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37234A - 用于毫米波mimo模式选择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毫米波mimo模式选择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37234A
CN111937234A CN201980023451.8A CN201980023451A CN111937234A CN 111937234 A CN111937234 A CN 111937234A CN 201980023451 A CN201980023451 A CN 201980023451A CN 111937234 A CN111937234 A CN 1119372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
mimo
mode selection
network node
polariz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34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37234B (zh
Inventor
F·卢塞克
Z·霍
O·赞德
E·本特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37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7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37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7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8Diversity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提供了在无线网络(10)中选择通信模式的***和方法,该方法包括通信模式选择过程,该通信模式选择过程可以由相应的装置以自动化方式执行,以标识电子装置(14)与网络节点(12)之间的期望通信模式。确定该期望通信模式基于电子装置(14)的能力和/或电子装置(14)与网络节点(12)之间的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本文所描述的过程在能够装配的电子装置(14)中可以允许与基于极化的MIMO(P‑MIMO)相关联的高数据速率,同时防止因不利信道条件而造成的通信中断。

Description

用于毫米波MIMO模式选择的方法和设备
相关申请数据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4月5日提交的瑞典专利申请No.1830115-0的权益,其公开通过引用在此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技术总体上涉及在网络环境下的电子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并且更特别地,涉及选择MIMO模式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对无线通信***上的数据业务的需求持续增长。自***(4G)无线***(诸如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标准化的长期演进(LTE)***或高级LTE(LTE-A)***)的广泛商业化以来,正在开发下一代无线***。根据3GPP的一种这样的***是第五代(5G)或新无线电(NR)无线***。
为了满足对更高数据速率的需求,无线***期望使用当前免许可频带。高频带(例如,毫米波)可以提供高数据速率,但是与低频带***相比,随着信号的传播,信号功率可能会更快下降。为了提供更宽的覆盖范围,可以在基站侧和用户设备(UE)侧都利用束成形技术。
基于极化的MIMO(P-MIMO)(也称为极化复用)可以潜在地使数据速率加倍,而无需额外的控制/信令开销。已经提出了某些P-MIMO传输技术,并且显示出这些P-MIMO传输技术在有利信道条件(例如,强视线信道或者具有主导传播方向的信道)下可以提供良好的结果。然而,在室内或者室外环境以及高移动性用例中均无法保证视线信道。
鉴于上述,本领域中需要能够利用P-MIMO传输技术但是在通信信道不利于P-MIMO传输的情况下还保持可靠通信方法的方法和装置。
发明内容
所公开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操作电子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所述电子装置的能力或者所述电子装置与基站之间的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中的至少一者来确定模式选择。所述模式选择指示基于极化的MIMO(P-MIMO)或者束MIMO(B-MIMO)中的至少一者。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模式选择向所述基站发送指示通过所述通信信道进行通信的模式的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通信网络中操作电子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所述电子装置与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来确定模式选择,所述模式选择指示基于极化的MIMO(P-MIMO)或者束MIMO(B-MIMO)中的至少一者;以及根据所述模式选择向所述网络节点发送指示通过所述通信信道进行通信的模式的信号。所述信道条件是通过以下步骤来确定的:执行接收束扫描以标识多个束对;以及标识具有相同的束方向和正交极化的至少两个最强束对。所述模式选择基于以下做出:确定具有相同的束方向和正交极化的所述至少两个最强束对的信号强度是否比任何其它束对的信号强度大预定比率。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所述电子装置与所述网络节点之间的所述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信道条件包括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电子装置之间的主导束方向。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所述电子装置上的天线阵列的类型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信号包括指定所述电子装置支持P-MIMO、B-MIMO中的一者或者这两者的能力指示,其中,所述能力指示基于所述电子装置上的天线阵列的类型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模式选择指示B-MIMO。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发送配置数据,所述配置数据指示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极化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极化。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网络节点是第二电子装置。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确定所述模式选择的步骤还基于所述电子装置的能力。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电子装置包括天线布置、以及联接至所述天线布置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成通过以下处理来确定所述信道条件:执行接收束扫描以标识多个束对;以及标识具有相同的束方向和正交极化的至少两个最强束对。所述控制电路还被配置成基于所述信道条件确定模式选择。所述模式选择指示基于极化的MIMO(P-MIMO)或者束MIMO(B-MIMO)中的至少一者。所述模式选择是基于以下做出的:确定具有相同的束方向和正交极化的所述至少两个最强束对的信号强度是否比任何其它束对的信号强度大预定比率。所述控制电路还被配置成根据所述模式选择向所述网络节点发送指示通过所述通信信道进行通信的模式的信号。
根据所述电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控制电路还被配置成确定所述电子装置与所述网络节点之间的所述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
根据所述电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控制电路还被配置成至少基于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电子装置之间的主导束方向来确定所述信道条件。
根据所述电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控制电路还被配置成确定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天线布置的类型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信号包括指定所述电子装置支持P-MIMO、B-MIMO中的一者或者这两者的能力指示,其中,所述能力指示基于所述电子装置上的天线阵列的类型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所述电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模式选择指示B-MIMO。
根据所述电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控制电路还被配置成发送配置数据,所述配置数据指示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极化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极化。
根据所述电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网络节点是第二电子装置。
根据所述电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确定所述模式选择还基于所述电子装置的能力。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过网络节点与电子装置进行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执行多个束的发送束扫描,其中,各个束皆具有唯一的束ID;接收来自所述电子装置的信号,所述信号指定模式选择,所述模式选择指示基于极化的MIMO(P-MIMO)或者束MIMO(B-MIMO)中的至少一者,所述模式选择基于由所述电子装置执行的对所述多个束的分析;以及基于所述模式选择启用或停用P-MIMO。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启用或停用P-MIMO是通过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来进行的。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模式选择基于所述电子装置的能力或者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电子装置之间的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信号包括来自所述电子装置的能力指示,所述能力指示指定所述电子装置支持P-MIMO、B-MIMO中的一者或者这两者,其中,所述能力指示基于所述电子装置上的天线阵列的类型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模式选择指示B-MIMO。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接收配置数据,所述配置数据指示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极化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极化。
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网络节点是第二电子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通过通信信道与电子装置进行通信的网络节点包括天线布置、以及联接至所述天线布置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成执行多个束的发送束扫描,其中,各个束皆具有唯一的束ID;接收来自所述电子装置的请求信号,所述请求信号指定模式选择,所述模式选择指示基于极化的MIMO(P-MIMO)或者束MIMO(B-MIMO)中的至少一者,所述模式选择基于由所述电子装置对所述多个束的分析;以及基于所述模式选择启用或停用P-MIMO。
根据所述网络节点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控制电路还被配置成通过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来启用或停用P-MIMO。
根据所述网络节点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模式选择基于所述电子装置的能力或者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电子装置之间的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所述网络节点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信号包括来自所述电子装置的能力指示,所述能力指示指定所述电子装置支持P-MIMO、B-MIMO中的一者或者这两者,其中,所述能力指示基于所述电子装置上的天线阵列的类型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所述网络节点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模式选择指示B-MIMO。
根据所述网络节点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控制电路还被配置成接收配置数据,所述配置数据指示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极化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极化。
根据所述网络节点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网络节点是第二电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MIMO模式选择进行多束无线无线电通信的网络***的示意性框图。
图2是形成图1的网络***的一部分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3是根据一方面的图1的网络***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各种示例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各种示例的与束扫描相关联的信令图。
图6是根据各种示例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各种示例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介绍
现在,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贯穿全文,使用相同参考标号来指相同要素。应理解,附图不必须按比例绘制。参照一个实施方式描述和/或例示的特征可以按照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方式或者类似的方式和/或与其它实施方式的特征组合或者代替其它实施方式的特征加以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在无线网络中选择通信模式的***和方法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由相应的装置以自动化方式执行通信模式选择过程,以基于电子装置的能力和/或电子装置与基站之间的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来标识电子装置与基站之间的期望通信模式。本文所描述的过程可以允许与基于极化的MIMO相关联的高数据速率,同时防止因不利信道条件而造成的通信中断。
***架构
通常,多输入多输出通信(MIMO)是在LTE中实现的,并且涉及在链路两侧使用多个天线的多个传输层。层数小于或等于具有最少天线的一侧的天线数。对于NR或者通常在使用束成形时的较高频率下,接收装置(例如,电子装置)标识束对(例如,从终端看到达基站的束)。对于利用束成形的毫米波MIMO,电子装置标识最强的束(具有不同的束ID)并且选择最强的束。对于2×2MIMO,这对应于选择两个最强的束对。在这种背景下,将该处理定义为束MIMO(B-MIMO)。如果将电子装置限制成在单个方向上但是以正交极化来操作双发送流,那么我们将其定义为极化MIMO(P-MIMO)。P-MIMO因而是B-MIMO的子集,并且当电子装置标识出具有不同ID的两个束对正在从相同的角度到达但是具有正交极化时,P-MIMO条件是适用的。本文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标识出两个最强的束对实际上是相同的束方向但是具有正交极化,在两个节点(例如,基站与电子装置或者第一电子装置与第二电子装置)之间传送这种标识,从而减少束管理处理的数量。这导致减少相关信令和等待时间的益处。
图1是用于实现所公开技术的示例性网络***10的示意图。应意识到,所例示***是代表性的,并且可以使用其它***来实现所公开技术。示例性网络***10包括根据蜂窝协议(诸如,由3GPP或另一标准发布的协议)操作的基站12。例如,网络***10可以根据LTE、LTE-A或5G NR标准来进行操作。然而,要想到,本文所描述的技术可以基本上应用于在相应的装置之间利用MIMO或多束的任何无线通信***。
所示示例的网络***10支持蜂窝型协议,该蜂窝型协议可以包括电路交换网络技术和/或分组交换网络技术。网络***10包括为一个或更多个电子装置14(在图1中被指定为电子装置14a到14n)服务的基站12。基站12可以支持电子装置14与网络介质16之间的通信,通过该网络介质,电子装置14可以与其它电子装置14、服务器、互联网上的装置等进行通信。基站12可以是接入点、4G网络中的演进NodeB(eNB)或者5G或NR网络中的下一代NodeB(gNB)以及第二终端(例如,装置到装置通信)。如本文所利用的,术语“基站”通常可以指代为用户装置提供服务并使得能够在用户装置与网络介质或第二装置之间进行通信的任何装置,因此包括以上取决于网络实现的特定示例。应意识到,虽然关于本文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使用了术语“基站”,但是根据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电子装置可以与任何类型的网络节点进行通信,包括但不限于第二电子装置或者不同类型的网络元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网络***10支持基站12与电子装置14之间的多束操作,使得基站12可以使用多个束(例如,利用束成形技术生成的束)进行发送,并且电子装置14可以使用一个或更多个接收束进行接收。在多束操作期间,基站12可以使用各个可用的发送束重新发送某些消息(有或没有差异),这被称为束扫描。特别地,当基站12在建立各个电子装置14的特定已知束之前向该电子装置14传送信息时可能出现这种束扫描。例如,可以将束扫描用于动态地确定信道条件是否有利于极化MIMO(P-MIMO)通信,或者是否应使用束MIMO(B-MIMO)。
基站12可以包括执行无线通信、本文所描述的通信模式选择以及基站12的其它功能的操作组件。例如,基站12可以包括控制电路18,该控制电路负责基站12的总体操作,包括控制基站12执行下面更详细描述的操作。控制电路18包括执行代码22的处理器20,诸如操作***和/或其它应用。可以将本公开文档中描述的功能具体实施为代码22的一部分或者具体实施为基站12的其它专用逻辑操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基站12的性质和配置,以其它方式来实现基站12的逻辑功能和/或硬件。因此,所例示和描述的方法仅是示例,并且可以使用其它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控制电路18被实现为或者包括:硬件(例如,微处理器、微控制器、中央处理单元(CPU)等),或者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例如,芯片上***(SoC)、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
可以将代码22以及任何所存储的数据(例如,与基站12的操作相关联的数据)存储在存储器24上。可以以可执行逻辑例程(例如,软件程序)的形式来具体实施所述代码,该代码作为计算机程序产品被存储在基站12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存储器24)上并由处理器20执行。可以将被描述为由基站12执行的功能认为是由基站12执行的方法。
存储器24例如可以是以下项中的一者或多者:缓冲器、闪速存储器、硬盘驱动器、可移除介质、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其它合适的装置。在典型的布置中,存储器24包括用于长期数据存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以及用作控制电路18的***存储器的易失性存储器。存储器24被视为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
基站12包括使得该基站12能够建立各种通信连接的通信电路。例如,基站12可以具有与网络介质16进行通信的网络通信接口26。而且,基站12可以具有无线接口28,通过该无线接口与电子装置14进行无线通信,包括本文所描述的多束操作和过程。无线接口28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路,该无线电电路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射频收发器(也称为调制解调器)、一个或更多个天线组件以及任何合适的调谐器;阻抗匹配电路;以及各种所支持的频带和无线电接入技术所需的任何其它组件。
由基站12服务的电子装置14可以是用户装置(也称为用户设备或UE)或者机器型装置。示例性电子装置14包括但不限于移动无线电话(“智能手机”)、平板计算装置、计算机、使用机器型通信的装置、机器至机器(M2M)通信或装置至装置(D2D)通信(例如,传感器、机器控制器、电器等)、相机、媒体播放器或者与基站12进行无线通信的任何其它装置。
如图2所示,各个电子装置14可以包括执行无线通信、本文所描述的通信模式选择以及电子装置14的其它功能的操作组件。例如,在其它组件当中,各个电子装置14皆可以包括控制电路30,该控制电路负责电子装置14的总体操作,包括控制电子装置14执行下面更详细描述的操作。控制电路30包括执行代码34的处理器32,诸如操作***和/或其它应用。可以将本公开文档中描述的功能具体实施为代码34的一部分或者具体实施为电子装置14的其它专用逻辑操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据电子装置14的性质和配置,以其它方式来实现电子装置14的逻辑功能和/或硬件。因此,所例示和描述的方法仅是示例,并且可以使用其它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控制电路30被实现为或者包括硬件(例如,微处理器、微控制器、中央处理单元(CPU)等)或者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例如,芯片上***(SoC)、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
可以将代码34以及任何存储的数据(例如,与电子装置14的操作相关联的数据)存储在存储器36上。可以以可执行逻辑例程(例如,软件程序)的形式来具体实施所述代码34,该代码作为计算机程序产品被存储在电子装置14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存储器36)上并且由处理器32来执行。可以将被描述为由电子装置14执行的功能认为是由电子装置14执行的方法。
存储器36例如可以是以下项中的一者或多者:缓冲器、闪速存储器、硬盘驱动器、可移除介质、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其它合适的装置。在典型的布置中,存储器36包括用于长期数据存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以及用作控制电路30的***存储器的易失性存储器。存储器36被视为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
电子装置14包括使得该电子装置14能够建立各种通信连接的通信电路。而且,电子装置14可以具有无线接口38,通过该无线接口与基站12进行无线通信,包括本文所描述的多束操作和过程。无线接口38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路,该无线电电路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射频收发器(也称为调制解调器)、至少一个天线组件以及任何合适的调谐器;阻抗匹配电路;以及各种所支持的频带和无线电接入技术所需的任何其它组件。
电子装置14的其它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输入部(例如,按钮、小键盘、触摸表面等)、显示器、麦克风、扬声器、相机、传感器、插孔或电连接器、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源单元、SIM卡、运动传感器(例如,加速度计或陀螺仪)、GPS接收器以及任何其它合适的组件。
选择MIMO模式的过程
参照图3,网络***10可以支持多束操作。基站12可以包括大型天线阵列40,该大型天线阵列包括单独的天线元件42。在一方面,可以将各个天线元件42联接至基站12的相应无线电链路。基站12可以将束形成技术与天线阵列40一起使用,以生成指向电子装置14的多个发送束4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基站12可以具有作为基于极化的MIMO(P-MIMO)***进行操作的能力,在该P-MIMO***中,发送束44是双极化信号。更具体地,在P-MIMO***中,束对中的各个束46和48相对于彼此可以具有正交极化。例如,如果束对44在P-MIMO***中被发送,那么第一束46在相同方向上被发送,但是具有与第二束48的极化正交的极化。
为了使用P-MIMO配置进行有效通信,电子装置14必须支持这种配置。此外,电子装置14可以预测基站与电子装置14之间的通信信道的通信信道条件,以便确定P-MIMO通信是否是可行的或期望的。
参照图4,示出了表示当执行逻辑指令以执行MIMO模式选择时可以由电子装置14执行的步骤的示例性流程图。该流程图描绘了确定电子装置14是否支持P-MIMO配置的示例性方法。尽管是按逻辑进展来例示的,但是图4的框可以按其它顺序和/或在两个或更多个框之间同时执行。因此,可以对所例示的流程图进行改变(包括省略步骤或者添加未示出的步骤,以便增强某些方面的描述)和/或可以按面向对象的方式或者按面向状态的方式来加以实现。
以框50开始,电子装置14确定被包括作为无线接口38的一部分的天线阵列的类型、数量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例如,电子装置14可以确定其无线接口38包括共同定位的正交天线阵列。在另一示例中,电子装置14可以确定其无线接口38包括任意数量的天线阵列或者在电子装置14上的任意位置的天线阵列。在框52处,电子装置14考虑其是否具有共同定位的正交阵列。如果电子装置14没有共同定位的正交阵列,则在框54处,电子装置14仅指示其具有B-MIMO能力。如果电子装置14具有共同定位的正交阵列,则在框56处,电子装置14考虑是否将其配置为仅限于P-MIMO。如果电子装置14不是仅限于P-MIMO,则在框58处,电子装置14指示其具有动态P-MIMO能力。具有动态P-MIMO能力的电子装置14可以选择在P-MIMO与B-MIMO之间交替操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具有动态P-MIMO能力的电子装置14可以根据所估计或确定的通信信道条件来请求P-MIMO或者B-MIMO,如稍后参照图5至图7所描述的。如果将电子装置14配置为仅限于P-MIMO,则在框60处,电子装置14指示其具有静态P-MIMO能力。如果电子装置14具有静态P-MIMO能力,则该电子装置仅可以使用P-MIMO通信进行操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具有静态P-MIMO能力的电子装置14不管通信信道条件如何都使用P-MIMO通信进行操作。当电子装置14向基站12传输其支持P-MIMO作为能力时,该电子装置还可以指定其是否具有在上行链路方向、下行链路方向或者这两者上利用P-MIMO进行通信的能力或配置。
现在,转至图5,电子装置14可以基于由基站12执行的束扫描100来估计信道条件。图5是在基站12与电子装置14之间通过无线通信信道进行通信的信令图。在62,基站12通过发送一个或更多个导频信号102来执行束扫描100。各个导频信号102皆可以指示已经在其上发送的特定束。由此,电子装置14可以接收束扫描100,并且标识出束扫描100中的显示出最有利传输特性的特定束。在基站12包括全向天线的某些实施方式中,通信信道是由导频信号(例如,在下行链路情况下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以及在上行链路情况下的探测参考信号(SRS))来进行探测的。导频信号是在专用时频资源中从基站12上的各个天线元件发送并且通过接收侧(例如,电子装置14)的所有天线接收的。接收器节点因而具有全信道矩阵。通过计算奇异值分解(SVD),电子装置14可以利用不同的流来标识和寻址(addressed)与最强的奇异值相关联的模式。如果电子装置14标识出两个奇异值与相同的方向特性相关联,则可以推断出这两个奇异值是正交极化的。如果从极化的角度将所述两个最强的奇异值标识为正交的,则电子装置14可以假定P-MIMO条件是适用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基站12以如上所述的束来发送导频信号102。发送束扫描由基站12执行,其中,各个束皆具有唯一的束ID。电子装置14执行接收束扫描并且标识束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具有共同定位的双极化天线的电子装置14独立地扫描两个极化。同样,基站12可以独立地扫描两个极化。应意识到,基站12处的极化不必须与电子装置14处的极化对准。电子装置14获知哪些接收束对应于同一方向但是具有不同的极化,该电子装置可以检测在这种情况下P-MIMO条件是否也是适用的。
在64处,电子装置14标识具有相同的束方向和正交极化的至少两个最强束对。电子装置14可以确定所述至少两个最强束对的信号强度是否比任何其它束对的信号强度大预定比率。然后,电子装置14基于对所述至少两个最强正交极化束对的信号强度是否比任何两个其它束对的信号强度大预定比率的确定来选择通信模式。如果所述至少两个最强正交极化束对的信号强度比束扫描100中的其它束对中的任何两个束对的信号强度大预定比率,则电子装置14可以确定P-MIMO条件适用于所述通信信道。在这种情形下,在66处,电子装置14指示对P-MIMO通信的请求并且经由请求信号104将该请求发送至基站12。在68处,在接收到请求信号104时,基站12可以基于由电子装置14在请求信号104中指示的请求来启用或停用P-MIMO通信。
参照图6,示出了表示当执行逻辑指令以确定信道条件和/或选择通信模式时可以由电子装置14执行的步骤的示例性流程图。图7示出了基站12的互补操作,该图示出了表示当执行逻辑指令以执行P-MIMO通信的启用或停用时可以由基站12执行的步骤的示例性流程图。尽管是按逻辑进展来进行例示,但是图6和图7的框可以按其它顺序和/或在两个或更多个框之间同时执行。因此,可以对所例示的流程图进行改变(包括省略步骤或者添加未示出的步骤,以便增强某些方面的描述)和/或可以按面向对象的方式或者按面向状态的方式加以实现。而且,图6表示的方法可以与图7的方法分开地执行,反之亦然。
首先,转至图6,在框70处,电子装置14确定或估计通信信道条件。该步骤可以包括以上参照图5描述的束扫描和分析操作的一些或全部步骤。确定信道条件还可以包括:确定基站12与电子装置14之间是否存在视线、主导模式、主导束方向或者多个可用模式。在72,电子装置14确定通信信道条件对于P-MIMO通信是否可接受。如果该信道条件对于P-MIMO是可接受的,则在框74处,电子装置14向基站12发送P-MIMO请求信号。例如,如果接收束扫描100分析指示有关通信信道的P-MIMO条件和/或如果在基站12与电子装置14之间存在视线或者主导模式,则电子装置14可以确定该信道条件对于P-MIMO是可接受的。如果信道条件对于P-MIMO是不可接受的或者不是有益的,则在框76处,电子装置14向基站12发送B-MIMO请求信号。例如,如果接收束扫描100分析指示在通信信道上不存在P-MIMO条件和/或如果在基站12与电子装置14之间不存在视线,则电子装置14可以确定该信道条件对于P-MIMO是不可接受的。在发送针对B-MIMO的请求之后,电子装置14可以发送配置数据,该配置数据指示要由基站12作为束对发送的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极化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极化。另选地,当通信信道不支持多于单个流时,电子装置14还可以请求单输入单输出(SISO)通信。
现在转至图7,在框78处,基站12接收来自电子装置14的请求信号。在框80处,基站12确定该请求信号是否指示P-MIMO。如果该请求信号指示P-MIMO,则在框82处,基站12启用P-MIMO。如果该请求信号未指示P-MIMO,则在框84处,基站12停用P-MIMO(或者如果已经停用P-MIMO,则保持B-MIMO)。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基站12可以通过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来启用或停用P-MIMO。此外,基站12可以基于电子装置14的请求在上行链路方向、下行链路方向或者这两者上启用P-MIMO。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关于图4所描述的,基站12仅基于电子装置14的能力来启用或停用P-MIMO。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4向基站发送指示该电子装置14的有关经由P-MIMO进行通信的能力的信号,并且基站12通过基于所述装置的能力和/或配置启用或停用P-MIMO来进行响应。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基站12仅基于由电子装置14估计或确定的通信信道条件来启用或停用P-MIMO,如关于图5至图7所描述的。电子装置14向基站发送指示信道条件是否支持P-MIMO通信的信号,并且基站12通过基于通信信道条件启用或停用P-MIMO来进行响应。
还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基站12基于电子装置14的能力(例如,在图4中)和通信信道条件(例如,在图5至图7中)这两者来启用或停用P-MIMO。电子装置14向基站发送指示该电子装置14的有关经由P-MIMO进行通信的能力的信号。如果电子装置14具有P-MIMO能力,则该电子装置还传送有关信道条件是否支持P-MIMO通信的指示,并且基站12通过基于电子装置14的能力和通信信道条件启用或停用P-MIMO来进行响应。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果启用了P-MIMO特征,则进行有关与相同物理天线元件相对应但是具有不同极化的束是应处于同一束组中还是不应处于同一束组中的决定。更具体地,所述决定是极化对的束ID是应处于同一束组中还是不应处于同一束组中。这种决定取决于是否允许利用同一束组中的束进行复用MIMO。
本文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应用于各个双极化束对皆具有共同的束管理处理的大规模MIMO。
结论
尽管已经示出并描述了特定实施方式,但是应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阅读并理解本说明书,将想到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等同物和修改例。

Claims (30)

1.一种在通信网络中操作电子装置(14)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电子装置(14)与网络节点(12)之间的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来确定模式选择,所述模式选择指示基于极化的MIMO P-MIMO或者束MIMO B-MIMO中的至少一者;以及
根据所述模式选择向所述网络节点(12)发送指示通过所述通信信道进行通信的模式的信号,其中,所述信道条件是通过以下来确定的:
执行接收束扫描(100)以标识多个束对;以及
标识(64)具有相同的束方向和正交极化的至少两个最强束对;
其中,所述模式选择基于:确定具有相同的束方向和正交极化的所述至少两个最强束对的信号强度是否比任何其它束对的信号强度大预定比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70)所述电子装置(14)与所述网络节点(12)之间的所述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信道条件包括所述网络节点(12)与所述电子装置(14)之间的主导束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50)所述电子装置(14)上的天线阵列的类型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所述信号包括指定所述电子装置(14)支持P-MIMO、B-MIMO中的一者或者这两者的能力指示,其中,所述能力指示基于所述电子装置(14)上的天线阵列的类型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模式选择指示B-MIMO。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配置数据,所述配置数据指示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极化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极化。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网络节点(12)是第二电子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模式选择的步骤还基于所述电子装置(14)的能力。
9.一种电子装置(14),所述电子装置包括:
天线布置(38),以及
控制电路(30),所述控制电路联接至所述天线布置(38),所述控制电路(30)被配置成:
通过以下处理来确定所述电子装置(14)与网络节点(12)之间的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
执行接收束扫描(100)以标识多个束对;以及
标识具有相同的束方向和正交极化的至少两个最强束对;
基于所述信道条件确定模式选择,所述模式选择指示基于极化的MIMOP-MIMO或者束MIMO B-MIMO中的至少一者,其中,所述模式选择基于:确定具有相同的束方向和正交极化的所述至少两个最强束对的信号强度是否比任何其它束对的信号强度大预定比率;以及
根据所述模式选择向所述网络节点(12)发送指示通过所述通信信道进行通信的模式的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14),其中,所述控制电路(30)被配置成至少基于所述网络节点(12)与所述电子装置(14)之间的主导束方向来确定所述信道条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14),其中,所述控制电路(30)还被配置成:
确定(50)所述电子装置(14)的所述天线布置(38)的类型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所述信号包括指定所述电子装置支持P-MIMO、B-MIMO中的一者或者这两者的能力指示,其中,所述能力指示基于所述电子装置上的天线阵列的类型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14),其中,所述模式选择指示B-MIMO。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14),其中,所述控制电路(30)还被配置成:
发送配置数据,所述配置数据指示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极化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极化。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14),其中,所述网络节点(12)是第二电子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模式选择还基于所述电子装置(14)的能力。
16.一种通过网络节点(12)与电子装置(14)进行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执行(62)针对多个束的发送束扫描,其中,各个束皆具有唯一的束ID;
接收来自所述电子装置(14)的信号,所述信号指定模式选择,所述模式选择指示基于极化的MIMO P-MIMO或者束MIMO B-MIMO中的至少一者,其中,所述模式选择基于由所述电子装置(14)执行的对所述多个束的分析;以及
基于所述模式选择启用或停用P-MIMO。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启用或停用P-MIMO是通过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来进行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模式选择基于所述电子装置(14)的能力或者所述网络节点(12)与所述电子装置(14)之间的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中的至少一者。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信号包括来自所述电子装置(14)的能力指示,所述能力指示指定所述电子装置支持P-MIMO、B-MIMO中的一者或者这两者,其中,所述能力指示基于所述电子装置(14)上的天线阵列的类型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20.根据权利要求16至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模式选择指示B-MIMO。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配置数据,所述配置数据指示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极化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极化。
22.根据权利要求16至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网络节点(12)是第二电子装置。
23.一种网络节点(12),所述网络节点通过通信信道与电子装置(14)进行通信,所述网络节点(12)包括:
天线布置(40),以及
控制电路(18),所述控制电路联接至所述天线布置(40),所述控制电路(18)被配置成:
执行针对多个束的发送束扫描,其中,各个束皆具有唯一的束ID;
接收来自所述电子装置(14)的请求信号,所述请求信号指定模式选择,所述模式选择指示基于极化的MIMO P-MIMO或者束MIMO B-MIMO中的至少一者,其中,所述模式选择基于由所述电子装置(14)对所述多个束的分析;以及
基于所述模式选择启用或停用P-MIMO。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所述控制电路(18)被配置成通过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来启用或停用P-MIMO。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网络节点,其中,所述模式选择基于所述电子装置(14)的能力或者所述网络节点(12)与所述电子装置(14)之间的通信信道的信道条件中的至少一者。
26.根据权利要求23至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所述信号包括来自所述电子装置(14)的能力指示,所述能力指示指定所述电子装置(14)支持P-MIMO、B-MIMO中的一者或者这两者,其中,所述能力指示基于所述电子装置(14)上的天线阵列(38)的类型或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27.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所述模式选择指示B-MIMO。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所述控制电路(18)还被配置成:
接收配置数据,所述配置数据指示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极化和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极化。
29.根据权利要求23至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12),其中,所述网络节点(12)是第二电子装置。
30.一种无线通信***(10),所述无线通信***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14);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23至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12)。
CN201980023451.8A 2018-04-05 2019-03-27 用于毫米波mimo模式选择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119372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SE1830115 2018-04-05
SE1830115-0 2018-04-05
PCT/US2019/024264 WO2019195047A1 (en) 2018-04-05 2019-03-27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llimeter-wave mimo mode selec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7234A true CN111937234A (zh) 2020-11-13
CN111937234B CN111937234B (zh) 2023-12-05

Family

ID=66102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3451.8A Active CN111937234B (zh) 2018-04-05 2019-03-27 用于毫米波mimo模式选择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46770B2 (zh)
EP (1) EP3776731A1 (zh)
JP (1) JP7016429B2 (zh)
CN (1) CN111937234B (zh)
WO (1) WO20191950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85506A1 (en) * 2021-01-29 2023-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beams using spectral efficiency estimates of two port reference signals
US11658704B2 (en) 2021-01-29 2023-05-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beams using spectral efficiency estimates of two port reference signals
US11647494B2 (en) 2021-03-08 2023-05-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dynamically pairing beam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6420A (zh) * 2008-02-15 2011-01-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具有不同极化的多个天线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048487A1 (en) * 2015-09-15 2017-03-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using polarization diversity
WO2017189354A1 (en) * 2016-04-29 2017-11-02 Sony Corporation Proactive mimo relay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18013238A1 (en) * 2016-07-13 2018-0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forming in tdd mimo systems with asymmetric antenna configuration
WO2018017920A1 (en) * 2016-07-21 2018-01-2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Adaptation of mimo mode in mmw wlan systems
WO2018029362A1 (en) * 2016-08-11 2018-02-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device synchronization in a beam-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43826A1 (en) * 2006-04-13 2007-10-18 Acct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es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multi-paths simulating system
ES2361200T3 (es) 2007-03-21 2011-06-14 Alcatel Lucent Método para determinar técnicas de transmisión mimo, estación de base y terminal móvil.
JP5184945B2 (ja) * 2008-04-07 2013-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端末局、無線通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5279677B2 (ja) * 2009-10-13 2013-09-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1101112A (ja) * 2009-11-04 2011-05-19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654202B2 (en) * 2010-01-15 2017-05-16 Harris Corporation Satellite resource reservation and demand based pricing for satellite data broadcast services
KR20130127347A (ko) * 2012-05-10 2013-11-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아날로그 및 디지털 하이브리드 빔포밍을 통한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EP2951605B1 (en) * 2013-02-01 2019-01-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method for alignment of multi-beam antennas in a non line-of-sight scenario
WO2016000096A1 (zh) * 2014-06-09 2016-0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端口映射方法及装置
WO2016080742A1 (en) 2014-11-17 2016-05-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si feedback f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polarized active antenna array
CA2978489C (en) * 2015-03-06 2021-08-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eam forming using an antenna arrangement
KR102109918B1 (ko) * 2015-06-15 2020-05-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안테나 어레이를 사용한 빔포밍 장치 및 방법
US10136456B2 (en) * 2015-11-06 2018-11-2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radio resource
EP3379747A4 (en) * 2015-11-17 2018-11-14 Sony Corporation Terminal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9155660B (zh) * 2016-05-12 2022-08-30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在毫米波无线局域网络中波束成形反馈的***和方法
US10631159B2 (en) 2016-09-01 2020-04-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E capability reporting for dual-polariz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0425144B2 (en) * 2016-09-30 2019-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for assisting in beam sweeping, tracking and recovery
US10362589B2 (en) * 2017-01-23 2019-07-2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356027B1 (ko) * 2017-03-24 2022-01-2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제1 무선접속기술과 제2 무선접속기술을 통해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단말이 측정 결과를 보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0771069B (zh) * 2017-06-16 2023-06-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鲁棒性波束报告的***和方法
ES2899655T3 (es) * 2018-01-29 2022-03-1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Entrenamiento de haces de un dispositivo transceptor de radio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6420A (zh) * 2008-02-15 2011-01-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具有不同极化的多个天线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048487A1 (en) * 2015-09-15 2017-03-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using polarization diversity
WO2017189354A1 (en) * 2016-04-29 2017-11-02 Sony Corporation Proactive mimo relay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18013238A1 (en) * 2016-07-13 2018-0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forming in tdd mimo systems with asymmetric antenna configuration
WO2018017920A1 (en) * 2016-07-21 2018-01-2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Adaptation of mimo mode in mmw wlan systems
WO2018029362A1 (en) * 2016-08-11 2018-02-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device synchronization in a beam-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7234B (zh) 2023-12-05
EP3776731A1 (en) 2021-02-17
US11646770B2 (en) 2023-05-09
JP7016429B2 (ja) 2022-02-04
WO2019195047A1 (en) 2019-10-10
US20210152219A1 (en) 2021-05-20
JP2021518720A (ja) 2021-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321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s beam recovery
US1142480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eam failure recovery
KR102345772B1 (ko) 기지국 제어 빔 관리
US1063036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5471484B (zh)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16095845A (zh) 用于传达独立链路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JP2019516329A (ja) 方法、システムおよび装置
CN109478918B (zh) 波束失败报告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937234B (zh) 用于毫米波mimo模式选择的方法和设备
CN110651434A (zh) 无线通信***中波束相关性的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EP4018563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determining beamforming direction
US20200229003A1 (en) Access Point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837773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interference in multi trp systems
CN112054831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12534741A (zh) 用于针对波束/极化mimo通信选择模式a/b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