2015115210A (ja) * 2013-12-12 2015-06-22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6204147A1 (ja) * 2015-06-15 2016-12-22 株式会社 東芝 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07887560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95475A (ja) 1998-12-25 2000-07-14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97153A (ko) * 2006-03-28 2007-10-0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2011070918A (ja) * 2009-09-25 2011-04-07 Toshiba Corp 電池
WO2014054733A1 (ja) * 2012-10-03 2014-04-10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2015115210A (ja) * 2013-12-12 2015-06-22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6204147A1 (ja) * 2015-06-15 2016-12-22 株式会社 東芝 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07887560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129128A1 (ja) 2021-09-27
WO2020129128A1 (ja) 2020-06-25
JP7155290B2 (ja) 2022-10-18
CN113169368B (zh) 2023-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61369B2 (en)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US20150214513A1 (en) Battery
JP6250921B2 (ja) 電池
US9673440B2 (en) Battery including current collector tabs
CN107534101B (zh) 电池及组电池
CN111033804B (zh) 蓄电模块以及电池组
CN111886715B (zh) 电池、电池组、蓄电装置、车辆以及飞翔体
JP6173729B2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
EP3709422B1 (en)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JP7011044B2 (ja) 電池、電池パック、蓄電装置、車両及び飛翔体
WO2019186932A1 (ja) 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12243548B (zh) 电池、电池组、电池模块、蓄电装置、车辆以及飞行体
CN113169368B (zh) 电池、电池包、蓄电装置、车辆以及飞行体
CN109564998B (zh) 方形二次电池
WO2019049377A1 (ja) 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WO2019187024A1 (ja) 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WO2019186868A1 (ja) 電池と電池パック
JP2023135284A (ja) 蓄電素子
JP2023135227A (ja) 蓄電素子
JP2015060654A (ja) 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