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4235A - 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4235A
CN112004235A CN201910444810.9A CN201910444810A CN112004235A CN 112004235 A CN112004235 A CN 112004235A CN 201910444810 A CN201910444810 A CN 201910444810A CN 112004235 A CN112004235 A CN 112004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csi
receiving
receive beam
proc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4481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04235B (zh
Inventor
秦城
曾勇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4481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04235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91677 priority patent/WO202023877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004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4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04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42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其中,用户设备用于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CSI‑RS,用户设备能够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路径损耗、SINR值和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然后,用户设备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接收CSI‑IM,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和/或宽度与第一接收波束不同;当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由此,用户设备可以判断自身是否可能受到了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并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在第一接收波束范围之外进行干扰测量,从而扩大干扰测量范围,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Description

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新空口(newradio,NR)的FR2频段(高于6GHz)与低频段相比具有更高数据吞吐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FR2频段上,由于无线电波的频率较高,信号衰减剧烈,因此为了提高通信质量,基站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利用波束赋形(beamforming)技术产生的定向波束进行通信。在这种通信方式下,区别于低频段中的大范围全向波束,基站的无线电波束会集中在一个覆盖范围小的方向上,UE也会使用定向的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信号。
在高频段场景中,由于UE使用定向波束接收基站的信号,因此UE只能接收到固定方向上的干扰,从而导致UE进行干扰测量的准确性不高,无法准确反应UE受到干扰的实际情况,导致UE和基站无法及时根据干扰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降低整个通信***的鲁棒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可以提高用户设备测量干扰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其中,用户设备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的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CSI-RS),该方法包括:用户设备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用户设备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用于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资源CSI-IM,且,第二接收波束的参数与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不同,参数包括波束的方向和宽度的至少一个;当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产生第二接收波束;其中,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用户设备接收基站数据获取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值和用户设备的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
本申请提供的方法,用户设备用于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CSI-RS,用户设备能够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路径损耗、SINR值和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然后,用户设备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接收CSI-IM,其中,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和/或宽度与第一接收波束不同;当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由此,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自身是否可能受到了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并在自身可能受到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时,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在第一接收波束范围之外进行干扰测量,从而扩大干扰测量范围,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在一种可选择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确定路径损耗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当路径损耗大于第一阈值时,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由此,用户设备可以根据路径损耗判断是否位于小区边缘,如果位于小区边缘,则用户设备确定使用第二接收波束。从而,避免当用户设备位于小区边缘时,受到其他小区基站的干扰,却没有测量到这些干扰的情况发生,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用户设备确定SINR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当SINR值小于第二阈值时,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其中,第二阈值根据用户设备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向基站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的平均值确定。由此,用户设备可以根据SINR值判断干扰测量是否准确,如果SINR值低于第二阈值,说明干扰测量不准确,可能存在未被测量到的干扰,因此确定使用第二接收波束,从而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用户设备确定设备姿态参数的变化值是否大于第三阈值;当设备姿态参数的变化值大于第三阈值时,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由此,用户设备可以根据设备姿态参数判断用户设备的位置、角度或高度等是否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发生很大变化,则说明用户设备的受到的干扰情况以及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可能发生变化,因此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从而,使用户设备在位置、角度或高度等发生变化之后,依然能够准确地进行干扰测量,保证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与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不同;用户设备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当SINR值不增大时,用户设备改变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由此,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与第一接收波束方向不同的第二接收波束,从而不影响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CSI-RS。并且,用户设备能够根据SINR值的变化不断调整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找到干扰测量的最佳方向,从而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与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不同;用户设备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当SINR值增大时,用户设备减小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由此,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与第一接收波束宽度不同的第二接收波束,从而不影响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CSI-RS。并且,用户设备能够根据SINR值的变化不断调整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实现对各干扰方向的精确定位,从而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不重叠时,用户设备根据SINR值确定第二接收波束的数量和周期,数量和周期与SINR值负相关,周期为CSI-IM的发送周期的正整数倍;用户设备根据数量和周期,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由此,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不重叠时,用户设备在不影响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CSI-RS的前提下,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从而无需开启其他天线面板,有利于节省用户设备的功耗。
在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用户设备判断SINR值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是否持续下降或者小于第四阈值;当SINR值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下降或者小于第四阈值时,用户设备判断自身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是否被配置向基站发送信道状态信息CSI;当用户设备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未被配置向基站发送CSI时,用户设备根据第一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由此,用户设备根据SINR值和CSI配置确定当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已经不利于接收PDSCH数据时,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有利于用户设备找到从基站接收PDSCH数据的最佳接收波束。
在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用户设备改变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用户设备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当SINR值不增大时,用户设备进一步改变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由此,用户设备根据SINR值和CSI配置确定当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已经不利于接收PDSCH数据时,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使第一接收波束在更多方向尝试改善PDSCH数据的接收质量,有利于用户设备找到从基站接收PDSCH数据的最佳接收波束。
在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用户设备减小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用户设备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当SINR值增大时,用户设备进一步减小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由此,用户设备根据SINR值和CSI配置确定当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已经不利于接收PDSCH数据时,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使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不断减小,降低第一接收波束在可能的干扰方向上的接收增益,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设备接收PDSCH数据的质量。
在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用户设备根据CSI-IM的时域配置,在基站每次发送CSI-IM的时刻之前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由此,用户设备无需始终开启第二天线面板,有利于节省功耗。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接收波束调整装置。该接收波束调整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用户设备行为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接收波束调整装置包括第一天线面板和处理器,可选包括第二天线面板。第一天线面板,用于产生的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处理器,用于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用于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资源CSI-IM,且,第二接收波束的参数与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不同,参数包括波束的方向和宽度的至少一个。处理器,还用于当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使用第一天线面板或第二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其中,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用户设备接收基站数据获取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值和用户设备的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
本申请提供的装置,用于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CSI-RS,并且该装置能够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路径损耗、SINR值和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然后,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接收CSI-IM,其中,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和/或宽度与第一接收波束不同;当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由此,该装置可以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是否可能受到了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并在可能受到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时,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在第一接收波束范围之外进行干扰测量,从而扩大干扰测量范围,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该通信***包括用户设备和基站。其中,用户设备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的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用户设备还用于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以及,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用于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资源CSI-IM,且,第二接收波束的参数与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不同,参数包括波束的方向和宽度的至少一个;以及,当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本申请提供的通信***,用户设备用于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CSI-RS,用户设备能够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路径损耗、SINR值和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然后,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接收CSI-IM,其中,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和/或宽度与第一接收波束不同;当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由此,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是否可能受到了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并在可能受到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时,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在第一接收波束范围之外进行干扰测量,从而扩大干扰测量范围,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指令,以支持上述装置或***实现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生成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5G NR在FR2频段的一种基站部署场景图;
图2是5G NR在FR2频段的UE邻区干扰的示意图;
图3为5G NR中的波束追踪示意图;
图4示出了用户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波束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CSI-RS和CSI-IM的时域配置示意图;
图7为接收波束的宽度示意图;
图8为接收波束的方向示意图;
图9为CSI-RS和CSI-IM的时域配重叠意图;
图10为第一天线面板周期性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整第二接收波束的方法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步骤S202的流程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步骤S202的流程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步骤S202的流程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的流程图;
图16为调整第二接收波束的一个示例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的流程图;
图18是调整第二接收波束的一个示例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的流程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方法流程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的一种流程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的另一种流程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波束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收波束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申请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5G NR的FR2频段(高于6GHz)与低频段相比具有更高数据吞吐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FR2频段上,由于无线电波的频率较高,信号衰减剧烈,因此为了提高通信质量,基站和UE利用波束赋形技术产生的定向波束进行通信。在这种通信方式下,区别于低频段中的大范围全向波束,基站的无线电波束会集中在一个覆盖范围小的方向上,UE也会使用定向的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信号。
图1是5G NR在FR2频段的一种基站部署场景图。如图1所示,当在商场、写字楼等结构复杂的建筑物内进行FR2频段的基站部署时,由于FR2频段的无线电波频率较高,信号穿透能力弱,因此基站的小区(cell)覆盖范围较小,通常需要通过基站的密集部署以实现较好的网络覆盖。在基站密集部署的场景中,位于小区边缘的UE接收到相邻小区基站的定向波束的概率增大,因此容易受到相邻小区的信号干扰,并且,由于定向波束通常具有较高的增益,这种干扰对于UE而言很可能是强干扰,因此在目前的5G NR FR2频段密集组网场景中,位于小区边缘的UE的所在小区基站的通信质量会因干扰而受到很大影响。
图2是5G NR在FR2频段的UE邻区干扰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UE1位于gNB1的小区内,与gNB1通过定向的接收波束1和发送波束1建立通信,基站gNB2和基站gNB3是其他小区的基站;当UE1位于gNB1的小区边缘时,UE1可能同时还位于gNB2和gNB3的小区覆盖范围内,因此,UE1可能会接收到gNB2和gNB3的发送波束2和发送波束3,而受到gNB2和gNB3的干扰;当UE1位于商场、车站等基站和UE数量较多的密集部署场景中时,受到的干扰会更严重。
为了使UE对干扰状况进行估算测量,基站会给UE配置用于干扰测量的时频资源,例如: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资源(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interferencemeasurement,CSI-IM)。在CSI-IM上,基站不会向该UE发送任何信息,因此UE在CSI-IM接收到的信息即可视为邻区干扰。
在5G NR高频场景中,各类信号的发送/接收都会具有一个传输配置指示(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ion,TCI),表示所发送的信号之间的准共址(quasi co-location,QCL)关系,可以用于指示UE的下行接收或上行发送时的波束情况。因此,当UE获取该TCI指示时,即可知道在接收该信号时,应该采用何种接收波束或发送波束。
在5G NR中,每一个CSI-IM都会与一个CSI-RS信号互相绑定,同时,在3GPP TS38.214中规定,对于CSI-IM而言,它和与其绑定的CSI-RS具有相同的QCL关系。例如:如果CSI-RS#1与同步信息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SSB#1具有QCL关系,则与其绑定的CSI-IM#1也具有与SSB#1的QCL关系。也就是说,当测量CSI-IM#1时,采用的接收波束是接收CSI-RS#1的接收波束。
可见,由于目前采用与CSI-RS相同的接收波束测量CSI-IM,因此测量干扰时只在接收CSI-RS的方向上进行干扰测量,导致干扰测量的鲁棒性降低,无法测量到接收CSI-RS方向之外的干扰。当UE发生旋转等姿态变动,或邻区基站调度到与该UE方向基本相同的邻区UE时,可能导致邻区干扰突然增大,从而可能引起解调失败等情况。
目前,基站可以给UE配置干扰测量时的接收方式,包括采用何种接收波束、接收波束的极化方式、接收波束使用的天线面板情况。在进行干扰测量时,基站通过信令指示UE采用的干扰测量接收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接收方式预先配置好,且只涉及单波束的测量。
例如,基站预先为UE配置了表2中的接收方式。当测量CSI-IM#1或CSI-IM#2时,基站会指示UE采用序号1、序号2还是序号3的接收方式,UE按照指示使用相应的接收波束、极化方式和接收面板。
序号 测量资源 接收波束 极化方式 接收面板
1 CSI-IM#1 波束1 双极化 面板1
2 CSI-IM#1 波束2 单极化 面板1
3 CSI-IM#2 波束2 双极化 面板2
表1基站为UE配置的CSI-IM接收方式
在上述方案中,虽然UE可以具有多种干扰测量时的接收方式,但这些接收方式均通过基站进行预配置,且通过静态或动态信令进行指示,导致UE可以采用的方式较为固定,不够灵活,不能很好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在5G NR高频场景中,基站和UE首先需要通过波束训练,获取双方通信中的最佳波束。在波束训练时,基站在一系列参考信号中使用相同或不同的波束,UE在接收这些参考信号时也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接收波束,测量得到最佳的通信波束对,从而来实现波束训练的过程。在UE移动或姿态变化时,最佳的接收波束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因此,现有技术可以通过通过借助波束跟踪技术,来获取当前UE最佳的接收波束。
波束跟踪可以通过参考信号(一般是CSI-RS)或传感器辅助的方式来实现。在接收CSI-RS的过程中,UE根据使用的接收波束情况,通过实时测量或预测的方法,获取当前应该使用的接收波束,例如测量得到RSRP最大的接收波束。利用传感器辅助时,UE通过当前传感器的变化情况和使用的接收波束,获取在变化后,应该采用的最佳波束。如图3所示,传感器变化后,UE根据当前的姿态,预测应该采用的接收波束。
上述方案中,UE需要通过CSI-RS或传感器的变化来实现波束跟踪。然而,在接收下行物理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数据时,很可能不具有CSI-RS,导致UE无法利用CSI-RS的测量结果来获取接收波束。另外,有可能当前UE的姿态未发生变化,但邻小区突然在该方向上进行了数据调度,造成干扰增大的情况,但此时无法通过传感器辅助的方法来得到最佳接收波束。
由此可见,在5G NR高频场景中,现有技术无法有效地使用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也无法在UE受到的干扰发生变化时,对接收波束做出及时且有效地调整,导致UE进行干扰测量的准确性不高,无法准确反应UE受到干扰的实际情况,降低了整个通信***的鲁棒性。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用户设备,其中,用户设备与基站通过定向的接收波束和发送波束进行数据传输。
图4示出了用户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
用户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存储器120,天线130,移动通信模块140和传感器模块150。其中,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传感器模块150可以包括陀螺仪传感器150A,气压传感器150B,磁传感器150C,加速度传感器150D、重力传感器150E等。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的效率。
用户设备1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30,移动通信模块14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其中,天线130包括至少一个天线面板,每个天线面板均可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天线130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103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140可以提供应用在用户设备1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4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40可以由天线130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4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30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4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4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1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10,与移动通信模块14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00的天线130和移动通信模块140耦合,使得用户设备1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新空口(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new radio,5G NR),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evolution,LTE)等。
存储器120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存储器120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用户设备1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1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20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执行用户设备1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陀螺仪传感器150A可以用于确定用户设备100的运动姿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150A确定用户设备100围绕三个轴(即,x,y和z轴)的角速度。陀螺仪传感器150A可以用于拍摄防抖。示例性的,当按下快门,陀螺仪传感器150A检测用户设备100抖动的角度,根据角度计算出镜头模组需要补偿的距离,让镜头通过反向运动抵消用户设备100的抖动,实现防抖。陀螺仪传感器150A还可以用于导航,体感游戏场景。
气压传感器150B用于测量气压。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00通过气压传感器180C测得的气压值计算海拔高度,辅助定位和导航。
加速度传感器150D可检测用户设备100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当用户设备100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还可以用于识别用户设备姿态,应用于横竖屏切换,计步器等应用。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用户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本申请中的基站可以包括5G基站(next generation-node,gNB)和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 b,eNB)等。其中,gNB和/或eNB可以通过独立组网(SA)和非独立组网(NSA)的方式组建NR网络,包括低频段(FR1)和高频段(FR2)等。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波束调整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用户设备根据一段时间内所处的位置、历史干扰统计情况或者设备姿态,确定是否需要使用多个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测量的路径损耗(path loss)确定自身与基站的相对位置,如果测量的路径损耗大于一定的阈值,则说明用户设备距离小区中心较远,可能位于小区的边缘并受到其他小区的不同方向的信号干扰。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设备需要使用多个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用户设备判断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向基站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hanel quality indicator,CQI值)比较高(例如高于一定阈值),但是在下行物理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接收和解调数据的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SINR值)较低(例如低于一定阈值),或者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解调失败,则认为用户设备受到的干扰严重,需要使用多个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用户设备可以根据传感器模块的参数变化确定是否使用多个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例如,用户设备判断陀螺仪传感器的三轴数据变化幅度是否大于一定阈值,如果大于一定阈值,则说明用户设备的姿态发生剧烈变化,需要使用多个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又例如,用户设备判断重力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数据变化幅度是否大于一定阈值,如果大于一定阈值,则说明用户设备所处的海拔高度发生很大变化(例如:用户手持用户设备搭乘电梯上下楼等),需要使用多个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又例如,用户设备判断加速度传感器数据是否大于一定阈值,如果大于一定阈值,说明用户设备正在从相对静止变为高速运动,需要使用多个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用户设备的接收波束通常是采用波束赋形产生的模拟波束,因此,用户设备的每个天线面板在同一时刻只能产生一个接收波束。那么,当用户设备使用多个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时,可以通过分时复用的方式使用同一个天线面板在不同时刻产生不同的接收波束;或者,在用户设备具有多个天线面板的情况下,由不同的天线面板同时分别产生不同的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分别以第一天线面板、第二天线面板等表示不同的天线面板,分别以第一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等表示不同的接收波束,以便于区分。用户设备在未使用多个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时,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数据,第一接收波束由第一天线面板产生。
步骤S102,当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多个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时,判断基站配置的CSI-RS和CSI-IM是否有时域重叠。
其中,CSI-RS和CSI-IM的时域配置是由基站的通过无线资源控制信令(radioresource control,RRC)配置的。图6为CSI-RS和CSI-IM的时域配置示意图。如图6所示,这两种资源在时域上可能是重叠的,也可能是不重叠的。
步骤S103,当基站配置的CSI-RS和CSI-IM有至少一个符号的时域重叠时,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在NR、LTE等通信***中,用户设备向基站上报的CQI值、预编码矩阵指示(pro-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和秩指示(rank indicator,RI)等都需要基于CSI-RS生成,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接收CSI-RS的优先级要高于接收CSI-IM的优先级,即:用户设备需要在保证第一接收波束能够接收到CSI-RS的情况下,再考虑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去接收CSI-IM。因此,结合一个天线面板在同一时刻只能产生一个接收波束的能力,当基站配置的CSI-RS和CSI-IM有至少一个符号的时域重叠时,为了不影响第一接收波束接收CSI-RS,第二接收波束由第二天线面板产生。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第二接收波束是固定宽度的波束。图7为接收波束的宽度示意图。如图7所示,用户设备通过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gNB1通过发送波束1发送CSI-RS等数据,基站gNB2在与CSI-IM相同的时频资源上,使用发送波束2发送的信号对于用户来说是干扰信号。那么,用户设备为了接收到gNB2发送的信号以更准确地测量干扰,可以产生一个固定宽度的第二接收波束,并且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优选大于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从而更好地覆盖发送波束2的范围,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
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大于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并且覆盖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范围,第一接收波束和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第二接收波束还可以是可变宽度的波束,并且第二波束的宽度可以根据测量的干扰情况进行分级调整。例如,在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第一次干扰测量时,可以设置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为20度,如果SINR值增大,则说明第二接收波束的干扰测量方向正确,那么,在第二次干扰测量时,可以保持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不变,将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收窄为15度,并判断SINR值是否进一步增大,如果进一步增大,则在第三次干扰测量时,继续收窄第二波束的宽度,以此类推,直到SINR值不再增大或者大于一定阈值为止。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第二接收波束与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不同。图8为接收波束的方向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二接收波束可以位于第一接收波束的周围方向。例如,当第一接收波束位于方向5时,第二接收波束可以位于方向5周围最近的方向2、方向4、方向6和方向8,也可以位于方向1、方向3、方向7和方向9。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和宽度还可以根据传感器的参数变化确定。传感器的参数变化越大,表明用户设备的姿态变化幅度越大,因此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就越大,第二接收波束相对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变化幅度就越大。例如:假设第一接收波束位于方向5,当陀螺仪的参数变化幅度大于10度时,第二天线面板产生方向4、宽度为10度的第二接收波束,当陀螺仪的参数变化幅度大于20度时,调整第二接收波束至方向1,宽度为20度。
用户设备为了降低功耗,即使具备多个天线面板,也通常不会同时开启多个天线面板,因此,在需要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时,第二天线面板需要先上电开启,再产生第二接收波束。但是,天线面板从上电开启到进入工作状态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如图9所示,当CSI-RS和CSI-IM有时域重叠时,用户设备还要判断第二接收波束是否在CSI-IM到来的时刻按时产生。具体来说,如果CSI-IM是周期性资源,则用户设备可以在CSI-IM每次到来之前提前开启第二天线面板;如果CSI-IM是非周期资源,那么基站会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动态触发用户设备去接收CSI-IM,此时,需要考虑从DCI触发时刻到CSI-IM到来的这段时间内,第二天线面板是否能完成上电并进入工作状态,如果能,则可以使用第二天线面板,如果不能,则只能周期性地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步骤S104,当基站配置的CSI-RS和CSI-IM没有时域重叠时,用户设备周期性地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具体的,当CSI-RS和CSI-IM没有时域重叠时,或者,第二天线面板从DCI触发时刻到CSI-IM到来的这段时间内无法完成上电时,用户设备使用第一天线面板周期性地产生第二接收波束以接收CSI-IM。
图10为第一天线面板周期性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假设第一接收波束位于图8中的方向1,那么通常情况下,用户设备既在方向1接收CSI-RS,也在波束1方向接收CSI-IM。但是,由于CSI-RS和CSI-IM没有时域重叠,用户设备可以根据CSI-IM的时域配置,在不影响第一接收波束接收CSI-RS的前提下,每隔一段时间(例如X个时隙,X为正整数),切换到第二接收波束去接收CSI-IM,第二接收波束例如可以位于图8中的方向2。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用户设备可以根据当前的干扰情况确定第二接收波束的周期和数量。干扰越严重(例如接收和解调信号的SINR值越低),则第二接收波束的周期越短,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越多。由此,可以提高使用多个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的频率,扩大干扰测量范围,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步骤S105,用户设备判断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PDSCH数据时,接收质量是否下降。
如果用户设备在PDSCH接收和解调数据的SINR值持续下降,则说明PDSCH数据接收质量下降。
步骤S106,如果PDSCH数据接收质量下降,用户设备调整第一接收波束。
具体地,如果PDSCH数据接收质量下降,并且用户设备在一段时间内未被配置向基站上报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CSI),则用户设备需要调整第一接收波束。其中,用户设备向基站上报CSI的动作是由基站通过RRC配置的,如果基站在RRC中未配置用户设备向基站上报CSI,用户设备就不会向基站上报CSI。
用户设备向基站上报的CSI,用于通知基站调整发送波束,从而用户设备可以对应地调整接收波束,以改善在PDSCH数据接收质量。如果用户设备未被配置向基站上报CSI,用户设备和基站就无法根据CSI及时调整接收波束和发送波束。因此,为了避免接收波束调整不及时,用户设备在PDSCH数据接收质量下降,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未被配置向基站上报CSI时,主动调整第一接收波束,以保证PDSCH数据接收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当用户设备调整第一接收波束时,可以根据在历史方向上测量的历史SINR值或者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 power,RSRP)大小对历史方向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结果将第一接收波束调整到历史SINR值数值较大,或者RSRP数值较大,并且与第一接收波束的当前方向相邻的一个历史方向上。示例地,假设第一接收波束的当前方向为图8中的方向4,历史方向按SINR值大小排序依次为方向2、方向5、方向1和方向6,相邻方向为方向5和方向1,那么可以将第一接收波束调整到方向5。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对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进行调整。例如,在保持第一接收波束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有梯度地减小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直到PDSCH数据接收质量满足预期,每次减小的宽度可以是一个固定值也可以是一个可变值。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当用户设备具有多个天线面板时,如果PDSCH数据接收质量下降,并且用户设备在一段时间内未被配置向基站上报CSI,则用户设备可以开启第二天线面板,并使用第二天线面板在第一接收波束的周围方向产生第三接收波束去接收PDSCH,如果第三接收波束接收PDSCH数据质量好于第一接收波束,则将第一接收波束切换到第三接收波束的方向上继续接收PDSCH。
步骤S107,如果PDSCH数据接收质量未下降,用户设备根据传输配置指示TCI产生第一接收波束。
如果PDSCH数据接收质量未下降,说明不需要对第一接收波束进行调整,此时用户设备可以继续根据基站配置的TCI产生第一接收波束去接收PDSCH。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整第二接收波束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用户设备,其中,用户设备通过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CSI-RS,第一接收波束为定向波束,由用户设备的第一天线面板通过波束赋形产生。
该方法如图1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用户设备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
其中,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path loss)、用户设备接收基站数据获取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值和用户设备的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
路径损耗是在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由传播环境引入的损耗的量。在同一频率下,路径损耗与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有关,路径损耗越大,通常意味着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越远。当路径损耗大于一定的阈值时,说明用户设备可能位于小区的边缘,容易受到其他小区基站的信号干扰。这些干扰的来源方向通常与第一接收波束不同,难以被第一接收波束测量到,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路径损耗作为波束调整参考信息。
SINR是指用户设备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的强度与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噪声和干扰)的强度的比值,SINR值越高,说明用户设备受到的干扰越低,SINR值越低,说明用户设备受到的干扰越强。
设备姿态参数例如:陀螺仪传感器的三轴数据、气压传感器数据和加速度传感器数据等,上述设备姿态参数能够反映出用户设备的角度、位移和速度等运动姿态,当用户设备与基站使用定向的接收波束进行通信时,一旦用户设备的运动姿态发生变化,受到的干扰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步骤S202,用户设备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用于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资源CSI-IM,且,第二接收波束的参数与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不同,参数包括波束的方向和宽度的至少一个。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为波束调整参考信息设置对应的阈值,当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大于(或者小于)对应的阈值时,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由于第二接收波束的参数与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不同,第二接收波束能够在第一接收波束范围之外接收CSI-IM,有利于扩大干扰测量范围,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步骤S203,当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其中,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用于根据用户设备的天线面板数量,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确定由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还是由第二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以及确定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宽度、数量和周期等参数。
在NR、LTE等通信***中,用户设备向基站上报的CQI值、PMI和RI等都需要基于CSI-RS生成,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接收CSI-RS的优先级要高于接收CSI-IM的优先级,即:用户设备需要在保证第一接收波束能够接收到CSI-RS的情况下,再考虑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去接收CSI-IM。因此,结合一个天线面板在同一时刻只能产生一个接收波束的能力,当基站配置的CSI-RS和CSI-IM有至少一个符号的时域重叠时,为了不影响第一接收波束接收CSI-RS,第二接收波束由第二天线面板产生;当CSI-RS和CSI-IM没有时域重叠时,第二接收波束由第一天线面板产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用户设备用于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CSI-RS,用户设备能够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路径损耗、SINR值和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然后,用户设备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接收CSI-IM,其中,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和/或宽度与第一接收波束不同;当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由此,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自身是否可能受到了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并在自身可能受到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时,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在第一接收波束范围之外进行干扰测量,从而扩大干扰测量范围,
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步骤S202的流程图。如图1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路径损耗,步骤S20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用户设备确定路径损耗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步骤S302,当路径损耗大于第一阈值时,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
路径损耗通常与用户设备和基站的距离有关,用户设备和基站的距离越远,路径损耗越大,距离越近,路径损耗越小。当用户设备和基站的距离较远时,用户设备可能位于小区的边缘,更容易受到其他小区的来自不同方向的信号干扰,因此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去测量这些方向上的干扰。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为了使用户设备判断自身是否位于小区边缘,可以针对路径损耗设置第一阈值,当路径损耗大于第一阈值时,则认为用户设备位于小区的边缘,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路径损耗可以用数字+单位“dB”表示,数字越大表示路径损耗越严重。示例地:假设第一阈值为110dB,如果用户设备测得的路径损耗为120dB,则可以认为用户设备位于小区边缘,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由此,用户设备可以根据路径损耗判断是否位于小区边缘,如果位于小区边缘,则用户设备确定使用第二接收波束。从而,避免当用户设备位于小区边缘时,受到其他小区基站的干扰,却没有测量到这些干扰的情况发生,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步骤S202的流程图。如图1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SINR值,步骤S20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01,用户设备确定SINR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
步骤S402,当SINR值小于第二阈值时,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
在NR或LTE等***中,用户设备会根据获取的SINR值估算出可用的CQI值并上报给基站,使用户设备与基站按照CQI值对应的调制方式和码率进行数据传输,一般来说,SINR值越大,用户设备估算的CQI值就越大,以保证块差错率(block error rate,BLER)小于规定值。
在CQI值对应调制方式和码率之下,如果用户设备受到的干扰加强,获取的SINR值就会下降。因此,为了使用户设备判断自身受到的干扰程度,可以针对SINR值设定第二阈值,当SINR值大于第二阈值时,认为用户设备受到了很强的干扰,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由于不同的CQI值对应的SINR值不同,因此不同的CQI值对应的第二阈值也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阈值可以根据用户设备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向基站上报的CQI的平均值确定,CQI平均值越大,第二阈值越大。用户设备还可以维护一个包含CQI平均值和第二阈值对应关系的列表,以通过该列表确定每个CQI平均值对应的第二阈值。
示例地,假设用户设备在10s内上报的CQI的平均值为10,对应的第二阈值为5,那么,如果用户设备获取的SINR值小于5dB,则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由此,用户设备可以根据SINR值判断干扰测量是否准确,如果SINR值低于第二阈值,说明干扰测量不准确,可能存在未被测量到的干扰,因此用户设备确定使用第二接收波束。从而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步骤S202的流程图。如图1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设备姿态参数,步骤S20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01,用户设备确定设备姿态参数的变化值是否大于第三阈值。
步骤S502,当设备姿态参数的变化值大于第三阈值时,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
当设备姿态参数是陀螺仪传感器的三轴数据(x轴,y轴,z轴)时,第三阈值是一个角速度值。三轴数据能够反映出用户设备角度的变化,当三轴数据的任意一个轴的变化值大于第三阈值时,可以认为用户设备发生了大幅度的旋转,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示例地,假设第三阈值为30°/s,三轴数据在t0时刻为(10°/s,5°/s,15°/s),在t1时刻为(10°/s,5°/s,55°/s)。那么,由于z轴的数据变化值大于30°/s,用户设备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三轴数据的每一个轴对应的第三阈值可以不同,因此,第三阈值可以是一个三维数组(w1,w2,w3),分别对应x轴、y轴和z轴,当三轴数据的任意一个轴的变化值大于第三阈值的对应维度值时,用户设备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当设备姿态参数是气压传感器数据时,第三阈值的单位可以是帕(Pa)或者兆帕(MPa)等。气压传感器数据能够反映出用户设备海拔高度的变化,当气压传感器数据变化值大于第三阈值时,可以认为用户设备发生了很大的垂直位移,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当设备姿态参数是重力传感器数据时,第三阈值的单位可以是米/平方秒(m/s2)等。重力传感器数据能够反映出用户设备运动状态的变化,当重力传感器数据变化值大于第三阈值时,可以认为用户设备发生了很大的位移,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当设备姿态参数是加速度传感器时,第三阈值的单位可以是米/平方秒(m/s2)。加速度传感器数据能够反映出用户设备运动状态的变化,当加速度传感器数据大于第三阈值时,说明用户设备正在从相对静止变为高速运动,可能导致用户设备相对于基站的位置和角度都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同时使用路径损耗、SINR和/或设备姿态参数等多个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组合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例如,当用户设备同时使用路径损耗和SINR时,用户设备分别确定路径损耗是否大于第一阈值,以及SINR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如果路径损耗大于第一阈值,并且SINR小于第二阈值,用户设备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
由此,用户设备可以根据设备姿态参数判断,用户设备的位置、角度或高度等是否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发生很大变化,则说明用户设备受到的干扰情况以及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可能发生变化,因此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从而,使用户设备在位置、角度或高度等发生变化之后,依然能够准确地进行干扰测量,保证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的流程图。如图1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01,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与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不同。
步骤S602,用户设备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
步骤S603,当SINR值不增大时,说明干扰测量情况并没有改善,表明干扰不是来第二接收波束的当前方向,因此,用户设备将第二接收波束改变到其他方向,从而继续在其他方向进行干扰测量。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在SINR值未出现增大的情况下,用户设备循环执行步骤S602和步骤S603,不断改变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直到调整到某个方向时,SINR出现增大为止。
步骤S604,当SINR值增大时,说明干扰测量情况有改善,表明干扰确实第二接收波束的当前方向,因此,当用户设备再次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时,保持第二接收波束的当前方向不变,继续在当前方向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图16为调整第二接收波束的一个示例图。
如图16所示,在t0时刻,用户设备通过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的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PDSCH数据,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如图8中的方向5。在t1时刻,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对方向5之外进行第一次干扰测量,第二接收波束位于方向2,宽度为20度,由于干扰不是来自方向2,用户设备解调PDSCH数据获取的SINR值未出现增大。在t2时刻,当用户设备第二次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时,将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改变到方向4,宽度依然为20度。由于干扰确实来自方向4,用户设备获取的SINR值出现增大,因此,停止继续调整第二波束的方向,当再次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时,可以继续在方向4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为了降低功耗,即使具备多个天线面板,也通常不会同时开启多个天线面板。因此,当CSI-IM是周期性资源时,用户设备可以在CSI-IM每次到来之前提前开启第二天线面板,以保证在能够接收到CSI-IM的情况下,降低功耗;或者,用户设备可以根据CSI-IM的周期T1设置开启第二天线面板的周期T2,T2为T1的整数倍,从而减小第二天线面板的开启次数,进一步降低能耗。当CSI-IM是非周期资源时,基站会通过DCI动态触发用户设备去测量CSI-IM,此时,需要考虑从DCI触发时刻到CSI-IM到来的这段时间内,第二天线面板是否能完成上电并进入工作状态,如果能,则可以使用第二天线面板,如果不能,则只能周期性地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由此,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与第一接收波束方向不同的第二接收波束,从而不影响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CSI-RS。并且,用户设备能够根据SINR值的变化不断调整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找到干扰测量的最佳方向,从而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的流程图。如图1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01,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与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不同。
步骤S702,用户设备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
步骤S703,当SINR值增大时,则说明干扰测量情况有所改善,表明干扰方向在第二接收波束的覆盖范围内,因此,用户设备可以进一步减小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使第二接收波束在更小的范围内更精确地测量干扰。
步骤S704,当SINR值不增大时,用户设备保持第二接收波束的当前宽度不变。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在SINR值增大的情况下,用户设备循环执行步骤S702和步骤S703,不断地减小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直到SINR值不再增大为止。实现对干扰方向的精确判断,并使用窄波束(第二接收波束)对干扰进行更准确地测量,有利于提高用户设备和基站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
图18是调整第二接收波束的一个示例图。
如图18所示,在t0时刻,用户设备通过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的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PDSCH数据,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如图8中的方向5。在t3时刻,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在方向5之外进行第一次干扰测量,第二接收波束位于方向4,宽度为20度,由于干扰方向在第二接收波束的波束范围内,用户设备解调PDSCH数据获取的SINR值出现增大。在t4时刻,当用户设备第二次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时,将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调整为15度,然后判断SINR值是否继续增大,如果继续增大,则进一步减小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直到SINR值不再增大为止。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NR的高频场景中,PDSCH数据通常通过窄波束传输,以达到更高的吞吐速率,因此,如果用户设备使用窄波束进行干扰测量,能够得到更精确的测量结果。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5示出的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可以与图17示出的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组合使用。例如首先通过图15示出的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确定干扰的大概方向,然后通过图17示出的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在该方向上进一步减小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以确定干扰的精确方向从而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
由此,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重叠时,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与第一接收波束宽度不同的第二接收波束,从而不影响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CSI-RS。并且,用户设备能够根据SINR值的变化不断调整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实现对个干扰方向的精确定位,从而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的流程图。如图1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801,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不重叠时,用户设备根据SINR值确定第二接收波束的数量和周期,波束数量和周期与SINR值负相关,周期为CSI-IM的发送周期的正整数倍。
根据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的技术规范TS 38.214之规定,CSI-IM和与其相关联的CSI-RS具有相同的准共址(quasi co-location,QCL)关系,因此用户设备在默认情况下使用同一个接收波束(即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具有关联关系的CSI-IM和CSI-RS。
当用户设备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测量CSI-IM时,用户设备首先根据SINR值确定第二接收波束的数量和周期。SINR值越大,说明干扰越小,因此第二接收波束的数量可以更少,周期可以更长,以降低功耗;SINR值越小,说明干扰越大,因此第二接收波束的数量可以更多,周期可以更短,以提高干扰测量准确性。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用户设备可以维护一个包含SINR值和第二接收波束周期对应关系的列表(如表2所示),其中,X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表示CSI-IM的周期,X的单位为时隙(slots)。从而,用户设备可以根据SINR值查表确定对应的第二接收波束的周期,该周期指的是每隔多少个时隙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一次干扰测量。
SINR(dB) 波束周期(时隙/slots)
>=5 10X
[2,5] 8X
[0,2] 4X
<=0 3X
表2 SINR值与第二接收波束周期关系表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用户设备可以维护一个包含SINR值与第二接收波束数量对应关系的列表,如表3所示。从而,用户设备可以根据SINR值查表确定对应的第二接收波束的数量。
SINR(dB) 波束数量
>=5 1
[2,5] 2
[0,2] 3
<=0 4
表3 SINR值与第二接收波束数量关系表
另外,表2和表3中的信息也可以集中在一个列表中,例如表4。
SINR(dB) 波束周期(时隙/slots) 波束数量
>=5 10X 1
[2,5] 8X 2
[0,2] 4X 3
<=0 3X 4
表4 SINR值与第二接收波束周期和数量关系表
步骤S802,用户设备根据数量和周期,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示例地,当用户设备解调PDSCH数据的SINR值为1时(或者一段时间内SINR值的平均值为1时),用户设备查表确定对应的波束数量为3,波束周期为4X slots。那么,如果第一接收波束位于图8中的方向5,则用户设备可以选取3个与方向5相邻的方向作为第二接收波束的可选方向,例如:方向2、方向4和方向8。用户设备可以每隔4X slots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一次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依次为方向2、方向4和方向8,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可以初始设置为20度,并根据图17示出的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进行调整,直到SINR大于阈值为止。
由此,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不重叠时,用户设备在不影响第一天线面板接收CSI-RS的前提下,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从而无需开启其他天线面板,有利于节省用户设备的功耗。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用户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波束进行干扰测量之后(即步骤S203之后)。该方法如图20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901,用户设备判断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PDSCH数据时,SINR值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是否持续下降或者小于第四阈值。
其中,第二预设时间例如可以是用户设备接收基站连续调度的M个PDSCH数据的时间,其中M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第四阈值可以根据用户设备估算的CQI值确定,或者,第四阈值可以等于第二阈值。
步骤S902,当SINR值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下降或者小于第四阈值时,用户设备判断自身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是否被配置向基站发送信道状态信息CSI。
如果用户设备在接收PDSCH数据时,发现第二预设时间内的SINR出现了持续下降或者始终小于第二阈值,用户设备会根据RRC判断自身是否在未来的第三预设时间内都没有被配置向基站上报CSI,如果是,说明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已经不利于接收PDSCH数据。
步骤S903,当用户设备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未被配置向基站发送CSI时,用户设备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
由此,用户设备SINR值和基站对用户设备的CSI配置确定当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已经不利于接收PDSCH数据时,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有利于用户设备找到从基站接收PDSCH数据的最佳接收波束。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的一种流程图。如图2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1,用户设备改变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
步骤S1002,用户设备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
步骤S1003,当SINR值不增大时,用户设备进一步改变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
循环执行步骤S1002和步骤S1003,直到SINR值增大为止。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在步骤S1001和步骤S1003中,用户设备可以将第一接收波束改变到任意一个相邻方向。并且,用户设备循环执行步骤S1002和步骤S1003,在SINR不增大的情况下,不断改变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
示例地,假设第一接收波束当前方向为图8中的方向5,那么在步骤S1001中和步骤S1003中,用户设备可以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改变到方向2、方向4、方向6和方向8中的任意一个。如果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位于方向2、方向4、方向6和方向8时,SINR都没有增大,那么用户设备可以继续将第一接收波束改变到其他的方向,例如图8中的方向1、方向3、方向7和方向9等,使第一接收波束在更多方向尝试改善PDSCH数据的接收质量,有利于用户设备找到从基站接收PDSCH数据的最佳接收波束。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如果用户设备之前调整过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或者第一接收波束曾经位于其他的方向,则用户设备可以选取一个或多个历史方向,并获取用户设备在每个历史方向对应的历史SINR值,然后按照SINR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改变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并且,用户设备循环执行步骤S1002和步骤S1003,在SINR不增大的情况下,不断改变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
示例地,表5示出了历史方向和历史SINR值的对应关系,结合表5,假设第一接收波束当前方向位于方向4,则第一接收波束的相邻方向为方向1、方向5和方向7。因此,根据方向1、方向5和方向7的对应的历史SINR值,可以在步骤S1001中,将第一接收波束改变到方向5;在步骤S1003中,将第一接收波束改变到方向1,然后循环执行步骤S1002和步骤S1003,在SINR不增大的情况下,不断改变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如果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位于方向5、方向1和方向7时,SINR都没有增大,那么用户设备可以根据表5继续改变第一接收波束到其他的方向,例如方向2、方向3、方向6和方向9等,使第一接收波束在更多方向尝试改善PDSCH数据的接收质量,有利于用户设备找到从基站接收PDSCH数据的最佳接收波束。
Beam SINR
1 0.5
2 2
4 3
5 1.5
6 0
7 0.25
表5历史方向和历史SINR值
由此,用户设备SINR值和基站对用户设备的CSI配置确定当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已经不利于接收PDSCH数据时,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使第一接收波束在更多方向尝试改善PDSCH数据的接收质量,有利于用户设备找到从基站接收PDSCH数据的最佳接收波束。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的另一种流程图。如图2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1,用户设备减小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
步骤S1102,用户设备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
步骤S1103,当SINR值增大时,用户设备进一步减小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
循环执行步骤S1102和步骤S1103,直到SINR值不再增大为止。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可以按照预设的梯度减小。示例地,假设第一接收波束位于方向1,当前宽度为30度,梯度为5度;则在步骤S1101中,第一接收波束可以减小到25度,在步骤S1103中,第一接收波束可以进一步减小到20度。然后,循环执行步骤S1102和步骤S1103,使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按照梯度不断减小,直到SINR值不再增大为止。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用户设备在步骤S1102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时,还可以判断用户设备接收PDSCH数据的RSRP是否下降严重(例如:RSRP的下降幅度大于预设的第五阈值,则说明RSRP下降严重),如果RSRP下降严重,则说明第一接收波束宽度的减小已经影响到了PDSCH数据的正常接收,不应该再减小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因此,当用户设备发现RSRP下降严重,结束第一接收波束调整流程。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用户设备在步骤S1102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时,还可以进一步判断SINR增大后的值是否大于预设的第六阈值,或者,进一步判断SINR增大的幅度是否大于第七阈值。如果SINR增大后的值不大于第六阈值,或者,SINR增大的幅度不大于第七阈值,说明PDSCH数据的接收质量虽然有改善,但改善幅度很小,SINR值依然不高,用户设备需要进一步减小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以继续提高SINR值。如果SINR增大后的值大于第六阈值,或者,SINR增大的幅度大于第七阈值,说明PDSCH数据的接收质量有明显改善,可以结束第一接收波束调整流程。
由此,用户设备SINR值和基站对用户设备的CSI配置确定当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已经不利于接收PDSCH数据时,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使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不断减小,降低第一接收波束在可能的干扰方向上的接收增益,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设备接收PDSCH数据的质量。
上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对本申请提供的接收波束调整方法的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用户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波束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设备通过图23示出的硬件结构实现相应的功能。如图23所示,该接收波束调整装置包括:第一天线面板1201,处理器1202,可选包括第二天线面板1203。第一天线面板1201和第二天线面板1203与处理器1202耦合。
第一天线面板1201,用于产生的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处理器1202,用于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其中,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用户设备接收基站数据获取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值和用户设备的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02,还用于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用于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资源CSI-IM,且,第二接收波束的参数与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不同,参数包括波束的方向和宽度的至少一个。处理器1202,还用于当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使用第一天线面板1201或第二天线面板1201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波束调整参考信息是设备姿态参数中时,为了测量到设备姿态参数,接收波束调整装置还包括传感器模块1204。如图23所示,传感器模块例如可以包括:陀螺仪传感器1204A,用于测量用户设备的三轴数据;气压传感器1204B,用于测量用户设备的海拔高度变化;加速度传感器1204C和/或重力传感器1204D用于测量用户设备的运动状态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用于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CSI-RS,并且该装置能够能够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路径损耗、SINR值和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然后,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接收CSI-IM,其中,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和/或宽度与第一接收波束不同;当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由此,该装置可以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是否可能受到了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并在可能受到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时,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在第一接收波束范围之外进行干扰测量,从而扩大干扰测量范围,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处理器1202,用于确定路径损耗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处理器1202,还用于当路径损耗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从而,避免当用户设备位于小区边缘时,受到其他小区基站的干扰,却没有测量到这些干扰的情况发生,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处理器1202,用于确定SINR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处理器1202,还用于当SINR值小于第二阈值时,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其中,第二阈值根据装置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向基站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的平均值确定。由此,该装置可以根据SINR值判断干扰测量是否准确,如果SINR值低于第二阈值,说明干扰测量不准确,可能存在未被测量到的干扰,因此确定使用第二接收波束,从而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处理器1202,用于确定设备姿态参数的变化值是否大于第三阈值。处理器1202,还用于当设备姿态参数的变化值大于第三阈值时,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由此,该装置可以根据设备姿态参数判断用户设备的位置、角度或高度等是否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发生很大变化,则说明用户设备的受到的干扰情况以及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可能发生变化,因此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使用户设备在位置、角度或高度等发生变化之后,依然能够准确地进行干扰测量,保证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处理器1202,用于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使用第二天线面板1201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与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不同。处理器1202,还用于SINR值是否增大。处理器1202,还用于当SINR值不增大时,改变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由此,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该装置使用第二天线面板1201产生与第一接收波束方向不同的第二接收波束,从而不影响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CSI-RS。并且,该装置能够根据SINR值的变化不断调整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找到干扰测量的最佳方向,从而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处理器1202,用于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使用第二天线面板1201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与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不同。处理器1202,还用于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处理器1202,还用于当SINR值增大时,减小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由此,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该装置使用第二天线面板1201产生与第一接收波束宽度不同的第二接收波束,从而不影响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CSI-RS。并且,该装置能够根据SINR值的变化不断调整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实现对个干扰方向的精确定位,从而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改善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处理器1202,用于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不重叠时,根据SINR值确定第二接收波束的数量和周期,数量和周期与SINR值负相关,周期为CSI-IM的发送周期的正整数倍。处理器1202,还用于根据数量和周期,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由此,当CSI-IM和CSI-RS在时域上不重叠时,该装置在不影响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CSI-RS的前提下,使用第一天线面板1201产生第二接收波束,从而无需开启其他天线面板,有利于节省功耗。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处理器1202,用于判断SINR值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是否持续下降或者小于第四阈值。处理器1202,还用于当SINR值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下降或者小于第四阈值时,判断装置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是否被配置向基站发送信道状态信息CSI。处理器1202,还用于当装置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未被配置向基站发送CSI时,根据第一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由此,该装置根据SINR值和CSI配置确定当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已经不利于接收PDSCH数据时,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有利于用户设备找到从基站接收PDSCH数据的最佳接收波束。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处理器1202,用于改变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处理器1202,还用于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处理器1202,还用于当SINR值不增大时,进一步改变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由此,该装置根据SINR值和CSI配置确定当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已经不利于接收PDSCH数据时,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使第一接收波束在更多方向尝试改善PDSCH数据的接收质量,有利于用户设备找到从基站接收PDSCH数据的最佳接收波束。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处理器1202,用于减小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处理器1202,还用于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处理器1202,还用于当SINR值增大时,进一步减小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由此,该装置根据SINR值和CSI配置确定当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已经不利于接收PDSCH数据时,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使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不断减小,降低在可能的干扰方向上的接收增益,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设备接收PDSCH数据的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处理器1202,还用于根据CSI-IM的时域配置,在基站每次发送CSI-IM的时刻之前使用第一天线面板1201或第二天线面板1201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由此,无需始终开启第二天线面板1201,有利于节省功耗。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收波束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设备通过图24示出的软件模块实现相应的功能,该接收波束调整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1301,用于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模块1302,用于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第二接收波束用于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资源CSI-IM,且,第二接收波束的参数与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不同,参数包括波束的方向和宽度的至少一个。执行模块1303,用于当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使用第一天线面板或第二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其中,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用户设备接收基站数据获取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值和用户设备的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用于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CSI-RS,并且该装置能够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路径损耗、SINR值和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然后,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接收CSI-IM,其中,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和/或宽度与第一接收波束不同;当确定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CSI-IM和CSI-RS的时域配置产生第二接收波束。由此,该装置可以根据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判断是否可能受到了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并在可能受到强度较大并且未被测量到的干扰时,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在第一接收波束范围之外进行干扰测量,从而扩大干扰测量范围,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如图2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401,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401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图26为该芯片***的结构示意图。该芯片***包括处理器1501,用于支持上述装置实现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生成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芯片***还包括存储器1502,用于保存接收波束调整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上述接收波束调整装置的控制器/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PU),通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无线接入网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用户设备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的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用于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资源CSI-IM,且,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参数与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不同,所述参数包括波束的方向和宽度的至少一个;
当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所述CSI-IM和所述CSI-RS的时域配置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其中,所述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基站数据获取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值和所述用户设备的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所述路径损耗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当所述路径损耗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波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所述SINR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
当所述SINR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波束;
其中,所述第二阈值根据所述用户设备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向基站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的平均值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所述设备姿态参数的变化值是否大于第三阈值;
当所述设备姿态参数的变化值大于所述第三阈值时,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需要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波束。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包括:
当所述CSI-IM和所述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所述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不同;
所述用户设备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增大;
当所述SINR值不增大时,所述用户设备改变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包括:
当所述CSI-IM和所述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所述用户设备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不同;
所述用户设备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增大;
当所述SINR值增大时,所述用户设备减小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包括:
当所述CSI-IM和所述CSI-RS在时域上不重叠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SINR值确定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数量和周期,所述数量和所述周期与所述SINR值负相关,所述周期为所述CSI-IM的发送周期的正整数倍;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数量和所述周期,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面板产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判断所述SINR值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是否持续下降或者小于第四阈值;
当所述SINR值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下降或者小于第四阈值时,所述用户设备判断自身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是否被配置向基站发送信道状态信息CSI;
当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内未被配置向基站发送所述CSI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第一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调整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改变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
所述用户设备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增大;
当所述SINR值不增大时,所述用户设备改变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减小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
所述用户设备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增大;
当所述SINR值增大时,所述用户设备减小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
11.一种接收波束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天线面板,用于产生的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处理器,用于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用于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资源CSI-IM,且,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参数与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不同,所述参数包括波束的方向和宽度的至少一个;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确定需要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所述CSI-IM和所述CSI-RS的时域配置,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面板或第二天线面板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其中,所述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所述装置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所述装置接收基站数据获取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值和所述装置的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所述路径损耗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路径损耗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确定需要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波束。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所述SINR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SINR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需要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波束;
其中,所述第二阈值根据所述装置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向基站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QI的平均值确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所述设备姿态参数的变化值是否大于第三阈值;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设备姿态参数的变化值大于所述第三阈值时,确定需要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波束。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当所述CSI-IM和所述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不同;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所述SINR值是否增大;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SINR值不增大时,改变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1-14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当所述CSI-IM和所述CSI-RS在时域上至少具有一个符号的重叠时,使用第二天线面板产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不同;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增大;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SINR值增大时,减小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1-14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当所述CSI-IM和所述CSI-RS在时域上不重叠时,根据所述SINR值确定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数量和周期,所述数量和所述周期与所述SINR值负相关,所述周期为所述CSI-IM的发送周期的正整数倍;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数量和所述周期,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面板产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判断所述SINR值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是否持续下降或者小于第四阈值;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SINR值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下降或者小于第四阈值时,判断所述装置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是否被配置向基站发送信道状态信息CSI;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内未被配置向基站发送所述CSI时,根据第一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调整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改变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判断SINR值是否增大;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SINR值不增大时,进一步改变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方向。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减小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增大;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SINR值增大时,进一步减小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宽度。
21.一种接收波束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使用第一天线面板产生的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基站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波束调整参考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波束调整参考信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第二接收波束,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用于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资源CSI-IM,且,所述第二接收波束的参数与所述第一接收波束的参数不同,所述参数包括波束的方向和宽度的至少一个;
执行模块,用于当确定需要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波束时,根据第二接收波束的调整规则,以及所述CSI-IM和所述CSI-RS的时域配置产生第二接收波束;
其中,所述波束调整参考信息包括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基站数据获取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值和所述用户设备的设备姿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
22.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以使用户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444810.9A 2019-05-27 2019-05-27 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20042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44810.9A CN112004235B (zh) 2019-05-27 2019-05-27 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
PCT/CN2020/091677 WO2020238770A1 (zh) 2019-05-27 2020-05-22 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44810.9A CN112004235B (zh) 2019-05-27 2019-05-27 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4235A true CN112004235A (zh) 2020-11-27
CN112004235B CN112004235B (zh) 2021-07-16

Family

ID=73461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44810.9A Active CN112004235B (zh) 2019-05-27 2019-05-27 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04235B (zh)
WO (1) WO2020238770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2077A (zh) * 2020-12-15 2021-03-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速率的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2533296A (zh) * 2020-12-09 2021-03-1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波束的通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727365A (zh) * 2021-08-27 2021-11-3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873536A (zh) * 2021-09-28 2021-12-31 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基于干扰规避的低轨卫星波束设计方法及***
CN114828036A (zh) * 2022-05-30 2022-07-2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7040608A (zh) * 2023-10-10 2023-11-10 四川轻化工大学 一种车载卫星中继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84983A1 (en) * 2021-07-16 2023-01-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current beam scanning and data reception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054543A1 (en) * 2014-07-03 2017-02-23 Lg Electronics Inc. Hybrid beam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rank support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WO2017111642A1 (en) * 2015-12-21 2017-06-29 Intel Corporation Beam discovery reporting for spatial multiplexing
CN107743042A (zh) * 2016-08-11 2018-0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CN107872260A (zh) * 2016-09-28 2018-04-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7889170A (zh) * 2016-09-29 2018-04-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8028690A (zh) * 2015-09-15 2018-05-1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极化分集来减少干扰的***和方法
CN108886386A (zh) * 2016-02-12 2018-11-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上行链路波束成形方向的质量的无线装置、网络节点和其中的方法
CN108900224A (zh) * 2013-04-04 2018-11-27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通信***、通信***中的网络节点、用户设备及方法
CN109391992A (zh) * 2017-08-09 2019-02-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测量方法、第一移动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2219A (zh) * 2013-11-01 2015-05-06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多点协作中的信令信息交换装置与方法
CN107395332B (zh) * 2016-05-16 2020-0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cqi确定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TWI644582B (zh) * 2016-08-10 2018-12-1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通訊系統中波束操作的路徑損耗推導的方法和設備
CN108111286B (zh) * 2017-11-17 2022-04-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00224A (zh) * 2013-04-04 2018-11-27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通信***、通信***中的网络节点、用户设备及方法
US20170054543A1 (en) * 2014-07-03 2017-02-23 Lg Electronics Inc. Hybrid beam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rank support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CN108028690A (zh) * 2015-09-15 2018-05-1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极化分集来减少干扰的***和方法
WO2017111642A1 (en) * 2015-12-21 2017-06-29 Intel Corporation Beam discovery reporting for spatial multiplexing
CN108886386A (zh) * 2016-02-12 2018-11-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上行链路波束成形方向的质量的无线装置、网络节点和其中的方法
CN107743042A (zh) * 2016-08-11 2018-0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CN107872260A (zh) * 2016-09-28 2018-04-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7889170A (zh) * 2016-09-29 2018-04-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9391992A (zh) * 2017-08-09 2019-02-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测量方法、第一移动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NR;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for data", 《3GPP TS 38.214 V15.5.0》 *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等: "Proposals for X2 signalling enhancement for eCoMP",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4 R1-132998》 *
GREGORY MOROZOV等: "Enhanced CSI Feedback for FD-MIMO with Beamformed CSI-RS in LTE-A Pro Systems", 《2016 IEEE 84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FALL)》 *
韩潇等: "Massive MIMO技术标准进展及演进方向", 《邮电设计技术》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3296A (zh) * 2020-12-09 2021-03-1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波束的通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533296B (zh) * 2020-12-09 2024-02-0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波束的通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512077A (zh) * 2020-12-15 2021-03-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速率的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2512077B (zh) * 2020-12-15 2023-08-1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速率的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3727365A (zh) * 2021-08-27 2021-11-3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873536A (zh) * 2021-09-28 2021-12-31 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基于干扰规避的低轨卫星波束设计方法及***
CN113873536B (zh) * 2021-09-28 2024-02-27 中国星网网络应用有限公司 基于干扰规避的低轨卫星波束设计方法及***
CN114828036A (zh) * 2022-05-30 2022-07-2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828036B (zh) * 2022-05-30 2023-06-0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7040608A (zh) * 2023-10-10 2023-11-10 四川轻化工大学 一种车载卫星中继
CN117040608B (zh) * 2023-10-10 2023-12-08 四川轻化工大学 一种车载卫星中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4235B (zh) 2021-07-16
WO2020238770A1 (zh) 2020-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04235B (zh) 一种接收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
JP7412474B2 (ja) デバイス/ue指向ビームリカバリおよびメンテナンス機構
US10582503B2 (en) UE initiated beam management procedure
CN111543097B (zh) 无线网络中的波束管理
KR102407560B1 (ko) 빔 대응성이 없는 빔 관리
US11751176B2 (en) Beam sweeping with slot aggregation
EP3501122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beam information for independent links
ES2958669T3 (es) Método, sistema y aparato de selección de haces
CN110034832B (zh) 监控信道质量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EP3649742B1 (en) Beamforming enhancement via strategic resource utilization
EP4093099A1 (en)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power control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wireless system
CN110650001A (zh) 传输方法、装置、第一通信节点、第二通信节点及介质
CN104521268B (zh) 一种信号质量测量信息的上报方法和设备
US20160294514A1 (en) Hybrid reference signal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1528647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a channel state
CN109803298B (zh) 无线通信***中控制信道监听行为的方法和设备
US1158275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US20230217403A1 (en) Dynamic update of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s based on user equipment location updates
CN116530030A (zh) 在不同波束上进行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CN116686232A (zh) 无线通信中的波束管理
CN116724609A (zh) 经由可重配置的智能表面来传送同步信号块
US20230035996A1 (en) Beam selection refineme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static conditions
CN111491293B (zh) 一种运动状态的上报方法及装置
WO2016121252A1 (ja) 装置及び方法
CN116134787A (zh) 基于信道的波束成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