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4091A - 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4091A
CN111864091A CN202010656295.3A CN202010656295A CN111864091A CN 111864091 A CN111864091 A CN 111864091A CN 202010656295 A CN202010656295 A CN 202010656295A CN 111864091 A CN111864091 A CN 1118640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cavity
light
layer
electrod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562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佳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5629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640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640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40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同层设置的多个第一电极和设于多个第一电极的同一侧的多个第二电极,每一个第一电极和对应的第二电极相对设置形成微腔,微腔内设有有机层,有机层的厚度处于预设范围内,使得微腔具有目标光学长度,所述微腔的目标光学长度L满足
Figure DDA0002576865690000011
其中,Ф为光在对应的第一电极的相移与光在对应的第二电极的相移之和,λ为对应的微腔发射的光线的波长,m为1;该方案可以提高OLED显示面板中发光器件整体的发光性能,并且也有效节省了材料成本。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器件的制造,具体涉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通过有机发光材料中的载流子在电场驱动下的注入和复合,从而自发光,具有轻薄、分辨率高、色域广、节能以及柔性等优势。
具体的,OLED显示面板中包含微腔结构,微腔结构的光学长度影响发光性能,进一步的,微腔结构中的膜层厚度又影响微腔的光学长度。如果光学长度过大,会消耗较多的膜层材料,也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光性能,如果光学长度过小,会造成发光性能下降。
综上所述,有必要提供可以提升OLED显示面板整体的发光性能的显示面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显示面板,通过将显示面板的微腔内的有机层的厚度设置为处于预设范围内,使得微腔具有目标光学长度,且目标光学长度L满足
Figure BDA0002576865670000011
其中,Ф为光在对应的第一电极的相移与光在对应的第二电极的相移之和,λ为对应的微腔发射的光线的波长,m为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OLED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器件整体的发光性能较低以及膜层材料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多个第一电极,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同层设置;
多个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第二电极设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同一侧,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中每一个第一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中对应的第二电极相对设置形成微腔,所述微腔内设有有机层,所述有机层的厚度处于预设范围内,使得所述微腔具有目标光学长度,所述微腔的目标光学长度L满足
Figure BDA0002576865670000012
其中,所述Ф为对应的微腔发射的光线在对应的第一电极的相移与光在对应的第二电极的相移之和,所述λ为对应的微腔发射的光线的波长,所述m为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微腔的目标光学长度L为
Figure BDA0002576865670000021
其中,所述Ф为光在对应的第一电极的相移与光在对应的第二电极的相移之和,所述λm为对应的微腔的共振波长,所述N为所述有机层的层数,所述i为大于0且不大于所述N的正整数,所述ni为对应的有机层中第i层有机层的折射率,所述di为所述第i层有机层的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红光时,所述微腔的长度不小于121纳米,且不大于151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绿光时,所述微腔的长度不小于106纳米,且不大于126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蓝光时,所述微腔的长度不小于76纳米,且不大于91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有机层包括:
传输层,所述传输层设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和对应的第二电极之间,所述传输层用于传输对应第一电极中的空穴。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红光时,所述微腔对应的传输层的厚度不小于30纳米,且不大于75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绿光时,所述微腔对应的传输层的厚度不小于15纳米,且不大于50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蓝光时,所述微腔对应的传输层的厚度不小于10纳米,且不大于25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蓝光时,所述微腔对应的有机层的组成材料包括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
本发明提供了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同层设置的多个第一电极和设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同一侧的多个第二电极,每一个第一电极和对应的第二电极相对设置形成微腔,所述微腔内设有有机层,通过将所述有机层的厚度设置为处于预设范围内,使得所述微腔具有目标光学长度,且所述目标光学长度L满足
Figure BDA0002576865670000022
其中,所述Ф为光在对应的第一电极的相移与光在对应的第二电极的相移之和,所述λ为对应的微腔发射的光线的波长,所述m为1,提高了OLED显示面板中发光器件整体的发光性能,并且也有效节省了材料成本,促进了OLED显示面板的进一步发展。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用于解释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远离”、“靠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中,“上”只是表面在物体上方,具体指代正上方、斜上方、上表面都可以,只要居于物体水平之上即可,“靠近”则是指相比较而言,与目标距离更小的一侧,以上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提供的仅仅是和本发明关系比较密切的结构和/或步骤,省略了一些与发明关系不大的细节,目的在于简化附图,使发明点一目了然,而不是表明实际中装置和/或方法就是和附图一模一样,不作为实际中装置和方法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以及以下实施例的组合。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面板00包括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01,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1同层设置;多个第二电极201,所述多个第二电极201设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1的同一侧,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1中每一个第一电极101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极201中对应的第二电极201相对设置形成微腔01,所述微腔01内设有有机层300,所述有机层300的厚度处于预设范围内,使得所述微腔01具有目标光学长度,所述微腔01的目标光学长度L满足
Figure BDA0002576865670000041
其中,所述Ф为对应的微腔01发射的光线在对应的第一电极101的相移与光在对应的第二电极201的相移之和,所述λ为对应的微腔01发射的光线的波长,所述m为1。
具体的,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1的本质可以为阳极,所述多个第二电极201的本质可以为阴极,即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1呈正电性,每一个第一电极101向对应的有机层300注入空穴,所述多个第二电极201呈负电性,每一个第二电极201向对应的有机层300注入电子。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101的厚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电极201的厚度,所述第二电极201的厚度不小于11纳米,且不大于15纳米。进一步的,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1具有较高的功函数,例如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1的组成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金单质、银单质、铂单质、硅单质中的至少一种,特别的,所述第二电极201由下至上可以包括金属单质膜层、透明导电膜层,或者所述第二电极201由下至上可以包括透明导电膜层、金属单质膜层、透明导电膜层,其中所述金属单质膜层可以为银单质膜层,所述透明导电膜层可以为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或者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的,所述多个第二电极201具有较低的功函数,例如所述多个第二电极201的组成材料可以为金属单质或者合金材料,所述金属单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银单质、铝单质、锂单质、镁单质、铟单质,所述合金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银镁合金、铝锂合金。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多个第二电极201可以同层设置或者异层设置,当所述多个第二电极201异层设置时,不同的第一电极101和对应的第二电极201之间形成的微腔01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进一步的,不同的微腔01中的有机层300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无论是外界光线还是所述微腔01内的所述有机层300发射的光线均会照射到每一个第一电极101和对应的第二电极201上,针对于其中一束光线而言,所述光线照射到其中一个第一电极101和对应的第二电极201上针对于所述光线原始方向或者针对于一标准方向而言必定会存在对应的相移,所述Ф可以理解为所述光线在对应的第一电极101的相移与光在对应的第二电极201的相移之和,而所述λ为所述光线的波长,本实施例中以所述光线为对应的微腔01发射的光线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于不同的微腔01,其中的所述光线也可以为对应的微腔01发射的任意一束光线,并且任意一个微腔01中的任意一束光线的波长和对应的微腔01的具体结构以及参数信息均可以使得所述微腔01的目标光学长度L满足
Figure BDA0002576865670000051
其中,所述微腔01的目标光学长度L为
Figure BDA0002576865670000052
其中,所述Ф为光在对应的第一电极的相移与光在对应的第二电极的相移之和,所述λm为对应的微腔的共振波长,所述N为所述有机层的层数,所述i为大于0且不大于所述N的正整数,所述ni为对应的有机层中第i层有机层的折射率,所述di为所述第i层有机层的厚度。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微腔01的目标光学长度可以表征光线在所述微腔01中经历的路程,并不仅仅和所述微腔01的实际长度相关,还和所述第一电极101的组成材料、所述第二电极201的组成材料材料、所述微腔01中包含所述发光层300的所有膜层的组成材料相关,并不等于所述微腔01的实际长度。
可以理解的,针对每一个微腔01而言,当大量光线通过所述微腔01时,所述微腔01的具体结构以及参数信息,使得所述微腔01对所述大量光线有过滤的作用,即最终只有波长处于预设波长范围内的目标光线才能射出所述微腔01,其中处于所述预设波长范围内的中心处的波长可以定义为所述λm
可以理解的,所述有机层300可以包括多层有机层,所述有机层的总层数可以定义为所述N,例如所述有机层300可以依次包括第1有机层、第2有机层、第3有机层……,直至第N有机层。进一步的,所述式子
Figure BDA0002576865670000061
的值可以理解为所述有机层300中每一层有机层的折射率与该层的厚度乘积的得到对应的数值,再将每一层有机层的数值进行累加得到的值。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有机层300包括:发光层301,所述发光层301用于发射光线,以作为对应的微腔01发射的光线。
其中,所述发光层301具有高量子效率的荧光特性,且荧光光谱主要分布400-700nm可见光区域,所述发光层301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良好的空穴传输性能、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成膜性。具体的,所述发光层301的组成材料可以为高分子聚合物或者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所述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可以为有机染料或者配合物发光材料。
可以理解的,不同的微腔01中的所述发光层301的组成材料可以不同,使得对应的微腔01发射的光线的颜色不相同。例如当所述发光层301的组成材料为有机染料时,若所述发光层301发射的光线为红光,则所述发光层301的组成材料可以为罗丹明类染料;若所述发光层301发射的光线为绿光,则所述发光层301的组成材料可以为香豆素染料、苯胺类染料等染料;若所述发光层301发射的光线为蓝光,则所述发光层301的组成材料可以为N-芳香基苯并咪唑类染料、1,2,4-***衍生物、双芪类染料等染料。
具体的,每一个发光层301的组成材料包括客体材料和主体材料,所述客体材料用于发射光线,所述主体材料用于和所述客体材料之间进行能量传递。其中所述客体材料可以为磷光客体材料或者荧光客体材料,所述磷光客体材料的三线态能量小于所述主体材料的三线态能量,使得猝灭常数小,降低磷光客体材料的浓度猝灭和三线态-三线态湮灭效应,提高发光层301的发光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微腔01发射的光线为蓝光时,所述微腔01对应的有机层300的组成材料包括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进一步的,发射的光线为蓝光的所述发光层301的组成材料包括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再进一步的,可以采用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作为主体材料或者采用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作为客体材料形成用于发射蓝光的发光层301,所述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具体材料为发射蓝光的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
具体的,当采用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作为主体材料时,对应的客体材料可以为荧光客体材料;当采用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作为客体材料时,对应的主体材料可以为任意主体材料。可以理解的,利用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制作用于发射蓝光的发光层301,不仅可以突破传统荧光仅有的25%理论内量子效率极限以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而且与传统磷光相比,不需要使用重金属掺杂的磷光材料,可以降低发光层301的生产成本,以及有望大幅度提高发光层301的寿命和光谱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所述微腔01发射的光线为红光011时,也即当对应的发光层301发射的光线为红光011时,所述微腔01的长度不小于121纳米,且不大于151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所述微腔01发射的光线为绿光012时,也即当对应的发光层301发射的光线为绿光012时,所述微腔01的长度不小于106纳米,且不大于126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所述微腔01发射的光线为蓝光013时,也即当对应的发光层301发射的光线为蓝光013时,所述微腔01的长度不小于76纳米,且不大于91纳米。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微腔01的长度表示所述微腔0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直线距离,与上文中所述微腔01的目标光学长度概念不同,即所述微腔01的长度可以表示所述微腔01的实际长度,所述微腔01的长度也可以等于所述微腔01中包含所述发光层300的所有膜层的总厚度。特别的,当所述微腔01中仅包括所述有机层300时,所述微腔01的长度可以等于所述有机层300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由于所述微腔01的目标光学长度和所述有机层300中每一个有机层的厚度和折射率均相关,可以通过将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的有机层300的厚度设置为相应的范围,使得对应的微腔01的目标光学长度L均满足
Figure BDA0002576865670000071
确保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具有较好的整体性能。
另外,由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发光层301的组成材料不一样,即对应的发光层301的发光效率不相同,将对应的发光层301的厚度设置为不相同应该满足:平衡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发光层301的发光效率,避免整体画面出现色偏。
另外,将对应的发光层301的厚度设置为不相同也应该满足:对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1中不同的第一电极101对应的微腔01具有不同的目标光学长度L,使得对应的发光层301发射的光线的波长与对应的微腔01的共振波长的差值处于所述预设波长范围内,使得所述发光层301发出的光线能够大概率地射出所述微腔01,提高所述发光层301的发光效率。
具体的,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可以将用于发射不同颜色的光线的发光层301的厚度作如下设置:用于发射红光011的发光层301的厚度不小于30纳米,且不大于50纳米;用于发射绿光012的发光层301的厚度不小于30纳米,且不大于50纳米;用于发射蓝光013的发光层301的厚度不小于15纳米,且不大于25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有机层300包括:传输层302,所述传输层302设于对应的第一电极101和对应的第二电极201之间,所述传输层302用于传输对应第一电极101中的空穴。
具体的,由于所述传输层302用于传输对应第一电极101中的空穴,且上文提到每一个第一电极101向对应的有机层300注入空穴,所述传输层302可以设于所述有机层300中靠近对应的第一电极101的区域,即所述传输层302可以设于对应的第一电极101和对应的发光层301之间,以将对应的第一电极101中的空穴传输至对应的发光层301中。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所述微腔01发射的光线为红光011时,所述微腔01对应的传输层302的厚度不小于30纳米,且不大于75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所述微腔01发射的光线为绿光012时,所述微腔01对应的传输层302的厚度不小于15纳米,且不大于50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所述微腔01发射的光线为蓝光013时,所述微腔01对应的传输层302的厚度不小于10纳米,且不大于25纳米。
可以理解的,由于所述微腔01的目标光学长度和所述有机层300中每一个有机层的厚度和折射率均相关,此处通过将所述有机层300中的传输层302的厚度设置为相应的范围,使得对应的微腔01的目标光学长度L均满足
Figure BDA0002576865670000081
确保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具有较好的整体性能。
具体的,由于所述传输层302将对应的第一电极101中的空穴传输至对应的发光层301中,所述传输层302的本质可以为空穴传输层。进一步的,所述传输层302的组成材料可以包括聚对苯撑乙烯类、聚噻吩类、聚硅烷类、三苯甲烷类、三芳胺类、腙类、吡唑啉类、嚼唑类、咔唑类、丁二烯类等。其中,三芳胺类材料具有较好的给电子性、较低的离子化电位、较高的空穴迁移率、较好的溶解性与无定形成膜性、较强的荧光性能与光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传输层302可以包括公共空穴传输层3021和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所述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位于所述公共空穴传输层3021上。其中,每一个传输层302中的公共空穴传输层3021的材料可以相同,即所述公共空穴传输层3021可以向发射不同颜色的光线的所述发光层301传输空穴;进一步的,不同的传输层302中的公共空穴传输层3021可以同时制作且一体成型;再进一步的,每一个传输层302中的公共空穴传输层3021的厚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每一个传输层302中的公共空穴传输层3021的厚度不小于5纳米,且不大于20纳米。其中,每一个传输层302中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材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当每一个传输层302中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材料不同时,每一个传输层302中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组成材料应该与对应的发光层301的材料相匹配,使得每一个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较快地向对应的发光层301传输空穴,提高所述传输层302传输空穴的效率。
进一步的,每一个传输层302中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厚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当所述微腔01发射的光线为红光011时,所述微腔01对应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厚度不小于25纳米,且不大于55纳米;当所述微腔01发射的光线为绿光012时,所述微腔01对应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厚度不小于10纳米,且不大于30纳米;当所述微腔01发射的光线为蓝光013时,所述微腔01对应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厚度不小于3纳米,且不大于7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有机层300还包括:空穴注入层303、空穴阻挡层304、电子传输层305和电子注入层306,所述空穴注入层303设于所述传输层302靠近所述第一电极101的一侧,所述空穴阻挡层304设于所述发光层301远离所述第一电极101的一侧,所述电子传输层305设于所述空穴阻挡层304远离所述第一电极101的一侧,所述电子注入层306设于所述电子传输层305远离所述第一电极101的一侧。
具体的,所述空穴注入层303用于降低从对应的第一电极101注入空穴的势垒,使空穴能从对应的第一电极101有效地注入到对应的发光层301中,所述空穴注入层303的组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酯碳酸、酞菁氧钛、三苯胺类化合物。其中,所述空穴注入层303的厚度不小于8纳米,且不大于12纳米。
具体的,当空穴迁移到所述发光层301中,由于电场的存在,空穴可以继续向对应的第二电极201迁移,导致所述发光层301中的空穴浓度下降,所述空穴阻挡层304可以对空穴形成迁移的势垒,阻止空穴进一步迁移,提高所述发光层301的发光效率。其中,所述空穴阻挡层304的厚度不小于3纳米,且不大于5纳米。
具体的,所述电子传输层305用于将对应的第二电极201中的电子传输至对应的发光层301中,进一步的,所述电子传输层305的组成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8-羟基喹啉铝、2-(4-联苯基)-5-苯基恶二唑。其中,所述电子传输层305的厚度不小于25纳米,且不大于35纳米。
具体的,所述电子注入层306用于降低从对应的第二电极201注入电子的势垒,使电子能从对应的第二电极201有效地注入到对应的发光层301中,所述电子注入层306的组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氟化镁、氟化锂、三氧化二铝。其中,所述电子注入层306的厚度不小于0.5纳米,且不大于2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显示面板00还包括:光耦合输出层307和保护层308,所述光耦合输出层307设于所述第二电极201远离对应的第一电极101的一侧,所述保护层308设于所述光耦合输出层307远离对应的第一电极101的一侧。其中,所述光耦合输出层307的厚度不小于65纳米,且不大于85纳米,所述保护层308的厚度不小于10纳米,且不大于40纳米。
具体的,所述光耦合输出层307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所述第二电极201的折射率,以提高出光效率。具体的,所述保护层308用于保护所述光耦合输出层307,所述保护层308的组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氟化锂。
进一步的,对于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而言,所述空穴注入层303的厚度可以为10纳米,所述公共空穴传输层3021的厚度可以为10纳米,与发射红光011的发光层对应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厚度可以为40纳米,与发射绿光012的发光层对应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厚度可以为20纳米,与发射蓝光013的发光层对应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厚度可以为5纳米,发射红光011的发光层301的厚度可以为40纳米,发射绿光012的发光层301的厚度可以为40纳米,发射蓝光013的发光层301的厚度可以为20纳米,所述空穴阻挡层304的厚度可以为5纳米,所述电子传输层305的厚度可以为30纳米,采用氟化锂制作的所述电子注入层306的厚度可以为1纳米,采用银单质制作的所述第二电极201的厚度可以为13纳米,所述光耦合输出层307的厚度可以为75纳米,采用氟化锂制作的所述保护层308的厚度可以为30纳米。此时,若采用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制作用于发射蓝光的发光层301,所述显示面板00的中发光器件的整体性能较高,具体的,所述显示面板00的某些的性能的数值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对于发射不同颜色的光线的有机层301的性能值也不相同,这和有机层301的各个膜层的材料和厚度均相关。所述“电压”可以理解为使得所述有机层301发光时加载在对应的第一电极101和对应的第二电极202上的最小电压值,所述“效率”可以理解为所述有机层301发光时的亮度值,此处定义为每公亩面积上的发光强度,所述“寿命”可以理解为所述有机层301在自然损坏之前的总发光时长。
表1
Figure BDA0002576865670000111
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技术中的公共空穴传输层3021的厚度一般为120纳米,而本申请中的公共空穴传输层3021的厚度不小于5纳米,且不大于20纳米;现有技术中与发射红光011的微腔01对应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厚度为80纳米,而本申请中与发射红光011的微腔01对应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厚度不小于25纳米,且不大于55纳米;现有技术中与发射绿光012的微腔01对应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厚度为40纳米,而本申请中与发射绿光012的微腔01对应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厚度不小于10纳米,且不大于30纳米。
一方面,对比上述膜层厚度可知,本申请中的公共空穴传输层3021的厚度、与发射红光011的微腔01对应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的厚度和与发射绿光012的微腔01对应的独立空穴传输层3022较现有技术中而言均减小,即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00中的传输层302的厚度远小于现有技术中传输层302的厚度,减少了传输层302的材料成本,降低了显示面板00的制作成本。
另一方面,观察表1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无论发射何种颜色的光线的有机层301的“电压”值均较小,且至少减小了0.2伏特;无论发射何种颜色的光线的有机层301的“效率”值均较小,且发射红色和绿色的光线的有机层301的“效率”值至少增加了10坎德拉/公亩;发射红色和绿色的光线的有机层301的“寿命”值增加了长达500小时,而发射红色和绿色的光线的有机层301的“寿命”值也仅减少了300小时。因此,综合考虑以上性能数值,所述显示面板00的中发光器件整体的发光性能较现有技术而言提高了不少。
本发明提供了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同层设置的多个第一电极和设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同一侧的多个第二电极,每一个第一电极和对应的第二电极相对设置形成微腔,所述微腔内设有有机层,通过将所述有机层的厚度设置为处于预设范围内,使得所述微腔具有目标光学长度,且所述目标光学长度L满足
Figure BDA0002576865670000121
其中,所述Ф为光在对应的第一电极的相移与光在对应的第二电极的相移之和,所述λ为对应的微腔发射的光线的波长,所述m为1,提高了OLED显示面板中发光器件整体的发光性能,并且也有效节省了材料成本,促进了OLED显示面板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多个第一电极,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同层设置;
多个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第二电极设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同一侧,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中每一个第一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中对应的第二电极相对设置形成微腔,所述微腔内设有有机层,所述有机层的厚度处于预设范围内,使得所述微腔具有目标光学长度,所述微腔的目标光学长度L满足
Figure FDA0002576865660000012
其中,所述Ф为对应的微腔发射的光线在对应的第一电极的相移与光在对应的第二电极的相移之和,所述λ为对应的微腔发射的光线的波长,所述m为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腔的目标光学长度L为
Figure FDA0002576865660000011
其中,所述Ф为光在对应的第一电极的相移与光在对应的第二电极的相移之和,所述λm为对应的微腔的共振波长,所述N为所述有机层的层数,所述i为大于0且不大于所述N的正整数,所述ni为对应的有机层中第i层有机层的折射率,所述di为所述第i层有机层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红光时,所述微腔的长度不小于121纳米,且不大于151纳米。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绿光时,所述微腔的长度不小于106纳米,且不大于126纳米。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蓝光时,所述微腔的长度不小于76纳米,且不大于91纳米。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层包括:
传输层,所述传输层设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和对应的第二电极之间,所述传输层用于传输对应第一电极中的空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红光时,所述微腔对应的传输层的厚度不小于30纳米,且不大于75纳米。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绿光时,所述微腔对应的传输层的厚度不小于15纳米,且不大于50纳米。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蓝光时,所述微腔对应的传输层的厚度不小于10纳米,且不大于25纳米。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微腔发射的光线为蓝光时,所述微腔对应的有机层的组成材料包括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
CN202010656295.3A 2020-07-09 2020-07-09 显示面板 Pending CN1118640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6295.3A CN111864091A (zh) 2020-07-09 2020-07-09 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6295.3A CN111864091A (zh) 2020-07-09 2020-07-09 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4091A true CN111864091A (zh) 2020-10-30

Family

ID=73153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6295.3A Pending CN111864091A (zh) 2020-07-09 2020-07-09 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64091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55576A1 (en) * 2003-01-17 2004-08-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icrocavity OLED device
CN1523940A (zh) * 2002-11-26 2004-08-25 ���ṫ˾ 发光器件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CN1953202A (zh) * 2005-10-21 2007-04-25 三星Sdi株式会社 一种有机光发射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
CN101267701A (zh) * 2007-03-14 2008-09-17 索尼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3227291A (zh) * 2012-01-31 2013-07-31 佳能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CN103647026A (zh) * 2013-11-27 2014-03-19 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全彩化顶发射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US20170125736A1 (en) * 2015-10-31 2017-05-04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06784356A (zh) * 2017-01-03 2017-05-31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面板
CN109273621A (zh) * 2018-09-13 2019-01-25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9728198A (zh) * 2019-01-02 2019-05-07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3940A (zh) * 2002-11-26 2004-08-25 ���ṫ˾ 发光器件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US20040155576A1 (en) * 2003-01-17 2004-08-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icrocavity OLED device
CN1953202A (zh) * 2005-10-21 2007-04-25 三星Sdi株式会社 一种有机光发射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
CN101267701A (zh) * 2007-03-14 2008-09-17 索尼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3227291A (zh) * 2012-01-31 2013-07-31 佳能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CN103647026A (zh) * 2013-11-27 2014-03-19 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全彩化顶发射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US20170125736A1 (en) * 2015-10-31 2017-05-04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06784356A (zh) * 2017-01-03 2017-05-31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面板
CN109273621A (zh) * 2018-09-13 2019-01-25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9728198A (zh) * 2019-01-02 2019-05-07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于军胜,等: "《显示器件技术 第2版》", 31 August 2014 *
刘向: "有机薄膜晶体管及微腔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 *
曹进: "微腔结构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 *
陈金鑫,陈锦地,吴忠帜: "《白光OLED照明 中文简体更新版》", 30 November 2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15375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420323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apparatus having a structured luminescence conversion layer
JP5024124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US9281491B2 (en)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10446776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1980759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20090001875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incorporating multifunctional osmium complexes
US20060145599A1 (en) OLEDs with phosphors
US20060049419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WO2011081125A1 (ja) 有機el素子および有機elパネル
US9666644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CN108029163B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US20180013098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evice
US20140175387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03477714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US11322707B2 (en) Cadmium-free quantum dot LED with improved emission color
US20170250364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8330151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CN111490173A (zh) 具有改良的发光颜色的无镉量子点发光器件
JP2005531899A (ja) 透明な陰極を備える電場発光装置
CN105826478A (zh) 发光元件
KR101980771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4225328A (ja) 発光デバイス、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CN111864091A (zh) 显示面板
CN110140427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