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39119A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39119A
CN112839119A CN202010608276.3A CN202010608276A CN112839119A CN 112839119 A CN112839119 A CN 112839119A CN 202010608276 A CN202010608276 A CN 202010608276A CN 112839119 A CN112839119 A CN 1128391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display panel
support frame
frame
coil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082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学镐
高雅拉
李星哲
金圣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839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391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2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wireless devices
    • G06Q20/327Short range or proximity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G06Q20/3278RFID or NFC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33Hand-held trans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83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atteries or battery charg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4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ear-field transmission
    • H04B5/43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5Slidable or telescopic telephones, i.e. with a relative translation movement of the body parts; Telepho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ther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主体;显示面板,结合在所述主体,所述显示面板的输出影像的一面朝向外侧;指纹传感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第一线圈天线,配置在所述指纹传感器的***;支撑框架,包括供所述指纹传感器及所述第一线圈配置的开口部,所述支撑框架支撑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以及控制部,向所述第一线圈天线接通电流。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线圈天线配置在正面方向,能够提高背面方向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朝向正面方向发射的天线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终端根据可移动与否而可以划分为移动终端(mobile/portable terminal) 及固定终端(stationary terminal)。并且,移动终端根据用户可直接携带与 否而可以划分为便携(型)终端(handheld terminal)及放置型终端(vehicl e mounted terminal)。
显示设备是具有对用户能够观看的影像进行接收、处理以及显示的功能 的装置。显示设备例如从广播电台发出的广播信号中接收用户选择的广播, 从接收的信号分离影像信号,并再将分离出的影像信号显示在显示器。
最近,随着广播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显示设备也配备相当多样化的 功能,所述设备的性能也由此不断得到提高。即,显示设备发展为不仅单纯 地提供所广播的内容,还将其他各种各样的内容提供给用户。例如,显示设 备不仅提供从广播电台接收的节目,还能够利用各种应用程序提供玩游戏、 听音乐、网上购物、用户适配信息等。为了执行这样的扩展的功能,显示设 备一般利用各种各样的通信协议与其他装置或网络相连接,并能够向用户提 供普适计算环境(ubiquitous computing)。即,显示设备已进化为能够实现 与网络的连接性(connectivity)及普适计算的智能设备。
随着作为智能设备不断地进化,应用多种各种各样的形态的无线通信技 术,在如LTE的一个移动通信方式中,为了确保性能及迎合多种各种各样的 通信运营商的基准,需要配备有多个天线。因此,安装于移动终端的天线的 数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由于天线的无线通信技术受到位于周边的金属材质或电子部件的影响, 在天线的配置上存在有限制,因而不易安装各种各样的天线。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天线的移动终端,所述天线在安装空间 不足的移动终端中能够朝向显示器所处的正面方向进行发射。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主体;显示面板(display panel), 其结合在所述主体,所述显示面板的用于输出影像的一面朝向外侧;指纹传 感器,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第一线圈天线,其配置在所述指纹传 感器的***;支撑框架,其包括用于配置所述指纹传感器及所述第一线圈的 开口部,所述支撑框架对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进行支撑;以及控制部,其 向所述第一线圈天线施加电流。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粘合带,其结合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并且用 于将所述指纹传感器、所述第一线圈天线以及所述支撑框架固定在所述显示 面板的另一面。
所述第一线圈天线可以执行利用15MHz以下的频率信号的近距离无线 通信。
所述显示面板及所述支撑框架分别可以包括:能够弯曲变形的可变部; 和不发生弯曲变形的固定部,所述指纹传感器及所述第一线圈天线可位于所 述固定部。
所述主体的大小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可发生变化,所述显示面板及所述支 撑框架的可变部根据所述主体的大小变化而位于所述主体的正面或背面。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铁氧体片,其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天线的另一面。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主体;显示面板,其结合在所述主 体,所述显示面板的用于输出影像的一面朝向外侧;支撑框架,其对所述显 示面板的另一面进行支撑;狭缝,其形成在所述支撑框架的一个区域;第一 线圈天线,其位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另一面,并且横跨所述狭缝;以及绝缘片, 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天线和所述支撑框架之间。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非导电材料的补强构件,所述补强构件附着于所述支 撑框架,并且形成在包括所述狭缝的第一区域,而且朝向所述支撑框架的另 一面方向凸出,所述第一线圈天线包括:环形的第一导电图案部,其在与所 述第一区域的对应的区域被切断;以及第二导电图案部,形成为与所述补强 构件的弯曲相对应的形状,用于使所述第一导电图案部的被切断的部分相连 接。
所述第一导电图案部可以形成在结合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另一面的柔性基 板上,所述第二导电图案部以注射成型方式形成,并通过表面贴装技术(Su rface MountTechnology,SMT)固定在所述第一导电图案部。
所述第二导电图案部的长度,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第一导电图案部的被 切断的区域的距离。
所述补强构件可以具有从所述狭缝越隔开越变薄的倾斜面,并且在所述 第一区域的端部与所述支撑框架的另一面形成连续的面。
所述狭缝可以延伸至所述支撑框架的端部,使得所述狭缝的一侧开放。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第二线圈天线,所述第二线圈天线在所述支撑框架的 另一面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天线的内侧,所述支撑框架在与所述第二线圈天线 对应的区域形成有多个开口部。
所述第二线圈天线可以以生成磁场的磁性安全传输(MST:Magnetic Se cureTransmission)方式执行支付功能。
所述第一线圈天线可以利用15MHz以下的频率信号来执行近距离无线 通信。
所述主体能够沿着第一方向扩展,所述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柔性显示面板, 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具备:位于所述主体的正面的正面部;和位于所述主体的 背面的背面部,当所述主体被扩展时,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正面部的面积增 加,而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背面部的面积缩小。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粘合带,其结合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并且用 于使所述第一线圈天线及所述支撑框架固定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以及 铁氧体片,其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天线的另一面。
所述显示面板及所述支撑框架分别可以包括:能够弯曲变形的可变部; 和不发生弯曲变形的固定部,所述第一线圈天线及所述狭缝位于所述支撑框 架的固定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中,通过将线圈天线配置在正面方向,来能够提高背 面方向的利用率。
并且,如显示部151延伸至背面方向的情况一样,即使在难以将线圈天 线配置于移动终端的背面方向的状况下,也能具备线圈天线。
按照不同的线圈天线,将最佳的开口部形成于支撑框架,由此保持支撑 框架的刚性的同时,能够确保天线性能。
本发明的适用可能性的追加范围将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加以明确。但是,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清楚理解的是,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范围内实现各 种各样的变更及修改,因此,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及诸如本发明的优选实 施例的特定实施例应当被理解为仅作为例示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与本发明相关的移动终端的框图。
图2及图3是从一例的移动终端的正面和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4至图6B是示出另一例的移动终端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图。
图7A和图7B是示出移动终端的线圈天线及指纹传感器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图7A的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显示部、线圈天线以及指纹传 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A和图9B是示出移动终端的线圈天线及指纹传感器的另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图9A的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显示部、线圈天线以及指纹传 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至图11C是将图9A的狭缝部分放大示出的图。
图12A、图12B和图13A、图13B是示出适用于另一例的移动终端中的 线圈天线及指纹传感器的图。
图14A和图14B是示出图12A或图13A的移动终端的使用样态的图。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图12A或图13A的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线圈的 实施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与附图标记不相关 地,对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元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将省略其重复说明。在 以下说明中使用的关于结构元件的后缀“模块”和“部”,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 而赋予或混用,本身不具有彼此区别的意义或作用。另外,在描述本说明书 中公开的实施例的过程中,当判断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可能会模糊本说 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的要点时,将省略其详细描述。应理解,所附的附图仅 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思想并不限于所附的附图,并且包括本发明的思想和技术范围内的所有变更、等同 物和替代物。
包括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的术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结构元件,但所述 结构元件并不限于所述术语。所述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结构元件与另一个结 构元件。
应理解,当描述某一结构元件“连接”于另一结构元件时,可以是直接 连接于另一结构元件,但是也可以在其间存在其他结构元件。相反,当描述 某一结构元件“直接连接”于另一结构元件时,应理解为其间不存在其他结 构元件。
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规定,否则单数表达包括复数表达。
应理解,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或“具有”等用于指定说明书中描 述的特征、数字、步骤、操作、结构元件、部件或它们的组合存在,并不排 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操作、结构元件、部件或 它们的组合。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移动终端的框图。
所述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无线通信部110、输入部120、感测部140、 输出部150、接口部160、存储器170、控制部180和电源供应部190等。图 1所示的结构元件并不是实现移动终端所必须的结构元件,因此本说明书中 描述的移动终端可以具有相比上面举出的结构元件更多或更少的结构元件。
更具体地,所述结构元件中的无线通信部110可以包括能够实现移动终 端100与无线通信***之前的无线通信、移动终端100与另一移动终端100 之间的移动通信、或者移动终端100与外部服务器之间的无线通信的一个以 上的模块。并且,所述无线通信部110可以包括将移动终端100连接到一个 以上的网络的一个以上的模块。
上述无线通信部110可以包括广播接收模块111、移动通信模块112、无 线网络模块113、短程通信模块114、位置信息模块115中的至少一种。
首先,描述无线通信部110,无线通信部110的广播接收模块111通过 广播信道从外部的广播管理服务器接收广播信号和/或与广播相关的信息。所 述广播信道可以包括卫星信道、地面信道。可以在所述移动终端100中提供 两个以上的所述广播接收模块,以实现针对至少两个广播信道的同时广播接 收或广播信道切换。
移动通信模块112在基于用于移动通信的技术标准或通信方式(例如, 全球移动通信***(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码 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 Access)、码分多址2000(CDMA2 000:Code Division Multi Access2000)、增强的语音数据优化或增强的语 音数据(EV-DO:Enhanced Voice-Data Optimizedor Enhanced Voice-Data Only)、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DM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 接入(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链路分组 接入(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长期演进(LTE:Lo ng Term Evolution)、先进的长期演进(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 anced)等)建立的移动通信网络上与基站、外部的终端、服务器中的至少一 种收发无线信号。
所述无线信号可以包括语音呼叫信号、视频通话呼叫信号或文字/多媒体 消息收发的各种形态的数据。
无线互联网模块113是指用于无线互联网接入的模块,可以内置或外接 于移动终端100。无线互联网模块113在基于无线互联网技术的通信网络中 收发无线信号。
无线互联网技术包括例如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AN)、无线 保真(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直连(Wi-Fi Direct)、数字生 活网络联盟(DLNA:DigitalLiving Network Alliance)、无线宽带(WiBr o:Wireless Broadband)、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iMAX:World Intero 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High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 先进的长期演进(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等,所述无线互 联网模块113基于包括上述未列出的互联网技术的范围内的至少一种无线互 联网技术收发数据。
基于无线宽带、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全球 移动通信***、码分多址、宽带码分多址、长期演进、先进的长期演进等的 无线互联网接入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从上述观点出发,通过所述移 动通信网络执行无线互联网接入的所述无线互联网模块113可以理解为所述 移动通信模块112的一种。
短程通信模块114用于短程通信(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可以 使用蓝牙(BluetoothTM)、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红外线通信(IrDA: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超宽带(UWB:Ultra Wi deband)、紫蜂(ZigBee)、近场通信(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无线保真(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直连(Wi-Fi Direct)、无 线通用串行总线(Wireless USB:Wireless Universal SerialBus)技术中的 至少一种来支持短程通信。上述短程通信模块114可以通过短程无线通信网络(Wireless Area Networks)来支持移动终端100与无线通信***之间的无 线通信、移动终端100与另一移动终端100之间的无线通信、或者移动终端 100与另一移动终端100(或外部服务器)所在的网络之间的无线通信。所述 短程无线通信网络可以是短程无线个人通信网络(Wireless Personal Area N etworks)。
位置信息模块115是用于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或当前位置)的模块, 其典型例子包括全球定位***(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块或无 线保真(WiFi:WirelessFidelity)模块。例如,当利用全球定位***模块时, 移动终端可以使用由全球定位***卫星发送的信号来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 作为另一例,当利用无线保真模块时,移动终端可以基于与无线保真模块发 送或接收无线信号的无线接入点(AP:Access Point)的信息来获取移动终 端的位置。根据不同需求,位置信息模块115可以替代或附加地执行无线通 信部110的其他模块中的任意功能,以获取与移动终端的位置相关的数据。 位置信息模块115是用于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或当前位置)的模块,并不 限于直接计算或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的模块。
输入部120可以包括用于输入影像信号的摄像头121或图像输入部、用 于输入音频信号的麦克风(microphone)122或音频输入部、用于接收用户输 入的信息的用户输入部123(例如,触摸键(touch key)、按键(mechanica l key)等)。由输入部120收集的语音数据或图像数据可以被分析并处理为 用户的控制命令。
摄像头121处理在视频通话模式或拍摄模式下由图像传感器获得的静止 图像或视频等的图像帧。经处理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部151或储存在存 储器170。另外,设置于移动终端100的多个摄像头121可以配置成矩阵结 构,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矩阵结构的摄像头121,使得具有各种角度或焦点的 多个图像信息可以输入到移动终端100。并且,多个摄像头121可以配置成 立体结构,以便获取用于实现立体影像的左影像和右影像。
麦克风122将外部的声音信号处理为电子语音数据。可以根据在移动终 端100中执行的功能(或运行的应用程序)来以各种方式利用经处理的语音 数据。另外,麦克风122可以实现各种噪音消除算法,以消除在接收外部的 声音信号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noise)。
用户输入部123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信息,当通过用户输入部123输入 信息时,控制部180可以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操作,以对应于输入的信息。 上述用户输入部123可以包括机械式(mechanical)输入手段(或机械键,例 如,位于移动终端100的正面、背面或侧表面的按钮、圆顶开关(dome swi tch)、辊子、轻摇开关等)和触摸式输入手段。作为一列,触摸式输入手段 可以通过软件处理而由显示在触摸屏上的虚拟键(virtual key)、软键(soft key)或可视键(visual key)构成,或者可以由配置在所述触摸屏以外的部 分的触摸键(touch key)构成。另外,所述虚拟键或可视键能够以各种形态 显示在触摸屏上,例如,由图形(graphic)、文本(text)、图标(icon)、 视频(video)或它们的组合构成。
感测部140可以包括用于感测移动终端内信息、围绕移动终端的周围环 境信息和用户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的一个以上的传感器。例如,感测部140可 以包括接近传感器(proximity sensor)141、照度传感器(llumination sensor) 142、触摸传感器(touchsensor)、加速度传感器(acceleration sensor)、 磁传感器(magnetic sensor)、重力传感器(G-sensor)、陀螺仪传感器(g yroscope sensor)、运动传感器(motion sensor)、RGB传感器、红外传感 器(IR传感器:infrared sensor)、指纹识别传感器(finger scansensor)、 超声波传感器(ultrasonic sensor)、光学传感器(optical sensor,例如,摄 像头(参照121))、麦克风(microphone,参照122)、电池量表(battery gauge)、环境传感器(例如,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辐射能传感器、 热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化学传感器(例如,电子鼻、医疗保健传感器、 生物识别传感器等)中的至少一种。另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移动终端可以 组合利用由上述传感器中的至少两种传感器感测的信息。
输出部150用于产生与视觉、听觉或触觉等相关的输出,可以包括显示 部151、声音输出部152、触觉模块153、光输出部154中的至少一种。显示 部151可以与触摸传感器构成夹层结构或形成为一体型,以实现触摸屏。上 述触摸屏可以用作在移动终端100和用户之间提供输入接口的用户输入部12 3,同时可以在移动终端100和用户之间提供输出接口。
声音输出部152可以在呼叫信号接收、通话模式或录音模式、语音识别 模式、广播接收模式等模式下输出从无线通信部110接收或存储在存储器17 0的音频数据。声音输出部152还输出与移动终端100中执行的功能(例如, 呼叫信号接收音、消息接收音等)相关的声音信号。上述声音输出部152可 以包括接收器(receiver)、扬声器(speaker)、蜂鸣器(buzzer)等。
触觉模块(haptic module)153生成用户可以感觉到的各种触觉效果。 由触觉模块153生成的触觉效果的典型例子可以是振动。由触觉模块153生 成的振动的强度和图案等可以通过用户的选择或控制部的设置来控制。例如, 所述触觉模块153可以合成并输出彼此不同的振动或顺序输出彼此不同的振 动。
光输出部154使用移动终端100的光源的光来输出用于通知事件发生的 信号。在移动终端100发生的事件例如消息接收、呼叫信号接收、未接电话、 闹钟、日程提醒、邮件接收、通过应用的信息接收等。
接口部160用作与连接于移动终端100的各种种类的外部设备之间的通 路。上述接口部160可以包括有/无线耳麦端口(port)、外部充电器端口(p ort)、有/无线数据端口(port)、存储卡(memory card)端口、用于连接 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port)、音频I/O(Input/Output)端口(port)、 视频I/O(Input/Output)端口(port)、耳机端口(port)中的至少一种。在 移动终端100中,对应于外部设备连接于所述接口部160,可以执行与连接 的外部设备相关的适当控制。
并且,存储器170存储支持移动终端100的各种功能的数据。存储器17 0可以存储在移动终端100中运行的多个应用程序(application program,或 应用(application))、用于操作移动终端100的数据、命令。上述应用程序 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从外部服务器下载。并且,上述应用程序 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从出厂时就存在于移动终端100上,以实现移动终端10 0的基本功能(例如,电话接听和呼叫功能、消息接收和发送功能)。另外, 应用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70中,并且被安装到移动终端100中,从而由 控制部180驱动以执行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或功能)。
除了与所述应用程序相关的操作以外,控制部180通常还控制移动终端 100的整体操作。控制部180可以处理通过上述结构元件输入或输出的信号、 数据、信息等,或者可以驱动存储在存储器170中的应用程序,从而向用户 提供或处理适当的信息或功能。
并且,控制部180可以控制图1所示的结构元件中的至少一部分,以驱 动存储在存储器170的应用程序。此外,控制部180可以将包含在移动终端 100中的结构元件中的至少两种以上彼此组合而进行操作,以驱动所述应用 程序。
电源供应部190在控制部180的控制下接收外部电源、内部电源,从而 向包含在移动终端100的各个结构元件供应电源。上述电源供应部190包括 电池191,所述电池可以是内置型电池或可以更换的形态的电池。
所述各个结构元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彼此协作而操作,以实现后述的 各种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操作、控制或控制方法。并且,所述移动终端的操 作、控制或控制方法可以通过驱动存储在所述存储器170中的至少一种应用 程序,从而在移动终端上实现。
以下,在对通过以上描述的移动终端100来实现的各种各样的实施例进 行描述之前,参照图1对以上罗列的结构元件进行具体描述。
关于无线通信单元110,广播接收模块111通常被配置为经由广播频道 从外部广播管理实体接收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广播频道可包括卫星 频道、地面频道或这二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使用两个或更多个广播接 收模块111以方便同时接收两个或更多个广播频道或者支持在广播频道之间 切换。
移动通信模块112可向一个或更多个网络实体发送无线信号和/或从其接 收无线信号。网络实体的典型示例包括基站、外部移动终端、服务器等。这 些网络实体形成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根据移动通信的技术标准或通信方 法(例如,全球移动通信***(GSM)、码分多址(CDMA)、CDMA2000 (码分多址2000)、EV-DO(增强型优化语音数据或增强型仅语音数据)、 宽带CDMA(WCDM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HSUPA(高 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长期演进(LTE)、LTE-A(高级长期演进)等) 来构建所述移动通信网络。
经由移动通信模块112发送和/或接收的无线信号的示例包括音频呼叫信 号、视频(电话)呼叫信号或者支持文本和多媒体消息的通信的各种格式的 数据。
无线互联网模块113被配置为方便无线互联网接入。此模块可从内部或 外部连接到移动终端100。无线互联网模块113可根据无线互联网技术经由 通信网络发送和/或接收无线信号。
这种无线互联网接入的示例包括无线LAN(WLAN)、无线保真(Wi- Fi)、Wi-Fi直连、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LNA)、无线宽带(WiBro)、全 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iMAX)、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HS UP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长期演进(LTE)、LTE-A(高级长期演 进)等。无线互联网模块113可根据这些无线互联网技术以及其它互联网技 术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来发送/接收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根据例如WiBro、HSDPA、HSUPA、GSM、CD MA、WCDMA、LTE、LTE-A等实现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的无线互联 网接入时,无线互联网模块113执行这种无线互联网接入。因此,互联网模 块113可与移动通信模块112协作或用作移动通信模块112。
短距离通信模块114被配置为方便短距离通信(Short range communica tion)。用于实现这些短距离通信的合适的技术包括蓝牙(BluetoothTM)、射 频识别(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红外线通信(Infrared Da ta Association;IrDA)、超宽带(UWB:Ultra Wideband)、紫峰(ZigBee)、 近场通信(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无线保真(Wi-Fi:Wireles s-Fidelity)、无线保真直连(Wi-Fi Direct)、无线通用串行总线(Wireless USB:Wireless Universal Serial Bus)等。短距离通信模块114通常经由无 线局域网支持移动终端100与无线通信***之间的无线通信、移动终端100 与另一移动终端100之间的通信或者移动终端与另一移动终端100(或外部 服务器)所在的网络之间的通信。无线局域网的一个示例是无线个域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另一移动终端(可类似于移动终端100来配置)可 以是能够与移动终端100交换数据(或者与移动终端100协作)的可穿戴装 置(wearable device,例如,智能手表(smartwatch)、智能眼镜(smart gl ass)或头戴式显示器(HMD;head mounteddisplay))。短距离通信模块 114可感测或识别可穿戴装置,并允许可穿戴装置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通 信。另外,当所感测到的可穿戴装置是被验证为与移动终端100进行通信的装置时,例如,控制器180可将在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数据的至少一部分 经由短距离通信模块114发送给可穿戴装置。因此,可穿戴装置的用户可在 可穿戴装置上使用在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数据。例如,当在移动终端100 中接收到呼叫时,用户可利用可穿戴装置来对该呼叫进行应答。另外,当在 移动终端100中接收到消息时,用户可利用可穿戴装置来查看所接收到的消 息。
位置信息模块115通常被配置为检测、计算、推导或者标识移动终端的 位置。例如,位置信息模块115包括全球定位***(GPS;Global Positioni ng System)模块、Wi-Fi(Wireless Fidelity)模块或这二者。作为一个示例, 当移动终端使用GPS模块时,可利用从GPS卫星发送的信号来获取移动终 端的位置。作为另一示例,当移动终端使用Wi-Fi模块时,可基于与无线接 入点(AP;Wireless Access Point)有关的信息来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所 述无线接入点(AP)向Wi-Fi模块发送无线信号或者从Wi-Fi模块接收无线 信号。如果需要,位置信息模块115可另选地或另外地与无线通信单元110 的任何其它模块一起工作,以获得与移动终端的位置有关的数据。位置信息 模块115是为了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或者当前位置)而使用的模块,其并 不限定于直接计算或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的模块。
输入单元120可以被配置为允许对移动终端100的各种类型的输入。这 些输入的示例包括音频、图像、视频、数据和用户输入。图像和视频输入常 常利用一个或更多个摄像头121来获得。这些摄像头121可对在视频或图像 拍摄模式下通过图像传感器获得的静止画面或视频的图像帧进行处理。经处 理的图像帧可被显示在显示单元151上或者被存储在存储器170中。在一些 情况下,摄像头121可按照矩阵配置配置,以使得具有各种角度或焦点的多 个图像能够被输入至移动终端100。作为另一示例,摄像头121可按照立体 配置方式来设置,以获取用于实现立体图像的左图像和右图像。
麦克风122通常被实现为允许向移动终端100输入音频。可根据移动终 端100中执行的功能来按照各种方式处理音频输入。如果需要,麦克风122 可包括各种噪声去除算法以去除在接收外部音频的过程中生成的不期望的噪 声。
用户输入单元123是允许用户输入的组件。这种用户输入可使得控制器 180能够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用户输入单元123可包括机械(mechani cal)输入元件(例如,位于移动终端100的正面和/或背面或侧面的键、按钮、 薄膜开关、辊子、触合式开关等)或者触敏输入装置等中的一个或更多个。 作为一个示例,触敏输入装置可以是通过软件处理显示在触摸屏上的虚拟键 (virtual key)、软键(soft key)或可视键(visual key))、或者设置在移 动终端上的触摸屏以外的位置处的触摸键。另一方面,虚拟键或视觉键可按 照各种形状(例如,图形(graphic)、文本(text)、图标(icon)、视频(v ideo)或其组合)显示在触摸屏上。
感测单元140通常被配置为感测移动终端的内部信息、移动终端的周围 环境信息、用户信息等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控制器180通常与感测单元140 协作以基于感测单元140所提供的感测来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操作或者执行 与安装在移动终端中的应用程序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或操作。可利用各种 传感器中的任何传感器来实现感测单元140,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其中一些 传感器。
接近传感器141可包括在没有机械接触的情况下,利用电磁场、红外线 等来感测是否存在靠近表面的物体或者位于表面附近的物体的传感器。接近 传感器141可配置在移动终端被触摸屏覆盖的内侧区域处或触摸屏附近。
例如,接近传感器141可包括透射型光电传感器、直接反射型光电传感 器、反射镜反射型光电传感器、高频振荡接近传感器、电容型接近传感器、 磁型接近传感器、红外线接近传感器等中的任何传感器。当触摸屏被实现为 电容型时,接近传感器141可通过电磁场响应于导电物体的靠近而发生的变 化来感测指点器相对于触摸屏的接近。在这种情况下,触摸屏(触摸传感器) 也可被归类为接近传感器。
本文中常常将提及术语“接近触摸(proximity touch)”以表示指点器被 设置为在没有接触触摸屏的情况下接近触摸屏的情景。本文中常常将提及术 语“接触触摸(contact touch)”以表示指点器与触摸屏进行物理接触的情景。 对于与指点器相对于触摸屏的接近触摸对应的位置,这种位置将对应于指点 器垂直于触摸屏的位置。接近传感器141可感测接近触摸以及接近触摸模式 (例如,距离、方向、速度、时间、位置、移动状态等)。通常,控制器18 0对与接近传感器141所感测的接近触摸和接近触摸模式对应的数据进行处 理,并使得在触摸屏上输出视觉信息。另外,控制器180可根据对触摸屏上 的点的触摸是接近触摸还是接触触摸来控制移动终端100执行不同的操作或 者处理不同的数据。
触摸传感器可利用各种触摸方法中的任何触摸方法来感测施加到触摸屏 (例如,显示单元151)的触摸。这些触摸方法的示例包括电阻型、电容型、 红外型和磁场型等。
作为一个示例,触摸传感器可被配置为将施加到显示单元151的特定部 分的压力的变化或者在显示单元151的特定部分处发生的电容的变化转换为 电输入信号。触摸传感器还可被配置为不仅感测触摸位置和触摸面积,而且 感测触摸压力和/或触摸电容。通常使用触摸物体来对触摸传感器施加触摸输 入。典型的触摸物体的示例包括手指、触摸笔、手写笔(Stylus pen)、指点 器等。
当通过触摸传感器感测到触摸输入时,可将对应信号发送给触摸控制器。 触摸控制器可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将对应数据发送给控制器18 0。因此,控制器180可感测显示单元151的哪一区域被触摸。这里,触摸控 制器可以是独立于控制器180的组件、控制器180及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器180可以根据对触摸屏或者除触摸屏以外设 置的触摸键进行触摸的一种触摸物体来执行相同或不同的控制。例如,根据 提供触摸输入的物体是执行相同的控制还是不同的控制可基于移动终端100 的当前操作状态或者当前执行的应用程序来决定。
触摸传感器和接近传感器可单独实现或者组合实现,以感测各种类型的 触摸。这些触摸包括短(或轻敲)触摸(shot touch)、长触摸(long touch)、 多触摸(multi touch)、拖曳触摸(drag touch)、轻拂触摸(flick touch)、 缩小触摸(pinch-in touch)、放大触摸(pinch-out touch)、轻扫(swype) 触摸、悬停(hovering)触摸等。
如果需要,可实现超声传感器以利用超声波来识别与触摸物体有关的位 置信息。例如,控制器180可基于由照度传感器和多个超声传感器感测的信 息来计算波生成源的位置。由于光远比超声波快,所以光到达光学传感器的 时间远比超声波到达超声传感器的时间短。可利用这一事实来计算波生成源 的位置。例如,可以基于作为参考信号的光、利用相对于超声波到达传感器 的时间的时间差来计算波生成源的位置。
摄像头121通常包括摄像头传感器(CCD、CMOS等)、光电传感器(或 图像传感器)和激光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
利用激光传感器实现摄像头121可允许检测物理对象相对于3D立体图 像的触摸。光电传感器可被层压在显示装置上或者与显示装置交叠。光电传 感器可被配置为对接近触摸屏的物理对象的移动进行扫描。更详细地讲,光 电传感器可包括成行和列的光电二极管和晶体管,以利用根据施加的光的量 而变化的电信号来对光电传感器处接收的内容进行扫描。即,光电传感器可 根据光的变化来计算物理对象的坐标,从而获得物理对象的位置信息。
显示单元151通常被配置为输出在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例如, 显示单元151可显示在移动终端100处执行的应用程序的执行画面信息或者 响应于执行画面信息的用户界面(UI;user interface)和图形用户界面(GU I;Graphic User Interface)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单元151可被实现为用于显示立体图像的立体 显示单元。
典型的立体显示单元可采用诸如立体方案(眼镜方案)、自动立体方案 (无眼镜方案)、投影方案(全息方案)等的立体显示方案。
音频输出模块152通常被配置为输出音频数据。这些音频数据可从多种 不同的源中的任何源获得,使得所述音频数据可从无线通信单元110接收或 者可存储在存储器170中。所述音频数据可在诸如信号接收模式、呼叫模式、 录制模式、语音识别模式、广播接收模式等的模式期间输出。音频输出模块 152可提供与移动终端100所执行的特定功能有关的可听输出(例如,呼叫 信号接收音、消息接收音等)。音频输出模块152还可被实现为受话器(rec eiver)、扬声器(speaker)、蜂鸣器(buzzer)等。
触觉模块(haptic module)153可被配置为产生用户感觉、感知或者体 验的各种触觉效果。由触觉模块153产生的触觉效果的典型示例是振动。由 触觉模块153产生的振动的强度、模式等可通过用户选择或控制器的设定来 控制。例如,触觉模块153可按照组合方式或顺序方式输出不同的振动。
除了振动以外,触觉模块153可产生各种其它触觉效果,包括诸如插针 排列向接触皮肤垂直移动、通过喷射孔或抽吸开口的空气的喷射力或抽吸力、 对皮肤的触摸、电极(electrode)的接触、静电力等的刺激效果、利用能够 吸热或发热的元件再现冷和热的感觉的效果等。
除了通过直接接触传递触觉效果以外,触觉模块153还可被实现为使得 用户能够通过诸如用户的手指或手臂的肌肉觉来感觉到触觉效果。可根据移 动终端100的特定配置设置两个或更多个触觉模块153。
光学输出模块154可输出用于利用光源的光指示事件的发生的信号。移 动终端100中发生的事件的示例可包括消息接收、呼叫信号接收、未接呼叫、 闹钟、日程提醒、电子邮件接收、通过应用的信息接收等。
由光学输出模块154输出的信号可被实现为使得移动终端发射单色光或 多种颜色的光。例如,随着移动终端感测到用户已查看所发生的事件,信号 输出可被终止。
接口单元160用作要与移动终端100连接的外部装置的接口。例如,接 口单元160可接收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数据,接收电力以传送给移动终端10 0内的元件和组件,或者将移动终端100的内部数据发送给这种外部装置。 接口单元160可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端口、有线或无 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标识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 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
所述标识模块可以是存储用于验证移动终端100的使用权限的各种信息 的芯片,并且可包括用户标识模块(UIM;user identify module;)、订户标 识模块(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全球订户标识模块(USIM;u niversal 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等。另外,具有标识模块的装置(本文 中也称作“标识装置”)可采取智能卡(smart card)的形式。因此,标识装置 可经由接口单元160与移动终端100连接。
当移动终端100与外部托架连接时,接口单元160可用作使得能够将来 自托架的电力供应给移动终端100的通道,或者可用作使得能够用来将由用 户从托架输入的各种命令信号传送给移动终端的通道。从托架输入的各种命 令信号或电力可用作用于识别出移动终端被正确安装在托架上的信号。
存储器170可存储用于支持控制器180的操作的程序,并存储输入/输出 数据(例如,电话簿、消息、静止图像、视频等)。存储器170可存储与响 应于触摸屏上的触摸输入而输出的各种模式的振动和音频有关的数据。
存储器170可包括一种或更多种类型的存储介质,包括闪存、硬盘、固 态盘、硅磁盘、微型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 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 OM)、磁存储器、磁盘、光盘等。移动终端100还可与在诸如互联网的网 络上执行存储器170的存储功能的网络存储装置有关地操作。
控制器180通常可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总体操作。例如,当移动终端的 状态满足预设条件时,控制器180可设定或解除用于限制用户相对于应用输 入控制命令的锁定状态。
控制器180还可执行与语音呼叫、数据通信、视频呼叫等关联的控制和 处理,或者执行模式识别处理以将触摸屏上进行的手写输入或绘画输入分别 识别为字符或图像。另外,控制器180可控制那些组件中的一个或其组合, 以便实现本文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
电源单元190接收外部电力或提供内部电力,并且供应对包括在移动终 端100中的各个元件和组件进行操作所需的适当电力。电源单元190可包括 电池,该电池通常是可再充电的或者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到终端主体以便于 充电。
电源单元190可包括连接端口。该连接端口可被配置为接口单元160的 一个示例,用于供应电力以对电池进行再充电的外部充电器可电连接到该连 接端口。
作为另一示例,电源单元190可被配置为以无线方式对电池进行再充电, 而不使用连接端口。在此示例中,电源单元190可利用基于磁感应的电感耦 合方法或基于电磁共振的磁共振耦合方法中的至少一种来接收从外部无线电 力发送器传送的电力。
本文所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可利用例如软件、硬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在计算 机可读介质、机器可读介质或类似介质中实现。
现在参照图2和图3,参照直板型终端主体描述移动终端100。然而,另 选地,移动终端100可按照各种不同配置中的任何配置来实现。这些配置的 示例包括手表型、夹子型、眼镜型或者折叠型、翻盖型、滑盖型、旋转型和 摆动型(其中两个和更多个主体按照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彼此组合)或其组 合。本文的讨论将常常涉及特定类型的移动终端(例如,直板型、手表型、 眼镜型等)。
然而,关于特定类型的移动终端的这些教导将通常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 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100将通常包括形成终端的外观的壳体(例如,框架、壳体、 盖等)。在此实施方式中,壳体利用前壳体和后壳体102形成。各种电子组 件被包含在前壳体与后壳体102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中。另外,可在前壳体与 后壳体102之间设置至少一个侧壳体104。
显示单元151被示出为设置在终端主体的前侧以输出信息。如图所示, 显示单元151的窗口151a可被安装到前壳体以与前壳体一起形成终端主体的 正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组件也可被安装到后壳体102。这些电子组件 的示例包括可拆卸电池191、标识模块、存储卡等。后盖被示出为盖住电子 组件,该盖可以可拆卸地连接到后壳体105。因此,当将后盖从后壳体105 拆卸时,安装到后壳体105的电子组件暴露于外。
如图所示,当后盖连接到后壳体105时,后壳体105的侧表表面部分地 暴露。在一些情况下,在连接时,后壳体105也可被后盖完全遮蔽。在一些 实施方式中,后盖可包括开口以用于将摄像头121b或音频输出模块152b暴 露于外。
壳体可通过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型来形成,或者可由例如不锈钢(STS)、 铝(Al)、钛(Ti)等的金属形成。
不同于多个壳体形成用于容纳组件的内部空间的示例,移动终端100可 被配置为使得一个壳体形成内部空间。在此示例中,具有单一体的移动终端 100被形成为使得合成树脂或金属从侧表面延伸至背面。
如果需要,移动终端100可包括用于防止水进入终端主体中的防水单元 (未示出)。例如,防水单元可包括位于窗口151a与前壳体之间、侧壳体1 04与后壳体105之间、或者后壳体105与后盖之间的防水构件,以在那些壳 体连接时将内部空间气密地密封。
移动终端包括显示单元151、第一音频输出模块151a/第二音频输出模块 151b、接近传感器141、照度传感器142、光学输出模块154、第一摄像头1 21a/第二摄像头121b、第一操纵单元123a/第二操纵单元123b、麦克风122、 接口单元160等。
将如图2和图3所示描述移动终端。显示单元151、第一音频输出模块1 51a、接近传感器141、照度传感器142、光学输出模块154、第一摄像头12 1a和第一操纵单元123a被配置在终端主体的正面中,第二操纵单元123b、 麦克风122和接口单元160被配置在终端主体的侧表面中,第二音频输出模 块151b和第二摄像头121b被配置在终端主体的背面中。
然而,将理解,另选的配置方式也是可能的并且在本公开的教导内。一 些组件可被省略或重新配置。例如,第一操纵单元123a可设置在终端主体的 另一表面上,第二音频输出模块152b可设置在终端主体的侧表面上。
显示部151显示(输出)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例如,显示部15 1可以显示移动终端100中驱动的应用程序的运行画面信息,或者与这种运 行画面信息相对应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图形用户界面(Grap hic User Interface,GUI)信息。
显示单元151输出在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显示单元151可利用 一个或更多个合适的显示装置来实现。这些合适的显示装置的示例包括液晶 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 LED)、柔性显示器、3维(3D)显示器、电子墨水显示器及其组合。
根据移动终端100的配置状态,可以存在两个或更多个显示单元151。 例如,多个显示单元151可被配置在一侧,彼此间隔开或者这些装置可被集 成,或者这些装置可被配置在不同的表面上。
显示单元151还可包括触摸传感器,该触摸传感器感测在显示单元处接 收的触摸输入。当触摸被输入到显示单元151时,触摸传感器可被配置为感 测该触摸,并且控制器180例如可生成与该触摸对应的控制命令或其它信号。 以触摸方式输入的内容可以是文本或数值或者是可按照各种模式指示或指定 的菜单项。
触摸传感器可按照设置在窗口151a与窗口151a的背面上的显示器之间 的具有触摸图案的膜或者在窗口151a的背面上直接构图的金属丝的形式来 配置。另选地,触摸传感器可与显示器一体地形成。例如,触摸传感器可设 置在显示器的基板上或者显示器内。
显示单元151还可与触摸传感器一起形成触摸屏。这里,触摸屏可用作 用户输入单元123(参见图1)。因此,触摸屏可代替第一操纵单元123a的 至少一些功能。
第一音频输出模块152a可按照扬声器的形式来实现以输出语音音频、报 警音、多媒体音频再现等。
显示单元151的窗口151a通常将包括孔径以允许由第一音频输出模块1 52a生成的音频通过。一个另选方式是允许音频沿着结构体之间的装配间隙 (例如,窗口151a与前壳体之间的间隙)来释放。在这种情况下,从外观上 看,独立地形成以输出音频音的孔不可见或者被隐藏,从而进一步简化移动 终端100的外观和制造。
光学输出模块154可被配置为输出用于指示事件发生的光。这些事件的 示例包括消息接收、呼叫信号接收、未接呼叫、闹钟、日程提醒、电子邮件 接收、通过应用的信息接收等。当用户已查看发生的事件时,控制器可控制 光学输出模块154停止光输出。
第一摄像头121a可处理由图像传感器在拍摄模式或视频呼叫模式下获 得的图像帧(例如,静止图像或运动图像)。然后,经处理的图像帧可被显 示在显示单元151上或者被存储在存储器170中。
第一操纵单元123a和第二操纵单元123b是用户输入单元123的示例, 其可由用户操纵以提供对移动终端100的输入。第一操纵单元123a和第二操 纵单元123b还可被共同称作操纵部分,并且可采用允许用户执行诸如触摸、 推按、滚动等的操纵的任何触觉方法。第一操纵单元123a和第二操纵单元1 23b还可采用允许用户执行诸如接近触摸、悬停等的操纵的任何非触觉方法。
在附图中,将第一操纵单元123a示出为触摸键,但可能的另选方式包括 机械键、按键、触摸键及其组合。
在第一操纵单元123a和第二操纵单元123b处接收的输入可按照各种方 式来使用。例如,用户可使用第一操纵单元123a来将输入提供给菜单、主屏 键、取消、搜索等,用户可使用第二操纵单元123b来提供输入以控制从第一 音频输出模块152a或第二音频输出模块152b输出的音量、切换为显示单元 151的触摸识别模式等。
作为用户输入单元123的另一示例,后输入单元(未示出)可被设置在 终端主体的背面上。用户可操纵后输入单元以提供对移动终端100的输入。 所述输入可按照各种不同的方式来使用。例如,用户可使用后输入单元来提 供输入以进行电源开/关、开始、结束、滚动、控制从第一音频输出模块152 a或第二音频输出模块152b输出的音量、切换为显示单元151的触摸识别模 式等。后输入单元可被配置为允许触摸输入、推按输入或其组合。
后输入单元可被设置为在终端主体的厚度方向上与前侧的显示单元151 交叠。作为一个示例,后输入单元可被设置在终端主体的后侧的上端部,使 得当用户用一只手抓握终端主体时用户可利用食指容易地操纵后输入单元。 另选地,后输入单元可至多被设置在终端主体的后侧的任何位置。
包括后输入单元的实施方式可将第一操纵单元123a的一些或全部功能 实现在后输入单元中。因此,在从前侧省略第一操纵单元123a的情况下,显 示单元151可具有更大的屏幕。
作为另一另选方式,移动终端100可包括扫描用户的指纹的手指扫描传 感器。然后控制器180可使用由手指扫描传感器感测到的指纹信息作为验证 程序的一部分。手指扫描传感器也可被安装在显示单元151中或者被实现在 用户输入单元123中。
麦克风122被示出为设置在移动终端100的端部,但其它位置也是可能 的。如果需要,可实现多个麦克风,这种配置方式允许接收立体声。
接接口单元160可用作允许移动终端100与外部装置进行接口的路径。 例如,接口单元160可包括用于连接到另一装置(例如,耳机、外部扬声器 等)的连接端子、用于近场通信的端口(例如,红外数据协会(IrDA)端口、 蓝牙端口、无线LAN端口等)、或者用于向移动终端100供电的电源端子中 的一个或更多个。接口单元160可按照用于容纳外部卡(例如,订户标识模 块(SIM)、用户标识模块(UIM)、或者用于信息存储的存储卡)的插槽 的形式来实现。
第二摄像头121b被示出为设置在终端主体的背面处,并且其图像拍摄方 向基本上与第一摄像头单元121a的图像拍摄方向相对。如果需要,可另选地 将第二摄像头121b设置在其它位置或者使其能够移动,以便具有不同于所示 的图像拍摄方向的图像拍摄方向。
第二摄像头121b可包括沿着至少一条线配置的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 还可按照矩阵配置来配置。这些摄像头可被称作“阵列摄像头”。当第二摄像 头121b被实现为阵列摄像头时,可利用多个透镜以各种方式拍摄图像,并且 图像具有更好的质量。
如图3所示,闪光灯124被示出为与第二摄像头121b相邻。当利用摄像 头121b拍摄目标的图像时,闪光灯124可对目标进行照明。
如图2所示,可在终端主体上设置第二音频输出模块152b。第二音频输 出模块152b可结合第一音频输出模块152a实现立体声功能,并且还可用于 实现呼叫通信的免提模式。
用于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天线可设置在终端主体上。所述天线可安装在 终端主体中或者可由壳体形成。例如,构成广播接收模块111的一部分的天 线可收缩到终端主体中。另选地,天线可利用附着到后盖的内表面的膜或者 包含导电材料的壳体来形成。
用于向移动终端100供电的电源单元190可包括电池191,该电池191 被安装在终端主体中或者可拆卸地连接到终端主体的外部。
电池191可经由连接到接口单元160的电源线来接收电力。另外,电池 191可利用无线充电器以无线方式再充电。无线充电可通过磁感应或电磁共 振来实现。
后盖被示出为连接到后壳体105以用于遮蔽电池191,以防止电池191 分离并保护电池191免受外部冲击或异物的影响。当电池191能够从终端主 体拆卸时,后盖可以可拆卸地连接到后壳体105。
在移动终端100上可另外设置用于保护外观或者辅助或扩展移动终端10 0的功能的附件。作为附件的一个示例,可设置用于覆盖或容纳移动终端10 0的至少一个表面的盖或袋。所述盖或袋可与显示单元151协作以扩展移动 终端100的功能。附件的另一示例是用于辅助或扩展对触摸屏的触摸输入的 触摸笔。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移动终端的分解立体图。图5A和图5B是示出从一 侧面观察时的移动终端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立体图,图6A和图6B是示 出移动终端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后视图。在这些附图中,图5A及图6B 中示出了移动终端的第一状态,图5A及图6B中示出了移动终端的第二状态。
如图所示,第一状态的移动终端100被收缩,由此具有比第二状态的移 动终端100更小的大小。并且,位于移动终端100的正面的显示器151的大 小也比第二状态变小。另一方面,第一状态的移动终端100沿着第一方向D 1扩展而转换为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如图5B所示,移动终端100 的大小及显示部151的正面部的大小比第一状态更大,如图6B所示,显示 部151的背面部的大小将会缩小。即,第一状态下位于移动终端151的背面 的显示部151,在第二状态下将会朝向移动终端100的正面进行移动。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移动终端100及其显示器151进行扩展(extend or enlarge)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D1,为了从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而进行收 缩(contact orretract)或缩小(reduce)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D2,而且将与 所述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垂直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
为了使显示部的位置能够如上所述那样发生改变,显示部可以利用能够 弯曲的柔性显示部151。柔性显示器是指,在保持现有的平板显示器的特性 的情况下,制作在如纸张一样能够弯曲、弯折、折叠、扭曲或卷曲的薄且柔 软的基板上,轻盈且不易破碎的坚实的显示器。
并且,电子纸是采用一般的墨水的特征的显示技术,其与现有的平板显 示器的不同之处可能是使用反射光这点上。电子纸可以基于利用扭转球或胶 囊的电泳(electrophoresis)而变更信息。
在柔性显示部151不发生变形的状态(例如,具有无限大的曲率半径的 状态,以下,称为基本状态)下,柔性显示部151的显示区域将会形成为平 面。在从所述基本状态因受到外力而发生变形的状态(例如,具有有限的曲 率半径的状态,以下,称为变形状态)下,所述显示区域可以形成为曲面。 如图所示,所述变形状态下所显示的信息可以形成为在曲面上输出的视觉信 息。这样的视觉信息是,可以通过对以矩阵形态配置的单位像素(sub-pixel) 的发光单独地进行控制来实现的。所述单位像素是指用于呈现一个颜色的最 小单位。
柔性显示部151在所述基本状态下可以处于不是平坦的状态的弯曲的状 态(例如,上下或左右弯曲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若向柔性显示部151施 加外力,则柔性显示部151可以变形为平坦的状态(或者,更少地发生弯曲 的状态)或者更多地发生弯曲的状态。
另外,柔性显示部151可以与触摸传感器组合而实现柔性触摸屏。若对 柔性触摸屏进行触摸,则控制部180(参照图1)可以执行与这样的触摸输入 相对应的控制。柔性触摸屏可以构成为,不仅在所述基本状态下,在所述变 形状态下也能感测触摸输入。
触摸传感器利用电阻膜方式、电容方式、红外线方式、超声波方式、磁 场方式等多种触摸方式中的一种以上,来对施加于触摸屏的触摸(或者触摸 输入)进行感测。
作为一例,触摸传感器可以构成为,将施加于触摸屏的特定部位的压力 或特定部位上所发生的电容等的变化变换为电输入信号。触摸传感器可以构 成为,能够检测对触摸屏上施加触摸的触摸对象体触摸在触摸传感器上的位 置、面积、触摸时的压力、触摸时的电容等。
另外,在移动终端100可以设置有,能够对柔性显示部151的变形进行 感测的变形感测单元。这样的变形感测单元可以包括在感测部140(参照图1) 中。
所述变形感测单元可以设置在柔性显示部151或壳体(后述的第一框架 101及第二框架102),从而能够对与柔性显示部151的变形相关的信息进行 感测。其中,与变形相关的信息可以是柔性显示部151发生变形的方向、发 生变形的程度、发生变形的位置、发生变形的时间以及发生变形的柔性显示 部151所复原的加速度等,除此之外,其还可以是因柔性显示部151的弯曲 而能够感测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并且,控制部180可以根据与由所述变形感测单元感测到的柔性显示部 151的变形相关的信息,变更显示于柔性显示部151的信息,或者生成用于 控制移动终端100的功能的控制信号。
柔性显示部151的状态转换(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即,由移动终端 100的大小变化而产生的显示部151的移动终端100的正面和背面上的大小 变化,可以利用用户所施加的力来手动方式执行,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 这样的手动方式。例如,当移动终端100或柔性显示部151具有第一状态时, 在没有用户所施加的外力的情况下,利用用户或应用程序的命令来转换为第 二状态。为使柔性显示器151如上所述那样在无外力的情况下自动地变形, 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后述的驱动部200。
本发明的柔性显示部151围绕移动终端100的第一方向的侧部并进行卷 绕(roll)的同时弯折180度。因此,以移动终端100的侧部为基准,显示部 151的一部分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正面,而显示部151的另一部分配置在 移动终端100的背面。位于移动终端100正面的显示部151的一部分可以以 不移动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正面,而位于移动终端100背面的显示部151的另 一部分可以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背面。
并且,显示部151可以卷绕于所述侧部或从所述侧部解开,因此,可以 通过使显示部151的配置于移动终端100背面的部分进行移动,来对显示部 151的配置于移动终端100正面的区域的大小进行调整。由于柔性显示部15 1的面积已被设定,并且由一个连续的本体构成,因此,若正面部的面积增 加,则背面部的面积将会减少。这样的显示部151可以卷绕在相对于后述的 第一框架101能够进行移动的第二框架102内,准确而言,卷绕在所述第二 框架102的某一侧部,为了调节显示部151的配置于移动终端100正面的面 积,所述显示部151可以沿着第二框架102的移动方向卷绕于第二框架102, 并且从所述第二框架102引出(withdraw or pulled out)或引入(insert or pushed into)到所述第二框架102。对于这样的运转而言,将会与移动终端1 00的其他相关结构要素一同详细后述。
通常而言,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100的壳体(case)或机壳(housing), 但是,由于存在有用于覆盖移动终端100的正面和背面的柔性显示部151, 因此用于将天线设置于所述壳体或机壳的部位可能会受到限制。基于这样的 理由,可以在柔性显示部151上实现天线。显示器内置型天线(AOD:Ante nna on Display)是,印刷有图案的电极层和介质层层叠而构成透明薄膜的 形态的天线。显示器内置型天线与以现有的铜镍镀金方式实现的激光直接成 型(laser Direct Structuring,LDS)技术相比,能够形成为更薄,因此,其 具有几乎不对厚度构成影响,并且在外观上不露出的优点。并且,显示器内 置型天线可以直接从显示部151收发信号。因此,在如本发明的在两面配置 有显示部151的移动终端100中,可以使用显示器内置型天线。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包括用于安装部件的框架101、102,如图4所示, 本发明的框架101、102可以沿着第一方向能够改变其大小。一个以上的框架 101、102可以通过相对地进行移动来能够改变其第一方向上的大小。框架1 01、102在其内部安装电子部件,而在其外部配置柔性显示部151。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包括柔性显示部151,因此,柔性显示部151可 以以包围框架101、102的正面和背面的形态结合。框架可以包括:第一框架 101;和相对于第一框架101沿着第一方向进行移动的第二框架102。第一框 架101和第二框架102包括前方部、后方部以及侧面部,并且彼此相结合。 因此,移动终端100可以利用这些相结合的第一框架101和第二框架102, 来形成六面体的外观。
首先,第一框架101相当于移动终端100的主本体,在其内部可以形成 用于容纳各种部件的空间。并且,第一框架101可以在这样的空间内容置以 可移动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一框架101的第二框架102。更详细而言,第一 框架101可以包括:第一前方部1011,其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前方,并支 撑所述显示部151的正面部;以及第一后方部1012,其配置在移动终端的后 方,并用于安装各种部件。
为了在第一前方部1011、第一后方部1012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第一 前方部1011和第一后方部1012可以彼此隔开规定间隔,并可以通过侧部10 14彼此相连接。侧部1014也可以与第一后方部1012或第一前方部1011构 成为一体型。在第一框架101内的空间内,可以容纳有作为移动终端100的 部件的摄像头121、声音输出部152、输入输出端子161、控制部180以及电 源供应部190。例如,控制部180可以是,包括用于对移动终端的运转的处 理器及电子电路进行控制的电路板181;电源供应部190可以是电池191和 相关部件。并且,后述的用于对第二框架102的滑动移动进行控制的驱动部 200,也可以容纳于第一框架101内。
如前所述,显示部151可以具有连续的本体并卷绕在移动终端100内, 并且均可以配置于移动终端100的正面和背面。显示部151可以包括:位于 移动终端100正面的正面部;位于移动终端100背面的背面部;以及侧面部, 其位于正面部和背面部之间,并且包围移动终端100的侧面。正面部和背面 部可以形成为扁平的形态,而侧面部可以使显示部151形成为曲面。在弯折 的情况下,柔性显示部151可能会损坏,因此,其可以构成为以规定曲率弯折。
显示部151可以划分为固定部和可变部。固定部是指固定在框架的部分。 由于固定部固定在框架,因此其特征在于弯曲程度不会发生变化而维持恒定 的形态。另一方面,可变部是指所弯曲的部分的角度可发生变化,或者所弯 曲的部分的位置发生变化的部分。所弯曲的位置或角度变得不同的可变部, 需要对应于所述变化而对可变部的背面进行支撑的结构。
固定部结合在显示部的第一框架并始终位于正面,从而构成正面部的一 部分。可变部包括位于移动终端的侧面方向上的侧面部,侧面部的位置根据 第二框架的位置而变得不同。以侧面部为基准,位于正面的区域和位于背面 的区域的面积将会变得不同。即,根据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可变部的一部 分可以形成为正面部,而另一部分可以形成为背面部。以移动终端为基准, 可变部可以位于相对于固定部的第一方向上,可变部的端部朝向移动终端的 背面方向弯折,并且在第二框架的背面进行滑动移动。
在显示部的可变部的端部,结合有用于对其在第二框架的背面上滑动移 动进行引导的显示框架,当第二框架沿着第一方向进行移动时,显示框架同 时在第二框架上沿着第一方向进行移动。其结果,显示框架的移动距离是第 二框架相对于第一框架的移动距离的2倍。另一方面,如图6A和图6B中较 好地示出,移动终端100的第一后方部1012可以包括露出后方部1013,所 述露出后方部1013在第一状态下也不会被显示部151覆盖而露出于外部。在 露出后方部1013,可以配置有用于对移动终端100进行操作的诸如各种各样 的各种按键、开关、摄像头121、闪光灯的物理性输入部120以及诸如接近 传感器141或指纹传感器的传感器部140。除了露出后方部1013以外的第一 后方部1012,如图6B所示那样,在第一状态下被显示部151覆盖,并且如 图6B所示那样,在第二状态下露出于背面方向上。
通常的直板型终端中,显示部只设置于终端的正面上。因此,为了让用 户观看显示部151的同时拍摄相反侧的物体,主摄像头配置在终端的背面。 另一方面,为了让用户通过显示部观看自己的同时拍摄,需要在终端的正面 额外设置辅助摄像头。
但是,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在其正面及背面两者上设置有显示部151。 因此,当用户拍摄自己时,可以使用位于与摄像头121相同的表面的显示部, 即,使用附图中的移动终端100背面上的显示部151的一部分,并且,当拍 摄用户的相反侧的物体时,可以使用位于与摄像头121相反的表面的显示部, 即,使用附图中的移动终端100正面上的显示部151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 理由,移动终端100可以利用一个摄像头121来拍摄位于用户的相反侧的物 体,也可以拍摄用户自己。作为摄像头,可以设置有广角、超广角、望远等 摄影角度不同的多个摄像头。在露出后方部1013上,除了摄像头以外还可以 配置有接近传感器、声音输出部等,并且还可以设置有天线116,为了保护 露出后方部1013的摄像头或传感器等,并且考虑到外观设计方面,可以利用 露出装饰件1013进行贴合。
侧部1014,可以以包围第一框架101的***的方式沿着第一前方部101 1和第一后方部1012的边缘延伸,并且可以形成移动终端100的外观。但是, 如前所述,由于第二框架102容纳于第一框架101,并且可移动地结合于第 一框架101,因此,为了允许这样的第二框架102相对于第一框架101进行 移动,需要使第一框架101的一部分开放。如图4较好地示出,作为一例, 由于第二框架102以可移动的方式结合于第一框架101的两个侧部中的任意一个,因此侧部1014不会形成于第一方向上的侧面,由此能够使其开放。因 此,第一框架101可以包括:实质上被封闭的第一侧部101a;以与所述第一 侧部101a相向的方式配置而开放的第二侧部101b。由于侧部1014露出于移 动终端100的外部,因此,可以配置电源端口或用于连接耳机孔的接口部16 0或诸如音量键的用户输入部120等。在包含金属材质的情况下,侧部1014 可以起到作为天线的作用。
第二框架102可以包括: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前方的第二前方部1021; 和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后方的第二后方部1022。与第一框架101的第一前 方部1011和第一后方部1012相同地,第二前方部1021和第二后方部1023 可以形成为大体上平坦的板形构件。并且,第二框架102也容纳各种各样的 部件,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需避免与容纳于第一框架101内的部件发生干涉。 因此,第二前方部1021和第二后方部1022可以以形成规定空间的方式结合 成彼此隔开的状态,并且可以具有与第一框架101内的部件不发生干涉的形 状。
并且,显示部151可以以均配置于移动终端100的正面和背面的方式在 第二框架102内卷绕并弯折180度。为了实现这样的显示器151的排列(arr angement),第二框架102可以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其内部的辊子(r oller)1028。所述辊子1028可以在第二框架102的内部配置于任意位置。但 是,为了向用户提供较佳品质的画面,显示器151需要在移动终端100的正 面和背面平坦地展开(spread),为了实现这样的展开,需要向显示器151 提供确切的张力。为了提供确切的张力,辊子1028可以配置在第二框架102 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这样的辊子1028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可以以可旋 转的方式结合在第二框架102。
显示部151可以以规定曲率缓慢地弯曲并卷绕在辊子1028。柔性显示部 151可以包括:用于输出影像,并露出于外侧的第一面;在所述第一面的相 反侧面向框架的内表面。辊子1028可以与显示部151的内表面相接触,并且 以自如地记性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第二框架102。由此,辊子1028实质上可以 使显示部151沿着移动终端100的侧方向(lateraldirection)、即与长度方 向垂直的方向进行移动。如后所述,当第二框架102进行滑动时,在由所述 第二框架102施加的张力的作用下,显示部151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即, 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相对于第二框架102朝向移动终端100的正面 或背面进行移动,辊子1028进行旋转的同时引导这样的移动。
并且,辊子1028配置在第二框架102的第一侧部102a,所述第一侧部1 02a实质上相当于移动终端100的最外廓的侧部。假如,在第二框架102的 第一侧部102a被露出的情况下,卷绕于辊子1028的显示部151可能会破损。 因此,第二框架102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一侧部102a的侧部框架1024。
侧部框架1024沿着第二框架102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从而能够覆盖 第一侧部102a,据此,能够保护辊子1028和卷绕于辊子1028的显示部151。
由于侧面部被辊子卷绕,因此侧面部以规定的曲率弯曲,侧部框架的内 侧面可以包括与侧面部的曲率相对应的曲面。
通过这样的侧部框架1024,第二框架102将会具有实质上被封闭的第一 侧部102a,所述侧部框架1024实质上可以与第一框架101的侧面部1014一 同形成移动终端100的外观。并且,为了使移动过程中与第一框架101内的 部件之间的干涉最小化,第二框架102可以包括第二侧部102b,所述第二侧 部102b与第一侧部102a相向而配置并开放。
这样的第二框架102可移动地结合于第一框架101,由此,其可以相对 于第一框架101沿着规定的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进行滑动。更详细而 言,如图所示,第二框架102可以通过第一框架101的侧部、准确而言开放 的第二侧部101b来可移动地结合于第一框架101。更详细而言,第二框架的 第二侧部102b以与封闭的第一框架101的第一侧部101a相对邻近的方式配 置,因此,第二框架的第一侧部102a可以以与所述第一侧部101a相向的方式配置。由此,第二侧部102b通过所述第一框架的侧部、即第一框架的第二 侧部101b来***到所述第一框架101内。第一侧部102a不***到第一框架 101内,而是始终位于第一框架101的外部,由此,如前所述,其可以形成 移动终端100的外观。但是,在需要的情况下,这样的第二框架102的第一 侧部102a也可以***到第一框架101内。
基于这样的位置关系,第二框架102可以沿着与移动终端100或第一框 架10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从所述第一框架101扩展或收缩到所述第一 框架101。即,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可以是,基本上与移动终端100 或第一框架10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另一方面,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 向D2也可以描述为移动终端100或第一框架101的侧方向(lateral direction) 或水平方向(horizontal direction)。并且,通过第一方向D1上的移动,第 二框架102将会从第一框架101扩展,因此,第一方向D1可以是,使第二 框架102从第一框架101远离,即使第二框架102朝向移动终端100或第一 框架101的外侧(outwardly)进行移动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第二方向D 2上的移动,第二框架102将会朝向第一框架101收缩。因此,第二方向D2 是与第一方向D1相向的方向,并且可以是使第二框架102靠近于第一框架1 01,即使第二框架102朝向移动终端100或第一框架101的内侧(inwardly) 进行移动的方向。当沿着第一方向D1进行移动时,这样的第二框架102将 会扩展,并且向配置于移动终端100背面的显示部151的一部分施加力而使 其额外地配置到移动终端100的正面,并且可以形成用于实现这样的额外配 置的区域。由此,第二框架102通过第一方向D1上的移动来可以使移动终 端100转换为具有相对扩展了的正面的显示部151的第二状态。另一方面, 当第二框架102朝向第二方向D2进行移动时,将会收缩到原状态,通过向 配置于移动终端100正面的显示部151的一部分施加力,来可以使其重新返 回到移动终端100的背面。由此,第二框架102通过第二方向D2上的移动, 来能够使移动终端100转换为具有相对缩小了的正面的显示部151的第一状 态。由此,第二框架102根据移动方向(即,第一或第二方向D1、D2)将 显示部151选择性地露出于移动终端100的正面,据此,能够将移动终端10 0转换为先前定义的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在这样的第一及第二方向D1、D2上的扩展及收缩的过程中,第二框架 102可以以与第一框架101不发生干涉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框架101、准确而言 其第一前方部1011、第一后方部1012相重叠。更详细而言,如前所述,显 示部151可以利用第一框架101的第一前方部1011来进行结合并被所述第一 前方部1011支撑,因此,无需额外地利用第二框架102的第二前方部1021 来进行支撑。反而是,如果第二前方部1021设置在第一前方部1011和显示部151之间,则因与反复进行移动的第二前方部1021的摩擦而可能会使显示 部151发生变形或破损。因此,第二前方部1021可以配置在第一前方部101 1的下方(below),或者可以***到由两张构成的第一前方部1011之间。 第二框架102的第二后方部1022可以配置在第一框架101的第一后方部101 2的背面方向上。即,第二后方部1022的正面可以面向第一后方部1012的 背面。并且,为了稳定地支持第二框架102的运动,第一后方部1012的背面 可以与第二后方部1022的正面相接触。通过这样的配置,第二后方部1022 露出于第一框架,准确而言露出于第一后方部1012的外部,并可以与显示部 151相结合。
并且,第二框架102可以通过第一及第二方向D1、D2上的扩展及收缩 来使移动终端100自身的大小、尤其移动终端100的正面扩展和缩小,为了 实现所意图的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显示部151需要按照这样的扩展或缩小 的正面大小而进行移动。但是,当固定在第二框架102时,显示部151无法 与扩展或缩小了的移动终端100的正面对应地顺畅移动。基于这样的理由, 显示部151可以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结合在第二框架102。
更详细而言,显示部151可以包括:第一端部(side edge or side end) 151d,其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正面;第二端部151e,其与所述第一端部1 51d相向,并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背面。第一端部151d配置在第一框架1 01的正面、即第一框架101的第一前方部1011的正面,并可以与移动终端1 00的侧部、即第一框架101的第一侧部101a相邻而配置。另一方面,由于 第二端部151e与移动终端100的背面、即第二框架102的第二后方部1022邻近,因此,第二端部151e可以以沿着第一及第二方向D1、D2能够移动的 方式结合在第二框架102的第二后方部1022。并且,由于显示部151在结构 上不强,因此显示框架103可结合于这样的第二端部151e。显示框架103可 以由沿着移动终端100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的板形构件构成。
因此,显示框架103可以代替第二端部151e,以沿着第一及第二方向D 1、D2能够进行移动的方式结合于第二框架102、即第二框架102的第二后 方部1022。并且,第二框架102可以包括插槽1025,所述插槽1025沿着移 动终端100或第二框架102的侧方向、即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显 示框架103可以被所述插槽1025引导的同时能够稳定地进行移动。显示框架 103为了沿着插槽1025进行移动,例如可以包括***于所述插槽1025的凸 出部(protusion)。
与这样的第一框架至第三框架101、102、103的结构(configuration)关 联地,显示部151可以包括:第一区域151a,其从所述显示部151的一侧、 即第一端部151d朝向相对的第二端部151e延伸规定长度;和第二区域151b, 其以与所述第一区域151a相向的方式配置,并从所述第二端部151e朝向所 述第一端部151d沿着规定长度。并且,显示部151可以包括配置在第一区域 及第二区域151a、151b之间的第三区域151c。这样的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1 51a、151b、151c彼此连接,并可以形成显示部151的连续的本体。并且, 如前所述,为了使第三区域151c与第二框架102的移动方向相对应地朝向移 动终端100的正面或背面进行移动,第一区域151a可以以无法进行移动的方 式固定在移动终端100的正面,并且第二区域151b可以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 在移动终端的背面。这样的显示部151的结构将在下面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第一区域151a可以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正面,更详细而言,配置在第 一框架101的第一前方部1011的正面。第一区域151a固定在第一框架101、 即第一前方部1011的正面,以在第二框架102进行移动时,第一区域151a 也不会进行移动,据此,能够始终露出于移动终端100的正面。
第三区域151c在第二端部151e的方向上与第一区域151a相邻,并且可 以延伸进入(extend into)到第二框架102内并卷绕在辊子1028。第三区域 151c连续地重新从第二框架102延伸出来(extend out),由此可以部分地 覆盖第二框架102、即第二后方部1022的背面。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框架1 02、即第二后方部1022与第一框架101、即第一后方部1012邻近,并且与 其一同形成移动终端100的后壳体(case),因此,可以解释为第三区域15 1c也配置在第一框架101的背面。
第二区域151b在第二端部151e的方向上与第三区域151c相邻,并且可 以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背面,更详细而言,配置在第二框架102的第二后 方部1022的背面。第二区域151b可以不直接结合于第二框架102,而是结 合于显示框架103。如图6B所示,在第二框架102、即第二后方部1022形 成有沿着侧方向(即,与移动终端10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插槽 1025,显示框架103可以沿着插槽1025进行移动。图6B中示出了插槽102 5形成在第二框架102的背面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形成在第二框架102的侧 面。
第二区域151b可以与显示框架103一起相对于第二框架102沿着第一方 向D1或第二方向D2进行移动,但是,第二区域151b的移动可以***槽10 25限制在移动终端100的背面内。即,即使第二框架102被扩展或收缩,第 二区域151b也不会移动到第二框架102的外部,而是可以以与第二框架102 的扩展或收缩了的距离相对应的大小在第二框架102内沿着插槽1025进行移 动。因此,第二区域151b可以始终露出于移动终端100的背面。
其结果,第一区域151a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正面,由此与第二框架1 02的移动无关地始终露出于所述正面,另外,第二区域151b配置在移动终 端100的背面,由此与第二框架102的移动无关地始终露出于所述背面。并 且,第三区域151c配置在第一区域151a和第二区域151a、151b之间,从而 可以沿着第二框架102的移动方向D1、D2选择性地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 正面或背面。
通过这样的第三区域151c的选择性的配置,如图6B所示,第一框架1 01的第一后方部1012的、第一状态下被显示部151的第二区域151b和第三 区域151b、151c以及第二后方部1022覆盖的部分,因第三区域151c在第二 状态下朝向移动终端100的正面移动且第二后方部1022也朝向第一方向D1 进行移动,因此,可以露出于移动终端100的外部。并且,第二框架102的 第二前方部1021在第一状态下被第一框架101的第一前方部1011隐藏配置,但是,在第二状态下从第一框架101移动出来,由此可以对配置于移动终端 100正面的显示部151的第三区域151c进行支撑。
为了使第二前方部1021在进行滑动移动时不会对内部的部件产生影响, 还可以设置有位于第二前方部1021的背面方向上的分离板1017,由此与第 一前方部1011进行紧固。随着第二框架102进行滑动移动,第二前方部102 1可以在第一前方部1011和分离板1017之间进行移动。
但是,第三区域151c可以在第二框架102内卷绕于辊子1028并弯折。 当从第一状态转换到第二状态时,第三区域151c可以沿着某一方向卷绕于辊 子1028,并且从第二框架102朝向移动终端100的正面扩展。相反,当从第 二状态转换到第一状态时,第三区域151c可以沿着相反方向卷绕于辊子102 8,并且从移动终端100的正面朝向第二框架102收缩,同时可以从第二框架 102返回到移动终端100的背面。
由于如书本那样翻开的形态的可折叠移动终端只有在特定位置上重复折 叠,因此所述特定位置将会容易破损。相反,柔性显示部151的变形部位、 即卷绕于辊子1028的部位可以随着移动终端100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即 第二框架102的移动而能够发生变化。因此,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能够显 著地减少重复施加于显示部151的特定部位的变形和疲劳,从而能够防止显 示部151破损。
基于先前进行说明的结构(configuration),对移动终端100的整体上的 运转进行说明如下。作为一例,可以由用户以手动方式执行状态转换,对这 样的手动状态的转换过程中的移动终端100的运转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 明的第一框架101至第三框架103和显示部151的运转,在使用不是用户的 力的其他动力源的情况下,例如即使采用了后述的驱动部200的情况下也能 相同地执行。
由于天线收发无线信号,依次将会受到位于周边的导电物质的影响。为 了使来自其他部件的影响最小化,天线通常可以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最外 廓。随着移动终端100的屏幕面积变大,移动终端100中的可利用空间变小, 虽然为了将天线设置于最外廓而可以利用壳体的一部分,但是,将会受到移 动终端100的设计上的结构要素的影响。由于显示部151包括对显示面板15 11的背面进行支撑的金属材料的支撑框架,因此,天线通常尽可能配置成不 与显示部151重叠,并且可以利用移动终端100侧面的壳体来实现天线。
随着移动终端100的功能得到扩展,应用于移动终端100中的无线通信 方式逐渐变得多样化,为了执行这样的各种各样的无线通信功能,需要设置 有多个天线。移动通信方式上也以LTE方式提高速度,并且为了根据通信运 营商使用不同的频带的信号,需要配置有多个天线,并且额外追加地配置用 于起到蓝牙、WIFI、GPS等功能的天线。由于用于实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N FC天线、用于支付功能的支付天线、无线充电天线等将会利用低频带的信号, 因此可以以线圈形态实现,并且配置在移动终端100的背面方向上。
只是,如图6B所示,在显示部151配置于移动终端100背面的形态的 移动终端100的情况下,将会难以利用移动终端100的背面。在图3所示的 直板形态的终端中,在将移动终端100的背面的材料变得多样化或配置部件 的情况下,用于安装天线的空间也可能会变得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下对能够将线圈形态的天线与显示部151重叠而 配置的移动终端100的结构进行描述。作为线圈形态的天线,安装于移动终 端100的天线存在有用于实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NFC天线、和用于实现结算 功能的支付天线、以及用于实现无线充电的充电天线。NFC天线是,利用1 3.56MHz频带的频率来能够在约10cm以内的近距离进行数据交换的非接触 式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交通卡、会员卡、优惠券、解除门锁等。虽然 距离短是该技术的缺点,但是与现有的RFID技术相比具有安全性高且可以 实现读写的优点。
支付天线是指,以无线信号方式生成与刷划卡的磁体时所发生的磁性信 息相同的信息并提供的磁性安全传输(MST:Magnetic Secure Transmission) 方式。当注册卡时,***以加密了的状态传送给卡运营商,之后接收到作为 虚拟***的令牌(token),由此可以执行结算。支付天线所生成的信号的频 率为100kHz以下的低频带,因此可以使用比NFC更长的线圈。
在无线充电天线中,通过向充电器线圈接通电流来生成电磁场,电流流 向位于电磁场内的终端的充电天线中,由此对电池进行充电。为了在电磁场 内配置充电天线,需在充电天线的周边不存在有妨碍充由电器线圈所形成的 电磁场的要素,才能使充电天线在连续流动的电磁场内进行运转。充电天线 所利用的频率范围为大于支付天线(100kHz以上)且300kHz以下的频带, 其利用比NFC天线更低的频带的信号。
图7A是为了示出移动终端100的线圈天线210、220和指纹传感器148 的一例而省去显示面板1511的图,图7B是图7A的A-A剖视图。图8是示 出图7A的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的显示部151、线圈天线210、220以及指 纹传感器148的分解立体图。显示部151可以包括:用于输出影像的显示面 板1511;和对其背面进行支撑的支撑框架1512。支撑框架1512可以包含金 属材料,以保持其自身的刚性且实现显示面板1511的接地。图5所示的柔性 形态的显示部151也因显示面板1511自身较薄,因此,需要配置有对其背面 进行支撑的支撑框架1512,以实现准确的触摸输入和平坦的显示部151。
只是,由于所述支撑框架1512包含金属材质,因此,存在有难以将天线 与显示部151重叠而配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省略显示部151 的支撑框架1512的一部分而配置天线。虽然可以将用于设置天线的开口部1 516、1517额外地形成于支撑框架1512,但是,如图7A、图7B及图8所示, 可以利用为了设置与显示部151重叠配置的指纹传感器148而形成的开口部 1514,来实现线圈天线210、220。
指纹传感器148是用于探测用户手指头的凹凸的电子装置,为了感测微 小的凹凸,其利用光或超声波或电容方式。上述方式是利用电磁波或利用电 容来提取手指和电极之间的距离,因此,其无法与包含导电材质的支撑框架 1512重叠而配置,如图7A所示,可以从支撑框架1512中省略掉与指纹传感 器148相对应的部分,由此形成开口部1514。
本实施例中,可以利用所述开口部1514来配置以围绕指纹传感器148 的形态所形成的第一线圈天线210。第一线圈天线210可以直接在显示面板1 511背面形成线圈形状的导电物质而实现,也可以将在绝缘片上堆置有线圈 形状的导电物质的基板贴合于显示面板1511的背面。由于用于配置指纹传感 器148的支撑框架1512的开口部1514的大小较小,因此,第一线圈天线21 0可以是频率相对较大的NFC天线。由于用于执行支付功能的支付天线利用 15kHz的信号频带,因此需要比NFC天线更大的尺寸的天线,从而,为了利 用指纹传感器148的开口部1514,更适合利用NFC天线。
如图8所示,显示部151包括:用于输出影像的显示面板1511;和对其 背面进行支撑的支撑框架1512,并且,在支撑框架1512和显示面板1511之 间可以配置有粘合带1513。在支撑框架1512的、与指纹传感器148和第一 线圈天线210相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部1514,并且,利用与开口部1514 相对应的位置上的粘合带1513来将指纹传感器148和第一线圈天线210贴合 于显示面板1511的背面。为了使第一线圈天线210的信号不受到移动终端1 00内部的部件的影响,并且不会对这些部件产生影响,可以在背面贴合有诸 如铁氧体片230的磁性片330。图7B是图7A的A-A剖视图,由于在第一线 圈天线210的正面方向上不存在有妨碍信号发射的导电物质,因此,可以构 成沿着显示部151的正面方向发射信号的天线。
图9A是为了示出移动终端100的线圈天线210、220和指纹传感器148 的一例而省去显示面板1511的图,图9B是图9A的B-B剖视图。图10是 示出图9A的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的显示部151、线圈天线210、220以及 指纹传感器148的分解立体图。与前述的实施例不同地,其为与指纹传感器 148独立地实现线圈天线210、220的实施例。参照图9A、图9B及图10,虽然这些示出了指纹传感器148,但是,可以与指纹传感器148的存在与否 无关地,单独实现线圈天线210、220。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线圈天线210、220最大限度地利用移动终端10 0的正面大小,从而可以实现位于前面显示部151的外廓部分的线圈天线21 0、220。但是,与前述的实施例不同地,本实施例的线圈天线210、220所占 据的范围较宽,因此,在与线圈天线210、220相应的整个范围上形成开口部 的情况下,将会存在有支撑框架1512的刚性降低的问题,从而,无法以将线 圈天线210、220整体露出于正面方向的方式在支撑框架1512形成开口部, 而是可以与支撑框架1512重叠地形成线圈天线210、220。代替地,可以将 在绝缘片上堆置有线圈形状的导电物质的基板贴合于支撑框架1512的背面, 使得线圈天线210、220不直接与包含导电物质的支撑框架1512相接触。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可以同时形成两个线圈天线210、220,也 可以选择性地只形成所述两个线圈天线210、220中的一个。虽然第一线圈天 线210位于外侧,而第二线圈天线220位于内侧,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使第二天线位于外侧。第一线圈天线210为NFC天线,第二线圈天线 220可以用作支付天线。由于第一线圈天线210采用高频信号,因此其穿透 率低,从而无法穿透金属材质的支撑框架1512。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可以在支撑框架1512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开口部1 516、1517。若将横跨第一线圈的至少一部分的、具有狭缝形态的开口部151 7形成于支撑框架1512,则可以经由开口部1517发射信号。狭缝形态的开口 部1517可以延伸至支撑框架1512的端部,由此具有其一侧开放的形态。虽 然狭缝的开放了的端部也可以位于移动终端100的左右位置,但是在用户进 行把持时用户的手可能会触碰到左右方向,因此更优选地配置在上部或下部。 从端部较长地延伸的狭缝形态的开口部1517,具有其宽度窄于其长度的形态,第一线圈天线210可以沿着开口部1517的宽度方向横跨并延伸。
信号在波长的衍射性的作用下,即使开口部1517作为狭缝其大小较薄, 也能传送无线信号。只是,由于形成于支撑框架1512的具有狭缝形态的开口 部1517形成为因其一侧端部延伸至支撑框架1512的端部的而使其端部呈开 放的形态,因此,狭缝之间可能会被张开,或者支撑框架1512在工序中可能 会被撕开。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可以在开口部1517配置由非导电物质构成 的补强构件。
图11A是将图9A的狭缝部分放大示出的图,图11B是图11A的C-C剖 视图,图11B是D-D剖视图。图11B和图11C中,下部是指移动终端100 的正面方向。补强构件可以以双重注射方式结合于形成有狭缝形态的开口部 1517的支撑框架1512,在将补强构件只填充于狭缝形态的开口部1517的情 况下,因与支撑框架1512容易分离而存在有发生破损的问题。为了提高支撑 框架1512和补强构件之间的结合力,补强构件可以延伸到狭缝的侧方向部分。由于在正面方向上配置显示面板1511,因此需要提供有平坦的面,如图 9A及图11B所示,在支撑框架1512的正面上,只有在开口部1517的部分 配置有补强构件,如图10及图11B所示,在支撑框架1512的背面上,到开 口部1517的左右方向为止配置有补强构件。为了使补强构件覆盖至开口部1 517的左右方向为止,补强构件可以比支撑框架1512的背面更加凸出。由于 支撑框架1512为厚度较薄的板形金属构件,因此补强构件可以包括比支撑框架1512更朝向背面方向凸出的部分。
所述补强构件具有从所述狭缝越隔开越变薄的倾斜面,并且在所述第一 区域151a的端部可以与所述支撑框架1512的另一面形成连续的面。若补强 构件沿着左右方向形成阶梯,则第一线圈天线210因与阶梯的边角发生磨损 而可能会破损,因此,需要通过倾斜面来形成连续的表面。
第一线圈天线210也可以构成为一体型,但是,为了能够紧贴第一线圈 天线210(其能够对支撑框架1512和补强构件之间的阶梯进行补偿),第一 线圈天线210可以包括:多个重叠的环形的第一导电图案部211,其在与补 强构件对应的部分被切断;第二导电图案部212,其用于使所述第一导电图 案部211的被切断的部分相连接,并贴合于所述补强构件的背面。
第一导电图案部211可以实现在柔性基板上,所述第二导电图案部212 可以通过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固定于所述柔 性基板。作为第二导电图案部212的材料,可以包括磷青铜或不锈钢材料。 由此,可以形成为刚性大且较薄的厚度。第二导电图案部212的长度可以形 成为比第一导电图案部211的切断区域更长,从而与第一导电图案211部分 地重叠。为了实现第二导电图案和补强构件部分之间的粘贴,而可以夹设粘 合带215。
如图10所示,第二线圈天线220可以配置于第一线圈天线210的内侧, 以不与第一线圈天线210重叠。由于第二线圈天线220作为支付天线而收发 低频带的信号,因此可以穿透导电材料的支撑框架1512,但是为了进一步改 善性能,如图9A、图9B及图10所示,在与第二线圈天线220相对应的部 分可以形成由多个孔1516构成的开口部。如图所示,多个孔1516可以形成 为圆形的孔,但是,也可以形成格子状的网筛(mesh)形态。可以经由多个 孔传输支付信号。可以将诸如铁氧体片230的遮蔽膜附着于第一线圈和第二 线圈的背面方向。
图12A、图12B和图13A、图13B是示出适用于另一例的移动终端100 中的线圈天线210、220以及指纹传感器148,示出省略了位于正面的显示面 板1511并使支撑框架1512露出的状态。并且,是示出适用于前述的图4至 图6A和图6B所示的可扩展的终端中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图。图12A、 图12B所示的移动终端100示出扩展了的第二状态,线圈天线210、220所 处的部分可以配置在始终位于正面的第一区域。第三区域是曲率发生变化的部分,由于根据移动终端100的状态而发生弯曲变形,由此配置变得不同, 因此难以实现具有恒定性能的天线。因此,可以在始终位于正面的第一区域 形成线圈天线。
在本实施例的显示部中,在正面和背面之间进行移动的第三区域151c 的曲率,随着移动终端的扩展或缩小可以发生变化。为了使支撑框架1512 在显示部151的第三区域151c的曲率发生变形时对显示部151的弯曲变形产 生的影响最小化,可以在背面设置切口(Kerf)结构1518,在所述切口结构 1518形成有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移动终端的上下方向)延伸的 多个沟槽。形成背面方向上的切口结构1518,可以随着显示部151的第三区 域的弯曲变形而一同发生弯曲。由于切口结构1518与弯曲变形相关,因此, 可以只形成于与显示部的第三区域相对应的支撑框架的第三区域1512c。
图12A中具有与图7A、图7B及图8的天线相同的形态,图12B中具有 与图9A至图11C进行说明的天线相同的形态。虽然安装了的显示部151的 面积上存在有差异,但是其同样是,通过在支撑框架1512形成规定的开口部 1516、1517,来与开口部1516、1517重叠配置的线圈天线210、220。
图14A和图14B是示出图12A或图13A的移动终端100的使用样态的 图。如图14A所示,图12A中所示的移动终端100在第一状态下,在背面方 向也可以配置有显示部151。在利用朝向正面方向发射的NFC天线或支付天 线时,可以将由NFC获取到的数据或结算信息输出于背面的显示部151。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图12A或图13A的移动终端100的无线充电线 圈的实施例的图。无线充电天线需要配置于不会受到由充电器所形成的电磁 场的影响的位置,因此,即使如前述的第一线圈天线210或第二线圈天线22 0那样省略支撑框架1512的一部分,也难以与显示部151重叠而配置。由于 无线充电功能是在放置于无线充电器上的情况下使用的,因此,如图15B所 示,通过配置于将移动终端100转换为第二状态时所露出的第一框架的第一 后方部,来在转换为第二状态之后去除用于覆盖充电线圈192的显示部151 并进行充电。
或者,也可以利用图15B所示的辅助电池195来进行无线充电。辅助电 池195包括充电线圈192,由此在放置于无线充电器上时能够进行充电,从 而可以利用能够***于在转换为第二状态时露出的背面的辅助电池195。所 述辅助电池195可以包括:紧固结构,其能够紧固于第二状态下露出了的背 面;以及连接结构,其与内置于移动终端100中的电池191相连接。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中,通过将线圈天线210、220配置在正面方向上, 来能够提高背面方向的利用率。
并且,如显示部151延伸至背面方向位置的情况那样,即使在难以将线 圈天线210、220配置于移动终端100的背面方向上的状况下,也能具备线圈 天线210、220。
按照不同的线圈天线210、220,在支撑框架1512形成最佳的开口部15 14、1516、1517,由此保持支撑框架1512的刚性的同时能够确保天线性能。
因此,以上的详细说明在所有层面上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性的,而是应当 考虑为例示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应当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合理解释来决定, 本发明的等价范围内的所有变更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移动终端,其中,包括:
主体;
显示面板,结合于所述主体,所述显示面板的用于输出影像的一面朝向外侧;
指纹传感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
第一线圈天线,配置于所述指纹传感器的***;
支撑框架,包括用于配置所述指纹传感器和所述第一线圈的开口部,所述支撑框架支撑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以及
控制部,用于将电流施加于所述第一线圈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
还包括粘合带,所述粘合带结合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用于将所述指纹传感器、所述第一线圈天线以及所述支撑框架固定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
所述第一线圈天线执行利用15MHz以下的频率信号的近距离无线通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
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可弯曲变形的可变部和不发生弯曲变形的固定部,
所述指纹传感器和所述第一线圈天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固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
所述主体的大小在第一方向上可发生变化,
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支撑框架的可变部,根据所述主体的大小变化而位于所述主体的正面或背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
还包括铁氧体片,所述铁氧体片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天线的另一面。
7.一种移动终端,其中,包括:
主体;
显示面板,结合于所述主体,所述显示面板的用于输出影像的一面朝向外侧;
支撑框架,支撑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
狭缝,形成于所述支撑框架的一个区域;
第一线圈天线,位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另一面,并且横跨所述狭缝;以及
绝缘片,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天线和所述支撑框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非导电材料的补强构件,所述补强构件附着于所述支撑框架,并且形成于包括所述狭缝的第一区域,而且朝向所述支撑框架的另一面的方向凸出,
所述第一线圈天线包括:
环形的第一导电图案部,所述第一导电图案部在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区域被切断;以及
第二导电图案部,设置成与所述补强构件的弯曲对应的形状,用于使所述第一导电图案部的被切断的部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图案部形成在所述绝缘片上,
所述第二导电图案部以注射成型方式形成,并且通过表面贴装技术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图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电图案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电图案部的被切断的区域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补强构件具有从所述狭缝越隔开越变薄的倾斜面,并且在所述第一区域的端部与所述支撑框架的另一面形成连续的面。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延伸至所述支撑框架的端部,使得所述狭缝的一侧开放。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线圈天线,所述第二线圈天线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另一面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天线的内侧,
所述支撑框架在与所述第二线圈天线对应的区域形成有多个开口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线圈天线以生成磁场的磁性安全传输方式执行支付功能。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天线利用15MHz以下的频率信号来执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能够沿着第一方向扩展,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柔性显示面板,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具备:位于所述主体的正面的正面部;位于所述主体的背面的背面部,
若所述主体被扩展,则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正面部的面积增加,并且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背面部的面积缩小。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还包括:
粘合带,所述粘合带结合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用于使所述第一线圈天线和所述支撑框架固定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以及
铁氧体片,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天线的另一面。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可弯曲变形的可变部和不发生弯曲变形的固定部,
所述第一线圈天线和所述狭缝位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固定部。
19.一种移动终端,其中,包括:
主体;
显示面板,结合于所述主体,所述显示面板的用于输出影像的一面朝向外侧;
支撑框架,支撑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面;
第二线圈天线,位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另一面;
多个开口部,形成于所述支撑框架的与所述第二线圈天线对应的位置;以及
绝缘片,位于所述第二线圈天线和所述支撑框架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线圈天线以生成磁场的磁性安全传输方式执行支付功能。
CN202010608276.3A 2019-11-22 2020-06-29 移动终端 Pending CN1128391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PCT/KR2019/016140 2019-11-22
PCT/KR2019/016140 WO2021100939A1 (ko) 2019-11-22 2019-11-22 이동 단말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39119A true CN112839119A (zh) 2021-05-25

Family

ID=70165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08276.3A Pending CN112839119A (zh) 2019-11-22 2020-06-29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23108B2 (zh)
EP (1) EP3826277B1 (zh)
CN (1) CN112839119A (zh)
WO (1) WO20211009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53373S (ja) * 2019-07-11 2020-02-25 携帯電話機
JP1663175S (ja) * 2019-08-27 2020-07-06 携帯電話機
JP1663660S (ja) * 2019-10-24 2020-07-13 携帯電話機
WO2021177482A1 (ko) * 2020-03-03 2021-09-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의 크기를 제어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11714109B2 (en) * 2020-06-29 2023-08-01 Zachary D. Gniewoz Cell phone case with voltage detector
KR20220001647A (ko) * 2020-06-30 2022-01-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와 이의 동작 방법
KR20230050047A (ko) * 2021-10-07 2023-04-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지문 센서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WO2023191401A1 (ko) * 2022-03-28 2023-10-0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가능한 하우징을 이용한 안테나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89430A1 (en) * 2015-04-30 2016-11-02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CN106129585A (zh) * 2016-08-24 2016-11-16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置型nfc天线
US20180365466A1 (en) * 2017-06-20 2018-12-20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CN109600464A (zh) * 2018-11-30 2019-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05285B2 (en) * 2012-03-21 2021-05-11 Mojo Mobility,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JP6112383B2 (ja) * 2012-06-28 2017-04-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CN104756317B (zh) * 2012-10-26 2017-09-2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接口、通信装置以及程序
US9484768B2 (en) 2013-11-01 2016-11-01 Innochips Technology Co., Ltd. Complex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6197951B2 (ja) * 2014-04-23 2017-09-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594380B1 (ko) * 2015-03-04 2016-02-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코일 안테나 모듈
KR102595894B1 (ko) * 2016-05-03 2023-10-3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메탈 프레임 안테나 세그먼트를 포함하는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470945B1 (ko) 2016-06-15 2022-1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KR101824998B1 (ko) 2016-07-13 2018-02-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US10682094B2 (en) * 2016-12-07 2020-06-16 Lg Electronics Inc. Watch type terminal
KR102394140B1 (ko) 2017-07-03 2022-05-0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루프 안테나를 갖는 전자 장치
US10476136B2 (en) * 2017-07-20 2019-11-12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peaker port aligned antennas
EP3550731A1 (en) * 2018-04-03 2019-10-09 STMicro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Nfc antenna in a mobile device
KR102458690B1 (ko) * 2018-04-04 2022-10-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모듈 및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0554526A (zh) * 2018-06-04 2019-12-10 夏普株式会社 天线线圈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89430A1 (en) * 2015-04-30 2016-11-02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CN106101303A (zh) * 2015-04-30 2016-11-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
CN106129585A (zh) * 2016-08-24 2016-11-16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置型nfc天线
US20180365466A1 (en) * 2017-06-20 2018-12-20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CN109600464A (zh) * 2018-11-30 2019-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59585A1 (en) 2021-05-27
US11223108B2 (en) 2022-01-11
WO2021100939A1 (ko) 2021-05-27
EP3826277A1 (en) 2021-05-26
EP3826277B1 (en) 2023-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90656B1 (en) Mobile terminal
CN111727596B (zh) 移动终端
EP3407575B1 (en) Mobile terminal
KR101958789B1 (ko) 이동 단말기
EP3826277B1 (en) Mobile terminal
EP3846283B1 (en) Pcb laminated structure
US10595407B2 (en) PCB laminated structure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EP3944596B1 (en) Mobile terminal
US20170307802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US11025761B1 (en) Mobile terminal
CN110226320B (zh) 移动终端
US10879593B2 (en) Mobile terminal
KR20190041231A (ko) 이동 단말기
EP3641279A1 (en) Mobile terminal
KR20150084600A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160023438A (ko) 이동 단말기
CN110622492B (zh) 移动终端
US20240089367A1 (en) Mobile terminal
KR20170083907A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190019307A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170027439A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180088018A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170087344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170021039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