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09558B - 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和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和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09558B
CN112709558B CN201911021741.7A CN201911021741A CN112709558B CN 112709558 B CN112709558 B CN 112709558B CN 201911021741 A CN201911021741 A CN 201911021741A CN 112709558 B CN112709558 B CN 1127095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hanneling
well
water channel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217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09558A (zh
Inventor
吴迪楠
韩煦
韩月
兰卫星
徐丹
丁靓靓
孙念
尚策
杨冬霞
秦艳玲
冯玉
蓝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2174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095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09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9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09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95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16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 E21B43/20Displacing by wat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16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 E21B43/24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using heat, e.g. steam inje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7/00Survey of boreholes or we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供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和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包括:根据井组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井组中的水窜井和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和地层特征数据,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根据所述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采用前述方法选定的注汽井进行油藏由水驱转蒸汽驱开发,在实现地层中稠油油藏蒸汽驱开采的同时,可以减少蒸汽热量被水窜通道的存水吸收量,提高蒸汽热能的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和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和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开采技术中,水驱开采仍然是一种广泛采用的二次采油方法,其主要用于粘度小于150mPa·s的稀油油藏开发;而在用于粘度超过150mPa·s的稠油油藏开采,水驱开采的经济性显著下降。受到油藏非均质性、韵律性和油水粘度差异等因素影响,水驱开发后,油藏中的稠油一般负极到含有井段的上部层位即层内的上部。
为了克服水驱开采稠油油藏经济性不佳的问题,目前在水驱开采后可用的替代水驱开采的方案有蒸汽驱开采。蒸汽驱开采使通过加热稠油,使得稠油油藏的粘度降低至特定水平而实现开采。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水窜通道的识别的方法和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用于水驱转蒸汽驱时布置注汽井和确定蒸汽驱的工艺参数,实现蒸汽驱热能的有效利用。
一方面,本说明书一种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包括:
根据井组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井组中的水窜井和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
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和地层特征数据,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根据所述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可选的,根据井组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井组中的水窜井和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包括:
根据井组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井组的生产井是否为水窜井;
在所述生产井是水窜井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有多个注水井造成所述水窜井出现水窜现象;
在有多个注水井造成所述水窜井出现水窜现象的情况下,根据开发区块的沉积微相和所述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所述水窜方向;
根据水窜方向确定所述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
可选的,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和地层特征数据,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包括:
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确定地层中的水窜层;
根据所述水窜层的地层特征数据、所述水窜井在所述水窜层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在所述水窜层的吸水特性,确定所述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可选的,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确定地层中的水窜层,包括:
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结合所述水窜井的一次测井解释资料和二次测井解释资料,确定地层中的水窜层。
可选的,根据所述水窜层的地层特征数据、所述水窜井在所述水窜层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在所述水窜层的吸水特性,确定所述水窜层的水窜通道,以及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包括:
根据所述水窜层的地层特征数据、所述水窜井在所述水窜层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在所述水窜层的吸水特性,形成所述水窜层的水相矢量图;
根据所述水相矢量图确定所述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层的存水孔隙体积。
可选的,根据所述水窜通道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包括:
根据所有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选择待开发的水窜层;
根据所述待开发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确定所述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可选的,根据所述待开发的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确定所述注汽井的部署位置,包括:
根据待开发的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方向确定平移方向;
根据待开发的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确定平移距离;
以所述注水井为原点,在所述平移方向移动所述平移距离后选定的位置作为所述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另一方面,本说明书提供一种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方法,包括:
根据井组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井组中的水窜井和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
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和地层特征数据,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根据所述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待开发地层和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根据待开发地层的油层动用情况和其中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设定蒸汽驱作业参数;
根据所述蒸汽驱作业参数由所述注汽井对待开发水窜层进行蒸汽驱开发。
可选的,根据待开发水窜层的油层动用情况和存水孔隙体积设定蒸汽驱作业参数,包括:
根据待开发水窜层中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是否需排水,以及根据待开发水窜层的油层动用情况和所述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水驱转蒸汽驱的时间。
可选的,根据所述蒸汽驱作业参数由所述注汽井对待开发水窜层进行蒸汽驱开发,包括:
在确定需要排水的情况下,采用注水井辅助对待开发水窜层中的水窜通道进行排水。
本说明书提供的水窜通道的识别的方法,根据水窜井和注水井的注采动态响应特征数据,结合地层特征数据,确定地层中水窜通道的特征,并根据各个水窜通道的特征确定对应地层中油藏的蒸汽驱开发成本,结合各个地层中油藏的蒸汽驱开发成本设置注汽井的部署位置,实现具有开发价值的地层中稠油油藏蒸汽驱开采的同时,减小蒸汽热量被水窜通道的存水吸收,提高蒸汽热能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示意图;
图2是一个实施例提供某一地层中的井组和沉积微相整体示意图;
图3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水窜通道范围和存水孔隙体积的流程图;
图4是实施例提供的注水井吸水剖面和水窜井产液剖面示意图;
图5是一次测井解释资料和二次测井解释资料的对比示意图;
图6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根据水窜通道的范围确定注汽井部署位置的示意图;
图7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特定注水开发区块转蒸汽驱开发的流程图;
图9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注水井和水窜井之间的水相矢量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结合背景技术的描述可知,针对采用水驱开发的油藏,如果油藏中包括大量稠油,在水驱开采后可能需要采用蒸汽驱开采稠油。而采用在蒸汽驱开采时,如果蒸汽在注入到地层后直接进入到地层的水窜通道内,其蕴含的大量热量可能被水窜通道内的存水吸收,造成有效加热油藏热量的减少。因此,为了提高蒸汽驱开采的蒸汽热能利用效率,需要根据水驱开采后作业区块内的地层特性,优化设计注汽井的部署位置和注汽井的合理工艺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用于根据水驱作业区块内地层的存水特性情况,选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图1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注汽井部署位置的方法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步骤S101-S103。
S101:根据井组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井组中的水窜井和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
注水作业区块中,注水井和生产井按照预设的布置方式形成井组;通过井组中的注水井向地层注水,地层压力得到提高,而使得地层中的油藏向生产井侧流动。
而如果地层出现沉积河道等类似特征的地质区域,注水井和生产井均在沉积河道的范围内,并且注水作业使得沉积河道贯通形成高压水快速流动的通道(也就是水窜通道),由注水井注入的高压水通过水窜通道直接流向注水井,并没有起到水驱的作用。
根据井组中作业井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可以判断生产井是否为水窜井。例如,在无吞吐或其他增产措施的前提下,生产井的产液量达到了水驱作业前的1.5倍,并且生产井的产液含水量上升至诸如95%的特定数值时,即可以确定生产井为水窜井。
在确定水窜井后,根据井组中注水井和水窜井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即可确定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例如,如果某一注水井增大了注水量,水窜井的产液量和产液含水量对应得增大,则可以确定注水井可能为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
实际应用中,井组可能出现多向水窜的问题,即可能多个注水井的注水量均和水窜井的产液量特性呈现相关关系,各个注水井注水均可以造成水窜井出现水窜现象。为了确定大体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需要根据地层的沉积微相,确定地层中水窜通道的水窜方向,再确定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
图2是一个实施例提供某一地层中的井组和沉积微相整体示意图。结合图2可以看出,根据沉积微相继可以确定地层中的沉积河道的大体流向;根据沉积河道的流向、注水井和水窜井在沉积河道中的位置,确定水窜方向;随后即可以根据水窜方向、水窜井可以确定处在水窜方向(或者说水窜通道)上的注水井。以沉积河道的方向来说,处在沉积河道流向方向的注水井即为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
另外,在一些应用中,井组中仅有一个注水井和水窜井的产液量、产液含水量呈现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直接确定此注水井为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
S102:根据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注水井的吸水特性和地层特征数据,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在确定水窜井和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后,获取水窜井的历史产液特性,注水井的历史吸水特性,以及作业区块的地层特征数据,通过数据模型的模拟推演确定地层中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其中,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是水窜井深度方向的产液特性,注水井的吸水特性为注水井在深度方向的吸水特性,产液特性和吸水特性可以反映出各个地层的吸水、存水特性;结合地层特征数据,利用前述的产液特性和吸水特性的历史统计数据,可以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以及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S103:根据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在确定各个水窜通道的范围和各个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后,可以确定整个作业区块内各个地层中的水窜通道特征;结合作业区块内所有地层的水窜通道特征,可以确定某些地层中的水窜通道内的油藏开发成本。综合所有地层的油藏开发成本和油液产量,可以确定作业区块内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其中,根据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可以确定水窜通道所在的地层是强水淹层、弱水淹层还是未水淹层;弱水淹层和未水淹层因为具有较少的存水,具有开发价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根据水窜井和注水井的注采动态响应特征数据,结合地层特征数据,确定地层中水窜通道的特征,并根据各个水窜通道的特征确定对应地层中油藏的蒸汽驱开发成本,结合各个地层中油藏的蒸汽驱开发成本设置注汽井的部署位置。采用前述部署位置的注汽井,结合合理的蒸汽驱工艺参数,在实现地层中稠油油藏蒸汽驱开采的同时,可以尽可能地减小蒸汽热量被水窜通道的存水吸收,提高了蒸汽热能的利用效率。
图3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水窜通道范围和存水孔隙体积的流程图。如图3 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实现前述步骤S102的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201和S202。
S201:根据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注水井的吸水特性确定地层中的水窜层。
本申请实施例中作业的工作区块中,地层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层特性。其中,有些地层并没有较好的孔隙特性,也就不可能发育成水窜层。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降低数据处理量,可以先根据水窜层的产液特性、注水井的吸水特性确定地层中的哪些为水窜层,然后再对水窜层进行数值模拟获得水窜通道的特征。
根据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注水井的吸水特性确定水窜层,是确定地层中的哪些层为吸水比率或者吸水量很大的层,以及哪些层是对应的产液量和产液含水量很大的层,并将此类地层作为水窜层。
图4是实施例提供的注水井吸水剖面和水窜井产液剖面示意图。通过二者的相关关系,可看到在注水层的某些地层吸水量很大,并且对应层在水窜井的产液量很大,因此可以确定此层为水窜层。
实际应用中,除了利用水窜井的产液特性和注水井的吸水特性外,还可以结合水窜井的一次测井解释资料和二次测井解释资料作为辅助,确定地层中的水窜层。图5 是一次测井解释资料和二次测井解释资料的对比示意图。
一次测井解释资料为部署生产井(作为水窜井的生产井)时的测井解释资料;二次测井解释资料是对水窜井进行再次勘探形成的测井解释资料。两次测井解释资料中均具有各个地层的电阻率特征数据。如果水窜井某个地层的产水量大量增加,其对应的地层电阻率会反向减少,因此在两次测井解释资料中地层的电阻率降低很大,则大体可以确定此地层为水窜层;也就是利用一次测井解释资料和二次测井解释资料可以辅助确定水窜层。
S202:根据水窜层的地层特征数据、水窜井在水窜层的产液特性、注水井在水窜层的吸水特性,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在确定某个地层为水窜层后,可以就此地层进行数值模拟,利用地层特征数据、水窜井在此层的产液特性、注水井在此层的吸水特性确定此地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将所有水窜通道的范围和存水孔隙体积整合,即确定作业区块内所有水窜通道的特征。当然,此处所说的水窜通道可能是其水窜量达到一定级别的水窜通道。
步骤S202中,针对某一水窜层,可以根据其地层特征数据、水窜井在其水窜层的产液特性和注水井在水窜层的吸水特性,形成水窜层的水相矢量图,以水相矢量图确定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水窜层的存水孔隙体积。
当然,在数据处理能力足够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识别地层中的水窜层,而直接对所有地层进行处理,获得所有水窜通道的范围和对应的存水孔隙体积。
前文中提及,根据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选择具有开发价值的地层,也就是选举具有开发价值的水窜层,此水窜层被称为待开发水窜层。随后,根据待开发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图6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根据水窜通道的范围确定注汽井部署位置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可以采用步骤S301-S303。
S301:根据待开发的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方向确定平移方向。
S302:根据待开发的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确定平移距离。
S303:以注水井为原点,在平移方向上移动平移距离后选定的位置作为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为了尽可能减少水窜通道内存水对蒸汽驱蒸汽热量的吸收,注汽井的位置应当尽可能得远离水窜通道的中心区域,而是在水窜通道的边缘区域或者离开水窜通道的区域设置;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以注水井为原点,向垂直于水窜通道的水窜方向移动,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并且,平移区域根据水窜通道的范围确定,以尽可能使注汽井远离水窜通道。
应当注意,前述的确定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仅是一种较为优选的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各个地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综合考虑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或者,可以采用建模求取最优解的方法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图7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油藏由水驱转蒸汽驱的方法,是基于前述确定注汽井部署位置方法确定的注汽井。如图7所示,油藏由水驱转蒸汽驱的方法包括步骤S501-S505。
S501:根据井组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井组中的水窜井和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
S502:根据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注水井的吸水特性和地层特征数据,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S503:根据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待开发地层和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前述步骤S501-S503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前文的叙述,此处不再展开表述。
S504:根据待开发地层的油层动用情况和其中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设定蒸汽驱作业参数。
根据待开发层的油层动用情况和水窜通道的存水空气,设定蒸汽驱作业参数至少包括如下(1)-(4)。
(1)根据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是否对对应的地层进行蒸汽驱开发。
(2)针对待开发的地层,根据起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排水,在排水后才进行蒸汽驱开发。
(3)针对不同的地层,是采取分段蒸汽驱开发,还是采取同时蒸汽驱开发。
(4)根据油层的动用情况和待开发地层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最佳转驱时机。
另外,还有其他的蒸汽驱作业参数,例如单位体积的注汽速率、井底干度和注采比等,这些蒸汽作业参数可以根据经验参数或者通过小区域优化试验得到。
S505:根据蒸汽驱作业参数由注汽井对待开发水窜层进行蒸汽驱开发。
步骤S505是按照步骤S504确定的作业参数,在注汽井进行注汽,并在生产井获得油藏产液。
实际作业中,针对油层中动用程度较低的区域,为了使得地层油藏能够在压差作用下向生产井流动,可以在生产井处吞吐2-3个周期,使得井间温度达到使得稠油油藏可以流动的温度再进行蒸汽驱开发。
图8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特定注水开发区块转蒸汽驱开发的流程图。如图8,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步骤S601-S608。
S601:根据井组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井组中的水窜井。
本实施例中,作业区块为83m注采井区的五点水驱井网。根据井组的生产动态曲线,结合注水井注水量变化和生产井的产液量变化、生产井产液的含水变化可以确定水窜井。其中,判定水窜井的标准包括,在无吞吐和无其他增产措施的情况下,生产井的产液量上升至水驱之前的1.5倍,生产井的产液含水量达到95%。
S602:判断使生产井成为水窜井的注水井是否为多个;若是,执行S603;若否,执行S605。
步骤S602是分别在多个生产井注水,查看水窜井的产液状态是否相应的变化。若是,则确定多个注水井影响水窜井,因此执行S603。若否,则确定只有一个注水井影响水窜井,执行S604。
S603:将井组井网绘制在砂岩组沉积相图上;根据砂岩沉积相图,确定注水井和生产井是否在同一相带内;若是,执行S604。
S604:根据砂岩沉积相图,确定注水井和水窜井的水窜方向,随后执行S605。
S605:根据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注水井的吸水特性和地层特征数据,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具体的,步骤S605先根据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注水井的吸水特性,结合水窜井的一次测井资料和二次测井资料确定地层中的水窜层;再根据水窜层在水窜井处的产液特性、在注水井处的吸水特性,以及地层特征数据进行模拟,形成地层的水相矢量图和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水相矢量图代表了水窜层内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水窜方向。
图9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注水井和水窜井之间的水相矢量场图,其体现了不同地层的水窜通道的发育特性。
S606:根据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步骤S606是采用步骤S605生成的代表水窜通道的范围的水相矢量图以及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哪些地层具有蒸汽驱开发价值,并结合具有开发价值的地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和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依据水窜通道的范围和存水孔隙体积,同时考虑保证蒸汽驱的注采比,采用了118m大井距反九点井网部署,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平面上汽驱注汽井部署位置避开原注水井,向垂直于水窜通道方向平移。
S607:根据待开发地层的油层动用情况和其中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设定蒸汽驱作业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地层的水窜通道的特性,在存水孔隙体积超过0.2的区域线性进行排水,并根据油层动用情况和存水孔隙体积选择较佳的转驱时机进行蒸汽驱开发。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纵向方向上,根据水窜层存水孔隙体积的大小进行组合分段蒸汽驱:组合厚度在15-20m,净总比在40%以上,渗透率级差小于4,强水淹层与弱水淹层分开组合。对于动用程度较低的区域,在水窜井处吞吐2-3个周期后井间温度达到55-70℃后转驱。
本申请实施例设置的蒸汽驱作业参数还包括:单位体积注汽速率为1.6t/d·ha·m,井底干度可保持在40-50%范围内,采注比控制1.0-1.2之间。应当注意,前述的参数应当保证汽腔扩展的同时保证油藏内部压力,抑制地层水体侵入。
S608:根据蒸汽驱作业参数由注汽井对待开发水窜层进行蒸汽驱开发。
下表示本实施例的生产情况模拟和当前注汽井生产情况模拟比对表,其反应了本实施提供的方法相比于采用注水井作为注汽井的方法,能够大幅地提高有效生产时间、阶段产出成都和阶段油汽比,也就是其可以提高蒸汽驱开采的能量消耗。
Figure GDA0003221797240000101
Figure GDA0003221797240000111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9)

1.一种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井组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井组中的水窜井和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
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和地层特征数据,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根据所述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和地层特征数据,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包括:
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确定地层中的水窜层;
根据所述水窜层的地层特征数据、所述水窜井在所述水窜层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在所述水窜层的吸水特性,确定所述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井组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井组中的水窜井和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包括:
根据井组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井组的生产井是否为水窜井;
在所述生产井是水窜井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有多个注水井造成所述水窜井出现水窜现象;
在有多个注水井造成所述水窜井出现水窜现象的情况下,根据开发区块的沉积微相和所述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所述水窜方向;
确定所述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确定地层中的水窜层,包括:
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结合所述水窜井的一次测井解释资料和二次测井解释资料,确定地层中的水窜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水窜层的地层特征数据、所述水窜井在所述水窜层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在所述水窜层的吸水特性,确定所述水窜层的水窜通道,以及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包括:
根据所述水窜层的地层特征数据、所述水窜井在所述水窜层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在所述水窜层的吸水特性,形成所述水窜层的水相矢量图;
根据所述水相矢量图确定所述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层的存水孔隙体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水窜通道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注汽井的部署位置,包括:
根据所有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选择待开发的水窜层;
根据所述待开发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确定所述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待开发的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确定所述注汽井的部署位置,包括:
根据待开发的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方向确定平移方向;
根据待开发的水窜层的水窜通道的范围确定平移距离;
以所述注水井为原点,在所述平移方向移动所述平移距离后选定的位置作为所述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7.一种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井组的注采动态响应特性,确定井组中的水窜井和处在水窜方向上的注水井;
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和地层特征数据,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根据所述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待开发地层和注汽井的部署位置;
根据待开发地层的油层动用情况和其中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设定蒸汽驱作业参数;
根据所述蒸汽驱作业参数由所述注汽井对待开发水窜层进行蒸汽驱开发;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和地层特征数据,确定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包括:
根据所述水窜井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的吸水特性,确定地层中的水窜层;
根据所述水窜层的地层特征数据、所述水窜井在所述水窜层的产液特性、所述注水井在所述水窜层的吸水特性,确定所述水窜通道的范围和所述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待开发水窜层的油层动用情况和存水孔隙体积设定蒸汽驱作业参数,包括:
根据待开发水窜层中水窜通道的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是否需排水,以及根据待开发水窜层的油层动用情况和所述存水孔隙体积确定水驱转蒸汽驱的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蒸汽驱作业参数由所述注汽井对待开发水窜层进行蒸汽驱开发,包括:
在确定需要排水的情况下,采用注水井辅助对待开发水窜层中的水窜通道进行排水。
CN201911021741.7A 2019-10-25 2019-10-25 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和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 Active CN1127095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21741.7A CN112709558B (zh) 2019-10-25 2019-10-25 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和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21741.7A CN112709558B (zh) 2019-10-25 2019-10-25 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和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9558A CN112709558A (zh) 2021-04-27
CN112709558B true CN112709558B (zh) 2023-01-10

Family

ID=75541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21741.7A Active CN112709558B (zh) 2019-10-25 2019-10-25 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和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095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5201B (zh) * 2021-11-10 2023-06-20 杰瑞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压驱注水的方法
CN114352242B (zh) * 2021-12-02 2023-12-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稠油油藏开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6071A (en) * 1992-01-31 1993-09-21 Texaco Inc. Steamflooding with alternating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cycles
CN101307679B (zh) * 2008-04-15 2012-06-27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石油开发中心 一种薄隔层注汽热采井防窜完井的方法
CN104847322A (zh) * 2014-02-18 2015-08-1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深层普通稠油水驱后转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方法
CN106593377A (zh) * 2016-12-19 2017-04-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稠油水平井的蒸汽驱启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9558A (zh)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78103B (zh) 一种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提高深层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方法
CN107664031B (zh) 通过确定水平井蒸汽驱井网形式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EP380032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pproach for shale and adjacent oil layers
CN102322249B (zh) 一种提高隔夹层发育深层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方法
CN112709558B (zh) 水窜通道的识别方法和水驱转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方法
RU2439299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нефтяной залежи
CN103939071B (zh) 一种水平井蒸汽驱井网结构及蒸汽驱方法
CN111749658A (zh) 二氧化碳吞吐采油方法及装置
CN104373097A (zh) Sagd联合蒸汽驱提高中深层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方法
CN104033137A (zh) 利用油田污水提高断块油藏采收率方法
CN109281642A (zh) 一种改善聚合物驱后多层油藏开发效果的方法
RU2473796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залежи сверхвязкой нефти в послойно-неоднородном коллекторе с частичной вертикальной сообщаемостью
Butler et al. Steam and gas push (SAGP)-4; rec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and laboratory results using layered models
Latief et al. Unlocking tight carbonate reservoir potential: Ge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to execution
RU2290501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нефтяной залежи
CN111322054B (zh) 一种砂岩油藏在化学驱阶段三三结合挖潜优化开采方法
CN114320271A (zh) 一种基于驱替压力梯度的陆相稠油油藏注采井网调整方法
US2828819A (en) Oil production method
EA025372B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залежи нефти в трещиноватых карбонатных коллекторах
RU2112870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нефтяного пласта с подстилающей водой
RU2580671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многопластовых залежей нефти
RU2513469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нефтяной залежи
CN113969768B (zh) 一注多采井组定向赋能-差异释放式体积水驱方法
RU2170344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многопластовой нефтяной залежи
CN112901271B (zh) 中生代地层构建地下储水空间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