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8764A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78764A
CN112178764A CN202010824774.1A CN202010824774A CN112178764A CN 112178764 A CN112178764 A CN 112178764A CN 202010824774 A CN202010824774 A CN 202010824774A CN 112178764 A CN112178764 A CN 112178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uxiliary
air inlet
air conditioner
tuye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247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思全
高维瑞
江吉昌
邓星亮
王衡
刘展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1082477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787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78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87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机壳(4),机壳(4)上设置有上风口(10)和下风口(11),上风口(10)和下风口(11)之间通过风道连通,风道内设置有能够实现双向送风的送风风机(6),机壳(4)上还设置有辅助风口(12),辅助风口(12)位于下风口(11)下方,且与风道连通;辅助风口(12)处设置有导流结构(16),导流结构(16)用于将辅助风口(12)的风向送风风机(6)导流,或者将送风风机(6)的风向辅助风口(12)导流。根据本申请的空调器,能够增大风口位置的通风面积,进而加大进风量或者出风量,实现室内温度的快速调节。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离心柜机或者贯流柜机空调,送风方式固定,冷、热风均从相同风口吹出,只依靠导风机构实现风向的偏转,在制冷或制热时往往气流未达到预设位置就已经下沉或上浮,造成房间温度分布不均匀,换热时间长,用户舒适性变差。相比于一般空调器,可逆送风空调器具有上下多个风口,且能根据工作模式切换:当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上风口为出风口,下风口为进风口;当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上风口为进风口,下风口为出风口。因此,可逆送风空调器可使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升舒适性。
然而对于目前的空调器而言,上风口和下风口的面积有限,因此进风量和出风量都受到限制,导致房间的温度调节速度受到影响,调节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能够增大风口位置的通风面积,进而加大进风量或者出风量,实现室内温度的快速调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机壳上设置有上风口和下风口,上风口和下风口之间通过风道连通,风道内设置有能够实现双向送风的送风风机,机壳上还设置有辅助风口,辅助风口位于下风口下方,且与风道连通;辅助风口处设置有导流结构,导流结构用于将辅助风口的风向送风风机导流,或者将送风风机的风向辅助风口导流。
优选地,导流结构为设置在机壳底部的棱锥体或圆锥体。
优选地,导流结构为棱锥体时,棱锥体的锥面下凹;导流结构为圆锥体时,圆锥体的母线为下凹弧线。
优选地,棱锥体或圆锥体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辅助风口的高度。
优选地,机壳包括设置在下风口下侧的底座,辅助风口位于底座的侧壁上。
优选地,机壳内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设置在下风口处。
优选地,换热器呈G形。
优选地,换热器延伸至辅助风口处,并遮挡辅助风口;或,换热器延伸至底座处,辅助风口位于换热器下侧。
优选地,机壳包括位于换热器顶部和上风口之间的送风段,送风风机设置在送风段内;或,送风风机为对旋轴流风机,对旋轴流风机包括第一轴流风机和第二轴流风机,第一轴流风机设置在换热器与上风口之间,第二轴流风机设置在下风口与辅助风口之间。
优选地,送风段与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导流圈。
优选地,导流圈包括圈体和设置在圈体的内周壁上的导流件,导流件朝向圈体的中心凸出于圈体的内周壁,导流件沿着圈体的轴向方向延伸,以对流经导流圈的流体进行导流。
优选地,上风口处设置有上扫风叶片,下风口处设置有下扫风叶片,辅助风口处设置有辅助扫风叶片。
优选地,上扫风叶片为左右扫风叶片,下扫风叶片为左右扫风叶片,辅助扫风叶片为上下扫风叶片。
优选地,机壳的截面为六边形,风道包括送风段和换热段,送风风机位于送风段内,下风口和辅助风口对应换热段设置,送风段的截面为圆形,换热段的截面为多边形。
优选地,空调器包括第一风口模块、送风模块、第二风口模块和第三风口模块,上风口位于第一风口模块上,送风风机位于送风模块上,下风口位于第二风口模块上,辅助风口位于第三风口模块上,第一风口模块、送风模块、第二风口模块和第三风口模块各自独立,任意两个模块均能够进行组合。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包括机壳,机壳上设置有上风口和下风口,上风口和下风口之间通过风道连通,风道内设置有能够实现双向送风的送风风机,机壳上还设置有辅助风口,辅助风口位于下风口下方,且与风道连通;辅助风口处设置有导流结构,导流结构用于将辅助风口的风向送风风机导流,或者将送风风机的风向辅助风口导流。该空调器通过增加辅助风口的方式,能够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通过增加风口的方式加大空调器风口位置的通风面积,进而加大进风量或者出风量,使房间能够更快速地制冷和制热,同时使受冷或受热更加均匀,实现室内温度的快速调节,提高体感舒适性。通过在辅助风口处设置导流结构,能够对从外部进入到辅助风口的风,或者是从风道到达辅助风口的风进行导流,从而打破传统送风垂直转向所带来的局限性,减少风与空调器内壁之间的摩擦,减少风量损失,提高空气流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导流圈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导流圈的结构图;
图3为图2的导流圈在A-A向的剖视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尺寸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上出风状态时的空气流动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下出风状态时的空气流动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扫风叶片扫风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导流结构的向下导流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导流结构的向下导流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圈体;2、导流件;3、送风段;4、机壳;5、过滤网;6、送风风机;7、换热器;8、顶盖;9、底座;10、上风口;11、下风口;12、辅助风口;13、上扫风叶片;14、下扫风叶片;15、辅助扫风叶片;16、导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1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空调器包括机壳4,机壳4上设置有上风口10和下风口11,上风口10和下风口11之间通过风道连通,风道内设置有能够实现双向送风的送风风机6,机壳4上还设置有辅助风口12,辅助风口12位于下风口11下方,且与风道连通;辅助风口12处设置有导流结构16,导流结构16用于将辅助风口12的风向送风风机6导流,或者将送风风机6的风向辅助风口12导流。
该空调器通过增加辅助风口12的方式,能够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通过增加风口的方式加大空调器风口位置的通风面积,进而加大进风量或者出风量,使房间能够更快速地制冷和制热,同时使受冷或受热更加均匀,实现室内温度的快速调节,提高体感舒适性。
通过在辅助风口处设置导流结构16,能够对从外部进入到辅助风口12的风,或者是从风道到达辅助风口12的风进行导流,从而打破传统送风垂直转向所带来的局限性,减少风与空调器内壁之间的摩擦,减少风量损失,提高空气流动效率。
导流结构16为设置在机壳1底部的棱锥体或圆锥体,在本实施例中,在机壳1的至少两侧均设置有辅助风口12,因此可以通过采用棱锥体或圆锥体所形成的导流结构16对空气进行导流,使得空气到达导流结构16之后,能够沿着棱锥体或者圆锥体的导流面进行导流,而不会使得空气直接进行90°直角换向,既能够降低风量损失,还能够减小空调器工作噪音。
导流结构16为棱锥体时,棱锥体的锥面下凹;导流结构16为圆锥体时,圆锥体的母线为下凹弧线,可以使得导流结构16的导流面形成下凹导流面,从而能够在导流面的引导作用下,使得向下流动的空气经导流面导流向水平方向流动,使得沿水平方向流动的空气经导流面导流向竖直方向流动,实现空气流动方向的转换。优选地,圆锥体的母线顶部边缘切线沿竖直方向延伸,圆锥体的母线底部边缘切线沿水平方向延伸。
棱锥体或圆锥体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辅助风口12的高度,能够保证从辅助风口12进入到空调器内的空气能够完全被导流结构16导流,提高空气流动效率。
空调器包括机壳4,机壳4包括依次连接的送风段3、导流段和换热段,以及位于顶部的顶盖8,导流圈设置在导流段内。在送风段3的顶部与顶盖8之间具有上风口10,在换热段上设置有下风口11,从而能够在风道的上下两端形成多个风口,方便空调器形成可逆送风风道。
机壳4内设置有换热器7,换热器7设置在下风口11处,且位于上风口10与下风口11之间。
在各个风口位置还设置有过滤网5,过滤网5能够活动地设置在各风口处。例如,过滤网可以通过收卷方式设置在风口位置,或者通过滑动方式设置在风口位置。过滤网5在其所在的风口处于进风状态时,覆盖风口位置,使得气流经过过滤网之后进入到风道内,对空气进行过滤。过滤网5在其所在的风口处于出风状态时,则让开风口位置,从而避免对出风造成阻碍,提高出风效率。
机壳4包括设置在下风口11下侧的底座9,辅助风口12位于底座9的侧壁上。一般而言,底座9所在位置位于空调器的底部,且具有一定高度,在底座9的周侧并不设置风口,空调器的进风和出风仅依靠上风口10和下风口11实现,因此,底座9的结构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本申请中对于位于下风口11下侧的底座9的结构进行改造,使得底座9内形成通风通道,并且使得底座9的侧壁上形成辅助风口12,从而在对空调器原有结构改进较小的基础上,增大了空调器的风口面积,使得空调器的进风风量或者出风风量得到显著增强,提高了室内温度的调节速度,也使得空调器的底座结构得到了充分利用。
该送风风机6例如为对旋轴流风机。对旋轴流风机包括两个轴流风叶和两个轴流风机,一个轴流风机对应于一个轴流风叶设置,两个轴流风叶的轴线重合,且送风方向相同,旋向相反,叶片数互为质数。
送风风机6以及换热器7分布于风道上下,制热模式时热风从下风口吹出,贴近于地面与冷空气充分换热;制冷模式时冷风从上风口吹出,接近于房顶与热空气充分换热,从而使房间温度分布更均匀,提升用户舒适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7延伸至辅助风口12处,并遮挡辅助风口12。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7延伸至底座9内,从而使得经过辅助风口12的气流会经过换热器7进行换热,也即,制热时,气流会先经过换热器7之后从辅助风口12吹出,制冷时,气流会先经过辅助风口12之后经换热器7换热,然后从上风口10吹出。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7延伸至底座9处,辅助风口12位于换热器7下侧。在本实施例中,在辅助风口12处并未设置换热器,因此,制热时,气流从换热器7中间的通道经过,与换热器7进行辐射换热,之后到达辅助风口12并吹出,制冷时,气流从辅助风口12进入到空调器内,然后从换热器7中间的通道经过,与换热器7进行辐射换热,之后达到上风口10吹出。该实施例中的结构,在制冷情况下,能够使得经过辅助风口12进风的温度较高的空气与经过下风口11进风并与换热器7换热后温度较低的空气进行混合,使得空气温度适宜,避免上风口10吹出冷硬空气的问题,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机壳4包括位于换热器7顶部和上风口10之间的送风段3,送风风机6设置在送风段3内。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对旋轴流风机包括第一轴流风机和第二轴流风机,第一轴流风机设置在换热器7与上风口10之间,第二轴流风机设置在下风口11与辅助风口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下风口11位于两个轴流风机之间,因此不管上出风还是下出风,下风口11处均为进风口。
上风口10处设置有上扫风叶片13,下风口11处设置有下扫风叶片14,辅助风口12处设置有辅助扫风叶片15。通过调节上扫风叶片13的扫风角度,能够调节上风口10处的风口大小,通过调节下扫风叶片14的扫风角度,能够调节下风口11处的风口大小,通过调节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能够调节辅助风口12处的风口大小。
扫风叶片处于垂直于出风口的位置时,也即扫风角度为90度时,扫风角度最大,此时风口面积最大,扫风叶片扫风角度为0度时,扫风角度最小,此时风口关闭。
优选地,上扫风叶片13为上下扫风叶片,下扫风叶片14为左右扫风叶片,辅助扫风叶片15为上下扫风叶片。在本实施例中,上风口10处的上扫风叶片13仅上下扫风,下风口11处的下扫风叶片14仅左右扫风,辅助风口13处的辅助扫风叶片15仅上下扫风,由于空调器的上风口10处的高度较高,因此使得上扫风叶片13上下扫风,可以使得空调上出风时,冷空气能够在上扫风叶片13的扫风作用下快速向下方扩散。由于辅助扫风叶片15的高度最低,因此使得辅助扫风叶片15上下扫风,可以使得空调下出风时,热空气能够在辅助扫风叶片15的作用下快速向上方扩散。由于下扫风叶片14所在的高度理论上来讲,正好位于人体活动的最主要区域范围,因此下扫风叶片14左右扫风,可以配合上扫风叶片13或者辅助扫风叶片15使得冷空气或者热空气能够快速在中间区域进行扩散,一方面能够提高空气温度在室内分布的均匀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位于人体主要活动区域的空气温度能够快速调节,提高人体的舒适性。
空调器包括第一风口模块、送风模块、第二风口模块和第三风口模块,上风口10位于第一风口模块上,送风风机6位于送风模块上,下风口11位于第二风口模块上,辅助风口12位于第三风口模块上,第一风口模块、送风模块、第二风口模块和第三风口模块各自独立,任意两个模块均能够进行组合。将空调器采用分模块进行设计,并使得多个模块之间能够相互组合,能够在空调器需要运输时,将各个模块拆分开,从而节省空间占用,降低运输和搬运难度,提高运输效率,在空调器需要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所需的模块进行组装,提高了空调器使用时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空调器还可以包括加湿模块或者杀菌模块等,可以进一步扩展空调器的功能,实现空调器的个性化设计,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送风段3与换热器7之间设置有导流圈。
导流圈包括圈体1和设置在圈体1的内周壁上的导流件2,导流件2朝向圈体1的中心凸出于圈体1的内周壁,导流件2沿着圈体1的轴向方向延伸,以对流经导流圈的流体进行导流。
以下为了表述方便,以流体为气流为例对各实施例进行说明。
该导流圈在圈体1的内周壁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导流件2,能够通过导流件2对流经导流圈的气流进行导流和规整,从而有效改善导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动状态,减少气流的无规则扰动,减少扰流的产生,降低气动噪音,增大通风量。
导流件2例如为凸条结构,凸条的长度延伸方向为圈体1的轴向方向,从而能够对经圈体1沿轴向流动的气流等进行有效导流和规整,使得气流流动的稳定性增加,降低了杂乱涡流的出现概率,提高了气流的流动效率。凸条的结构可以为多条,在圈体1的周向上均匀间隔排布,从而更好地保证气流的流动均匀性,起到更加优异的气流导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件2为导流肋条,多个导流肋条沿圈体1的周向间隔排布。优选地,导流肋条沿圈体1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将导流件2设置为肋条结构,能够规范导流件2的厚度和形状,使得导流件2对于气流的流动阻力减小,导流作用增加,气流的流动效应更好,更加不易发生扰流。
导流肋条的数量太少,则对于气流的整流约束较低,增加肋条数量可以提高整流效果,减少湍流流动,增加风量。但是肋条数目太大会占据导流圈内的流动面积,因此需对其数量做合理的控制,使得肋条的导流效果和对于流动面积的影响能够实现较优的平衡,优选地,导流肋条的数量为10~30个。
在导流圈的圈体1的内周壁上设置导流肋条之后,由于导流肋条的导流作用,使得流经导流圈的气流流动近乎平行于肋条中弧线,且随着肋条数量N的增加,这种气流平行于中弧线的趋势越大,但肋条数量的增加影响通风量,因此,取N最佳值为16,从而既可以保证导流肋条对于气流的约束效果,提高气流流动的稳定性,又可以避免导流肋条的增加对通风量造成较大影响,保证导流圈的气流流动效率。
导流件2沿圈体轴向的长度等于或者小于圈体1的轴向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件2的轴向长度为L,圈体1的轴向长度为H,其中L=80%~100%H。将导流件2的轴向长度与圈体1的轴向长度之间的关系限定为上述关系,能够避免导流件2的长度太短,气流在离开导流件2后会迅速的进入较大的湍流状态,导流效果不明显,,也避免导流件2的长度大于圈体1的长度导流件2的加工不便,以及对于后续导流圈的安装造成不利影响。
在沿着圈体1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上,导流件2同时沿圈体1的轴向和周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件2并非是沿着平行于圈体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而是会同时沿周向发生一些偏移,从而使得导流件2整体相对于中心轴线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的倾斜夹角,可以使得气流在流经导流件2的过程中,能够在导流件2的倾斜导流作用下形成一定的螺旋导流效果,使得气流经过导流圈进入风道时带有预漩涡,增大气流的功系数和反动度。优选地,肋条的倾斜方向与气流流动过程中进入导流圈时的旋转方向一致,从而使得导流件2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使得气流能够被导流件2之间的流道分割,不易产生大的漩涡,不仅损耗低,而且能够较好的提升风量。
柜机内风道的气流为旋转流动,与轴方向存在夹角,所以导流件2的布置应迎合气流的夹角,从而降低导流件2自身对流动的风阻,降低风量损失。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导流件2与轴向方向上的法线存在夹角α,其中0<α≤30°。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导流件2的轴向延伸方向也可以平行于圈体1的中心轴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流件2为直板或弯板,优选地,导流件2为弧形弯板,可以利用弧形的导流面对气流的流动形成螺旋导流效果,从而使得气流从导流圈流出时能够形成螺旋流动作用。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导流件2包括直板段和弯板段,直板段和弯板段沿轴向依次设置,通过直板段和弯板段的结合,能够发挥出前置导叶的作用,给下游的气流施加预旋作用,对上游过来的气流消除漩涡,更加符合气流的流动要求。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导流件2为翼型肋条,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对流经导流圈的空气所产生的阻力。
当导流件2为导流肋条时,导流肋条包括两个导流面和位于两个导流面之间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其中内侧面设置在导流圈的圈体1的内周壁上,外侧面相对于导流圈的圈体1的内周壁的壁面偏移平行,或者形成能够降低风阻的流线型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着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圈体1的截面积递增。
优选地,圈体1为喇叭口形。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7的横截面为G形,且位于上风口和下风口之间。由于换热器7的折弯工艺要求,无法完全折为圆筒形,因此可以将其折为G形,工艺上更加易于实现,而且换热效果方面也有保证。
优选地,机壳4的截面为六边形,风道包括送风段和换热段,送风风机6位于送风段内,下风口11和辅助风口12对应换热段设置,送风段3的通道截面为圆形,换热段的通道截面为多边形。优选地,换热段的通道截面为方形。对于该种结构,由于上方的圆形通道与下方的方形通道形状不同,因此不易过渡,圆形大方形小,截面突变容易引起涡流等损失,而在采用本申请中的带有导流件2的导流圈之后,能够利用导流件2对于气流的导流和规整作用,以及导流圈自身的变截面结构设计,平滑连接原本大小形状不同的端口,同时能够对气流起到引导收束作用,避免或者降低截面突变所引起的涡流损失,以及气流噪音等。
优选地,圈体1为喇叭口形时,圈体1的扩口端朝向送风风机6,圈体1的缩口端朝向换热器7,从而能够与送风段3的截面和换热段的截面之间的大小关系相适配,进一步提高导流圈对于气流的导流效果。
导流圈可以在适当范围内调整与换热器7接触部分的直径,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两端的缩放比,使得气流的流动效率能够进一步提高。
优选地,换热器7的轴向长度为LQ,圈体1的轴向长度为H,其中H=10%~25%LQ。一般而言,换热器7越长,说明要求的换热量越大,此时所需的风量也越大,流经导流圈的流量也相应增大,所以需要增大半径及长度来更好的进行导流,避免风机效率的下降。
结合参见图10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一种上述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空调器的运行状态;
根据空调器的运行状态调节上扫风叶片13、下扫风叶片14和辅助扫风叶片15至少之一的扫风角度。
当机壳4包括位于换热器7顶部和上风口10之间的送风段3,送风风机6设置在送风段3内时,根据空调器的运行状态调节上扫风叶片13、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的步骤包括: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减小上扫风叶片13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加大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加大上扫风叶片13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减小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
制冷模式时,对旋轴流风机向上出风口10送风,气流从辅助风口12及下风口11吸入,经过换热器7换热,温度降低,从上风口10吹出,其中辅助风口12及下风口11处的过滤网5工作,上风口10处的过滤网5收回,不参与工作,同时控制器控制扫风叶片角度,上扫风叶片13的扫风角度变小至设定值,可以增加空调器的送风距离,下风口和辅助风口位置处的扫风叶片扫风角度变大致设定值,从而能够增加进风量,使房间温度降低,达到快速制冷效果。
制热模式时,对旋轴流风机向辅助风口12和下风口11送风,气流从上风口10吸入,经过换热器7换热,温度升高,从辅助风口12和下风口11吹出,辅助风口12和下风口11处的过滤网5收回不工作,上风口10处的过滤网5工作,同时控制器控制扫风叶片角度,辅助风口12和下风口11处的扫风叶片扫风角度变小至设定值,增加送风距离,上风口10处的扫风叶片扫风角度变大致设定值,增加进风量。
制冷时,夏天房间温度高,屋内较为干燥,用户也感觉到很热,此时用户切换为上风口10或下风口11快速出冷风,使冷空气快速接触房顶空气,用户也能更直接的接触冷风,快速充分换热,增加用户的舒适性;当房间内空气温度饱和时,空调器手动/自动关闭下风口11或上风口10,房间中部或上部无冷风直接吹出,使得房间形成下进风,上出风或中出风的稳定空气循环,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准确的用户舒适性。
制冷时,夏天房间温度较高,屋内较为潮湿,此时用户可以切换为上风口10进风,辅助风口12或下风口11出冷风;这样既能快速的吹干地面,又能让用户体验冷风;当使房间内的温度更快达到饱和;当用户最舒适感稳定后,空调器手动/自动关闭下风口11或辅助风口12,形成辅助风口12或下风口11出冷风,上风口10进风的稳定空气循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更准确用户舒适性。
制热时,冬天房间温度较低,屋内较为干燥,人体的脚下也比较冷,此时用户切换为上风口10快速进风,辅助风口12或下风口11出风;由于热空气是直接从辅助风口12或下风口11出风,直接吹到房屋地面,进行空气换热,用户在冬天就不会感觉到脚冷;当室内温度达到饱和,空调器手动/自动关闭辅助风口12或下风口11,形成上风口10进风,辅助风口12或者下风口11出风,根据用户需要提供更准确的用户舒适性。
制热时,冬天房间温度较低,屋子内比较潮湿,地面湿度就比较大,此时用户切换辅助风口12或下风口11进风,上风口10出风,地面的空气就会很快速的被空调器吸收换热,上风口10吹出热风;用户能更快更直接的感受到热风,房间内快速换热,地面快速降低湿度,用户就不会感到屋内潮湿;当屋内温度达到饱和,用户感到最舒适后,空调器手动/自动关闭辅助风口12或者下风口11,形成上风口10吹热风,辅助风口12或下风口11进风的稳定空气循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更准确用户舒适性。
当送风风机6为对旋轴流风机,对旋轴流风机包括第一轴流风机和第二轴流风机,第一轴流风机设置在换热器7与上风口10之间,第二轴流风机设置在下风口11与辅助风口12之间时,根据空调器的运行状态调节上扫风叶片13、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的步骤包括: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减小上扫风叶片13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加大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加大上扫风叶片13和/或下扫风叶片14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减小扫风叶片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
制冷模式时,对旋轴流风机向上出风口10送风,气流从辅助风口12及下风口11吸入,经过换热器7换热,温度降低,从上风口10吹出,其中辅助风口12及下风口11处的过滤网5工作,上风口10处的过滤网5收回,不参与工作,同时控制器控制扫风叶片角度,上扫风叶片13的扫风角度变小至设定值,可以增加空调器的送风距离,下风口和辅助风口位置处的扫风叶片扫风角度变大致设定值,从而能够增加进风量,使房间温度降低,达到快速制冷效果。
制热模式时,对旋轴流风机向辅助风口12送风,气流从上风口10和下风口11吸入,经过换热器7换热,温度升高,从辅助风口12吹出,辅助风口12处的过滤网5收回不工作,上风口10和下风口11处的过滤网5工作,同时控制器控制扫风叶片角度,辅助风口12处的扫风叶片扫风角度变小至设定值,增加送风距离,上风口10和下风口11处的扫风叶片扫风角度变大致设定值,增加进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不管是制热还是制冷,都能够实现多风口进风的效果,结合控制器对扫风叶片角度的调整,使得空调器既提高了进风量,又增加了送风距离,能够更好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空调器的运行状态调节上扫风叶片13、下扫风叶片14和辅助扫风叶片15至少之一的扫风角度的步骤包括:当空调器处于送风模式时,控制上风口10、下风口11和辅助风口12中的至少一个出风。
结合参见图1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述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室内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调节上扫风叶片13、下扫风叶片14和辅助扫风叶片15至少之一的扫风角度。
当机壳4包括位于换热器7顶部和上风口10之间的送风段3,送风风机6设置在送风段3内时,根据室内环境温度调节上扫风叶片13、下扫风叶片14和辅助扫风叶片15至少之一的扫风角度的步骤包括: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若室内环境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减小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若室内环境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增大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
当室内环境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说明温度调节过低,需要升高室内温度,由于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因此需要减小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从而减少进风量,使得参与换热的空气量减少,降低对室内温度的调节,使得室内温度能够回升至预设温度。当室内环境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说明温度过高,需要降低室内温度,由于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因此需要增大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从而增大参与换热的空气量,使得室内温度快速下降,达到预设温度。
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若室内环境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增大上扫风叶片13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若室内环境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减小上扫风叶片13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当室内环境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说明温度过低,需要升高室内温度,由于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因此需要增大上扫风叶片13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从而增大进风量,使得参与换热的空气量增加,使得室内温度快速上升,能够增大至预设温度。当室内环境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说明温度过高,需要降低室内温度,由于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因此需要减小上扫风叶片13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从而减少参与换热的空气量,使得室内温度快速下降,达到预设温度。
当送风风机6为对旋轴流风机,对旋轴流风机包括第一轴流风机和第二轴流风机,第一轴流风机设置在换热器7与上风口10之间,第二轴流风机设置在下风口11与辅助风口12之间时,根据室内环境温度调节上扫风叶片13、下扫风叶片14和辅助扫风叶片15至少之一的扫风角度的步骤包括: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若室内环境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减小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若室内环境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增大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当室内环境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说明温度调节过低,需要升高室内温度,由于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因此需要减小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从而减少进风量,使得参与换热的空气量减少,降低对室内温度的调节,使得室内温度能够回升至预设温度。当室内环境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说明温度过高,需要降低室内温度,由于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因此需要增大下扫风叶片14和/或辅助扫风叶片15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从而增大参与换热的空气量,使得室内温度快速下降,达到预设温度。
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若室内环境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增大上扫风叶片13和/或下扫风叶片14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若室内环境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减小上扫风叶片13和/或下扫风叶片14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当室内环境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说明温度过低,需要升高室内温度,由于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因此需要增大上扫风叶片13和/或下扫风叶片14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从而增大进风量,使得参与换热的空气量增加,使得室内温度快速上升,能够增大至预设温度。当室内环境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说明温度过高,需要降低室内温度,由于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因此需要减小上扫风叶片13和/或下扫风叶片14的扫风角度至设定值,从而减少参与换热的空气量,使得室内温度快速下降,达到预设温度。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4),所述机壳(4)上设置有上风口(10)和下风口(11),所述上风口(10)和所述下风口(11)之间通过风道连通,所述风道内设置有能够实现双向送风的送风风机(6),所述机壳(4)上还设置有辅助风口(12),所述辅助风口(12)位于所述下风口(11)下方,且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辅助风口(12)处设置有导流结构(16),所述导流结构(16)用于将所述辅助风口(12)的风向所述送风风机(6)导流,或者将所述送风风机(6)的风向所述辅助风口(12)导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16)为设置在所述机壳(1)底部的棱锥体或圆锥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16)为棱锥体时,所述棱锥体的锥面下凹;所述导流结构(16)为圆锥体时,所述圆锥体的母线为下凹弧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锥体或所述圆锥体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辅助风口(12)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4)包括设置在所述下风口(11)下侧的底座(9),所述辅助风口(12)位于所述底座(9)的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4)内设置有换热器(7),所述换热器(7)设置在下风口(11)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7)呈G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7)延伸至所述辅助风口(12)处,并遮挡所述辅助风口(12);或,所述换热器(7)延伸至所述底座(9)处,所述辅助风口(12)位于所述换热器(7)下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4)包括位于所述换热器(7)顶部和所述上风口(10)之间的送风段(3),所述送风风机(6)设置在所述送风段(3)内;或,所述送风风机(6)为对旋轴流风机,所述对旋轴流风机包括第一轴流风机和第二轴流风机,所述第一轴流风机设置在所述换热器(7)与所述上风口(10)之间,所述第二轴流风机设置在所述下风口(11)与所述辅助风口(1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段(3)与所述换热器(7)之间设置有导流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圈包括圈体(1)和设置在所述圈体(1)的内周壁上的导流件(2),所述导流件(2)朝向所述圈体(1)的中心凸出于所述圈体(1)的内周壁,所述导流件(2)沿着所述圈体(1)的轴向方向延伸,以对流经所述导流圈的流体进行导流。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口(10)处设置有上扫风叶片(13),所述下风口(11)处设置有下扫风叶片(14),所述辅助风口(12)处设置有辅助扫风叶片(15)。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扫风叶片(13)为上下扫风叶片,所述下扫风叶片(14)为左右扫风叶片,所述辅助扫风叶片(15)为上下扫风叶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截面为六边形,所述风道包括送风段和换热段,所述送风风机(6)位于所述送风段内,所述下风口(11)和所述辅助风口(12)对应所述换热段设置,所述送风段的截面为圆形,所述换热段的截面为多边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风口模块、送风模块、第二风口模块和第三风口模块,所述上风口(10)位于所述第一风口模块上,所述送风风机(6)位于所述送风模块上,所述下风口(11)位于所述第二风口模块上,所述辅助风口(12)位于所述第三风口模块上,所述第一风口模块、送风模块、第二风口模块和第三风口模块各自独立,任意两个模块均能够进行组合。
CN202010824774.1A 2020-08-17 2020-08-17 空调器 Pending CN1121787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4774.1A CN112178764A (zh) 2020-08-17 2020-08-17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4774.1A CN112178764A (zh) 2020-08-17 2020-08-17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8764A true CN112178764A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18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24774.1A Pending CN112178764A (zh) 2020-08-17 2020-08-17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78764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70076022A (ko) * 2015-12-24 2017-07-04 주식회사 대유위니아 에어컨
CN206555042U (zh) * 2017-01-20 2017-10-13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进气口导流装置及增压器进气管
CN108332293A (zh) * 2018-03-20 2018-07-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110762620A (zh) * 2019-11-08 2020-0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762634A (zh) * 2019-11-08 2020-0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CN210951586U (zh) * 2019-11-08 2020-07-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70076022A (ko) * 2015-12-24 2017-07-04 주식회사 대유위니아 에어컨
CN206555042U (zh) * 2017-01-20 2017-10-13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进气口导流装置及增压器进气管
CN108332293A (zh) * 2018-03-20 2018-07-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110762620A (zh) * 2019-11-08 2020-0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762634A (zh) * 2019-11-08 2020-0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CN210951586U (zh) * 2019-11-08 2020-07-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18109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8644905B (zh) 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CN111912015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9114673B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WO2021223392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0762797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8709250A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6438466A (zh) 一种离心风机及空调室内机
CN111853939A (zh) 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CN109099510B (zh) 空调器
CN208779562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111442369A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WO2023246548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2178764A (zh) 空调器
CN212777639U (zh) 护网和空调器
WO2023197569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7166514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795489A (zh) 导流圈和空调柜机
CN109974269A (zh) 一种利用螺旋气流的空调导风装置及方法
CN112032839A (zh) 护网和空调器
CN212618771U (zh) 辐射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6222646U (zh) 壁挂式球形室内机
CN21533669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29874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912013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