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00363A -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00363A
CN111900363A CN202010852522.XA CN202010852522A CN111900363A CN 111900363 A CN111900363 A CN 111900363A CN 202010852522 A CN202010852522 A CN 202010852522A CN 111900363 A CN111900363 A CN 1119003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lithium
cor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5252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亚楠
曾家江
李素丽
李俊义
徐延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5252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003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00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03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极片和锂离子电池。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括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10~90):(10~90)。本发明通过对钴酸锂体相进行改性,有效的提升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本发明通过将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混合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有效的提升了电芯的高温稳定性、降低了电芯的生产成本;本发明通过对混合后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DSC测试,将DSC放热峰的出峰位置与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加入比例建立联系。

Description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极片和锂离子 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展,锂离子二次电池凭借其独特的高容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较高的能量密度、清洁无污染等优势,逐渐占据了电池行业的大部分市场,目前锂离子电池多应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电动汽车上面。随着人类对电池需求的不断提高,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使用寿命、安全性能、热稳定性能、降低电芯成本逐渐成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发展方向。
锂离子电池原材料成本中,钴酸锂正极活性物质的比重最大,达到总体的40%以上。而且随着钴资源的逐渐减少和价格的持续上升,将导致锂离子电池成本和售价进一步升高。
因此,提供一种价格低廉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是目前普遍追求的。
发明内容
研究发现,镍和锰资源丰富、价格较低,约为钴酸锂价格的50%左右,使得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作为钴酸锂的替代品降低锂离子电池的成本成为可能。同时,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明显优于钴酸锂,有着更好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
本发明通过将钴酸锂与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混合用作正极活性物质,有效的提升电芯的热稳定性能及安全性能,同时有效的降低电芯的生产成本。通过对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的出峰位置的测试结果分析发现,加入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后,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的出峰位置发生明显变化,具体的,DSC放热峰的出峰位置向更高温度方向移动,且随着加入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含量的增加,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的出峰位置变化越大(即温度变化越大),说明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加入对稳定正极活性物质的结构有重要作用。
更进一步的,通过对钴酸锂进行包覆掺杂改性可以有效的提升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在高电压体系下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进而实现从正极活性物质的角度提升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括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10~90):(10~90)。
具体的,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20~80):(80~20),例如为20:80、30:70、40:60、50:50、60:40、70:30或80:20。
具体的,所述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化学通式为Li(NixCoyMn1-x-y)O2,其中,0.3≤x≤0.9,0.1≤y≤0.4。
示例性地,所述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化学式为Li(Ni1/3Co1/3Mn1/3)O2、Li(Ni0.5Co0.3Mn0.2)O2(NCM532)、Li(Ni0.6Co0.2Mn0.2)O2(NCM622)、Li(Ni0.8Co0.1Mn0.1)O2(NCM811)或Li(Ni0.9Co0.05Mn0.05)O2
具体的,所述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中值粒径D50为3.5~12μm。
具体的,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包括至少一种核材料和至少一种壳材料,所述至少一种壳材料包覆在所述至少一种核材料表面形成至少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
所述至少一种核材料的组成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地选自LixMe1-yMyO2,其中,Me=Co1-a-bAlaZb,M为Al、Mg、Ti、Zr、Co、Ni、Mn、Y、La、Sr、W、Sc中的一种或多种,Z为Mg、Ti、Zr、Co、Ni、Mn中的一种或多种;0.95≤x≤1.05,0≤y≤0.1,0≤a≤0.2,0≤b≤0.1;
所述至少一种壳材料的组成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地选自金属氟化物、金属氧化物、金属硼酸盐化合物、金属磷酸盐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的,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包括至少一种核材料和至少一种壳材料,所述至少一种壳材料包覆在所述至少一种核材料表面形成至少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即形成的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可以定义为An×Bn,其中An代表至少一种核材料,所述Bn代表至少一种壳材料。
具体的,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包括两种核材料和一种壳材料,所述壳材料包覆在所述两种核材料表面形成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即形成的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可以定义为(A1+A2)×B1,其中A1和A2代表两种组成不同的核材料,B1代表壳材料。
具体的,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包括两种核材料和两种壳材料,一种壳材料包覆在一种核材料表面形成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另一种壳材料包覆在另一种核材料表面形成另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即形成的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可以定义为A1×B1+A2×B2,其中A1和A2代表两种组成不同的核材料,所述B1和B2代表两种组成不同的壳材料,A1×B1+A2×B2即为形成的两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
具体的,当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包括至少一种核材料时,多种核材料的结构、组成、粒径和加入量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例如粒径不同、组成不同、结构不同、加入量不同。
具体的,当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包括至少一种壳材料时,多种壳材料的结构、组成、粒径和加入量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例如粒径不同、组成不同、结构不同、加入量不同。
具体的,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的粒径D50为9~18μm,如9μm、10μm、11μm、12μm、13μm、14μm、15μm、16μm、17μm、18μm等。
其中,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可以是相同颗粒大小的活性物质组成的,也可以是由大颗粒的活性物质和小颗粒的活性物质级配得到,其中大颗粒的活性物质的粒径D50为8~20μm,小颗粒的活性物质的粒径D50为4~7μm。
具体的,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中的壳材料的厚度为≤40nm,如5-30nm,如5nm、6nm、8nm、10nm、12nm、15nm、18nm、20nm、22nm、23nm、5nm、28nm、30nm、35nm、38nm或40nm。
具体的,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中壳材料的质量占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总质量的0.03~0.5%,如0.03%、0.04%、0.05%、0.06%、0.07%、0.08%、0.09%、0.1%、0.2%、0.3%、0.4%或0.5%。
具体的,所述金属氟化物选自AlF3、Li3F、MgF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的,所述金属氧化物选自Al2O3、TiO2、ZrO2、MgO2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的,所述金属硼酸盐化合物选自AlBO3
具体的,所述金属磷酸盐化合物选自AlPO4、Li3PO4等中的一种或两种。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按照一定比例的混合,制备得到所述正极活性物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正极片,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具体的,含有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片的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的出峰温度T满足T=(1.06-1.235)×Ta,其中Ta为未加入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制备得到的正极片的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的出峰温度。
具体的,加入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后制备得到的正极片的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的出峰位置(出峰温度)发生明显变化,具体的,随着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含量的增加,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的出峰位置(出峰温度)向更高温度方向移动,且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含量越大,相比于未加入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制备得到的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的出峰位置(出峰温度)变化越大。
示例性地,研究发现,
当0.1≤K≤0.2时,T的取值范围为:(1.06-1.08)×Ta;
当0.2<K≤0.3时,T的取值范围为:(1.08-1.10)×Ta;
当0.3<K≤0.4时,T的取值范围为:(1.10-1.12)×Ta;
当0.4<K≤0.5时,T的取值范围为:(1.12-1.14)×Ta;
当0.5<K≤0.6时,T的取值范围为:(1.140-1.165)×Ta;
当0.6<K≤0.7时,T的取值范围为:(1.165-1.190)×Ta;
当0.7<K≤0.8时,T的取值范围为:(1.190-1.215)×Ta;
当0.8<K≤0.9时,T的取值范围为:(1.215-1.235)×Ta;
其中,K为正极活性物质中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占正极活性物质总质量(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和)的质量比。
根据本发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还包括导电剂和粘结剂。
具体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70-99wt%的正极活性物质、0.5-15wt%的导电剂、0.5-15wt%的粘结剂。
具体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80-98wt%的正极活性物质、1-10wt%的导电剂、1-10wt%的粘结剂。
具体的,所述导电剂选自导电炭黑、乙炔黑、科琴黑、导电石墨、导电碳纤维、碳纳米管、金属粉或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的,所述粘结剂选自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或聚丙烯酸锂(PAALi)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上述的正极片。
根据本发明,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负极片、隔膜和电解液。
具体的,所述电解液包括非水溶剂、导电锂盐、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腈类化合物、碳酸亚乙烯酯、1,3-丙烯磺酸内酯。
具体的,所述非水有机溶剂选自环状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与线性碳酸酯和线性羧酸酯两者中的至少一种按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物。
具体的,所述的环状碳酸酯选自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线性碳酸酯选自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甲乙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线性羧酸酯选自丙酸乙酯、丙酸丙酯和乙酸丙酯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的,所述的非水有机溶剂以总体积为100vol%为计,其中,所述环状碳酸酯的体积分数为20-40vol%,所述线性碳酸酯和/或线性羧酸酯的体积分数为60-80vol%。
具体的,所述导电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盐、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的,所述腈类化合物选自己二腈、丁二腈、1,2-二(氰乙氧基)乙烷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的,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
具体的,所述负极片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70-99wt%的负极活性物质、0.5-15wt%的导电剂、0.5-15wt%的粘结剂。
具体的,所述负极片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80-98wt%的负极活性物质、1-10wt%的导电剂、1-10wt%的粘结剂。
具体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选自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硬炭、中间相碳微球、钛酸锂、硅碳、氧化亚硅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具体的,所使用的隔膜为聚丙烯为基材的材料,或在此基础上单面或双面涂覆陶瓷的涂胶隔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对钴酸锂体相进行改性,有效的提升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
(2)本发明通过将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混合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有效的提升了电芯的高温稳定性、降低了电芯的生产成本;
(3)本发明通过对混合后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DSC测试,将DSC放热峰的出峰位置与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加入比例建立联系,利用所述联系,可算出不同比例的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加入后正极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从而在电芯设计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正极活性物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实施例7、对比例1、对比例2的DSC曲线;
图2为实施例7和实施例10的DSC曲线;
图3为实施例1、实施例7、对比例1、对比例2的高温循环曲线;
图4为实施例7和实施例10的高温循环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是通过包括如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
a)准备至少一种核材料;
b)准备至少一种壳材料;
c)将步骤b)的至少一种壳材料包覆在步骤a)的至少一种核材料表面形成至少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
根据本发明,步骤a)中所述核材料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1)将钴源、含Al元素的化合物和含Z元素的化合物配置成水溶液;
2)将上述水溶液、络合物和沉淀剂混合,反应,得到含有Al以及Z掺杂的钴的碳酸盐MeCO3
3)将含有Al以及Z掺杂的钴的碳酸盐MeCO3煅烧,得到含有Al以及Z掺杂的钴的前驱体Me3O4
4)将锂源、任选地含M元素的化合物、含有Al以及Z掺杂的钴的前驱体Me3O4进行煅烧,得到核材料。
步骤1)中,
具体的,所述的钴源选自乙酸钴、草酸钴、硝酸钴、硫酸钴、氯化钴、氢氧化钴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的,所述含Al元素的化合物选自含有Al元素的氧化物、氯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草酸盐、醋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的,所述含Z元素的化合物选自含有Z元素的氧化物、氯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草酸盐、醋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的,所述钴源、含Al元素的化合物和含Z元素的化合物的摩尔比为使得所述Co、Al、Z的摩尔比为1-a-b:a:b,其中0≤a≤0.2,0≤b≤0.1。
具体的,所述水溶液中,钴源的浓度为0.8-3.8mol/L。
步骤2)中,
具体的,所述络合剂选自氨水,所述氨水的浓度为20%~25%。
具体的,所述沉淀剂选自可溶性碱,所述可溶性碱选自Na2CO3、NH4HCO3、(NH4)2CO3等中的一种。
具体的,所述络合物和沉淀剂的质量比为2:1~1:1。
具体的,混合体系中,所述沉淀剂的浓度为0.8-3.8mol/L。
具体的,所述反应的温度为30-80℃,所述反应的时间为10-20小时。
具体的,所述水溶液、络合物溶液和沉淀剂溶液混合后会发生络合沉淀反应。
步骤3)中,
具体的,所述煅烧的温度为920-1000℃,所述煅烧的时间为8-12小时。所述煅烧是在空气气氛下进行的。
步骤4)中,
具体的,所述含M元素的化合物选自M的氧化物、氯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草酸盐、醋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的,所述锂源选自氢氧化锂、硝酸锂、碳酸锂、草酸锂、醋酸锂、氧化锂、柠檬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的,所述锂源、含M元素的化合物、含有Al以及Z掺杂的钴的前驱体Me3O4的摩尔比为使得Li、Me、M的摩尔比为x:1-y:y,其中0.95≤x≤1.05,0≤y≤0.1。
具体的,所述煅烧的温度为900-1050℃,所述煅烧的时间为8-12小时。所述煅烧是在空气气氛下进行的。
根据本发明,步骤a)中所述核材料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1’)将钴源配置成水溶液;
2’)将上述水溶液、络合物和沉淀剂混合,反应,得到钴的碳酸盐CoCO3
3’)将钴的碳酸盐CoCO3煅烧,得到钴的前驱体Co3O4
4’)将锂源、含Al元素的化合物、含Z元素的化合物、任选地含M元素的化合物、钴的前驱体Co3O4进行煅烧,得到核材料。
根据本发明,步骤b)中,所述壳材料选自金属氧化物、金属氟化物、金属硼酸盐化合物、金属磷酸盐化合物。
根据本发明,所述步骤c)包括如下步骤:
将至少一种核材料与至少一种壳材料经过物理混合后,进行煅烧,得到至少一种壳材料包覆在至少一种核材料表面的至少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
具体的,所述物理混合的时间为2-4h;所述物理混合例如是搅拌、球磨、研磨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煅烧的温度为800-1000℃,所述煅烧的时间为6-9h,所述煅烧是在空气气氛下进行的。
下文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下列实施例仅为示例性地说明和解释本发明,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涵盖在本发明旨在保护的范围内。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材料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并非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中值粒径D50为4.0~7.5μm,化学式为Li(Ni0.5Co0.3Mn0.2)O2
实施例1
一种高电压体系下循环性能优异的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包括核材料A1、A2和壳材料B1,其中壳材料B1包覆在核材料A1、A2表面形成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
核材料A1、A2的组成为LiCo0.998Al0.001Mg0.001O2,核材料A1的粒径D50为5.5μm,核材料A2的粒径D50为18.0μm,核材料A1和核材料A2的质量比为20:80;壳材料B1为Li2MgTiO4;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的分子式为0.004Li2MgTiO4·0.996Li0.998Al0.001Mg0.001O2
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CoCl2、Al2(SO4)3、MgSO4用水溶液溶解,配置成摩尔比Co:Al:Mg=99.9:0.05:0.05的溶液,其中混合盐中Co2+的浓度为1.25mol/L,选用浓氨水和蒸馏水按体积比1:10配置成络合剂溶液;选用1.2mol/L的碳酸钠溶液作为沉淀剂溶液;在反应釜中注入其溶剂1/3的沉淀剂溶液,在强力搅拌作用和惰性气体保护下,采用并流控制流量方式继续向反应釜中同时注入上述的混合盐溶液、络合剂溶液和沉淀剂溶液使其反应,并流控制流量的速度不超过200L/h,同时进行搅拌,搅拌速度不超过200rpm,并控制反应体系的pH值为6-12,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釜的温度在70-80℃;反应过程中实时监控反应体系中掺杂元素Al、Mg、Co的液相离子浓度;连续反应重复结晶3次后进行离心过滤,得到Al、Mg双元素共掺杂的钴的碳酸盐(Co0.999Al0.0005Mg0.0005CO3),将上述Al、Mg双元素共掺杂的钴的碳酸盐置于马弗炉中煅烧,煅烧温度为930℃,时间为10h,然后对煅烧产物进行粉碎处理,得到颗粒分布均匀的Al、Mg共掺杂的Co3O4前驱体;
(2)将上述制备的Al、Mg、Ni共掺杂的Co3O4前驱体、Li2CO3、MgSO4与Al2O3混合,Co:Mg:Al=0.999:0.0005:0.00005,其中Li与Co的摩尔比为100:99.6,将上述物质经过物理混合后,置于马弗炉中煅烧,煅烧温度为1035℃,煅烧时间为11h,然后对煅烧产物进行粉碎处理,得到颗粒分布均匀的LiCo0.998Al0.001Mg0.001O2(即核材料A1的粒径D50为5.5μm,核材料A2的粒径D50为18.0μm);
(3)将上述制备的核材料A(核材料A1和核材料A2的质量比为20:80)按照摩尔比例Li:Mg:Ti:A=0.2:0.4:0.4:99.6称取碳酸锂、氧化镁、氧化钛与上述A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后置于马弗炉中煅烧,煅烧温度为950℃,煅烧时间为8h,然后对煅烧产物进行粉碎处理,得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的分子式为:
0.004Li2MgTiO4·0.996LiCo0.998Al0.001Mg0.001O2
(4)将上述制得的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导电剂Super-P,粘结剂聚偏四氟乙烯,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分散,其中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质量比为90:10的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导电剂及粘结剂的配比为97%:1.5%:1.5%,搅拌均匀后,得到正极浆料;
将所述正极浆料均匀涂覆在铝箔表面,经过五段烘箱烘烤后收卷,五段烘箱的温度设置分别为70℃、80℃、95℃、120℃、120℃,经五段烘烤后,再将涂覆正极浆料的集流体置于100℃的烘箱中烘烤8h,得到涂覆正极涂层的集流体,对烘烤后的集流体进行辊压,压实密度为4.0g/cm3,制得正极片。
(5)将人造石墨(粒径D50:13±1μm,石墨化度94±0.5%,二次颗粒与单颗粒混合,其中二次颗粒质量占比50%)、超导炭黑(Super-P)、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丁苯橡胶(SBR)按照96.4%:2%:0.8%:0.8%的质量比与去离子水混合,制成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布在8μm的铜箔上烘干,烘烤温度为100℃,烘烤4h,并辊压,得到压实密度为1.65g/cm3的负极片。
(6)所使用的隔膜为单面陶瓷+双面油性LBG涂胶隔膜;电解液以LiPF6作为锂盐,以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和碳酸二甲酯(DMC)的混合物为溶剂,加入4%的1,3-丙烯磺酸内酯、6%的碳酸亚乙烯酯、1%的丁二腈,2%的己二腈作为添加剂制得;
将正极片、负极片、隔膜通过卷绕制成电芯,用铝塑膜封装,在氮气保护的烘箱中,控制温度为120℃,烘烤36h,注入电解液,进行化成分选等工序,最终得到容量为5Ah的软包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2
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80:20。
实施例3
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70:30。
实施例4
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60:40。
实施例5
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50:50。
实施例6
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60:40。
实施例7
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30:70。
实施例8
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20:80。
实施例9
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10:90。
实施例10
其他同实施例7,不同之处在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为未包覆改性的钴酸锂。
对比例1
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质量比为100:0,即在配料过程中不加入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
对比例2
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质量比为0:100,即在配料过程中不加入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
将实施例1-10和对比例1-2制得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和图1-4所示:
表1各实施例与对比例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数据汇总
Figure BDA0002645205310000131
由表1可以看出:使用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成本方面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它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和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上述实施例1-10和对比例1-2制备得到的电池进行如下表征和表征结果的说明:
(1)成本降低率
成本降低率的计算方法为以对比例1制备得到仅含有钴酸锂的正极片的制备成本为单位1,通过计算其他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得到的正极片的制备成本,计算成本降低率(以上价格均是根据市场均值估算,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波动)。
结论:由于目前镍和锰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因此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成本比钴酸锂材料有明显的优势,加入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后可以有效的降低电芯的成本,随着正极活性物质中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含量的增加,其成本降低明显。
(2)正极片DSC
对满电的正极片拆解并进行DSC测试,记录不同组别电芯的DSC放热峰出峰温度,得到表1中的实验数据,其中温度移动百分比的计算公式是:(满电正极片的DSC放热峰出峰的起始温度-对比例1的满电正极片的DSC放热峰起始温度)/对比例1的满电正极片的DSC放热峰起始温度。对比例1的满电正极片的DSC放热峰起始温度为240.4℃,当向体系中加入10%的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后(实施例1),可以发现其放热峰出峰的起始温度向后移动到248.37℃,向高温度区域移动了8℃,说明加入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后,正极片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变优。对比实施例1-9,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加入量不同的情况下,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出峰位置是不同的,且随着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加入量增加,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出峰的起始温度提升,成梯度上升趋势。
具体的,DSC放热峰出峰温度移动程度与加入的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对应关系为:含有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片的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的出峰温度T满足T=(1.06-1.235)×Ta,其中Ta为未加入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制备得到的正极片的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的出峰温度;具体地:
当0.1≤K≤0.2时,T的取值范围为:(1.06-1.08)×Ta;
当0.2<K≤0.3时,T的取值范围为:(1.08-1.10)×Ta;
当0.3<K≤0.4时,T的取值范围为:(1.10-1.12)×Ta;
当0.4<K≤0.5时,T的取值范围为:(1.12-1.14)×Ta;
当0.5<K≤0.6时,T的取值范围为:(1.140-1.165)×Ta;
当0.6<K≤0.7时,T的取值范围为:(1.165-1.190)×Ta;
当0.7<K≤0.8时,T的取值范围为:(1.190-1.215)×Ta;
当0.8<K≤0.9时,T的取值范围为:(1.215-1.235)×Ta。
同时,对比实施例7和实施例10,两者所选用的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相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加入比例相同,只是所选用的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不同,其中实施例10所选用的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是未做改性的纯相的钴酸锂,没有经过掺杂与包覆,对比两者的DSC测试数据,实施例7的DSC出峰位置比实施例10的DSC出峰位置明显向右移动了4℃,说明通过本发明的掺杂包覆手段可以有效的提升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
(3)45℃循环性能
将实施例1-10和对比例1-2所得的锂离子电池在45℃下以1C/1C的充放电倍率下进行充放电循环500次,记录循环放电容量并除以第1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即得容量保持率。
由于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因此将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与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混合用作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有效的提升锂离子电池的高温性能,对比实施例1与对比例1可以发现,在体系中加入10%的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循环性能可以提升0.5%左右,当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加入量达到70%时(实施例7),循环500T后的容量保持率提升至92.05%,而随着三元材料比例的进一步提升,当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加入量高于70%后,循环性能有比较明显的下降,例如实施例8,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加入量在80%,循环500T后的容量保持率在90.69%,这是由于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耐高电压性能会稍差于钴酸锂,所以当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加入量过多的时候,在高电压体系下的循环性能会有一定的牺牲。对比实施例7与实施例10的高温循环数据,数据表明,循环的容量保持率于DSC的测试结果是一致的,通过对钴酸锂的掺杂包覆改性,可以有效的提升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从而提升其高温循环性能。
(4)安全性能
实施例1-9与对比例1相比,在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中加入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可以有效的提升其安全性能,并且,随着镍钴锰酸锂三元加入量的增加,电芯的安全性能越好。当正极活性物质仅为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时,炉温测试的通过率仅为15%,而当正极活性物质仅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其炉温的通过率为100%,当向体系中加入10%的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时,安全测试的通过率由15%提升至25%,当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加入量达到70%时,安全性能测试的通过率可以达到80%。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采用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与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混合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方式,有效的提升了电芯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时电芯成本有很大程度的降低,通过对改性后正极活性物质的DSC进行测试,发现加入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后,DSC放热峰的起始温度明显向高温度方向移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范围。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括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10~90):(10~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质量比为(20~80):(80~2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化学通式为Li(NixCoyMn1-x-y)O2,其中,0.3≤x≤0.9,0.1≤y≤0.4。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包括至少一种核材料和至少一种壳材料,所述至少一种壳材料包覆在所述至少一种核材料表面形成至少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
所述至少一种核材料的组成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地选自LixMe1-yMyO2,其中,Me=Co1-a-bAlaZb,M为Al、Mg、Ti、Zr、Co、Ni、Mn、Y、La、Sr、W、Sc中的一种或多种,Z为Mg、Ti、Zr、Co、Ni、Mn中的一种或多种;0.95≤x≤1.05,0≤y≤0.1,0≤a≤0.2,0≤b≤0.1;
所述至少一种壳材料的组成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地选自金属氟化物、金属氧化物、金属硼酸盐化合物、金属磷酸盐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包括至少一种核材料和至少一种壳材料,所述至少一种壳材料包覆在所述至少一种核材料表面形成至少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即形成的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可以定义为An×Bn,其中An代表至少一种核材料,所述Bn代表至少一种壳材料;和/或,
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包括两种核材料和一种壳材料,所述壳材料包覆在所述两种核材料表面形成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即形成的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可以定义为(A1+A2)×B1,其中A1和A2代表两种组成不同的核材料,B1代表壳材料;和/或,
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包括两种核材料和两种壳材料,一种壳材料包覆在一种核材料表面形成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另一种壳材料包覆在另一种核材料表面形成另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即形成的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可以定义为A1×B1+A2×B2,其中A1和A2代表两种组成不同的核材料,所述B1和B2代表两种组成不同的壳材料,A1×B1+A2×B2即为形成的两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的粒径D50为9~18μm;和/或,
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可以是相同颗粒大小的活性物质组成的,也可以是由大颗粒的活性物质和小颗粒的活性物质级配得到,其中大颗粒的活性物质的粒径D50为8~20μm,小颗粒的活性物质的粒径D50为4~7μm;和/或,
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中的壳材料的厚度为≤40nm;和/或,
所述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中壳材料的质量占正极钴酸锂活性物质总质量的0.03~0.5%。
7.一种正极片,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极片,其特征在于,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片的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的出峰温度T满足T=(1.06-1.235)×Ta,其中Ta为未加入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制备得到的正极片的满电极片的DSC放热峰的出峰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还包括导电剂和粘结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70-99wt%的正极活性物质、0.5-15wt%的导电剂、0.5-15wt%的粘结剂。
10.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正极片。
CN202010852522.XA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Pending CN1119003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52522.XA CN111900363A (zh)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52522.XA CN111900363A (zh)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00363A true CN111900363A (zh) 2020-11-06

Family

ID=73230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52522.XA Pending CN111900363A (zh)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00363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06215A (zh) * 2021-04-30 2021-08-0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材料及锂离子电池
CN114267816A (zh) * 2021-12-21 2022-04-0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片及其电池
CN114361415A (zh) * 2021-12-29 2022-04-15 浙江美达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多核型核壳结构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4656000A (zh) * 2022-03-31 2022-06-24 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镍钴锰酸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CN115000369A (zh) * 2022-05-31 2022-09-02 上海瑞浦青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正极材料、正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5036459A (zh) * 2021-03-05 2022-09-09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包括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2512A (zh) * 2002-11-01 2005-11-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101987A (zh) * 2007-07-31 2008-01-09 江苏天鹏电源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材料的配方
CN101388449A (zh) * 2008-10-31 2009-03-18 上海南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功率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及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01901906A (zh) * 2010-07-22 2010-12-0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正极材料
CN102332577A (zh) * 2011-09-21 2012-01-2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材料
CN102569722A (zh) * 2012-02-20 2012-07-1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正极
CN103022499A (zh) * 2012-12-03 2013-04-03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
CN103066282A (zh) * 2013-01-10 2013-04-24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高电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包含该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CN103985857A (zh) * 2014-05-19 2014-08-13 青岛乾运高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150118564A1 (en) * 2013-10-29 2015-04-30 Nichia Corporation Positive electrode composition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107925065A (zh) * 2015-10-20 2018-04-17 株式会社Lg化学 包含具有多层结构的锂金属氧化物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包含其的正极
CN108123114A (zh) * 2016-11-28 2018-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8448056A (zh) * 2018-03-15 2018-08-24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能量密度正极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8767255A (zh) * 2018-05-28 2018-11-06 格林美(无锡)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电压高容量型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86738A (zh) * 2017-11-15 2019-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电压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0224131A (zh) * 2019-07-03 2019-09-10 珠海冠宇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29477A (zh) * 2018-07-16 2020-01-2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2512A (zh) * 2002-11-01 2005-11-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101987A (zh) * 2007-07-31 2008-01-09 江苏天鹏电源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材料的配方
CN101388449A (zh) * 2008-10-31 2009-03-18 上海南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功率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及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01901906A (zh) * 2010-07-22 2010-12-0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正极材料
CN102332577A (zh) * 2011-09-21 2012-01-2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材料
CN102569722A (zh) * 2012-02-20 2012-07-1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正极
CN103022499A (zh) * 2012-12-03 2013-04-03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
CN103066282A (zh) * 2013-01-10 2013-04-24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高电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包含该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US20150118564A1 (en) * 2013-10-29 2015-04-30 Nichia Corporation Positive electrode composition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103985857A (zh) * 2014-05-19 2014-08-13 青岛乾运高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925065A (zh) * 2015-10-20 2018-04-17 株式会社Lg化学 包含具有多层结构的锂金属氧化物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包含其的正极
CN108123114A (zh) * 2016-11-28 2018-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9786738A (zh) * 2017-11-15 2019-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电压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8448056A (zh) * 2018-03-15 2018-08-24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能量密度正极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8767255A (zh) * 2018-05-28 2018-11-06 格林美(无锡)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电压高容量型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29477A (zh) * 2018-07-16 2020-01-2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CN110224131A (zh) * 2019-07-03 2019-09-10 珠海冠宇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6459A (zh) * 2021-03-05 2022-09-09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包括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电池
CN113206215A (zh) * 2021-04-30 2021-08-0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材料及锂离子电池
CN114267816A (zh) * 2021-12-21 2022-04-0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片及其电池
CN114361415A (zh) * 2021-12-29 2022-04-15 浙江美达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多核型核壳结构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4656000A (zh) * 2022-03-31 2022-06-24 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镍钴锰酸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CN114656000B (zh) * 2022-03-31 2024-03-19 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镍钴锰酸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CN115000369A (zh) * 2022-05-31 2022-09-02 上海瑞浦青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正极材料、正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80024B (zh) P3结构的钠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钠离子电池
Tang et al.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thium-rich cathode material Li [Li0. 2Ni0. 15Mn0. 55Co0. 1-xAlx] O2
JP4973825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法、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1900363A (zh)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JP4595475B2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762980B1 (ko) 정극 활성 물질 입자 분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비수전해질 이차 전지
JP7181218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に使用するためのグラフェン/三元系材料複合体を調製する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物
JP5879761B2 (ja) リチウム複合化合物粒子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20170075596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JP2012190580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WO2010106768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50886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法
CN111900361A (zh)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用途
JP6020204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1900480A (zh) 一种高低温性能优异的高电压锂离子电池
CN111900359A (zh) 一种高电压钴酸锂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1900479A (zh) 一种高温性能优异的锂离子电池
WO2020090678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使用方法
WO2013125798A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KR102176654B1 (ko) 리튬 복합 산화물의 제조 방법, 이에 의하여 제조된 리튬 복합 산화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비수 전해질 이차전지
KR101991254B1 (ko) 고출력 장수명을 나타내는 혼합 양극활물질
TW202324810A (zh) 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及其製法與應用
CN115036451A (zh)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包括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电池
JP2013203565A (ja) 複合金属酸化物、ナトリ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ナトリ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ナトリウム二次電池
CN115036460A (zh)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包括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