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28609A - 集成灶机头和集成灶 - Google Patents

集成灶机头和集成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28609A
CN112728609A CN202110091104.8A CN202110091104A CN112728609A CN 112728609 A CN112728609 A CN 112728609A CN 202110091104 A CN202110091104 A CN 202110091104A CN 112728609 A CN112728609 A CN 1127286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dishes
head
ring
heat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911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28609B (zh
Inventor
陈权明
彭小康
林文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dan Midea Intelligent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9110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286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28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286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28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286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20Removing cooking fumes
    • F24C15/2042Devices for removing cooking fume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ooking range e.g. downdraf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9/00Heat-insulated warming chambers; Cupboards with heating arrangements for warming kitchen utensils
    • A47J39/02Dish-warmers; Devices to keep food ho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kers (AREA)
  • Combinations Of Kitchen Furni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集成灶机头和集成灶。集成灶机头包括:机身;承放台,设于机身上,承放台用于放置餐具;加热组件,部分凸出地设于承放台上,加热组件用于加热餐具。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使得加热组件可以和碗碟等餐具直接接触,并增加了接触面积,加热时仅需要针对碗碟进行加热,不再对整个承放台加热,大幅减少了能源浪费,提升了加热效率和菜品的保温效果。

Description

集成灶机头和集成灶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灶机头和一种集成灶。
背景技术
烹饪过程中如果要烧多个菜,时间很长,前面烧过的菜放在灶台上容易口感变差和变凉,故一些灶台引申出菜保温功能。市场上的集成灶机头保温功能主要是通过在机头的玻璃台面底部粘贴发热膜,利用发热膜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玻璃台面,给整个玻璃台面进行加热,再传递到碗碟,最终传递到食物上。但是,碗碟底部的形状各有不同,与玻璃台面板接触面积不同,最终造成传热保温效果差异。而且整个玻璃台面加热,能源浪费大。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灶机头。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灶机头,包括:机身;承放台,设于机身上,承放台用于放置餐具;加热组件,部分凸出地设于承放台上,加热组件用于加热餐具。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灶,包括:灶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集成灶机头,与灶台相连。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机头,设置了承放台,承放台上的设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部分地凸出于承放台上。这样,灶台上炒好的菜品可以放到承放台上,加热组件可以通过对盛放菜品的碗碟等餐具进行加热,从而实现菜品的保温。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独立地设置在承放台上,仅对碗碟等餐具进行加热,而不需要对整个承放台进行加热,这样大幅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另外,由于加热组件的一部分凸出于承放台设置,这样的结构,对于具有圈足的碗碟而言,便于加热组件直接和圈足内的底壁接触,增大了加热组件和碗碟的接触面积,还提升了加热组件对于不同形状的碗碟的适应性,从而提升了加热组件的适用范围和加热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集成灶机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集成灶机头的局部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组件和碗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集成灶的结构示意框图。
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集成灶机头,100机身,102承放台,110加热组件,112第一加热件,114弹性件,116第一压环,1160裙边,118承压件,120微动开关,122压力杆,124固定座,126第二压环,1260限位部,1262台阶,1264连接部,128第二加热件,130密封圈,132紧固件,20集成灶,200灶台,30碗碟,300圈足,302底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集成灶机头10,包括机身100、承放台102和加热组件110。承放台102设于机身100上,并用于放置餐具。加热组件110,部分凸出地设于承放台102上,加热组件110用于加热餐具。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机头10,设置了承放台102,承放台102上的设有加热组件110,加热组件110部分地凸出于承放台102上。这样,灶台200上炒好的菜品可以放到承放台102上。进一步地,菜品一般装在碗碟30中,碗碟30可以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从而加热组件110可以通过对盛放菜品的碗碟30等餐具进行加热,从而实现菜品的保温。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10,独立地设置在承放台102上,而碗碟30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因此加热组件110仅对碗碟30等餐具进行加热,而不需要对整个承放台102进行加热,这样大幅降低了能源的消耗。而且仅仅是加热组件110具有较高的温度以便于进行加热,而承放台102上其它位置的温度较低,也就是减少了高温区域,从而还有利于减少用户被烫伤的可能。
另外,碗碟30的底部一般都设有圈足300,相关技术中的承放台102,由于为一整块大平板,因此只能和碗碟30的圈足300接触,也就只能通过加热圈足300,再由圈足300将热量传递给碗碟30底壁302,进而传递给菜品。这样的加热方式,需要对整个承放台102进行加热,但是热量又只能通过圈足300传递,而且圈足300具有一定的高度,使得热量到碗碟30的底壁302还有相当的距离,最终导致碗碟30实际的受热面积非常小,菜品的保温效果差。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10,部分凸出于承放台102设置,这样使得加热组件110凸起的部分可以避开圈足300,直接和圈足300内的底壁302接触,从而加热组件110上的热量能够直接通过碗碟30的底壁302传递给菜品,减少了圈足300在长距离传热过程中的热损耗,也不需要对圈足300进行加热,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另外,加热组件110和底壁302直接接触,还增大了加热组件110与碗碟3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升加热的均匀性,并进一步地提升加热效率。另外,由于加热组件110凸出于承放台102设置,可以避开圈足300,从而还可以提升加热组件110对于不同形状的碗碟30的适应性,扩大了加热组件110的适用范围。
实施例2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集成灶机头10,包括机身100、承放台102和加热组件110。承放台102设于机身100上,并用于放置餐具。加热组件110,部分凸出地设于承放台102上,加热组件110用于加热餐具。
进一步地,加热组件110包括第一加热件112和伸缩装置。伸缩装置设于第一加热件112的底部,伸缩装置用于顶升第一加热件112。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机头10,设置了承放台102,承放台102上的设有加热组件110,加热组件110部分地凸出于承放台102上。这样,灶台200上炒好的菜品可以放到承放台102上。进一步地,菜品一般装在碗碟30中,碗碟30可以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从而加热组件110可以通过对盛放菜品的碗碟30等餐具进行加热,从而实现菜品的保温。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10,独立地设置在承放台102上,而碗碟30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因此加热组件110仅对碗碟30等餐具进行加热,而不需要对整个承放台102进行加热,这样大幅降低了能源的消耗。而且仅仅是加热组件110具有较高的温度以便于进行加热,而承放台102上其它位置的温度较低,也就是减少了高温区域,从而还有利于减少用户被烫伤的可能。
另外,碗碟30的底部一般都设有圈足300,相关技术中的承放台102,由于为一整块大平板,因此只能和碗碟30的圈足300接触,也就只能通过加热圈足300,再由圈足300将热量传递给碗碟30底壁302,进而传递给菜品。这样的加热方式,需要对整个承放台102进行加热,但是热量又只能通过圈足300传递,而且圈足300具有一定的高度,使得热量到碗碟30的底壁302还有相当的距离,最终导致碗碟30实际的受热面积非常小,菜品的保温效果差。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10,部分凸出于承放台102设置,这样使得加热组件110凸起的部分可以避开圈足300,直接和圈足300内的底壁302接触,从而加热组件110上的热量能够直接通过碗碟30的底壁302传递给菜品,减少了圈足300在长距离传热过程中的热损耗,也不需要对圈足300进行加热,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另外,加热组件110和底壁302直接接触,还增大了加热组件110与碗碟3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升加热的均匀性,并进一步地提升加热效率。另外,由于加热组件110凸出于承放台102设置,可以避开圈足300,从而还可以提升加热组件110对于不同形状的碗碟30的适应性,扩大了加热组件110的适用范围。
伸缩装置设置在第一加热件112的底部,使得第一加热件112可以随着伸缩装置的伸长而上升,再随着伸缩装置的缩短而下降。这样,第一加热件112相对于承放台102的高度可以进行调节。由此,对于圈足300高度不同的碗碟30而言,第一加热件112均可以通过伸缩装置的伸缩来调节自身相对于承放台102的高度位置,从而实现与碗碟30圈足300内的底壁302接触的目的。这样的结构,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组件110的适用范围,从而提升了集成灶20使用的便利性。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伸缩装置为弹性件114。例如弹簧。将伸缩装置设置为弹簧,其结构简单,重量轻,占用空间少,不需要额碗碟30动力,而且易于维护。使用时,对于圈足300较高的碗碟30,弹性件114的弹力将第一加热件112顶起,从而与碗碟30的圈足300内的底壁302接触加热。对于圈足300较低的碗碟30,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后,在重力作用下,弹性件114被压缩,碗碟30的圈足300可以和承放台102接触放置,从而保证了低圈足300的碗碟30的稳定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伸缩装置可以是气缸,通过压缩气体带动第一加热件112进行升降。或者伸缩装置为电动缸,通过电力带动第一加热件112进行升降。采用气缸、电动缸作为升降装置,可以精确调节第一加热件112的高度,并且对于碗碟30仅提供支撑力,有利于保证碗碟30的稳定性。
实施例3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集成灶机头10,包括机身100、承放台102和加热组件110。承放台102设于机身100上,并用于放置餐具。加热组件110,部分凸出地设于承放台102上,加热组件110用于加热餐具。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加热组件110包括第一加热件112、弹性件114、第一压环116、承压件118、微动开关120和压力杆122。
第一压环116盖设在第一加热件112上。弹性件114设于第一加热件112的底部,且弹性件114的一端与第一加热件112相抵。承压件118位于第一压环116的底部,弹性件114的另一端与承压件118相抵。弹性件114用于顶升第一加热件112和第一压环116。微动开关120与第一加热件112相连。压力杆122用于启闭微动开关120,压力杆122和第一压环116连接,微动开关120设置在承压件118上。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机头10,设置了承放台102,承放台102上的设有加热组件110,加热组件110部分地凸出于承放台102上。这样,灶台200上炒好的菜品可以放到承放台102上。进一步地,菜品一般装在碗碟30中,碗碟30可以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从而加热组件110可以通过对盛放菜品的碗碟30等餐具进行加热,从而实现菜品的保温。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10,独立地设置在承放台102上,而碗碟30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因此加热组件110仅对碗碟30等餐具进行加热,而不需要对整个承放台102进行加热,这样大幅降低了能源的消耗。而且仅仅是加热组件110具有较高的温度以便于进行加热,而承放台102上其它位置的温度较低,也就是减少了高温区域,从而还有利于减少用户被烫伤的可能。
如图4所示,另外,碗碟30的底部一般都设有圈足300,相关技术中的承放台102,由于为一整块大平板,因此只能和碗碟30的圈足300接触,也就只能通过加热圈足300,再由圈足300将热量传递给碗碟30底壁302,进而传递给菜品。这样的加热方式,需要对整个承放台102进行加热,但是热量又只能通过圈足300传递,而且圈足300具有一定的高度,使得热量到碗碟30的底壁302还有相当的距离,最终导致碗碟30实际的受热面积非常小,菜品的保温效果差。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10,部分凸出于承放台102设置,这样使得加热组件110凸起的部分可以避开圈足300,直接和圈足300内的底壁302接触,从而加热组件110上的热量能够直接通过碗碟30的底壁302传递给菜品,减少了圈足300在长距离传热过程中的热损耗,也不需要对圈足300进行加热,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另外,加热组件110和底壁302直接接触,还增大了加热组件110与碗碟3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升加热的均匀性,并进一步地提升加热效率。另外,由于加热组件110凸出于承放台102设置,可以避开圈足300,从而还可以提升加热组件110对于不同形状的碗碟30的适应性,扩大了加热组件110的适用范围。
弹性件114设置在第一加热件112的底部,使得第一加热件112可以随着弹性件114的伸长而上升,再随着弹性件114的缩短而下降。这样,第一加热件112相对于承放台102的高度可以进行调节。由此,对于圈足300高度不同的碗碟30而言,第一加热件112均可以通过弹性件114的伸缩来调节自身相对于承放台102的高度位置,从而实现与碗碟30圈足300内的底壁302接触的目的。这样的结构,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组件110的适用范围,从而提升了集成灶20使用的便利性。
需要加入菜品时,将盛有菜品的碗碟30放到加热组件110上。在重力作用下,碗碟30压缩弹性件114,使得碗碟30下沉,从而碗碟30的圈足300能够接触到承放台102,确保碗碟30的稳定性。
第一压环116的设置,可以对第一加热件112进行防护,避免碗碟30上的油污等粘附到第一加热件112上影响加热效果。另外,第一压环116也可以避免用户直接接触到第一加热件112而导致烫伤事故。另外,第一压环116的设置,还便于灵活地设置第一加热件112的形状和结构,提升第一加热件112设计的灵活性。弹性件114设于第一加热件112的底部,在碗碟30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之后,碗碟30的重力作用在第一压环116上,通过第一压环116向第一加热件112和弹性件114传递,由于弹性件114的另一端和承压件118相抵,因此弹性件114被压缩,碗碟30的圈足300和承放台102接触,得到支撑。同时,弹性件114的弹力将第一加热件112和第一压环116压接在碗碟30的底壁302上,从而保证了加热组件110和碗碟30底壁302的紧密接触,提升了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微动开关120与第一加热件112相连,以便于控制第一加热件112的启闭。压力杆122与第一压环116连接,微动开关120设置在承压件118上,当碗碟30压下弹性件114时,压力杆122随第一压环116下降,与微动开关120接触,从而触发微动开关120,开启第一加热件112进行加热。而碗碟30被拿起时,弹性件114伸长,顶起第一加热件112和第一压环116,压力杆122随第一压环116上升,脱离微动开关120,从而微动开关120断开,第一加热件112关闭,停止加热。整个过程完全实现自动化,不需要人工操作,为用户提升了设备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另外,采用压力杆122、弹性件114、微动开关120三者配合的结构,部件数量少,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且反应灵敏。
实施例4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集成灶机头10,包括机身100、承放台102和加热组件110。承放台102设于机身100上,并用于放置餐具。加热组件110,部分凸出地设于承放台102上,加热组件110用于加热餐具。
进一步地,加热组件110包括第一加热件112、弹性件114、第一压环116、承压件118、微动开关120和压力杆122。第一加热件112为加热膜。
第一压环116盖设在第一加热件112上。弹性件114设于第一加热件112的底部,且弹性件114的一端与第一加热件112相抵。承压件118位于第一压环116的底部,弹性件114的另一端与承压件118相抵。弹性件114用于顶升第一加热件112和第一压环116。微动开关120与第一加热件112相连。压力杆122用于启闭微动开关120,压力杆122和第一压环116连接,微动开关120设置在承压件118上。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机头10,设置了承放台102,承放台102上的设有加热组件110,加热组件110部分地凸出于承放台102上。这样,灶台200上炒好的菜品可以放到承放台102上。进一步地,菜品一般装在碗碟30中,碗碟30可以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从而加热组件110可以通过对盛放菜品的碗碟30等餐具进行加热,从而实现菜品的保温。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10,独立地设置在承放台102上,而碗碟30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因此加热组件110仅对碗碟30等餐具进行加热,而不需要对整个承放台102进行加热,这样大幅降低了能源的消耗。而且仅仅是加热组件110具有较高的温度以便于进行加热,而承放台102上其它位置的温度较低,也就是减少了高温区域,从而还有利于减少用户被烫伤的可能。
另外,碗碟30的底部一般都设有圈足300,相关技术中的承放台102,由于为一整块大平板,因此只能和碗碟30的圈足300接触,也就只能通过加热圈足300,再由圈足300将热量传递给碗碟30底壁302,进而传递给菜品。这样的加热方式,需要对整个承放台102进行加热,但是热量又只能通过圈足300传递,而且圈足300具有一定的高度,使得热量到碗碟30的底壁302还有相当的距离,最终导致碗碟30实际的受热面积非常小,菜品的保温效果差。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10,部分凸出于承放台102设置,这样使得加热组件110凸起的部分可以避开圈足300,直接和圈足300内的底壁302接触,从而加热组件110上的热量能够直接通过碗碟30的底壁302传递给菜品,减少了圈足300在长距离传热过程中的热损耗,也不需要对圈足300进行加热,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另外,加热组件110和底壁302直接接触,还增大了加热组件110与碗碟3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升加热的均匀性,并进一步地提升加热效率。另外,由于加热组件110凸出于承放台102设置,可以避开圈足300,从而还可以提升加热组件110对于不同形状的碗碟30的适应性,扩大了加热组件110的适用范围。
弹性件114设置在第一加热件112的底部,使得第一加热件112可以随着弹性件114的伸长而上升,再随着弹性件114的缩短而下降。这样,第一加热件112相对于承放台102的高度可以进行调节。由此,对于圈足300高度不同的碗碟30而言,第一加热件112均可以通过弹性件114的伸缩来调节自身相对于承放台102的高度位置,从而实现与碗碟30圈足300内的底壁302接触的目的。这样的结构,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组件110的适用范围,从而提升了集成灶20使用的便利性。
需要加入菜品时,将盛有菜品的碗碟30放到加热组件110上。在重力作用下,碗碟30压缩弹性件114,使得碗碟30下沉,从而碗碟30的圈足300能够接触到承放台102,确保碗碟30的稳定性。
第一压环116的设置,可以对第一加热件112进行防护,避免碗碟30上的油污等粘附到第一加热件112上影响加热效果。另外,第一压环116也可以避免用户直接接触到第一加热件112而导致烫伤事故。另外,第一压环116的设置,还便于灵活地设置第一加热件112的形状和结构,提升第一加热件112设计的灵活性。弹性件114设于第一加热件112的底部,在碗碟30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之后,碗碟30的重力作用在第一压环116上,通过第一压环116向第一加热件112和弹性件114传递,由于弹性件114的另一端和承压件118相抵,因此弹性件114被压缩,碗碟30的圈足300和承放台102接触,得到支撑。同时,弹性件114的弹力将第一加热件112和第一压环116压接在碗碟30的底壁302上,从而保证了加热组件110和碗碟30底壁302的紧密接触,提升了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微动开关120与第一加热件112相连,以便于控制第一加热件112的启闭。压力杆122与第一压环116连接,微动开关120设置在承压件118上,当碗碟30压下弹性件114时,压力杆122随第一压环116下降,与微动开关120接触,从而触发微动开关120,开启第一加热件112进行加热。而碗碟30被拿起时,弹性件114伸长,顶起第一加热件112和第一压环116,压力杆122随第一压环116上升,脱离微动开关120,从而微动开关120断开,第一加热件112关闭,停止加热。整个过程完全实现自动化,不需要人工操作,为用户提升了设备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另外,采用压力杆122、弹性件114、微动开关120三者配合的结构,部件数量少,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且反应灵敏。
第一加热件112设置为加热膜。膜状的第一加热件112,面积相对于加热管而言,其平面面积更大,有利于增加与第一压环116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加热效率。
实施例5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集成灶机头10,包括机身100、承放台102和加热组件110。承放台102设于机身100上,并用于放置餐具。加热组件110,部分凸出地设于承放台102上,加热组件110用于加热餐具。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加热组件110包括第一加热件112、弹性件114、第一压环116、承压件118、微动开关120、压力杆122、固定座124、第二压环126、第二加热件128和密封圈130。
第一压环116盖设在第一加热件112上。弹性件114设于第一加热件112的底部,且弹性件114的一端与第一加热件112相抵。承压件118位于第一压环116的底部,弹性件114的另一端与承压件118相抵。弹性件114用于顶升第一加热件112和第一压环116。微动开关120与第一加热件112相连。压力杆122用于启闭微动开关120,压力杆122和第一压环116连接,微动开关120设置在承压件118上。
如图3所示,固定座124、承压件118、第二压环126以及密封圈130通过紧固件与承放台102相连。具体而言,第二压环126包括连接部1264和限位部1260。连接部1264和限位部1260之间设有台阶1262,使得第二压环126大致呈之字形。连接部1264的一侧与承压件118抵靠,连接部1264的另一侧与密封圈130的一侧抵靠。密封圈130的另一侧与固定座124的一侧抵靠,固定座124的另一侧与承放台102抵靠。紧固件从下至上,依次穿过承压件118、第二压环126的连接部1264、密封圈130和固定座124,与承放台102螺纹连接。换言之,承放台102和承压件118之间,设有第二压环126、密封圈130和固定座124,第二压环126和固定座124之间设有密封圈130。密封圈130大致呈L形,以便和第二压环126的连接部1264、台阶1262贴合,从而密封住加热组件110和承放台102之间的缝隙,避免碗碟30内的菜汤洒落时,菜汤滴落到承放台102内。
进一步地,第一压环116具有裙边1160,第二压环126的限位部1260沿径向向内延伸,压接在裙边1160上,从而限制了第一压环116在轴向上的自由度。
第二加热件128设置在限位部1260的底部,以便于通过限位部1260加热碗碟30等餐具。
第一加热件112、第二加热件128均为加热膜。
第一压环116和第二压环126均为导热体,例如金属体。承放台102为非导热体,例如玻璃、大理石等。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机头10,设置了承放台102,承放台102上的设有加热组件110,加热组件110部分地凸出于承放台102上。这样,灶台200上炒好的菜品可以放到承放台102上。进一步地,菜品一般装在碗碟30中,碗碟30可以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从而加热组件110可以通过对盛放菜品的碗碟30等餐具进行加热,从而实现菜品的保温。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10,独立地设置在承放台102上,而碗碟30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因此加热组件110仅对碗碟30等餐具进行加热,而不需要对整个承放台102进行加热,这样大幅降低了能源的消耗。而且仅仅是加热组件110具有较高的温度以便于进行加热,而承放台102上其它位置的温度较低,也就是减少了高温区域,从而还有利于减少用户被烫伤的可能。
另外,碗碟30的底部一般都设有圈足300,相关技术中的承放台102,由于为一整块大平板,因此只能和碗碟30的圈足300接触,也就只能通过加热圈足300,再由圈足300将热量传递给碗碟30底壁302,进而传递给菜品。这样的加热方式,需要对整个承放台102进行加热,但是热量又只能通过圈足300传递,而且圈足300具有一定的高度,使得热量到碗碟30的底壁302还有相当的距离,最终导致碗碟30实际的受热面积非常小,菜品的保温效果差。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10,部分凸出于承放台102设置,这样使得加热组件110凸起的部分可以避开圈足300,直接和圈足300内的底壁302接触,从而加热组件110上的热量能够直接通过碗碟30的底壁302传递给菜品,减少了圈足300在长距离传热过程中的热损耗,也不需要对圈足300进行加热,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另外,加热组件110和底壁302直接接触,还增大了加热组件110与碗碟3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升加热的均匀性,并进一步地提升加热效率。另外,由于加热组件110凸出于承放台102设置,可以避开圈足300,从而还可以提升加热组件110对于不同形状的碗碟30的适应性,扩大了加热组件110的适用范围。
弹性件114设置在第一加热件112的底部,使得第一加热件112可以随着弹性件114的伸长而上升,再随着弹性件114的缩短而下降。这样,第一加热件112相对于承放台102的高度可以进行调节。由此,对于圈足300高度不同的碗碟30而言,第一加热件112均可以通过弹性件114的伸缩来调节自身相对于承放台102的高度位置,从而实现与碗碟30圈足300内的底壁302接触的目的。这样的结构,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组件110的适用范围,从而提升了集成灶20使用的便利性。
需要加入菜品时,将盛有菜品的碗碟30放到加热组件110上。在重力作用下,碗碟30压缩弹性件114,使得碗碟30下沉,从而碗碟30的圈足300能够接触到承放台102,确保碗碟30的稳定性。
第一压环116的设置,可以对第一加热件112进行防护,避免碗碟30上的油污等粘附到第一加热件112上影响加热效果。另外,第一压环116也可以避免用户直接接触到第一加热件112而导致烫伤事故。另外,第一压环116的设置,还便于灵活地设置第一加热件112的形状和结构,提升第一加热件112设计的灵活性。弹性件114设于第一加热件112的底部,在碗碟30放置到加热组件110上之后,碗碟30的重力作用在第一压环116上,通过第一压环116向第一加热件112和弹性件114传递,由于弹性件114的另一端和承压件118相抵,因此弹性件114被压缩,碗碟30的圈足300和承放台102接触,得到支撑。同时,弹性件114的弹力将第一加热件112和第一压环116压接在碗碟30的底壁302上,从而保证了加热组件110和碗碟30底壁302的紧密接触,提升了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微动开关120与第一加热件112相连,以便于控制第一加热件112的启闭。压力杆122与第一压环116连接,微动开关120设置在承压件118上,当碗碟30压下弹性件114时,压力杆122随第一压环116下降,与微动开关120接触,从而触发微动开关120,开启第一加热件112进行加热。而碗碟30被拿起时,弹性件114伸长,顶起第一加热件112和第一压环116,压力杆122随第一压环116上升,脱离微动开关120,从而微动开关120断开,第一加热件112关闭,停止加热。整个过程完全实现自动化,不需要人工操作,为用户提升了设备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另外,采用压力杆122、弹性件114、微动开关120三者配合的结构,部件数量少,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且反应灵敏。
通过设置固定座124,便于将加热组件110安装到承放台102上。承压件118和固定座124相连,便于将弹性件114受到的压力转移到承放台102上。第二压环126的连接部1264设置在固定座124和承压件118之间,便于固定第二压环126。第二压环126的限位部1260和连接部1264之间设有台阶1262,便于抬高限位部1260的位置,使其与承放台102表面平齐,或者使其高出承放台102的表面,从而便于和碗碟30的圈足300接触,为碗碟30提供支撑。进一步地,限位部1260抬高后,还便于其压接在第一压环116的裙边1160上,从而限制第一压环116的轴向自由度,使得第一压环116不会和第一加热件112、弹性件114发生脱离,从而保持加热组件110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采用第二压环126压接在第一压环116的裙边1160上,这样的结构简单,易于安装。
进一步地,第二加热件128设置在限位部1260的底部,便于通过限位部1260向碗碟30的圈足300传递热量,并向碗碟30辐射热量,从而加热碗碟30,提升菜品的保温效果。
同时设置了第一加热件112和第二加热件128,使得碗碟30的受热面积增大,有利于提升加热效率。第一加热件112、第二加热件128均为加热膜,有利于进一步地提升碗碟30等餐具的受热面积,提升加热效率和加热的均匀性。
另外,第一压环116和第二压环126为金属等导热体,有利于提升传热效率,减少热量损失,在相同功率下升温速度快。而承放台102为非导热体,可以减少用户被烫伤的可能,还可以节省能源,减少热量损失。
密封圈130的设置,可以密封加热组件110和承放台102之间的缝隙,避免菜汤进入承放台102内,或者从缝隙处滴落到灶台20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热组件110间隔设置。
实施例6
如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灶20,包括:灶台200;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集成灶机头10,与灶台200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集成灶机头10,从而具有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采用上述实施例的集成灶机头10,在灶台200上完成炒菜之后,可以顺手将做好的菜品放到集成灶机头10的承放台102上保温,提升了集成灶20使用的便利性。
实施例7
根据本申请提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集成灶机头10,利用弹压式的结构,增加加热区与碗碟30的接触面积,提升热传递效率。且弹压式结构为自动开关装置,放置碗碟30时,自动进行加热保温,不用人为开启。加热区分为三个独立区,针对性加热,避免能源浪费。加热区使用金属等导热系数高的材质,非加热区使用玻璃等导热系数低材料,提升加热碗碟30的升温速度,同时避免非加热区温升过高,造成误触烫手。
如图1所示,一种集成灶机头10包括:机身100、承放台102、加热组件110等零部件。承放台102上设有多个加热区,每个加热区设置有加热组件110。具体方案如下:
如图2所示,加热组件110包括第一压环116、第一加热件112、压杆、弹性件114、承放台102、固定座124、密封圈130、第二压环126、第二加热件128、承压间和微动开关120。其中,第一压环116和第二压环126由金属等导热系数高材料制作,非加热区的承放台102台面由玻璃等导热系数低材料制作,提升加热碗碟30的升温速度,同时避免非加热区温升过高,造成误触烫手。第一加热件112、第二加热件128均为加热膜。
如图3所示,其工作原理:当未放置碗碟30时,在弹性件114的作用下,压杆与微动开关120不接触,第一加热件112、第二加热件128不工作。
如图4所示,当放置碗碟30时,第一压环116被往下压,压杆向下触动微动开关120,第一加热件112和第二加热件128开始工作。在弹性件114,也就是弹簧的作用下,第一加热件112始终与碗碟30的底壁302接触,可适用不同高度圈足300的碗碟30。
相比现有技术,本具体实施例的集成灶机头10,增加了加热区与碗碟30的接触面积,提升热传递效率。且加热组件110为自动开关装置,放置碗碟30时,自动进行加热保温,不用人为开启。加热区分为三个独立区,针对性加热,避免能源浪费。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上述实施例,使得加热组件可以和碗碟等餐具直接接触,并增加了接触面积,加热时仅需要针对碗碟进行加热,不再对整个承放台加热,大幅减少了能源浪费,提升了加热效率和菜品的保温效果。
在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根据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
承放台,设于所述机身上,所述承放台用于放置餐具;
加热组件,部分凸出地设于所述承放台上,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餐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第一加热件;
伸缩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加热件的底部,所述伸缩装置用于顶升所述第一加热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装置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弹性件、电动缸、气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装置为弹性件,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
第一压环,盖设于所述第一加热件上,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热件相连或相抵;
承压件,所述承压件与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相连或相抵;
微动开关,与所述第一加热件相连;
压力杆,用于启闭所述微动开关,所述压力杆和所述微动开关这两者中,一者与所述第一压环连接,另一者与所述承压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件为加热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
固定座,与所述承放台相连,所述承压件与所述固定座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
第二压环,设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承压件之间;
所述第一压环具有裙边,所述第二压环还压接在所述裙边上,所述第二压环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压环的轴向自由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环包括:
连接部,设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承压件之间;
限位部,压接在所述裙边上,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限位部之间设有台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
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限位部的底部,所述第二加热件用于加热所述餐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件为加热膜。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压环和所述第二压环为导热体。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座、所述承压件和所述第二压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承放台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
密封圈,设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第二压环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灶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热组件间隔设置。
15.一种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灶台;
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灶机头,与所述灶台相连。
CN202110091104.8A 2021-01-22 2021-01-22 集成灶机头和集成灶 Active CN1127286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91104.8A CN112728609B (zh) 2021-01-22 2021-01-22 集成灶机头和集成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91104.8A CN112728609B (zh) 2021-01-22 2021-01-22 集成灶机头和集成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28609A true CN112728609A (zh) 2021-04-30
CN112728609B CN112728609B (zh) 2023-04-14

Family

ID=75595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91104.8A Active CN112728609B (zh) 2021-01-22 2021-01-22 集成灶机头和集成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2860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1368A (en) * 1986-11-17 1988-06-14 Daifotes Theodore S Food warming device
CN2341047Y (zh) * 1997-12-05 1999-09-29 樊东明 高频电磁灶
JP2002308107A (ja) * 2001-04-12 2002-10-23 Agp Corp 電磁加熱装置
CN2859293Y (zh) * 2006-02-06 2007-01-17 朱友从 电磁炉转换加热器
CN203024206U (zh) * 2012-12-24 2013-06-26 陆云庆 一种温控电磁炉
CN110094762A (zh) * 2019-04-22 2019-08-06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1368A (en) * 1986-11-17 1988-06-14 Daifotes Theodore S Food warming device
CN2341047Y (zh) * 1997-12-05 1999-09-29 樊东明 高频电磁灶
JP2002308107A (ja) * 2001-04-12 2002-10-23 Agp Corp 電磁加熱装置
CN2859293Y (zh) * 2006-02-06 2007-01-17 朱友从 电磁炉转换加热器
CN203024206U (zh) * 2012-12-24 2013-06-26 陆云庆 一种温控电磁炉
CN110094762A (zh) * 2019-04-22 2019-08-06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28609B (zh) 2023-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082513A1 (zh) 多功能电热炊具
CN112728609B (zh) 集成灶机头和集成灶
KR20010046965A (ko) 복사열판으로 구성된 구이장치
CN211354967U (zh) 一种升降锅体及烹饪器具
CN206252382U (zh) 温控器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1795873U (zh) 一种加热迅速的电热锅
CN215125583U (zh) 一种多功能升降取暖桌
CN207520041U (zh) 多功能烹烤组件
CN211534072U (zh) 烹饪器具
CN207118808U (zh) 烹饪设备
CN201968458U (zh) 四锅位慢炖锅
CN211551710U (zh) 一种电磁炉用烤盘固定装配结构
CN112879961B (zh) 集成灶机头和集成灶
CN221129659U (zh) 一种多功能空气炸锅
CN220423761U (zh) 一种多重导热***及电饭锅
CN216364719U (zh) 带内胆类型检测功能的锅具
CN217885697U (zh) 一种电饭锅
CN215838458U (zh) 一种夹层锅用固定装置
CN212280975U (zh) 一种使用可靠的烹饪器具
CN220089269U (zh) 一种烧烤炉及具有其的餐桌
CN219613690U (zh) 一种带有红点控温的铝合金煎锅
CN219613727U (zh) 电热锅微压把手
CN212939429U (zh) 一种智能平衡升降式烤盘
CN219889599U (zh) 一种电热围炉
CN213282614U (zh) 多士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29

Address after: 056007 East of Shidai Street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ndan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ndan Midea Intelligent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11 20 Beijiao Road,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