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87384B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87384B
CN112987384B CN202110272441.7A CN202110272441A CN112987384B CN 112987384 B CN112987384 B CN 112987384B CN 202110272441 A CN202110272441 A CN 202110272441A CN 112987384 B CN112987384 B CN 1129873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olarization
substrate
polarizing
polariza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724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87384A (zh
Inventor
高娇
邱英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7244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873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873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73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873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73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以及第二衬底;驱动电路层,位于第一衬底朝向第二衬底的一侧;色阻层,位于驱动电路层朝向第二衬底一侧,色阻层包括多个色阻块;偏振层组,位于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偏振层组包括多个偏振层,多个偏振层包括偏光轴正交的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沿垂直于第一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的交叠部在色阻层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色阻块之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相邻两子像素混色的风险,提高对比度,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有机发光显示面板(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OLED)和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已成为两大主流显示面板,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笔记本等电子设备中。
显示面板中通常设置有能够遮光的黑矩阵,黑矩阵位于相邻两子像素之间,用于防止发光颜色不同的相邻两子像素混色,提高对比度,进而提高显示效果,黑矩阵的遮光效果直接影响到其防止混色的效力。
目前,为了使黑矩阵获得较好的遮光效果,人们通常会在黑矩阵材料中添加碳或者增加黑矩阵的膜厚,但是,增加碳含量会导致黑矩阵的绝缘性消失,增加膜厚会导致黑矩阵材料难以完全硬化且形成图案的时候存在光阻残留。因此,提供一个遮光效果优异、具有黑矩阵功效的结构变得尤为迫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降低相邻两子像素混色的风险,提高对比度,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以及第二衬底;
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第一衬底朝向所述第二衬底的一侧;
色阻层,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朝向所述第二衬底的一侧,所述色阻层包括多个色阻块;
偏振层组,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所述偏振层组包括多个偏振层,多个所述偏振层包括偏光轴正交的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类偏振层和所述第二类偏振层的交叠部在所述色阻层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所述色阻块之间。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设置显示面板包括偏振层组,偏振层组包括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当光线经过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时,由于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的偏光轴正交,因此,理论上光线将被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完全遮挡,即实现接近百分之百的遮光效果。如此,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的交叠部具有较好的遮光效果,可代替传统的黑矩阵,解决现有技术中黑矩阵难以提高遮光效果的问题,实现降低相邻两子像素混色的风险,提高对比度,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A1A2方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3是图2中偏振层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沿A1A2方向的另一种剖面图;
图5是图4中第一偏振层和第三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第二偏振层和第四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沿A1A2方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8是图7中第一偏振层和第三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第二偏振层和第四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沿A1A2方向的再一种剖面图;
图11是图1沿A1A2方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12是图10和图11中第五偏振层和第七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0和图11中第六偏振层和第八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沿A1A2方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15是图1沿A1A2方向的另一种剖面图;
图16是图14中第九偏振层和第十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5中第九偏振层和第十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沿A3A4方向的剖面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有鉴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以及第二衬底;驱动电路层,位于第一衬底朝向第二衬底的一侧;色阻层,位于驱动电路层朝向第二衬底一侧,色阻层包括多个色阻块;偏振层组,位于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偏振层组包括多个偏振层,多个偏振层包括偏光轴正交的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沿垂直于第一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的交叠部在色阻层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色阻块之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显示面板包括偏振层组,偏振层组包括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当光线经过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时,由于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的偏光轴正交,因此,理论上光线将被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完全遮挡,即实现接近百分之百的遮光效果。如此,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的交叠部具有较好的遮光效果,可代替传统的黑矩阵,解决现有技术中黑矩阵难以提高遮光效果的问题,实现降低相邻两子像素混色的风险,提高对比度,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效果。
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沿A1A2方向的一种剖面图。图3是图2中偏振层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图3,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11以及第二衬底12;驱动电路层20,位于第一衬底11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色阻层30,位于驱动电路层20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色阻层30包括多个色阻块31;偏振层组40,位于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之间,偏振层组40包括多个偏振层,多个偏振层包括偏光轴正交的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的交叠部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
具体的,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DA。显示区AA包括多个子像素,用于显示待显示画面;非显示区DA不用于显示,可以设置栅极驱动电路、防静电电路等。该显示面板的类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示例性的,显示面板可以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或液晶显示面板(如图2所示)。为方便解释说明,下文中将以液晶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相对设置,用于支撑和保护形成在其上的膜层。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的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示例性的,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可以为刚性基板,例如材料为玻璃;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还可以为柔性基板,例如材料可以包括聚醚砜、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硫醚、聚芳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和乙酸丙酸纤维素的聚合物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具体的,驱动电路层20包括阵列排布的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其所属的子像素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可选的,如图2所示,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晶体管,晶体管包括位于有源层21的半导体层、位于栅极层22的栅极、以及位于源漏电极层23的源极和漏极。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示例性示出了晶体管为顶栅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晶体管还可以为底栅结构。
具体的,色阻层30中所包含的色阻块31的类型、以及排布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示例性的,如图1和图2所示,色阻层30包括红色色阻块、绿色色阻块和蓝色色阻块,多个色阻块31成行成列排布。
具体的,偏振层组40包括多个偏振层,偏振层的具体制备工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示例性的,偏振层的制备工艺可以如下:将掺杂有具有偏光功能的分子(例如液晶、或碘离子)的高分子材料(例如聚乙烯醇PVA)涂覆在待形成偏振层的显示面板上,然后,利用电场使具有偏光功能的分子定向分布,最后,固化(例如烘烤固化)形成偏振层。
具体的,偏振层组40中偏振层的数量以及各偏振层的具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下文中将就典型示例进行说明,此处先不作赘述。
可理解的是,多个偏振层包括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由于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的偏光轴正交,因此,当光线先后经过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时,理论上,光线将完全被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吸收,无法从偏振层透出。换句话说,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的交叠部起到遮光作用,因此,交叠部能够替代传统黑矩阵。并且,由于交叠部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因此,交叠部可起到防止其两侧相邻两子像素混色的效果。
还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的偏光轴正交,因此,理论上,照射在交叠部的光线与被交叠部吸收的光线之比接近100%,即具有较强的遮光效果。如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黑矩阵防止相邻两子像素混色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中采用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的交叠部防止相邻两子像素混色的技术方案,避免了高遮光需求下,黑矩阵形成过程中存在的残留问题,同时,由于交叠部具有较强的遮光效果,因此,具有更强的防混色效力,有利于提高对比度,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液晶显示面板而言,由于光线经过液晶80之后其偏振态有可能发生改变,因此光线先后经过第一类偏振层41、液晶80、以及第二类偏振层42后可能仍旧有光线透出。故而,这里所述的“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所在平面方向,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的交叠部”不包括分位于液晶80两侧的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在子像素的开口区交叠的部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设置显示面板包括偏振层组40,偏振层组40包括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当光线经过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时,由于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的偏光轴正交,因此,理论上光线将被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完全遮挡,即实现接近百分之百的遮光效果。如此,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的交叠部具有较好的遮光效果,可代替传统的黑矩阵,解决现有技术中黑矩阵难以提高遮光效果的问题,实现降低相邻两子像素混色的风险,提高对比度,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偏振层组40位于驱动电路层20背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驱动电路层20中的晶体管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落在交叠部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内。如此,偏振层能够防止外界环境光照射在驱动电路层20中的晶体管上,进而避免晶体管在光照下产生漏流,有利于减小子像素的实际发光亮度与预期发光亮度的误差,提高显示效果。
具体的,偏振层组40中偏振层的数量、以及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有多种,下面就典型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继续参见图2和图3,可选的,偏振层组40包括偏振层PA和偏振层PB,偏振层PA和偏振层PB分别为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偏振层PB位于驱动电路层20和色阻层30之间且呈整面设置,偏振层PA与色阻层30同层且任意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区域均被偏振层PA覆盖。
具体的,这里所述的整面设置指的是,在制备偏振层PB时,偏振层呈连续面状,覆盖显示区AA的任意区域,即使在制备后续膜层时可能会在其上开设过孔也认为其是整面设置。具体的,偏振层PA上设置有多个开口,开口与色阻块31一一对应,色阻块31位于其对应的开口中。
具体的,对于液晶显示面板而言,背光模组可以设置在第一衬底11背离第二衬底12的一侧。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照射在偏振片PB上时变为线偏光,该线偏光照射在偏振层PA上后被偏振层PA吸收无法透出,该线偏光照射在色阻块31上后,与色阻块31的透光颜色相同波长的光被透出。如此,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的交叠部对应的区域遮光,实现防止相邻两子像素混色的问题,同时,色阻块31对应区域能够正常出光,以显示待显示画面。
继续参见图2,可选的,该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上偏振片71和下偏振片72,上偏振片71设置于第二衬底12上且位于第二衬底12朝向第一衬底11的一侧,偏振层PB复用为下偏振片72。
具体的,液晶显示面板通常包括上偏振片71和下偏振片72,它们可以配合液晶80的偏转角度实现不同灰阶的显示。可以理解的是,在相关技术方案中,上偏振片通常位于第二衬底12背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下偏振片通常位于第一衬底11背离第二衬底12的一侧,如此,显示面板上还需设置用于保护上偏振片的保护层以及用于与第二衬底粘贴的胶黏层,对于下偏振片同理。然而,本发明实施例中,将上偏振片71和下偏振片72置于液晶盒内,则无需保护层和胶黏层,有利于减少显示面板的制备工序,降低成本,以及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具体的,上偏振片71和偏振层PB(即下偏光片)的偏光轴可以正交(如图2所示),则液晶显示面板为常黑型显示屏,上偏振片71和偏振层PB的偏光轴也可以平行,则液晶显示面板为常白型显示屏。可以理解的是,将偏振层PB复用为下偏振片72可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的制备工序,降低成本,以及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还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偏振层PB位于驱动电路层20和色阻层30之间,可使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所在平面方向,位于偏振层组40两侧的金属走线的距离增大,有利于降低寄生电容,从而减小负载,提高显示效果。
考虑到,当驱动电路层20中的元器件(例如晶体管)需要与位于偏振层背离第一衬底11一侧的元器件(例如像素电极)电连接时,则位于该需要电连接的两元器件之间的偏振层上需要开设过孔(图3中未示出),偏振层上开设过孔的位置处有可能产生漏光问题。因此,可以设置任意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的区域均被交叠部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如此,可避免漏光问题。
具体的,“任意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区域均被交叠部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的具体实施方式有多种,下面就典型示例分类进行说明。
第一类,偏振层组40中的至少一层偏振层设置在第一衬底11上。
可选的,色阻层30可以设置在第一衬底11上,换句话说,色阻层30可以位于液晶80朝向第一衬底11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面板弯曲形成曲面屏时,由于色阻层30、偏振层组40中的至少一层偏振层、以及驱动电路层20均设置在第一衬底11上,它们跟随第一衬底11弯曲的程度相近,因此,第一偏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42的交叠部对应的子像素区域、色阻层30对应的子像素区域、驱动电路层20对应的子像素区域在显示面板弯曲后不再完全对应发生错位的概率较低,如此,可避免由各层对应的子像素区域错位带来的漏光和混色问题。
图4是图1沿A1A2方向的另一种剖面图。参见图4,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电极层52,像素电极层52位于色阻层30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并且像素电极层52还位于设置在第一衬底11上的偏振层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像素电极层52包括多个像素电极,像素电极通过过孔与驱动电路层20中的晶体管连接。
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公共电极层51,公共电极层51位于色阻层30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且还位于设置在第一衬底11上的偏振层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公共电极层51可以位于像素电极层52朝向第一衬底11的一侧(如图4所示),也位于像素电极层52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此处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液晶80能够在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形成的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偏转,将像素电极层52和公共电极层51设置在色阻层30、以及设置在第一衬底11上的偏振层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可使像素电极以及公共电极与液晶80的距离较近,便于它们驱动液晶80偏转,有利于节省功耗。
图5是图4中第一偏振层和第三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第二偏振层和第四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继续参见图1、图4-图6,可选的,色阻层30中,多个色阻块31成行成列排布,行方向X和列方向Y交叉;驱动电路层20中的晶体管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偏振层组40中,第一类偏振层41包括第一偏振层P1和第二偏振层P2,第二类偏振层42包括第三偏振层P3和第四偏振层P4;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设置于第一衬底11上,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的交叠部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列色阻块31之间,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设置于第二衬底12上,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
具体的,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设置于液晶80朝向第一衬底11的一侧。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的具体结构以及与第一衬底11上的其它膜层之间的位置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不作限定。可选的,第一偏振层P1包括多个沿列方向Y延伸沿行方向X排列的纵向偏振条401以及多个沿行方向X延伸沿列方向Y排列的横向偏振条402,换句话说,第一偏振层P1呈网格状,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第三偏振层P3包括多个纵向偏振条401,其中,纵向偏振条401在色阻层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列色阻块31之间,横向偏振条402在色阻层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可选的,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合,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均包括多个纵向偏振条401。优选的,如图5所示,第一偏振层P1位于驱动电路层20和色阻层30之间呈整面设置,第三偏振层P3包括多个沿列方向Y延伸的纵向偏振条401,纵向偏振条401位于相邻两列色阻块31之间,如此,第一偏振层P1可复用为下偏光片,从而省去单独制备下偏光片的工序。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的偏光轴正交,因此,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的交叠部起到遮光作用。其中,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的交叠部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内的正投影落在相邻两列色阻块31之间,因此,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的交叠部可防止沿行方向X相邻的两子像素混色。
具体的,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设置于液晶80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具体结构以及与第二衬底12上的其它膜层之间的位置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不作限定。可选的,第四偏振层P4包括多个纵向偏振条401以及多个横向偏振条402,第二偏振层P2包括多个横向偏振条402。可选的,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合,均包括多个横向偏振条402。优选的,如图6所示,第二偏振层P2包括多个沿行方向X延伸的横向偏振条402,横向偏振条402位于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第四偏振层P4呈整面设置,如此,第四偏振层P4可复用为上偏光片,从而省去单独制备上偏光片的工序。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偏光轴正交,因此,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起到遮光作用。其中,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内的正投影落在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因此,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可防止沿列方向Y相邻的两子像素混色。
还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位于第二衬底12上,不存在某些元器件需要通过过孔实现电连接的情况,因此,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上无需开设过孔。如此,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上不会存在过孔,任意两行色阻块31之间的区域均可被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覆盖。而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在色阻层3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因此,即使晶体管与其它元器件通过过孔连接时需要在第一偏振层P1和/或第三偏振层P3上设置过孔(图5中未示出),在过孔处漏出的光也会被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吸收,从而防止漏光。
图7是图1沿A1A2方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8是图7中第一偏振层和第三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中第二偏振层和第四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图9,可选的,色阻层30中,多个色阻块31成行成列排布,行方向X和列方向Y交叉;驱动电路层20中的晶体管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且位于相邻两列色阻块31之间;偏振层组40中,第一类偏振层41包括第一偏振层P1和第二偏振层P2,第二类偏振层42包括第三偏振层P3和第四偏振层P4;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设置于第一衬底11上,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的交叠部在色阻层3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设置于第二衬底12上,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在色阻层3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列色阻块31之间。
具体的,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设置于液晶80朝向第一衬底11的一侧。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的具体结构以及与第一衬底11上的其它膜层之间的位置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不作限定。可选的,第一偏振层P1包括多个纵向偏振条401以及多个横向偏振条402,第三偏振层P3包括多个横向偏振条402。可选的,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合,均包括多个横向偏振条402。优选的,如图8所示,第一偏振层P1位于驱动电路层20和色阻层30之间呈整面设置,第三偏振层P3包括多个横向偏振条402,横向偏振条402位于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如此,第一偏振层P1可复用为下偏光片,从而省去单独制备下偏光片的工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的交叠部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内的正投影落在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因此,第一偏振层P1和第三偏振层P3的交叠部可防止沿列方向Y相邻的两子像素混色。
具体的,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设置于液晶80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具体结构以及与第二衬底12上的其它膜层之间的位置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不作限定。可选的,第四偏振层P4包括多个纵向偏振条401以及多个横向偏振条402,第二偏振层P2包括多个纵向偏振条401。可选的,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合,均包括多个纵向偏振条401。优选的,如图9所示,第四偏振层P4呈整面设置,第二偏振层P2包括多个沿列方向Y延伸的纵向偏振条401,纵向偏振条401位于相邻两列色阻块31之间,如此,第四偏振层P4可复用为上偏光片,从而省去单独制备上偏光片的工序。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内的正投影落在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因此,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可防止沿行方向X相邻的两子像素混色。
还可以理解的是,如前文所述,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上无需开设过孔,如此,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上不会存在过孔,任意两列色阻块31之间的区域均可被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覆盖。而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在色阻层3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且位于相邻两列色阻块31之间,因此,即使晶体管与其它元器件通过过孔连接时需要在第一偏振层P1和/或第三偏振层P3上设置过孔(图8中未示出),在过孔处漏出的光也会被第二偏振层P2和第四偏振层P4的交叠部吸收,从而防止漏光。
图10是图1沿A1A2方向的再一种剖面图。图11是图1沿A1A2方向的一种剖面图。图12是图10和图11中第五偏振层和第七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0和图11中第六偏振层和第八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0-图13,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层连接结构层90,连接结构层90位于驱动电路层20和像素电极层52之间,连接结构层90包括多个连接结构91;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的方向,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通过连接结构91与像素电极连接;偏振层组40设置于第一衬底11上,偏振层组40中的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交替排列,相邻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组40成偏振层对,任意两偏振层对上的过孔在色阻层3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且不交叠。
具体的,显示面板中包括中的连接结构层90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显示面板包括一层连接结构层90。如图1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两层连接结构层90。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像素电极通过过孔直接与晶体管连接,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结构91转接像素电极和晶体管,可使过孔的深度较浅,避免在过孔处出现断裂,从而确保像素电极和晶体管的电连接质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类偏光层41和第二类偏光层42交替排列。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每个偏光层对中第一类偏光层41和第二类偏光层42的交叠部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如此,相邻第一类偏光层41和第二类偏光层42的交叠部即形成一层遮光层,换句话说,每个偏振层对即为一层遮光层。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任意两偏振层对上的过孔(图12和图13中未示出)在色阻层3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且不交叠,可使对于每个偏振层对而言,其上的过孔处漏出的光可以被其它至少一个偏振层对吸收,如此,可防止漏光。
还可以理解的是,偏振层组40、色阻层30、以及驱动电路层20均位于第一衬底11上,可进一步降低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的交叠部对应的子像素区域、色阻层30对应的子像素区域、驱动电路层20对应的子像素区域在显示面板弯曲后不再完全对应发生错位的概率,如此,可防止由各层对应的子像素区域错位带来的漏光和混色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偏振层组40中包括的偏振层对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继续参见图10-图13,可选的,第一类偏振层41包括第五偏振层P5和第六偏振层P6,第二类偏振层42包括第七偏振层和P7第八偏振层P8;第五偏振层P5和第七偏振层P7位于连接结构层90朝向第一衬底11的一侧;第五偏振层P5呈整面设置,第七偏振层P7在色阻层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第六偏振层P6和第八偏振层P8位于连接结构层90背离第一衬底的一侧;第六偏振层P6在色阻层30平面上的正投影均位于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第八偏振层P8位于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但并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第五偏振层P5也呈网格状包括多个纵向偏振条401以及多个横向偏振条402。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五偏振层P5和第七偏振层P7的偏光轴正交,因此,第五偏振层P5和第七偏振层P7的交叠部形成一层遮光层。同理,第六偏振层P6和第七偏振层P7的交叠部形成另一层遮光层,第六偏振层P6和第八偏振层P8的交叠部形成再一层遮光层。如此,从第五偏振层P5和第七偏振层P7上的过孔(图12中未示出)处漏出的光能够被第六偏振层P6和第八偏振层P8的交叠部吸收,不会产生漏光现象,同理,从第六偏振层P6和第八偏振层P8上的过孔(图12中未示出)处漏出的光、以及从第六偏振层P6和第七偏振层P7上的过孔(图12和图13中未示出)处漏出的光均可被其它偏振层对吸收,从而防止漏光。
继续参见图2、图4、图7以及图10,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液晶,液晶位于色阻层30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偏振层组40中最靠近第一衬底11且呈整面设置的偏振层复用为下偏振片72。如此,可省去单独制备下偏振片72的工序,减少显示面板的制备工序,降低成本,以及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第二类,可选的,偏振层组40设置于第二衬底12上。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偏振层组40第二衬底12上,不存在某些元器件需要通过过孔实现电连接,因此,偏振层组40中的偏振层上无需开设过孔。如此,至少两个偏振层即可实现任意两色阻块31之间的区域均可被第一类偏振层41和第二类偏振层42的交叠部覆盖,有利于简化偏振层组40中偏振层的数量,减少显示面板的制备工序,降低成本,以及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图14是图1沿A1A2方向的一种剖面图。图15是图1沿A1A2方向的另一种剖面图。图16是图14中第九偏振层和第十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5中第九偏振层和第十偏振层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4-图17,可选的,偏振层组40包括第九偏振层P9和第十偏振层P10,第九偏振层P9整面设置,第十偏振层P10在色阻层30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色阻块31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偏光轴正交的第九偏振层P9和第十偏振层P10形成偏振层组40,使得偏振层组40中偏振层的数量较少,如此,有利于减少显示面板的制备工序,降低成本,以及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继续参见图14和图16,可选的,第十偏振层P10位于第九偏振层P9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
继续参见图15和图17,可选的,第十偏振层P10位于第九偏振层P9背离第二衬底12的一侧,第十偏振层P10复用为支撑柱60。如此,可省去单独制备支撑柱60的工序,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的制备工序,降低成本,以及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图18是图17沿A3A4方向的剖面图。继续参见图15、图17和图18,可选的,色阻层30中,多个色阻块31成行成列排布,行方向X和列方向Y交叉;第十偏振层P10中,在色阻层3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既位于相邻两行色阻块31之间又位于相邻两列色阻块31之间的部分为偏振凸起部;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基板所在平面方向,偏振凸起部的高度大于第十偏振层P10中其它位置处的高度。
具体的,如图18所示,沿垂直于第一衬底11基板所在平面方向,偏振凸起部的高度为d2,其它位置处的高度为d1,d2>d1,如此,第十偏振层P10中除去偏振凸起部的其它位置处和第一衬底11上最靠近第二衬底12的膜层之间存在缝隙,形成液晶80流通通道,便于液晶80流通。需要说明的是,d2和d1的具体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
继续参见图14和图15,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液晶,液晶位于色阻层30朝向第二衬底12的一侧;偏振层组40中最靠近第二衬底12且呈整面设置的偏振层复用为上偏振片71。
具体的,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九偏振层P9复用为上偏振片71。如此,可省去单独制备上偏振片71的工序,减少显示面板的制备工序,降低成本,以及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基于同上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任一种显示面板,因而该显示装置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示例性的,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9,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100,显示装置200可以包括手机、电脑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衬底以及第二衬底;
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第一衬底朝向所述第二衬底的一侧;
色阻层,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朝向所述第二衬底的一侧,所述色阻层包括多个色阻块;
偏振层组,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所述偏振层组包括多个偏振层,多个所述偏振层包括偏光轴正交的第一类偏振层和第二类偏振层;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类偏振层和所述第二类偏振层的交叠部在所述色阻层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所述色阻块之间;
任意相邻两所述色阻块之间的区域均被所述交叠部在所述色阻层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
所述偏振层组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上;
所述偏振层组包括第九偏振层和第十偏振层,所述第九偏振层整面设置,所述第十偏振层在所述色阻层所述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所述色阻块之间;
所述第十偏振层位于所述第九偏振层背离所述第二衬底的一侧,所述第十偏振层复用为支撑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振层组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落在所述交叠部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阻层中,多个所述色阻块成行成列排布,行方向和列方向交叉;
所述第十偏振层中,在所述色阻层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既位于相邻两行所述色阻块之间又位于相邻两列所述色阻块之间的部分为偏振凸起部;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所在平面方向,所述偏振凸起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十偏振层中其它位置处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液晶,所述液晶位于所述色阻层朝向所述第二衬底的一侧;
所述偏振层组中最靠近所述第二衬底且呈整面设置的所述偏振层复用为上偏振片。
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0272441.7A 2021-03-12 2021-03-12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9873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72441.7A CN112987384B (zh) 2021-03-12 2021-03-12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72441.7A CN112987384B (zh) 2021-03-12 2021-03-12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87384A CN112987384A (zh) 2021-06-18
CN112987384B true CN112987384B (zh) 2022-08-30

Family

ID=76335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72441.7A Active CN112987384B (zh) 2021-03-12 2021-03-12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8738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1143A (zh) * 2006-04-03 2007-10-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和用于其的面板及制造方法
CN104656304A (zh) * 2015-02-13 2015-05-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10401941U (zh) * 2019-10-21 2020-04-24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5309B (zh) * 2014-05-23 2016-09-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片及显示装置
CN104950497B (zh) * 2015-07-30 2018-05-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1143A (zh) * 2006-04-03 2007-10-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和用于其的面板及制造方法
CN104656304A (zh) * 2015-02-13 2015-05-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10401941U (zh) * 2019-10-21 2020-04-24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87384A (zh) 2021-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6276B2 (en) Flexible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957744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process key
US11796870B2 (en) Array substrate, light control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694710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having light impermeable layer with alignment marks
CN109638177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US1198006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multiplexed photosensitive and display region
KR20180028387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285946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753527B (zh) 顯示裝置
US11269208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first auxiliary substrate including a first section and a second section oriented at a first right-or-acute angle relative to the first section and tile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11543715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0873283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655440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94180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93744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109964A (zh) 一种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98738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699709B2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4008575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80013594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10072110A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CN216561302U (zh) 液晶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371580B (zh) 显示面板
KR101320493B1 (ko) 고개구율 횡전계모드 액정표시소자
CN11749228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