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02888A - 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02888A
CN112702888A CN202011482286.3A CN202011482286A CN112702888A CN 112702888 A CN112702888 A CN 112702888A CN 202011482286 A CN202011482286 A CN 202011482286A CN 112702888 A CN112702888 A CN 112702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heat dissipation
obtaining
heat
p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822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永刚
刘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Beid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Beid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Beid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Beid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8228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028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02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28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性能信息获得发热量最大的第一发热源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结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信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第一预设蒸发信息和第一预设冷凝信息,并经过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进而判断该系数信息是否满足第一散热需求信息;如果满足,获得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散热技术使用的元件导热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高标准散热需求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
背景技术
现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这些移动设备具有高质量相机和视频游戏等多种功能,使得数据处理速度不断提高。然而,移动设备变得越来越薄的同时,其中增加的功能和减少的厚度导致了极其密集的包,进而在每个方形单元产生的热量显著增加。因此,这些设备中局部部件的过热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移动设备的热管理对于保持客户的高性能和热舒适至关重要。
但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存在散热技术使用的元件散热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高标准散热需求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散热技术使用的元件散热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高标准散热需求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具有快速热传递性、极高散热性和良好等温性的热管理技术效果。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性能信息;根据所述第一性能信息,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发热源为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中发热量最大的区域;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结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信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预设冷凝信息;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通过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判断所述散热系数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如果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指令信息;根据所述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以通过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对所述第一移动设备进行热管理。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所述***包括:第一获得单元,所述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性能信息;第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性能信息,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发热源为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中发热量最大的区域;第三获得单元,所述第三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第四获得单元,所述第四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结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信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第五获得单元,所述第五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六获得单元,所述第六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预设冷凝信息;第七获得单元,所述第七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通过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第一判断单元,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散热系数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第八获得单元,所述第八获得单元用于如果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指令信息;第一安装单元,所述第一安装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以通过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对所述第一移动设备进行热管理。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采用了通过获得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性能信息从而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信息。再根据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结构信息中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和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预设冷凝信息。再将这两个信息输入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并判断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对于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的所述第一发热源位置安装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方式,达到了具有的快速热传递性、极高散热性和良好等温性的热管理技术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示例性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第一获得单元11,第二获得单元12,第三获得单元13,第四获得单元14,第五获得单元15,第六获得单元16,第七获得单元17,第一判断单元18,第八获得单元19,第一安装单元20,总线300,接收器301,处理器302,发送器303,存储器304,总线接口306。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散热技术使用的元件散热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高标准散热需求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具有快速热传递性、极高散热性和良好等温性的热管理技术效果。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的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申请概述
现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这些移动设备具有高质量相机和视频游戏等多种功能,使得数据处理速度不断提高。然而,移动设备变得越来越薄的同时,其中增加的功能和减少的厚度导致了极其密集的包,进而在每个方形单元产生的热量显著增加。因此,这些设备中局部部件的过热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移动设备的热管理对于保持客户的高性能和热舒适至关重要。但现有技术中存在散热技术使用的元件散热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高标准散热需求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性能信息;根据所述第一性能信息,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发热源为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中发热量最大的区域;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结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信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预设冷凝信息;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通过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判断所述散热系数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如果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指令信息;根据所述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以通过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对所述第一移动设备进行热管理。
在介绍了本申请基本原理后,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来具体介绍本申请的各种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得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性能信息;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是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移动设备,所述第一性能信息是指根据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含有电子元件的具有的性质或技术效能等信息。
步骤S200:根据所述第一性能信息,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发热源为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中发热量最大的区域;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发热源信息是指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中发热量最大的区域。一般来说,发热源的热量是衡量元件使用寿命和效率的重要指标。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电子元件容易产生热量,这些配件经过传导这种主要传热途径散发热量,如屏幕显示、处理器、网络连接、定位服务、数据存取等部件。再通过一些热量检测设备得出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中发热最严重的区域,进而为之后的操作步骤提供必要理论基础。
步骤S300: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是指防止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温度升高所需要散发的热量信息。许多电子设备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温度过高,如果无法及时散热,可能会减慢设备的运行速度、损坏它们的组件。因此,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能够防止局部部件产生过热从而导致使用性能受影响。
步骤S400:获得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结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信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结构信息由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组成,其中,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安装于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是吸芯结构的关键部位,且两者均由排芯结构控制。蒸发器将由分层微通道组成,在顶部、侧面和底部壁上均有纳米线,而冷凝器则由纳米线包覆的微金字塔组成。这些微/纳米级材料可以使热管具有很高的散热性。进一步而言,利用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蒸发作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冷凝作用,对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流程***化吸附,进而有效吸收热量,达到了高效率散热的技术效果。
步骤S500: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
步骤S600: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预设冷凝信息;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是指提前设定的所述第一结构信息中所述第一蒸发器能够吸收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热量信息;所述第一预设冷凝信息是指提前设定的所述第一冷凝器冷凝所述第一蒸发器蒸发的热量。其中,所述第一蒸发器能够增强薄膜蒸发,提高液体供给加热区域,并延迟干燥;所述第一冷凝器能够促进滴式冷凝,并尽可能快地清除冷凝物,通过获得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和所述第一预设冷凝信息,为之后输入训练模型提供了数据来源。
步骤S700: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通过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
具体而言,所述散热系数信息是指材料直接传散热的能力;所述训练模型即机器学习中的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NN)是由大量的、简单的处理单元(称为神经元)广泛地互相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它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许多基本特征,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习***,神经网络模型是以神经元的数学模型为基础来描述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是对人类大脑***的一阶特性的一种描述。当所述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信息达到预定的准确率/达到收敛状态时,则监督学习过程结束。通过模型在数据集上的误差不断迭代训练模型,得到对数据集拟合出合理的训练模型,将训练好并且调整好的模型应用到真实场景中,基于训练模型输出数据减少泛化误差,其中,所述散热系数信息是通过计算单位温差下和单位时间内直接传导的热量,从而达到准确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的技术效果。
步骤S800:判断所述散热系数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
步骤S900:如果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指令信息;
具体而言,判断所述散热系数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其中,所述散热系数信息代表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在一定时间和温差下的散热能力,所述散热系数越高就能越好实现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快速散热的功能需求,若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指令信息。进而达到具有快速热传递性和极高散热性的技术效果。
步骤S1000:根据所述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以通过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对所述第一移动设备进行热管理。
具体而言,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实现热管理。其中,由于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中的所有结构元件和材料都具有超高的导热性能,热管内的吸芯结构进行蒸发冷却的流程操作,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致冷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的液体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从而吸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实现热管理。达到了实现具有快速热传递性、极高散热性和良好等温性为一体的热管理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而言,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通过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400还包括:
步骤S410:将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分别作为第一输入信息、第二输入信息输入训练模型,其中,所述训练模型通过多组训练数据训练获得,所述多组训练数据中的每一组训练数据均包括:所述第一输入信息、第二输入信息和用来标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的标识信息;
步骤S420:获得所述训练模型的输出信息,其中,所述输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
具体而言,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需要根据训练模型的多次训练来确定,由于所述训练模型能给根据实际情况不同进行不断的自我训练学习,进而输出准确的信息。简单地讲,它是一个数学模型,能基于大量的训练数据的训练,其中,训练数据中的每一组训练数据均包括:所述第一输入信息、第二输入信息和用来标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的标识信息,再经过所述第一神经网络模型的不断地自我修正,当所述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信息达到预定的准确率/达到收敛状态时,则监督学习过程结束。通过对所述神经网络模型的数据训练,并根据训练模型经过训练后数据更加准确的特性,使得所述训练模型输出的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也更加准确,进而达到了能够对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能力进行准确预测,实现***的热管理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而言,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
步骤S1110: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预定范围;
步骤S1120:判断所述第一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二发热源;
步骤S1130:如果存在第二发热源,则获得所述第二发热源在发热时对于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影响程度;
步骤S1140:判断所述第一影响程度是否超过预设影响范围;
步骤S1150:如果超过所述超过预设影响范围,根据所述第一影响程度,对所述第一散热需求进行调整。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预定范围是指预定划分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电子元件发热的区域;所述第二发热源是指处于所述第一预定范围中还存有的其他发热量较高的电子元件;所述第一影响程度是指所述第一发热源与所述第二发热源之间热量的影响相关程度;所述预设影响范围是指提前设定能够合理进行散热实现降温的标准影响程度。其中,通过判断是否存在第二发热源,再获得所述第二发热源在发热时对于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影响程度,进而判断所述第一影响程度是否影响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效率,若超过所述超过预设影响范围,对应调整所述第一散热需求实现降温,保证了电池的安全运行。通过细化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操作功能,进一步强化了有效和高效的热管理能力。
进一步而言,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
步骤S1210:获得第一测试指令;
步骤S1220:根据所述第一测试指令,确定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各个待检测温度点,并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得所述各个待检测温度点对应的温度信息;
步骤S1230:根据所述各个待检测温度点对应的温度信息,建立第一温度变化曲线;
步骤S1240:获得所述第一温度变化曲线的第一波动范围;
步骤S1250:判断所述第一波动范围是否满足预设波动范围;
步骤S1260:如果不满足,则获得第一取消指令;
步骤S1270:根据所述第一取消指令,撤销对于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安装信息,并重新选择第二超薄散热膜。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测试指令是指对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各个待监测温度点进行温度检测的指令;所述第一温度变化曲线是指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检测的温度数值建立的集合曲线;所述第一波动范围是指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上各个温度值的起伏波动情况;所述预设波动范围是指能够表现所述第一超波散热膜具有等温性条件的标准波动阈值。其中,所述温度信息是通过温度传感器对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各个待检测温度点监测得到的信息,表现了热管上温度的分布情况,对于没有超出温度变化范围的电子元件部分选择安装所述第二超薄散热膜,进而达到了既能保持良好等温性的同时又可以节约材料成本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而言,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1000还包括:
步骤S1010: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尺寸信息;
步骤S1020: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二尺寸信息;
步骤S1030:根据所述第一尺寸信息、第二尺寸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形状信息和第一数量信息;
步骤S1040:按照所述第一形状信息和第一数量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尺寸信息是代表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电子元件的大小信息;所述第二尺寸信息是代表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大小的信息,所述第一形状信息是指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与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电子元件可接触面的形状;第一数量信息是指满足安装要求所需要的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数量。其中,通过确定安装过程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大小和数量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达到了满足移动设备的工艺需求和充分发挥热传递性和散热性功能需求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而言,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之后,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1000还包括:
步骤S1050: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运行时间;
步骤S1060: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时间,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散热量;
步骤S1070:判断所述第一散热量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步骤S1080:如果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获得第二指令信息;
步骤S1090:根据所述第二指令信息,对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进行返修处理或更换处理。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运行时间是指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之后发挥热管理功能的时间;所述第一散热量是指在所述第一运行时间内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量;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是指电子设备需要达到散热指标实现正常运行的条件;所述第二指令信息是指对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进行返修处理或更换处理。其中,对于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在所述第一运行时间内的第一散热量未能达到预设散热量条件,可以初步判断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出现故障或破损,因此及时对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进行返修处理或更换处理,保证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能够正常工作,实现快速热传递性、极高散热性和良好等温性为一体的热管理效能。
进一步而言,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500还包括:
步骤S510:获得MEMS结构的第一属性信息,其中,所述MEMS结构为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组成结构;
步骤S520:获得所述MEMS结构的3D Micro-CT图像信息、扫描电镜图像信息、毛细管蒸发曲线信息;
步骤S530:根据所述3D Micro-CT图像信息、扫描电镜图像信息、毛细管蒸发曲线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
具体而言,微膜增强微通道(MEMS,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是一种微机电***,其中所含的微通道散热器具备高效率散热优势,能为微小空间内的散热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微通道散热器结构在经历了传统平行排布微通道结构布局后,开始出现许多变化的复杂结构形式,所述MEMS结构为其中一种结构形式,这种混合灯芯结构由覆盖单层铜网屏的微通道阵列组成,本管理***方法通过获得所述MEMS结构的3D Micro-CT图像信息、扫描电镜图像信息、毛细管蒸发曲线信息,来确认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由于液体流经微通道时,微网上薄膜蒸发增强,解决了特定时间和空间尺度范围内的热控制问题,提高了散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由于采用了通过获得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性能信息从而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信息。再根据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结构信息中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和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预设冷凝信息。再将这两个信息输入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并判断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对于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的所述第一发热源位置安装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方式,达到了具有的快速热传递性、极高散热性和良好等温性的热管理技术效果。
2、由于采用了微膜增强微通道的工艺作为吸芯结构,所述第一结构信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制作了平板热管的原型,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致冷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的液体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进而达到了高效传热的技术效果。
3、由于采用了将将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分别作为第一输入信息、第二输入信息输入训练模型中,并通过多组数据进行训练获得神经网络训练模型,经不断训练得到的收敛输出信息,进而得到准确的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达到了准确预测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散热能力数值化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二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同样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如图2所示,所述***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11,所述第一获得单元11用于获得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性能信息;
第二获得单元12,所述第二获得单元1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性能信息,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发热源为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中发热量最大的区域;
第三获得单元13,所述第三获得单元13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
第四获得单元14,所述第四获得单元14用于获得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结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信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
第五获得单元15,所述第五获得单元15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
第六获得单元16,所述第六获得单元16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预设冷凝信息;
第七获得单元17,所述第七获得单元17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通过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
第一判断单元18,所述第一判断单元18用于判断所述散热系数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
第八获得单元19,所述第八获得单元19用于如果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指令信息;
第一安装单元20,所述第一安装单元2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以通过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对所述第一移动设备进行热管理。
进一步的,所述***还包括:
第一输入单元,所述第一输入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输入信息和所述第二输入信息输入神经网络模型,其中,所述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多组训练数据训练获得,所述多组中的训练数据中的每一组训练数据均包括:所述第一输入信息、所述第二输入信息和用来标识远程会议质量等级的标识信息;
第九获得单元,所述第九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训练模型的输出信息,其中,所述输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还包括:
第十获得单元,所述第十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预定范围;
第二判断单元,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二发热源;
第十一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一获得单元用于如果存在第二发热源,则获得所述第二发热源在发热时对于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影响程度;
第三判断单元,所述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影响程度是否超过预设影响范围;
第一调整单元,所述第一调整单元用于如果超过所述超过预设影响范围,根据所述第一影响程度,对所述第一散热需求进行调整。
进一步的,所述***还包括:
第十二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测试指令;
第十三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三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测试指令,确定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各个待检测温度点,并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得所述各个待检测温度点对应的温度信息;
第一操作单元,所述第一操作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各个待检测温度点对应的温度信息,建立第一温度变化曲线;
第十四获得单元,所述第十四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温度变化曲线的第一波动范围;
第四判断单元,所述第四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波动范围是否满足预设波动范围;
第十五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五获得单元用于如果不满足,则获得第一取消指令;
第二操作单元,所述第二操作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取消指令,撤销对于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安装信息,并重新选择第二超薄散热膜。
进一步的,所述***还包括:
第十六获得单元,所述第十六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尺寸信息;
第十七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七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二尺寸信息;
第十八获得单元,所述第十八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尺寸信息、第二尺寸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形状信息和第一数量信息;
第二安装单元,所述第二安装单元用于按照所述第一形状信息和第一数量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
进一步的,所述***还包括:
第十九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九获得单元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运行时间;
第二十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时间,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散热量;
第五判断单元,所述第五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散热量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第二十一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一获得单元用于如果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获得第二指令信息;
第三操作单元,所述第三操作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指令信息,对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进行返修处理或更换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还包括:
第二十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MEMS结构的第一属性信息,其中,所述MEMS结构为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组成结构;
第二十三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三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MEMS结构的3D Micro-CT图像信息、扫描电镜图像信息、毛细管蒸发曲线信息;
第二十四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四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3D Micrp-CT图像信息、扫描电镜图像信息、毛细管蒸发曲线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
前述图1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的各种变化方式和具体实例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通过前述对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知道本实施例中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的实施方法,所以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不再详述。
示例性电子设备
下面参考图3来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
图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的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文所述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的任一方法的步骤。
其中,在图3中,总线架构(用总线300来代表),总线30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300将包括由处理器302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304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300还可以将诸如***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306在总线300和接收器301和发送器303之间提供接口。接收器301和发送器303可以是同一个元件,即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通信的单元。
处理器302负责管理总线300和通常的处理,而存储器304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302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性能信息;根据所述第一性能信息,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发热源为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中发热量最大的区域;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结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信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预设冷凝信息;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通过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判断所述散热系数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如果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指令信息;根据所述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以通过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对所述第一移动设备进行热管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散热技术使用的元件散热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高标准散热需求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具有快速热传递性、极高散热性和良好等温性的热管理技术效果。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的制造品,该指令***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性能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性能信息,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发热源为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中发热量最大的区域;
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
获得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结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信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
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预设冷凝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通过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
判断所述散热系数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
如果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指令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以通过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对所述第一移动设备进行热管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通过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分别作为第一输入信息、第二输入信息输入训练模型,其中,所述训练模型通过多组训练数据训练获得,所述多组训练数据中的每一组训练数据均包括:所述第一输入信息、第二输入信息和用来标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的标识信息;
获得所述训练模型的输出信息,其中,所述输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预定范围;
判断所述第一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二发热源;
如果存在第二发热源,则获得所述第二发热源在发热时对于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影响程度;
判断所述第一影响程度是否超过预设影响范围;
如果超过所述超过预设影响范围,根据所述第一影响程度,对所述第一散热需求进行调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第一测试指令;
根据所述第一测试指令,确定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各个待检测温度点,并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得所述各个待检测温度点对应的温度信息;
根据所述各个待检测温度点对应的温度信息,建立第一温度变化曲线;
获得所述第一温度变化曲线的第一波动范围;
判断所述第一波动范围是否满足预设波动范围;
如果不满足,则获得第一取消指令;
根据所述第一取消指令,撤销对于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安装信息,并重新选择第二超薄散热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尺寸信息;
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二尺寸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尺寸信息、第二尺寸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形状信息和第一数量信息;
按照所述第一形状信息和第一数量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之后,包括:
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运行时间;
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时间,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散热量;
判断所述第一散热量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如果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获得第二指令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指令信息,对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进行返修处理或更换处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包括:
获得MEMS结构的第一属性信息,其中,所述MEMS结构为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组成结构;
获得所述MEMS结构的3D Micro-CT图像信息、扫描电镜图像信息、毛细管蒸发曲线信息;
根据所述3D Micro-CT图像信息、扫描电镜图像信息、毛细管蒸发曲线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
8.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其中,所述***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所述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性能信息;
第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性能信息,获得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发热源为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中发热量最大的区域;
第三获得单元,所述第三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
第四获得单元,所述第四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超薄散热膜的第一结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信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
第五获得单元,所述第五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预设蒸发信息;
第六获得单元,所述第六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结构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预设冷凝信息;
第七获得单元,所述第七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蒸发信息、第一预设冷凝信息,通过训练模型,获得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信息;
第一判断单元,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散热系数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第一发热源的第一散热需求信息;
第八获得单元,所述第八获得单元用于如果满足所述第一散热需求信息,获得第一指令信息;
第一安装单元,所述第一安装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第一发热源位置处,以通过所述第一超薄散热膜对所述第一移动设备进行热管理。
9.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011482286.3A 2020-12-15 2020-12-15 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 Pending CN1127028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82286.3A CN112702888A (zh) 2020-12-15 2020-12-15 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82286.3A CN112702888A (zh) 2020-12-15 2020-12-15 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2888A true CN112702888A (zh) 2021-04-23

Family

ID=75508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82286.3A Pending CN112702888A (zh) 2020-12-15 2020-12-15 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0288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2462A (zh) * 2022-06-08 2022-09-16 南京贝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散热膜的传热性能智能评估方法及***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1399A (zh) * 2014-05-20 2015-11-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电路和终端及终端制冷方法
CN106802849A (zh) * 2015-11-26 2017-06-06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量预估方法
JP2020102851A (ja) * 2013-10-17 2020-07-02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移動端末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02851A (ja) * 2013-10-17 2020-07-02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移動端末機
CN105091399A (zh) * 2014-05-20 2015-11-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电路和终端及终端制冷方法
CN106802849A (zh) * 2015-11-26 2017-06-06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量预估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2462A (zh) * 2022-06-08 2022-09-16 南京贝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散热膜的传热性能智能评估方法及***
CN115062462B (zh) * 2022-06-08 2024-05-03 南京贝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散热膜的传热性能智能评估方法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04383B2 (en) Virtual machine migration according to environmental data
DE102021129078A1 (de) Intelligente push-kupplung über der plattform für kühlsysteme in rechenzentren
CN113962142B (zh) 一种基于两段式lstm的数据中心温度预测方法及***
DE102021133641A1 (de) Verteilung des flüssigkeitsstroms mit hilfe eines oder mehrerer neuronaler netzwerke
US20180003451A1 (en) Cold Plate Heat Exchanger
US11880710B2 (en) Adaptive data shipment based on burden functions
DE102021131090A1 (de) Intelligenter und redundanter luftgekühlter kühlkreislauf für rechenzentrum-kühlsysteme
CN112925637A (zh) 用于一边缘运算网络的负载平衡装置及方法
CN112702888A (zh) 一种基于超薄散热膜的移动设备热管理方法及***
CN114896920A (zh) 一种三维堆叠芯片热仿真模型建立及热点温度预测方法
Ateya et al. Energy efficient offloading scheme for MEC-based augmented reality system
DE102022111135A9 (de) Intelligente durchflussregler mit heiss austauschbaren kühlplatten in kühlsystemen von rechenzentren
CN114781201A (zh) 一种散热器内pcb温度场的计算方法、***、装置及介质
Ullah et al. Simulator for modeling,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s of thermal status in data centers
Zhang et al. Proactive serving decreases user delay exponentially: The light-tailed service time case
De Lorenzi et al. Neural network-based prediction and control of air flow in a data center
US20220071055A1 (en) Configurable cold-plates of datacenter cooling systems
CN112543588B (zh) 一种改善超薄散热膜性能的方法及***
Qin et al. An improved Top‐K algorithm for edge servers deployment in smart city
Bhagwat et al. Fast and accurate evaluation of cooling in data centers
Yuan et al. Improved Cauer thermal network considering thermal coupling effects of multi‐chip modules
DE102022110979A1 (de) Modularer thermischer testträger
Li et al. Energy-efficient convolution module with flexible bit-adjustment method and ADC multiplier architecture for industrial IoT
WO2022028614A1 (zh) 上行元素发送功率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DE102022100816A1 (de) Thermisches testfahrzeu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2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