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73368A - 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73368A
CN112973368A CN202110234396.6A CN202110234396A CN112973368A CN 112973368 A CN112973368 A CN 112973368A CN 202110234396 A CN202110234396 A CN 202110234396A CN 112973368 A CN112973368 A CN 1129733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flow
rectifying
dust
bl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343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73368B (zh
Inventor
潘祖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ikang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ikang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ikang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ikang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3439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733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73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73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73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733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1/00Auxiliary pretreatment of gases or vapours to be cleaned
    • B01D51/02Amassing the particles, e.g. by flocc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1/00Auxiliary pretreatment of gases or vapours to be cleaned
    • B01D51/10Conditioning the gas to be cleane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若干稳流通道和若干整流通道;整流通道内设有若干无缝钝体,无缝钝体的顶端与整流通道的上内壁之间设有第一气流通道,底端与整流通道的下内壁之间设有第二气流通道;稳流通道内设有若干第一导流钝体,第一导流钝体的表面为流线形曲面。不稳定的粉尘气流经过无缝钝体与整流通道内壁之间的气流通道,此种结构可破碎高速漩涡并减弱回流和涡流强度,以防止涡流或回流对进入除尘设备的粉尘气流造成干扰;并且,稳流通道内设有若干表面为流线形的第一导流钝体,可起到类似文丘里管的作用,从而使流出的粉尘气流无涡流或回流现象,使气流恢复为标准的管内流动状态。

Description

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背景技术
燃煤烟气颗粒物污染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燃煤烟气中小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简称PM2.5)难以被传统除尘设备脱除且易被人体吸收,易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除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外,小颗粒物也是造成大气能见度低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会在除尘设备之前加装聚并装置,聚并装置可让小颗粒物团聚并“长大”,使其被后续除尘设备吸收,以解决传统的除尘设备难以捕集吸附小颗粒物的技术问题。聚并装置内设有特殊形状的扰流叶片,粉尘气流经过扰流叶片时会产生回流,小颗粒物会在回流的作用下与大颗粒物碰撞并附着在大颗粒物的表面,以实现颗粒物的“长大”,进而避开后续除尘设备的逃逸窗口,提高除尘设备的除尘质量。
由于聚并装置是通过回流实现颗粒的“长大”,因此在聚并装置的出口的仍具有旋涡,此时的旋涡不符合除尘设备的特性要求,旋涡会对进入除尘设备的粉尘气流造成干扰,不利于除尘设备对粉尘的吸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包括壳体(10)和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若干稳流通道(60)和若干整流通道(50);
所述整流通道(50)内设有若干无缝钝体(51),所述无缝钝体(51)的顶端与所述整流通道(50)的上内壁之间设有第一气流通道,底端与所述整流通道(50)的下内壁之间设有第二气流通道(52);
所述稳流通道(60)的入口连接所述整流通道(50)的出口,所述稳流通道(60)内设有若干第一导流钝体(61),所述第一导流钝体(61)的表面为流线形曲面。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无缝钝体(51)上设有若干垫高块(70),所述无缝钝体(51)通过所述垫高块(70)与所述整流通道(50) 下的内壁连接,相邻两所述垫高块(70)之间预设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52)。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52)的入口均朝向所述整流通道(50)的入口,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52)的出口均朝向所述整流通道(50)的出口。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垫高块(70)的块体开设有若干通气孔(71),所述通气孔(71)的入口朝向所述整流通道(50)的入口,所述通气孔(71)的出口朝向所述整流通道(50)的出口。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钝体(61)的底端与所述稳流通道(60)的下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导流钝体(61)的顶端与所述稳流通道(60)的上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内还设有若干聚并通道(40),所述聚并通道(40)与所述整流通道(50)一一对应,所述聚并通道(40)的出口连接所述整流通道(50)的入口,所述聚并通道(40) 的内壁还设有若干扰流钝体叶片(41);
各所述扰流钝体叶片(41)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扰流钝体叶片(41)朝向所述聚并通道(40)的出口倾斜。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壳体(10)内还设有若干导流通道(30),所述导流通道(30)的出口与所述聚并通道(40)的入口连接;
所述导流通道(30)的内设有若干第二导流钝体(31),所述第二导流钝体(31)的底端与所述导流通道(30)的下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导流钝体(31) 的顶端与所述导流通道(30)的上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扰流钝体叶片(41)包括底座(412) 和与所述底座(412)连接的折弯部(411),所述底座(412)与所述聚并通道 (40)的内壁贴合连接,所述折弯部(411)朝向所述聚并通道(40)的出口倾斜。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导流通道(30)的横截面形状和所述聚并通道(40)的横截面形状均与所述整流通道(50)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本发明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整流通道内设置无缝钝体,不稳定的粉尘气流经过无缝钝体与整流通道内壁之间的气流通道,此种结构可破碎高速漩涡并减弱回流和涡流强度,以防止涡流或回流对进入除尘设备的粉尘气流造成干扰;并且,稳流通道内设有若干表面为流线形的第一导流钝体,可起到类似文丘里管的作用,从而使流出的粉尘气流无涡流或回流现象,使气流恢复为标准的管内流动状态;同时,粉尘气流可经第二气流通道吹向无缝钝体的背风面,可有效防止无缝钝体的背风面发生结垢现象。
(2)在垫高块的块体上设置通气孔,可有效防止垫高块的背风面出现结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缝钝体和第一导流钝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导流钝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气流和颗粒物在扰流钝体叶片作用下的空气动力学运动示意图;
图6为传统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粉尘排放的粒径分析图;
图7为本发明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粉尘排放的粒径分析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20-隔板;21-通孔;
30-导流通道;31-第二导流钝体;
40-聚并通道;41-扰流钝体叶片;411-折弯部;412-底座;
50-整流通道;51-无缝钝体;52-第二气流通道;
60-稳流通道;61-第一导流钝体;
70-垫高块;71-通气孔;
80-小颗粒物;90-大颗粒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的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10和多个隔板20。
壳体10,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可设置为长方体结构,长方体结构的壳体10左右两端敞口,左端敞口为气流出口,右端敞口为气流入口,粉尘气流可从气流入口通入并从气流出口排出。壳体10可分为导流段、聚并段和稳流段,导流段用于将粉尘气流平稳导向聚并段内;聚并段用于团聚粉尘气流中的颗粒物;整流稳流段用减弱涡流或回流的强度,使得粉尘气流平稳均匀排至除尘设备内。
隔板20,可采用木板、钢板或其他材料板。如图1所示,多个隔板20相互平行地设置在壳体10内,隔板20之间相互间隔并将壳体10的内腔分隔为多个相互平行的粉尘气流的通道,每个通道都分为三段,该三段即为导流段、聚并段和整流稳流段,该粉尘气流的通道处在导流段的部分为导流通道30,处在聚并段的部分为聚并通道40,处在整流稳流段的部分可分为整流通道50和稳流通道60,整流通道50的入口连接聚并通道40的出口,稳流通道60的入口连接整流通道50的出口。
聚并通道40,如图1和图2所示,聚并通道40的入口连接导流通道30的出口,聚并通道40的出口连接整流通道50的入口。聚并通道40内设有扰流钝体叶片41,扰流钝体叶片41用于控制聚并通道40内的粉尘气流,以形成涡流和回流。
聚并通道40内设有扰流钝体叶片41,扰流钝体叶片41的底部可设置叶片底座,以支撑扰流钝体叶片41。可将扰流钝体叶片41m*n矩阵式间隔排列并固定连接于聚并通道40的内壁,m≥2,n≥2。粉尘气流经过扰流钝体叶片41时,可在扰流钝体叶片41的背风面形成回流,并且在相邻两扰流钝体叶片41的缝隙之间形成向前的气流,向前的气流方向大致与粉尘气流的移动方向平行。粉尘气流的移动方向大致与聚并通道40的走向平行,m排列方向与粉尘气流的移动方向平行,n排列方向与粉尘气流的移动方向垂直。矩阵式排列的扰流钝体叶片41可均匀分布在聚并通道40的内壁,以保证粉尘气流均匀经过聚并通道40。
具体的,扰流钝体叶片41可设置在隔板2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或者在隔板20的上下表面均设置扰流钝体叶片41,扰流钝体叶片41朝向聚并通道40的出口倾斜。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扰流钝体叶片41可设置为楔形,楔形的扰流钝体叶片41朝向聚并通道40的出口。扰流钝体叶片41也可设置为“L”形,扰流钝体叶片41包括底座412和与底座412连接的折弯部411,底座412与聚并通道40的内壁贴合固定连接,折弯部411朝向聚并通道40的出口倾斜。为了便于调整扰流钝体叶片41与隔板20之间的角度,也可以在折弯部411的底端设置阻尼转轴机构,阻尼转轴结构用于连接底座412,扰流钝体叶片41可通过该阻尼转轴结构调整与底座412之间的倾斜角度。
导流通道30,如图1和图2所示,导流通道30的入口可接收粉尘气流,导流通道30的出口与聚并通道40的入口连接,导流通道30导出的粉尘气流进入聚并通道40内,导流通道30内设有若干第二导流钝体31。
第二导流钝体31,如图1和图5所示,其底端与导流通道30的下内壁连接,顶端与导流通道30的上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具体的,第二导流钝体31的的底端可连接隔板20,第二导流钝体31的顶端与上方相邻的隔板20之间存在间隙,粉尘气流可经该间隙通出。
第二导流钝体31的顶端为流线形曲面,流线形曲面可最大限度的减小粉尘气流移动时所受的阻力,保证粉尘气流排出时仍具有较高的流速,以提高聚并装置的聚并效率;并且粉尘气流在经过第二导流钝体31的流线形曲面时,可起到类似文丘里管的作用(文丘里效应的原理则是当风吹过阻挡物时,在阻挡物的背风面上方端口附近气压相对较低,从而产生吸附作用并导致空气的流动),以使粉尘气流恢复为标准的管内流动状态。
第二导流钝体3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为两个。粉尘气流从第二导流钝体31与隔板20之间的间隙排出,在一定程度也可导匀粉尘气流,使得粉尘气流较为平稳均匀地进入聚并通道40内。
由于聚并通道40内是通过涡流实现颗粒的“长大”,因此在聚并装置的出口的仍具有旋涡,此时的旋涡不符合除尘设备的特性要求,旋涡会对进入除尘设备的粉尘气流造成干扰,不利于除尘设备对粉尘的吸收;并且,该旋涡会导致聚并装置内已经聚并好的大颗粒物90分散成小颗粒物80,影响聚并装置的聚并效果。为了减弱涡流和回流的强度,保证粉尘气流更为均匀稳定地排至除尘设备内,整流通道50内设有若干无缝钝体51。
整流通道50,如图1和图3所示,整流通道50和聚并通道40一一对应,整流通道50的入口与聚并通道40的出口连接,聚并通道40排出的粉尘气流进入整流通道50。整流通道50的出口可连接稳流通道60的入口。
无缝钝体51,如图1图3所示,无缝钝体51的底端与整流通道50的下内壁连接,无缝钝体51的顶端与整流通道50的上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图中未示出)。具体的,无缝钝体51的可连接在隔板20的上表面,无缝钝体51的长度可设置成与隔板20的宽度相等,并且无缝钝体51的顶端与其相邻的上方隔板20之间存在间隙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的入口朝向整流通道50的入口,第一气流通道的出口朝向整流通道50的出口。粉尘气流可经该第一气流通道排出。无缝钝体51的数量可根据整流通道50的长度确定。通常情况下,无缝钝体51的数量为两个。
为了防止无缝钝体51的背风面出现结垢,无缝钝体51的底端与整流通道 50的下内壁之间设有第二气流通道52,第二气流通道52的入口朝向整流通道 50的入口,第二气流通道52的出口朝向整流通道50的出口。
具体的,可在无缝钝体51的底端设置若干垫高块70,垫高块70用于支撑无缝钝体51,无缝钝体51可通过垫高块70与隔板20表面连接,相邻两垫高块 70之间预设间隙以形成第二气流通道52。
粉尘气流通入整流通道50内时,一部分粉尘气流经无缝钝体51与其相邻的上方隔板20之间的第一气流通道通入,一部分粉尘气流经第二气流通道52 通入,此种结构可破碎旋涡和回流的强度,以防止涡流或回流对进入除尘设备的粉尘气流造成干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已经聚并好的大颗粒物90分散成小颗粒物80。
第二气流通道52通入的粉尘气流则可以吹走无缝钝体51背风面底部堆积的粉尘,即可有效防止无缝钝体51的背风面出现结垢现象;同时第二气流通道 52通入的粉尘气流会在无缝钝体51的背风面与无缝钝体51上方间隙通入的粉尘气流结合,并以此减弱无缝钝体51背风面的回流或涡流强度。
基于同样的考虑,垫高块70的块体上也可以设置通气孔71,该通气孔71 的轴线与第二气流通道52的轴线平行,以防止垫高块70的背风面出现结垢。
稳流通道60,整流通道50的出口连接稳流通道60的入口,稳流通道60的出口则可直接连接除尘设备的粉尘接收口。为了导匀稳流通道60内的粉尘气流,稳流通道60内设有若干第一导流钝体61。
第一导流钝体61,如图3所示,第一导流钝体61连接在稳流通道60的内壁上,可用于减弱稳流通道60内的涡流和回流的强度,以导出均匀稳定的粉尘气流。第一导流钝体6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为两个。第一导流钝体61的底端与稳流通道60的下内壁连接,第一导流钝体61的顶端与稳流通道 60的上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第一导流钝体61的顶端可设置为流线形曲面,以保证粉尘气流经过稳流通道60时所受阻力较小。稳流通道60内设置若干表面为流线形的第一导流钝体 61,可起到类似文丘里管的作用(文丘里效应的原理则是当风吹过阻挡物时,在阻挡物的背风面上方端口附近气压相对较低,从而产生吸附作用并导致空气的流动),从而使流出的粉尘气流无回流现象,使粉尘气流恢复为标准的管内流动状态。
在聚并通道40的出口处连接整流通道50和稳流通道60,不稳定的粉尘气流经过无缝钝体51,可有效破碎涡流和减弱回流的强度;一方面,可防止聚并好的大颗粒物90因不稳定的涡流和回流分散为小颗粒物80,且能够使粉尘气流更为均匀稳定地排至除尘设备内,以保证除尘设备具有较高的除尘效率。同时,无缝钝体51的底端通过间隔设置的垫高块70形成第二气流通道52,可有效防止无缝钝体51的背风面出现结垢。
如图3所示,整流通道50的内壁也可开设有若干通孔21,相邻两整流通道 50通过通孔21连通。通孔21用于各整流通道50之间压力的交换以及各整流通道50之间各涡流或回流的能量传递,以保证各整流通道50内的压力和涡流能量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使得各整流通道50能够排出均匀稳定的粉尘气流。基于同样的考虑,稳流通道60内也可设置通孔21。
粉尘气流沿着导流通道30、聚并通道40和整流通道50移动,粉尘气流的移动方向大致与该三个通道的走向平行。如图2所示,扰流钝体叶片41沿平行于粉尘气流和垂直于粉尘气流的方向m*n矩阵式排列并固定连接于隔板20的表面。m排列方向与粉尘气流的移动方向平行,n排列方向与粉尘气流的移动方向垂直。
具体的,扰流钝体叶片41设置在隔板20上的高度为1~5cm;在m方向排列的相邻两扰流钝体叶片41的间距为扰流钝体叶片41长度的3~15倍;在n方向排列的相邻两扰流钝体叶片41的间距为扰流钝体叶片41宽度的1/10~1/2;相邻两隔板20之间的间距为扰流钝体叶片41高度的2.5~9倍。
粉尘气流从导流通道30的入口进入,粉尘气流从第二导流钝体31的流线形曲面与隔板20之间的间隙排出,在一定程度可导匀粉尘气流,使得粉尘气流较为平稳均匀地进入聚并通道40内。
如图6所示,粉尘气流经过扰流钝体叶片41时会在扰流钝体叶片41的背风面形成回流,并且在相邻两扰流钝体叶片41的缝隙之间向前的气流,当流场中存在回流时,小颗粒物80会随着回流旋转,而大颗粒物90会因惯性的作用直接穿过回流。这样,小颗粒物80就会与大颗粒物90发生碰撞,并因此而附着在大颗粒物90上。
通过在聚并通道40内设置扰流钝体叶片41,粉尘气流经过扰流钝体叶片 41时会在扰流钝体叶片41的背风面形成回流,相邻的两个扰流钝体叶片41间隔设置以形成缝隙,用于在扰流钝体叶片41间产生向前的气流,以产生团聚并防止粉尘堆积;回流和向前气流相互作用,以形成流动复合聚并,粉尘颗粒物会因此碰撞、吸附、粘结并长大。当颗粒物达到一定粒径时,由于多种力的作用和扰动,长大后的颗粒物会继续向前流动;由于经过扰流钝体叶片41后的流场会旋转,故不同的气流均有机会在不同的扰流钝体叶片41的背风面产生团聚,直至流出聚并通道40;小颗粒物80会因此变大,PM2.5以下的颗粒物则会减少,以保证除尘设备能够进行高效的除尘作业。同时,本发明的微尘聚并装置不需要多次更换,可长期有效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在整流通道50内设置无缝钝体51,聚并通道40排出的不稳定的粉尘气流经过无缝钝体51与整流通道50内壁之间的气流通道,可破碎漩涡并减弱回流强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防止聚并好的大颗粒物90分散,以保证微尘聚并装置具有较高的聚并效率;粉尘气流可经第二气流通道52吹向无缝钝体51 的背风面,可有效防止无缝钝体51的背风面发生结垢现象。
稳流通道60内设有若干表面为流线形的第一导流钝体61,第一导流钝体 61的顶端为流线形曲面,可起到类似文丘里管的作用(文丘里效应的原理则是当风吹过阻挡物时,在阻挡物的背风面上方端口附近气压相对较低,从而产生吸附作用并导致空气的流动),从而使流出的粉尘气流无回流或涡流现象,使粉尘气流恢复为标准的管内流动状态。
图6为传统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粉尘排放的粒径分析图;图7为本发明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粉尘排放的粒径分析图。结合图6和图7,可以明显得出,使用本发明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后,可明显减少PM2.5的排放。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和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若干稳流通道(60)和若干整流通道(50);
所述整流通道(50)内设有若干无缝钝体(51),所述无缝钝体(51)的顶端与所述整流通道(50)的上内壁之间设有第一气流通道,底端与所述整流通道(50)的下内壁之间设有第二气流通道(52);
所述稳流通道(60)的入口连接所述整流通道(50)的出口,所述稳流通道(60)内设有若干第一导流钝体(61),所述第一导流钝体(61)的表面为流线形曲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缝钝体(51)上设有若干垫高块(70),所述无缝钝体(51)通过所述垫高块(70)与所述整流通道(50)下的内壁连接,相邻两所述垫高块(70)之间预设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5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52)的入口均朝向所述整流通道(50)的入口,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52)的出口均朝向所述整流通道(50)的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高块(70)的块体开设有若干通气孔(71),所述通气孔(71)的入口朝向所述整流通道(50)的入口,所述通气孔(71)的出口朝向所述整流通道(50)的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钝体(61)的底端与所述稳流通道(60)的下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导流钝体(61)的顶端与所述稳流通道(60)的上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内还设有若干聚并通道(40),所述聚并通道(40)与所述整流通道(50)一一对应,所述聚并通道(40)的出口连接所述整流通道(50)的入口,所述聚并通道(40)的内壁还设有若干扰流钝体叶片(41);
各所述扰流钝体叶片(41)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扰流钝体叶片(41)朝向所述聚并通道(40)的出口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内还设有若干导流通道(30),所述导流通道(30)的出口与所述聚并通道(40)的入口连接;
所述导流通道(30)的内设有若干第二导流钝体(31),所述第二导流钝体(31)的底端与所述导流通道(30)的下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导流钝体(31)的顶端与所述导流通道(30)的上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钝体叶片(41)包括底座(412)和与所述底座(412)连接的折弯部(411),所述底座(412)与所述聚并通道(40)的内壁贴合连接,所述折弯部(411)朝向所述聚并通道(40)的出口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30)的横截面形状和所述聚并通道(40)的横截面形状均与所述整流通道(50)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CN202110234396.6A 2021-03-03 2021-03-03 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Active CN1129733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4396.6A CN112973368B (zh) 2021-03-03 2021-03-03 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4396.6A CN112973368B (zh) 2021-03-03 2021-03-03 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73368A true CN112973368A (zh) 2021-06-18
CN112973368B CN112973368B (zh) 2024-05-24

Family

ID=76352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4396.6A Active CN112973368B (zh) 2021-03-03 2021-03-03 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7336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0258A (zh) * 2021-12-20 2022-04-01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激光清洗除尘机构及极片激光清洗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70402A1 (fr) * 1991-04-23 1992-06-19 Onoda Cement Co Ltd Cyclone comprenant un redresseur d'ecoulement de la transformation d'un flux tourbillonnaire en un ecoulement lineaire.
US20090288475A1 (en) * 2008-05-22 2009-11-26 Enertechnix, Inc. Skimmer for Concentrating an Aerosol
CN102000472A (zh) * 2010-10-08 2011-04-06 北京大学 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及方法
CN104455897A (zh) * 2014-10-31 2015-03-25 山东大学 一种三相涡街均流方法及其装置
CN104888573A (zh) * 2015-05-27 2015-09-09 潘祖明 一种促进微细颗粒物聚集长大的装置及方法
CN106823652A (zh) * 2017-02-27 2017-06-1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利用超声波雾化荷电湍流团聚颗粒物的***及方法
CN107621351A (zh) * 2017-08-28 2018-01-23 江苏大学 一种钝体绕流实验装置
CN107930332A (zh) * 2017-12-25 2018-04-20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强化燃煤锅炉中超细颗粒物脱除的装置及方法
WO2018157663A1 (zh) * 2017-03-02 2018-09-07 孙厚杰 一种冷霾除尘除雾装置
CN109260972A (zh) * 2018-10-16 2019-01-25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圆柱扰流剪切效应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
CN209246065U (zh) * 2018-09-04 2019-08-13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一种新型直流煤粉燃烧器
CN110841378A (zh) * 2019-12-16 2020-02-2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提高物理团聚效果的整流装置
CN214552290U (zh) * 2021-03-03 2021-11-02 武汉利康能源有限公司 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70402A1 (fr) * 1991-04-23 1992-06-19 Onoda Cement Co Ltd Cyclone comprenant un redresseur d'ecoulement de la transformation d'un flux tourbillonnaire en un ecoulement lineaire.
US20090288475A1 (en) * 2008-05-22 2009-11-26 Enertechnix, Inc. Skimmer for Concentrating an Aerosol
CN102000472A (zh) * 2010-10-08 2011-04-06 北京大学 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及方法
CN104455897A (zh) * 2014-10-31 2015-03-25 山东大学 一种三相涡街均流方法及其装置
CN104888573A (zh) * 2015-05-27 2015-09-09 潘祖明 一种促进微细颗粒物聚集长大的装置及方法
CN106823652A (zh) * 2017-02-27 2017-06-1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利用超声波雾化荷电湍流团聚颗粒物的***及方法
WO2018157663A1 (zh) * 2017-03-02 2018-09-07 孙厚杰 一种冷霾除尘除雾装置
CN107621351A (zh) * 2017-08-28 2018-01-23 江苏大学 一种钝体绕流实验装置
CN107930332A (zh) * 2017-12-25 2018-04-20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强化燃煤锅炉中超细颗粒物脱除的装置及方法
CN209246065U (zh) * 2018-09-04 2019-08-13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一种新型直流煤粉燃烧器
CN109260972A (zh) * 2018-10-16 2019-01-25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圆柱扰流剪切效应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
CN110841378A (zh) * 2019-12-16 2020-02-2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提高物理团聚效果的整流装置
CN214552290U (zh) * 2021-03-03 2021-11-02 武汉利康能源有限公司 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0258A (zh) * 2021-12-20 2022-04-01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激光清洗除尘机构及极片激光清洗装置
CN114260258B (zh) * 2021-12-20 2023-08-25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激光清洗除尘机构及极片激光清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73368B (zh) 2024-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774934U (zh) 具有导流结构的蜗壳、风机及风管机
CN214552290U (zh) 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CN110090495A (zh) 一种除尘设备
CN112973368A (zh) 含尘气流整流与稳流装置
CN214552291U (zh) 微尘聚并装置
CN113996432B (zh) 一种加速进料的涡旋破碎装置
CN104455897B (zh) 一种三相涡街均流方法及其装置
CN112843973B (zh) 微尘聚并装置
JP4402239B2 (ja) サイクロン式集塵装置
CN214552292U (zh) 促进颗粒物团聚的聚并装置
CN112843974A (zh) 促进颗粒物团聚的聚并装置
CN215256526U (zh) 一种具有均流功能的滤网
CN214929712U (zh) 一种带有均流器的除尘装置
JP4422972B2 (ja) サイクロン装置
CN210121383U (zh) 一种除尘设备
CN209074447U (zh) 一种铝合金进风口结构
KR101117355B1 (ko) 집진 장치
CN210769673U (zh) 一种用于受限空间的涡旋通风装置
CN214092382U (zh) 一种斜流风机
CN215256533U (zh) 一种自清洁空气滤清器
CN214928846U (zh) 一种单结构空气滤清器
CN201091826Y (zh) 烟气净化反应器的双进气装置
CN114383237B (zh) 风道结构及新风机
CN214949587U (zh) 整体通风除尘***
JP2790210B2 (ja) トンネル切羽における粉塵回収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