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54824A -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54824A
CN112054824A CN201910493468.1A CN201910493468A CN112054824A CN 112054824 A CN112054824 A CN 112054824A CN 201910493468 A CN201910493468 A CN 201910493468A CN 112054824 A CN112054824 A CN 1120548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lay
ports
angle
indication information
v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934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54824B (zh
Inventor
尹海帆
金黄平
葛士斌
毕晓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9346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54824B/zh
Priority to CN202110784654.8A priority patent/CN11366001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93895 priority patent/WO2020244496A1/zh
Priority to EP20818110.7A priority patent/EP3982552A4/en
Publication of CN112054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548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548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54824B/zh
Priority to US17/541,668 priority patent/US11943014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69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special antenna structures, e.g.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生成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基于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以用于指示该P个端口中的Q个端口;其中P个端口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每个角度时延对包括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该P个端口中的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基于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该Q个端口与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Q个角度时延对对应。通过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可以将信道在频域上的变化通过多个时延向量的线性叠加来表征,终端设备仅需将被选择的时延向量反馈给网络设备,而不必基于每个频域单元上单独反馈,因此可以减小反馈开销。

Description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assiveMIMO)技术中,网络设备可通过预编码减小多用户之间的干扰以及同一用户的多个信号流之间的干扰,有利于提高信号质量,实现空分复用,提高频谱利用率。
目前已知一种信道测量方法,网络设备可以基于多个波束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并将预编码得到的多个端口的参考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便于终端设备基于预编码后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信道测量,从该多个端口中选择部分端口上报给网络设备。
然而,终端设备需要基于每个子带反馈选择的端口,反馈开销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以期减小反馈开销。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道测量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生成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基于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以用于指示该P个端口中的Q个端口;其中,该P个端口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该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每个角度时延对包括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该P个端口中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基于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该Q个端口与该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Q个角度时延对对应;P>Q≥1,P和Q均为整数;发送该第一指示信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网络设备基于预先确定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使得终端设备根据预编码后的参考信号进行下行信道测量。通过引入时延向量,将信道在多个频域单元的变化可以通过时延向量来表征,并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使得终端设备不需要基于每个频域单元单独地去反馈,因此可以减少反馈开销。
此外,网络设备将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加载到下行参考信号上,可以简化将终端设备对下行信道的测量过程,因此降低了终端设备在信道测量过程中的计算复杂度。并且,通过空域和频域的多个向量的线性叠加来构建预编码矩阵,使得网络设备所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能够与下行信道相适配,从而在减小反馈开销的同时仍能保证较高的反馈精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该Q个端口时,具体用于指示与该Q个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中每个角度时延对的索引。
由于Q个端口与Q个角度时延对相对应,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指示角度时延对来指示端口。该Q个角度时延对的索引例如可以是二维索引,也可以是一维索引。该Q个角度时延对的索引还可以通过位图的形式来体现。本申请对于该第一指示信息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作限定。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生成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Q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该Q个角度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发送该第二指示信息。
通过进一步指示Q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以进一步基于Q个角度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确定用于下行传输的预编码矩阵。由此而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能够与下行信道相匹配,有利于获得较好的传输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Q值。
即,Q值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并上报网络设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的最大值Q0,Q0≥Q,Q0为正整数。
即,网络设备也可以预先通过信令指示Q的最大取值范围。终端设备可以直接基于该最大值Q0确定Q0个端口,也可以基于最大值Q0自行确定Q个端口。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信道测量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基于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以用于指示P个端口中的Q个端口;其中,该P个端口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该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每个角度时延对包括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该P个端口中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基于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该Q个端口与该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Q个角度时延对对应;P>Q≥1,P和Q均为整数;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确定该Q个端口对应的该Q个角度时延对。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网络设备基于预先确定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使得终端设备根据预编码后的参考信号进行下行信道测量。通过引入时延向量,将信道在多个频域单元的变化可以通过时延向量来表征,并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使得终端设备不需要基于每个频域单元单独地去反馈,因此可以减少反馈开销。
此外,网络设备将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加载到下行参考信号上,可以简化将终端设备对下行信道的测量过程,因此降低了终端设备在信道测量过程中的计算复杂度。并且,通过空域和频域的多个向量的线性叠加来构建预编码矩阵,使得网络设备所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能够与下行信道相适配,从而在减小反馈开销的同时仍能保证较高的反馈精度。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该Q个端口时,具体用于指示与该Q个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中每个角度时延对的索引。
由于Q个端口与Q个角度时延对相对应,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指示角度时延对来指示端口。该Q个角度时延对的索引例如可以是二维索引,也可以是一维索引。该Q个角度时延对的索引还可以通过位图的形式来体现。本申请对于该第一指示信息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作限定。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Q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该Q个角度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
通过进一步指示Q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以进一步基于Q个角度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确定用于下行传输的预编码矩阵。由此而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能够与下行信道相匹配,有利于获得较好的传输性能。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Q值。
即,Q值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并上报网络设备。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的最大值Q0,Q0≥Q,且Q0为正整数。
即,网络设备也可以预先通过信令指示Q的最大取值范围。终端设备可以直接基于该最大值Q0确定Q0个端口,也可以基于最大值Q0自行确定Q个端口。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在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P个角度时延对基于上行信道测量确定。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利用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基于上行信道测量确定可互易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并将所确定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加载在下行参考信号上,以便减小终端设备的测量复杂度。此外,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反馈的Q个端口,从P个角度时延对中筛选出下行信道中较强的Q个角度时延对,对下一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由于较强的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对反馈精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在保证反馈精度的基础上减少反馈开销,在反馈精度和反馈开销之间获得较高的折衷效率。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信道测量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生成第六指示信息,该第六指示信息基于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以用于指示该P个端口中的Q个端口;其中,该P个端口和P个天线时延对对应,该P个天线时延对中的每个天线时延对包括一个发射天线端口和一个时延向量,该P个端口中每个端口的参考信号基于一个时延向量对一个发射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该Q个端口与P个端口中的Q个天线时延对对应,P>Q≥1,Q和P均为整数;发送该第六指示信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网络设备基于预先确定的时延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是的终端设备根据预编码后的参考信号进行下行信道测量。通过引入时延向量,将信道在多个频域单元的变化可以通过时延向量来表征,并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使得终端设备不需要基于每个频域单元单独地去反馈,因此可以减少反馈开销。
此外,网络设备将时延向量加载到下行参考信号上,可以简化终端设备对下行信道的测量过程,因此降低了终端设备在信道测量过程中的计算复杂度。并且,通过频域的多个向量的线性叠加来构建预编码矩阵,使得网络设备所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能够与下行信道相适配,从而在减小反馈开销的同时仍能保证较高的反馈精度。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六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Q个端口时,具体用于指示该Q个端口对应的Q个天线时延对中每个天线时延对的索引。
由于Q个端口与Q个天线时延对相对应,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指示天线时延对来指示端口。该Q个天线时延对的索引例如可以是二维索引,也可以是一维索引。该Q个天线时延对的索引还可以通过位图的形式来体现。本申请对于该第一指示信息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作限定。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生成第七指示信息,该第七指示信息用指示该Q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该Q个天线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发送该第七指示信息。
通过进一步指示Q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以进一步基于Q个天线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确定用于下行传输的预编码矩阵。由此而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能够与下行信道相匹配,有利于获得较好的传输性能。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六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Q值。
即,Q值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并上报网络设备。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的最大值Q0,Q0≥Q,Q0为正整数。
即,网络设备也可以预先通过信令指示Q的最大取值范围。终端设备可以直接基于该最大值Q0确定Q0个端口,也可以基于最大值Q0自行确定Q个端口。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信道测量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接收第六指示信息,该第六指示信息基于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以用于指示该P个端口中的Q个端口;其中,该P个端口和P个天线时延对对应,该P个天线时延对中的每个天线时延对包括一个发射天线端口和一个时延向量,该P个端口中每个端口的参考信号基于一个时延向量对一个发射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该Q个端口与P个端口中的Q个天线时延对对应,P>Q≥1,Q和P均为整数;根据第六指示信息,确定Q个端口对应的Q个天线时延对。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网络设备基于预先确定的时延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是的终端设备根据预编码后的参考信号进行下行信道测量。通过引入时延向量,将信道在多个频域单元的变化可以通过时延向量来表征,并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使得终端设备不需要基于每个频域单元单独地去反馈,因此可以减少反馈开销。
此外,网络设备将时延向量加载到下行参考信号上,可以简化终端设备对下行信道的测量过程,因此降低了终端设备在信道测量过程中的计算复杂度。并且,通过频域的多个向量的线性叠加来构建预编码矩阵,使得网络设备所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能够与下行信道相适配,从而在减小反馈开销的同时仍能保证较高的反馈精度。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六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Q个端口时,具体用于指示该Q个端口对应的Q个天线时延对中每个天线时延对的索引。
由于Q个端口与Q个天线时延对相对应,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指示天线时延对来指示端口。该Q个天线时延对的索引例如可以是二维索引,也可以是一维索引。该Q个天线时延对的索引还可以通过位图的形式来体现。本申请对于该第一指示信息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作限定。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七指示信息,该第七指示信息用指示该Q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该Q个天线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
通过进一步指示Q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以进一步基于Q个天线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确定用于下行传输的预编码矩阵。由此而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能够与下行信道相匹配,有利于获得较好的传输性能。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六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Q值。
即,Q值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并上报网络设备。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的最大值Q0,Q0≥Q,Q0为正整数。
即,网络设备也可以预先通过信令指示Q的最大取值范围。终端设备可以直接基于该最大值Q0确定Q0个端口,也可以基于最大值Q0自行确定Q个端口。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在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P个天线时延对中的时延向量基于上行信道测量确定。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利用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基于上行信道测量确定可互易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并将所确定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加载在下行参考信号上,以便减小终端设备的测量复杂度。此外,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反馈的Q个端口,从P个天线时延对中筛选出下行信道中较强的Q个天线时延对,对下一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由于较强的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对反馈精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在保证反馈精度的基础上减少反馈开销,在反馈精度和反馈开销之间获得较高的折衷效率。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以及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以及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当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当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地,所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以及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以及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当该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当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地,所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包括: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和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用于通过所述输入电路接收信号,并通过所述输出电路发射信号,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申请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可通过接收器接收信号,通过发射器发射信号,以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所述存储器可以与所述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储器可以为非瞬时性(non-transitory)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应理解,相关的数据交互过程例如发送指示信息可以为从处理器输出指示信息的过程,接收能力信息可以为处理器接收输入能力信息的过程。具体地,处理器输出的数据可以输出给发射器,处理器接收的输入数据可以来自接收器。其中,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统称为收发器。
上述第十方面中的处理装置可以是一个芯片,该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该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包括前述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信道测量方法的通信***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测量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个端口与多个角度时延对对应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角度时延对与二维索引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道测量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例如:全球移动通信(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或新无线(new radio,NR)、车到其它设备(vehicle-to-X V2X),其中V2X可以包括车到互联网(vehicle to network,V2N)、车到车(vehicle to-Vehicle,V2V)、车到基础设施(vehicleto infrastructure,V2I)、车到行人(vehicle to pedestrian,V2P)等、车间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vehicle,LTE-V)、车联网、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MTC)、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机器间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ongterm evolution-machine,LTE-M),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等。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以图1中示出的通信***为例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构建预编码矩阵的系数指示方法的通信***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例如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110;该通信***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例如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120。网络设备110与终端设备120可通过无线链路通信。各通信设备,如网络设备110或终端设备120,均可以配置多个天线。对于该通信***100中的每一个通信设备而言,所配置的多个天线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发送信号的发射天线和至少一个用于接收信号的接收天线。因此,该通信***100中的各通信设备之间,如网络设备110与终端设备120之间,可通过多天线技术通信。
应理解,该通信***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者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等,还可以为5G,如,NR,***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比如,CU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AAU实现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射频处理及有源天线的相关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AA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包括CU节点、DU节点、AAU节点中一项或多项的设备。此外,可以将CU划分为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ore network,CN)中的网络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还应理解,该无线通信***中的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配置在交通工具中的移动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还应理解,图1仅为便于理解而示例的简化示意图,该通信***100中还可以包括其他网络设备或者还可以包括其他终端设备,图1中未予以画出。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简单说明下行信号在发送之前在物理层的处理过程。应理解,下文所描述的对下行信号的处理过程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也可以由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执行。为方便说明,下文统称为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物理信道可对码字(code word)进行处理。其中,码字可以为经过编码(例如包括信道编码)的编码比特。码字经过加扰(scrambling),生成加扰比特。加扰比特经过调制映射(modulation mapping),得到调制符号。调制符号经过层映射(layermapping),被映射到多个层(layer),或者称,传输层。经过层映射后的调制符号经过预编码(precoding),得到预编码后的信号。预编码后的信号经过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映射后,被映射到多个RE上。这些RE随后经过正交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调制后通过天线端口(antenna port)发射出去。
应理解,上文所描述的对下行信号的处理过程仅为示例性描述,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对下行信号的处理过程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其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术语做简单说明。
1、预编码技术:物理层处理过程中的一种信号处理方式。网络设备例如可以在已知信道状态的情况下,借助与信道状态相适配的预编码矩阵来对待发送信号进行处理,从而降低接收设备消除信道间影响的复杂度。因此,通过对待发送信号的预编码处理,接收信号质量(例如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等)可得以提升。
通过采用预编码技术,可以实现发送设备与多个接收设备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的传输,也就是实现了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MU-MIMO)。
应理解,本文中有关预编码技术的相关描述仅为便于理解而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发送设备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预编码。例如,在无法获知信道信息(例如但不限于信道矩阵)的情况下,采用预先设置的预编码矩阵或者加权处理方式进行预编码等。为了简洁,其具体内容本文不再赘述。
2、信道互易性: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模式下,上下行信道在相同的频域资源、不同的时域资源上传输信号。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如,信道传播的相干时间)之内,可以认为上、下行信道上的信号所经历的信道衰落是相同的。这就是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基于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参考信号,如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测量上行信道。并可以根据上行信道来估计下行信道,从而可以确定用于下行传输的预编码矩阵。
然而,在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模式下,由于上下行信道的频带间隔远大于相干带宽,上下行信道不具有完整的互易性,利用上行信道来确定用于下行传输的预编码矩阵可能并不能够与下行信道相适配。但是,FDD模式下的上下行信道仍然具有部分的互易性,例如,角度的互易性和时延的互易性。因此,角度和时延也可以称为互易性参数。
由于信号在经过无线信道传输时,从发射天线可以经过多个路径到达接收天线。多径时延扩展导致频率选择性衰落,就是频域信道的变化。时延是无线信号在不同传输路径上的传输时间,由距离和速度决定,与无线信号的频域没有关系。因此,时延在FDD模式下的上下行信道可以认为是相同的,或者说,互易的。
此外,角度可以是指信号经由无线信道到达接收天线的到达角(angle ofarrival,AOA),也可以是指通过发射天线发射信号的离开角(angle of departure,AOD)。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角度可以是指上行信号到达网络设备的到达角,也可以是指网络设备发射下行信号的离开角。由于上下行信道在不同频率上的传输路径的互易,所以该上行参考信号的到达角和下行参考信号的离开角可以认为是互易的。
因此可以认为,时延和角度在FDD模式下的上下行信道具有互易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角度可以通过一个角度向量来表征。每个时延可通过一个时延向量来表征。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角度向量可以表示一个角度,一个时延向量可以表示一个时延。
3、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与预编码参考信号:参考信号也可以称为导频(pilot)、参考序列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考信号可以是用于信道测量的参考信号。例如,该参考信号可以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signal,CSI-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等。应理解,上文列举的参考信号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他参考信号以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可能。
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是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后得到的参考信号。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编码具体可以包括波束赋形(beamforming)和/或相位旋转。其中,波束赋形例如可以通过基于一个或多个角度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来实现。相位旋转例如可以通过将一个或多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来实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方便区分和说明,将经过预编码,如波束赋形和/或相位旋转,得到的参考信号称为预编码参考信号;未经过预编码的参考信号简称为参考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一个或多个角度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也可以称为,将一个或多个角度向量加载到下行参考信号上。基于一个或多个时延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也可以称为将一个或多个时延向量加载到下行参考信号上。
4、端口(port):或者称,天线端口。可以理解为被接收设备所识别的虚拟天线。
可选地,端口是指发射天线端口,例如,每个端口的参考信号可以是未经过预编码的参考信号,也可以是基于一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端口数可以是指发射天线端口数,或者发射天线数。其中,发射天线端口可以是指实际的独立发送单元(transceiver unit,TxRU)。
可选地,端口是指经过波束赋形后的参考信号端口,例如,每个端口的参考信号可以是基于一个角度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也可以是基于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端口数可以是指参考信号端口数,或者角度向量的个数。可以理解的是,经过波束赋形后的参考信号端口数可以小于发射天线端口数。
每个端口的信号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RB传输。
在下文示出的不同的实施例中,端口有时是指发射天线端口,有时是指参考信号端口。端口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可以根据具体实施例来确定。
5、角度向量:可以理解为用于对参考信号进行波束赋形的预编码向量。通过波束赋形,可以使得发射出来的参考信号具有一定的空间指向性。因此,基于角度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空间域(或简称,空域)预编码的过程。
基于一个或多个角度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后得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的端口数与角度向量的个数相同。当角度向量的个数小于发射天线数时,可以通过空域预编码来实现天线端口的降维,从而减小导频开销。
角度向量的长度可以为T,T为一个极化方向上的发射天线端口数,T≥1,且T为整数。
可选地,角度向量取自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矩阵。如,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01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02
其中,I1为天线阵列中每一列(或行)中包含的同一极化方向的天线端口数,I2为天线阵列中每一行(或列)包含的同一极化方向的天线端口数。在本实施例中,T=I1×I2。O1和O2为过采样因子。i1和i2满足0≤i1≤(O1×I1-1),0≤i2≤(O2×I2-1)。
可选地,角度向量是均匀线阵(uniform linear array,ULA)的导向矢量。如,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11
其中,θk为角度,k=1,2,……,K。K表示角度向量的个数;λ为波长,d为天线间距。
其中,导向矢量可以表示一条径的到达角在不同天线的响应存在的相位差。导向矢量a(θk)与DFT矩阵中的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12
满足: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13
可选地,该角度向量是均匀面阵(uniform plane array,UPA)的导向矢量。该导向矢量例如可以是包含水平角和俯仰角信息的导向矢量。如,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14
其中,θk为水平角,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15
为俯仰角;ρt为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的三维坐标,t=1,2,……,T;uk为第k个角度对应的单位球基矢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16
下文中为方便说明,将角度向量记作a(θk)。
假设发射天线为单极化天线,发射天线数为T;频域单元数为N,N≥1,且N为整数。则对于一个接收天线来说,信道可以是一个维度为N×T的矩阵。若基于一个角度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空域预编码,则可以将角度向量分别加载到参考信号上。由于角度向量的维度为T×1,故,对于一个接收天线来说,经过预编码后信道的维度可以为N×1。即,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表示成维度为N×1的矩阵。
由于加载了角度向量的参考信号可以通过下行信道传输至终端设备,因此,终端设备根据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测量的信道等效于加载了角度向量的信道。例如,将角度向量a(θk)加载到下行信道V,可以表示为Va(θk)。
因此,若基于一个角度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空域预编码,则对于每个接收天线上的每个频域单元来说,基于预编码参考信号估计的信道的维度可以为1×1。
应理解,角度向量是本申请提出的用于表示角度的一种形式。角度向量仅为便于与下文所述的时延向量区分而命名,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他名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含义的可能。
还应理解,上文仅为便于理解,示出了基于角度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采用其他的方式基于角度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的可能。网络设备对参考信号做空域预编码的过程属于设备的内部实现,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6、频域单元:频域资源的单位,可表示不同的频域资源粒度。频域单元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子带(subband)、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资源块组(resource blockgroup,RBG)、预编码资源块组(precoding resource block group,PRG)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反馈确定与各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在下文示出的实施例中,为便于理解和说明,将RB作为频域单元的一例来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测量方法。当将RB作为频域单元的一例时,可以认为每个频域单元仅包括一个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RB。事实上,每个频域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RB。当每个频域单元中包括多个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RB时,网络设备可以将时延向量加载到每个频域单元中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多个RB上。下文中为了简洁,在未作出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均假设每个频域单元仅包括一个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RB。
7、时延向量:本申请提出的可用于表示信道在频域的变化规律的向量。如前所述,多径时延导致频率选择性衰落。由傅里叶变换可知,信号在时域上的时间延迟,可以等效到频域的相位渐变。
例如,对于信号g(t),由傅里叶变换可以将该信号变换到频域上: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21
对于信号g(t-t0),由傅里叶变换可将该信号变换到频域上: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22
其中,ω为频率变量,不同频率对应的相位旋转不同;t和t-t0表示时延。
该两个时延的信号可以表示为x(t)=g(t)+g(t-t0),由此可以得到频率变量的函数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23
令g(ω)≡1,可以得到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24
因此,两个不同时延的信号造成了频域选择性衰落。
由于信道在各频域单元的相位变化与时延相关,故可将信道在各频域单元的相位的变化规律通过时延向量来表示。换句话说,该时延向量可用于表示信道的时延特性。
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实质上可以是指基于时延向量中的元素对频域上各个频域单元进行相位旋转,以通过预编码参考信号来对多径时延造成的频选特性进行预补偿。因此,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的过程可以视为频域预编码的过程。
基于不同的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就相当于基于不同的时延向量对信道各个频域单元进行相位旋转。且,同一个频域单元相位旋转的角度可以不同。为了区分不同的时延,网络设备可以基于L个时延向量中的每个时延向量分别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
可选地,时延向量的长度为N,N为CSI测量资源的频域占用带宽中用于承载参考信号(如,本实施例中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的频域单元数,N≥1,且N为整数。
可选地,L个时延向量中的第l个时延向量可以表示为b(τl),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25
其中,l=1,2,……,L;L可以表示时延向量的个数;f1,f2,……,fN分别表示第1个、第2个至第N个频域单元的载波频率。
可选地,时延向量取自DFT矩阵。如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26
该DFT矩阵中的每个向量可以称为DFT向量。
其中,Of为过采样因子,Of≥1;k为DFT向量的索引,并满足0≤k≤Of×N-1或者1-Of×N≤k≤0。
例如,当k<0时,b(τl)与DFT矩阵中的向量uk可以满足:
b(τl)=ukβl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31
其中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32
Δf=fn-fn+1,1≤n≤N-1。
下文中为方便说明,将时延向量记作b(τl)。
若一个频域单元为一个RB,或者,一个频域单元包括一个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RB,则时延向量可以作用在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N个RB上。
例如,假设N=4,与某一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33
该时延向量可以作用在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4个RB上。应理解,该4个RB可以是连续的4个RB,即,每个RB是一个频域单元。该4个RB也可以是离散地分布在频域资源中的4个RB,即,每个RB是所属的频域单元中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RB。本申请对于该4个RB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作限定。
假设该4个RB分别为RB#1、RB#2、RB#3和RB#4。若基于时延向量b(τl)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则RB#1上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至少可以基于元素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34
对参考信号预编码得到;RB#2上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至少可以基于元素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35
对参考信号预编码得到;RB#3上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至少可以基于元素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36
对参考信号预编码得到;RB#4上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至少可以基于元素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37
对参考信号预编码得到。之所以是“至少”,是因为该端口的参考信号可能仅基于时延向量做了预编码,也可能基于时延向量和角度向量做了预编码。下文中为了简洁,省略对相同或相似情况的说明。
若一个频域单元为多个RB,或者,一个频域单元包括多个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RB,则时延向量也可以作用在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多个RB上。
例如,假设每个频域单元中包括2个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RB,N=4,与某一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38
该时延向量可以作用在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8个RB上。同一频域单元中的2个RB可以对应相同的元素。假设该4个频域单元中的8个RB分别为属于频域单元#1的RB#1和RB#2、属于频域单元#2的RB#3和RB#4、属于频域单元#3的RB#5和RB#6、属于频域单元#4的RB#7和RB#8。若基于时延向量b(τl)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则RB#1和RB#2上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至少可以基于元素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39
对参考信号预编码得到;RB#3和RB#4上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至少可以基于元素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310
对参考信号预编码得到;RB#5和RB#6上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至少可以基于元素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311
对参考信号预编码得到;RB#7和RB#8上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至少可以基于元素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312
对参考信号预编码得到。基于上述频域预编码后得到的参考信号对应于同一端口。
当然,每个频域单元中也可以包括用于承载多个端口的参考信号的RB。例如,当每个频域单元中包括2个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RB时,该2个RB可以是对应于同一端口,如上文所述,基于同一时延向量进行预编码得到;该2个RB也可以是对应于两个端口,如,基于两个不同的时延向量进行预编码得到。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上文中仅为便于理解频域预编码而示出了时延向量中各元素与各RB频域单元中的RB的对应关系。但这只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时延向量中各元素与各频域单元中的RB的对应关系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并且本申请也不排除采用其他的方式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的可能。网络设备对参考信号做频域预编码的过程属于设备的内部实现,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CSI测量资源的频域占用带宽可以理解为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带宽,该参考信号可以是用于信道测量的参考信号,如CSI-RS。用于指示CSI测量资源的频域占用带宽的信令例如可以是CSI占用带宽范围(CSI-Frequency Occupation)。CSI测量资源的频域占用带宽也可以称为导频传输带宽或测量带宽。下文中为方便说明,将CSI测量资源的频域占用带宽简称为测量带宽。
应理解,时延向量的长度为N仅为一种可能的设计,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下文中会结合不同的实施例定义不同时延向量的长度。这里暂且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假设发射天线为单极化天线,发射天线数为T;频域单元数为N。则对于一个接收天线而言,下行信道可以表示为一个维度为N×T的矩阵。若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频域预编码,则可以将该时延向量中的N个元素分别加载到承载于N个频域单元中多个RB上的参考信号上。
由于加载了时延向量的参考信号可以通过下行信道传输至终端设备,因此,终端设备根据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测量的信道等效于加载了时延向量的信道。例如,将时延向量中的第n个元素加载到第n个RB上的信道V(n)上,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41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频域预编码可以是在资源映射之前执行,也可以是在资源映射之后执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时延向量是本申请提出的用于表示时延的一种形式。时延向量仅为便于与角度区分而命名,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他名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含义的可能。
8、角度时延对:可以是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的组合。每个角度时延对可以包括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每个角度时延对可以由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唯一确定。应理解,角度时延对可以理解为由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确定的空频基本单位的表现形式,但它并不一定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例如,还可以表现为下文所述的空频分量矩阵、空频分量向量等。
9、空频分量矩阵:通过一个角度时延对可以确定一个空频分量矩阵。或者说,通过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可唯一地确定一个空频分量矩阵。一个空频分量矩阵和一个角度时延对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一个空频分量矩阵例如可以由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的共轭转置的乘积确定,例如为a(θk)×b(τl)H,其维度可以是T×N。
应理解,空频分量矩阵可以理解为由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确定的空频基本单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空频基本单位例如还可以表现为空频分量向量,该空频分量向量例如由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的克罗内克(Kronecker)积确定。
还应理解,本申请对于空频基本单位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基于相同的构思,由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确定的各种可能的形式均应落入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内。此外,如果对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定义与上文列举不同的形式,空频分量矩阵与角度向量、时延向量的运算关系、空频分量向量与角度向量、时延向量的运算关系也可能不同。本申请对于空频分量矩阵与角度向量、时延向量间的运算关系,以及空频分量向量与角度向量、时延向量间的运算关系不作限定。
10、空频矩阵: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空频矩阵是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的一个中间量。对于每个频域单元来说,预编码矩阵通常可以是一个维度T×Z的矩阵。其中,Z表示传输层数,Z≥1且为整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空频矩阵可以基于每个接收天线确定,也可以基于每个传输层确定。
若空频矩阵基于接收天线确定,则该空频矩阵可以称为与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与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可用于构建各频域单元的下行信道矩阵,进而可确定与各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与某一频域单元对应的信道矩阵例如可以是由各个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中对应于同一频域单元的列向量构造而成的矩阵的共轭转置。如,将各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中的第n个列向量抽取出来,按照接收天线的顺序由左向右排布可得到维度为T×R的矩阵,R表示接收天线数,R≥1且为整数。该矩阵经过共轭转置后可以得到第n个频域单元的信道矩阵V(n)。下文中会详细说明信道矩阵与空频矩阵的关系,这里暂且省略对二者关系的详细说明。
若空频矩阵基于传输层确定,则该空频矩阵可以称为与与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与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可直接用于确定与各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与某一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例如可以是由各个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中对应于同一频域单元的列向量构造而成。如,将各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中的第n个列向量抽取出来,按照传输层的顺序由左到右排布可得到维度为T×Z的矩阵,Z表示传输层数,Z≥1且为整数。该矩阵可以作为第n个频域单元的预编码矩阵W(n)
下文实施例中会详细说明基于空频矩阵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这里暂且省略对该具体过程的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由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测量方法所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可以是直接用于下行数据传输的预编码矩阵;也可以经过一些波束成形方法,例如包括迫零(zeroforcing,ZF)、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squared error,MMSE)、最大化信漏噪比(signal-to-leakage-and-noise,SLNR)等,得到最终用于下行数据传输的预编码矩阵。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下文中所涉及的预编码矩阵均可以是指基于本申请提供的信道测量方法确定的预编码矩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空频矩阵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角度时延对确定。例如,空频矩阵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空频分量矩阵的加权和。空频矩阵也可以转换为空频向量的形式,空频向量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空频分量向量的加权和。
在NR协议TS38.214中定义了类型II(type II)码本反馈方式。下文示出了秩(rank)为1时通过type II码本反馈方式反馈的一例: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51
其中,W表示一个传输层、一个子带、两个极化方向上待反馈的预编码矩阵。W1可以通过宽带反馈,W2可以通过子带反馈。v0至v3为W1中包含的波束向量,该多个波束向量例如可通过该多个波束向量的组合的索引来指示。在上文中示出的预编码矩阵中,两个极化方向上的波束向量是相同的,均使用了波束向量v0至v3。a0至a7为W1中包含的宽带幅度系数,可通过宽带幅度系数的量化值来指示。c0至c7为W2中包含的子带系数,每个子带系数可以包括子带幅度系数和子带相位系数,如c0至c7可以分别包括子带幅度系数α0至α7以及子带相位系数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61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62
并可分别通过子带幅度系数α0至α7的量化值和子带相位系数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63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164
的量化值来指示。
由于终端设备基于每个子带反馈幅度系数和相位系数,带来了较大的反馈开销。因此,一种基于频域的连续性,而多径时延导致频率选择性衰落,通过时延向量描述频域变化规律的反馈方式被提出。时延向量也可以理解为用于表示信道的时延特性的向量。
上文所述的空频矩阵也就是基于频域的连续性而提出的用于构建预编码矩阵的中间量。空频矩阵H可满足:H=SCFH。其中,S表示一个或多个(例如,K个)角度向量构造的矩阵,例如S=[a(θ1) a(θ2) … a(θK)],F表示一个或多个(例如,L个)时延向量构造的矩阵,例如F=[b(τ1) b(τ2) … b(τL)],C表示与K个角度向量中的每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中的每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所构成的系数矩阵。
在FDD模式下,由于时延和角度的上下行信道互易性,由上行信道测量得到的空频矩阵HUL可以表示为HUL=SCULFH,由下行信道测量得到的空频矩阵HDL可以表示为HDL=SCDLFH。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下行信道测量来确定和反馈下行信道对应的系数矩阵CDL,便可以确定与下行信道相适配的预编码矩阵。
对上式HDL=SCDLFH进一步变形可以得到SHHDL=CDLFH,进一步可以得到(HDL HS)H=CDLFH,进一步变形可以得到系数矩阵CDL=(HDL HS)HF。其中,HDL H是由真实信道确定的空频矩阵;HDL HS是经过空域预编码后的真实信道。该系数矩阵中CDL的各元素可以分别由(HDL HS)H中的一行与F中的一列相乘确定。换句话说,矩阵系数CDL中的各元素可以由真实信道HDL HS的共轭转置(HDL HS)H中的一行与F中的一列相乘得到,或者说,可以由真实信道HDL HS的一列的共轭转置与F中的一列相乘得到。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终端设备反馈的各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而确定的空频矩阵HDL可以是由真实信道的共轭转置得到。反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空频矩阵也可以是由真实的信道V的共轭转置(即,VH)得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空频分量矩阵被定义为由a(θk)×b(τl)H确定,由此可确定空频矩阵HDL的维度为:发射天线数×频域单元数,如下行信道对应的空频矩阵的维度为T×N。在下文实施例中,未作出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空频矩阵均是指上文所述的维度为T×N的矩阵HDL
然而这并不一定是由真实的信道确定的空频矩阵。在通常情况下,信道矩阵的维度被定义为接收天线数×发射天线数,如下行信道的维度为R×T。由信道矩阵确定的空频矩阵的维度为N×T,与上述空频矩阵HDL的维度T×N正好相反。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真实的信道可以是由上述空频矩阵HDL确定的信道矩阵的共轭转置。由空频矩阵HDL确定的下行信道矩阵可以是真实的信道的共轭转置。
进一步地,由空频矩阵HDL可以确定预编码矩阵。其中,第n个频域单元的预编码矩阵可以是各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中的第n个列向量构建。
以对信道矩阵做SVD为例,由信道矩阵V做SVD可以得到预编码矩阵的共轭转置。而若将信道矩阵做共轭转置后再进行SVD,即,对VH做SVD,则正好可以得到预编码矩阵。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由真实信道的共轭转置所确定的空频矩阵HDL可以直接确定得到与各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后文实施例中会详细说明由空频矩阵HDL确定信道矩阵和预编码矩阵的详细过程,这里暂且省略对该具体过程的详细描述。
应理解,真实的信道与空频矩阵HDL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对空频矩阵以及空频分量矩阵的不同定义,可能会使得真实的信道与空频矩阵HDL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例如,空频矩阵HDL可以由真实的信道的共轭转置得到,也可以由真实的信道的转置得到。
当对空频矩阵以及空频分量矩阵的定义不同时,在加载时延和角度时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操作也有所不同,终端设备在进行信道测量并反馈时所执行的操作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但这只是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实现行为,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仅为便于理解,示出了空频矩阵由真实的信道的共轭转置得到的情况。本申请对于信道矩阵的定义、空频矩阵的维度及其定义以及二者间的转换关系不作限定。同理,本申请对于空频矩阵与预编码矩阵间的转换关系也不作限定。
11、天线时延对:可以是一个发射天线端口和一个时延向量的组合。每个天线时延对可以包括一个发射天线端口和一个时延向量。任意两个天线时延对中包含的发射天线端口和/或时延向量不同。换句话说,每个天线时延对可以由一个发射天线端口和一个时延向量唯一确定。应理解,天线时延对可以理解为由一个发射天线端口和一个时延向量确定的空频基本单位的表现形式,但并一定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本申请对于发射天线端口与时延向量的组合的表现形式不作限定。
此外,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作出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为方便理解,下面对本申请中涉及到的主要参数做简单说明:
P:网络设备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所使用的角度时延对的数量,也就是网络设备通过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的端口数,P>1且为整数;
Q:终端设备从P个端口中选择的部分端口的个数。与P相对应,Q个端口是终端设备基于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从P个端口中确定的部分端口。P>Q≥1,且Q为整数;
N:频域单元数,N≥1且为整数;
T:一个极化方向上的发射天线端口数,T≥1且为整数;
K:角度向量的数量,K≥1且为整数;
L:时延向量的数量,L≥1且为整数;
R:接收天线数,R>1且为整数;
Z:传输层数,Z≥1且为整数;
J:发射天线的极化方向数,J>1且为整数。
第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便于描述,在涉及编号时,可以从1开始连续编号。例如,L个角度向量可以包括第1个角度向量至第L个角度向量;K个时延向量可以包括第1个时延向量至第K个时延向量。当然,具体实现时不限于此。比如也可以从0开始连续编号。例如,L个角度向量可以包括第0个角度向量至第L-1个角度向量;K个时延向量可以包括第0个时延向量至第K-1个时延向量。
应理解,上文所述均为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而进行的设置,而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第三,在本申请中,多处设计矩阵和向量的变换。为便于理解,这里做同一说明。上角标T表示转置,如AT表示矩阵(或向量)A的转置;上角标*表示共轭,如,A*表示矩阵(或向量)A的共轭;上角标H表示共轭转置,如,AH表示矩阵(或向量)A的共轭转置。后文中为了简洁,省略对相同或相似情况的说明。
第四,在下文示出的实施例中,以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均为列向量为例来说明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基于相同的构思,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想到其他更多可能的表现方式。
第五,在本申请中,“用于指示”可以包括用于直接指示和用于间接指示。当描述某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A时,可以包括该指示信息直接指示A或间接指示A,而并不代表该指示信息中一定携带有A。
将指示信息所指示的信息称为待指示信息,则具体实现过程中,对待指示信息进行指示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但不限于,可以直接指示待指示信息,如待指示信息本身或者该待指示信息的索引等。也可以通过指示其他信息来间接指示待指示信息,其中该其他信息与待指示信息之间存在关联关系。还可以仅仅指示待指示信息的一部分,而待指示信息的其他部分则是已知的或者提前约定的。例如,还可以借助预先约定(例如协议规定)的各个信息的排列顺序来实现对特定信息的指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指示开销。同时,还可以识别各个信息的通用部分并统一指示,以降低单独指示同样的信息而带来的指示开销。例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预编码矩阵是由预编码向量组成的,预编码矩阵中的各个预编码向量,在组成或者其他属性方面,可能存在相同的部分。
此外,具体的指示方式还可以是现有各种指示方式,例如但不限于,上述指示方式及其各种组合等。各种指示方式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由上文所述可知,举例来说,当需要指示相同类型的多个信息时,可能会出现不同信息的指示方式不相同的情形。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所需的指示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选择的指示方式不做限定,如此一来,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指示方式应理解为涵盖可以使得待指示方获知待指示信息的各种方法。
此外,待指示信息可能存在其他等价形式,例如行向量可以表现为列向量,一个矩阵可以通过该矩阵的转置矩阵来表示,一个矩阵也可以表现为向量或者数组的形式,该向量或者数组可以由该矩阵的各个行向量或者列向量相互连接而成,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应理解为涵盖各种形式。举例来说,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部分或者全部特性,应理解为涵盖该特性的各种表现形式。
待指示信息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发送,也可以分成多个子信息分开发送,而且这些子信息的发送周期和/或发送时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发送方法本申请不进行限定。其中,这些子信息的发送周期和/或发送时机可以是预先定义的,例如根据协议预先定义的,也可以是发射端设备通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来配置的。其中,该配置信息可以例如但不限于包括无线资源控制信令、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信令和物理层信令中的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组合。其中,无线资源控制信令例如包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MAC层信令例如包括MAC控制元素(controlelement,CE);物理层信令例如包括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
第六,本申请对很多特性(例如Kronecker积、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information,CSI)报告、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RB、角度以及时延等)所列出的定义仅用于以举例方式来解释该特性的功能,其详细内容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第七,在下文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第二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例如,区分不同的指示信息等。
第八,在下文示出的实施例中,“预先获取”可包括由网络设备信令指示或者预先定义,例如,协议定义。其中,“预先定义”可以通过在设备(例如,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中预先保存相应的代码、表格或其他可用于指示相关信息的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对于其具体的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第九,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保存”,可以是指的保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存储器,可以是单独的设置,也可以是集成在编码器或者译码器,处理器、或通信装置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存储器,也可以是一部分单独设置,一部分集成在译码器、处理器、或通信装置中。存储器的类型可以是任意形式的存储介质,本申请并不对此限定。
第十,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协议”可以是指通信领域的标准协议,例如可以包括LTE协议、NR协议以及应用于未来的通信***中的相关协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第十一,“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或,b,或,c,或,a和b,或,a和c,或,b和c,或,a、b和c。其中a、b和c分别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第十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时”、“在……的情况下”、“若”以及“如果”等描述均指在某种客观情况下设备(如,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会做出相应的处理,并非是限定时间,且也不要求设备(如,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在实现时一定要有判断的动作,也不意味着存在其它限定。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测量方法。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应用于通过多天线技术通信的***,例如,图1中所示的通信***100。该通信***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可通过多天线技术通信。
还应理解,下文示出的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
以下,不失一般性,以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交互为例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测量方法。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基于预先确定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以便于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估计并反馈与多个角度时延对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多个角度时延对以及终端设备反馈的多个加权系数,确定与下行信道相适配的预编码矩阵。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基于预先确定的时延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以便于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估计并反馈与多个天线时延对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多个天线时延对以及终端设备反馈的多个加权系数,确定与下行信道相适配的预编码矩阵。
为便于理解,下文示出的实施例首先从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为例,详细说明终端设备基于一个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和反馈的具体过程。然后,由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扩展到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由一个接收天线扩展到多个接收天线,详细说明了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反馈Q个端口以及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的具体过程。然后,将基于接收天线的反馈转换为基于传输层的反馈,进一步说明了终端设备基于传输层向网络设备反馈Q个端口以及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的具体过程。最后,分别针对基于接收天线的反馈和接收传输层的反馈这两种情况,详细说明网络设备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
应理解,当终端设备基于一个极化方向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时,该极化方向可以是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发射天线的一个或多个极化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极化方向。换句话说,对于任意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所发射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信道测量,网络设备也可以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确定预编码矩阵。
还应理解,当终端设备基于一个接收天线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时,该接收天线可以是终端设备所配置的一个或多个接收天线中的任意一个接收天线。换句话说,对于任意一个接收天线所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信道测量,网络设备也可以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确定预编码矩阵。
还应理解,本申请对于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发射天线的极化方向数并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一个,即,单极化方向;也可以为多个,如,双极化方向。本申请对于终端设备所配置的接收天线数也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图2是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道测量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所示,该方法200可以包括步骤210至步骤270。下面详细说明方法200中的各步骤。
在步骤210中,终端设备接收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该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相应地,网络设备发送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该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
具体地,该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每个角度时延对包括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或者说,每个角度时延对是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的组合。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可以唯一地确定一个角度时延对。
在本实施例中,P个角度时延对可以由K(K为正整数)个角度向量和L(L为正整数)个时延向量组合得到。换句话说,由该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可以得到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的多种组合。该多种组合之间彼此互不相同。该多种组合中的任意两种组合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中至少有一项不同。该多种组合可以包括上述P个角度时延对。
该P个角度时延对与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对应于一个角度时延对。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是基于所对应的角度时延对中包含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得到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遍历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得到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的K×L种组合,或者说,K×L个角度时延对。即,P=K×L。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基于K个角度向量中的每个角度向量以及L个时延向量中的每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网络设备在基于K个角度向量中的第k(1≤k≤K,k为整数)个角度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时,可以遍历L个时延向量中的每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或者,网络设备在基于L个时延向量中的第l(1≤l≤L,l为整数)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时,可以遍历K个角度向量中的每个角度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换句话说,该K个角度向量对每个时延向量来说可以认为是共用的,该L个时延向量对每个角度向量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共用的。或者说,该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是相互共用的。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网络设备在基于K个角度向量中的第k个角度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时,可以遍历与第k个角度向量对应的Lk(1≤Lk≤L,Lk为整数)个时延向量中的每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即,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11
其中Lk个时延向量可以是上述L个时延向量中的部分或全部时延向量,即,Lk≤L。上述L个时延向量中的L可以满足: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12
这里,至少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可以是指,K个角度向量中至少有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而其他角度向量分别对应的时延向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换句话说,各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部分或全部不同。
其中,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可以是指,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完全不同,即,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没有重复,或者说,没有交集。例如,角度向量a(θ1)对应的时延向量包括b(τ2),角度向量a(θ2)对应的时延向量包括b(τ1)和b(τ3)。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也可以是指,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部分不同,即,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有部分重复,但不完全相同,或者说,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有交集,但不完全相同。例如,a(θ1)对应的时延向量包括b(τ2)和b(τ3),角度向量a(θ2)对应的时延向量包括b(τ1)和b(τ3)。
当K个角度向量中任意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互不重复时,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13
当K个角度向量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中有部分重复时,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14
因此,网络设备可以由上述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得到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的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15
种组合。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不同。网络设备在基于L个时延向量中的第l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时,可以遍历与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Kl(1≤Kl≤K,Kl为整数)个角度向量中的每个角度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即,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16
其中Kl个角度向量可以是上述K个角度向量中的部分或全部角度向量,即,Kl≤K。上述K个角度向量中的K可以满足: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21
这里,至少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不同,可以是指,L个时延向量中,至少有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不同,其他时延向量分别对应的角度向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换句话说,各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部分或全部不同。
其中,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不同,可以是指,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完全不同,即,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没有重复,或者说,没有交集。例如,时延向量b(τ1)对应的角度向量包括a(θ2),时延向量b(τ2)对应的角度向量包括a(θ1)。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不同,也可以是指,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部分不同,即,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有部分重复,但不完全相同,或者说,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有交集,但不完全相同。例如,时延向量b(τ1)对应的角度向量包括a(θ2),时延向量b(τ2)对应的角度向量包括a(θ1)和a(θ2)。当L个时延向量中任意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互不重复时,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22
当L个时延向量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有部分重复时,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23
因此,网络设备可以由上述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得到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的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24
种组合。
应理解,上文仅为便于理解,列举了角度向量与时延向量的对应关系,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角度向量与时延向量的对应关系不作限定。
为便于理解,图3示出了多个端口与多个角度时延对对应的一例。如图3所示,图3示出的多个RB上承载了4个端口的参考信号,即P=4。该4个端口的参考信号例如可以是可以基于1个时延向量和4个角度向量预编码得到,即,L=1、K=4;或者,也可以基于2个时延向量和2个角度向量预编码得到,即,L=2、K=2;或者,还可以基于4个时延向量和1个角度向量预编码得到,即,L=4、K=1;或者,还可以基于2个角度向量和与每个角度向量对应的2个时延向量预编码得到,即,L=2,K1=K2=2;或者,还可以基于2个时延向量和与每个时延向量对应的2个角度向量预编码得到,即,K=2,L1=L2=2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图3示出的4个RB为参考信号资源的一例。该4个RB可以视为同一参考信号资源。但这仅为示意,不应对参考信号资源中包含的RB个数构成任何限定。还应理解,端口数是相对于参考信号资源而言的,与参考信号资源中包含的RB个数无关。该参考信号资源可以包含更多或更少的RB上。该4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也可以承载在更多或更少的RB上,且每个RB上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的端口数均可以为P个。
如图所示,同一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在各RB中占用的RE相同,或者说,同一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占的资源在各RB中的相对位置相同。不同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在同一RB中占用的RE可以不同,例如可以通过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或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的方式来区分;不同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在同一RB中占用的RE也可以相同,例如可以通过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multiplexing,CDM)的方式来区分。图中仅为示例,示出了端口#1、端口#2与端口#3、端口#4通过FDM区分,端口#1、端口#3与端口#2、端口#4通过TDM区分的一例。
应理解,图3仅为便于理解而示例,并未完整地示出一个RB中的全部RE,本申请对于每个RB中的RE数不作限定。此外,本申请对于每个RB上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端口数以及各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之间复用资源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图3示出的4个RB可以是连续的4个RB,也可以是离散地分布在频域资源中的4个RB,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换言之,一个RB可以是一个频域单元,一个RB也可以是频域单元的一部分。
由于角度和时延具有上下行信道互易性,可选地,该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均可以由网络设备基于上行信道测量确定。
具体地,网络设备可以根据预先估计得到的上行信道矩阵,确定K(K≥1,且K为整数)个角度和L(L≥1,且L为整数)个时延。该K个角度可以通过K个角度向量来表征。该L个时延可以通过L个时延向量来表征。该上行信道矩阵可以是由该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所确定的K×L个空频矩阵的加权和。以下,为方便说明,令P=K×L,P为正整数。
其中,该K个角度向量例如可以是从预先定义的角度向量集合中确定的较强的K个角度向量。该K个角度向量可以是针对L个时延向量共同确定,也可以是针对L个时延向量中的每个时延向量分别确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该角度向量集合中的各角度向量取自DFT矩阵。该K个角度向量例如可通过对上行信道矩阵进行DFT确定。可选地,该角度向量集合中的各角度向量为导向矢量。
该L个时延向量例如可以是从预先定义的时延向量集合中确定的较强的L个时延向量。该L个时延向量可以是针对K个角度向量共同确定,也可以是针对K个角度向量中的每个角度向量分别确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该时延向量集合中的各时延向量取自DFT矩阵。该L个时延向量例如可通过对上行信道矩阵进行DFT确定。
网络设备例如可以利用现有技术中的角度和时延联合估计(joint angle anddelay estimation,JADE)算法来确定该K个角度向量和与每个角度向量对应的较强的一个或多个时延向量。具体地,该估计算法例如可以是多重信号分类算法(multiple signalclassification algorithm,MUSIC)、巴特利特(Bartlett)算法或旋转不变子空间算法(estimation of signal parameters via rotation invariant technique algorithm,ESPRIT)等。网络设备也可以通过对基于上行信道测量确定的空频矩阵进行DFT来确定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本申请对于网络设备确定该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的具体方法不作限定。
以对空频矩阵做DFT为例,假设该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均取自DFT矩阵。预先定义的角度向量集合例如可以是由空域DFT矩阵中的多个向量构成的向量集合。为便于区分,将该向量集合称为角度向量集合Us,Us=[us,1 us,2 … us,T]。预先定义的时延向量集合例如可以是由频域DFT矩阵中的多个向量构成的向量集合。为便于区分,将该向量集合称为时延向量集合Uf,Uf=[uf,1 uf,2 … uf,N]。
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信道估计确定上行信道,进而确定上行信道的空频矩阵HUL。网络设备可以将上行信道估计得到的空频矩阵HUL做空域和频域的DFT变换,得到系数矩阵CUL如下:CUL=Us HHULUf。为方便理解,这里将上行信道的空频矩阵HUL的维度与下行信道的空频矩阵的维度HDL保持一致。前文中已经描述了下行信道的空频矩阵的维度以及与下行信道的关系,由上行信道确定的空频矩阵HUL的维度可以是N×T。
应理解,这里示出的上行信道的空频矩阵HUL的维度以及用于确定系数矩阵CUL的计算式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对于空频矩阵HUL定义不同的维度,用于确定系数矩阵CUL的计算式也不同。
网络设备可以从该系数矩阵CUL中确定较强的K个行。该较强的K个行可用于确定K个角度向量。例如,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系数矩阵CUL中各行元素的模的平方和的大小,确定模的平方和较大的K个行。该模的平方和较大的K个行可用于确定K个角度向量。该K个行在系数矩阵CUL中的位置可用于确定K个角度向量在上述角度向量集合中的位置。如,该K个行在系数矩阵CUL中的行序号可以是K个角度向量在角度向量集合中的列序号。由此可以确定K个角度向量。该K个角度向量也就是角度向量集合中被选择用来对下行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的角度向量。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系数矩阵CUL中各列元素的模的平方和的大小,确定模的平方和较大的L个列。该模的平方和较大的L个列可用于确定L个时延向量。该L个列在系数矩阵CUL中的位置可用于L个时延向量在上述时延向量集合中的位置。如,该L个列在系数矩阵CUL中的列序号可以是L个时延向量在时延向量集合中的列序号。由此可以确定L个时延向量。该L个时延向量也就是时延向量集合中被选择用来对下行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的时延向量。
网络设备也可以根据系数矩阵CUL中较强的K个行中的每一行,确定较强的一个或多个时延向量。例如,对于该K个行中的第k个行,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各元素的模的平方,确定模的平方大于预设值的一个或多个元素,例如,Lk个。该预设值例如可以是预定义值。如,可以是此列元素的模的平方和的80%。模的平方大于预设值的Lk个元素可用于确定Lk个时延向量。例如,模的平方大于预设值的Lk个元素在系数矩阵CUL中所处的列可用于确定Lk个时延向量在预先定义的时延向量集合中的位置。如,该Lk个元素在系数矩阵CUL中的列序号可以是Lk个时延向量在时延向量集合中的列序号。对于K个角度向量,时延向量的总数可以为L。L个时延向量也就是时延向量集合中被选择的时延向量。
应理解,上文仅为便于理解,列举了可用于网络设备确定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的几种可能的方法。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网络设备确定该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的具体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此外,上行信道矩阵例如可以是由网络设备根据预先接收到的上行参考信号,如SRS,估计得到,或者根据正确解码之后的数据信号得到,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网络设备根据上行参考信号估计上行信道矩阵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该具体方法的详细说明。
在FDD模式下,上下行信道的角度和时延可互易,则可以将上行信道测量所得的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加载至下行参考信号,以便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下行信道测量。当然,也可以将上行信道测量所得的K个角度向量加载至下行参考信号,或者,也可以将上行信道测量所得的L个时延向量加载至下行参考信号。本实施例主要详细说明将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加载至下行参考信号的情况。
应理解,基于上行信道测量确定上述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方式。该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例如可以是预先定义,如协议定义;或者,也可以是由网络设备基于此前的一次或多次下行信道测量统计确定。本申请对于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的获取方式不作限定。
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如CSI-RS,进行预编码,以得到预编码参考信号。网络设备基于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预编码得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通过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也可以通过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当网络设备通过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基于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预编码得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时,该预编码参考信号的端口数可以成倍增加。例如,当发射天线为单极化方向时,所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的端口数为P;当发射天线为双极化方向时,所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的端口数为2P。
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预先配置的参考信号资源传输该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来自网络设备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时,可以根据预先定义的导频图样确定各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并可在相应的时频资源上接收各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
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到的各个端口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由于终端设备能够识别的端口是与参考信号对应的端口。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每个端口进行信道估计和测量。
在步骤220中,终端设备生成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P个端口中的Q个端口。
具体地,该P个端口与上文所述的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该Q个端口是P个端口中的部分端口,Q<P,Q为正整数。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指示Q个端口中的部分端口。该Q个端口可以是P个端口中较强的端口。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参考信号进行下行信道测量,估计P个端口的信道,并将其中较强的Q个端口反馈给网络设备。
终端设备基于P个端口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而得到的P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和可用于确定下行信道。该P个角度时延对中,加权系数较大的角度时延对对反馈精度的影响大于加权系数较小的角度时延对对反馈精度的影响。因此终端设备可以从该P个角度时延对中选择加权系数较大的Q个角度时延对来反馈,从而有利于在保证反馈精度的基础上减小反馈开销。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在接收预编码参考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时,可以基于不同的端口号来接收和测量。终端设备并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网络设备使用了哪些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而网络设备在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时,是可以确定各角度向量、时延向量与端口的对应关系的。并且在传输参考信号时,也可以知道每个端口与时频资源的对应关系。因此,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指示了Q个端口,网络设备便可以根据该Q个端口来确定所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
其中,Q的取值可以是预定义的,如协议定义;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预配置的,如网络设备预先通过信令指示;还可以是终端设备自行确定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若Q的取值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则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Q值。可选地,该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Q值。
若Q的取值由网络设备指示,则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预先约定,终端设备是否根据网络设备的指示上报相应个数的端口。
例如,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预先约定,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的指示进一步自行确定上报的端口的个数。此情况下,网络设备也可以预先通过信令指示Q的最大值Q0,终端设备可以基于Q0上报Q个端口,其中Q≤Q0,Q0为正整数。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的最大值Q0。相应地,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的最大值Q0
若终端设备基于该最大值Q0进一步确定了Q值,则该终端设备可通过第一指示信息指示Q值。当然,Q也可能与Q0相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又例如,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预先约定,终端设备需要根据网络上报的指示上报相应个数的端口。即,网络设备可以预先通过信令指示Q值,终端设备上报Q个端口。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值。相应地,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值。
为方便区分和说明,下文中将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参考信号确定的需要反馈给网络设备的Q个端口记作目标端口。应理解,P和Q仅为便于区分和理解而示意,本申请对于P和Q的具体取值不作限定。
下面详细说明终端设备确定P个端口中的Q个目标端口的具体过程。
如前所述,P个端口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该P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可以基于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来确定。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该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确定该P个端口所对应的P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进而从该P个端口中确定Q个目标端口。
由于网络设备基于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组成的P个角度时延对对参考信号进行了预编码,则每个频域单元(如RB)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对应P个端口。该P个端口中的第p个端口与第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第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是基于第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得到。假设该第p个角度时延对包括K个角度向量中的第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中的第l个时延向量,则该第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基于上述第k个角度向量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得到。换句话说,第p个端口对应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用于确定第k个角度向量和第l个时延向量构成的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或者说,可用于确定第p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所对应的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
若终端设备接收到的参考信号是未经过预编码的参考信号,则对于每个接收天线来说,下行信道的维度可以是N×T。在一个接收天线、一个频域单元上接收到的下行信道的维度可以是1×T。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网络设备基于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了预编码,每个角度向量的维度可以为T×1,则经过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后,终端设备在每个接收天线、每个频域单元上接收到的下行信道的维度可以是1×1。该维度为1×1的下行信道也就是在一个频域单元上基于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的信道估计值。
对于该第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可以基于N个频域单元上接收到的N个1×1的下行信道确定第p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该第p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可以由N个频域单元上的N个信道估计值叠加求和得到。
假设终端设备基于第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所得到的下行信道的估计值记作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61
则终端设备在N个频域单元上基于第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的多个估计值的和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62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63
也就是第p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
基于上述方法,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分别确定出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的P个加权系数。基于该P个加权系数,终端设备可以进一步确定P个端口中较强的Q个端口,将该较强的Q个端口确定为待反馈给网络设备的Q个目标端口。与该Q个目标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中任意一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大于或等于剩余的P-Q个端口中任意一个端口所对应的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
在确定了Q个目标端口之后,终端设备可以生成第一指示信息,以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时,具体用于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所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的索引。
如前所述,P个角度时延对可以由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组合得到。终端设备虽然并不知道该P个角度时延对具体包含了哪些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但可以知道端口与角度时延对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若将这些角度时延对所包含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分别通过索引来区分,则一个角度向量的索引和一个时延向量的索引的组合便可以用于唯一地指示一个端口。应理解,这里所说的角度向量的索引并不是角度向量在角度向量集合中的索引,时延向量的索引并不是时延向量在时延向量集合中的索引,而是对用来做预编码的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分别定义了不同的索引值来区分。
可选地,该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每个角度时延对可以通过二维索引(k,l)来指示。其中,k=1,2,……,K;l=1,2,……,L。
为便于理解,图4示出了P个角度时延对与P组二维索引的对应关系。图4中所示的角度向量的个数K=6,时延向量的个数L=4,角度时延对的数量P=24。其中横轴的1至6共6个索引与6个角度向量一一对应,纵轴的1至4共4个索引与4个时延向量一一对应。因此,由横轴的一个索引和纵轴的一个索引便可以唯一地确定一个角度时延对。例如,横轴的索引1至6依次对应于6个角度向量中的第1个至第6个角度向量;纵轴的索引1至4依次对应于4个时延向量中的第1个时延向量至第4个时延向量。则,索引(1,1)可以表示由6个角度向量中的第1个角度向量和4个时延向量中的第1个时延向量构成的角度时延对;索引(3,4)可以表示由6个角度向量中的第3个角度向量和4个时延向量中的第4个时延向量构成的角度时延对。为了简洁,这里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该P个角度时延对并不一定是K个角度向量和L个时延向量两两组合得到,即,P并不一定满足P=K×L。如,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71
则L可以是构成P个时延向量对中的时延向量的总个数,且L个时延向量彼此互不相同。也就是说,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72
又如,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73
则K可以是构成P个时延向量对的角度向量的总个数,且K个时延向量彼此互不相同。也就是说,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274
但可以理解,无论P与L和M满足怎样的关系,终端设备均可以通过上文所述的二维索引来指示与Q个目标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
为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图4详细说明该二维索引指示Q个角度时延对的具体方法。如图4所示,图中示出了24个角度时延对,其中带阴影的方格表示被确定为与Q个目标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Q=12。该第一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该10个角度时延对时,例如可以通过二维索引(1,2),(1,4),(2,2),(2,4),(3,1),(3,2),(4,4),(5,1),(5,2),(5,3),(6,2)以及(6,4)来指示。应理解,图4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P、Q的具体取值以及该Q个二维索引的先后顺序均不做限定。
还应理解,图4仅为便于理解而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角度向量与索引的对应关系、时延向量与索引的对应关系并不一定如图4中所示。例如,角度向量可以对应纵轴的索引,时延向量可以对应横轴的索引。又例如,K个角度向量与K个索引的对应关系、L个时延向量与L个索引的对应关系也并不一定如上文所列举。只要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双方可以按照相同的规则来定义角度向量与索引的对应关系以及时延向量与索引的对应关系,便可以通过二维索引来指示角度时延对。本申请对于各角度向量与索引的对应关系、各时延向量与索引的对应关系并不做限定。
事实上,通过二维索引指示Q个角度时延对仅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该Q个角度时延对也可以通过一维索引来指示。
可选地,该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每个角度时延对可以通过一维索引p来指示。其中,p=1,2,……,P。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二维索引(k,l)与一维索引p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将L个行按照从第1行至第L行从左向右依次排列,或者,将K个列按照从第1列至第K列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均可以得到一维索引。只要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双方按照预定义的规则来定义角度时延对与索引的对应关系,便可以通过每个一维索引来唯一地指示一个角度时延对。本申请对于各角度时延对与索引的对应关系并不做限定。
应理解,上文所列举的二维索引和一维索引仅为终端设备指示Q个角度时延对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基于相同的构思,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位图的方式来指示Q个角度时延对。此情况下,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长度为P的位图,以与P个端口对应,或者说,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每个比特位对应于一个端口,或者说,每个比特位对应于一个角度时延对。通过对比特位置“0”或“1”来指示所对应的端口(或者说,角度时延对)是否属于Q个目标端口(或者说,角度时延对),从而指示了Q个目标端口(或者说,角度时延对)。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时,具体用于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的端口号。
由于网络设备可以预先通过信令通知终端设备传输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以及所传输的参考信号的端口号,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在确定了较强的Q个目标端口之后,直接将该Q个目标端口的端口号反馈给网络设备。
应理解,通过所对应的角度时延对的索引或端口号来指示Q个目标端口仅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终端设备指示Q个目标端口的具体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以一个极化方向、一个接收天线为例详细说明了终端设备生成第一指示信息的具体过程。换句话说,上述Q个端口是基于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且在一个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网络设备也可以通过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也可以基于多个接收天线接收预编码参考信号,并基于多个接收天线生成第一指示信息。
当网络设备配置有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时,上文实施例所描述的一个极化方向可以是多个极化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极化方向。当网络设备配置有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时,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多个极化方向中的每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所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分别确定较强的一个或多个端口,也可以基于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所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共同确定较强的一个或多个端口。终端设备基于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确定的较强的一个或多个端口即为上文所述的目标端口。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按照预定义的规则,将所识别的端口与极化方向对应起来。例如,当发射天线为双极化方向时,所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的端口数为2P。终端设备可以将前P个端口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将后P个端口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因此当终端设备基于某一个或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来确定目标端口时,可以认为终端设备基于与某个或多个极化方向对应的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来确定目标端口。下文中为了简洁,省略对相同或相似情况的说明。
假设网络设备配置有J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J>1且为整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P个角度时延对中每个角度时延对所包含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每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所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得到J×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当然,网络设备在通过J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预编码参考信号时,至少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所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角度时延对的数量也可以不同。例如,第j(1≤j≤J,j为正整数)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是基于Pj个角度时延对中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得到的。即,第j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与Pj(Pj为正整数)个端口对应。通常情况下,任意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端口可以相同,即,Pj=P,因此总端口数可以为J×P。
对于第j个极化方向,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到的Pj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Qj(Qj为正整数)个目标端口。该Qj个目标端口为上文所述的Q个目标端口的一例。将j在1至J中遍历取值,便可以确定与J个极化方向中的每个极化方向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目标端口。
可选地,终端设备基于任意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确定的目标端口相同。
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任意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Q个目标端口。即,j在1至J中任意取值时均可满足Qj=Q。该Q个目标端口可以是基于J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所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而确定的较强的Q个端口,也可以是基于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所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而确定的Q个端口。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当终端设备基于J个极化方向中的任意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Q个目标端口相同时,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对该Q个目标端口指示一次,或者说,该第一指示信息中仅包含一个用于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的指示信息。
应理解,终端设备基于J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从P个端口中确定较强的Q个目标端口的具体方法与上文所列举的基于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从P个端口中确定较强的Q个目标端口的具体方法相似,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终端设备基于至少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
终端设备基于J个极化方向中的至少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可以是指:终端设备基于J个极化方向中的部分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也可以是指,终端设备基于J个极化方向中的全部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
其中,基于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可以是指,基于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完全不同,即,基于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没有重复,或者说,没有交集。基于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也可以是指,基于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部分不同,即,基于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有部分重复,但不完全相同,或者说,基于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有交集,但不完全相同。
当然,基于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时,基于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当终端设备基于J个极化方向中的至少两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时,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对每个每个极化方向所对应的目标端口单独指示,或者说,该第一指示信息中可以包含与J个极化方向中的每个极化方向分别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目标端口的指示信息。
当终端设备配置有多个接收天线时,上文实施例所描述的一个接收天线可以为终端设备的多个接收天线中的任意一个。当终端设备配置有多个接收天线时,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多个接收天线中的每个接收天线分别确定较强的一个或多个端口,也可以基于多个接收天线共同确定的较强的一个或多个端口。终端设备基于多个接收天线确定的较强的一个或多个端口即为上文所述的目标端口。
假设终端设备配置有R个接收天线,R>1且为整数。终端设备基于R个接收天线中的第r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确定Qr个目标端口。其中,r=1,2,……,R;Qr为整数。
可选地,终端设备基于R个接收天线中的任意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相同。
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任意一个接收天线均确定Q个目标端口。即,r在1至R中任意取值时均满足Qr=Q。该Q个目标端口可以是基于R个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而确定的较强的Q个端口,也可以是基于某一个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而确定的较强的Q个端口。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当终端设备基于R个接收天线中的任意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Q个目标端口相同时,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对该Q个目标端口指示一次,或者说,该第一指示信息中仅包含一个用于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的指示信息。
应理解,终端设备基于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从P个端口中确定较强的Q个目标端口的具体方法与上文所列举的基于一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从P个端口中确定较强的Q个目标端口的具体方法相似,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终端设备基于R个接收天线中的至少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
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r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较强的Qr个目标端口。终端设备基于R个接收天线中的至少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可以是指,终端设备基于R个接收天线中的部分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也可以是指,终端设备基于R个接收天线中的全部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
其中,基于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可以是指,基于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完全不同,即,基于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没有重复,或者说,没有交集。基于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也可以是指,基于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部分不同,即,基于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有部分重复,但不完全相同,或者说,基于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有交集,但不完全相同。
当然,基于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时,基于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当终端设备基于R个接收天线中的至少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时,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对每个接收天线所对应的目标端口单独指示,或者说,该第一指示信息中可以包含与R个接收天线中的每个接收天线分别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目标端口的指示信息。
上文对于步骤220中确定Q个目标端口的具体方法是基于接收天线确定的。事实上,终端设备并不限于基于每个接收天线来确定目标端口,终端设备也可以基于传输层来确定目标端口。
仍以极化方向数为J、接收天线数为R为例,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与J个极化方向、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J×R×P个加权系数构造系数矩阵。该系数矩阵可以是J×P行R列的矩阵,每一列的元素可以是一个接收天线对应的J×P个加权系数。
下文示出了系数矩阵的一例: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311
该系数矩阵示出了极化方向数J=2的一例。该系数矩阵中的第一行至第P行可以由对应于一个极化方向的加权系数构成,αp,r可以表示第一极化方向上第p个角度时延对、第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加权系数。该系数矩阵中的第P+1行至第2P行可以由对应于另一个极化方向的加权系数构成,αP+p,r可以表示第二极化方向上第p个角度时延对、第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加权系数。其中,p=1,2,……,P;r=1,2,……,R。
终端设备可以对该系数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以得到与传输层对应的加权系数。
假设传输层数为Z,与Z个传输层对应的加权系数可以包括Z×2P个加权系数。该Z×2P个加权系数中的第一列至第P列对应于一个极化方向,该Z×2P个加权系数中的第P+1列至第2P列对应于另一个极化方向。该Z×2P个加权系数中每一行对应于一个传输层。即,每一行中的2P个加权系数是基于一个传输层确定2P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
对于每个传输层,终端设备可以从每个极化方向对应的加权系数中选择部分较强的加权系数,并将其对应的端口反馈给网络设备。例如,对于第z个传输层,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z个传输层对应的P个端口的加权系数选择较强的Qz(Qz为正整数)个端口上报给网络设备。该较强的Qz个端口即为上文所述的目标端口的一例。将z在1至Z中遍历取值,便可以确定与Z个传输层中的每个传输层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目标端口。
可选地,终端设备基于Z个传输层中的任意两个传输层反馈的目标端口相同。
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任意一个传输层均确定Q个端口,即,z在1至Z中任意取值时均满足Qz=Q。该Q个端口可以是基于Z个传输层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而确定的较强的Q个端口,也可以是基于某一个传输层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而确定的较强的Q个端口。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当终端设备基于Z个传输层中的任意两个传输层确定的Q个目标端口相同时,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对该Q个目标端口指示一次,或者说,该第一指示信息中仅包含一个用于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的指示信息。
应理解,终端设备基于多个传输层从P个端口中确定较强的Q个目标端口的具体方法与上文所列举的基于一个传输层从P个端口中确定较强的Q个目标端口的具体方法相似,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终端设备基于Z个传输层中的至少两个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
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Z个传输层确定较强的Qz个目标端口。终端设备基于Z个传输层中的至少两个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可以是指,终端设备基于Z个传输层中的部分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也可以是指,终端设备基于Z个传输层中的全部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
其中,基于两个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可以是指,基于两个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完全不同,即,基于两个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没有重复,或者说,没有交集。基于两个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也可以是指,基于两个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部分不同,即,基于两个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有部分重复,但不完全相同,或者说,基于两个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有交集,但不完全相同。
当然,基于两个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时,基于两个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当终端设备基于Z个传输层中的至少两个传输层确定的目标端口不同时,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对每个传输层所对应的目标端口单独指示,或者说,该第一指示信息中可以包含与Z个传输层中的每个传输层分别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目标端口的指示信息。应理解,终端设备基于加权系数从P个端口中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端口的具体方法在上文中已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230中,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指示信息。相对应地,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预先分配的物理上行资源,如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share channel,PUSCH),向网络设备发送该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例如可以携带在CSI报告中,也可以携带在其他已有的或新增的信令中。本申请对用于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具体信令不作限定。
应理解,终端设备通过物理上行资源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该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在步骤240中,网络设备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确定该Q个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
如前所述,网络设备在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时,是可以确定各角度向量、时延向量与端口的对应关系的。并且在传输参考信号时,也可以知道每个端口与时频资源的对应关系。因此,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指示了Q个端口(即,在步骤220中所述的目标端口),网络设备便可以根据该Q个端口来确定所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
基于上述方案,网络设备基于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也就相当于在空域和频域对参考信号做了预编码。通过引入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将信道在多个频域单元的变化可以通过时延向量来表征,并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使得终端设备不需要基于每个频域单元单独地去反馈目标端口,因此可以减少反馈开销。
网络设备在确定了该Q个角度时延对之后,可以仅基于该Q个角度时延对对下一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也可以继续基于上述P个角度时延对对下一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作为一个实施例,网络设备可以在一预定时长的周期(例如记作周期#1)内,基于P1个角度时延对(即,P个角度时延对的一例)对周期#1内第一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以得到并发送P1个端口(即,P个端口的一例)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通过指示信息#1(即,第一指示信息的一例)所指示的Q1个端口(即,Q个目标端口的一例),使用对应的Q1个角度时延对(即,Q个目标端口对应的角度时延对的一例)对此后一次或多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
在下一个周期(例如记作周期#2)内,网络设备又可以基于P2个角度时延对(即,P个角度时延对的又一例)对周期#2内的第一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以得到并发送P2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通过指示信息#2(即,第一指示信息的又一例)所指示的Q2个端口(即,Q个目标端口的又一例),使用对应的Q2个角度时延对(即,Q个目标端口对应的角度时延对的又一例)对此后一次或多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
以此类推,网络设备可以在多个周期内按照上述方法来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方案,网络设备可以先通过多个角度时延对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以便终端设备进行信道测量。此后,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反馈,使用下行信道中较强的角度时延对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由于较强的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对反馈精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在保证反馈精度的基础上减少反馈开销,在反馈精度和反馈开销之间获得较高的折衷效率。
如前所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根据上行信道测量所确定的较强的一个或多个角度向量和较强的一个或多个时延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以将预编码后的参考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便终端设备进行下行信道测量。
例如,网络设备基于上行信道的测量,从预定义的多个角度向量中确定出较强的2个角度向量是a(θ2)和a(θ4),从预定义的多个时延向量中确定出较强的2个时延向量是b(τ1)和b(τ3)。但事实上,基于下行信道测量所确定的较强的2个角度向量是a(θ2)和a(θ3),较强的2个时延向量是b(τ3)和b(τ4)。如果网络设备基于角度向量a(θ2)和a(θ4)以及时延向量b(τ1)和b(τ3)构建得到4个角度时延对:(a(θ2),b(τ1)),(a(θ4),b(τ1)),(a(θ2),b(τ3))和(a(θ4),b(τ3))。如果网络设备基于该4个角度时延对中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终端设备的反馈精度可能会受到限制。
而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中,网络设备可以预先通过多个角度时延对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在获得终端设备经测量而反馈的下行信道中较强的角度时延对之后,可以从该多个角度时延对中选择一部分较强的角度时延对来对下一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以便进行下行信道测量。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预先基于4个角度向量和4个时延向量所确定的多个(如16个)时延对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该多个角度时延对可以包括由a(θ1)至a(θ4)中任意一个和b(τ1)至b(τ4)中任意一个的组合。当终端设备基于下行信道测量反馈了较强的角度时延对后,网络设备便可以将下一次用来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的角度时延对聚焦在下行信道较强的角度时延对上,如上文所述的4个角度时延对上,该4个角度时延对包括(a(θ2),b(τ3)),(a(θ3),b(τ3)),(a(θ2),b(τ4)),(a(θ3),b(τ4))。
因此,网络设备可以将用来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的角度时延对聚焦到下行信道中较强的角度时延对上去。由于网络设备预先通过多个角度时延对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终端设备所确定的下行信道中较强的角度时延对较大概率可能落在该多个角度时延对的范围内。因此,一方面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反馈精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终端设备下一次反馈加权系数所带来的反馈开销。
另一方面,终端设备基于P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从P个端口中确定了Q个目标端口之后,还可进一步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所对应的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
可选地,该方法200还包括步骤250,终端设备生成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Q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该Q个角度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
终端设备例如可以通过归一化方式来指示该Q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
例如,终端设备可以从该Q个加权系数中确定模最大的加权系数(例如记作最大加权系数),并指示该最大加权系数在Q个加权系数中所处的位置。终端设备可进一步指示其余的Q-1个加权系数相对于该最大加权系数的相对值。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各相对值的量化值索引来指示上述Q-1个加权系数。例如,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预先定义多个量化值与多个索引的一一对应关系,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该一一对应关系,将上述各加权系数相对于最大加权系数的相对值反馈给网络设备。由于终端设备对各加权系数进行了量化,量化值与真实值可能相同或相近,故称为加权系数的量化值。
终端设备生成用于指示该Q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的第二指示信息时,可以按照预先约定的顺序生成与该Q个角度时延对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的量化信息。例如,参看图4,终端设备可以按照从第一行至第L行,且每一行按照从第一列至第K列的顺序,或,终端设备也可以按照从第一列至第K列,且每一列按照从第一行至第L行的顺序,将与该Q个角度时延对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排列成一个有序数组,通过该第二指示信息分别指示该有序数组中的各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以按照相同的规则来解读该第二指示信息,以便确定各加权系数与角度时延对的对应关系。
应理解,上文结合图4的描述仅为便于理解和说明而示例,并不表示终端设备在生成第二指示信息时生成了图4或类似于图4所示的排列关系。
还应理解,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与网络设备预先约定的规则或预定义的规则,生成第二指示信息。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相同的规则来解读第二指示信息。由此,网络设备便可以确定与Q个角度时延对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上文结合图4所列举的规则仅为示例,本申请对于该规则的具体内容不作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设备通过归一化方式来指示该Q个加权系数时,可能并不一定直接指示了该Q个加权系数的量化值。例如,对于最大加权系数,可以指示其在Q个加权系数中的位置或者在P个加权系数中的位置;又例如,对于量化值为零的加权系数,也可以指示其在Q个加权系数中的位置。换句话说,该第二指示信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式指示了该Q个加权系数。只要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恢复出Q个加权系数,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还应理解,上文所提及的归一化,可以是以每个接收天线为单位来确定最大加权系数,从而在每个接收天线对应的量化信息的范围内进行归一化。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以多个接收天线、一个极化方向、多个极化方向或一个端口为单位来确定最大加权系数,从而在多个接收天线、每个极化方向、多个极化方向或一个端口对应的量化信息的范围内进行归一化。
应理解,上文列举的通过归一化方式来指示各加权系数仅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终端设备指示加权系数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定。例如,也可以指示该Q个加权系数中每个加权系数的量化值的索引。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以一个极化方向、一个接收天线为例详细说明了终端设备生成第二指示信息的具体过程。换句话说,与上述Q个目标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可以是基于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且在一个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如前所述,当网络设备配置有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时,上文实施例所描述的一个极化方向可以是多个极化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极化方向。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上文所述的方法,基于每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加权系数。
在步骤220中已经说明,假设网络设备配置有J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J>1且为整数。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j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与第j个极化方向对应的Qj个目标端口。
若接收天线数为1,极化方向数为J,J>1且为整数。该第二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与J个极化方向对应的J组加权系数,其中第j组加权系数可以包括Qj个加权系数。这里,与一个极化方向对应的一组加权系数,也就是基于这个极化方向发射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而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加权系数。
可选地,该第二指示信息包括J组指示信息,每组指示信息对应于一个极化方向。每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与一个极化方向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加权系数。
终端设备可以以每个极化方向为单位,对每个极化方向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加权系数采用归一化方式指示。
可选地,该第二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J个极化方向上的多个加权系数时,也可以以J个极化方向为单位,采用归一化方式来指示。
即,可以在J个极化方向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中确定最大加权系数,指示该最大加权系数的位置。终端设备可进一步确定其余加权系数相对于该最大加权系数的相对值,通过各相对值的量化值索引来指示其余加权系数。
应理解,终端设备在多个极化方向的量化信息的范围内进行归一化与在一个极化方向的量化信息的范围内进行归一化的具体方法相同,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终端设备在通过归一化方式指示多个极化方向的加权系数时,可以按照预先约定的顺序依次指示。例如,可以按照预先定义的J个极化方向的指示顺序,依次指示除归一化系数之外的各个加权系数。本申请对于终端设备指示加权系数的顺序不作限定,只要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二指示信息恢复出与J个极化方向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仅为方便说明和理解,将与每个极化方向对应的加权系数定义为一组加权系数,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终端设备在通过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加权系数时,并不一定以组的形式来指示与各极化方向对应的加权系数。“组”仅为一个逻辑概念,不应对第二指示信息实际包含的字段或指示加权系数的具体方式构成任何限定。
如前所述,当终端设备配置有多个接收天线时,上文实施例所描述的一个接收天线可以为终端设备的多个接收天线中的任意一个。当终端设备配置有多个接收天线时,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多个接收天线中的每个接收天线上报加权系数。
在步骤220中已经说明,假设终端设备配置有R个接收天线,R>1且为整数。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以及R个接收天线中的第r个接收天线,可以反馈Qr个目标端口。其中,r=1,2,……,R,Qr为整数。
若极化方向数为1,接收天线数为R,R>1且为整数。该第二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与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R组加权系数,其中第r组加权系数可以包括Qr个加权系数。这里,与一个接收天线对应的一组加权系数,可以是指,基于该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而确定的加权系数。
可选地,该第二指示信息包括R组指示信息,每组指示信息对应于一个接收天线。每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与一个接收天线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加权系数。
终端设备可以以每个接收天线为单位,对每个接收天线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加权系数采用归一化方式指示。
可选地,该第二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时,也可以以多个接收天线为单位,采用归一化方式来指示。
即,可以在该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中确定最大加权系数,指示该最大加权系数的位置。终端设备可进一步确定其余的加权系数相对于该最大加权系数的相对值,通过各相对值的量化值的索引来指示该其余的加权系数。
应理解,终端设备在多个接收天线的量化信息的范围内进行归一化与在一个接收天线的量化信息的范围内进行归一化的具体方法相同,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终端设备在通过归一化方式指示多个接收天线的加权系数时,可以按照预先约定的顺序依次指示。例如,可以按照预先定义的R个接收天线的指示顺序,依次指示除归一化系数之外的各个加权系数。本申请对于终端设备指示加权系数的顺序不作限定,只要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二指示信息恢复出与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仅为方便说明和理解,将与每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加权系数定义为一组加权系数,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终端设备在通过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加权系数时,并不一定以组的形式来指示与各接收天线对应的加权系数。“组”仅为一个逻辑概念,不应对第二指示信息实际包含的字段或指示加权系数的具体方式构成任何限定。
若接收天线数为R,极化方向数为J,该第二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与J个极化方向、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
与一个极化方向、一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加权系数,可以是指,基于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并在一个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而确定的加权系数。
可选地,该第二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J个极化方向、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可以以一个极化方向、R个接收天线为单位,采用归一化方式来指示。
该第二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J个极化方向、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也可以以一个极化方向、R个接收天线为单位,采用归一化方式来指示。如,该第二指示信息包括J组指示信息,每组指示信息对应于一个极化方向和R个接收天线。每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与一个极化方向、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
可选地,该第二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J个极化方向、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还可以以J个极化方向、一个接收天线为单位,采用归一化方式来指示。如,该第二指示信息包括R组指示信息,每组指示信息对应于一个接收天线和J个极化方向。每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与一个接收天线、J个极化方向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
可选地,该第二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J个极化方向、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还可以以一个极化方向、一个接收天线为单位,采用归一化方式来指示。如,该第二指示信息包括J×R组指示信息,每组指示信息对应于一个极化方向。每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与一个极化方向、一个接收天线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加权系数。
本申请对于归一化的单位以及具体的指示方式均不作限定。
应理解,终端设备采用归一化方式指示多个加权系数的具体方法在上文中已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终端设备在通过归一化方式指示多个极化方向、多个接收天线的加权系数时,可以按照预先约定的顺序依次指示。例如,可以按照预先定义的J个极化方向、R个接收天线的指示顺序依次指示除归一化系数之外的各个加权系数。本申请你对于终端设备指示加权系数的顺序不作限定。只要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二指示信息恢复出与J个极化方向、R个接收天线的多个加权系数即可。
还应理解,通过归一化方式来指示加权系数仅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加权系数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仅为方便说明和理解,将与每个极化方向和/或每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加权系数定义为一组加权系数,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终端设备在通过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加权系数时,并不一定以组的形式来指示与每个极化方向和/或每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加权系数。“组”仅为一个逻辑概念,不应对第二指示信息实际包含的字段或指示加权系数的具体方式构成任何限定。
在基于接收天线反馈加权系数的情况下,终端设备还可以进一步指示接收天线数。可选地,该方法200还包括: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该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接收天线数。相应地,网络设备接收该第四指示信息。
该第四指示信息和上述第二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同一个信令中发送,如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或CSI报告;也可以通过不同的信令发送,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终端设备的接收天线数也可以预先定义,如协议定义。此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不通过额外的信令指示接收天线数。
事实上,终端设备并不限于基于每个接收天线来反馈加权系数,终端设备也可以基于传输层来反馈加权系数。
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上文所述的方法确定每个极化方向、每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加权系数之后,可以进一步对该加权系数进行处理,以得到基于每个传输层反馈的加权系数。
终端设备在通过第二指示信息指示该Z个传输层对应的加权系数时,也可以采用归一化方式来指示。例如,终端设备可以以一个传输层为单位,采用归一化方式来分别指示与各传输层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加权系数;终端设备也可以以Z个传输层为单位,采用归一化方式来指示与Z个传输层对应的多个加权系数。
应理解,通过归一化方式来指示加权系数仅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加权系数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终端设备基于传输层来反馈加权系数的具体方法与上文所述的基于接收天线来反馈加权系数的具体方法相似。由于上文中已经对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天线反馈加权系数的具体方法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基于传输层反馈加权系数的情况下,终端设备还可进一步指示传输层数。可选地,该方法200还包括:终端设备发送第五指示信息,该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传输层数。相应地,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五指示信息。
可选地,该第五指示信息为秩指示(rank indicator,RI)。
应理解,RI仅为第五指示信息的一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第五指示信息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该第五指示信息和上述第二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同一个信令中发送,如CSI报告;也可以通过不同的信令发送,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上文列举的通过构造系数矩阵并对系数矩阵进行SVD确定各传输层对应的加权系数的方法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确定各传输层的加权系数的具体方法不作限定。
可选地,该方法200还包括步骤260,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二指示信息。相对应地,在步骤260中,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二指示信息。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预先分配的物理上行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该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与上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相同的信令中发送,如,CSI报告,也可以携带在不同的信令中发送。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终端设备通过物理上行资源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该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在步骤270中,网络设备根据第二指示信息确定预编码矩阵。
如前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天线反馈加权系数,也可以基于传输层反馈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基于不同的反馈粒度,根据第二指示信息确定预编码矩阵。
若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天线反馈加权系数,则该第二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加权系数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每个接收天线所对应的加权系数,以及每个加权系数所对应的角度时延对,重构下行信道,进而确定各RB(即,频域单元的一例)的预编码矩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天线通过第二指示信息反馈加权系数时,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指示信息所反馈的目标端口也是基于接收天线反馈的。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在第一指示信息中指示的目标端口,确定与各加权系数对应的角度时延对,或者说,确定各角度时延对和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
具体地,以发射天线的一个极化方向为例,终端设备基于每个接收天线可以反馈一个或多个加权系数。下文中为方便说明,假设终端设备基于每个接收天线反馈的加权系数均为Q个。每个接收天线所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可以分别与第二指示信息所指示的Q个端口对应,也就是与该Q个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一一对应。网络设备可以基于每个接收天线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以及Q个角度时延对中每个角度时延对中包含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构造与各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可以通过Q个角度时延对和与第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确定。其中,Q个角度时延对可用于构造Q个空频分量矩阵。如前所述,由K个角度向量中的第k个角度向量a(θk)和L个时延向量中的第l个时延向量b(τl)可以构造空频分量矩阵a(θk)×b(τl)H。与第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391
可以是Q个空频分量矩阵的加权和。即,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392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393
表示基于第r个接收天线反馈的与第k个角度向量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该空频矩阵的维度可以是T×N。
上文示出的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394
的计算式假设K个角度向量与L个时延向量是相互共用的。当至少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时,上式可以变形为: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395
或者,当至少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不同时,上式可以变形为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396
下文中为方便说明,均以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397
为例来说明。可以理解,无论各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是否相同,或各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是否相同,对于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没有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为方便理解,以发射天线的一个极化方向为例来说明了确定与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当发射天线的极化方向数大于1时,网络设备仍然可以基于如上文所述的方法来确定与各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
例如,发射天线的极化方向数为2时,与第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可以通过如下计算式确定: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01
其中,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02
表示基于第r个接收天线反馈的第一极化方向上与第k个角度向量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03
表示基于第r个接收天线反馈的第二极化方向上与第k个角度向量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
应理解,上文对于2个极化方向定义的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011
的计算式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例如,在不同的极化方向上加载的时延向量和/或角度向量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不同的极化方向上加载的时延向量和/或角度向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对于R个接收天线而言,网络设备可以分别基于每个接收天线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确定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04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05
由此,网络设备可确定与各RB对应的下行信道矩阵。
以N个RB中的第n个RB为例,网络设备可以确定与第n个RB对应的下行信道矩阵的共轭转置(V(n))H。其中,矩阵(V(n))H可以是由上述基于R个接收天线分别确定的R个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06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07
中每个空频矩阵中的第n个列向量确定。例如,将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08
中的第n列作为矩阵(V(n))H的第1列,将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09
中的第n列作为矩阵(V(n))H的第2列;以此类推,可以将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010
中的第n列作为矩阵(V(n))H的第r列。由此可以得到矩阵(V(n))H,进而可以确定与第n个RB对应的下行信道矩阵V(n)
基于上述方法可以确定与各RB分别对应的下行信道矩阵。
网络设备可以进一步根据各RB的下行信道矩阵确定各RB的预编码矩阵。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对下行信道矩阵或信道矩阵的协方差矩阵进行SVD的方式确定预编码矩阵,或者,也可以通过对下行信道矩阵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eigenvaluedecomposition,EVD)的方式确定。
应理解,网络设备根据信道矩阵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申请对于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式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上文中仅为便于理解,示出了网络设备基于空频矩阵确定下行信道矩阵,进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网络设备也可以根据空频矩阵直接确定预编码矩阵。
若终端设备基于传输层反馈加权系数,则该第二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加权系数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传输层的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每个传输层对应的加权系数,以及每个加权系数所对应的角度时延对,确定与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进而确定各RB的预编码矩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设备基于传输层通过第二指示信息反馈加权系数时,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指示信息所反馈的目标端口也是基于传输层反馈的。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在第一指示信息中指示的目标端口,确定与各加权系数对应的角度时延对,或者说,确定各角度时延对和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
具体地,以发射天线的一个极化方向为例,终端设备基于每个传输层可以反馈一个或多个加权系数。下文中为方便说明,假设终端设备基于每个传输层反馈的加权系数均为Q个。每个传输层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可以分别与第二指示信息所指示的Q个端口对应,也就是与该Q个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一一对应。网络设备可以基于每个传输层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以及Q个角度时延对中每个角度时延对中包含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构造与传输层对应的预编码向量。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z个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1
可以通过Q个角度时延对和与第z个传输层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确定。其中,Q个角度时延对可用于构造Q个空频分量矩阵。与第z个传输层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可以是Q个空频分量矩阵的加权和。即,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2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3
表示基于第r个接收天线反馈的与第k个角度向量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该空频矩阵的维度可以是T×N。
上文示出的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4
的计算式假设K个角度向量与L个时延向量是相互共用的。当至少两个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时,上式可以变形为: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5
或者,当至少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不同时,上式可以变形为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6
下文中为方便说明,均以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7
为例来说明。可以理解,无论各角度向量对应的时延向量是否相同,或各时延向量对应的角度向量是否相同,对于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没有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为方便理解,以发射天线的一个极化方向为例来说明了确定与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当发射天线的极化方向数大于1时,网络设备仍然可以基于如上所述的方法来确定与各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
例如,极化方向数为2,与第z个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可以通过如下计算式确定: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8
其中,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9
表示基于第z个传输层反馈的第一极化方向上与第k个角度向量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10
表示基于第z个传输层反馈的第二极化方向上与第k个角度向量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
应理解,上文对于2个极化方向定义的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11
的计算式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例如,在不同的极化方向上加载的时延向量和/或角度向量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不同的极化方向上加载的时延向量和/或角度向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对于Z个传输层而言,网络设备可以分别基于每个传输层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确定与各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12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13
由此,网络设备可确定与各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W(n)。其中,第n个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W(n)可以是由上述基于Z个传输层分别确定的Z个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14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15
中每个空频矩阵中的第n个列向量构建。例如,将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16
中的第n列作为下行信道矩阵W(n)的第一列,将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117
中的第n列作为下行信道矩阵W(n)的第二列;以此类推,可以将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21
中的第n列作为下行信道矩阵W(n)的第z列。基于上述方法可以确定与各RB分别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应理解,上文仅为便于理解,以空频分量矩阵为例详细说明了网络设备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网络设备也可以基于Q个角度时延对确定Q个空频分量向量,进而确定预编码矩阵。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基于Q个角度时延对可以构造不同形式的Q个空频基本单位,进而确定预编码矩阵。基于Q个角度时延对而构造的不同形式的Q个空频基本单位,进而基于Q个空频基本单位的加权和来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式均应落入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还应理解,上文仅为示例,示出了网络设备根据第二指示信息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可能实现方式,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网络设备根据第二指示信息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实现方式不作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基于相同的构思,对上文列举的矩阵运算进行变换或者等价的替换,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均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还应理解,上文中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是与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RB是频域单元的一例。与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可以是指,以该RB的大小为粒度基于该RB对应的信道矩阵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或者说,基于该RB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可用于对通过该RB传输的数据做预编码。与RB对应的下行信道,可以是指,基于该RB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下行信道,可用于确定与该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应理解,上文仅为便于理解和说明,以RB作为频域单元的一例详细说明了网络设备恢复与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如前所述,频域单元的粒度并不限于RB。当频域单元的粒度较大时,如频域单元为子带、PRG或者PRB,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每个频域单元中各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确定与频域单元的预编码矩阵。
若每个频域单元包括一个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RB,则网络设备可以将该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作为所属的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若每个频域单元包括多个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RB,则网络设备例如可以将同一个频域单元中与多个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的相关矩阵求平均后进行SVD以确定该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网络设备又例如可以将同一个频域单元中与多个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的平均作为该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等等。
应理解,网络设备根据频域单元中多个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确定该频域单元的预编码矩阵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技术,而不限于上文所列举。本申请对于网络设备频域单元中多个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确定该频域单元的预编码矩阵的具体方法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上文中在描述时提及的与某一角度向量和某一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也就是,与某一角度向量和某一时延向量构成的角度时延对对应的加权系数。例如,与第k个角度向量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也就是,与第k个角度向量和第l个时延向量构成的角度时延对对应的加权系数。为了简洁,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基于预先确定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使得终端设备根据预编码后的参考信号进行下行信道测量。因此,终端设备可以不必反馈空域和频域的向量(如上述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仅需反馈与各角度时延对对应的加权系数,大大减小了终端设备的反馈开销。此外,网络设备可以利用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将由上行信道测量所确定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加载到下行参考信号上,以简化将终端设备对下行信道的测量过程,因此降低了终端设备在信道测量过程中的计算复杂度。并且,通过空域和频域的多个向量的线性叠加来构建预编码矩阵,使得网络设备所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能够与下行信道相适配,从而在减小反馈开销的同时仍能保证较高的反馈精度。
另一方面,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反馈一部分较强的端口。由于端口与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的对应关系,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反馈将用于预编码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的选择聚焦到下行信道中较强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另外,由于较强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在构建预编码矩阵过程中对反馈精度的影响较大,而较弱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在构建预编码矩阵过程中对反馈精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将一部分较弱的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舍弃,对于反馈精度的影响并不大,由此能够在反馈开销和反馈精度之间获得较高的折衷效率。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仅为便于理解,示出了了空频矩阵由真实的信道的共轭转置得到的情况下,下行信道测量并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真实的信道与空频矩阵HDL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对空频矩阵以及空频分量矩阵的不同定义,可能会使得真实的信道与空频矩阵HDL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例如,空频矩阵HDL可以由真实的信道的共轭转置得到,也可以由真实的信道的转置得到。
当对空频矩阵与信道矩阵间的关系的定义不同时,在加载时延和角度时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操作也有所不同,终端设备在进行信道测量并反馈时所执行的操作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但这只是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实现行为,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信道矩阵的定义、空频矩阵的维度及其定义以及二者间的转换关系不作限定。同理,本申请对于空频矩阵与预编码矩阵间的转换关系也不作限定。
上文所提供的方法实施例中,以基于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为例,详细说明了本申请提供的信道测量方法。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网络设备也可以仅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以便于终端设备基于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下行信道测量。
为便于理解,下文示出的实施例首先从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为例,详细说明终端设备基于一个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和反馈的具体过程。然后,由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扩展到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由一个接收天线扩展到多个接收天线,详细说明了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反馈Q个端口以及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的具体过程。然后,将基于接收天线的反馈转换为基于传输层的反馈,进一步说明了终端设备基于传输层向网络设备反馈Q个端口以及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的具体过程。最后,分别针对基于接收天线的反馈和接收传输层的反馈这两种情况,详细说明网络设备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
应理解,当终端设备基于一个极化方向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时,该极化方向可以是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发射天线的一个或多个极化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极化方向。换句话说,对于任意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所发射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信道测量,网络设备也可以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确定预编码矩阵。
还应理解,当终端设备基于一个接收天线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时,该接收天线可以是终端设备所配置的一个或多个接收天线中的任意一个接收天线。换句话说,对于任意一个接收天线所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信道测量,网络设备也可以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确定预编码矩阵。
还应理解,本申请对于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发射天线的极化方向数并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一个,即,单极化方向;也可以为多个,如,双极化方向。本申请对于终端设备所配置的接收天线数也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图5是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的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道测量方法5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所示,该方法500可以包括步骤510至步骤570。下面详细说明方法500中的各步骤。
在步骤510中,终端设备接收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该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与P个天线时延对对应。相应地,网络设备发送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该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
具体地,该P个天线时延对中的每个天线时延对包括一个发射天线和一个时延向量,或者说,每个天线时延对是一个发射天线和一个时延向量的组合。一个发射天线和一个时延向量可以唯一地确定一个天线时延对。
在本实施例中,P个天线时延对可以由L个时延向量和T个发射天线组合得到。换句话说,由该L个时延向量和T个发射天线,可以得到时延向量和发射天线的多种组合。该多种组合之间彼此互不相同。该多种组合中的任意两种组合的时延向量和发射天线中至少有一项不同。该多种组合可以包括上述P个天线时延对。其中,T为一个极化方向上的发射天线端口数,T为正整数。
该P个天线时延对与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对应于一个天线时延对。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是基于所对应的天线时延对中包含的时延向量对该天线时延对中所包含的发射天线所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得到的。
其中,网络设备基于L个时延向量对某一发射天线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也就是对参考信号未做空域预编码,而仅做了频域预编码。由于未对参考信号做空域预编码,在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之前,该参考信号可以与T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网络设备基于一个或多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频域预编码所得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对应一组或多组端口。每组端口可以与基于同一个时延向量对T个发射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预编码得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每组端口可以包括最多T个端口,该T个端口可以与上述T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因此,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对应于一个时延向量和一个发射天线端口。换句话说,每个端口可以是一个时延向量和一个发射天线端口的组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遍历L个时延向量,得到T×L种不同的组合,或者说,T×L个天线时延对。换句话说,通过将L个时延向量加载在不同发射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上,可以得到时延向量与不同发射天线端口的组合共T×L种。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网络设备在T个发射天线端口中的第t(1≤t≤T)个发射天线端口发射的参考信号可以是基于Lt(1≤Lt≤L,Lt为整数)个时延向量预编码得到的。即,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41
其中Lt个时延向量可以是上述L个时延向量中的部分或全部时延向量,即,Lt≤L。上述L个时延向量中的L可以满足: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51
这里,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可以是指,T个发射天线端口中,至少有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其他发射天线端口分别对应的时延向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换句话说,各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部分或全部不同。
其中,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可以是指,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完全不同,即,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没有重复,或者说,没有交集。例如,发射天线端口#1对应的时延向量包括b(τ2),发射天线端口#2对应的时延向量包括b(τ1)和b(τ3)。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也可以是指,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部分不同,即,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有部分重复,但不完全相同,或者说,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有交集,但不完全相同。例如,发射天线端口#1对应的时延向量包括b(τ2),发射天线端口#2对应的时延向量包括b(τ1),b(τ2)和b(τ3)。当T个发射天线端口中任意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互不重复时,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52
当T个发射天线端口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中有部分重复时,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53
因此,网络设备可以由上述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L个时延向量,得到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54
种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的组合。
应理解,上文仅为便于理解,列举了发射天线端口与时延向量的对应关系,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发射天线端口与时延向量的对应关系不作限定。
由于时延具有上下行信道互易性,该L个时延向量均可以是基于上行信道测量确定。由于在上文方法200中已经详细说明了网络设备基于上行信道测量确定L个较强的时延的具体方法,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基于上行信道测量确定L个时延向量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方式,该L个时延向量例如可以是预先定义,如协议定义;或者,也可以是基于此前的一次或多次下行信道测量而反馈的结果统计确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由于在FDD模式下,上下行信道的时延可互易,则可以将上行信道测量所得的L个时延向量加载至下行参考信号,以便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下行信道测量。
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L个时延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如CSI-RS,进行预编码,以得到预编码参考信号。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预先配置的参考信号资源传输该预编码参考信号。
在步骤520中,终端设备生成第六指示信息,该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P个端口中的Q个端口。
具体地,该P个端口与上文所述的P个天线时延对对应。该Q个端口是P个端口中的部分端口,Q<P,Q为正整数。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指示Q个端口中的部分端口。该Q个端口可以是P个端口中较强的端口。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参考信号进行下行信道测量,估计P个端口的信道,并将其中较强的Q个端口反馈给网络设备。
终端设备基于P个端口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而得到的P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和可用于确定下行信道。该P个天线时延对中,加权系数较大的天线时延对对反馈精度的影响大于加权系数较小的天线时延对对反馈精度的影响。因此终端设备可以从该P个天线时延对中选择加权系数较大的Q个天线时延对来反馈,从而有利于在保证反馈精度的基础上减小反馈开销。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在接收预编码参考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时,可以基于不同的端口号来接收和测量。终端设备并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网络设备使用了哪些天线向量和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而网络设备在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时,是可以确定各天线向量、时延向量与端口的对应关系的。并且在传输参考信号时,也可以知道每个端口与时频资源的对应关系。因此,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指示了Q个端口,网络设备便可以根据该Q个端口来确定所对应的Q个天线时延对。
其中,Q的取值可以是预定义的,如协议定义;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预配置的,如网络设备预先通过信令指示;还可以是终端设备自行确定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若Q的取值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则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该第六指示信息指示Q值。可选地,该第六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Q值。
若Q的取值由网络设备指示,则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预先约定,终端设备是否根据网络设备的指示上报相应个数的端口。
例如,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预先约定,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的指示进一步自行确定上报的端口的个数。此情况下,网络设备也可以预先通过信令指示Q的最大值Q0,终端设备可以基于Q0上报Q个端口,其中Q≤Q0,Q0为正整数。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的最大值Q0。相应地,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的最大值Q0
若终端设备基于该最大值Q0进一步确定了Q值,则该终端设备可通过第六指示信息指示Q值。当然,Q也可能与Q0相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又例如,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预先约定,终端设备需要根据网络上报的指示上报相应个数的端口。即,网络设备可以预先通过信令指示Q值,终端设备上报Q个端口。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值。相应地,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值。
为方便区分和说明,下文中将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参考信号确定的需要反馈给网络设备的Q个端口记作目标端口。应理解,P和Q仅为便于区分和理解而示意,本申请对于P和Q的具体取值不作限定。
下面详细说明终端设备确定P个端口中的Q个目标端口的具体过程。
如前所述,P个端口与P个天线时延对对应。该P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可以基于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来确定。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该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确定该P个端口所对应的P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进而从该P个端口中确定Q个目标端口。
由于网络设备基于K个发射天线端口和L个时延向量组成的P个天线时延对对参考信号进行了预编码,则每个RB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对应P个端口。该P个端口中的第p个端口与第p个天线时延对对应。第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是基于第p个天线时延对中的发射天线端口和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得到。假设该第p个天线时延对包括T个发射天线端口中的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L个时延向量中的第l个时延向量,则该第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基于上述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得到。换句话说,第p个端口对应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用于确定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个时延向量构成的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或者说,可用于确定第p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所对应的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
如前所述,若不考虑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对于每个接收天线来说,下行信道的维度可以是N×T。在一个接收天线、一个RB上接收到的下行信道的维度可以是1×T。由于网络设备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了预编码,终端设备在每个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下行信道的维度可以是1×P。该维度为1×P的下行信道也就是在一个RB上基于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的信道估计值。该下行信道中的P个元素可对应于P个天线时延对。第p个元素可以表示在一个RB上第p个天线时延对对应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的信道估计值。
由于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于P个天线时延对,则每个RB承载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对应P个端口。该P个端口中的第p个端口所对应的预编码参考信号例如可以是基于一个时延向量(如第l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并通过一个发射天线端口(如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换句话说,第p个端口对应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用于确定由第l个时延向量和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构成的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也就是可用于确定第p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因此,P个端口与P个天线时延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应理解,上文列举的第p个端口与第l个时延向量和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的对应关系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终端设备并不感知各端口与时延向量和发射天线端口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仅需根据各端口对应的时频资源接收参考信号并进行信道估计即可。
对于该第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可以基于N个RB上接收到的下行信道确定第p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该第p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可以是由N个RB上的N个信道估计值叠加求和得到的维度为1×P的信道估计值中的第p个元素。
假设终端设备基于第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所得的下行信道的估计值记作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71
则终端设备在N个RB上基于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的多个估计值的和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72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73
可以是维度为1×P的向量,该向量也就包括了与P个天线时延对对应的P个加权系数。可以理解,该向量中的第p个元素为第p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该第p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由基于第l个时延向量预编码并通过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发射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
由于该P个端口包括对应于L个时延向量的L组端口,该P个加权系数可以理解为对应于L个时延向量的L组加权系数。每组加权系数中可以包括对应于最多T个发射天线端口的T个加权系数。
当每组端口包括T个端口,与T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时,该L组加权系数中的每组加权系数可以包括T个加权系数。此情况下,该P个加权系数例如可以表现为维度为T×L或L×T的矩阵的形式。该P个加权系数中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可以记作αt,l
当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不同时,至少两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发射天线端口也会有不同。此情况下,每组加权系数中包括的加权系数最多为T个。此情况下,该P个加权系数中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为Lt个,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t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可以记作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481
基于上述方法,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分别确定出与P个天线时延对对应的P个加权系数。基于该P个加权系数,终端设备可以进一步确定P个端口中较强的Q个端口,将该较强的Q个端口确定为待反馈给网络设备的Q个目标端口。与该Q个目标端口对应的Q个天线时延对中任意一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大于或等于剩余的P-Q个端口中任意一个端口所对应的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
终端设备在确定了Q个目标端口之后,可以生成第六指示信息,以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六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时,具体用于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所对应的Q个天线时延对的索引。
如前所述,P个天线时延对可以由L个时延向量和T个发射天线端口组合得到。终端设备虽然并不知道该P个天线时延对具体包含了哪些发射天线端口和时延向量,但可以知道端口与天线时延对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若将这些天线时延对所包含的发射天线端口和时延向量分别通过索引来区分,则一个发射天线端口的索引和一个时延向量的索引的组合便可以用于唯一地指示一个端口。应理解,这里所说的发射天线端口的索引并不是发射天线端口的端口号,时延向量的索引并不是时延向量在时延向量集合中的索引,而是对用来做预编码的L个时延向量和T个发射天线端口分别定义了不同的索引值来区分。
可选地,该P个天线时延对中的每个天线时延对可以通过二维索引(t,l)来指示。其中,t=1,2,……,T;l=1,2,……,L。
上文方法200中结合图4详细说明了第六指示信息通过二维索引指示角度时延对的索引的具体方法。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二维索引指示天线时延对的具体方法与之相似,只是将角度向量替换成了发射天线端口。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该二维索引(t,l)也可以转换为一维索引p。其中,p=1,2,……,P。由二维索引转换为一维索引的具体方法在上文方法200中已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六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时,具体用于指示该Q个目标端口的端口号。
由于网络设备可以预先通过信令通知终端设备传输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以及所传输的参考信号的端口号,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在确定了较强的Q个目标端口之后,直接将该Q个目标端口的端口号反馈给网络设备。
应理解,通过所对应的天线时延对的索引或端口号来指示Q个目标端口仅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终端设备指示Q个目标端口的具体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以一个极化方向、一个接收天线为例详细说明了终端设备生成第六指示信息的具体过程。换句话说,上述Q个端口是基于一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且在一个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网络设备也可以通过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也可以基于多个接收天线接收预编码参考信号,并基于多个接收天线生成第六指示信息。
当网络设备配置有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时,上文实施例所描述的一个极化方向可以是多个极化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极化方向。当网络设备配置有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时,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多个极化方向中的每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所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分别确定较强的一个或多个端口,也可以基于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所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共同确定较强的一个或多个端口。终端设备基于多个极化方向的发射天线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确定的较强的一个或多个端口即为上文所述的目标端口。
当终端设备配置有多个接收天线时,上文实施例所描述的一个接收天线可以为终端设备的多个接收天线中的任意一个。当终端设备配置有多个接收天线时,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多个接收天线中的每个接收天线分别确定较强的一个或多个端口,也可以基于多个接收天线共同确定的较强的一个或多个端口。终端设备基于多个接收天线确定的较强的一个或多个端口即为上文所述的目标端口。
由于上文方法200中已经对不同情况下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具体内容做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不同情况下第六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具体内容可以与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具体内容相似,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如前所述,终端设备在生成第六指示信息时,并不限于基于每个接收天线来确定目标端口,终端设备也可以基于传输层来确定目标端口。终端设备基于每个传输层确定目标端口的具体方法在上文方法200中已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并且,当终端设备基于每个传输层指示目标端口时,在不同情况下第六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具体内容也可以与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具体内容相似,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530中,终端设备发送第六指示信息。相对应地,网络设备发送第六指示信息。
在步骤540中,网络设备根据第六指示信息,确定该Q个端口(即,上文步骤520中所述的Q个目标端口)对应的Q个天线时延对。
应理解,步骤530和步骤540的具体过程与上文方法200中步骤230和步骤240的具体过程相似,只是将角度时延对替换成了天线时延对,将角度向量替换成了发射天线端口。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方案,网络设备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也就相当于在频域对参考信号做了预编码。通过引入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将信道在多个频域单元的变化可以通过时延向量来表征,并基于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使得终端设备不需要基于每个频域单元单独地去反馈目标端口,因此可以减少反馈开销。
网络设备在确定了该Q个天线时延对之后,可以仅基于该Q个天线时延对中包含的时延向量对下一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也可以继续基于上述P个天线时延对中包含的时延向量对下一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作为一个实施例,网络设备可以在一预定时长的周期(例如记作周期#1)内,基于P1个天线时延对(即,P个天线时延对的一例)中的时延向量对周期#1内第一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以得到并发送P1个端口(即,P个端口的一例)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通过指示信息#1(即,第六指示信息的一例)所指示的Q1个端口(即,Q个目标端口的一例),使用对应的Q1个天线时延对(即,Q个目标端口对应的天线时延对的一例)中的时延向量对此后一次或多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
在下一个周期(例如记作周期#2)内,网络设备又可以基于P2个天线时延对(即,P个天线时延对的又一例)中的时延向量对周期#2内的第一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以得到并发送P2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通过指示信息#2(即,第六指示信息的又一例)所指示的Q2个端口(即,Q个目标端口的又一例),使用对应的Q2个天线时延对(即,Q个目标端口对应的天线时延对的又一例)中的时延向量对此后一次或多次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
以此类推,网络设备可以在多个周期内按照上述方法来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方案,网络设备可以先通过多个时延向量对各发射天线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以便终端设备进行信道测量。此后,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反馈的下行信道中较强的天线时延对,使用该较强的天线时延对中的时延向量对该较强的天线时延对中包含的发射天线发送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由于较强的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对反馈精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在保证反馈精度的基础上减少反馈开销,在反馈精度和反馈开销之间获得较高的折衷效率。
由于网络设备预先通过多个天线时延对对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终端设备所确定的下行信道中较强的天线时延对较大概率可能落在该多个天线时延对的范围内。因此,一方面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反馈精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终端设备下一次反馈加权系数所带来的反馈开销。
可选地,该方法500还包括步骤550,终端设备生成第七指示信息,该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个目标端口对应的Q个天线时延对的加权系数。
可选地,该方法500还包括步骤560,终端设备发送第七指示信息。相应地,在步骤560中,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七指示信息。
应理解,步骤550和步骤560的具体过程与上文方法200中的步骤250和步骤260的具体过程相似,只是将角度时延对替换成了天线时延对,将角度向量替换成了发射天线端口。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方法500还包括步骤570,网络设备根据第七指示信息确定预编码矩阵。
如前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天线反馈加权系数,也可以基于传输层反馈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基于不同的反馈粒度,根据第七指示信息确定预编码矩阵。
若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天线反馈加权系数,则该第七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加权系数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每个接收天线所对应的加权系数,以及每个加权系数所对应的天线时延对,重构下行信道,进而确定各RB的预编码矩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天线通过第七指示信息反馈加权系数时,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指示信息所反馈的目标端口也是基于接收天线反馈的。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在第一指示信息中指示的目标端口,确定与各加权系数对应的天线时延对,或者说,确定各天线时延对和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
具体地,以发射天线的一个极化方向为例,终端设备基于每个接收天线可以反馈一个或多个加权系数。下文中为方便说明,假设终端设备基于每个接收天线反馈的加权系数均为Q个。每个接收天线所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可以分别与Q个天线时延对一一对应。由于未对参考信号做空域预编码,网络设备可以基于每个接收天线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以及Q个天线时延对中与每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时延向量,构造与各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基于各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重构与各RB对应的下行信道矩阵,进而确定与各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Q个加权系数与Q个天线时延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Q个加权系数与Q个天线时延对中包含的每个时延向量也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与T个发射天线端口中的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为Lt个,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记作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1
lt=1,2,……,Lt。与第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2
可以是维度为T×N的矩阵,其中该空频矩阵的第t行可以为空频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3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4
由此可以得到与第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5
其中,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6
表示基于第r个接收天线反馈的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t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
可以理解的是,若T个发射天线端口中的任意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相同的L个时延向量,空频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7
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8
其中,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9
表示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
下文中为方便说明,均以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10
为例来说明。可以理解,无论各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是否相同,对于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没有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为方便理解,以发射天线的一个极化方向为例来说明了确定与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当发射天线的极化方向数大于1时,网络设备仍然可以基于如上所述的方法来确定与各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
例如,极化方向数为2,与第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第一极化方向上空频矩阵中的各空频向量可由计算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11
确定,与第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第一极化方向上空频矩阵中的各空频向量可由计算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12
确定。
其中,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13
表示基于第r个接收天线反馈的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空频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14
表示基于第r个接收天线反馈的第一极化方向上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15
表示基于第r个接收天线反馈的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空频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16
表示基于第r个接收天线反馈的第二极化方向上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
应理解,上文对于两个极化方向定义的空频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17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118
的计算式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例如,在不同的极化方向上加载的时延向量和/或角度向量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不同的极化方向上加载是时延向量和/或角度向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对于R个接收天线而言,网络设备可以分别基于每个接收天线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确定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21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22
由此,网络设备可确定与各RB对应的下行信道矩阵。
应理解,网络设备根据各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确定与各RB对应的下行信道矩阵的具体过程在上文方法200中已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如前所述,由各角度时延对加权求和得到的空频矩阵而确定的信道矩阵是真实的信道矩阵的共轭转置。
网络设备可以进一步根据与各RB对应的下行信道矩阵确定各RB的预编码矩阵。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对下行信道矩阵或信道矩阵的协方差矩阵进行SVD的方式确定预编码矩阵,或者,也可以通过对下行信道矩阵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eigenvaluedecomposition,EVD)的方式确定。
应理解,网络设备根据信道矩阵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申请对于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式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上文中仅为便于理解,示出了网络设备基于空频矩阵确定下行信道矩阵,进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网络设备也可以根据空频矩阵直接确定预编码矩阵。例如,基于空频矩阵可以确定得到矩阵V(n),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对(V(n))*(V(n))T进行SVD,然后取右特征向量的方式确定预编码矩阵。
若终端设备基于传输层反馈加权系数,则该第七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加权系数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传输层的加权系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每个传输层对应的加权系数,以及每个加权系数所对应的天线时延对,确定与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进而确定各RB的预编码矩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设备基于传输层通过第七指示信息反馈加权系数时,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指示信息所反馈的目标端口也是基于传输层反馈的。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在第一指示信息中指示的目标端口,确定与各加权系数对应的天线时延对,或者说,确定各天线时延对和加权系数的对应关系。
具体地,以发射天线的一个极化方向为例,终端设备基于每个传输层可以反馈一个或多个加权系数。下文中为方便说明,假设终端设备基于每个传输层反馈的加权系数均为Q个。每个传输层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可以分别与Q个天线时延对一一对应。网络设备可以基于每个传输层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以及Q个天线时延对中与每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时延向量,构造与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
与T个发射天线端口中的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为Lt个,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记作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23
lt=1,2,……,Lt。与第z个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24
可以是维度为T×N的矩阵,其中该空频矩阵的第t行可以为空频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25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26
由此可以得到与第z个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27
其中,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28
表示基于第z个传输层反馈的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t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
可以理解的是,若T个发射天线端口中的任意两个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相同的L个时延向量,空频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1
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2
其中,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3
表示基于第z个传输层反馈的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
下文中为方便说明,均以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4
为例来说明。可以理解,无论各发射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延向量是否相同,对于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没有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为方便理解,以发射天线的一个极化方向为例来说明了确定与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当发射天线的极化方向数大于1时,网络设备仍然可以基于如上所述的方法来确定与各接收天线对应的空频矩阵。
例如,极化方向数为2,与第z个传输层对应的第一极化方向上空频矩阵中的各空频向量可由计算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5
确定,与z个传输层对应的第一极化方向上空频矩阵中的各空频向量可由计算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6
确定。
其中,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7
表示基于第z个传输层反馈的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空频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8
表示基于第z个传输层反馈的第一极化方向上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9
表示基于第z个传输层反馈的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空频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10
表示基于第z个传输层反馈的第二极化方向上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
应理解,上文对于两个极化方向定义的空频向量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11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12
的计算式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例如,在不同的极化方向上加载的时延向量和/或角度向量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不同的极化方向上加载的时延向量和/或角度向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对于Z个传输层而言,网络设备可以分别基于每个传输层对应的Q个加权系数确定与各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13
Figure BDA00020877794800005314
由此,网络设备可确定与各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应理解,网络设备根据各传输层对应的空频矩阵确定与各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在上文方法200中已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上文仅为示例,示出了网络设备根据第七指示信息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可能实现方式,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网络设备根据第七指示信息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实现方式不作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基于相同的构思,对上文列举的矩阵运算进行变换或者等价的替换,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均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还应理解,上文中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是与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这里,RB为频域单元的一例。与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可以是指,以RB为粒度基于该RB对应的信道矩阵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或者说,基于该RB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可用于对通过该RB传输的数据做预编码。与RB对应的下行信道,可以是指,基于该RB上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下行信道,可用于确定与该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应理解,上文仅为便于理解和说明,以RB作为频域单元的一例详细说明了网络设备恢复与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如前所述,频域单元的粒度并不限于RB。当频域单元的粒度较大时,如频域单元为子带、PRG或者PRB,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每个频域单元中各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确定与频域单元的预编码矩阵。由于上文方法200中已经详细说明了网络设备根据每个频域单元中各RB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确定与频域单元的预编码矩阵的具体方法,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上文中提及的与某一发射天线端口和某一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也就是,与某一发射天线端口和某一时延向量构成的天线时延对对应的加权系数。例如,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个时延向量对应的加权系数,也就是,与第t个发射天线端口和第l个时延向量构成的天线时延对对应的加权系数。为了简洁,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基于预先确定的时延向量,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使得终端设备根据预编码后的参考信号进行下行信道测量。因此,终端设备可以不必反馈频域的向量(如上述时延向量),仅需反馈与各天线时延对对应的加权系数,大大减小了终端设备的反馈开销。此外,网络设备可以利用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将由上行信道测量所确定的时延向量加载到下行参考信号上,以简化将终端设备对下行信道的测量过程,因此降低了终端设备在信道测量过程中的计算复杂度。并且,通过频域的多个向量的线性叠加来构建预编码矩阵,使得网络设备所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能够与下行信道相适配,从而在减小反馈开销的同时仍能保证较高的反馈精度。
另一方面,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反馈一部分较强的端口。由于端口与角度向量和时延向量的对应关系,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反馈将用于预编码的时延向量的选择聚焦到下行信道中较强的几个时延向量上。由于较强的时延向量在构建预编码矩阵过程中对反馈精度的影响较大,而较弱的时延向量在构建预编码矩阵过程中对反馈精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将一部分较弱的时延向量舍弃,对于反馈精度的影响并不大,由此能够在反馈开销和反馈精度之间获得较高的折衷效率。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仅为便于理解,示出了空频矩阵由真实的信道的共轭转置得到的情况下,下行信道测量并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真实的信道与空频矩阵HDL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对空频矩阵以及空频分量矩阵的不同定义,可能会使得真实的信道与空频矩阵HDL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例如,空频矩阵HDL可以由真实的信道的共轭转置得到,也可以由真实的信道的转置得到。
当对空频矩阵与信道矩阵间的关系的定义不同时,在加载时延和角度时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操作也有所不同,终端设备在进行信道测量并反馈时所执行的操作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但这只是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实现行为,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信道矩阵的定义、空频矩阵的维度及其定义以及二者间的转换关系不作限定。同理,本申请对于空频矩阵与预编码矩阵间的转换关系也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结合图2至图5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以下,结合图6至图8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如图所示,该通信装置1000可以包括收发单元1100和处理单元120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10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例如,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
具体地,该通信装置10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200或方法500中的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10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2中的方法200或图5中的方法500中的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2中的方法200或图5中的方法500的相应流程。
其中,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2中的方法200时,收发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10、步骤230和步骤260,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20和步骤250。
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2中的方法200时,收发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500中的步骤510、步骤530和步骤560,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500中的步骤520和步骤550。
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该通信装置1000为终端设备时,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收发单元1100可对应于图7中示出的终端设备2000中的收发器2020,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处理单元1200可对应于图7中示出的终端设备2000中的处理器2010。
还应理解,该通信装置1000为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时,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收发单元1100可以为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10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例如,可以为网络设备,或者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
具体地,该通信装置10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200或方法500中的网络设备,该通信装置10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2中的方法200或图5中的方法500中的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2中的方法200或图5中的方法500的相应流程。
其中,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2中的方法200时,收发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10、步骤230和步骤260,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70。
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5中的方法500时,收发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500中的步骤510、步骤530和步骤560,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500中的步骤570。
还应理解,该通信装置1000为网络设备时,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收发单元为可对应于图8中示出的网络设备3000中的收发器3200,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处理单元1200可对应于图8中示出的网络设备3000中的处理器3100。
还应理解,该通信装置1000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时,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收发单元1100可以为输入/输出接口。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2000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2000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如图所示,该终端设备2000包括处理器2010和收发器2020。可选地,该终端设备2000还包括存储器2030。其中,处理器2010、收发器2002和存储器2030之间可以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传递控制和/或数据信号,该存储器203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2010用于从该存储器2030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控制该收发器2020收发信号。可选地,终端设备2000还可以包括天线2040,用于将收发器2020输出的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上述处理器2010可以和存储器2030可以合成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2010用于执行存储器2030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2030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2010中,或者独立于处理器2010。该处理器2010可以与图6中的处理单元对应。
上述收发器2020可以与图6中的收发单元1100对应。收发器2020可以包括接收器(或称接收机、接收电路)和发射器(或称发射机、发射电路)。其中,接收器用于接收信号,发射器用于发射信号。
应理解,图7所示的终端设备2000能够实现图2或图5所示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终端设备的各个过程。终端设备2000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
上述处理器2010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由终端设备内部实现的动作,而收发器2020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或从网络设备接收的动作。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述终端设备2000还可以包括电源2050,用于给终端设备中的各种器件或电路提供电源。
除此之外,为了使得终端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该终端设备2000还可以包括输入单元2060、显示单元2070、音频电路2080、摄像头2090和传感器2100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音频电路还可以包括扬声器2082、麦克风2084等。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例如可以为基站的结构示意图。该基站3000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如图所示,该基站30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射频单元,如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3100和一个或多个基带单元(BBU)(也可称为分布式单元(DU))3200。所述RRU 3100可以称为收发单元,与图6中的收发单元1100对应。可选地,该收发单元还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等,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3101和射频单元3102。可选地,收发单元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可以对应于接收器(或称接收机、接收电路),发送单元可以对应于发射器(或称发射机、发射电路)。所述RRU 3100部分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例如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所述BBU3200部分主要用于进行基带处理,对基站进行控制等。所述RRU 3100与BBU 3200可以是物理上设置在一起,也可以物理上分离设置的,即分布式基站。
所述BBU 3200为基站的控制中心,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可以与图6中的处理单元1200对应,主要用于完成基带处理功能,如信道编码,复用,调制,扩频等等。例如所述BBU(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例如,生成上述指示信息等。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BBU 3200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板构成,多个单板可以共同支持单一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也可以分别支持不同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5G网或其他网)。所述BBU 3200还包括存储器3201和处理器3202。所述存储器3201用以存储必要的指令和数据。所述处理器3202用于控制基站进行必要的动作,例如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所述存储器3201和处理器3202可以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单板。也就是说,可以每个单板上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此外每个单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必要的电路。
应理解,图8所示的基站3000能够实现图2或图5的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网络设备的各个过程。基站3000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
上述BBU 3200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由网络设备内部实现的动作,而RRU 3100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或从终端设备接收的动作。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通信的方法。
应理解,上述处理装置可以是一个芯片。例如,该处理装置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以是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还可以是***芯片(system on chip,SoC),还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CPU),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还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2和图5所示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2和图5所示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其包括前述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c,SSD))等。
上述各个装置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和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完全对应,由相应的模块或单元执行相应的步骤,例如收发单元(收发器)执行方法实施例中接收或发送的步骤,除发送、接收外的其它步骤可以由处理单元(处理器)执行。具体单元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的方法实施例。其中,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等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通过图示,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中,部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2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从在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部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与本地***、分布式***和/或网络间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二个部件的数据,例如通过信号与其它***交互的互联网)的信号通过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基于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以用于指示所述P个端口中的Q个端口;其中,所述P个端口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所述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每个角度时延对包括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所述P个端口中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基于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所述Q个端口与所述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Q个角度时延对对应;P>Q≥1,P和Q均为整数;
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所述Q个端口时,具体用于指示与所述Q个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中每个角度时延对的索引。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生成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Q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所述Q个角度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
发送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Q值。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的最大值Q0,Q0≥Q,Q0为正整数。
6.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基于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以用于指示P个端口中的Q个端口;其中,所述P个端口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所述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每个角度时延对包括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所述P个端口中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基于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所述Q个端口与所述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Q个角度时延对对应;P>Q≥1,P和Q均为整数;
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Q个端口对应的所述Q个角度时延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所述Q个端口时,具体用于指示与所述Q个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中每个角度时延对的索引。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Q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所述Q个角度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Q值。
10.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的最大值Q0,Q0≥Q,且Q0为正整数。
1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生成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基于接收到的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以用于指示所述P个端口中的Q个端口;其中,所述P个端口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所述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每个角度时延对包括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所述P个端口中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基于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所述Q个端口与所述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Q个角度时延对对应;P>Q≥1,P和Q均为整数;
收发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所述Q个端口时,具体用于指示与所述Q个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中每个角度时延对的索引。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生成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Q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所述Q个角度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发送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Q值。
15.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的最大值Q0,Q0≥Q,Q0为正整数。
1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基于P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以用于指示P个端口中的Q个端口;其中,所述P个端口与P个角度时延对对应,所述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每个角度时延对包括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所述P个端口中每个端口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基于一个角度向量和一个时延向量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所述Q个端口与所述P个角度时延对中的Q个角度时延对对应;P>Q≥1,P和Q均为整数;
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Q个端口对应的所述Q个角度时延对。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在用于指示所述Q个端口时,具体用于指示与所述Q个端口对应的Q个角度时延对中每个角度时延对的索引。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Q个角度时延对的加权系数,所述Q个角度时延对及其对应的加权系数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
19.如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Q值。
20.如权利要求16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的最大值Q0,Q0≥Q,且Q0为正整数。
2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2.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493468.1A 2019-06-06 2019-06-06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Active CN1120548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3468.1A CN112054824B (zh) 2019-06-06 2019-06-06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202110784654.8A CN113660013A (zh) 2019-06-06 2019-06-06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PCT/CN2020/093895 WO2020244496A1 (zh) 2019-06-06 2020-06-02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EP20818110.7A EP3982552A4 (en) 2019-06-06 2020-06-02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7/541,668 US11943014B2 (en) 2019-06-06 2021-12-03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3468.1A CN112054824B (zh) 2019-06-06 2019-06-06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84654.8A Division CN113660013A (zh) 2019-06-06 2019-06-06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54824A true CN112054824A (zh) 2020-12-08
CN112054824B CN112054824B (zh) 2021-07-16

Family

ID=736089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84654.8A Pending CN113660013A (zh) 2019-06-06 2019-06-06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201910493468.1A Active CN112054824B (zh) 2019-06-06 2019-06-06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84654.8A Pending CN113660013A (zh) 2019-06-06 2019-06-06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3014B2 (zh)
EP (1) EP3982552A4 (zh)
CN (2) CN113660013A (zh)
WO (1) WO202024449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0353A1 (zh) * 2021-02-01 2022-08-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的编译码方法及装置
WO2022188636A1 (zh) * 2021-03-10 2022-09-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信道质量指示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92918A1 (en) * 2013-01-09 2014-07-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downlink channel state
CN104184537A (zh) * 2013-05-21 2014-12-03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中的信道信息反馈方法和装置
CN106972881A (zh) * 2017-02-22 2017-07-2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赋形bf权值赋值的方法和装置
CN107371241A (zh) * 2016-05-12 2017-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用户设备和通信***
WO2018031924A1 (en) * 2016-08-11 2018-02-15 Convida Wireless, Llc Csi feedback design for new radio
CN109391393A (zh) * 2017-08-09 2019-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9462462A (zh) * 2017-09-06 2019-03-12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049110A1 (en) * 2017-09-11 2019-03-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ECODING AND MULTILAYER TRANSMISSION USING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SUB-SETS
CN109495149A (zh) * 2017-09-11 2019-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
US20190089434A1 (en) * 2016-03-07 2019-03-21 Satixfy Uk Limited Digital beam forming system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84579B2 (en) * 2014-11-17 2018-09-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SI feedback f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polarized active antenna array
CN111342913B (zh) 2018-12-18 202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342912B (zh) 2018-12-18 202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342873B (zh) 2018-12-18 2021-1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92918A1 (en) * 2013-01-09 2014-07-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downlink channel state
CN104184537A (zh) * 2013-05-21 2014-12-03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中的信道信息反馈方法和装置
US20190089434A1 (en) * 2016-03-07 2019-03-21 Satixfy Uk Limited Digital beam form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7371241A (zh) * 2016-05-12 2017-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用户设备和通信***
WO2018031924A1 (en) * 2016-08-11 2018-02-15 Convida Wireless, Llc Csi feedback design for new radio
CN106972881A (zh) * 2017-02-22 2017-07-2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赋形bf权值赋值的方法和装置
CN109391393A (zh) * 2017-08-09 2019-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9462462A (zh) * 2017-09-06 2019-03-12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049110A1 (en) * 2017-09-11 2019-03-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ECODING AND MULTILAYER TRANSMISSION USING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SUB-SETS
CN109495149A (zh) * 2017-09-11 2019-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ET AL.: "Discussion on CSI enhancement",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7 R1-1906028》 *
YUWEI REN,ET AL.: "Multiple-Beam Selection With Limited Feedback for Hybrid Beamforming in Massive MIMO Systems", 《IEEE ACCESS》 *
黄菲: "宽带微波毫米波信道测量及数据传输硬件平台的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0353A1 (zh) * 2021-02-01 2022-08-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的编译码方法及装置
WO2022188636A1 (zh) * 2021-03-10 2022-09-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信道质量指示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0013A (zh) 2021-11-16
WO2020244496A1 (zh) 2020-12-10
EP3982552A1 (en) 2022-04-13
EP3982552A4 (en) 2022-06-29
US20220123793A1 (en) 2022-04-21
CN112054824B (zh) 2021-07-16
US11943014B2 (en) 202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42912B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342873B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054825B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751592B (zh) 上报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342913B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865377B (zh)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N111756415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106857B (zh)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N112533295B (zh) 参数配置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435850B (zh) 用于构建预编码向量的向量指示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1943014B2 (en)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15315906A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1081847A1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312464A (zh) 上报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835390A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865372B (zh) 一种用于构建预编码矩阵的系数指示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435848B (zh)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WO2022227976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756422A (zh) 指示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N111585630B (zh)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