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6774B - 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6774B
CN112886774B CN202110129161.0A CN202110129161A CN112886774B CN 112886774 B CN112886774 B CN 112886774B CN 202110129161 A CN202110129161 A CN 202110129161A CN 112886774 B CN112886774 B CN 1128867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eat
permanent magnet
copper pipe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291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86774A (zh
Inventor
李岩
于占洋
王瑾
王紫丞
郭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012916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867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86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67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867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67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cooling medium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8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ribs or fins for improving heat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H02K9/0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效冷却散热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其保障电机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包括永磁电机,还包括散热铜管,散热铜管的一端与辅助机壳式散热器相连,散热铜管的另一端***永磁电机的定子铁心轭部,散热铜管用于吸收定子绕组和定子铁心中产生的热量,辅助机壳式散热器增大了散热面积。

Description

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效冷却散热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永磁同步电机在电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器、工业机器人等多种新型应用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永磁同步电机性能要求不断提升、功率密度持续增大的背景下,这就对电机的电磁设计、结构设计和散热设计等带来了新的挑战。
永磁电机功率密度的提高意味着电机内部绕组铜耗、定子铁耗和永磁体涡流损耗等的增加,直接引起电机内部发热量和热流密度的增加,电机温升过高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永磁电机使用寿命的长短及运行的可靠性均依赖于电机稳态温升,只有设计合理的冷却***,增强电机的散热能力,才能够合理的分配电机的各项指标,完成电机设计工作。电机若没有合适的散热***,将会导致电机的温度过高,从而对电机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因此,研究分析永磁同步电机的冷却散热结构,对解决电机过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新型冷却结构,其针对外转子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运行时绕组损耗过大,导致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充分利用散热铜管的高导热性能,将热量快速、高效地传递到永磁电机外部,使永磁电机处于合适的运行温度范围内,防止运行出现故障,保障电机安全可靠地运行,保障电机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永磁电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散热铜管,散热铜管的一端与辅助机壳式散热器相连,散热铜管的另一端***永磁电机的定子铁心轭部,散热铜管用于吸收定子绕组和定子铁心中产生的热量,辅助机壳式散热器增大了散热面积。
进一步地,散热装置采用自然冷却或强迫通风冷却散热方式。
更进一步地,强迫通风冷却中:保证风扇通风能够吹拂辅助机壳式散热器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永磁电机的定子绕组一端采用绕组端部导热胶A灌封,定子绕组另一端采用绕组端部导热胶B灌封。
进一步地,所述定子铁心采用多个单齿铁心(单个定子齿)拼装,每个单齿铁心均与一散热铜管相对应,散热铜管的数量与定子槽数相同;单齿铁心轭部设置有贯通的散热铜管孔,散热铜管穿过与之对应的散热铜管孔,两者采用过盈配合,并通过导热胶灌封。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机壳式散热器包括环形机壳本体,环形机壳外周等间距设置有多根外部散热筋,环形机壳内周等间距设置有多根内部散热筋;环形机壳端面开设有等间距地散热铜管圆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铜管的吸热端***定子铁心轭部,散热铜管的外部散热端***与辅助机壳式散热器的对应圆孔内,且两者过盈配合相连,并采用导热胶灌封。
进一步地,所述永磁电机的转子铁心与转子机壳相连,并通过加载端盖和加载伸出轴向外输出机械转矩。
更进一步地,所述加载端盖通过内六角圆柱头螺钉A和弹垫固定在转子机壳上,并一同旋转输出机械转矩。
进一步地,所述定子铁心与支撑轴相连,并通过机座固定板与实验支架相连,用于样机的实验测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充分利用散热铜管高导热系数的优点,将热管的吸热端***定子铁心轭部,能够将热量高效地传递到永磁电机外部空间。
二、由于高功率密度外转子永磁电机绕组线圈上的铜损耗过大,绕组产生热量集中分布在电机内部空间中,不能有效地将热量通过机壳传递到外部。本发明所提出的散热冷却结构能够有效地解决绕组部分温升过大的难题,将绕组线圈和定子铁心上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外部空间,可有效地抑制了永磁电机最大温升值。
三、散热铜管的外部散热端连接有辅助机壳式冷却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能够有效地增加散热面积,带走电机产生的大量热量,冷却效果更佳。
四、本发明所提出的散热冷却***重量轻,进一步提高了永磁电机的功率密度,同时制造成本也较低,对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的冷却***分析、散热分析具有重大的应用意义与经济意义。
五、本发明所提出的新型电机散热冷却装置,同时适用于自然冷却和强迫通风冷却两种散热方式,对于强迫通风冷却方式只需要在辅助机壳式散热器的端部安装固定风扇,或通风吹拂辅助机壳式散热器表面即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是加载端盖装配图。
图2是加载端盖装配剖面图。
图3是转轴与轴承装配图。
图4是转轴剖面图。
图5是转子装配剖面图。
图6是转子外壳装配剖面图。
图7是绝缘支架图。
图8是单齿铁心装配图。
图9是定子铁心装配图。
图10是定子铁心与散热器装配图(绕组端部无导热胶)。
图11是定子铁心与散热器装配图(绕组端部有导热胶)。
图12是轴承压板图。
图13是机座装配图。
图14是实验支架图。
图15是单根散热棒图。
图16是整机前段示意图。
图17是侧视图。
图18是三维***图。
图19是辅助式散热机壳散热器图。
图20是定子中绕组等效热模型。
图21是方案Ⅰ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之整机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22是方案Ⅰ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绕组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23是方案Ⅱ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之整机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24是方案Ⅱ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绕组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25是方案Ⅲ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之整机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26是方案Ⅲ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绕组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27是方案Ⅳ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之整机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28是方案Ⅳ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绕组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29是方案V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之整机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30是方案V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绕组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31是方案Ⅵ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之整机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32是方案Ⅵ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绕组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33是方案VII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之整机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34是方案VII的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绕组温度场分布云图。
图35是绕组最高温度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36是转子铁心最高温度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37是永磁体最高温度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38是定子铁心最高温度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中,1.键槽、2.加载伸出轴、3.加载端盖、4.内六角圆柱头螺钉A、5.弹垫A、6.内六角圆柱头螺钉B、7.前深沟球轴承、8.后深沟球轴承、9.转轴、10.内六角圆柱头螺钉B的螺纹孔、11.转子铁心、12.永磁体、13.转子外壳、14内六角圆柱头螺钉A的螺纹孔、15.绝缘支架、16.定子铁心轭部散热铜管孔、17.单个定子齿、18.绕组线圈、19.内六角圆柱头螺钉C、20.轴承压板、21.内六角圆柱头螺钉C的螺纹孔、22.机座固定板散热铜管孔、23.内六角圆柱头螺钉D的螺纹孔、24.机座固定板、25.机座支撑轴、26.内六角圆柱头螺钉D、27.实验支架、28.加强筋、29.实验支架散热铜管孔、30.散热铜管、31.辅助机壳式散热器、32.绕组端部灌封胶A、33.绕组端部灌封胶B、34.散热铜管圆孔、35.内部散热筋、36.外部散热筋、37.槽楔、38.绝缘。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9所示,散热铜管30具有极高的导热系数,是铜的200倍以上;24根散热铜管30一端连接铝制的辅助机壳式散热器,散热铜管30的另一端***定子铁心轭部,用于吸收定子绕组和定子铁心中产生的热量,外部的辅助机壳式散热器增大了散热面积,能够有效地提高散热效率。其中,为了充分的传递定子铁心和绕组中的热量,保证散热铜管的数量跟定子的槽数相同。
定子绕组两端采用绕组端部导热胶A 32和绕组端部导热胶B 33的灌封工艺,并将散热铜管30一同灌封在了绕组端部导热胶A 32和绕组端部导热胶B 33中,提高了绕组端部的散热效率。
定子铁心采用单齿铁心17拼装的加工方式,永磁体12轴向分为5段,用于降低永磁体涡流损耗。转子铁心11和转子机壳13相连接,并通过加载端盖3和加载伸出轴2向外输出机械转矩。定子铁心17和支撑轴25相连接,并通过机座固定板24与实验支架27相连,用于样机的实验测试。加载端盖通过内六角圆柱头螺钉A 4和弹垫5固定在了转子机壳上13,并一同旋转输出机械转矩。
具体实施例1:散热铜管两端固定方法,散热铜管吸热端***定子铁心轭部圆孔中,二者采取过盈配合;具体举例,圆孔的直径可以为9.98mm,散热铜管的外径可以为10.0mm,让定子铁心轭部圆孔和铜管充分接触,更好的传递热量。考虑到加工工艺的影响,无法保证二者之间存在空气间隙,需要在内部注入高导热系数的导热胶,更好地传递热量。散热铜管放热端和辅助机壳式散热器采取和定子铁心轭部圆孔相同的安装工艺。
具体实施例2:绕组端部灌封技术,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的绕组端部温升较高,为了降低绕组温升,通常采用绕组端部灌封的工艺,但是现有绕组端部灌封对绕组端部的散热有限;因此,本发明专利中将散热铜管和绕组端部一同灌封,将绕组端部的热量通过散热铜管向外界传递,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灌封胶对铜管起到了固定的作用,避免散热铜管在电机工作运行时发生振动,导致散热铜管的散热效率降低。
辅助式机壳散热器:(1)外转子永磁电机运行工作时,永磁体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机壳传递到电机外部空间,永磁体的温升得到了有效地抑制;但是定子绕组产生热量集中分布在电机内部空间中,不能有效地将热量通过转子机壳传递到外部,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散热结构将绕组线圈和定子铁心上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外部空间,解决电机局部温升过高的问题。
(2)本发明中提出的辅助式散热机壳通过24根散热铜管与永磁电机的定子铁心轭部相连接,为了增加辅助机壳的散热面积,将辅助机壳的内部和外部空间合理的设计多根散热筋,同传统电机机壳相比,有效散热面积增加了一倍,散热效果更佳理想。
(3)本发明中提出的辅助式散热机壳同电机间接相连接,因此不存在机械应力的作用,辅助式散热机壳的轴向长度、内外空间中散热筋高度、内外空间中散热筋根数等,可以根据永磁电机的温升分布情况以及散热器的重量去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同传统电机机壳相比,本发明中提出的辅助式散热机壳的主要参数尺寸不会受到电机的限制,给散热器的结构设计留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1、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
为了充分说明本发明所提出的辅助机壳式散热装置的有效性,对7种不同冷却结构设计方案下的三维温度场进行了仿真计算。另外,对电机瞬态温度场计算时,除了需要电机各部分材料的导热系数,还需要材料的比热容和密度参数,表1给出了各部分材料的物理参数。
方案Ⅰ:无辅助机壳式散热装置,且绕组端部无导热胶。
方案Ⅱ:无辅助机壳式散热装置,但是绕组端部有导热胶。
方案Ⅲ:有辅助机壳式散热装置,但是自然冷却,且绕组端部无导热胶。
方案Ⅳ:有辅助机壳式散热装置,但是自然冷却,且绕组端部有导热胶。
方案V:有辅助机壳式散热装置,且有风扇吹拂散热器表面,风速为0.5m/s,且绕组端部有导热胶。
方案Ⅵ:有辅助机壳式散热装置,且有风扇吹拂散热器表面,风速为1.5m/s,且绕组端部有导热胶。
方案VII:有辅助机壳式散热装置,且有风扇吹拂散热器表面,风速为2.5m/s,且绕组端部有导热胶。
表1电机各部分材料的导热系数
1.1定子绕组等效导热模型建立
永磁电机定子绕组端部的结构非常复杂,不仅绕组相互缠绕,还有绝缘纸、绝缘漆等绝缘材料,分布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可寻,很难建立与实际电机相同的端部绕组模型,现有的电机温度场计算都是将绕组端部等效处理,本专利将绕组端部平直化处理。对电机绕组作如下简化:将定子上下层绕组等效为一个实心铜块,将定子槽内的各种绝缘材料(包括绕组的绝缘漆、定子槽绝缘等)效成一个导热体,合理设置等效部分的导热系数,等效后的绝缘材料均匀包裹在绕组***,如图20所示。
槽内绝缘材料的等效导热系数按下式计算:
其中,λeq为槽内绝缘材料的等效导热系数,(i=1,2,3,…,n)为各种绝缘材料的等效厚度,λi为各种绝缘材料的平均导热系数。
1.2求解域及边界条件确定
本发明以一台运行15kW,转子外径为260mm外转子永磁电机为例,在电机的三维温度场模型处理过程中,为了能够准确计算永磁电机的整机温升分布情况,做如下假设:
(1)永磁电机沿圆周方向温升对称分布;
(2)永磁电机定子绕组铜耗均匀分布;
(3)忽略永磁电机的表面散热系数以及各部分材料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时变性;
(4)电机各部件产生的损耗全部用来产生了热量,并没有其他途径的损失。
根据传热性和能量守恒定律,在电机温度场仿真计算中,只考虑热传递和热对流的影响,而不考虑热辐射的影响,在直角坐标系下的求解域内三维瞬态热传导及其边界条件为:
式中,T为待求解的物体温度;λx、λy、λz分别为x、y、z方向上的导热系数,W/(m·K);ρs为物体密度,kg/m3;cs为物体比热容,J/(kg·K);qs为各求解域内的热流密度,W/m3;S1、S2为待求解的边界面;q0为给定的通过S1界面的热流密度,可以为常量或变量,在特殊情况下,如绝热情况,S1界面上没有热传递,热流密度为0;n为边界面外法线方向的单位向量;λ为边界面外法线方向的导热系数;α为对流换热边界面S2上的散热系数,W/(m2·K);T0为给定对流换热边界面S2周围流体介质温度K。
永磁同步电机三维温度场求解区域内,各部分边界上的传热与散热边界条件如下:
1)本发明考虑了永磁同步电机沿圆周方向的对称性,认为周向断面(定子、转子、永磁体、空心轴、端盖以及轴承各中心断面)为绝热面,设置为第二类绝热边界条件。
2)定子铁心端面、定子端部绕组各绝缘表面、磁极端面、机壳表面、电机端盖表面和空心轴内表面为散热面,设置为第三类对流换热边界条件。
1.3散热系数的处理
1)气隙散热系数
定、转子通过空气隙的热交换,其散热系数可用以下公式等效计算:
空气隙雷诺数:
空气隙泰勒数:
空气怒塞尔特数:
其中,ν为转子圆周速度;Vair为空气动力粘度系数;g为定、转子间的气隙长度。
2)绕组端部散热系数
端部绕组与机腔内空气有热交换,散热系数采用经验公式有:
其中,Vzb为转子表面线速度。
3)转子外壳散热系数
在《大型电机发热与冷却》中电机转子外壳散热系数的经验公式如式(8)所示。转子外壳表面空气漩绕,在利用公式计算时,应按照圆周速度的75%进行计算。
α3=7.8ω0.78 (8)
其中,w为大气压下空气的运动速度。可求取转子外壳散热系数为α3=17.56W/(m2·K)。
4)空心轴散热系数
《Y2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手册》中电机散热系数经验公式如式(99)所示:
α4=9.73+14Vx 0.62 (9)
其中,Vx为散热片之间的风速。求得空心轴自然冷却散热系数α4=9.73W/(m2·K)。
1.4三维瞬态温度场计算结果
1.4.1方案Ⅰ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
方案Ⅰ中没有冷却散热装置,且绕组端部也没有灌封导热胶,从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结果(如图21、22所示)可知:绕组端部的最高温度达到了301.7℃,远远超过了绕组线圈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值,同时转子铁心、永磁体以及定子铁心的温度值都超过了270℃。因此,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若没有合适的散热***,将会导致电机的温度过高,从而对电机造成一系列的影响。
1.4.2方案Ⅱ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
方案Ⅱ中没有冷却散热装置,但是对绕组端部灌封导热胶,从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结果(如图23、24所示)可知:绕组端部的最高温度值达到了253.1摄氏度,同方案Ⅰ相比,最高温度值降低了48.6K,但是在该温度下绕组线圈仍无法正常工作,同时转子铁心、永磁体以及定子铁心的温度值也达到了230℃以上。因此,单一的对绕组端部灌封导热胶的冷却方案设计并不能电机温度过高的问题。同时,定子铁心内部的的温升较高,热量集中在定子铁心内部无法传递到外部,因此,如果能在定子铁心内部合理的设计冷却散热结构,将热量高效地传递到电机外部,降低永磁电机的温升。
1.4.3方案Ⅲ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
方案Ⅲ中24根散热铜管的外部散热端连接有辅助机壳式冷却散热装置,散热机壳表面为自然冷却,但绕组端部并没有灌封导热胶,从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结果(如图25、26所示)可知:该散热装置能够有效地增加散热面积,并利用散热铜管的高导热系数的优异性能,带走永磁电机产生的大量热量,冷却效果更佳。绕组端部最高温度为125.6℃,同时转子铁心、永磁体以及定子铁心的温度值也低于116℃,可有效地抑制了永磁电机最大温升值,但是由于绕组端部没有灌封导热胶,绕组线圈端部的最大温升值要高于绕组中间部分。定子铁心的最高温升出现在了齿顶部分,定子铁心内部***散热铜管部分温度较低,充分说明了本发明专利所提出的散热结构能够有效地将热量传递到电机外部。
1.4.4方案Ⅳ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
方案Ⅳ中24根散热铜管的外部散热端连接有辅助机壳式冷却散热装置,散热机壳表面为自然冷却,且绕组线圈端部灌封导热胶,从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结果(如图27、28所示)可知:该散热装置能够有效地增加散热面积,并利用散热铜管的高导热系数的优异性能,带走永磁电机产生的大量热量,冷却效果更佳。绕组端部最高温度为115.7℃,同方案Ⅲ中无导热胶方案相比,绕组最高温升降低了10K;同时转子铁心、永磁体以及定子铁心的温度值也低于110℃,可有效地抑制了永磁电机最大温升值,保证了电机的安全可靠性运行。
1.4.5方案V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
方案V中24根散热铜管的外部散热端连接有辅助机壳式冷却散热装置,散热机壳表面有强迫通风冷却,风速为0.5m/s,同时绕组端部灌封导热胶,从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结果(如图29、30所示)可知:绕组最高温度值为99.9℃,同时转子铁心、永磁体以及定子铁心的温度值也低于95℃。
1.4.6方案Ⅵ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
方案Ⅵ中24根散热铜管的外部散热端连接有辅助机壳式冷却散热装置,散热机壳表面有强迫通风冷却,风速为1.5m/s,同时绕组端部灌封导热胶,从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结果(如图31、32所示)可知:绕组最高温度值为88.2℃,同时转子铁心、永磁体以及定子铁心的温度值也低于82℃。
1.4.7方案VII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
方案VII中24根散热铜管的外部散热端连接有辅助机壳式冷却散热装置,散热机壳表面有强迫通风冷却,风速为2.5m/s,同时绕组端部灌封导热胶,从三维温度场仿真计算结果(如图33、34所示)可知:绕组最高温度值为81.7℃,同时转子铁心、永磁体以及定子铁心的温度值也低于77℃。
图35~38分别给出了绕组、转子铁心、永磁体以及定子铁心最高温度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方案Ⅰ和方案Ⅱ为无辅助机壳式散热装置的仿真计算结果,方案Ⅲ、Ⅳ、V、Ⅵ以及VII为有热管辅助机壳式散热装置的仿真计算结果,从仿真计算结果可知:以方案Ⅰ和方案Ⅳ为例,在永磁电机运行1小时之后,绕组最高温度值分别为301.7℃和115.7℃,验证了所提出的冷却结果的优越性。同时,本文所提出的散热器随着风速的增加,散热能力增加,自然冷却条件下,当电机工作温度稳定后,绕组最高温度为115.7℃;风速0.5m/s作用下,当电机工作温度稳定后,绕组最高温度为99.9℃;风速1.5m/s作用下,当电机工作温度稳定后,绕组最高温度为88.2℃;风速2.5m/s作用下,当电机工作温度稳定后,绕组最高温度为81.7℃,验证了本专利所提出的散热器具有优异的散热性能,对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的冷却***分析、散热分析具有重大的应用意义与经济意义。所提出的辅助机壳式散热装置的散热面积达到了0.949m2,而转子机壳的散热面积仅为0.0551m2,因此,该散热装置能够将热量高效地传递到电机外部,尤其适用于功率密度高的外转子永磁电机。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受限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包括永磁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铜管,散热铜管的一端与辅助机壳式散热器相连,散热铜管的另一端***永磁电机的定子铁心轭部,散热铜管用于吸收定子绕组和定子铁心中产生的热量,辅助机壳式散热器增大了散热面积;
所述永磁电机的定子绕组一端采用绕组端部导热胶A灌封,定子绕组另一端采用绕组端部导热胶B灌封;
所述定子铁心采用多个单齿铁心拼装,每个单齿铁心均与一散热铜管相对应,散热铜管的数量与定子槽数相同;单齿铁心轭部设置有贯通的散热铜管孔,散热铜管穿过与之对应的散热铜管孔,两者采用过盈配合,并通过导热胶灌封;
所述辅助机壳式散热器包括环形机壳本体,环形机壳外周等间距设置有多根外部散热筋,环形机壳内周等间距设置有多根内部散热筋;环形机壳端面开设有等间距的散热铜管圆孔;
所述散热铜管的吸热端***定子铁心轭部,散热铜管的外部散热端***与辅助机壳式散热器的对应圆孔内,且两者过盈配合相连,并采用导热胶灌封;
所述定子铁心与机座支撑轴相连,并通过机座固定板与实验支架相连,用于样机的实验测试;机座支撑轴上设置有台阶面,机座固定板散热铜管孔部分的设置在所述台阶面上,并沿轴向延伸;
冷却装置采用如下计算方法进行温度校核,包括:
步骤1建立定子绕组等效导热模型;
将定子上下层绕组等效为一个实心铜块,将定子槽内的各种绝缘材料等效成一个导热体,设置等效部分的导热系数,等效后的绝缘材料均匀包裹在绕组***;
槽内绝缘材料的等效导热系数按下式计算:
其中,λeq为槽内绝缘材料的等效导热系数,(i=1,2,3,…,n)为各种绝缘材料的等效厚度,λi为各种绝缘材料的平均导热系数;
步骤2求解域及确定边界条件;
根据传热性和能量守恒定律,在电机温度场仿真计算中,只考虑热传递和热对流的影响,而不考虑热辐射的影响,在直角坐标系下的求解域内三维瞬态热传导及其边界条件为:
式中,T为待求解的物体温度;λx、λy、λz分别为x、y、z方向上的导热系数,W/(m·K);ρs为物体密度,kg/m3;cs为物体比热容,J/(kg·K);qs为各求解域内的热流密度,W/m3;S1、S2为待求解的边界面;q0为给定的通过S1界面的热流密度,为常量或变量,在绝热情况,S1界面上没有热传递,热流密度为0;n为边界面外法线方向的单位向量;λ为边界面外法线方向的导热系数;α为对流换热边界面S2上的散热系数,W/(m2·K);T0为给定对流换热边界面S2周围流体介质温度K;
步骤3处理散热系数;包括:
1)气隙散热系数;
定、转子通过空气隙的热交换,其散热系数用以下公式等效计算:
空气隙雷诺数:
空气隙泰勒数:
空气怒塞尔特数:
其中,ν为转子圆周速度;Vair为空气动力粘度系数;g为定、转子间的气隙长度;
2)绕组端部散热系数;
端部绕组与机腔内空气有热交换,散热系数采用经验公式有:
其中,Vzb为转子表面线速度;
3)转子外壳散热系数;
电机转子外壳散热系数的公式如式(8)所示;转子外壳表面空气漩绕,在利用公式计算时,应按照圆周速度的75%进行计算;
α3=7.8ω0.78 (8)
其中,w为大气压下空气的运动速度;可求取转子外壳散热系数为α3=17.56W/(m2·K);
4)空心轴散热系数:
电机散热系数经验公式如式(9)所示:
α4=9.73+14Vx 0.62 (9)
其中,Vx为散热片之间的风速;求得空心轴自然冷却散热系数α4=9.73W/(m2·K);步骤4得到三维瞬态温度场计算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散热装置采用自然冷却或强迫通风冷却散热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强迫通风冷却中:保证风扇通风能够吹拂辅助机壳式散热器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电机的转子铁心与转子机壳相连,并通过加载端盖和加载伸出轴向外输出机械转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端盖通过内六角圆柱头螺钉A和弹垫固定在转子机壳上,并一同旋转输出机械转矩。
CN202110129161.0A 2021-01-29 2021-01-29 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 Active CN1128867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29161.0A CN112886774B (zh) 2021-01-29 2021-01-29 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29161.0A CN112886774B (zh) 2021-01-29 2021-01-29 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6774A CN112886774A (zh) 2021-06-01
CN112886774B true CN112886774B (zh) 2024-05-03

Family

ID=76051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29161.0A Active CN112886774B (zh) 2021-01-29 2021-01-29 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867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2939B (zh) * 2021-08-13 2023-02-14 宁德时代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集成控制器高效水冷外转子式永磁智能水泵
TWI822433B (zh) * 2022-11-02 2023-11-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外轉子馬達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89033C1 (ru) * 1996-01-12 1997-08-27 Горелик Лев Вениаминович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машина
AU2002100444A4 (en) * 2002-06-03 2002-06-27 Wang, Chin-Wen Hydronic pump type heat radiator
EP1367641A1 (en) * 2002-04-16 2003-12-03 Chin-Wen Wang Heat radiator
KR101197121B1 (ko) * 2011-07-22 2012-11-07 에프엘 테크놀로지(주) 엘이디 조명기구용 방열장치
CN106329808A (zh) * 2016-09-29 2017-01-1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热管式绕组强化散热电机
CN206247927U (zh) * 2016-10-20 2017-06-13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一种三维一体结构蒸汽腔热管散热器
CN106981950A (zh) * 2017-05-17 2017-07-25 襄阳华博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热管的新型风冷电机
CN107332373A (zh) * 2017-08-22 2017-11-07 彭希南 一种大扭矩带冷却水管的永磁无刷电机定子与转子结构
CN207990561U (zh) * 2018-03-08 2018-10-19 江苏可兰特能源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灯具太阳花散热器
CN109995190A (zh) * 2019-05-07 2019-07-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定子绕组与热管一体式散热结构的高转矩密度电机
CN110011457A (zh) * 2019-05-07 2019-07-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热管与铁芯集成一体化的电机定子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2002B2 (en) * 2002-06-03 2004-03-09 Chin-Wen Wang Hydronic pump type heat radiator
US7556088B2 (en) * 2007-03-30 2009-07-07 Coolit Systems, Inc. Thermosiphon for laptop computer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89033C1 (ru) * 1996-01-12 1997-08-27 Горелик Лев Вениаминович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машина
EP1367641A1 (en) * 2002-04-16 2003-12-03 Chin-Wen Wang Heat radiator
AU2002100444A4 (en) * 2002-06-03 2002-06-27 Wang, Chin-Wen Hydronic pump type heat radiator
KR101197121B1 (ko) * 2011-07-22 2012-11-07 에프엘 테크놀로지(주) 엘이디 조명기구용 방열장치
CN106329808A (zh) * 2016-09-29 2017-01-1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热管式绕组强化散热电机
CN206247927U (zh) * 2016-10-20 2017-06-13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一种三维一体结构蒸汽腔热管散热器
CN106981950A (zh) * 2017-05-17 2017-07-25 襄阳华博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热管的新型风冷电机
CN107332373A (zh) * 2017-08-22 2017-11-07 彭希南 一种大扭矩带冷却水管的永磁无刷电机定子与转子结构
CN207990561U (zh) * 2018-03-08 2018-10-19 江苏可兰特能源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灯具太阳花散热器
CN109995190A (zh) * 2019-05-07 2019-07-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定子绕组与热管一体式散热结构的高转矩密度电机
CN110011457A (zh) * 2019-05-07 2019-07-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热管与铁芯集成一体化的电机定子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6774A (zh) 202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86774B (zh) 一种辅助机壳式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冷却装置
Yu et al. Cooling system of outer rotor SPMSM for a two-seater all-electric aircraft based on heat pipe technology
Cuiping et al. Analysis of 3D static temperature field of water cooling induction motor in mini electric vehicle
CN112787465B (zh) 基于散热铜管技术的高功率密度外转子永磁电机散热装置
Chai et al. Thermal investigation and cooling enhancement of axial flux permanent magnet motors for vehicle applications
CN110571981A (zh) 一种基于高导热材料增强永磁电机冷却的***及其工作方法
Wu et al. Temperature field analysis of mine flameproof outer rot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with different cooling schemes
Xia et al. Improvement of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of low speed permanent-magnet motor
CN112787466B (zh) 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新型冷却结构
CN110581625A (zh) 电机定子绕组的散热结构
CN114142683B (zh) 一种电机定子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机
Li et al. Heat dissipation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ir cooling induction motor used for mini electric vehicle
CN108023452B (zh) 一种高压隔爆变频驱动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
CN109586509A (zh) 一种多个风扇的发电机
CN210380544U (zh) 电机定子绕组的散热结构
Ding et al. Temperature rise effect of permanent magnet wind turbine in different field settings
Zhao et 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water cooling system for high power density permanent magnet motor based on multi-physics field simulation
CN204089487U (zh) 一种改善散热问题的电机结构
CN207251417U (zh) 高效散热式稀土永磁同步电机
CN208190451U (zh) 一种变频异步自扇冷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结构
CN206894461U (zh) 一种新型安全可靠的异步电机设备
Zhang et al. Thermal Design of Air-Cooled YASA AFPM Motor with Heat Pipes
CN219477786U (zh) 一种基于均热板和相变热管的电机散热结构
CN118316254A (zh) 定子轴向分段式高功率密度外转子永磁电机通风冷却结构
CN216959526U (zh) 一种双盘轴向磁场式开关磁阻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