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96331A - 一种后地板总成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地板总成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96331A
CN112896331A CN202110169772.8A CN202110169772A CN112896331A CN 112896331 A CN112896331 A CN 112896331A CN 202110169772 A CN202110169772 A CN 202110169772A CN 112896331 A CN112896331 A CN 1128963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floor
connecting plate
mounting groove
plate
flo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697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登仁
李云
陈钊
潘晖
林伟雄
张霖
廖礼平
江佳峰
欧阳晨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Liuzhou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Liuzhou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Liuzhou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Liuzhou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6977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963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2896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963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72Floor protection, e.g. from corrosion or scratc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后地板总成及汽车,后地板总成包括后地板和第一加强件,后地板沿水平向延伸,且局部向下凹陷,以具有凹陷区、及分布于凹陷区外周的主体区,凹陷区具有安装槽,安装槽用以安设备胎,第一加强件设于后地板,第一加强件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主体区连接,第二连接板与凹陷区连接,以在第一加强件与安装槽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吸能腔,第一吸能腔至少分布于安装槽的前侧或后侧,在汽车被追尾碰撞时,第一吸能腔会在碰撞能量传递至乘员座椅之前先吸收部分能量,以此减少向前侧传递的碰撞能量,降低乘员座椅的变形程度,保证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后地板总成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装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地板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轿车车身结构多采用承载式车身结构设计,后地板作为车身下部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搭载乘客、放置备胎、以及在后碰中通过自身变形而防止油箱损坏及减少对乘员伤害的重要作用,因此一般会通过优化后地板来提高汽车NVH性能,并提高汽车尾部的抗冲击能力,从而提高乘员的安全性能,但是现有的通过更换后地板材料、优化后地板的加强筋、增加后地板的加强件的方式已经不具备很明显的提高汽车性能的效果,无法满足用户对汽车安全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后地板总成及汽车,旨在通过优化后地板总成结构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以此满足用户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后地板总成,包括:
后地板,所述后地板沿水平向延伸,且局部向下凹陷,以具有凹陷区、及分布于所述凹陷区外周的主体区,所述凹陷区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以安设备胎;以及,
第一加强件,设于所述后地板,所述第一加强件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主体区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凹陷区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吸能腔,所述第一吸能腔至少分布于所述安装槽的前侧或后侧。
可选地,所述后地板在横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前后延伸的后纵梁,所述第一加强件远离所述安装槽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后纵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设于所述后地板下侧,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主体区的下侧面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下侧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前侧,并沿所述安装槽外周呈弧形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主体区的下侧面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下侧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后地板下侧设有下横梁,所述下横梁在所述第一加强件前方与所述第一加强件呈间隔设置;
所述后地板上侧设有沿所述横向延伸的上横梁,所述上横梁在前后向设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下横梁之间,且在所述横向的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后纵梁,所述上横梁的前后两侧均与所述主体区的上侧面连接;
所述上横梁的前侧与所述下横梁的后侧连接,所述上横梁的后侧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
可选地,所述主体区后侧设有上下延伸的行李箱后壁板,所述后地板总成还包括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于所述后地板下侧,且前侧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连接,后侧与所述行李箱后壁板连接,以在所述安装槽与所述行李箱后壁板之间形成第二吸能腔。
可选地,所述凹陷区后侧向后延伸以具有面向所述行李箱后壁板的开口,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开口之间形成容置槽,所述第二加强件对应设于所述容置槽下方;
所述后地板总成还包括自所述加强板在横向上两侧分别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分别与所述主体区的下侧连接固定,所述加强板、所述后地板、所述第三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及所述行李箱后壁板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第二吸能腔。
可选地,所述加强板上至少设有一组筋条,一组所述筋条包括两个沿横向延伸的加强筋,且两个所述加强筋在前后向间隔设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后地板总成,所述后地板总成包括:
后地板,所述后地板沿水平向延伸,且局部向下凹陷,以具有凹陷区、及分布于所述凹陷区外周的主体区,所述凹陷区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以安设备胎;以及,
第一加强件,设于所述后地板,所述第一加强件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主体区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凹陷区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吸能腔,所述第一吸能腔至少分布于所述安装槽的前侧或后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后地板向下凹陷设置所述安装槽,所述后地板设置所述第一加强件,并将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安装槽配合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主体区,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凹陷区,使得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吸能腔,在汽车被追尾碰撞时,所述第一吸能腔会在前侧的所述乘员座椅受到碰撞之前吸收部分碰撞能量,以此减少传递至所述乘员座椅的碰撞能量,降低所述乘员座椅的变形程度,保证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从而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后地板总成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后纵梁与第一加强件的局部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B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后地板总成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后地板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938476310000031
Figure BDA000293847631000004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轿车车身结构多采用承载式车身结构设计,后地板作为车身下部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搭载乘客、放置备胎、以及在后碰中通过自身变形而防止油箱损坏及减少对乘员伤害的重要作用,因此一般会通过优化后地板来提高汽车NVH性能,并提高汽车尾部的抗冲击能力,从而提高乘员的安全性能,但是现有的通过更换后地板材料、优化后地板的加强筋、增加后地板的加强件的方式已经不具备很明显的提高汽车性能的效果,无法满足用户对汽车安全性的需求。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后地板总成及汽车,通过对所述后地板总成结构的设计提高所述汽车的安全性能,从而满足用户需求,所述汽车包括前车身、中间车身和后车身,所述后车身结构即行李箱,所述行李箱包括后地板总成,在所述汽车被追尾碰撞时,碰撞能量会从所述行李箱向前侧传递于所述中间车身和所述前车身,剧烈碰撞时会大大减小乘员生存空间,威胁乘员生命,因此所述后地板总成结构上应该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图1至图6 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后地板总成及汽车的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6,所述后地板总成100包括后地板1和第一加强件2,所述后地板1沿水平向延伸,且局部向下凹陷,以具有凹陷区11、及分布于所述凹陷区11外周的主体区12,所述凹陷区11具有安装槽111,所述安装槽 111用以安设备胎,所述第一加强件2设于所述后地板1,并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与所述主体区1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2与所述凹陷区11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加强件2与所述安装槽111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吸能腔23,所述第一吸能腔23至少分布于所述安装槽111的前侧或后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后地板1设有所述安装槽111和所述第一加强件2,并将所述第一加强件2与所述安装槽111配合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吸能腔23,在所述汽车被追尾碰撞时,所述第一吸能腔23会在前侧乘员座椅 9受到撞击之前受到挤压,并先吸收部分碰撞能量,因此通过所述第一吸能腔 23的缓冲和吸能作用减小了所述乘员座椅9受到的撞击力度,降低了所述乘员座椅9的变形程度,保证了乘员的生存空间,从而提高了所述汽车的安全性能,另外所述第一加强件2也具有提高所述后地板1的强度和刚度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吸能腔23的位置设置不受限制,若所述第一吸能腔23只设于所述安装槽111前侧,在所述汽车被追尾碰撞时,所述备胎会先受到撞击向前挤压所述安装槽111的前侧壁,即会在碰撞能量传递至所述乘员座椅9之前先挤压所述第一吸能腔23,且所述第一吸能腔23在受到挤压时会吸收一部分的碰撞能量,从而减小传递于所述乘员座椅9的碰撞能量,并保证了所述乘员的生存空间;若所述第一吸能腔23只设于所述安装槽111 后侧,当所述汽车剧烈追尾时,所述第一吸能腔23会先受到挤压并向前挤压所述备胎,此时所述第一吸能腔23会先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以此减小之后传递于所述乘员座椅9的碰撞能量,保证了所述乘员的生存空间;若所述第一吸能腔23在所述安装槽111的前后侧均有设置,当所述汽车剧烈追尾时,设于所述安装槽111后侧的所述第一吸能腔23会先受到挤压并吸收部分的碰撞能量,再向所述备胎挤压,所述备胎会向前挤压设于所述安装槽111前侧的所述第一吸能腔23,此时设于所述安装槽111前侧的所述第一吸能腔23会再吸收一部分的碰撞能量,以此减小之后传递于所述乘员座椅9的碰撞能量,保证了所述乘员的生存空间。
还需要说明的是,前侧和后侧指的是车辆在道路上正常行驶状态下,各部件的相对前后方向,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的连接形式不做限制,可以是所述第二连接板22焊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 一体成型,以提高强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后地板1在横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前后延伸的后纵梁3,所述第一加强件2远离所述安装槽11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后纵梁3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2不仅提高了所述后地板1的强度和刚度,也在受到挤压时可将部分碰撞能量分散至在横向上的两侧的所述后纵梁3上,从而进一步地减小对前侧所述乘员座椅9的撞击力度,降低所述乘员座椅9的变形程度,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提高了所述汽车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横向指的是在水平面内垂直于前后侧的方向。
进一步地,为减小所述安装槽111的优化成本,并减小所述安装槽111 的设置空间,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件2设于所述后地板1下侧,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与所述主体区12的下侧面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2与所述安装槽111的底壁下侧面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件2设于所述安装槽111前侧,并沿所述安装槽111外周呈弧形延伸,如此设置,在所述汽车追尾碰撞时,所述备胎会因受到撞击而向所述安装槽111的前侧壁挤压,即所述第一吸能腔23会受到挤压,此时所述第一吸能腔23会将一部分碰撞能量分散于连接的所述后纵梁3上,并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同时所述第一加强件2与所述安装槽111外周贴合,使得所述第一吸能腔23尽可能地吸收所述备胎传递的碰撞能量,以此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对前侧所述乘员座椅9传递的碰撞能量,降低所述乘员座椅9的变形程度,保证了乘员的生存空间。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和图4,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为提高所述第一加强件2与所述后地板1、及所述安装槽111的连接强度,所述第一连接板21 远离所述安装槽111的一侧设有第一翻边211,所述第一翻边211与所述主体区12的下侧面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2靠近所述安装槽111的一侧设有第二翻边221,所述第二翻边221与所述安装槽111的底壁下侧面连接。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翻边211和所述第二翻边221分别提高了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与所述主体区12的接触面积、及所述第二连接板22与所述安装槽111底壁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分散碰撞能量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翻边211和所述第一连接板21、及所述第二翻边221与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2的连接形式不做限制,可以是通过点焊连接,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211和所述第一连接板21、及所述第二翻边221与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2均为点焊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后地板1下侧设有下横梁4,所述下横梁4在所述第一加强件2前方与所述第一加强件2呈间隔设置;所述后地板1上侧设有沿所述横向延伸的上横梁5,所述上横梁5在前后向设于所述第一加强件2和所述下横梁4之间,且在横向的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后纵梁3,所述上横梁5的前后两侧均与所述主体区12的上侧面连接;所述上横梁5的前侧与所述下横梁4的后侧连接,所述上横梁5的后侧与所述第一翻边211连接,以此在所述上横梁5、所述下横梁4、及所述第一加强件2之间围设形成波浪形空腔,在所述第一吸能腔23吸收部分碰撞能量并向所述上横梁5传递能量时,所述波浪形空腔可再一次吸收部分碰撞能量,对所述下横梁4的撞击产生缓冲作用,进一步地减小对所述乘员座椅9的撞击力度。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5和图6,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横梁5 在横向的两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后纵梁3连接,请参阅图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横梁4在横向的两侧也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后纵梁3连接,因此,所述第一加强件2受到挤压时可自身直接传递部分碰撞能量于所述后纵梁3,也可将部分碰撞能量传至所述上横梁5和所述下横梁4,再传至设于所述上横梁5在横向上的两侧的所述后纵梁3,以此大大减小对所述乘员座椅9的撞击力度,另外,所述下横梁4和所述上横梁5均具有提高所述后地板1刚度和强度的作用,并且为提高所述下横梁4与所述后地板1、所述上横梁5的连接强度、以及提高所述上横梁5与所述后地板1、所述下横梁4、所述第一加强件2、及在横向的两侧的所述后纵梁3的连接强度,所述下横梁4和所述上横梁5的外周均设有翻边,且所述翻边与所述后地板1、所述第一加强件2、及在横向的两侧的所述后纵梁3均为点焊连接。
请参阅图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区12后侧设有上下延伸的行李箱后壁板6,所述后地板总成100还包括第二加强件7,所述第二加强件 7包括加强板71,所述加强板71设于所述后地板1下侧,且前侧与所述安装槽111的底壁连接,后侧与所述行李箱后壁板6连接,以在所述安装槽111 与所述行李箱后壁板6之间形成第二吸能腔,所述第二加强件7连接所述安装槽111和所述行李箱后壁板6,可以提高所述后地板1的刚度和强度,同时所述第一吸能腔23与所述第二吸能腔分别设于所述安装槽111的前后侧,可以有效支撑所述备胎,且结构稳定可靠,另外在所述汽车被追尾碰撞时,所述第二吸能腔会先受到挤压并吸收部分碰撞能量,再向前挤压所述备胎及所述第一吸能腔23,从而减小传递于所述第一吸能腔23的碰撞能量,即进一步减小传递于所述乘员座椅9的碰撞能量,大大降低了所述乘员座椅9的变形程度,从而为乘员保留出最大的生存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凹陷区11后侧向后延伸以具有面向所述行李箱后壁板6 的开口,所述安装槽111与所述开口之间形成容置槽8,所述第二加强件7对应设于所述容置槽8下方,所述后地板总成100还包括自所述加强板71在横向上两侧分别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三连接板72和第四连接板73,所述第三连接板72和所述第四连接板73分别与所述主体区12的下侧连接固定,所述加强板71、所述后地板1、所述第三连接板72、所述第四连接板73、及所述行李箱后壁板6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第二吸能腔。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容置槽8的形状不作限制,请参阅图5,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8呈矩形设置,用以放置随车工具等,并利用所述容置槽8下侧空间设置所述加强板71、及自所述加强板71延伸的所述第三连接板72和所述第四连接板73以形成所述第二吸能腔,优化了所述后地板1的结构,提高了所述汽车的安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所述第二加强件7与所述主体区12、所述安装槽111的底壁、及所述行李箱后壁板6的连接强度,所述第二加强件7的外周均设有翻边,且所述翻边与所述主体区12、所述安装槽111的底壁、及所述行李箱后壁板6点焊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板71上至少设有一组筋条,一组所述筋条包括两个沿横向延伸的加强筋711,且两个所述加强筋711在前后向间隔设置,一组所述筋条具有溃缩吸能作用,所述汽车在被追尾碰撞时,一组所述筋条会先压溃,防止直接弯折,增大所述加强板71的吸能作用,从而提高所述第二吸能腔的吸能缓冲效果,同时为了保证所述加强板71的结构稳定性及其均匀受力,请参阅图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71上设置两组筋条,两组所述筋条在横向上间隔设于所述加强板71的两侧。还需要说明的是,一组所述筋条中的两个所述加强筋711还可分别在横向的一侧沿前后向设置一短加强筋,两个所述短加强筋设于两个所述加强筋711之间,并沿横向呈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短加强筋可以提高所述加强板71的刚度,防止所述加强板71上下振动而引起噪音,提高了所述汽车的NVH性能。
请参阅图1至图6,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111中心还设置有安装加强板,用以固定安装所述备胎;所述后地板1的所述主体区12、所述凹陷区11、及所述容置槽8的底部均设有多个加强筋条,多个所述加强筋条用以提高所述后地板1的刚度,使得所述后地板1不易变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总成包括:
后地板,所述后地板沿水平向延伸,且局部向下凹陷,以具有凹陷区、及分布于所述凹陷区外周的主体区,所述凹陷区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以安设备胎;以及,
第一加强件,设于所述后地板,所述第一加强件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主体区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凹陷区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吸能腔,所述第一吸能腔至少分布于所述安装槽的前侧或后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在横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前后延伸的后纵梁,所述第一加强件远离所述安装槽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后纵梁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设于所述后地板下侧,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主体区的下侧面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下侧面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前侧,并沿所述安装槽外周呈弧形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主体区的下侧面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下侧面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下侧设有下横梁,所述下横梁在所述第一加强件前方与所述第一加强件呈间隔设置;
所述后地板上侧设有沿所述横向延伸的上横梁,所述上横梁在前后向设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下横梁之间,且在所述横向的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后纵梁,所述上横梁的前后两侧均与所述主体区的上侧面连接;
所述上横梁的前侧与所述下横梁的后侧连接,所述上横梁的后侧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区后侧设有上下延伸的行李箱后壁板,所述后地板总成还包括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于所述后地板下侧,且前侧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连接,后侧与所述行李箱后壁板连接,以在所述安装槽与所述行李箱后壁板之间形成第二吸能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区后侧向后延伸以具有面向所述行李箱后壁板的开口,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开口之间形成容置槽,所述第二加强件对应设于所述容置槽下方;
所述后地板总成还包括自所述加强板在横向上两侧分别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分别与所述主体区的下侧连接固定,所述加强板、所述后地板、所述第三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及所述行李箱后壁板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第二吸能腔。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上至少设有一组筋条,一组所述筋条包括两个沿横向延伸的加强筋,且两个所述加强筋在前后向间隔设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地板总成。
CN202110169772.8A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后地板总成及汽车 Pending CN1128963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69772.8A CN112896331A (zh)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后地板总成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69772.8A CN112896331A (zh)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后地板总成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96331A true CN112896331A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23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69772.8A Pending CN112896331A (zh)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后地板总成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96331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104126A (ko) * 2003-06-03 2004-12-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스페어타이어 고정구조
CN1572632A (zh) * 2003-05-21 2005-02-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底板部件结构
JP2008081041A (ja) * 2006-09-28 2008-04-10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1181907A (zh) * 2007-12-04 2008-05-21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可伸缩顶汽车前底板的布置结构
JP5515760B2 (ja) * 2010-01-18 2014-06-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08789800U (zh) * 2018-06-29 2019-04-26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备胎安装构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2632A (zh) * 2003-05-21 2005-02-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底板部件结构
KR20040104126A (ko) * 2003-06-03 2004-12-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스페어타이어 고정구조
JP2008081041A (ja) * 2006-09-28 2008-04-10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1181907A (zh) * 2007-12-04 2008-05-21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可伸缩顶汽车前底板的布置结构
JP5515760B2 (ja) * 2010-01-18 2014-06-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08789800U (zh) * 2018-06-29 2019-04-26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备胎安装构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25726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3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4132383B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CN10920451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25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2896331A (zh) 一种后地板总成及汽车
CN10920448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6916042U (zh) 车辆的前围板总成以及车辆
CN10920453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61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41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3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5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CN109204503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8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21162628U (zh) 车身吸能结构及车辆
CN220374636U (zh) 前机舱总成和具有其的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