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30377B -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30377B
CN112130377B CN202011077649.5A CN202011077649A CN112130377B CN 112130377 B CN112130377 B CN 112130377B CN 202011077649 A CN202011077649 A CN 202011077649A CN 112130377 B CN112130377 B CN 112130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display
light
light sour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776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30377A (zh
Inventor
朱志强
陈如星
柯耀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7764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303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30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0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30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0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一侧,背光模组包括:底框,包括底板,底板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一通孔;以及第一光源,安装于底框,用于向第一显示区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套筒,连接于底框背离显示面板侧,套筒包括筒状部,筒状部围绕设置于第一通孔的外周;第二光源,安装于套筒,用于向第二显示区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其中第二光源位于第一通孔的外周;以及感光元件,位于背光模组背离显示面板一侧,感光元件的感光面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既能透光又可显示,便于实现感光元件的屏下集成。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面板由于其机身薄、显示画面柔和不伤眼、无辐射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以及电视等家电设备中。
在现在主流的终端设备设计中,终端设备的机身正面通常会同时设置显示面板和感光元件,为提高终端设备的显示面板占比,会将感光元件与液晶显示面板集成。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面板与感光元件集成时,需要在集成感光元件的区域开孔或开槽,其中开孔区域或开槽区域无法显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实现显示面板的至少部分区域可透光且可显示,便于感光元件的屏下集成。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第二显示区;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一侧,背光模组包括:底框,包括底板和第一侧板,底板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一通孔,第一侧板立设于底板并围绕第一通孔设置;以及第一光源,安装于底框,用于向第一显示区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套筒,连接于底框背离显示面板侧,套筒包括筒状部,筒状部围绕设置于第一通孔的外周;第二光源,安装于套筒,用于向第二显示区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其中第二光源位于第一通孔的外周;以及感光元件,位于背光模组背离显示面板一侧,感光元件的感光面朝向显示面板,并且感光面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根据前述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感光元件包括图像采集装置,控制方法包括:在正常显示模式,图像采集装置关闭,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均处于发光状态;在图像采集模式,图像采集装置开启,第一光源处于发光状态,第二光源处于非发光状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感光元件的感光面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背光模组的底框包括底板,底板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一通孔。在需要实现感光功能时,外界光线能够穿过第二显示区的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上的第一通孔,到达感光元件的感光面。感光元件能够识别接收的光线,实现相应的感光功能。背光模组的第一光源能够向第一显示区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显示装置还包括套筒以及第二光源,其中套筒包括的筒状部围绕设置于第一通孔的外周,第二光源安装于套筒,并能够向第二显示区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因此,在正常显示模式,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均处于发光状态,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均能够显示画面,提高了正常显示模式下显示面板的实际可显示面积。上述显示装置实现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既能透光又可显示,便于实现感光元件的屏下集成和全面屏显示设计。此外,第二光源位于第一通孔的外周,避免了第二光源直接照射第二显示区的显示面板,避免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明显高于第一显示区的显示亮度,一定程度提高显示面板在正常显示时的整体亮度均一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Q1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套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种替代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种替代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隐去感光元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5中Q2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替代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8中Q3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再一替代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发明,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各种形式呈现,以下将描述其中一些示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区DA1和第二显示区DA2,第一显示区DA1至少部分围绕第二显示区DA2。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DA1围绕于第二显示区DA2的整个外周设置。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10、背光模组120、套筒130、第二光源140以及感光元件150。
显示面板110可以是LCD面板,其包括阵列基板、位于阵列基板上的彩膜基板以及夹设于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背光模组120位于显示面板110一侧,具体地,显示面板110位于背光模组120的出光侧。背光模组120包括底框121以及第一光源122。其中,底框121包括底板1211和第一侧板1212。底板1211与显示面板110大致平行且彼此间隔设置,底板1211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DA2的第一通孔H1,第一侧板1212立设于底板1211并围绕第一通孔H1设置。第一光源122(图2中未示出)安装于底框121,第一光源122用于向第一显示区DA1的显示面板110提供背光。
套筒130连接于底框121背离显示面板110侧,其中套筒130包括筒状部131,该筒状部131围绕设置于第一通孔H1的外周。第二光源140安装于套筒130,第二光源140用于向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提供背光,其中第二光源140位于第一通孔H1的外周。
感光元件150位于背光模组120背离显示面板110一侧,感光元件150的感光面PS朝向显示面板110,并且感光面PS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DA2。感光元件150例如是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装置,从而可以采集外部图像信息。可以理解的是,感光元件150可以不限于是图像采集装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元件150也可以是红外光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等光传感器。本文中,以感光元件150是图像采集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感光元件150的感光面PS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DA2,背光模组120的底框121包括底板1211,底板1211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DA2的第一通孔H1。在需要实现感光功能时,外界光线能够穿过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以及背光模组120上的第一通孔H1,到达感光元件150的感光面PS。感光元件150能够识别接收的光线,实现相应的感光功能。背光模组120的第一光源122能够向第一显示区DA1的显示面板110提供背光,显示装置还包括套筒130以及第二光源140,其中套筒130包括的筒状部131围绕设置于第一通孔H1的外周,第二光源140安装于套筒130,并能够向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提供背光。因此,在正常显示模式,第一光源122、第二光源140均处于发光状态,显示面板110的第一显示区DA1、第二显示区DA2均能够显示画面,提高了正常显示模式下显示面板110的实际可显示面积。上述显示装置实现显示面板110的第一显示区DA1既能透光又可显示,便于实现感光元件150的屏下集成和全面屏显示设计。此外,第二光源140位于第一通孔H1的外周,避免了第二光源140直接照射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避免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亮度明显高于第一显示区DA1的显示亮度,一定程度提高显示面板110在正常显示时的整体亮度均一性。
显示面板110在第一显示区DA1、第二显示区DA2都排布有像素。可选地,第二显示区DA2的像素密度低于第一显示区DA1的像素密度,从而提高第二显示区DA2的光线透过率,进而增加通过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并照射到光感元件150的光线数量,提高光感元件150的图像获取质量。
图3是图2中Q1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第二光源140包括第二光源出光面GS,第二光源出光面GS朝向底板1211设置,避免第二光源140直接照射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避免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亮度明显高于第一显示区DA1的显示亮度而产生亮度差异。
可选地,底板1211背离显示面板110的表面和/或套筒130的内壁面包括漫反射面,例如本实施例中,底板1211背离显示面板110的表面以及套筒130的内壁面均为漫反射面。本实施例中,套筒130的内壁面即套筒的朝向第一通孔H1的壁面。在正常显示模式,第二光源140发出的光线经过底板1211表面和/或套筒130的内壁面多次漫反射,形成可辐射至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的均匀光线,避免第二光源140直接照射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造成背光不均,从而实现正常显示模式下显示面板110各区域的显示亮度均匀性。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套筒130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至图4,可选地,套筒130还包括连接部132,连接部132连接于筒状部131的朝向背光模组120一侧,并且向筒状部131的外周侧延伸,连接部132与背光模组120的底板1211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32呈环状,且平行于底板1211设置。套筒130可以是由刚性材质制成,连接部132与底板1211之间可以通过诸如粘接的方式相连接,通过设置连接部132,便于套筒130与背光模组120的底板1211进行稳固的连接。
如图2和图3,可选地,第二光源140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141以及位于第二柔性电路板141上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42,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42环绕排布于第一通孔H1的外周。第二发光元件142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
如图2至图4,可选地,套筒130的筒状部131设有开口OP1。第二柔性电路板141的一部分经由开口OP1延伸至筒状部131外周侧。第二光源140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42设置在筒状部131的内周侧,通过设置开口OP1,便于第二柔性电路板141从筒状部131的内周侧穿出至筒状部131外周侧,从而便于第二柔性电路板141与筒状部131外周侧的其它部件电连接,以便于实现筒状部131内周侧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42的供电及发光控制。
如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元件142为侧发光式发光元件,第二柔性电路板141连接于筒状部131的内壁面。例如,第二发光元件142为侧发光式发光元件,且第二光源出光面GS朝向底板1211设置。本实施例中,套筒130包括连接部132和筒状部131,筒状部131围绕形成第三通孔H3。感光元件150的感光面PS在显示面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通孔H3的轮廓在显示面板110上的正投影内,或者,感光元件150的至少部分穿设于第三通孔H3。在需要实现感光功能时,外界光线能够穿过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背光模组120上的第一通孔H1以及套筒130的第三通孔H3,到达感光元件150的感光面PS。感光元件150能够识别接收的光线,实现相应的感光功能。
套筒130的结构、第二发光元件142与套筒130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示例,还可以是其它情形,以下将示例可替代的一些实施方式。
图5和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种替代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图6中将感光元件150隐去绘示。在本实施例中,套筒130还包括平板部133,平板部133连接于筒状部131的背离背光模组120一侧,并且向筒状部131的内周侧延伸。平板部133包括第二通孔H2,第二通孔H2的轮廓在显示面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通孔H1的轮廓在显示面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内部,感光元件150的至少部分穿设于第二通孔H2。在需要实现感光功能时,外界光线能够穿过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以及背光模组120上的第一通孔H1,到达穿设于套筒130第三通孔H3的感光元件150,被感光面PS接收。感光元件150能够识别接收的光线,实现相应的感光功能。
图7是图5中Q2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第二光源140包括第二光源出光面GS。第二光源140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141以及位于第二柔性电路板141上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42,第二发光元件142可以是LED。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元件142为顶发光式发光元件,第二柔性电路板141连接于平板部133的朝向背光模组120的表面,使得第二光源出光面GS朝向底板1211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套筒130还包括平板部133,从而便于安装顶发光式的第二发光元件142。
当套筒130包括筒状部131和平板部133时,与其匹配的发光元件的发光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不限于是安装顶发光式的第二发光元件142。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替代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图9是图8中Q3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第二光源140包括第二光源出光面GS。在本实施例中,套筒130包括筒状部131、连接部132和平板部133。连接部132连接于筒状部131的朝向背光模组120一侧,并且向筒状部131的外周侧延伸,连接部132与背光模组120的底板1211连接。平板部133连接于筒状部131的背离背光模组120一侧,并且向筒状部131的内周侧延伸。第二光源140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141以及位于第二柔性电路板141上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42,在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元件142为侧发光式发光元件,第二柔性电路板141连接于筒状部131的内壁面,使得第二光源出光面GS朝向底板1211设置。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再一替代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框121还包括第二侧板1213,第二侧板1213立设于底板1211并围绕底板1211的外轮廓设置。
背光模组120还可以包括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LGP)123以及多层光学膜层124。导光板123设置于底板1211朝向显示面板110的一侧,导光板123位于第二侧板1213与第一侧板1212之间。多层光学膜层124设置于导光板123朝向显示面板110的一侧,多层光学膜层124位于第二侧板1213与第一侧板1212之间。第一光源122设置于导光板123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10方向的一侧,或者第一光源122设置于导光板123背离显示面板110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22设置于导光板123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10方向的一侧,即第一光源122为侧灯式光源。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20还可以包括反射片125,反射片125位于导光板123背离显示面板110的一侧。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22设置于导光板123背离显示面板110的一侧,即第一光源122为直下式光源,此时,背光模组120可以不设有反射片。
多层光学膜层124可以包括至少一层扩散片(Diffuser)以及至少一层增光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在一个示例中,多层光学膜层124包括自导光板123向显示面板110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片、下增光片以及上增光片,但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设计需要,多层光学膜层124包括扩散片、增光片的数量及层叠方式也可以是其它情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偏光片161和第二偏光片162。第一偏光片161位于显示面板110的朝向背光模组120侧;第二偏光片162位于显示面板110的背离背光模组120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还包括盖板170,盖板170位于显示面板110的背离背光模组120的一侧,用于为显示面板110提供保护。
在上述实施例中,感光元件150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光学指纹识别模块、红外光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例如,感光元件150为图像采集装置,即摄像装置,用于采集外部图像信息。本实施例中,感光元件150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CMOS)图像采集装置,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感光元件150也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图像采集装置等其它形式的图像采集装置。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感光元件150也可以是光学指纹识别模块或红外光传感器,从而实现相应的指纹识别功能或红外识别功能。此外,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感光元件150可以同时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光学指纹识别模块、红外光传感器中的至少两种。从而同时具有多种光线感应功能。
根据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感光元件150的感光面PS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DA2,背光模组120的底框121包括底板1211,底板1211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DA2的第一通孔H1。在需要实现感光功能时,外界光线能够穿过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以及背光模组120上的第一通孔H1,到达感光元件150的感光面PS。感光元件150能够识别接收的光线,实现相应的感光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用于控制根据前述本发明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元件150包括图像采集装置,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在正常显示模式,图像采集装置关闭,第一光源122、第二光源140均处于发光状态;在图像采集模式,图像采集装置开启,第一光源122处于发光状态,第二光源140处于非发光状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在正常显示模式,第一光源122、第二光源140均处于发光状态,背光模组120的第一光源122能够向第一显示区DA1的显示面板110提供背光,显示装置还包括套筒130以及第二光源140,其中套筒130包括的筒状部131围绕设置于第一通孔H1的外周,第二光源140安装于套筒130,并能够向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提供背光。显示面板110的第一显示区DA1、第二显示区DA2均能够显示画面,提高了正常显示模式下显示面板110的实际可显示面积。第二光源140位于第一通孔H1的外周,避免了第二光源140直接照射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避免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亮度明显高于第一显示区DA1的显示亮度,一定程度提高显示面板110在正常显示时的整体亮度均一性。
在图像采集模式,外界光线能够穿过第二显示区DA2的显示面板110以及背光模组120上的第一通孔H1,到达感光元件150的感光面PS。感光元件150能够识别接收的光线,实现相应的感光功能。在图像采集模式,第二光源140处于非发光状态,从而能够避免第二光源140的光线对图像采集过程的影响,提高所采集到的图像的质量。
上述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实现显示面板110的第一显示区DA1在不同模式下进行透光或进行显示,便于实现感光元件150的屏下集成,且无需牺牲显示面板110的可显示面积,从而便于实现全面屏显示设计。
依照本发明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以及在本发明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显示区;
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底框,包括底板和第一侧板,所述底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侧板立设于所述底板并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以及
第一光源,安装于所述底框,用于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套筒,连接于所述底框背离所述显示面板侧,所述套筒包括筒状部,所述筒状部围绕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周;
所述底板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和/或所述套筒的内壁面包括漫反射面;
第二光源,安装于所述套筒,用于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其中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周;以及
感光元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背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所述感光元件的感光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并且所述感光面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包括第二光源出光面,所述第二光源出光面朝向所述底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周;
所述筒状部设有开口,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一部分经由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筒状部外周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为侧发光式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连接于所述筒状部的内壁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筒状部的朝向所述背光模组一侧,并且向所述筒状部的外周侧延伸,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背光模组的底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光学指纹识别模块、红外光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还包括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立设于所述底板并围绕所述底板的外轮廓设置,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底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以及
多层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多层光学膜层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
所述第一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一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显示区;
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底框,包括底板和第一侧板,所述底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侧板立设于所述底板并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以及
第一光源,安装于所述底框,用于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套筒,连接于所述底框背离所述显示面板侧,所述套筒包括筒状部,所述筒状部围绕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周;
第二光源,安装于所述套筒,用于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其中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周;以及
感光元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背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所述感光元件的感光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并且所述感光面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
所述套筒还包括平板部,所述平板部连接于所述筒状部的背离所述背光模组一侧,并且向所述筒状部的内周侧延伸,所述平板部包括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轮廓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轮廓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内部,所述感光元件的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周;
所述筒状部设有开口,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一部分经由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筒状部外周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为顶发光式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连接于所述平板部的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表面;或者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为侧发光式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连接于所述筒状部的内壁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筒状部的朝向所述背光模组一侧,并且向所述筒状部的外周侧延伸,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背光模组的底板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光学指纹识别模块、红外光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还包括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立设于所述底板并围绕所述底板的外轮廓设置,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底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以及
多层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多层光学膜层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
所述第一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一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14.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感光元件包括图像采集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正常显示模式,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关闭,所述第一光源、所述第二光源均处于发光状态;
在图像采集模式,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开启,所述第一光源处于发光状态,所述第二光源处于非发光状态。
CN202011077649.5A 2020-10-10 2020-10-10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1303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77649.5A CN112130377B (zh) 2020-10-10 2020-10-10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77649.5A CN112130377B (zh) 2020-10-10 2020-10-10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0377A CN112130377A (zh) 2020-12-25
CN112130377B true CN112130377B (zh) 2022-09-13

Family

ID=73844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77649.5A Active CN112130377B (zh) 2020-10-10 2020-10-10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303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03227B (zh) * 2021-09-23 2023-04-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401331A (zh) * 2022-01-28 2022-04-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74517A (ko) * 2012-12-10 2014-06-18 양 전자시스템 주식회사 평판디스플레이용 프로브 시스템의 백라이트 장치
CN110646985A (zh) * 2019-06-10 2020-01-0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10658582A (zh) * 2019-05-10 2020-01-0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850633A (zh) * 2019-10-31 2020-02-28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
CN111752039A (zh) * 2020-07-03 2020-10-09 西人马(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74517A (ko) * 2012-12-10 2014-06-18 양 전자시스템 주식회사 평판디스플레이용 프로브 시스템의 백라이트 장치
CN110658582A (zh) * 2019-05-10 2020-01-0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210894768U (zh) * 2019-05-10 2020-06-3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646985A (zh) * 2019-06-10 2020-01-0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10850633A (zh) * 2019-10-31 2020-02-28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
CN111752039A (zh) * 2020-07-03 2020-10-09 西人马(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0377A (zh) 2020-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4048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fingerprint module
US9570424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backlight unit
CN100378537C (zh) 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13176682B (zh) 显示装置
US7695178B2 (en) Light-guide plate,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KR10139557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US9835787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2130377B (zh)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TW201913610A (zh) 顯示裝置及包含該顯示裝置的多螢幕顯示裝置
CN101122705A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US11782302B2 (en) Display device
WO2012133160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1122713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fingerprint sensor
US20070171669A1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200312184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220941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모듈
KR20190135535A (ko) 표시 장치
US823312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CN111965911B (zh)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KR101586795B1 (ko)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1244436A1 (zh) 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0826543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976014A (zh) 显示装置
KR10192076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CN111368583A (zh) 电子装置及其指纹辨识及均光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