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46475A - 集流管及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集流管及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46475A
CN112146475A CN201910579353.4A CN201910579353A CN112146475A CN 112146475 A CN112146475 A CN 112146475A CN 201910579353 A CN201910579353 A CN 201910579353A CN 112146475 A CN112146475 A CN 1121464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heat exchange
extending portion
main body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793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46475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7935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46475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91920 priority patent/WO202024439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146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64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464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64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4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 F28F9/16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by permanent joints, e.g. by rolling
    • F28F9/18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by permanent joints, e.g. by rolling by we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集流管及换热器,其中,集流管包括第一主体和包覆至少部分第一主体的第一主板,第一主板固定连接于第一主体;第一主体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一通道,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通道平行,第一孔为第一通道贯穿第一侧面和/或第三侧面形成;第一主板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延伸部贴合于第一侧面,主体部贴合于第二侧面,延伸部密封第一孔。本申请的第一主体的侧面形成有第一孔,第一主板设有延伸部,可以通过延伸部封堵第一孔以达到密封第一通道的作用,减少构成第一集流管的零件数量,使集流管的结构较为简单,从而可以简化集流管的制备工艺。

Description

集流管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流管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比如空调***)中。换热器可用于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冷媒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相关技术中,换热器的集流管包括具有集流通道的主体、端盖、主板,端盖与主板通过钎焊分别固定于主体,端盖密封主体的集流通道,发明人认为集流管的结构具有改进的需求。
发明内容
鉴于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结构较为简单的集流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流管,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一主板;所述第一主板包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一通道,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通道平行,所述第一侧面包括第一孔,所述第一孔为所述第一通道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形成;所述第一主板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贴合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主体部贴合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延伸部密封所述第一孔。
本申请的第一主体的第一侧面形成有第一孔,第一主板设有延伸部,延伸部贴合于第一侧面,可以通过第一主板的延伸部封堵第一孔以达到密封第一通道的作用,减少构成第一集流管的零件数量,使集流管的结构较为简单,从而可以简化集流管的制备工艺。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间隔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主体还包括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彼此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之间,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垂直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一延伸部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延伸部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三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道贯穿第三侧面形成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一延伸部密封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延伸部密封所述第三侧面的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彼此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通孔和至少一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主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通孔和至少一个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集流管还包括紧固件,至少一个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主板,且至少一个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主板,所述紧固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之和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还包括彼此平行的第四侧面和第五侧面,所述第四侧面和所述第五侧面均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第四侧面和所述第五侧面之间;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贯穿所述第一主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靠近所述第四侧面设置,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靠近所述第五侧面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侧面平行的第六侧面,所述第一主板还包括第三延伸部和第四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和所述第四延伸部均贴合于所述第六侧面,所述第三延伸部为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主***于所述第三延伸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第四延伸部为所述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主***于所述第四延伸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孔对应的部位设有凸起,所述凸起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孔且容纳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凸起密封所述第一通道。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集流管的换热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换热芯体、壳体,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集流管,所述换热芯体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所述壳体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壳体的一端密封固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另一端密封固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壳体环绕部分所述换热芯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还包括第三孔,所述第三孔连通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主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孔对应设置的第四孔,所述换热管的一端的端面穿过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所述第四孔且容纳于所述第三孔,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的端面穿过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所述第四孔且容纳于所述第三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板设有凹陷部,所述第一主体容纳于所述凹陷部。
本申请的换热器的集流管可以通过第一主板的延伸部封堵第一孔以达到密封第一通道的作用,减少构成第一集流管的零件数量,集流管的结构较为简单,可以简化集流管的制备工艺,从而可以简化换热器的制备工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示出的第一主体和第一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示出的换热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示出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示出的分配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示出换热器的壳体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一壳体设有两个出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壳体设有三个出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示出换热器的壳体为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示出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示出的第一主体和第一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示出的第一主板为其他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示出的第一主体和第一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4示出的第一主板为其他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集流管;11、第一主体;111、第一侧面;112、第二侧面;1121、第二孔;113、第三侧面;114、第四侧面;115、第五侧面;116、第一通道;117、第一孔;118、第一通孔;119、第二通孔;12、第一主板;121、第一延伸部;122、主体部;123、第二延伸部;124、第三孔;125、第三延伸部;126、第四延伸部;127、第三通孔;128、第四通孔;13、紧固件;
2、第二集流管;
3、壳体;31、第一壳体;32、第二壳体;33、第五延伸部;34、第六延伸部;35、翻边;36、第二定位部;37、第五通孔;38、第六通孔;
4、换热芯体;41、换热管;42、换热件;
5、分配盒;51、容纳腔;52、管口;53、第一定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集管箱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集流管,集流管包括第一主体11和第一主板12,第一主板12包覆至少部分第一主体11,第一主板12固定连接于第一主体11;第一主体11包括第一侧面111、第二侧面112和第一通道116,第二侧面112与第一通道116平行,第一侧面111包括第一孔117,第一孔117为第一通道116贯穿第一侧面111形成。第一主板12包括主体部122和延伸部,延伸部贴合于第一侧面111,主体部122贴合于第二侧面112,延伸部密封所述第一孔117。
本申请的第一主体11的第一侧面111形成有第一孔117,第一主板12设有延伸部,延伸部贴合固定于第一侧面111,可以通过第一主板12的延伸部封堵第一孔117以达到密封第一通道116的作用第一通道116,减少构成第一集流管1的零件数量,使集流管的结构较为简单,从而可以简化集流管的制备工艺。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结构基本相同,以第一集流管1为例进行描述。
第一集流管1包括第一主体11和第一主板12,第一主板12包覆至少部分第一主体11,第一主板12固定连接于第一主体11。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主体11为较为规整的六面体,如图1-5所示,第一主体11呈宽度大于厚度,长度大于宽度的板状。第一主体11包括第一侧面111、第二侧面112、第三侧面113、第四侧面114、第五侧面115、第六侧面(图中未示出)、第一通道116。第一侧面111和第三侧面113均设有第一孔117,第一孔117为第一通道116贯穿第一侧面111和第三侧面113形成。第一侧面111和第三侧面113彼此平行设置,第二侧面112和第六侧面彼此平行,第四侧面114和第五侧面115彼此平行。第一通道116位于第一侧面111和第三侧面113之间,也位于第三侧面113和第六侧面之间,也位于第四侧面114和第五侧面115之间,第一侧面111和第三侧面113垂直于第二侧面112,第四侧面114和第五侧面115垂直于第二侧面11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主体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通道116,第一通道116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通道116设有两个及以上时,至少两个第一通道116沿左右方向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及以上的第一通道116的中心等间距的呈直线状的间隔分布于第一主体11。第一通道116的中心可以理解为横截面形状的中心点,例如圆形的圆心,椭圆形长轴与短轴的交点,三角形三条垂直线的交点等。可选的,两个及以上的第一通道116的中心形成的直线与第二侧面112大致平行,且位于第一侧面111和/或第三侧面113的正中间。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两个及以上的第一通道116的中心可以等间距均匀分布,也可以不等间距均匀分布;两个及以上的第一通道116的中心可以呈直线分布,也可以不呈直线分布;呈直线分布时,两个及以上的第一通道116的中心形成的直线可以位于第一侧面111和/或第三侧面113的中间,也可以不位于第一侧面111和/或第三侧面113的中间,本申请不予限制。两个及以上的第一通道116的具体分布情况,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实际需求进行多种设计搭配。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及以上的第一通道116的横截面为形状大小一致的圆形,第一通道116的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一致,每个第一通道116的容积相似,分配效果更均匀。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通道116的横截面的形状不受限制,例如,第一通道116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腰形,也可以是异形;多个第一通道116的横截面的形状大小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第一通道116可以为均匀的通道,也可以为不均匀的通道,只要不影响换热介质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可选的,第一通道116可以只贯穿第一侧面111,在第一侧面111形成第一孔117;也可以只贯穿第三侧面113,在第三侧面113形成第一孔117;也可以同时贯穿第一侧面111和第三侧面113,在第一侧面111和第三侧面113均形成第一孔117,即第一通道116至少有一端形成第一孔117。第一通道116贯穿第一主体11形成第一孔117,若第一通道116为均匀的通道,则第一孔117的形状大小与第一通道116的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一致。第一通道116的横截面形状的形状大小的设置,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实际需求进行多种设计搭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16设有两个及以上,相邻两个第一通道116间设有中间筋(图中未标示),以增强第一主体11的强度,且分隔相邻的两个第一通道116,中间筋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通道116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筋上设有开口,可以使相邻的两个第一通道116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板12包括第一延伸部121、主体部122、第二延伸部123,主体部122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与第二侧面111在高度。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主体部122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与第二侧面112高度是指,沿上下方向,可以主体部122的上侧与第二侧面112的上侧齐平,主体部122的下侧与第二侧面112的下侧齐平;也可以主体部122的上侧低于第二侧面112的上侧,主体部122的下侧高于第二侧面112的下侧;也可以主体部122的上侧与第二侧面112的上侧齐平,主体部122的下侧高于第二侧面112的下侧;也可以主体部122的上侧低于第二侧面112的上侧,主体部122的下侧与第二侧面112的下侧齐平。
第一延伸部121为主体部122靠近第一侧面111的一端沿与第一侧面111平行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123为主体部122靠近第三侧面113的一端沿与第三侧面113平行的方向延伸形成。可选的,沿左右方向,主体部122的宽度与第一侧面111的宽度相同,主体部122在第二侧面112上的投影与第二侧面112完全重合。
第一主板12固定连接于第一主体11,第一延伸部121贴合于第一侧面111,主体部122贴合于第二侧面112,第二延伸部123贴合于第三侧面113。可选的,第一延伸部121与第一侧面111钎焊固定,第二延伸部123与第三侧面113钎焊固定,主体部122贴合于第二侧面112,实现第一主板12与第一主体11间的固定连接;可选的,主体部122与第二侧面112钎焊固定,第一延伸部121贴合于第一侧面111,第二延伸部123贴合于第三侧面113,实现第一主板12与第一主体11间的固定连接,但此时第一延伸部121和/或第二延伸部123需满足密封第一孔117的要求。第一主板12与第一主体11可以部分接触实现固定连接,但第一主板12需满足密封第一孔117的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11和第三侧面113均设有第一孔117,第一延伸部121与第一侧面111重合的部分至少覆盖所有第一孔117,第二延伸部123与第三侧面113重合的部分至少覆盖所有第一孔117,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可密封第一孔117。可选的,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的形状大小可以与第一侧面111和第三侧面113的形状大小保持一致,也可以不保持一致;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的形状可以为规则的形状,也可以为异形。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的形状大小只要能满足密封所有第一孔117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若第一侧面111和第三侧面113中只有一个面设有第一孔117,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也可以只设有一个。例如,只有第一侧面111设有第一孔117,第一主板12可以只设有第一延伸部121,第一延伸部121贴合固定第一侧面111且密封第一孔117。本申请的第一主板12设有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可以实现封堵第一孔117的作用,构成第一集流管1的零件数量较少,使集流管的结构较为简单。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与第一孔117对应的部位可以设有凸起,凸起的数量与第一孔117的数量相同,凸起的截面形状与第一孔117的轮廓形状大致相同,且凸起的截面大小略大于第一孔117的大小,凸起至少部分***第一孔117,凸起的下端面低于第一侧面111,例如,第一孔117为圆形时,凸起也为圆形,凸起的半径略大于第一孔117的半径,凸起的下端面伸入第一通道116,保证第一通道116被密封的可靠性。当然,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也可以呈平面状,第一延伸部121与第一侧面111通过面与面的贴合以及第二延伸部123与第三侧面113通过面与面的贴合封堵第一孔117。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延伸部121设有凸起,第二延伸部123不设有凸起,只要不影响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密封第一通道116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板12大致呈U形,第一主体11置于第一主板12的U形内部,即第一主板12包覆至少部分第一主体11的结构,随后通过钎焊将第一主体11和第一主板12固定连接。第一主板12由具有一定厚度的板件加工制作形成,上述板件具有一定长度且与第二侧面112具有相同宽度,板件通过折弯分别形成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均垂直于主体部122,第一延伸部121、主体部122、第二延伸部123形成U形,第一主体11置于U形的内部。
第一主板12和第一主体11装配时,首先第一主板12的两端次折弯形成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此时第一主板12大致呈U形,第一主体11放置于第一主板12的U形内部,第一延伸部121贴合于第一侧面111,第二延伸部123贴合于第三侧面113,主体部122贴合于第二侧面112,第一主体11与第一主板12相对固定,实现第一主板12与第一主体11的初步固定,然后经过钎焊可以实现第一主体11与第一主板12的再次固定。通过U形结构,可以使第一主体11部分镶嵌于第一主板12,然后经过钎焊固定。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主板12的不仅可以实现密封第一通道116的功能,还可以提升第一主板12和第一主体11的焊接面积。
于本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壳体3、换热芯体4,换热芯体4包括换热管41,换热管41连接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换热管41的内腔连通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和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壳体3设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壳体3的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另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二集流管2,壳体3环绕部分换热芯体4。
第一主体11还包括第二孔1121,第二孔1121连通于第一通道116,第一主板12还包括与第二孔1121对应设置的第三孔124,一个第二孔1121对应连接一个换热管41,换热管41的一端的端面穿过第一集流管1的第三孔124且容纳于第二孔1121,换热管41的另一端的端面穿过第二集流管2的第三孔124且容纳于第二孔1121。
本实施例中,第二孔1121和第三孔124为长条形孔,第二孔1121和第三孔124的长度大于扁管缩口的宽度,第二孔1121的宽度大于扁管的厚度。第二孔1121和第三孔124的形状可以为方形,也可以为腰形,也可以为异形,不影响介质的流动,且不影响与换热管41的密封配合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可选的,第三孔124的形状大小与第二孔1121的形状大小相似,例如,第二孔1121为腰形,第三孔124也为腰形。当然,第二孔1121的形状与第三孔124的形状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二孔1121为腰形,第三孔124为方形或异形,只要不影响换热管41穿过第三孔124并容纳于第二孔1121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芯体4包括多个换热管41,多个换热管41彼此平行设置。壳体3与换热芯体4之间形成有供第一介质流动的通路,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和换热管41之间形成有供第二介质流动的通路。
可选的,上述换热管41可以是扁管,可选的,扁管开设有彼此平行的多个通道,第二介质在通道中流动;上述换热管41也可以由成排铺设的若干圆管组成,第二介质分别进入该排圆管内并同时流动于该排圆管。
上述换热管41宽度方向的侧壁与壳体3贴合,例如,在换热管41为扁管时,该扁管宽度方向的两侧侧壁与壳体3钎焊贴合。当换热管41为成排圆管时,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圆管与壳体3处于线接触,该线接触位置被钎焊。
可选的,换热芯体4还可以包括多个换热件42,换热件42至少部分与换热管41连接。具体的,如图3所示,上述换热芯体4包括若干换热件42和若干换热管41,且若干换热件42与若干换热管41一一交替设置。
换热件42成组设置,每组换热件42均成排铺设于与其相邻的换热管41的上方或下方,以加强换热管41内的第二介质的热量传递效果。可选的,换热件42与换热管41之间采用钎焊固定。
可选的,每组换热件42的整体铺设面积与换热管41的面积相同或基本相同,以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换热件42的长度不大于换热管41的长度,换热件42的宽度不大于换热管41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换热件42可以是呈片状的翅片,也可以是其它能够实现热传递的片状结构。上述换热件42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组合结构。
相邻的两个换热管41之间和/或所述换热管41与所述壳体3之间形成流通通道,第一介质能够进入流通通道与换热管41内的第二介质进行热交换。
示例性地,换热芯体4的最上端以及最下端均为换热件42,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换热管41与壳体3之间形成有流通通道,每相邻两个换热件42之间均设置换热管41,该结构的设置,能够充分利用换热管41的可换热面积,提高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当然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在换热芯体4的最上端以及最下端设置换热管41,相邻两个换热管41之间均设置有换热件42。
本实施例中,上述换热芯体4的整体结构可以是长方体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立体图形结构。当然可以理解的,上述立体图形结构可以是规则的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本申请不予限制,不影响换热效果即可。
如图1所示,壳体3环绕换热芯体4的至少部分设置,壳体3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配合作用,用于环绕包覆换热芯体4,以密封壳体3内腔。本实施例中,上述壳体3的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另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二集流管2,三者共同作用形成一密闭的空间,以实现第一介质在该密闭空间内的流动。
可选的,上述壳体3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两块以上的板组装的结构,当其为两块以上的板组装的结构时,相邻两块板之间可以通过钎焊固定,并且最终环绕包覆换热芯体4。此外,上述两块以上的板可以是长条板,其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换热芯体4的长度,多个长条板环绕换热芯体4设置。上述两块以上的板还可以是环形板,即单个环形板能够环绕部分换热芯体4,且多个环形板的宽度之和大于或者等于换热芯体4的长度。
于本实施例中,上述壳体3包括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该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结构大致相同,均大致呈L形结构,当将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装配时,是将第一壳体31以正置的L形方式贴合在换热芯体4的外侧,将第二壳体32则以倒置的L形方式贴合在换热芯体4外,使得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大致形成一个完整的矩形壳体3。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连接处可以通过钎焊固定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均可以是铝板,其可以通过钎焊方式焊接于换热芯体4外。
此外,可参照图4,上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一侧设置第五延伸部33,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未延伸第五延伸部33的一侧设置第六延伸部34,第一壳体31的第五延伸部33能够与第二壳体32的第六延伸部34相搭接,同样的,第二壳体32的第五延伸部33能够与第一壳体31的第六延伸部34相搭接,通过对第六延伸部34与第五延伸部33的搭接位置进行钎焊,其能够增加焊接面积,便于焊接组装,而且也使得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焊接后的强度更高。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第五延伸部33由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一侧水平延伸形成。第六延伸部34为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另一侧向平行于第五延伸部33的方向延伸而成(也可以采用折弯方式形成),随后将第一壳体31以正置的L形方式放置,将第二壳体32则以倒置的L形方式放置,使得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大致形成一个完整的矩形壳体3。在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32的拼接的位置,第六延伸部34与第五延伸部33重叠设置,以壳体3由内至外的角度看,上述第六延伸部34位于第五延伸部33的外侧,即第六延伸部34的内壁面与第五延伸部33的外壁面贴合。上述结构能够降低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32的装配难度,并增加焊接面积,提高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焊接后的强度。
可以理解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第六延伸部34的位置及形状不变,第五延伸部33则先垂直于未设置第六延伸部34的侧面向外延伸,随后水平延伸一定距离,使得第一壳体31上的第五延伸部33搭接于第二壳体32上的第六延伸部34的外侧(以壳体3由内至外的角度看),此时第六延伸部34的外壁面与第五延伸部33的内壁面贴合。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不再设置第六延伸部34,而是在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处于装配状态时,以第一壳体31为例,第一壳体31的第五延伸部33水平延伸至第二壳体32不再设置第六延伸部34的一侧处,随后垂直向整个壳体3的内侧延伸,即第五延伸部33为大致L形结构,其能够搭扣贴合在第二壳体32,不再设置第六延伸部34的一侧外。
于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壳体3包括本体部(图中未示出)和翻边35,壳体3两侧端部的周向设有翻边35,上述翻边35为壳体3的端部沿远离换热芯体4的方向延伸形成,翻边35连接第一集流管1和主体部122或第二集流管2与本体部。
具体地,在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两侧周向延伸有上述翻边35,该翻边35用于贴合于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侧面112和第二集流管2的第二侧面112,随后即可对该贴合位置钎焊固定,实现第一壳体31、第二壳体32与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固定。可选的,在设置第五延伸部33和第六延伸部34的位置可以不设置翻边35,以便两者搭接时的钎焊。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结构还可以大致呈C字形结构,其装配方式与L形结构的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相同。上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结构还可以是不同的形状结构,只需满足两者能够拼接成为一个壳体3即可。
壳体3设置有至少一组相对设置的进口(图中未示出)和出口(图中未示出),进口和出口的数量相同。其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1设置进口,第二壳体32对应设置出口;也可以是第一壳体31设置出口,第二壳体32对应设置进口;也可以是第一壳体31同时设置进口和出口;也可以是第二壳体32同时设置进口和出口,本申请不予限制,不影响第一介质的流动顺畅和换热效果即可。
每组进口和出口均对应部分流通通道设置,不同组的进口与出口形成的通路中流通的介质相互独立。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壳体3设置有一组相对设置的进口和出口,进口设置于第一壳体31,出口设置于第二壳体32,一个进口连通所有流通通道,一个出口连通所有流通通道,第一介质从进口流入壳体3,分布至流通通道中与换热管41进行换热,然后从出口流出。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3至少设有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和出口,至少两种的介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需要说明是,第一壳体31的进口和/或出口的数量与第二壳体32的出口/或进口的数量相同。即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共同形成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和出口。
可参照图6,上述进口包括至少一个第五通孔37,出口包括至少一个第六通孔38。其中同一组的第五通孔37的数量与该组第六通孔38的数量相同,且每条流通通道均连通一个第五通孔37和一个第六通孔38。进而通过第五通孔37、流通通道以及第六通孔38,形成供第一介质流通的通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五通孔37以及第六通孔38可以是矩形孔,也可以是圆形孔、椭圆形孔,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孔,只需能够满足第一介质的流通,且不会使第一介质发生流窜即可。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进口用于引导第一介质流入壳体,出口用于引导第一介质流出壳体,当只有一个第五通孔37时,此第五通孔37可以理解为进口,当第五通孔37为两个及以上时,两个及以上的第五通孔37共同构成进口;同理,当只有一个第六通孔38时,此第六通孔38可以理解为出口,当第六通孔38为两个及以上时,两个及以上的第六通孔38共同构成出口。
示例性地,同组进口的第五通孔37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相同或不同,同组出口的第六通孔38的大小和形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相同或不同。当然,不同组的进口的第五通孔37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相同或不同,不同组出口的第六通孔38的大小和形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相同或不同。
进一步地,上述不同组进口和出口以及与其对应的流通通道,其可以形成不同的通路,如其中一组进口和出口,其每个第五通孔37、对应的流通通道以第六通孔38相互连通,构成了供第一介质流通的一条流路,同一组进口和出口以及对应的流通通道,能够形成多条流路,该多条流路组成了该组进口对应的一个通路。相应的,其它组进口和出口以及对应的流通通道也形成另外的通路。本实施例中,上述不同组进口和出口构成的不同的通路可以供不同温度和/或类型的第一介质流通。当然,不同的通路也可以供相同温度和/或类型的第一介质流通。但是同一组进口和出口构成的通路则只能供同一温度和/或类型的第一介质流通。
进一步的,上述第五通孔37以及第六通孔38在第一壳体31和/或第二壳体32竖直方向的宽度不大于单个流通通道在竖直方向的宽度,进而能够确保每个第五通孔37只与一个流通通道连通。即经每个第五通孔37流入的第一介质,能够全部流到与其连通的单个流通通道内,并最终经对应的第六通孔38流出,而不会窜流到其他流通通道内。
此外,本实施例中,不同组的进口的若干第五通孔37沿壳体3的高度方向交错分布,不同组的出口的若干第六通孔38沿壳体3的高度方向交错分布,也就是说,在第一壳体31上不同组的第五通孔37和/或第六通孔38之间是交错分布的。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的壳体3的另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壳体3上的进口和出口的数量以及位置有所不同,具体的,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1设有两个进口,该进口包括多个第五通孔37,对应的,第二壳体32设有两个出口,该出口包括多个第六通孔38。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壳体31上是两组不同的进口,因此其中一组进口的第五通孔37与另外一组进口的第五通孔37之间是交错分布的。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确保任意两组进口连通的流通通道并不相同,其中一组第五通孔37、第六通孔38以及对应的多个流通通道之间形成一个供第一介质流通的通路,该通路能够对某个位置进行温度调节,另一组第五通孔37、第六通孔38以及对应的多个流通通道之间形成另一个供第一介质流通的通路,该通路能够对另一个位置进行温度调节。
如图7所示,第一壳体31上设有两组进口,左侧进口的第五通孔37与右侧进口的第五通孔37之间是交错分布的。左侧进口中最上面的第五通孔37的下边缘比右侧第五通孔37的上边缘略高或者处于同一水平线,由于每组进口的多个第五通孔37均匀分布,故可以实现左侧进口的第五通孔37与右侧进口的第五通孔37之间是交错分布的,能够确保两组进口连通的流通通道并不相同。
如图8所示,第一壳体31上设有三组进口,三组进口的所有第五通孔37之间是交错分布的。左侧进口中最上面的第五通孔37的下边缘比中间进口中最上面的第五通孔37的上边缘略高或者处于同一水平线,然后中间进口中最上面的第五通孔37的下边缘比右侧进口中最上面的第五通孔37的上边缘略高或者处于同一水平线,由于每组进口的多个第五通孔37均匀分布,故可以实现三组进口的所有第五通孔37之间是交错分布的,能够确保三组进口连通的流通通道并不相同。
可选的,同组的多个第五通孔37等间距设置,同组的多个第六通孔38等间距设置。由于第五通孔37与第六通孔38是与流通通道连通的,而流通通道是换热管41之间形成的,因此,在第五通孔37等间距设置,第六通孔38同样等间距设置时,其可以保证换热管41之间也是等间距设置的结构,进而使得换热芯体4的结构强度足够大,具有较好的承压性能。而且上述结构,也能够确保每个换热管41内的第二介质能够充分的与流通通道内的第一介质进行换热,换热效果较好。
可参照图4-6,本实施例的上述壳体3还包括分配盒5,该分配盒5固定于壳体3,且该分配盒5设有容纳腔51,该容纳腔51能够覆盖至少一个进口或出口,第一介质能够进入到该容纳腔51内,并从容纳腔51进入进口;或者从出口流入至容纳腔51,并最终从容纳腔51流出。
以第一壳体31具有两组进口,第二壳体32具有两组出口为例,在第一壳体31上设置有两个分配盒5,分别覆盖进口(具体是覆盖进口的所有第五通孔37),第二壳体32上的两个分配盒5则分别覆盖出口(具体是覆盖出口的所有第六通孔38)。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分配盒5覆盖进口是指,沿分配盒5的长度方向,分配盒5的上端高于进口的上端,分配盒5的下端低于进口的下端,沿分配盒5的宽度方向,分配盒5的左端超过进口的左端,分配盒5的右端超过进口的右端。同样的,分配盒5覆盖出口是指,沿分配盒5的长度方向,分配盒5的上端高于出口的上端,分配盒5的下端低于出口的下端,沿分配盒5的宽度方向,分配盒5的左端超过出口的左端,分配盒5的右端超过出口的右端。通过上述结构设置,能够确保第一介质从分配盒5全部进入进口的第五通孔37内,或者从出口的第六通孔38全部进入分配盒5内。
可选的,还可以在分配盒5设置多个容纳腔51,每个容纳腔51能够连通一个进口的一个第五通孔37,或者连通一个出口的一个第六通孔38,即容纳腔51的数量与每组出口的第五通孔37数量相同,第一介质能够进入多个容纳腔51,并从容纳腔51进入第五通孔37,或者第一介质仅第六通孔38进入多个容纳腔51,并最终从容纳腔51流出。
当然可以理解的,当壳体3具有36三组以上的进口和出口时,可以每个进口和出口分别设置一个分配盒5,也可以多个进口同时被一个分配盒5覆盖,多个出口同时被一个分配盒5覆盖,此时分配盒5容纳腔51内的第一介质分别进入多个进口,并且多个出口流出的第一介质汇聚到分配盒5的容纳腔51内,并从容纳腔51流出。
本实施例中,可参照图5,上述分配盒5的容纳腔51可以采用铝板冲压而成,该容纳腔51连通有一个管口52,该管口52用于与管路连接,以实现第一介质的流入或流出。
可选的,在上述分配盒5的一侧边缘设有第一定位部53,对应的,在壳体3上安装分配盒5的位置设有第二定位部36(图4所示),上述第一定位部53能够与第二定位部36配合,以实现分配盒5安装时的定位,减少分配盒5安装时倾斜的问题,使得分配盒5的安装更加简单。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定位部53可以是半圆形开口或者圆形孔,相对应的,第二定位部36可以是定位柱,该定位柱能够卡合于半圆形开口或者圆形孔。上述第一定位部53以及第二定位部36还可以是沿同一方向设置的凹槽,此时第一定位部53嵌设于第二定位部36,或者第二定位部36嵌设于第一定位部53,同样能够实现分配盒5安装时的定位。
本实施例的上述换热器在使用时,第二介质会先进入第一集流管1,随后经第一集流管1进入多个换热管41,并从换热管41流入第二集流管2,随后经第二集流管2流出,至少一路第一介质(可以是温度和种类相同,也可以是温度和种类不同)从分配盒5的管口5242流入分配盒5的容纳腔51,随后经进口进入到流通通道内,并在流通通道内与换热管41内的第二介质进行换热,(同时通过换热片11来提高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之间的换热效果),随后经出口进入分配盒5的容纳腔51,并最终经分配盒5的管口5242流至需要进行温度调节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的壳体3的又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壳体3上的进口和出口的结构以及位置有所不同,具体的,可参照图9-10,该壳体3同样设置有至少两个进口以及至少两个出口,其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1上均设置至少两个进口,在第二壳体32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出口。也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1上均设置至少两个出口,在第二壳体32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进口。还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1以及第二壳体32上均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进口和至少一个出口。
于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壳体31设有两个进口,第二壳体32设有两个出口为例,如图10所示,上述两个出口在第二壳体32高度方向上呈上下分布,且每个出口均只具有一个第六通孔38,该第六通孔38至少连通一个流通通道。两个出口在第二壳体32竖直方向上呈上下分布,且两个出口可以是同轴设置(即两个出口到第二壳体32同一端的距离相同),也可以不同轴设置(即两个出口到第二壳体32同一端的距离不同,如图10所示的左右分布)。上述每个出口均只具有一个第六通孔38,该第六通孔38至少连通一个流通通道。
于本申请中,需要理解的是,当每个进口只具有一个第五通孔37时,附图中的进口和第五通孔37表示为同一个结构;当每个出口只具有一个第六通孔38时,附图中的出口和第六通孔38表示为同一个结构;当每个进口具有至少两个第五通孔37时,至少两个第五通孔37共同构成进口,出口原理相同。
本实施例中,可参照图9,当同一组进口的第五通孔37与出口的第六通孔38连通多个流通通道时,可以将换热芯体4的流通通道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均包括多个相邻的流通通道,且不同区域的流通通道不重合,其中一组进口的第五通孔37与出口的第六通孔38连通一个区域内的流通通道,另一组进口的第五通孔37与出口的第六通孔38连通另一个区域内的流通通道。通过该结构设置,能够确保多组进口、出口以及对应的流通通道形成的通路之间相互独立。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至少两组进口和出口中,任意两组的进口是相互交错开,以避免出现重合,导致不同组的进口对应流通的第一介质接触,无法实现多路换热。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主板12的结构有所不同。
具体的,如图11-13所示,第一主板12还包括第三延伸部125和第四延伸部126,第三延伸部125和第四延伸部126均贴合于第六侧面,第三延伸部125为第一延伸部121远离主体部122的一端沿平行于第二侧面112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主体11位于第三延伸部125和主体部122之间,第四延伸部126为第二延伸部123远离主体部122的一端沿平行于第二侧面112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主体11位于第四延伸部126和主体部122之间。
第一主板12和第一主体11装配时,首先第一主板12的两端第一次折弯形成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此时第一主板12大致呈U形,第一主体11放置于第一主板12的U形内部,第一主体11与第一主板12相对固定,再分别对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进行第二次折弯操作形成第三延伸部125和第四延伸部126,由于第二次折弯前第一主体11与第一主板12相对固定,第三延伸部125和第四延伸部126均与主体部122平行,第二次折弯后形成的第一主板12将第一主体11包裹于其中,实现第一主板12与第一主体11的初步固定,然后经过钎焊可以实现第一主体11与第一主板12的再次固定。通过两次折弯的过程,可以使第一主体11镶嵌于第一主板12,然后经过钎焊固定。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主板12的两次折弯操作不仅可以实现密封第一通道116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主板12和第一主体11固定的强度。
如图11和12所示,第三延伸部125和第四延伸部126可以呈齿状,多个齿可以等距离均匀分布或者散乱不均匀的分布,实现第一主板12与第一主体11的初步固定;如图13所示,第三延伸部125和第四延伸部126可以呈片状,第三延伸部125和第四延伸部126的强度较高,且第一主体11与第一主板12的焊接面积增多,提升固定强度;第三延伸部125和第四延伸部126也可以延长至相互抵接、咬合或重合,进一步增加焊接面积,提升固定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延伸部125和第四延伸部126可以为相同的结构也可以为不相同的结构,例如第三延伸部125呈齿状,第四延伸部126为片状,或者,第三延伸部125与第四延伸部126均呈齿状,不影响固定效果即可。当然,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延伸部123也可以为相同的结构或者为不相同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主板12与第一主体11的固定结构有所不同。
具体的,如图14、15、17所示,第一主体1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8和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19,第一主板12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通孔127和至少一个第四通孔128,第一通孔118与第三通孔127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第二通孔119与第四通孔128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第一通孔118和第二通孔119均自第二侧面112向第六侧面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一主体11,第三通孔127和第四通孔128贯穿第一主板12。第一通孔118和第三通孔127靠近第四侧面114设置,第二通孔119和第四通孔128靠近第五侧面115设置。
第一集流管1还包括紧固件13,本实施例中,一个紧固件13穿过一个第一通孔118和一个第三通孔127固定连接第一主体11与第一主板12,且一个紧固件13穿过一个第二通孔119与一个第四通孔128固定连接第一主体11与第一主板12,紧固件13的数量等于第一通孔118和第二通孔119的数量之和。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紧固件的数量也可以小于第一通孔118和第二通孔119的数量之和,即一个紧固件同时穿过两组及以上一一对应的第一通孔118和第三通孔127,或者也可以一个紧固件同时穿过两组及以上一一对应的第二通孔119与第四通孔128。
紧固件13包括第一壁部、第二壁部、连接于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的连接部,连接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可选的,紧固件13可以为铆钉,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为铆钉的两端的头部,连接部为中间的杆子;可选的,紧固件13也可以为螺钉与螺母的组合,第一壁部为螺钉的头部,连接部为螺钉的螺杆,第二壁部为螺母。
本申请通过紧固件13加强第一主体11和第一主板12间的连接固定,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主板12和第一主体11固定的强度。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的再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主板12及第一孔117的密封方式有所不同。
具体的,如图16和17所示,第一主板12只包括主体部122,主体部122贴合于第二侧面112且固定连接于第一主体11。可选的,如图17所示,第一主板12与第一主体11还可通过紧固件13进行再次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堵盖(图中未示出)封堵第一孔117实现第一通道116的密封,第一堵盖的数量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孔117的数量,第一堵盖具有一定厚度,保证第一堵盖的强度。第一堵盖的截面形状与第一孔117的轮廓形状大致相同,且第一堵盖的截面大小略大于第一孔117的大小。可选的,第一孔117为圆形时,第一堵盖为圆柱体,第一堵盖的截面的半径略大于第一孔117的半径。可选的,至少部分第一堵盖***第一孔117,当第一孔117位于第一侧面111时,第一堵盖的下端面低于第一主体11的第一侧面111。需要理解的是,第一堵盖的上端面与第一主体11的第一侧面111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堵盖的上端面也可以高于第一主体11的第一侧面111,只要保证第一堵盖的下端面低于第一主体11的第一侧面111,完成第一通道116的密封即可。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一主板;所述第一主板包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一通道,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通道平行,所述第一侧面包括第一孔,所述第一孔为所述第一通道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形成;所述第一主板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贴合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主体部贴合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延伸部密封所述第一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间隔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主体还包括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彼此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之间,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垂直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一延伸部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延伸部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三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贯穿第三侧面形成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一延伸部密封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延伸部密封所述第三侧面的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彼此平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通孔和至少一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主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通孔和至少一个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集流管还包括紧固件,至少一个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主板,且至少一个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主板,所述紧固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之和相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还包括彼此平行的第四侧面和第五侧面,所述第四侧面和所述第五侧面均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第四侧面和所述第五侧面之间;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贯穿所述第一主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靠近所述第四侧面设置,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靠近所述第五侧面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侧面平行的第六侧面,所述第一主板还包括第三延伸部和第四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和所述第四延伸部均贴合于所述第六侧面,所述第三延伸部为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主***于所述第三延伸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第四延伸部为所述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主***于所述第四延伸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孔对应的部位设有凸起,所述凸起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孔且容纳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凸起密封所述第一通道。
8.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换热芯体、壳体,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采用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集流管,所述换热芯体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所述壳体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壳体的一端密封固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另一端密封固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壳体环绕部分所述换热芯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还包括第二孔,所述第二孔连通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主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孔对应设置的第三孔,所述换热管的一端的端面穿过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所述第三孔且容纳于所述第二孔,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的端面穿过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所述第三孔且容纳于所述第二孔。
10.如权利要求8-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板设有凹陷部,所述第一主体容纳于所述凹陷部。
CN201910579353.4A 2019-06-03 2019-06-28 集流管及换热器 Active CN1121464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9353.4A CN112146475B (zh) 2019-06-28 2019-06-28 集流管及换热器
PCT/CN2020/091920 WO2020244397A1 (zh) 2019-06-03 2020-05-22 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9353.4A CN112146475B (zh) 2019-06-28 2019-06-28 集流管及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6475A true CN112146475A (zh) 2020-12-29
CN112146475B CN112146475B (zh) 2024-01-02

Family

ID=73891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79353.4A Active CN112146475B (zh) 2019-06-03 2019-06-28 集流管及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4647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1409A (zh) * 2021-01-10 2021-05-11 北京红岸水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洗碗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11949A (ja) * 2002-06-04 2004-01-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Co2冷媒用熱交換器
CN1585879A (zh) * 2001-11-15 2005-02-23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集管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188787A (ja) * 2003-12-24 2005-07-14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のヘッダタンク
CN203274362U (zh) * 2012-04-26 2013-11-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装置
CN103722345A (zh) * 2013-12-08 2014-04-16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冷板及冷板加工方法
CN208476048U (zh) * 2017-11-28 2019-02-0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换热***
CN109520330A (zh) * 2017-09-19 2019-03-26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换热***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5879A (zh) * 2001-11-15 2005-02-23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集管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4011949A (ja) * 2002-06-04 2004-01-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Co2冷媒用熱交換器
JP2005188787A (ja) * 2003-12-24 2005-07-14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のヘッダタンク
CN203274362U (zh) * 2012-04-26 2013-11-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装置
CN103722345A (zh) * 2013-12-08 2014-04-16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冷板及冷板加工方法
CN109520330A (zh) * 2017-09-19 2019-03-26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换热***
CN208476048U (zh) * 2017-11-28 2019-02-0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换热***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1409A (zh) * 2021-01-10 2021-05-11 北京红岸水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洗碗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6475B (zh) 2024-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97133A1 (zh) 一种换热器
US20120031598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CN107289677B (zh) 换热器及co2冷却***
US20130087317A1 (en) Internal heat exchanger with external manifolds
JP5722528B2 (ja) 熱交換器用プレート
CN211552541U (zh) 换热器
CN112146475A (zh) 集流管及换热器
CN112880436A (zh) 换热器
CN110530190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112682980A (zh) 换热器
CN112682981A (zh) 换热器
CN107289675B (zh) 换热器及车辆热管理***
JP6725978B2 (ja) 熱交換器
CN110567311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112033184A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1425152U (zh) 换热器
CN112212720A (zh) 换热器
CN111854478A (zh) 一种换热器
CN107687726B (zh) 热交换装置
CN112033185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112880437A (zh) 换热器及换热器的装配方法
CN111559218B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15766591U (zh) 换热器
CN214666289U (zh) 换热翅片和换热装置
CN112682982A (zh) 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