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33848B - 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装置及检测管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装置及检测管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33848B
CN112033848B CN202010912469.8A CN202010912469A CN112033848B CN 112033848 B CN112033848 B CN 112033848B CN 202010912469 A CN202010912469 A CN 202010912469A CN 112033848 B CN112033848 B CN 1120338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water
lysimeter
detection module
water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124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33848A (zh
Inventor
张志山
霍建强
张亚峰
虎瑞
赵洋
杨昊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CAS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01091246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338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33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338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338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338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5/00Analysing materials by weighing, e.g. weighing small particles separated from a gas or liquid
    • G01N5/04Analysing materials by weighing, e.g. weighing small particles separated from a gas or liquid by removing a component, e.g. by evaporation, and weighing the remaind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18/00Testing or calibra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D1/00 - G01D15/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装置及检测管理设备,涉及设备检测标定技术领域。方法包括: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长,向蒸渗仪放置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类参考重物;在每个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蒸渗仪的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获取蒸渗仪的多个实际水位及水位检测模块检测蒸渗仪在多个实际水位分别得到的感测水位;根据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第一指定重量的对应关系,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一相对差值小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根据感测水位与实际水位的对应关系,对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二相对差值小于预设水位阈值,能够提高校正后蒸渗仪检测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Description

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装置及检测管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检测标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装置及检测管理设备。
背景技术
蒸发渗漏仪,简称蒸渗仪,是一种设在自然环境或人工模拟环境下用于研究水文循环中径流、下渗、蒸散发的大型仪器。蒸渗仪筒体中填满原状土柱且筒底有一定厚度的反滤层,蒸渗仪筒体表面裸漏或栽植植物用于自动监测裸土蒸发量或植被蒸散量、潜在蒸散量和深层渗漏量,被认为是研究水量平衡一种有效工具。蒸渗仪的灵敏度、精确度和量程是评价蒸渗仪优劣的标准。蒸渗仪在安装后,存在传感器所感测的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差距大的问题,从而影响蒸渗仪所检测的数据的有效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装置及检测管理设备,能够改善蒸渗仪的传感器所感测的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差距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应用于检测管理设备,所述检测管理设备用于与蒸渗仪通信连接,所述蒸渗仪包括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水位检测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长,向所述蒸渗仪放置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类参考重物;
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为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长的开始时间点至检测时间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重量数据的变化量,N为大于0的整数;
获取所述蒸渗仪的多个实际水位及所述水位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在所述多个实际水位分别得到的感测水位;
当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一指定重量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一相对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重量阈值;
当所述感测水位与所述实际水位的第二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水位阈值时,根据所述感测水位与所述实际水位的对应关系,对所述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二相对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水位阈值。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对蒸渗仪的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实现对蒸渗仪的标定,以提高校正后蒸渗仪检测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渗仪还包括用于向所述蒸渗仪的筒体补水的补水装置,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经过标定的所述补水装置,向所述筒体注水,以使所述筒体的水位由当前水位上升为相应的指定水位;
获取在当前注水过程中,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以及所述补水装置在注水过程中检测得到的第二补水量,其中,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为第一补水量;
对所述第二补水量与所述第一补水量进行拟合,得到所述第一补水量与所述第二补水量的线性关系,用于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渗仪还包括用于检测蒸渗仪中的渗漏容器的重量的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所述方法还包括:
每间隔第二预设时长,向所述蒸渗仪中的渗漏容器放置第二指定重量的第二类参考重物;
在每个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内,获取M次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渗漏容器的重量得到的第二重量变化数据,所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为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长的开始时间点至检测时间点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重量数据的变化量,M为大于0的整数;
当所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二指定重量的第三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重量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二指定重量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三相对差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重量阈值。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对蒸渗仪的第二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实现对蒸渗仪的渗漏容器检测的标定,以提高校正后蒸渗仪检测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补水装置向所述蒸渗仪的筒体内执行P次注水任务,P为大于0的整数;
在每次所述注水任务中,获取所述补水装置的第三补水量,以及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和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分别在所述补水装置开始注水至停止注水期间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所述渗漏容器的渗漏重量变化数据;
根据所述第三补水量、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所述渗漏重量变化数据,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联动校正。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补水重量变化数据、渗漏重量变化数据与水位数据,可以实现水位、渗漏、重量的联动标定。通过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对第一重量模块再次进行标定,有利于提高标定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渗漏容器中的渗漏液的重量达到第三预设重量阈值时,排放所述渗漏容器中的渗漏液。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渗漏容器的容量通常有限,通过利用渗漏容器的中渗漏液的重量控制渗漏容器排放渗漏液,可以避免渗漏容器中的渗漏液过多,无法储蓄蒸渗仪的渗漏液而影响蒸渗仪的渗漏。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包括:
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变化量;
将所述N次的所述重量变化量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采集的N次的重量变化量求均值,以作为第一重量变化数据,有利于提高第一重量变化数据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包括多个重量传感器,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蒸渗仪的筒体的底部,用于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
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包括:
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检测所述蒸渗仪的总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多个重量传感器可以分担重量检测,减少单个重量传感器的最大量程,有利于实现大型蒸渗仪重量的检测。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应用于检测管理设备,所述检测管理设备用于与蒸渗仪通信连接,所述蒸渗仪包括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水位检测模块,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重物放置单元,用于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长,向所述蒸渗仪放置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类参考重物;
第一重量获取单元,用于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为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长的开始时间点至检测时间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重量数据的变化量,N为大于0的整数;
水位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蒸渗仪的多个实际水位及所述水位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在所述多个实际水位分别得到的感测水位;
第一校正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一指定重量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一相对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重量阈值;
第二校正单元,用于当所述感测水位与所述实际水位的第二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水位阈值时,根据所述感测水位与所述实际水位的对应关系,对所述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二相对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水位阈值。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检测管理设备,所述检测管理设备用于与蒸渗仪通信连接,所述检测管理设备包括相互耦合的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内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检测管理设备执行上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管理设备的方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蒸渗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砝码增加/减少重量与感测重量变化量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重量差、补水量、渗漏量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标:10-检测管理设备;11-处理模块;12-存储模块;20-蒸渗仪;21-筒体;22-第一重量检测模块;23-水位检测模块;24-渗漏容器;25-第二重量检测模块;26-补水装置;27-水位管;28-过滤层;100-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110-第一重物放置单元;120-第一重量获取单元;130-水位获取单元;140-第一校正单元;150-第二校正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申请人发现,目前关于蒸渗仪的标定通常是在实验室条件对蒸渗仪的重量传感器进行标定,由于没有考虑野外条件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对配备补水装置的蒸渗仪在运行过程中大幅度重量的变化(降水、补水、渗漏),从而使得目前标定后的蒸渗仪在安装在自然环境后,仍然存在检测不准确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申请人经过长期研究探索,提出以下实施例以解决上述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管理设备10,可以用于对蒸渗仪20进行标定,以提高蒸渗仪20检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该蒸渗仪20通常安装于户外或野外环境下。检测管理设备10可以与蒸渗仪20通信连接,用于获取蒸渗仪20所采集的重量、水位等数据。检测管理设备10包括相互耦合的存储模块12、处理模块11,存储模块12内存储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模块11执行时,使得检测管理设备10可以执行下述的蒸渗仪20管理方法中的各步骤。
检测管理设备10可以是但不限于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服务器等。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管理设备10还可以包括其他模块,例如,还可以包括用于与蒸渗仪20建立通信连接的通信模块。处理模块11、通信模块、存储模块12以及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100各个元件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以实现数据的传输或交互。例如,这些元件相互之间可通过一条或多条通讯总线或信号线实现电性连接。
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蒸渗仪20可以包括筒体21、第一重量检测模块22、水位检测模块23。当然,蒸渗仪2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模块,例如,蒸渗仪20还可以包括渗漏容器24、第二重量检测模块25、补水装置26、水位管27、过滤层28等。
蒸渗仪20的筒体21内的底部设置有过滤层28,进水管、排水管设置于筒体21的底部。进水管用于向筒体21内的土壤补水,排水管用于排放土壤的渗漏液,进水管与排水管可以为同一个水管(即排水与补水分开执行,在渗漏排水时,不补水;在补水时,不排水),或者为不同的水管。
在使用蒸渗仪20时,可以预先在筒体21内的过滤层28内填充不同粒径的砂石等。通常而言,筒体21内的填土为原状土柱,以模拟自然环境下的土壤层。筒体21外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重量检测模块22,用于检测筒体21的总重量。补水装置26的进水口与进水管连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通过水泵向筒体21的填土补水。渗漏容器24与排水管连通,用于收集土壤的渗漏液。其中,在同一竖直方向上,渗漏容器24的最高位低于筒体21的最低位,以便于筒体21内的渗漏液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渗漏容器24。第二重量检测模块25设置于渗漏容器24的底部,用于检测渗漏容器24的总重量。水位管27与筒体21可以通过管道连通,水位管27与筒体21可以形成连通器,用于直观地展示筒体21内的水位。水位管27、渗漏容器24及筒体21可以通过三通阀进行连接。水位检测模块23可以设置在筒体21内,或者设置在水位管27上,用于检测筒体21内的水位。当水位管27用于检测筒体21的水位时,三通阀通向渗漏容器24的通道通常处于关闭状态。
检测管理设备10可以与蒸渗仪20的第一重量检测模块22、水位检测模块23、第二重量检测模块25电连接,可以获取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22、水位检测模块23、第二重量检测模块25所采集的数据,然后通过下述的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22、水位检测模块23、第二重量检测模块25进行校正,以提高第一重量检测模块22、水位检测模块23、第二重量检测模块25采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请参照图3,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的检测管理设备10中,由该检测管理设备10执行或实现方法中的各步骤。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10,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长,向所述蒸渗仪放置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类参考重物;
步骤S220,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为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长的开始时间点至检测时间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重量数据的变化量,N为大于0的整数;
步骤S230,获取所述蒸渗仪的多个实际水位及所述水位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在所述多个实际水位分别得到的感测水位;
步骤S240,当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一指定重量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一相对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重量阈值;
步骤S250,当所述感测水位与所述实际水位的第二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水位阈值时,根据所述感测水位与所述实际水位的对应关系,对所述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二相对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水位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蒸渗仪的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实现对蒸渗仪的标定,能够提高校正后蒸渗仪检测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下面将对方法中的各步骤进行详细阐述,如下:
在步骤S210中,可以通过机械臂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长,向蒸渗仪放置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类参考重物,或者,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长,由人工操作的方式,向蒸渗仪放置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类参考重物。可理解地,放置第一类参考重物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3分钟、5分钟等较短的时长。第一指定重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每次向蒸渗仪放置的第一类参考重物的重量可以不相同,向蒸渗仪放置重物的次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步骤S210中,可以向蒸渗仪的筒体上分别放置7次第一类参考重物,每次放置的间隔时间为三分钟,每次放置的第一类参考重物的重量可以逐渐增大。比如,放置的第一类参考重物的重量可以分别为1kg、3kg、5kg、10kg、15kg、25kg、45kg。
第一重量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蒸渗仪的筒体的总重量,在每次向蒸渗仪放置第一类参考重物时,可理解为在蒸渗仪的筒体上放置第一类参考重物。放置第一类参考重物时,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的筒体的重量便会发生变化。其中,第一类参考重物为经过重量检测的具有指定重量的重物,例如,第一类参考重物可以为具有指定重量的砝码。
在步骤S220中,检测管理设备可以作为数据采集设备,从蒸渗仪获取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所检测的重量数据或重量变化数据。在每次放置第一类参考重物时,检测管理设备可以在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所检测的数据相对稳定时,连续获取N次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所检测到的重量数据或重量变化数据。N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例如,可以为3次、4次等。其中,在第一预设时长内,在放置第一类参考重物后的几秒或几十秒后,便认为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所检测的数据为相对稳定的数据。第一重量变化数据可理解为第一重量检测模块在当前的检测时刻、和在第一预设时长的开始时刻且未放置第一类参考重物时,分别检测到的重量数据的差值。即,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为在第一预设时长的开始时间点至检测时间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重量数据的变化量,为检测得到的第一类参考重物的重量数据。
步骤S220可以包括: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变化量;将所述N次的所述重量变化量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
可理解地,N次可以为多次。在每个第一预设时长内,通过获取N次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蒸渗仪的重量变化量,然后计算平均值,作为放置一次第一类参考重物后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所检测到的重量的变化数据。基于此,有利于提高所检测重量变化量的准确性及有效性,避免因单次检测导致的偶然误差大,而影响所获得的数据的有效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包括多个重量传感器,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蒸渗仪的筒体的底部,用于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步骤S220可以包括:
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检测所述蒸渗仪的总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蒸渗仪可以为大型蒸渗仪。示例性地,蒸渗仪的筒体在填充有过滤层、水、土柱后,筒体的总重量可以在40吨左右。
单个的大量程的重量传感器不易直接对筒体的重量进行检测。因此,可以在筒体的底部设置多个重量传感器。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所包括的重量传感器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3个、4个等。每个重量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共同支撑筒体,以分担筒体的重量,并对筒体的重量进行检测。基于此,筒体的总重量为每个重量传感器所检测的重量数据之和,从而可以减少单个重量传感器的最大量程,有利于大型蒸渗仪筒体的重量检测。
在步骤S230中,在获取一个实际水位时,便通过水位监测模块获取与该实际水位相对应的一个感测水位。可理解地,实际水位可以为工作人员通过量尺或其他水位监测仪,检测如图2所示的水位管中的液体得到的水位数据,该水位数据即为实际水位。感测水位为水位检测模块检测水位管中的液体得到的水位。
多个实际水位可以为在不同的时间点获取得到的。步骤S230可理解为每间隔一段预设时长(比如,5分钟、10分钟),便向蒸渗仪补水,当筒体的实际水位维持在第一水位时,便通过水位监测模块获取与该第一水位相对应的一个感测水位;然后继续补水,当筒体的实际水位维持在第二水位时,便通过水位监测模块获取与该第二水位相对应的一个感测水位。通过多次补水,便可以获取到多个实际水位及分别与实际水位对应的感测水位。
在步骤S240中,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第一指定重量的差值的绝对值即为第一相对差值。第一预设重量阈值为用于衡量第一重量检测模块的准确度是否可靠的阈值,当第一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时,表示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所检测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的差值较大,此时,所检测的重量数据通常为无效的数据,同时,表示第一重量检测模块的检测不准确,需要进行校正。当第一相对差值小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时,表示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所检测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的差值较小,此时,所检测的重量数据通常为有效的数据,此时便无需进行校正。
示例性地,请参照图4,在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时,可以利用每次放置第一类参考重物时,根据得到的第一类参考重物的实际重量(第一指定重量)与第一重量变化数据,进行曲线拟合。例如,在图4中,横坐标x表示砝码增加/减少的重量(kg)纵坐标表示蒸渗仪(筒体)对应的变换重量(kg),通过曲线拟合,可以得到实际重量(第一指定重量)与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即为y=1.037x-0.222,x、y之间的相关系数R2=0.9995,相关系数为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之比值,即R2=ESS/TSS,计算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赘述。相关系数越接近1,表示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添加/移除的砝码的重量越相近,即实际重量与测定重量越接近,测量的准确性越高。假设相关系数与1的差值小于0.001,表示第一重量检测模块的检测精度满足要求(第一预设重量阈值即为相关系数与1的差值为0.001时的重量),则图2所对应的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无需进行校正。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实际重量与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不同于图4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该对应关系,便可以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一重量检测模块重新采集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相对差值小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
在步骤S250中,预设水位阈值为衡量水位检测模块检测的精度是否达标的阈值。当感测水位与实际水位的第二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水位阈值,表示水位检测模块的精度不达标,需要进行校正;当感测水位与实际水位的第二相对差值小于预设水位阈值,此时,水位检测模块的检测精度合格,无需进行校正。在对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时,可以通过实际水位与感测水位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利用实际水位与感测水位,对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的方式,与上述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的方式相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蒸渗仪还可以包括用于向所述蒸渗仪的筒体补水的补水装置。方法还可以包括结合补水装置,对补水过程中的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标定。例如,方法还包括:
通过经过标定的所述补水装置,向所述筒体注水,以使所述筒体的水位由当前水位上升为相应的指定水位;
获取在当前注水过程中,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以及所述补水装置在注水过程中检测得到的第二补水量,其中,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为第一补水量;
对所述第二补水量与所述第一补水量进行拟合,得到所述第一补水量与所述第二补水量的线性关系,用于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对筒体注水时,筒体与渗漏容器的连接管道处于关闭状态,以避免筒体中的补水渗漏至渗漏容器而影响补水标定。指定水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通常高于筒体的当前水位。在蒸渗仪最大补水量程之内,通过补水装置调节筒体的水位。例如,在补水装置将将筒体的水位从1500毫米调至2500毫米(以筒体的底面为水位零点)期间,补水装置可以检测并记录水位上升过程中补水装置的补水量(即为第二补水量),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并记录筒体总重量的变化(即为第一补水量)。其中,经过标定的补水装置可以准确检测自身向筒体补水的补水量,并将该补水量作为补水装置向筒体补水的实际补水量。
在得到第一补水量与第二补水量后,可以将第一补水量、第二补水量进行线性拟合并分析,然后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例如,根据第一补水量与第二补水量的差值,校正第一重量检测模块,以使校正后的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所检测的在注水期间,筒体的重量变化量与第二补水量的差值小于设定阈值,该设定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蒸渗仪还包括用于检测蒸渗仪中的渗漏容器的重量的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方法还可以包括:
每间隔第二预设时长,向所述蒸渗仪中的渗漏容器放置第二指定重量的第二类参考重物;
在每个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内,获取M次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渗漏容器的重量得到的第二重量变化数据,所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为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长的开始时间点至检测时间点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重量数据的变化量,M为大于0的整数;
当所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二指定重量的第三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重量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二指定重量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三相对差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重量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M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例如,M可以为3、4等次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的计算方式与第一重量变化数据的计算方式相类似,为在第二预设时长内,M次采集的重量变化量的均值。
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可以为3分钟、5分钟等时长。第二指定重量通常为重量较小的参考重物。每次放置的参考重物的重量可以不相同。例如,可以向渗漏容器放置6次参考重物。每次向渗漏容器放置的第二类参考重物的重量可以分别为5g、10g、20g、50g、100g、200g。第二参考重物与第一参考重物相类似,为经过测量的具有指定重量的参考重物,例如为砝码。
可理解地,向渗漏容器放置第二参考重物的方式与放置第一参考重物的方式相类似,对第二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检测与校正的方式与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检测与校正的方式相类似,这里不再赘述。通过对第二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可以提高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检测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在本实施例中,当完成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水位检测模块的校正后,可以对校正后的第一重量检测模块、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检测,直至校正后的第一重量检测模块、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水位检测模块所检测的数据与阈值的差值在对应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对蒸渗仪的标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方法还可以包括:
通过补水装置向所述蒸渗仪的筒体内执行P次注水任务,P为大于0的整数;
在每次所述注水任务中,获取所述补水装置的第三补水量,以及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和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分别在所述补水装置开始注水至停止注水期间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所述渗漏容器的渗漏重量变化数据;
根据所述第三补水量、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所述渗漏重量变化数据,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联动校正。
在本实施例中,在执行P次注水任务时,三通阀通向渗漏容器的通道处于开启状态。即,在注水过程中,筒体中的部分液体可以渗漏进入渗漏容器。补水装置可以为蠕动泵。在完成第一重量检测模块、第二重量检测模块及水位检测模块的初步校正标定后。蠕动泵可以根据用户的设定水位,对筒体进行注水,以使筒体的水位达到设定水位,并检测记录注水期间蠕动泵的补水量/注水量,以作为第三补水量。一次注水任务即为通过蠕动泵将筒体的水位补充至相应的设定水位,每次注水任务的设定水位通常不相同,设定水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然后,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第三补水量进行分析比对,以再次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实现“补水-渗漏-重量”的联动标定。
其中,P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例如,可以为1、2、3、4等次数。补水装置可以在检测管理设备的控制下,向筒体补水。补水装置包括水泵(比如为蠕动泵),通过水泵向筒体补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方法还可以包括:当所述渗漏容器中的渗漏液的重量达到第三预设重量阈值时,排放所述渗漏容器中的渗漏液。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预设重量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通常为表征渗漏瓶所储蓄的渗漏液快满时的渗漏液的重量。例如,渗漏瓶装满渗漏液时的渗漏液的重量为0.5千克,则第三预设重量阈值可以为接近0.5千克的值,例如为0.4千克。渗漏容器的底部可以设置电磁阀门,当渗漏容器的重量达到第三预设重量阈值时,检测管理设备可以控制电磁阀门开启,以排放渗漏容器中所储蓄的渗漏液。
可理解地,渗漏容器的容量通常有限,通过利用渗漏容器中渗漏液的重量控制渗漏容器排放渗漏液,可以避免渗漏容器中的渗漏液过多,无法储蓄蒸渗仪的渗漏液而影响蒸渗仪的渗漏。
为便于理解蒸渗仪的标定过程,下面将举例阐述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中的各步骤,如下:
第一重量检测模块的标定:设置8个重量梯度(对应实际水深mm):0kg(0mm)、1kg(0.25mm)、3kg(0.75mm)、5kg(1.25mm)、10kg(2.5mm)、15kg(3.75mm)、25kg(6.25mm)、45kg(11.23mm);在蒸渗仪筒体土壤表面通过由小到大依次增加1kg、3kg、5kg、10kg、15kg、25kg、45kg的砝码,每个砝码放置间隔为3min,等待数据稳定后在采集器表头读取6个值,平均后与实际砝码值拟合直线求其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以校正重量传感器,标定完成后将各自的斜率和截距相应的写入数据采集器的程序中以校正重量传感器(第一重量检测模块),以使重量传感器能够最大程度上反映实际重量。即重量传感器各自的线性关系能够反映蒸渗仪实际的重量。
野外运行下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标定后的验证:设置10个重量(对应水深mm)梯度:0g(0mm)、200g(0.05mm)、500g(0.125mm)、1kg(0.25mm)、2kg(0.5mm)、5kg(1.25mm)、10kg(2.5mm)、20kg(5mm)、40kg(10mm)、100kg(25mm),首先将重量传感器标定的线性关系写入数据采集程序中,然后通过在蒸渗仪筒体表面增加/移除砝码的方式进行验证。采用两种砝码增加/移除方式,在蒸渗仪筒体表面先由小到大增加、由大到小移除已知重量的砝码(方式一),依次为+200g(0.05mm)、+500g(0.125mm)、+1kg(0.25mm)、+2kg(0.5mm)、+5kg(1.25mm)、+10kg(2.5mm)、+20kg(5mm)、+40kg(10mm)、+100kg(25mm)、-100kg(25mm)、-40kg(10mm)、-20kg(5mm)、-10kg(2.5mm)、-5kg(1.25mm)、-2kg(0.5mm)、-1kg(0.25mm)、-500g(0.125mm)、-200g(0.05mm)。然后由大到小增加、由小到大移除砝码(方式二),依次为+100kg(25mm)、+40kg(10mm)、+20kg(5mm)、+10kg(2mm)、+5kg(1.25mm)、+2kg(0.5mm)、+1kg(0.25mm)、+500g(0.125mm)、+200g(0.05mm)、-200g(0.05mm)、-500g(0.125mm)、-1kg(0.25mm)、-2kg(0.5mm)、-5kg(1.25mm)、-10kg(2.5mm)、-20kg(5mm)、-40kg(10mm)、-100kg(25mm)。每个砝码放置和移除的时间间隔均为3min,每个砝码在数据稳定后的3min内取3条数据(每1min采集1条数据),进行平均处理,再将所得数据依次作差得到蒸渗仪重量变化数据。通过分析砝码重量与蒸渗仪测量值间的线性关系,以验证野外运行条件下蒸渗仪重量变化的准确度。若重量传感器检测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时,则再次对重量传感器进行校正,直至校正后的重量传感器检测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相对差值小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
地下水补给,水位检测模块的标定:水位计(水位检测模块)标定:设定4个水位梯度:-440mm、-965mm、-1295mm、-1785mm。首先,关闭相应阀门以切断水流进入筒体,然后打开补水装置与水位管之间的阀门,在水位管中加入设定的水位梯度,如-440mm,待水位计显示水位稳定后,检测管理设备将自动记录其水位高度,同时用卷尺或其他经过标定的水位检测仪测量水位管中的实际水位高度;同样的操作依次进行其它梯度水位的测量,所有梯度测量结束后通过拟合测量的实际水位与水位计的感测水位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以求出实际水位与水位计显示水位间的斜率和相关系数(R2),水位计标定完成后,将标定后各自的斜率相应的写入水位计数据采集器的程序中以调整水位计的偏差,即达到水位计准确度的要求。水位计的校正标定过程与重量传感器的标定过程相类似。
补水期间的标定:通过调节地下水位的高度来验证蒸渗仪实际补水情况下第一重量检测模块的检测筒体的重量变化量。首先打开相应阀门,以使蠕动泵将补水输送至筒体(在补水标定期间,通向渗漏容器的管道处于关闭状态),然后将筒体的地下水位从-2500mm调至-1500mm(以地面为零点),补水的高度为1000mm;蒸渗仪自动记录水位上升过程中的补水高度、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得到的筒体总重量的变化,待水位升至-1500mm且稳定后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将水位上升过程中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的筒体重量变化转换成测量的补水量(即第一补水量)。其中,蠕动泵在补水期间检测记录得到蠕动泵的补水量(即第二补水量),可以作为实际补水量。然后将测量的补水量与实际补水量进行线性拟合分析,以根据测量的补水量与实际的补水量的差值,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若测量的补水量与实际补水量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相应的设定阈值时,则再次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标定,直至测量的补水量与实际补水量的差值小于预设阈值。
第二重量检测模块的标定:设置6个重量梯度:5g、10g、20g、50g、100g、200g,通过依次向渗漏瓶(指渗漏容器)上方增加不同大小的砝码(第二类参考重物)来标定第二重量检测模块以校正其显示值与实际值间的偏差。由小到大依次增加砝码,每次增加砝码后记录其真实砝码重量并在数据采集器上读取其测量值,每个砝码放置3次,读取3个数值,所有重量测量完成后将第二重量检测模块的显示值与对应的砝码重量(即实际值)进行拟合线性回归以求斜率和相关系数,即分析显示值与实际值间的偏差,最后将第二重量检测模块各自的斜率写入相应程序中以调整第二重量检测模块的准确度,以实现对第二重量检测模块的校正。
补水-渗漏-重量联动标定:
首先,设定地下水位:设置2个水位变化区间:-1500mm~-2500mm和-2500mm~-1500mm;先将地下水位设定为-2500mm,待水位稳定后(误差在±0.1mm)将水位上调至-1500mm,地下水补给过程中蒸渗仪通过水位计自动记录补水高度值,以及通过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记录筒体的重量变化值;待水位升至-1500mm(±0.1mm)且稳定后将水位下调至-2500mm,水位下调过程中,渗漏容器开始工作,第一重量检测模块、第二重量检测模块自动记录水位下降过程中的渗漏量和筒体重量的变化值,水位下降至-2500mm且稳定后结束联动标定。
然后,将水位上升-下降过程中的筒体重量变化(即为筒体中的水的重量变化量)转换成测量得到的补水变化量(mm),联合基于蠕动泵的实际补水重量(mm)和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渗漏容器得到的渗漏量(mm)进行分析,建立筒体的重量差、蠕动泵的补水量与筒体的渗漏量的对应关系。示例性地,如图5的A图所示,发现补水和渗漏过程中重量变化与补水量和渗漏量的趋势一致;由于筒体表面土壤蒸发的影响使得重量变化量小于补水量,但由于渗漏过程历经的时间短于补水时间,蒸发量对渗漏量的影响不大,其二者曲线几乎吻合。将重量差、累计补水量和累计渗漏量两两进行比较并分析,然后,根据补水量对应的实际重量变化量与在补水期间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的重量变化量的差值,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再次校正,以提高第一重量检测模块的准确性。
如图5的B图所示,累计补水量和累计渗漏量间的斜率接近于1,且相关系数为0.998,即在相同高度的水位内变化的情况下其累计补水量和累计渗漏量相关性极高;同样累计补水高度值和累计渗漏量与重量差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99,即蠕动泵的补水量、渗漏量均与筒体重量的变化相关,其偏差为0.001。
基于上述设计,通过补水-渗漏-重量联动标定,有利于提高蒸渗仪监测数据精确性和可靠性。
请参照图6,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100,可以应用于上述的检测管理设备中,用于执行或实现方法中的各步骤。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100包括至少一个可以软件或固件(Firmware)的形式存储于存储模块中或固化在检测管理设备操作***(Operating System,OS)中的软件功能模块。处理模块用于执行存储模块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100所包括的软件功能模块及计算机程序等。
例如,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重物放置单元110、第一重量获取单元120、水位获取单元130、第一校正单元140、第二校正单元150。
第一重物放置单元110,用于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长,向所述蒸渗仪放置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类参考重物。
第一重量获取单元120,用于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为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长的开始时间点至检测时间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重量数据的变化量,N为大于0的整数。
水位获取单元130,用于获取所述蒸渗仪的多个实际水位及所述水位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在所述多个实际水位分别得到的感测水位。
第一校正单元140,用于当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一指定重量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一相对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重量阈值。
第二校正单元150,用于当所述感测水位与所述实际水位的第二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水位阈值时,根据所述感测水位与所述实际水位的对应关系,对所述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二相对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水位阈值。
可选地,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100还包括括补水单元和数据获取单元,执行的操作内容可以如下:
补水单元,用于通过经过标定的所述补水装置,向所述筒体注水,以使所述筒体的水位由当前水位上升为相应的指定水位;
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在当前注水过程中,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以及所述补水装置在注水过程中检测得到的第二补水量,其中,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为第一补水量;
第一校正单元140还可以用于对所述第二补水量与所述第一补水量进行拟合,得到所述第一补水量与所述第二补水量的线性关系,用于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
可选地,蒸渗仪还包括用于检测蒸渗仪中的渗漏容器的重量的第二重量检测模块,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重物放置单元、第二重物获取单元、第三校正单元。
第二重物放置单元,还用于每间隔第二预设时长,向所述蒸渗仪中的渗漏容器放置第二指定重量的第二类参考重物。
第二重量获取单元,用于在每个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内,获取M次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渗漏容器的重量得到的第二重量变化数据,所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为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长的开始时间点至检测时间点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重量数据的变化量,M为大于0的整数。
第三校正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二指定重量的第三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重量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二指定重量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三相对差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重量阈值。
可选地,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补水单元、数据获取单元、关系建立单元。补水单元用于通过补水装置向所述蒸渗仪的筒体内执行P次注水任务,P为大于0的整数;数据获取单元,用于在每次所述注水任务中,获取所述补水装置的第三补水量,以及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和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分别在所述补水装置开始注水至停止注水期间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所述渗漏容器的渗漏重量变化数据,其中,所述水位数据与注水过程中的所述筒体的实际重量变化值预先建立有对应关系;关系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三补水量、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所述渗漏重量变化数据,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联动校正。
可选地,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排放单元,用于当所述渗漏容器中的渗漏液的重量达到第三预设重量阈值时,排放所述渗漏容器中的渗漏液。
可选地,第一重量获取单元120,用于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变化量;将所述N次的所述重量变化量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
可选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包括多个重量传感器,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蒸渗仪的筒体的底部,用于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第一重量获取单元120还用于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检测所述蒸渗仪的总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上述处理模块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该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
存储模块可以是,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在本实施例中,存储模块可以用于存储重量数据、水位数据等。当然,存储模块还可以用于存储程序,处理模块在接收到执行指令后,执行该程序。
通信模块用于通过网络建立检测管理设备与蒸渗仪的通信连接,并通过网络收发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图1所示的结构仅为检测管理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检测管理设备还可以包括比图1所示更多的组件。图1中所示的各组件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其组合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检测管理设备、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100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中的各步骤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借助软件加必要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场景所述的方法。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一种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装置及检测管理设备。方法包括: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长,向蒸渗仪放置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类参考重物;在每个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蒸渗仪的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为在第一预设时长的开始时间点至检测时间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重量数据的变化量,N为大于0的整数;获取蒸渗仪的多个实际水位及水位检测模块检测蒸渗仪在多个实际水位分别得到的感测水位;当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时,根据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第一指定重量的对应关系,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一相对差值小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当感测水位与实际水位的第二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水位阈值时,根据感测水位与实际水位的对应关系,对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二相对差值小于预设水位阈值。在本方案中,通过对蒸渗仪的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实现对蒸渗仪的标定,能够提高校正后蒸渗仪检测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和方法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检测管理设备,所述检测管理设备用于与蒸渗仪通信连接,所述蒸渗仪包括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水位检测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长,向所述蒸渗仪放置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类参考重物;
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为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长的开始时间点至检测时间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重量数据的变化量,N为大于0的整数;
获取所述蒸渗仪的多个实际水位及所述水位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在所述多个实际水位分别得到的感测水位;
当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一指定重量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一相对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重量阈值;
当所述感测水位与所述实际水位的第二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水位阈值时,根据所述感测水位与所述实际水位的对应关系,对所述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二相对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水位阈值;
所述蒸渗仪还包括用于向所述蒸渗仪的筒体补水的补水装置,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经过标定的所述补水装置,向所述筒体注水,以使所述筒体的水位由当前水位上升为相应的指定水位;
获取在当前注水过程中,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以及所述补水装置在注水过程中检测得到的第二补水量,其中,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为第一补水量;
对所述第二补水量与所述第一补水量进行拟合,得到所述第一补水量与所述第二补水量的线性关系,用于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
所述蒸渗仪还包括用于检测蒸渗仪中的渗漏容器的重量的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补水装置向所述蒸渗仪的筒体内执行P次注水任务,P为大于0的整数;
在每次所述注水任务中,获取所述补水装置的第三补水量,以及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和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分别在所述补水装置开始注水至停止注水期间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所述渗漏容器的渗漏重量变化数据;
根据所述第三补水量、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所述渗漏重量变化数据,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联动校正;
针对每次注水任务,通过所述补水装置,向所述筒体注水,以使所述筒体的水位由初始水位上升为设定水位,获取注水过程中所述补水装置的第三补水量,以及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记录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
通过所述渗漏容器,使所述筒体的水位由所述设定水位下降为所述初始水位,获取水位下降过程中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和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分别记录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所述渗漏容器的渗漏重量变化数据;
将该次注水任务中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记录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转换为补水变化量,以及将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记录的所述渗漏容器的渗漏重量变化数据转换为渗漏量;
基于所述补水变化量、所述渗漏量、所述第三补水量,建立所述筒体的重量差、所述第三补水量和所述渗漏量的对应关系;
将所述重量差、所述第三补水量和所述渗漏量两两进行比较并分析,根据所述第三补水量对应的实际重量变化量与在补水期间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的重量变化量的差值,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再次校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渗仪还包括用于检测蒸渗仪中的渗漏容器的重量的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所述方法还包括:
每间隔第二预设时长,向所述蒸渗仪中的渗漏容器放置第二指定重量的第二类参考重物;
在每个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内,获取M次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渗漏容器的重量得到的第二重量变化数据,所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为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长的开始时间点至检测时间点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重量数据的变化量,M为大于0的整数;
当所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二指定重量的第三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重量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二指定重量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三相对差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重量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渗漏容器中的渗漏液的重量达到第三预设重量阈值时,排放所述渗漏容器中的渗漏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包括:
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变化量;
将所述N次的所述重量变化量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包括多个重量传感器,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蒸渗仪的筒体的底部,用于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
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包括:
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检测所述蒸渗仪的总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
6.一种蒸渗仪检测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检测管理设备,所述检测管理设备用于与蒸渗仪通信连接、用于检测蒸渗仪中的渗漏容器的重量的第二重量检测模块以及用于向所述蒸渗仪的筒体补水的补水装置,所述蒸渗仪包括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水位检测模块,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重物放置单元,用于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长,向所述蒸渗仪放置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类参考重物;
第一重量获取单元,用于在每个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N次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的重量得到的第一重量变化数据,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为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长的开始时间点至检测时间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重量数据的变化量,N为大于0的整数;
水位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蒸渗仪的多个实际水位及所述水位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蒸渗仪在所述多个实际水位分别得到的感测水位;
第一校正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一指定重量的第一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重量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重量变化数据与所述第一指定重量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一相对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重量阈值;
第二校正单元,用于当所述感测水位与所述实际水位的第二相对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水位阈值时,根据所述感测水位与所述实际水位的对应关系,对所述水位检测模块进行校正,以使校正后的第二相对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水位阈值;
补水单元,用于通过经过标定的所述补水装置,向所述筒体注水,以使所述筒体的水位由当前水位上升为相应的指定水位;
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在当前注水过程中,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感测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以及所述补水装置在注水过程中检测得到的第二补水量,其中,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为第一补水量;
第一校正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二补水量与所述第一补水量进行拟合,得到所述第一补水量与所述第二补水量的线性关系,用于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校正;
上述补水单元,具体用于通过所述补水装置向所述蒸渗仪的筒体内执行P次注水任务,P为大于0的整数;
所述数据获取单元,用于在每次所述注水任务中,获取所述补水装置的第三补水量,以及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和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分别在所述补水装置开始注水至停止注水期间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所述渗漏容器的渗漏重量变化数据;
关系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三补水量、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所述渗漏重量变化数据,对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联动校正;
所述数据获取单元,具体用于针对每次注水任务,通过所述补水装置,向所述筒体注水,以使所述筒体的水位由初始水位上升为设定水位,获取注水过程中所述补水装置的第三补水量,以及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记录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通过所述渗漏容器,使所述筒体的水位由所述设定水位下降为所述初始水位,获取水位下降过程中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和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分别记录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所述渗漏容器的渗漏重量变化数据;
所述关系建立单元,具体用于将该次注水任务中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记录的所述筒体的重量变化数据转换为补水变化量,以及将所述第二重量检测模块记录的所述渗漏容器的渗漏重量变化数据转换为渗漏量;基于所述补水变化量、所述渗漏量、所述第三补水量,建立所述筒体的重量差、所述第三补水量和所述渗漏量的对应关系;将所述重量差、所述第三补水量和所述渗漏量两两进行比较并分析,根据所述第三补水量对应的实际重量变化量与在补水期间所述第一重量检测模块检测的重量变化量的差值,对第一重量检测模块进行再次校正。
7.一种检测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管理设备用于与蒸渗仪通信连接,所述检测管理设备包括相互耦合的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内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检测管理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912469.8A 2020-09-02 2020-09-02 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装置及检测管理设备 Active CN1120338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12469.8A CN112033848B (zh) 2020-09-02 2020-09-02 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装置及检测管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12469.8A CN112033848B (zh) 2020-09-02 2020-09-02 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装置及检测管理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33848A CN112033848A (zh) 2020-12-04
CN112033848B true CN112033848B (zh) 2023-07-25

Family

ID=73590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12469.8A Active CN112033848B (zh) 2020-09-02 2020-09-02 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装置及检测管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338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5368B (zh) * 2021-03-31 2023-08-29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智能增减雨模拟***及其标定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07462C1 (de) * 1999-02-13 2000-06-21 Ufz Leipzighalle Gmbh Verfahren zum automatischen Betrieb eines wägbaren Grundwasserlysimeters
DE102010026438A1 (de) * 2010-07-08 2012-01-12 Ums Gmbh Wärmeleitsystem für ein Lysimeter
DE102014111800A1 (de) * 2014-08-19 2016-02-25 Leibniz-Zentrum Für Agrarlandschaftsforschung (Zalf) E.V. Durchflusssteuerung für Lysimeter
CN209842107U (zh) * 2019-06-21 2019-12-24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虹吸式雨量计标定***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08305U (zh) * 2009-08-12 2010-06-16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陆面蒸散发过程观测***
MX349571B (es) * 2014-08-14 2017-08-03 Salas García Javier Aparato y método para cuantificar y almacenar un líquido infiltrado en el suelo y transmitir sus mediciones a través de internet.
CN104596631A (zh) * 2015-01-13 2015-05-06 北京林业大学 称重式蒸渗仪称量精度校准方法
CN105699243B (zh) * 2015-10-15 2018-01-30 山东农业大学 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蒸渗仪测量***
CN106442196A (zh) * 2016-08-31 2017-02-22 徐州市伟思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称重式地中蒸渗自动测量装置
CN108680453A (zh) * 2018-05-14 2018-10-19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 一种远程监测土壤稳渗速率函数拟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07462C1 (de) * 1999-02-13 2000-06-21 Ufz Leipzighalle Gmbh Verfahren zum automatischen Betrieb eines wägbaren Grundwasserlysimeters
DE102010026438A1 (de) * 2010-07-08 2012-01-12 Ums Gmbh Wärmeleitsystem für ein Lysimeter
DE102014111800A1 (de) * 2014-08-19 2016-02-25 Leibniz-Zentrum Für Agrarlandschaftsforschung (Zalf) E.V. Durchflusssteuerung für Lysimeter
CN209842107U (zh) * 2019-06-21 2019-12-24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虹吸式雨量计标定***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EVELOPMENT, CALIBRATION AND TESTING OF A LOW-COST SMALL LYSIMETER FOR MONITORING EVAPORATION AND TRANSPIRATION;ZAID A. BELLO等;IRRIGATION AND DRAINAGE;第66卷(第2017期);263–27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33848A (zh) 2020-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15507A (en) Liquid average temperature meas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329245B (zh) 液体管流阻力检测装置以及减阻剂的减阻效果检测方法
CN112033848B (zh) 蒸渗仪检测管理方法、装置及检测管理设备
US20170016755A1 (en) Method of Determining a Flow Rate and Related Apparatus
EP2942613B1 (en) Darcian flux meter of water exchange at surface water/sediment interface
CN105784076A (zh) 一种用于标定卧式金属罐容积的量入量出双标定装置及方法
CN103134572A (zh) 燃油加油机的检定方法
KR101228427B1 (ko) 계측 유량의 정밀 보정이 가능한 디지털 계량기 및 이의 자동보정 시스템
CN111811977B (zh) 一种径流泥沙含量与流量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204594529U (zh) 基于质量法自动检测油罐车容量的装置
US4807464A (en) Leak detector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7085247B (zh) 雨量滴定测试仪及雨量滴定测试方法
US10214410B2 (en) Self calibrating fuel dispensing method and system
CN106645639B (zh) 一种定量测定沙丘向丘间地水分供给量的观测装置及方法
CN107860434A (zh) 一种车用燃油箱标定***及标定方法
CN103133458B (zh) 一种液压阀的内泄漏量检测装置
CN104089687A (zh) 一种lng加气机用在线标定装置及其在线标定方法
CN108106698B (zh) 一种车载单水箱式油田水表现场校准装置及校准方法
CN110702182A (zh) 一种石油质量流量检测***及其检测方法
CN115452062A (zh) 流量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938567A (zh) 用于开放式水道网络的损失检测***
CN108050881B (zh) 胶球计数与胶球形态监测***
CN112985503A (zh) 一种油水两相流持率和流速在线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216209991U (zh) 一种自动检测标准储水容器的装置
CN112761753B (zh) 一种发动机的机油精确加注机构及其加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