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66945A - 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和动态响应方法 - Google Patents

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和动态响应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66945A
CN112366945A CN202011157479.1A CN202011157479A CN112366945A CN 112366945 A CN112366945 A CN 112366945A CN 202011157479 A CN202011157479 A CN 202011157479A CN 112366945 A CN112366945 A CN 1123669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voltage
circuit
coupled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574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秀峰
林官秋
叶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iyi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iyi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iyi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iyi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5747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6694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66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694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at least two simultaneously operating switches on the input side, e.g. "double forward" or "double (switched) flyback"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more than one ouput with independent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9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having a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 or a synchronous freewheeling circui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副边控制电路和多路动态响应方法。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在副边的第一电压输出端提供第一输出电压,在第二电压输出端提供第二输出电压,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包括隔离式反馈环路,其中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入端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隔离式反馈环路的参考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出端用于控制原边开关。本发明提出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副边控制电路和多路动态响应方法,能使原边开关同时响应于副边多路输出电压的变化,及时调整传递到副边的能量,避免其中某一路输出电压的大幅度变化。

Description

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和动态响应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领域,具体但不限于涉及一种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副边控制电路和多路动态响应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子供电***中,往往需要针对***中的不同负载提供不同的供电电源。典型地,在家电领域,对家电的不同部件如电机、处理单元等需要采用不同的供电电源。一种传统的方法是针对不同负载提供分别设置独立的供电电源,但这种方式其整合度较低,***电源成本较高。为了提高供电***的整合度,降低供电电源的成本,对多路输出的供电***提出了需求。
隔离式电源***由于其可靠、安全被广泛用于为家电供电。一种供电方法是在隔离式电源的副边设置两路输出电路,但是由于反馈问题,只能对其中一路的输出电压进行控制。图1示出了一种隔离型双路输出供电***。该供电***包括提供第一输出电压V1的第一路输出电路和提供第二输出电压V2的第二路输出电路,其中将电压V2通过光耦等器件反馈至原边控制原边开关,以控制第二输出电压V2。电压V1通过控制开关管Q1等进行调节。当V2输出空载时,由于反馈环路V2路达到环路的饱和状态,此时如果第一路输出电路负载突然加载,将会引起供电异常。因为此时第二输出电压V2并无明显变化,环路未能检测到***加载的状态,故***的原边不会因为第一路输出电路输出端的负载加载而增加能量,将会导致第一输出电压V1大幅度跌落。
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结构或控制方法,以期解决上述至少部分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副边控制电路和多路动态响应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包括:原边电路,包括原边开关和原边控制电路,其中原边控制电路耦接原边开关的控制端;变压器,包括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其中原边绕组耦接原边开关;第一输出电路,耦接副边绕组,第一输出电路在第一电压输出端提供第一输出电压;第二输出电路,耦接副边绕组,第二输出电路在第二电压输出端提供第二输出电压;以及隔离式反馈环路,具有输入端、参考端和输出端,其中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入端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隔离式反馈环路的参考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出端耦接原边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用于控制原边开关。
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离式反馈环路包括可控稳压源和光耦,光耦包括发光器和受光器,其中发光器耦接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入端,受光器耦接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出端,可控稳压源具有第一端、参考端和第二端,其中可控稳压源的第一端通过发光器耦接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入端,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耦接隔离式反馈环路的的参考端用于接收随第一输出电压变化的第一反馈信号,可控稳压源的第二端耦接副边参考地,受光器耦接原边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原边开关。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电路包括开关管,所述多路输出供电电路进一步包括副边控制电路,副边控制电路基于第一输出电压用于控制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在一个实施例中,副边控制电路的供电端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输出电路包括开关管,所述多路输出供电电路进一步包括副边控制电路,副边控制电路基于第一输出电压用于控制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在一个实施例中,副边控制电路的供电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副边控制电路包括:误差放大电路,用于将表征第一输出电压的采样信号和参考信号进行误差放大获得误差放大信号;以及可控电流源,耦接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可控电流源受误差放大信号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副边控制电路包括误差放大电路,误差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误差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耦接参考信号,误差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耦接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的副边控制电路,其中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在副边包括第一输出电路和第二输出电路,分别在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提供第一输出电压和第二输出电压,其中第一输出电路或第二输出电路包括开关管,副边控制电路包括:开关管控制电路,基于第一输出电压提供开关管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开关管;以及反馈控制电路,基于第一输出电压提供第一反馈信号,第一反馈信号耦接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可控稳压源的另一端通过光耦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反馈控制电路包括:误差放大电路,用于将表征第一输出电压的采样信号和参考信号进行误差放大获得误差放大信号;以及可控电流源,耦接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可控电流源受误差放大信号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反馈控制电路包括误差放大电路,误差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误差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耦接参考信号,误差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耦接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一种用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的副边控制电路,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在副边包括第一输出电路和第二输出电路,分别具有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其中第一输出电路或第二输出电路包括开关管,副边控制电路具有如下端口:输入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控制信号输出端,耦接开关管的控制端;补偿端,耦接光耦;参考端,通过电阻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供电端,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以及接地端,耦接副边地,其中参考端的电压随第一电压输出端的电压变化而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一种用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多路动态响应方法包括:基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副边的第一输出电路的第一电压输出电压调节隔离反馈环路的参考电压;以及将副边的第二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电压通过隔离反馈环路反馈至原边,使得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原边开关在控制第二输出电压的同时响应于第一输出电压的动态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路动态响应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第一输出电路中设置开关管,基于第一输出电压与预设阈值的比较控制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路动态响应方法进一步包括:基于第一输出电压控制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电压;将第二输出电路的第二电压输出端耦接光耦中发光器的第一端;以及将发光器的第二端和可控稳压源耦接。
本发明提出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副边控制电路和多路动态响应方法,能使原边开关同时响应于副边多路输出电压的变化,及时调整传递到副边的能量,避免其中某一路输出电压的大幅度变化。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隔离型双路输出供电***;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的框图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电路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电路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电路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电路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多路动态响应方法流程示意图。
不同示意图中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组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该部分的描述只针对几个典型的实施例,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实施例描述的范围。不同实施例的组合、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些技术特征进行相互替换,相同或相近的现有技术手段与实施例中的一些技术特征进行相互替换也在本发明描述和保护的范围内。
说明书中的“耦接”或“连接”既包含直接连接,也包含间接连接。间接连接为通过中间媒介进行的连接,如通过电传导媒介如导体的连接,其中电传导媒介可含有寄生电感或寄生电容,也可通过说明书中实施例所描述的中间电路或部件的连接;间接连接还可包括可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其他有源器件或无源器件的连接,如通过信号放大电路、跟随电路等电路或部件的连接。“多个”或“多”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的框图示意图。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包括原边电路、变压器T1、副边电路和隔离式反馈环路23,其中原边电路和副边电路通过变压器T1隔离。原边电路包括原边开关Qp和原边控制电路241,原边开关Qp和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耦接。副边电路包括第一输出电路21和第二输出电路22,和变压器T1的副边绕组耦接。其中第一输出电路21在第一电压输出端提供第一输出电压V1,第二输出电路22在第二电压输出端提供第二输出电压V2。隔离式反馈环路23具有输入端231、参考端232和输出端233,其中隔离式反馈环路23的输入端231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用于接收第二输出电压V2、隔离式反馈环路23的参考端232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用于受第一输出电压V1调制,隔离式反馈环路23的输出端233耦接原边控制电路241并用于控制原边开关Qp。隔离式反馈环路23的输入端231和参考端232位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的副边,隔离式反馈环路23的输出端233位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的原边。优选地,隔离式反馈环路23包括光耦,通过光信号进行隔离反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包括反激式电压变换电路。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隔离式供电***也可具有其他的拓扑,如正激式电压变换电路等。
通过将隔离式反馈环路23的输入端231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将隔离式反馈环路23的参考端232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隔离式反馈环路23将在反馈第二输出电压V2的同时响应第一输出电压V1的变化,使得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原边开关可以在控制第二输出电压V2的同时响应于第一输出电压V1的动态变化,当第一输出电路的负载变化时,原边开关Qp能及时调整传递到副边的能量,满足副边两路输出的需求,加快原边开关对副边另一路输出电压变化的响应,防止负载突变时对应的输出电压发生大幅度变化。如当第一输出电压V1跌落时,***将检测第一输出电压V1的跌落幅度去改变第二输出电压V2的反馈环路状态,促使***能在第一输出电压V1跌落时,迅速响应到原边。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示意图。隔离式反馈环路具有输入端301、参考端302、接地端303和输出端304。其中隔离式反馈环路包括可控稳压源31和光耦,其中光耦包括发光器321和受光器322,发光器321位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副边,受光器322位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原边。发光器321耦接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入端301,即发光器321的第一端作为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入端用于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V2,受光器322耦接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出端304用于耦接原边控制电路241的输入端,进而控制原边开关Qp。可控稳压源31具有第一端、参考端302和第二端303,其中可控稳压源31的第一端通过发光器321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V2,可控稳压源31的参考端302耦接/作为隔离式反馈环路的参考端用于接收随第一输出电压V1变化的第一反馈信号Ctrl,可控稳压源31的第二端303耦接副边参考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控稳压源31包括精密稳压源TL431,其中在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入端301和接地端303之间设置分压电阻R1和R2,分压电阻R1和R2的连接点耦接可控稳压源31的参考端,用于为可控稳压源31提供初始参考电压,控制电路33基于第一输出电压V1而产生的第一反馈信号Ctrl用于进一步动态调整精密稳压源TL431的参考电压,进而调整发光器321的光强,这样,光强能对第一输出电压V1和第二输出电压V2的变化均可产生响应。隔离式反馈环路还可进一步包括位于可控稳压源31第一端和参考端之间的补偿电容等。当然,可控稳压源31也可为其它型号的器件,配置其他形式的外部设置或补偿元件。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电路示意图。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包括原边电路、变压器T1、副边电路和隔离式反馈环路。其中副边电路包括第一输出电路、第二输出电路和副边控制电路41。第一输出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一二极管D1、开关管Q1和第一输出电容C1,其中二极管D1的阳极耦接副边绕组,阴极耦接开关管Q1的第一端,开关管Q1的第二端构成第一电压输出端用于提供第一输出电压V1,开关管Q1的控制端耦接副边控制电路4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GATE用于控制开关管Q1的导通和关断,进而调节传递到第一电压输出端V1的能量。第一输出电压V1用于为第一负载供电。第一输出电容C1也可集成在第一负载中。第二输出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D2和第二输出电容C2,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耦接副边绕组,其阴极构成第二电压输出端用于提供第二输出电压V2,第二输出电压用于为第二负载供电。第二输出电容C2也可集成在第二负载中。其中第一输出电压V1小于第二输出电压V2。
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关管Q1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其中MOSFET的漏极耦接二极管D1,MOSFET的源极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电路也可不包含二极管D1,副边控制电路基于MOSFET两端的电压差和第一输出电压控制MOSFET的导通和关断。开关管Q1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晶体管。
副边控制电路41包括反馈控制电路411和开关管控制电路412。反馈控制电路411包括误差放大电路EA,用于将表征第一输出电压V1的采样信号和参考信号Vref1进行误差放大获得误差放大信号Vctrl,该误差放大信号Vctrl作为上述提及的第一反馈信号,耦接可控稳压源413的参考端,其中可控稳压源413的第一端通过光耦接收第二输出电压V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误差放大电路EA的反相输入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V1,误差放大电路EA的同相输入端耦接参考信号Vref1,误差放大电路EA的输出端耦接可控稳压源413的参考端。
开关管控制电路412基于第一输出电压V1产生开关管控制信号在控制信号输出端GATE提供,用于控制开关管Q1的导通和关断。开关管控制电路412包括比较电路,其中比较电路的反相输入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用于接收表征第一输出电压V1的采样信号FB,比较电路的同相输入端接收阈值信号Vref2,比较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控制电路4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GATE控制开关管Q1。一电阻分压电路的输入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电阻分压电路的输出端耦接副边控制电路41的反馈端FB用于提供表征第一输出电压V1的采样信号。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副边控制电路41可直接接收第一输出电压V1用于和阈值信号Vref2比较。当第一输出电压V1小于阈值电压时,比较电路输出有效值用于导通开关管Q1。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通过DRAIN端电压检测到原边开关关断时,在经过预设时间后,开关管控制电路412用于将开关管Q1关断。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副边控制电路41包括可控稳压源413,其具有耦接补偿端COMP的第一端,耦接参考端VREF的参考端和耦接接地端GND的第二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副边控制电路41制作在一半导体芯片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副边控制电路41封装在一电子封装件中。半导体芯片或电子封装件41具有接地端GND、参考端VREF、补偿端COMP、反馈输入端FB、控制信号输出端GATE,漏端DRAIN和供电端VDD。其中接地端GND和副边地耦接。参考端VREF对外耦接分压电阻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V2,对内耦接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补偿端COMP对外耦接光耦和补偿电容,对内耦接可控稳压源413的第一端。反馈输入端FB对外耦接采样电路用于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对内提供反映第一输出电压V1的采样信号。控制信号输出端GATE耦接开关管Q1的控制端。漏端DRAIN耦接开关管Q1的二极管D1侧的漏极端。副边控制电路41的供电端VDD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使得利用第二输出电压V2为控制电路41供电。其中参考端的电压随第一电压输出端的电压变化而变化,使得光耦提供提供至原边电路的信号既能响应于第二输出电压V2,又能响应于第一输出电压V1的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原边开关Qp关断,副边开始续流时,开关管Q1处于关断状态,副边绕组先给第二输出电路供电,使第二输出电压V2上升,当第一输出电压V1小于参考电压Vref2代表的预设阈值时,开关Q1导通,用于给第一输出电路供电。第二输出电压V2通过调节原边开关Qp传递给副边的能量进行调节。当第一输出电压V1因负载突变而变化时,参考端VREF的电压相应变化,通过调节可控稳压源413的参考电压从而改变可控稳压源413两端的电压(补偿端COMP和接地端GND之间电压差),从而调整光耦输出端的反馈信号,进而调整原边开关Qp提供给副边的能量,以快速响应副边第一输出电路的负载变化。当误差放大信号Vctrl值越大,参考电压VREF变化越大,***响应速度越快,这样就能实现同时对两路输出的动态响应。
通过在第一输出电路中设置开关管Q1,可用于通过控制开关管控制第一输出电压V1,同时通过反馈环路实现双路输出的动态响应,且反馈控制电路411、开关管控制电路412和可控稳压源413可集成在一个半导体芯片上,精简了***结构,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反馈控制电路411也可包括除误差放大电路之外的其他反馈电路形式,例如数字处理电路等。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电压采样信号输入比较电路的反相输入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电压采样信号也可以输入比较电路的同相输入端。当原边开关关断时,开关管Q1处于导通状态,先给第一输出电路供电,当第一输出电压V1达到预设阈值时,关断开关管Q1,用于给第二输出电路供电。
副边电路还可进一步包括第三路输出电路,第三路输出电路可包括串联的开关管和二极管,反馈控制电路411同时基于第三输出电路提供的第三输出电压和第一输出电路提供的第一输出电压产生第一反馈信号,用于调整隔离反馈环路的参考电压。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电路示意图。与图4中电路***相比,副边控制电路51中的反馈控制电路除了包括误差放大电路EA外,还进一步包括可控电流源511。可控电流源511耦接可控稳压源512的参考端,可控电流源511的控制端耦接误差放大电路EA的输出端,可控电流源511受误差放大信号Vctrl调节。可控电流源511提供的基于第一输出电压V1产生的电流信号作为反馈控制电路输出的第一反馈信号。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流源511可在电阻R1上产生反馈,即使在第二输出电压V2不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改变可控稳压源512的参考电压VREF,迫使环路响应到原边。当第一输出电压V1跌落越多,误差放大信号Vctrl越大,环路响应幅度也越大,由此可以加速***响应速度,控制第一输出电压V1输出的跌落程度,从而优化***动态响应性能。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电路示意图。与图4中电路***相比,图6中的开关管Q1位于第二输出电路中。其中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在副边包括第一输出电路和第二输出电路,第一输出电路包括二极管D1,第二输出电路包括串联的二极管D2和开关管Q1。控制电路61通过控制开关管Q1的导通和关断调节传递到第二输出电路的能量。其中第一输出电压V1大于第二输出电压V2。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电路示意图。与图4中电路***相比,图7中的变压器T1包括原边绕组L1和两个副边绕组L2和L3。其中第一输出电路(包括串联的的二极管D1和开关管Q1)耦接第一副边绕组L2,第二输出电路(包括二极管D2)耦接第二副边绕组L3。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多路动态响应方法流程示意图。其中在第一步骤801中,多路动态响应方法包括基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副边的第一输出电路的第一电压输出电压V1调节隔离反馈环路的参考电压。优选地,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包括反激式电压变换电路。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在副边包括第一输出电路和第二输出电路,分别为第一负载提供第一输出电压V1和为第二负载提供第二输出电压V2。优选地,隔离反馈环路包括可控稳压源和光耦,其中可控稳压源具有第一端、参考端和第二端,可控稳压源的第一端耦接光耦的发光器的一端。在一个实施例中,可控稳压源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精密稳压源TL431。该动态响应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步骤802中将副边的第二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电压V2通过隔离反馈环路反馈至原边,使得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原边开关在控制第二输出电压V2的同时响应于第一输出电压V1的动态变化。在一个实施例中,多路动态响应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第一输出电路中设置开关管,基于第一输出电压与预设阈值的比较控制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进而控制第一输出电压V1。在一个实施例中,多路动态响应方法方法进一步包括将第一输出电路的第一电压输出端耦接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将第二输出电路的第二电压输出端耦接光耦中发光器的第一端,将发光器的第二端和可控稳压源的第一端耦接,将可控稳压源的第二端接地。这样,通过调节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电压,可调节可控稳压源的电压,进而调节光耦发光器两端的电压,从而实现对第一输出电压V1和第二输出电压V2的同时响应。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第一电压输出电压V1调节隔离反馈环路的参考电压包括将第一输出电压V1和参考信号进行误差放大,基于误差放大信号控制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电压。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误差放大信号控制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电压包括基于误差放大信号控制可控电流源提供的电流,并使可控电流源的输出耦接可控稳压管的参考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说明书或附图所涉逻辑控制中的“高电平”与“低电平”、“置位”与“复位”、“与门”与“或门”、“同相输入端”与“反相输入端”等逻辑控制可相互调换或改变,通过调节后续逻辑控制而实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功能或目的。
这里本发明的描述和应用是说明性的,并非想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书中所涉及的效果或优点等相关描述可因具体条件参数的不确定或其它因素影响而可能在实际实验例中不能体现,效果或优点等相关描述不用于对发明范围进行限制。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的变形和改变是可能的,对于那些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实施例的替换和等效的各种部件是公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本质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以其它形式、结构、布置、比例,以及用其它组件、材料和部件来实现。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进行其它变形和改变。

Claims (14)

1.一种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包括:
原边电路,包括原边开关和原边控制电路,其中原边控制电路耦接原边开关的控制端;
变压器,包括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其中原边绕组耦接原边开关;
第一输出电路,耦接副边绕组,第一输出电路在第一电压输出端提供第一输出电压;
第二输出电路,耦接副边绕组,第二输出电路在第二电压输出端提供第二输出电压;以及
隔离式反馈环路,具有输入端、参考端和输出端,其中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入端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隔离式反馈环路的参考端的电压受第一输出电压调节,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出端耦接原边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用于控制原边开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其中隔离式反馈环路包括可控稳压源和光耦,光耦包括发光器和受光器,其中发光器耦接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入端,受光器耦接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出端,可控稳压源具有第一端、参考端和第二端,其中可控稳压源的第一端通过发光器耦接隔离式反馈环路的输入端,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耦接隔离式反馈环路的参考端用于接收随第一输出电压变化的第一反馈信号,可控稳压源的第二端耦接副边参考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其中第一输出电路包括开关管,所述多路输出供电电路进一步包括副边控制电路,副边控制电路基于第一输出电压控制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其中副边控制电路的供电端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其中第二输出电路包括开关管,所述多路输出供电电路进一步包括副边控制电路,副边控制电路基于第一输出电压用于控制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其中副边控制电路的供电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
7.如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其中副边控制电路包括误差放大电路,误差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误差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耦接参考信号,误差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耦接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
8.一种用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的副边控制电路,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在副边包括第一输出电路和第二输出电路,分别用于在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提供第一输出电压和第二输出电压,其中第一输出电路或第二输出电路包括开关管,副边控制电路包括:
开关管控制电路,基于第一输出电压提供开关管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开关管;以及
反馈控制电路,基于第一输出电压提供第一反馈信号,第一反馈信号耦接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其中可控稳压源的另一端通过光耦的发光器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光耦的受光器控制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的原边开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边控制电路,其中反馈控制电路包括:
误差放大电路,用于将表征第一输出电压的采样信号和参考信号进行误差放大获得误差放大信号;以及
可控电流源,耦接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可控电流源受误差放大信号调节。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边控制电路,其中反馈控制电路包括误差放大电路,误差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误差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耦接参考信号,误差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耦接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端。
11.一种用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的副边控制电路,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在副边包括第一输出电路和第二输出电路,分别具有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其中第一输出电路或第二输出电路包括开关管,副边控制电路具有:
反馈输入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
控制信号输出端,耦接开关管的控制端;
补偿端,通过光耦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
参考端,通过电阻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
供电端,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以及
接地端,耦接副边地;
其中参考端的电压随第一电压输出端的电压变化而变化。
12.一种用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多路动态响应方法,包括:
基于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副边的第一输出电路的第一电压输出电压调节隔离反馈环路的参考电压;
将副边的第二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电压通过隔离反馈环路反馈至原边,使得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的原边开关在控制第二输出电压的同时响应于第一输出电压的动态变化。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路动态响应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第一输出电路或第二输出电路中设置开关管,基于第一输出电压与预设阈值的比较控制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路动态响应方法,进一步包括:
基于第一输出电压控制可控稳压源的参考电压;
将第二输出电路的第二电压输出端耦接光耦中发光器的第一端;以及
将发光器的第二端和可控稳压源耦接。
CN202011157479.1A 2020-10-26 2020-10-26 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和动态响应方法 Withdrawn CN1123669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7479.1A CN112366945A (zh) 2020-10-26 2020-10-26 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和动态响应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7479.1A CN112366945A (zh) 2020-10-26 2020-10-26 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和动态响应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66945A true CN112366945A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10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57479.1A Withdrawn CN112366945A (zh) 2020-10-26 2020-10-26 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和动态响应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66945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0288A (zh) * 2006-09-22 2008-03-26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路直流稳压输出电路
US20140140107A1 (en) * 2012-11-16 2014-05-22 Noveltek Semiconductor Corp. Isolated power converter, inverting type shunt regulator,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04253955A (zh) * 2014-09-17 2014-12-31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功耗的恒流与稳压控制电路及电视机
US20160308452A1 (en) * 2015-04-17 2016-10-20 Rohm Co., Ltd. Bus controller
CN108365765A (zh) * 2018-03-30 2018-08-03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多路输出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
CN108429432A (zh) * 2018-05-17 2018-08-21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换器反馈控制电路及包含该电路的变换器
CN111313709A (zh) * 2020-03-27 2020-06-19 杭州必易微电子有限公司 同步整流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反激隔离式变换电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0288A (zh) * 2006-09-22 2008-03-26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路直流稳压输出电路
US20140140107A1 (en) * 2012-11-16 2014-05-22 Noveltek Semiconductor Corp. Isolated power converter, inverting type shunt regulator,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04253955A (zh) * 2014-09-17 2014-12-31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功耗的恒流与稳压控制电路及电视机
US20160308452A1 (en) * 2015-04-17 2016-10-20 Rohm Co., Ltd. Bus controller
CN108365765A (zh) * 2018-03-30 2018-08-03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多路输出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
CN108429432A (zh) * 2018-05-17 2018-08-21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换器反馈控制电路及包含该电路的变换器
CN111313709A (zh) * 2020-03-27 2020-06-19 杭州必易微电子有限公司 同步整流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反激隔离式变换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11579B1 (en) Multiple output converter having a low power dissipation cross regulation compensation circuit
US898258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imary-side regulation in off-line switching-mode flyback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TWI414142B (zh) 電源供應控制方法及其系統
JP2006012194A (ja) 過渡抑制電力レギュレーションを提供する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KR20100005486A (ko) 스위치 제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컨버터
US9001533B2 (en) Feedback circuit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5005112A (en) Regulated D.C.-D.C. power converter having multiple D.C. outputs
US6404609B1 (en) Circuit that reduces the numbers of components needed to transmit data from intrinsically safe to non-intrinsically safe circuits using opto-couplers
CN114785338A (zh) 数字隔离器及其发送电路
EP1025477B1 (en) Regulator
US6229291B1 (en) Current sharing control system of power supply and output voltage sensing circuit
CN112366945A (zh) 隔离式多路输出供电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和动态响应方法
CN113517806B (zh) 反激变换器的控制器芯片及反激变换器、开关电源***
US11496052B2 (en) Insulated power supply circuit
US4262220A (en) Optical current isolator circuit
CN112583275B (zh) 一种反激式多路输出供电***及其控制电路和供电方法
US6611436B2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unit having a regulator circu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200412348A1 (en) Cable voltage drop compensation
CN213693478U (zh) 隔离式电压变换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和电子封装件
US7298121B2 (en) Circuit and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stability of switch-mode power supplies
CN113410975B (zh) 一种开关电源
US20210391802A1 (en) Dc-dc converter
US5377093A (en) Current sensing circuit of a switching mode power supply
US20230268840A1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TWI825726B (zh) 線性穩壓器與穩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