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29297A - 相变化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相变化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29297A
CN112629297A CN201910955321.XA CN201910955321A CN112629297A CN 112629297 A CN112629297 A CN 112629297A CN 201910955321 A CN201910955321 A CN 201910955321A CN 112629297 A CN112629297 A CN 1126292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ipeline
flow channel
space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553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ermas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ermas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ermas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ermas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5532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292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29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292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6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separate evaporating and condensing chambers connected by at least one conduit; Loop-type heat pipes; with multiple or common evaporating or condensing cha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multiple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36Heat pipes, e.g. wicks or capillary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变化散热器包含有:一蒸发单元、一冷凝单元、一散热单元及多个连通管路。该蒸发单元内部设有一第一支流道及一第一主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分别连通该第一支流道。该冷凝单元与该蒸发单元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内部设有一第二支流道及一第二主流道,该第二主流道分别连通该第二支流道。该散热单元连接该蒸发单元及该冷凝单元,该散热单元设有多个容置空间。该连通管路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该连通管路至少有一第一管路及一第二管路。该第一管路连接该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该第二管路连接该第一支流道及该第二支流道。

Description

相变化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器,尤其是指一种相变化散热器。
背景技术
由于目前的电子产品于工作时容易产生高温,而高温则会影响到整个工作的效率及品质。因此针对高温必须予以立即进行散热,因此有各种不同的散热器构造产生,借以解决散热的问题。
例如有中国台湾2004年10月11日所公告的新型第M246690号「相变化散热装置」专利案,其揭露:包括两相互平行的板体及至少一管体。每一板体呈中空,其内设有空腔,于该板体的内壁设有毛细结构物,且空腔内盛装有适量工作介质。该至少一管体两端分别与两板体相连,该管体呈中空,具有流道,该流道与两板体的空腔连通,管体的内壁亦设有毛细结构物。
该专利前案的管体设置于散热构造外侧,因绕于外侧管体需较长,热交换需要较长距离,且热交换时因接触空气使导热会有所损耗,使效果变差,此外管体管内为中空,导管只有传导流体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连通管路设置于散热单元内,借由散热单元连接蒸发单元及冷凝单元减少空间,且快速的平均热扩散及提升散热效率的散热器。
基于此,本发明主要采用下列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蒸发单元,内部设有一第一支流道及一第一主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分别连通该第一支流道;一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与该蒸发单元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内部设有一第二支流道及一第二主流道,该第二主流道连通该第二支流道;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连接该蒸发单元及该冷凝单元,该散热单元设有多个容置空间及多个连通管路,该连通管路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该连通管路至少有一第一管路及一第二管路;该第一管路连接于该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该第二管路连接于该第一支流道及该第二支流道。
进一步,该散热单元为鳍片结构或层状结构组成。
进一步,该第一管路及该第二管路分别为一圆管或一扁管。
进一步,该第一管路的总截面积大于该第二管路的总截面积。
进一步,该第一管路与该第二管路以对称排列。
进一步,该蒸发单元内部为密封的一第一空间,该第一空间内通过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分隔片,所述第一分隔片将该第一空间区隔成多个该第一支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支流道。
进一步,该蒸发单元连接该散热单元该开设多个第一加工口,所述第一加工口贯穿该第一空间,所述第一加工口使用铣切加工方式。
进一步,该冷凝单元内部为密封的一第二空间,该第二空间内通过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分隔片,所述第二分隔片将该第二空间区隔成多个该第二支流道,该第二主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支流道。
进一步,该冷凝单元连接该散热单元该开设多个第二加工口,所述第二加工口贯穿该第二空间,所述第二加工口使用铣切加工方式。
进一步,该蒸发单元两侧分别有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设有一第一盖板,其中该第一盖板上设有一灌注端。
上述技术特征具有下列的优点:
1.借由连通管路设置于散热单元内,缩小散热器尺寸。
2.连通管路为圆管或扁管以阵列排列,当连通管路为扁管时,借由多个扁管且扁管内有多通道,使扁管不仅有传热流体并增加散热效果,将连通管路设置于散热单元内可减少流体传导损耗。
3.又工作流体可以通过第一主流道或第二主流道直接输出流动,故可以缩小蒸发单元及该冷凝单元的内部空间,以及大幅缩小整体的体积及重量,并可缩小安装于热源时的容置空间。
4.又于散热单元可为鳍片结构或层状结构,使散热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结合于热源上的使用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蒸发单元、冷凝单元及散热单元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蒸发单元剖面及工作流体流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冷凝单元剖面及工作流体流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蒸发单元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蒸发单元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冷凝单元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结合于热源上的使用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蒸发单元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蒸发单元立体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冷凝单元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结合于热源上的使用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蒸发单元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蒸发单元立体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冷凝单元立体图。
图1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结合于热源上的使用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蒸发单元剖视图。
图22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蒸发单元立体图。
图23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冷凝单元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蒸发单元 11 第一主流道
12 第一支流道 13 第一开口
131 第一盖板 14 第二开口
141 第二盖板 15 灌注端
16 第一空间 17 第一加工口
171 第一遮板 2 冷凝单元
21 第二主流道 22 第二支流道
23 第三开口 231 第三盖板
24 第四开口 241 第四盖板
25 第二加工口 251 第二遮板
3 散热单元 31 容置空间
4 连通管路 41 第一管路
42 第二管路 1a 蒸发单元
11a 第一主流道 12a 第一支流道
13a 第一开口 131a 第一盖板
14a 第二开口 141a 第二盖板
15a 灌注端 16a 第一空间
17a 第一加工口 18a 第一分隔片
2a 冷凝单元 21a 第二主流道
22a 第二支流道 23a 第三开口
231a 第三盖板 24a 第四开口
241a 第四盖板 25a 第二加工口
26a 第二分隔片 27a 第二空间
3a 散热单元 4a 连通管路
41a 第一管路 42a 第二管路
1b 蒸发单元 11b 第一主流道
12b 第一支流道 13b 第一开口
131b 第一盖板 14b 第二开口
141b 第二盖板 15b 灌注端
16b 第一空间 17b 第一加工口
18b 第一分隔片 2b 冷凝单元
21b 第二主流道 22b 第二支流道
23b 第三开口 231b 第三盖板
24b 第四开口 241b 第四盖板
25b 第二加工口 26b 第二分隔片
27b 第二空间 3b 散热单元
31b 容置空间 4b 连通管路
41b 第一管路 42b 第二管路
1c 蒸发单元 11c 第一主流道
12c 第一支流道 13c 第一开口
131c 第一盖板 14c 第二开口
141c 第二盖板 15c 灌注端
16c 第一空间 17c 第一加工口
18c 第一分隔片 2c 冷凝单元
21c 第二主流道 22c 第二支流道
23c 第三开口 231c 第三盖板
24c 第四开口 241c 第四盖板
25c 第二加工口 26c 第二分隔片
27c 第二空间 3c 散热单元
31c 容置空间 32c 散热鳍片
4c 连通管路 41c 第一管路
42c 第二管路 43c 第三管路
A 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包括:一蒸发单元1、一冷凝单元2、一散热单元3及多个连通管路4。该蒸发单元1内部设有一第一主流道11及一第一支流道12[图7所示],该第一主流道11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第一主流道11分别连通该第一支流道12,该蒸发单元1两侧分别有一第一开口13及一第二开口14[图4所示],且该第一开口13设有一第一盖板131,其中该第一盖板131上设有一灌注端15,借由该灌注端15对于一第一空间16抽取真空[图6所示],并灌注入一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该工作流体为一冷媒,该第二开口14设有一第二盖板141。该冷凝单元2与该蒸发单元1之间借由该多个连通管路4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内部设有一第二主流道21及一第二支流道22[图8所示],该第二主流道21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第二主流道21分别连通该第二支流道22,该冷凝单元2两侧分别有一第三开口23及一第四开口24[图5所示],且该第三开口23设有一第三盖板231,该第四开口24设有一第四盖板241。该散热单元3为层状结构组成,该散热单元3连接该蒸发单元1及该冷凝单元2,该散热单元3设有多个容置空间31,该蒸发单元1与该散热单元3连接面开设有多个第一加工口17[图7所示],该多个第一加工口17封设有一第一遮板171,该冷凝单元2与该散热单元3连接面开设有多个第二加工口25[图8所示],该多个第二加工口25封设有一第二遮板251。该连通管路4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31,该连通管路4至少有一第一管路41及一第二管路42。该第一管路41及该第二管路42分别为一圆管[图6所示],该第一管路41的总截面积大于该第二管路42的总截面积,该第一管路41与该第二管路42以对称排列,该第一管路41连接该第一主流道11及第二主流道12,该第二管路42连接该第一支流道12及该第二支流道22。
如图7及图8所示,使用时,将该蒸发单元1固定于一热源A,该热源A为一电子元件[图1所示]。该热源A所产生热能传导至该蒸发单元1的表面。该蒸发单元1所接收到的热能传导至该蒸发单元1内部的该第一主流道11而流经各个该第一支流道12,并进行热交换。该工作流体接收到该热能后,由液相转变成为气相,由于该第一管路41的总截面积大于该第二管路42的总截面积,该第一管路41与该第二管路42为一圆管,因此转变成为气相的该工作流体因气体膨胀产生压力差,而会选择朝向较大口径的该第一管路41流动,而进入到该冷凝单元2内的该工作流体,通过该第二主流道21而流经各个该第二支流道22,并进行热交换,使该工作流体降温后,可以由气相转变成为液相,接着再由该第二管路42而循环流回到该蒸发单元1内部继续进行散热,该冷凝单元2与该蒸发单元1之间借由该多个连通管路4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该冷凝单元2外缘的该散热单元3,该散热单元3为层状结构组成,然后与外界相对低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得以完成该热源A的散热。
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包含:一蒸发单元1a、一冷凝单元2a、一散热单元3a及多个连通管路4a。该蒸发单元1a内为密封的一第一空间16a,且该蒸发单元1a两侧分别有一第一开口13a及一第二开口14a,且该第一开口13a设有一第一盖板131a,其中该第一盖板131a上设有一灌注端15a,借由该灌注端15a对于该第一空间16a抽取真空,并灌注入一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该工作流体为一冷媒,该第二开口14a设有一第二盖板141a,该第一空间16a内通过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分隔片18a,所述第一分隔片18a将该第一空间区16a隔成多个该第一支流道12a,该第一主流道11a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支流道12a,该第一主流道11a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蒸发单元1a连接该散热单元3a该开设多个第一加工口17a,该多个第一加工口17a贯穿该第一空间16a,该多个第一加工口17a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冷凝单元2a与该蒸发单元1a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该冷凝单元2a内部为密封的一第二空间27a,该冷凝单元2a两侧分别有一第三开口23a及一第四开口24a,且该第三开口23a设有一第三盖板231a,该第四开口24a设有一第四盖板241a,该第二空间27a内通过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分隔片26a,所述第二分隔片26a将该第二空间27a区隔成多个该第二支流道22a,该第二主流道21a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支流道22a,该第二主流道21a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冷凝单元2a连接该散热单元3a该开设多个第二加工口25a,该多个第二加工口25a贯穿该第二空间27a,该多个第二加工口25a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散热单元3a为鳍片结构组成,该散热单元3a连接该蒸发单元1a及该冷凝单元2a,该散热单元3a设有多个容置空间。该连通管路4a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该连通管路4a至少一第一管路41a及一第二管路42a。该第一管路41a及该第二管路42a分别为多个该扁管[图12所示],该第一管路41a的总截面积大于该第二管路42a的总截面积,该第一管路41a与该第二管路42a以对称排列,该第一管路41a连接该第一主流道11a及第二主流道12a,该第二管路42a连接该第一支流道12a及该第二支流道22a。
如图11至图13所示,使用时,将该蒸发单元1a固定于一热源A,该热源A为一电子元件[图9所示]。该热源A所产生的热能传导至该蒸发单元1a的表面。该蒸发单元1a所接收到的热能传导至该第一空间16a内部的各个第一分隔片18a蓄积,而该第一空间16a内的该工作流体,可通过该第一主流道11a而流经各个该第一支流道12a,然后使该工作流体与所述第一分隔片18a所蓄积的热能充分接触,并进行热交换。该工作流体接收到该热能后,会由液相转变成为气相,该连通管路4a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由于该第一管路41a的总截面积大于该第二管路42a的总截面积,该第一管路41a与该第二管路42a为该扁管,该第一管路41b与该第二管路42b为多个扁管,因此转变成为气相的该工作流体,因该扁管为多贯穿孔,使气体膨胀产生压力差,而会选择朝向较大口径的该第一管路41a流动,而进入到该冷凝单元2a的该第二空间25a。而进入到该第二空间25a内的该工作流体,可通过该第二主流道21a而流经各个该第二支流道22a,然后使该工作流体与相对低温的所述第二分隔片26a充分的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使该工作流体降温后,可以由气相转变成为液相,接着再由该第二管路42a而循环流回到该蒸发单元1a的该第一空间16a内继续进行散热。所述第二分隔片26a接收到热能后,该散热单元3a连接该蒸发单元1a及该冷凝单元2a,会传导到该冷凝单元2a外缘的该散热单元3a,该散热单元3a为鳍片结构组成,然后与外界相对低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得以完成该热源A的散热。
参阅图15至图16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包含:一蒸发单元1b、一冷凝单元2b、一散热单元3b及多个连通管路4b。该蒸发单元1b内为密封的一第一空间16b,该蒸发单元1b两侧分别有一第一开口13b及一第二开口14b,且该第一开口13b设有一第一盖板131b,其中该第一盖板131b上设有一灌注端15b,借由该灌注端15b对于该第一空间16b抽取真空,并灌注入一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该工作流体为一冷媒,该第二开口14b设有一第二盖板141b,该第一空间16b内通过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分隔片18b,所述第一分隔片18b将该第一空间区16b隔成多个该第一支流道12b,该第一主流道11b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支流道12b,该第一主流道11b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蒸发单元1b连接该散热单元3b该开设多个第一加工口17b,该多个第一加工口17b贯穿该第一空间16b,该多个第一加工口17b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冷凝单元2b与该蒸发单元1b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该冷凝单元2b内部为密封的一第二空间27b,该冷凝单元2b两侧分别有一第三开口23b及一第四开口24b,且该第三开口23b设有一第三盖板231b,该第四开口24b设有一第四盖板241b,该第二空间27b内通过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分隔片26b,所述第二分隔片26b将该第二空间27b区隔成多个该第二支流道22b,该第二主流道21b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支流道22b,该第二主流道21b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冷凝单元2b连接该散热单元3b该开设多个第二加工口25b,该多个第二加工口25b贯穿该第二空间27b,该多个第二加工口25b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散热单元3b为层状结构组成,该散热单元3b连接该蒸发单元1b及该冷凝单元2b,该散热单元3b设有多个容置空间31b。该连通管路4b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31b,该连通管路4b至少有一第一管路41b及一第二管路42b。该第一管路41b及该第二管路42b分别为一扁管[图16所示],该第一管路41b的总截面积大于该第二管路42b的总截面积,该第一管路41a与该第二管路42a以对称排列,该第一管路41a连接该第一主流道11a及第二主流道12a,该第二管路42a连接该第一支流道12a及该第二支流道22a。
如图16至图18所示,使用时,将该蒸发单元1b固定于一热源A,该热源A为一电子元件[图14所示]。该热源A所产生的热能传导至该蒸发单元1b的表面。该蒸发单元1b所接收到的热能传导至该第一空间16b内部的各个第一分隔片18b蓄积,而该第一空间16b内的该工作流体,可通过该第一主流道11b而流经各个该第一支流道12b,然后使该工作流体与所述第一分隔片18b所蓄积的热能充分接触,并进行热交换。该工作流体接收到该热能后,会由液相转变成为气相,该连通管路4b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31b,由于该第一管路41b的总截面积大于该第二管路42b的总截面积,该第一管路41b与该第二管路42b为该扁管,因此转变成为气相的该工作流体,该扁管为多贯穿孔组成,使气体膨胀产生压力差,而会选择朝向较大口径的该第一管路41b流动,而进入到该冷凝单元2b的该第二空间27b。而进入到该第二空间27b内的该工作流体,可通过该第二主流道21b而流经各个该第二支流道22b,然后使该工作流体与相对低温的所述第二分隔片26b充分的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使该工作流体降温后,可以由气相转变成为液相,接着再由该第二管路42b而循环流回到该蒸发单元1b的该第一空间16b内继续进行散热。所述第二分隔片26b接收到热能后,该散热单元3b连接该蒸发单元1b及该冷凝单元2b,会传导到该冷凝单元2b外缘的该散热单元3b,该散热单元3b为层状结构组成,然后与外界相对低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得以完成该热源的散热。
参阅图20至图21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包含:一蒸发单元1c、一冷凝单元2c、一散热单元3c及多个连通管路4c。该蒸发单元1c内为密封的一第一空间16c,该蒸发单元1b两侧分别有一第一开口13c及一第二开口14c,且该第一开口13c设有一第一盖板131c,其中该第一盖板131c上设有一灌注端15c,借由该灌注端15c对于该第一空间16c抽取真空,并灌注入一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该工作流体为一冷媒,该第二开口14c设有一第二盖板141c,该第一空间16c内通过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分隔片18c,所述第一分隔片18c将该第一空间区16c隔成多个该第一支流道12c,该第一主流道11c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支流道12c,该第一主流道11c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蒸发单元1c连接该散热单元3c该开设多个第一加工口17c,该多个第一加工口17c贯穿该第一空间16c,该多个第一加工口17c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冷凝单元2c与该蒸发单元1c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该冷凝单元2c内部为密封的一第二空间27c,该冷凝单元2c两侧分别有一第三开口23c及一第四开口24c,且该第三开口23c设有一第三盖板231c,该第四开口24c设有一第四盖板241c,该第二空间27c内通过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分隔片26c,所述第二分隔片26c将该第二空间27c区隔成多个该第二支流道22c,该第二主流道21c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支流道22c,该第二主流道21c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冷凝单元2c连接该散热单元3c该开设多个第二加工口25c,该多个第二加工口25c贯穿该第二空间27c,该多个第二加工口25c使用铣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该散热单元3c为层状结构组成,该散热单元3c连接该蒸发单元1c及该冷凝单元2c,该蒸发单元有一散热鳍片32c,该散热鳍片32c设置在冷凝单元2c,该散热单元3c设有多个容置空间31c。该连通管路4c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31c,该连通管路4c包含至少有一第一管路41c、一第二管路42c及一第三管路43c。该第一管路41b、该第二管路42b及该第三管路43c分别为一扁管[图22所示],该第一管路41c及该第三管路43c的总截面积大于该第二管路42c的总截面积,该第二管路42c设置在该第一管路41a及该第三管路43a中间,该第一管路41a与该第三管路43a连接该第一主流道11a及第二主流道12a,该第二管路42a连接该第一支流道12a及该第二支流道22a。
如图21至图23所示,使用时,将该蒸发单元1c固定于一热源A,该热源A为一电子元件[图19所示]。该热源A所产生的热能传导至该蒸发单元1c的表面。该蒸发单元1c所接收到的热能传导至该第一空间16c内部的各个第一分隔片18c蓄积,而该第一空间16c内的该工作流体,可通过该第一主流道11b而流经各个该第一支流道12c,然后使该工作流体与所述第一分隔片18c所蓄积的热能充分接触,并进行热交换。该工作流体接收到该热能后,会由液相转变成为气相,该连通管路4c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31c,由于该第一管路41c及该第三管路43c的总截面积大于该第二管路42c的总截面积,该第一管路41c、该第二管路42c及该第三管路43c为该扁管,因此转变成为气相的该工作流体,该扁管为多贯穿孔组成,使气体膨胀产生压力差,而会选择朝向较大口径的该第一管路41c及该第三管路43c流动,而进入到该冷凝单元2c的该第二空间27c。而进入到该第二空间27c内的该工作流体,可通过该第二主流道21c而流经各个该第二支流道22c,然后使该工作流体与相对低温的所述第二分隔片26c充分的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使该工作流体降温后,可以由气相转变成为液相,接着再由该第二管路42c而循环流回到该蒸发单元1c的该第一空间16c内继续进行散热。所述第二分隔片26c接收到热能后,该散热单元3c连接该蒸发单元1c及该冷凝单元2c,会传导到该冷凝单元2c外缘的该散热单元3c,该散热单元3c为层状结构组成,然后与外界相对低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得以完成该热源的散热。
综合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当可充分了解本发明的操作、使用及本发明产生的功效,惟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属本发明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蒸发单元,内部设有一第一支流道及一第一主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分别连通该第一支流道;
一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与该蒸发单元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内部设有一第二支流道及一第二主流道,该第二主流道连通该第二支流道;
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连接该蒸发单元及该冷凝单元,该散热单元设有多个容置空间及多个连通管路,该连通管路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该连通管路至少有一第一管路及一第二管路;
该第一管路连接于该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该第二管路连接于该第一支流道及该第二支流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单元为鳍片结构或层状结构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管路及该第二管路分别为一圆管或一扁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管路的总截面积大于该第二管路的总截面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管路与该第二管路以对称排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蒸发单元内部为密封的一第一空间,该第一空间内通过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分隔片,所述第一分隔片将该第一空间区隔成多个该第一支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支流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蒸发单元连接该散热单元该开设多个第一加工口,所述第一加工口贯穿该第一空间,所述第一加工口使用铣切加工方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冷凝单元内部为密封的一第二空间,该第二空间内通过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分隔片,所述第二分隔片将该第二空间区隔成多个该第二支流道,该第二主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支流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冷凝单元连接该散热单元该开设多个第二加工口,所述第二加工口贯穿该第二空间,所述第二加工口使用铣切加工方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蒸发单元两侧分别有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设有一第一盖板,其中该第一盖板上设有一灌注端。
CN201910955321.XA 2019-10-09 2019-10-09 相变化散热器 Pending CN1126292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55321.XA CN112629297A (zh) 2019-10-09 2019-10-09 相变化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55321.XA CN112629297A (zh) 2019-10-09 2019-10-09 相变化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29297A true CN112629297A (zh) 2021-04-09

Family

ID=75283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55321.XA Pending CN112629297A (zh) 2019-10-09 2019-10-09 相变化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29297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6690U (en) * 2003-10-31 2004-10-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hase changing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CN201344754Y (zh) * 2009-01-22 2009-11-11 浙江大学 汽液两相分离型重力热管散热器
CN201893331U (zh) * 2010-11-18 2011-07-06 苏州滕艺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
WO2013018667A1 (ja) * 2011-08-01 2013-02-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WO2012060461A1 (ja) * 2010-11-02 2014-05-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615714A (zh) * 2018-06-05 2018-10-02 广东合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重力回流热柱式芯片散热器
TWI650520B (zh) * 2017-08-02 2019-02-11 萬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相變化蒸發器及相變化散熱裝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6690U (en) * 2003-10-31 2004-10-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hase changing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CN201344754Y (zh) * 2009-01-22 2009-11-11 浙江大学 汽液两相分离型重力热管散热器
JPWO2012060461A1 (ja) * 2010-11-02 2014-05-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1893331U (zh) * 2010-11-18 2011-07-06 苏州滕艺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
WO2013018667A1 (ja) * 2011-08-01 2013-02-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TWI650520B (zh) * 2017-08-02 2019-02-11 萬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相變化蒸發器及相變化散熱裝置
CN108615714A (zh) * 2018-06-05 2018-10-02 广东合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重力回流热柱式芯片散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08511B2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CN109104844B (zh) 一种微通道冷板
WO2017148197A1 (zh) 散热设备
TWI790540B (zh) 多流道式高效散熱水冷排
JP6477276B2 (ja) クーリングプレート及びクーリングプレートを備える情報処理装置
KR101498402B1 (ko) 냉각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동장치
WO2005091968A3 (en) Compact radiator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JP2015203506A (ja) 熱交換器
CN110831411B (zh) 具有复合式流道的液冷装置
CN108573938B (zh) 功率器件散热装置及功率器件散热模块
CN112629297A (zh) 相变化散热器
CN108109976B (zh) 具塑胶框体的轻量化液冷板组及散热***
CN210040184U (zh) 一种微通道水冷板
CN107630744B (zh) 汽车散热器和汽车
TWI715239B (zh) 相變化散熱器
CN113840516B (zh) 一种液冷冷板及板级液冷***
RU145017U1 (ru) Теплоотводя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2006135275A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の冷却器
CN214676301U (zh) 具有独立多孔并列减缩入水孔设计的均温板散热器
CN219802938U (zh) 散热器
CN221127806U (zh) 一种散热器及散热***
CN213818714U (zh) 一种散热结构和散热器
CN220858746U (zh) 基于脉动槽道的复合液冷板
CN110806129A (zh) 一种环路热管
CN217183678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0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