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51478B - 一种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51478B
CN112551478B CN202011458250.1A CN202011458250A CN112551478B CN 112551478 B CN112551478 B CN 112551478B CN 202011458250 A CN202011458250 A CN 202011458250A CN 112551478 B CN112551478 B CN 1125514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sonant cavity
cavity structure
micro
electro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582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51478A (zh
Inventor
康晓旭
陈寿面
钟晓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C R&D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C R&D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C R&D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C R&D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5825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514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51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51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514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514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B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e.g.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 B81B7/00Microstructural systems; Auxiliary parts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B7/02Microstructural systems; Auxiliary parts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containing distinct electrical or optical devices of particular relevance for their function, e.g.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C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C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 B81C1/00015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for manufacturing microsystems
    • B81C1/0013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for manufacturing microsystems comprising flexible or deformable structures
    • B81C1/00142B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C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C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 B81C1/00436Shaping materials, i.e. techniques for structuring the substrate or the layers on the substrate
    • B81C1/00444Surface micromachining, i.e. structuring layers on the substrate
    • B81C1/00468Releasing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红外探测器,包括设置在带读取电路的衬底上的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使用一次成型的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自上到下贯穿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实现对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支撑,以及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与衬底的电连接。还公开了一种新型红外探测器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以多层平面堆叠的微桥谐振腔结构为基础,一次成型形成支撑与电连接孔、梁结构和释放孔结构,其工艺简单,成本更低,极具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非制冷式红外探测器产品的核心结构是微桥谐振腔结构,而传统红外探测器微桥谐振腔结构是单层结构,其对入射红外线的吸收效率相对较低。有人提出使用多层结构来提升红外吸收率,但通过传统叠层方案制造多层结构时,一般采用制造一层结构后在制造下一层结构,因此每一层需要重复一套微桥结构的制造工艺,工艺复杂性和成本都比较高。
另外,传统红外探测器微桥谐振腔结构是通过利用Si或SiO2或有机物作为牺牲层,通过释放工艺来实现的,其中有机物牺牲层会给生产线带来有机污染,无法大规模使用;而另外两种牺牲层在释放时,释放气体可能会损伤其他膜层,因此,微桥结构的上下表面均设置有释放保护层,再加上敏感层、电极层、结构层、吸收层等,导致整个结构膜层过于复杂,对于多层结构就更加复杂,其结构应力控制非常困难,且性能也会因膜层的堆叠而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多层结构的制备,工艺复杂性和成本比较高,以及利用Si或SiO2或有机物作为牺牲层,易造成有机污染,其释放气体可能会损伤其他膜层,整个结构膜层过于复杂等缺陷,提供一种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红外探测器,包括设置在带读取电路的衬底上的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使用一次成型的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自上到下贯穿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实现对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支撑,以及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与衬底的电连接。
进一步,每个所述微桥谐振腔结构均包括支撑与电连接孔、微桥表面,每个所述支撑与电连接孔由外向内均包括电极层、吸收与支撑层,其中,所述电极层和吸收与支撑层依次延伸覆盖于最上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的微桥表面,所述电极层具有图形,同时,所述电极层还沿每一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中的敏感层向微桥表面伸出,并与设置在对应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中敏感层上的电极层连接。
进一步,每一层所述微桥表面自下而上均包括敏感层、电极层和吸收与支撑层。
进一步,每个所述微桥谐振腔结构均包括支撑与电连接孔、微桥表面,每个所述支撑与电连接孔由外向内均包括孔电极层、吸收与支撑层,其中,所述孔电极层还沿每一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敏感层向微桥表面伸出,并与设置在对应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中敏感层上的电极层连接,所述吸收与支撑层还延伸覆盖于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微桥表面;所述孔电极层的厚度大于电极层的厚度。
进一步,每一层所述微桥表面下而上均包括敏感层、电极层和吸收与支撑层,且在最上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的电极层和吸收与支撑层之间设置有刻蚀阻挡层。
进一步,多层所述微桥谐振腔结构还自上而下贯穿设置有多个释放孔和梁结构。
进一步,所述敏感层包括非晶硅或氧化钒材料,所述电极层包括Ti、Ta、Pt或其金属化合物或合金材料。
一种基于上文所述的红外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带有读取电路的衬底上沉积顶层金属层,再进行图形化处理,然后填充介质使其平坦化;
b)依次沉积第一层的碳基牺牲层、敏感层和电极层,并对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处理;
c)重复步骤b),直至沉积最上层的碳基牺牲层、敏感层;
d)光刻刻蚀形成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从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贯穿至最下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直至接触衬底;
e)保留光刻胶,使用各向同性气体,对各个支撑与电连接孔的侧面刻蚀每一层对应的敏感层,使其向远离支撑与电连接孔的方向缩进指定距离,然后再去胶并清洗;
f)使用反应离子预清洗,处理步骤e)形成的结构表面及支撑与电连接孔的内部,再沉积电极层,并进行图形化处理;
g)沉积吸收与支撑层,并进行图形化处理,然后,光刻刻蚀分别形成自上而下贯穿的多个梁结构和释放孔;
h)释放各个层对应的碳基牺牲层,形成最终结构。
一种基于上文所述的红外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带有读取电路的衬底上沉积顶层金属层,再进行图形化处理,然后填充介质使其平坦化;
b)依次沉积第一层的碳基牺牲层、敏感层和电极层,并对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处理;
c)重复步骤b),直至沉积最上层的碳基牺牲层、敏感层和电极层,并对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处理;
d)沉积刻蚀阻挡层;
e)光刻刻蚀形成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从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贯穿至最下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直至接触衬底;
f)保留光刻胶,使用各向同性气体,对各个支撑与电连接孔的侧面刻蚀每一层对应的敏感层,使其向远离支撑与电连接孔的方向缩进指定距离,然后再去胶并清洗;
g)使用反应离子预清洗,处理步骤f)形成的结构表面及支撑与电连接孔的内部;
h)沉积孔电极层,并进行图形化处理,将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微桥表面的孔电极层去除,停在刻蚀阻挡层上,仅保留支撑与电连接孔内的孔电极层,再沉积吸收与支撑层;其中,所述孔电极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电极层的厚度;
i)光刻刻蚀分别形成自上而下贯穿的多个梁结构和释放孔;
j)释放各个层对应的碳基牺牲层,形成最终结构。
进一步,所述指定距离设置为0.1um-1um,所述权利要求8和权利要求9的步骤b)中在完成对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处理后,还可以再沉积吸收与支撑层。
本发明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
1、使用碳基材料作牺牲层,使用O2氧气作为释放气体,该释放气体不会对常规的敏感层和电极层等关键膜层造成损伤,取消释放保护层的使用,降低膜层结构的复杂度,同时,在敏感层上设置较薄的电极层,以实现真空匹配。
2、本发明的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先形成多层平面微桥结构,再一次成型形成支撑与电连接孔,其中在形成支撑与电连接孔时,使用各向同性刻蚀气体,将敏感层沿孔侧壁往里面推进一部分,后续利用基于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MOCVD或ALD等技术,将电极层填充在孔侧壁以及敏感层在孔侧面刻蚀掉的位置,形成电连接结构,并通过沉积吸收与支撑层来增强支撑效果;最后在一次成型刻蚀形成梁结构和释放孔结构,并释放形成多层微桥结构,其一次性成型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更低。
3、最终使得整个微桥谐振腔结构的表面膜层结构更加简化,从而降低微桥结构应力平衡的难度,同时降低额外膜层带来的成本,大幅度提升产品的性能,极具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总体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总体结构制作过程的图示示意图;
其中,1-支撑与电连接孔,2-电极层,3-吸收与支撑层,4-敏感层,5-衬底,6-碳基牺牲层,7-顶层金属层,8-梁结构,9-释放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外探测器,包括设置在带读取电路的衬底上的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使用一次成型的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这些支撑与电连接孔自上到下贯穿所有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实现对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支撑,以及与衬底的电连接。这样,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呈平面叠放状态,在此基础上一次成型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使其自上而下贯穿整个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实现对其的支撑和与衬底的电连接,对应的梁结构和释放孔也可以采用一次成型工艺制备,避免逐层进行单独制备,有助于减少工艺复杂度,降低生产成本。
在尽量降低工艺复杂度的前提下,为了确保支撑与电连接孔的良好电连接效果,本发明设计了两种结构形式的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具体如下:
对于第一种结构形式的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每个支撑与电连接孔1由外向内均包括电极层2、吸收与支撑层3,该电极层2还覆盖于最上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的微桥表面,即除去支撑与电连接孔的部分,且具有图形,即最上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的电极层2与每个支撑与电连接孔1内部的电极层2连成一体,为同一层,便于工艺制作,同时,该支撑及电连接孔1的电极层2沿每一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敏感层4向微桥表面伸出,并与设置在敏感层4上的电极层2连接,这样,每一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敏感层4与支撑与电连接孔1接触的地方都向远离孔的方向缩回一段距离,也就是空出一个小区域,从而使支撑与电连接孔1内的电极层2与每一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电极层2连接的地方,多出了这一个小区域,确保两者之间的良好电连接,进而保障每层与衬底5之间的良好电连接,还可以进一步增强机械支撑。
该吸收与支撑层3也还覆盖于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微桥表面,即最上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的吸收与支撑层3与每个支撑与电连接孔1内部的吸收与支撑层3连成一体,为同一层,便于工艺制作,由于支撑与电连接孔1是自上而下贯穿的,这样,整个微桥表面、支撑与电连接孔1的侧壁和底部都可以吸收红外线,增加了对红外线的吸收面积,提高了产品性能。
在第一种结构形式的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中,每一层微桥谐振腔结构自下而上均包括碳基牺牲层6、敏感层4、电极层2和吸收与支撑层3,或者仅有最上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在电极层2上设置有吸收与支撑层3,当然碳基牺牲层6在形成最终产品的时候被释放掉。虽然最上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中的吸收与支撑层3对红外线的吸收起主要作用,但是红外线在照射过程中会逐层透射进入下一层微桥谐振腔结构,因此,可以在每一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最顶层都可以设置吸收与支撑层3,对透射下来的红外线进行再次吸收,进一步提高对红外线的吸收效率。
对应的制备方法,如图1和2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在带有读取电路的衬底5上沉积顶层金属层7,再进行图形化处理,部分顶层金属层7作为反射层存在,然后填充介质使其平坦化,方便后续膜层的沉积提供平整的基础;
b)依次沉积第一层的碳基牺牲层6、敏感层4和电极层2,并对电极层2进行图形化处理,可选地,再沉积吸收与支撑层3;该敏感层4可以采用非晶硅或氧化钒等材料,该电极层2为Ti、Ta、Pt或其金属化合物或合金等材料;
c)重复步骤b),直至沉积最上层的碳基牺牲层6、敏感层4;
d)光刻刻蚀形成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1,它们一次成型,均自上而下贯穿所有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
e)保留光刻胶,使用各向同性气体,对各个支撑与电连接孔1的侧面刻蚀每一层对应的敏感层4,使其向远离支撑与电连接孔1的方向缩进指定距离,一般设置为0.1um-1um,然后再去胶并清洗;
f)使用反应离子预清洗,处理步骤e)形成的结构表面及支撑与电连接孔的内部;再沉积电极层2,并进行图形化处理,
g)沉积吸收与支撑层3,并进行图形化处理,然后,光刻刻蚀分别形成多个梁结构8和释放孔9,它们一次成型,均自上而下贯穿所有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
h)释放各个层对应的碳基牺牲层6,形成最终结构。
对于第二种结构形式的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考虑到支撑与电连接孔1内部的电极层2要尽量厚些,才能更好地保障各层与衬底5之间的电连接,同时也可以提高支撑力,因此,可以在每个支撑与电连接孔1单独设置电极层2即孔电极层,同样由外向内均包括孔电极层、吸收与支撑层3,该孔电极层还沿每一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敏感层向微桥表面伸出,并与设置在敏感层4上的电极层2连接,但不覆盖于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微桥表面;而吸收与支撑层3还覆盖于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微桥表面,以便吸收红外线。也就是说,支撑与电连接孔1中的孔电极层与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电极层2不是同样的一层,需要另外沉积,为了避免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电极层2与孔电极层重叠接触,不利于后续工艺的进行,在其电极层2和吸收与支撑层3之间设置有刻蚀阻挡层。这样,可以根据支撑与电连接孔1的支撑要求,沉积对应厚度的孔电极层,再利用光刻刻蚀工艺进行刻蚀,微桥表面的刻蚀停在刻蚀阻挡层上,仅保留支撑与电连接孔1内的孔电极层,然后再沉积吸收与支撑层3。
对于第二种结构形式的多层谐振腔结构,每一层微桥谐振腔结构自下而上均包括碳基牺牲层6、敏感层4、电极层2和吸收与支撑层3,或者仅有最上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在电极层2上设置有吸收与支撑层3,且在电极层2和吸收与支撑层3之间设置有刻蚀阻挡层。
对应的制备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在带有读取电路的衬底5上沉积顶层金属层7,再进行图形化处理,部分顶层金属层7作为反射层存在,然后填充介质使其平坦化,方便后续膜层的沉积提供平整的基础;
b)依次沉积第一层的碳基牺牲层6、敏感层4和电极层2,并对电极层2进行图形化处理;可选地,再沉积吸收与支撑层3;该敏感层4可以采用非晶硅或氧化钒等材料,该电极层2为Ti、Ta、Pt或其金属化合物或合金等材料;
c)重复步骤b),直至沉积最上层的碳基牺牲层6、敏感层4和电极层2,并对电极层2进行图形化处理;
d)沉积刻蚀阻挡层,可采用氮化硅等有利于红外线吸收的材料制备;
e)光刻刻蚀形成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1,它们一次成型,均自上而下贯穿所有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
f)保留光刻胶,使用各向同性气体,对各个支撑与电连接孔1的侧面刻蚀每一层对应的敏感层4,使其向远离支撑与电连接孔1的方向缩进指定距离,一般设置为0.1um-1um,然后再去胶并清洗;
g)使用反应离子预清洗,处理步骤f)形成的结构表面及孔的内部;
h)沉积孔电极层,并进行图形化处理,将最上层的微桥表面的孔电极层去除,停在刻蚀阻挡层上,仅保留支撑与电连接孔1内的孔电极层,再沉积吸收与支撑层3;
i)光刻刻蚀分别形成多个梁结构8和释放孔9,它们一次成型,均自上而下贯穿所有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
j)释放各个层对应的碳基牺牲层6,形成最终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是运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带读取电路的衬底上的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使用一次成型的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自上到下贯穿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实现对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支撑,以及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与衬底的电连接;
每个所述微桥谐振腔结构均包括支撑与电连接孔、微桥表面,每个所述支撑与电连接孔由外向内均包括电极层、吸收与支撑层,其中,所述电极层和吸收与支撑层依次延伸覆盖于最上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的微桥表面,所述电极层具有图形,同时,所述电极层还沿每一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中的敏感层向微桥表面伸出,并与设置在对应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中敏感层上的电极层连接;
每一层所述微桥表面自下而上均包括敏感层、电极层和吸收与支撑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多层所述微桥谐振腔结构还自上而下贯穿设置有多个释放孔和梁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敏感层包括非晶硅或氧化钒材料,所述电极层包括Ti、Ta、Pt或其金属化合物或合金材料。
4.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在带有读取电路的衬底上沉积顶层金属层,再进行图形化处理,然后填充介质使其平坦化;
b)依次沉积第一层的碳基牺牲层、敏感层和电极层,并对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处理;
c)重复步骤b),直至沉积最上层的碳基牺牲层、敏感层;
d)光刻刻蚀形成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从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贯穿至最下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直至接触衬底;
e)保留光刻胶,使用各向同性气体,对各个支撑与电连接孔的侧面刻蚀每一层对应的敏感层,使其向远离支撑与电连接孔的方向缩进指定距离,然后再去胶并清洗;
f)使用反应离子预清洗,处理步骤e)形成的结构表面及支撑与电连接孔的内部,再沉积电极层,并进行图形化处理;
g)沉积吸收与支撑层,并进行图形化处理,然后,光刻刻蚀分别形成自上而下贯穿的多个梁结构和释放孔;
h)释放各个层对应的碳基牺牲层,形成最终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距离设置为0.1um-1um,所述权利要求4的步骤b)中在完成对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处理后,再沉积吸收与支撑层。
6.一种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带读取电路的衬底上的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使用一次成型的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自上到下贯穿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实现对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支撑,以及多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与衬底的电连接;
每个所述微桥谐振腔结构均包括支撑与电连接孔、微桥表面,每个所述支撑与电连接孔由外向内均包括孔电极层、吸收与支撑层,其中,所述孔电极层还沿每一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敏感层向微桥表面伸出,并与设置在对应层微桥谐振腔结构中敏感层上的电极层连接,所述吸收与支撑层还延伸覆盖于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微桥表面;所述孔电极层的厚度大于电极层的厚度;
每一层所述微桥表面自下而上均包括敏感层、电极层和吸收与支撑层,且在最上层的微桥谐振腔结构的电极层和吸收与支撑层之间设置有刻蚀阻挡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多层所述微桥谐振腔结构还自上而下贯穿设置有多个释放孔和梁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敏感层包括非晶硅或氧化钒材料,所述电极层包括Ti、Ta、Pt或其金属化合物或合金材料。
9.一种基于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外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在带有读取电路的衬底上沉积顶层金属层,再进行图形化处理,然后填充介质使其平坦化;
b)依次沉积第一层的碳基牺牲层、敏感层和电极层,并对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处理;
c)重复步骤b),直至沉积最上层的碳基牺牲层、敏感层和电极层,并对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处理;
d)沉积刻蚀阻挡层;
e)光刻刻蚀形成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多个支撑与电连接孔从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贯穿至最下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直至接触衬底;
f)保留光刻胶,使用各向同性气体,对各个支撑与电连接孔的侧面刻蚀每一层对应的敏感层,使其向远离支撑与电连接孔的方向缩进指定距离,然后再去胶并清洗;
g)使用反应离子预清洗,处理步骤f)形成的结构表面及支撑与电连接孔的内部;
h)沉积孔电极层,并进行图形化处理,将最上层微桥谐振腔结构的微桥表面的孔电极层去除,停在刻蚀阻挡层上,仅保留支撑与电连接孔内的孔电极层,再沉积吸收与支撑层;
其中,所述孔电极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电极层的厚度;
i)光刻刻蚀分别形成自上而下贯穿的多个梁结构和释放孔;
j)释放各个层对应的碳基牺牲层,形成最终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红外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距离设置为0.1um-1um,所述权利要求9的步骤b)中在完成对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处理后,再沉积吸收与支撑层。
CN202011458250.1A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Active CN1125514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58250.1A CN112551478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58250.1A CN112551478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51478A CN112551478A (zh) 2021-03-26
CN112551478B true CN112551478B (zh) 2024-06-07

Family

ID=75062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58250.1A Active CN112551478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5147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44238A (ja) * 2004-06-28 2006-02-16 Canon Inc 微細構造体の製造方法、液体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吐出ヘッド
CN103759838A (zh) * 2014-01-13 2014-04-30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桥结构红外探测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6052883A (zh) * 2016-05-09 2016-10-26 电子科技大学 三层微桥结构、三层非制冷微测辐射热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82106A (zh) * 2016-06-13 2016-11-09 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宽波段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WO2018221753A1 (ko) * 2017-05-29 2018-12-06 한국과학기술원 멤스 디바이스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1121978A (zh) * 2019-11-18 2020-05-08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宽波段非制冷红外偏振敏感像元结构、阵列及制备方法
CN111170265A (zh) * 2018-11-13 2020-05-1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Mem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7479B2 (en) * 2001-06-01 2003-12-23 Raytheon Company Advanced high speed, multi-level uncooled bolometer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ame
JP2008114354A (ja) * 2006-11-08 2008-05-22 Seiko Epson Corp 電子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250998B2 (en) * 2016-10-26 2019-04-02 Solid State Systems Co., Ltd.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MEM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44238A (ja) * 2004-06-28 2006-02-16 Canon Inc 微細構造体の製造方法、液体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吐出ヘッド
CN103759838A (zh) * 2014-01-13 2014-04-30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桥结构红外探测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6052883A (zh) * 2016-05-09 2016-10-26 电子科技大学 三层微桥结构、三层非制冷微测辐射热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82106A (zh) * 2016-06-13 2016-11-09 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宽波段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WO2018221753A1 (ko) * 2017-05-29 2018-12-06 한국과학기술원 멤스 디바이스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1170265A (zh) * 2018-11-13 2020-05-1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Mem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121978A (zh) * 2019-11-18 2020-05-08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宽波段非制冷红外偏振敏感像元结构、阵列及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51478A (zh) 2021-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11655B2 (en) Three-dimensional conductive electrode for solar cell
CN112018070B (zh) 一种纳米电容三维集成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JP2007311584A5 (zh)
JP5455142B2 (ja) 凹凸構造膜付きガラス基板のドライエッチングを用いた製造方法、凹凸構造膜付きガラス基板、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02065573B1 (fr) Cellule d'electrolyse solide et procede de production de cette derniere
TWI461555B (zh) 一種多層膜矽/石墨烯複合材料陽極結構
CN101419092B (zh) 平面化热绝缘结构的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WO2019227671A1 (zh) 一种三维堆叠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54669B (zh) 硅纳米线器件的制作方法
JP2011018683A (ja) 薄膜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3000664A1 (zh) 片上固态超级电容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51478B (zh) 一种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TW200952187A (en) Stacked-layered thin film solar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2645277B (zh) 一种新型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CN109473502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叠层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098038A1 (zh) 一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柱状电极结构的制备方法
WO2021051969A1 (zh) 磁性隧道结的制备方法
CN102420148B (zh) 一种基于聚酰亚胺基体的铝垫制备工艺
CN110634999A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09950356B (zh) 一种基于铯铅碘光电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CN101452909B (zh) 接触孔层间膜上刻蚀接触孔的方法
CN110176535A (zh) 一种自定位阻变区域的三维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51539B (zh) 一种高存储容量纳米电容三维集成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JPWO2017203751A1 (ja) 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パネル
WO2024007612A1 (zh) Sot-mram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