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92922B - 供料器 - Google Patents

供料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92922B
CN112292922B CN201880094942.7A CN201880094942A CN112292922B CN 112292922 B CN112292922 B CN 112292922B CN 201880094942 A CN201880094942 A CN 201880094942A CN 112292922 B CN112292922 B CN 1122929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arrier tape
guide
feeder
pee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49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92922A (zh
Inventor
大桥广康
村濑浩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92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29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92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29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0Removing layers, or parts of layers, mechanically or chem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43/00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ayered product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repair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32B43/006Delami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20Advancing webs by web-penetrating means, e.g. p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1Processing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upon transport or guiding thereof, e.g. cleaning
    • B65H2301/5112Processing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upon transport or guiding thereof, e.g. cleaning removing material from outer surface
    • B65H2301/51122Processing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upon transport or guiding thereof, e.g. cleaning removing material from outer surface peeling layer of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65H2404/6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40Movement
    • B65H2513/41Direction of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9Specific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942Web supporting regularly spaced non-adhesive 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供料器抑制在通过在预定进给方向上进给载带而将元件向预定供给位置供给时由于带引导件弄伤在基带内露出的元件,且具备:带搬运路,沿着预定进给方向延伸,并对载带的下表面进行支撑;进给装置,对带搬运路上的载带进行进给;及带引导件,设置于带搬运路的上方,并对带搬运路上的载带进行引导。带引导件具有:剥离部,从基带剥离盖带;及上表面支撑部,设置于比剥离部的前端部靠预定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并与剥离了盖带后的基带的上表面抵接而限制基带向上方的移动,且下表面位于比剥离部的前端部的背面靠下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供料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供料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为了将电子元件等元件向基板移载而将元件向元件供给位置依次供给的供料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载带具有:基带,设置有收容元件的收容部;及盖带,粘贴于基带的上表面并将收容部封闭。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供料器具备带搬运路、进给装置、带引导件。带搬运路沿着进给载带的预定进给方向延伸,并对载带的下表面进行支撑。进给装置是由对带搬运路上的载带进行进给的导带齿轮等构成的装置。带引导件是对搬运期间的载带的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并引导该载带的部件,并设置于带搬运路的上方。
在带引导件的预定进给方向中途设置有剥离刀。剥离刀是从载带的基带剥离盖带的刀部件。剥离刀为了使其前端的刀尖进入基带与盖带之间的粘贴面而大致水平地形成。剥离刀在载带搬运期间进入基带与盖带之间的粘贴面而使该基带与盖带上下分离。供料器在由剥离刀从基带剥离了盖带后,剥离了该盖带后的基带内的元件以能够取出的方式向元件供给位置供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11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供料器中,在从利用剥离刀从载带的基带剥离盖带的剥离位置至将基带的收容部内的元件取出的元件供给位置为止的期间,该收容部内的元件没有被盖带覆盖而向外部露出。剥离刀在盖带剥离时,通过该剥离刀的背面将盖带剥离后的收容部周边的基带从上方朝向下方按压。因此,剥离刀的背面容易碰到该露出的收容部内的元件,恐怕弄伤该元件。
本说明书公开能够抑制由于带引导件而弄伤载带的基带内露出的元件的供料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供料器,通过在预定进给方向上进给收容有元件的载带而将上述元件向预定供给位置供给,上述载带具有:基带,设置有收容上述元件的收容部;及盖带,粘贴于上述基带的上表面,并将上述收容部封闭,上述供料器具备:带搬运路,沿着上述预定进给方向延伸,并对上述载带的下表面进行支撑;进给装置,对上述带搬运路上的上述载带进行进给;及带引导件,设置于上述带搬运路的上方,并对上述带搬运路上的上述载带进行引导,上述带引导件具有:剥离部,从上述带搬运路上的上述载带的上述基带剥离上述盖带;及上表面支撑部,设置于比上述剥离部的前端部靠上述预定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并与被剥离了上述盖带的上述基带的上表面抵接而限制该基带向上方移动,且上述上表面支撑部的下表面位于比上述剥离部的前端部的背面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剥离部的前端部的背面位于比该前端部靠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上表面支撑部的下表面的上方,因此载带的剥离位置处的基带与盖带之间的边界部的高度位置高于被上表面支撑部支撑的支撑位置处的基带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在该构造中,在剥离位置处剥离了盖带后的基带在从该剥离位置至上述的支撑位置的范围向下方被拉动。因此,能够避免在从基带剥离了盖带后在基带的收容部内露出的元件容易与包含剥离部的带引导件的下表面抵接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带引导件弄伤该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料器的元件安装机的俯视图。
图2是载带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载带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侧面侧的透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侧面侧后部的放大图。
图6是抬起了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操作杆的状态下的侧面侧后部的放大图。
图7是将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操作杆的抬起解除并搬运载带的状态下的侧面侧后部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带引导件、载带、导带齿轮的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带剥离即将开始前的带引导件与载带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XII-XII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带剥离刚开始后的带引导件与载带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XIV-XIV剖视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XV-XV剖视图。
图16是一变形方式的供料器的带引导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7是一变形方式的供料器的带引导件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8是一变形方式的供料器的带引导件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搭载供料器的元件安装机的结构
使用图1~图3对搭载一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元件安装机1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是用于在向基板安装元件的基板生产线上设置的元件安装机1的装置。元件安装机1如图1所示那样,具备基板搬运部10、元件供给部20、元件移载部30。
基板搬运部10是搬运生产对象的电路基板等基板50的装置。基板搬运部10具有一对导轨11、12、输送带(未图示)、夹紧装置(未图示)。导轨11、12设置在基台上。一对导轨11、12隔开间隔相互平行地配置。导轨11、12引导基板50。输送带是能够载置基板50的带部件,且以能够轮转的方式设置。输送带在导轨11、12延伸的搬运方向X上搬运所载置的基板50。基板50由一对导轨11、12引导并且由输送带在搬运方向X上搬运。夹紧装置配设为使基板50定位在预定的元件安装位置。基板50若由输送带搬运至预定的元件安装位置,则通过夹紧装置进行定位。
元件供给部20是将向基板50安装的元件60供给至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的装置。元件60也可以包括例如0201尺寸(0.2mm×0.1mm)等的微小元件。元件供给部20具有插槽21、供料器22、带盘保持部23。插槽21安装于基台。插槽21相对于基板搬运部10在与搬运方向X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正交方向)Y上配置。插槽21是供供料器22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的保持部。插槽21在搬运方向X上排列设置有多个。
带盘保持部23能够将两个带盘70、71分别保持为能够更换且能够旋转。带盘保持部23具有与带盘70对应的第一保持部23a和与带盘71对应的第二保持部23b。带盘保持部23相对于供料器22而在正交方向Y上配置。第一保持部23a和第二保持部23b配置为在正交方向Y上排列。带盘保持部23与插槽21即供料器22对应地在搬运方向X上排列设置有多个。带盘70、71分别是卷绕收容有多个元件60的载带80的旋转体。
载带80是在长边方向上以一列收容有多个元件60的带部件。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载带80具有基带81、底带82、盖带83。基带81由纸材料、树脂等柔软的材料构成。在基带81贯通设置有收容孔81a。收容孔81a是用于收容元件60的孔。收容孔81a在基带81的长边方向上按每预定间隔设置。
在基带81还贯通设置有卡合孔81b。卡合孔81b是用于使后述的导带齿轮的卡合突起卡合的孔。卡合孔81b以大致圆形或椭圆形形成。卡合孔81b具有能够供后述的导带齿轮的卡合突起卡合的大小。卡合孔81b在基带81的长边方向上按每预定间隔设置。
上述的收容孔81a在基带8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在长边方向上以一列配置,并且,上述的卡合孔81b在基带8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长边方向上以一列配置。基带81的长边方向上的收容孔81a的间隔间距和卡合孔81b的间隔间距预先对应,例如,收容孔81a的间隔间距是卡合孔81b的间隔间距的1倍。
底带82粘贴并粘合于基带81的下表面(此外,也可以除去设置有卡合孔81b的部分)。底带82具有对在基带81的收容孔81a收容的元件60进行保持来防止该元件60的脱落的功能。底带82由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纸材料、高分子膜等构成。
盖带83粘贴并粘合于基带81的上表面(此外,也可以除去设置有卡合孔81b的部分)。盖带83具有封闭基带81的收容孔81a的上部来防止收容于该收容孔81a的元件60飞出的功能。将基带81和盖带83粘合的粘合部84如图10及图13所示那样,存在于隔着基带81的收容孔81a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各自的两部位,各个粘合部84在载带80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地延伸。此外,粘合部84也可以在载带80的长边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散布。盖带83由透明的高分子膜等构成。
供料器22可拆装地安装于插槽21。供料器22是通过将卷绕于由带盘保持部23保持的带盘70、71的载带80在与基板50的搬运方向X正交的正交方向Y上进给而将收容于载带80的收容孔81a的元件60供给至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的装置。供料器22的详情将后述。
元件移载部30是将供给至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的元件60从载带80朝向定位于预定的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50移载的装置。元件移载部30具有Y轴滑动件31、X轴滑动件32、安装头33。
Y轴滑动件31由导轨34、35支撑于基台。导轨34、35在与基板搬运部10搬运基板50的搬运方向X正交的正交方向Y上延伸,且配设于基板搬运部10的上方。Y轴滑动件31能够沿着导轨34、35在正交方向Y上移动。在Y轴滑动件31机械连结有Y轴伺服马达(未图示)。通过Y轴伺服马达使Y轴滑动件31在正交方向Y上位置移动。
X轴滑动件32以能够在搬运方向X上移动的方式安装于Y轴滑动件31。在X轴滑动件32机械连结有固定于Y轴滑动件31的X轴伺服马达(未图示)。通过X轴伺服马达使X轴滑动件32在搬运方向X上位置移动。
在X轴滑动件32安装有安装头33。安装头33可拆装地保持能够吸附元件60的吸嘴(未图示)。此外,安装头33也可以能够保持多个吸嘴。安装头33能够在与搬运方向X及正交方向Y双方正交的上下方向Z上位置移动。安装头33的吸嘴使用负压等对由元件供给部20供给至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的元件60进行吸附,并且通过将该吸附解除,将该吸附的元件60向定位于预定的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50安装。
在X轴滑动件32安装有基板相机36。基板相机36从上方拍摄定位于预定的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50的基准标记来获取基板位置基准信息,或者从上方拍摄供给至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的元件60来获取元件位置信息。元件位置信息在元件60向安装头33的吸嘴吸附时用于该吸嘴的位置控制、姿势控制。另外,基板位置基准信息在安装头33的吸嘴所吸附的元件60向基板50安装时用于该吸嘴的位置控制、姿势控制。
另外,在元件移载部30的基台安装有元件相机37。元件相机37从下方拍摄由安装头33的吸嘴吸附的元件60,并获取该元件60的姿势信息等。该姿势信息在安装头33的吸嘴所吸附的元件60向基板50安装时用于该吸嘴的位置控制、姿势控制。
2.供料器的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4~图15对供料器22的结构进行说明。供料器22将卷绕于由带盘保持部23保持的带盘70、71的载带80在正交方向Y上进给,并将收容于该载带80的元件60供给至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如图4所示那样,供料器22具备供料器主体100和导带齿轮120。
供料器主体100以扁平的箱形形成。供料器主体100具有带***部101和带排出部102。带***部101是用于***载带80的***口。带***部101设置在供料器主体100的后部(即,基板搬运部10侧的相反侧的部位)。带排出部102是用于将载带80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带排出部102设置在供料器主体100的前部(即,基板搬运部10侧的部位)。
在供料器主体100设置有带搬运路111。带搬运路111是在带***部101与带排出部102之间沿着载带80的进给方向A延伸的导轨。此外,载带80的进给方向A在供料器22安装于元件供给部20的插槽21的情况下和与上述的基板50的搬运方向X正交的正交方向Y一致。
带搬运路111对搬运期间的载带80的下表面进行支撑来引导该载带80。带搬运路111形成为,具有和与载带80的长边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相同或者比该尺寸稍大的路径宽度。带搬运路111以从后部朝向前部慢慢变高的方式倾斜。带搬运路111的最前部水平地形成。
在供料器主体100设置有带引导件110。带引导件110配置于带搬运路111的上方。带引导件110是对在带***部101与带排出部102之间的带搬运路111上搬运的载带80进行引导的部件。带引导件110配置于后述的前部侧导带齿轮122的上方。带引导件110以在载带80搬运期间使后述的剥离部件的前端的刀尖***基带81与盖带83之间的方式引导载带80,并且将在盖带83剥离后收容有元件60的基带81引导至元件供给位置L。带引导件110形成为截面形状成为向下方敞开的倒U字状。此外,带引导件110也可以独立地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00,另外,也可以一体地设置于供料器主体100。
如图8所示那样,带引导件110具有一对引导侧壁112、113和引导上壁114。引导侧壁112、113分别是在上下方向上立设并且沿着载带80的进给方向A延伸的壁面。引导侧壁112、113具有对带搬运路111上的载带80(具体而言,与前部侧导带齿轮122卡合的载带80)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并在该宽度方向上引导搬运期间的载带80的作用。
引导侧壁112是带搬运路111上的载带8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中的配置有卡合孔81b的一侧的侧面所对置的侧壁。另外,引导侧壁113是带搬运路111上的载带8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中的配置有收容孔81a的一侧的侧面所对置的侧壁。引导侧壁112和引导侧壁113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隔着带搬运路111相互平行地面对面,在与进给方向A正交的方向(即,基板50的搬运方向X)上分离该带搬运路111的路径宽度量。
引导上壁114设置于带搬运路111的上方。引导上壁114是以连接一对引导侧壁112、113的上端彼此的方式水平扩展并且沿着载带80的进给方向A延伸的壁面。引导上壁114的供料器22前部侧具有对带搬运路111上的载带80(具体而言,与前部侧导带齿轮122卡合的载带80)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并将搬运期间的载带80在其上方进行引导的作用。
导带齿轮120是在供料器主体100的带搬运路111的下方设置的圆盘状的部件。导带齿轮120是向使带搬运路111上的载带80从带***部101侧朝向带排出部102侧搬运的方向(即,正方向)旋转的旋转体。此外,导带齿轮120也可以能够向使该载带80从带排出部102侧朝向带***部101侧搬运的方向(即,反方向)旋转。
导带齿轮120具有后部侧导带齿轮121和前部侧导带齿轮122。后部侧导带齿轮121可旋转地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00的带搬运路111的后部侧。后部侧导带齿轮121通过正转,将***带***部101的载带80沿着带搬运路111朝向带排出部102侧进给。另外,前部侧导带齿轮122可旋转地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00的带搬运路111的前部侧。前部侧导带齿轮122通过正转,将从带***部101侧沿着带搬运路111搬运的载带80朝向带排出部102侧进给,进而从带排出部102朝向外部进给。
后部侧导带齿轮121沿着带搬运路111设置有两个。以下,适当地将上游侧(即后部侧)的后部侧导带齿轮121称为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将下游侧(即前部侧)的后部侧导带齿轮121称为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和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相互向相同的旋转方向同步旋转。
前部侧导带齿轮122沿着带搬运路111设置有两个。以下适当地将上游侧(即后部侧)的前部侧导带齿轮122称为第一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将下游侧(即前部侧)的前部侧导带齿轮122称为第二前部侧导带齿轮122-2。第一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和第二前部侧导带齿轮122-2相互向相同的旋转方向同步旋转。
各导带齿轮120(具体而言,导带齿轮121-1、121-2、122-1、122-2)分别具有卡合突起123。卡合突起123是在导带齿轮120的外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齿。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的卡合突起123、第一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的卡合突起123及第二前部侧导带齿轮122-2的卡合突起123分别遍及其外周整周每隔预定角度设置。另一方面,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的卡合突起123设置于其外周的一部分。即,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在其外周具有没有设置卡合突起123的部分。
在带搬运路111的位于各导带齿轮120的上方的部分设置有窗孔115。各导带齿轮120分别配置为,上端附近的卡合突起123穿过窗孔115在带搬运路111上突出。卡合突起123能够以在带搬运路111上突出的状态与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
卡合突起123形成为截面形状成为大致方形,并且形成为周向宽度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慢慢变小,即侧视成为梯形形状。卡合突起123具有能够与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的大小。卡合突起123形成为以其突起中心与载带80的卡合孔81b的孔中心一致的状态与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
各导带齿轮120分别具有齿轮124。齿轮124形成在导带齿轮120的比设置有卡合突起123的外周靠内径侧的位置。齿轮124没有从上述的窗孔115在带搬运路111上突出,而收纳于带搬运路111的下方。
供料器22具备在供料器主体100的后部侧安装的后部侧马达130。后部侧马达130是使后部侧导带齿轮121即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及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旋转的伺服马达。后部侧马达130能够使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121-2向正方向旋转。此外,后部侧马达130也可以能够使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121-2向反方向旋转。
在后部侧马达130的旋转轴131设置有驱动器齿轮132。驱动器齿轮132经由可旋转地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00的两个齿轮133、134而与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121-2的齿轮124啮合。在该结构中,若后部侧马达130旋转,则该旋转利用齿轮133、134而减速并且向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及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传递,上述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121-2相互同步地旋转。
供料器22具备在供料器主体100的前部侧安装的前部侧马达140。前部侧马达140是使前部侧导带齿轮122即第一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及第二前部侧导带齿轮122-2旋转的伺服马达。前部侧马达140能够使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122-2向正方向旋转。此外,前部侧马达140也可以能够使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122-2向反方向旋转。
在前部侧马达140的旋转轴141设置有驱动器齿轮142。驱动器齿轮142经由可旋转地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00的两个齿轮143、144而与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122-2的齿轮124啮合。在该结构中,若前部侧马达140旋转,则该旋转利用齿轮143、144减速并且向第一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及第二前部侧导带齿轮122-2传递,上述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122-2相互同步地旋转。
供料器22具备上表面按压部件150。上表面按压部件150配置于带搬运路111的上方,以平行地沿着该带搬运路111的方式形成于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与第一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之间。在上表面按压部件150的前端部形成有轴支撑部151。轴支撑部151轴支撑于在供料器主体100设置的轴部。上表面按压部件150利用轴支撑部15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00。上表面按压部件150由扭簧等施力部件152向下方施力。上表面按压部件150具有以下功能:在由施力部件152向下方施力时,对沿着带搬运路111搬运的载带80的上表面进行按压来防止该载带80的浮起。
供料器22具备入口按压部件153、下游侧按压部件154、操作杆155。入口按压部件153在带搬运路111的上方接近带***部101而配置,并形成为平行地沿着带搬运路111的后部。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在带搬运路111的上方相对于入口按压部件153配置于前侧(下游侧)。入口按压部件153及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分别设置为能够从带搬运路111远离或者能够向带搬运路111接近。
入口按压部件153配置于下游侧按压部件154的后部下方,并经由一对轴156安装于该下游侧按压部件154的后部。在一对轴156安装有对入口按压部件153向下方施力的弹簧157。入口按压部件153具有以下功能:在由弹簧157向下方施力时,将***带***部101的载带80朝向带搬运路111按压。下游侧按压部件154经由一对轴159-1、159-2安装于在供料器主体100安装的支撑部件158-1、158-2。在轴159-1、159-2安装有对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向下方施力的弹簧160。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具有以下功能:在由弹簧160向下方施力时,在入口按压部件153的下游侧将载带80朝向带搬运路111按压。
操作杆155设置为在比供料器主体100的带***部101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向后方突出。操作杆155以能够以枢轴161为中心转动的方式支撑于供料器主体100的后部。操作杆155由作业者以枢轴161为中心进行转动操作。
在操作杆155以可动作的方式连结有入口按压部件153。入口按压部件153具有配置于一对轴156之间的卡合部件153a。在操作杆155的前后中央部设置有工作卡合部155a。工作卡合部155a与入口按压部件153的卡合部件153a的下表面卡合。操作杆155因弹簧162的作用力向预定方向(图5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没有对操作杆155施加克服弹簧162的作用力的力(即,与基于该作用力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图5中为顺时针方向)的力)的通常时如图5所示那样,工作卡合部155a保持于预定的下端位置,通过弹簧157的作用力将入口按压部件153朝向带搬运路111按压,因此无法向带***部101***新的载带80。
另一方面,在如图6所示那样操作杆155由作业者向上方抬起并克服弹簧162的作用力以枢轴161为中心转动时,工作卡合部155a上升,入口按压部件153克服弹簧157的作用力而上升。因此,在作业者抬起操作杆155时,入口按压部件153与带搬运路111分离,因此能够向带***部101***新的载带80。
在入口按压部件153的后部枢轴支撑有挡板163。挡板163具有以下功能:在将入口按压部件153朝向带搬运路111按压的状态下通过自重封闭带***部101而无法***新的载带80。挡板163在入口按压部件153上升时与下游侧按压部件154的后部卡合并转动,使带***部101以能够***新的载带80的方式敞开。
在入口按压部件153的下游侧相邻设置有止动部件164。止动部件164利用设置于其中央部的轴支撑部164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于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在止动部件164设置有抵接部164b。抵接部164b设置在比止动部件164的轴支撑部164a靠前方的下部的位置。抵接部164b是朝向下方突出并能够与带搬运路111抵接的部位。抵接部164b由设置于下游侧按压部件154与止动部件164之间的弹簧(未图示)向与带搬运路111抵接的方向施力。
在止动部件164的后端部设置有停止部164c。停止部164c设置为能够从带搬运路111远离或者能够向带搬运路111接近。停止部164c具有能够供载带80的前端抵接的后表面,并具有在向带搬运路111抵接时阻止该载带80向下游侧搬运的功能。停止部164c配置于前端与该停止部164c的后表面抵接的载带80的卡合孔81b和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的卡合突起123之间的卡合是否产生的边界位置。此外,该卡合在停止部164c与带搬运路111分离的状态下实现。
在止动部件164设置有突出部164d。突出部164d设置在止动部件164的比轴支撑部164a靠前方的上部的位置。突出部164d朝向上方突出。在突出部164d的前端设置有凸轮从动件164e。在操作杆155的前部形成有凸轮部155b。凸轮部155b以能够卡合或分离的方式与凸轮从动件164e卡合。
如图5所示那样,在操作杆155因弹簧162的作用力向预定方向转动且入口按压部件153保持于与带搬运路111抵接的位置的状态下,操作杆155的凸轮部155b与止动部件164的凸轮从动件164e分离。在这种情况下,止动部件164因省略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而以轴支撑部164a为中心向相反方向转动,保持为使抵接部164b与带搬运路111抵接并且使停止部164c与带搬运路111分离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如图6所示那样操作杆155克服弹簧162的作用力转动时,操作杆155的凸轮部155b与止动部件164的凸轮从动件164e卡合。在这种情况下,止动部件164克服省略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以轴支撑部164a为中心向预定方向转动,使停止部164c与带搬运路111抵接。当在这样的状态下载带80***带***部101时,该***的载带80进入供料器主体100的带上表面施力部件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之间后,其前端与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抵接并停止。
此外,载带80(以下,将该载带80称为旧载带80)通过了带搬运路111与止动部件164的抵接部164b之间后,通过该旧载带80抬起抵接部164b,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与带搬运路111抵接。当在这样的状态下新的载带80(以下,将该载带80称为新载带80)***带***部101并重叠在旧载带80上时,该新载带80进入了带上表面施力部件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之间后,其前端与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抵接并停止。由此,当旧载带80在带搬运路111上搬运时,阻止新载带80向下游侧搬运,新载带80在其位置等待。
供料器22具备带剥离装置165。如图9所示那样,带剥离装置165配置于供料器主体100的前侧上部。带剥离装置165设置于带引导件110。即,带引导件110具有带剥离装置165。带剥离装置165具有剥离部件166和折回部件167。
在带引导件110与供料器主体100之间,装入有对该带引导件110向下方施力的施力部件(未图示)。带引导件110由施力部件向接近供料器主体100的下方施力。在带引导件110的后端部突设有杆110a。杆110a是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通过作业者的抬起操作将带引导件110向上方抬起的部件。带引导件110在杆110a没有被抬起的情况下,在载带80没有进入时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与带搬运路111的上表面抵接,并且在载带80进入时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在带搬运路111的上表面及导带齿轮122之间夹着并保持该载带80。另一方面,带引导件110在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抬起杆110a的情况下,与带搬运路111的上表面及导带齿轮122分离并解除它们之间的载带80的保持。
剥离部件166相对于元件供给位置L配置于预定进给方向上游侧,例如配置于第一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的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并且第二前部侧导带齿轮122-2的预定进给方向上游侧。剥离部件166是通过从载带80的基带81剥离盖带83而成为能够在元件供给位置L从收容孔81a取出(吸附或移载)元件60的状态的刀部件。
剥离部件166为了在载带80搬运期间使该剥离部件166的前端的刀尖***基带81与盖带83之间而大致水平地形成。剥离部件166的前端部如图10所示那样,以其前端的刀尖相对于载带80的进给方向A而朝向相反方向突出的方式在带宽方向上以山型弯曲。
剥离部件166以仅剥离基带81和盖带83粘合的隔着收容孔81a的宽度方向两侧(两部位)中的一部位的方式偏向宽度方向的一侧配置并形成。此外,剥离部件166的前端形成于与基带81和盖带83的两部位的粘合部中的一部位对应的宽度方向位置即可。因此,盖带83在由剥离部件166从基带81剥离时,成为在宽度方向的一端侧从基带81剥离而在另一端侧粘合于基带81的状态。
折回部件167相对于剥离部件166(即,由剥离部件166将盖带83从基带81剥离的剥离位置)配置于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相对于元件供给位置L配置于预定进给方向上游侧。折回部件167是使剥离了的盖带83的宽度方向一端侧(具体而言,载带80的宽度方向两端中的配置有收容元件60的收容孔81a的端侧)立起并折回的部件。折回部件167形成为大致水平地扩展的板状。
在引导上壁114设置有元件取出部116。元件取出部116是在引导上壁114开口的能够取出收容于基带81的收容孔81a的元件60的孔部。在引导上壁114开口的设置有元件取出部116的位置是处于比上述的剥离位置靠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位置,成为供料器22的上述的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元件取出部116形成为元件移载部30中的吸附保持元件60的吸嘴在该元件60移载时不会与引导上壁114接触的大小。载带80中的通过了元件取出部116的部位从供料器22的前部向下方垂下,向供料器22的外部排出。
3.供料器的动作
在上述的供料器22中,旧载带80卷绕于由第一保持部23a保持的带盘70,并且新载带80卷绕于由第二保持部23b保持的带盘71。在操作杆155由弹簧162的作用力保持的通常状态下,如图5所示那样,入口按压部件153保持于与带搬运路111抵接的位置,并且挡板163由于自重而转动并将带搬运路111封闭。
当在上述的状态下克服弹簧162的作用力对操作杆155进行抬起操作时,如图6所示那样,通过工作卡合部155a的上升使入口按压部件153克服弹簧157的作用力而上升。此时,入口按压部件153与带搬运路111分离,并且挡板163通过下游侧按压部件154而转动,使带***部101以能够***载带80的状态敞开。并且,同时止动部件164通过操作杆155的凸轮部155b而转动,停止部164c与带搬运路111抵接。
当在该状态下由作业者将旧载带80从带***部101***带搬运路111上时,该旧载带80的前端能够***至与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抵接的位置。当在旧载带80***至与停止部164c抵接的位置的状态下解除操作杆155的抬起操作时,该操作杆155通过弹簧162的作用力而转动并恢复至原位置。在该恢复原点状态下,如图7所示那样,入口按压部件153通过弹簧157的作用力而朝向带搬运路111下降,从而将旧载带80朝向带搬运路111按压,并且挡板163由于自重而将带***部101封闭。而且,同时止动部件164通过弹簧的作用力,使抵接部164b与带搬运路111抵接,并且使停止部164c与带搬运路111分离。
使用各种传感器来检测旧载带80向带***部101的***,在检测到带搬运路111上的旧载带80的存在且操作杆155恢复至原位置的情况下,后部侧马达130以使第一及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121-2向正方向旋转的方式被驱动。若进行这样的后部侧马达130的驱动,则第一及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121-2向正方向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通过停止部164c与带搬运路111的分离而允许将旧载带80的前端侧从停止部164c向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搬运,并且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在其卡合突起123与旧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的状态下正转,因此该旧载带80通过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的正转而向带排出部102侧搬运。若进行这样的搬运,则通过旧载带80克服弹簧160的作用力而抬起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在下游侧按压部件154与带搬运路111之间搬运该旧载带80。
如上述那样,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的卡合突起123仅设置于该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的外周的一部分。因此,在卡合突起123卡合于旧载带80的卡合孔81b后,该旧载带80间歇地朝向带排出部102侧进给。因此,可避免急速进行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对载带80的导入。此外,若抬起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则止动部件164的轴支撑部164a一体上升。
在基于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的正转的旧载带80的搬运进行时,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的卡合突起123卡合于该旧载带80的前端侧的卡合孔81b。在这样的卡合后,该旧载带80通过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的正转而向带排出部102侧搬运。如上述那样,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的卡合突起123遍及该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的外周整周设置。因此,当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的卡合突起123卡合于旧载带80的卡合孔81b后,以短时间进行该旧载带80向带排出部102的移动。
在基于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的正转的旧载带80的搬运进行时,首先,该旧载带80的前端从在上表面按压部件150的后端部形成的引导部与带搬运路111之间进入上表面按压部件150的下方。因此,该旧载带80的前端侧在通过上表面按压部件150抑制了从带搬运路111的浮起的状态下朝向前部侧导带齿轮122侧搬运。
在使用传感器检测到通过基于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2的正转的旧载带80的搬运的进行而旧载带80的前端达到相对于第一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的预定进给方向上游侧的情况下,后部侧马达130及前部侧马达140以使第一及第二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122-2与第一及第二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121-2向正方向间歇地旋转的方式被驱动。在进行这样的后部侧马达130及前部侧马达140的驱动时,各后部侧导带齿轮121及各前部侧导带齿轮122向正方向间歇地旋转。此外,该间歇性的旋转的每一次动作的角度按收容于载带80的元件60的间距间隔来进行。
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一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的卡合突起123卡合于旧载带80的卡合孔81b时,该旧载带80通过第一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的正转而向带排出部102侧搬运,并且在该搬运期间通过带剥离装置165从旧载带80剥离盖带83。而且,在第二前部侧导带齿轮122-2的卡合突起123卡合于该旧载带80的卡合孔81b时,该旧载带80通过第二前部侧导带齿轮122-2的正转向带排出部102侧搬运。此外,后部侧导带齿轮121及前部侧导带齿轮122的间歇性的旋转中的每次旋转停止时,收容于旧载带80的元件60定位于元件供给位置L并由元件移载部30移载。
另外,在带搬运路111上的旧载带80的搬运期间,该旧载带80按压并抬起止动部件164的抵接部164b,因此止动部件164克服弹簧的作用力以轴支撑部164a为中心转动。由此,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与旧载带80的上表面相接并抵接。
在这样的状态下操作杆155被抬起并克服弹簧162的作用力而转动时,入口按压部件153与带搬运路111分离,并且挡板163使带***部101敞开,因此能够***新载带80。而且,在新载带80的前端侧穿过带***部101而***旧载带80与入口按压部件153之间时,该新载带80的前端进入带上表面施力部件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之间后与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抵接,该新载带80在其位置停止搬运。因此,阻止新载带80向下游侧的搬运。
当在如上述那样新载带80***至与停止部164c抵接的位置的状态下解除操作杆155的抬起操作时,该操作杆155通过弹簧162的作用力而转动并恢复至原位置。此时,新载带80抬起止动部件164的抵接部164b,因此通过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维持新载带80的停止。
当在如上述那样维持新载带80的停止的状态下旧载带80的后端即末端搬运至比新载带80的始端即前端靠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位置时,该新载带80与相对于旧载带80处于预定进给方向上游侧的带搬运路111的上表面相接,第一后部侧导带齿轮121-1的卡合突起123卡合于新载带80的卡合孔81b。而且,通过第一前部侧导带齿轮122-1的正转,新载带80进入因旧载带80的存在而形成于带搬运路111与止动部件164之间的缝隙,并朝向带排出部102侧搬运。此外,在新载带80的前端抬起抵接部164b时,如上述那样,止动部件164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转动,并由停止部164c阻止新的载带80的进入。
这样,若在带搬运路111中***两个载带80,则能够在第一个载带80的搬运结束时开始第二个载带80的搬运。因此,不会将两个载带80以重叠的状态从停止部164c向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搬运,能够在时间上连续地搬运两个载带80,能够不中断地连续进行收容于载带80的元件60向元件供给位置L的供给。另外,通过使后部侧马达130及前部侧马达140双方以使各导带齿轮120正转的方式被驱动,能够将收容于载带80的元件60供给至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
4.供料器的带引导件的构造及作用效果
在上述的供料器22中,供料器主体100具备带引导件110,带引导件110具有一对引导侧壁112、113、引导上壁114、带剥离装置165。如上述那样,在带引导件110中,引导上壁114设置于带搬运路111的上方。引导上壁114的供料器22前部侧具有通过与带搬运路111上的载带80的上表面抵接而限制载带80向上方移动的作用。
如图10、图11及图12所示那样,引导上壁114具有上表面支撑部117。上表面支撑部117设置于引导上壁114的供料器22前部侧,具体而言,设置在比剥离部件166剥离盖带83的剥离位置靠载带80的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上表面支撑部117沿着进给方向A连续延伸,并以带状形成。此外,上表面支撑部117也可以与剥离部件166一体化地形成。上表面支撑部117是通过与带搬运路111上的载带80的上表面抵接而限制载带80向上方的移动并对搬运期间的载带80的上表面进行支撑的部位。
上表面支撑部117在载带80进入带引导件110与带搬运路111之间之前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与该带搬运路111抵接。在载带80从这样的状态进入带引导件110的前端部与带搬运路111之间时,通过载带80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将该带引导件110的前端部推起来,从而上表面支撑部117从带搬运路111向上方分离。
此时,上表面支撑部117与载带80的上表面抵接并在与带搬运路111之间夹着该载带80。另外,夹着该载带80的状态下的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下表面与带搬运路111的上表面之间的分离距离Ta和载带80的上下的厚度(具体而言,从基带81剥离盖带83的状态下的载带80的厚度(即,将基带81的厚度和底带82的厚度相加而得到的厚度))一致。
此外,也可以是,引导上壁114的比剥离位置靠载带80的预定进给方向上游侧的部位在载带80夹在带搬运路111与上表面支撑部117之间的状态下从带搬运路111的上表面向上方超过上述的分离距离Ta而分离。超过该引导上壁114的分离距离Ta的分离距离也可以与盖带粘合于基带81的状态下的载带80的厚度大致一致,另外也可以比该厚度大。
带剥离装置165的剥离部件166向带搬运路111的上方分离设置。剥离部件166形成为,从设置于引导上壁114的开口进入带引导件110内(具体而言,比引导上壁114靠下方的位置)。剥离部件166具有从载带80的基带81剥离盖带83的作用。剥离部件166在载带80进入带引导件110与带搬运路111之间之前,即便上表面支撑部117与带搬运路111抵接,也不会与该带搬运路111抵接而从带搬运路111向上方分离,并且在载带80进入带引导件110与带搬运路111之间之后,从带搬运路111进一步向上方分离。
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下表面位于比剥离部件166的至少前端部(即,以供料器主体100为基准的情况下为后部侧的端部)的下表面(背面)靠下方的位置。即,带引导件110形成为,剥离部件166的前端部的背面相对于带搬运路111位于比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在带引导件110与带搬运路111之间夹着载带80的状态下的剥离部件166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与带搬运路111的上表面之间的分离距离Tb大于盖带83从基带81被剥离的状态下的载带80的厚度(即,将基带81的厚度和底带82的厚度相加而得到的厚度)。
引导上壁114还具有元件通过部118。元件通过部118是设置在剥离部件166的比前端部(即上述的剥离位置)靠载带80的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部位(此外,也可以包括剥离部件166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位),且是在搬运载带80的期间基带81的收容孔81a进而收容于该收容孔81a的元件60在下方通过的部位。元件通过部118在进给方向A上延伸,并以具有比收容孔81a的宽度大的宽度的方式以带状形成。此外,元件通过部118也可以与剥离部件166、上表面支撑部117一体化而形成。
元件通过部118在载带80的搬运期间从带搬运路111向上方分离。元件通过部118不是在该搬运期间与剥离了盖带83的载带80的上表面抵接并进行支撑的部位,不包括上述的上表面支撑部117。元件通过部118的下表面相对于带搬运路111而位于与剥离部件166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位于比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在带引导件110与带搬运路111之间夹着载带80的状态下的元件通过部18的下表面与带搬运路111的上表面之间的分离距离Tc大于盖带83从基带81被剥离的状态下的载带80的厚度(即,将基带81的厚度和底带82的厚度相加而得到的厚度)。
即,上述的分离距离Tb和上述的分离距离Tc相互大致一致(Tb≈Tc)。另外,分离距离Tb、Tc比分离距离Ta大(Tb(≈Tc)>Ta)。此外,这些分离距离之差|Tb(≈Tc)-Ta|例如也可以与预计在载带80的搬运期间收容于收容孔81a的元件60从基带8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量的最大值对应,也可以设定为该最大值以上。
上表面支撑部117相对于元件通过部118在载带80的宽度方向上相邻设置。上表面支撑部117设置在引导上壁114的宽度方向一侧(具体而言,宽度方向上的与配置有载带80的卡合孔81b的一侧相反的配置有收容孔81a的一侧)。上表面支撑部117和元件通过部118在相互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状态下与进给方向A平行地延伸。上表面支撑部117沿着载带80的进给方向A连续地延伸,并以其下表面成为平面的方式形成。
在上述的带引导件110中,剥离部件166和元件通过部118(此外,包括剥离部件166的除前端部之外的部位)形成为与带搬运路111面对面的下表面彼此成为同一平面。另一方面,在该元件通过部118和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与带搬运路111面对面的下表面彼此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19。台阶部119的上端与下端的高度位置之差产生上述的分离距离之差|Tb(≈Tc)-Ta|的量。台阶部119沿着载带80的进给方向A延伸。此外,台阶部119可以形成为在元件通过部118与上表面支撑部117之间,下表面位置的变化急剧产生,或者下表面彼此经由正交面而连接,另外,也可以形成为,下表面位置的变化圆滑地产生,或者下表面彼此通过斜面、弯曲面连接。
在具备上述的带引导件110的供料器22的构造中,若向供料器主体100的带***部101***载带80,则导带齿轮120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载带80在导带齿轮120的卡合突起123卡合于卡合孔81b且在下表面处支撑于带搬运路111的状态下,朝向带排出部102侧向进给方向A进给。而且,在载带80的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的前端到达由施力部件向下方施力的带引导件110时,载带80将该带引导件110推起来并进入该带引导件110内,上表面被引导上壁114引导并且侧面被引导侧壁112、113引导。其后,载带80在前部侧导带齿轮122的卡合突起123卡合于卡合孔81b的状态下向进给方向A进给。
接下来,在载带80的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的前端到达带剥离装置165的剥离部件166的前端时,剥离部件166的前端的刀尖***基带81与盖带83之间,开始盖带83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从基带81的剥离。而且,若载带80的进给进一步进行,则如图13、图14及图15所示那样,载带80成为其下表面被支撑于带搬运路111并且其上表面(具体而言,基带81的上表面)与上表面支撑部117抵接的状态。即,载带80的基带81成为夹在带搬运路111的上表面与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下表面之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上表面支撑部117限制载带80向上方的移动,支撑载带80的上表面(具体而言,基带8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剥离部件166的前端部处于以带搬运路111的上表面为基准而比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因此,在基带81的上表面被支撑于上表面支撑部117的状态下,载带80的剥离位置处的基带81与盖带83之间的边界部的高度位置高于被上表面支撑部117支撑的载带80的支撑位置处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根据该构造,能够对于在剥离位置处剥离了盖带83的基带81,在比剥离位置靠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即,从该剥离位置至上述的支撑位置为止的范围)施加向下方拉动的力。此外,该施加的力与上述的高度位置的差异对应。
当基带81在比剥离位置靠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向下方被拉动时,基带81的收容孔81a的开口的高度位置在通过剥离位置后自该剥离位置处的高度位置起从该剥离位置至上表面支撑部117的支撑位置慢慢向下方移动。这样收容孔81a的开口的高度位置即便在剥离位置处为剥离部件166的刀尖附近,若从刚通过该剥离位置后向下方移动,则也在基带81的收容孔81a的开口刚通过剥离位置后从剥离部件166的下表面向下方远离。在该构造中,与假设在带引导件110中剥离部件166和上表面支撑部117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的对比构造相比,如图15所示那样,可确保处于基带81的上表面的收容孔81a的开口与剥离部件166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CL。
因此,根据供料器22的构造,能够避免在从基带81剥离了盖带83后在基带81的收容孔81a内露出的元件60容易与剥离部件166的下表面抵接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剥离部件166而弄伤通过剥离位置后的基带81内露出的元件60。
另外,带引导件110的元件通过部118处于以带搬运路111的上表面为基准而与剥离部件166的前端部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且处于比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因此,如图15所示那样,在载带80(具体而言,其基带81)的上表面被上表面支撑部117支撑的状态下,在比剥离位置靠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的元件通过部118的下表面与该载带80的上表面之间确保间隙CL。
根据该构造,在载带80的搬运期间,即便收容孔81a内的元件60在通过了剥离位置后从基带8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上述的间隙CL的量,也能够抑制该元件60与引导上壁114(即,元件通过部118)的下表面抵接。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带引导件110的引导上壁114而弄伤通过剥离位置后的基带81内露出的元件60。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导带齿轮120相当于技术方案记载的“进给装置”。
5.变形方式
然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带引导件110具有的引导上壁114的元件通过部118的下表面整个区域位于比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且位于与剥离部件166的前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但是,供料器22不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16所示那样,元件通过部118具有下表面的高度位置相互不同的第一元件通过部118a及第二元件通过部118b。第一元件通过部118a是设置在元件通过部118整个区域中的进给方向A的上游侧并与剥离部件166的前端部相连的部位。第二元件通过部118b是设置在比第一元件通过部118a靠进给方向A的下游侧的位置的部位。第一元件通过部118a的下表面位于比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位于与剥离部件166的前端部的背面大致相同的高度。第二元件通过部118b位于比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剥离部件166的前端部低的高度。此外,第一元件通过部118a也可以是引导上壁114中的从剥离部件166的前端部(即剥离位置)至以一个间距~两个间距的量位于预定进给方向下游侧的部位,上述一个间距是在进给方向A上排列的两个卡合孔81b之间的距离。
在该变形方式的构造中,在第一元件通过部118a与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下表面彼此之间形成有高度位置之差(高低差)Ha相对大的台阶部119,并且在第二元件通过部118b与上表面支撑部117的下表面彼此之间形成有高度位置之差Hb相对小的台阶部119。在载带80的基带81和盖带83刚剥离后,基带81的收容孔81a内的元件60容易上下移动。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的构造,进给方向A上游侧的台阶部119的高低差Ha相对大,因此能够抑制弄伤元件60。另外,位置越远离基于剥离部件166的剥离位置,则越成为基带81的收容孔81a内的元件60不易上下移动而稳定的状态。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的构造,进给方向A下游侧的台阶部119的高低差Hb相对小,因此能够抑制弄伤元件60,并且能够将基带81的浮起抑制为最小限度而切实地进行向上方的移动限制。
另外,在上述的变形方式的构造中,在第一元件通过部118a与第二元件通过部118b的下表面彼此之间,形成有产生(Ha-Hb)量的高低差的台阶部118c。此外,如图16所示那样,优选该台阶部118c形成为下表面位置的变化圆滑地产生,或者下表面彼此通过斜面、弯曲面连接。根据该台阶部118c的构造,在基带81内的元件在通过台阶部118c时与该台阶部118c抵接时,也能够避免该抵接部位成为与台阶部118c的进给方向A正交的面、角部,与形成为下表面位置的变化急剧产生、或者下表面彼此经由正交面而连接的构造相比,能够缓和以台阶部118c的形状为起因的对该元件60的损伤。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带引导件110具有的上表面支撑部117相对于元件通过部118仅在载带80的宽度方向一侧相邻设置。但是,上表面支撑部117不限定于仅设置于载带8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也可以如图17所示那样,分别与载带80的宽度方向两侧对应而分开设置。但是,上表面支撑部117隔着元件通过部118而分别设置在宽度方向两侧的构造与仅设置在载带8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构造相比,能够切实地进行搬运期间的载带80向上方的移动限制并切实地进行其支撑,从而优选。
另外,在该变形方式中,隔着元件通过部118分别设置于宽度方向两侧的上表面支撑部117也可以作为带引导件110分别独立地形成,但也可以作为带引导件110相互一体化而形成。若隔着元件通过部118而宽度方向两侧的上表面支撑部117相互一体化地形成,则能够不增加元件数量而通过上表面支撑部117切实地支撑搬运期间的载带8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上表面支撑部117沿着载带80的进给方向A连续延伸,并形成为其下表面成为一个平面。但是,也可以如图18所示那样,上表面支撑部117沿着载带80的进给方向A断续地设置,即沿着载带80的进给方向A散布地设置。在该构造中,能够在上表面支撑部117散布的进给方向A的多个部位支撑载带80,因此能够减少搬运期间的载带80从上表面支撑部117受到的阻力,能够顺畅地进行载带80的搬运并抑制该搬运期间的堵塞。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载带80具有在设置有贯通的收容孔81a的基带81的下表面粘合有底带82的构造。但是,载带80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没有在下表面粘合底带82而具有设置了收容元件60的槽的基带的压纹式的载带。
此外,供料器22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元件安装机 21...插槽 22...供料器 50...基板 60...元件 80...载带81...基带 81a...收容孔 81b...卡合孔 83...盖带 100...供料器主体 110...带引导件111...带搬运路 112、113...引导侧壁 114...引导上壁 116...元件取出部 117...上表面支撑部 118...元件通过部 118a...第一元件通过部 118b...第二元件通过部 119...台阶部 120...导带齿轮 165...带剥离装置 166...剥离部件。

Claims (9)

1.一种供料器,通过在预定进给方向上进给收容有元件的载带而将所述元件向预定供给位置供给,
所述载带具有:基带,设置有***述元件的收容部;及盖带,粘贴于所述基带的上表面,并将所述收容部封闭,
所述供料器具备:
带搬运路,沿着所述预定进给方向延伸,并对所述载带的下表面进行支撑;
进给装置,对所述带搬运路上的所述载带进行进给;及
带引导件,设置于所述带搬运路的上方,并对所述带搬运路上的所述载带进行引导,
所述带引导件具有:
剥离部,从所述带搬运路上的所述载带的所述基带剥离所述盖带;及
上表面支撑部,设置于比所述剥离部的前端部靠所述预定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并与被剥离了所述盖带后的所述基带的上表面抵接而限制该基带向上方移动,且所述上表面支撑部的下表面位于比所述剥离部的前端部的背面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带引导件具有形成于所述剥离部的前端部的背面与所述上表面支撑部的下表面之间的台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带引导件具有元件通过部,所述元件通过部设置于比所述剥离部的前端部靠所述预定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载带的搬运期间被收容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元件在所述元件通过部的下方通过,且所述元件通过部的下表面位于比所述上表面支撑部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元件通过部具有:第一元件通过部,下表面位于与所述剥离部的前端部的背面相同的高度;及第二元件通过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元件通过部靠所述预定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且下表面位于比所述剥离部的前端部的背面靠下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上表面支撑部具有隔着所述元件通过部而设置于与所述预定进给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第一上表面支撑部及第二上表面支撑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第一上表面支撑部和所述第二上表面支撑部相互一体化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3及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上表面支撑部沿着所述预定进给方向连续地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上表面支撑部沿着所述预定进给方向连续地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3及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上表面支撑部沿着所述预定进给方向断续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上表面支撑部沿着所述预定进给方向断续地设置。
CN201880094942.7A 2018-06-26 2018-06-26 供料器 Active CN1122929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4245 WO2020003388A1 (ja) 2018-06-26 2018-06-26 フィー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92922A CN112292922A (zh) 2021-01-29
CN112292922B true CN112292922B (zh) 2022-02-01

Family

ID=68986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4942.7A Active CN112292922B (zh) 2018-06-26 2018-06-26 供料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817538B1 (zh)
JP (2) JP6960057B2 (zh)
CN (1) CN112292922B (zh)
WO (1) WO20200033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29029A (ja) * 2020-02-14 2021-09-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WO2024127452A1 (ja) * 2022-12-12 2024-06-20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剥離装置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3391A (zh) * 2006-10-13 2008-04-16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CN103662152A (zh) * 2012-09-04 2014-03-26 三星泰科威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载带送进装置和电子元件载带送进方法
CN103781340A (zh) * 2012-10-22 2014-05-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载带的盖带剥离装置以及剥离方法
JP2015103664A (ja) * 2013-11-25 2015-06-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トップテープ剥離部
CN106031325A (zh) * 2014-02-14 2016-10-1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供料器更换装置
CN107211562A (zh) * 2015-01-22 2017-09-26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供料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785Y2 (zh) * 1981-03-13 1987-01-22
EP1298977B1 (en) * 2001-09-19 2005-11-30 Mydata Automation AB System for handling components at a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JP5269714B2 (ja) * 2009-07-22 2013-08-21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US8678065B2 (en) 2010-03-30 2014-03-25 Sts Co., Ltd. Carrier tape feeder
JP6000792B2 (ja) * 2012-10-10 2016-10-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3391A (zh) * 2006-10-13 2008-04-16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CN103662152A (zh) * 2012-09-04 2014-03-26 三星泰科威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载带送进装置和电子元件载带送进方法
CN103781340A (zh) * 2012-10-22 2014-05-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载带的盖带剥离装置以及剥离方法
JP2015103664A (ja) * 2013-11-25 2015-06-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トップテープ剥離部
CN106031325A (zh) * 2014-02-14 2016-10-1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供料器更换装置
CN107211562A (zh) * 2015-01-22 2017-09-26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供料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17538A4 (en) 2021-06-30
JP2022000931A (ja) 2022-01-04
EP3817538B1 (en) 2023-09-06
EP3817538A1 (en) 2021-05-05
JP7254141B2 (ja) 2023-04-07
JPWO2020003388A1 (ja) 2021-04-01
WO2020003388A1 (ja) 2020-01-02
CN112292922A (zh) 2021-01-29
JP6960057B2 (ja) 2021-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1344B2 (ja) フィーダ装置
JP6271563B2 (ja) 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US10321619B2 (en) Feeder
WO2015181958A1 (ja) フィーダ
US10426069B2 (en) Feeder
JP6514328B2 (ja) フィーダ
JP7254141B2 (ja) フィーダ及びテープガイド
CN111418275B (zh) 供料器
JP6694358B2 (ja) 干渉有無検知装置および干渉有無検知方法
CN109417867B (zh) 供料器
WO2021033245A1 (ja) テープガイド
JP2022090460A (ja) テープ切断処理装置、テープ自動装填装置、及び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JP6780898B2 (ja) フィーダ装置
JP6744976B2 (ja) フィーダ装置
JP6694980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7398178B2 (ja) フィーダ装置
JP6950057B2 (ja) フィーダ
JP6759423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6586620B2 (ja) フィー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