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40509B - 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40509B
CN112640509B CN201980057235.5A CN201980057235A CN112640509B CN 112640509 B CN112640509 B CN 112640509B CN 201980057235 A CN201980057235 A CN 201980057235A CN 112640509 B CN112640509 B CN 1126405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logical channel
rlc entity
data
diffe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72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40509A (zh
Inventor
石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40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40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405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405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芯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以及计算机程序,所述方法包括: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确定在至少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芯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以及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在5G中根据业务需求分为3大应用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Enhance MobileBroadband)、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of Communication)、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 Reliable&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在Release15URLLC议题中,考虑并处理的是高可靠低时延的业务。在Rel-16中,IIoT立项考虑以下几个项目:时间敏感网络(TSN,Time Sensitive Networking)网络相关增强;用户内优先级;数据复制传输和多连接(Data duplication and multi-connectivity)。
对数据复制传输和多连接Data duplication and multi-connectivity来说,已经描述了可以优化现有的双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和载波聚合(CA,CarrierAggregation)复制(duplication),或者是DC/CA Duplication某种合并架构,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对于数据复制传输而言,上行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数据复制功能是可以基于数据承载(DRB,Data Resource Bearer)来进行配置的,同一时刻,最多支持使用两个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实体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copy),且传输的copy数与激活的RLC实体数一一对应。若同时激活两个RLC实体,则每个RLC实体分别传输一个copy,若只存在一个RLC实体,则该承载只有一个copy传输。
然而对同时支持对于同一个承载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数目(R16支持的leg数目为至少1个,包括leg数据=1,2,3,4,5..,大于现有的数据复制支持的leg数目(R15支持的leg数为1,2)。从而,如何对于不同逻辑信道/RLC实体上进行copy数量的确定则是需要讨论的新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芯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以及计算机程序。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确定在至少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确定在至少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第二通信单元,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具体地,该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该芯片的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在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传输多个复制数据的数据包的时候,确定所采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以及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如此,能够满足R16中需求在于引入更灵活更有效的数据复制传输,相应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数可以增加,并且逻辑信道/RLC实体与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不再一一对应的场景,从而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了数据灵活有效的传输。
附图说明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架构的示意性图一;
图1-2是复制传输的一种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一;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二;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三;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四;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五;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六;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七;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八;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格式示意图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格式示意图二;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九;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十;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示意性框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架构的示意性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或5G***等。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通信***100可以如图1-1所示。该通信***100可以包括网络设备110,网络设备110可以是与终端设备120(或称为通信终端、终端)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110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可选地,该网络设备110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移动交换中心、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集线器、交换机、网桥、路由器、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网络设备等。
该通信***100还包括位于网络设备110覆盖范围内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120。作为在此使用的“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和/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无线接口,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和/或另一终端设备的被设置成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和/或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设备。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终端设备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终端设备可以指接入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
可选地,终端设备120之间可以进行终端直连(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
可选地,5G***或5G网络还可以称为新无线(New Radio,NR)***或NR网络。
图1-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和两个终端设备,可选地,该通信***100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并且每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通信***100还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中具有通信功能的设备可称为通信设备。以图1-1示出的通信***100为例,通信设备可包括具有通信功能的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可以为上文所述的具体设备,此处不再赘述;通信设备还可包括通信***100中的其他设备,例如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
另外,关于现有技术中,数据复制在PDCP层进行,相同的PDCP PDU分别映射到不同的RLC Entity。MAC需要将不同RLC实体(RLC entity)的复制数据传输到不同的载波,此时对应的RLC实体数目可以为至少一个:1,2,3,4等。
对于CA场景,支持数据复制传输(data duplication)的方案利用PDCP的复制数据功能,使复制的PDCP PDU分别传输到两个RLC实体(两个不同的逻辑信道),并最终保证复制的PDCP PDU能够在不同物理层聚合载波上传输,从而达到频率分集增益以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如图1-2中的DRB 1和DRB 3。:
对于DC场景,支持数据复制传输(data duplication)的方案利用PDCP的复制数据功能,使复制的PDCP PDU分别传输到两个RLC实体,两个RLC实体分别对应不同的MAC实体。如图1-2所示的DRB2.
对于数据复制传输而言,上行的PDCP数据复制功能是可以基于DRB来进行配置的,同一时刻,最多支持使用两个RLC实体传输copy,且传输的copy数与激活的RLC实体数一一对应。若同时激活两个RLC实体,则每个RLC实体分别传输一个copy,若只存在一个RLC实体,则该承载只有一个copy传输。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引入了逻辑信道与Copy并非一一对应的情况,因此需要对这种场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21: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确定在至少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有技术支持一个leg(也就是逻辑信道)承载一个复制传输的数据包(比如,可以称为copy)的传输方式,而R16中,leg数和copy数可以不再是一一对应的了。因此需要考虑,如何支持这种情况,选择哪个leg传输数据,选定的每个leg上承载几个copy的问题。其好处在于解决了在R16多于一个leg配置或者激活的情况下,选择哪个leg传输数据,以及,每个leg上承载几个copy的问题。
其中,Leg,为在数据复制传输时,一个PDCP实体的数据包可以由对应的多个RLC实体或逻辑信道进行传输,其中一个对应的RLC实体或逻辑信道即可称为一个leg。本实施例中,假定legs数为n。
本实施例中逻辑信道/RLC实体,指的是,逻辑信道或者RLC实体;换句话说,逻辑信道以及RLC实体之间是一一对象的关系。
前述步骤21中,所述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确定在至少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和/或,接收网络侧发来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当然也可以由网络侧确定。比如,第一信息由终端设备确定,那么第二信息、第三信息可以由网络侧确定并发送至终端设备;或者,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由终端设备确定,第三信息由网络侧确定并发送给终端设备;或者,第一信息、第三信息由网络设备确定并发送至终端设备,第二信息由终端设备确定;还可以为第一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由网络设备确定发送至终端设备,第三信息由终端设备自身确定。当然,还可以存在其他的组合方式,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还需要指出的是,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分别确定不同的信息,为一种情况,也就是终端设备确定的信息与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不重复。
还可能存在的一种情况是,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均确定了相同的信息,也就是终端设备自身确定的信息、以及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存在部分重复,比如,终端设备自身确定了第三信息,并且收到了网络设备发来的第三信息,此时,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来确定使用终端设备还是网络设备指示的信息。
其中,预设的规则可以包括以下之一:以终端设备确定的信息为最终使用的信息;以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为最终使用的信息;从终端设备确定的信息、以及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中任选其一作为最终使用的信息;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进行协商得到最终使用的信息;终端设备根据以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确定最终信息。
比如,终端设备自身确定了第二信息,还收到的网络设备发来的第二信息;此时,可以根据规则确定,终端设备采用自身确定的第二信息进行后续处理;或者,根据规则确定以网络设备的为准,也就是采用网络设备发来的第二信息进行后续处理。或者根据其他的规则来确定,不再赘述。前面以第二信息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针对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均采用上述规则进行处理,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
终端设备基于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信道质量较好时,可以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较多的数据包的数量,和/或,确定第三信息中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传输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质量较差时,可以确定第三信息中不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和/或,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数量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再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业务优先级较高的时候,可以优先确定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较多或较少的数据包。
又比如,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预定门限,比如传输数据包的门限值较高,和/或可靠性较高,和/或时延较低,那么可以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分配较多的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反之,则分配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仅为示例,实际上可以将上述全部的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都综合起来,用于确定不同逻辑信道/RLC实体所对应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只是这里不再进行穷举。另外,网络侧进行三个信息中至少之一的确定方式与终端设备相同,不再赘述。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以第二信息为例:第二信息由基站确定。或者,第二信息由UE自行确定。或者,第二信息由UE和基站共同确定。
终端设备获取第二信息的方式可以为:基于RRC重配置消息,获取所述第二信息;还可以包括:基于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控制元素(CE,Control Element)以及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中的一种,获取更新的第二信息。也就是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初始第二信息,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更新的第二信息。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确定选择哪个leg(即逻辑信道/RLC实体)传输数据。
第三信息由基站确定、或者由终端设备,比如UE自行确定、或者由UE和基站共同确定。
第三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为终端设备根据专用消息获取第三信息,如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第三信息。
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由基站确定、或者由UE自行确定、或者由UE和基站共同确定。
第一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为终端设备根据专用消息获取第三信息,如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第三信息。
UE可以根据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第三信息、第二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关系确定相关信息。可以说,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也可以根据该信息之外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的信息确定。例如:第一信息也可以根据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几种方案可以包括有: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UE自行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自行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根据专用信息如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自行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以及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和基站协商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以及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承载copy总数目,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确定每个leg承载copy数目。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承载copy总数目,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UE自行确定每个leg承载copy数目。
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UE自行确定每个leg承载copy数目和/或copy总数。
下面分别针对其中的几种场景进行说明:
场景1、
终端设备自身确定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第一信息也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还可以由网络侧发来。
进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二信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
具体的,自身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的方式可以为:
终端设备基于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
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信道质量较好时,可以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较多的数据包的数量,和/或,确定第三信息中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传输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质量较差时,可以确定第三信息中不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和/或,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数量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再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业务优先级较高的时候,可以优先确定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较多或较少的数据包。
又比如,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预定门限,比如传输数据包的门限值较高,可靠性较高,那么可以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分配较多的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反之,则分配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仅为示例,实际上可以将上述全部的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都综合起来,用于确定不同逻辑信道/RLC实体所对应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只是这里不再进行穷举。另外,网络侧进行三个信息中至少之一的确定方式与终端设备相同,不再赘述。
相应的,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确定的第一信息,确定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所能够承载的幅值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再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数据包的总数量;然后基于数据包的总数量以及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能够承载的数据包的数量;再确定第三信息,确定本次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最终,基于本次所要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包的数量。又例如,根据选定的leg以及第一信息,确定第二信息,也就是根据选定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即leg)以及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来确定本次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比如,参见图3,基站(也就是网络侧)先确定数据复制传输和数据复制传输的配置,将现有的数据传输配置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执行数据复制传输配置,按照其中配置的初始模式控制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终端设备接收网络侧基站发来的数据复用传输变更指示,该变更指示可以仅为一个需要终端设备改变传输方式的变更的指示,而其中并未指出具体的变更方式;然后,终端设备自身确定第三信息,确定使用哪个leg即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并自身确定第二信息,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每一个leg(逻辑信道或RLC实体)所承载的copy数,即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图中并未示出关于第一信息的确定,而实际上可以在终端设备确定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的时候,确定第一信息,采用的方式可以如前所述,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还可以由网络侧发送第一信息,也就是由网络侧,比如基站通知该承载总共支持的copy数配置为x,则UE自行决定该承载对应配置的至少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上可传输的copy数。比如,一个承载配置了3个逻辑信道,且选择3个逻辑信道传输,对应该承载支持的总copy数为6,则终端设备确定每个逻辑信道的copy数为1、2、3。
本场景提供的处理方式的好处在于给与UE给为灵活的选择。
场景2、
本场景中,第二信息由网络侧发送,第一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UE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总数目,UE自行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具体的,所述接收网络侧发来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包括:
基于RRC重配置消息,获取所述第二信息。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更新的第二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网络侧发来的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基于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
本场景中所述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确定在至少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时,还包括:
基于第三信息,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用于进行复制数据传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确定所述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
也就是说第三信息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其好处在于终端设备更清楚信道质量信息,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载波或者逻辑信道/RLC实体,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结合图4、5、6对本场景的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图4中基站(也就是网络侧)先确定数据复制传输和数据复制传输的配置以及第二信息,将数据传输配置以及第二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每个leg(逻辑信道/RLC实体)对应承载的copy数,并执行数据复制传输配置,按照其中配置的初始模式控制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收到来自基站的数据复制传输变更指示信息。
结合图5,终端设备确定数据承载(DRB,Data Resource Bearer)更改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自行确定第三信息,基于第三信息确定使用哪个leg(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
结合图6,基站(也就是网络侧)先确定数据复制传输和数据复制传输的配置以及第二信息,将数据传输配置和/或第二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每个leg(逻辑信道/RLC实体)对应承载的copy数,并执行数据复制传输配置,按照其中配置的初始模式控制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接收网络侧基站发来的数据复制传输变更指示信息、以及第二信息;根据变更指示,确定DRB更改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自行确定第三信息,基于第三信息确定使用哪个leg(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
场景3、
本场景中,第三信息由网络侧发送,第一信息以及第二信息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也就是,终端设备自行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根据专用信息如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所述接收网络侧发来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包括:
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第三信息;其中,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初始的配置数据复制传输时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所述接收网络侧发来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更新的第三信息。
其中,更新的第三信息可以为获取更新后的复制传输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本场景中,第二信息由UE自行确定,其好处在于UE更清楚信道质量信息,可以灵活选择在哪个leg传输更多的copy来达到以最小的传输次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目的(比如,选择更好的leg传输更多的copy,较好的leg传输较少的copy,可以减少重传次数,提高可靠性,减少传输时延)。
又或者,基站通知该承载总共支持的copy数配置为x,则UE自行决定该承载对应配置的至少一个RLC实体上可传输的copy数。
假设:一个承载配置了3个逻辑信道,对应该承载支持的总copy数为6,则UE确定每个逻辑信道的copy数为1,2,3。
本场景的一种示例,参见图7,基站(也就是网络侧)先确定数据复制传输和数据复制传输的配置,将现有的数据传输配置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执行数据复制传输配置,按照其中配置的初始模式控制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收到来自基站的数据复制传输变更指示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终端设备进一步地根据变更指示,更改数据复制传输方式,基于第三信息确定使用哪个leg(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自行确定第二信息,基于第二信息确定每个leg(逻辑信道/RLC实体)对应的承载的copy数。可选的,配置的初始模式控制逻辑信道/RLC实体也可以为第三信息。
场景4、
本场景中,第三信息、第一信息可以由网络设备确定。也就是,基于RRC重配置消息,获取所述第一信息,即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每个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第三信息,即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假设:一个承载配置了3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每个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的copy数为1,2,3,则对应该承载支持的总copy数为1+2+3=6个。
所述第一信息,由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元素指示;或者,所述第一信息,由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二信息元素指示。
比如,第一信息格式之一:在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LogicalChannelConfig中新增第一信息元素IE。比如:bearerdCopies ENUMERATED{1,2,3,4,5,spare3,spare2,spare1}用于表示的相关逻辑信道/RLC实体支持复制传输数据包的数量。具体的,可以参见以下:
Figure GDA0002957194650000071
Figure GDA0002957194650000081
再比如,第一信息格式,在RLC实体配置信息,比如RLC-BearerConfig中新增第二信息元素IE。比如“bearerdCopies ENUMERATED{1,2,3,4,5,spare3,spare2,spare1},OPTIONAL,--Need R”,用于表示的相关逻辑信道/RLC实体支持复制传输数据包的数量。具体的,可以如下:
Figure GDA0002957194650000082
可以通过专用信息指示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可以为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列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行对应DRB关联的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或者,
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行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列对应不同DRB关联的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可选的第三信息格式例如下图10所示:如专用信令为MAC CE。引入4byte的MACCE,用于指示每个leg的数据复制传输的激活/去激活状态,0,代表去激活,1代表激活。或者,用于指示每个leg是否传输PDCP PDU或其副本。不同的列对应不同的DRB ID,对应方式跟现有协议一致;不同的行对应某一个DRB关联的不同RLC实体;比特位中的值代表是否采用该RLC实体传输复制数据。
具体的:
例如,MCG有2个DRB配置了复制数据传输功能,DRB ID分别为0,3,5,7;
MAC CE的格式为4个byte,那么从第1列到第4列一次按照DRB ID升序对应这些DRB。例如,D0,D1,D2,D3列分别对应DRB ID 0,3,5,7。
每一列中的不同行指示采用哪些RLC实体传输复制数据,具体的,在该例子中可以指示最多4个RLC实体传输复制数据。按照先主小区组(MCG,Master Cell Group)再辅小区组(SCG,Secondary Cell Group)的顺序排序,在每个CG内按照逻辑信道ID升序或者降序排序。或者,按照先SCG再MCG的顺序排序,在每个CG内按照逻辑信道ID升序或者降序排序。例如对DRB0的每行,分别从上到下,分别代表RLC实体0,1,2,3。或者,如图11所示,与图10的描述类似,区别在于纵列,变成横行,不再进行赘述。
具体流程说明见下,以图8、9为例:
基站确定是否使用数据复制传输方式以及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
基站确定使用数据复制传输方式,并通知UE数据复制方式对应的配置信息,以及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每个leg可以承载的copy数目,其好处在于在copy数和leg数不一致的情况下,确定leg和copy的关系。
基站通过RRC重配置消息通知所有的数据复制传输配置信息以及第一信息。
基于网络侧发来的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一信息,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基于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也就是UE接收来自基站的RRC消息,配置RLC实体,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并保存每个leg可以承载的copy数目,然后按照初始复制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传输。
当基站判断需要进行数据复制方式的变更时,如数据复制传输激活/去激活时,如图8所示,基站发送数据复用传输变更指示,UE根据变更指示改变数据复制传输方式;或者,如图9所示,基站发送数据复用传输变更指示以及第三指示;UE根据所述第三信息,确定使用哪个leg(即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并更改数据复制传输方式。
基于网络侧发来的第三信息,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用于进行复制数据传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确定所述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也就是说,UE接收来自基站的数据复制方式的变更指示消息,如MAC CE,按照数据复制传输变更指示,或者根据数据复制传输变更指示以及第三信息,选定合适的leg,进行激活或者去激活操作,以及后续的复制数据传输。
场景5、
与网络侧协商,确定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即UE和基站协商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和/或,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参见图12,第二信息,第三信息由UE和基站协商确定,其好处在于给与UE给为灵活的选择,同时保证基站对UE的控制度。
场景6、
本场景中,第三信息、第二信息可以由网络设备确定。也就是,基于RRC重配置消息,获取所述第二信息,即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总数目;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第三信息,即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所述第二信息,由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元素指示;或者,所述第二信息,由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二信息元素指示;或者,所述第二信息,在PDCP实体配置信息中指示。
比如,第二信息格式之一:在逻辑信道配置LogicalChannelConfig中新增第一信息元素IE;再比如,第二信息格式,在RLC实体配置信息,比如RLC-BearerConfig中新增第二信息元素IE。
可以通过专用信息指示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可以为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列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行对应DRB关联的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或者,
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行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列对应不同DRB关联的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可选的第三信息格式例如图10所示:如专用信令为MAC CE。引入4byte的MAC CE,用于指示每个leg的数据复制传输的激活/去激活状态,0,代表去激活,1代表激活。或者,用于指示每个leg是否传输PDCP PDU或其副本。不同的列对应不同的DRB ID,对应方式跟现有协议一致;不同的行对应某一个DRB关联的不同逻辑信道/RLC实体;比特位中的值代表是否采用该RLC实体传输复制数据。或者,如图11所示,与图10的描述类似,区别在于纵列,变成横行,不再进行赘述。
具体流程说明见下:
基站确定是否使用数据复制传输方式以及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
基站确定使用数据复制传输方式,并通知UE数据复制方式对应的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承载的copy总数目。
基站通过RRC重配置消息通知所有的数据复制传输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
基于网络侧发来的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基于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也就是UE接收来自基站的RRC消息,配置逻辑信道/RLC实体,根据第二信息确定并保存每个leg可以承载的copy数目,然后按照初始复制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传输。
当基站判断需要进行数据复制方式的变更时,如数据复制传输激活/去激活时,发送数据复用传输变更指示,UE根据变更指示改变数据复制传输方式;或者,基站发送数据复用传输变更指示以及第三指示;UE根据所述第三信息,确定使用哪个leg(即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并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包的数量。
基于网络侧发来的第三信息,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用于进行复制数据传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确定所述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也就是说,UE接收来自基站的数据复制方式的变更指示消息,如MAC CE,按照数据复制传输变更指示,或者根据数据复制传输变更指示以及第三信息,选定合适的leg,进行激活或者去激活操作,以及后续的复制数据传输。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在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传输多个复制数据的数据包的时候,确定所采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以及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如此,能够满足R16中需求在于引入更灵活更有效的数据复制传输,相应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数可以增加,并且逻辑信道/RLC实体与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不再一一对应的场景,从而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了数据灵活有效的传输。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如图13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31: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有技术支持一个leg(也就是逻辑信道/RLC实体)承载一个复制传输的数据包(比如,可以称为copy)的传输方式,而R16中,leg数和copy数可以不再是一一对应的了。因此需要考虑,如何支持这种情况,选择哪个leg传输数据,选定的每个leg上承载几个copy的问题。其好处在于解决了在R16多于一个leg配置或者激活的情况下,选择哪个leg传输数据,以及,每个leg上承载几个copy的问题。
其中,Leg,为在数据复制传输时,一个PDCP实体的数据包可以由对应的多个RLC实体或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其中一个对应的RLC实体或逻辑信道即可称为一个leg。本实施例中,假定legs数为n。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当然也可以由网络侧确定。比如,第一信息由终端设备确定,那么第二信息、第三信息可以由网络侧确定并发送至终端设备;或者,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由终端设备确定,第三信息由网络侧确定并发送给终端设备;或者,第一信息、第三信息由网络设备确定并发送至终端设备,第二信息由终端设备确定;还可以为第一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由网络设备确定发送至终端设备,第三信息由终端设备自身确定。当然,还可以存在其他的组合方式,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还需要指出的是,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分别确定不同的信息,为一种情况,也就是终端设备确定的信息与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不重复。
还可能存在的一种情况是,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均确定了相同的信息,也就是终端设备自身确定的信息、以及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存在部分重复,比如,终端设备自身确定了第三信息,并且收到了网络设备发来的第三信息,此时,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来确定使用终端设备还是网络设备指示的信息。
其中,预设的规则可以包括以下之一:以终端设备确定的信息为最终使用的信息;以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为最终使用的信息;从终端设备确定的信息、以及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中任选其一作为最终使用的信息;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进行协商得到最终使用的信息;终端设备根据以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确定最终信息。
比如,终端设备自身确定了第二信息,还收到的网络设备发来的第二信息;此时,可以根据规则确定,终端设备采用自身确定的第二信息进行后续处理;或者,根据规则确定以网络设备的为准,也就是采用网络设备发来的第二信息进行后续处理。或者根据其他的规则来确定,不再赘述。前面以第二信息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针对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均采用上述规则进行处理,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
网络设备可以基于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信道质量较好时,可以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较多的数据包的数量,和/或,确定第三信息中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传输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质量较差时,可以确定第三信息中不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和/或,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数量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再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业务优先级较高的时候,可以优先确定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较多或较少的数据包。
又比如,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预定门限,比如传输数据包的门限值较高,和/或可靠性较高,和/或时延较低,那么可以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分配较多的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反之,则分配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仅为示例,实际上可以将上述全部的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都综合起来,用于确定不同逻辑信道/RLC实体所对应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只是这里不再进行穷举。另外,网络侧进行三个信息中至少之一的确定方式与终端设备相同,不再赘述。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以第二信息为例:第二信息由基站确定。或者,第二信息由UE自行确定。或者,第二信息由UE和基站共同确定。
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的方式可以为:基于RRC重配置消息,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还可以包括: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更新的第二信息。也就是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初始第二信息,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更新的第二信息。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确定选择哪个leg(即逻辑信道/RLC实体)传输数据。
第三信息由基站确定、或者由UE自行确定、或者由UE和基站共同确定。
第三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为终端设备根据专用消息获取第三信息,如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第三信息。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为用户设备UE,网络设备可以为网络侧的基站。
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由基站确定、或者由UE自行确定、或者由UE和基站共同确定。
第一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为终端设备根据专用消息获取第三信息,如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第三信息。
UE可以根据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第三信息、第二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关系确定相关信息。可以说,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也可以根据该信息之外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的信息确定。例如:第一信息也可以根据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几种方案可以包括有: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UE自行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自行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根据专用信息如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自行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以及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和基站协商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以及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承载copy总数目,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确定每个leg承载copy数目。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承载copy总数目,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UE自行确定每个leg承载copy数目。
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UE自行确定每个leg承载copy数目和/或copy总数。
下面分别针对其中的几种场景进行说明:
场景1、
终端设备自身确定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第一信息也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还可以由网络侧发来。
进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二信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
具体的,自身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的方式可以为:
终端设备基于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
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信道质量较好时,可以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较多的数据包的数量,和/或,确定第三信息中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传输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质量较差时,可以确定第三信息中不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和/或,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数量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再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业务优先级较高的时候,可以优先确定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较多或较少的数据包。
又比如,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预定门限,比如传输数据包的门限值较高,可靠性较高,那么可以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分配较多的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反之,则分配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仅为示例,实际上可以将上述全部的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都综合起来,用于确定不同逻辑信道/RLC实体所对应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只是这里不再进行穷举。另外,网络侧进行三个信息中至少之一的确定方式与终端设备相同,不再赘述。
相应的,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确定的第一信息,确定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所能够承载的幅值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再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数据包的总数量;然后基于数据包的总数量以及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能够承载的数据包的数量;再确定第三信息,确定本次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最终,基于本次所要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包的数量。又例如,根据选定的leg以及第一信息,确定第二信息,也就是根据选定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即leg)以及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来确定本次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比如,参见图3,基站(也就是网络侧)先确定数据复制传输和数据复制传输的配置,将现有的数据传输配置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执行数据复制传输配置,按照其中配置的初始模式控制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终端设备接收网络侧基站发来的数据复用传输变更指示,该变更指示可以仅为一个需要终端设备改变传输方式的变更的指示,而其中并未指出具体的变更方式;然后,终端设备自身确定第三信息,确定使用哪个leg即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并自身确定第二信息,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每一个leg(逻辑信道或RLC实体)所承载的copy数,即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图中并未示出关于第一信息的确定,而实际上可以在终端设备确定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的时候,确定第一信息,采用的方式可以如前所述,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还可以由网络侧发送第一信息,也就是由网络侧,比如基站通知该承载总共支持的copy数配置为x,则UE自行决定该承载对应配置的至少一个RLC实体上可传输的copy数。比如,一个承载配置了3个逻辑信道,且选择3个逻辑信道传输,对应该承载支持的总copy数为6,则终端设备确定每个逻辑信道的copy数为1、2、3。
本场景提供的处理方式的好处在于给与UE给为灵活的选择。
场景2、
本场景中,第二信息由网络侧发送,第一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UE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的总数目,UE自行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具体的,基于RRC重配置消息,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更新的第二信息。
也就是说第三信息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其好处在于终端设备更清楚信道质量信息,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载波或者逻辑信道/RLC实体,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结合图4、5、6对本场景的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图4中基站(也就是网络侧)先确定数据复制传输和数据复制传输的配置以及第二信息,将现有的数据传输配置以及第二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每个leg(逻辑信道/RLC实体)对应承载的copy数,并执行数据复制传输配置,按照其中配置的初始模式控制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收到来自基站的数据复制传输变更指示信息。
结合图5,终端设备确定DRB更改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自行确定第三信息,基于第三信息确定使用哪个leg(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
结合图6,基站(也就是网络侧)先确定数据复制传输和数据复制传输的配置以及第二信息,将数据传输配置和/或第二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每个leg(逻辑信道/RLC实体)对应承载的copy数,并执行数据复制传输配置,按照其中配置的初始模式控制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接收网络侧基站发来的数据复制传输变更指示信息、以及第二信息;根据变更指示,确定DRB更改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自行确定第三信息,基于第三信息确定使用哪个leg(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
场景3、
本场景中,第三信息由网络侧发送,第一信息以及第二信息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也就是,终端设备自行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根据专用信息如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所述接收网络侧发来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包括:
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第三信息;其中,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初始的配置数据复制传输时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所述接收网络侧发来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更新的第三信息。
其中,更新的第三信息可以为获取更新后的复制传输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本场景中,第二信息由UE自行确定,其好处在于UE更清楚信道质量信息,可以灵活选择在哪个leg传输更多的copy来达到以最小的传输次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目的(比如,选择更好的leg传输更多的copy,较好的leg传输较少的copy,可以减少重传次数,提高可靠性,减少传输时延)。
又或者,基站通知该承载总共支持的copy数配置为x,则UE自行决定该承载对应配置的至少一个RLC实体上可传输的copy数。
假设:一个承载配置了3个逻辑信道/RLC实体,对应该承载支持的总copy数为6,则UE确定每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copy数为1,2,3。
本场景的一种示例,参见图7,基站(也就是网络侧)先确定数据复制传输和数据复制传输的配置,将现有的数据传输配置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执行数据复制传输配置,按照其中配置的初始模式控制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收到来自基站的数据复制传输变更指示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终端设备进一步地根据变更指示,更改数据复制传输方式,基于第三信息确定使用哪个leg(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自行确定第二信息,基于第二信息确定每个leg(逻辑信道/RLC实体)对应的承载的copy数。可选的,配置的初始模式控制逻辑信道/RLC实体也可以为第三信息。
场景4、
本场景中,第三信息、第一信息可以由网络设备确定。也就是,基于RRC重配置消息,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即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每一个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第三信息,即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假设:一个承载配置了3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每个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的copy数为1,2,3,则对应该承载支持的总copy数为1+2+3=6个。
所述第一信息,由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元素指示;或者,所述第一信息,由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二信息元素指示。
比如,第一信息格式之一:在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LogicalChannelConfig中新增第一信息元素IE;再比如,第二信息格式,在RLC实体配置信息,比如RLC-BearerConfig中新增第二信息元素IE。具体的格式可以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可以通过专用信息指示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可以为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列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行对应DRB关联的不同的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或者,
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行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列对应不同DRB关联的不同的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可选的第三信息格式例如下图10所示:如专用信令为MAC CE。引入4byte的MACCE,用于指示每个leg的数据复制传输的激活/去激活状态,0,代表去激活,1代表激活。或者,用于指示每个leg是否传输PDCP PDU或其副本。不同的列对应不同的DRB ID,对应方式跟现有协议一致;不同的行对应某一个DRB关联的不同RLC实体;比特位中的值代表是否采用该RLC实体传输复制数据。
具体的:
例如,MCG有2个DRB配置了复制数据传输功能,DRB ID分别为0,3,5,7;
MAC CE的格式为4个byte,那么从第1列到第4列一次按照DRB ID升序对应这些DRB。例如,D0,D1,D2,D3列分别对应DRB ID 0,3,5,7。
每一列中的不同行指示采用哪些RLC实体传输复制数据,具体的,在该例子中可以指示最多4个RLC实体传输复制数据。按照先MCG再SCG的顺序排序,在每个CG内按照逻辑信道ID升序或者降序排序。或者,按照先SCG再MCG的顺序排序,在每个CG内按照逻辑信道ID升序或者降序排序。例如对DRB0的每行,分别从上到下,分别代表RLC实体0,1,2,3。
或者,如图11所示,与图10的描述类似,区别在于纵列,变成横行,不再进行赘述。
具体流程以图8、9为例,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重复描述。
场景5、
与网络侧协商,确定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即UE和基站协商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和/或,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参见图12,第二信息,第三信息由UE和基站协商确定,其好处在于给与UE给为灵活的选择,同时保证基站对UE的控制度。
场景6、
本场景中,第三信息、第二信息可以由网络设备确定。也就是,基于RRC重配置消息,获取所述第二信息,即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总数目;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第三信息,即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所述第二信息,由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元素指示;或者,所述第二信息,由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二信息元素指示;或者,所述第二信息,在PDCP实体配置信息中指示。
比如,第二信息格式之一:在逻辑信道配置LogicalChannelConfig中新增第一信息元素IE;再比如,第二信息格式,在RLC实体配置信息,比如RLC-BearerConfig中新增第二信息元素IE。
可以通过专用信息指示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可以为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列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行对应DRB关联的不同的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或者,
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行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列对应不同DRB关联的不同的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可选的第三信息格式例如图10所示:如专用信令为MAC CE。引入4byte的MAC CE,用于指示每个leg的数据复制传输的激活/去激活状态,0,代表去激活,1代表激活。或者,用于指示每个leg是否传输PDCP PDU或其副本。不同的列对应不同的DRB ID,对应方式跟现有协议一致;不同的行对应某一个DRB关联的不同RLC实体;比特位中的值代表是否采用该RLC实体传输复制数据。或者,如图11所示,与图10的描述类似,区别在于纵列,变成横行,不再进行赘述。
具体流程说明见下:
基站确定是否使用数据复制传输方式以及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
基站确定使用数据复制传输方式,并通知UE数据复制方式对应的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承载的copy总数目。
基站通过RRC重配置消息通知所有的数据复制传输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
基于网络侧发来的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基于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也就是UE接收来自基站的RRC消息,配置RLC实体,根据第二信息确定并保存每个leg可以承载的copy数目,然后按照初始复制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传输。
当基站判断需要进行数据复制方式的变更时,如数据复制传输激活/去激活时,发送数据复用传输变更指示,UE根据变更指示改变数据复制传输方式;或者,基站发送数据复用传输变更指示以及第三指示;UE根据所述第三信息,确定使用哪个leg(即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并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包的数量。
基于网络侧发来的第三信息,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用于进行复制数据传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确定所述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也就是说,UE接收来自基站的数据复制方式的变更指示消息,如MAC CE,按照数据复制传输变更指示,或者根据数据复制传输变更指示以及第三信息,选定合适的leg,进行激活或者去激活操作,以及后续的复制数据传输。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在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传输多个复制数据的数据包的时候,确定所采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以及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如此,能够满足R16中需求在于引入更灵活更有效的数据复制传输,相应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数可以增加,并且逻辑信道/RLC实体与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不再一一对应的场景,从而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了数据灵活有效的传输。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如图14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41,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确定在至少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有技术支持一个leg(也就是逻辑信道/RLC实体)承载一个复制传输的数据包(比如,可以称为copy)的传输方式,而R16中,leg数和copy数可以不再是一一对应的了。因此需要考虑,如何支持这种情况,选择哪个leg传输数据,选定的每个leg上承载几个copy的问题。其好处在于解决了在R16多于一个leg配置或者激活的情况下,选择哪个leg传输数据,以及,每个leg上承载几个copy的问题。
其中,Leg,为在数据复制传输时,一个PDCP实体的数据包可以由对应的多个RLC实体或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其中一个对应的RLC实体或逻辑信道即可称为一个leg。本实施例中,假定legs数为n。
第一处理单元41,所述终端设备基于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第一通信单元42,接收网络侧发来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当然也可以由网络侧确定。比如,第一信息由终端设备确定,那么第二信息、第三信息可以由网络侧确定并发送至终端设备;或者,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由终端设备确定,第三信息由网络侧确定并发送给终端设备;或者,第一信息、第三信息由网络设备确定并发送至终端设备,第二信息由终端设备确定;还可以为第一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由网络设备确定发送至终端设备,第三信息由终端设备自身确定。当然,还可以存在其他的组合方式,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还需要指出的是,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分别确定不同的信息,为一种情况,也就是终端设备确定的信息与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不重复。
还可能存在的一种情况是,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均确定了相同的信息,也就是终端设备自身确定的信息、以及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存在部分重复,比如,终端设备自身确定了第三信息,并且收到了网络设备发来的第三信息,此时,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来确定使用终端设备还是网络设备指示的信息。
其中,预设的规则可以包括以下之一:以终端设备确定的信息为最终使用的信息;以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为最终使用的信息;从终端设备确定的信息、以及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中任选其一作为最终使用的信息;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进行协商得到最终使用的信息;终端设备根据以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确定最终信息。
比如,终端设备自身确定了第二信息,还收到的网络设备发来的第二信息;此时,可以根据规则确定,终端设备采用自身确定的第二信息进行后续处理;或者,根据规则确定以网络设备的为准,也就是采用网络设备发来的第二信息进行后续处理。或者根据其他的规则来确定,不再赘述。前面以第二信息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针对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均采用上述规则进行处理,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
第一处理单元41,基于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信道质量较好时,可以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较多的数据包的数量,和/或,确定第三信息中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传输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质量较差时,可以确定第三信息中不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和/或,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数量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再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业务优先级较高的时候,可以优先确定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较多或较少的数据包。
又比如,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预定门限,比如传输数据包的门限值较高,和/或可靠性较高,和/或时延较低,那么可以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分配较多的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反之,则分配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仅为示例,实际上可以将上述全部的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都综合起来,用于确定不同逻辑信道/RLC实体所对应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只是这里不再进行穷举。另外,网络侧进行三个信息中至少之一的确定方式与终端设备相同,不再赘述。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以第二信息为例:第二信息由基站确定。或者,第二信息由UE自行确定。或者,第二信息由UE和基站共同确定。
第一通信单元42,基于RRC重配置消息,获取所述第二信息;还可以第一通信单元42,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更新的第二信息。也就是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初始第二信息,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更新的第二信息。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确定选择哪个leg(即逻辑信道/RLC实体)传输数据。
第三信息由基站确定、或者由UE自行确定、或者由UE和基站共同确定。
第三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为终端设备根据专用消息获取第三信息,如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第三信息。
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由基站确定、或者由UE自行确定、或者由UE和基站共同确定。
第一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为终端设备根据专用消息获取第三信息,如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第三信息。
UE可以根据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第三信息、第二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关系确定相关信息。可以说,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也可以根据该信息之外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的信息确定。例如:第一信息也可以根据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几种方案可以包括有: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UE自行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自行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根据专用信息如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自行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以及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和基站协商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以及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承载copy总数目,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确定每个leg承载copy数目。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承载copy总数目,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UE自行确定每个leg承载copy数目。
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UE自行确定每个leg承载copy数目和/或copy总数。
下面分别针对其中的几种场景进行说明:
场景1、
终端设备自身确定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第一信息也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还可以由网络侧发来。
进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二信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
具体的,自身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的方式可以为:
第一处理单元41,基于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
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信道质量较好时,可以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较多的数据包的数量,和/或,确定第三信息中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传输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质量较差时,可以确定第三信息中不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和/或,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数量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再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业务优先级较高的时候,可以优先确定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较多或较少的数据包。
又比如,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预定门限,比如传输数据包的门限值较高,可靠性较高,那么可以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分配较多的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反之,则分配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仅为示例,实际上可以将上述全部的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都综合起来,用于确定不同逻辑信道/RLC实体所对应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只是这里不再进行穷举。另外,网络侧进行三个信息中至少之一的确定方式与终端设备相同,不再赘述。
相应的,所述第一处理单元41,根据确定的第一信息,确定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所能够承载的幅值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再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数据包的总数量;然后基于数据包的总数量以及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能够承载的数据包的数量;再确定第三信息,确定本次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最终,基于本次所要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包的数量。又例如,根据选定的leg以及第一信息,确定第二信息,也就是根据选定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即leg)以及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来确定本次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本场景提供的处理方式的好处在于给与UE给为灵活的选择。
场景2、
本场景中,第二信息由网络侧发送,第一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UE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总数目,UE自行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具体的,所述第一通信单元42,基于RRC重配置消息,获取所述第二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42,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更新的第二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处理单元41,基于网络侧发来的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基于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
本场景中所述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确定在至少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时,还包括:
基于第三信息,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用于进行复制数据传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确定所述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
也就是说第三信息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其好处在于终端设备更清楚信道质量信息,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载波或者逻辑信道/RLC实体,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场景3、
本场景中,第三信息由网络侧发送,第一信息以及第二信息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也就是,终端设备自行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根据专用信息如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42,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第三信息;其中,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初始的配置数据复制传输时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42,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更新的第三信息。
其中,更新的第三信息可以为获取更新后的复制传输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本场景中,第二信息由UE自行确定,其好处在于UE更清楚信道质量信息,可以灵活选择在哪个leg传输更多的copy来达到以最小的传输次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目的(比如,选择更好的leg传输更多的copy,较好的leg传输较少的copy,可以减少重传次数,提高可靠性,减少传输时延)。
又或者,基站通知该承载总共支持的copy数配置为x,则UE自行决定该承载对应配置的至少一个RLC实体上可传输的copy数。
假设:一个承载配置了3个逻辑信道/RLC实体,对应该承载支持的总copy数为6,则UE确定每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copy数为1,2,3。
场景4、
本场景中,第三信息、第一信息可以由网络设备确定。也就是,基于RRC重配置消息,获取所述第一信息,即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每个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第三信息,即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假设:一个承载配置了3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每个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的copy数为1,2,3,则对应该承载支持的总copy数为1+2+3=6个。
所述第一信息,由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元素指示;或者,所述第一信息,由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二信息元素指示。
比如,第一信息格式之一:在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LogicalChannelConfig中新增第一信息元素IE,再比如,第一信息格式,在RLC实体配置信息,比如RLC-BearerConfig中新增第二信息元素IE。具体的格式的描述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可以通过专用信息指示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可以为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列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行对应DRB关联的不同的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或者,
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行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列对应不同DRB关联的不同的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可选的第三信息格式例如下图10所示:如专用信令为MAC CE。引入4byte的MACCE,用于指示每个leg的数据复制传输的激活/去激活状态,0,代表去激活,1代表激活。或者,用于指示每个leg是否传输PDCP PDU或其副本。不同的列对应不同的DRB ID,对应方式跟现有协议一致;不同的行对应某一个DRB关联的不同RLC实体;比特位中的值代表是否采用该RLC实体传输复制数据。或者,如图11所示,与图10的描述类似,区别在于纵列,变成横行,不再进行赘述。
场景5、
第一通信单元42,通过与网络侧协商,确定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即UE和基站协商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和/或,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参见图12,第二信息,第三信息由UE和基站协商确定,其好处在于给与UE给为灵活的选择,同时保证基站对UE的控制度。
场景6、
本场景中,第三信息、第二信息可以由网络设备确定。也就是,第一通信单元42,通过基于RRC重配置消息,获取所述第二信息,即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总数目;第一通信单元42,通过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第三信息,即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所述第二信息,由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元素指示;或者,所述第二信息,由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二信息元素指示;或者,所述第二信息,在PDCP实体配置信息中指示。
比如,第二信息格式之一:在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LogicalChannelConfig中新增第一信息元素IE;再比如,第二信息格式,在RLC实体配置信息,比如RLC-BearerConfig中新增第二信息元素IE。
可以通过专用信息指示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可以为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列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行对应DRB关联的不同的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或者,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行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列对应不同DRB关联的不同的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在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传输多个复制数据的数据包的时候,确定所采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以及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如此,能够满足R16中需求在于引入更灵活更有效的数据复制传输,相应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数可以增加,并且逻辑信道/RLC实体与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不再一一对应的场景,从而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了数据灵活有效的传输。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如图15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通信单元51,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有技术支持一个leg(也就是逻辑信道/RLC实体)承载一个复制传输的数据包(比如,可以称为copy)的传输方式,而R16中,leg数和copy数可以不再是一一对应的了。因此需要考虑,如何支持这种情况,选择哪个leg传输数据,选定的每个leg上承载几个copy的问题。其好处在于解决了在R16多于一个leg配置或者激活的情况下,选择哪个leg传输数据,以及,每个leg上承载几个copy的问题。
其中,Leg,为在数据复制传输时,一个PDCP实体的数据包可以由对应的多个RLC实体或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传输,其中一个对应的RLC实体或逻辑信道即可称为一个leg。本实施例中,假定legs数为n。
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二处理单元52,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当然也可以由网络侧确定。比如,第一信息由终端设备确定,那么第二信息、第三信息可以由网络侧确定并发送至终端设备;或者,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由终端设备确定,第三信息由网络侧确定并发送给终端设备;或者,第一信息、第三信息由网络设备确定并发送至终端设备,第二信息由终端设备确定;还可以为第一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由网络设备确定发送至终端设备,第三信息由终端设备自身确定。当然,还可以存在其他的组合方式,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还需要指出的是,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分别确定不同的信息,为一种情况,也就是终端设备确定的信息与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不重复。
还可能存在的一种情况是,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均确定了相同的信息,也就是终端设备自身确定的信息、以及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存在部分重复,比如,终端设备自身确定了第三信息,并且收到了网络设备发来的第三信息,此时,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来确定使用终端设备还是网络设备指示的信息。
其中,预设的规则可以包括以下之一:以终端设备确定的信息为最终使用的信息;以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为最终使用的信息;从终端设备确定的信息、以及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中任选其一作为最终使用的信息;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进行协商得到最终使用的信息;终端设备根据以网络设备发来的信息确定最终信息。
比如,终端设备自身确定了第二信息,还收到的网络设备发来的第二信息;此时,可以根据规则确定,终端设备采用自身确定的第二信息进行后续处理;或者,根据规则确定以网络设备的为准,也就是采用网络设备发来的第二信息进行后续处理。或者根据其他的规则来确定,不再赘述。前面以第二信息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针对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均采用上述规则进行处理,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
第二处理单元52,基于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信道质量较好时,可以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较多的数据包的数量,和/或,确定第三信息中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传输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质量较差时,可以确定第三信息中不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和/或,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数量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再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业务优先级较高的时候,可以优先确定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较多或较少的数据包。
又比如,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预定门限,比如传输数据包的门限值较高,和/或可靠性较高,和/或时延较低,那么可以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分配较多的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反之,则分配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仅为示例,实际上可以将上述全部的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都综合起来,用于确定不同逻辑信道/RLC实体所对应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只是这里不再进行穷举。另外,网络侧进行三个信息中至少之一的确定方式与终端设备相同,不再赘述。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以第二信息为例:第二信息由基站确定。或者,第二信息由UE自行确定。或者,第二信息由UE和基站共同确定。
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的方式可以为:基于RRC重配置消息,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还可以包括: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更新的第二信息。也就是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初始第二信息,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更新的第二信息。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确定选择哪个leg(即逻辑信道/RLC实体)传输数据。
第三信息由基站确定、或者由UE自行确定、或者由UE和基站共同确定。
第三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为终端设备根据专用消息获取第三信息,如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第三信息。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为用户设备UE,网络设备可以为网络侧的基站。
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由基站确定、或者由UE自行确定、或者由UE和基站共同确定。
第一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为终端设备根据专用消息获取第三信息,如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第三信息。
UE可以根据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第三信息、第二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关系确定相关信息。可以说,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也可以根据该信息之外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的信息确定。例如:第一信息也可以根据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确定。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几种方案可以包括有: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UE自行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自行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根据专用信息如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自行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以及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和基站协商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以及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承载copy总数目,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确定每个leg承载copy数目。
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承载copy总数目,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UE自行确定每个leg承载copy数目。
根据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UE自行确定每个leg承载copy数目和/或copy总数。
下面分别针对其中的几种场景进行说明:
场景1、
终端设备自身确定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第一信息也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还可以由网络侧发来。
进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二信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
具体的,自身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的方式可以为:
终端设备基于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
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信道质量较好时,可以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较多的数据包的数量,和/或,确定第三信息中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传输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质量较差时,可以确定第三信息中不使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进行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和/或,确定第一信息中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承载数量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再比如,当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业务优先级较高的时候,可以优先确定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较多或较少的数据包。
又比如,某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预定门限,比如传输数据包的门限值较高,可靠性较高,那么可以在该逻辑信道/RLC实体上分配较多的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反之,则分配较少的数据包的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仅为示例,实际上可以将上述全部的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都综合起来,用于确定不同逻辑信道/RLC实体所对应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只是这里不再进行穷举。另外,网络侧进行三个信息中至少之一的确定方式与终端设备相同,不再赘述。
相应的,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确定的第一信息,确定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所能够承载的幅值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再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数据包的总数量;然后基于数据包的总数量以及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能够承载的数据包的数量;再确定第三信息,确定本次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最终,基于本次所要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包的数量。又例如,根据选定的leg以及第一信息,确定第二信息,也就是根据选定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即leg)以及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来确定本次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可选的,还可以由第二通信单元51,发送第一信息,也就是由网络侧,比如基站通知该承载总共支持的copy数配置为x,则UE自行决定该承载对应配置的至少一个RLC实体上可传输的copy数。比如,一个承载配置了3个逻辑信道,且选择3个逻辑信道传输,对应该承载支持的总copy数为6,则终端设备确定每个逻辑信道的copy数为1、2、3。
本场景提供的处理方式的好处在于给与UE给为灵活的选择。
场景2、
本场景中,第二信息由网络侧发送,第一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UE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总数目,UE自行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具体的,第二通信单元51,基于RRC重配置消息,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51,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更新的第二信息。
也就是说第三信息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其好处在于终端设备更清楚信道质量信息,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载波或者逻辑信道/RLC实体,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场景3、
本场景中,第三信息由网络侧发送,第一信息以及第二信息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也就是,终端设备自行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根据专用信息如RRC/MAC 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51,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第三信息;其中,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初始的配置数据复制传输时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51,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更新的第三信息。
其中,更新的第三信息可以为获取更新后的复制传输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本场景中,第二信息由UE自行确定,其好处在于UE更清楚信道质量信息,可以灵活选择在哪个leg传输更多的copy来达到以最小的传输次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目的(比如,选择更好的leg传输更多的copy,较好的leg传输较少的copy,可以减少重传次数,提高可靠性,减少传输时延)。
又或者,基站通知该承载总共支持的copy数配置为x,则UE自行决定该承载对应配置的至少一个RLC实体上可传输的copy数。
场景4、
本场景中,第三信息、第一信息可以由网络设备确定。也就是,第二通信单元51,基于RRC重配置消息,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即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第二通信单元51,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第三信息,即根据RRC/MAC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所述第一信息,由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元素指示;或者,所述第二信息,由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二信息元素指示。
比如,第一信息格式之一:在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LogicalChannelConfig中新增第一信息元素IE,指示二信息。再比如,第二信息格式,在RLC实体配置信息,比如RLC-BearerConfig中新增第二信息元素IE。具体如前述实施例所述,不再赘述。
可以通过专用信息指示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可以为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列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行对应DRB关联的不同的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或者,
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行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列对应不同DRB关联的不同的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可选的第三信息格式例如下图10所示:如专用信令为MAC CE。引入4byte的MACCE,用于指示每个leg的数据复制传输的激活/去激活状态,0,代表去激活,1代表激活。或者,用于指示每个leg是否传输PDCP PDU或其副本。不同的列对应不同的DRB ID,对应方式跟现有协议一致;不同的行对应某一个DRB关联的不同RLC实体;比特位中的值代表是否采用该RLC实体传输复制数据。
场景5、
第二通信单元51,与网络侧协商,确定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即UE和基站协商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数目,和/或,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参见图12,第二信息,第三信息由UE和基站协商确定,其好处在于给与UE给为灵活的选择,同时保证基站对UE的控制度。
场景6、
本场景中,第三信息、第二信息可以由网络设备确定。也就是,第二通信单元51,基于RRC重配置消息,获取所述第二信息,即根据RRC重配置消息确定leg上承载几个copy总数目;第二通信单元51,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第三信息,即根据RRC/MACCE/DCI指示确定使用哪个leg传输数据。
所述第二信息,由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元素指示;或者,所述第二信息,由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二信息元素指示。
第二通信单元51,可以通过专用信息指示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可以为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列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行对应DRB关联的不同的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或者,
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行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列对应不同DRB关联的不同的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在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传输多个复制数据的数据包的时候,确定所采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以及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上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如此,能够满足R16中需求在于引入更灵活更有效的数据复制传输,相应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数可以增加,并且逻辑信道/RLC实体与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不再一一对应的场景,从而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了数据灵活有效的传输。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600示意性结构图,通信设备可以为本实施例前述的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图6所示的通信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10,处理器610可以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如图16所示,通信设备6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620。其中,处理器610可以从存储器62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存储器620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610的一个单独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610中。
可选地,如图6所示,通信设备6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630,处理器610可以控制该收发器630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发送信息或数据,或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信息或数据。
其中,收发器630可以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收发器6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天线,天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该通信设备600具体可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并且该通信设备600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通信设备600具体可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并且该通信设备600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芯片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7所示的芯片700包括处理器710,处理器710可以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如图17所示,芯片7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720。其中,处理器710可以从存储器72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存储器720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710的一个单独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710中。
可选地,该芯片700还可以包括输入接口730。其中,处理器710可以控制该输入接口730与其他设备或芯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获取其他设备或芯片发送的信息或数据。
可选地,该芯片700还可以包括输出接口740。其中,处理器710可以控制该输出接口740与其他设备或芯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或芯片输出信息或数据。
可选地,该芯片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芯片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芯片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并且该芯片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级芯片,***芯片,芯片***或片上***芯片等。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8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8所示,该通信***800包括终端设备810和网络设备820。
其中,该终端设备810可以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由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的功能,以及该网络设备820可以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的功能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理解,上述存储器为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以及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等等。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可选的,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
可选的,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
可选的,该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1)

1.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确定在至少一个逻辑信道/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所述第三信息是基于无线资源控制RRC、媒体访问控制MAC控制元素CE、以及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一种获取的;
其中,所述RRC、MAC CE以及DCI之一中,不同列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行对应DRB关联的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或者,
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行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列对应不同DRB关联的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或第二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网络侧发来的第一信息或第二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网络侧发来的第二信息,包括:
基于RRC重配置消息,获取所述第二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更新的第二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确定在至少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时,包括:
基于网络侧发来的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基于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确定在至少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时,包括:
基于第三信息,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用于进行复制数据传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确定所述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初始的配置数据复制传输时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9.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网络侧发来的第一信息或第二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更新的第三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由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元素指示;
或者,
所述第二信息,由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二信息元素指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网络侧发来的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基于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置消息、媒体访问控制MAC控制元素CE、以及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一种获取的第三信息,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用于进行复制数据传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
确定所述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与网络侧协商,确定第一信息或第二信息。
14.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所述第三信息是基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置消息、媒体访问控制MAC控制元素CE、以及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一种发送的;
其中,所述RRC、MAC CE以及DCI之一中,不同列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行对应DRB关联的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或者,
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行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列对应不同DRB关联的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第一信息或第二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包括:
基于RRC重配置消息,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更新的第二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包括:
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4-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初始的配置数据复制传输时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4-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包括:
基于所述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更新的第三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由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元素指示;
或者,
所述第二信息,由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二信息元素指示。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与终端设备协商,确定第一信息或第二信息。
24.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确定在至少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所传输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所述第三信息是基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置消息、媒体访问控制MAC控制元素CE、以及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一种获取的;
其中,所述RRC、MAC CE以及DCI之一中,不同列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行对应DRB关联的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或者,
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行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列对应不同DRB关联的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基于信道质量、业务特性、业务优先级、预定门限、时延、可靠性中至少之一,确定第一信息或第二信息。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接收网络侧发来的第一信息或第二信息。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基于RRC重配置消息,获取所述第二信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更新的第二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8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基于网络侧发来的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基于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基于第三信息,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用于进行复制数据传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确定所述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
31.根据权利要求24-30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初始的配置数据复制传输时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32.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获取更新的第三信息。
33.根据权利要求24-30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由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元素指示;
或者,
所述第二信息,由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二信息元素指示。
34.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基于网络侧发来的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确定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基于数据复制传输方式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基于网络侧发来的第三信息,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RLC实体中用于进行复制数据传输的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
确定所述至少部分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每一个逻辑信道/RLC实体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进行逻辑信道/RLC实体的传输。
3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单元,与网络侧协商,确定第一信息或第二信息。
37.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第二通信单元,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中包含有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能够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所述第二信息中包含有在逻辑信道/RLC实体中所能承载的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总数量;
所述第三信息中包含用于传输复制传输的数据包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所述第三信息是基于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置消息、媒体访问控制MAC控制元素CE、以及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一种发送的;
其中,所述RRC、MAC CE以及DCI之一中,不同列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行对应DRB关联的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或者,
所述MAC CE,DCI消息,RRC消息之一中,不同行对应不同的DRB ID;不同列对应不同DRB关联的不同的逻辑信道/RLC实体;并且通过不同行不同列的比特位表征对应位置的逻辑信道/RLC实体是否传输复制数据。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确定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中至少之一。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基于RRC重配置消息,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40.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更新的第二信息。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
42.根据权利要求37-40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初始的配置数据复制传输时使用的逻辑信道/RLC实体。
43.根据权利要求37-40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基于RRC、MAC CE以及DCI中的一种,发送更新的第三信息。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由逻辑信道/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信息元素指示;
或者,
所述第二信息,由RLC实体配置信息中的第二信息元素指示。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复制传输方式的相关配置信息以及第二信息。
46.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
第二处理单元,与终端设备协商,确定第一信息或第二信息。
47.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其中,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48.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其中,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14-23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49.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50.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4-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5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980057235.5A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Active CN1126405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072057 WO2020147055A1 (zh)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40509A CN112640509A (zh) 2021-04-09
CN112640509B true CN112640509B (zh) 2023-04-07

Family

ID=71613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7235.5A Active CN112640509B (zh) 2019-01-16 2019-01-16 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40509B (zh)
WO (1) WO2020147055A1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0748A (zh) * 2017-06-13 2019-0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优先级的处理方法、网络设备和用户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711833D0 (en) * 2007-06-18 2007-07-2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 method for providing a plurality of services
CN102655448B (zh) * 2011-03-03 2014-07-16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一种长期演进***媒质访问控制层的数据传输方法
US20120250631A1 (en) * 2011-03-31 2012-10-04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Multiplexing Logical Channels in Mixed Licensed and Unlicensed Spectrum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8632809B (zh) * 2017-03-24 2020-05-12 维沃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重复数据发送的激活方法及设备
CN108631980B (zh) * 2017-03-24 2021-03-0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网络侧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810990B (zh) * 2017-05-05 2020-11-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复制功能的控制方法和装置、通信设备
CN109150388B (zh) * 2017-06-16 2022-06-2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支持pdcp重复功能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8809594B (zh) * 2017-05-05 2021-0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0659381B2 (en) * 2017-06-16 2020-05-19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data duplic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0748A (zh) * 2017-06-13 2019-0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优先级的处理方法、网络设备和用户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40509A (zh) 2021-04-09
WO2020147055A1 (zh) 2020-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72568B2 (en) Command recep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766571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2385165A (zh) 重复传输的配置和或激活方法、重复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14222331B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20051774A1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3273240A (zh) 跨载波调度的dci的确定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KR20200017412A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단말 기기 및 네트워크 기기
US20220046632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d2d system,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3597007A (zh) 一种传输资源选择方法、网络设备、用户设备
CN112655234B (zh) 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US20210250810A1 (en) Data replication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chip,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12640509B (zh) 一种数据复制传输的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JP2022511321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CN113068225B (zh)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装置、终端
CN113455042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2586016B (zh) 一种数据复制传输控制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14845345B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3039851A (zh) 无线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