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49784B - 加热器组件、头模块及具备它们的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器组件、头模块及具备它们的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49784B
CN112549784B CN202010940172.2A CN202010940172A CN112549784B CN 112549784 B CN112549784 B CN 112549784B CN 202010940172 A CN202010940172 A CN 202010940172A CN 112549784 B CN112549784 B CN 1125497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flow path
tube
ink
communica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401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49784A (zh
Inventor
鸟饲孝介
岩间纪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491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5959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49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97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497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97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9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for monitoring ink qua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5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with two or more sets of type or printing elements
    • B41J3/543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with two or more sets of type or printing elements with multiple inkjet print h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使液体的温度均匀而抑制图像品质的下降的加热器组件、头模块及具备它们的打印装置。与头(50)连接的加热器组件(30)具备与墨水流入口(51b)连通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流路管(131a)、与墨水流入口(51a)连通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流路管(131d)及加热器(132)。加热器(132)的加热面经由热传导率为1W/(m·K)以上且具有比流路管(131a、131b)的刚性低的刚性的热传导性油脂而接触。

Description

加热器组件、头模块及具备它们的打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喷出UV墨水等墨水的打印装置中使用的加热器组件。
背景技术
以往,将进入头之前的墨水利用加热器加温以使其粘度达到能够从头喷出的程度的喷墨打印机是公知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喷墨头和头外墨水加温装置的喷墨打印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82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喷墨打印机中,头外墨水加温装置具有用于加热管内的墨水的加温块。加温块具有形成有供管嵌合的槽的铝制的加热器基体和安装于加热器基体的加热器。在该情况下,来自加热器的热经由加热器基体及管而向墨水传递。根据加热器基体与管之间的接触的状况,在加热器基体与管之间热的移动可能会被阻碍。在加热器基体与管之间热的移动被阻碍的情况下,从各喷嘴喷出的墨水的粘度产生不均,可能会招致图像品质的下降。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液体的温度均匀而抑制图像品质的下降的手段。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加热器组件,该加热器组件与形成有第一歧管、连通于所述第一歧管的第一连通口、第二歧管、连通于所述第二歧管的第二连通口的头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管,与第一连通口连通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第二管,与第二连通口连通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管并列;及
加热器,具有加热面,
所述加热器的所述加热面与所述第一管的外周面及所述第二管的外周面双方直接接触,或者,经由热传导率为1W/(m·K)以上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的刚性低的刚性的热传导件而接触。
在本发明的加热器组件中,加热器和第一管及第二管直接接触或者经由热传导率为1W/(m·K)以上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的刚性低的刚性的热传导件而热接触。因而,能够将从加热器产生的热高效地向在第一管及第二管中流动的墨水传递。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热传导件,例如可举出热传导性油脂、热传导性粘接剂、热传导性膜(热传导性片)等。
在本发明的加热器组件中,所述加热器可以具备分别具有加热面的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
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可以被夹在所述第一加热器的加热面与所述第二加热器的加热面之间。
在该情况下,由于2个加热器(第一加热器及第二加热器)以夹住第一管及第二管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加热第一管及第二管的外周面整体。由此,能够减少在第一管及第二管中流动的墨水的温度不均。
本发明的加热器组件可以还具备金属制的固定件,该金属制的固定件具有与所述加热器的与加热面相反一侧的面对向的表面,且将所述加热器相对于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固定。
在该情况下,固定件由于是金属制的构件,所以能够在第一管与第二管之间均热。由此,能够减少在第一管及第二管中流动的墨水的温度差。另外,固定件由于是金属制的构件,所以也作为使加热器的热散发的散热板发挥功能。因而,能够抑制加热器的热失去散发场所而加热器过度地温度上升。
在本发明的加热器组件中,可以还具备树脂制的固定件,该树脂制的固定件将所述加热器、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夹在该树脂制的固定件与所述金属制的固定件之间而予以固定。
在该情况下,由于将金属制的固定件和树脂制的固定件组合,所以与将固定件整体利用金属材料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固定件的制造成本廉价。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是,所述金属制的固定件由金属制的块形成,所述树脂制的固定件由树脂制的块形成。块意味着大致长方体(或大致立方体)状的厚的板状的构件。这样,在金属制的固定件由金属块形成且树脂制的固定件由树脂块形成的情况下,例如,与对薄的板状的金属构件进行钣金加工而制造固定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固定件的强度。由此,能够可靠地固定第一管、第二管及加热器。
在本发明的加热器组件中,所述固定件的所述表面与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等于所述固定件的所述表面与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距离。
在该情况下,固定件与第一管及第二管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大致一样。例如,固定件能够通过以沿着第一、第二管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加工而形成。与固定件未被以沿着第一、第二管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第一、第二管之间更高效地均热,并且能够使固定件的作为使加热器的热散发的散热板的功能提高。
本发明的加热器组件可以还具备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配置于比所述加热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连通口及所述第二连通口的位置,
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温度传感器配置于比加热器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一连通口及第二连通口的位置,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的位置。即,温度传感器配置于比加热器靠墨水流的上游侧处。因而,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由加热器加热前的墨水的温度。
在本发明的加热器组件中,所述加热器可以是碳加热器。碳加热器由于弯曲耐性大且柔软,所以能够以沿着第一管及第二管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并覆盖第一管、第二管。另外,由于使用碳加热器,所以能够使输出瓦数高(100W以上)。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提供具备本发明的加热器组件和所述头的头模块。另外,提供具备上述头模块的打印装置。
本发明的头模块可以还具备阻尼器单元,该阻尼器单元具有连接于所述加热器组件的所述第一连通口及所述第二连通口的阻尼器流路。
在该情况下,在使用泵的压力来移送墨水时等,能够利用阻尼器流路使在墨水内产生的压力的变动衰减。
在本发明的头模块中,所述头可以具有加热所述歧管内的墨水的内部加热器,
所述加热器组件的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瓦数可以比所述内部加热器的输出瓦数大。
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在歧管内墨水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示出打印机1的俯视图。
图2是概略示出喷墨头4的俯视图。
图3的(a)是头单元11的概略图,(b)是头单元11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概略示出头50的俯视图。
图5是流路块35的概略图。
图6是下部连接器31及垫片31p的概略图。
图7的(a)是加热器单元130的概略图,(b)是示出去除了固定件133a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8的(a)、(b)是阻尼器单元200的概略图,(c)是阻尼器单元200的概略俯视图。
图9的(a)、(b)是阻尼管301~304的概略图。
图10的(a)是加热器单元430的概略图,(b)是示出拆卸了固定件433b的状态的概略图。
标号说明
1 打印机
4 喷墨头
30 加热器组件
35 流路块
50 头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附图来进行说明。图1是概略示出打印机1的俯视图。在图1中,记录纸张100(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对应于打印机1的前后方向。另外,记录纸张100的宽度方向对应于打印机1的左右方向。另外,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对应于打印机1的上下方向。
<打印机1的结构>
如图1所示,打印机1主要具备收容于壳体2内的台板3、四个喷墨头4、2个运送辊5、6及控制器7。
在台板3的上表面载置记录纸张100。四个喷墨头4在台板3的上方沿运送方向并列。各喷墨头4是所谓线型的头。从未图示的墨水罐向喷墨头4供给墨水。向四个喷墨头4供给分别不同的颜色的墨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墨水,使用通过照射UV光而固化的UV墨水。UV墨水与通常的水性墨水等相比粘度高,在常温下无法从喷墨头4喷出。于是,如后所述,使用设置于喷墨头4的加热器组件30(参照图3的(a)、(b))来将UV墨水升温至45℃左右。
如图1所示,2个运送辊5、6相对于台板3分别配置于后方和前方。2个运送辊5、6由未图示的电动机分别驱动,将台板3上的记录纸张100向前方运送。
控制器7具备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7也可以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控制器7与PC等外部装置9以能够进行数据通信的方式连接,基于从外部装置9发送出的打印数据来控制打印机1的各部分。
图2是概略示出喷墨头4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喷墨头4具备多个头单元11。多个头单元11呈交错状地安装于保持板10。头单元1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喷嘴56。需要说明的是,图2是概略图,图2的喷嘴的列数与图4的喷嘴的列数不同。
控制器7控制对运送辊5、6进行驱动的电动机M(参照图1),使2个运送辊5、6在运送方向上运送记录纸张100。另外,控制器7控制四个喷墨头4,从喷嘴56朝向记录纸张100喷出墨水。由此,向记录纸张100打印图像。
<头单元11的结构>
如图3的(a)、(b)所示,头单元11具备框架构件20、加热器组件30、刚性基板41、FPC43、内部加热器单元44及头50。如后所述,头50具备致动器51和流路构件55。
<框架构件20>
框架构件2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重叠配置的对准框架21、后端框架22及前端框架23。对准框架21是SUS制的板状构件,在俯视下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在对准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有螺纹紧固用的切口。对准框架21通过与保持板10螺纹紧固而固定于保持板10。在对准框架21的下侧配置有后端框架22,进一步在其下侧配置有前端框架23。后端框架22是树脂制的框构件。前端框架23是SUS制的框构件。
在对准框架21的右侧端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4个流路21a(参照图3的(b))。同样,在后端框架22的右侧端部形成有与4个流路21a连通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4个流路22a(参照图3的(b))。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的(b)中,仅图示了4个流路21a中的1个和4个流路22a中的1个。然而,如后所述,与在头50设置有2个墨水流入口51a、51b及2个墨水流出口52a、52b(参照图4)对应地,在对准框架21及后端框架22分别形成有4个流路21a、22a。
在对准框架21的流路21a的左侧形成有开口21h,在后端框架22的流路22a的左侧形成有开口22h。同样,在前端框架23形成有开口23h。
<头50>
如图3的(b)所示,在开口22h的内侧配置有内部加热器单元44,在开口23h的内侧配置有头50。如图4所示,头50具有致动器51和流路构件55。流路构件55包括形成有2个共用流路58a、58b、多个压力室57、多个喷嘴56及将它们连通的多个流路的多个板。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多个板的最上层配置有覆盖压力室57的振动板,在多个板的最下层配置有形成有喷嘴56的喷嘴板。
如图4所示,多个喷嘴56及多个压力室57分别形成了8列喷嘴列及8列压力室列。各喷嘴列、压力室列在左右方向上延伸,8列喷嘴列及8列压力室列均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2个喷嘴列中,喷嘴56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互相错开。同样,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2个压力室列中,压力室57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互相错开。
如图4所示,构成从后方起的第一列~第四列的压力室列的压力室57连通于共用流路58a。构成从后方起的第五列~第八列的压力室列的压力室57连通于共用流路58b。共用流路58a从位于流路构件55的右端部的墨水流入口51a向左方延伸,在流路构件55的左端部处进行U形转弯,向右方延伸而与墨水流出口52a连通。共用流路58b从位于流路构件55的右端部的墨水流入口51b向左方延伸,在流路构件55的左端部处进行U形转弯,向右方延伸而与墨水流出口52b连通。
致动器51具有与多个压力室57对应而配置于与压力室57重叠的位置的多个单独电极52、压电层53及隔着压电层53而配置于单独电极52的相反侧(压电层53的下方)的未图示的共用电极。需要说明的是,在致动器51的上表面配置有与多个单独电极52及共用电极电连接的未图示的配线构件(COF)。设置于配线构件(COF)的驱动器IC经由FPC43、刚性基板41等而连接于控制器7。控制器7控制驱动器IC而对共用电极始终赋予接地电位,对单独电极52选择性地赋予接地电位和驱动电位。
从墨水罐供给到墨水流入口51a、51b的墨水通过共用流路58a、58b而到达压力室56。控制器7向未图示的共用电极与单独电极52之间施加驱动电压,使压电层53驱动而使振动板振动。通过振动板的振动,压力室57内的压力成为正压,从喷嘴56喷出墨水,另外,压力室57内的压力成为负压,从共用流路58a、58b向压力室57供给墨水。未供给到压力室57的墨水通过共用流路58a、58b而到达墨水流出口52a、52b。从墨水流出口52a、52b排出后的墨水返回墨水罐,再次向墨水流入口51a、51b供给。
<内部加热器单元44>
如图3的(b)所示,在开口22h的内侧配置有内部加热器单元44。内部加热器单元44具有金属制的传热构件44a(参照图4)和贴附于传热构件的上表面的未图示的膜加热器。内部加热器单元44具有进行保温以避免由后述的加热器组件30预先升温后的墨水冷却的功能。内部加热器单元44并非积极地将墨水升温,因此与后述的加热器组件30的加热器33的输出瓦数(约100W)相比,内部加热器单元44的膜加热器的输出瓦数(约8W)小。如图4所示,传热构件44a具有在俯视下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的平板状的基部44b和在基部44b的周缘部分处向下方突出的环状的凸部44c。也就是说,传热构件44a具有在上表面有底的薄箱的形状,在传热构件44a的下面侧形成有由基部44b和凸部44c包围的凹部。
如图4所示,传热构件44a的凸部44c与致动器51的上表面中的包围多个单独电极52的周缘部经由未图示的COF而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凸部44c不与致动器51的排列有多个单独电极52的部分抵接。因而,传热构件44a不阻碍致动器51的压电变形,因此不会带来阻碍墨水的喷出等不良影响。
<加热器组件30>
如图3的(a)、(b)所示,在对准框架21的右侧端部的上方配置有加热器组件30。加热器组件30具备下部连接器31、上部连接器32、膜状的加热器33、温度传感器34及流路块35。流路块35是铝制的块,如图5所示,在流路块35的内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4个流路36~39。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36和流路39的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正交面(水平面)的截面是相同的形状,流路37和流路38的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正交面(水平面)的截面是相同的形状。以下,对流路36和流路37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流路37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向内侧突出的2个肋37a、37b。肋37a和肋37b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肋37a和肋37b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也就是说,肋37a和肋37b在左右方向上对向。从流路37的前端到肋37a为止的距离L1、从流路37的后端到肋37a为止的距离L2及肋37a与肋37b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L3全部相等(L1=L2=L3)。另外,肋37a和肋37b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也与距离L1~L3相同。
如图5所示,在流路36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向内侧突出的6个肋36a~36f。肋36a~36f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肋36a和肋36b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同样,肋36c和肋36d、肋36e和肋36f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也分别相同。肋36a~肋37f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全部相同。另外,与流路37同样,从流路36的前端到肋36a为止的距离、从流路36的后端到肋36e为止的距离、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2个肋之间的距离及在左右方向上面对的2个肋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如图3的(b)所示,在流路块35的右侧面及左侧面分别贴附有膜状的加热器33。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33是碳加热器,其输出瓦数是约100W。在加热器33与流路块35之间涂布有热传导性油脂。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3的(a)及图5中省略,但以在与流路块35之间夹住加热器33的方式设置有铝制的压板33b(参照图3的(b))。通过将压板33b利用螺纹紧固等固定于流路块35,加热器33以与流路块35热接触的状态固定于流路块35。
如图3的(a)、图3的(b)、图5所示,在加热器33的上方配置有温度传感器34。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34是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34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流路块35的大致中央,与流路37、38在左右方向上重叠。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的(b)所示,温度传感器34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与压板33b重叠的位置。
如图3的(a)、(b)所示,在流路块35的下方配置有下部连接器31。下部连接器31螺纹紧固于对准框架21。如图6所示,在下部连接器31的内部形成有4个流路31a~31d。在下部连接器31的上表面配置有橡胶制的垫片31p。在垫片31p的与流路31a重叠的部分设置有矩形状的开口。4个流路31a~31d分别通过垫片31p的开口而与形成于流路块35的4个流路36~39连通。垫片31p作为在流路块35与下部连接器31之间进行密封以避免墨水漏出的密封构件发挥功能。另外,4个流路31a~31d分别与形成于对准框架21的4个流路21a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36经由流路31a、流路21a中的1个、流路22a中的1个而连通于墨水流入口51b。流路37经由流路31b、流路21a中的1个、流路22a中的1个而连通于墨水流出口52b。流路38经由流路31c、流路21a中的1个、流路22a中的1个而连通于墨水流出口52a。流路39经由流路31d、流路21a中的1个、流路22a中的1个而连通于墨水流入口51a。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示省略,但在下部连接器31与对准框架21之间也设置有与垫片31p同样的密封构件。
如图3的(a)、(b)所示,在流路块35的上方配置有上部连接器32。上部连接器32螺纹紧固于流路块35。上部连接器32具有4个管连接器32a~32d。4个管连接器32a~32d的内部的流路分别与形成于流路块35的4个流路36~39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管连接器32a的内部的流路连通于流路36,管连接器32b的内部的流路连通于流路37,管连接器32c的内部的流路连通于流路38,管连接器32d的内部的流路连通于流路39。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示省略,但在上部连接器32与流路块35之间也设置有与垫片31p同样的密封构件。在4个管连接器上分别连接与墨水罐相连的管。由此,形成从墨水罐通过形成于加热器组件30及框架构件20的内部的流路而到达头50且从头50通过形成于框架构件20及加热器组件30的内部的流路而返回墨水罐的墨水的循环流路。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加热器组件30的流路块35由于由铝形成,所以热传导性好。由于在流路块35的内部形成有流路36~39,所以在流路36~39中流动的墨水与流路块35接触。在流路块35安装有加热器33,加热器33和流路块35经由热传导性油脂而热接触。由于在加热器33与在流路块35的内部流动的墨水之间仅存在铝制的流路块35和热传导性油脂,所以能够将从加热器33产生的热高效地向墨水传递。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器33和流路块35也可以不经由热传导性油脂而热接触,例如也可以经由热传导性粘接剂、热传导性膜(热传导性片)等而接触。或者,加热器33和流路块35也可以直接接触。不管在哪个情况下,流路块35和加热器33都热接触,因此能够将从加热器33产生的热高效地向在流路块35的内部流动的墨水传递。
如上所述,在流路36~39形成有肋36a等肋。由此,与未形成肋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流路36~39的表面积。由此,能够增加与在流路36~39中流动的墨水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将从加热器33产生的热高效地向墨水传递。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流路36~39分别形成有2个以上的肋。因而,与在流路36~39分别形成有1个肋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流路36~39的表面积。由此,能够增加与在流路36~39中流动的墨水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将从加热器33产生的热高效地向墨水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37、38是返回墨水罐的墨水的流路,相对于此,流路36、39是从墨水罐供给的墨水通过的流路。如上所述,流路36~39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参照图5)。由于在流路36、39形成有比流路37、38多的肋,所以流路36、39的表面积比流路37、38的表面积大。换言之,流路36、39的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正交面(水平面)的截面中的流路36、39的外周的长度比流路37、38的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正交面(水平面)的截面中的流路37、38的外周的长度长。由此,能够使与在流路36、39中流动的墨水的接触面积比与在流路37、38中流动的墨水的接触面积大,因此能够将从加热器33产生的热向从墨水罐供给的墨水(即,进入头50之前的墨水)高效地传递。
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块35能够使用铝的挤出成形的手法来制造。由此,在形成例如流路37那样的具有H形的截面形状的流路的情况下,能够将从流路37的前端到肋37a为止的距离L1、从流路37的后端到肋37a为止的距离L2、肋37a与肋37b的左右方向的距离L3等减小至1mm左右。由此,能够减小流路的截面积,因此能够将墨水高效地加热。另外,在利用挤出成形的手法来制造流路块35的情况下,能够将流路块35制造为没有接缝的1个构件。由此,墨水内的气泡等不会被卡在接缝中。另外,在利用挤出成形的手法来制造的流路块35的情况下,流路36~39的截面在流路36~39延伸的方向(上下方向)上是均匀的。由此,即使在流路36~39中流动的墨水中包含气泡等,也不会被卡在流路36~39的内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流路37那样的具有H形的截面形状的流路的从流路37的前端到肋37a为止的距离L1、从流路37的后端到肋37a为止的距离L2、肋37a与肋37b的左右方向的距离L3全部相同。这样,由于流路的宽度(左右方向的宽度和前后方向的宽度)均相同,所以能够抑制在流路中流动的墨水的流速产生偏倚。
需要说明的是,从在流路块35的流路36~39中将加热器33的热高效地向流路36~39内的墨水传递这一观点来看,优选使流路36~39的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正交面(水平面)的截面积尽量小。然而,若使流路36~39的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正交面(水平面)的截面积过小,则流路阻力变大,难以确保需要的墨水的流量。根据发明人的研究,为了抑制流路阻力并向墨水传递充分的热量,优选使与流路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正交面中的截面的宽度最窄的部分的长度成为1.5mm左右。例如关于流路37而言,能够使距离L1~L3及肋37a和肋37b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成为1.5mm。在该情况下,流路37的截面成为将一边为1.5mm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形状。关于流路36、38、39也是同样,通过使与流路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正交面中的截面成为将一边为1.5mm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形状,能够抑制流路阻力并向墨水传递充分的热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流路块35的右侧面及左侧面分别贴附有膜状的加热器33。这样,通过在流路块35的互相对向的2个面设置有加热器33,与仅设置有1个加热器33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加热墨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34配置于加热器33的上方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游路块35的大致中央(在左右方向上与流路37、38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37、38是供从墨水罐流入的墨水流动的流路,且温度传感器34配置于比加热器33靠墨水流的上游侧处。因而,温度传感器34能够检测由加热器33加热前的墨水的温度。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34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与压板33b重叠的位置。铝制的压板33b作为散热板发挥功能。若假设没有压板33b,则可认为加热器33的热会失去散发场所而闷住,温度传感器34有可能检测比实际的墨水的温度高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压板33b且压板33b作为散热板发挥功能,所以与没有压板33b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精确地检测墨水的温度。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组件取代流路块35及加热器33而具有图7的(a)、(b)所示的加热器单元130。加热器单元130具备金属制的4个流路管131a~131d、覆盖4个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的2个片状的加热器132、将4个流路管131a~131d及加热器132在左右方向上夹住的1组固定件133a、133b及设置于固定件133a的温度传感器34。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图示,但4个流路管131a~131d的上端分别连接于上部连接器32的管连接器32a的内部的流路,4个流路管131a~131d的下端分别连接于下部连接器31的内部的4个流路31a~31d。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管131a经由流路31a而连通于墨水流入口51b,流路管131b经由流路31b而连通于墨水流出口52b,流路管131c经由流路31c而连通于墨水流出口52a,流路管131d经由流路31d而连通于墨水流入口51a。
加热器132是碳加热器,具有碳片作为热源。碳加热器由于弯曲耐性大且柔软,所以能够以沿着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并覆盖流路管131a~131d。需要说明的是,在流路管131a~131d与加热器132之间涂布有热传导性油脂,以避免在流路管131a~131d与加热器132之间产生空隙。固定件133a、133b是以沿着4个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加工出的金属制的构件。例如,能够由铝形成。通过在使加热器132沿着4个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的状态下从左右方向两侧利用固定件133a、133b夹住,将加热器132以与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的(b)中,图示了去除了固定件133a的状态,仅图示了2个加热器132中的1个,但在固定件133b与流路管131a~131d之间也配置有加热器132。
温度传感器34配置于加热器132的上方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固定件133a的大致中央(流路管131b与流路管131c的前后方向之间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管131b、131c是供从墨水罐流入的墨水流动的流路,且温度传感器34配置于比加热器132靠墨水流的上游侧处。因而,温度传感器34能够检测由加热器132加热前的墨水的温度。另外,如后所述,固定件133a、133b作为在流路管131a~131d之间均热的均热构件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使加热器132的热散发的散热板发挥功能。温度传感器34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与具有均热及散热的功能的固定件133a、133b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精确地检测墨水的温度。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流路管131a~131d是金属制的管,在其外周面配置有加热器132。加热器132以沿着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并且在流路管131a~131d与加热器132之间涂布有热传导性油脂,以避免在流路管131a~131d与加热器132之间产生空隙。由于在加热器132与在流路管131a~131d中流动的墨水之间仅存在金属制的流路管131a~131d和热传导性油脂,所以能够将从加热器132产生的热高效地向墨水传递。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器132和流路管131a~131d也可以不经由热传导性油脂而热接触,例如也可以经由热传导性粘接剂、热传导性膜(热传导性片)等而接触。或者,加热器132和流路管131a~131d也可以直接接触。不管在哪个情况下,流路管131a~131d和加热器132都热接触,因此能够将从加热器132产生的热高效地向在流路块35的内部流动的墨水传递。需要说明的是,在加热器132与流路管131a~131d之间夹住热传导性油脂、热传导性粘接剂、热传导性膜(热传导性片)等热传导件的情况下,使用热传导率为1W/(m·K)以上且比流路管131~131d软(刚性低)的热传导件。
由于2个加热器132以从左右方向的两侧夹住流路管131a~131d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加热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整体,因此能够减少在流路管131a~131d中流动的墨水的温度不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132由于使用了碳加热器,所以能够使输出瓦数高(100W以上)。另外,碳加热器由于弯曲耐性大且柔软,所以能够以沿着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并覆盖流路管131a~131d。
由于在使加热器132沿着4个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的状态下从左右方向两侧利用固定件133a、133b夹住,所以能够将加热器132以与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固定。另外,固定件133a、133b由于是金属制的构件,所以能够在流路管131a~131d之间均热。由此,能够减少在流路管131a~131d中流动的墨水的温度差。另外,固定件133a、133b由于是金属制的构件,所以也作为使加热器132的热散发的散热板发挥功能。因而,能够抑制加热器132的热失去散发场所而加热器132过剩地温度上升。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温度传感器34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与具有均热及散热的功能的固定件133a、133b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精确地检测墨水的温度。
固定件133a、133b以沿着4个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的方式被弯曲加工。因而,固定件133a、133b与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大致一样。因而,与固定件133a、133b未以沿着4个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的方式被弯曲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流路管131a~131d之间更高效地均热,并且能够使加热器132的作为使热散发的散热板的功能提高。
温度传感器34配置于加热器132的上方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固定件133a的大致中央(流路管131b与流路管131c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管131b和流路管131c是供从墨水罐流入的墨水流动的流路,且温度传感器34配置于比加热器132靠墨水流的上游侧处。因而,温度传感器34能够检测由加热器33加热前的墨水的温度。另外,温度传感器34配置于固定件133a上。如上所述,铝制的固定件133a作为散热板发挥功能。若假设没有固定件133a,则可认为加热器132的热会失去散发场所而闷住,温度传感器34有可能检测比实际的墨水的温度高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固定件133a且固定件133a作为散热板发挥功能,所以与没有固定件133a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精确地检测墨水的温度。
<变更方式>
对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第一实施方式的变更方式为例,但当然也能够对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应用。
如图8的(a)、(b)所示,能够在加热器组件30的上方设置阻尼器单元200。阻尼器单元200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在除了上表面及下表面之外的4个侧面贴有膜201。如图8的(c)所示,阻尼器单元200被分割成4个内部流路206~209。4个内部流路206~209的一端经由未图示的管而连接于未图示的墨水罐。4个内部流路206~209的另一端分别连通于加热器组件30的流路块35的4个流路36~39。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流路206连通于流路36,内部流路207连通于流路37,内部流路208连通于流路38,内部流路209连通于流路39。4个内部流路206~209分别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各内部流路206~209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由膜201形成。
在墨水罐与阻尼器单元200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泵,利用由泵产生的压力来将墨水罐内的墨水向阻尼器单元200输送。由泵产生的压力并非始终恒定,而是如脉动那样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变动。如上所述,由于阻尼器单元200的各内部流路206~209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由膜201形成,所以能够使通过各内部流路206~209的墨水的压力变动衰减。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取代阻尼器单元200而使用图9的(a)、(b)所示的阻尼管301~304。阻尼管301~304是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的管,4个阻尼管301~304的一端经由未图示的管而连接于未图示的墨水罐。阻尼管301~304的另一端分别连通于加热器组件30的流路块35的4个流路36~39。在本实施方式中,阻尼管301连通于流路36,阻尼管302连通于流路37,阻尼管303连通于流路38,阻尼管304连通于流路39。阻尼管301~304由于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所以能够吸收通过阻尼管301~304的墨水的压力变动。
接着,参照图10的(a)、(b)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0的(a)、(b)所示,本变更方式的加热器组件具有加热器单元430。加热器单元430具备金属制的4个流路管131a~131d、覆盖4个流路管131a~131d的外周面的片加热器132、将4个流路管131a~131d及加热器132在左右方向上夹住的1组固定件433a、433b及配置于加热器132与固定件433a、433b之间的热传导片434。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10的(a)、(b)中未图示,但在固定件433a与热传导片434之间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温度传感器34。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不是利用2个加热器132夹住4个流路管131a~131d,在本变更方式中,利用一个加热器132夹住4个流路管131a~131d。
固定件433a由铝制的块形成,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在固定件433a的右表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4条槽。各槽的截面是大致半圆形状,在4条槽分别配置有流路管131a~131d。固定件433b由POM(聚甲醛)制的树脂的块形成,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在固定件433b的左表面也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4条槽。与形成于固定件433a的右表面的槽同样,4条槽的各截面是大致半圆形状。如图10的(b)所示,固定件433b螺纹紧固于固定件433a。由此,在形成于固定件433a的右表面的4条槽与形成于固定件433b的左表面的4条槽之间固定4个流路管131a~131d。
在本变更方式中,固定件433a由于由铝制的块形成,所以能够使来自加热器132的热均匀,能够对4个流路管131a~131d均等地传递热。而且,与上述的固定件133a、133b同样,也能够起到作为散热板的功能。另外,固定件433b由于由POM制的树脂块形成,所以与铝制的块相比能够廉价地制造,能够抑制制造成本。这样,由于将固定件433a利用铝制的块形成,将固定件433b利用POM制的树脂块形成,所以能够起到使来自加热器132的热均匀且散热这一功能,并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在本变更方式中,固定件433a通过在铝制的块设置4个槽而制作,固定件433b通过对POM制的树脂块进行同样的加工而制作。由于都是从块状的材料通过切出加工等而形成,所以与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件133a、133b那样对板状的构件进行钣金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强度。因而,在将加热器132固定于流路管131a~131d的周围时,固定件433a、433b不会挠曲,能够可靠地固定加热器132及流路管131a~131d。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加热器组件30的流路块35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能够变更为适当的形状。关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方式中的固定件433a、433b也是同样。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2个加热器3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有2个加热器132。然而,加热器33、加热器132分别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还可以是1个。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流路块35及流路管131a~131d均由铝形成。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方式中的固定件433a也由铝制的块形成。铝的热传导率高,且铝能够通过挤出成形等而容易地加工。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方式,能够使用铝以外的金属材料来形成流路块35、流路管131a~131d、固定件433a等。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方式中的固定件433b由POM制的树脂块形成,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方式,能够由适当的树脂制的块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UV墨水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喷出UV墨水以外的墨水(例如,水性墨水等)的打印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器33及加热器132是碳加热器,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作为加热器33及加热器132,能够使用别的种类的加热器(例如膜加热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下部连接器31设置有垫片31p。垫片31p是罩住4个流路31a整体的1个密封构件,但也可以是针对各流路31a分别设置的密封构件。关于设置于下部连接器31与对准框架21之间的密封构件及设置于上部连接器32与流路块35之间的密封构件也是同样。
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非限制性的内容。例如,喷墨头4的数量、结构等能够变更。另外,喷嘴56、压力室57的数量、配置等也能够适当变更。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技术特征能够互相组合。本发明范围意在包括请求保护的范围内的全部变更及与请求保护的范围均等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加热器组件,与形成有第一歧管、连通于所述第一歧管的第一连通口、第二歧管、连通于所述第二歧管的第二连通口的头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管,与第一连通口连通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第二管,与第二连通口连通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管并列;及
加热器,具有加热面,
所述加热器的所述加热面与所述第一管的外周面及所述第二管的外周面双方直接接触,或者,经由热传导率为1W/(m·K)以上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的刚性低的刚性的热传导件而接触,
所述热传导件为热传导性油脂、热传导性粘接剂或热传导性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具备分别具有加热面的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
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被夹在所述第一加热器的加热面与所述第二加热器的加热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金属制的固定件,该金属制的固定件具有与所述加热器的与加热面相反一侧的面对向的表面,且将所述加热器相对于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树脂制的固定件,该树脂制的固定件将所述加热器、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夹在该树脂制的固定件与所述金属制的固定件之间而予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的所述表面与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固定件的所述表面与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固定件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配置于比所述加热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连通口及所述第二连通口的位置,
所述温度传感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是碳加热器。
8.一种头模块,具备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组件和所述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模块,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阻尼器单元,该阻尼器单元具有与所述加热器组件的所述第一连通口及所述第二连通口连接的阻尼器流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头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具有加热所述歧管内的墨水的内部加热器,
所述加热器组件的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瓦数比所述内部加热器的输出瓦数大。
11.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模块。
CN202010940172.2A 2019-09-26 2020-09-09 加热器组件、头模块及具备它们的打印装置 Active CN1125497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5485 2019-09-26
JP2019175485 2019-09-26
JP2020049188A JP7459594B2 (ja) 2019-09-26 2020-03-19 ヒータアセンブリ、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ら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JP2020-049188 2020-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49784A CN112549784A (zh) 2021-03-26
CN112549784B true CN112549784B (zh) 2022-11-08

Family

ID=75040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40172.2A Active CN112549784B (zh) 2019-09-26 2020-09-09 加热器组件、头模块及具备它们的打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4978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3287B2 (ja) * 2010-06-30 2014-03-19 株式会社ミヤコシ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インク供給装置
JP2015168243A (ja) * 2014-03-10 2015-09-28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JP2017007108A (ja) * 2015-06-17 2017-01-12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循環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10059103B2 (en) * 2016-05-27 2018-08-28 Sii Printek Inc. Liquid jet head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US10308022B2 (en) * 2016-05-27 2019-06-04 Sii Printek Inc. Liquid jet head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JP6894217B2 (ja) * 2016-11-25 2021-06-30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7047413B2 (ja) * 2017-05-18 2022-04-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ES2914728T3 (es) * 2017-05-18 2022-06-15 Seiko Epson Corp Aparato de impresión
JP6951891B2 (ja) * 2017-07-10 2021-10-20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922631B2 (ja) * 2017-09-29 2021-08-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49784A (zh) 2021-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53460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11123985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US20170326875A1 (en)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2019181855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07433772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11052659B2 (e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CN112549784B (zh) 加热器组件、头模块及具备它们的打印装置
US20170341391A1 (en)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7459594B2 (ja) ヒータアセンブリ、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ら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US10773520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JP7419725B2 (ja) ヒータアセンブリ、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ら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US10717288B2 (e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7102905B2 (ja) 記録装置及び配線部材
US20230182466A1 (en) Head system
US11351783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JP7182943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記録装置
JP6705215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US20230098540A1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JP7476615B2 (ja) 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JP7468070B2 (ja) 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JP2019181856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7461173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20220314628A1 (en) Head assembly and prin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head assembly
US20220314622A1 (en) Line head assembly, print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line head assembly, and method of flowing liquid in line head assembly
CN107443896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