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71983A - 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71983A
CN112271983A CN202011148738.4A CN202011148738A CN112271983A CN 112271983 A CN112271983 A CN 112271983A CN 202011148738 A CN202011148738 A CN 202011148738A CN 112271983 A CN112271983 A CN 1122719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heat
type semiconductor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487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陈乐
林国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14873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719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271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719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20Optical components
    • H02S40/22Light-reflecting or light-concentr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50/00Monitoring or testing of PV systems, e.g. load balancing or fault identification
    • H02S50/10Testing of PV devices, e.g. of PV modules or single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7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configuration of the cell or thermocouple forming the dev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该光伏发电设备包括光伏区域和热电区域,其中光伏区域中的半导体光伏电池可以将太阳光中的光能转换成电能,热电区域中的半导体热电电池可以将太阳光中的热能转换成电能。在光伏发电设备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半导体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低,而且还有半导体光伏电池损坏的危险。因此可以通过液晶透镜关闭光伏区域的透光,使得半导体光伏电池尽快散热后继续工作,而半导体热电电池正好利用高温时太阳光的热能进行电能转换,从而提高整体光伏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是建立在化石能源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现在每年对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但是地球上的这类能源是有限的,按照现在消耗速度化石能源将在21世纪中叶被消耗殆尽。同时伴随着这类化石能源的使用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大范围的严重影响。因此绿色无污染且可再生的新能源将取代现有能源成为未来能源***的基础。其中太阳能被认为是未来人类社会最合适最理想的替代能源。
光伏技术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聚焦阳光提高电池表面的能流密度可以显著的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同时减少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但是,将阳光聚焦到电池表面时会带来大量的热量,提高电池的温度,降低电池的发电效率,甚至在温度过高时损坏电池元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和方法,包括光伏区域和热电区域,其中光伏区域中的半导体光伏电池可以将太阳光中的光能转换成电能,热电区域中的半导体热电电池可以将太阳光中的热能转换成电能。在光伏发电设备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半导体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低,因此可以通过液晶透镜关闭光伏区域的透光,使得半导体光伏电池尽快散热后继续工作,提高整体光伏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包括:
发电箱体,半导体光伏电池、半导体热电电池、温度探测器和液晶透镜;
所述发电箱体包括侧面板和底板,所述侧面板将所述底板的轮廓包围设置;所述发电箱体内设置有所述温度探测器;
所述底板包括光伏区域和热电区域,所述光伏区域上阵列安装有相互串联的所述半导体光伏电池,所述热电区域上安装有相互串联的所述半导体热电电池;
所述液晶透镜安装于所述侧面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液晶透镜在所述底板的正投影区域覆盖所述光伏区域和所述热电区域。
可以理解,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该光伏发电设备包括光伏区域和热电区域,其中光伏区域中的半导体光伏电池可以将太阳光中的光能转换成电能,热电区域中的半导体热电电池可以将太阳光中的热能转换成电能。在光伏发电设备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半导体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低,而且还有半导体光伏电池损坏的危险。因此可以通过液晶透镜关闭光伏区域的透光,使得半导体光伏电池尽快散热后继续工作,而半导体热电电池正好利用高温时太阳光的热能进行电能转换,从而提高整体光伏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底板背离所述液晶透镜的一侧设置有金属散热肋结构。
可以理解,该金属散热肋结构为刚性材料制成,可以为发电箱增加与外部冷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在封闭的发电箱体内部所产生的热量顺利地向外部排出,起到较好的散热作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光伏区域对应的所述底板包括依次层叠的导热陶瓷层和热处理层,所述导热陶瓷层与所述半导体光伏电池接触,所述热处理层形成于所述导热陶瓷层与所述金属散热肋结构之间;所述热处理层包括热管散热***和填充于所述导热陶瓷层与所述金属散热肋结构之间的绝热胶材。
可以理解,由于导热陶瓷层与金属散热肋结构之间填充有绝热胶材,因此光伏区域所产生的热量只能通过热管散热***进行处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热管散热***包括U型热管和液泵;所述U型热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直管、弯曲管道和第二直管;所述第一直管平行于所述导热陶瓷层设置,且与所述导热陶瓷层接触;所述第二直管平行于所述导热陶瓷层设置,且与所述金属散热肋结构接触;所述第二直管背离所述弯曲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液泵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直管背离所述弯曲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液泵的出口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U型热管内存储有用于散热的冷媒,所述第一直管作为所述冷媒的蒸发腔,所述第二直管作为所述冷媒的冷凝腔。
其中,冷媒是一种容易吸热变成气体,又容易放热变成液体的物质。理想冷媒无毒、不***、对金属及非金属无腐蚀作用、不燃烧、泄漏时易于察觉、化学性安定、对润滑油无破坏性、具有较高的蒸发潜热、对环境无害。比如:氨气、氟氯碳化物等。
可以理解,U型热管内存储的冷媒在第一直管中吸收导热陶瓷层传输的热量蒸发为冷媒气体,该冷媒气体经弯曲管道进入第二直管,在第二直管中通过与金属散热肋结构的间接接触冷凝为冷媒液体,该冷媒液体最终经液泵重新返回第一直管循环使用。从而将半导体光伏电池产生的热量带走,为其散热。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半导体热电电池包括间隔排列的P型半导体柱和N型半导体柱,相邻设置的所述P型半导体柱和所述N型半导体柱构成一对PN组件,所述PN组件中所述P型半导体柱和所述N型半导体柱的顶部通过顶电极相互连接;一个所述PN组件的所述N型半导体柱与相邻设置的另一个所述PN组件的所述N型半导体柱的底部通过底电极相互连接;所述底电极与所述金属散热肋结构接触。
可以理解,阳光照射半导体热电电池时主要照射到顶电极处,因此顶电极处为半导体热电电池的热端,而背离太阳光且与金属散热肋结构接触的底电极则为半导体热电电池的冷端。P型半导体柱中的空穴由热端向冷端移动,N型半导体柱中的电子也由热端向冷端移动,从而在PN组件的冷端形成电势差,多个PN组件的电势差叠加起来形成了半导体热电电池的供电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P型半导体柱和所述N型半导体柱在垂直于所述底板方向上的尺寸一致;所述P型半导体柱和所述N型半导体柱的间隔距离相等;所述顶电极和所述底电极的尺寸一致。
可以理解,P型半导体柱和N型半导体柱的高度一致;P型半导体柱和N型半导体柱的间隔距离相等;顶电极和底电极的尺寸一致,可以使得整个半导体热电电池的结构更加规范、美观、便于生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热电区域对应的底板上涂布有绝热胶体平坦层,所述绝热胶体平坦层在垂直于所述底板方向上的尺寸低于所述P型半导体柱和所述N型半导体柱在垂直于所述底板方向上的尺寸。
可以理解,绝热胶体平坦层的设置使得PN组件的热量不对外扩散,P型半导体柱和N型半导体柱的载流子充分吸收来自顶电极的太阳光热量,将其转换成电量,提高半导体热电电池的发电效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温度探测器设置于靠近所述光伏区域的位置。
可以理解,温度探测器设置于靠近光伏区域的位置,便于对光伏区域内半导体光伏电池的温度进行更加准确的监控。在光伏发电设备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半导体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低,而且还有半导体光伏电池损坏的危险。因此可以及时通过液晶透镜关闭光伏区域的透光,使得半导体光伏电池尽快散热后继续工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包括:
向所述液晶透镜传输第一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完全透光,所述光伏区域和所述热电区域均接受阳光照射;
实时接收所述温度探测器所探测的箱体温度;
在所述箱体温度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向所述液晶透镜传输第二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与所述光伏区域对应的部分不再透光;
在所述箱体温度冷却至所述预设阈值以下的情况下,重新向所述液晶透镜传输第一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完全透光,所述光伏区域和所述热电区域均接受阳光照射。
可以理解,向液晶透镜传输第一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完全透光,光伏区域和热电区域均接受阳光照射;通过温度探测器16实时监测光伏区域121内半导体光伏电池20的温度;在该温度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向液晶透镜传输第二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与光伏区域对应的部分不再透光,从而为半导体光伏电池20赢得散热时间,使其尽快散热;待监测到其温度重新恢复后,重新向液晶透镜传输第一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完全透光,光伏区域和热电区域均接受阳光照射。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该光伏发电设备包括光伏区域和热电区域,其中光伏区域中的半导体光伏电池可以将太阳光中的光能转换成电能,热电区域中的半导体热电电池可以将太阳光中的热能转换成电能。在光伏发电设备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半导体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低,而且还有半导体光伏电池损坏的危险。因此可以通过液晶透镜关闭光伏区域的透光,使得半导体光伏电池尽快散热后继续工作,而半导体热电电池正好利用高温时太阳光的热能进行电能转换,从而提高整体光伏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的结构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虚线X1X1’剖面图;
图4为图2中虚线X2X2’剖面图;
图5为图2中虚线YY’剖面图的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2中虚线YY’剖面图的另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发电箱体,11-侧面板、12-底板、121-光伏区域、122-热电区域、123-绝热胶体平坦层、13-金属散热肋结构、14-导热陶瓷层、15-热管散热***、150-U型热管、151-第一直管、152-第二直管、153-弯曲管道、154-液泵、20-半导体光伏电池、30-半导体热电电池、31-P型半导体柱、32-N型半导体柱、33-顶电极、34-底电极、40-温度探测器、50-液晶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光伏技术通过聚焦阳光提高电池表面的能流密度可以显著的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同时减少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将阳光聚焦到电池表面时会带来大量的热量,提高电池的温度,降低电池的发电效率,甚至在温度过高时损坏电池元件。这部分热量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就给散发到了空气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原本光伏发电设备中加入热电装置的进行补充发电,进一步地利用太阳能,将太阳光中的热能叶转换成电能,提高发电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包括:发电箱体10,半导体光伏电池20、半导体热电电池30、温度探测器40和液晶透镜50。
其中,发电箱体10包括侧面板11和底板12,侧面板11将底板12的轮廓包围设置;发电箱体10内设置有温度探测器40;如图2所示,底板12包括光伏区域121和热电区域122,光伏区域121上阵列安装有相互串联的半导体光伏电池20,热电区域122上安装有相互串联的半导体热电电池30;液晶透镜50安装于侧面板11背离底板12的一端;液晶透镜50在底板12的正投影区域覆盖光伏区域121和热电区域122。
可以理解,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该光伏发电设备包括光伏区域121和热电区域122,其中光伏区域121中的半导体光伏电池20可以将太阳光中的光能转换成电能,热电区域122中的半导体热电电池30可以将太阳光中的热能转换成电能。在光伏发电设备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半导体光伏电池20发电效率低,而且还有半导体光伏电池20损坏的危险。因此可以通过液晶透镜50关闭光伏区域121的透光,使得半导体光伏电池20尽快散热后继续工作,而半导体热电电池30正好利用高温时太阳光的热能进行电能转换,从而提高整体光伏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
如图3至6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底板12背离液晶透镜50的一侧设置有金属散热肋结构13。
可以理解,该金属散热肋结构13为刚性材料制成,可以为发电箱增加与外部冷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在封闭的发电箱体10内部所产生的热量顺利地向外部排出,起到较好的散热作用。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光伏区域121对应的底板12包括依次层叠的导热陶瓷层14和热处理层,导热陶瓷层14与半导体光伏电池20接触,热处理层形成于导热陶瓷层14与金属散热肋结构13之间;热处理层包括热管散热***15和填充于导热陶瓷层14与金属散热肋结构13之间的绝热胶材。
可以理解,由于导热陶瓷层14与金属散热肋结构13之间填充有绝热胶材,因此光伏区域121所产生的热量只能通过热管散热***15进行处理。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热管散热***15包括U型热管150和液泵154;U型热管15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直管151、弯曲管道153和第二直管152;第一直管151平行于导热陶瓷层14设置,且与导热陶瓷层14接触;第二直管152平行于导热陶瓷层14设置,且与金属散热肋结构13接触;第二直管152背离弯曲管道153的一端与液泵154的入口连通,第一直管151背离弯曲管道153的一端与液泵154的出口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U型热管150内存储有用于散热的冷媒,第一直管151作为冷媒的蒸发腔,第二直管152作为冷媒的冷凝腔。
其中,冷媒是一种容易吸热变成气体,又容易放热变成液体的物质。理想冷媒无毒、不***、对金属及非金属无腐蚀作用、不燃烧、泄漏时易于察觉、化学性安定、对润滑油无破坏性、具有较高的蒸发潜热、对环境无害。比如:氨气、氟氯碳化物等。
可以理解,U型热管150内存储的冷媒在第一直管151中吸收导热陶瓷层14传输的热量蒸发为冷媒气体,该冷媒气体经弯曲管道153进入第二直管152,在第二直管152中通过与金属散热肋结构13的间接接触冷凝为冷媒液体,该冷媒液体最终经液泵154重新返回第一直管151循环使用。从而将半导体光伏电池20产生的热量带走,为其散热。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半导体热电电池30包括间隔排列的P型半导体柱31和N型半导体柱32,相邻设置的P型半导体柱31和N型半导体柱32构成一对PN组件,PN组件中P型半导体柱31和N型半导体柱32的顶部通过顶电极33相互连接;一个PN组件的N型半导体柱32与相邻设置的另一个PN组件的N型半导体柱32的底部通过底电极34相互连接;底电极34与金属散热肋结构13接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半导体热电电池是利用半导体材料本身的塞贝克效应,即当P、N两种半导体两端的温度不同时在半导体两端就有电势差,接上一个外接回路后就有电流流过,实现温差发电。半导体热电材料具有体积小、可靠性高、无污染、无噪音且有温差就能发电的特点,可以利用冷却***的废热进行发电。
可以理解,阳光照射半导体热电电池30时主要照射到顶电极33处,因此顶电极33处为半导体热电电池30的热端,而背离太阳光且与金属散热肋结构13接触的底电极34则为半导体热电电池30的冷端。P型半导体柱31中的空穴由热端向冷端移动,N型半导体柱32中的电子也由热端向冷端移动,从而在PN组件的冷端形成电势差,多个PN组件的电势差叠加起来形成了半导体热电电池30的供电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P型半导体柱31和N型半导体柱32在垂直于底板12方向上的尺寸一致;P型半导体柱31和N型半导体柱32的间隔距离相等;顶电极33和底电极34的尺寸一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是由锑、铋粉末经高压冲压、烧结成型后,裁切成颗粒;其中,顶电极和底电极分别是一种铜箔导体,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是以铜焊剂与顶电极、底电极焊结。
可以理解,P型半导体柱31和N型半导体柱32的高度一致;P型半导体柱31和N型半导体柱32的间隔距离相等;顶电极33和底电极34的尺寸一致,可以使得整个半导体热电电池30的结构更加规范、美观、便于生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热电区域122对应的底板12上涂布有绝热胶体平坦层123,绝热胶体平坦层123在垂直于底板12方向上的尺寸低于P型半导体柱31和N型半导体柱32在垂直于底板12方向上的尺寸。
可以理解,绝热胶体平坦层123的设置使得PN组件的热量不对外扩散,P型半导体柱31和N型半导体柱32的载流子充分吸收来自顶电极33的太阳光热量,将其转换成电量,提高半导体热电电池30的发电效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温度探测器40设置于靠近光伏区域121的位置。
可以理解,温度探测器40设置于靠近光伏区域121的位置,便于对光伏区域121内半导体光伏电池20的温度进行更加准确的监控。在光伏发电设备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半导体光伏电池20发电效率低,而且还有半导体光伏电池20损坏的危险。因此可以及时通过液晶透镜50关闭光伏区域121的透光,使得半导体光伏电池20尽快散热后继续工作。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该光伏发电设备包括光伏区域121和热电区域122,其中光伏区域121中的半导体光伏电池20可以将太阳光中的光能转换成电能,热电区域122中的半导体热电电池30可以将太阳光中的热能转换成电能。在光伏发电设备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半导体光伏电池20发电效率低,而且还有半导体光伏电池20损坏的危险。因此可以通过液晶透镜50关闭光伏区域121的透光,使得半导体光伏电池20尽快散热后继续工作,而半导体热电电池30正好利用高温时太阳光的热能进行电能转换,从而提高整体光伏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
如图7所示,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包括:
701、向液晶透镜传输第一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完全透光,光伏区域和热电区域均接受阳光照射。
702、实时接收半导体热电电池所探测的箱体温度。
703、在箱体温度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向液晶透镜传输第二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与光伏区域对应的部分不再透光。
其中,预设阈值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设备型号进行设定,其目的是对光伏区域121内半导体光伏电池20进行保护,避免其在高温下损坏,或发电效率大幅度降低。
704、在箱体温度冷却至预设阈值以下的情况下,重新向液晶透镜传输第一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完全透光,光伏区域和热电区域均接受阳光照射。
可以理解,如图5所示,向液晶透镜传输第一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完全透光,光伏区域和热电区域均接受阳光照射;通过温度探测器40实时监测光伏区域121内半导体光伏电池20的温度;在该温度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向液晶透镜传输第二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与光伏区域对应的部分不再透光,如图6所示,从而为半导体光伏电池20赢得散热时间,使其尽快散热;待监测到其温度重新恢复后,重新向液晶透镜传输第一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完全透光,光伏区域和热电区域均接受阳光照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电箱体,半导体光伏电池、半导体热电电池、温度探测器和液晶透镜;
所述发电箱体包括侧面板和底板,所述侧面板将所述底板的轮廓包围设置;所述发电箱体内设置有所述温度探测器;
所述底板包括光伏区域和热电区域,所述光伏区域上阵列安装有相互串联的所述半导体光伏电池,所述热电区域上安装有相互串联的所述半导体热电电池;
所述液晶透镜安装于所述侧面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液晶透镜在所述底板的正投影区域覆盖所述光伏区域和所述热电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背离所述液晶透镜的一侧设置有金属散热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伏区域对应的所述底板包括依次层叠的导热陶瓷层和热处理层,所述导热陶瓷层与所述半导体光伏电池接触,所述热处理层形成于所述导热陶瓷层与所述金属散热肋结构之间;
所述热处理层包括热管散热***和填充于所述导热陶瓷层与所述金属散热肋结构之间的绝热胶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管散热***包括U型热管和液泵;
所述U型热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直管、弯曲管道和第二直管;所述第一直管平行于所述导热陶瓷层设置,且与所述导热陶瓷层接触;所述第二直管平行于所述导热陶瓷层设置,且与所述金属散热肋结构接触;
所述第二直管背离所述弯曲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液泵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直管背离所述弯曲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液泵的出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U型热管内存储有用于散热的冷媒,所述第一直管作为所述冷媒的蒸发腔,所述第二直管作为所述冷媒的冷凝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
半导体热电电池包括间隔排列的P型半导体柱和N型半导体柱,相邻设置的所述P型半导体柱和所述N型半导体柱构成一对PN组件,所述PN组件中所述P型半导体柱和所述N型半导体柱的顶部通过顶电极相互连接;一个所述PN组件的所述N型半导体柱与相邻设置的另一个所述PN组件的所述N型半导体柱的底部通过底电极相互连接;
所述底电极与所述金属散热肋结构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P型半导体柱和所述N型半导体柱在垂直于所述底板方向上的尺寸一致;
所述P型半导体柱和所述N型半导体柱的间隔距离相等;
所述顶电极和所述底电极的尺寸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电区域对应的底板上涂布有绝热胶体平坦层,所述绝热胶体平坦层在垂直于所述底板方向上的尺寸低于所述P型半导体柱和所述N型半导体柱在垂直于所述底板方向上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探测器设置于靠近所述光伏区域的位置。
10.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液晶透镜传输第一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完全透光,所述光伏区域和所述热电区域均接受阳光照射;
实时接收所述温度探测器所探测的箱体温度;
在所述箱体温度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向所述液晶透镜传输第二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与所述光伏区域对应的部分不再透光;
在所述箱体温度冷却至所述预设阈值以下的情况下,重新向所述液晶透镜传输第一电信号,使得液晶透镜完全透光,所述光伏区域和所述热电区域均接受阳光照射。
CN202011148738.4A 2020-10-23 2020-10-23 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和方法 Pending CN1122719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8738.4A CN112271983A (zh) 2020-10-23 2020-10-23 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8738.4A CN112271983A (zh) 2020-10-23 2020-10-23 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71983A true CN112271983A (zh) 2021-01-26

Family

ID=74341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48738.4A Pending CN112271983A (zh) 2020-10-23 2020-10-23 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71983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70273A (ja) * 2001-08-29 2003-03-07 Canon Inc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CN101839658A (zh) * 2009-03-20 2010-09-22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N201717804U (zh) * 2009-05-04 2011-01-19 朱建华 太阳能电热综合利用***
CN102208475A (zh) * 2011-04-25 2011-10-05 湖南大学 太阳能光伏热电制热模块及光伏热电热水***
CN102339886A (zh) * 2010-07-23 2012-02-01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装置
CN103245085A (zh) * 2013-05-13 2013-08-14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蓄能型太阳能振荡热管热泵供热***及其方法
CN104378050A (zh) * 2014-11-05 2015-02-25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热电联产装置
CN205389192U (zh) * 2016-03-04 2016-07-20 江苏中科国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组装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板
CN205407659U (zh) * 2016-03-09 2016-07-27 新疆嘉盛阳光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分布式热电联产能源***
CN108397918A (zh) * 2018-05-04 2018-08-14 江苏兆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带温控性、具有保温性能的光热转换装置
CN209497410U (zh) * 2018-11-29 2019-10-15 广州倬粤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 水产养殖的发电储能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70273A (ja) * 2001-08-29 2003-03-07 Canon Inc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CN101839658A (zh) * 2009-03-20 2010-09-22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N201717804U (zh) * 2009-05-04 2011-01-19 朱建华 太阳能电热综合利用***
CN102339886A (zh) * 2010-07-23 2012-02-01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装置
CN102208475A (zh) * 2011-04-25 2011-10-05 湖南大学 太阳能光伏热电制热模块及光伏热电热水***
CN103245085A (zh) * 2013-05-13 2013-08-14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蓄能型太阳能振荡热管热泵供热***及其方法
CN104378050A (zh) * 2014-11-05 2015-02-25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热电联产装置
CN205389192U (zh) * 2016-03-04 2016-07-20 江苏中科国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组装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板
CN205407659U (zh) * 2016-03-09 2016-07-27 新疆嘉盛阳光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分布式热电联产能源***
CN108397918A (zh) * 2018-05-04 2018-08-14 江苏兆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带温控性、具有保温性能的光热转换装置
CN209497410U (zh) * 2018-11-29 2019-10-15 广州倬粤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 水产养殖的发电储能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32372Y (zh) 利用液冷循环冷却的余热温差发电***
CN202059353U (zh) 高倍聚光太阳能光伏光热复合发电***
US20100300504A1 (en) Thermoelectric solar plate
KR100999513B1 (ko) 태양광 및 태양열을 이용한 복합발전장치
WO2011091620A1 (zh) 热电转换型太阳能热发电***
Enescu et al. Applications of hybrid photovoltaic modules with thermoelectric cooling
JPS5997457A (ja) 太陽エネルギ−利用装置
Tyagi et al. Advances in solar thermoelectric and photovoltaic-thermoelectric hybrid systems for power generation
CN108599720A (zh) 一种密排cpv组件散热装置
Khan et al. An experimental and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hybrid photovoltaic-thermoelectric system
CN204558490U (zh) 一种可实现降温及温差发电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装置
US2010003793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Power Using Solar Energy
US20240088480A1 (en) Energy storage module,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a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CN101562415A (zh) 发电装置
KR101237306B1 (ko) 태양에너지 변환장치에 적용되는 광전지 모듈 냉각장치
CN115765526B (zh) 一种基于光谱调节的全天候温差发电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KR101001328B1 (ko) 태양에너지를 이용한 복합발전장치
JP200606420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01726340U (zh) 一种太阳能光电、热电转换***
CN112271983A (zh) 一种高效聚光的光伏发电设备和方法
CN203457080U (zh) 太阳能集热发电模块
US20130098428A1 (en) Sunlight complex modules and apparatuses for using solar energy
KR101111198B1 (ko) 금속가스이온화 및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태양전지모듈
Makki Innovative heat pipe-based photovoltaic/thermoelectric (PV/TEG) generation system
KR101015608B1 (ko) 태양열을 이용한 적층형 열전발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2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