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6071A - 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6071A
CN112636071A CN202011020202.4A CN202011020202A CN112636071A CN 112636071 A CN112636071 A CN 112636071A CN 202011020202 A CN202011020202 A CN 202011020202A CN 112636071 A CN112636071 A CN 1126360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magnetic
connector
contact surface
connecting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202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36071B (zh
Inventor
张成旭
赵春江
孙霓
朱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36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60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360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60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05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held in engagement by a magn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该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接触面;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且第一磁性件的靠近第一接触面的磁极与第二磁性件的靠近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反;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的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第一磁性件套装在第一连接端子外侧,且第二磁性件套装在第二连接端子外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设置磁性件提供连接器与其他连接器连接的吸附力,且磁性件外露在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相反,因此通过磁性件的吸附力作为连接器连接的吸附力,降低连接器在连接时的端子受力效果,降低在分离时端子的安全性,同时提高了对位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
本申请要求在2019年09月24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910907488.9、申请名称为“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本申请要求在2019年11月3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911208987.5、申请名称为“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到电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功能越来越多,性能越强大,已经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电子设备通常带有对外的接口,用来充电、数据传输之用。当前常见的电子设备对外接口通常为带有USB功能的接口,例如USB、Typec、micro B接口,此类接口通常为一个公接头和一个母接头配对使用,使用时将公接头***到母接口中,实现电气的连接。但是此类接口在使用中有些不方便的地方,例如,在黑暗的环境中,用户很难快速准确地找到接口进行连接,而且对于USB和micro B这类具有方向的接口,在黑暗环境中连接容易插接错误,体验不佳。另外,此类接口是通过插接方式连接的,连接后需要较大的拉拔力来解除连接,当用户拉到线时会将电子设备拉动,容易掉落地上损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用以提高设备间连接时的可靠性和分离时的便利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应用于电子设备,其中,该连接器包括一个第一壳体,第一壳体一端连接线缆,另一端具有第一接触面。第一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分别为电源正极和接地端子;
此外,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且所述第一磁性件的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的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反;如:第一磁性件的第一磁极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面外侧,第二磁磁性件的第二磁极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面外侧;此外,所述第一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外侧,且所述第二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外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设置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提供连接器与其他连接器连接的吸附力,并且在设置时,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外露在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相反,因此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除了作为连接器件,还作为定位组件,避免连接器在连接时出现插反的情况,同时通过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的吸附力作为连接器连接的吸附力,降低连接器间连接时的端子受力效果,降低端子被损坏的概率,而且可以提高连接器与其他连接器分离的便利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容纳槽;所述第一接触面为所述容纳槽的槽底面。通过设置的容纳槽来容纳其他连接器,保证连接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设置在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设置在第二安装孔内。方便连接端子设置。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第一绝缘圈及第二绝缘圈;所述第一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一绝缘圈外侧,所述第一绝缘圈套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外侧;所述第二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二绝缘圈外侧,所述第二绝缘圈套装在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外侧。通过设置的绝缘圈实现磁性件与连接端子之间的电隔离。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两个信号插槽。实现通信功能。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两个信号插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之间。保证了信号插槽与信号插针配合的可靠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两个信号插槽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呈单排排列;或,
所述两个信号插槽相对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连线对称。改善了信号插槽的受力情况。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通讯模块,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包括第一发射端及第一接收端。通过采用通讯模块作为信号传递的模块。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通讯模块为微距数据传输模块。提高了信号传输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具体为毫米波通讯模块,或可见光通讯模块。通过不同的通讯模块实现连接。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一个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一端连接设备,另一端具有第二接触面。第二壳体内设置有第三连接端子及第四连接端子;第三连接端子及第四连接端子分别为电源正极和接地端子;第三连接端子及第四连接端子用于与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一一电连接;此外,第二壳体内设置有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第三磁性件靠近第二接触面的磁极与第四磁性件靠近第二磁性件的磁极的极性相反;第三磁性件用于吸附第一磁性件;第四磁性件用于吸附第二磁性件;第三磁性件套装在第三连接端子外侧,且第四磁性件套装在第三连接端子外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设置第三磁性件及第四磁性件提供连接器与其他连接器连接的吸附力,并且在设置时,第三磁性件及第四磁性件外露在第二接触面的磁极相反,因此第三磁性件及第四磁性件除了作为连接器件,还作为定位组件,避免连接器在连接时出现插反的情况,同时通过第三磁性件及第四磁性件的吸附力作为连接器连接的吸附力,降低连接器在连接时的端子受力效果,降低在分离时端子的安全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三磁性件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连接端子设置在第三安装孔内;所述第四磁性件设置有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连接端子设置在第四安装孔内。方便连接端子设置。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第三绝缘圈及第四绝缘圈;所述第三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三绝缘圈外侧,所述第三绝缘圈套装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外侧;所述第四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四绝缘圈外侧,所述第四绝缘圈套装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外侧。通过设置的绝缘圈实现磁性件与连接端子之间的电隔离。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两个信号插针;所述两个信号插针用于与两个信号插槽一一对应连接。实现有线通信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两个信号插针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子与所述第四连接端子之间。改善信号插针的受力情况。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两个信号插针与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及所述第四连接端子呈单排排列;或,所述两个信号插针相对所述第三连接端子与所述第四连接端子的连线对称。改善信号插针的受力情况。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二通讯模块,所述第二通讯模块包括第二发射端及第二接收端;所述第二发射端用于与第一接收端通信连接,所述第二接收端用于与第一发射端通信连接。实现无线通信。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通讯模块为微距数据传输模块。提高通信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通讯模块具体为毫米波通讯模块,或可见光通讯模块。通过不同的模块实现通信连接。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接触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分别为电源正极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外侧,且所述第二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外侧。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围成容纳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安装孔;且所述第一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二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二磁性件包括第三磁体和第四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围成容纳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安装孔;且所述第三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四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磁体、第二磁体、第三磁体及所述第四磁体沿所述第一磁性件指向所述第二磁性件的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一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三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四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同。通过设置的第一磁体、第二磁体、第三磁体、第四磁体改善插拔效果。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接触面;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三连接端子及第四连接端子;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及所述第四连接端子分别为电源正极和接地端子;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及所述第四连接端子用于与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一一电连接;所述第三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外侧,且所述第四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外侧;所述第三磁性件包括第五磁体和第六磁体,所述第五磁体和所述第六磁体围成容纳所述第三连接端子的安装孔;且所述第五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六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五磁体吸附第一磁体,所述第六磁体吸附第六磁体;所述第四磁性件包括第七磁体和第八磁体,所述第七磁体和所述第八磁体围成容纳所述第四连接端子的安装孔;且所述第七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八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七磁体吸附第三磁体;所述第八磁体吸附第四磁体;所述第五磁体、第六磁体、第七磁体及所述第八磁体沿所述第三磁性件指向所述第四磁性件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五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七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同;所述第六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八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同。通过设置的第五磁体、第六磁体、第七磁体及第八磁体改善了插拔效果。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以及与所述设备本体连接的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电子设备中设置如上述所述的连接器,可以提高电子设备与其他连接器连接的吸附力,因此电子设备的连接器除了作为连接器件,还作为定位组件,避免其他连接器与电子设备连接时出现插反的情况,同时通过吸附力进行连接,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子设备与其他连接器连接时端子的受力,降低端子被损坏的概率,而且可以提高电子设备与其他连接器分离的便利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设置磁性件提供连接器与其他连接器连接的吸附力,并且在设置时至少两个磁性件外露在接触面的磁极相反,因此磁性件除了作为连接器件,还作为定位组件,避免连接器在连接时出现插反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连接器的端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连接器的端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种连接器的端面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种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种连接器的端面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种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配合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连接器的端面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连接器的端面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连接器的端面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的分解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试了试提供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功能越来越多,性能越强大,已经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一体机等:但是无论哪种电子设备,通常都会带有用来充电或传输数据的对外的接口。如图1中所示,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分为第一连接器10及第二连接器20,其中第一连接器10为母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为公连接器。在具体设置时,第一连接器10通常的安装于电子设备30中,并作为电子设备30的对外接口。在第一连接器10固定在电子设备30内时,可以采用插装或贴装的方式安装于电子设备30的电路板40上,具体实施情况不做具体的限定,这里提到的电子设备30,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一体机等具有对外数据和充电功能接口的设备。而第二连接器20通常安装于线缆50,与第一连接器10配对使用。在这里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的安装位置只是一个具体的示例,不是对连接器安装位置的限定。
如图2及图3所示,图2示出了第一连接器的端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第一连接器的剖视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器10为母连接器,其包含一个第一壳体100,且第一壳体100具有容纳器件的腔体。在图2及图3中的第一壳体100为矩形的壳体,但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第一壳体100的具体形状,第一壳体100还可以采用如圆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继续参考图2及图3,第一壳体100具有两个相对的两端,其中一端安装于电子设备内,并与电子进行相应的电器连接,或者作为电子的一部分;而另一端用于连接第二连接器20,为方便描述将该端面定义为第一接触面101。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第一接触面101与第二连接器20接触,因此,第一接触面101为绝缘面,避免在连接过程中出现短路的情况,其中第一接触面101可为聚碳酸酯,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树脂或聚酰胺树脂(NYLON)等采用制备而成。当然也可以整个第一壳体100采用上述材料制备而成,而不仅限于第一接触面101。
继续参考图3,第一壳体100设置有容纳槽111,该容纳槽111用于容纳与第一连接器10配合的第二连接器,容纳槽111的槽底面为上述的第一接触面101。在图3中容纳槽111为矩形容纳槽,该容纳槽111的形状是与其对应第二连接器的形状相匹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容纳槽111的形状,在第二连接器的形状为其他形状时,对应的容纳槽111的形状也发生改变。在使用时,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配合时,第二连接器***到第一连接器10的容纳槽111中进行对位。
继续参考图2及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100内设置有多个器件。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00内设置有电子单元110。该电子单元110设置有安装管脚,在第一连接器10与电子设备的电路板连接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具有不同类型的安装管脚的电子单元110,如第一连接器10作为接插件安装于电子设备中时,电子单元110的安装管脚为插针或压接管脚,通过插针或者压接管脚与电路板实现电连接;如第一连接器10作为表贴器件安装于电子设备中时,电子单元110的安装管脚为贴装管脚,第一连接器10通过贴装管脚与电路板连接。
继续参考图2及图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其中,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分别为电源正极和接地端子。如第一连接端子为电源正极,则第二连接端子为接地端子;或第一连接端子为接地端子,则第二连接端子为电源正极。如在图2及图3中,在第一连接器10为母连接器,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分别为电源插槽104及电源插槽108,其中的一个电源插槽104为电源正极,另一个电源插槽为接地端子。在第一连接器10除用于电连接外,还用于通信时,第一连接器10还包括两个信号插槽105。继续参考图2及图3,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及两个信号插槽105的开口分别外露在第一接触面101。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配合时,第二连接器20的插针可以***到对应的插槽中实现电连接以及通信连接。在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及信号插槽105与电子单元110连接时,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及信号插槽105分别通过导体109连接到电子单元110,并通过电子单元110与安装第一连接器10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板进行电连接,其中,导体109可以是金属导电芯、导线等,这里不做限定,本实例中采用金属导电芯连接电气信号。
继续参考图2及图3,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及两个信号插槽105设置时,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及信号插槽105的开口在第一接触面101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排列。如图2所示,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及两个信号插槽105呈单排排列的方式设置,且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与两个信号插槽105的排列方向沿第一接触面101的长度方向。其中,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位于两端,两个信号插槽105位于中间。此时,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在第一接触面101上形成孔的中心点与信号插槽105在第一接触面101上形成孔中心点连成一条直线,且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的开口与信号插槽105的开口间隔相同距离。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及信号插槽105的设置方式不仅限于图2所示的方式,还可以两个信号插槽105相对电源插槽104与电源插槽105的连接线对称设置。此时,两个信号插槽105在第一接触面101上形成孔的中心点的连线与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在第一接触面101上形成孔的中心点连线垂直,两个信号插槽105相对电源插槽104、电源插槽108的对称排布。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槽及信号插槽的个数不仅限于图2中所示的个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槽及信号插槽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个数,如信号插槽的个数为三个、四个、五个等不同的个数,而电源插槽的个数也可以为三个、四个等不同的个数。但是无论选择多个少个的电源插槽及信号插槽。在具体设置时,信号插槽设置在两个电源插槽之间,且信号插槽及电源插槽排列成对称结构。其对称的轴线为电源插槽在第一接触面101面上形成孔的中心点连接成的轴线。
继续参考图2及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器10还包括第一磁性件102及第二磁性件106,如图2中所示,第一磁性件102及第二磁性件106朝向第一接触面101外侧的磁性相反,如:第一磁性件102的第一磁极朝向第一接触面101外侧,第二磁性件106的第二磁极朝向第一接触面101外侧,且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的极性相反,其中,第一磁极为N极,则第二磁极为S极。一并参考图3,在图3中,第一磁性件102的N极朝向第一接触面101外侧,第二磁性件106的S极朝向第一接触面101外侧。上述的第一磁性件102及第二磁性件106为具有磁性的材料制作的结构,如可以采用硬磁材料、软磁材料或电磁铁制备第一磁性件102及第二磁性件106,这里不做限定。继续参考图2及图3,第一磁性件102与电源插槽104对应配合,第二磁性件106与电源插槽108对应配合,在第一磁性件102具有贯穿的第一安装孔,第二磁性件106具有贯穿的第二安装孔(由于安装孔与电源插槽重合,因此安装孔未标示),电源插槽104装配在第一安装孔,电源插槽108装配在第二安装孔中,并且电源插槽104与第一磁性件102之间电隔离,电源插槽108与第二磁性件106之间电隔离。在具体实现电隔离时,如图3所示,电源插槽104与对应的第一磁性件102之间通过第一绝缘圈103电隔离,电源插槽108与对应的第二磁性件106之间通过第二绝缘圈107电隔离。其中第一绝缘圈103镶嵌在第一安装孔,第一绝缘圈103整体贯穿第一磁性件102,如图3中所示,第一绝缘圈103套装在电源插槽104外侧,第一磁性件102套装在第一绝缘圈103外侧。第二绝缘圈107镶嵌在第二安装孔中,第二绝缘圈107套装在电源插槽108外侧,第二磁性件106套装在第二绝缘圈107外侧。其中第一绝缘圈103及第二绝缘圈107的材料可以为聚乙烯、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硅橡胶等绝缘材料,从而实现电源插槽与第一磁性件之间电隔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与电源插槽一一对应,但是在本申请中不限定磁性件与电源插槽的对应关系,既可以在第一磁性件或第二磁性件中设置多个电源插槽,也可以在一个第一磁性件或第二磁性件中设置电源插槽或者信号插槽。如在第一磁性件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且至少两个安装孔环绕第一磁性件的轴线设置,每个安装孔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电源插槽或信号插槽。
当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既可以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均设置有安装孔,也可以仅在第一磁性件中设置安装孔,而第二磁性件中不设置安装孔,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一并参考图4及图5,图4示出了第二连接器的端面示意图,图5示出了第二连接器的剖视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器20为公连接器,其包含一个第二壳体200,且第二壳体200具有容纳器件的腔体。在图4及图5中的第二壳体200为矩形的壳体,但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第二壳体200的具体形状,第二壳体200还可以采用如圆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只需要与第一连接器的容纳槽形状匹配即可。继续参考图4及图5,第二壳体200具有两个相对的两端,其中一端用于与线缆连接,而另一端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器。第二壳体200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器的一端的端面为平面,为方便描述将该端面定义为第二接触面201。在第二连接器20与第一连接器连接时,第二接触面201与第一连接器接触,因此,第二接触面201应为绝缘材料制备而成的平面,避免在连接过程中出现短路的情况,其中第二接触面201的绝缘材料不做特别限定,可为聚碳酸酯,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Styrene)树脂或聚酰胺树脂(NYLON)等。当然也可以整个第二壳体200采用上述材料制备而成,而不仅限于第二接触面201。一并参考图6,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第二连接器20会深入第一连接器内一部分(***到容纳槽中),这样也方便对位过程中第二连接器20相对第一连接器的连接。
继续参考图4及图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20包括第三连接端子及第四连接端子,其中,第三连接端子及第四连接端子分别为电源正极及接地端子。在第二连接器20为公连接器时,第三连接端子及第四连接端子均为插针。在与第一连接器配合时,第三连接端子与第一连接端子连接,第四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连接。
继续参考图4及图5,在第三连接端子及第四连接端子为插针时,第二壳体200内设置有与插针配合的孔,插针包括弹性导体211,弹性导体211一端固定在所述孔内,另一端为自由端,弹性导体211一端设置有与线缆210连接的接线点213,另一端与金属活动触点212连接,金属活动触点212可在孔内滑动,在不受压力的作用下能够恢复原位置。继续参考图5,金属活动触点212外露在第二接触面201,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金属活动触点212会与对应的插槽(电源插槽或信号插槽)接触,并且在弹性导体211的推动作用下金属活动触点212***到插槽中。其中的弹性导体可以为弹簧。
在第一连接器包括电源插槽及信号插槽时,第二连接器也包含对应的电源插针204、电源插针208及两个信号插针205。如图4所示,电源插针204、电源插针208及两个信号插针205呈单排排列的方式设置,且电源插针204、电源插针208与信号插针205的排列方向沿第二接触面201的长度方向。其中,电源插针204、电源插针208位于两端,两个信号插针205位于中间。此时,电源插针204、电源插针208在第二接触面201的孔的中心点与信号插针205在第二接触面201的孔的中心点连成一条直线,且电源插针204、电源插针208与信号插针205间隔相同距离。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针204、电源插针208及信号插针205的设置方式不仅限于图4所示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两个信号插针205相对两个电源插针204及电源插针208的连接线对称设置。此时,两个信号插针205在第二接触面201的孔的中心点的连线与电源插针204及电源插针208在第二接触面201的孔的中心点连线垂直,两个信号插针205相对电源插针204及电源插针208的对称排布。
当然,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针及信号插针的个数不仅限于图4中所示的个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针及信号插针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个数,如信号插针的个数为三个、四个、五个等不同的个数,而电源插针的个数也可以为三个、四个等不同的个数。但是无论选择多个少个的电源插针及信号插针,第二连接器上的插针与第一连接器上的插槽应一一对应能够插接。
继续参考图4及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器20还包括第三磁性件及第四磁性件,其中,第三磁性件与第一磁性件对应,第四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对应。如图4中所示,第三磁性件202及第四磁性件206朝向第二接触面201外侧的磁极相反,如:第三磁性件202的第二磁极朝向第二接触面201外侧,第四磁性件206的第一磁极朝向第二接触面201外侧,且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的极性相反,如第一磁极为N极,则第二磁极为S极。一并参考图5,在图5中,第四磁性件206的N极朝向第二接触面201外侧,第三磁性件202的S极朝向第二接触面201外侧。上述的第三磁性件202及第四磁性件206为具有磁性的材料制作的结构,如可以采用硬磁材料、软磁材料或电磁铁制备第三磁性件202及第四磁性件206,这里不做限定。继续参考图4及图5,第三磁性件202及第四磁性件206与电源插针204及电源插针208对应配合,在第三磁性件202具有贯穿的第三安装孔,第四磁性件206具有贯穿的第四安装孔,电源插针204装配在第三安装孔,电源插针208装配在第四安装孔中,并且电源插针204及电源插针208与第三磁性件202及第四磁性件206之间电隔离。在具体实现电隔离时,如图5所示,电源插针204与第三磁性件202之间通过第三绝缘圈203电隔离,其中第三绝缘圈203镶嵌在第三安装孔中,如第三绝缘圈203套装在电源插针204的外侧,第三磁性件202套装在第三绝缘圈203的外侧,实现隔离电源插针204与第三磁性件202。同理,电源插针208通过第四绝缘圈207与第四磁性件206电隔离,其中,第四绝缘圈207镶嵌在第四安装孔中,如第四绝缘圈207套装在电源插针208外侧,第四磁性件206套装在第四绝缘圈207外侧,实现隔离电源插针208与第四磁性件206。其中,第三绝缘圈203及第四绝缘圈207的材料与上述的第一绝缘圈及第二绝缘圈的材料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磁性件及第四磁性件与两个电源插针一一对应,但是在本申请中不限定磁性件与电源插针的对应关系,既可以在第三磁性件或第四磁性件中设置多个电源插针,也可以在第三磁性件或第四磁性件中设置电源插针或者信号插针。如在第三磁性件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且至少两个安装孔环绕第三磁性件的轴线设置。
当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既可以第三磁性件及第四磁性件均设置有第二安装孔,也可以在第三磁性件中设置安装孔,而第四磁性件中不设置安装孔,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如图6中所示,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通过第一磁性件102与第三磁性件202、第二磁性件106及第四磁性件206的磁性吸附提供连接所需的力。并且由于第一磁性件102、第二磁性件106、第三磁性件202及第四磁性件206外露的极性相反,因此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可以通过第一磁性件102、第二磁性件106与第三磁性件202、第四磁性件206进行对位:第一磁性件102的N极与第三磁性件202的S极吸附,而第二磁性件106的S极与第四磁性件206的N极吸附。由于磁性件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性,第二连接器20会在磁力的作用下,引导用户按照图6所示的对应关系靠近第一连接器10,并且方向唯一,并最终吸附于第一连接器10上,且插槽(电源插槽及信号插槽)与插针(电源插针及信号插针)对应的相互连接。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器10及第二连接器20通过磁吸的方案,具有磁力引导用户插接连接器,可实现盲插的效果。同时,第二连接器20较容易从电子设备脱离,不会因为用力拖拽第二连接器20,从而导致电子设备的第一连接器10损坏。
一并参考图7及图8,其中图7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第一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图7及图8中相同的标号可以参考图2及图3中的标号的说明。图7及图8所示的第一连接器10与图2及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10的区别在于信号传输的方式不同。本实例采用EHF(Extremely high frequency)技术,即毫米波通讯技术,此模块具有数据收发功能,这里所述的毫米波不特指某特定频率,其可以是一个频率段,如30-300GHz,本实例采用60Ghz,完成数据的高速收发传输(如:收发双向12Gbps),本实例采用EHF技术不应理解为一种技术的限定,只是无线短距高速传输的一种实现实例,也可采用VLC(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可见光通讯模块)实现。
继续参考图7及图8,第一壳体100内设置有印刷电路板115,该印刷电路板115分别与电源插槽104及电源插槽108通过导线116连接。其中,印刷电路板115上设置有电子单元114,该电子单元114至少包含为第一通讯模块112供电的电源转换单元,在连接时电子单元114通过线缆113与第一通讯模块112连接。如果第一连接器10作为接插件安装于电子设备中,则印刷电路板115的安装管脚为插针或压接管脚,如果第一连接器10作为表贴器件,则印刷电路板115的安装管脚为贴装管脚。其中,第一通讯模块112包括第一发射端Tx以及第一接收端Rx。
一并参考图9及图10,其中图9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第二连接器的剖视图。图9及图10中相同的标号可以参考图4及图5中的标号的说明。第二壳体200内印刷电路板217,该印刷电路板217分别与电源插槽204及电源插槽208通过导线216连接。其中,印刷电路板217上设置有电子单元215,该电子单元215至少包含与第二通讯模块211供电的电源转换单元,在连接时电子单元215通过线缆213与第二通讯模块211连接。第二连接器10在与线缆210连接时,印刷电路板217通过线缆218与线缆210连接。其中,第二通讯模块217包括第二发射端Tx以及第二接收端Rx。
一并参考图11,为保证无线短距通讯的可靠连接和通讯,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在连接时,第一通讯模块112与第二通讯模块211均为微距数据传输模块,所示微距数据传输模块指的是可以在较小距离内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的模块,如第一通讯模块112及第二通讯模块211的相对距离不超过20mm。第一通讯模块112可以为毫米波通讯模块或者可见光通讯模块,第二通讯模块211也可以为毫米波通讯模块或可见光通讯模块。示例性的,在采用EHF技术传输数据时,其数据类型可根据电子设备类型进行设置,EHF传输技术仅作为数据传输的通道。
以60Ghz载波为例,其波长仅为5mm,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应用场景,无线数据传输的距离小于10mm,因此无线的发射功率非常小,在几十mW的数量级,综上对于本发明的应用场景,60Ghz载波的天线可以做的非常微小,本申请中有两种设置方式,其中一种方式为天线可与基带,射频电路集成在一个芯片;另一种方式为天线单独摆放,其他基带及射频部分集成为一个芯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讯模块112可以为微距数据传输模块,第二通讯模块211也为微距数据传输模块。其中,第一通讯模块112与线缆113之间建立数据连接,并进行无线短距数据传输。例如,第一通讯模块112可以对应第二通讯模块211。从工作模式上来说,电子设备通常需要包括数据接收模式和数据发送模式或两者同时进行。相对应的,第一通讯模块112可以包括数据接收单元和数据发送单元,分别用于接收和发射无线数据。也就是说,通过第一通讯模块112,电子设备既可以向第二连接器通过电缆连接的设备发送无线数据,也可以从第二连接器通过电缆连接的设备接收无线数据。
第一通讯模块112可以包括基带部分、射频部分和短距传输天线。短距传输天线可以包括数据接收单元对应的接收端天线(第一接收端Rx),和数据发送单元对应的发射端天线(第一发射端Tx)。第一通讯模块112具体可以是芯片的形式,也可以通过一组电路来实现。
电子设备通过第一连接器10向线缆端(第二连接器)连接的设备发送无线数据时,第一通讯模块112的基带部分将传输的数据信号进行包络封装,包括将缓存区数据及接口传输的数据打包,增加包头、校验位等。而后,将封装后的包络数据,在射频单元部分进行高频载波调制。其中,调制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振幅键控(amplitude shift keying,ASK)方式,频移键控(frequency shift keying,FSK)方式,或相移键控(phaseshift keying,PSK)方式等。调制后的信号为高频载波单端信号。而后,调制后的信号通过第一连接器的发射端(TX)的短距传输天线发射出去。电子设备通过第一连接器10在从第二连接器20连接的设备接收无线数据时,第一连接器的接收端(RX)的短距传输天线接收无线信号,通过射频前端的低噪声放大器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放大,再送到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
短距传输天线可以与无线短距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其他部分一起集成在无线短距数据传输芯片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在无线短距数据传输芯片的外部,而单独设计和摆放。本实例中的两个成对的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的通讯模块(第一通讯模块112和第二通讯模块211)要对位准确。即第一通讯模块112和第二通讯模块211短距传输天线的极化方向应尽量对准。以使得对准后的接收端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较高,从而使得数据传输性能更好。示例性的,第一通讯模块112和第二通讯模块211,其边沿朝向连接器接触面。此实例中第一通讯模块112和第二通讯模块211的天线极化方向均为垂直于连接器接触面向外方向。并且,对于同一通讯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短距传输天线的数量,可采用一个天线,也可采用多个天线或天线阵列来提升数据的收/发能力,以及天线对位的便利性和准确性。
为避免电子设备中的其他电路对第一通讯模块112和第二通讯模块211的影响,其他电路要远离第一通讯模块112或第二通讯模块211。例如,其他电路与第一通讯模块112或第二通讯模块211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或者等于1mm(毫米)。
第一通讯模块112和第二通讯模块211可以基于毫米波通信、可见光通信(例如激光通信)或红外通信等低功耗、短距离、且高速率的通信方式进行无线数据传输。例如,当采用毫米波通信时,双向传输速率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2Gbps。单向(即接收方向或发送方向)传输速率可以达到6Gbps。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连接后,第一通讯模块112和第二通讯模块211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或者等于1cm(厘米)。短距离无线传输使得通信内容的私密性更好。并且,短距离的无线数据传输对信号发射功率的要求较低(例如,单向传输功率≤40mw)。
通过图11所示的示例可以看出,在通信时,采用短距离传输天线传递信号,方便信息传输。相比与采用有线连接来说,可以避免端子在潮湿环境中产生电离层,容易腐蚀的情况,保证了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并且减少了连接器上的端子个数,降低了连接器在插拔时的对位要求(仅需通过两个电源端子对位准确即可)。此外,通讯模块(第一通讯模块112和第二通讯模块211)设置在两个电源端子之间,使得电源与地之间间隔足够的距离,避免出现短路的情况。
参考图12,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连接器的端面示意图。图12中的部分标号可参考图2中的相同标号。
图12所示的第一连接器为在图2中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基础上对第一磁性件102和第二磁性件106进行改善的一个具体示例,图12中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内部部件可采用图3或图8所示的内部部件,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12,第一磁性件102包括第一磁体102a和第二磁体102b,第二磁性件106包括第三磁体106a和第四磁体106b。
一并参考图12及图13,图13示出了第一磁性件102与第一连接端子104的配合示意图。第一磁体102a和第二磁体102b相对而至,围绕在第一连接端子104的***。其中,第一磁体102a和第二磁体102b围成容纳第一连接端子104的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具体的,第一磁体102a具有一个半圆形的第一凹槽,第二磁体102b具有一个半圆形的第二凹槽,在第一磁体102a和第二磁体102b对合在一起时,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围成第一安装孔,装配时,第一连接端子104穿设在第一安装孔内。另外,在具体设置第一磁体102a和第二磁体102b时,第一磁体102a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极和第二磁体102b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极的极性相反。示例性的,若第一磁体102a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极为N极,则第二磁体102b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极为S极;或者,第一磁体102a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体为S极时,第二磁体102b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极为N极。
第二磁性件106的第三磁体106a和第四磁体106b围成容纳第二连接端子108的第二安装孔;且第三磁体106a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极和第四磁体106b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极的极性相反。第二磁性件106的结构与第一磁性件102的结构相近似,具体可参考第一磁性件102中的磁体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具体设置第一磁体102a、第二磁体102b、第三磁体106a及第四磁体106b时,第一磁体102a、第二磁体102b、第三磁体106a及第四磁体106b沿第一磁性件102指向第二磁性件106的方向排布;且第一磁体102a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极和第三磁体106a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极的极性相同;第二磁体102b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极和第四磁体106b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极的极性相同。示例性的,沿第一磁性件102指向第二磁性件106的方向,第一磁体102a、第二磁体102b、第三磁体106a极第四磁体106b靠近第一接触面100的磁极的极性分别为:N、S、N、S;或者为:S、N、S、N。
参考图14,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连接器的端面示意图。图12中的部分标号可参考图4中的相同标号。
图14所示的第二连接器为在图4中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的基础上对第三磁性件202和第四磁性件206进行改善的一个具体示例。图14中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的内部部件可采用图5或图9所示的内部部件,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14,第三磁性件202包括第五磁体202a和第六磁体202b,第四磁性件206包括第七磁体206a和第八磁体206b。
一并参考图15,图15示出了第三磁性件202与第三连接端子204的配合示意图。第五磁体202a和第六磁体202b相对而至,围绕在第三连接端子204的***。其中,第五磁体202a和第六磁体202b围成容纳第三连接端子204的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具体的,第五磁体202a具有一个半圆形的第三凹槽,第六磁体202b具有一个半圆形的第四凹槽,在第五磁体202a和第六磁体202b对合在一起时,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围成第三安装孔。装配时,第三连接端子204穿设在第三安装孔内。另外,在具体设置第五磁体202a和第六磁体202b时,第五磁体202a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极和第六磁体202b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极的极性相反。示例性的,若第五磁体202a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极为N极,则第六磁体202b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极为S极;或者,第五磁体202a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体为S极时,第六磁体202b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极为N极。
第四磁性件206的第七磁体206a和第八磁体206b围成容纳第四连接端子208的第四安装孔;且第七磁体206a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极和第八磁体206b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极的极性相反。第四磁性件206的结构与第三磁性件202的结构相近似,具体可参考第三磁性件202中的磁体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具体设置第五磁体202a、第六磁体202b、第七磁体206a及第八磁体206b时,第五磁体202a、第六磁体202b、第七磁体206a及第八磁体206b沿第三磁性件202指向第四磁性件206的方向排布;且第五磁体202a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极和第七磁体206a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极的极性相同;第六磁体202b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极和第八磁体206b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极的极性相同。示例性的,沿第三磁性件202指向第四磁性件206的方向,第五磁体202a、第六磁体202b、第七磁体206a极第八磁体206b靠近第二接触面200的磁极的极性分别为:N、S、N、S;或者为:S、N、S、N。
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配合时,第一磁体吸附第五磁体、第二磁体吸附第六磁体,第三磁体吸附第七磁体,第四磁体吸附第八磁体。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上靠近第一接触面的磁极分别为:第一磁体为N、第二磁体为S、第三磁体为N、第四磁体为S;第二连接器上靠近第二接触面的磁极分别为:第五磁体为S、第六磁体为N,第七磁体为S,第八磁体为N。由上述磁极之间的关系可看出,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配合时,仅可通过第一磁体吸附第五磁体、第二磁体吸附第六磁体,第三磁体吸附第七磁体,第四磁体吸附第八磁体的方式实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连接,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配合的方向相反时,由于磁体的磁极相同,会产生排斥力,从而达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防错效果。
另外,由于将上述磁性件(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第三磁性件、第四磁性件)分割成两个磁体,且两个磁体在接触面的磁极相反,可改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对位时的体验效果。示例性的,当第一磁性件和第三磁性件对位不准时,第一磁体在与第六磁体之间由于磁极相同,会产生一个在水平方向上推动第六磁体的力,同时,第二磁体与第六磁体之间由于磁性相反,会产生一个在水平方向拉动第六磁体的力。同理,对于第五磁体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从而改善第一磁性件和第三磁性件在吸附过程中,磁性件之间相对运动的效果。
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器与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区别,对两个连接器在插拔进行分析。首先说明,为方便理解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插拔力,定义几个方向,其中,Y方向为平行于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的排列方向,X方向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参考表1和表2,其中,表1示出了图12所示的第一磁性件的受力分析;表2示出了图1所示的第一磁性件的受力分析。
表1
水平移动距离 Fx(N) Fy F
0 6.378 -0.0023596 6.0378
1 4.2426 -3.4192 5.4489
2 0.67455 -4.3647 4.4165
表2
水平移动距离 Fx(N) Fy F
0 6.4313 -0.00121 6.4313
1 5.7581 -1.6944 6.0022
2 4.4514 -2.3895 5.0522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在移动不同的距离时,可在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靠近时,在y方向能够提供更大的侧向拉力,而不是单一的吸附面方向的拉力,这样能够使得用户在插如过程中更加顺滑,而不是单向的冲击。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或者笔记本等常见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以及与设备本体连接的连接器,其中连接器可以为上述的第一连接器或第二连接器。通过设置的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或第三磁性件及第四磁性件方便了电子设备在进行电连接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
继续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该***包括电子设备以及充电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及充电设备通过两个连接器实现连接。两个连接器可以为上述的第一连接器及10及第二连接器20,如电子设备连接有第一连接器10连接,充电设备连接有第二连接器20,其中第一连接器10为公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为母连接器。这里提到的电子设备,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具有对外数据和充电功能接口的设备。而第二连接器20通常安装于线缆50,与第一连接器10配对使用。在这里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的安装位置只是一个具体的示例,不是对连接器安装位置的限定。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在连接时,通过设置的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与第三磁性件及第四磁性件的配合实现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的连接所需的力以及对位的要求。
参考图16及图17,本申请实施例还体用了一种***,该***包括手机30和充电设备,其中,手机30及充电设备通过两个连接器实现连接。两个连接器可以为上述的第一连接器及10及第二连接器20,如手机30连接有第一连接器10连接,充电设备连接有第二连接器20,其中第一连接器10为公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为母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通常安装于线缆50,与第一连接器10配对使用。在这里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的安装位置只是一个具体的示例,不是对连接器安装位置的限定。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在连接时,通过设置的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与第三磁性件及第四磁性件的配合实现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的连接所需的力以及对位的要求。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接触面;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且所述第一磁性件的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的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反;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分别为电源正极和接地端子;
所述第一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外侧,且所述第二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容纳槽;所述第一接触面为所述容纳槽的槽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设置在第一安装孔内;
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设置在第二安装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绝缘圈及第二绝缘圈;
所述第一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一绝缘圈外侧,所述第一绝缘圈套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外侧;
所述第二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二绝缘圈外侧,所述第二绝缘圈套装在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两个信号插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信号插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信号插槽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呈单排排列;或,
所述两个信号插槽相对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连线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通讯模块,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包括第一发射端及第一接收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为微距数据传输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具体为毫米波通讯模块,或可见光通讯模块。
1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接触面;
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与所述第四磁性件靠近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磁极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三磁性件用于吸附第一磁性件;所述第四磁性件用于吸附第二磁性件;
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三连接端子及第四连接端子;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及所述第四连接端子分别为电源正极和接地端子;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及所述第四连接端子用于与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一一电连接;
所述第三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外侧,且所述第四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磁性件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连接端子设置在第三安装孔内;
所述第四磁性件设置有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连接端子设置在第四安装孔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绝缘圈及第四绝缘圈;
所述第三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三绝缘圈外侧,所述第三绝缘圈套装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外侧;
所述第四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四绝缘圈外侧,所述第四绝缘圈套装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两个信号插针;所述两个信号插针用于与两个信号插槽一一对应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信号插针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子与所述第四连接端子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信号插针与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及所述第四连接端子呈单排排列;或,
所述两个信号插针相对所述第三连接端子与所述第四连接端子的连线对称。
17.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二通讯模块,所述第二通讯模块包括第二发射端及第二接收端;所述第二发射端用于与第一接收端通信连接,所述第二接收端用于与第一发射端通信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讯模块为微距数据传输模块。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讯模块具体为毫米波通讯模块,或可见光通讯模块。
20.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接触面;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分别为电源正极和接地端子;
所述第一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外侧,且所述第二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外侧;
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围成容纳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安装孔;且所述第一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二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反;
所述第二磁性件包括第三磁体和第四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围成容纳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安装孔;且所述第三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四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反;
所述第一磁体、第二磁体、第三磁体及所述第四磁体沿所述第一磁性件指向所述第二磁性件的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一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三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四磁体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同。
2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接触面;
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
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三连接端子及第四连接端子;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及所述第四连接端子分别为电源正极和接地端子;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及所述第四连接端子用于与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一一电连接;
所述第三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外侧,且所述第四磁性件套装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子外侧;
所述第三磁性件包括第五磁体和第六磁体,所述第五磁体和所述第六磁体围成容纳所述第三连接端子的安装孔;且所述第五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六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五磁体吸附第一磁体,所述第六磁体吸附第六磁体;
所述第四磁性件包括第七磁体和第八磁体,所述第七磁体和所述第八磁体围成容纳所述第四连接端子的安装孔;且所述第七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八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七磁体吸附第三磁体;所述第八磁体吸附第四磁体;
所述第五磁体、第六磁体、第七磁体及所述第八磁体沿所述第三磁性件指向所述第四磁性件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五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七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同;所述第六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和所述第八磁体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磁极的极性相同。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本体,以及与所述设备本体固定连接的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或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连接器。
CN202011020202.4A 2019-09-24 2020-09-24 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6360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074889 2019-09-24
CN201910907488 2019-09-24
CN201911208987 2019-11-30
CN2019112089875 2019-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6071A true CN112636071A (zh) 2021-04-09
CN112636071B CN112636071B (zh) 2023-02-07

Family

ID=75302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20202.4A Active CN112636071B (zh) 2019-09-24 2020-09-24 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36071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84575U (zh) * 2011-12-21 2012-08-15 东莞中探探针有限公司 一种磁力电子连接器
TW201314237A (zh) * 2011-09-23 2013-04-01 Acer Inc 電子裝置與防呆方法
CN202957415U (zh) * 2012-10-29 2013-05-29 商丘市科达光电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防误接接头
US20140162468A1 (en) * 2011-04-27 2014-06-12 Autoconnector Co., Ltd.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WO2014122975A1 (ja) * 2013-02-08 2014-08-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CN105098536A (zh) * 2014-05-13 2015-11-2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CN105896184A (zh) * 2016-05-31 2016-08-24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充电器及充电组合装置
CN106505363A (zh) * 2016-12-23 2017-03-15 深圳市泰科汉泽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磁性电极钮扣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62468A1 (en) * 2011-04-27 2014-06-12 Autoconnector Co., Ltd.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TW201314237A (zh) * 2011-09-23 2013-04-01 Acer Inc 電子裝置與防呆方法
CN202384575U (zh) * 2011-12-21 2012-08-15 东莞中探探针有限公司 一种磁力电子连接器
CN202957415U (zh) * 2012-10-29 2013-05-29 商丘市科达光电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防误接接头
WO2014122975A1 (ja) * 2013-02-08 2014-08-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CN105098536A (zh) * 2014-05-13 2015-11-2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CN105896184A (zh) * 2016-05-31 2016-08-24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充电器及充电组合装置
CN106505363A (zh) * 2016-12-23 2017-03-15 深圳市泰科汉泽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磁性电极钮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6071B (zh) 2023-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78923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US9935401B2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CN105356163B (zh) 插座电连接器
US10148040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US10446948B2 (en) Connectors with movable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devices
JP5706586B2 (ja) コネクタシステム用の磁気インサート及びレセプタクル
KR101820283B1 (ko) 휴대폰 케이스
TW201620215A (zh) 屏蔽接地之插頭電連接器
US9634728B2 (en) Contactless connector
CN210040642U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109995399B (zh) 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05576407A (zh) 一种卡扣式毛纽扣电连接器
US1122315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ranslationally movable electrical contacts and magnetic retaining element
CN107086418B (zh) 连接器及其组合
US10615544B2 (en)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7408746B (zh) 连接器装置和通信***
US2017004767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ed for modular mobile device
CN211879684U (zh) 具有磁性导槽的射频连接器
CN112636071B (zh) 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
US20160126665A1 (en) Magne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nnecting structure
CN105186192A (zh) 一种自动对位连接器组合
TWM368925U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9217029B (zh) 电连接器
KR101726425B1 (ko) 단말기와 케이블의 접속부위 보호장치
CN107171129B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