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79305A - 感光模组、摄像模组和拍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感光模组、摄像模组和拍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79305A
CN113079305A CN202110457777.0A CN202110457777A CN113079305A CN 113079305 A CN113079305 A CN 113079305A CN 202110457777 A CN202110457777 A CN 202110457777A CN 113079305 A CN113079305 A CN 1130793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ra
adjusting
lens
photosensitiv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577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裴艳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5777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793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79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93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感光模组、摄像模组和拍摄方法,其中,感光模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光电二极管和至少一个调整件,至少一个调整件设于光电二极管的入光侧,调整件用于根据不同光线调整像素单元的主光线倾斜角。本申请通过令像素单元的CRA根据镜头的位置变化导致的入射光线的不同而动态调整,从而可以令光线更好地进入光电二极管中,确保感光模组边角处的入射光线的有效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避免感光模组生成图像的边角处出现明暗面或者颜色偏差等。

Description

感光模组、摄像模组和拍摄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摄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感光模组、一种摄像模组、一种拍摄方法、一种电子设备、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和一种芯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随着用户对于拍摄需求的需求增加,提升手机拍照功能成了技术端竞争的焦点和各大厂商重点发力的技术点。现在手机上的镜头数量增加明显,从而可以获得不同需求的图片,比如广角、微距、长焦等。但是由于镜头的结构以及光学特性导致镜头的中心聚光能力大于其边缘,从而导致手机的图像传感器的中心光线强度大于四周,即边缘光照衰减。为了改善图像传感器获得的图像受边缘光照衰减的影响,目前主要是对手机的图像传感器的CRA(chief ray angle,主光线倾斜角)通过微透镜阵列进行匹配,即图像传感器中每个像素单元的CRA为固定值。
然而,当手机在进行拍照过程中,对远近不同物体进行精确对焦,由于物距不同,相距也会发生调整,这样会导致镜头与图像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则对应的成像视场角也会发生变化,由于视场角的变化,则会导致镜头的CRA与图像传感器的CRA不能精确匹配,会导致镜头的四个边角,较大视场位置处的光线不能被图像传感器有效收集,使得图像传感器生成图像的边角处会出现亮度不一致或颜色偏差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感光模组、一种摄像模组、一种拍摄方法、一种电子设备、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和一种芯片,至少解决图像传感器的边角处接收入射光有效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感光模组,包括:
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
光电二极管;
至少一个调整件,设于光电二极管的入光侧,调整件用于根据不同光线调整像素单元的主光线倾斜角。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镜头;以及
上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感光模组,感光模组设于镜头的背光侧。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拍摄方法,包括:
获取镜头的对焦信息;
根据对焦信息确定镜头的对焦CRA曲线;
获取感光模组的初始CRA曲线;
在对焦CRA曲线和初始CRA曲线不匹配的情况下,控制感光模组的调整件形变,获得感光模组的校正CRA曲线;
基于对焦CRA曲线与校正CRA曲线匹配,生成目标图像。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提供的感光模组;或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提供的拍摄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提供的拍摄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处理器耦合,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二方面所提供的拍摄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感光模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感光模组利用光电器件的光电转换功能,将感光面上的光像转换为与光像成相应比例关系的电信号。感光模组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多个像素单元阵列排布。其中,每个像素单元包括光电二极管和设置在光电二极管入光侧的调整件,调整件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调整件能够根据不同光线调整像素单元的主光线倾斜角,即对于一个像素单元而言,像素单元的CRA值并非固定值,而是根据入射光线的不同,进行动态调整,即每个像素单元均会根据入射光线调整,当感光模组应用于摄像模组的情况下,在调整件的动态调整作用下,像素单元的CRA值能够与摄像模组中镜头的CRA值匹配,从而可以令光线更好地进入光电二极管中,确保感光模组边角处的入射光线的有效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避免感光模组生成图像的边角处出现明暗面或者颜色偏差等。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感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感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感光模组的一个像素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感光模组中镜头的视场角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拍摄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拍摄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拍摄方法的流程图之三;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拍摄方法的流程图之四;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电路设计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感光模组,
110像素单元,
111光电二极管,
121第一透光电极,122第二透光电极,
130供电部,
140调整部,
151液晶电极,152液晶透镜,153滤光片,
200摄像模组,
210电路板,
220镜头,
230底座,
240散热件,
25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感光模组100、摄像模组200、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感光模组10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110,每个像素单元110包括光电二极管111和至少一个调整件,至少一个调整件设于光电二极管111的入光侧,调整件用于根据不同光线调整像素单元110的主光线倾斜角。
在该实施例中,感光模组100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110,感光模组100利用光电器件的光电转换功能,将感光面上的光像转换为与光像成相应比例关系的电信号。感光模组10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110,多个像素单元110阵列排布。其中,每个像素单元110包括光电二极管111和设置在光电二极管111入光侧的调整件,调整件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调整件能够根据不同光线调整像素单元110的主光线倾斜角,即对于一个像素单元110而言,像素单元110的CRA值并非固定值,而是根据入射光线的不同,进行动态调整,即每个像素单元110均会根据入射光线调整,当感光模组100应用于摄像模组的情况下,在调整件的动态调整作用下,像素单元110的CRA值与摄像模组的镜头的CRA值匹配,从而可以令光线更好地进入光电二极管111中,确保感光模组100边角处的入射光线的有效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避免感光模组100生成图像的边角处出现明暗面或者颜色偏差等。
需要说明的是,调整件是指根据不同入射光线重新改变自身姿态,以令入射光线经过调整件的折射可以更好地进入光电二极管111内,也就是说,调整件可以根据镜头的位置变化适应性调整。具体地,经过调整件折射后的光线可以直射入光电二极管111内。
进一步地,镜头包括多个镜片沿光轴方向堆叠构成,具体地,镜片的数量包括4、5、6、7。镜片包括玻璃片或树脂片。当镜头的具体构成确定后,则整个镜头统一视场角上的CRA为固定值,从视场角中心向边缘逐渐增加。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至少一个调整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调整件间隔排布在光电二极管111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调整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调整件间隔排布在光电二极管111的一侧,多个调整件能够实现多方位的调节,使得调整件的形变能够更加贴切需求,使得像素单元110的CRA值与镜头的CRA精确匹配,进而确保入射光线进入光电二极管111的有效性。具体地,调整件的数量至少为3个,从而令调整件可以更好地覆盖光电二极管111,当调整件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调整件能够实现更多的形变姿态,提升调整件的调节精细程度,对于光线折射方向具有更加精确的驾驭能力。当调整件的数量较少时,则会令调整件的调节角度受限,无法达到最优匹配。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调整件中每个调整件包括驱动电路和调整部140,调整部140与驱动电路相连,驱动电路能够改变调整部140的折射率。
在该实施例中,每一个调整件包括驱动电路和调整部140,驱动电路与调整部140连接,通过驱动电路可以实现每个调整部140的独立控制,从而使得位于同一个光电二极管111上的多个调整部140能够实现独立控制,也就是说,多个调整部140可以受到同样电场/电压/磁场的控制,或者是不同的电场/电压/磁场控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独立控制。在驱动电路的作用下,调整部140的外形可以发生改变,或者是调整部140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令调整部140对入射光线的折射率发生改变,最终实现令光线更好地进入光电二极管111内。
值得说明的是,调整部140包括石墨烯,石墨烯为透明状,不会影响光线传播,石墨烯具有导电特性,能够与驱动电路连接,可控性较强,石墨烯受到激发后能够发生形变,以满足调整像素单元110的CRA需求。
进一步地,感光模组100还包括供电部130,供电部130设于调整部140的一侧,供电部130通过柔性导电件与调整部140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感光模组100还包括供电部130,供电部130设在调整部140的一侧,可以避免供电部130对于光线传播的影响。供电部130与调整部140相连,供电部130的数量与调整部140的数量相等,一个供电部130对应连接一个调整部140,即每个调整部140具有独立的供电部130,从而可以确保调整部140的独立工作,避免由于一个供电部130故障而导致整个像素单元110的调整部140故障。具体地,供电部130与调整部140通过柔性导电件连接,柔性导电件在确保供电部130与调整部140可靠连接的基础上,还可以为调整部140形变预留较大的自由度,避免干涉。
进一步地,调整部140包括第一透光电极121、第二透光电极122和电致形变部,第一透光电极121和第二透光电极122分别与驱动电路相连,第二透光电极122相较于第一透光电极121靠近光电二极管111设置。电致形变部设于第一透光电极121和第二透光电极122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调整部140包括第一透光电极121、第二透光电极122和电致形变部,第一透光电极121和第二透光电极122为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电极。第一透光电极121和第二透光电极122通过驱动电路通电之后,第一透光电极121和第二透光电极122上分布电荷而形成电场,电致形变部在电场的作用下能够发生形变,从而改变调整件的外部形状,改变调整件对于光线的折射率,使得折射后的光线能够直射入光电二极管111中,提升光电转换的效率。
如图1中(a)所示,当镜头CRA与像素单元110的CRA适配时,则入射光线经过未形变的调整部140折射后,会直射进入光电二极管111中,使得广电转换效应最大,能保证成像质量。
如图1中(b)所示,当镜头重新对焦调整后,镜头的视场角变大,对于像素单元110而言,入射光线的倾角也随之变大,若此时调整部140未发生形变,则入射光线经过未形变的调整部140折射后不能有效进入光电二极管111中,使得光电转换效应降低,从而导致成像质量劣化,并有可能产生噪音。
如图1中(c)所示,当镜头重新对焦调整后,镜头的视场角变大,对于像素单元110而言,入射光线的倾角也随之变大,此时调整部140相应发生形变以适应入射光线的变化,则入射光线可以经过形变后的调整部140更好地直射入光电二极管111中,从而保证感光模组100的四周/边缘处的成像质量。进一步地,调整部140还包括密封部,密封部设于第一透光电极121和第二透光电极122之间,密封部、第一透光电极121和第二透光电极122形成容纳腔,电致形变部位于容纳腔内。
在该实施例中,调整部140还包括密封部,密封部为密封圈,密封圈夹设在第一透光电极121和第二透光电极122之间,且密封部、第一透光电极121和第二透光电极122形成容纳腔,电致形变部包括透明液体或弹性晶体,电致形变部填充于容纳腔中,当第一透光电极121和第二透光电极122通电后,第一透光电极121和第二透光电极122分布有电荷,并形成电场以供电致形变件形变需用。
进一步地,调整部140包括磁致形变、第一透光线圈和第二透光线圈,第一透光线圈和第二透光线圈分别与驱动电路相连,第二透光线圈相较于第一透光线圈靠近光电二极管111设置。磁致形变部设于第一透光线圈和第二透光线圈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调整部140包括磁致形变、第一透光线圈和第二透光线圈,第一透光线圈和第二透光线圈分别与驱动电路相连,第一透光线圈和第二透光线圈通电后会形成磁场,第二透光线圈相较于第一透光线圈靠近光电二极管111设置。磁致形变部设于第一透光线圈和第二透光线圈之间,磁致形变部受到磁场作用后,能够发生形变,从而改变调整件的外部形状,改变调整件对于光线的折射率,使得折射后的光线能够直射入光电二极管111中,提升光电转换的效率。
进一步地,调整部140还包括液晶电极151和液晶透镜152,液晶电极151与驱动电路相连。液晶透镜152通过液晶电极151与驱动电路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液晶透镜152包含液晶,液晶是一种介于完全规则的液晶体和各向同性液体之间的中间态物质,由于液晶分子排列并不像晶体分子排列那么牢固,所以很容易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其光学性质发生变化。当给液晶加上外部电压后,由于不同电场强度的作用,液晶分子的长轴会发生一个不同的倾角旋转,在这种状态下,液晶的光轴与未加电压前不同,则液晶的折射率也会受到影响。当镜头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则视场角、镜头CRA值均会发生变化,通过驱动电路和液晶电极151来控制液晶透镜152的折射率,从而可以令像素单元110的CRA与镜头CRA动态匹配,在液晶透镜152的折射下,入射光线能够有效进入光电二极管111,实现良好的成像效果。进一步地,液晶透镜152和光电二极管111之间还设有滤光片153,滤光片153可以对指定波长的光透过。
如图2中(a)所示,当镜头CRA与像素单元110的CRA适配时,则入射光线经过未施加电压的液晶透镜152折射后,会直射进入光电二极管111中,使得广电转换效应最大,能保证成像质量。
如图2中(b)所示,当镜头重新对焦调整后,镜头的视场角变大,对于像素单元110而言,入射光线的倾角也随之变大,若此时液晶透镜152未被施加电压,则入射光线经过液晶透镜152折射后不能有效进入光电二极管111中,使得光电转换效应降低,从而导致成像质量劣化,并有可能产生噪音。
如图2中(c)所示,当镜头重新对焦调整后,镜头的视场角变大,对于像素单元110而言,入射光线的倾角也随之变大,此时液晶透镜152的默认折射值不能够有效调整,无法满足需求。此时,通过镜头的对焦位置信息,确定镜头与感光模组100之间的物距,以此计算位于四周/四边对应位置处的视场角,通过与对应位置处的像素单元110的CRA值对比,针对超出偏差范围的像素单元110,通过向该像素单元110中的液晶透镜152施加电压,驱动液晶透镜152调整折射方向进行精确补偿,使得入射光线能够有效进入光电二极管111中,保证感光模组100四周/周边的成像质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00,包括镜头220和前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感光模组100,感光模组100设于镜头220的背光侧。
在该实施例中,当镜头220在对焦过程中,镜头220会沿着光轴方向(Z轴)往复运动,此时,在不同的位置处镜头220所形成的视场角均不同,如图4所示,A为镜头220中心线,α为镜头220第一次对焦视场角,β为镜头220第二次对焦视场角,镜头220的CRA值也不同。
此外,随着电子设备的拍照功能的强大,摄像模组在支持光学防抖的基础上,拓展出微云台目标跟踪功能等,在实际拍照过程中,镜头220不仅局限于在Z轴方向运动,而且还可能会在X轴、Y轴矢量方向上进行调整,而由于摄像模组光学防抖和微云台功能的拓展,则会令镜头220和感光模组100之间CRA参数大幅度变化,则会进一步劣化感光模组100边角处接收入射光的有效性,通过令感光模组100包括调整件,从而可以避免图像的细节信息丢失,有效降低噪音,使得感光模组100和镜头220的配合能够适应于更多高端拍摄功能的需求。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摄像模组包括多个镜头220时,同一个感光模组100匹配不同的镜头220时,由于不同镜头220的焦距不同,所对应的视场角也不同,则多个镜头220的CRA也会出现偏差,通过设置调整件,可以令同一个感光模组100的CRA适配多个镜头220,避免由于镜头220切换而加重感光模组100边角处的照度光衰。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摄像模组200还包括电路板210,电路板210与感光模组100中的光电二极管111相连,电路板210能够将光电二极管111转换获得的电信号进行传递。摄像模组200还包括外壳250和底座230,外壳250和底座230能够形成腔体,镜头220、感光模组100位于腔体内。外壳250的外侧还设有散热件240,散热件240能够加速与外界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快速降温散热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摄方法,如图6所示,拍摄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102,获取镜头的对焦信息;
步骤104,根据对焦信息确定镜头的对焦CRA曲线;
步骤106,获取感光模组的初始CRA曲线;
步骤108,在对焦CRA曲线和初始CRA曲线不匹配的情况下,控制感光模组的调整件形变,获得感光模组的校正CRA曲线;
步骤110,基于对焦CRA曲线与校正CRA曲线匹配,生成目标图像。
在该实施例中,拍摄方法包括获取镜头的对焦信息,当镜头对焦成功时,对焦信息包括镜头的驱动信息,对于镜头而言,由于镜头在感光模组中的位置确定,则感光模组内会预存镜头的CRA曲线,即镜头沿Z轴方向运动时,在不同位置处对应的CRA值。比如,当镜头在初始位置时,镜头具有预存CRA曲线,当对焦成功后,镜头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对焦位置,此时会根据预存CRA曲线和对焦信息获得对焦CRA曲线,对焦CRA曲线包括光线射向每个像素单元,对应的镜头CRA值。接着获取感光模组的初始CRA曲线,当对焦CRA曲线和初始CRA曲线不匹配的情况下,此时,入射光线不能直射入光电二极管内,因此,需要控制调整件形变,从而获取感光模组的校正CRA曲线,校正CRA曲线包括每个像素单元的CRA值,此时,每个像素单元的CRA值,和与其对应的镜头CRA值匹配,从而可以令光线更好地进入光电二极管中,确保感光模组边角处的入射光线的有效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避免感光模组生成图像的边角处出现明暗面或者颜色偏差等。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拍摄方法还包括:控制感光模组的调整件形变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202,根据对焦CRA曲线获取感光模组中每个像素单元的目标CRA;
步骤204,根据初始CRA曲线获取像素单元的实际CRA;
步骤206,基于目标CRA和实际CRA获取补偿参数;
步骤208,根据补偿参数控制像素单元中的调整件形变。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对焦CRA曲线获取感光模组中每个像素单元的目标CRA,每个像素单元均具有相应的目标CRA,当像素单元的实际CRA与目标CRA不匹配时,则入射光线经过像素单元折射后,不能有效进入光电二极管内,使得光电转换效应降低,从而会导致成像质量劣化并可能产生噪声。通过目标CRA和实际CRA获取补偿参数,从而可以控制像素单元中的调整件形变,从而可以令光线更好地进入光电二极管中,确保感光模组边角处的入射光线的有效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避免感光模组生成图像的边角处出现明暗面或者颜色偏差等。需要说明的是,像素单元的实际CRA为默认值。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拍摄方法还包括:根据补偿参数控制像素单元中的调整件形变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302,在补偿参数大于预设偏差量的情况下,控制像素单元根据补偿参数形变。
在该实施例中,在补偿参数大于预设偏差量的情况下,控制像素单元根据补偿参数形变,在补偿参数小于预设偏差量的情况下,即目标CRA与实际CRA的偏差量较小,则无需驱动调整件形变,减少计算量和能耗。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拍摄方法包括:
步骤402,镜头自动对焦,锁定目标;
步骤404,镜头CRA和感光模组CRA确认;
步骤406,当镜头CRA和感光模组CRA匹配时,感光模组的驱动电路驱动对应的调整部形变;
步骤408,通过镜头CRA和感光模组CRA计算补偿参数,调整感光模组CRA与镜头CRA匹配。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电子设备,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感光模组;或处理器501,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5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501执行时实现如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拍摄方法的步骤。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镜头驱动IC503、驱动电源IC502和镜头马达504,电子设备在拍摄过程中的电路原理如下:
启动拍照,镜头505开启,镜头驱动IC503驱动镜头马达504开启自动对焦、光学防抖及微云台跟踪;
镜头驱动IC503同步对焦信息反馈给感光模组的驱动电路506;
拍照过程中,感光模组的驱动电路506同步成像扫描,逐一驱动液晶透镜,使得液晶透镜发生形变,逐一实现调光,确保光线能够有效进入光电二极管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拍摄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处理器耦合,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拍摄方法的步骤。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多个所述像素单元阵列排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包括:
光电二极管;
至少一个调整件,设于所述光电二极管的入光侧,所述调整件用于根据不同光线调整所述像素单元的主光线倾斜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调整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调整件间隔排布在所述光电二极管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调整件中每个调整件包括:
驱动电路;
调整部,与所述驱动电路相连,所述驱动电路能够改变所述调整部的折射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包括:
第一透光电极和第二透光电极,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相连,所述第二透光电极相较于所述第一透光电极靠近所述光电二极管设置;
电致形变部,设于第一透光电极和第二透光电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还包括:
密封部,设于所述第一透光电极和所述第二透光电极之间,所述密封部、所述第一透光电极和所述第二透光电极形成容纳腔,所述电致形变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包括:
第一透光线圈和第二透光线圈,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相连,所述第二透光线圈相较于所述第一透光线圈靠近所述光电二极管设置;
磁致形变部,设于第一透光线圈和第二透光线圈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还包括:
液晶电极,与所述驱动电路相连;
液晶透镜,通过所述液晶电极与所述驱动电路相连。
8.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头;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光模组,所述感光模组设于所述镜头的背光侧。
9.一种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镜头的对焦信息;
根据所述对焦信息确定所述镜头的对焦CRA曲线;
获取感光模组的初始CRA曲线;
在所述对焦CRA曲线和所述初始CRA曲线不匹配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感光模组的调整件形变,获得所述感光模组的校正CRA曲线;
基于所述对焦CRA曲线与所述校正CRA曲线匹配,生成目标图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感光模组的调整件形变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对焦CRA曲线获取所述感光模组中每个像素单元的目标CRA;
根据所述初始CRA曲线获取所述像素单元的实际CRA;
基于所述目标CRA和所述实际CRA获取补偿参数;
根据所述补偿参数控制所述像素单元中的调整件形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补偿参数控制所述像素单元中的调整件形变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所述补偿参数大于预设偏差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像素单元根据所述补偿参数形变。
CN202110457777.0A 2021-04-27 2021-04-27 感光模组、摄像模组和拍摄方法 Pending CN1130793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57777.0A CN113079305A (zh) 2021-04-27 2021-04-27 感光模组、摄像模组和拍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57777.0A CN113079305A (zh) 2021-04-27 2021-04-27 感光模组、摄像模组和拍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9305A true CN113079305A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18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57777.0A Pending CN113079305A (zh) 2021-04-27 2021-04-27 感光模组、摄像模组和拍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7930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7037A (zh) * 2021-10-20 2021-12-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7039A (zh) * 2002-02-05 2003-08-20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光学***和光学装置
CN106210466A (zh) * 2016-06-30 2016-12-0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头
US20180247961A1 (en) * 2017-02-24 2018-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sensor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N110764249A (zh) * 2019-10-29 2020-0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传感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1025528A (zh) * 2019-11-29 2020-04-17 华为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7039A (zh) * 2002-02-05 2003-08-20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光学***和光学装置
CN106210466A (zh) * 2016-06-30 2016-12-0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头
US20180247961A1 (en) * 2017-02-24 2018-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sensor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N110764249A (zh) * 2019-10-29 2020-0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传感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1025528A (zh) * 2019-11-29 2020-04-17 华为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7037A (zh) * 2021-10-20 2021-12-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747037B (zh) * 2021-10-20 2023-05-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29491B2 (en)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magnet interacting with both coil for performing focusing function and coil for performing shake compensation function
CN214756582U (zh) 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CN112394576B (zh) 一种摄像模组、电子设备
CN104270555A (zh) 一种曲面cmos图像传感器摄像模组
CN215300747U (zh) 摄像头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3079305A (zh) 感光模组、摄像模组和拍摄方法
KR20220137582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정보기술 기기
CN105826341B (zh) 一种可寻址层析视场的液晶基成像探测芯片
CN110519500A (zh) 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图像获取方法
CN113985506B (zh) 摄像装置
KR102376689B1 (ko) 액체 렌즈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 기기
CN115412653A (zh) 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KR102500032B1 (ko)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4765653A (zh) 一种光学元件、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CN220754952U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745306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CN113596292B (zh) 图像传感器、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8450345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6310502U (zh) 单物镜单拾像镜头组件
CN115665301A (zh) 电子设备
CN117478995A (zh) 摄像头模组、矫正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561958A (zh) 微投影显示与摄像光学模组一体化的层叠式光学引擎结构
CN115061264A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668846A (zh) 一种摄像模组主动校正装置及方法
CN115988289A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