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69154A - 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69154A
CN112469154A CN202011492813.9A CN202011492813A CN112469154A CN 112469154 A CN112469154 A CN 112469154A CN 202011492813 A CN202011492813 A CN 202011492813A CN 112469154 A CN112469154 A CN 1124691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layer
heat tracing
heating
skin eff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928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贻连
卜基峰
姚月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bang Electric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bang Electric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bang Electric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bang Electric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9281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691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69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691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4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 H05B3/54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flexible
    • H05B3/56Heating cables
    • H05B3/565Heating cables flat cables

Landscapes

  • Laying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utsid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属于伴热电缆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包括伴热电缆本体,所述伴热电缆本体包括第一伴热带和第二伴热带,所述第一伴热带和所述第二伴热带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伴热带远离所述第一隔热层的一侧设置有发热结构;所述第二伴热带外侧包裹有第二隔热层;所述发热结构、第二隔热层外侧包裹有屏蔽层,在所述屏蔽层外侧包裹有护套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过程中,在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伴热的同时,对外接空气进行隔离,能够提高对被伴热管道的伴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伴热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
背景技术
伴热作为一种有效的管道(储罐)保温及防冻方案一直被广泛应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伴热媒体散发一定的热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热交换补充被伴热管道的损失,以达到升温、保温或防冻的正常工作要求。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电伴热方案来替代蒸汽伴热的设想。70年代末80年代初,包括能源行业在内的很多工业部门已广泛推广了电伴热技术,以电伴热全面代替蒸汽伴热。电伴热技术发展至今,已由传统的恒功率伴热发展到以导电塑料为核心的自控温电伴热。
现有技术中,伴热电缆在工业方面主要利用在石油、化工、热电厂等需要防止管道或罐内的液体物质凝固/流动速度慢的场所,在公共设施方面主要用于消防管道的伴热,在民用方面可用于室内取暖以及冬季室外管道防冻方面。
现有技术中的伴热电缆包括内部发热的伴热带、包裹在伴热带外侧的绝缘层、屏蔽层和防护层。在一些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下,伴热电缆工作时散发出的热量部分与被伴热管道热量交换,另一部分与空气热量交换,伴热效果相对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在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过程中,能够提高伴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个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包括伴热电缆本体,所述伴热电缆本体包括第一伴热带和第二伴热带,所述第一伴热带和所述第二伴热带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伴热带远离所述第一隔热层的一侧设置有发热结构;所述第二伴热带外侧包裹有第二隔热层;所述发热结构、第二隔热层外侧包裹有屏蔽层,在所述屏蔽层外侧包裹有护套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伴热带和/或所述第二伴热带包括两条平行间隔设置的芯线、位于所述芯线外侧的PTC导电材料层和包裹在所述PTC导电材料层外侧的绝缘层。
优选的,所述发热结构包括发热块和发热层;所述发热块呈“凸”形,其内部间隔设置有若干所述第一伴热带;所述发热块位于所述发热层和所述第一隔热层之间,相邻的两个发热块之间形成有填充块。
优选的,所述发热块在靠近所述发热层的一端面积较大,远离所述发热层的一端面积较小。
优选的,所述发热块在靠近所述发热层的一侧开设有嵌合槽,所述嵌合槽截面呈“V”形;所述发热层在靠近所述发热块的一侧成型有若干嵌合块,所述嵌合块呈“三角形”,且可嵌合在所述嵌合槽内。
优选的,所述发热块沿所述伴热电缆本体宽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在所述伴热电缆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隔热层,所述第三隔热层与所述第一隔热层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伴热带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一隔热层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热层。
优选的,所屏蔽层与所述护套层之间设置有防火玻璃纤维层。
优选的,所述护套层外侧设置有装饰层,所述装饰层包括靠近第一伴热带一侧的第一装饰层、和靠近第二伴热带一侧的第二装饰层;所述第一装饰层和第二装饰层不同。
优选的,所述绝缘层采用复合氟塑料制成。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通过设置的第一伴热带可以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升温、防冻处理。通过设置的发热块和发热层,以及位于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三隔热层,在工作过程中,极大的避免了第一伴热带与外界空气热量交换,进而保证对被伴热管道的温度保护。同时,设置在第一伴热带远离被伴热管道一侧的第一隔热层、第二伴热带,可以对第一伴热带进行隔热保护,进而保证第一伴热带能够升温至适当的温度值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中突出发热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
100、第一伴热带;110、芯线;120、PTC导电材料层;130、绝缘层;
200、第二伴热带;
300、第一隔热层;
400、第二隔热层;
500、发热结构;510、发热块;511、嵌合槽;520、发热层;521、嵌合块;530、第三隔热层;540、填充块;
600、屏蔽层;
700、护套层;710、防火玻璃纤维层;
800、导热层;
900、装饰层;910、第一装饰层;920、第二装饰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参见图1-图3,包括伴热电缆本体,伴热电缆本体包括第一伴热带100和第二伴热带200,在工作时,第一伴热带100和第二伴热带200进行发热,对被伴热管道进行升温、保温或防冻。
具体的,在第一伴热带100和第二伴热带200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层300,第一伴热带100在远离第一隔热层300的一侧面设置有发热结构500,第二伴热带200的外侧包裹有第二隔热层400,发热结构500、第二隔热层400外侧包裹有屏蔽层600,在屏蔽层600外侧包裹有护套层700。第一伴热带100的作用是对被伴热管道进行加热、升温或保温,第二伴热带200的作用是隔热,在工作工程中对第一伴热带100进行保温,进而保证第一伴热带100温度的有效利用率。
第一伴热带100和/或第二伴热带200包括两条平行间隔设置的芯线110、位于芯线110外侧的PTC导电材料层120和包裹在PTC导电材料层120外侧的绝缘层130。当需要对被伴热管道保温保护时,连通芯线110,两条芯线110的电子在经过PTC导电材料层120时,PTC导电材料层120发热,当温度较低时,增大发热功率,使温度升高,当温度上升至一定程度时,普通车导电材料层电阻变大,减小发热功率,保持一定的温度范围,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
发热结构500包括发热块510和发热层520;其中,发热块510截面呈"凸"形,其内部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伴热带100;其中,发热块510位于发热层520和第一隔热层300之间,相邻的两个发热块510之间形成有填充块540。通过设置的呈"凸"形的发热块510,在使用过程中,其内部的若干第一伴热带100进行发热,发热后与发热块510热量交换,之后传递至发热层520一侧,进而对发热层520一侧的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保护。
发热块510在靠近发热层520的一端面积较大,远离发热层520的一端面积较小,由于发热块510呈"凸"形,在发热后,温度集中向靠近发热层520一侧汇集,增加第一伴热带100发热后热量的利用率。
发热块510在靠近发热层520的一侧开设有嵌合槽511,嵌合槽511截面呈"V"形;发热层520在靠近发热块510的一侧成型有若干嵌合块521,嵌合块521呈"三角形",且可嵌合在嵌合槽511内。通过开设的嵌合槽511和嵌合块521,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发热块510和发热层5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其次,二者之间通过上述结构连接,使其相互嵌合,二者接触面积更大,热量传递效率更高。同时,由于设置成三角形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当受到外力挤压时,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抗挤压强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的第一伴热带100进行保护。
发热块510沿伴热电缆本体宽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在伴热电缆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隔热层530,第三隔热层530与所述第一隔热层300连接。通过设置在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三隔热层530,第三隔热层530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隔离外界空气与发热块510,进而保证第一伴热带100的温度能够最大限度的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保护,提高温度的利用率。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伴热电缆本体宽度方向即指的是伴热电缆截面中的长度方向。
第二伴热带200在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组,在靠近和远离第一隔热层3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热层800。导热层800由两侧夹持第二伴热带200,通过设置的导热层800,可以更大限度的利用第二伴热带200发热的温度值,通过导热层800在外侧形成一个保温网,起到隔离外界温度的效果。进而提高对被伴热管道的保温效果。
由于第二伴热带200所起的效果为对外界空气的隔离、隔热。在制造时,第一隔热层300在靠近第一伴热带100的厚度大于第一隔热层300靠近第二伴热带200的厚度值,其中,第一隔热层300在靠近第一伴热带100的厚度与第一隔热层300靠近第二伴热带200的厚度值的比例可以设置为2:1。第一伴热带100起到主要保温效果,第二伴热带200起到辅助隔热效果,从整体上提高对被伴热管道的保温隔热效果。
屏蔽层600与护套层700之间设置有防火玻璃纤维层710。通过设置的防火玻璃纤维层710,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火效果,对内部的第一伴热带100、第二伴热带200起到防火保护的效果。
护套层700外侧设置有装饰层900。装饰层900包括靠近第一伴热带100一侧的第一装饰层910、和靠近第二伴热带200一侧的第二装饰层920;第一装饰层910和第二装饰层920不同。在安装时,通过设置的第一装饰层910和第二装饰层920,区分第一伴热带100所在侧和第二伴热带200所在侧,进而方便更好的进行安装。绝缘层130采用复合氟塑料制成。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通过设置的第一伴热带100可以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升温、防冻处理。通过设置的发热块510和发热层520,以及位于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三隔热层530,在工作过程中,极大的避免了第一伴热带100与外界空气热量交换,进而保证对被伴热管道的温度保护。同时,设置在第一伴热带100远离被伴热管道一侧的第一隔热层300、第二伴热带200,可以对第一伴热带100进行隔热保护,进而保证第一伴热带100能够升温至适当的温度值对被伴热管道进行保温保护。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包括伴热电缆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伴热电缆本体包括第一伴热带(100)和第二伴热带(200),所述第一伴热带(100)和所述第二伴热带(200)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层(300);
所述第一伴热带(100)远离所述第一隔热层(300)的一侧设置有发热结构(500);所述第二伴热带(200)外侧包裹有第二隔热层(400);
所述发热结构(500)、第二隔热层(400)外侧包裹有屏蔽层(600),在所述屏蔽层(600)外侧包裹有护套层(7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伴热带(100)和/或所述第二伴热带(200)包括两条平行间隔设置的芯线(110)、位于所述芯线(110)外侧的PTC导电材料层(120)和包裹在所述PTC导电材料层(120)外侧的绝缘层(1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500)包括发热块(510)和发热层(520);
所述发热块(510)呈"凸"形,其内部间隔设置有若干所述第一伴热带(100);
所述发热块(510)位于所述发热层(520)和所述第一隔热层(300)之间,相邻的两个发热块(510)之间形成有填充块(5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块(510)在靠近所述发热层(520)的一端面积较大,远离所述发热层(520)的一端面积较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块(510)在靠近所述发热层(520)的一侧开设有嵌合槽(511),所述嵌合槽(511)截面呈"V"形;所述发热层(520)在靠近所述发热块(510)的一侧成型有若干嵌合块(521),所述嵌合块(521)呈"三角形",且可嵌合在所述嵌合槽(5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块(510)沿所述伴热电缆本体宽度方向设置有若干,所述伴热电缆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隔热层(530),所述第三隔热层(530)与所述第一隔热层(30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伴热带(200)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一隔热层(3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热层(8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600)与所述护套层(700)之间设置有防火玻璃纤维层(7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层(700)外侧设置有装饰层(900),所述装饰层(900)包括靠近第一伴热带(100)一侧的第一装饰层(910)(900)、和靠近第二伴热带(200)一侧的第二装饰层(920)(900);所述第一装饰层(910)(900)和第二装饰层(920)(900)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肤效应伴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130)采用复合氟塑料制成。
CN202011492813.9A 2020-12-17 2020-12-17 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 Pending CN1124691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92813.9A CN112469154A (zh) 2020-12-17 2020-12-17 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92813.9A CN112469154A (zh) 2020-12-17 2020-12-17 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69154A true CN112469154A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03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92813.9A Pending CN112469154A (zh) 2020-12-17 2020-12-17 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6915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0174A (zh) * 2021-10-30 2022-01-18 浙江昌泰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特殊伴热电力电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0174A (zh) * 2021-10-30 2022-01-18 浙江昌泰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特殊伴热电力电缆
CN113950174B (zh) * 2021-10-30 2023-06-27 浙江昌泰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特殊伴热电力电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69154A (zh) 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
CN112188654B (zh) 一种供水管防冻自限温电伴热带
CN111526619A (zh) 一种自限温电伴热带
CN214256662U (zh) 一种集肤效应伴热电缆
CN202171087U (zh) 一种电热输液管道
CN204157075U (zh) 新型防寒电热套
CN210429382U (zh) 一种防冻电缆
CN113573431A (zh) 一种防爆场所用电伴热带
CN206672703U (zh) 铜芯无卤低烟铜带铠装阻燃复合电力电缆
CN204360828U (zh) 一种新型抗寒电缆
CN202711834U (zh) 一种新型阻燃耐高温电缆
CN215118375U (zh) 一种防开裂阻燃电缆
CN212851074U (zh) 一种环保型耐高温加热电缆
CN204906741U (zh) 一种用于大开间屋面融雪的伴热电缆
CN213207989U (zh) 一种金属电热板
CN112351531B (zh) 一种组合型自限温电伴热带
CN209638645U (zh) 一种预热保温管
CN210240925U (zh) 具有抗冻防潮效果的埋设介质管道
CN113950174A (zh) 一种特殊伴热电力电缆
CN207925165U (zh) 一种发热石墨烯导热阻燃防水地热电缆
CN207543358U (zh) 一种隧道消防管道防冻用合金电热带
CN105072725A (zh) 一种用于大开间屋面融雪的伴热电缆
CN205881552U (zh) 一种适用于高寒地区的直埋式防水耐温电力电缆
CN212319140U (zh) 一种电加热油管
CN214897798U (zh) 一种防冻抗干裂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