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03489A - 控制器、存储器件访问***、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控制器、存储器件访问***、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03489A
CN112703489A CN202080004989.7A CN202080004989A CN112703489A CN 112703489 A CN112703489 A CN 112703489A CN 202080004989 A CN202080004989 A CN 202080004989A CN 112703489 A CN112703489 A CN 1127034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module
reordering
controller
read comm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49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瑛
卢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03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34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2/00Accessing, addressing or allocating within memory systems or architectures
    • G06F12/02Addressing or allocation; Relocation
    • G06F12/0223User address space allocation, e.g. contiguous or non contiguous base addressing
    • G06F12/023Free address space management
    • G06F12/0238Memory management in non-volatile memory, e.g. resistive RAM or ferroelectric memo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器、存储器件访问***、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控制器包括:调度模块、至少一个重排序缓存和多个端口;所述调度模块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件获取数据;所述重排序缓存用于将所述调度模块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所述端口用于将从所述重排序缓存获取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端口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存储器件访问***、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端口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能够实现重排序缓存的共享,减少控制器中重排序缓存的个数,减少控制器的体积和成本。

Description

控制器、存储器件访问***、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器、存储器件访问***、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存储器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常用的存储器件能够存储数据,供处理器使用。但是,由于处理器的总线标准常常与一般存储器件的总线标准不同,因此,需要增加一块控制器来实现处理器与存储器件的通信。
在一些技术实现中,存储器件返给控制器的数据的顺序往往不能满足处理器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控制器中可以设置有重排序缓存,重排序缓存能够将从存储器件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从而使数据的返回顺序符合处理器的要求。
上述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控制器中的重排序缓存占用面积较大,导致控制器的体积较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器、存储器件访问***、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用以解决存储器件的控制器体积较大、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包括:调度模块、至少一个重排序缓存和多个端口;
所述调度模块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件获取数据;
所述重排序缓存用于将所述调度模块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
所述端口用于将从所述重排序缓存获取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端口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器件访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控制器、存储器件和多个处理装置。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存储器件访问***。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所述控制器包括调度模块、至少一个重排序缓存和多个端口,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调度模块从所述存储器件获取数据;
所述重排序缓存将所述调度模块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
所述端口将从所述重排序缓存获取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端口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述第四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存储器件访问***、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端口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能够实现重排序缓存的共享,减少控制器中重排序缓存的个数,减少控制器的体积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DR控制器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DR控制器的读通道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DR控制器的写通道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DR控制器读数据过程的交互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DR控制器读数据过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6为一种单通道的DDR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双通道的DDR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控制器中各部件的参数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控制器传输数据的原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控制器传输数据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13为图11所示控制器传输数据的原理示意图二;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可以包括:调度模块、至少一个重排序缓存和多个端口,所述调度模块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件获取数据,所述重排序缓存用于将所述调度模块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所述端口用于将从所述重排序缓存获取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端口可以复用一个所述重排序缓存。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控制器的端口可以用于与处理装置连接,并向与之连接的处理装置发送数据。所述端口与处理装置的连接关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例如,多个端口可以与多个处理装置一一对应连接,或者,所述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端口可以与同一个处理装置连接,也就是说,各个端口连接的处理装置可以是不同的处理装置,也可以是同一个处理装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端口向其对应的处理装置即与其连接的处理装置发送数据。
可选的,所述存储器件可以为任意能够实现数据存储功能的器件,包括但不限于下述至少一种: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内存)、DDR(Double Data RateSDRAM,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等。
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所述存储器件为DDR器件、所述控制器为DDR控制器为例来进行说明。其中,所述DDR器件可以为任意类型的DDR如DDR2、DDR3、DDR4等。
针对需要大容量内存的应用场景,可以设置一个DDR控制器来连接DDR器件,以提供***内存空间。在手机应用、图像处理、电视游戏等领域的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可以以DDR控制器为核心,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提高DDR控制器的访问效率,就提高了整个芯片的处理性能。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DR控制器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DDR控制器的访问效率,可以为DDR控制器配置多个访问端口。这些访问端口,都遵循一定的总线标准,如AMBA(Advanced Microcontroller Bus Architecture,先进微控制器总线体系)的AXI(Advanced eXtensible Interface,先进可扩展接口)、AHB(Advanced HighPerformance Bus,高级高性能总线)等。
DDR控制器可以作为SLAVE(从设备)被访问,外部存在多个处理装置作为访问MASTER(主设备),这些访问MASTER可以来源于其他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核,如AP(应用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单元)、MEDIA(多媒体)IP核等。
一般情况下,***瓶颈都在DDR器件的访问效率上,所以在***设计时,为了尽量提高DDR器件的访问效率,当某个MASTER向DDR控制器的端口发出读数据操作时,在MASTER内部已经为即将返回的读数据开辟了存储空间,不会因为空间不够,而从端口上限制DDR数据的输出。
图1中以8个访问MASTER为例,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这些访问MASTER的总线例如都可以为AMBAAXI总线。DDR器件不是AXI总线标准接口,它的接口是另外的标准,DDR控制器的作用就是将AXI总线访问命令和时序转换成DDR器件的访问命令和时序,从而完成DDR器件与访问MASTER之间的数据交互。
AMBA的AXI总线具有如下特点:将读和写、请求和响应,都改为独立的单向传输通道,提高传输的并行度,增加吞吐率;有5个通道用于读写数据,分别为:读地址(读命令)通道、读数据通道、写地址(写命令)通道、写数据通道、写响应通道;各自独立的通道易于加入Register Slice(寄存器片),有利于时序收敛。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DR控制器的读通道示意图。如图2所示,读通道具体可以包括读地址通道(Read address channel)和读数据通道(Read data channel)。
主设备接口(Master interface)可以通过读地址通道向从设备接口(Slaveinterface)传输地址和控制(Address and control)信号,从设备接口可以通过读数据通道向主设备接口返回读数据(Read data),从而完成数据的读取操作。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DR控制器的写通道示意图。如图3所示,写通道可以包括写地址通道(Write address channel)、写数据通道(Write data channel)、写响应通道(Write response channel)。
主设备接口(Master interface)可以通过写地址通道向从设备接口(Slaveinterface)发送地址和控制(Address and control)信号,然后通过写数据通道向从设备接口发送写数据(Write data),从设备接口可以通过写响应通道返回写响应(Writeresponse)信号,从而完成数据的写入操作。
AXI总线标准提高了总线带宽的利用率,但是它也有如下限制:不同Master之间的AXI传输的响应顺序没有要求,同一个Master发出的不同ID(标识)的传输之间的响应顺序也没有要求,但是相同ID的传输的响应顺序必须和命令顺序保持一致。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DR控制器读数据过程的交互原理示意图。图4描述了从同一个MASTER发出具有相同ID的读命令和读数据的顺序关系,先发的读命令对应的读数据先返回,读数据返回顺序保持与读命令发出顺序一致。
如图4所示,MASTER向DDR控制器发送读命令ARADDR,为了便于描述,将MASTER向DDR控制器发出的读命令依次记为ARADDR1至ARADDR5。若ARADDR1至ARADDR5的ID相同,那么,在返回数据时,DDR控制器需要依次返回RDATA1至RDATA5,其中,RDATAi是响应于ARADDRi返回的数据,i=1、2、3、4、5。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DR控制器读数据过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DDR控制器在收到AXI总线读命令ARADDR后,将每条ARADDR分割成指令片段,并为每个指令片段添加令牌,用以记录所述指令片段的属性信息。
可选的,所述属性信息可以包括下述至少一项:ID、指令片段所属的读命令在所述ID下的序号、指令片段所属的读命令被分割的片段个数、各个指令片段的顺序等用于实现后续数据重组的任意信息。
其中,所述指令片段的令牌可以包括所述属性信息;或者,所述令牌可以包括能够确定所述属性信息的任意信息,例如,所述令牌可以为一串编码,通过所述编码可以查表得到对应的ID、片段个数等。
DDR控制器可以根据当前DDR器件的状态,将这些指令片段重新调整执行顺序,以达到DDR器件的最佳执行效率,提高DDR器件的访问效率。可选的,各个指令片段对应的令牌的顺序可以随着指令片段的顺序调整而进行调整,保证指令片段的顺序与令牌的顺序一一对应。
DDR器件在收到调整顺序后的指令片段后,按调整后的顺序返回读数据。DDR控制器根据之前的令牌顺序,为DDR器件返回的读数据添加对应的令牌。此时读数据的顺序就与ARADDR命令的发出顺序不同,因此就不满足AXI总线对于同一个ID的数据返回顺序要求。DDR控制器可以通过的重排序缓存(Read Reorder Buffer,RRB),根据读数据携带的令牌,进行读数据返回顺序重组,产生正确的RDATA返回顺序,以符合AXI总线读数据的返回顺序。
参见图5,DDR控制器接收到读命令ARADDR1至ARADDR5后,将各个读命令依次拆分为多个指令片段,例如,ARADDR1拆分为4个指令片段,ARADDR2拆分为2个指令片段,ARADDR3拆分为5个指令片段,ARADDR4拆分为3个指令片段,ARADDR5拆分为4个指令片段,图5中用每个指令片段中的数字可以用于表示该指令片段来自第几个读命令。
将这些指令片段调整顺序后送入DDR器件执行,得到返回的数据,返回的数据中的数字可以代表该数据是第几个读命令返回的数据。通过图5中的数据返回顺序可知,DDR器件返回的数据顺序与调整后的指令片段的顺序相同。
由于DDR器件返回的数据顺序并不满足MASTER的要求,因此,需要DDR控制器中的重排序缓存对数据进行重排序,具体地,由于指令片段与返回的数据是一一对应的,指令片段与令牌也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数据与令牌也是一一对应的,可以通过数据对应的令牌,对数据进行重组,得到对应于ARADDR1至ARADDR5的数据RDATA1至RDATA5,并返回给对应的MASTER。
在命令分割阶段产生的令牌顺序决定了重排序缓存内数据重组的顺序。令牌可以作为寻址的指针,从而寻址得到初始的ARADDR指令的相关属性信息,从而可以得到RDATA的返回个数信息。
具体来说,由于令牌可以指示一个读命令包含的指令片段的个数,因此,重排序缓存可以知道一个读命令对应的数据的个数,只要集齐了一个读命令对应的数据,那么就可以将所述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端口。
因为令牌决定了重排序缓存内数据重组的顺序,所以同一个ID下,必须按令牌产生顺序,产生对应的RDATA。可选的,同一个ID的令牌产生顺序可以使用FIFO(First InputFirst Output,先进先出)存储器来维护,先产生的令牌,对应的读数据优先使用,生成RDATA。
图6为一种单通道的DDR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DDR控制器包括多个端口601,每个端口601用于与一个MASTER连接,所述端口601可以实现为一数据存储模块如FIFO存储器,为了实现数据的重排序,为每个端口601配置了一个重排序缓存602。
此外,DDR控制器中还可以设置有调度模块603,所述调度模块603可以包括仲裁模块6031、指令缓存6032和指令执行模块6033等。其中,所述仲裁模块6031用于对MASTER发送的读命令进行仲裁,并将仲裁后的读命令发送给指令缓存6032,所述指令缓存6032可以用于对读命令进行分割和排序,所述指令执行模块6033可以用于执行分割后的指令片段。
DDR控制器中的重排序缓存602的大小设置一般受以下参数影响:DDR器件604的数据宽度(位宽),可以通过多个DDR器件604并联实现数据宽度的增大,此处是指并联后的对外数据总宽度,记做D,一般是16、32或者64;DDR器件604的BURST Length(突发长度),表示一次数据传输的长度,记做BL,一般的DDR器件如DDR3、LPDDR3、DDR4等BL都是8,而LPDDR4的BL通常是16或者32;指令缓存6032的深度M,一般是32或者64。
通常来说,一块重排序缓存602的大小一般设置为M*BL*D bit(位)。因为DDR器件604的位宽是D,一次传输BL个周期,所以DDR器件604一次返回的数据有D*BLbit,指令缓存6032的深度为M,那么最多可以存储M条指令片段,因此,M*BL*Dbit的重排序缓存602可以满足数据重组的需求。
假设DDR控制器的端口601数为N,那么单通道模式下需要的总的重排序缓存602的大小为N*M*BL*D bit。一般重排序缓存602的位宽W和DDR控制器端口601的总线数据位宽是保持一致的,也与仲裁模块6031的输出位宽是一致的。
图7为一种双通道的DDR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双通道模式下需要的重排序缓存大小是单通道的两倍。如图7所示,双通道的DDR控制器可以包括多个端口701,每个端口701对应于两块重排序缓存702,调度模块703中,仲裁模块7031、指令缓存7032和指令执行模块7033也都有双份,从而实现通过双通道从DDR器件704中获取数据,双通道的DDR控制器的具体实现原理与单通道的DDR控制器类似,只是通道数变为两个。双通道模式下需要的总的重排序缓存为2*N*M*BL*D bit。
图6和图7所示的单、双通道的DDR控制器的实现结构的优点在于管理简单,实现方便,各个端口独立,如果一个端口发生数据堵塞,不会影响其他端口对DDR器件的访问效率。但是,图6和图7所示的单、双通道的DDR控制器的实现结构中,指令缓存是各个端口共享的,在一段时间内从DDR器件返回的数据总量是有限的,多数情况下,各个端口的重排序缓存使用都不是全部占用的,极端情况下指令缓存中都是同一个端口的读指令,那么DDR返回的读数据会占用一个端口的全部重排序缓存,此时其他端口的重排序缓存都是空闲的。图6和图7所示的方案,对于重排序缓存的缓存空间要求大,并且各个端口无法统一共享重排序缓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个端口共享重排序缓存的方案。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例如DDR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至少一个重排序缓存和多个端口,其中,所述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端口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
其中,复用是指所述至少两个端口共享同一重排序缓存。具体地,所述重排序缓存可以在获取到从存储器件传输来的数据后,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端口,将所述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给所述对应的端口,从而实现多个端口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
可以理解的是,被复用的重排序缓存可以存储所述至少两个端口中的每一个端口的数据,而不像图6或者图7所示的方案,每个重排序缓存只能存储其对应的端口的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重排序缓存的个数为一个,所述多个端口中的全部端口复用所述重排序缓存。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重排序缓存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所述多个端口中的部分端口复用其中一个重排序缓存,其它端口使用另外的重排序缓存。
例如,所述控制器中包括八个端口、两个重排序缓存,其中七个端口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另外一个端口单独使用另一个重排序缓存,或者,其中四个端口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另外四个端口复用另一个重排序缓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各实施例之间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所述控制器可以包括:调度模块803、至少一个重排序缓存802和多个端口801;
所述调度模块803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件804获取数据;
所述重排序缓存802用于将所述调度模块803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801;
所述端口801用于将从所述重排序缓存获取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端口801中的至少两个端口801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802。
图8示出的控制器中,重排序缓存802的个数为一个,端口801的个数为八个,八个端口801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802,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重排序缓存802的个数和端口801的个数以及复用情况。
所述端口801可以用于与处理装置连接,并向所述处理装置发送数据。可选的,所述多个端口801可以用于与多个处理装置一一对应连接。具体地,假设端口801的个数为n,那么可以用于与n个处理装置一一对应连接,其中,第i个端口801用于连接第i个处理装置,这里i=1、2、……、n。例如,每个端口801连接一个处理装置,那么八个端口801可以连接八个处理装置,实现八个处理装置与存储器件804的通信功能。所述处理装置与控制器的具体连接关系可以参见图1,处理装置可以作为MASTER与控制器连接。
其中,所述存储器件804可以为DDR器件,所述控制器可以为DDR控制器。所述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下述至少一项:应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图形处理单元、多媒体处理器。所述多个处理装置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所述控制器中的调度模块803可以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件804获取数据。可选的,所述调度模块803可以包括:指令缓存8032,用于存储并分割读命令;指令执行模块8033,用于向所述存储器件804发送分割后的读命令,以使所述存储器件804执行所述分割后的读命令;仲裁模块8031,用于获取所述存储器件804根据所述分割后的读命令返回的数据。
可选的,所述指令缓存8032可以将读命令分割为多个指令片段,所述指令执行模块8033可以向所述存储器件804发送分割得到的指令片段,以使所述存储器件804执行所述指令片段并返回对应的数据。参见图5,发送给所述存储器件804的指令片段可以是打乱顺序后的指令片段,即存储器件804执行的读命令与处理装置发出的读命令的顺序可以不完全一致。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指令执行模块8033可以直接将所述指令片段发送给所述存储器件804,也可以对所述指令片段进行加工,使之成为适于存储器件804执行的指令片段,并将加工后的指令片段发送给所述存储器件804。
仲裁模块8031可以获取存储器件804返回的数据,此外,所述仲裁模块8031还可以执行仲裁功能,例如,在读命令到达指令缓存8032之前,确定是否执行处理装置发出的读命令,如果一个端口801一次发出的读命令的数量超过指令缓存8032的深度,那么拒收超出范围的读命令。
所述重排序缓存802可以用于将所述调度模块803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801。可选的,所述重排序缓存802具体可以用于:接收所述调度模块803发送的数据,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端口801,将所述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给所述对应的端口801。
其中,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端口801具体是哪个端口801,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例如,所述调度模块803可以将数据对应的端口信息发送给所述重排序缓存802,以使所述重排序缓存确定将所述数据发送给哪个端口801,或者,数据对应的令牌可以携带所述数据对应的端口信息,以使所述所述重排序缓存确定将所述数据发送给哪个端口801。
所述重排序缓存802的存储空间大小可以根据所述存储器件804的位宽、突发长度以及指令缓存8032的深度来决定。可选的,若所述存储器件804的位宽为D,所述存储器件804的突发长度为BL,所述指令缓存8032的深度为M,则所述重排序缓存802的存储空间大小可以为M*BL*D,其中,所述D、BL、M均为正整数。
所述重排序缓存802可以与所述仲裁模块8031连接,以接收所述仲裁模块8031从所述存储器件804返回的数据。所述重排序缓存802的输入位宽可以等于输出位宽。所述重排序缓存802的位宽可以大于所述仲裁模块8031的输出位宽,能够提高重排序缓存802传输数据的速度,提高所述重排序缓存802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重排序缓存802的位宽可以为所述仲裁模块8031的输出位宽的2倍或4倍,例如,所述仲裁模块8031的输出位宽为W,所述重排序缓存802的位宽可以为2W或4W,能够在一个周期内至少发送2倍或4倍的数据,保证数据的传输速度和准确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重排序缓存802可以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8021和第二重排序模块8022,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8021和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8022的位宽可以均为仲裁模块8031的输出位宽的2倍。
可选的,每个端口801的输入位宽可以等于所述重排序缓存802的输出位宽,从而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口801可以包括数据存储模块(DM)8011和缓存存储模块(BM);所述数据存储模块8011可以用于与所述处理装置连接,所述数据存储模块8011的输出位宽等于所述处理装置的输入位宽;所述缓存存储模块与所述重排序缓存802连接,所述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等于所述重排序缓存802的输出位宽,所述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出位宽等于所述数据存储模块8011的输入位宽。
其中,所述数据存储模块8011和所述缓存存储模块都可以通过FIFO存储器来实现,保证数据被快速、准确地读取。
可选的,每个所述缓存存储模块包括第一缓存存储模块(第一BM)8012和第二缓存存储模块(第二BM)8013。图8中重排序缓存802与第一缓存存储模块8012、第二缓存存储模块8013之间的梯形可以用于表示重排序缓存802与第一缓存存储模块8012、第二缓存存储模块8013的连接关系,任意能够实现重排序缓存功能的连接都是允许的。例如,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8012与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8021连接;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8013与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8022连接,从而保证重排序缓存802的数据顺利传输到端口801。
其中,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8012的输入位宽、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8013的输入位宽、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8021连接的输出位宽、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8022的输出位宽均可以相等,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
可选的,所述缓存存储模块的深度为8或16位。深度越大,每次传输的有效带宽越大,能够节约传输时间,深度越小,存储空间越小,能够有效节约控制器的面积和成本。
下面以存储器件804的数据宽度D=32,存储器件804的突发长度BL=16,指令缓存8032的深度M=64,端口801的AXI总线读数据位宽为128的配置为例,介绍本实施例的实现细节。
图9为图8所示控制器中各部件的参数示意图。图9中各个部件上方的数字表示该部件对应的参数。如图9所示,存储器件804的位宽D=32,仲裁模块8031的位宽W=128,第一重排序模块8021和第二重排序模块8022的存储空间大小均为M*2W=64*256,第一重排序模块8021和第二重排序模块8022组成的整个重排序缓存802的存储空间大小恰好等于M*BL*D=64*16*32。
图9示出了一个端口801的参数设置,在所述控制器中,每个端口801的第一缓存存储模块8012的存储空间大小均可以为深度*2W=16*256,数据存储模块8011的存储空间大小可以为深度*AXI总线读数据位宽=32*128。
图10为图8所示控制器传输数据的原理示意图。
以某个端口801为例,假设处理装置的一次传输长度ARLEN为16,那么需要在RRB中为此条AXI读命令开辟返回的数据的存储空间。此次读命令对应的数据最大为16*128bit,而执行一条指令片段可以返回的数据是BL*D即16*32bit。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将一条读命令对应的全部数据记为一个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包括所述读命令拆分成的多个指令片段对应的多个数据,也就是说,一条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包为16*128bit。
在存储器件804返回16*32bit的数据后,在仲裁模块8031内完成数据位宽拼接,从仲裁模块8031输出4*128bit的数据,那么一个数据包有16*128bit,需要分为4次4*128bit返回。
可选的,从所述仲裁模块8031输出的属于同一读命令的数据,可以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交替存储于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8021和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8022。具体地,从仲裁模块8031获取的数据是打乱顺序后的数据,所述重排序后的顺序即为数据原本应有的顺序。
举例来说,假设所述读命令被分割为K个指令片段,所述K为正整数,通过所述K个指令片段可以得到对应的K个数据。所述K个指令片段对应的K个数据中,第奇数个数据可以存储到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8021,第偶数个数据可以存储到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8022。
参见图10,假设对应于某一条读命令的四个数据编号分别为1-1、1-2、1-3、1-4,那么,可以将原来是1、3顺序的数据1-1、1-3存放在第一重排序模块8021中,原来是2、4顺序的数据1-2、1-4存放在第二重排序模块8022中。
因为指令片段是乱序执行的,因此,这四个数据返回的顺序可能不是按1-1、1-2、1-3、1-4顺序返回,由于仲裁模块8031同步返回了数据对应的端口和令牌,因此重排序缓存802可以查询到本次返回的数据在原数据包中的位置顺序信息并存储。
假设总裁模块按1-3、1-4、1-1、1-2顺序返回数据,那么当1-2的数据写入重排序缓存802中时,就可以启动读取操作。具体地,可以同时从第一重排序模块8021和第二重排序模块8022分别读出编号为1-1、1-2的数据,再同时从第一重排序模块8021和第二重排序模块8022分别读出编号为1-3、1-4的数据,写入对应端口801内的第一缓存存储模块8012和第二缓存存储模块8013中。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8012可以从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8021读取数据,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8013可以从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8022读取数据。
当读取操作完成,编号为1-3、1-4、1-1、1-2的数据的存储资源部分就可以释放给其他端口801或者其他令牌对应的数据。当下次仲裁端口801返回新的读数据,如果此时恰好构成新的数据包,那么在最苛刻的情况下,在仲裁模块8031写入的过程中,要求将前一数据包全部读走。
因为BL=16,那么最快至少要占用BL/2=8个PHY时钟才能从存储器件804得到16*32bit的数据。而常见的控制器的时钟与PHY时钟的比例为1:2或者1:1,那么,对应到控制器的时钟为4个或者8个,即仲裁模块8031至少需要花费4或者8个控制器时钟周期才能完成新的数据写入。
所以,在最苛刻的场景下,要求4个控制器时钟周期内,要将前一数据包中的数据全部读走。因为第一重排序缓存802和第二重排序缓存802的位宽均为256bit,而数据包中数据的总个数为4个,恰好可以在4个控制器时钟周期内完成前一数据包的读取操作,并且不会影响后续数据的存储操作,满足最苛刻场景下的数据存储需求。
重排序缓存802将4个256*2的数据发送给缓存存储模块,缓存存储模块将数据拆分为4个128*4的数据,通过4个周期传输到数据存储模块8011,由数据存储模块8011发送给处理装置,从而完成存储器件804的数据读取操作。
本实施例中,多个端口801共享重排序缓存802,在每个端口801内添加小容量的缓存FIFO存储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公共转局部的方法,将公共的重排序缓存802中的数据及时转到局部的端口801中,使得一个端口801的完整的数据包不会长期占用重排序缓存802,及时释放重排序缓存802资源,显著减少重排序缓存802的数量。
在实际应用中,重排序缓存802的存储空间大小可以根据其它各部件的参数来确定。如前所述,假设仲裁模块8031输出数据位宽为W,指令缓存8032的深度为M,存储器件804的突发长度为BL,存储器件804合并后的位宽为D,控制器的端口801数为N,那么,每个重排序缓存802的大小为M*BL*D。
按照图6所示的方案,重排序缓存802需要的总的存储空间大小为N*M*BL*D。按照图8所示的方案,重排序缓存802需要的存储空间大小为M*BL*D,每个端口801增加了缓存存储模块的存储空间大小为2*16*2*W,总的存储空间大小为N*2*16*2*W+M*BL*D。因此,图8所示的方案相对于图6所示的方案,可以有效减少的存储资源为(N-1)*M*BL*D-N*2*16*2*W。
表1给出了仲裁模块8031输出数据位宽W、指令缓存8032的深度M、存储器件804的突发长度BL、存储器件804合并后的位宽D、控制器的端口801数N选择不同的数值时,采用图8所示方案相对于图6所示方案节约的bit数。
表1单通道模式下节约的资源数量
BL D W M N 节省的bit数
16 32 64 64 8 196608
16 32 64 64 8 196608
32 32 64 32 8 196608
32 32 64 32 8 196608
32 32 64 64 8 425984
32 32 64 64 8 425984
16 32 128 64 8 163840
16 32 128 64 8 163840
32 32 128 32 8 163840
32 32 128 32 8 163840
32 32 128 64 8 393216
32 32 128 64 8 393216
通过表1可知,在控制器的一些常见配置情况下,图8所示方案相对于图6所示方案,可以节约六位数的bit数,通过多个端口801共享重排序缓存802资源,相对于按端口801独立设置对应的重排序缓存802,大大减少了逻辑存储资源,降低了控制器的成本。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包括调度模块803、至少一个重排序缓存802和多个端口801,所述调度模块803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件804获取数据,所述重排序缓存802用于将所述调度模块803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801,所述端口801用于将从所述重排序缓存802获取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端口801中的至少两个端口801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802,能够实现重排序缓存802的共享,减少控制器中重排序缓存802的个数,减少控制器的体积和成本。
在图8至图10所示的方案中,重排序缓存包括两个重排序模块,在其它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重排序缓存可以包括任意多个重排序模块,只要满足在时序上,后一个数据包的最后一个数据片段存储到重排序缓存时,前一个数据包已经被读取到端口中即可。
举例来说,假定每个数据包包括4个数据,那么在最严苛的情况下,传进来一个数据,就需要把前一个数据包中的数据都传走,相当于进一个数据的同时需要出4个数据。
可选的,所述重排序模块的位宽相对于所述仲裁模块的位宽的倍数,乘以所述重排序模块的个数可以等于读命令包含的指令片段的个数。
其中,读命令包含的指令片段的个数也就是一个数据包包含的数据个数,重排序模块的位宽除以仲裁模块的位宽得到的倍数与重排序模块分成的重排序模块的个数相乘,可以等于一个数据包包含的数据个数。
例如,在仲裁模块的输出位宽为W时,若每个重排序模块的位宽等于4W,那么需要1个重排序模块即可满足需求,若每个重排序模块的位宽等于W,那么需要4个重排序模块可以满足要求。
此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重排序缓存在集齐一个数据包后才会启动读出数据的操作。在其它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从重排序缓存中读出数据的启动时刻,也不需要一定要等到对应的读命令的全部读数据返回,只要根据令牌确认重排序缓存中的某个数据,属于还没有返回给端口的数据包中顺序最靠前的数据即可向对应的端口输出该数据。
例如,某一ID下有5个读指令,对应5个数据包,其中第一个数据包已经全部发送给端口,第二个数据包中的数据返回顺序应该是2-1、2-2、2-3、2-4,假设重排序缓存先接收到了2-3,由于2-3前面还有其它数据,因此不能马上输出2-3,重排序缓存接收到的下一个数据是2-1,由于2-1的顺序优先级是最高的,因此可以先返回2-1,不需要等待后面的2-2和2-4集齐后再一并返回。这种情况下,重排序缓存中读数据操作的启动间隔可以参考存储器件BURST回读数据返回的间隔,从而进一步减少存储资源。
以上提供了一种单通道的控制器的实现方案。可选的,所述控制器也可以为多通道的控制器,在多通道的控制器中,重排序缓存的个数可以为多个。可选的,所述重排序缓存的个数可以为所述控制器的通道个数。需注意的时,所述控制器的通道个数是指所述控制器的调度模块的并行通道个数,并不一定等于所述控制器的端口个数。
在多通道的控制器中,每个重排序缓存均可以被至少两个端口复用,从而有效节约控制器的存储资源。下面以双通道的控制器为例,来对多通道情况下重排序缓存的使用情况进行描述。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所述控制器可以包括:调度模块113、两个重排序缓存112和多个端口111;
所述调度模块113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件114获取数据;
所述重排序缓存112用于将所述调度模块113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111;
所述端口111用于将从所述重排序缓存112获取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处理装置;
其中,每个重排序缓存112均被所述多个端口111复用。
可选的,所述重排序缓存112具体用于:接收所述调度模块113发送的数据,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端口111,将所述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给所述对应的端口111,从而实现多个端口111对所述重排序缓存112的复用。
可选的,所述调度模块113可以包括:
两个指令缓存1132,均用于存储并分割读命令;
两个指令执行模块1133,均用于向所述存储器件114发送分割后的读命令,以使所述存储器件114执行所述分割后的读命令;
两个仲裁模块1131,均用于获取所述存储器件114根据分割后的读命令返回的数据。
其中,双份的指令缓存1132、指令执行模块1133和仲裁模块1131用于实现双通道的数据传输。每个指令缓存1132、指令执行模块1133和仲裁模块1131的具体功能和实现原理可以参见图8至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与单通道的情况类似,假设所述存储器件114的位宽为D,所述存储器件114的突发长度为BL,每个所述指令缓存1132的深度为M,则每个重排序缓存112的存储空间大小为M*BL*D,两个重排序缓存112的存储空间大小共为2*M*BL*D,其中,所述D、BL、M均为正整数。
如图11所示,每个重排序缓存112均可以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和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和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的位宽均为一个仲裁模块1131的输出位宽的2倍。
每个所述端口111的输入位宽可以等于所述至少一个重排序缓存112的合并位宽。在所述重排序缓存112的个数为两个时,每个端口111的输入位宽可以等于一个重排序缓存112的输出位宽的2倍。
可选的,所述端口111包括数据存储模块(DM)1111和缓存存储模块(BM);所述数据存储模块1111与所述处理装置连接,所述数据存储模块1111的输出位宽等于所述处理装置的输入位宽。
所述缓存存储模块与所述重排序缓存112连接,所述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等于两个所述重排序缓存112的合并位宽,所述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出位宽等于所述数据存储模块1111的输入位宽。
具体地,每个所述缓存存储模块均包括第一缓存存储模块(第一BM)1112、第二缓存存储模块(第二BM)1113、第三缓存存储模块(第三BM)1114和第四缓存存储模块(第四BM)1115,能够实现四个数据的同时获取,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两个重排序缓存112中,每个重排序缓存112均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和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因此控制器中共有四个重排序模块,每个端口111包括四个缓存存储模块,四个重排序模块与四个缓存存储模块连接。
图11中的梯形可以用于表明两个重排序缓存112与每个端口的四个缓存存储模块的连接关系,任意能够实现数据传输功能的连接都是允许的。在实际应用中,每个端口的四个缓存存储模块与四个重排序模块的具体连接关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所述缓存存储模块的深度可以为8或16位,每个所述缓存存储模块均中的第一缓存存储模块1112的输入位宽、第二缓存存储模块1113的输入位宽、第三缓存存储模块1114的输入位宽、第四缓存存储模块1115的输入位宽、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的输出位宽、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的输出位宽均相等,保证数据被快速、准确地传输。
双通道模式下,数据传输的过程与单通道类似。具体地,如果两个仲裁模块1131不同时返回最后一个数据,那么就和单通道类似,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和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按照各自的流程向端口111返回数据,此处不再赘述。
如果两个仲裁模块1131同时返回了最后一个数据,那么,重排序缓存112可以根据数据的具体存储方式来实现数据包的输出流程。本实施例提供如下两种数据存储方式:一种是一个数据包中的多个数据存储在同一个重排序缓存112中,另一种是一个数据包中的多个数据分散在两个重排序缓存112中存储。下面分别说明。
图12为图11所示控制器传输数据的原理示意图一。在图12所示的方案中,从所述仲裁模块1131输出的属于同一读命令的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交替存储于一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和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
举例来说,假设所述读命令被分割为K个指令片段,所述K为正整数,通过所述K个指令片段可以得到对应的K个数据。所述K个指令片段对应的K个数据中,第奇数个数据可以存储到一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第偶数个数据可以存储到所述重排序缓存112的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
在两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任意一个重排序缓存112集齐读命令对应的K个数据后,所述重排序缓存112向对应的端口111发送所述K个数据。
若两个重排序缓存112中同时集齐第一读命令对应的K个数据和第二读命令对应的K个数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对应同一个端口111,则判断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是否属于同一ID;若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属于同一ID,则根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的先后顺序,返回对应的数据。
可选的,所述重排序缓存112可以根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的先后顺序,将顺序在先的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1112和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1113,同时将另一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缓存存储模块1114和所述第四缓存存储模块1115。
假设某一条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包1,包括四个数据,编号分别为1-1、1-2、1-3、1-4,那么,可以将原来是1、3顺序的数据1-1、1-3存放在第一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中,原来是2、4顺序的数据1-2、1-4存放在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中。
假设某一条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包2,包括四个数据,编号分别为2-1、2-2、2-3、2-4,那么,可以将原来是1、3顺序的数据2-1、2-3存放在第二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中,原来是2、4顺序的数据2-2、2-4存放在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中。
如果两个仲裁模块1131同时返回的两个数据,都属于各自数据包里的最后一个数据,那么两个重排序缓存112可以同时凑成两个数据包,这两个数据包可以属于同一个端口111也可以属于不同端口111。
假设数据包1和数据包2都是属于同一个端口111的,如果数据包1和数据包2的ID相同,那么就需要判断这两个数据包的返回先后顺序,具体可以通过数据对应的令牌来确定是先返回数据包1还是先返回数据包2,并按照顺序发送给对应的端口111。图12中的箭头表明了重排序模块向对应的缓存存储模块发送数据。
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1112和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1113中存储的数据包的顺序可以优先于所述第三缓存存储模块1114和所述第四缓存存储模块1115中存储的数据包。假设数据包1优先于数据包2,则将数据包1发送给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1112和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1113,将数据包2发送给所述第三缓存存储模块1114和所述第四缓存存储模块1115,这样,端口111在向处理装置返回数据时,可以将数据包1先于数据包2返回给处理装置,保证数据的传输顺序。
将这些数据分布在四块重排序模块中保存,就是为了能够在下次仲裁模块1131的新数据写入之前将数据全部读走。由于一个数据包中的数据总个数为4个,恰好可以在4个控制器时钟周期内完成数据包1以及数据包2的读取操作。
如果数据包1和数据包2不属于同一个端口111,那么就按照单通道模式,写入各自的端口111即可。
图13为图11所示控制器传输数据的原理示意图二。在图13所示的方案中,从所述仲裁模块1131输出的属于同一读命令的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交替存储于两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和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
假设一个读命令被分割为K个指令片段,所述K为正整数;其中,所述K个指令片段对应的K个数据中,第i+1个数据存储到一个重排序缓存112的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第i+2个数据存储到该重排序缓存112的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第i+3个数据存储到另一个重排序缓存112的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第i+4个数据存储到所述另一个重排序缓存112的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i为0或者i为4的倍数。
类似地,在两个重排序缓存112中集齐读命令对应的K个数据后,所述两个重排序缓存112向对应的端口111发送所述K个数据。
若两个重排序缓存112中同时集齐第一读命令对应的K个数据和第二读命令对应的K个数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对应同一个端口111,则判断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是否属于同一ID;若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属于同一ID,则根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的先后顺序,返回对应的数据。
可选的,所述重排序缓存112可以根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的先后顺序,将顺序在先的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1112和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1113,同时将另一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缓存存储模块1114和所述第四缓存存储模块1115。
如图13所示,假设某一条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包1,包括四个数据,编号分别为1-1、1-2、1-3、1-4,那么,可以将数据1-1存放在第一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中,数据1-2存放在第一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中,将数据1-3存放在第二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中,数据1-4存放在第二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中。
假设某一条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包2,包括四个数据,编号分别为2-1、2-2、2-3、2-4,那么,可以将数据2-1存放在第一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中,数据2-2存放在第一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中,将数据2-3存放在第二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1121中,数据2-4存放在第二个重排序缓存112中的第二重排序模块1122中。
如果两个仲裁模块1131同时返回的两个数据,都属于各自数据包里的最后一个数据,那么两个重排序缓存112可以同时凑成两个数据包,这两个数据包可以属于同一个端口111也可以属于不同端口111。
假设数据包1和数据包2都是属于同一个端口111的,如果数据包1和数据包2的ID相同,那么就需要判断这两个数据包的返回先后顺序,具体可以通过数据对应的令牌来确定是先返回数据包1还是先返回数据包2,并按照顺序发送给对应的端口111。
图13中的箭头表明了重排序模块向对应的缓存存储模块发送数据。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1112和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1113中存储的数据包的顺序可以优先于所述第三缓存存储模块1114和所述第四缓存存储模块1115中存储的数据包。假设数据包1优先于数据包2,则将数据包1发送给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1112和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1113,将数据包2发送给所述第三缓存存储模块1114和所述第四缓存存储模块1115,这样,端口111在向处理装置返回数据时,可以将数据包1先于数据包2返回给处理装置,保证数据的传输顺序。
将这些数据分布在四块重排序模块中保存,就是为了能够在下次仲裁模块1131的新数据写入之前将数据全部读走。由于一个数据包中的数据总个数为4个,每个数据传输两个时钟周期,恰好可以在4个控制器时钟周期内完成数据包1以及数据包2的读取操作。
如果数据包1和数据包2不属于同一个端口111,那么就按照单通道模式,写入各自的端口111即可。
在实际应用中,重排序缓存112的存储空间大小可以根据其它各部件的参数来确定。假设仲裁模块1131输出数据位宽为W,指令缓存1132的深度为M,存储器件114的突发长度为BL,存储器件114合并后的位宽为D,控制器的端口111数为N,那么,每个重排序缓存112的大小为M*BL*D。
按照图7所示的方案,重排序缓存112需要的总的存储空间大小为2*N*M*BL*D。按照图11所示的方案,重排序缓存112需要的存储空间大小为2*M*BL*D,每个端口111增加了缓存存储模块的存储空间大小为4*8*2*W,总的存储空间大小为N*4*8*2*W+2*M*BL*D。因此,图11所示的方案相对于图7所示的方案,可以有效减少的存储资源为2*(N-1)*M*BL*D-N*4*8*2*W。
表2给出了仲裁模块1131输出数据位宽W、指令缓存1132的深度M、存储器件114的突发长度BL、存储器件114合并后的位宽D、控制器的端口111数N选择不同的数值时,采用图11所示方案相对于图7所示方案节约的bit数。
表2双通道模式下节约的资源数量
Figure BDA0002964334280000241
Figure BDA0002964334280000251
通过表2可知,在控制器的一些常见配置情况下,图11所示方案相对于图7所示方案,可以节约六位数的bit数,通过多个端口111共享重排序缓存112资源,相对于按端口111独立设置对应的重排序缓存112,大大减少了逻辑存储资源,降低了控制器的成本。
图11提供的用于与存储器件114通信的控制器,包括:调度模块113、两个重排序缓存112和多个端口111,所述调度模块113包括两组指令缓存1132、指令执行模块1133和仲裁模块1131,能够实现双通道模式的数据传输,所述重排序缓存112可以将所述调度模块113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111,所述多个端口111复用所述两个重排序缓存112,能够实现双通道模式下的重排序缓存112共享,减少控制器中重排序缓存112的个数,减少控制器的体积和成本。
在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每个端口都设置了缓存存储模块,在其它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缓存存储模块,只保留数据存储模块。下面通过以下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所述控制器可以包括:调度模块143、重排序缓存142和多个端口;
所述调度模块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件144获取数据;
所述重排序缓存142用于将所述调度模块143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
所述端口用于将从所述重排序缓存142获取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端口复用所述重排序缓存142。
具体地,所述重排序缓存可以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1421和第二重排序模块1422,所述调度模块143可以包括指令缓存1432、指令执行模块1433和仲裁模块1431。所述端口可以包括数据存储模块(DM)141,所述数据存储模块141与所述重排序缓存142连接,所述数据存储模块141的输入位宽与所述重排序缓存142的输出位宽相等,所述数据存储模块141的输出位宽与所述处理装置的输入位宽相等。
可选的,每个数据存储模块141可以包括FIFO存储器,所述FIFO存储器的写入深度乘以写入位宽可以等于读出深度乘以读出位宽,从而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
图14所示实施例是在图8至图10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每个端口内的存储模块进行了调整,通过数据存储模块141直接接收重排序缓存142发送的数据,其它部件的结构、功能、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均与图8至图10所示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所述控制器可以包括:调度模块153、两个重排序缓存152和多个端口;
所述调度模块153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件154获取数据;
所述重排序缓存152用于将所述调度模块153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
所述端口用于将从所述重排序缓存152获取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处理装置;
其中,每个重排序缓存152均被所述多个端口复用。
具体地,每个所述重排序缓存152可以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1521和第二重排序模块1522,所述调度模块153可以包括两个指令缓存1532、两个指令执行模块1533和两个仲裁模块1531。
所述端口可以包括数据存储模块(DM)151,所述数据存储模块151与所述重排序缓存152连接。所述数据存储模块151的输入位宽可以等于一个重排序缓存152的输出位宽的2倍,所述数据存储模块151的输出位宽与所述处理装置的输入位宽相等。
可选的,每个端口的数据存储模块151可以包括FIFO存储器,所述FIFO存储器的写入深度乘以写入位宽可以等于读出深度乘以读出位宽,从而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
图15所示实施例是在图11至图13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每个端口内的存储模块进行了调整,通过数据存储模块151直接接收重排序缓存152发送的数据,其它部件的结构、功能、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均与图11所示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重排序缓存中可以设置有控制单元,用于对数据传输过程进行控制,例如根据令牌确定数据的顺序等。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所述的重排序缓存的存储空间大小,可以是指控制单元以外的、用于存储发送给处理装置的数据的存储空间的大小。
以上以所述控制器为DDR控制器为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现原理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控制器也可以为设置有重排序缓存的其它类型的控制器,具体的实现原理与DDR控制器的实现原理类似,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可以应用于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所述控制器包括调度模块、至少一个重排序缓存和多个端口。如图16所示,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
161、调度模块从所述存储器件获取数据。
162、重排序缓存将所述调度模块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其中,所述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端口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
163、所述端口将从所述重排序缓存获取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处理装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将所述调度模块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包括: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
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端口;
将所述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给所述对应的端口。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度模块包括指令缓存、指令执行模块和仲裁模块;所述调度模块从所述存储器件获取数据,包括:
所述指令缓存存储并分割读命令;
所述指令执行模块向所述存储器件发送分割后的读命令,以使所述存储器件执行所述分割后的读命令;
所述仲裁模块获取所述存储器件根据所述分割后的读命令返回的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重排序缓存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中的仲裁模块发送的属于同一读命令的数据,将接收到的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交替存储于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和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重排序缓存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所述读命令被分割为K个指令片段,所述K为正整数;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中的仲裁模块发送的所述K个指令片段对应的K个数据;所述K个数据中,第奇数个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第偶数个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将所述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给所述对应的端口,包括:
在所述重排序缓存中集齐所述读命令对应的K个数据后,将所述K个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至对应的端口。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口包括数据存储模块和缓存存储模块;所述缓存存储模块包括第一缓存存储模块和第二缓存存储模块;将所述K个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至对应的端口,包括:
所述重排序缓存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将所述K个数据中的部分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所述重排序缓存中的第二重排序模块将所述K个数据中的其它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
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和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将所述K个数据发送给所述数据存储模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为双通道的控制器,所述重排序缓存、指令缓存、指令执行模块和仲裁模块的个数均为两个;每个所述重排序缓存均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中的仲裁模块发送的属于同一读命令的数据,将接收到的数据交替存储于其中一个重排序缓存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中的仲裁模块发送的属于同一读命令的数据,将接收到的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交替存储于两个重排序缓存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读命令被分割为K个指令片段,所述K为正整数;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中的仲裁模块发送的所述K个指令片段对应的K个数据;
其中,所述K个数据中,第i+1个数据存储到一个重排序缓存的第一重排序模块,第i+2个数据存储到该重排序缓存的第二重排序模块,第i+3个数据存储到另一个重排序缓存的第一重排序模块,第i+4个数据存储到所述另一个重排序缓存的第二重排序模块,i为0或者i为4的倍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将所述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给所述对应的端口,包括:
在两个重排序缓存中集齐读命令对应的多个数据后,将所述多个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至对应的端口。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两个重排序缓存中集齐读命令对应的多个数据后,将所述多个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至对应的端口,包括:
若两个重排序缓存中同时集齐第一读命令对应的多个数据和第二读命令对应的多个数据,则判断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是否属于同一ID;
若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属于同一ID,则根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的先后顺序,返回对应的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口包括数据存储模块和缓存存储模块;每个所述缓存存储模块包括第一缓存存储模块、第二缓存存储模块、第三缓存存储模块和第四缓存存储模块;若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属于同一ID,则根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的先后顺序,返回对应的数据,包括:
若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属于同一ID,则根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的先后顺序,将顺序在先的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和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同时将另一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缓存存储模块和所述第四缓存存储模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存储器件为DDR器件,所述控制器为DDR控制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装置包括下述至少一项:应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图形处理单元、多媒体处理器。
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可以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控制器来实现,所述方法的具体实现原理、过程和有益效果,均可以参见上述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器件访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控制器、存储器件和多个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可以为SoC(System on Chip,片上***),SoC是以嵌入式***为核心,以IP复用技术为基础,集软、硬件于一体,追求产品***最大包容的集成芯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存储器件访问***的结构可以参照图1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存储器件访问***中各部件的结构、功能、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均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以上所述的存储器件访问***。可选的,所述设备为可以下述任意一项:无人机、无人车、云台、相机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各部件的结构、功能、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均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技术特征在与本相冲突的情况下均可以单独,或者进行组合,只要未超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认知范围,均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内的等同实施例。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相关遥控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遥控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遥控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计算机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_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磁盘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6)

1.一种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调度模块、至少一个重排序缓存和多个端口;
所述调度模块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件获取数据;
所述重排序缓存用于将所述调度模块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
所述端口用于将从所述重排序缓存获取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端口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缓存的个数为一个;
所述多个端口中的全部端口复用所述重排序缓存。
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缓存的个数为至少两个;
所述多个端口中的部分端口复用其中一个重排序缓存,其它端口使用另外的重排序缓存。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端口的输入位宽等于所述至少一个重排序缓存的合并位宽。
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缓存具体用于: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端口,将所述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给所述对应的端口。
6.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模块包括:
指令缓存,用于存储并分割读命令;
指令执行模块,用于向所述存储器件发送分割后的读命令,以使所述存储器件执行所述分割后的读命令;
仲裁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存储器件根据所述分割后的读命令返回的数据。
7.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件的位宽为D,所述存储器件的突发长度为BL,所述指令缓存的深度为M;
所述重排序缓存的存储空间大小为M*BL*D;
其中,所述D、BL、M均为正整数。
8.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缓存与所述仲裁模块连接;
所述重排序缓存的输入位宽大于所述仲裁模块的输出位宽。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缓存包括至少一个重排序模块;
所述重排序模块的位宽相对于所述仲裁模块的位宽的倍数,乘以所述重排序模块的个数等于读命令包含的指令片段的个数。
10.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缓存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
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和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的位宽均为所述仲裁模块的输出位宽的2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口包括数据存储模块,所述数据存储模块与所述重排序缓存连接;
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与所述重排序缓存的输出位宽相等,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的输出位宽与所述处理装置的输入位宽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口包括数据存储模块和缓存存储模块;
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用于与所述处理装置连接,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的输出位宽等于所述处理装置的输入位宽;
所述数据存储模块与所述重排序缓存之间通过所述缓存存储模块连接,所述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等于所述重排序缓存的输出位宽,所述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出位宽等于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存储模块包括第一缓存存储模块和第二缓存存储模块。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的输出位宽、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的输出位宽均相等。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存储模块的深度为8或16位。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缓存获取到的属于同一读命令的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交替存储于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和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命令被分割为K个指令片段,所述K为正整数;
其中,所述K个指令片段对应的K个数据中,第奇数个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第偶数个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缓存中集齐所述读命令对应的K个数据后,所述重排序缓存向对应的端口发送所述K个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缓存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用于向对应的端口的第一缓存存储模块发送数据,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向所述对应的端口的第二缓存存储模块发送数据。
20.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多通道的控制器,所述重排序缓存的个数为多个;
其中,每个重排序缓存均被至少两个端口复用。
21.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双通道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两个所述重排序缓存。
22.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模块包括:
两个指令缓存,均用于存储并分割读命令;
两个指令执行模块,均用于向所述存储器件发送分割后的读命令,以使所述存储器件执行所述分割后的读命令;
两个仲裁模块,均用于获取所述存储器件根据分割后的读命令返回的数据。
23.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件的位宽为D,所述存储器件的突发长度为BL,每个所述指令缓存的深度为M;
所述两个重排序缓存的存储空间大小为2*M*BL*D;
其中,所述D、BL、M均为正整数。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每个重排序缓存均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
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和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的位宽均为一个仲裁模块的输出位宽的2倍。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口包括数据存储模块,所述数据存储模块与所述重排序缓存连接;
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等于一个重排序缓存的输出位宽的2倍,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的输出位宽与所述处理装置的输入位宽相等。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口包括数据存储模块和缓存存储模块;
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用于与所述处理装置连接,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的输出位宽等于所述处理装置的输入位宽;
所述数据存储模块与所述重排序缓存之间通过所述缓存存储模块连接,所述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等于两个所述重排序缓存的合并位宽,所述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出位宽等于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缓存存储模块包括第一缓存存储模块、第二缓存存储模块、第三缓存存储模块和第四缓存存储模块。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缓存存储模块中的第一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第二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第三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第四缓存存储模块的输入位宽、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的输出位宽、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的输出位宽均相等。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仲裁模块输出的属于同一读命令的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交替存储于一个重排序缓存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仲裁模块输出的属于同一读命令的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交替存储于两个重排序缓存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命令被分割为K个指令片段,所述K为正整数;
其中,所述K个指令片段对应的K个数据中,第i+1个数据存储到一个重排序缓存的第一重排序模块,第i+2个数据存储到该重排序缓存的第二重排序模块,第i+3个数据存储到另一个重排序缓存的第一重排序模块,第i+4个数据存储到所述另一个重排序缓存的第二重排序模块,i为0或者i为4的倍数。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在两个重排序缓存中集齐一个读命令对应的多个数据后,所述两个重排序缓存向对应的端口发送所述多个数据。
33.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若两个重排序缓存中同时集齐第一读命令对应的多个数据和第二读命令对应的多个数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对应同一个端口,则判断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是否属于同一ID;若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属于同一ID,则根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的先后顺序,返回对应的数据。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缓存根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的先后顺序,将顺序在先的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和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同时将另一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缓存存储模块和所述第四缓存存储模块。
35.据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件为DDR器件,所述控制器为DDR控制器。
36.据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装置包括下述至少一项:应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图形处理单元、多媒体处理器。
37.一种存储器件访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存储器件和多个处理装置。
3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37所述的存储器件访问***。
3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为下述任意一项:无人机、无人车、云台、相机。
40.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与存储器件通信,所述控制器包括调度模块、至少一个重排序缓存和多个端口,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调度模块从所述存储器件获取数据;
所述重排序缓存将所述调度模块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
所述端口将从所述重排序缓存获取的数据发送给对应的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端口复用一个重排序缓存。
41.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调度模块获取的数据进行重排序后传输至对应的端口,包括: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
确定所述数据对应的端口;
将所述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给所述对应的端口。
42.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模块包括指令缓存、指令执行模块和仲裁模块;所述调度模块从所述存储器件获取数据,包括:
所述指令缓存存储并分割读命令;
所述指令执行模块向所述存储器件发送分割后的读命令,以使所述存储器件执行所述分割后的读命令;
所述仲裁模块获取所述存储器件根据所述分割后的读命令返回的数据。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缓存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中的仲裁模块发送的属于同一读命令的数据,将接收到的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交替存储于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和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缓存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所述读命令被分割为K个指令片段,所述K为正整数;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中的仲裁模块发送的所述K个指令片段对应的K个数据;所述K个数据中,第奇数个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一重排序模块,第偶数个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二重排序模块。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给所述对应的端口,包括:
在所述重排序缓存中集齐所述读命令对应的K个数据后,将所述K个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至对应的端口。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口包括数据存储模块和缓存存储模块;所述缓存存储模块包括第一缓存存储模块和第二缓存存储模块;将所述K个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至对应的端口,包括:
所述重排序缓存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将所述K个数据中的部分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所述重排序缓存中的第二重排序模块将所述K个数据中的其它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
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和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将所述K个数据发送给所述数据存储模块。
47.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双通道的控制器,所述重排序缓存、指令缓存、指令执行模块和仲裁模块的个数均为两个;每个所述重排序缓存均包括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中的仲裁模块发送的属于同一读命令的数据,将接收到的数据交替存储于其中一个重排序缓存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
49.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中的仲裁模块发送的属于同一读命令的数据,将接收到的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交替存储于两个重排序缓存中的第一重排序模块和第二重排序模块。
50.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命令被分割为K个指令片段,所述K为正整数;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发送的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调度模块中的仲裁模块发送的所述K个指令片段对应的K个数据;
其中,所述K个数据中,第i+1个数据存储到一个重排序缓存的第一重排序模块,第i+2个数据存储到该重排序缓存的第二重排序模块,第i+3个数据存储到另一个重排序缓存的第一重排序模块,第i+4个数据存储到所述另一个重排序缓存的第二重排序模块,i为0或者i为4的倍数。
51.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给所述对应的端口,包括:
在两个重排序缓存中集齐读命令对应的多个数据后,将所述多个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至对应的端口。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两个重排序缓存中集齐读命令对应的多个数据后,将所述多个数据按照重排序后的顺序发送至对应的端口,包括:
若两个重排序缓存中同时集齐第一读命令对应的多个数据和第二读命令对应的多个数据,则判断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是否属于同一ID;
若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属于同一ID,则根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的先后顺序,返回对应的数据。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口包括数据存储模块和缓存存储模块;每个所述缓存存储模块包括第一缓存存储模块、第二缓存存储模块、第三缓存存储模块和第四缓存存储模块;若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属于同一ID,则根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的先后顺序,返回对应的数据,包括:
若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属于同一ID,则根据所述第一读命令和所述第二读命令的先后顺序,将顺序在先的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缓存存储模块和所述第二缓存存储模块,同时将另一读命令对应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缓存存储模块和所述第四缓存存储模块。
54.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件为DDR器件,所述控制器为DDR控制器。
55.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装置包括下述至少一项:应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图形处理单元、多媒体处理器。
5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权利要求40-5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80004989.7A 2020-04-14 2020-04-14 控制器、存储器件访问***、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Pending CN1127034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84635 WO2021207919A1 (zh) 2020-04-14 2020-04-14 控制器、存储器件访问***、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3489A true CN112703489A (zh) 2021-04-23

Family

ID=75514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4989.7A Pending CN112703489A (zh) 2020-04-14 2020-04-14 控制器、存储器件访问***、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03489A (zh)
WO (1) WO2021207919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1285A (zh) * 2021-05-11 2021-08-24 深圳市度信科技有限公司 多通道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CN113468097A (zh) * 2021-07-01 2021-10-0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基于片上***的数据交换方法
CN113986817A (zh) * 2021-12-30 2022-01-28 中科声龙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运算芯片访问片内存储区域的方法和运算芯片
CN114840458A (zh) * 2022-07-06 2022-08-02 北京象帝先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读写模块、片上***和电子设备
CN116414767A (zh) * 2023-06-09 2023-07-11 太初(无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对基于axi协议乱序响应的重排序方法及***
CN116893992A (zh) * 2023-09-11 2023-10-17 西安智多晶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ddr2/3内存控制器的命令重排方法
CN117891758A (zh) * 2024-03-12 2024-04-16 成都登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仲裁的存储访问***、处理器及计算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40202B (zh) * 2023-03-28 2024-03-01 中科驭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860185B (zh) * 2023-09-05 2024-06-07 深圳比特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Sram阵列的数据访问装置、***、方法、设备、芯片和介质
CN117453291B (zh) * 2023-10-26 2024-07-09 上海合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指令转换***、方法、处理器芯片和计算机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6460A (zh) * 2008-03-10 2008-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缓存数据写入***及方法和缓存数据读取***及方法
CN105940381A (zh) * 2013-12-26 2016-09-14 英特尔公司 存储器访问期间的数据重排序
CN106776390A (zh) * 2016-12-06 2017-05-3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 多设备访问存储器的实现方法
US10282109B1 (en) * 2016-09-15 2019-05-07 Altera Corporation Memory interface circuitry with distributed data reordering capabilities
CN110995598A (zh) * 2019-11-12 2020-04-10 芯创智(北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变长报文数据处理方法和调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49240B (zh) * 2011-10-13 2016-03-02 北京同步科技有限公司 Pci-e设备及其接收数据重排序方法
CN102662634B (zh) * 2012-03-21 2014-10-29 杭州中天微***有限公司 非阻塞发射和执行的存储器访问执行装置
US9916253B2 (en) * 2012-07-30 2018-03-13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a plurality of load accesses of a cache in a single cycle to maintain throughpu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6460A (zh) * 2008-03-10 2008-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缓存数据写入***及方法和缓存数据读取***及方法
CN105940381A (zh) * 2013-12-26 2016-09-14 英特尔公司 存储器访问期间的数据重排序
US10282109B1 (en) * 2016-09-15 2019-05-07 Altera Corporation Memory interface circuitry with distributed data reordering capabilities
CN106776390A (zh) * 2016-12-06 2017-05-3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 多设备访问存储器的实现方法
CN110995598A (zh) * 2019-11-12 2020-04-10 芯创智(北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变长报文数据处理方法和调度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连慧;周建江;夏伟杰;: "基于FPGA的DDR3多端口读写存储管理设计", 单片机与嵌入式***应用, no. 01, 1 January 2015 (2015-01-01) *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1285A (zh) * 2021-05-11 2021-08-24 深圳市度信科技有限公司 多通道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CN113468097A (zh) * 2021-07-01 2021-10-0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基于片上***的数据交换方法
CN113468097B (zh) * 2021-07-01 2024-02-20 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片上***的数据交换方法
CN113986817A (zh) * 2021-12-30 2022-01-28 中科声龙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运算芯片访问片内存储区域的方法和运算芯片
CN113986817B (zh) * 2021-12-30 2022-03-18 中科声龙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运算芯片访问片内存储区域的方法和运算芯片
CN114840458A (zh) * 2022-07-06 2022-08-02 北京象帝先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读写模块、片上***和电子设备
CN116414767A (zh) * 2023-06-09 2023-07-11 太初(无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对基于axi协议乱序响应的重排序方法及***
CN116414767B (zh) * 2023-06-09 2023-09-29 太初(无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对基于axi协议乱序响应的重排序方法及***
CN116893992A (zh) * 2023-09-11 2023-10-17 西安智多晶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ddr2/3内存控制器的命令重排方法
CN116893992B (zh) * 2023-09-11 2023-12-26 西安智多晶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ddr2/3内存控制器的命令重排方法
CN117891758A (zh) * 2024-03-12 2024-04-16 成都登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仲裁的存储访问***、处理器及计算设备
CN117891758B (zh) * 2024-03-12 2024-05-17 成都登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仲裁的存储访问***、处理器及计算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07919A1 (zh)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03489A (zh) 控制器、存储器件访问***、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KR101611516B1 (ko) 직렬 포트 메모리 통신 레이턴시 및 신뢰성을 향상시키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EP1738267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rganizing data transfers with memory hub memory modules
US8930593B2 (en) Method for setting parameters and determining latency in a chained device system
US7797467B2 (en) Systems for implementing SDRAM controllers, and buses adapted to include advanced high performance bus features
CN103714038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US8667195B2 (en) Bus-system including an interconnector, a master device, a slave device, and an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11143257A (zh) Ddr仲裁控制器、视频缓存装置及视频处理***
US7970959B2 (en) DMA transfer system using virtual channels
CN116719755B (zh) 一种多应用内存访问的方法、装置、设备
CN116257191B (zh) 存储器的控制器、组件、电子设备及命令调度方法
CN109145397B (zh) 一种支持并行流水访问的外存仲裁***
US7865645B2 (en) Bus arbiter, bus device and system for granting successive requests by a master without rearbitration
CN109616149A (zh) 一种eMMC主机控制器、eMMC控制***及控制方法
CN102521180B (zh) 一种多通道实时直读存储器结构
US9367496B2 (en) DMA 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CN209249081U (zh) 一种eMMC主机控制器和eMMC控制***
CN115391257A (zh) 数据总线通信
CN111241024A (zh) 一种全互联axi总线的级联方法
KR20160109733A (ko) 다수의 클라이언트 데이터를 처리하는 저장 장치 및 방법
US20240220104A1 (en) Memory control system and memory control method
JP2010287058A (ja) メモリシステム
CN118095162A (zh) 基于数据标签技术的fpga外置大容量存储器多端口访问***
CN118331480A (zh) 存储器控制***与存储器控制方法
CN115658566A (zh) 一种实现多通道数据流均衡的方法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